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话水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备考 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与传统的测试手段和管理模式相比,“机辅测试”和测试管理信息化优化了测试手段。规范了测试程序,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统一了测试标准,体现了国家级考试的客观公正性。
一、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
1.测试系统本身存在的不足
(1)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不强
各高校目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比如,测试软件在调试过程中对硬件的依赖比较苛刻。一方面,各高校用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经费一般都比较紧张: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标准的“机辅测试”机房,如果所有相关设备都需要配置比较高档的新设备,成本就较高。而尤其是像计算机这类的电子设备的保值率非常低。更新换代又快,而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测试系统对声卡、耳麦等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不够,在测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识别异常和测评失败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测试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影响了考生的情绪。其次。在人工复审时,系统的交互界面也不很友好,极大地增加了复审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2)机测系统对语音的评判模式不佳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测试软件,理论上都是根据《大纲》要求来设计的,但是实际评分过程中却并没有完全根据评分细则来实现。比如,目前机测试题的第1题和第2题90对读错但没有读出下一个字词前,以第2次读音为准的规则;宇词读音缺陷和错误的扣分规则;第3题朗读中根据回读次数扣分,增、漏、错读字音每一个音节0.1分的扣分要求,朗读中自然流畅、语调错误等重点考查项目上的评分细则,测试软件不能完全详细反应出来。
2.高校在“机辅测试”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1)“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不达标
学生众多,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包括: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足够数量的“机辅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以及固定的测试场地;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2)“机辅测试”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普通话“机辅测试”不同于以往的人工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大多不能熟练操作测试系统;而多数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又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测试人员,由于其本来对计算机的使用就不是很熟练,更别说让他们排除故障了。
(3)对考生的针对性培训不够
由于各高校受设备、场所、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对考生的考前培训多是以开考前培训会的形式进行,给考生讲测试流程及测试注意事项等,而考生很难有机会上机操作体验,从而在上机测试的时候多数考生依然感到不适应。
(4)“机辅测试”增加了对考生监管的难度
由于测试过程中没有了面对面的测试员的监督,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考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作弊。或者在测试时过于放任自己,比如替考、说话题带资料进入测试室,在说话的过程中肆无忌惮,说脏话、无效语音、重复、背稿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测试中考生常见的作弊行为是在第四题说话测试中,有部分考生是直接拿出手机来照着手机上存储的内容读。过于放松的测试环境,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有机可乘,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的学习。
二、应对策略及思路
1.加大组织合作力度,进一步优化软件性能
优良的软件性能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政府层面来讲,研发和升级这个项目,光靠招标方式委托一两家信息技术公司进行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般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的研发人员,都不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线测试员以及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他们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户的各种需求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开发出来的软件自然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之处。因此,对于这么重要的一项科技攻关项目,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在语音处理技术上顶尖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协同语言语音问题专家,包括各地长期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骨干联合攻关,尤其应吸纳一些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十分熟悉普通话理论以及测试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其中,进一步优化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和软件系统测试的准确性,从而使普通话测试工作从管理、测试、培训到研究都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是一次性就能完全完善的,各高校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存在的相关问题,同系统研制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及时反馈实测的情况,让系统研制部门阶段性地对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高校“机辅测试”的顺利实施。
2.规范考前培训
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二是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三是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
3.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报名信息处理;考试过程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考试完毕管理规范化,包括规范成绩评判,规范证书管理,规范测试档案管理等。如制定候测室、备测室、测试室规则和考务工作人员职责,并根据现场测试流程分别制定测试入口处、预备处、备测室的考务工作人员职责与工作流程以及监控台技术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关键词:说话;要求;能力;训练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国家级口语考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九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我院是师范院校,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所以普通话水平应达到相应的标准:学前专业、高专英语、高专数学应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达到二级甲等,藏族学生达到三级甲等。
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第四部分“说话”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一项。“说话”测试最能全面体现应试人普通话的真实水平。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要求
1.话语自然
说话就是口语表达,口头说的话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它和说话的环境、说话人的感情、说话的目的和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要做到自然,就要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
2.语速适当
正常语速大约220个音节/分钟。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偶尔10来个音节稍快、稍慢也应视为正常。说满3分钟以600-670个音节为宜。
3.用词得体
说话中的口语表达,必须克服方言的影响,摒弃方言词汇,注意克服方言语调。如在说到自己家乡的特产时,有的学生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有些山菜可以采摘了,有“猫爪子”“猴子腿”“牛毛广”等,说这些词汇时,考生很容易带上方音语调。
4.用语流畅
在句子的组织上,应多用短句,少用修饰语和过多的长句,只要意思完整,可以有所省略,也可以适当使用像“啊”“呢”等必要的语气词。
二、“说话”能力的训练
日常口语表达中,努力养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思考和交流的习惯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1.说话的内容要符合实际
(1)说话时,要选自己熟悉的事,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说
熟悉和了解话题,根据话题准备充分而必要的材料是做到有话可说的第一步。我院是师范院校,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有的学生在表述《我喜爱的职业》这一话题时,是这样说的:我从小就喜欢当老师,因为当老师很神圣,有很多小朋友都听她的话,伴随着这个梦想我渐渐长大了,现在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我们开设的课程有舞蹈、钢琴、简笔画等等,为将来当好幼儿老师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就能做到有话可说了。
