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时间:2023-06-01 09:3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1篇

(鹿泉市第一中学 河北 鹿泉 050200)

【摘 要】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重视;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平时练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处却不少。练好说明文体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工作、生活,还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1. 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思维的区别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 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2. 说明文的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引起大家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在这里有必要谈谈说明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要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发展到议论文的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其间起着过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说明文的比较初级的抽象思维。 我们知道,说明文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事物的形状、质料、特征、成因、类别、构造、功能等,虽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综合,但它毕竟还有着眼前的具体实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这一点上,实体事物说明文和记叙文思维凭借的材料或思维的对象都是实际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维加工的方式上一个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个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第一步首先应该由记叙文过渡到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即由再现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实物概念的抽象思维。实物概念是对实体事物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已从具体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会概念、科学概念、哲学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说,实体说明文是由记叙文的比较初级的形象思维向着初级的抽象思维过渡的最佳转换点。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再由实体事物的说明文过渡到抽象事理的说明文,这样,思维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为了阐明事理的概念、内容、规律、性质、关系、作用等,不仅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实体事物说明文高。但与议论文相比,因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只是客观地解说,主要不在于通过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它的思维难度又比议论文要小一些。在学好抽象事理说明文的基础上,第三步再过渡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就比较容易些。由此可见,要学生由记叙文的形象思维一下子跳跃到议论文的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说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中间环节的过渡作用

3. 说明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说明文的思维能力应该包括思维方法(分析、综合等)和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运用能力,根据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这里着重谈谈思维方法运用能力的培养,关于思维形式问题我们结合到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去讲。学写说明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方法。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它的方法都是由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派生出来的。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互依存的两种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要经历一个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才会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说明事物,就是要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所谓特征,也就是个体与类或类与类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性。而要能看出这种差异性即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必须在思想上先能够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方面,通过比较认识,看其具有怎样的个别特征,然后再把这些个别特征结合起来,形成对这一事物整体特征的认识。这是写说明文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思维过程。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赵州桥时,就不单进介绍赵州桥的形体结构,而是从对桥的形体结构分析出发,分四个方面研究了桥的结构原理和设计特点,这就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然后经过概括,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这就达到了对赵州桥的理性认识。在说明文的几种思维方法中,分析、综合是基础,而抽象、概括是关键。要让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看到本质,能够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必须对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予以特殊的重视。学生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了,说明事物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而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讲,他们具备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就顺利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

第2篇

关键词: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最令学生头疼的难题,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说明文阅读的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知己:重视基础,笃实知识点。

重视基础,关键是掌握基本的文体特征,比如在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怎样加以辨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现,说明文中心句的位置,说明文常见结构等。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掌握基本的文体特征,不仅可以直接解决有关此类的问题,更是解答其它有关说明文任何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垫底是很难解决其它问题的。

2.知彼:透彻研究近几年中考阅读题及《中考指导意见》的相关考试要求。

每年的《中考指导意见》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读中考指导意见可以明确考试命题范围、难易要求等,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每年的中考试题必然有一定的研读性。从近几年中考的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可以更加明确题量、分值和题型。比如结合2009年中考指导意见中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和近三年中考试卷中的说明文阅读题,我归纳出最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题量是三题,分值基本都是6分,主要题型有: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识别及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时,我就有意识地往这几个方面靠,不致做无用功。

二、有的放矢,有效指导

知己知彼后,复习的方向也就明确了。针对每一种题型,其实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帮助学生探寻出答题规律,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依旧以说明文阅读为例,我们已经探寻出近几年的题型,依照这些题型,我觉得有以下规律可循。

1.概括说明内容:摘取要点,综合归纳。

文中的要点,一般是有关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相应的途径可以概括段落要点,可以摘取关键词句,有时还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

2.理清说明顺序:识别法和排除法相结合。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一般来说,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空间顺序有明显的表示空间变化的词句,这两种顺序比较容易识别,逻辑顺序则可以简便地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也可以分析事物内在的关系。

3.说明方法的识别及作用。

常见的十种说明方法是需要背诵记忆的,最易识别的是列数字,因为只要通过数据来加以说明的就是列数字;形式上类似于修辞中的比喻的说明方法,则是打比方;相当于对比的是作比较;通过具体的事件、事例来加以说明的是举例子;按一个标准分成几个类别加以说明的是分类别;类似于描写的说明方法可以称为摹状貌;通过图表加以说明的是列图表;通过引用名言警句、报刊书籍,甚至权威人士的言论加以说明的是引资料:最需区分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它们都是对一定概念加以解释说明,不过下定义是对该概念加以全面解释,与其它概念有本质区别,而作诠释只是对该概念的某一方面加以说明,它不能本质地区分其它概念。

