时间:2023-06-01 09:31: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尊老爱幼的事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尊老爱幼演讲稿优秀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由一根布带引发的明理尽孝的故事。xx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老师陈斌强的母亲身患重病。为了每天都能亲子照顾母亲,陈老师用一根布带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每天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风雨无阻。他朴实而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因此荣获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在颁奖现场,他获得了这样的赞誉:“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肩膀上一代代传承。”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着他的母亲,也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展现出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从“黄香温席”、“子路负米”这些传统的孝贤故事,到“背着母亲上班”的陈斌强、“带着母亲上大学”的孟佩杰等当代孝子的事例,都告诉人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敬老孝亲、感恩图报都是值得传承的美德,它们都是需要发扬光大的慈行善举。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寻找身边的好榜样,发现身边的敬老孝亲之星,同时,在心中播种下感恩的种子,并使这颗种子在我们成长的百花园中结出美丽的花朵!
关于尊老爱幼演讲稿优秀范文
尊敬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敬老爱幼,是最好的美德。人之一生,谁也不能避免这两个时期,在年老时需要人的扶助,正如在年幼时需要人的照管。当年岁大了,无人加以诚恳的扶助,必不能得到安闲。幼小时,无人加以慈爱的照管,必容易趋于坠落。若讲人道主义,须先对于老幼这两项人,施行亲切的爱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的这段教导的意思是“敬重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敬重别人的长辈,抚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推广到抚爱别人的儿女。如果以这样的准则治理国家,统一天下就如运转于掌心一样容易了。”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近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爱幼起始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低下,在氏族公社的内部为了人类的繁衍和文明的延续,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尚无劳动与生活能力的小孩都一样分配劳动果实,实行义务抚养。由此逐渐形成的这种朴素的道德观念,被继承下来。从原始的社会,就已有了尊老爱幼的思想,这使人听起来感到非常的高兴,从中也可看出人性的善良。“尊老爱幼”有着她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项传统美德一定会被我们永远的继承下去。 1986年,根据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的建议,国务院决定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定为“中国老人节”,借助传统的重阳节,祝愿全国老人健康长寿。以后,于1949年12月规定每年6月1日为儿童节。
想必大家都知道黄香和子路的故事吧!
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从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当皱纹爬满你的额,手无法抚平,让关爱顺着皱纹,流进眼眶;当童稚写满你的眼,手无法抹去,让关爱在前方,亮成明灯一盏。尊老爱幼,人间美德!
关于尊老爱幼演讲稿优秀范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对待老幼的态度是关心,还是漠视,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
我们亲爱的祖国是文明古国,更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是我们不仅要尊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孩子,还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讲的是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梨,而自己却挑选最小的。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尊老爱幼,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鲁迅也有一段名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意思是:冷酷无情未必是真正的英雄豪杰,而疼爱小孩子的又如何不会是大丈夫呢?你可知道山中的猛虎兴风狂啸,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小老虎。
是啊!连最凶恶狠毒的老虎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儿,那么,当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原谅他们,帮助他们呢?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
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和口头上,而要付诸实际行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当爸爸妈妈辛苦劳动的时候主动端茶递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我认为这就是尊老爱幼的开始。
还有,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虽然能力不大,但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说:当我们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旁边的人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跑上前扶起老人,如果摔伤了,还可以扶他到医院去;当马路上的车辆络绎不绝,小孩子吓得不敢过马路的时候,我们可以带他们安全地通过斑马线;当老人提不起重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帮他提。
总之,每一次充满爱心的行动,每一次尊老爱幼的行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毫不起眼,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就必将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无形中可以感动和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们。
