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院长履职报告

学校院长履职报告

时间:2023-06-01 09:3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院长履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院长履职报告

第1篇

2011年,他从教育部到基层出任中南大学的校长,从事微观高教改革与管理工作。张尧学校长既拥有宏观高教改革的经验,又有微观高教改革的经历,这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是不多的。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担负着新一届参政议政的历史责任,完成这些历史责任最根本的是提高全体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能力,关键是做一个合格的学习型的代表、委员。张尧学校长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对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院士就怎样做好一名学习型委员,以及中南大学高教改革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交流。

记者:张校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刊的采访!首先,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教育界委员的杰出代表,您有哪些感受?

张尧学:作为一名新委员,我想首先是要好好学习,学习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这包括向老的委员们学习、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和通过调查研究学习等方面。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人民疾苦、关心群众的问题,通过政协,及时、真实、准确地向党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对群众关注和集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做一名称职的政协委员。

作为中南大学校长,我要进一步推进校内改革,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改革。我们要在十精神指引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系统推进人事制度、本科教学、科研体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医学教育等在内的系列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尽早实现把我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记者:作为新一届政协委员您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

张尧学:党的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明确了“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总布局和建设思路。如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前面的道路还非常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不断深化改革。

作为教育界的委员,我最关注的问题有:一是大学如何加强和推进自身的改革,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大学怎样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生态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为国家和地方服务?三是国家和地方各界应如何看待大学,怎样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如何为人民提供教育资源相对公平的中小学教育?这些问题我觉得都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另外,我也关心环境问题,例如PM2.5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等。

记者: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协委员是地位、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那么作为新一届的政协委员,您将如何履行职责?

张尧学:做一个合格的政协委员,既要有参政议政的热情,又要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因此,我要认真学习包括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十报告等重要文献、精神,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关注媒体动态,踊跃参加各种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专题讲座、委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自身主动依法履职的能力。

我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将以中南大学为样本,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带到政协会议上去,结合本职工作,切实履行好委员职责。

作为教育界委员,我将充分利用参政议政这个平台开展调查研究,就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仔细筛选,认真听取高校有关师生代表的心声,广泛征求业内专家的建议,形成选题深入、调研广泛、分析透彻、建议可行的高质量提案,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记者:过去一年里,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南大学校内改革得到了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请您谈谈主要经验和体会有哪些?

张尧学:首先,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师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校的短板主要在价值观的判断、价值分析方法及标准上。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办学路子,就要把大学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标准放在首要位置。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学会价值分析及分析方法、价值判断的标准。我们要通过这种教育,体现学生自己的尊严。这种尊严,不仅体现在学生毕业工作后拿的工资有尊严,还应该让他们在学校就拥有尊严。学生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自由的思想,能自由地讨论,他们的声音也能够得到响应、回应。这种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靠言语、理论上的传递,更要靠所有的老师、管理人员一点一滴去做,甚至整个大学的一草一木,都要去影响、去渗透,直到他们的血液中。学生在学校受到熏陶,当他走出社会,能够终身受益。

改革中最难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不可能不碰到困难,改革中遭遇问题、出现问题,是发展的必然规律,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应对。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年龄较大的讲师,已评上教授的年轻教师,以及部分年龄较大又没有课题的教师,他们的压力就比较大。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同时学校采取系列措施。如:从2013年开始,学校每年会拿出1000万元经费来扶持这部分人,给他们1~2年的时间过渡,帮助他们在科研上立起来。

其次,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是赢得了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往往是利益的再分配,总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学校的此次改革,不动存量,只在增量上进行调整。在保持既有利益不变的基础上,根据教职工的工作业绩和绩效,通过涨工资、涨津贴的办法,来决定增量的多少,用增量来激发活力。

