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专题讲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每年的教育新闻,总有老师与学生或家长产生冲突的新闻。师生冲突、家校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冲突双方或一方的情绪失去控制,丧失理智,为逞一时之快,从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
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桥梁,老师更要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掌控。同时,教师也要训练对情绪的敏感度,通过对学生性格、经历的了解,加上学生表露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那老师究竟该如何做好情绪的管理呢?这些方法里或许会有答案。
老师,怎样察觉消极情绪的出现?
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就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环顾四周,我们身边是否有着这样一些情绪样态?
1.
“愤慨撒气式”轰炸,情绪容易失控
一个家庭的稳定,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一个教室的稳定,往往取决于性格稳定的老师。然而班级经营中,教师愤怒失控的情绪,却很常见。不懂得调控情绪,时常将血压频频逼到爆表的份儿。
教室里分不清是在教师教育学生,还是仅仅在发泄怨气。而那些令老师暴跳如雷的细节,盘点下来往往不过是教学生活中的点点小事,因为没抄生词,因为上课说话,因为动手打了同学,因为弄坏别人的东西……
班主任在教室里一番咆哮之后,带着满满的垃圾情绪回家。十年过后再回首,这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小事,人不犯错,谈何成长,早知事小,生个啥气?
2.
“苦口婆心式”长谈,情绪过于执着
洋洋洒洒几十分钟,执着于非要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解决问题,往往容易沦陷到苦心长谈的囧境,是对师生共同时间成本的巨大消耗。
苦口婆心似的长谈,多来自于内心的执着,甚至自己变成了偏执狂,而不能自查。
总试图把学生、家长说得败下阵来,便以为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殊不知学生早已练就了“委屈求全”的沟通方式,就是无论是否赞成老师的说法,全部依着你说的来。
不为说的尽兴,就看实用不实用。有时掐中要害的关键一言,可以点醒迷途羔羊!关注这种执着过头的情绪状态。话不一定一次说完。放下,既是放过别人,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3.
“脑补情节”式推理,情绪沦陷猜疑
“老师,我的想法是……”
“你不要说了,你凭什么……”
“老师,我……”
“我什么我,我还不知道你!这肯定是……”
擅长“脑补式”案情分析的班主任,常常习惯的调研方式是问家长、问同学、问各种相关人士借以用拼图式组合还原事情事情本身的原貌。
了解不同渠道信息甚好,还原事情原貌甚好,却不要忽略了聆听当事人最真实的想法。这是常理中的必备环节,却容易成为最容易忽视的主要一幕。
每一个突发事情的产生,不是以平息事态为唯一目标,对直接当事人入脑入心的教育也是重要一环。纯粹靠调查访谈,寻找拼图式的事情原貌,不如回到当事人身边,去细细聆听,真诚对话。
4. “急于攻防式”回击,情绪过于敏感
教师自身岗位往往容易自带三分权威意识,却又格外敏感与自尊。这种敏感使得班主任常常容易把家长和学生的言差语错,与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联系起来,平生烦恼。
运动会上,家长们纷纷在微信群中翘首期盼孩子们比赛的一幕。一个家长干等半天,不见自家子女上场,忍不住微信上询问老师:“不是每个人都参赛吗?”
班主任奔忙之中,匆匆看到群中的问话,气不打一处来,误认为是来自家长的公开质疑,生硬的甩出来了一席话:“自己家孩子的水平,你自己清楚!”
过于急切地维护自己的岗位尊严,生怕点点疏漏影响自尊,反而有主动点燃战火的嫌疑。不过是普普通通一句问询,正常沟通即可,大可不必总与自己做联系。
5. “道德圣人式”审判,情绪过于冷漠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学生进行品格审判,做学生教育的“道德圣人”,这样的沟通方式,往往义正词严,而收效甚微。
某校面对一位留守少年的早恋问题,在他的家庭没有给他足够多的关注时,一位在学业和生活上对他多有帮助的女生,俨然已经成为了该男生生活当中最重点的朋友。
学校不同老师分别参与审讯与批判,对学生轮番进行大同小异的苛责。却没有人去愿意主动理解,一个孩子在非常无助的时候对他仅有的朋友内心的重视。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对别人关爱的感激。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去对话,而非主动贴上道德审判的标签。
教师情绪管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呢?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个缓和情绪和转化情绪的可操作的技巧。
1.
暗自调整呼吸
工作中,遇到令我们勃然大怒的事情时,细细地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你会发现有时在对话过程中,呼吸越来越急促,心跳加快,甚至血压也稍有变化。主动自我觉察,改变基础的对话节奏,让自己在聆听学生或者家长讲话的时候,暗自深呼吸,默默提醒自己,不生气,不动怒,逐步找寻内心的平静。
2.
限制提高音量
歇斯底里的怒吼式沟通,除了情绪宣泄,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凭借声音高来镇住场子的人,往往还在自我情绪管理的初级阶段。即使心中怒火燃烧得肝肠寸断,也要尝试学会降低音量来讲话。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能这一分钟批评学生,而下一秒,切换到平静的状态正常行课。
3.
暂停处理问题
改变处理问题的节奏非常必要。如果不是需马上解决的安全隐患类问题。当你无法抵制内心的怒火时,强行暂停也是一种自我管控。不妨独自思考策略,或者回到办公室去发起草根式研究,找找身边同年级的班主任们,就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再来解决。
4.