有效教学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日益突出,话语权也越来越掌握在学生手中。但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要收放自如,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又要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活动,不能放任自流。
本人曾在区里上了一节八年级语文教研基地活动公开课,题目是《散步》,受到教研员和各校同行的好评。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2、感悟《散步》所表现的人性美,学习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美德。
为达成第一个目标,在教学中要“放”。首先请班级学生全体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领会了作者莫怀戚的浓浓亲情。文中的语言美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散步》情节拨人心弦,文笔清新自然,课文中用很多美的语句来表现浓浓亲情,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课文的美点吧!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找出其中的妙词佳句,表达有情趣、有深意的段落,先自己品读,再一起分享。(可以从关键词、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找出文中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今年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里“太迟,太迟了”用了反复修辞,与“总算”照应,表达了我盼望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急切心情,说明我很担心母亲的健康。再如对称的句子有:“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些句子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内容:生生不息。学生从文中自主找出很多语句来赏析。教师也要适当“收一收”,如读课文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男生读、女生读;有整体读;有上句读完,其他人接着读;有小组读……学生边读边体会,课堂完全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
第二个目标感悟《散文》所表现的人性美,学习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美德。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画面,放一放让学生谈亲情。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里“蹲”、“背”“高大”瘦“胖”“幼小”给人以画面感,情景很感人。百善孝为先,请看“孝”字的演变。看投影,让学生谈感受,原来背母亲的“背”里就含有孝。然后安排趣味说话环节,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一天与一位老朋友拉起家常,你会怎么向她讲诉儿子带你出去散步的事呢?请你学学老人的口气说出老人当时的真切感受。学生互相说话,准备趣味说话,一位模仿奶奶,一位模仿老朋友。学生的激情一下点燃,学生纷纷要求模仿。“收一收”,我实时举了生活的小例子,有一天女儿回家看到天冷,给我拿垫子。学生的情绪一下被感动,感情上有了共鸣。再“放一放”。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人的责任也不同,大多数家庭重担是压在中年人的肩上,他们确实很辛劳,作为年幼的一代,你们又该怎么做呢?有学生说爸爸回家,自己倒一杯热茶;有说给妈妈洗脚;又说赠给家人一幅绘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人类正因为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社会才会变得和谐美好。现实生活中有很感人的事例。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必须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身体还好之时孝敬老人,不要留下终生的遗憾。
本堂课围绕两个学习目标,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穿针引线,既注意目标的达成,又注意课堂的生成,相辅相成。让学生愉快学习,在学习中体悟亲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并加以整合,取长补短,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益,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悠悠五千年的的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是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
传承中华美德,首先是热爱祖国。古往今来,热爱祖国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为了抗日救国而献身的;为唤醒国人而横眉冷对的鲁迅先生;放弃美国重金聘用而回国的华罗庚……他们都是热爱祖国的楷模。当然也有为了个人利益而卖国求荣的人。这就更要求我们时刻不忘热爱祖国。
其次是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古来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我们耳熟能详的“黄香温席”的故事讲的就是孝敬父母的故事。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要好好学习,学好了本领好孝敬他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敬师长,爱护我们的同龄人,保护比我们小的小朋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再就是勤俭节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读过《上下五千年》,知道汉朝的时候有文景之治,唐朝的时候有贞观之治,正是在帝王带领的勤政下,才有 了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繁荣。记得过年的时候贴对联,有个对联是“勤俭持家远 诗书继世长”,说的就是勤俭节约。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热爱劳动;爱惜粮食、节约用水、不浪费一张纸一支笔;衣服只要干净就好,不攀比……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
现在我们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就是从各个层面要求我们能够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华美德。
可以想象,在黑暗的旧中国,年老体弱的孤寡老人面临:是什么。不要说亲情的呵护,就连最平常最基本的生存都有困难。那时,纵然人心尚未泯灭,也是无能为力。如今,应是社会大好的时候,这些老人在物质上有了着落,可精神上心灵上又有谁来安抚呢?或是子女外出工作不在身边,或有子女嫌父母年老碍事,老人们只能守着摇摇欲坠的亲情树独自落泪,试问,谁又懂得老人们的心?谁又曾试着了解他们凄凉的内心世界?