(2)选材要紧紧围绕主题,要选择典型事例
例如,在选择说话话题《难忘的旅行》时,有个考生说:提到难忘,就想到那次高考后的一次旅行。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向莲花山进发,带上野餐的必需品……这样,考生就做到紧扣主题了。
(3)话题归类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共有30个说话题目,可以给30个话题归纳分类,相关的话题可用同一内容来说,只是侧重点不同,这样会缩短准备时间,使学生减轻负担。30个说话话题,可归为几个主题,如我的愿望(或理想)、我喜爱的职业、我的学习生活、我的成长之路、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可以写一个主题。
2.如何自然流畅地说
(1)把抽象的题目具体化
抽象的议论是理论的东西,很难形成长篇大论,也很难使说话流畅;而具体的叙事则容易驾驭,表达也自如得多。所以说话内容要尽量朝具体的叙事,即“讲故事”上靠拢。有个学生在表达“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这一题目时是这样说的: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我想谈的是教师的诚信。事情发生在上学期的一次见习生活。我见习的班级是小学二年级,在一次课下游戏中两个孩子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了,我当时说,如果你们俩都向对方道歉,明天老师给你们每人一块棒棒糖,可是第二天,我却把这件事给忘了……这样的表述,就能使议论的话题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谈,也就很容易说满3分钟。
(2)说真话实话,说心里话
如在说《我所在的集体》时,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当高考成绩下来时,我成绩不理想,就报考了通化师范学院分院。当我来到学校报到时,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大门,好小好小,都没有我们初中的大。但我已没了选择,所以我选择了服从。我们班是一个36人的大集体,一个男生都没有,好像是一个女子学校,在这个集体中……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慢长的训练过程,作为指导者,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刻苦钻研,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学生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测试员素质 测试信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用这把唯一的标准“尺子”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进行测量。宋欣桥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评分差异》一文中针对等级中正常的非临界评分差异指出:一级,差异在0.9分以内。二级,差异在1.5分以内。三级,差异在2分以内。如果评分差异过大,超出这一正常范围,那么测试结果将会受到质疑,影响测试的信度。
每每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经常见到分数悬殊的情况。第一次合作的测试员往往要经过一个“磨合期”,分数才慢慢接近。“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测试员心中的这把“尺子”应该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评分会有较大差异呢?经观察分析,我认为这与测试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测试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测试信度。
测试员的素质主要应该包括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两个方面。国家语委颁发的《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国语[1997]32号)对测试员提出了明确要求:熟悉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和普通话语音理论,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常用国际音标,熟悉方言和普通话的一般对应规律,普通话口语水平达到一级,有较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力和较丰富的测试工作经验,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参加培训的学员中,科班出身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内行较少,有的教理化,或在某些行政岗位工作。这些人虽然普通话说得标准,但缺乏必要的汉语语音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听音、辨音、记音能力,即使通过了测试员资格考试,也会对普通话水平的测试质量有影响。有的测试员责任心不强,导致了测试结果信度的降低。
测试员素质不高对测试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字音错误、缺陷的漏判、误判
首先,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种口试形式,应试人发出的声音转瞬即逝,这就要求测试员能迅速捕捉应试人的发音特点,并对其做出准确及时的分析与评判。这一过程要求瞬间完成。训练有素的测试员的这种反应几乎是自动化的,不存在“思索”过程。如果测试员经验不足,或对评分标准不熟悉,对某一字音的评判有犹豫,耽误了时间,就会影响到对后面字词的听辨。特别是低分段考生,速度可能很快,但错误百出,根本不容测试员充分思考。第二题是双音节词连读,实际速度会更快,这就要求测评员注意力更集中。朗读项要同时考查应试人的方言语调、停顿不当等问题,说话项要同时考查说话人的语音面貌和词汇语法使用情况及自然流畅度,可能会顾此失彼,以致漏判。
其次,有些测评员听辨语音能力不强,对有些语音现象不够敏感,也易造成漏判。例如,阴平调调值读成44,应该判缺陷,但测试员没有感觉到,从而漏判。
再次,评分标准模糊,对所谓定性分析的认识不清,造成误判。如上声调,许多应试者在读单音节字词时读成半上,有的测试员判为错误,有的测试员判为缺陷,分值差别较大。根据对语音错误的描述,把“甲”读作“乙”才算错,那么这些读音应判缺陷,因为尽管调值不到位,毕竟还没有读成另外的音。如鼻化元音,如果对这一“定性”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就易误判。
最后,测试员个人的好恶、偏见也易影响评分。有些测试员对某些方音特别反感,把缺陷判成错误,造成评分过严;而对那些能容忍的方音则视而不见,造成评分过松。
虽然错判、漏判一个字音只有0.2、0.1或0.05分的差异,但是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变化。
二、对朗读项语调偏误等视程度扣分把握不准,造成评分误差
《大纲》规定:“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停连不当,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这种描述,本身有其模糊性。如果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评分就会多一些依据、会更客观些。但是《大纲》对这一项没有更详细的说明,给测试员评分带来困难。我参加测试员培训班学习,在该项测评练习时,全体学员对同一个例子进行分析评分,有扣2分的,也有扣1分的,甚至有扣0.5分的。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有些测试员只是凭感觉评分,或者以各自的经验为参照,主观随意性大,宽严尺度不一。仅此一项,就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
三、对说话项语音面貌的评分归档把握不准
说话项是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此项成绩占总分的30%,而我省把第三项“选择和判断题”删去,其10分的分值加在了说话语音面貌一栏。这样,仅语音面貌一栏就占去30分。因此,对语音面貌评分的正确把握相当重要,而测试员对这一项的把握也最感困难。首先是对“有方音但不明显”、“方音比较明显”、“方音明显”的理解有分歧。我在考核验证班学习时,对一个案例印象很深:放完一个考生的说话录音后,各自打分。多数测试员认为该考生语音面貌不错,就扣去4分。最后老师总结说他方音比较明显。理由是一些词轻重音格式不对,应归入三至四档,应扣5―6分。这是各位测试员评分分歧最大的一项。一些测试员只了解一些评分规则,缺少实践经验,一遇上具体问题就犹豫不决,对自己信心不足,“参考”其他测试员的评分,使自己的评分失去独立性。还有一些测试员凭“经验”打分或受“经验”的负面影响,仅凭几句话就给出一个分数,对字音失误缺少统计、对语音失误类型和方言色彩及方音成分缺乏分析。这些都是造成此项评分错档、出现重大失误的常见原因。
此外,在实际测试工作中,任何一项测试,要想得到可信的评分,就必须注意保持测验的必要长度(所谓测验的长度,就是测验项目的多少,测验项目越全面、越多,测验的可靠性就越高)。应保证说话的足够长度,只有这样,应试人真实的语音面貌才可能全面地展现出来,使评分更客观、公正,从而提高测试的信度。
测试工作专业性强,测试员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测评能力,避免技术层面上的失误,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避免非技术层面上的偏差,使评分尽可能客观公正。
普通话测试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对测试员的监管力度,坚持后续培训,定期考核,开展测试理论研究,且在每次测试前统一测试标准,缩小误差,提高测试信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前后鼻韵母 纠正方法
读准前后鼻韵母,是学好普通话的关键因素。前后鼻韵母的问题恰恰是影响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的最大障碍。笔者所教学生主要来自江苏与浙江两省,语音问题主要表现在平翘舌不分,n、l不分,前后鼻韵母不分等方面,其中最普遍同时也是最严重的语音问题,就是前后鼻韵母的发音,尤其是an和ang,en和eng,in和ing三组韵母的发音最薄弱。许多方言区人说普通或多或少地存在前后鼻韵母混淆的现象。或有前鼻韵母没有后鼻韵母,或有后鼻韵母没有前鼻韵母,或前鼻韵母靠后,或后鼻韵母靠前。本文结合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试图探究一些行之有效的纠正方法。
一、前后鼻韵母不分现象
前后鼻韵母不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前后鼻韵母(主要指互相对应的an和ang、en和eng、in和ing)发音混杂;二是指前后鼻韵母字的音节辨识混淆。由于发音混杂,将原本属于不同发音部位的前、后鼻韵母混发成同部位,长此以往造成对前后鼻韵母音节识辨能力的丧失。例如:同组的“津、京”两字或同组的“陈、程”两字,一些学生认为,其读音差不多,无需也无法分辨何为前鼻音字、何为后鼻音字。发音混杂导致辨识能力丧失,因而发音混杂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提高音节的辨识能力。只有二者都解决以后,前后鼻韵母不分的现象才能得以根治。
1.an、ang不分。
对江苏省内的同学来说,an、ang这一组前后鼻韵母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浙江省的同学却极易出现an、ang不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把后鼻韵母ang的字念成前鼻韵母an,比如有浙江省同学把“方案”说成“翻案”,把“想念”说成“显念”,造成听感上的歧义。
