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平菇栽培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 从菇房准备、菇房消毒、培养料的准备、培养料的科学配制、拌料、装袋与灭菌、接种与培养、出菇期的管理等方面介绍平菇温室熟料栽培技术,以期为平菇种植户提供参考。
1菇房准备
平菇在喜温条件下生活。我县由于冬春季节长,夏季短,气温不能四季满足平菇的生长发育,加之农村没有调温设施,一般选用日光能温室和塑料大棚作为菇房。另外,普通房子、窑洞等,稍加整修,使其具有加温保湿,便于通风换气。有一定的光照条件时,都可作为平菇的栽培场所。
2菇房消毒
每次使用菇房前都必须清扫干净,然后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1)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先将菇房密闭好,1m3以甲醛10mL、高锰酸钾5g的配比,按梅花型排放药品,逐一从里到外加入高锰酸钾,再加甲醛,两药相遇冒烟,即刻关闭门窗,闷12~24h。
(2)硫磺熏蒸。1m3用硫磺15g,点燃熏蒸。
(3)石灰酸喷雾。5%石灰酸液(即苯酸溶液)喷雾消毒。
3培养料的准备
培养料是平菇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其优劣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和能否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关键。
(1)锯末、麦草、荞花、油菜壳等。我县农村麦草、荞花来源广泛,一般做燃料使用,多有余地。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原料,可将其经过曝晒等方法软化处理,作为平菇栽培的原料。处理方法:配料前先将麦草、油菜壳、油菜秸、蚕豆秸、蚕豆叶等曝晒,粉碎成粗糠样,一般2~3cm长为宜,然后用1%~2%的石灰水浸泡8~12h,捞出沥水,调酸碱度为pH值7.5,再拌辅料。
(2)麸皮。主要供应平菇所需的氮源,使用量10%~20%。
(3)石膏。作用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营养成分,调解酸碱度,使用量1%~2%。
(4)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培养料中过多的酸,而且可杀死害虫和杂菌。
(5)尿素。氮源,用量不能大于0.3%,过大会抑制菌丝生长。
(6)过磷酸钙。呈酸性,一般用量1%~2%。
4培养料的科学配制
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应控制在30~50∶1,当天配制的培养料应当天灭菌;否则易发酸。
(1)麦草。A:麦草50%,杨树落叶26%,麸皮20%,石灰1%,石膏1%,白糖1%,尿素0.2%。B:麦草70%,锯末13%,麸皮15%,石灰1%,石膏1%,尿素0。2%。C:麦草46%,荞花30%,锯末20%,尿素0.1%,白糖1%,过磷酸钙1%。
(2)油菜壳或荞花。A:油菜壳50%,麸皮5%~15%,石膏1%,过磷酸钙1%。B:荞花50%,锯末40%,麸皮5%~10%,石膏1%,尿素0.1%,过磷酸钙1%,25%的多菌灵0.2%。C:荞花50%,棉籽壳30%,锯末15%,麸皮5%,尿素0.1%,过磷酸钙1%。
(3)锯末。松木锯末中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烯萜类、酸类、树脂类等,使用前须经处理,加2%的石灰调湿堆制,再经曝晒,使其陈旧化,才能使用。A:锯末78%,麸皮20%,白糖1%,石膏粉1%。B: 锯末93%,麸皮5%,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高锰酸钾0.1%,pH值6.5。
5拌料、装袋和灭菌
(1)拌料。将培养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匀,料水比应控制在65%左右(即用手指挤压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
(2)塑料袋的规格。常有15cm×35cm、20cm×42cm、22cm×45cm等。常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乙烯袋为佳,高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丙烯袋为佳。
(3)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装袋后两端用粗2cm、长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将两端袋口料膜内外擦净绑扎紧,准备灭菌。
(4)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100℃;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h,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
6接种与培养
(1)菌种选择。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般选用生长健壮、洁白浓密、纯洁、绝对无杂菌、菌龄小、爬壁力强的栽培种作菌种。目前适合我县植株的平菇菌种植广温1号、大白平菇、野丰118等。
(2)接种。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房间灭菌成为无菌室。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喷雾消毒1次,有条件的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无条件的则尽量2人接种,1人打开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种,接入袋内,即刻扎紧袋口,再接另一头。接完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让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杂菌污染。菌种块的大小一般以枣核大小为宜。同时接种量尽量大些,以使菌丝布满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机会。
(3)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夏季以4~5层为宜,冬季7~9层为宜,在25~28℃室温下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我县农村常用土炕生温,料袋往往放置过多,且不翻堆,结果下层温度高,造成烧菌现象严重。接种3~5d后,菌丝开始吃料,应检查杂菌,若发现污染则即刻清除。8~10d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仍以保温为主。若菌丝完全不吃料,则是菌种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很慢,则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应换上套环,外包灭菌纸,利于通气。正常情况5~8d翻袋1次,调换料袋位置,利于菌丝生长整齐。一般30~35d,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
7出菇期的管理
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
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
(1)催蕾分化阶段。菌丝长满袋后,平菇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这时的料温不超过25℃,一般18~20℃为宜。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气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养料的表面用粗铁丝耙动,轻轻除掉接种块周围的老菌丝,压平,换上直径5cm左右的塑料编织绳套环,外包干净纸。