适度保持沉默
家校沟通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场合都适合强行暂停。面对你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家长或学生行为,不妨适度保持沉默,多倾听对方的诉求,告知对方,“我已经了解了你的需求。”“我进一步了解一下情况。”等方式,用以延缓解决问题的步调,避免怒火中烧时造成双方情绪不必要的擦挂。
5. 坦诚告知不悦
如果遭遇对教师自身人身攻击,未必依靠隐忍或者视而不见。温和坚定而明确地表明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6. 学会宣泄调剂
解决复杂棘手问题,常常让老师会陷入比较漫长的黑暗状态。有时甚至从清晨直至深夜。长时间应对,很容易让情绪陷入轻度抑郁状态。不妨设置截止时间,一旦结束,主动切换场景,看场喜剧电影,约人一顿美食,听听喜欢的音乐,也是给教师的心灵自由放风的时间。
你也可以选择,向别人倾诉,但不要变成喋喋不休重复。有时,重复倾诉,相当于复习烦恼。定期通过一定途径宣泄释放消极情绪,才能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
7. 建设心情同盟
学校里不妨有几个知心闺蜜,既是心情同盟,也是智慧同盟。改变单兵作战应对具体问题的状态,能够在遇到各种困难事、琐碎事、不平事的时候,进行情绪的倾诉与相互调节,从而通过团队的力量,消解情绪压力,释放情绪能量,共同维护情绪健康。
班级情绪调控的原则与策略
如何在班级经营过程中,做好情绪的管理和疏导?
我们不妨尝试着改变传统的对话方式,尝试在集体教育情绪调试的过程,做出如下改变:
1.
改善“速听快判”沟通惯性,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
充分的聆听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专心致志地听孩子去表达,不去评判,或者延迟你的评判,给出学生表达情绪的空间,让你所听和看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回归真实。
一个眼神、一次叹息、一次不经意间的回避目光相遇,都能看得出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梳理经验,自然为发现情绪背后的真实思想,奠定扎实的基础。
2.
改善“一刀切”沟通惯性,换位思考形成情绪的共鸣
情绪的共鸣,需要充分的理解在先。理解,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刨根问底。要相信每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儿童理由。
老师要尽可能的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善意的解释,替孩子,替家长的行为,寻找理由。放下成见,换位思考,才能形成情绪的共鸣。
3. 改善“唯我独尊”惯性心态,善于激发积极情绪的产生
要引领,不专断。这更需要老师有底气逐步树立民主沟通的状态。家校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改善“唯我独尊”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来激发家长群体积极情绪的产生。
比如,逐步发现不同家庭教育细节中可圈可点之处,圈出来,点清楚,通过一定渠道宣传出去,让不同的家庭感受到身边的榜样力量。
通过沟通去寻找亮点,搭建平台,把这些家庭亮点晒出来,激发家长群体相互学习的积极情绪,推动跨家庭的互相滋养。
4. 改善大包大揽沟通惯性,划清边界避免对立情绪的产生
当我们面对枝节颇多的复杂学生问题时,总是希望于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当执着的信念过了头,就容易暴露出掌控感过重、处理事情过于急切、对话沟通过于犀利等问题,有时会点燃对立情绪,反而不利于事情的有效解决。
改变大包大揽的沟通惯性,班主任要有一定的边界意识,保持一种对服务对象的尊重的底线意识,以避免不必要的对立情绪的产生。
5. 改变“见招拆招”惯性,尝试常态教育指导
部长带头上讲堂
强化责任敢于担当
8月18日上午,镇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忠菊作了主题为“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分享正确认识压力的能力与心理调节的方法。她说:“作为宣传思想干部不仅要学会减轻自己的压力,正确进行心理调节,还应主动承担起调节社会人压力的重要任务,引导社会人竖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专题讲座紧紧围绕主题,重点讲述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等内容,形象地以数字“1000000…”表述了健康与金钱、权利、地位、荣誉、社会名声、美满家庭等的关系,再配以轻音乐,让听课的人心情舒畅,听得入脑入心。
通过讲座,蔡忠菊勉励大家要以健康为重,切忌为了金钱、地位、荣誉、名声等贪图安逸快乐与腐败沉沦。讲座结束后蔡忠菊还向大家现场推荐了自己阅读受益的两本书籍,一本是《阳光心态》,另一本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精选干部上讲堂
提升干部整体能力
今年,镇远县致力于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将“宣传部长上讲堂”纳入全县干部队伍培训课堂,精选宣传干部在党校干部队伍培训班上做专题讲座。通过多场宣讲后挑选出两名班子成员到县委党校培训班作主题为“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本职工作”和“文化旅游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培训对象为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和妇女干部以及党务干部。
通过专题讲座,既达到提升宣传干部“动脑、动笔、动嘴、动腿”的能力,又能让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当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全媒体时代对党政工作的影响,学会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本职工作,整体提升干部队伍应对新媒体的综合能力。
入乡镇进社区
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镇远县自开展“宣传部长上讲堂”活动以来,已开展70余期宣讲,其中进乡镇乡村、社区30余期次,深受群众欢迎。
镇远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主任科员李镇江每年都应邀到县直机关和乡镇讲课,内容包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讯员培训、党的理论、群众工作法等,让广大党员干部从理论上、业务上、工作作风上受到教育,提升整体素质。
今年以来,镇远县委宣传部结合“两创一满意”工作开展,精心选题,认真准备课件,到舞阳镇12个社区、部分乡镇村寨进行宣讲,通过讲述身边人身边事,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群众民族精神观和文明素质。
互惠营销:不同公司相互之间的合作,各取所需。
整合营销:跨行业、跨领域整合资源,丰富内容,取长补短。
网络营销:宣传推广、网上销售、网上招商;开专栏,发论坛,会员注册,积分返利。
体验营销:产品知识,产品了解,产品文化,产品导购,产品体验,产品销售。
社区营销:针对社区居民进行产品推广、折扣有奖,活动促销。
会议营销:以会议讲座形式,邀请客户,专题讲座,现场销售。
旅游营销:与旅行社联系,可以进行折扣返利,可以相互营销产品,利用相互资源。
节庆营销:针对周末、国家规定节假期间人流较多大好时机策划组织的不同主题的节假促销活动。
会员营销:为稳定客户而制定的一种长期优惠折扣服务策略。
定向营销: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而设计的细分营销方法,诸如老年人、年轻人、女士群体等。
机构营销:指针对企事业单位、商会、协会、跨国公司、各省市办事处等进行的团体营销。
渠道营销:针对相关行业,诸如酒店、酒吧、餐饮、咖啡厅、美容店、健康会所等渠道的营销。
商务营销:奖品、礼物、馈赠、宴会、晚会、商务活动,区域市场代表,商务洽谈。
文化营销:酒文化讲座、书画比赛、笔会、文化论坛、人生意义、成功指南等专题讲座。
公益营销: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做有责任、有爱心、深受政府支持、民众爱戴、消费者欢迎的企业。
阳春三月,山西省科协“星期日知识讲座”应广大听众要求,精心安排了六场讲座,相继走进了机关、社区、学校等,内容涵盖健康养生、理财投资、防震减灾、书法知识等主题,为千余名公众送去了丰盛的科普大餐。
3月13日,“星期日知识讲座”走进山西省广播电视局,邀请山西现代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营养师郭亚芳为离退休老干部从饮食、运动、保健等方面详细讲述了《老年人的营养与保健》相关知识,受到在场听众的一致欢迎。
14日,中北大学举行 “中北大学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节”。应校方邀请,“星期日知识讲座”为参加文化节的广大师生安排了由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闫计明主讲的《防震减灾,科普先行》专题讲座,针对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的预测预报、家庭防震准备、地震时紧急避险措施以及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结合实际向广大师生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15日,“星期日知识讲座”走进万柏林街办新友谊社区、滨河社区,为科普大学的学员们分别安排了《2012年投资策略》、《运动、营养与健康》的专题讲座。
21日,应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的邀请,“星期日知识讲座”第三次走进该公司,邀请太原市体育科学研究所门诊部主任马琦文为广大职工带来《运动、营养与健康》主题讲座。马主任通过多年对临床医学和保健营养学的总结,呼吁大家要用科学健身、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平和乐观的心态、理性的生活方式,追求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生活品质,享受幸福人生。
22日,为了让孩子们深刻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星期日知识讲座”邀请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史彦鹏老师为新建路二小的小学生送去《书法普及势在必行》主题讲座,鼓励中小学生在书法艺术文化氛围中接受陶冶和熏陶,提高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审美情趣。
“星期日知识讲座”自2002年开办以来,始终秉承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精心策划了四百余场深受欢迎的科普讲座。这种新颖、直接、高效的知识传播方式,正以其特有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喜爱。(山西省科技馆 编辑:吕伟)
(山西省科协)
一、重视安全教育,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提高安全管理认识。校园安全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管理的手段,实现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减少损失的目的。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解决寄宿制初中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应从认识上入手。首先,要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学校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学校安全事故。其次,要认识到良好的安全管理是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第三,要认识到控制事故安全管理举足轻重。在有限的资金投入和有限的技术水平条件下,通过管理手段控制事故无疑是最有效经济的一种方式。管理要周密、细致、到位。
二、消除校园周边环境干扰,给学生一个洁净的环境
