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农业园规划

生态农业园规划

时间:2023-06-01 09:3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农业园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农业园规划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疗养;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538-02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Touring Garden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LIU Ying,QIU Yan-chang,YU Shou-chao,YAO We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which provided a new thoughts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a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with bright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a new thought combining ecosystem cure and agriculture tourism was put forward by taki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planning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as exampl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urism park with ecosystem treat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ecosystem cur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观光园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兴起,扩展了都市人游览的选择范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乡村景观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经成为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1]。生态型农业观光园不是农林生产和景观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综合系统[2]。采用生态模式对观光园进行布局,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3]。通过低能耗产品、减少“高碳”材料的使用、就近销售等方法,为实现低碳园林提供了更多可能[4]。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且能为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做出极大的贡献。以聊城市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对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1 项目概况

1.1 基地现状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部,距市区6.7 km,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3 hm2,南临聊城市南环路,东部、北部和西部均与农田相接。经初步调查,基地内现有一片杨树林以及农耕地,南侧有水渠,北部有人工河流,自然环境条件良好。

1.2 规划目标

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区位优势,结合城镇整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挖掘基地的自然生态优势,展示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性,从生态学和美学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植物的多种功效,将基地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旅游、农业体验以及休闲疗养于一体,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园。

2 功能分区规划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现状及规划目标,共分为健康蔬菜园区、健康休闲观光园区、健康猪养殖园区以及公共设施部分4个区。

2.1 健康蔬菜园区

位于基地南部和中部,占地约10 hm2,包括普通式拱棚以及花园式菜圃两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展示现代种植设施和技术,起到示范作用,为游客提供大棚采摘等农事活动。同时设有一定的观赏景观。其中,普通式拱棚区提供大棚蔬菜,结合生态餐厅开展评鉴会等活动,推广蔬菜应用新品种;花园式菜圃区重点体现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采用菜畦的种植形式,形成大色块的景观效果,种植的蔬菜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充分发挥了景观功能。

2.2 健康休闲观光园区

此区域位于基地中心,占地约10 hm2,包括3部分:冬暖式观光大棚区,花卉、果树、中药材种植区,垂钓观赏区。

2.2.1 冬暖式观光大棚区 位于基地北部,与主入口相连接,占地约0.8 hm2,包含生态餐厅园区、健身树林园区等。

第2篇

摘 要:湖南省的家庭农场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家庭农场在全省范围迅速发展,多以传统农业模式经营,非传统模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具

>> 发展循环型农业建设国家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湖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浅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实意义 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北京将创建20个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园 试述海南州贵德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郑州市副市长杨福平调研 黄河农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综合评价 浅谈农场生态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与示范的实践 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模式研究 试论建设农村循环经济下山东省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分析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节水灌溉技术在昌吉农业园区示范园中的运用与发展 浅谈吉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推进城郊型高效农业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8-17.

[2] 杨又华.逐梦“两型”绘新图――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见闻[N].湖南日报,2014.04.04.

[3] 张斌,李国斌.湘潭盘龙大观园打造成旅游生态农业新名片[R].湖南省旅游局.2014.12.10.

[4] 曹辉,蒋睿.红色旅游的“绿色名片”――探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盘龙模式”[N].湖南日报,2015-07-08(6).

[5] “两型”引领湘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R].湖南省农业委员会,2015.07.09.

[6] 刘丽影,张明.国外创意农业模式对中国文化创意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3;181-184.

第3篇

关键词 农田用地;都市农业;生态绿地;生态农林观光公园;福建泰宁

中图分类号 TU98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71-03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重视运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单纯追求城市经济,盲目求大、千城一面的发展路子;而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是新世纪的哲学主流,引导人类的建设和生产活动。

2009年7月,在泰宁县发展大旅游区,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优化城市景观休闲资源,进一步开发城市旅游配套资源的要求下,启动了泰宁生态休闲农业园。该公园集生态休闲、生产生活为一体,是新型的城郊绿地产业公园,在该背景下正式诞生,城市各种绿地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1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即在城区有一定的绿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一方面城区生态休闲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区,既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又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生态休闲绿地被赋予多样化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1]。宏观意义上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可以是城市与区域层面的生态型绿地,微观层面可以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市级公园。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公园从单纯的强调场所空间塑造向强调生态理念造园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重视园艺美学到综合性、多样化发展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单一公园概念到城市功能观念的转变[1]。

2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作用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缔造生态安全、土地安全、水土保持、环境优美、富有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特色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和特征表现有:具有保持水土的自然要素和生态特点;创造广阔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完善城市休闲产业配套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最具地标景观性的地方,影响城市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3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历史与实践

孙筱祥先生曾经指出,全世界大城市区最早建立的自然式休闲生态园林为杭州西湖。12世纪时,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天然半人工的自然式园林,面积逾4 000 hm2,成为当时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公园,近期的西湖西进开发中,朝着更生态的方向规划,保持了农田和生态水源等设施,茶园和果园相间其中,稻香鱼水散置其间,如同世外桃源,池塘水系、生态湿地、船坞码头共同组成人间天堂。

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农业牧场与城市的密切联系[2],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园改革使公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量休闲设施引入,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并日渐融入城市;20世纪末被认为是新的综合文化休闲设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今,城市休闲公园更趋多样化、专业化、宏观化。形成了以城市定位为核心的休闲绿地系统。1873年建立的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了很多的喷泉、大草地、水体、各种游步道、景点、休闲设施、运动场、美术馆、画廊、影剧院;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容量,排洪给水河道和人工养殖景观湖相结合,植物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为纽约城区最大的自然生态休闲绿地。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中央公园将城市河湖、山体、纪念空间结合起来,通过对草原、林地、森林、湿地等以原始景观为主的休闲设施进行开发,从而实现了对场所的改进优化,使其成为城市需要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与区域生态层面的生态休闲绿地强调公园与城市系统的渗透和补充发展,荷兰的斯塔德休闲生态绿地是横跨4省(北荷兰、南荷兰、乌德勒支、佛来福兰)面积约400 km2的农业地带,保持了生态休闲绿地的开放性、生产性,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和营造紧凑的城市空间从而保证兰斯塔德地区生活休闲空间的理想模式[3]。

4 泰宁县生态农林观光公园规划实例

4.1 项目建设背景

泰宁县生态休闲公园区位于城区以东,是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项目将与大金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尚书府第等旅游景区形成产业互补,是构建区域大旅游圈的重要项目。公园四周环境幽雅,风景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捷,沿线风光秀丽,按总体规划,为生态休闲农业风情区域。

园区占地约133.3 hm2,地理条件优越,该园区依托国家风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利用山水泰宁的资源优势,区位独特而显著。交通上,区间网络路、城区一级旅游干线、福银高速接线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

规划区生境条件优越,山清水秀,物种繁多。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30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 775 mm,一年中3―6月为雨季,5―6月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38.7 h,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4.3 d,属福建省丰水湿润区,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4.2 项目现状和规划策略

4.2.1 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即将发展为新市区的土地目前为贫瘠农田,农业产量很低,地块四处杂草丛生,由于常年简单耕作,土地面临荒芜沙化,而主城区的发展受土地严重制约,城市功能无法进一步优化,城市主题得不到诠释,如何把农地与新区发展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4.2.2 规划对策。结合城区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人文自然资源。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少、以休闲旅游为经济支柱的现状以及该县构建大旅游经济圈的需要,拟将该区块发展成生态休闲型城郊绿地。以高流量人口循环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经济为产业,建成融生态居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使该地区与风景区、人文资源区形成一体,围绕核心城区,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生态城市格局。该区块的建设方向是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发展新城区,构建生态特区――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导,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农林科研开发、度假、观光、旅游、教学、特色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休闲园区。

4.2.3 解决途径。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结合传统农业,进行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土地,发展围绕农业的生态科研、生态度假、休闲接待、农产品加工、田园型房地产业展开,使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形成新市民。使农地与旅游、餐饮、观光、高新产业相结合逐渐形成公园式新城区,使农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2.4 技术措施。经过工程措施和土地改良使该地块焕发出新生机。一是工程措施,疏通水道、引水养殖、挖湖养殖,解决土地干燥的问题;二是从山坳引水渠,集水于饮用水塔和湖,更新水质成饮用水,发挥生态淡水养殖的效益;三是土地改良,应用农业技术对农地进行改造,以适合各种生态产品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四是科学规划,在农地边的荒芜山体上规划低密度构筑物形成生活区,经过截污渠把生活管理区与生态产业区分离;五是限制交通工具,仅允许使用电瓶车等无碳或低碳工具,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有机肥经过处理制成植物养料,让明媚阳光、清新空气、繁茂枝叶、瓜果田园环绕全园。

4.2.5 设计目标。规划使该园区成为“新天地”,解决了农村、农民、农田、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多方利益脱节问题,以及农业土地荒废和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的危机。这种集约化、多元化、互补型农业避免了很多农产业风险,解决了城市土地发展瓶颈,使生态城区得以实现,解决了农民、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开辟了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良好的生态经济必将吸引更多的新市民(原农户)参与其中,促进相关产业的跟进,达到利用先进的城市造园理念引导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使城郊农业走上新的发展模式,也使现代版田园城市及生态农业科技新城得以实现。

5 规划原则

5.1 生态原则

公园规划突出生态设施、生态产品、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一是生态设施,其是公园的重要基础,比如引水入园,不造假山水,形成水生植物、旱生植物相交的立体式植物生态环境;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和自然季相(四季均有较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二是生态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自然生境、生态因子综合设计的高效生态环境模式,进行生产、生活、运行等综合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化公园。三是环境保护,公园有着大自然生态的良好基础,必须保护性地综合规划和开发。旅游势必会带来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注意生态要求,如停车场的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的布置等;利用生物种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减少病虫害、农药污染。在植物生产环节利用全园的废物,以消灭污染源。

5.2 综合效益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产业等方面项目的有机联系,互相促进,走多元化经营,产业互补的生产模式,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3 互动性原则

规划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的结合,使城市游客参与园区生产、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方面地体验农产品生长、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农业高新产品的生产及农村生活的情趣,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的身心体验,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生态农业风光。

5.4 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也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现状,明确现有资源,使园区以特色建园。规划中应该突出的内容包括:一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水面及周围景观;二是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水自然循环、净化、水产品的养殖、动植物能耗互补;三是滨水景观,凸显山水与农业、山珍、渔业的特点;四是水产农业,水生植物和动植物景观的运用;五是野生鸟类观赏设计,特别是珍稀鸟、白鹭引进。通过突出特色,使该园区成为区外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5.5 总体规划和分期开发原则

公园的开发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形式,以适合生态城区建设的特点,为整个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做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首期是生态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水通电、文化娱乐、信息网络、生态建筑物、休闲设施等;二期是技术示范,如特种水产、花卉、果树、果蔬、反季节植物,逐步达到全面开发生态产业的目的;三期以完善对外农业合作示范和生态交流,高新农业技术,现代生态农林业科研试验为主,使其成为园区的亮点。

6 总体规划布局

以现状条件和规划原则结合生态休闲为特点,从宏观上把整个园区划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部分,形成4个大的区域,构成园区的主体框架。

6.1 新城防护绿带

位于园区北侧,国道205线沿线,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使公园与周围环境隔离,同时南侧又与周围大自然景观有机衔接和过渡,防护绿带休闲设施以景观水池、木桥、绿岛、花海观赏项目为主。防护绿带主功能是该公园与外环境过渡地带。

6.2 核心区

规划为环境幽雅、生态自然的生活区和行政区,前期潺潺的溪水从北到南贯穿至核心区,川流不息,加之大面积的人工湖,清澈壮观的水面,白鹭任意翱翔。有中心广场、停车场、生态居住、行政管理、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市场营销等设施,进行精细打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核心体。

6.3 滨水休闲区

以核心大面积的人工湖为主体,连接从北到南贯穿全园的河流以及多个大小浇灌水塘,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系,根据水系的不同位置,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生植物,湖周边散落些休闲建筑和别墅,并进行水产养殖。在人工湖宽阔的水面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休闲垂钓区、水上游乐园、观赏喂养区、生产养殖区,野生鸟类筑巢养护区。

6.4 生产加工区

该部分是公园中心部分,在总体规划下相互协调,相互衬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该区既有生产加工的功能,又有生态休闲度假的功能,产业布局有花卉公园、果实公园、野生养殖动物园、植物园、加工厂,设施布局按南北式布置。融休闲、高端农产品展示、生产为一体,逐步成为独具风格特点的农业大观园,让游客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7 建筑配置

建筑物的格调与该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全园以生态建筑为设计和建造标准。建筑材料主要以土、木、竹、石为主的生态材料。建筑基地布置原则为山脚、水岸滩涂、贫瘠土地之间。建筑风格定位为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8 产业分区规划

8.1 一期生活区

一期生活区包括停车场、会所娱乐、滨水居住带、生态别墅带、休闲生态农业区、生态会馆、游客活动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野生禽类吸引区、生态农业高新品种展示、夏令营与大中小学生生产实习基地。