(2)原基期。即菌丝纽接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瘤状突起即为原基。这时不要揭掉包装纸,应加大地面和墙壁喷雾水量和喷水次数,绝对禁止直接对着料袋喷水;否则原基易死亡。
(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状菌蕾胚芽。一般2~3d,这时不宜浇水,以控制相对湿度。
(4)珊瑚期。这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时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则低,甚至绝大多数死亡。①取掉套环上的包裹纸,保留套环,这样既保证通气良好,又使菇体局限于套环中叠生长出,养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产量高。②喷水保湿。掌握“轻、勤、细”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应向空间多喷雾水。
(5)伸长期。子实体的菌丝和菇柄有了明显的区别。此期每天喷水3~4次,尽量少喷菇体,多喷空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每天打开通风窗换气1~2h,并注意遮荫;否则菌盖色黑而影响品种。
(6)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不宜过多,要少、细、勤。后期忌喷水于菇体,采收前喷1次细水,以保持菌盖嫩。在孢子尚未弹射前及时采收。
菇床选择。应选择避风向阳,近水源、排水畅、家禽家畜危害少的空地或耕地,或果园的林间空地挖制菇床。菇床畦南北向,深10厘米左右,宽1米,长任意。床中央留一条10厘米左右宽的水泥埂或留一条小沟即成。挖好菇床后,再用 1%石灰水或石灰粉消毒。
培养料配制平菇培养料资源丰富,棉籽壳、麦秆、稻草、木屑、甘蔗渣、玉米芯、油菜籽壳均可培养,但以棉籽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好。棉籽壳培养料的配制,一般用干燥新鲜无霉变的棉籽壳 96%,先曝晒1―2天,堆放在水泥场上,加入石膏2%,过磷酸钙2%,再加0.02%多菌灵或托布津农药,以防培养时杂菌污染。在此基础上还可加入少量尿素,但不能过多,否则菌丝生长好,而子实体发育差,产量反而不高。培养料拌匀后加水,随拌随加,使棉籽壳吸足水分和营养液。一般每50千克棉籽壳加水60―75千克,用手紧捏培养料,以指缝间有水滴下为度,此时约含水68%左右。由于很多杂菌喜偏酸环境,因此在生产上常将培养料配成中性或偏碱性,以抑制杂菌生长。
播种培养料拌好后,即可铺入菇床。一般每平方米铺料10―15千克,厚约10―15厘米。铺好弄平,再接上平菇菌种,接菌量为每平方米4-6瓶,播种时铺一层料,下一层菌种,如此一般2-3层为宜。播后用木板轻轻地把菌种和培养料拍实,成龟背形。料面铺上旧报纸和塑膜,以保温保湿,最后在膜面上盖上草帘即可。
床面管理。床面覆盖塑膜、草帘后,平菇菌丝就会在料内很快生长。一般经20-30天菌丝就会长满在整个培养料上。当菌丝已发到床底时,表明料面上的菌丝已成熟。当菌丝开始在料面上形成一堆堆小米粒状的小黄珠时,表明子实体已开始形成。此时要去掉报纸,待有60%以上床面有小菇蕾时,即可架起塑膜,方法是用竹片弧形撑于畦的两边,上盖塑膜。由于平菇为好气性真菌,在子实体发育阶段需散射光,因此在架膜后每天应揭膜通气1―2次。当菇盖长至5分硬币大小后,要在畦沟灌水或畦面多次少量喷水,使畦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0%- 90%,菇蕾就会迅速长大,并很快成为一朵朵的平菇了。
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若发现床面出现青绿色或黄黑色的小点,这是杂菌。应立即增加通风次数和延长通风时间,然后用生石灰覆盖或用0.2%多菌灵液浇灌病点。
一、栽培季节
玉米行间套种平菇是借助玉米秆、叶来作遮阴条件,减少投资的一种方法。只要玉米苗长到60厘米高后就可以栽培平菇。栽培场地要选择地势平坦、洪涝不积水、干旱能浇水的玉米地(最好是砂性土壤地)。
平菇在菌丝生长阶段所需要的温度是24~26℃,子实体(菌子)阶段所要求的温度是10~22℃。为了充分利用有利季节,可在六月份雨水较少时播种。7月份温度高,正适合菌丝生长,接近8月或9月份,雨水到来,气温也开始下降,这时就适合平菇子实体生长了。
二、栽培原料及配方
平菇属腐生真菌,凡是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农副产品加工后的下脚料,木屑、杂木树枝条都能作栽培材料,这些栽培料一定要新鲜干透,不霉烂变质。下面介绍几个原料配方供大家参考:
1.玉米芯(粉碎成颗粒,若不粉碎,需用温开水浸泡三昼夜以上)82%,木屑15%,磷肥2%。新鲜石灰粉1%。
2.大豆草(用铡刀铡成3~6厘米的小段)90%,木屑或米糠8%,石膏粉2%。
3.玉米秆(用铡刀铡成3厘米左右长的小段)80%,米糠或麦麸15%,磷肥2%,石膏粉2%,石灰1%。
4.棉籽皮50%,玉米芯48%,新鲜石灰粉2%。
以上配方若无辅料,用纯料也是可行的,但产量偏低。各种草料混合后作栽培料又比纯料栽培的产量高。
三、栽培料的处理
在栽培场地旁边设置数口大铁锅,锅内盛水八分满左右,用旺火把水烧开后放进铡碎的草料边煮边翻动,煮到草秆内吸足水分为止,一般煮30分钟左右。这样煮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让草料充分吸足水分,达到菌丝生长所需要的湿度;其二是煮死植物种子和杀死杂菌芽孢,栽培后不出植物苗和感染杂菌。把煮好的料捞出放在铺有塑料薄膜的上面堆成圆锥型,让多余的水分自然流走,拌入辅料石膏粉、米糠、石灰、磷肥等即可播种。播种时应掌握每平方米面积用料12.5~15千克,菌种5瓶。
四、播种方法
平菇的播种方法有点播法、拌播法、层播法。现介绍层播法:
在玉米行距间铲出杂草,将土铲平,撒上新鲜石灰粉防虫。用高锰酸钾溶液把菌种瓶外表洗干净后,挖出菌种装在卫生容器内,待用。
在撒上新鲜石灰粉的地面上(称菌床)铺上一层4.5厘米厚的料,撒上一层菌种,再铺上一层7.5厘米厚的料,撒上一层菌种。又铺上一层4.5厘米厚的料,撒上菌种。菌床上料总厚度为15~18厘米。各层菌种的比例是:第一层35%,第二层25%,第三层40%。播种完毕后用手掌或小木板把料拍平压实,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结合。盖上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报纸和塑料薄膜,四周用砖头或小石块压住,以免风吹动薄膜后杂菌侵入料内。沿塑料薄膜边缘撒上新鲜石灰粉,防止害虫钻进培养料破坏菌丝生长。
五、管理方法
常言说“三分种七分管”。管理也是一项不可轻视的工作,在栽培后的第三天菌床上可见到浓白、健壮的菌丝蔓延生长,10~20天菌丝铺满整个床面并定植。这时每天掀动薄膜几次,让菌丝通风换气,散发出早期积蓄的二氧化碳和氨气。25~30天菌丝全部生长成熟,菌床料面上出现大量黄色水珠,这是子实体发生的预兆。此时应揭开薄膜,捡去报纸,用竹片或树枝条两头顺菌床边插下成弓型(形状同育烤烟苗),料面离弓型架15~21厘米高,把薄膜架空盖上,2~3天不喷水,让其自然造成干湿差和温差以便刺激出菇。4~5天可见到料面出现珊瑚状的菌蕾群,此时每天向料面喷2~3次水。喷水时应掌握菇小少喷,菇大多喷;阴天雨天少喷或不喷,晴天多喷的原则。一星期左右就可采收平菇子实体上市。
六、采收
平菇讲究采收时间和采收技术。这对搞好加工,提高商品价值,增加经济收入有直接的关系。采收适时应在平菇菌盖充分展开但还没散发孢子之前。若采收不及时,菌盖凹下部分长出茸毛,边缘干燥卷缩,菌柄坚硬,不堪食用,而且不利于下茬菇的生长发育。采收当天应在菇面先喷水,10分钟以后再采,这样可保持菌盖新鲜。采收时一手按住培养料,一手捏住菌柄扭转摘下。对丛生成墩的子实体要用利刀从基部整丛割下,注意不要留根过高,以免喷水时引起腐烂。采收后2~3天不喷水,让损伤的菌丝恢复生长,再按照前面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10天左右又可采收第二茬菇。一般可连续采收3~4茬平菇子实体。