至于具体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我提炼出了一条公式:通过运用(1)的说明方法(2)地说明了(3)事物(4)的特征。(1)处填写说明方法,(2)处填写此种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3)处填写说明对象,(4)处填写在文中的说明作用。

4.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准确无误,所以语言的问题基本上就考它的准确性。比如:浅睡眠对人体衰老、智力和免疫力的危害与失眠造成的危害几乎相当,“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类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问题,我为学生归纳为四步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即表示在哪方面起限制作用。(3)如果去掉了,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强化变式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第3篇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反映科技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掌握科技作品的阅读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素养。

考试中常见的毛病及原因有:阅读时一目十行,事物特征抓不准;分析概括能力缺乏,不能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超 过规定字数解答简答题;辨析浯言能力不强,对 语言文字的删留说不出所以然;还有的把说明方法 和修辞方法混为一谈等。

科技类作品阅读命题以主观题为多,解答时除注重语言的简洁明确外,还要重视如下几点。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科技类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科普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科技说明文,要想把科技知识准确明白地传输给读者,当然离不开恰当而有条理的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因说明对象的类别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介绍事物及事物发展变化类的作品,常用时间或空间顺序,其特征往往表现于外,可从形状、构造着手把握其特征:介绍事理类的作品,常用逻辑顺序,其特征常常隐藏于内,须从性质、成因、关系着手把握其特征。

(三)辨识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科技说明文,要注重运用恰当贴切的说明方法,把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化深奥为易懂。因而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常会有辨识说明方法并指出其表达作用的试题。中考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引言论等,这几种说明方法必须熟记并正确书写。

这类试题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三种:①分析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考虑周全,完整回答出选段所有的说明方法,不要遗漏。有时还须分清主次,由主到次依次写出。②指明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细心辨析,因为划线的句子虽然只有一二句,但运用的方法却常常不只一种,不仔细辨识,容易漏答。③先指出说明方法,而后说明其表达作用。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辨识说明方法之后,在理解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语境回答表达作用。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尤其是修饰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修饰语看似模糊不确定,却往往是语言运用准确严密之所在。解答诸如此类的试题,不能游离具体语言环境只作出“是”或“非”的简单判断,还要根据命题要求,结合具体说明内容,讲清运用某种说明方法和文字删留的具体作用,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总之,考生在解读科技类说明文时,不要把科技作品当作数学或科学来解读,而应把它当成语文作品中的知识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要你具备理解与思考能力,并能注意以上几点要求,相信在解答富有科技含量的说明文时定能游刃有余。泡沫塑料做衣服提起泡沫塑料我们大概都不陌生,它有些像咱们常说的海绵,但比海绵结实多了,用它搓澡、擦地板,特别耐人寻用。泡沫塑料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泡沫塑料都能用来做衣服,用于衣着的主要是聚氨基甲酸一类,它是好几种化学原料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它相当于软木的1/10那样轻,又象海绵那样软。它的弹性很大,一声跟普通桌子差不多大的泡沫塑料,贵州省能承受40吨的压力。40吨有多重呢?假如一个同学体重40千克,它就能承受1000个同学的重量。去掉压力后,泡沫塑料又能很快恢复原有的厚度。泡沫塑料内部充满了气孔,所以透气性好,又耐洗易干,即使气升到200℃,或是降低到-32℃时,它也变,保持着柔软性。泡沫塑料最大的特点是何暖。50克泡沫塑料相当于550克羊毛的保暖效果,这是因为泡沫塑料内的无数气孔能容纳大量的空气,而空气是不易导热的。织物纤维中的空气越多,导热性就越差。空气是热胀冷缩的,用泡沫塑料内的空气就会膨胀;空气的压力使泡沫塑料伸展开来,挤住了透气孔,空气对流量减少,增强了衣服的保暖能力。所以用它做宇航服、飞行服、航海服或普通人的冬装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它还可能取代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又好洗又好干。到时候,服装家族就又添了一个新成员了。