社会上一些人为了赚钱,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在学校周围开设网吧和游戏厅,有的甚至通宵向学生开放。调查发现,有的学校周围 200米以内竟然超过了20余家网吧和游戏厅。由于这些寄宿制学校的中学生双休日无人监管,加上这些中学生又缺乏自控能力,造成部分寄宿制中学生沉溺于网络和游戏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还有各类商贩、摊点充斥校园四周,不仅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对于学生卫生、饮食、消费行为也影响极坏。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调动一切力量,解决好校园周边环境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要建章立制,做好制度上的保证以此保障学生的上述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活动设施
加大安全经费投入,为校园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学校安全管理离不开“人”,但也离不开基本的办学条件“物”。而这些都要有赖于经费的支撑。学校要增加对校舍及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因“物”方面不达标而造成的安全事故。良好的环境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寄宿制学校所在的政府和学校,在学校实施双休日教育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为实施双休日管理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双休日活动提供必须的场所,并建立学生双休日活动的组织机构。例如,建立学校书法创作基地,组建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
四、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宿舍的主人,宿舍是学生的家,他们对宿舍情况最熟悉。让学生参与管理,更有针对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变他律为自律。鼓励学生参与对宿舍日常的检查、评估、督促、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所制订的各种制度不是压抑人的思想,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是对学生的关怀,对人格的尊重。充分依靠学生,发挥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五、开展系列活动,细化双休日管理
(1)开展各种专题活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以及围绕重大纪念活动开展的墙报、黑板报、手抄报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培养正确的消费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辟相关宣传橱窗、开展零花钱开支设计、节约用水用电小发明以及爱心捐助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心理,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3)加强健康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诸如卫生安全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卫生专栏、疾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开展各种义务劳动以及内务整理评比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监督、自我实现,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行为和维护公共卫生秩序的道德观念,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双休日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在搞好双休日管理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双休日课外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双休日做到“八个有”:有做的(开展义务劳动、科普活动、试验操作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灯笼制作、风筝制作等),有看的(组织学生看好电影、电视、好网站、好录像、图片展览等),有听的(举办专题讲座、学法指导专题、校园广播等),有说的(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座谈会、诗歌朗诵等),有唱的(举行歌手赛、自编校园歌曲、班级合唱等),有写的(办各种专栏、板报、写心得、手抄报、校园文学刊物、社会调查报告等),有读的(图书馆开放、举办读书活动等),有跳的(举办文娱晚会、摆手舞大赛、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等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双休日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小学科学新课标强调小学科学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立足学校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我们农村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乡土资源源于日常生活,是我们温馨而熟悉的亲情领地,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一座宝库,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精选乡土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教学情境来建构知识,所以考虑农村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取烙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来阐述教材中的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等,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例如《生活中的真菌》一课中,“可以食用的真菌”这个知识点我们并没有照本宣读教科书,而是师生共同探究了本地山区常见的羊肚菌、大马勃、灰棕口蘑、血红铆钉菇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可以食用的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乡土材料来设计教学问题,巩固所学科学知识,如在《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课结束的时候,教师联系本地种植胡萝卜的实际情况,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母把胡萝卜种在沙质土里?”,学生一听立刻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的思考讨论,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答了问题,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不仅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课外延伸,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冀教版科学课本,每册都设有几节专题研究课,专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问题,通过合作探究、亲历社会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专题研究课,我们农村小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资源,例如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调查当地马铃薯丰产新技术、当地常见植物繁殖方式、家庭房屋保温措施、本乡利用新能源的情况等探究活动。这样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了课下,从教室延伸到了社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体会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同时乡土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评价体系,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智能潜质,发挥出了他们的最佳水平,教师及时鼓励表扬,这样我们对学生由单一的试卷智能评价拓展到了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多元全程的评价,真正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三、关注社会问题,开设专题讲座。
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探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农村经济不发达,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对当地社区存在的典型社会问题,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讲座,是我们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又一重要途径。例如当地医院共用皮试针头,为社区居民埋下了巨大的生命健康隐患,我们在六年级《奇妙的人体》这一单元结束后,便开设了以“拒绝共用针头 珍爱生命健康”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告诫学生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可能会感染多种传染病,在就医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当地野生大型真菌丰富,但常有误采毒蘑菇食用中毒事故,因而在六年级《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这一单元,专门开设了一节介绍本地毒蘑菇及识别技巧的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结束后,学生深入社区,用宣传演讲、粘贴标语等方式向家长、邻居普及科学知识,使社区居民对医疗安全、饮食健康、环境污染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了一些社会隐患,有利于构建更和谐的社会。
四、激发学生兴趣,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求知、探索欲望,我们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擦亮学生开拓创新的心灵火焰。成立科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潜能,也是我们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举措。我们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分别指导,组织各种实地参观考察活动,指导他们观察、研究、撰写小论文。例如利用课外时间,我们组织对植物有兴趣的同学调查当地植物,制作植物标本,开发植物食品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意趣,同时也感受到了家乡的富饶与美丽,升华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组织学生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活动中我们编写的一些地方性乡土教育文献资料和读物,也弥补乡镇地方自然人文资料的空白。
总之,广泛的课程资源是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我们师生要共同行动,有效的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合理的运用于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对科学课堂产生亲近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一、集中培训