平菇一般以鲜食为佳,如果短期内销售不完,可进行盐渍、晒干、烘干,或加工罐头,以利贮藏。
关键词 教学改革;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7-0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LI Zhi-tao ZHAO Juan-juan LIU Hai-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by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hanging course examination mode,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新技术,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们能在生产实践上正确地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1 精选实验内容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繁多,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践,精选实验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不断进行课程专业教学改革,使本门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只有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特别注意实验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以最常见的平菇栽培为例,实验涉及平菇栽培的各个环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培养。具体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为母种制备提供培养基);实验二,组织分离法及母种转管技术(制作母种);实验三,食用菌原种的配制、灭菌与培养(制作原种);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制作栽培种,并进行培养,直至栽培出平菇)。通过这个综合大实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体栽培技术,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平菇栽培技术,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本课程设置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本门课程应有1/2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们去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至少1周。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们也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制约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尽量简化多媒体信息,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有机组合,使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为学生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有效途径。
2.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要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抛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会很有帮助。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在平时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实训,可以增进学生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改变其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实习学生开放。实习期间,学生们要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在与员工沟通中了解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相关行业知识,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开阔眼界;同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拓宽专业知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通过学到的实践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术这门课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指导。通过实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且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4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3]。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完善传统的考试方式,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笔试中增加分析归纳综合应用方面的试题,添加技能操作考核等内容,适当地淡化结果、强化过程[4]。
5 结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自己不断学习并进行反思,去探索与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务必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5-9]。
6 参考文献
[1] 张彦民,韩文凤,邱泼.职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3):92-93.
[2] 李晓靖.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3):147-148.
[3] 张佳艳,熊建文.独立学院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与改革[J].轻工科技,2013(8):173-174.
[4]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5] 汪军玲,周本宏.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61-262.
[6] 孙金旭.食用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1):108-109.
[7] 黎勇,黄作喜,齐泽民.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食用菌教学周年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6-207.