暑假,本是带头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的心情的我为一位老人打扫房子。老人见到我很是开心,要我坐下来陪她聊天,老人很健谈,尽管已是满头银发,但讲起来便觉精神许多,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她,有的也只是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便了事。老人言谈中不乏对儿子的自豪感,可我也听得出这自豪的背后隐藏着一丝悲凉。人到黄昏,总想有人陪伴,对老人来说精神上的安慰是最有效的药物。那一天上午,我听老人讲,末了她说,虽然经常也会有人到她那儿,但总呆不上多少时间,怕是闲自己年老话多,又糊涂,不愿搭讪,今天我会来,又听她说一上午,她真希望我下次能再来。老人说着说着,眼里不觉泪水已满,我答应一定会的。老人默默送我离开。也许她也是这样注视着她的儿子或孙子离开的。那眼神里饱含着多少酸楚和期待,只有看到过的才可能了解。与这位老人相比,我们村子的另一个虽然年纪不是很大,但却不幸得多,她的丈夫很早过世;有几个儿子,大儿子也很早死了,小儿子前年生病先她而去,在连遭亲人逝世的打击下,人顿时变得苍老许多。现在靠清理垃圾,由村里提供工资生活。
只是几个小小的事例,我想,在我们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尚有许多这样那样在物质精神上急需关怀的老人,何况西部内陆,他们的生活谁来扶助。
老人,最需要:是爱,他们大半辈子倾注在后代身上的爱,又有几个子女会完完整整地给予老人。其实他们所盼的并不多,子女能常来走走,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一起聊天,他们便感到很满足了。可这么小小的要求,作子女的都不能满足吗?有人借口说,自己也有自己的家庭,要为此奔波,可为什么不懂,正因为有了家庭,才应该更清楚地了解父母的位置,他们是如何辛苦地将你们拉扯大,父母给子女无限无私的爱,子女回赠甚少,那么当你成为老人时,又敢期望你:子女对你尽孝心吗?
幸福的老人大都是相同的,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让世界充满爱”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老人得到幸福了,这个世界才算有了爱。“尊老爱幼”这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真的只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时代在进步,未必样样跟着进步,有些反而没落,但这绝不能遗忘,不能丢弃。忘记“尊老、爱老”,社会如何成社会?
黄昏中的老人是孤独无助或是幸福快乐,取决于你,给老人一点关爱,一些问候,让老人有个美好的晚年。
老人更需要爱,谁来给予?你,我,全世界!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的德育工作者。班级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实践证明,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小一点、新一点、近一点、实一点”是做好班级工作的有效途径。
所谓“小一点”,就是瞄准大目标,抓好小事情,用平平常常、点点滴滴的小事教育学生。例如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落实到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国旗、爱国徽、爱人民等;把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如吃饭时请老人上座,积极帮助家长做家务;待人接物客气;爱护同学、小弟弟和小妹妹等具体小事上。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所谓“新一点”,就是用最新发生的事情教育学生,最好让亲临现场的学生或知情者报告。比如所在小区里刚刚发生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组织学生自己去评判,哪些是值得弘扬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借以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近一点”,就是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或事例达到教育的效果,使德育工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比如要教育学生辨别是非,可利用班级和学校最近发生的事情;邻居、同单元、同楼区最近发生的事情等,因为这些事情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不由自主地和别人谈论,这恰恰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大好时机。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筛选典型的信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受到教育,主导班级舆论的健康发展。再如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就要先教会学生自我服务。从学会自己穿衣服鞋袜人手,学会叠被褥,到及时整理房间,把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保持条理整洁,帮助家长料理家务,再到主动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德育的总体目标切割成阶段性的小目标,再把阶段性的小目标通过具体活动来实现,避免空洞的说教。
所谓“实一点”,就是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因为小学生感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直觉思维,喜欢直观的东西,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更不会进行抽象的思维和空间想像,所以,教育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让他们很直观地看得一清二楚。比如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要组织学生观看先烈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画展或听老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等;要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就要让学生观看非典时期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事迹,也要观看自私自利、危害社会的不法之徒的可悲下场。这样,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实实在在,往往会在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围绕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结合我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助力“田园城市、幸福”发展战略,再现新纪元。