本学期充分利用网络培训优势。5月20日在网上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大约3学时,学习后,各校进行集体讨论,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较好。通过反馈知道:《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法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经过参与、探究,主动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并使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教研培训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4月上旬,组织全镇教师搞了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是《教师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通过讲座,使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在学校中能否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改善有一定的规律性,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一步,多数教师选择了课题但不知选择什么样的科研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镇在6月中旬搞了一次科普讲座,内容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模式》。重点介绍了行动研究的模式,行动研究旨在提高实践者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行动研究也有一定的规范化程序,在行动研究为基本科研策略的指导下,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行动研究的质量取决于这些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校本培训
各校都能把校本培训工作归入到重要工作日程来抓。以《市进修校师训工作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据,各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quot;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自学思考题。每位教师每天利用半小时的业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自学,自学笔记达7000字。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自修教程》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两种方式。
"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实际地写出主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校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各校专题讲座4次不低于8学时。集体讨论,每个专题2次,不低于4学时。经验交流每个专题2次,不低于4学时。校本培训各校都超出16学时,符合考核标准。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1.培训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护士形象和行为,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中责任护士的工作。
②熟悉科室的配置与布局,工作制度、工作程序。
③掌握肝内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④掌握肝内科常用药物的作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⑤掌握肝内科常见急症的临床表现、评估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治疗原则和护理常规。
⑥熟练掌握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
⑦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⑧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2.培训要求:
①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考核和护士行为规范训练。
②工作期间由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负责教学管理及临床指导工作。
③以责任护士工作为主,适当安排治疗工作,熟练掌握基础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④参加院内、科内的业务学习。
⑤每月护士长或带教老师提问不少于5次。每年每人一次护理查房或专题讲座……
⑥每月考核“三基”理论和基础护理操作,考试成绩均在80分以上者方能合格。
3.培训效果评价:
①轮转结束根据轮转护士工作表现、操作技能、晨会提问、护理记录书写、护理查房或讲座等进行教学评价。
②护理部组织科室护士对轮转护士进行综合考评。
二、工作3—6年护士的培训
1.培训目标:
①掌握肝内科的配置与布局,工作制度、工作流程。
②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肝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
③熟练掌握肝内科知识和技能(包括专科疾病知识、疾病护理要点、用药注意事项及常见不良反应等)。
④掌握肝内科基本的急救技能和专科抢救流程。
⑤掌握肝内科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⑥掌握整体护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
⑦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
2.培训要求:
①熟练掌握各岗位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
②每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护理查房或专题讲座,由临床带教老师指导,护士长及其他带教老师参加并评价。
③3年以上护士,每年完成至少2次专题讲座或教学查房。
④每季度考核“三基”理论和基础护理操作,考试成绩均在80分以上者方能合格。
⑤参加科内、院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
3.培训效果评价:
①临床带教老师或护士长根据护士工作表现、考试成绩、操作技能、提问、护理记录、护理查房或讲座等进行评价。
②护士长每月对护士进行绩效评价、年终进行综合评价。
三、工作6—10年护士的培训
1.培训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及慎独敬业精神。
②熟练掌握本科室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
③掌握本科室常见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原则、抢救流程和生命支持技术。
④熟练掌握常用急救器械的性能、操作程序和故障的排除能力。
⑤掌握心理护理、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
⑥掌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⑦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冲突、投诉的处理技巧。
⑧具有较高的护理教学、临床带教、指导下级护士工作的能力。
⑨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
2.培训要求:
①责任护士工作以危重患者护理为主,并根据能力承担护理组长的工作。
②参加院内、科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侧重专科、教学、管理及科研方面的内容。
③参加病房和科内护理科研设计及论文写作。协助护士长做科室行政管理及护理队伍建设工作。
④参与病房带教,表现突出者可选拔为病房带教老师。每年至少进行1次专题讲座或教学查房。
⑤鼓励参加护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
3.培训效果评价:
①科室根据护士工作表现、操作水平、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查房或讲座进行综合评价。
②年终根据各项考核成绩,评估教学效果。
四、主管护师及以上阶段的培训
1.培训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及慎独敬业精神。
②熟练掌握本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本科室常见急、危、重症抢救,掌握专科疑难杂症的救治原则及护理进展。
③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性能、操作技能、维护和一定的排除故障能力。掌握心电监护、吸引器等抢救仪器的使用。
④掌握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护理风险控制措施。
⑤具有护理教学、护理管理能力,能承担病房教学工作,有指导下级护士的能力。
⑥能够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开展护理科研,逐步达到副主任护师水平。
2.培训要求:
①侧重病房教学和管理工作。
②参加科内、院内的业务学习,完成每年继续教育学分。理论知识学习以自学为主,承担本科室专科理论、操作考试的出题工作。
③能承担本科室专科护理操作的技能训练工作,并能够进行示范。
④每年至少完成1次科室业务讲座或护理查房,并指导下级护士的护理查房或讲座。
⑤主持完成本科室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改进工作。主持病区内的护理科研工作。
3.培训效果评价:
①参加院理论、操作技能考核合格。
②每年根据科室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综合评估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③对科室及医院培训工作能够提出建议,不断改进培训方法。
附:各层次护士重点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应急能力理论知识
1-2年
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常规。2肝硬化病因,肝硬化的并发症。3Braden和防跌倒评分。4专科健康教育内容。4常用药品和抢救药品掌握。1掌握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分型和诱因。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3肝性脑病的诱因及临床表现。4抗病毒治疗药物指导。1掌握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意义。2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表现及出血量估计和病情监测指标、周围循环的观察。3肝性脑病的治疗护理要点。1掌握上消化道大出血血象变化及再次出血的判断。2三腔二囊管相关知识。3人工肝治疗相关知识。4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技能操作应急能力
1基础护理操作,测生命停电、停水、失窃、职业体征,铺床法,口腔护理。暴露2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临床检验标本采集。3六步洗手法,穿脱隔离衣,吸氧。4简易呼吸气囊的操作。
德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也是人健康成长的一个动力。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教师的师德是调动教书育人积极性、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学校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而这一切的实现,强化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因而,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重塑了教师形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思想教育实效。