2.en、eng不分。
尤其是南京本地同学容易把后鼻韵母eng说成en,南京人总是喜欢把“朋友”说成“盆优”,最后一个字还说成入声。在大部分江苏省内方言当中都没有发后鼻韵母eng的习惯,只有前鼻韵母en,不知道还有后鼻韵母eng,造成前后鼻韵母字的音节辨识混淆,全部统一念成前鼻韵母,导致听别人说话也听不出来到底是前鼻韵母还是后鼻韵母。
3.in、ing不分。
这是江苏省内的考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江苏省内除了最北的徐州地区以外,包括吴方言区,几乎所有方言区内都是in、ing不分,没有发后鼻韵母的习惯,把“南京”说成“南津”,把“英语”说成“音语”。
4.后鼻韵母过于强调,出现加音或鼻化音现象。
有的考生为了避免说普通话时易出现后鼻音不到位的现象,在发后鼻韵母时,刻意强调夸张,结果除发音生硬外,还出现加音现象,如发ing,发成ieng,发eng,发成eang。在发元音的时候,软腭垂下来,打开鼻腔通路使声音不但从口腔出去而且从鼻腔出去,形成两个共鸣腔,元音的音色发生变化,带上鼻音色彩,成为鼻化音。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不能正确发好后鼻韵母,过于强调夸张后鼻韵母而造成的。
由于很多方言中没有eng和ing韵,因此,它们一旦出现,原有的发音定势和习惯就会干扰说话者,从而失分。有的学生虽然意识较强,也会发音,但由于并不能牢固地记清楚某音节是en、in还是eng、ing,结果混淆彼此而失分。部分学生意识较强,但对此小心翼翼,害怕老师听不出来或者希望老师听出来他们发的是后鼻音,有意识甚至非常夸张地发后鼻音,以致发音太过而失分。
二、原因分析
前后鼻韵母发音混杂是由发音缺陷长期累积形成的。即发音时,一般是前鼻韵尾-n的发音部位向后偏移,后鼻韵尾-ng的发音部位向前偏移,最终前后鼻韵尾的两个发音点重合,形成一个不前不后的接近于舌央的央鼻音,由此这个新的央鼻韵尾就替代前鼻韵尾和后鼻韵尾。这种发音缺陷主要是由于方言区人发音的“惰性”生成的。很多方言区人一般习惯于舌头处在自然状态下的发音,而发前鼻韵尾-n时,舌要往前伸,舌尖要往上抬,发后鼻韵尾音-ng时,舌要往后缩,舌跟要往上抬,如此发音过程中,拉扯发音器官的肌肉比较多,操作起来比较费力麻烦,人们图省简不愿麻烦,自然会产生发音缺陷,长期发展至严重后,就形成前后鼻韵母发音混杂的状态。
三、纠正方法
1.掌握发音方法。
区分前后鼻韵母,要从根本上把n、ng这两个鼻音区分开。n前,ng后。发-n时,要用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垂,让气流从鼻腔透出。发-ng时,舌头往后缩,舌根抬起,用舌根顶住口腔上方的软腭,让气流从鼻腔流出,同时声带颤动,发出鼻音,练习时,舌根不要离开软腭,可延长声音,在仔细揣摩舌头运动方向之后,再练习合音。练习时,找一些前后鼻音进行对比练习,如“温”和“翁”、“心”和“星”等,还可以归类识记,如“丁ding”,相应的“叮、盯、钉、厅、顶”都是后鼻音。前鼻音听起来像女生的声音,轻轻柔柔。后鼻音听起来像男生的声音,特别浑厚。
2.找到发音部位。
发前鼻韵母n的时候,最后的归音动作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发后鼻韵母ng的时候,最后归音的动作是舌根隆起,抵住软腭。哪里是软腭呢?这里要讲一讲整个口腔上腭的构造,先是上齿,然后是硬腭,接着是软腭,最后是咽喉。英语中的“long”,最后的归音部分是怎么读的?是不是都在用舌根去顶或者说靠“天花板”后面的软的部分?这个地方,语言学上称之为“软腭”。这个舌根抬起去靠软腭的动作很有用,发后鼻音时我们必须用到它。发后鼻音时,我们先发前面的元音,在元音快读完时把舌根往“软腭”上抬,让气流从鼻腔里流出来,这就是发后鼻音。
对很多方言区的人来说,发后鼻韵母非常别扭,很不习惯,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现在发的音是自己方言中所没有的,没有这个发音习惯。只要抽空多练练归音的动作,就会习惯这样发音。
有些方言区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已经说得很地道,自我感觉非常好。其实他们的前、后鼻音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只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觉察到而已。
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听说后鼻音发音要靠后,就拼命往后靠,这是不对的。记住,只要带到“软腭”的位置就可以,决不要刻意夸张。只要注意听听中央台播音员的广播,你就会发现,现在已经不是很强调后鼻音了,特别是ing不注意听,还不容易听出来。也许,从今后的语音发展的趋势来看,后鼻音很可能会被同化。
但为了规范普通话语音,我们还是要学会发好后鼻音。
3.培养学生的归音意识,学习正确的归音方法。
在掌握鼻韵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并把握前后鼻音的归音特点,培养学生的归音意识,并学会正确的归音方法。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等部分,在发音过程中应遵循这一特点,尽量将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以声母或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以韵腹为核心的“枣核形”,因此要求发音时特别注重出字、立字和归音。因此,归音意识的培养及归音方法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要让学生明白在自己的方言中前后鼻音的归音特征,找到症结,从而对症下药。比如有些方言区前后鼻音没有归音,读成了鼻化音。在学习中就有必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的发音和普通话发音有什么区别,进行对比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归音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前后鼻韵母。
(2)练习归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动程法。在学习鼻韵母时,先发元音,并在发音过程中夸张地延长元音,之后自然地过渡到鼻辅音。比如发ang时,先准确地发出元音[α],拉长此音后带出鼻辅音-ng。使用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充分领会普通话发音的动程,并且较有效地避免鼻韵母发音中元音发音不正确或不到位的错误,从而更好地学习鼻韵母。
(3)体会前后鼻音归音时口腔的动作。前后鼻音归音时舌头和下颌动作截然不同:前鼻音归音时,舌尖迅速抵住上齿龈,下颌有明显的动作,同时口型会变小形成闭合的状态,比如韵母an;发单元音后鼻音韵母时,口型保持不变,下颌和唇部并没有明显的动作,口腔内只有舌根向后移动,抵住软腭,堵塞住气流通过口腔,比如ang、ong。在发后鼻韵母特别是单元音后鼻韵母时,要注意保持下颌和口型不变,下颌和唇部不要有明显的动作,对镜训练是一种较有效的方式。
in和ing是所有前后鼻韵母中最难以辨别和学习的一对,要读准这一组韵母,关键是掌握发音时口腔细微的动作。in和ing元音相同,口型大小没有区别,但发in的时候,口腔有明显的闭合动作,而发ing时,始终保持i的口型,下颌、唇部不能有动作。训练时可以用门牙轻轻咬着指头,用指头挡住舌尖靠向齿龈,强行阻止已经习惯的闭合动作。经过反复体会、练习,就能够体会到发ing韵母的基本要领。
4.利用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
在声韵母结合时,我们会发现一些规律。有些声母和韵母是不能结合的:“ong”只可能和“s”相拼,不能和“sh”相拼;“d”只可能和“ing”相拼,不能和“in”相拼。d、t、n、l后无en(扽、嫩例外),故“邓、疼、能、冷”均读后鼻韵母;d、t、n后无in,故“定、丁、听、廷”必是后鼻韵母;声母z、c、s、d、t、n、l不能和韵母uang构成音节,如“钻、窜、算、篡、端、短、段、团、暖”的韵母一定是uan。
5.识记字形归类法。
想熟练做到区分前后鼻音韵母,除了能准确发音外,还必须分清、熟读并牢记包含前后鼻音的字,这是区分前后鼻音的最有效方法。比如,前鼻韵母的代表字大概有一百余个,记住这一百多个字,余下的就基本上都读后鼻韵母。前鼻韵母代表字可作偏旁的如:本、贲、宾、频、门、民、黾、分、盾、屯、吞、粦、林、仑、艮、肯、昆、今、金、斤、晋、尽、堇、君、军、秦、亲、禽、侵、辛、心、寻、旬、巽、贞、真、隼、珍、辰、春、川、申、甚、刃、壬、尊、寸、参、孙、因、、引、尹、云、匀、允、文、舜、阴。
方法一:声旁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居多,一般情况下,声旁一致,声旁的韵母就是相同的。例如:“矜衾吟”等字,其声旁“今”读jin,那么可以推知“矜”、“衾”、“吟”等字的韵母也是in;“政”、“整”、“症”、“怔”等字,其声旁“正”读zheng,则可推断它们的韵母为后鼻音。当然也有例外,如“君”为前鼻音,而“窘”为后鼻音;“令”为后鼻音,而“邻”和“怜”却为前鼻音。这种情形是极个别的,识记并不困难。对于大多数的形声字,只要教学生记住有关声旁韵母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就可以推知一大批相关的形声字的韵母,例外的情况进行专项记忆则可。
方法二:依据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推断前后鼻音。比如d、t能与ing拼,不与in相拼,普通话中没有din、tin音节。由此推知“丁”(包含以“丁”为声旁的字)、“停”、“听”、“定”、“廷”等字都是后鼻音韵母。再如由t、l与eng拼,不与en拼,可推知“疼”、“藤”、“腾”、“冷”、“愣”等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音。
方法三:记少不记多。比如在读音为ren或reng的字中,只有“扔、仍”读为reng,其余的字都读ren,在读音为nin或ning的字中,只有“您”读前鼻音,其余的都读后鼻音。因此,只要记住这其中的少数,就能推知多数,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
6.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学好普通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如何区分前后鼻音,必须坚持训练。这是关键的一环,只有坚持才有可能学好,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规范对话的校园环境,还要力争为学生开辟有利的校外资源。“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校内要求用普通话,积极营造说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在宿舍中与老乡讲话,也要坚持说普通话,只有改变方言的惯性发音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后鼻韵母。解决问题不能只靠学校,校外环境也十分重要,鼓励学生在校外也要多用普通话,出了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要与不同方言区的人打交道,就要时刻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分。学生生活的是方言环境,缺少正确的普通话对话空间和对象,如何进行有效练习呢?可以建议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联播,观看播音员主持人说话时的口型,听他们说话时的发音,尤其是前后鼻音的发音,这样能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
综上所述,普通话前后鼻韵母的辨证应从发音及识记两大方面进行,本文提及的一些方法,虽然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更有效地解决方言区的学生前后鼻韵母的问题,还要不断努力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伟群.论“前后鼻韵母”的辨证[J].教育探究,2006(2):57-59.