在辽宁省岫岩县牧牛镇只要提起食用菌,人们就会想到吴连东。他是牧牛镇地栽菇、花菇栽培第一人,是牧牛镇规模化繁殖食用菌菌种带头人,他牵头成立了木古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0年来,他刻苦钻研食用菌栽培技术,并持之以恒地宣传普及,帮助菇农解决生产问题,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
潜心钻研:敢为人先争一流
2008年初,仅有初中学历的吴连东,托亲拜友从外地捎来资料自学,又去了河北平原参观学习引进地栽菌种18,开始尝试地栽菇的栽培。通过县农广校组织的阳光工程学习,吴连东初步掌握了食用菌生产的基本知识,他边学习边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为扩大生产规模,2009年、2011年他先后3次到河南西峡、泌阳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引进了花菇品种808、灵仙1号。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每一环节他都反复操作,认真观察、记录,白天在大棚里操作,晚上对照问题查找资料,一个试验要做上几十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大棚当年生产香菇2100吨,成为当时全镇响当当的最大食用菌专业户。之后,他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创下木古食用菌栽培史上许多之最:2011年最早实行规模化菌种繁殖,年产菌种70多万斤。2012年第一个开始了杏鲍菇、鸡腿菇、灵芝盆景生产,2013年在全县率先搞起了黑木耳、滑子菇、白灵菇、袖珍菇栽培,自主研究选育出适于本地区栽培的夏季平菇、神州五号等抗病高产平菇新品种。
全面普及:痴心推广不言悔
“我要把学的技术,全部奉献给乡亲”,这是吴连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多年来,他走乡串户,足迹遍及岫岩县区,义务为乡亲宣传食用菌栽培技术,为菇农兄弟解疑释惑。为此,大力配合县、镇特色农业推广部门建立了食用菌科普宣传网站和科普服务站,随时为菇农提供服务。把栽培技术、配料方法刻录成光盘,免费发放给菇农,先后发放图书、资料2000余册、光盘800多盘,帮助菇农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平时生产过程中,无论种植户什么时间找他,他都能赶到种植户生产棚内,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2008年,他邀请省内外专家给农民兄弟授课,介绍新技术新信息,多次组织菇农到朝阳、葫芦岛、宽甸等地参观学习。目前牧牛70%的菇农所掌握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是通过吴连东或他的食用菌协会获得的。
真诚服务:心系菇农乐奉献
情系乡村,吴连东设身处地为菇农提供菌需物资和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困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帮助菇农解决生产困难。每年为菇农提供各类菌种14万多斤,外出为菇农低价采购培养料200万多斤,塑料袋100万多个,以及其他大量菌需物资。2012年,吴连东免费为牧牛镇困难户钟明海提供20000袋菌袋,并先后多次现场指导。贴钱送经,真诚扶持,吴连东常年与120多户菇农保持联系,定期到种植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
做大产业:甘当致富铺路石
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在县、镇科协的帮助下,吴连东牵头组建成立了木古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协会成立后,他率领理事会立足于食用菌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食用菌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引领全镇食用菌产业更快发展,多次组织有实力的菇农参加省、市展销会,宣传本地食用菌品牌。针对近年来食用菌销售难问题,以协会的名义,搭建销售服务平台。2011年组织菇农向韩国出口香菇棒10万袋,2012年与食品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实现了食用菌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2008年吴连东自费到外地考察学习半年回来后,通过协会《食用菌信息》、座谈会等形式,向菇农介绍国外先进栽培技术和供求信息,及时把食用菌产业信息传递到菇农手中。小协会托起了大产业,小蘑菇带动农村大发展。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协会拥有会员160个,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30多个乡镇近千个种植户。几年来,他先后获得岫岩县先进青年个体劳动者、辽宁省科技带头人、县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标兵、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吴连东刻苦钻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社会认可。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供稿
提高稻草栽培凤尾菇的产量几点建议。
1、稻草的选择和消毒:稻草是凤尾菇生长的基质。凤尾菇生长的营养主要来自于稻草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消毒的好坏,不仅与基质的理化性质有关,还与杂菌的污染率有关。因此稻草的选择与消毒是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
2、严格掌握好适宜的温度:凤尾菇菌丝在15至35摄氏度均能生长,以24至27摄氏度为最适温度范围。高于30摄氏度菌丝易老化,产量不高。低于20摄氏度则菌丝生长缓慢,延长了栽培周期。还有可能被杂菌入侵,造成减产。
3、接种与铺料:接种应以分层撒播为好,一般分三层料,三层播种,料面表层一定要播种,且播种量稍大些。这样菌种在料中分布均匀,便于向四周扩展,为早出菇打下基础。