第4篇

作为初中生,如何备考说明文的阅读,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笔者长期在初中任教,总结了自己对中考说明文备考的一点看法,希望与同仁们分享一下。

近年来的说明文选文紧跟当代科技发展的步伐,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厚。比如,关注当代科学发展热点和人类面临的新技术、新知识的科技类说明文;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人文类说明文。总之,选材越来越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和关注社会,特别是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学说明文考查内容和各地中考题来简单地谈谈说明文阅读的备考。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包括:

1.整体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2.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能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3.明确文章中说明事物的顺序。

4.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解释、下定义,画表格、图形等;能对文章、段落、句子的含义进行说明;能明确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在说明事物特征时所起的作用。

5.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说明文语言所具有的准确性特点。能够找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和支撑句子。

6.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等。

7.理解、探究说明文的中心和价值。

(2013年毕节中考题):阅读《月球能源》,完成1~4题。

(文章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简要说明它的特征。

分析: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出作者说明的主要内容。本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可以从课文的第一段入手,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接点明了说明对象,其特征也可以从第一段找出来。(答案略)

第5篇

关键词:兴趣 源动力 趣味因素 语言魅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认为,教学说明文总不如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学生学起来也津津有味,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中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抓住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二、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课本中,《蜘蛛》《萤火虫》,文字活泼,生动有趣;《中国石拱桥》,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三、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如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区域的某些事物的特点,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四、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第6篇

原题回放

中国皮影戏

易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广泛流传。

2.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着重号的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二百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审视

1.选文民俗敦厚。2007年山西省的说明文阅读材料选用的是易树的《中国皮影戏》,介绍地方皮影戏,民俗风情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所选材料注重让我们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考点的设置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背景,为综合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感悟、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语言的品析、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探究等也提供了比较浓厚的文化氛围。

2.考点设置到位。这道题尽管只有四个小题,却涉及了考查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和课外延伸探究等诸多方面,考点设置得到位、明了,体现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既不偏难,也不生僻,易于我们作答。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各个小题的设题特点及解题思路。

第1小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感知,答案应是“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这一题考查梳理说明内容以及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与归纳,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感知文章内容和理清文章结构。要答对这道题,首先要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然后归纳概括各段大意,梳理总结得出答案。第2小题考查对说明技法的掌握。我们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就会得出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的作用:“一是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二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回答这类有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试题,要先领会说明内容,在深入理解上下文后,再结合自己的认识去答。第3小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的品析。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考查,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考题目,我们答题时要根据说明内容作出准确的判断。经过仔细阅读原文、认真品读画线句子,我们自然会发现答案应该是:“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第4小题是一道有关关注家乡民俗风情,开发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探究性试题,是文段内容的延伸。从选文的内容引出有关皮影戏的链接材料,把文章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使得文段内外相结合。文段综合考查了语文能力,以培养我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解答这种类型的试题一定要联系选文内容,然后根据材料提供的三个材料,顺着起源早、被作为邮票图案发行、剧目多等分析,归纳出它的三个特点:“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这类自主探究题,切合《新课标》的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复习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3.题型呈现开放性。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培养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类试题的逐渐增加,是近几年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2007年山西省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以主观题型为主,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如第1、2小题,表述的内容是确定的,但语言表达的形式可以不同。解答这类试题,要尽量把准要点,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解答,这样才能彰显水准,才能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2)要求对某种现象归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第4小题,根据提供的材料探究孝义皮影戏的特点,充分考查了我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对这种类型的试题的解答,需要联系选文,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中发掘出文段蕴含的信息。

4.考查科学素养。尽管试题呈现出来的是知识点与各种题型,但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今年的说明文阅读试题从整体上来说考查的是我们的科学素养。“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也是2007年山西省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宗旨,也势必成为今后说明文考查的一个趋势。山西省说明文阅读这种关注家乡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等类文章的试题,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从而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

信息捕捉

根据2007年山西省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要求,着眼于今后的练习与考试,我筛选捕捉了一些有用信息,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1.拓展阅读层面。提升科学素养,将是今后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中考说明文阅读,目前主要是考查科普说明文,要求我们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此,我们要多关注科技和环保的最新状况,多阅读有关家乡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文章。这样,才能见多识广,积淀厚实,也才能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阅读技能。而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累,我们就能在考试中自如应对,从容解答。