8.2 二期生产区

二期生产区包括生态示范区、生态科技区、对台农业市场、苗木花卉盆景生产与销售区、生态农业教、科、产、学、研及创业实践基地。

9 产业特点

9.1 生态旅游,城区休闲

生态观光(生态小旅馆、生态健康保健、生态疗养)、生态农业餐饮(绿色食品、瓜果摘、鱼虾捕捞);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景观)、娱乐逗趣(动物驯化、水上娱乐、农业实践)等成为该生态公园最主要的特征。

9.2 高新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

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技术,形成各种生态物种的实现模式。同时,引导新市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等生态产业的经营生产活动。

9.3 生态产品生产

包括园林花卉、高档切花、特色果蔬、特色禽畜和水产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分2类:一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该公园的规模化外销特色产业;二是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该园的自消产业。

9.4 对外农业合作

生态园优美的环境,适宜发展国际农业合作区,对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现代新兴农业,通过农业种植、农业延伸产品、对外农业交流,从而逐步发展成对外开放的生态特区。

10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保护规划,在实践上和理论中还极少见,笔者把都市休闲农业的概念转换为生态休闲绿地来研究,以便与绿地系统的概念相整合。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日益向往,田园风光和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日益吸引着城市的居民,给都市农业规划实践带来了契机。未来的绿色生态区,应该有生态功能(生态休闲与度假)、生产功能(输送能源与动力)、整合功能(与城市区其他功能相联系),为文章实例中所要求的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古迹形成互补弥合,优化城市结构。文化休闲功能――市民游、赏、玩、吃、住的好去处,成为自然与农耕人文展示区[1]。迎合了绿地多样化、公共化、生态化、休闲化、特色化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的大潮流。此外近年的生态城市主义实践在国内外不断演进,比如:城市森林理论,城市湿地规划和实践理论,景观生态学[4]中对城市斑块和廊道、国土生态安全的研究,都基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之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引进农业这个传统的生态绿色产业项目值得探究。都市农业理论,为此次规划实践打开了极其广阔的思路,该项目的规划实践为泰宁县都市生态休闲绿色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发展开了先河,也是“反规划”[5]、失落的桃花源[6]等生态城市主义理论的实践。

11 参考文献

[1] 李颖怡,何.自然与人文共演城市“绿心”[J].中国园林,2010(10):13.

[2] 爱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6(3):90-93.

[4]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 生态园 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19-0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背景,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具有生活、生产、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1]。十报告指出把“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生态园的发展作为搭建城乡发展之间的桥梁,为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生态园定义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针对城乡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运用生态学和园林景观设计等知识建立的绿色走廊,并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构建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空间格局,集自然、人文、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停车住宿、采摘垂钓、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园林地带。

白云生态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聪明山脚下,占地80余亩,是邯郸市著名的集养殖、种植、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园。该园划分为蔬菜种植、家畜养殖、果品采摘、休闲垂钓等主要功能区,重点建设项目还有智能日光温室、生态餐厅、休闲亭台、旅游度假村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是一个集游览、居住、学习、观光、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虽然白云生态园建设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华北地区很多城市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受人为或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化面积有限,植物观赏期较集中,无法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以绿色自然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因此,建设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绿色走廊,创造多样化的绿色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旨在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并提高农业高效功能[2]的生态园发展势头很好,在农业发展和城乡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3]。但总体来讲,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生态园发展规模很小,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以自然修复为原则并为人们提供游憩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园内产业规模单一,未能系统地对生态园进行专项配套规划,无法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文化特色;未与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高效衔接,导致生态园后期产业升级时问题重重。现从园林景观方面就生态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配套设施不到位 规划设计破碎化

发展休闲农业,创建生态园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品味,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涉及到生态园建设的相关问题,各部门之间应积极配合;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总体规划思路,对生态园功能分区和主要建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政府指导、各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管理”的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文明旅游、绿色餐饮、文化旅馆、科普教育为实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景观条件进行地势、水体设计和空间上功能分区,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突出资源综合利用,使产、学、研、游、居相结合,建立具有当代特色的现代农业多功能生态园。

二、对各年龄段使用人群定位模糊

由于人们厌倦了城市之中的快节奏生活,很多人利用节假日观光旅游,体验美丽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价值。在这里他们可以采摘体会丰收的乐趣;可以垂钓品味悠闲的生活;可以踏青寻找大自然的空灵……生态园的建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如为儿童建立科普教育,提高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年轻人可以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针对其独有的乡野情怀,建立户外休闲、果品采摘等特定区域,缓解压力,由感官初级体验上升到高级体验,再到浑然融合的终极体验[4],层层递进,流连忘返;老年人由于长期在“水泥立方体”中生活,加上城市污染雾霾天气的影响,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和生理出现问题。生态园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如为其设计步行、坐息空间、交流空间和养生保健疗养空间,在植物造景和色彩搭配上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等原则,改善在长期居住封闭城市中造成的情绪失落、焦虑恐惧。总之,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立适宜的活动空间或建立几个园中之园是很有必要的。

三、缺乏地方特色 文化承载力弱

近几年来,很多地区都在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十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白云生态园依托广府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赵国文化,凝炼成“志成通天”的企业文化;邯郸市邯山区在建的“第一高科技生态休闲园区”,以赵国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文化为依托,修建主题公园、廉颇祠和雕像等,在体现其主题文化的同时,弘扬古城邯郸悠久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生态园多功能兼顾。生态园有了文化承载力和创意特色,表现的主题也就显得鲜活了。

生态园作为陶冶情操、拥抱自然、保健疗养、消除疲劳的景观长廊,兼具多种功能。在其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功能模式多样化、管理维护明确化、选址建设科学化、产品服务人性化”的宗旨实现生态园绿色健康发展。

四、结语

邯、石等城市PM2.5已使其空气环境质量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生态园的建设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营造多样化绿色空间,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意识,同时对缓解节假日旅游景点游客压力和交通压力有重要意义。生态园会成为人们旅游、度假、娱乐休闲的理想之地。

参考文献

[1]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M].东南学术,2001(2):72-78.

[2]平,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M].青海农林科技,2001(4):19-21.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互动;节约型;水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87-03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Leisure Farm ――Taking the 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 of Magnolia Lake in Huangpi,Wuhan as an Example

Chen Li et al.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hool of Environmental Design,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is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 and sales and leisure sightseeing function with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eff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uhan Huangpi Mulan L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 takes grandma's memory as a starting point,to create a beautiful and peaceful and idyllic life atmosphere,let visitors natural and fully interactive,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tour experience,to meet people close to nature's psychology,to pick up the memories of the move. At the same time a drop of rain in the journey as a clue,combined with landscape of water resources recycling,processing way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use problem,guide the utilization of attention water resources. Expect to create a beautiful garden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 at the same time,to provide a model of ideas and case for rural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Eco 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garden;Interaction;Conservation-oriented;Water recycling

休闲农庄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尝试,也是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各地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休闲农庄数量急剧增加。随着休闲农业竞争态势的全面展开,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生态农业观光园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它强调建设“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都可接受的农业”[1]。本文以武汉市黄陂木兰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力求创造出服务于休闲度假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观光农业景观,同时探索实现可持续的节约型的农庄建设方式。

1 基地概况

1.1 基地区位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全区森林覆盖率约占武汉的一半,故有“武汉之肺”的美誉。木兰湖位于黄陂区东北端的木兰乡,南距武汉市中心城区38km、西距孝感市30km、东距麻城市60km,交通十分便利。项目位于木兰乡经堂庙村,毗邻木兰湖。总用地面积为10.67hm2,包括3.41hm2的水面面积。

1.2 基地景观资源 基地现状自然山水田园景观维持较好,四周农田环抱,两面湖波荡漾、田园风光宜人,但景物较为单调,还有待人工改造充实观景效果。基地现状植物较为单一,主要分布在场地北侧和南侧。胸径在15cm以上具有保留价值的乔木有麻栎、构树、乌桕、槐树,现存具有保存价值的灌木丛有金樱子、油茶。基地内的水体大部分为人工开挖的小池塘,另有部分遗弃的水稻田为季节性储水。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北部和西南部的两处汇水线形成溪水流入稻田,并最终汇入东侧的木兰湖。基地内现存建筑4栋,其中一栋已废弃的三层烂尾建筑留有框架,现偶有工人在此休息。框架结实,年限不长,所占地理位置好,视线极佳,可考虑改造并赋以新的功能。

1.3 服务人群分析 基于木兰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区位和资源,分析可知其服务对象主要为4类人群:家庭群体、公司团体、学生团体及疗养人士,其游览时间、需求期待及可开展的活动项目如表1。另可开展商务会议、婚礼场地等服务,以吸引新的潜在对象。

2 规划设计主题与定位

2.1 规划设计主题 木兰湖水域宽广,湖畔民风淳朴,别具木兰人文特色,一直是武汉市民最青睐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小溪、野花、庄稼、野鸭……一切人或物都以最自然的状态存在着,可惜好景不长,所有的一切被城市化渐渐替代。本案结合全园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营造田园牧歌式优美宁静的生活氛围,让游人与自然充分互动,结合多种生态游览体验,满足游人亲近自然的心理。同时以一滴雨水的旅程为线索,结合造景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探索在水的使用过程中多种问题的处理方式,引导人们关注水资源再利用问题。期望在为市民创造一个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的美丽田园的同时,为农村水资源处理提供一个样板思路与案例。

2.2 规划设计定位 项目以黄陂当地文化、木兰湖畔天然优越的周边环境为依托,立足于生态环境营造和发展旅游业、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为目标,创建一个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生态修复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观光园。人类活动定位:为人类提供游憩、休闲、疗养、观光、体验、度假等功能;城市功能定位:为城市提供旅游资源,为农村水资源处理提供样板;生态功能定位:将场地建设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敏感性场地。

3 规划设计要点

3.1 景观结构分析 整个园区的景观结构为“一轴两翼四区多节点”。一轴为园区主入口与净化湿地形成的北两翼。北翼为观赏花田、芳香疗养和密林小道构成的安静休闲区;南翼设有农事体验、果蔬采摘、与鱼同乐、乡村住宿等多种活动,形成活力四射的动态区。自北向南的一条景观道路将花卉植物观赏区、缤纷入口区、鲜果采摘区、农事体验区相连,多条小型环路穿插其间联系各个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图1)。

[(m)][5 50]

图1 景观设计总平面概况

3.2 生态水循环利用 本案将生态水循环分为雨水收集利用和污水处理回收利用两大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包括:收集全园屋顶上的雨水,如生态餐厅、芳香轻食餐厅、香草木屋等,让其进入建筑周围的雨水花园进行净化处理,最终可用于农作物灌溉、绿地灌溉等;收集路面雨水,任其随地形流向人工湿地集中净化处理,通过这些不同的净化途径,产生的净化之后的水可用于非农作物的灌溉、园路清洗、景观用水等。污水处理回收利用是将住宿区和服务建筑内的洗浴用水、冲厕用水等回收进行初步处理,再排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达标之后可供给园区清洗用水(如图2)。这样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在不突破场地限制的情况下,兼顾防洪减灾、水质改善和景观特色方面的需要。

[屋顶雨水][冲厕污水][洗浴用水][厨余污水][地面雨水][水的旅程][ 进入建筑附属雨水花园净化,多余排入人工湿地][ 通入沼气池,供燃气][ 经污水处理设备初步处理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处理][ 通入沼气池,供燃气][ 顺地形收集,进入人工湿地][收集的水经过人工湿地层层净化,达到再生水标准,可分别利用于农田浇灌、园务用水、冲厕用水等。]

图2 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示意

3.3 植物景观建设模式 在植物景观建设方面以“四季观花、四季采果”为主题,充分发挥其农业园的本质特色,扩展其生产游览的经济效益。园区内既有丘陵地带,也有滨水空间。在植物种植方面,既要考虑陆地上的乔灌草搭配的观赏,又要考虑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的造景效果。在色彩构图上,陆地上的植物种植讲究色彩搭配合宜,背景宜用深绿色调;在水中植物搭配方面,需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选择相应面积和种类的植物进行造景。在平面线条构图上,陆地上的植物可通过灌木与地被的对比形成丰富的边际线。观花采果种类见表2。

在观光园内的生态处理环节中,植物滞留净化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水生植物中主要选取了以下种类:黄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狼尾草、鸢尾、细叶芒、蓝羊茅、荷花、唐菖蒲、芡实、萍蓬草、慈姑、溪荪、菖蒲、眼子菜、水葱、黑藻、再力花、梭鱼草、荇菜、香蒲、芦苇、睡莲、凤眼莲、菱角、美人蕉、旱伞草、茭白、金鱼藻等。