[2]张云香.浅谈普通话教学中前后鼻韵母的辨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0(3):66-67.
关键词:幼师学生;普通话;说话;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235-01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并通过校内外实训具有较强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具备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和开展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完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并使幼师学生达到专业教学标准,普通话达标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普通话声、韵、调、语流音变等语音基础作为重点加大课时量进行教学,而淡化了学生一般口语交际的实际运用的训练。对于现在的幼师学生而言,掌握普通话声、韵、调、语流音变等语音基础并不难,多年的普通话测试经验反映出许多学生常常被普通话测试的第四个环节“命题说话”难倒。所以培养幼师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他们的语言训练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说话能力呢?除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因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使其敢说、会说。
1百听不厌――听、说结合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2003]2 号)收录了60篇普通话朗读短文,并配有录音光盘。这些短文全是经过语言文字专家精心挑选的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文字朴实而清丽,内容丰富而亲切,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听这些短文并要求学生听的时候做到:一是感情真挚、找到情感共鸣点,进入角色,去想象生动的画面、去体会丰富的内涵,从而唤起学生自己去学习表达的欲望。二是听的训练过后,及时让学生练说,或是老师提问,让学生用短文中的语言回答,或是由学生复述情节、试谈感想、甚至延伸编述。由于学生感兴趣,所以听起来认真,讲起来活跃。
2坚持不懈――读、说结合
读也是说话的一种有效手段。每天早晨让学生上台读报、读课文、读童话故事,能使口头语言更规范、更富有色彩。当然读与说形式要灵活多变,像《落花生》、《达瑞的故事》等对话内容多的短文,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越听越爱听,越说越爱说。这类作品,文中的人物特点和语气都各不相同。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读什么角色,用什么样的语气,找到角色,定位角色,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语言精美的片段,则要求熟练的背诵,这样既读书,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帮助学生吸收并掌握作品中中的好词好句,将书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在课内,多采用“念绕口令”、“打电话”、“送通知”等方式,把听和说的练习交融在一起。在课外,常开展朗诵诗歌、演说、讲故事、儿童剧表演以及转述电影、电视的主要内容等活动。在练说过程中,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有感情、进步快的同学,奖励学分,以资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胆量,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3细心观察――看、说结合
幼师学生的《教师口语》训练课上常有些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儿童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画面感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插图搬到屏幕上,美丽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直观、表现力强,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比如练习《猴吃西瓜》这个故事时,事先把故事情节制成多媒体投影图片,课堂上,先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有几只主要的猴子?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猴王、老猴、小毛猴等形象的动作、表情及感受其内心活动,最后,将投影图片连贯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投影图片用连贯的话完整地将《猴吃西瓜》这个故事“说”出来。结果,记忆力好的学生基本能用故事里的原话“说”出故事的大致情节,记忆力差的学生也能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这种说话训练方式,既调动了说话兴趣,又渗透了观察方法,从而使说话训练有层有序、活泼有效。
4巧用资源――做、说结合
利用幼师学生课程特点,开展手工小竞赛、简笔画比武等活动,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符合口语交际的情景是引起学生说话动机的又一有效方式。比如学生做“装饰小手套”,先让他们将自己手的轮廓描绘在硬纸板上,并用剪刀沿着轮廓线剪下,再让学生各自开动脑筋在手套上构思设计,添上自己最满意的图案,最后在手套的背面用浆糊将纸套粘起来,一副副别致、美观的小手套就做成了。然后让学生分步骤说出学作小手套的过程,还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小手套戴在手上,相互观察,启发他们议论与联想,并加以描述。一位学生这样说道:“瞧,同门们做的各式各样的手套多漂亮啊,有花手套、动物手套、小丑手套、太空手套……大家都把手套戴在手上,你瞧瞧我,我望望你,有趣极了。”这种做说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的说话有了特定的环境,既发展了思维,又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5无话找话
论文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言,社会性,交际能力
正 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口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自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推动普通话普及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能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测试的内容和场景入手,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论来分析一下普通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语言交际能力缺失问题。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级别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的编排及要求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测查应试人普通话的标准度(语音、词汇、语法)与掌握熟练程度两个方面能力为目的。现行普通话测试内容分四部分,四项测试的要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测试员对各分项测试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0个(排除轻声、儿化音节)。主要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发音的标准程度。
第二题:读双音节词语50个。除考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外,还要考查上声变调、儿化韵和轻声的读音。
第三题:朗读短文。目的是考查应试人用普通话朗读书面材料的水平,重点考查语音、连读音变(上声、“一”、“不”),语调(语气)等项目。测试员偏重于对其声韵调及其在特定词语和语言环境中轻声、二化、上声变调、“一”、“不”变调以及“啊”的音变等的考查,还要考查其把握轻重格式以及朗读技巧的情况。
第四题:命题说话。以单向说话为关键词汇规范程度占5%,自然流畅度占5%。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级别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国语[1997]64号)把普通话水平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内划分甲、乙两个等次。三级六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依据。这里只列出三个等级。
一级甲等(测试得分:97分-100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论文服务。
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交际能力,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三)小结
从测试的内容要求及等级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侧重于语音的标准程度。从评分标准来看,不论是单词朗读部分,还是说话部分,都以语音面貌为准。而且在普通话等级划分上,都是根据字音、字调和方言口音为区分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考虑词汇规范程度和话语流畅度。总的来看,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语音标准程度的测试,它对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二、从语言的社会性看普通话水平测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语言社会性的重要表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使用语言来完成有效的交际。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我们练习普通话的目标也是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笔者认为,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充分体现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普通话级别高并不意味着应试者的语言能力就一定高。
(一)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概念是海姆斯(D. Hymes)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发展一种关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的理论必须考虑四问题: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其后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各种描述。他们也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化知识;(2)社会语言能力,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3)语篇能力,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衔接和连贯;(4)应对能力,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话题转换、结束谈话等等。语言行为提的是将所掌握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语言能力是人们所掌握的语音、词汇、语法在具体环境中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运用。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靠后者表现。而普通话水平测试过多的注重了语言的语音面貌,对人的社会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中的应对能力重视不够。本文试图从测试内容和测试场景两方面来进行一下阐释。
(二)测试内容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比较注重语音标准程度,即语音的物理属性。由生理器官产生的物理音响只不过是语言用来表达意义的物质材料。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有自己的规则,这是音位学所要研究的方面。音位学是在了解语音的物理、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研究。也就是说,要想弄清语音的社会性,完全可以从音位入手。
音位是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从区分意义的角度对语音进行的划分。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没有标准的读音,它总是以变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就算是同一个语音交际能力,由于地域、民族等的差异也会发出不同的音;就算是同一个民族,发同一个音时也会由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变现出不同的音,但不管怎样,关键是它们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意义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就是音位学,即语音的社会性告诉我们的。