凤尾菇就是平菇的一个品种,参照平菇的栽培技术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
一、选择平菇品种
品种的选择很重要, “有收无收在于种”。有很多菇农没有将平菇品种的温型搞清楚, 便拿来种植, 造成不出菇或发菌失败。选择高温型品种: 子实体分化温度可达36℃, 最适20℃~28℃。如: 夏平高1 号, 其他: 高抗48、江都71、热抗王、夏优一号、高杂一号、P40、亚热一号、夏丰962、伏源1 号等。
二、保证菌种质量
质量好的菌种生命力强, 播种后菌丝生长旺盛,实践证明, 良种可比劣种增产30%以上, 而且出菇力强, 茬次均匀, 病虫害很少发生。
三、场地选择
高温平菇的栽培场地可为树荫下、大拱棚、半地下式菇棚、夏季闲置菜棚、废弃房舍等。要求是棚上覆盖物必须要厚, 通风良好、排水方便、远离污染源、避风遮雨的地方。
四、菌袋制作及栽培管理
引入优质母种以后, 可安排在3 月中下旬制作原种, 4 月下旬至5 月初制作栽培种, 5 月下旬至6 月上中旬进行栽培生产。
原种配方:
棉籽壳87.5%、麸皮10%、尿素0.5%、石膏1%、蔗糖1%, 含水量60%。栽培种配方原则上不采用富氮物质, 可选择:
1.棉籽壳96%、过磷酸钙2%、生石灰2%;
2.棉籽壳100 公斤、过磷酸钙2 公斤、生石灰2公斤、尿素0.3 公斤;
3.棉籽壳96%、过磷酸钙1%、草木灰1%、石膏1%、尿素0.3%;采取熟料制袋, 料水比均为1∶1.5。将原料充分混合拌匀后, 装入22 厘米×45 厘米×0.02 厘米的聚乙烯筒料内打眼后灭菌, 待料堆中心温度达100℃时维持10 小时以上。
夏栽平菇除选好优质菌种外, 还需加大接种量。室外场地浇洒石灰水和敌百虫杀灭杂菌、害虫。要及时配料和接种, 操作中防止杂菌污染。技术要点是控制温度。
栽培袋灭菌结束自然冷却后在接种室内接种,两头接菌法将菌种铺满两头料面。随后把菌袋单层排放在室内地面上发菌, 排间距不小于50 厘米, 袋间距不小于5 厘米。当菌丝发满肩膀时, 用缝衣针在两端各扎一圈小孔透气。如料温超过35℃, 要向地面洒水并通风降温。
当原基出现后, 应加强水分管理, 使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5%( 喷水降温增湿不要将水直接喷到菇蕾上) , 还要适当加大通风量。当小菇长成时, 可直接喷雾水, 并控制好温度, 最好不超过30℃。
五、林间覆土栽培模式
林间覆土栽培: 割袋1/2, 间距5~8 公分, 覆土2/3, 留袋口塑筒保湿现蕾; 也可平覆, 全脱袋, 间距稍大, 多浇水, 上覆2~3 厘米粒状稍细土, 盖膜保湿, 待菌丝长满。也可覆盖一层麦秆, 保湿, 透气, 且长出的蘑菇较为干净。遮荫效果不理想时可搭起遮阳网或草帘。林间栽培宜用高密度南北向林地, 少见光、利通风, 行距在2.5~3 米树地最好。
六、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发透, 手按菌袋硬挺结实, 富有弹性,表面有黄色水珠及原基出现, 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 即可码堆出菇。菌墙最多码三层, 袋与袋之间不能紧靠在一起, 应预留3~5 厘米的空隙散热, 层与层之间可用小竹竿隔开。夏天温度高, 水分蒸发快, 所以为了保证湿度, 应经常喷水, 喷水可每天3~5 次, 以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湿度。可安装微喷系统, 使用方便并且效果很好。
七、采收
当平菇菌盖展开5 厘米大小时即可采收。采完一潮菇, 即清理料面一次, 停水两天, 再喷1 次重水催蕾出菇, 可收4~5 潮菇。高温平菇从播种到出菇, 时间较快, 正常管理, 约20 几天就可出菇, 生物转化率可达到100%~130%。
八、主要病虫害防治:
1.黄( 褐) 斑病症状。幼菇的菇盖或小菇的菇盖凹处出现淡黄色斑块, 幼菇菇体发粘, 停止生长而死亡。小菇的菇体生长缓慢、失去弹性, 稍触碰就会折碎, 菇体发粘萎缩,散发腐臭味, 病情蔓延很快, 导致栽培料面发粘而停止出菇。
病原为假单孢杆状细菌侵染, 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时易发生。病菌在栽培料、病菇、土壤中越冬,通过空气、土壤和病残体接触传播。老栽培场地消毒不彻底、增养料发酵不良, 均加重发病。防治。发现发病后立即摘除病菇, 清理料面, 停止喷水, 加大通风。用1%漂白粉喷洒走道、墙壁, 消毒杀菌, 对发病的料面用生物农药72%农用链霉素500倍液喷洒灭菌, 每天喷1~2 次, 连喷3~4 天, 彻底杀灭细菌。
2.菇蝇
防治措施: 在堆制培养料时, 尽量使堆温升高, 当堆稳上升到65℃时, 可以杀死料堆中大部分虫卵和幼虫; 采用后发酵方法, 能进一步提高杀虫效果。在第3 次翻堆时, 用50~100 倍的敌敌畏溶液, 喷在料堆上, 边翻边喷或分层喷射, 再用薄膜覆盖, 重闷2 天。
3.菇蚊
(1) 用800 倍的鱼藤精或500 倍的乐果乳剂喷杀。
1、蘑菇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但高温季节栽培的平菇效益高。
2、栽培技术:菇房建造,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应坐北朝南,设在地势高、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 制作平菇发酵料的技术要点
1.1原料的选择
培养料应新鲜、无虫害、病菌,并且贮存在干燥处。常用的原料很多,主要有棉籽皮、玉米芯、麸子、豆秸等。各培养料的特点如下:
棉籽皮营养丰富,具有适宜的碳氮比且质地疏松,吸水性强,透气性好,是平菇栽培的理想原料。玉米芯应新鲜、整个贮存,用时粉碎成黄豆粒大小。豆秸、麦秸、高梁壳等农作物下脚料,均可用来栽培平菇。这些原料一般都必须粉碎,并添加一定量的麸皮等物质来调节碳氮比,施用磷肥等物质来调节矿物质等。麦麸应新鲜,不能用腐烂的,否则影响菌丝生长和产量。
1.2原料的配方
棉子壳1000kg,石灰10kg,石膏10kg,克霉灵1kg。
玉米芯850kg,麸子100kg,豆饼20kg,石灰20kg,石膏10kg,克霉灵1kg。
1.3拌料建堆
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并且排水良好,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便利。首先对场地和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其次对原料进行暴晒24h。建堆时,先将主料和辅料混合均匀,加足水分(培养料含水量65%-70%)和化学药品,做到“三均匀”(即主料和辅料均匀、干湿均匀、化学药品在料中均匀),并达到两个指标(含水量65%~70%和pH10)。建堆时将料堆成宽1.0~1.5m,高1.0~1.2m,长度不限,料堆四周尽可能陡一些。当然,在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高温季节料堆要缩小,低温季节可增大。建堆后,用木棒(直径5cm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33cm插一孔,孔与孔之间呈“品”字形,以利通气发酵,还可在料堆膜上再盖草帘和塑料保温保湿。