3.4 原有建筑生态改造 方案将位于场地南侧的三层柱网结构的烂尾楼改造成为集生态餐厅、室内植物观赏、立体农场为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建筑。建筑平面呈镰刀形,入口处设中庭,将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主要为室内立体绿化,从1~3楼均种植观赏植物与农作物,如有需要可在其中设置临时桌椅供游客就餐使用,建筑顶层为屋顶花园,设置为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2];建筑东侧尾部呈阶梯状,一楼为餐厅大堂与雅座,二楼为包厢及室外花园,三楼则作为蔬菜种植区。东西两侧的二楼、三楼均可通过悬空走廊进行人流的引导与疏散。建筑屋檐为U型钢结构,设置一定的倾斜角度,将汇集于屋顶的雨水收集起来,聚集于建筑北侧的水池之中,经过一定的沉淀处理后,进行储存利用。可将水池中贮存的雨水抽至屋顶经过土壤下预埋的滴灌设备层层灌溉,节约水资源。

3.5 活动方案策划 方案针对不同的旅游人群和旅游需求按园内资源划分出以下4套活动方案:(1)家庭群体: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特色餐饮、乡村民宿、自助烧烤、香草手工、花卉观赏等,该活动需多人合作,互动性强,能增强家庭的亲密度。公司团体:户外拓展、农事体验、果蔬采摘、特色餐饮、乡村民宿、鱼虾池戏水、自助烧烤、篝火晚会等,该活动集体参与度高,适宜多人群体游玩。(2)学生团体:户外拓展、自助烧烤、鱼虾池戏水、农事体验、香草手工、花卉观赏等,该活动也适宜群体参加,可进行体能、自然、农事教育。(3)疗养人士:晨跑、林间漫步、芳香生态疗养、摄影、垂钓、观鸟等,疗养人士更多的是需要一个绿意盎然且舒适方便的环境,项目中动静空间的划分很分明,森林原生态的氛围适宜疗养活动,各区之间连通方便。

4 方案总结

本案是对于农业生产功能与观光旅游功能的复合式探索,在现今倡导集约化设计的前提下,探索在农业园中多功能复合使用的可能性与适宜性。设计需要考虑的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与此同时也需考虑自然生态的保护。因此,在充分挖掘人类的使用活动上,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尽可能的建立重复使用资源的循环系统,达到对场地的最小干预。项目设计中,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实现场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在场地内部结合场地本身特点进行造景,将水处理景观化。与此同时,为都市的亚健康人群提供了一个修养身心的场所,创造了一种以生态旅游为依托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最大化地实现了人的需求与环境需求的统一,探索人与自然的互惠相处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

Abstract: Social development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peripheral regional towns and village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data, the author found that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is mainly the traditional "booth pie" model, and has given rise to a series of fuzzy, regional assimilation phenomen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build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Therefore, for suburban tow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o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explore another pos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urban town with a new angle of view has becam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关键词:空间拓展;传统“摊大饼”模式;城郊古镇;人文生态价值理念

Key words: space expansion;traditional "booth pie" mode;suburban ancient town;humanities ecological value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160-03

0 引言

城市空间以中心城区为基点,呈辐射状向周边地区外延拓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郊乡镇、村落的发展,促进了地域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传统 “摊大饼”发展模式对地域性特色保护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大多数历史名镇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更谈不上再发展。笔者以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古镇再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打破传统的单向同化模式,为地域古镇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郊古镇乌拉街满族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于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笔者以古镇建筑特色为依托,在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利用地区肥沃的土地资源,营建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原有以生产为目的单一农业生产价值理念;在经济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生产与社会活动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发展城郊古镇的人文生态价值理念,营建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1 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14年中国社会分析与预测社会局势蓝皮书”调查,显示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加速变化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到2013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将高于54%。从当前的增长速度预测来看,到2018年将达到60%。①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增大城镇空间的使用面积,适宜耕种的土地在城镇空间拓展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占用成为必然。因此这种以损失农业用地换取城市空间拓展模式,对农产品的供应以及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巨大隐患。

回应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边缘区域更新现象,应在城镇空间拓展的同时,优化城郊乡镇三大产业之间的发展结构。在城郊乡镇被同化过程中,适时性调整城镇发展与城郊乡镇的关系,以一种“成长”的理念思考城镇空间拓展,把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在弘扬地域文化、营造生态循环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具有生态循环效应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2 乌拉街满族镇背景分析

乌拉街满族镇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是西海女贞四部落――乌拉部所在地,素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乌拉街满族镇不仅有着传统杰出的建筑工艺,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东北满族典型的聚落形态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紧密相连,两者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组织营建使乌拉街道路肌理以及河道走向复杂多变,在自然环境与人工参与的共同作用下,无序而带有偶然性,相互间形成了强烈的互动关系。

单向同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对城郊古镇本土文化的冲击

乌拉街满族镇规划保护机制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城郊乡镇、村落的原有生活、生产方式在受城镇空间拓展影响下,对地域本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图1)。受当下社会城镇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许多满族特有建筑形式与文化习俗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是消失,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下社会大量流失,传统满族民居建筑形式及文化习俗也被逐渐淡忘,协调城镇与城郊乡镇、村落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2.2 村落形态的破坏

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满族聚落形态,经过世代当地村民居住和耕作,塑造的空间自组织体系被逐渐磨灭,大多数的满族历史建筑迷失了其原有的形态及作用。(图2)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乡镇中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改变自己的住房及生活环境,特有的地域传统建筑,被水泥框架建筑所代替。

2.3 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空间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对城郊人居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破坏了原村镇乡土风貌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中,绿色隔离带、片状的种植区,被分割成斑点状的小面积绿植,大大降低了绿植覆盖率,严重削弱了绿植隔离带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2.4 基础设施

在实地考察走访过程中发现,满族乌拉街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多数村镇现处于污水乱流、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日积月累的生活垃圾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了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构建生态人文古镇

3.1 “城乡共生”理论内涵

“城乡共生”理念是在城镇空间向城郊快速拓展背景下,提出的避免城市同化、地域特色消失的一种可持续生态模式。

“田园古镇”理念是对城郊地域整体规划的设想, “田”作为具有生产的耕作介质,“园”作为具有观赏的休闲娱乐场所。在作物生产的基础上,把农田林地作为景观腹地融入乡镇经济发展,复合农田的生产以及作物的观赏。在“田”、“园”规划理念基础上,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2 “田园模式”结构形态

3.2.1 分散组团空间模式

整合城郊村镇空间,以分散组团模式与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之间做到聚、散有机结合。乡镇居住空间以集中为主、其他功能则以分散布局形式合理整合。

乌拉街尚有4000公顷土地适于蔬菜发展,周边乡镇共有10000公顷土地适于蔬菜发展,周边乡镇与乌拉街共同形成20万亩以上规模的蔬菜产业带,具备土地生产条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优化居住用地以及生产用地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以农业种植为主,兼具发展农业体验以及观赏性特色农业结构。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村民院落中种植蔬菜、作物的现象较为多见。在尊重现有现象的基础上,村落房屋周边植入一定的作物生产空间,方便村镇居民种植时令性蔬菜、水果。以乌拉街为中心的松花江沿岸北方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正在形成。乌拉街有蔬菜耕地面积2214公顷,复种面积4000公顷,是吉林省大型蔬菜生产乡镇,在东北占有重要地位。(图3)

3.2.2 农业与服务业复合价值构成

粮食问题以及粮食安全问题一直被称为社会热点问题,农田的保留与否直接影响粮食生产量的问题。城郊村落的植被、作物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更具有一定反哺城镇的经济价值。因此保护城郊乡镇现有农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及农作物附加值,成为了城镇空间拓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

①生态种植体验园:

在单一作物种植收益基础上,植入其他经营模式:生态作物种植体验园。在生态作物种植体验园内,植入部分居住空间,为市区居民休闲游憩提供居住场所,构建“一房一院一园”田园式空间结构。农户可以通过对外租赁农田方式,吸引市区居民体验、参与作物的种植与收获。

②科普实验基地:

在周边村镇设立学校夏令营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观察作物生长、参与作物浇水、施肥等农事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参与经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室外科普提供平台。(图4)

③作物观赏景观:

农田作为具有生产的粮食供应地,为城市提供了绿色天然无公害蔬菜、水果。季节更替性规律,为农田附加了时令作物的观赏。

农田作为作物生产介质,复合了作物生产种植的第一产业功能以及第三产业的观赏。在城镇空间拓展过程中,城镇发展带动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农村反哺城市,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图5)

3.2.3 保护原汁原味的地域本土文化

在“城乡共生”理念指导下,保留城郊乡镇原有地域文化。在完善城郊周边村镇基础设施基础上,保留其整体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以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习惯。

3.2.4 保护周边村镇生态环境

城郊绿色隔离带作为城镇发展的弹性空间,维系着城镇的绿色生态体系,对调节区域气候,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扩大周边村镇的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3.2.5 建立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

立足于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加快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各功能区之间的可达性。积极倡导自行车出行以及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改善当下私家车使用为主的交通出行局面。

3.2.6 建立合理的垃圾处理、回收体系

合理布局垃圾集散点,对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对居民生活垃圾,乡镇建设垃圾以及工业废水、废渣集中处理,解决城郊乡镇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为村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农业园区项目的启动,不仅实现了农民粮食种植增收,同时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一种双项的社会效益。

3.3 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建设满族地域文化生态示范区,发掘满族民居文化宝库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具有东北地域性的满族民居生态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历史发展的物质表现,以持续发展的资源循环观念,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乌拉街生态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项目建议书》中,拟定了项目内容以及规模,其中包括:古城街改造(农特产品批发市场)、乌拉贡品白小米产业化项目、生态肥料建设项目、蔬菜产业带建设项目。拟定项目总投资1.706亿元,承建单位共筹措资金0.1954亿元,需要通过申请农业产业化贷款扶持1.510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0.8亿元,流动资金0.71亿元,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合理规划城郊乡镇空间发展模式,在保护乡镇现有地域文化、生态系统、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完善周边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镇产业结构,营建城乡居民共同居住、游憩的休闲式田园规划模式。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4 结语

在城镇空间拓展背景下,通过政府管理、乡镇规划以及相关产业的引导,建设城镇生态弹性空间为目标,为建设田园乡镇提供保障。乡镇发展应注重提高居民的空间环境品质、保护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在城镇空间发展与城郊乡镇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依托、互动推动的双向关系。协调城镇与城郊乡镇两者间关系,建立一种生态可持续的良性构建模式。

注释:

①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院.“2014年中国社会分析与预测社会局势蓝皮书”。

参考文献:

[1]杨芸.祝龙彪.郊区化对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0 (2):52-55.

[2]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3 (4):18-21.

[3]杨东峰.殷成志. 如何拯救收缩的城市:英国老工业城市转型经验及启示[J].国家城市规划,2003,28 (4):50-56.

[4]吕传廷.曹小曙.徐旭.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机制探讨.[J].人文地理,2004,19 (6):36-38.

[5]周明生.李宗尧.孙文华.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城市理想形态[J].江苏城市规划,2009 (3):7-11.

第7篇

落户锡山

无锡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在近日举行的投资推介会上提出,这里要建设成为具有“台湾特征、无锡特色、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构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发展成为台湾资本聚集区和台湾农民再创业的模范基地。

无锡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今年2月27日由农业部和国台办批准,在江苏无锡锡山、福建漳平永福、广东珠海金湾、湖北武汉黄陂新设立四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江苏省成立的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

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7平方公里,辐射区规划面积49.6平方公里,整个园区以无锡现代农业试验区为基础,将重点建设“三中心、六园区”,即农业科研培训中心、优良种苗引繁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名优花卉品种生产示范区、特色时尚蔬菜生产示范区、特色水果生产示范区、稻作文化博览园暨台湾特色大米生产示范区、台湾乡村风情及休闲观光区、农产品加工区。而创业园的主要功能定位是: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典型示范。

目前,无锡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已经吸引了平安蔬菜(无锡)有限公司、台湾鼎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天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台商企业入驻。推介会上,来自台湾的200多名各界嘉宾及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代表汇聚一堂,台湾农业专家及台商代表相继共同为推进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建言献策。

基础良好

作为首批入驻创业园的台商企业,无锡天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力仁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之前他在青岛等地也投资了农业,这次所以选择了无锡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因为“位于江南的无锡靠近太湖,自然条件良好,经济也比较发达,生活舒适。”

素有鱼米之乡美称的锡山区,地处长三角洲腹地,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示范区。近年来,锡山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江苏省无锡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优化发展和转型提升。目前,锡上区形成了花卉苗木、时尚蔬菜、名优茶果、特色水产、优质水稻等五大特色产业。并且,锡山区还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加工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凤梨花卉生产基地、国内唯一的高钙功能保健大米生产基地和江苏省最大的农产品博览展示中心。

作为无锡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板块,锡山已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高效农业面积占近一半,农业效益最高亩产已达100多万元。

在5月24日举办的2008中国无锡现代农业博览会在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无锡(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揭牌仪式。

在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展示区,新鲜的蔬菜、色泽诱人的水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天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品种除了无公害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确,展台中的散叶生菜、四季豆、紫甘蓝等,看起来赏心悦目。