我们坚持把握教师政治思想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坚持全校教师间周政治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水平;通过上党课、党团结对等形式向积极要求入党的教师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社会考察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时政、法制、道德等教育;还充分利用专栏、标语等,在校内营造一种政治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针对思想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我们在分析教师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求全体教师爱护关心学生,蹲下来走近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和学生的家长交朋友,不准冷嘲热讽伤害家长,更不准教师训斥家长;二是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三是不准教师进赌馆打牌。此外,我们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建始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等来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先进人物,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激励教师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克服拜金主义思想;通过开展自查自纠、新时期教师形象和教育案例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激发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三、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师德工作力度。
我们在抓师德教育的同时,不断推进师德的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贯彻上级部门颁发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规范等,另一方面贯彻上级部门根据我们的实际,通过教代会组织形式健全各种工作规范与要求,在评优、晋职、评选优秀年级组等评比中都明确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在工作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四、重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学校运用“校本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长期坚持对教师进行培训,本学期来,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六本书”,并请校内外专家作了学术讲座。此外,还派了十多位教师赴国家、省、州各地学习培训,这些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回来后或作专题讲座、或上汇报课,使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经验得以传播和应用。
最近,我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对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了一次大检查,通过检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做到了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但也还有极少数教师敬业精神还不够强,和学生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平等,教育观念还没有时代步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使我们的学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建始县实验小学
一、常规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所谓常规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以日常教学中的某一内容为依托,通过利用并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以获得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刚入学时,我与学生探讨了笑迎新生活、热爱班集体的话题。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你心中的班集体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班集体?怎样才能建成这样的班集体或你准备为大家所希望建成的班集体做些什么?)并展开充分讨论,旨在凝聚学生的智慧,设计我们的班徽。其次,全面展示和充分评议各组设计的班徽,并投票选出全班学生认可的班徽设计草图。最后,全班学生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选中的班徽。这样,我们的班徽设计完成,并在之后的班级活动中投入使用。这样的常规教学活动同班级文化建设以及班级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切实促进了班级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
二、专题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专题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成长中所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意义,而将教材中的主要观点和当前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相结合,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最终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
1.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即面向每届初三学生举办的有关潜能开发的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它以《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从人的本质与潜能开发谈起》为题,通过对“宇宙万物中的人类”“人类社会中的当代”和“当代中国中的我们”等三方面内容的深刻阐释,对“大海冰山下的来客”“人生四季里的春天”“迈向伟大复兴的祖国”和“创造波澜壮阔的一生”等四大问题的具体解释以及讲座之后《优秀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开发自身潜能、铸就人生辉煌的强烈愿望。
2.中学时事讲堂
中学时事讲堂,即面向全校某一年级或全校所有年级学生每学年举办一次时事讲堂。例如,2012年5月,我以《弘扬北京精神,争做文明学生》为题,开展了中学时事讲堂特色活动课。活动从人性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现实中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紧密结合,极大增强了学生对弘扬北京精神与促进自身成长的紧密关系的深刻理解,为他们努力践行北京精神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热点专题讲座
热点专题讲座,即在思想品德课上举办的重大时事热点专题讲座。例如,2012年9月,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发生后,举国上下坚决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了能给学生及时普及有关问题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将理国与发奋学习相结合,我在课上举办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的专题讲座,收效甚佳。
三、竞赛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竞赛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在每节课的五分钟“时事播报”和“我眼中的国内外大事”的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动员、组织和辅导,学生自愿订阅《中学时事报》和参加时事知识竞赛,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最终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1.坚定信念,培养情怀
竞赛教学旨在坚定信念,培养情怀,即坚定广大参赛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参赛前的复习阶段,我引导参赛学生研究各种权威资料,探究美国社会现实,并提出质疑,最终悟出:目前西方仍深陷欧美债务危机泥潭的体制根源。接着,通过深入对比复习,学生从内心深处初步接受了这样的历史结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2.增强能力,激发热情
竞赛教学旨在增强能力,激发热情,即培养广大参赛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例如,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针对这一重大经济现象,我研读诸多资料,积极开展教学,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三点。其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其二,中国仍是贴牌大国、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不是品牌大国、创造大国和经济强国。其三,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我国从贴牌大国、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走向品牌大国、创造大国和经济强国。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回顾中华民族古代、现代和当代的重大科技成就,不仅进一步培养广大参赛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极大激发了广大参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坚定了他们为实现国强民富百年梦想的决心和信心。
3.锻炼意志,树立意识
竞赛教学旨在锻炼意志,树立意识,即锻炼广大参赛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时事知识竞赛的备考过程不仅对参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对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密切关注现实、科学分析时事、不断探索发现和持续发扬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四、制度过程中的“学以致用”
制度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将思想品德学科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学内容同班级管理或年级管理相结合,通过充分讨论,由班级或年级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以逐渐形成制度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之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年级管理工作,我开始探索年级管理制度,并取得有益的教育管理成果。