再回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发音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评分标准。这也给普通话的评分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声母发音部分不准确,但还不是把普通话里的某一类声母读成另一类声母”,“合口呼撮口呼韵母圆唇度不够,语感差”,“声调调形、调势基本正确,但调值明显偏低或偏高”等等,测试员如果专业知识不强就很难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于是不同测试者对同一应试者语音面貌的评定便会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定,这对某些发音不是那么标准,但是交际能力很强的人就有失公允论文服务。特别是最后一道题,如果应试者发音标准,说话流利,思路清晰,那么自然而然后得到较高的成绩。但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1)发音标准,但思路不清,让人不知所云;(2)发音不是很标准,但表达意思明确,思路清晰。如果按照评分标准,(1)的分数肯定比(2)高,因为根据评分标准,最后一道的语音面貌要占该道题的20%。但实际情况很可能(2)的交际能力高于(1)。总之,普通话测试侧重语音形式的东西
(二)测试的场景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人跟机器的交流,确切地说是“自言自语”,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交流,这跟现实的交流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以第四题为例)。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大都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有具体的语境,还有一定的反馈。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人对机器讲话,不是对话形式,没有一定语境,也就是普通话测试中的场景是不真实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实生活中,人跟人的交流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语境是交际语言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际能力,语境分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语境等,本文侧重谈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参与者。说话只有在特定时间地点语境中才会有意义。比如说,在圣诞节,我们经常说圣诞快乐,但是在其他的节日我们不能这样说。场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一些人就某个话题,为某种目的(意图)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情况。场合在话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际者的谈话必须适合各种特定的场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也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语境,但在普通话测试的机房中都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简单的陈述,如何开始谈话,如何转换应对策略等都没涉及。所以说人的交际能力都没完全发挥出来,说话流畅的可能是提前准备的,不流畅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特定的场景没办法有效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语言的物理属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在考查应试者发音标准程度上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但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没有完全反映应试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英姿李斌.论普通话测试中影响测试的一些客观性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6).
[2]陆惠云.从语言测试的诸要素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艾军.简析语用学语境的作用与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02)
[4]施卫民.语言交际能力与测试[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1.9(03)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程是使普通话测试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实现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手段。目前,这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向社会各行各业的推广,普通话培训课程的内容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为:目前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依据国家语委编撰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各地在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方言特征编撰了一些地方教材,如湖南省语委组织编写了《湖南普通话水平训练与测试》。这些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理论知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针对某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难点音的正音训练、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和普通话测试说话题等。毋庸置疑,这些内容的安排遵循了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规律,对提高测试成绩有直接的帮助,但在培训时也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培训时注重语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不注意学员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未能真正提高学员的普通话水平;第二,培训内容只注重讲述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而不注意引导学员去观察、思考语言习得的方法和途径,培训课只是满足于“鹦鹉学舌”的模式;第三,培训只注重正音练习而未能考虑行业差异对普通话培训内容的不同要求,造成千人一面的培训格局,不能满足社会各界依行业特点提升普通话的需求,影响培训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根据行业需求对普通话培训内容进行优化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只有在普通话培训中做到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应试性”与“行业性”相结合,才能使学员“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满足行业的需求。
一、要满足各行业对普通话培训的要求,普通话培训内容必须调整更新
为实现普通话培训内容与各行业需求之间的顺利衔接,我们认为普通话培训内容应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材内容应该突出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来编写。除了向学员讲授普通话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之外,应该着重提高学员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总的来讲,规范性要大于学术性,这是由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所谓灵活性,是指培训内容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结合行业特征,适当增加与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用语,采用学员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解和训练,以满足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学员,满足行业的特殊需求,各章节都应该贯彻这一原则。为使普通话培训内容更好地与各行业的需求衔接,在培训中我们采用删、增、改的方法对现有教学内容做了以下调整:
(一)根据对各个行业的调查,结合普通话培训的目标和学员的实际需要,我们删去了现有教材中偏深、偏难、与行业需求背离、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删去了声母的分类、音位、方言的记录和整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二)根据各个行业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在对新闻媒体行业人员培训时,我们增加了媒体行业易读错、混淆字词表,吐字归音及语调训练等内容;针对公共服务行业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规范汉字和语用案例供培训时使用,在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时编写了《常见公务用语手册》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学员的视野,增强学员的行业意识,引导学员根据行业需求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根据我们事前的调查结果,本着谨慎认真的态度,我们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些修改。例如,在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训练时,对“读单音节字词”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声、韵、调准确,还要求其能结合行业特点用吐字归音的方式将每一个音节读得字正腔圆,否则即评为不合格。在朗读训练时,不仅要求其做到语音准确、朗读流畅,还要求其能运用正确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在说话部分,除要求表达流畅、字音准确外,还要求其说话有感染力、逻辑性强、观点鲜明。这样,书本上的知识就不再枯燥,学员在学习时也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及本行业对语言表达的特殊要求,增强了职业意识,提升了专业水平。
二、要实现普通话培训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顺利衔接,普通话培训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一)普通话培训教学要重视实用
对大多数学员来说,他们并不期望通过培训获取更多的语音理论知识,他们来参加培训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能通过培训纠正语音,提高普通话表达能力,以便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为了满足学员的这一需求,在授课时我们要注重突出基础知识,突出实用性内容,淡化理论色彩,遇到非讲不可的理论,也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阐释,化复杂为简单,以使学生能够接受。同时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加强语言实践训练。例如,语音部分,我们要求学员分析其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并设计了大量的发音练习,以帮助学员纠正方言。
(二)要将普通话培训落在实处,必须创设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更系统更快捷地在普通话培训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评——授——用——悟”,即提供实例由学员评析——教师讲授相关系统知识——学员当堂实例训练——学员教师共同讨论运用中的得失以及改进的方式。以“朗读”部分教学为例:教学时首先提供两段朗读录像,要求学员分析其优劣,进而总结朗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运用讲授法介绍朗读的基本要求和语调运用技巧。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将部分与行业相关的文章内容作为练习材料提供给学员,要求他们根据所学进行练读,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技巧。最后,教师提供一个典型综合材料要求学员根据所学分析并朗读作品,共同讨论练习过程中是否消化本章节知识、如何改良等,进而要求学员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这种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为普通话培训教学如何为各行各业服务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受到各行业培训学员的普遍欢迎。
总之,要使普通话培训真正满足于各行业的需求,要真正实现通过普通话培训提高全民普通话水平的目标,普通话测试员必须转变观念,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各行业对普通话培训不同的需求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普通话培训内容切合各行业的要求,并使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深入人心。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行业需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2BYW002)
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现代汉语教学与学生汉语口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1C06)
参考文献:
[1]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方红珊.香港普通话教材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04).