而台湾鼎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培育的花卉色彩鲜艳,目前公司的花卉种苗已经销售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销售量大约占到市场全部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谈起了对于农业的前景,陈力仁强调,随着种植业的经济化和产业化,效益会逐步地往上升。目前他正在计划年底把生产规模扩大,发展成为集生产、采摘、观光等于一体的园区。

台资高地

专程来参加这次推介会的王品安徽农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铭告诉记者,他经营着2600亩的果园,由于物价上涨和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最近的生意不是很好。张良铭此次就是来了解一下无锡的农业生产环境,无锡是台商聚集地方,如果条件可以的话他会考虑转移,此外他还表示除了自然条件外,比较关心的是无锡锡上区给予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提起优惠政策,在此次推介会上,据锡山区委副书记华炳泉介绍,锡山区将落实惠农政策,加大对园区的财政投入,加快农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对于当地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到无锡创业10年有余的无锡台商协会会长孙佳钧感触颇深:“当地对于企业很支持,承诺的条件都会落实。”

陈力仁表示,如果单打独斗,可能没有优势,如今依托园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且锡山区的台商比较多,在这个地方创业有一定的优势。

确实,行走在锡山区,整齐的街道,目不暇接的现代公司企业给人一种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

第8篇

一、规划区域

百里产业经济带位于邢台市京珠高速以西的海拔500米等高线以下区域。涉及桥东区、桥西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部和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县的部分乡镇。其中,邢台县涉及8个乡镇,分别是皇寺镇、会宁镇、南石门镇、西皇村镇、羊范镇、太子井镇、祝村镇、晏家屯镇等;沙河市涉及8个乡镇,分别是沙河城镇、新城镇、白塔镇、十里亭镇、綦村镇、刘石岗乡、册井乡、留村乡等;临城县涉及6个乡镇,分别是临城镇、黑城乡、石城乡、西竖乡、东镇镇和鸭鸽营乡等;内邱县涉及7个乡镇,分别是内邱镇、五郭店乡、柳林乡、南塞乡、大孟村镇、官庄镇、金店镇等。规划区域内土地总面积2603.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0.9%。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中低山、中部为丘陵区、东部为山前平原区。东邻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西邻临城的郝庄、赵庄,内邱的獐貘、侯家庄,邢台县的北小庄、将军墓、龙泉寺,沙河的蝉房、柴关;南邻邯郸的永年县和武安市;北邻石家庄赞皇县。规划区域南北最长约80公里,东西最宽约43公里。

二、发展基础

百里产业经济带包含邢台市区以及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县的经济发达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建材、纺织、医药等5大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是全市经济发达地带,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地处丘陵区,又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协调共进。

(一)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年,百里产业经济带规划区域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2.6亿元,占全市的38.6%;完成财政收入42.7亿元,占全市的71.1%;农民人均纯收入3555元,比全市平均高275元。规划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为主,*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7.9%,第三产业占26.1%,第一产业占6.0%。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3.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规划区域有规模以上各类工业企业283家,*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3.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59.5%;实现利税46.74亿元,占59.2%,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建设百里产业经济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产业链条短,相互关联度不高,产业配套缺失,功能不完善;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布点,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没有形成一个经济整体,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比较严重,环境保护问题突出。

(二)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百里产业经济带的各类生产要素比较丰富。土地资源相对充裕。规划区域内,有基本农田1155775亩,占29.59%;一般农田268029亩,占6.86%;未利用地1467782亩,占37.58%。未利用地中有五分之一靠东分布,海拔在150米以下,且成方连片,为建设百里产业经济带提供了土地支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规划区域内已发现的矿产有6大类23种,矿产地118处。主要有煤炭、铁矿石、石膏、瓷土、蓝晶石等,储量分别为311768万吨、28614万吨、7871万吨、732万吨、215万吨,其中蓝晶石储量全国第一,瓷土、石膏储量华北第一。水资源相对丰富。我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但百里产业经济带规划区域水资源却相对比较丰富,主要由孔隙水、岩溶水和地表水组成。孔隙水,赋存于太行山前冲洪积扇群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岩溶水,分为百泉和石鼓泉两大水系,面积分别为1638.6km2和692km2。地表水,自北向南分布有午河、泜河、李阳河、小马河、白马河、牛尾河、七里-顺水河、沙河-南澧河共8条河道。南水北调总干渠贯穿南北。规划区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8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3座、小(Ⅰ)型5座、小(Ⅱ)型38座,约控制64%的山区丘陵面积、总库容7.12亿m3,兴利库容3.77亿m3。该区域目前可供水量为58623万m3,用水量为42014万m3,现支撑量为16609万m3,为建设百里产业经济带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由于该区域主要处于丘陵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森林覆盖率只有13.5%,比全市低10.5个百分点;地处邢台市水源上游,80%以上的面积为水源地补给区,城市地下水源保护区全部位于该区域,区域内的污染企业对邢台地下水构成了潜在威胁;变质岩区、灰岩区和灰岩浅埋区占全部未利用地的60%以上,属于地下水源补给区,在开发建设中需慎之又慎;矿产开采和项目建设的矛盾突出,需要统筹考虑、合理规划。

(三)交通较为发达,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截止*年底,规划区内有国省干线9条422公里,县道5条170公里,乡道706公里,村道1550公里。公路网主骨架已形成了“七纵(京珠高速、国道107、苗大线、皇褡线、北龙线、邢峰线、刘西线)、八横(南郝线、东楼线、隆昔线、邢昔线、邢和线、邢左线、固坡线、南石线)、一环(邢台市外环)”的网络布局,连接百里产业经济带的各个城镇。区域内干线公路密集,东西向公路等级高,连通性好,基本能够适应规划区内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在丘陵区缺一条南北公路干线,东西向的公路多是断头路,贯通性差,使规划区域难以形成一个经济发展体。此外,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配套的水、热、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差距较大,不能支撑经济带的建设要求。

三、战略定位

今后5-10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宏观上,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重组加快,国内资本北上内移,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结构、乘势崛起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区位上,我市地处京津冀、环渤海、胶东半岛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的结合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区域发展格局不断演变的形势下,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使土地资源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至关要素,充分发挥我市丘陵区荒岗、荒坡、荒滩多的优势,就成为我市新的竞争点。百里产业经济带的构建,加上邢和铁路、邢汾高速的开通,对于形成沿渤海、黄海城市群连接中西部腹地的能源、物流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能逐步改变全市经济发展欠发达的格局。

(一)指导原则

建设百里产业经济带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聚集,实现集群发展为目的,以土地整理开发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产业链条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抢抓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机遇,着力培育大工业、发展大物流、建设大城市、构筑大交通、打造大环境,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努力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科学开发促进保护的思路,充分考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对产业发展、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统一谋划,合理界定各类生态功能区,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污染综合治理,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互为依托和协调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打破行政区划、统一开发和整合资源。立足区域发展全局,打破行政区划,工、农、商、旅、居统筹安排,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重点推进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区域市场和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实现区域内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优化配置。

——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并重。在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招商、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的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片开发与集约经营相结合。坚持推进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建设高层标准厂房,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有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

——合理分工、优化布局。按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构建产业体系的要求,对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分工和布局,引导配套产业向同一园区集聚,相关产业向相近园区靠拢,强化产业内部有机联系,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

(二)发展重点

按照“一带两翼”发展战略要求,以培育大工业、发展大物流、建设大城市、构筑大交通、打造大环境为重点,努力把百里产业经济带打造成推进我市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力引擎。培育大工业,依托现有产业、企业、园区、城镇和交通要道,按照适于发展工业的未利用地发展工业优先的原则,主要沿107国道(京广铁路)和百里产业经济带南北大道布局工业,重点建设好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邢台冶金装备制造工业园、红星工业园、旭阳工业园、德龙工业园、羊范工业园、金百家中国玻璃城、金马岭工业园、恒利工业园、留村工业园、清修岗工业园、官庄大孟工业园、长寿岗工业园、龙海工业园、东镇工业园、临南工业园等16大工业园区。发展大物流。立足于服务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沿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临近城市、城镇和工业园区,重点建设悟思物流中心、好望角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褡裢物流中心、官庄物流中心、东镇物流中心等6大物流中心。建设大城市,重点建设1个大城市即中心城市,1个中等城市即沙河市,8个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即临城县城、内邱县城、白塔、新城、羊范、官庄、大孟、东镇等,逐步构建大小城市(镇)星罗棋布、生态园区和观光农业成片、森林绿化相隔、快速交通相连的城市(镇)连绵区。构筑大交通,着眼于实现园区之间、城镇之间、园区与城镇之间、规划区域与外界之间的快速连通,重点建设百里产业经济带南北大道、邢汾高速、环城高速、邢和铁路、邯港铁路、京郑客运专线、邢台机场等7项重大交通工程,打造邢台大十字交通枢纽和三环四联交通网络,构建立体化交通格局。打造大环境,重点搞好龙岗生态区、百果园生态区、青山生态区、张果老山生态区、天梯山生态区、映雪湖生态区、刘石岗生态区、大沙河生态区、柳林生态区、北岭生态区、岐山湖生态区、绿岭生态区、盘石生态区等13大生态区建设,重点实施“3区(旅游观光区、水库绿化区、生态保护区)、4城(邢台市区、沙河市区、内邱和临城县城区)、6镇(白塔、新城、羊范、官庄、大孟、东镇)、6河(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小马河、泜河和南水北调干渠)、12路(纵穿百里产业经济带南北的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丘陵区拟建南北公路和横穿百里产业经济带东西的邢汾高速、邢和铁路、邯港铁路、南石、邢和、邢左、邢昔、隆昔、南郝公路)”绿化工程,对百里产业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打造绿色百里产业经济带。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上述要求和发展重点,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规模。到2015年10年间,引进内外资企业50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吸引国内市外资金1000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规划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与*年相比年均增长1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年均增长15%。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20%。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8%。规划区域内新增非农就业125万人。

经济结构。到2015年,规划区域工业化水平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以商贸物流和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生态观光农业占到大农业的70%以上。工业(企业)入园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园区土地产出率(增加值)为40亿元/平方公里。

社会发展。到2015年,人口机械增长逐步加快,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达到100万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80%,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区域内城市化率达到80%。新增公路29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30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0元,年均增长13%。

生态环保。到2015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到1.5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5吨以下,城市人均绿地8平方米,中心城市市区林木覆盖率达到60%,县级城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规划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5%,新增林地100万亩。污水综合处理率80%,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天数全年达到310天以上,规划区域新上项目环保把关率100%,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年削减36%和36.5%,建成国家级环保模范城。

经过不懈努力,力争使百里产业经济带三年具雏形、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变样,逐步把规划区域建设成为促进自身发展和扩大内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国际国内大公司大集团转移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及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各种经济主体共生互补的生态企业群落栖息地,成为推进邢台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成为强力带动“两翼”发展的百里产业经济隆起带。以打通西联山西能源基地、东到黄海和渤海出海口的东西通道为基础,通过打造百里产业经济带,构建邢台西联东出、贯通南北的和融产业、市场、交通于一体的大十字枢纽。

四、工业布局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变质岩区、灰岩区、灰岩浅埋区和南水北调干渠、重点河道、重点水库等区域的生态环保要求,依托现有产业、企业、园区、城镇和交通要道,避开基本农田和压覆矿产资源,在经济基础好、未利用土地多、区位条件优、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区域,按照适于发展工业的未利用地发展工业优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发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构建点状分布、规模适度、各有侧重、功能互补、定位明确的“一带多园”式工业空间布局。

(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园区。推进产业集聚。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原则,着力打造具备产业纵向拓展延伸、横向关联配套的传统产业链和产、供、销、科研、金融、中介服务等在内的服务链的产业集群式工业园区,使园区内企业特别是外引企业,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开工到投产、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新园区规划按照产业集群的模式,一步到位。现有园区扩张提升,按照发展产业集群的要求,逐步实现由地理位置上集中、公共物品共享式工业园区向具有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的、产业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式工业园区转变。引导分散在园区外的企业向园区聚集,新上项目和企业必须进园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园区产业龙头。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积极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研究、策划、咨询、设计、检测、培训、出口、信息中心等各类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转变,建设循环经济式工业园区。

推进企业内部循环,通过对企业进行生态设计,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实现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内产业、企业间循环,以资源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推进资源在产业、企业间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废气、废物排放;以建设生态园区为重点,建设和完善“三废”处理设施,提高自净能力,确保实现废水、废气、废物的达标排放。

提升工业结构。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建设结构优良的工业园区,推动规划区域工业结构升级换代,带动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和研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优先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加快发展生物化工制品、特种建材和耐火材料、半导体材料、智能化仪器仪表等具有本地相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煤及煤化工、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高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包装产业、环保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能力。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把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钢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新型建材基地、煤化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重点建设16大工业园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区3.2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58平方公里。突出线材加工基地主导地位,依托邢钢优质线材,重点发展中高档标准件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北方最大的紧固件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搞好企业整合、培育龙头、延伸链条和技术创新,改造提升板材加工业,实现邢东板材产业质的飞跃,建成国内重要的高品质板材加工基地。依托雪绒纺织等优势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发展高、精、深、特产品,促进纺织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整体竞争力。围绕区内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推进清华工业园建设,搞好先进模具、高强度紧固件、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子信息、复合光缆、高档面料、纳米技术应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新城区。到2015年,累计投入200亿元,gdp达到15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