二、目标任务
以弘扬“重教育、重孝道、重礼仪”和“讲诚信、讲友善、讲整洁”文明风尚、树立良好民风为先导,以创建尊师重教、孝老爱亲、明礼诚信、勤劳致富、睦邻友好、村容整洁六类好民风为目标,实施“家家有大学生计划”、“城乡整洁行动”、“创建好民风之村”等活动,传承“好民风”共圆“新纪元”梦。
三、创建条件
(一)重教育:崇德尚教,尊师重教,劝学助教;
(二)重孝道:明礼忠孝,尊老爱幼,邻里和睦;
(三)重礼仪:知礼懂礼,遵纪守法,举止文明;
(四)讲诚信:民主平等,诚实守信,坦诚相待;
(五)讲友善:和睦相处,团结友善,相互尊敬;
(六)讲整洁:村容整洁,绿色环保,环境宜人。
四、活动内容
(一)结合文明大行动,以创建“好民风”之村为主线,通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的村风民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以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课、道德讲堂等活动,提高教育实效性,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劳务需求为目的,开展家政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全面提升居民的就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美丽建设服务。
(二)开展以“三重、三讲”为题材的社区、村文化艺术节和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开展“讲身边事、学身边人”宣讲活动,挖掘各村的“三重、三讲”典型事例进行宣传,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和激励群众,提高讲文明、树新风的自觉性;开展重教村、重孝村、诚信村、整洁村等特色文明村活动,着力塑造“好民风”精品村。
(三)开展第二批“好民风之村”评选和第一批“好民风之村”复评活动,年底对申评和复评的单位进行考核、评估,对申评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挂牌表彰。复评未通过的单位,进行摘牌并通报批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实行片区负责制,片区领导检查、指导片内各村的创建工作,驻点干部督促、协调、配合社区、村抓好创建工作,社区、村是该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好民风”创建工作,制定创建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常抓不懈。
(二)营造氛围,造成声势。围绕创建“好民风”文明行动,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有效形式,宣传“好民风”创建的重要意义,宣传典型,扩大影响,造成声势,激励更多的群众投身创建活动。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小学生;培养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一、小学生学习生活中不良习惯的表现
学生的这些过错行为都是受一些不良外部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但更多的是学生年幼无知、认识不足、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所致。班主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
二、浅析小学生不良习惯的纠正策略
1.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的作用
尊老爱幼、明礼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是我们人生价值观的标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典故,古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近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雷
锋的为人民服务……还有我们身边发生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爱护晚辈等各种事例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活教材,班主任教师应做有心人,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法运用这些事例去教育学生,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熏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育情感,纳人悦己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几乎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处处以自己为主,缺乏集体意识。在班集体交往中自己看不起别人,同时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喜好表扬,畏惧批评。面对困难与不适,往往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相反,认为教师偏心同学不对。以至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
此时,班主任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们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组织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行为习惯。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要注意在班上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共同遵守。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
如此说来,常常报怨作文时事例不典型、人物形象不鲜明的我们是否也可借鉴这一方法,甄选原汁原味的生活画面,按照写作要求将它们巧妙剪辑组合,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作文中若要将此技法举一反三,大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一、穿越时间,荟萃经典成美文
作文时,我们如果将不同时段的经典片段组合在一起,它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某同学的《赔偿金》一文,讲述的是一个人被骗子骗了的故事,其骗局套着骗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出人意料。这是作者在平时生活中听到了一个亲戚两次受骗的事,他对骗子的行径深恶痛绝,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他把这来自不同时段的两件事合二为一,使情节更具戏剧性,对骗子进行辛辣的讽刺。