第7篇

关键词:影像 说明 符号

中图分类号:G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43-01

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系统,通过画面的选择、镜头的运动和蒙太奇组接等方式形成意义的表达。正如文本语言通过文字、词组、句子、段落和章篇可以形成叙述、说明、抒感等作用一样,影像语言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系统产生多种表达意义的形式。影像语言由于其拥有本质直观的特质,善于表现具体直观的事物,常被用于叙述事件、讲故事等等。但影像语言也有其表达的短处,就是直接对抽象概念或者事物原理的说明解释。对应文本语言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影像语言的说明文”。影像语言的说明文可以理解为用影像的构成方法,去完成说明文解释事物,阐明事理的功能。

说明文本身是一种理性思维较强的文本种类,而影像是一个感性媒介,通过视觉感官刺激观者,而要用一个感性媒介去说明理性问题,就会产生一道不好跨越的鸿沟。相对于影像语言的其它种类来说,影像语言的说明文又具备更多的理性特质,处在一个在感性和理性中间权衡的位置。由于影像是直观的,所看即所得,视觉画面的冲击会直接占据观者的很大一部分想象空间。观者在接触影像时,会不自觉地减少逻辑思考,而较多依靠情感的带入。所以影像的理性过强,观众暂且放缓的逻辑思维跟不上,同时又没有适当的情感引导,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影像的说明也就失去了意义;过于感性而弱化逻辑,尽管能带动观者的情绪,但很难达到解释说明的目的。

尽管用影像完成说明文有这样的矛盾存在,但影像语言的说明文仍然有其突破的空间以及需求上极大的潜力。影像语言的直观性作用在说明文中的描述功能时,仍有极大的优势。描述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口语表达、或者配合肢体语言的手势比划,或者写一段文字说明等等,都能够对一个事情进行描述。描述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一个口语词汇、一个肢体动作以及一个文字等,都是传达信息的载体。当描述一个信息时,不论是通过口语,还是文字,接受者通过头脑对声音或文本信息的理解转化,才能够明白传达的信息。而这样的转换过程就容易产生信息理解的偏差。相比起来视觉语言在传达某些信息时具备一定的优势:视觉语言形象直观,不需对观者对文字语言进行理解转化。在极端情况下(没有文字存在的图像),它甚至不需要观者具备识字阅读能力,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图像获取信息。

在对一个事物的说明中常会用到对现象、状态等视觉层上的描述。影像即比文字能够更直接地完成这一点。但在面对某些非视觉直观问题的表达时,影像就需要获得其它手段的配合来共同完成说明作用。

用感性媒介去说明理性问题的鸿沟,需要搭建一座合适的桥梁。合适的桥梁,能够使影像语言的说明作用熠熠生辉。这座桥梁一方面由语言的符号作为要素,一方面还有影像语言中的虚拟影像语言作为辅助。

语言的符号可以分为文本的符号和读音的符号。文本的符号就是文字,不论是记音的文字还是表意的文字,都是能指与所指分离的符号形式。而也正因为这种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使文本符号可以抽离出具体形象之外来表达的抽象的概念。语言的发音更早于文本符号产生,但不同于文字符号,发音属于声音讯道,在与影像的配合中,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传输通路,而不像文字会与影像抢占同一个视觉讯道。影像中所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特殊的。它不能直接表达抽象的普遍的概念,只能通过具体的画面内容表现,比如一座楼房的画面,表达的是“这座楼房”,而不能指代“楼房”这个类别。需要表达更抽象的概念时,只能采用符号象征的手段。比如表达“中国”时,可以采用国旗、天安门等具体的象征符号。但如果只有画面里具体的事物或象征符号,会造成意义传达的模糊和不确定性,所以此时就需要语言的辅助来规定“此时此刻”这个符号的意义。不论是文字辅助还是声音辅助,都是影像说明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正如说明文的目的是解释事物、阐明事理,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展现事物的内部规律,逻辑推理等抽象性的思维过程。尽管语言可以作为辅助的说明,但影像语言的优势需要得到彰显。虚拟影像就可以承担这个任务。虚拟影像是伴随着电脑技术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在影像语言的系统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表现实拍影像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大到宇宙演变的宏观视角,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微观世界。虚拟影像的优势还在于它可以依照人的意愿创造出来,如果说实拍影像表达的是我们所生存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那么虚拟影像则可以表达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空间。