冶金装备制造工业园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邢机、邢钢、厂为基础,以在现有厂区内改造提升为重点,同时在其与七里河之间规划新的建设用地,作为进一步扩张和集聚相关企业的发展空间。邢机,进一步加快自身扩张和同业整合重组步伐,逐步建成世界级优质轧辊制造基地和研发基地,打造世界第一品牌和第一规模。邢钢,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突出做精、做专、做强,逐步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金属制品母材专业化生产企业。厂,充分发挥原有基础优势,积极寻求与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逐步建成河北省重型汽车加工基地。通过做大做强邢机、邢钢、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及关联配套产业发展。到2015年,园区累计投入1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利税达到100亿元。

红星工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涉及会宁镇的会宁、小良舍村。以红星轻型汽车制造厂为依托,逐步建成集生产、改装、配套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兴汽车工业园区。到2015年,累计投入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利税20亿元。

旭阳工业园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涉及宴家屯乡的庞马、东石村、陈家屯、石相、丰裕等5个村。依托中煤旭阳焦化集团,发展煤化工业,建设煤气发电及煤气外输项目,利用煤气建设金属镁加工企业、20万吨乙醇项目等。切实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到2015年,累计投入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利税20亿元。

德龙工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包括南石门镇的南石门、大石头庄、小石头庄、西石门、北尹郭、中尹郭、南尹郭等7个村。以德龙钢铁集团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条,在发展钢铁制品深加工的同时,积极发展横向关联配套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近期抓好50万吨冷轧薄板和德龙环保能源综合利用等钢铁深加工项目,到2015年,累计投入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利税50亿元。

羊范工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中心区规划在固坊、祁村、喉咽、北唐村、羊范、东候兰等6个村。利用邢台县羊范镇的成片荒草地,规划建设高科技工业区、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生活区等四个功能区,近期重点引进和发展建材、机械制造、线材制品加工等产业。到2015年,累计投入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利税100亿元。

金百家中国玻璃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金百家玻璃工业园为中心,包括沙河市桥东办事处的田村、毛村、常庄、辛寨、大杜村、小杜村、高村、东赵庄一带,以现有建材、玻璃等生产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玻璃深加工制品、陶瓷、新型建材为主导产品的建材业,建设全国玻璃及玻璃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5年,累计投入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利税50亿元。

金马岭工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沙河市的白塔、窑坡、显德汪等。依托安仁集团、海生集团等优势企业,发挥当地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资本优势,引导企业向煤化工、还原铁、铸造、冶金制造等地面工业发展。到2015年,累计投入12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利税50亿元。

恒利工业园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沙河市栾卸村为中心,辐射册井乡等乡镇。以恒利制药为龙头,发展中草药提取、医药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到2015年,累计投入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利税40亿元。

留村工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包括沙河市的北俎、东九家、大村、东北流、荣庄、九家铺等,积极推进投资100亿元的长春大成集团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到2015年,累计投入1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利税50亿元。

官庄大孟工业园在京广铁路以西,梁原店村与南宋村之间,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煤化工、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等工业。依托建滔集团,发展煤化工业,近期抓好投资8亿元的10万吨甲醇生产线和投资1.8亿元的苯加氢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投资120亿元年产180万吨甲醇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建成亚洲乃至全球重要甲醇生产商。依托金牛能源玻纤公司,发展新型建材工业,近期抓好投资6.7亿元的玻璃纤维三期改扩建项目,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到2015年,累计投入1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利税60亿元。

龙海工业园在107国道以东,隆昔路以南,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以龙海钢铁公司、顺达冶炼公司、未来钢厂为依托,发展钢及钢制品产业。在现有线材基础上,开发生产棒材等优质钢制品,增强企业后续发展能力。近期重点抓好120万吨线材生产线、高炉煤气综合利用发电,以及50万吨转炉技改和7500立方米制氧站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累计投入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利税20亿元。

清修岗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在内邱县五郭店乡,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以西、高望村和西张村以南,利用其大面积荒草地,规划建设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化工、建材、纺织、钢制品等工业。近期引进河北紫衿衫有限公司纺织服装、澳大利亚eec集团铝制品等项目入驻园区,引进中联子岩、恒源化工等企业进驻园区。到2015年,累计投入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利税50亿元。

长寿岗工业园在隆昔路以北,内邱县柳林乡的马河村和西石河村之间,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近期抓好野芙蓉提取生物黄硐及生产ve项目、饮料生产项目和小杂粮生产线与红薯深加工生产线,引导现有的枣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逐步把园区打造成以发展医药、食品等产业为主的生态观光型工业园区。到2015年,累计投入5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利税20亿元。

东镇工业园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从临城县城向东,跨越南水北调,东至107国道。在南水北调以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南水北调以东,发展能源、建材、钢铁等基础材料工业。到2015年,累计投入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利税100亿元。

临南工业园在临城县临城镇的水南寺村、山下村、上沟村以西,南驾回村、老泉沟村以北,东代社村以东,东升村以南,大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建设临南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工业。到2015年,累计投入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150亿元。

五、现代物流布局

以服务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为核心,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根据工业园区布局,依托现有的专业市场,沿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规划建设6大物流中心,构建分布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低耗、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体系,逐步把邢台市打造成华北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

悟思物流中心在邢和铁路、京广铁路、邢汾高速、京珠高速、邢临高速、107国道交汇附近,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建设悟思物流中心。以发展物流为主,以发展工业为辅,大力引进外资或国际著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成集专业化商品的信息系统管理、采购调达、订货管理、供应链关系管理、回收物流服务于一体、辐射晋冀鲁豫四省、面向华北地区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

好望角物流中心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园区,规划面积21.3公顷。经营范围涉及仓储、运输、装卸、配送、包装、加工、物流信息、咨询、商贸等,近期抓好物流仓库、站房、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建成一个具有物流信息、车辆调度、会员管理、安全监控、仓储、配送、加工包装、专线快运和咨询服务等现代功能的华北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

医药物流中心在市区南三环路以南、江东三路以东,东二环以西,兴达大街以北,规划总占地19.61公顷。以药品经营为主,整合传统物流资源,以联接各业务客户的高效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货物集散、中转、仓储、配载、配送等功能,建成以邢台为中心、立足河北、覆盖华北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医药物流园区。充分发挥与公路枢纽相结合的增效作用,逐步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药批发和流通中心。

褡裢物流中心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在沙河市火车站与京珠高速公路之间,以位于普通店、毛村、常庄、田村、高庙、淮庄一带的玻璃制品及玻璃原辅材料专业市场、位于沙河市区南环路一带的紧固件和汽车零部件市场为支撑,以发展物流为主,以发展工业为辅,建设现代物流网络,发展物流配送。

官庄物流中心在京广铁路以东,内邱县官庄镇以南,下屯村以北,邓村以西,规划面积0.2平方公里,以官庄大孟工业园为依托,建设大型综合性物流中心,近期抓好投资1.2亿元的武汉马应龙(恒祥)医药物流中心项目建设。

东镇物流中心依托东镇工业园,辐射临南工业园,在临城县东镇镇建设物流中心,规划面积20公顷,重点服务于当地的工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逐步成为集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

六、城镇建设

按照以产兴城和以城促产的思路,依托产业发展城镇,依托城镇发展产业,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市)城以及重点镇的扩张和拓展,提高建设质量和标准,逐步构建起以1个大城市(即中心城市)为中心、1个中等城市(即沙河市)为次中心、8个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即临城县城、内邱县城、白塔、新城、羊范、官庄、大孟、东镇等)为重点、以百里产业经济带为腹地的城镇群和城镇连绵区。

(一)壮大中心城市。以建设最适宜创业城市和最适宜居住城市为目标,将市区与周边县(市)毗邻地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明确城市拓展方向,拉大城市框架,壮大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1、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重点加快5个新区建设步伐。西北新区,在中华街以北、北三环以南、西二环以东、京广铁路以西,规划面积15-20平方公里,加快打造以行政办公、金融商贸、高等教育和居住娱乐为主要功能的西北新区。七里河新区,在东起京珠高速公路、西至邢台县西先贤村西南,东西长18公里,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的七里河区域内,建设城市新区,以水和自然为主题,对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改造生态环境、搞好市政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近期以生态自养农业为支柱产业,远期以水域花园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逐步建设成为河北乃至全国最有特色的花园式生态城市新区。白马河新区,在东起京珠高速公路、西至南北水调干渠,东西1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的白马河区域内,利用沿岸荒滩,“克隆”七里河建设机制,对白马河进行综合治理,将白马河沿岸建成生态环境一流、集休闲、娱乐和服务功能配套为一体的内河现代高档生活区。皇寺新区,在以邢台县皇寺镇为中心3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充分发挥八一水库、青山水库(规划)的水资源优势和郭守敬故里、玉泉寺等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其低山丘陵区的成片未利用地,规划建设皇寺新区。由内到外设计三层同心圆结构,第一层为新区中心区,即起步区,占地5平方公里,以皇寺村为中心,涉及皇寺、东羊卧、西羊卧、苏村等;第二层为新区主城区,占地10平方公里;第三层为新区扩展区,占地15平方公里。近期作为邢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远期建成集商务、文化、会展、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新城区,成为邢台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河西新区,在市区南水北调总干渠以西、西三环以东、赵古庄岗以南、七里河以北,约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规划建设河西新区。核心区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对李马岗、赵古庄、张东等荒岗、荒坡地进行开发,逐步把新区建成以商住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为重点的生态新区。老城区与新城区、新城区与新城区之间,以各种绿地、森林、生态农业相隔,以快速交通通道相连,逐步把邢台市建成各城区既互为一体,又自成体系的大园林城市。

2、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着眼于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倾力打造包括以桥西区、桥东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邢台县为主的“三区一县”中心城市经济。以规划建设中的新区和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三区一县”为平台,大力发展符合中心城市特点和要求的劳动密集、产业关联度强、技术含量高、消耗低、无污染的产业,切实加大对冶金、建材、能源、纺织服装、煤化工、食品等现有产业的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建立与市区人口规模、就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加速产业集聚,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处理垃圾和污水。加快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好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博物馆、科技馆,改扩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体服务设施,达到能够承办专业性的国际会展和省级综合体育赛事、国际专项体育赛事的水平。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全面提升城市的美誉度。

(二)加快发展县(市)城。沙河市区、内邱、临城县(城),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科学规划,加速扩张,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综合实力。沙河市区,以“工业化、生态型中等城市”为发展定位,向北发展,在107国道以东,京珠高速以西的七里河沿岸,建设城市大型功能区,跨过大沙河逐步与邢台市区接壤。内邱县城,沿南水北调总干渠和京广铁路南延北展,向北与青修岗工业园相连,向南与官庄大孟工业园相接,逐步拉大县城框架。临城县城,依托旧城,向东拓展,加快建设县城新区。向南与临南工业园相接,向西沿泜河与岐山湖生态新区相连,新区向东与东镇工业园相接,并对泜河及沿岸进行综合治理,建设特色山水名城。

(三)建设重点镇和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的乡镇,按照各自产业、区位、环境特点,借助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发展城镇经济,完善重要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功能,加速外延扩张,加快人口、产业、市场的集聚。白塔、新城、羊范、官庄、大孟、五郭店、东镇等发展基础较好的重点镇,努力向建设小城市迈进;其他乡镇特别是发展基础薄弱的乡镇,努力向建设小城镇迈进。经过5—10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把规划区域内的乡镇建成综合型、工贸型、交通枢纽型、高效农业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成为百里产业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七、基础设施

着眼于为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充分考虑工业和城镇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依托现有基础,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网络、提高水平的原则,切实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

(一)交通设施建设。按照百里产业经济带的园区和城镇布局特点,为实现园区之间、城镇之间、园区与城镇之间、规划区域与外界之间的快速连通,以现有交通网络为基础,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设公路、铁路、空港,打造市区为核心的大十字交通枢纽和三环四联交通网络(大十字交通枢纽由南北向的京珠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京郑客运专线与东西向的邢临高速、邢汾高速、邢和铁路、邯港铁路构成;三环分别为市区外环、环城高速、百里产业经济带环路;四连分别为东与交通动脉相连、南与邯郸相连、北与石家庄相连、西与山西相连),构建立体化交通格局。