这是不同时间的事与事的融合,我们还可以将不同时段的景与发生的事粘贴,以此改换背景,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如《乡村月色》一文,作者写了恬静的乡村月夜:“我趴在窗台上,沉浸于如银的月色中,田野也被月光笼罩,显得十分静谧和谐。淡淡的雾气从远处袅袅升起,梦幻一般。”在月光下的菜地里,模模糊糊的有个人影,原来是“奶奶”为了让“我”吃上新鲜的青菜,又怕早上来不及,于是只有晚上来拨青菜。“瞧,奶奶用手拨开一大片菜叶,借着月光找到了一棵很嫩小的青菜,便捏住菜梗,轻轻一拔,然后抖掉上面的泥土,继而把它放到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弯下身子拔青菜。”作者坦言,奶奶拔菜时并没有月色,当时使用手电筒照亮而已。不过,作者把这件事置于以前欣赏到的月景中,在清幽恬美的背景下,奶奶的形象被渲染得高大协调,达到了精妙神奇的艺术效果。
二、跨越空间。剪辑精彩撰佳篇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身边也没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作文中没有典型的事例人文怎么办?你也可把同一人物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中的精彩片段剪辑在一起,这样就能组合成一个生动撼人的画面,使文章增强无穷的感染力。如某学生的《水房风波》写他在水房取水、等水、得到水后又让水的过程。表现了学校大家庭里学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风尚。这个故事就是由作者把发生在两个地方的事情集合而来。一是作者在学校水房排队等水,二是作者在住宿小区停水后的公用水龙头前排队让水。虽然作者并没有在水房为同学让水,但作者将这两件事巧妙剪辑,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又让文章充满了和谐友爱的班级生活气息。
另外,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和美的画面,这样也能使文章精彩别致。如某同学的《校园趣事》中,作者选取了校园中三个地方发生的三件事来展现同学们的另一面:“见风使舵”——教室篇;“见缝插针”——食堂篇;“老鼠见猫”——寝室篇。全文新颖别致,把一群活泼调皮、充满了青春朝气的初中生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三、超越个体。连缀靓点写华章
我们身边都是一些平常人物,作文中如果单一地在某个人身上挖掘材料恐怕不够典型。有时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典型,我们还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人物的亮点融合在一起,创造一个鲜明可感的全新形象。如有位同学在完成《记得这个人》时,为了突出同窗乐于助人的形象,还把从前另外几个同窗做的好事也一并堆砌在他的身上,这样就使“这个人”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
有时候我们写一个“集体”或一个“家庭”时,你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成文。如“咱家那些事”“咱班那些事”“咱寝室那些事”等等,你就可以把邻居的、别班的、其它寝室发生的种种趣事剪辑到“咱”的文章中去,同样会让你的作文趣味盎然,精彩纷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采用上述方法写成的作文它有异于小说。小说的作者为了夺人眼球,往往脱离现实,虚构故事来塑造出完美无缺的“超人”,以此来增加作品的点击率或阅读量。而我们作文剪辑来的画面都是一些具有原汁原味的生活片段,富有浓郁的真情实感,它毫无做作与矫情地写人叙事,让人读来真实可信。
湖北省公安县玉湖初级中学
通过这次特殊的义务劳动,我对文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而文明也对我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其实,文明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的关系,是洗净心灵的肥皂,是多一份的关爱。文明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意着它,就会发现。文明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有时甚至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还记得吗——“有时候文明是多一些耐心的等待,有时候文明是多一点点分享,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几十厘米的距离,有时候文明只不过是一张纸的厚度……”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向市民阑述了文明的意义。
文明随处可见,只是往往被人们忽略。而他们又怎知,那被忽略的小细节就是文明啊!这样,文明从某中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人细心和耐心的考验。一片碎纸,你捡起来了吗?一个残疾人,你尊重他了吗?一张笑脸,你回敬了吗?一声对不起,你说出口了吗?我想,要做到文明并不难。有时候路上一句普通的问候,一个简单的手势,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幸福,让文明之风吹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的文明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文明;一个家庭的文明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一个社会的文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小小的文明或许微不足道,但汇集起来,却会让我们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文明国而骄傲。
2008北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向外国人展示中国风采的同时,文明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文明的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国民的素质,也从侧面告诉他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确实是实质名归。
如果我们拥有文明,就拥有和谐的氛围。我们学习文明礼仪,不仅仅是在口头上,重要的是行动上。把文明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让文明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都做http://zuowenku.net文明人吧!