虚拟影像可以扮演一个符号抽离的角色,使象征符号又上升到精神意义的层面。正如前文所说,图像最为直接和直观,但同时它又是特指的、具体的。所拍摄的一张狗的照片,它就是指具体的这一只狗,但它却不能代表“狗”的概念。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需要理性思维的归纳和总结。而对图像的归纳总结就形成了图形。图形上升到符号意义的层面,代表的不再是具体的“某个”物,而可以成为“类别”的综合涵义。当虚拟图形能够指代类别涵义之后,影像语言对解释事物、阐明事理的障碍就得到了极大的突破。

另外一点,它可以将人类思维的脑图视觉化,从一个想象空间搬到一个视觉可见的形式中来,抽象思维变成视觉思维,成为一种思维的直观。在进行说明功能和信息的传达方面做得更加极致,这样的表现方式甚至完全通过虚拟影像的形式,完成影像说明文的功能。由于虚拟影像的可操控性强,对影像与语言逻辑的配合也可以更加紧密。

影像语言的说明文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从传播的角度说,用感性媒介去说理性问题,可以使抽象的事理直观化,更有利于产生良好的传播效应。通过视觉形式去阐释理性概念,已经是时代所决定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信息数量的爆炸性发展,产生极大的信息重复和冗余,人们亟需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快速地获取信息。移动媒介的普及,也使得信息的接收极大地碎片化。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屏幕媒介抢占,而屏幕媒介的优势就在于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可以承载文字和图片,更能够传输影像并却具备交互功能。如果说媒介即信息,那么伴随着屏幕媒介的逐步主流化,信息表达的方式也将朝着视觉化的方向上发展。影像语言的说明文也会有一片新的生存的天空。

第8篇

一、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策略

(一)解读文本的结构

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让说明文教学复位的重要做法。

在解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文本结构时,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

从全文来看,此文严格按照说明文常用的“三段式”结构展开。第一部分是对这一文化瑰宝的总体介绍,用极精练的文字呈现画作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选择画作的精要部分进行重点描述。第三部分是对画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进行提炼概述。这种结构几乎适用于所有同类说明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说明文体例。

这种对文本的整体观照和定位,对于接下去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都会起到重要的规定作用,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和构思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的选材

语用规则中的“量的原则”(说多少)和“关系原则”(为什么说)这两条,对于文本的选材具有重要的规定性。我们不能默认文本选材的存在,而需要探询其存在的原因。笔者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进行了以下选材方面的分析:

阅读文本第2~4自然段,我们发现,其内容在选材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都是从“人”这个角度对画作展开介绍。这样选材既取决于《清明上河图》本身的艺术特色,更是取决于这幅画作的定位――“《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是描绘普通百姓生活的情景,所以课文中介绍的人物是徜徉于市井之间的芸芸众生;第二,是描绘普通百姓眼中的生活情景,因此课文选择介绍的场景是最平常普通的生活片段。

(三)解读文本的语言

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如何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机会。

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为例,笔者进行了如下解读:

第一自然段在语言表述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精练……以第4句为例来进行分析:“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这句话为读者提供了三方面的直接信息――画作的历史、保存的完好程度、收藏的地点;当然还提供了一些隐藏信息,如该画作的文物价值。细读这个句子可以发现,“保存的完好程度”这个信息,是整合在“收藏的地点”这个信息当中,作为句子的一个修饰成分呈现出来的。这种信息有机整合的表述方法,正是使文章显得精练的原因所在……为此,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列表呈现画作基本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第二,对照发现原文清晰精练的特点及原因;第三,背诵积累。

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站在“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一)低段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典型性说明文的数量不是很多,同时说明文的语言不是该年段语言学习的主要对象。因此,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定中,不需要刻意强化对文本文体特征的认识,还是以完成低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读好文、写好字、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

(二)中段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中段学生的语言发展一般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第二是语言的逻辑性比较差。教材中大量出现的说明文,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因此,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文本的语言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准确之处、简练之法、严密之道,并通过模仿等手段,学习表达方法,提高语言水平。

(三)高段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高段要求学习抓住要点阅读说明性文字的方法。根据该年段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指导学生自觉把握说明文的整体布局,能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实现特定信息的提取、加工和评价反思;第二,指导结合具体语境,对基本说明方法的使用进行理解和评价。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练、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策略