1、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拓宽改造京珠高速(国道g030),建成双向8车道;加快推进邢汾高速公路建设,使其与邢临高速公路连为一体;尽快谋划建设邢港高速,打通西联东进高速公路通道,形成高速公路的十字枢纽。谋划建设环城高速,在西外环和北外环外规划建设邢汾高速支线,东与谋划中的邢德高速相连,与邢汾、京珠高速一起构成城区环城高速。纵向公路。对现有百里产业经济带纵向公路进行改建大修,重点建设好百里产业经济带南北大道,依托现有的邢峰线邢邯界至羊范段、皇褡线羊范至皇寺段,再由皇寺向北延伸,经内邱县柳林村、南赛村到临城县石城村,向西重复东楼线一段路程后向北折至石家庄赞皇县的院头镇,连成一条纵贯邢台百里产业经济带的南北大道,成为该区域的纵向主动脉。按照双向8车道、宽60米的标准规划建设,并在两侧预留道路拓宽用地。对京深线(国道g107)进行拓宽改造,在东庞路口至石邢界段的东侧新建半幅一级公路。对苗大线(县道x010)、皇褡线(县道x205)、北龙线(乡道y055)、邢峰线(省道s222)、刘西线(县道x206)进行拓宽改造,建成一、二级公路。新建北通线(北小庄-御通),将现有的北龙线由龙泉寺,经朱庄、孔庄、渡口庄乡,重复邢和线、邢左线、固坡线、南石线部分路段,南至沙河市与邯郸交界,途经2个县(市),7个乡镇;新建内西线(内邱县城-西竖镇),起点内邱县城,止点临城县西竖镇,穿东楼线,途经2个县,5个乡镇,18个行政村;新建赵峡线(赵窑-峡沟),位于沙河市境内,起点赵窑,止点峡沟,经3个乡镇;新建灰院线(灰卜-院头镇),东起苗大线灰卜,西至石家庄赞皇县院头镇,途经祁村、山口、水峪等十几个行政村,进一步延伸完善纵向交通干道。横向公路。对南郝线(省道s327)、东楼线(县道x251)、隆昔线(省道s328)、邢昔线(省道s321)、邢和线(省道s322)、邢左线(省道s323)、固坡线(县道x254)、南石线(省道s329)等现有的八条横线,根据实际路况进行改建或大修,根据区域交通量,以结合实际、适度超前为原则确定技术等级,提高区域内横向快速连通能力。

2、铁路和空港。加快推进邢和、邢港两条地方铁路建设,打造西联东进的铁路通道,积极推进京郑高速客运专线建设,把我市打造成铁路交通的十字枢纽。同时,根据百里产业经济带发展需要,适时谋划建设园区、企业的铁路专用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沙河机场,适时谋划建设邢台机场。

(二)水利设施建设。按照百里产业经济带发展要求,以提供水资源保障、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品位为目的,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南水北调。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完成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邢台段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配套工程,到2010,使市区和邢、沙、临、内四县(市)主要城镇及相临工业园区用上长江水。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在白马河上游,邢台县的东青山、西青山和南青山3个村之间的区域内,谋划建设青山水库,与规划的皇寺新区相连,构建山水城市,并为相邻工业园区及邢台市区提供水资源保障。实施朱庄、临城、野沟门、马河、乱木等5个重点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并为其周边城镇、工业园区及下游提供水资源保障。河道治理。对七里河、白马河、大沙河、小马河、泜河等5条重要河流进行综合治理,谋划建设配套河渠,提高排洪防汛能力,并为两岸附近城镇及工业园区提供水资源保障。集雨工程。搞好山区小流域治理,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建设集水窖、塘坝、坑塘、水池、拦水坝等集雨工程,为生态观光农业、林业绿化等提供水资源保障。

(三)电力设施建设。着眼于为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提供电力保障,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需求,加强电源点建设和电网改造。加快推进沙河煤电一体化项目,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高参数大容量发电、煤电综合开发、坑口矸石电厂和对电网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后续电源点建设。以满足负荷需要为出发点,优化网络结构,建设坚强电网,规划建设220kv变电站6座(临城1座、沙河2座、邢台市3座),110kv变电站19座(临城3座、内邱1座、沙河3座、邢台县3座、邢台市9座),共增加变电容量3028mva,输电线路176公里。

八、生态环保

建设百里产业经济带,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改”的工作方针,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确保在工业得到大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综合治理,生态得到保护性恢复,最大限度地削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改善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步把规划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百里产业经济带。

(一)环境治理。一是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污染物排放达标制度,建立健全经济、法律和行政监管体系,从源头上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对规划区域内的项目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南水北调总干渠以西区域鼓励发展一类工业、限制发展二类工业,三类工业在南水北调以东的工业园区集中摆放。对不符合市区功能定位的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工程,争取到2015年基本完成搬迁改造。二是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重点整治钢铁、建材、煤炭等工业行业的水体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城乡生活污水排放。在城市地下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之内禁止新建水污染严重企业,原有水污染企业逐步实施搬迁改造,*年底前,取缔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在西部山区上游加强选矿企业的污染治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水污染企业坚决取缔。对贯穿百里产业经济带的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水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在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区实施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和企业的水污染治理工程。三是加快城市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扩大中水回用的比重,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市区、沙河市、内邱县、临城县以及重点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并完善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厂智能化设计和智能化远程自控运行。四是实施城镇空气质量达标工程。逐步调整城市工业布局,降低“厂在城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加快城镇集中供热管网的建设,普及使用天然气。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削减城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优化城镇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清洁能源在末端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5%以上。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镇的扬尘。加强对机动车的管理,提高进入标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五是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探索利用废弃物和垃圾的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和垃圾的资源化。

(二)林业绿化。建设百里产业经济带,林业绿化先行。切实加大林业绿化投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林地和未利用地,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林果花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和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城区绿化为中心,让森林走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以道路河渠为重点,营造绿色长廊;以丘陵荒地为主体,建设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改善生态环境;以工业园区之间、城镇之间、园区与城镇之间为腹地,通过植树造林,建成经济活动的缓冲区,以利于生态环境休养生息,逐步构建山地丘陵森林为主、各类防护林相辅、生态廊道相连、城镇村庄绿化镶嵌的百里产业经济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建成环境优美的风景带和展示邢台风貌的形象带。

重点实施“三区、四城、六镇、六河、十一路”绿化工程:“三区”,一是旅游观光区,包括丰乐园、百果庄园、恒利庄园、森林公园、玉泉寺、张果老山、天梯山、灵霄山、军都山、扁鹊庙、天台山和崆山白云洞等。二是水库绿化区,涉及东石岭、朱庄、东川口、羊卧、马河、临城、乱木等水库。三是生态保护区,在片麻岩区发展以优质核桃、大枣、酸枣为主的经济林,在石灰岩区发展以侧柏为主的防护林。规划造林面积56.5万亩,植树4172万株。“四城绿化”,就是邢台市区、沙河市、内邱县和临城县城区绿化。规划造林面积8万亩,植树440万株。逐步建成以林木为主体,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六镇绿化”就是白塔、新城、羊范、官庄、大孟、东镇等重点镇绿化,规划造林面积4万亩,植树220万株。“六河绿化”,就是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小马河、泜河和南水北调干渠绿化,规划绿化长度197公里,造林面积6.4万亩,植树339.1万株。“十二路绿化”,指纵穿百里产业经济带南北的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丘陵区拟建南北公路和横穿百里产业经济带东西的邢汾高速、邢和铁路、邯港铁路、南石、邢和、邢左、邢昔、隆昔、南郝公路,规划绿化长度241公里,造林面积9.5万亩,植树618.5万株。

(三)生态区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与文化结合、旅游与经济共赢,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农用地中的园地及其他用地,依托重点水库、重点旅游景区、现有的生态园区,因地制宜地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大型生态建设区,加强植被的自然恢复,不断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重点建设好13大生态区:龙岗生态区,在桥西区迎宾大道以北,白马河以南,依托龙岗山体,建设1500亩的龙岗公园,建设580亩的郭守敬历史文化广场,辐射面积10平方公里。百果园生态区,位于邢台市豫让桥新区采煤沉陷区,规划面积15.64平方公里,建设以农业产业示范为主的生态公园,兼具生态农业与高效农业示范以及农业观光等功能,建成具有浓郁中原农郊风貌的生态景观园区。青山生态区,依托八一水库和规划中的青山水库,以邢台县皇寺镇的风山为中心,核心区面积2平方公里,在南北大道和南水北调总干渠之间,建设邢台市植物园,与玉泉寺、郭守敬故里等人文景观连成一体,辐射面积50平方公里。张果老山生态区,以张果老山旅游景区为核心,辐射面积40平方公里,涉及邢台县皇寺、南石门、会宁、西黄村四个乡镇,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区。天梯山生态区,依托东川口水库和天梯山旅游景区,利用邢台县太子井乡的大量未利用地,规划建设方圆30平方公里的生态建设区。映雪湖生态区,依托朱庄水库,在其与广阳山旅游景区之间的40平方公里内,建设生态观光旅游区。刘石岗生态区,自白塔镇栾卸村向西,经刘石岗、渡口,到秦王湖一带,与马会河治理相结合,辐射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万亩银杏风光带为生态构架主体,大面积种植银杏、柴胡、酸枣仁等名贵药材,发展绿色产品、精致农业和医药加工业。大沙河生态区,自107国道起,沿大沙河向西,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通过河道综合治理,利用沿岸荒滩,整理开发土地,建设集生态农业与高效农业示范及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区。柳林生态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依托扁鹊庙、太子岩、马河水库、鹊山湖、百果庄园等旅游资源和众多文化古迹,突出中医中药文化,结合传统枣仁加工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北岭生态区,在内邱县的五郭店乡,利用东磁窑、东北岭、山凹、安子沟等村庄之间的大量未利用地,依托北岭水库和马庄水库,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建设以经济林和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北岭生态区。岐山湖生态区,核心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岐山湖风景资源、地理等方面优势,建设以湖滨自然风光为特色、水上多主体多形式的游憩娱乐为主,融旅游、会展、商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区。与崆山白云洞景区连成一片,辐射面积100平方公里。绿岭生态区,以临城县绿岭公司为龙头,以绿岭周围为中心,低山区以东辐射四个乡镇,规划面积3万亩,发展核桃种植和深加工,建成河北省最大的薄皮核桃基地,辐射面积100平方公里。盘石生态区,以临城盘石丰乐园为依托,核心区面积2500亩,规划面积1万亩,辐射面积20平方公里。利用荒岗坡地,栽植冬枣、薄皮核桃、杏、桃等果树,建设干鲜果品冷藏设施,建设培训中心、宾馆等休闲娱乐场所,发展会展、旅游休闲业。

九、政策措施

(一)资本多元运作。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引进各方投资,大力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成片开发和项目建设。一是实施“飞地”战略。对百里产业经济带工业园区实施“飞地”战略,可由三区四县(桥西区、桥东区、高开区,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县,下同)以外的县市区政府招商或组织本地企业开发建设。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充分调动各县市区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对林业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对城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保工程,对水、电、路、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切实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通过政府担保,项目运作,用于先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突出招商引资。把整个百里产业经济带包装成项目进行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百里产业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选择若干园区推进整体招商,建设成批成团外商投资的工业园。对规划区域内园区、项目进行统一招商,吸引国际国内大集团、大公司到百里产业经济带安家落户。支持建立孵化器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努力做到亲商、安商、富商。同时,加强与上级联系,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政银企对接,发挥好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创造优良环境,充分挖掘民间资金潜力。

(二)打破条块分割。打破目前三区四县行政区划,形成合力和综合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因行政分割而造成的效率流失。加强百里产业经济带与两翼的互补和融合。百里产业经济带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考虑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两翼的需要。重大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不仅要考虑本区域的优势,还要考虑到全市的整体优势。要加强信息沟通,处理好一带与两翼的经济利益关系,依靠百里产业经济带的发展来带动两翼发展。

(三)严格科学开发。百里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后,必须严格按规划落实实施。对百里产业经济带内的违规“五小”企业,依法取缔,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对布局不合理的企业限制扩张,引导向相应园区集中;对选址不合理的项目,不予审批立项。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在产业、技术、环保达标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位、不同产业,确定不同的土地投资率和税收产出率,一般每亩土地投入要在100万元以上,纳税在5万元以上,提高资产密集度和集约化水平。

(四)倾力打造环境。全力创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思想和工作障碍。坚决革除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研究制定一系列规划区域内涉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加强宣传发动。大力宣传百里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让全市人民了解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自觉服务于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三是整治机关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以抓落实为核心的作风整顿,重点整治政令梗阻、效率低下、推诿扯皮和态度不端“四个顽症”。四是开展我为优化环境做贡献活动。确立人人都是“环境”的思想认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主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争当优化环境的模范,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发展氛围。五是加大对破坏发展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用纪律和制度约束人、警示人,对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坚决给予严惩。

(五)群策群力攻关。百里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财政、国土、交通、水利、规划、建设、城管、农业、林业、铁路等诸多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需要各县市区特别是三区四县共同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协调联动,围绕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为投资者、建设者排忧解难,切实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征地、电力、水源、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要破除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至上意识,树立大局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观念,群策群力进行攻关。