通过实践,有关年级管理的框架内容逐渐形成,具体包括四点。其一,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年级管理制度,以促进全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二,设置与年级管理制度相应的考查内容。其中,“三大班级精彩”的过程性核心考查内容包括:课堂精彩、作业精彩和课间操精彩。其三,规定考查对象的相关项目,具体有两点:一是考查对象,即学生个人和学生小组;二是考查的名称和担负的职能。其四,明确考查的依据和形式,具体有两点:一是对学生个体进行量化管理,旨在展开全面竞争;二是对学生小组开展量化管理,旨在开展充分合作。在此,竞争与合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我们逐渐搭建知行统一、体验成长的育人平台,创立“三星两层六大人物,小组大组合作共赢”的年级教育管理模式,极大促进了全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发展。
一、学校开展集体心理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心理教育(或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注:祝新华、陈群:《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并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注:刘华山:《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载《教育研究》1994年第1期。)概括起来看,心理教育的形式大体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种。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尽管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集体教育方面,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深入研究不够,还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在个别教育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对于少数“敢于”去咨询的学生来说,提供的帮助也往往是“被动”的,即属于补救性的,不能发挥预防性、发展性的功能。另一方面,个别教育(心理咨询)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而我国目前中小学里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员的实际水平还较低,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处于经验水平,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更为困难的是,尽管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注:翟福英等:《营造青少年“心的乐园”??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纪实》,载《人民教育》1998年第1期。)但能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如果照此比例推算,我国目前至少应有2万名专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则相距遥远。美国马里兰州的MontgomeryBlair中学有2500名左右学生,共有10名专职且具有心理辅导专业硕士学位的指导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队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较低水平。而要在短期内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的队伍则是不可能的。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要迅速发展,从当前来看,重点应放在加强对集体心理教育形式的研究上。当然,强调集体心理教育,并不是放弃或忽视个别教育的作用。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功能是互补的,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片面地强调一条途径,而忽视另一条途径,都是不健全的”。(注:吴增瑞:《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但是,在一定阶段和一定条件下,应该分析哪一种形式具有更大的价值,可行性更大,然后,有重点地去研究它,发展它,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带动另一种形式的发展,逐步提高其整体水平。
开展集体心理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从事集体心理教育的教师容易培养,培训时间短,见效快,且需要的数量要大大少于个别教育的教师数量。教师的培养可以这样进行:由每所中学选送1至2名素质高且热爱这项工作的教师到高校或教育学院集中培训一段时间,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些开发性成果,然后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若没有,应尽快建立)统一指导开展工作。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主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负责所辖区内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定期到学校中去检查指导;二是组织各校的心理教育教师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在一起交流经验,开展研讨,不断提高水平;三是与社区内的其他心理教育力量(如高校,教育科研部门,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建立联系,请他们参与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并为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与这些专家学者牵线搭桥,使他们能够在校外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主要依靠学校内部力量,又借助校外力量的工作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既可保证心理教育的高起点和科学性,又可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持久性和连贯性。如果这个网络能够建立并坚持下来,学校心理教育的工作就可大面积推开,使多数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指导。与此同时,又锻炼和培养了学校心理教育教师队伍。长此下去,如果能再不断从大学心理咨询、学校心理专业毕业生中得到有效补充,就不仅能够开展集体心理教育,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个别教育的水平,满足个别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心理教育课程是进行集体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自我国近些年来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以来,有些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将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将学习心理、健康情感、坚强意志、人际适应、反应适度、青春心理、升学与择业心理、健全人格等八个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纳入到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法指导课》《中学生心身指导课》)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注:翟福英等:《营造青少年“心的乐园”??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纪实》,载《人民教育》1998年第1期。)有的学校则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分设系统教育和及时指导两个方面的内容。(注:祝新华、陈群:《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笔者认为,除了在活动课程和其他学科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之外,集体心理教育主要应通过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来实施。心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心理学课和心理学专题。心理学课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般性原理和概念,心理学专题则帮助学生分析、应对、解决具体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一般和个别的互相转化,再加上其他心理教育活动形式,如课外活动、参与社区建设等,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为中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相一致,符合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规律,又可为学生所接受,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学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它自身的存在体系。当然,由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不少人往往看重它的实用性,而忽视它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体系。当前国内一些学校的心理教育也同样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确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他们不同于其他年龄的人群,他们还存在着一个构建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这就提出了一个我们应以何种形式将心理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问题。结构主义大师布鲁纳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思路。他认为各领域的学科知识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正是由于这种结构的存在,就使得经验中的规律性更富有意义。因此,教师就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发现和创造。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只有在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心理学科体系轮廓的基础上,在了解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如心理的发生机理、发展规律、生理与心理、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知情意之间、自我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之后,才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知道如何去做;才会有意识地去做,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被动模仿。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有关心理学科的基本结构,而仅仅是一些互相没有关联的专题讲座,就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概括的程度,学生就不会利用所学的这些知识去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因此学生在没有获得心理学基本结构,而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的情况下,只能获得一些在具体情景中如何应对的心理技能,而不可能获得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应付学习、生活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使自己的心态持久地维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上。