[3]刘大为,巢宗祺.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5,(02).
[4].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
关键词: 普通话 培训测试 工作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自从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受到空前重视。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有关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促进普通话推广,我院自2005年开始在同类高职院校中较早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至今正好历时十年。十年间我亲身参与经历了我院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萌芽、建设、发展、壮大等全过程,萌芽是艰辛的,建设是曲折的,发展是渐进的,壮大是必然的,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当然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但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研究。“做而不思则罔”,十年是一个很好的节点,是该坐下来静静思考的时候了。所以笔者针对工作实际情况,从三方面入手对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妥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现状分析
1.培训测试队伍的构成
我院从2005年4月选派第一批测试员参加自治区级培训开始,截至目前共有测试员41人。从性别上看,女性30人,占73.17%;男性11人,占26.83%,男女比例1:2.7。女性占大多数,虽然女性天生语感、耐心细腻的性格更适合此项工作,但是提升男性比例将使测试员队伍更趋于合理;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2人,占4.88%;31至40岁19人,占46.34%;41至50岁14人,占34.15%;51岁以上6人,占14.63%。结构合理,不过从长远看,还应每年选派1人补充队伍;从专业上看,汉语言文学11人,占26.83%;哲学思想政治4人,占9.76%;广告设计服装园艺7人,占17.07%;经济会计管理3人,占7.32%;数学英语化学6人,占14.63%;音乐美术2人,占4.88%;机械电气车辆8人,占19.51%。虽然不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来划分的,但同样有参考价值,汉语言专业比例偏低,后续发展应提高此项比例。
2.建设、壮大和发展过程
我院自2005年普通话测试站建站开始,如今正好历时十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为初始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是全新的开始,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而来;2007年9月至2011年7月为规范建设阶段,配置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开展,由试点阶段规模开始扩大,健全制度,完善流程,并且有2名国家级测试员;2011年8月至今为发展壮大阶段,从时间上看选派人数较多,队伍更为壮大,从培训测试对象看由当初单个系发展到全院学生,规模达到历史最高。
3.取得的成绩和前景展望
“十年磨一剑”,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十年间,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共培训测试12000余人,其中教师和社会考生600余人。目前测试员队伍中有7人为自治区级骨干测试员并有多人获得自治区汉语委荣誉表彰,同时是自治区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集体会员,3人为个人会员。下一步我院将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方向开展,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回首往昔,十载征程,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我们将为这项事业继续努力付出。
二、目前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1.培训的专业性问题
测试员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仅占26.83%,本来比例就不高,再加上各种原因,每次培训的更少,见表1:
可以看出近几年培训所占比例为30%至40%之间,大部分培训教师是非汉语言专业的,相对而言语言学知识薄弱,导致学生提高不快,教学效果不佳,培训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汉语言专业测试员教师较少,有些年纪稍长的工作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加之周六日时间等因素,所以能否增加专业培训教师和提高培训积极性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关键。
2.培训时间和内容问题
培训主要利用周六、周日等业余时间,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考勤难以保证,有的一百人左右的教学班到最后坚持培训的大约三四十人,甚至更少,影响教学效果。原因是学生平时专业课程较多,加之选修课程趋于分散,没有充裕的大块时间安排培训,所以本学期尝试纳入教学计划,调整培训时间保证培训效果。内容往往忽略宣传意义、转变思想、端正动机等必要内容,重标而轻本。意识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高等级证书,提高普通话水平才是根本。原因是对普通话培训认识不足,“实用”“有用”技能目的性强,急功近利心态严重。
3.培训方法和正音问题
培训仍以讲为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思想、内容、过程和方式没有革新。原因是观念保守还没有根本改变或不愿意花时间费心思研究教法。笔者认为要加强个别辅导、个别矫正,使教与学双方得到反馈与交流。除此之外加入实践训练、机测操作和考前辅导模块,进行绕口令、朗读、讲故事、三分钟演讲等比赛也是好方法。另外,没有掌握学生语音状况,不研究正音方法,使培训缺乏针对性。客观原因是课时少和大班课人数多,主观则是教师没有下工夫或自己语音理论基础薄弱,所以要研究对症下药正音方法,提高课堂正音效率。
4.测试标准规范化问题
由于测试采用口试方式,测试员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公正准确,出现测试结果不标准的问题。依据《大纲》标准,对一两项总体评分,语音误判上下幅度0.3分以内合格,0.5分以内基本合格,超0.6分不合格。朗读总体1分内合格,1.5分内基本合格,超1.6分不合格。说话总体不错档合格,错档但误差没超过1分基本合格,既错档误差又超1分不合格。见表2:
影响评分标准因素有评分标准理解差异、方音敏感度不同和临场情绪状态。为规范掌握标准,应给试卷制定标准答案,还要将每级、每等制成音像模版。同时在每次测试前集中学习,剖析重点和难点,使主观判断逐步趋向一致。实际测试中还存在不规范问题。如第1题扣1.2分,第2题扣2.2分,总分超过92分,仍将其列入一乙;朗读环节扣分随意性突出,不该扣的扣了,遇到临界状态时上下造成误差;更有甚者说话环节时间不听够或根据前三项打印象分。究其原因是语言文字素养不高、定量分析不够和测试能力高下存在差异,所以督促测试员加强学习,严格按规范操作,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
5.测试客观公正化问题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一两项扣分很少,到三四项评判主观性增加问题;原因一是对应试人没有准确定量和定性分析,没有定量作为基础,定性往往不客观。二是主观感情因素导致,朗读和说话表现突出。三是宽严不当,只有寻求适当的度,才能体现测试的客观性。
6.测试信度效度化问题
指测试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有效程度,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耐心原因,会影响测试信度和效度。有关专家根据实践将等级中正常非临界评分差异细致描述为:一甲差异在0.5分以内,一乙差异在0.9分以内,二级差异在1.5分以内,三级差异在2分以内。见表4:
按照宋欣桥编著《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标准每日极限数应控制在40人,实际有时达到50人甚至将近60人,测试量直接影响信度。原因则是快速完成任务或追求经济收益。部分测试员不熟悉普通话语音理论,听音辨音水平不高,有的干脆以其他测试员评判作为自己打分的依据,同测制度形同虚设。除年龄、文化、专业与否等因素外,一级乙等低分段受自身语音水平制约影响测试效度。
三、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途径及对策
1.提高培训测试认识
普通话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测试员要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认识推普工作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把它当成事业而不是简单地当成事务来做。测试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测试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沟通讨论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2.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很多非汉语言专业测试员即使通过了必需的等级测试,依然不具备所需掌握的语音理论水平。因此,非常有必要定期开设普通话理论培训班,加强测试员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使之熟练掌握普通话各环节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声调调类和调值、各难点声韵调的对比说明、语音缺陷和语音错误的界限等。除了培训形式外,还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问题并研究破解方法。
3.规范掌握评分标准
要增强PSC的科学性,必须增强PSC的规范性。具体途径包括对测试员的业务培训和测试工作的研讨、学习研究等级参照表和评分规则等,同时掌握“定量”标准,增加定量分析的成分,定性才能准确到位;掌握“刚性”标准,学习研究130条《语音评定参照细则框架》;掌握“科学”标准,通过测试前对测试小组合理配置,测试中对前3名应试者试评,及时调整误差,尽快趋于一致等方法体现测试标准化和规范化。
4.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测试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十分重要。测试不仅要“增量”,还要“提质”,所以要加强对测试员辨音能力的训练,明确区分错误与缺陷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期围绕测试工作各环节开展研讨活动;加强对测试方法、手段的科学研究与改革;积累经验,探索更合理、更科学的测试方法,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测试技能。
5.完善相关必要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工作的保障。一是后续培训制度。每年选派2~3人参加自治区级计算机辅助测试骨干班培训,以适应新发展趋势;二是监测员制度。包括测试前合理安排人数,测试中随机抽查,测试后监管成绩录入归档;三是回避制度。回避测试同单位应试者、直接教学考生和有亲缘关系人员;四是复核制度。每次测试后对成绩进行抽样检查,复核测试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五是管理考核制度。建立详细的测试员业务档案,定期对工作态度、测试工作量和质量、遵守纪律情况等进行考核;六是激励分配和荣誉表彰制度。根据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测试员进行表彰和奖励,还可以适当提高经济收益以调动测试员主动性和积极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任何一项工作也是如此,只知道做但不思考、不分析、不总结就会迷茫。希望本文研究分析和形成的结论能丰富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的理论基础,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为相关高职院校此项工作开展提供借鉴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我院普通话测试站建设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的针对作用、实效作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2]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
[3]王家伦,陆湘怀.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新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4]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9.7.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机辅测试” 培训与测试平台 网络化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中国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成果。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式启动。二十年间,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经历了起步初创(1994年―2000年)、规范拓展(2001年―2006年)、科学创新(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的发展。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辅助测试手段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早在2004年11月,国家语委科研办批准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2006年1月,项目通过鉴定,实现了计算机对“读单音节词语”、“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等三个测试项的自动辅助评分。2007年起,计算机辅助测试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计算机辅助测试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手段的历史性技术变革,实现了现代语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一、计算机辅助测试背景下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
所谓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相对于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的。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试员直接面对应试人,由测试员通过现场听音的方式进行评分,这种测试方式称为“人工测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指的是计算机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参与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利用智能测试系统,计算机自动完成对有文字凭借的前三个测试项的测评,对于无文字凭借的“命题说话”测试项,则由信息管理系统分配给测试员进行评分,然后管理系统自动将计算机测评的前三项分数和测试员评判的第四项分数相加,计算出考生的测试总成绩,并评定出相应等级,这种测试方式称为“机辅测试”。“机辅测试”实现了测试手段的部分自动化,提高了测试效率,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一)优势与成绩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开展至今,全国各地高校普通话测试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强调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确保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也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相对于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方式还比较“年轻”。但是,这一新的测试方式以测试环境更优质、测试程序更简便、测试评分更客观、测试质量更科学获得了广泛认可。