十、规划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百里产业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大思路、大布局,立足于分解细化本规划确定的总体任务目标,加快研究制订本规划下的配套专项规划;三区四县要着眼于整个百里产业经济带建设,立足本行政区域,根据本规划的总体思路、布局和任务要求,加快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配套实施规划。以上规划是本规划在特定领域(区域)的延伸和细化,主要明确特定领域(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建立本规划与专项规划、三区四县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特别要搞好本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配合。

第9篇

森林中的城市

——合肥市清溪森林城规划及开发实施建议

前言:把城市建在森林中,让绿色环绕建筑,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都市人的居住梦想。合肥市清溪森林城(笔者暂命名)的建设正是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城市生态体系、满足城市居民亲水近绿、融入自然的需求,为合肥市由“园林城”向“森林城”过渡,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公园的重大举措和有益探索,其建设必将对城市功能、形象特色、文化品味、环境面貌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清溪森林城建设为引,探讨了森林公园、森林社区、森林城市的规划及开发实施策略。

一、 背景:

清溪森林城位于合肥市西北区一、二环之间,基地总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合肥市两大水源地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分别位于基地的西部和北部,南淝河及四里河从基地内部蜿蜒流过,沿河道丘陵地带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该地块由于历年的城市规划都将其作为城市楔形绿地而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优美。

2002年末,合肥市政府将清溪森林城建设纳入2003年政府工作计划,并作为全市森林城建设的启动区与实验区,清溪森林城的概念性规划也同步开展。

二、清溪森林城规划设计思路

(一)、清溪森林城 优势分析:

据考证,城市森林公园主要是依托当地的风景名胜、名山大川而建,全国几百家城市森林公园中位于市区的寥寥无几,上海市区内最大的共青城森林公园总用地也只有1.32平方公里。而合肥市清溪森林城位于城市一、二环之间,距市中心仅4公里,具有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

(二)、规划设计理念:

都市是都市,森林是森林,两者似乎不可同日而语。而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将森林景观、农田景观融入城市,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试想,有谁能拒绝“生活在森林中”的强烈诱惑呢?特别是这种生活模式既不需要你远离城市,也不要求你拥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基于这种思路,笔者提出以下设计理念:

城市多功能景观区:景观规划师Brandt认为,充满智慧的城市规划应该提高城市多功能景观区。所谓多功能景观区必须同时具备5种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历史功能和美学价值。所有这些功能,或者说绝大多数功能都能在土地的一次使用中同时实现。清溪森林城即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多功能景观区,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风景区和城市新社区。

“错位绿化”理念:森林与社区相互交融,水网与绿化交错布置,建筑与绿化自由组合的“错位绿化”理念,打造森林社区。

生态学的原理:根据生态学的原理,最大限度的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充分尊重现状地势地貌和现有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并保护区域生态系统。

以开发促进保护,以保护带动开发:在充分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确定适度可行的控制指标和开发强度,并适应市场变化,留有较多的弹性和灵活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

(三) 、规划定位:

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公园规划的关键是:市民需求、环境、生态、市场。从国内公园的建设趋势来看,城市公园规划的顶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由于本项目特殊的区位优势,其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城市市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真正成为合肥的“绿肺”。其定位应是一个高度互动的新公园、新城区,不仅是合肥,也是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回归自然,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生态教育、森林社区为一体的大型城市森林景观区。

(四)、森林城生命力分析:

森林城的主题是森林公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园建设同样需要尊重商业利益优先的原则,因此公园的生命力成为整个森林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据统计,全国有将近1500亿的巨资投入或沉淀在主题公园上,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严重缺乏对人文精神和社会历史的深切关怀,也无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森林城的地方特色和景观特质是森林城吸引建设投资、吸引游客的“灵魂”所在。

三、具体规划设计建议:

(一)规划结构:

清溪森林城建设是我市建设“森林城”的启动工程,也是城市政府利用绿色资产经营城市的有益探索。国内类似的成片开发项目有苏州的金鸡湖公园、无锡的蠡湖公园、上海的新江湾城等。特别是新江湾城,无论从用地规模、规划模式都与清溪森林城有很强的可比性。新江湾城原为94年废弃的江湾军用机场,总用地9.45平方公里,规划采用独特的“错位绿化”理念,营造了近3平方公里的绿化、水体,区内绿地、河流、房屋以网状错位形式分布,构成生态骨架。小区房屋不再集中,而是让绿色空间与水系紧密结合,并与人居空间相互渗透。

由于本公园距市区较近,其服务人群主要是合肥市民,游客在公园的停留时间一般在一天之内,公园主体的规模不宜过大,以3至4平方公里为宜(合肥市二环以内现状公园总面积2.06 平方公里)。现状用地内蜿蜒曲折的河道、错落有致的丘陵地貌、植被丰富的苗圃都是森林城必须保护的景观特质,也是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公园主体与外围社区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事实上,整个森林城都可视为一个大公园,一个个灵活布置的居住单位都可视为其细胞体,水网与绿径构成公园的绿色框架,各细胞体以较为自由的形式散落其间。

(二)、地方特色

主题的多样性和乡土文化的介入是公园生命力的保证,清溪森林城的区位和规模优势都确保了其主题多样性的可能性,而乡土文化的介入需要建设者把公园作为民族文化与地方精神的体验与保存空间,使之成为维系居民情感和表述一方文脉的公共家园。地方特色的体现可通过历史文化特色与地方风土文化分别体现。

历史文化特色:森林城范围内南淝河与四里河交汇处即是合肥汉代古城遗址,原汉城遗址已水毁于南北朝,现存遗址为唐建宋扩,抓住这个亮点,便找到了公园历史文化内涵所在。围绕这一历史题材,可在原址附近建汉城公园,即有效保护了文物古迹(该遗址已遭到严重破坏),又增添了公园的历史底蕴。同时,与合肥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都可以小品、雕塑的形式散落于公园,寓教于乐。

地方风土文化:地方风土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地方生活场景的再现、地方工艺及地方文化的展示来实现。如通过衣、食、住、行展示具有民族风情的庐阳花布、徽州饮食文化、徽派建筑以及体现环保概念的古代交通工具等,将庐剧、徽剧等地方剧种搬进公园,开发一系列参与性强、贴近大众的民俗旅游项目。

乡土树种:森林需要大树,但通过“大树进城”得到改善的城市环境是以其他地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且由于移植成活率低,造成成本高昂,资源浪费。森林城内绿化树种应以乡土树种或是在当地已驯化且生育良好的树种。并提倡多样化、生态化,让森林在最适宜的土壤中慢慢成长。 四、公园实施建议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解决公园建设资金的新思路。利用经营城市的理念,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运作策略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有效推动清溪森林城建设。

(一)土地出让及开发次序

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建议选择公园外围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块作为首批出让地块,以土地收入投入清溪森林城基础设施建设,待公园主体形态基本形成后再按年度、按计划分期拍卖森林社区用地,建立投入—产出—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公

(二)、运作模式:

成片开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国内,类似的成片开发往往采用以下3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组建公司

内容:由政府组建的官办企业(开发公司)承担,如成立建设指挥部、城建投资公司等。范例:上海的陆家嘴金融区、广州的天河新区、上海新江湾城、苏州的金鸡湖公园、无锡的蠡湖公园等。

模式二——企业独资或合资

内容: 由实力雄厚的中外企业独资或合资承揽,范例:苏州的新加坡花园城、广州的南沙开发区、深圳华侨城等。

模式三——PPP方式

内容:采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方式,即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形成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吸引大型企业、财团,组建股份制公司,共同完成公园建设。

成片开发的组织者可以认为是一级开发商,对其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较强的项目策划及项目组织能力;有很强的招商能力。鉴于清溪森林城建设的重要意义,政府的监督协调职能与企业的竞争创新意识缺一不可,建议森林城的建设采用模式一或模式三。

五、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建议与对策

(一)、维护城市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

清溪森林城的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远近结合,逐步推进。清溪森林城要达到一个最终的目标,必须使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在城市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建设,政府要充分维护城市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开发时序出让土地,谨防建设前就将大量出让土地的行为。由于森林社区对绿地率与容积率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开发商必须严格按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森林绿化,任何开发公司都不能因局部利益而影响区域整体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二)发挥多方优势,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要保证森林城的开发与建设,必须发挥多方优势,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制、特许经营权和“BOT”方式,吸引外资、社会资金参与森林城建设,同时政府必须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逐步建立土地开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三)、制定积极有效政策,保证区内居民顺利安置

清溪森林城及其辐射影响的范围约占据合肥市一环至二环间地块的四分之一,概念性规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好蓝图,然而现实景象中每天都有农民在接建、在加层,在见缝插针地兴建几辈人都住不完的房屋,其势头必须遏止。如何保证森林城的建设与区内居民的顺利安置,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

1、征地费用作为股本金参加森林城的开发建设,使区内居民人人成为森林城的“老板”,从而化解过去征地拆迁和开发建设中的诸多矛盾。

2、区内居民按照公园聘用公司员工的条件优先进入公园工作。

3、森林城建设期间优先招用区内居民作为劳务人员,并作为承接工程项目的先决条件。

4、在森林城启动期,只征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人造景观及娱乐服务设施用地,鼓励区内居民采用承包制对区内建设尚未触及的地块(现状耕地),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改种经济作物或观赏作物,营造生态农业、景观农业和高效农业项目。

第10篇

20世纪末,随着林业结构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全国各地市城郊和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为了突出高新林业特点,大多栽植一些优良品种果树、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也做得很好,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

整个园子除生产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这就是林业观光园的雏形。此时,城镇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去领略、感受大自然,从而获得紧张工作之后的恬静和放松。适逢成熟时期,还会收到一些无污染的绿色果、菜、花产品。而这些园区也非常乐意接纳这些游人,因为这既可处理产品,又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可促进地方商业繁荣。由此,森林、园林与旅游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我们称之为林业观光园。

1 林业生态观光园的特点

1.1以生态林业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

它具体包括3点:1)林业适应生态环境, 生物与环境有机统一;2)林业生产不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3)林业生产维护生态平衡。

1.2自然景观与乡村文化的融合性

观光林业的地理位置一般位于远离城市的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在这里, 自然风景优美, 田园风光秀丽, 而且往往与周边的乡村生活相联系, 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1.3地域性

林业观光业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民间习俗。生态林业观光在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地融合进当地风土人情的因素, 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积淀。

1.4可塑性

在生态林业观光的过程中, 传统的地方文化被延续, 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但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 又不断地受到现时代文化的冲击和城市生态观光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新要求的影响, 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表现出可塑性。

1.5专业性

生态林业是生态化和科学化的有机统一。生态林业是在保护林业经济平衡的条件下, 依靠科技进步, 把传统林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吸收一切新技术和新方法, 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以达到提高林业生态经济生产力, 因此, 属于高度知识密集型业。

1.6娱乐性与参与性

生态观光旅游有很多是休闲体验游, 要求游客参与各种休闲活动,从而使游人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项活动的乐趣。在体验乡间野趣的同时, 学习到生态的生物科学知识或生存技能, 促进人体的健康。

1.7可持续发展性

由于生态林业是遵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 按照生态经济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林业, 因此, 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生态林业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 林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思考

2.1自然气候条件分析

尚志市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2.3度,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水量600至8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560小时。近10年来,由于重视植树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小气候良好。

2.2规划设计的总指导思想

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空间) 为背景, 以生态林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 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 将林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 以生态林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 集生态林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林业、获取林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观光园。

2.3结合本地特色,建造生态农业园

建园选址:做到城市中有田园,田园中有城市。选择应远离市区的郊区建园,以其周围的自然田园风光和朴实的乡村生活让游客去领略,感受大自然。

植物配置:以适地适树为最基本原则,规划中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树木、植被相结合,体现林业观光之特点。依靠科技进步,将传统林业技术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体现市民俗风情特色: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人们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园中可融入独特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农村的生活习俗、农事节气、民居村寨、民族歌舞、神话传说、庙会集市以及茶艺、竹艺、绘画、雕刻、红色史话等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特色。吸引游客不仅观赏景色,而且研究当地文化。

娱乐性与参与性:增设各种参与性活动,使游客能够直接参加到休闲或种植树木的活动之中,亲自动手种植、采摘、加工等,从中体验大自然乐趣、乡间野趣,并融入一定的科技、科普知识教育, 陶冶人们的性情,丰富游人的林业知识。

第11篇

关键字: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一种新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对集成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最近几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转化,而且还实现了科技、生态和观光旅游农业的统一,对发挥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也带动了我国农业的结构化调整,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但是在各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示范园规模不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资源浪费较大、效益不高,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含量较低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规划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的基地,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试验示范作用

在新技术和新品种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试验、开发,选择推广适宜的、高效的产品品种和栽培模式。许多园区设有专供试验用的生产设施,在设施技术方面,经过实践摸索和改进,开发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设施应用技术。