1.4适时翻堆
平菇发酵料多在春秋堆制,一般在建堆后48~72h应进行翻堆,生产中在距料表面33cm处温度达到65~70℃并维持24h后进行。翻堆时必须将料松动,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把堆中心的料翻出来,四周的料翻人中心,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大约6-8d。高温季节1-2d翻堆1次,低温季节2~3d翻堆1次,一般情况翻堆3次即可。然后把培养料扒开、摊平降温,待排出废气,料温降到20℃以下即可进行栽培。
1.5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如建堆后迟迟达不到60℃,可能由于培养料过紧过实等原因造成堆料通气不良。遇此情况应及时翻堆,再重新建堆发酵。如果开堆时培养料呈白化现象,水分散失过多,可用80℃以上的热水,拌匀后重新发酵。
1.6发酵料的质量标准
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放线菌,质地松软、有弹性,浅褐色,无异味、有芳香味,料含水量适中(60%~65%),pH6.5~7。
2制作双孢菇发酵料的技术要点
在生产中一般采用发酵栽培,可分两次发酵,即前发酵和后发酵。前发酵在室外堆料场进行,后发酵在菇房内进行。
2.1前发酵的技术要点
2.1.1原料的选择
培养料应新鲜、无虫害、病菌,并且贮存在干燥处。常用的原料很多,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粪肥、化肥、麸子等。各培养料的特点如下:
秸秆是最基本的原料,一般是稻草、麦秸等,稻草最易腐熟,麦秸次之,玉米秆较难,建堆时应切成10-15cm小段,容易发酵。禽粪的种类很多,它们的特点也不同。猪粪速效性养分多,出菇快,菇密且小,牛粪透气性差,但菇粗壮,开伞迟且丛生菇少,马粪升温快,堆温高,腐熟好。马粪和牛粪可单独使用,猪粪最好与牛马粪混合使用。鸡、鸭、羊等粪作培养料时最好是随收随晒,晒干后储藏,如让其自然发酵会影响质量。化肥主要有尿素、过磷酸钙等,主要是增加含氮量和磷、钙等营养。麸皮、米糠等要新鲜无霉变,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含碳量和含氮量,增加营养。
2.1.2原料的配方
稻草或麦秸40%、牛马粪56%、石膏1%、过磷酸钙1%、石灰2%。
稻草或麦秸56%、牛马粪38%、饼肥(豆饼等)3%、过磷酸钙1%、石灰2%。
麦草1000kg、干鸡粪80kg、石膏80kg、石灰20kg。
稻草600kg、干猪粪400kg、饼肥(豆饼等)20kg、尿素3kg、过磷酸钙15kg、石灰20kg。
2.1.3工艺流程
将粪肥预堆-麦稻草预湿-建堆发酵-第5~7天第1次翻堆-第11天第2次翻堆-第15天第3次翻堆-第17-20天第4次翻堆-第21~23天前发酵结束。
2.1.4粪肥麦草预堆
建堆前4d,将晒干的粪肥预湿,含水量达到50%。建堆前2d麦稻草预湿,将稻草切成10-15cm小段,然后将草在水泥地上铺成宽约3m,厚约30cm,长度不限,边踩边喷水。湿润后再铺30cm厚的稻草,如此重复,并从草堆的顶部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2d后麦草即可湿润。手拧草可见水滴出现,其含水量在60%左右。
2.1.5拌料建堆
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并且排水良好,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便利。建堆要掌握四原则,即保温、保湿、保肥、通气。建堆时一层稻(麦)草、一层粪肥,逐层堆叠,两者总厚度为15~20cm,一般可垛成10-12层,料的顶部用一层牛粪覆盖,堆的高度1.5~2.0m,宽度2.3-2.5m,长度不限,堆成车厢状,四周垂直,顶部呈龟背状。
2.1.6翻堆
翻料关键要做到料松、均匀、迅速。翻堆的时间应依据料的温度而定,自然条件下,当料堆中心温度65-70℃时,开始第1次翻堆,共需翻5次。一般为第5~7天、第11天、第18天、第20天各翻堆1次,共需21~23d,并且顺序依次加入相应的辅料。第1次翻堆时,应均匀地加入石膏粉,减小堆宽20-30cm。第2次翻堆时,应加入生石灰。建堆后,用木棒(直径5cm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33cm插一孔,以利通气发酵。
2.1.7前发酵料的质量标准
发酵好的培养料呈浅咖啡色,柔软,富有弹性,有甜面包的香味和少量的氨味,pH7.5~8.0,含水量65%-70%。
2.2后发酵的技术要点
2.2.1后发酵的过程
后发酵一般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升温阶段,将料温上升到60-65℃,并保持8-10h,是巴氏消毒的过程。此阶段的作用是使大部分病原菌和有害生物死亡,同时为嗜热有益微生物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和除去残留的氨气。第二阶段是恒温阶段,将料温通过通风降温至50-55℃,并保持该温度5~6d。此阶段的作用是通过降温改变了有益微生物需氧的状况,促进嗜热放线菌的繁殖,同时进一步杀死病原菌。第三阶段是降温阶段,将料温逐渐降到45-50℃,维持12h后立即开窗,使料温降到25℃以下接种。
随着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营养、安全的食用菌产品越来越重视,销量和消费群体也在不断增加。食用菌作为一种健康食品,除了具有人所共知的抗癌和软化血管、增加人体免疫力功能外,还具有多种美容、保健功能,它是国外餐桌上最重要的绿色保健食品。近几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食用菌已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青睐,食用菌栽培也已获得较大发展,但和国外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食用菌的需求将会超过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成为全球消费食用菌的第一大国。