最后,让我们一同记住:“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社会就将迈出一大步。”创建文明城市——人人有责
文明是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身影。他是我们中国象征。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如:在我们的村子里,原来是一条“肮脏”的村子,可是,有一次,让这条村子改变了面目。一天,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听到老师讲关于讲文明的事例,并且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讲文明。于是这个小孩,一放学就直奔到村长的办公室里,以及说明他的想法。村长觉得他说得十分有道理,并且在总动员,在公告栏上贴上关于“牵手文明,同创文明”的公告。让全村的人一起讲文明。渐渐,村子里的人不再衣衫褴褛,说话时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不再随地丢垃圾,不再随地吐痰。。。。。。村子逐渐变得可爱起来,越来越讨人喜爱。
为了让文明这个身影无处不在,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呼吁人们
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同携手;讲奉献做公益,助人为乐送温馨;讲安全明礼让,交通法规要牢记;倡导城市新风尚;讲仪表树形象,待人接物显素质;讲卫生爱整洁,共建生态美环境;讲纪律守法规;营造社会好风气;齐心协力创和谐,天府之国更美丽!
2,成立一个“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活动建议征集办公室,专门负责征集社会各届对“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活动的各种建议和意见,以集思广益促进“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
3。制作一张“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活动主题的调查问卷,定期到人民群众中去调查,让群众为“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活动献策,倾听群众的心声,群策群力做好“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和谐家园”工作。
4。多举行一些关于“牵手文明,同创文明”的主题活动,市民更懂文明。
这就是我的建议希望能采纳。
一、感悟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应将教材中的相关材料转变为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材料。具体有四点。
1.思想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想性,即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进行符合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教育。其根本意义在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否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我与国家和社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诸如“扶不扶倒地老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2.人文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人文性,即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并能体现对学生的切身关怀,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行为,最终实施有效教学。
3.实践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即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思想品德教学建设的基础,也就是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在对实践的认识与体验中,促进他们自身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4.综合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综合性,即“有机综合”,也就是强调思想品德教学的本质特点,并将相关的内容综合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最终既突出思想品德教学的主干知识,又让其他相关的内容发挥应有的辅助作用。
二、例析
要深入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性质,就要将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例如,在教学“亲近社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三点。其一,明确“亲近社会”这一内容着重强调“我”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二,其标题的阐述形式既体现出人文性,又彰显实践性,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放眼当下,网络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致学生生活有不断被虚拟化的倾向,而“亲近社会”这一内容的教学,恰好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面对真实的世界与鲜活的人物。其三,具体问题的探讨。针对“扶不扶倒地老人”这一问题,它的教学指向在于:既能促进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能激发他们关注社会生活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对世界、他人的情感,最终使他们亲近社会,并明确亲近社会这一行为的重要意义;它的教学目标在于: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养民族文化”。针对“扶不扶倒地老人”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有学生认为:扶倒地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坚持;有的学生立即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反驳:一些人因扶倒地老人而遭讹诈,甚至受到更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想法:我不扶,随他去。这时,教师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即提出两个颇具针对性的问题(如果大家都不扶,我们的社会会怎样;如果是自己的亲人摔倒了而别人不扶,我们又会怎样),以使学生积极思考。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有了答案:社会发展应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如果看见倒地的老人不扶,那么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平必然下降,也就是说,如果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因为一些不良事例的出现而消失,那将是我们社会的退步。其实,充满智慧的做法是:在保留法理依据的情况下,继续弘扬社会美德。