(二)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通过示范园的实践,园区周围农民能够亲历现代农业的生产运营方式和科学技术效果,增强学习使用农业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园区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并高薪聘请常年的技术指导人员,这对显著提高园区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农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示范园区通过高投资和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极大改善当地传统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而且能够引进、开发和推广其他价值较高的新产品,为农业生产增加了效益更高的新领域,开辟了农产品向新市场方向发展的道路,推动了农业结构向着更高级化的方向迈进。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建设和规划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示范园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应用示范等都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但是,对于这些新技术进行市场开发和应用等方面,都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二)资金不足,效益较低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有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且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在资金引入上,必须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双重扶持,并增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盈利能力。但是在这些方面我们都缺乏必要的管理人员和有效的措施。

(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中,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加快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在农业新品种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信息集成和传播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产业化经营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因此,这也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必须关注的内容。但是,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方面受到投资的限制,导致高含量的科技研发力度、信息系统建设、市场推广、科技培训等方面还不够;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性不高,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又没有足够的人力支持,无法保证农产品的高质和最低保护价的正常执行。这都造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产业化经营受到一定的限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规划

针对我国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规划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规划的研究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价值。

(一)建立规范完善的示范园体制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和规划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将示范园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土地征用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纳入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中。这样才能保证示范园建设规划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二,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核算制度。示范园要实行企业化管理责任制,从而有效提高科技示范园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建立高效的投资机制。要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这样才能保证科技示范园的正常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科学机构的科研优势,另一方面也增强示范园的推广和发展潜力。

(二)树立正确的示范园办园理念

树立正确的示范园办园理念,要将市场作为导向,对于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新项目要积极引进。然后在基地对新产品进行试验推行,给农民以示范作用,用事实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用效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要做好便民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和科技培训服务两种。要将示范园办成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中心,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向农民提供,并建立完善的指导服务体制,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从而快速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还要定期开办培训班,组织农民进示范园观摩学习,将示范园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到每一个农民手中。科技示范园在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还要与各地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积极的联系,开拓销售市场,从而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示范园准则

每个地区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自身优势。发展经营模式、引进项目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生产传统组合考虑。首先,各地可以发挥传统的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的名优、特稀产品,创名牌,促发展。其次,可以引进新的技术和品种进行示范园试验,不断充实完善本地的传统资源。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和行业在市场中的领导力和竞争力。

(四)明确示范园的发展方向

1、走产业化之路

科技示范园要以市场经济为准绳,根据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将市场作为发展导向,将效益作为发展中心,实行专业化、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最终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营和组织方式。

2、走科技化之路

科技示范园要把科技作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3、走市场化之路

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应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基本要求,将自愿结合、自筹资金、互惠互利、自负盈亏作为示范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组建科技示范服务公司,分担风险和利益。

结论

近几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而且还实现了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以及观光旅游农业的结合提升,对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在示范园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提高重视,采取积极的、合适的措施,以提高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有效价值。

参考文献

[1]孔令德,王锦远,曲守涛.浅谈农业高科技园区的风险及防范[J].农业科技管理,2002年.

第12篇

关键词: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我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处于安徽省中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城市之一。总面积2585kO,截止到2014年底.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煤炭开采沉陷区越32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约总面积的55%,根据淮南矿业区的地表水位勘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地面受沉陷影响将呈现出在前期面积上快速增大,在后期深度上缓慢增加的自然规律,预计到2020年,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采煤沉陷区的总面积将达到369平方千米,最终塌陷面积将达到687平方千米,其中积水面积达最大积水深度将超过20m,相当于100个西湖大小。

造成塌陷区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煤,被誉为“黑色的金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一些小商贩不顾环境的恶化,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煤炭资源大肆露天开采,导致地下排水管破裂,临近建筑施工、改造,引起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导致地面塌陷。另一方面是开采机制不完善。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小商贩违反国家规定,为节约开采成本,不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导致煤炭开采技术不过关,开采方式不合理,导致地表及地下结构发生非常态化变化。

当前,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煤炭资源开采强度迅速增大,淮南市塌陷区面积也在飞跃增长,导致地面受沉陷影响范围迅速扩大,耕地面积锐减、环境破坏严重,种种现象影响着经济发展,冲击着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考验,同时也会导致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滑,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解决好采煤沉陷区的环境污染,对有效治理生态破坏问题,化解当前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土地复垦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一并增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开始采取一系列工程或生物措施优化自己的生活,但是同时也破坏了生活的土地。而土地复垦就是指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破坏的各种土地恢复到社会所期望可供重新利用状态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的体现主要是: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综合养殖模式;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绿化生态模式;煤矸石回填造林模式;矸石地灌浆复土发展农业模式;粉煤灰填充复土造林模式;简整为农地模式;疏排法复垦为农林地模式;积水深陷区的“防护工程”;“田块”道路工程;塌陷区植被“滴灌”工程;煤矸石填充营建建设用地模式;基塘或生态农业复垦模式;生态农庄复垦模式。

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政府通过对后湖村塌陷区现状及其区位自然条件的细致分析,从本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入手,形成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治理策略,即“后湖模式”。

后湖生态园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采煤塌陷区内。淮南市潘集区政府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模式,治理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区,将沉陷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实现塌陷不荒废、不浪费、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减收的目标。人们把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称作“后湖模式”。目前后湖生态园已经完成1万亩概念性规划及一期工程4000亩详细规划和核心区1360亩土地整治。这就是利用地区所拥有的独一无二自然优势的塌陷区和本地农业所特有的模式,建成的为游客提供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等综合活动的农业观光园。本次规划极具创意,在国内塌陷区治理模式中属于开创性方案。这不仅是一个全面的、生态的、科学的和可行的方案,也是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路径。同时后湖生态园不仅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营方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还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再生利用。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与新农村重建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二、景观规划

在对土地复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城市矿区景观策略的规划。所谓景观规划是指基于城市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城市中采煤塌陷区、荒地、低山地等废弃土地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土地重建使废弃土地具有具体的利用方式,为了达到最终的生态整体目标,我们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的特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本文旨在探讨的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大地景观、农业景观和工业景观。

大地景观规划。指的是景观设计的艺术方式,在矿区景观重建过程中,利用各种采矿废料作为生态恢复的载体,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生产和生活空间。淮南市淮南公园正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园林、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位于淮南市滨河小区北侧,东临龙湖公园,西邻十涧湖,是淮南市滨河绿地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该地的湿地、内湖、外河、农田及大片湿地滩涂占据主导地位,明确城市发展核心的文化,同时明确城市生态规划结构,形成生态核心以及沿河生态廊道。该公园的功能主要有:城市阳台、城市会客厅、生态湿地保育区、生态湿地公园体验区等功能分区。规划结构,形成城市发展轴线,进而通过产业延伸、两条轴线叠加,形成片区空间结构的布局。景观系统中,沿河形成城市公园景观带,作为淮河滨河景观保护区,与城市发展相对应结合。再融合了淮南市地方文脉特点,设计了富有多重功能的主题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憩空间,树阵广场,户外演艺广场等,为公园周围片区内的商务、居家、校园等不同需求的不同人群提供了学习、生活、休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场所。这种设计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因为大地艺术亲近自然,它体现出了对自然的重视,有助于土地的生态恢复;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恢复遭到破坏的土地过程中,它以艺术为主题,在提升了观景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自然景观的视觉价值。而农业景观规划是指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结合,利用田园、湿地景观等环境资源,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而这种农业景观的应用最早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如: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路边的城堡或大农场进行内部装修改造成饭店,用以留宿过往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后陆续出现了美国的观光农场、日本的务农旅游等,都为本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就我国而言,应用上述做法还尚属少见,而淮南市政府认为,土地农业复垦无疑为采煤塌陷城市的废弃土地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再造提供了契机。为此,淮南市政府建立老龙眼生态区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目前,老龙眼生态园区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完成,山体水库周边污染产业已退出(其中4家石料场、5家养猪场、1处养鱼塘)。按“因山造景,因水造景,因势造景,返璞归真”的原则,已完成水系的疏导、水库坝体除险加固;完成库区水质治理(进行了清淤、换水、植被净化);完成库区的植被恢复(种植3万平方米的草坪,5000余棵乔木);库内增建了2座鸟岛,1处生态池;对水库边坡岸进行了修整,还建立了洞山生态区、大通湿地区等生态区。目前,淮南市政府对资源枯竭矿区修复与开发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8160万元(其中老龙眼水库生态区7400万元、洞山生态区200万元、大通湿地生态区650万元)。由舜耕山脉连为一体的大通湿地生态区、洞山生态区、老龙眼水库生态区,经修复治理,已初显盎然生机,这是淮南矿业城市治理的典范。除对土地本身的价值利用外,目前发达国家在矿区内工业景观艺术的创造中也十分重视,如: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工业命脉,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也曾是欧州最肮脏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德国北威州政府大力推动工业文化之旅,在进行矿区、工业厂房的景观重建的同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元素,再经过设计赋予其新的功能,即把多个废弃的工业建筑改造成公园、美术馆、设计中心等,这样不仅为老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气息,也让城市的寿命得到了延续。这种不仅体现出了工业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可以用作进行教育和环保宣传的生动素材。而对于拥有百年历史的煤都城市淮南市而言,加强对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淮南市望峰岗矿井场前区景观设计正是基于此种景观设计方法为基础,使矿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望峰岗矿区地处望峰岗镇,属于城镇内矿区,矿区场前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城市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处处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保持矿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相适应。其工业景观设计,放弃了钢筋水泥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材料,而是以软质景观结构为主,以硬质景观为辅。同时把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环境心理需要与景观设计规划相结合。矿区内各类娱乐设施齐全,篮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地等配套设施丰富,矿场区内演讲台也可用于矿区员工集会、表演节目、组织各项活动等。这种与建筑物、道路、办公区相结合的格局,针对特有的办公区环境主题的相关要求,采用现代景观园林建造理念手法,将环境与景观一体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并兼顾不同矿区的员工生活需求,为人们创造出了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这种以工业元素为基础、兼顾以人为本的煤炭城市发展思路,对于加强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促进城市保持好又快发展、永葆煤炭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淮南市对上述景观策略的探索还在进行中,城市各项发展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市治理体制还在进一步加强,但在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中仍属于探索较早,这说明景观的再造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景观再造所创造出的活力和财富,可以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契机。

三、移民安置

对于采煤塌陷区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妥善安置因采煤塌陷区而引起的移民拆迁问题。近年来,随着采煤塌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致使各种地面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许多村庄塌陷为大水面,且煤矸石粉煤灰又带来二次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引发了群众失地失业生活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采煤塌陷区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农户搬迁矛盾呢?笔者根据我省淮南市具体环境特点,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三方沟通,建立机制。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实行三级沟通,一是集团公司(如:淮南矿业集团)同市政府的衔接沟通主要解决涉及搬迁的政策性重大问题;二是集团公司同区、县政府的对接沟通,主要是执行搬迁政策、确定搬迁方案及区县政府指导搬迁工作,;三是矿井同乡镇的沟通,主要解决实施搬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搬迁进度,促进沉陷区村庄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模式探索,和谐安置。根据采煤沉陷区特点以“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为治理思路,对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一是集中式搬迁。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合理编写制定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规划,完善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政策,使得搬迁安置由“应急”向“常态”、由“据实补偿”向“以人口补偿为主,据实补偿为辅”转变。把采煤塌陷区居民村庄的搬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发展思路相结合,与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相结合。迁村入镇、迁村入城,集中建设多层住宅,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趋于城镇化,打造集住宅、商贸、教育、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以塌陷搬迁安置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农村面貌,从而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安居问题。据笔者调查,截至2013年底,由于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淮南市已建设安置住房面积649万O,组织入住4.48万户13.82万人,安置区环境、教育、医疗及卫生基础设施均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发展式安置,即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搬迁失地农户进行合理补偿,截止目前,淮南市财政已安排6000万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确保民众“搬得出、住得稳、可致富”。市、县、区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可用资金,建立了2400万元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基金,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统筹安置区和工业园区、创业园规划设置,同时可根据农户原有的土地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可为失地农民建设工业园区进行就业培训等,以便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三是开发式治理。所谓开发式治理,就是根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与特点,因地制宜的将其建设成多功能区,妥善解决塌陷区的再利用问题。如:把塌陷区变成“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经济发展潜力区等。”

淮南市已率先在安徽省建立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中国工程院彭苏平院士工作室”,积极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使塌陷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塌陷区综合治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塌陷区区域经济也明显加快。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在国内乃至世界看来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任何地区的塌陷区治理都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因地制宜,若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必将适得其反。(作者单位:1. 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 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指导教师:孙功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410361096

参考文献:

[1] 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陈维、季琳琳、戴晓薇、何生富、刘德胜.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318-15320,15412.

[2] 夏海山、夏正伟、王凌绪.采煤塌陷区规划的策略方法――以山西司马矿的景观生态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31.

[3] 王辉、汪应宏、卞正富、刘小丽、鞠元江.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机理与规划实践[J].中国土地科学.2011.8.(8):25.

[4] 孙功.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J].环境保护.2013,(17):63-64.

[5] 宗云峰.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2012.10.(10):38.

[6] 王福琴.安徽省两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建议[J].安徽地质.2010,20(4):291-293.

[7] 刘飞,陆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612-618.

[8] 康继田.矿业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