随着食用菌的热销,食用菌栽培技术也受到中小投资者的热捧。普通的特种养殖花费代价高,风险大,而食用菌栽培以其成本低、见效快、无风险成为有识之士的首选创业项目!
技术和实力――有名的大型食用菌种植基地。经验丰富的科研教学队伍
枣庄市食用菌科技园是国内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园区之一,有经验丰富的科研教学队伍、生产场、试验场、种植基地和示范村,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大量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鲜品空运香港、深圳,在广东、上海设有办事处。先后接受过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原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等领导的视察。2002年食用菌科技园被授予中国农林科学院食用菌良种培育示范基地,被山东省科技厅、《科技信息报》评为星火科技示范基地、枣庄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是枣庄唯一一家食用菌科研、教学、生产、品种繁育,珍稀品种示范大型科普生产基地,大规模的加工厂也是收购加工销售的集散地。
该园多次承担省市级食用菌科研项目、食用菌全营养加工保鲜,及产业化开发食用菌系列产品,成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十几项,国家专利六项,先后引进开发出金针菇、猴头菇、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玉珍菇、蟹味菇、虫草、天麻、灵芝等70多个花色品种。公司科研人员曾多次参加国内举办的大型食用菌技术交流、品种展览、反季节产品洽谈等会议。
面对人世后食用菌的发展,科技园正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使品种、技术、产品继续优化,汲取众家之长,开发出更先进的栽培技术,更实用的设备。
培训和支持――40个菌种包教包会 免费提供1000元菌种
本单位保藏菌株中,常规品种40多个,珍稀菇30多个,药用菌10多个,现生产品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木耳、滑子菇、白灵菇、杏鲍菇、姬松茸、双孢菇、鲍鱼菇、秀珍菇、茶薪菇、猴头、姬菇、草菇、灵芝、天麻、虫草等40多个,并长年对外供应。对学员免费提供支持价值1000元一级菌种,终身技术咨询服务。
为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尽快走上致富之路,公司根据个人条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降低成本,适应市场,长年解决一切疑难问题。
学习期间,技术人员结合20年来规模生产总结出的先进经验,从实验室到生产基地。让学员亲手实际操作,现场授课,同时配合电教,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适应市场发展,保证学员同时掌握几十个品种及生产中运用的相关内容,让学员得到最实惠、实用、完善的全方位技术,根据个人条件灵活运用,让学员不走弯路一步成功。
公司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的生产教学队伍,有20多年食用菌专业生产经验的吴敬芹亲自任教,她曾荣获多次省、市及国家级荣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科研成果十几项,几十篇,国家管理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学习内容:各种食用菌、珍稀菌、药用菌的母种、原种、栽培种与栽培管理的几种制作操作方法及高产栽培技术;灵芝盆景的制作技术;液体菌种的多项制作技术;机械使用及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利用长稻草、麦秆、玉米秆等其他工农业下脚料,在室内外、大田可生产百吨原料,不用设备,成本低产量高的特殊技术、生料、发酵料、熟料、半熟料综合利用,周年化的种植技术;脱毒菌种的制作及各种食用菌标准化制种,优质高产、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液体种菇、土栽食用菌、段木种植,机械化、工厂化生产,自动化管理,100%无污染的操作方法及仿野生栽培技术。学员在生产基地免费学习,保证学员学会为止,达到技术员专业大户的技术水平。
收费标准:面授每人1960元,随到随学,学会为止。为了满足不能前来实际操作的学员,公司特编了制种、生产、操作一目了然的工艺图本,高产栽培技术,各种食用菌生产管理经验多套。按图操作,一学就会,一看就懂。函授费用680元,包括菌种及物资。函授学员若来面授只补差价。
对于毕业学员可留厂工作,厂价提供器械及物资,回收产品,与有实力的单位及个人联营、协作、设立收购站。对面、函授学员均赠送母种、原种及菌需物质,作为试验生产用种。品种可任选。长年给学员定期发技术信息,免费提供支持价值1000元一级菌种,终身技术咨询服务,解答疑难问题,保价收购产品,厂价提供器械及菌需物质。
枣庄市食用菌研究所
通讯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左庄驻地食用菌科技园
邮编:277313所长:吴敬芹 联系人:李吉刚
电话:0632-7011228
13062073328
邮电局账号:604540704200058957
农行卡号:9559981312100998218
论文摘要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食用菌作为房山传统区域产业,人工种植食用菌始于1980年,真正发展是从青龙湖镇庙耳岗村开始起步的。1996年该村还是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的低收入村,从1997年开始,该村把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食用菌生产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庙耳岗村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房山区农民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拉动了房山区食用菌产业的形成。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04年,房山区委、区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纲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导向。