__,女,汉族,少先队员, 20__年5月13日生于__市,现年10周岁,__市__学校小学部4(6)班学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__,在父母眼里,她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学眼里,她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在邻居眼里,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少年。她的成长过程,是邻里教育孩子的典范,是周围孩子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被编成一个个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流传,是老人们茶余饭后说服教育孩子的经典话题。
__生活在一个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中,从幼年到童年,在长辈们的感召下,无形中学会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知恩感恩、敢于担当、爱护环境、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家庭环境是她养成美德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她培养美德的根基,自身习惯促成美德贯穿她生活的全部。
幼儿时期,看到路边丢弃的废纸、包装袋,__会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这一良好的习惯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一直保持着。在__学校学习期间,以纯洁心灵、志存高远、德才兼备为座佑铭,自己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监督着身边的同学,时常提醒乱丢垃圾的学生及时把垃圾放入垃圾箱内,提醒住校学生洗净手上的灰迹,主动擦净教室的玻璃窗户,看到乱跑的同学,__会及时提醒注意安全,别撞伤了同学。虽然有些同学不理解,__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身边的同学养成生活学习的好习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她所在的班级经常被评为__标兵班。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__在幼儿时期,就经常看些励志故事书,把好多典型事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即丰富了她的童年生活,又培养了她的主动作为意识。
早在她三岁左右就成了妈妈的好帮手,知道帮妈妈洗菜、涮碗,一个最小的围裙,系在她身上,看起来整个人都被包裹着,举手抬脚似要绊倒,踉踉锵锵站上櫈子,趴在洗菜池上涮碗、洗菜。近期,__强烈要求帮妈妈做饭,家长担心烫着她的小手,就只同意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自己着磨如何用刀削黄瓜皮,如何切成片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__做的黄瓜菜是一道最可口的佳肴。这在一定程序上减轻了父母的劳动,最主要的是锻练了她主动作为的意识,也为她美德的积累奠定了基础。
在幼儿园时期,__就知道与小朋友分享的快乐,别人快乐了,她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上幼儿园前,她都要提前装些好吃的零食,家长不理解,也不想让她吃,她就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家长同意她带到学校,一进教室,她就会给小朋友分享她的“战利品”,这样即能博得小朋友的好感,也与小朋友相处的很融洽,每到课间娱乐时,都会有好多的小朋友与她做游戏,一起玩耍。
一次在公园游玩时,__摘了一个毛毛草,另一小朋友没有摘到,哭着向家长要,陪同的孩子的母亲伸手打了孩子一把掌,__看到后,立即跑过去,把毛毛草送给了正在哭泣的小朋友,虽然她自己没有了,能让别的小朋友开心快乐,她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个小朋友,她感觉很幸福快乐。
__在家,就是家人的开心果,是家中的一个宝。她看到爸妈生气的时候,就会偷偷的把妈妈拉到一边,劝妈妈“你到外面旅游去,这样就能找到开心的事,也不会再生气了”。去年夏天,妈妈的脚崴着了,行动不便,__就天天帮妈妈敷药、洗脚、搓背、递衣服,成了妈妈的贴身“保姆”。
奶奶由农村老家来到城里,很多生活习惯不一样,__就帮助奶奶,教她老人家学会开电视、看电脑等,告诉奶奶,如果她不在家,就没有人陪奶奶看电视了,所以要学会使用摇控器,这些话从一个涉事不深的幼儿口中说出来,博得大家都伸出了大姆指。奶奶手脚不灵便,在去洗手间时,__提前跑到门口,用拖布擦净门口的水滴,以防滑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动作,让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奶奶不停的夸奖,都说从小看大,三生(生日)到老,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从奶奶那普实的话语里,能看出对__美德养成的肯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__说:“我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争做合格的美德少年。”童年学习、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她正用自己的诚实和善良、热心和宽容争做美德少年,在__学校教师的培养下,向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进发,用爱心、恒心、诚心、信心筑实美德的高地,让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让美好的心灵更阳光,让美好的明天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