从教师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让教师生活得更加幸福,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好地去做学术、做学问;从学校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使学校朝着“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发展;从服务地方角度来看,改革就是要把大学的科技知识转化成科技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学生角度来看,改革就是努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好的照顾。学校改革,是在大家取得较多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实施,确保稳中求进。改革采取的是放权的方法。学校把权利下放到二级学院,让二级学院在人事制度、津贴分配、学科设置、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人才引进、研究生录取,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拥有更多自,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再次,改革有序推进的保障是制定了成系统的改革方案。改革本科教学,确保本科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受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首先,落实教授、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教学水平有了一个强制性提高。目前,除外语、体育等少数专业,本科生专业课已全部由教授、副教授上课。其次,实验室逐步全天候开放,向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012年,学校在原有教学经费的基础上,增加1.4亿元专门用于本科生的实验、实习课程。第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2012年,学校专门出资4千万元给教室安装了空调,并对食堂、学生宿舍进行了改造。2013年,学校还将对4栋学生宿舍进行改造。让学生在中南大学享受更好的教育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2012年,学校入选了“中国百强企业最爱的10所高校”。

改革科研管理,在推进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同时,确保学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2年,在有色金属行业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学校科研经费增长了近10%,获得了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论文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比如SCI论文,已列全国高校第6位,在全球500强里排54位,在中国52家入选机构里排第6位。

改革人事制度,关注青年人才成长,为学校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为给青年教师“松绑”,给他们时间、空间,让他们专心专意地做研究,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学校制定了“讲师不上课”的规定。从2012年开始,学校分别给进校的理工科、文科青年教师每人提供20万元、15万元科研启动费,同时另提供相应的安家费。学校为青年教师的职称晋升提供绿色通道,每年单列5~10个指标,让优秀青年人才有上升的机会。学校还为青年教师提供提升管理能力的平台,在一些较大的二级学院增设一个副院长岗位,让青年教师学习做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2012年,学校已选拔6位青年教师担任相应二级学院的副院长。

改革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探索教授治校、教授治院的管理新模式。学校制定整体规则,学院制定实施细则。在操作层面上,扩大了教授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同时规定,教授委员会的成员任期不得超过两年,且决策过程完全公开。这样的管理方式可能更符合学科、学院和高校的发展规律。

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博导和硕导资格遴选、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医学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改革,都在改思路、给平台,发挥着激发活力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挑战

收稿日期:2007―05―19

项目来源: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4JZD00024);本项研究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以教育促进云南省贫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实验”资助(项目编号:10450670)。

作者简介:李孝川(1979―),女,汉族,云南省曲靖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师,从事贫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研究。

王凌(1952―),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虽然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新课程的推进、实施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是新课程的终极实践者,新课程的理念及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教材的建设者及开发者;教师应成为新的评价理论、方式的实践者、探究者和创造者。然而,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意识淡薄;民族人口整体素质较差、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等限制,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适应和达到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教师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能否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的瓶颈。新课改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1.作为生态边缘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本身就属于国民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利,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教育投入的不足等原因,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面对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直接服务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肩负着帮助其摆脱困境的重任,特别是面对教育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和挑战,贫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任重而道远。贫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面临的特殊困境,规定了其发展道路既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和限制,又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以一种务实而又不乏创新的精神,探索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综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但是这些地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其探索创新精神的发挥。

2.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管教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关注最多的是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这种机械重复的方式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只关心教书,很少把教书的着眼点放在能力培养、技能学习和育人方面。几年的教书生涯,使他们大致熟悉教材的套路,把教学模式变成周而复始、固定不变的“经书”,教学成了一种一成不变的机械重复,忽视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仍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未改变以往教师“说教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作为被动执行者和实际操作者角色受到挑战

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角色规范的内在需要。这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客观趋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但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普遍认为研究是一种神圣的事,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需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不需要参与研究,这种观念导致了许多教师未养成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的意识,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而认为从事研究就脱离教学实际,把教学和科研分离开来。不能以研究者的姿态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结合理论进行思考,并富有创建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在大多数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心目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是由国家统一编定的,教师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其任务就是教授,被动地接受教材内容。加之新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就使得多数教师根本不了解国家层次、地方层次、课堂层次、学生层次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及形成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