(一)准确使用“读”的策略

读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之一,说明文教学亦然。例如在《活化石》的教学中,针对“和它在同一时期生活过的动物,许多早就灭绝了,大熊猫却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这一句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一是把“一代一代”和“一代代”两种不同结构的词语放在一起对比朗读,二是把其他动物“早就灭绝”之快和大熊猫“一代一代繁衍至今”之慢进行对比朗读。两重对比朗读下来,大熊猫“生存年代久远”的特点,学生自然领悟到了。

不同的语用目的,采取读的形式也不同。《活化石》一文可以采用夸张朗读的方法,以帮助学生获得理解,留下印象;而《蝙蝠与雷达》一文,当需要通过朗读厘清课文第三自然段严密的逻辑时,就要代之以自由地轻声地细读,才能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揣摩语句间的关系。所以,朗读虽然是一种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在运用中仍然需要掌握分寸,准确使用。

(二)有效使用“说”的策略

说,是当下很多语文课堂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而实际效率却最低的一种方式。其实,“说”的效率取决于其是否在语用指向下、目的明确地“说”。例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难点,是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创举。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李春设计完图纸后开新闻会的场景,要求每个同学以设计者的身份,回答记者的两个提问:“①您打算把桥修成什么样的?②这样的桥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备答,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再度自学,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而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扮演“记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理解和表述中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逐步到位。

(三)及时使用“比”的策略

说明文的文字多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例如《赵州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这里除了可以把 “参加”一词挖去,进行比较朗读外,笔者还尝试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这个分句去掉,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隋朝”一词不足以表现其历史的悠久。看到学生思维受阻,教师再度介入,用图示倒推的方式,从“现代”一直倒推到“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间年代跨度之大,然后总结出:因为隋代离现在究竟有多远,是很多人没有感受的,所以必须再加上这个具体的时间词,强化年代久远的感觉。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其实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四)深入指导“思”的策略

在说明文的所有语言特点中,小学生最难以领会的是语言的逻辑性。但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并且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因此从语用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把握说明文学习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的指导。

《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最具美感的文字当数描写蝙蝠夜飞本领高超的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用了一串关联词,把各分句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句与句之间层层递进,展示出充分的逻辑美。对此,笔者首先利用“比”和“读”的方式,将原文先后去掉关联词、打乱句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原句间的逻辑性;然后指导厘清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后一句更进一步表明了蝙蝠夜间飞行能力强的特点;最后再将这种层层递进的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里,学生学习了一种“思”的方式――化整为零,层层推进。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相对复杂的文本是很有用的。

(五)经常使用“画”的策略

“画”在语文学习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说明文学习,经常使用“画”的策略,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理解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针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端,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一句,笔者出示了三幅不同的设计图让学生辨析――到底哪一幅图才符合赵州桥的设计?另两幅设计图的错误,是因为忽略了原文中的什么词而造成的?这样,学生不仅对于文本语言的精确和严密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强化了“一字未宜忽”的阅读态度,同时对文中表述赵州桥设计的这句话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有效的积累。

(六)适当使用“写”的策略

语用指向下的说明文教学, “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写(表达),语用规则才能被更好地掌握,才能对“读”发挥更充分的促进作用。

第9篇

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与作用,首先要了解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3、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6、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根据材料下定义,既能考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做作诠释。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都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典例分析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子”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可作鞣料和染料;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节选自苏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1.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

3.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

4.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自2009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第1题,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解答时要研读第一段文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句话分别介绍的内容。参考答案:解释什么是红树林,介绍其生长环境,说明其得名原因。

第2题,此题要求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仔细阅读第二段,可以发现这段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写的,进而思考在这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红树林的“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叶片上有排盐孔;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以“胎生”方式繁殖;有密集的支柱根。

第10篇

形式多样,认清方法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是以说明为主,而如何更加精准透彻地说明被说明对象,那就需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了。但由于初二学生刚刚适应把握感性较强的记叙性文体的知识和特点,一下子让他们过渡到抽象性强且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说明文,可能还有些不习惯。学生要想真切地理解并会运用那十类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引用)且清楚它们的具体作用,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采用多样的形式加以体会。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知识与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学生是可以在已学知识与已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知识迁移,活学活用,变通学习,用直观的感性思维认清抽象的说明方法。形式上可采用刺激感官、联想想象、思维(知识点)迁移等方法调动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思考的热情。这样,学生们就会逐渐适应说明文这一文体风格。在《苏州园林》一课中,分析到作比较这一方法时,笔者把侧重点放在了“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一句上。因为在这里,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展示对比,分别给学生呈现中国古代建筑故宫和西方园林一组对称性很突出的照片,给学生以更多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自己来看、来比较。这样,作比较的作用也就出来了。