1.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测试信度。首先,降低了测试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人工测试阶段,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大都安排在周末进行,因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众多,每学期测试员通常需要连续工作6~8周,工作强度很大,十分辛苦。随着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实施,机器测试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测试员无需集中工作,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完成第四项“命题说话”的测评任务,工作量大为减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对前三项考试项目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评判更准确客观,提高了测试信度。由国家语委鉴定认可的测试系统软件,从试题库的选择到评价体系都是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要求实施的,在全国所有地区推广,评分尺度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全国统一。采用机器测试,无论测试多少人次,都不会出现人工测试时测试员因为体力、心理等因素产生的波动而出现较大评分误差,同时,杜绝了人工打分时可能出现的人情分,使得测试信度进一步得到保证。
2.实现了测试工作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二是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智能测试系统的运用优化了测试手段,规范了测试程序,统一了测试标准,提高了测试效率,体现了国家级测试的客观公正。信息管理系统使测试前的报名组织、测试中的监督调控、测试后的数据整理、考生成绩查询等功能都可以在网络系统中轻松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运用,使普通话水平测试从报名、测试到管理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问题与不足
尽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有诸多优势,但任何一项新事物的产生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一种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新技术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1.“机辅测试”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不强,对语音的评判模式不佳。目前采用的“机辅测试”系统软件在调试过程中对硬件的依赖比较苛刻,对声卡、耳麦等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不够,在测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语言识别异常和测评失败的情况。另外,目前各高校引进的测试软件,理论上都是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设计的,但在实际评分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根据评分细则实施,对第一、二项测试中的重读现象及第三项中错、漏、增、回等语音现象的评判不够细致、精准。
2.部分高校的“机辅测试”设施不达标。实施“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包括: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足够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固定的测试场地,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等。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机辅测试”的软、硬件设施尚存在不达标现象,由此给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的准确度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
3.考生对“机辅测试”设备使用及测试及环境的生疏,造成技术性失分。普通话“机辅测试”对广大考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测试模式,考生对这一测试模式比较生疏。由于各高校受设备、场所、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对考生的考前培训多是以开考前培训会的形式进行,利用考前短促的时间给考生讲解测试流程及注意事项等,考生很难有机会在实际考试前上机模拟操作体验,从而参加实际测试时,部分考生依然感到不适应,以至于在测试过程中因设备使用的技术性失误造成一定的失分。
4.测试员采用背靠背评分方式,缺少现场参照和商榷,造成第四项测评分值差距较大,增大了复听率和复审率。在“机辅测试”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前三项内容由计算机完成评分,测试员独立评判第四项“命题说话”时,无法像“人工测试”时那样,凭借应试人测试前三项的表现作为“命题说话”项的评分参考,也不能和其他测试员进行现场沟通和协商,从而加大测试员的评分难度。再加上因为音频录制的清晰度不够及对背稿、雷同、离题、无效语料等现象认知的差异,测试员之间的评分结果会产生较大出入,从而在两个测试员完成的初评成绩差距超出设定的分值时,增加第三人参与测评及复审的工作量。
(三)办法与对策
1.加强组织合作,优化软件性能。优良的软件性能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语音处理技术专家和研究机构,协同语言语音问题专家,包括各地长期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骨干联合攻关,进一步优化“机辅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和软件系统测试的准确性,从而使普通话测试工作从管理、测试、培训到研究全面实现现代化。
2.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机辅测试”设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大事,对于在校生而言,是其毕业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各高校应加大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关注度,加大对该项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机辅测试”设施完善与更新,从而为考生顺利高效地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获得较高的测试等级提供支持和保障。
3.加大考前培训力度,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机辅测试”考前培训。考前培训是“机辅测试”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机辅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机辅测试”考前培训的针对性。在考前培训过程中,一是介绍“机辅测试”模式,包括设备基本特点和实践情况等。二是解析测试题型,介绍操作程序和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是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机辅测试”中可能遇到问题的技巧等。富有针对性的考前培训可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对“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从而有效提高“机辅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各高校还应尽量创造条件,在特定时间开辟专门机房,供考生进行考前模拟练习。
4.组织测试员定期展开测试工作研讨,通过磨合,提高人工测试评分的吻合度。在“人工测试”阶段,因为集体性工作的特点,测试员在测试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做到随时发现、沟通、消化和解决。采用“机辅测试”新模式之后,测试员们往往各自为政,缺少充分沟通和研讨。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和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测试员展开“机辅测试”研讨,在理论认知一致的基础上,就“机辅测试”培训及测试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和研究。通过研讨与磨合,强化测试员对测评标准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人工测试评分的吻合度。
二、南京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平台建设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江苏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传统深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南师大在校生人数众多,普通话水平测试任务繁重,在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组织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大成绩,一直是同类院校的表率和榜样。自2008年起,南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开始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为提高在校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近几年的“机辅测试”实践工作的积累,南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正尝试建设一个全面、高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网络平台,为在校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的培训与测试平台。
(一)三大板块的设置
南京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网络平台大致包括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项目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及模拟测试三大板块。
1.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主要是将“普通话语音”及“语言表达”这两门专业课程的主体内容呈现出来。以往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编写的一系列培训教材大都以应试为目标,对“普通话语音”课程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及语流音变等基础知识点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对于“语言表达”课程中的内部技巧、外部技巧的运用,只在针对测试第三项“朗读短文”和第四项“命题说话”的解析中一笔带过且语焉不详。其实,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四个考查项目中,偏重语音考查的第一项“读单音节词语”和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在整个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总分值是30分,而第三项“朗读短文”和第四项“命题说话”的总分值则达到70分,这两个考试项目除了继续考查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外,更着重于考查应试人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设置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板块,弥补以往普通话培训教材中内容的不足,加强考生对语言表达及运用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践能力提高。
2.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项目板块。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将避免以往培训教材中将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简单陈列的方式,着重对四个考试项目中出现的各种语音现象的辨析及对发生语音失误的原因的分析。如在测试第一项“读单音节词语”中,关于“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的区分;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中,对“轻声、儿化、变调”等语流音变现象完成不规范的原因解析;第三项“朗读短文”中,阐释“语调偏误、停连不当、朗读不顺畅”的含义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项“命题说话”中,分析“方音程度”、“词汇、语法不规范”的体现及“背稿、雷同、离题、无效语料”等问题的实质及成因。通过对四个考试项目的解析,应试人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在这个板块中,将选取典型测试案例,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三级六等样本予以详尽例讲和点评。
3.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及模拟测试板块。这个板块是针对“机辅测试”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应试技巧指导及考前模拟测试,主要包括“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故障排除等内容介绍与阐释,同时提供模拟测试训练。这个板块的设置可以避免考前培训会介绍“机辅测试”流程、步骤不够周详的弱点,同时让学生通过模拟测试熟悉“机辅测试”模式,保证正式考试时的适应性。
(二)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内容