开设心理学课程顺应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社会各方面都对未来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做出大的改革。在这个改革中,对于课程的调整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据统计,过去10年来在美国公立中学所设课程中,设置有关社会学、心理学课程的学校高达77.1%而占首位。”(注:刘佛年等:《中国教育的未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在笔者访问过的一些美国中学里,学生对心理学的选修率相当高,而且反应也很热烈。心理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它引导学生去关心、思考许多有关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更准确地把握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在我国过去的教育中却没有给予心理学以应有的重视。例如,从学生入小学起,学生所学课程多是关于外界自然、社会的,通过十几年的教育,学生基本可以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客观世界,但是对自己的认识却远未达到同步水平,而处于较低阶段,甚至许多成年人也视人的心理为一种神秘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心理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更早地进入学生的课堂,而发挥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呢?笔者曾给一些刚入大学的学生讲授心理学。讲授结束后,许多学生感慨地说,如果我们能早几年了解这些知识,就会避免一些不该走的弯路。
中学生能够接受心理学这似乎比较抽象的理论体系吗?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按照皮亚杰的智慧结构理论,中学生已经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命题运算,即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已经到了较高水平。在个性的发展上,中学生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他们开始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因此,在这个阶段给他们提供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内容的心理学系统知识,正好可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既然基础教育的最重要价值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受教育和发展的广泛基础,即增加其可教育性,那么对个体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帮助作用的心理学为什么不能进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呢?
(二)“活页夹”式的心理专题讲座
如果说开设系统的心理学课给学生一个有关心理学的一般性知识、原理和体系结构的话,这只是对学生一个“面”的指导,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将一般性的原理和知识与学生生活中所发生的具体事件相结合,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一方面,帮助学生处理这些可能会影响他们心理发展的事件,使其顺利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将所学过的心理学一般性原理运用于实际中,并从中获得应对技能。出于这种目的,在心理教育课程中,除了心理学课之外,还应有一些专题讲座。
在设计专题讲座时,应该考虑两个因素。首先,专题设计应针对学生主体的发展性需求。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如升入中学后的学习适应问题,与异性同学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考试,如何处理自己与父母、同伴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随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出现,如不能正确处理,就会妨碍他们心理正常发展的过程和速度。因此,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就可以针对问题(也可以从学生中征集)设计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发展性问题。其次,专题应针对社区发展中的现实性需求而设计。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学生所在社区的生活中也会发生一些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有时通过间接媒介影响学生,有时则可直接发生作用。如国营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家庭,进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对待这种现象,使他们从中获取积极的影响,而不至于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果能够以此为题开设讲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通过学生影响其家长进而扩展至社会。再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近年来在我国尤其在城市呈上升趋势。虽然教师应当给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以特别的关注,但在学生面前能够正视这种社会现象,在集体场合能够公开进行这方面的讨论和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离婚是怎么一回事,自己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的离婚,父母的离婚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顺利修复由于家庭变故而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使来自健全家庭的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在更加珍惜自己家庭幸福的同时,又发展了他们对别人的同情心和爱心。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种现象或认为不宜与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而在学生面前采取回避态度,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就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情绪,有的会仇视父母,有的会产生恐惧,还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导致父母离异的原因,因而产生负疚感。这种不良的情绪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可能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此,根据学生社区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可以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但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这些专题的重点不在于向学生介绍社会事件本身,而在于帮助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可能对他们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蕴含在其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或变消极为积极因素,并学会如何应对的技能。
这些专题内容的使用可采用“活页夹”式,以保持活页的流动性。有些与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有关的专题可重复使用。因为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他们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会出现相同的困惑和迷茫,因而这些专题作为“保留节目”可以不断充实,重复使用。有些根据社区发展需求而设计的专题则不可照此办理,必须不断调整内容,去掉一些过时的“页子”,补充新的专题,保持“活页夹”的流动性,从而使专题讲座更具有针对性,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真正发挥专题讲座的作用,在设计专题时,应在市、区心理教育中心的统一安排下,由下属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共同讨论,并邀请校外高等院校、教育科研部门研究有专长的心理教育专家及社区的有关部门同志参与进来,并给予指导,力求专题讲座更有针对性和教育性。同时,在专题讲座的开设形式上也应比心理学课更为灵活。可以采用课堂讲授,也可以进行专题讨论;可以由心理教育教师开设,也可以请校外专家讲授,必要时还可以请学生来讲。形式不拘一格,力求解决问题。
以上就心理教育课程的两种模式进行了探讨。这种课程还应结合其他的集体心理教育形式,如活动课程、其他学科教育渗透等,实现学校集体心理教育的最大价值。
三、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的支持系统
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支持系统协同合作。这个支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内外环境的支持系统
心理教育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除了课程本身的质量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即内外环境的支持。内部支持环境除了下面将要单独谈的课堂气氛之外,还有赖于学校管理者给承担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师以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自由程度,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并帮助他们协调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促进其建立和谐、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惟有如此,心理教育课程这种显性的教育因素才能与其他隐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施加影响。外部支持环境主要指来自家庭、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可以给予政策上的保障,教育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可以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进行指导,社区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参与协同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意图的基础上,可以在家庭里实施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的教育。总之,成功的心理教育课程,需要学校内外支持环境的协同合作,方能实现它的价值。如果说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算得上一个局部的改革的话,它的真正价值的实现则取决于整个社会教育思想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任何局部的、个别的变化所产生的功效,则是非常微弱的,其生命力也将是短暂的。