教法学法,彰显灵活

鉴于此,在讲《苏州园林》一课时,本着启发式原则,笔者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纵览此课,采取了多样的教学形式,自始至终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程序。先是老师引领完成3段、5段的学习,展示师生集体合作探究之风采;之后是总结规律,运用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4段、6段的教学任务,展示学生集体合作探究之风采;接着以检测学生的个人学习成果的方式完成7、8、9段的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整堂课把“教知识”“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课堂反馈”四步环环相扣,不仅华实兼备且课堂也变得充满活力。以下,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一)问答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小组合作交流法。在问答法中结合采用讨论法。其优势在信息交流量更大,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民主气氛更浓厚。(三)多媒体情境教学法。众所周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对于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它直观性强、形象生动、网络资源也丰富,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资料,还可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四)学法指导。课上,学生速读、朗读与齐读兼用,教师佐以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扫视文字,通过找中心词、句、段的方法来回答问题,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进而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匠心独运,把一幅贴纸“树状图”板书呈现了出来,不仅美观而且新颖别致,达到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文章具体说明内容的效果,同时学生还直观感受了到文章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说明顺序,进一步加深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真实印象。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说明文的教学,不同老师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只要我们能一直坚持在“追求”中完美课堂,在“完美”中不断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努力让学生们在说明文的课堂中不仅收获到知识,同样也充分享受到愉悦和快乐,那么,终有一天说明文教学也会步入到与园林相媲美的境界之中。

作者:冯凌 单位:大连第四十九中学

第11篇

近几年,初中英语教材变化较大,阅读材料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在所有考试中,阅读题的分值比例相当大,加上其它题型,如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等题,答题效果直接地或间接地与阅读理解有关。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使用阅读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的,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高效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开展阅读策略的研究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正是致力于探索和尝试把初中英语课文进行拓展,把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不光接触到书本课文的知识,还能动手主动寻找课外相似的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初中英语课文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题材多样。以文章的题材来看,一般都以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为主。本文主要对上述三类题材的课文的拓展内容、拓展的方法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进行阐述。

一、首先是记叙文的拓展。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表达。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主要包括文学记叙文和说明记叙文。其中文学记叙文以虚构为主,如趣闻逸事、传说、寓言、传奇故事、短篇小说、科幻小说等;说明记叙文,以事实为依据,包括历史、传记、新闻报道、日记等。

(一)针对记叙文的这种特点,笔者制定了相应的拓展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搜集素材,寻找内容相似,写作手法相似的文章,对相同类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之前,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要有所了解。首先要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起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上网搜集一些简单易懂的趣闻轶事,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拓展了阅读的素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放手让他们搜集一些说明记叙文,包括一些历史传记、新闻报道等等。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找出不同语篇之间相似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手段。对于不同文章的问题设置,学生也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

(2)教师搜集素材,寻找内容不同,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把不同类的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内容较难的文章,学生搜集不到合适的类比材料,找不出内容迥异,写作手法相反的文章,这个时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事先找出此类文章,打印出来,当成课堂的阅读材料,并按照中考常考考点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阅读内容与拓展内容的不同。

(二)在学生对课文阅读材料与拓展材料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1)抓住文章的6个要素。阅读时要学会从事情本身的发展去理解故事情节而不要只看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因此,无论是顺叙还是倒叙,阅读此类文章时,必须要找到它结构中的5个W (when , where, who, why, what) 和1个H (how),不过不是每篇都会完整地交待六个要素。毫无疑问,寻出这些元素是能够正确快速解题的一个先决条件。

(2)归纳文章中心,把握作者态度。记叙类文章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它是文章的灵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时,尤其要分析文章的结尾,因为很多文章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也有的文章需要在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另外,叙述一件事必有其目的,或阐明某一观点,或赞美某种品德,或抨击某种陋习,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通过对细节(第1点中的六要素)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态度。

概括起来一句话: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 抓住了故事情节,就理解了文章的脉络,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