食用菌产业已逐渐成为房山区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实现了以工厂化为主的高档菇生产,以规模基地为主的中低档菇,以山区野山菌保护开发、巷道栽培、林地栽培,结合旅游山区产业转型的特色食用菌生产的品种布局。形成了蒲洼反季节林地香菇、十渡采摘型林地白灵菇、张坊基地花菇、大石窝规模基地平菇、长沟基地双孢菇、韩村河工厂化金针菇、周口店巷道食用菌、城关工厂化杏鲍菇等沿京张公路的食用菌产业带。
食用菌产业发展已具规模
房山及周边地区野生菌种资源丰富,人工种植始于1980年,具有多年的种植传统。从1996年开始,以食用菌专业村建设为起点,经过几年的时间,已具有相当规模。到2003年底已有15个乡镇、60多个村、2000多户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栽培品种有平菇、香菇、草菇、白灵菇、金针菇、杏鲍菇、鸡腿菇等20多个,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5万吨左右,占北京市食用菌总产量的50%以上,在供应北京市和周边市场的同时,20%的鲜菇和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以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等多种形式组织发展了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的农民合作组织20多个,有效的解决了农民产品出路问题。原市委书记贾庆林、市长刘淇等领导多次视察房山区食用菌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
形成主要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带动的多元化发展形式
1、以青龙湖庙耳岗食用菌合作社、产销协会为代表的,协会带农户的发展形式。
北京市庙耳岗食用菌基地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该基地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700多户,种植小区8个,温室达750栋,栽培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在大面积生产平菇的同时已开发出草菇、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等10多个优新品种,通过反季节生产实现了周年生产四季有菇。基地年产鲜菇1500吨,收入2000多万元,会员户年均收入1万多元,多的可达10多万元。基地于1999年成立了食用菌技术开发中心,组建了北京市庙耳岗食用菌产销协会,协会以北京食用菌协会、北京农林科学院为技术依托,规范完善了协会章程,制定了严格的财务制度,成立了配送中心,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带动能力强,技术指导有力,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秀合作组织。协会坚持以品牌赢得市场,于2000年8月注册了青龙湖牌商标,并于当年通过了安全食品认证,同年底,在协会的带领下庙耳岗村被市政府评为食用菌专业村。2002年在第五届北京科技博览会现代农业科技与产品展上获产品银奖,9月被评为市级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同时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合作组织庙耳岗食用菌生产基地。
2、以科技生产示范园通过示范、引导、服务带农户的发展形式。
房山区弘科农场是房山区种植业的高效示范园区,主要突出两大功能:即成为种业生产基地和农业技术示范及培训基地,与上述两个功能相关还具有管理示范和观光功能。自1999年开始进行食用菌菌种的引进、研究、开发。现已经引进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等10多个高档食用菌品种。通过几年的发展在食用菌菌种方面已经成为全区的菌种引进、示范、研究开发基地。通过该园区向全区及周边地区进行技术辐射,已达到示范推广作用。同时建立信息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食用菌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以引进深港中京食用菌加工厂,用产品深加工带基地生产的发展形式。
北京深港绿色食品加工厂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良乡科技园区内,投资总额900万元,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要加工食用菌,2000年开始生产平菇、姬菇、滑子菇等加工产品,年产量1100吨,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年创汇120万美元。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专业加工厂。
4、以引进长寿保健食用菌工厂生产厂,集中销售带农户分散种植的发展形式。
北京长寿保健金针菇生产厂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岳各庄,是投资1720万元的高科技金针菇生产企业,在2000年正式投产,年生产金针菇720吨,产品销往全国近十个城市,并打入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际市场。
食用菌技术基础条件完备
目前,房山区食用菌栽培品种达到20多个,以白灵菇、杏鲍菇等高价位品种为主的食用菌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在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植环所等单位的太力支持下,示范推广了20多项栽培技术,完善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了四季有菇,周年生产,全区食用菌良种覆盖率已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