(二)师生之间的良好气氛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如何感受自身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业成就及学校适应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教育课程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营造一个使学生感到被教师关心、支持、信任、理解、尊重的气氛,就成为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持系统之一。这个支持系统应该包括以下两点。
1.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氛围,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应时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我是受欢迎的”,“老师认为我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我在班里是很受重视的”。这种氛围对于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等的培养和学业成就的成功,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等有重要作用。
2.师生之间应建立一个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和感情的对话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作为一个特定个体的理解和尊重。目前,许多学生抱怨,老师不尊重他们,不倾听和接受他们的意见,缺乏应有的信任和尊重。而这种状况则不利于心理教育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价值。如果在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这么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自信,无论是目前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能成功地面对一切问题,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价值就可以完全实现。
(三)有效的心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心理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该课程顺利实施的支持系统之一。这个评价体系大体包括上级对心理教育课程教师的评估,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估和学生的评估。上级对任课教师的评估可以从教师在课时安排,专题选设,师生良好气氛的建立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在课程教学安排方面,要检查心理教育课程是否按计划开设了,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原定专题是否如期完成,教学方式是否合适等。在专题的选设方面,要检查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看该专题与该校原来的工作水平、该教师原有教学水平是否一致(如远远高于原有水平,就不能保证它的真正落实)。同时还应注意该校的管理者是否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同事是否大力合作等。
任课教师对自己的评估除了上面涉及的几个方面之外,在评估步骤上可按照以下几步进行。
1.确定目标和预期结果。
(1)该专题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2)这个专题你准备涉及多少学生?
(3)你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2.检查实际完成情况。
(1)原计划专题中的内容是否完成?
(2)学生对此有何反应?
(3)反馈信息中哪些可用来改进这个专题?
3.评价这个专题的即时效果。
4.评价这个专题的长期效果。
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评估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可以通过口试、笔试、问卷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的改进等来评估这门课程的成功与否。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问卷供参考。
1.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或专题对你有否帮助?
2.你最喜欢这个专题中的哪一点?
3.你最不喜欢这个专题中的哪一点?
4.在这个专题范围内,你认为还有哪些要点需要教师继续讲授或学生讨论?
5.如果再开设这个专题讲座,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环境的不同,患慢性病的病人呈上升趋势,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该类人群均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然而正常就医者为数不多,已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也说明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保健方式已被大众接受或采纳,健康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转变,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实施科学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最基本的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积极配合参与治疗,有效地控制、减轻或预防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 1月―2009年12月,我院规划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开展了对各类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1 健康教育的实施形式
1.1 健康教育对象
门诊、在院患者、患者家属及本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退休人员等。
1.2 健康教育形式
我院开展了多种健康教育形式。
(1)口头教育:患者就诊时询问病史,诊断明确后,门诊患者先初步讲解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的沟通技巧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解答各种疑问。
(2)书面教育:对住院患者每天利用查房时进行健康教育,主管医生还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实施个性化的系统的健康教育,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书籍、宣传画等,给患者讲解或供患者及家属随时查阅。
(3)群体教育:通过定期在我院学术厅及社区门诊开展讲座、多媒体教育,对各类患者、家属及辖区居民进行集中健康教育指导和示范。并在卫生宣传日时进行大型讲座,门诊、住院患者、辖区居民都会定期来参加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我院预防保健科对各类人群进行健康体检,针对体检发现的影响健康的一些问题,组织医院相关专家到单位为职工进行健康咨询,传授预防疾病的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仅2009年参加健康体检的人数为12304人次,2010年为60岁以上城镇居民免费体检720人,组织为13个单位进行健康讲座13次。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1)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糖尿病的基本概念、临床症状、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应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应的相关知识及解决事宜。
(2)高血压的基础知识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高血压的基本概念、临界值、临床表现及常见症状、体征、心血管及脑血管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应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偏高和血压偏低反应的相关知识及解决事宜。
(3)甲状腺疾病的基础知识教育:介绍甲状腺疾病的病因、诱因、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疾病转归,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饮食指导:目的是让患者理解适当饮食意义。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体重、身高、性别、运动量等个体情况计算饮食量,保证合理的营养,对慢性病的预防和并发症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5)眼睛保护、听力保护指导:利用“爱眼日”、“爱耳日”活动,进行义诊,针对对青少年人群视力下降,尤其是学生用眼过度的现状,宣传保护眼睛和听力的一些基本常识。
(6)预防并发症的指导: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告诉患者及家属严格执专科医生的饮食、运动指导;定期到期医院复检;居家时要经常测量血压、体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生。
(7)心理健康指导:充分理解患者,常与患者交谈,解除其思想顾虑及悲观情绪,协助患者做好在院期间的饮食管理及药物管理。同时强调要保持良好心态,正确的认识疾病,学会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指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康复过程,理解和支持患者,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督促患者及时就医和坚持治疗。
3 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
我院从2008-至今年共开展各类健康教育专题讲座51期:其中《健康长寿大课堂》12期、《糖尿病健康教育》30期、《甲状腺健康教育》12期、《糖尿病大型健康教育》1期、《高血压健康教育》2期,糖尿病患者户外活动(运动治疗)2次,世界糖尿病日、肾病日、爱眼日、爱耳日宣传活动5次,发放各种健康教育处方2000份。
(1)通过科学而系统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拉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深入了解各类疾病的基础知识,保持乐观情绪,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
(2)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也有了足够的认识,能够初步掌握疾病发生的病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的正常值范围、以及常见的并发症。能够正确对待当前的健康状态和自觉了解疾病的知识。
(3)在家属的协助下患者能够做好饮食控制、掌握药物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发生不良反应时能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能采取适当方法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大大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