二、说明文的拓展。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章。它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凡是对事物的类别、性质、特征、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以及对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进行解说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的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给读者提供知识,使之了解客观世界,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解说性、条理性。常见的说明文有:解说词、说明书、书文简介、科普小品、内容提要等,它们或者用来介绍人物,或者用来介绍事物,或者用来解释概念,或者用来解说论据。

(一)说明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1)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搜集素材,按学习小组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任务。由于本校使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各组小组长的领导下,搜集不同内容的说明文材料,除了学生手头上现有的《中学英语课外阅读教程》之外,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手边的其他课外阅读材料来整理出老师安排的任务。

(2)教师把学生合理分在不同的学习小组.按小组分配任务,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资料中搜集素材,寻找出题点.阅读材料搜集整理后,在课堂上要呈现出来。教师要事先审阅学生搜集到的阅读材料,分类整理,并把学生合理分组,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与性格特点,不同的小组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归纳整理此类阅读文章的出题点。

(3)教师课堂内组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找的出题点准而多,加以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竞赛,比较哪个小组找的出题点多,对应的考点准。对于表现出色的小组,教师要加以鼓励,以提高学生继续参与的热情。

(二)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说明事物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举例、分类法或类比、对比法,给事物下定义或分析事物的原因以及后果。举例说明文使用例子说明事物阐述观点;类比说明事物如何相似,对比说明事物如何不同;因果说明文说明事物发展的原因及结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作者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展现所说明的事物。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文的阅读:

(1)要领会题干的意思,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的拓展与创新才是科学合理的。

(2)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积累,很多开放题就是要求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或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依托原材料,精心选择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逐层阐述。第四、在表达上要条理清楚,简洁明白。

因此,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应用文的拓展。应用文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

应用文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书信(或电子邮件)、日记、通知、便条、收条、借条、影讯、球讯、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海报、贺卡等。

应用文的语言重在实用,力求朴实、准确、简洁。由于应用文使用广泛,在实际运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格式。

(一)应用文的拓展方法如下:

(1)初中英语课文的常见形式为书信,广告,启事等。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搜集出这几种常见形式的应用文.教师可以按各组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分别找出书信、广告、启事、日记等等,并让负责某一形式的的小组找出此类形式的应用文的行文特点,教师加以点评。

(2)教师课堂内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并引导学生找出应用文的出题特点.这一种方法可以适当为之,教师务必要确信所选的文体适合学生模仿和表演,务必要保证这一活动的效率。所选择的表演学生也应该举止得体大方,切忌扭扭捏捏,反而浪费了时间。

(二)应用文的阅读方法相对于前两种文体来说比较简单,先做介绍如下:

在阅读应用文这一类文章时要注意细节信息,做题时,根据所提问题用寻读、跳读的方法更有效。应用文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包括广告(招聘、产品销售、宣传)、简历、图书资料、聘书、社交书信和产品说明书等,所以,学生平时要注意拓展知识面,积累知识。

(1)熟悉并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写作特点和格式。(2)积累应用文常用句型、表达方式和一些专业词汇及常用缩写形式,如表示薪水、工作年限的maximum(最高)和minimum(最低)等。(3)加强专项训练,培养自己略读、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第12篇

首先,要明晰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大致来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可分为:整体感知题、信息提取题、品味赏析题、拓展延伸题等。

具体而言,不同的题型答题思路和方法各有不同。答题时既要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考生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理解;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阅读题干,捕捉题干中的信息,分清题目类型,明确考查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考生对不同题型的考点,能够做到了然于胸。

整体感知题考查的是理清文章的基本写作思路,把握并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的能力,同时也要求能够综合全面的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信息提取题主要关注提取、筛选、辨析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品味赏析题细分之下包括语言品味和写法赏析等方面,如:解释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含义和作用,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优美、精彩的语言;品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赏析文学作品,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做出简要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有价值的疑问。拓展延伸题要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或相关资料,针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发表具有创造性的见解;能根据文章提供的语言信息展开合理的推断、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如,2010年江苏南京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天窗》的阅读题第19题:“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1)赏析下面的句子: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此题就是典型的语言赏析题。

第21题“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 第②节中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 第③节中‘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出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境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这样的一道选择题,则综合考查了对文章内容、主题、语言、写法等方面的品味和赏析。

其次,要辨析文体,文体有别,因文答题。不同的文体解题思路不同答题的表示角度也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