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多数地区几乎没有自由发展的能力,其贫困是不言而喻的,贫困制约了人们实现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们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活、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加之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与外界联系较少,交流机会少,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极深,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安于现状,较为重视短期效益问题,这就使得学校教师不易很快转变观念去适应新课改对其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学科结构不配套。表现在缺乏音、体、美、计算机、外语教师,这些课程只能低水平地应付,有的根本无法开设,有的山村小学只能开语文、数学两门课,更多农职中学缺乏职教专业师资。因此出现了代课教师比例增加,中学教师拔高使用,非专业教师代用、替用等现象。

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人才分布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多集中在乡镇,贫困偏远农村地区学校难调进教师,安排去了干不了一两年都坚决要求调出,知识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多调到乡办学校任教,有门路的教师有不少调离教师队伍。致使贫困偏远地区缺乏教师,偏远学校教师在编少,公办教师少,教师学历低。这种人才分布失调,严重影响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3.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教师的业务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年来,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师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离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部分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所占比例大,他们中间许多教师只有初中文化,即使现在取得中师学历的,也只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其实际拥有的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他们除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不懂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外,多数教师还一身兼两职,既是教师,又是农民,白天上班,回家还要务农。此外,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缺乏资料,教研活动少,教师知识面窄,在教学业务方面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这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

4.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存在困难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许多中小学由于教育经费缺乏,无法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这些地区教师的职前培训严重缺乏。尽管近几年来通过履职晋级等方面的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程度的职前培训,但是由于缺乏培训经费,这类培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自己出钱,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生活水平。对于一些教师而言,不仅没有起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反而挫伤了他们的从教积极性,职后培训脱离了实际需要,流于形式、内容不实。因此,许多教师只能停留在毕业时的知识水平上,教育教学水平不但难于提高,还有下降的危险。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联系不够,教师继续教育还有待加强。显然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培养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现代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为了适应挑战,作为现代教育承担者的教师必须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更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从“学”到“做”。同时,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在解决教育教学课题时,揭示纷纭的教育教学现象,寻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冲破陈腐的教育教学模式,大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2.发挥政府职能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考虑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教育经费倾斜政策力度,实施特殊教育政策,发挥地方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扩大地方教育发展的自。使部分有条件的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能够采取一定措施,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扶贫,特别加大对教师的扶贫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边疆贫困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开设课外活动课、自然课、劳动课、科技活动课,增强师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教师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和有效的建设者创造条件。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在“三教统筹”的同时,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农科教结合”的角度出发,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切实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教师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针对目前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的现状,为使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融入新课程、驾驭新课程,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机制。国家和地方在加强和扩大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时,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上,着眼于教师职业的发展,关注与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观念、知识、技能,关注教师现有的工作绩效与组织变革和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教师培训的目的应该使教师在观念、知识、技能上发生变化。教师培训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在步入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后,随着学校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观念、知识、技能上适应这种变化,当前新课改既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而对这样一种发展变化趋势,学校组织必须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此就要进行与这种形势变化相适应的观念、知识、技能的培训,它要解决的是当前教师队伍在面对这种变化在观念、知识、技能方面的整体问题。因此在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是采取全面铺开,大面积进行培训才能迅速改变这些地区教师在观念、知识、技能方面落后的现状。培训方式必须适合教师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的需要,形式应多样化,短期培训与正规培训相结合;脱产、半脱产与在职相结合;报考成人大、中专与中心学校、专题讲座与培训班、观摩与讨论相结合;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4.采用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以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它为教师在和谐与求实的气氛下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为其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提供了机会,为评价者、评价对象共同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机会,这种评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专业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可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和思想水平,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0-124.

〔2〕王凌,罗黎辉等.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来自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5.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