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材大都是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主要内容的浓缩、主要材料的汇编及众多编者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四项考试内容或详尽、或简略的解释与阐发,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最多是附上朗读短文的音频碟片。南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平台将综合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手段,突出普通话作为有声语言培训的特点,有效增强培训效果。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口语测试方式进行,相应的培训也应采用有声形式。在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项目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及模拟测试三大板块建设中,将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生动的图片、声音和影像,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前培训成效。除了基本资料,如《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单音节词语》、《普通水平测试用多音节词语》、《普通话水平测试必读轻声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儿化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短文》等音频资料可供下载之外,可选取以往测试中的经典案例,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见的语音失误及三级六等样本一一予以解析,给广大考生提供参考和比对,从而使考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各种可能存在的语音问题展开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在实际考试中取得最佳成绩。
三、实现考生与测试员、测试员与测试员之间的网络沟通
【关键词】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高等学校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受众,河北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立,促进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明显。
虽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众多的优点,但各高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机辅测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有待进一步完善。
1.高校在“机辅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高校相继全面推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使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机辅测试”使测试站和测试员工作量大大减轻,得以从繁琐庞大的工作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更集中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流程当中,更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使得测试效率显著提高。考生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获得不公正的待遇。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推广,虽然有效的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避免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但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与传统的测试员人工测试方式不同,也有它的弊端,在针对大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尤其是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1“机辅测试”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测试机构相比,高校测试机构的测试任务更加繁重,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生众多,在测试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更好的测试环境和测试设施,以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这就对高校实行普通话“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辅测试”需要具备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固定和足够数量的测试场地;测试所需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测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等。
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由于教学资源比较紧张,并未建立专门的测试室,同时与测试室配套的备测室,侯测室无法得到保证;规章制度也不够完善,并未制定有关于普通话机辅测试的规章制度;测试站人员不足,测试站人员全部为兼职人员,本身做为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机辅测试后,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加大,测试时测试室,备测室,侯测室都需要人员进行管理,人手不足,工作量巨大。
1.2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说话项要求3分钟,很多学生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有些学生过于紧张或者没有提前做准备,甚至30 秒不到,就无话可说了。但是在机测环境下,因为无人提醒,很多学生就造成了缺时的情况,还有一些考生为了填充时间,他们就任意发挥,出现对照机器读秒、拖长语音,甚至读准考证号等等在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有些考生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测试题和答案进行流传,或者通过网络直接搜索说话内容,致使说话项同题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机器无法制止,致使测试员测评时给出重复的后者零分处理;说话项是根据话题即兴讲说的测试内容,然而在没有监管的机测环境下,应试人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背诵甚至通篇朗读.在传统人工环境下,测试员将会制止,而机器无法控制。
1.3机辅测试环境下考生心理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普通话测试方式,考生可能会因为对测试程序、操作技巧不熟悉而产生恐惧、焦躁的情绪;有些考生因没有恰当使用耳机, 说话声音太小导致话筒无法录音, 影响测试成绩;有些考生由于不习惯前两题显示的蓝黑相间字体,导致测试时出现漏读现象;有些考生错误按动下一步按钮,使考试自动跳到下一题,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有些考生在说话题时,反应过慢, 出现语塞、结巴、停顿等现象,导致录音中出现大段空白;有些考生存在侥幸心理,在测试说话项部分对着偷带的说话材料进行朗读, 违反考试纪律,被取消了成绩。
2.针对高校机辅测试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2.1规范考前培训。考前培训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通过培训,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机辅测试”中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测前集中培训是消除其心理不适应性,提高“机辅测试”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培训过程中,要详细介绍测试模式,包括基本模式,实践情况介绍,同人工测试相比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讲解测试题型、操作程序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介绍整体操作程序,介绍每个程序的操作要点;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 “机辅测试”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技巧等,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另外,各高校还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计网上虚拟测试软件或开僻专门的机房,供考生上机熟悉和练习。
2.2 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加强普通话测试考务管理尤其重要。针对“机辅测试”这种新的、自由度较大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考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如做到考试前期管理规范化,包括建立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试报名管理,规范考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考生测试流程,规范测试环境等,做到职责分明,环环相扣,使考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结语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模式;改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的创新性成果。[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培训测试力度及评估力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形成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通话的使用指导和普通话水平测评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形成有“学”、有“训”、有“用”、有“测”、有“评”的良好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氛围,从而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2]普通话培训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随着普通话测试水平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极探讨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网络培训方式的区别,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河北北方学院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2013年参加传统人工培训与2014年通过“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网络平台学习评测后参加正式测试的成绩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如图1所示: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如图2所示。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国家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拥有语言学习和培训的良好的人文环境。除了常规的培训之外,积极结合“推普周”等活动,全校统一组织或者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训练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并安排测试员全程指导。测试员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在这种开放式语境下对学生普通话和语言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必将会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
测试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
2015,(1).
[2] 彭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刍议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6).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切实加强我市的语言文字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保市府21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类思维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人文明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语言文字水平,加强对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是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提高职校生素质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促进职校生就业的需要。近年来,我市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部分专业一直坚持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从业者普通话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促进高等学校和普通职业学校普通话水平达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把推广普通话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学校是普及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是规范用语用字的重点领域,市直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有关要求,把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作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学校应根据需要开设普通话课程,在课时安排和课程考核等环节上给予充分保障,对测试没有达到合格等级标准的毕业生,要缓发毕业证书。促使学生达到国际规定的普通话水平等级,使普通话真正成为学校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三、明确我市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标要求
根据《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和《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话水平为二级乙等以上,其中中文、外语、文艺、传媒、旅游等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为二级甲等以上”。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在毕业前达到以上规定的普通话等级。
四、认真组织好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
为确保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测试工作计划,使学生分年级、分专业、分层次逐步达标,在工作措施上做到四个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