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英语课文翻译

九年级英语课文翻译

时间:2023-06-01 09:32:06

九年级英语课文翻译

第1篇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译员;军委会战地服务团干部训练班;军委员译训班

〔中图分类号〕K2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1-0167-06

①本文的完成,要衷心感谢译员戴德全子女和译员刘祖烈、黄士钊、黎成德、李廉、秦麟、范成之等,以及相关单位提供的翔实资料,并诚挚感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廷湘教授的悉心指导。

〔作者简介〕左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64。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共同抗争的结果,译员的默默奉献,亦是胜利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于译员在抗日战争中的活动,迄今主要是译员们的回忆,学界尚未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本文拟对抗日战争期间盟军中的译员进行初步探讨,望引起对译员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译员的产生与数量

译员的产生,与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对华援助密切相关。“七七事变”后,日本凭借处心积虑的准备和优势兵力,迅速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华南及华中的大片领土,而国民政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败退最终撤到重庆,仍然难逃日本优势空军的狂轰滥炸,损失惨重。其间,苏联曾援华少量飞机,而援助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的则是美国。故本文所谓译员是指美国援华时国民政府为配合美军而征调、招考和培训的英语译员。

1941年7月,受、宋美龄之托,回美国购买飞机和招募飞行员的中国航空委员会顾问、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人陈纳德再次来到中国,带回68架飞机、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一些后勤人员。〔1〕8月1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成立,对外称“中央飞机制造公司”。12月20日,该大队的第一、二中队在昆明上空首战告捷,遂被誉为“飞虎队”。为了有效配合“飞虎队”的作战,培训翻译人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41年秋成立了“军委会战地服务团干部训练班”,习称“战地服务团译训班”,又简称“昆明训练班”(因班址设在昆明)。该班班主任是励志社总干事、战地服务团团长黄仁霖,但他常住重庆,实际负责人是副班主任吴泽霖及教导主任樊际昌(二者皆是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1年10月17日,“战地服务团译训班”第一期在昆明西站美军第一招待所正式开班,全班35人。〔2〕有人认为“军委会战地服务团昆明译员训练班只办了两期”,〔3〕但从四川大学档案馆保存的“国立四川大学档案”来看,事情真相并非如此。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1942年5月29日发给国立四川大学的团昆字第2042号公函称:“本团奉令开办译员训练班,业已至第四届训练结束。兹复定于七月十三日开始续办第五届,拟仍依照上届教育部允征调各大学学生参加受训办法办理。兹特厘定征调办法一份,备函送请查照惠予公布,并希将贵校应征学生人数早日通知为荷。”〔4〕另据译员杨先健回忆,“(1942年)7月初,我们到战地服务团第5期译训班报到”。据此,“战地服务团译训班”至少办了五期,甚至因为译员需求量越来越大,可能一直办到改属外事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1月,中国战区成立。美国通过“租借法案”进一步加大对华援助。7月4日,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编入美军部队序列,称美国第23航空大队,亦称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5〕1943年3月10日,又扩编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6〕11月,中国战区中美空军混合大队成立,并在昆明成立中美空军混合作战司令部。同时,中美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联合作战。为训练中国士兵使用美式武器,美军主办的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及各类不同的训练班亦相继成立。为了接待大批来华美军,重庆、昆明、成都等地先后设立了60个美军招待所,为其服务的译员需求剧增。为适应形势需要,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制定了一个3000人的译员培训计划。即令实施,教育部遂向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分派了译员征调名额。为了进一步加强译员培训管理,军委会战地服务团干部训练班改属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培训工作由军委会外事局负责,改名为“军事委员会外事局译员训练班”,简称“军委会译训班”。其培训分别在重庆、昆明两地进行,另据一位译员回忆,广西桂林东南干训团1944年亦临时举办过译员训练班,设在桂林郊外李家村干训团内,属军委会外事局领导。东南干训团教育长是罗卓英,具体负责译训班工作的是位姓兰的上校军官。见《抗日战争中的学生译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校友会《校友杂志》第13期,2005年10月31日。两班的统一领导组织是“译员训练委员会”。最初,商震为主任,顾一樵、董显光、汪世铭、黄仁霖等为委员。1945年2月后,何浩若为主任委员,黄仁霖、毕范宇、杭立武、袁守谦、向理润、吴泽霖、蒋经国等为委员,汪世铭为咨询员,黄瑞云为名誉秘书,美方代表是史密士。〔7〕军委会昆明译训班共开办了九期,第一期开始于1943年11月,第八期结束于1945年7月8日,而第九期于1945年7月22日举行招生考试,〔8〕旋因抗战胜利,未结业即停办。

对于译员的数量,目前有不同的观点,如“全国译员最低估计不下3千人”〔9〕,“译员总数共约3600人”〔10〕,“1941-1945年,后方大学生被征调为翻译官的约4000人”〔11〕,“至1945年,整个大后方被征调的大学生翻译官达四千人之多”〔12〕,“后来估计这次被征调担任译员的学生总数,包括昆明地区西南联大等校的学生,约有四千余人”〔13〕,“上世纪40年代,为配合盟军对日作战,国民政府从大学生中征召了近5000名译员”,“至1945年,国民政府在全国陆续征调和招收了翻译近五千人,合称‘五千译员’”。〔14〕细析之,或以为三千多人,或以为四千余人,由于资料所限,难以考订。对于译员主要来源的西南联合大学的译员数量,云南省档案馆“西南联大档案”保存了一份参加军委会译训班第一至九期的同学名单,其中第一期90人,第二期255人,第三期5人,第四期6人,第五期26人,第六期15人,第七期15人,第八期8人,第九期17人。〔15〕其中第二期较多,当是征调1944届毕业生的结果。

二、译员的来源、培训与分发

译员训练班的学员主要来自大学及专科学校学生、在职编译人员、英文较好的知识分子。战地服务团译训班的学员,基本上是战地服务团和教育部共同征调的大学生。始于1942年7月13日的第五届译员训练班,“仍依照上届教育部允征调各大学学生参加受训办法办理”,〔16〕所征调大学生,限于男生中“身体健全,思想纯正,英语娴熟,仪态端方而能代表中国现代青年者”。就院系专业而言,最初仅征“各校外国语文系学生”,后来“其他学院三四年级学生,英语程度优良,并符合上项各条件,而自愿参加工作者,亦可报名加入”。此外,应征学生“须先检查体格,由各该校填发给及格证明书”,“须填具志愿书,并须觅妥实保证人一名担保,或由原校当局予以保证”。〔17〕规模最大的征调是配合1943年10月下旬中国远征军再次入缅作战,教育部要求西南联合大学、四川大学等校1944届全体男生,只要体检合格者,均直接征调译员或服兵役。学生对于被此次征调的态度,据刘祖烈回忆,“当时有些同学觉得太突然,原来政府不在大学生中征兵,现在又强迫征调,感觉同学家人要分离,就哭作一团。但很快认识到是去抗日保家卫国,也都服从了征调”。

军委会译训班的学员,始由军委会外事局或征调大学生,或征调机关职员,后来则招考大学生和英文较好人员。征调大学生方法与“战地服务团译训班”时期基本相同。至于征调机关职员,其办法如下:“一,凡党政军各机关及各团部各学校责任职员年龄在二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大学或专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擅长英语,体格强健,思想纯正之男性,有志通译工作者,均可给同现职报名之证,随时到外事局报名,并准由外事局调查,指姓名受,听候甄试;二,甄试合格人员,由外事局具函向其原服务机关借调,由原服务机关保留其,并照支薪,所服务机关不得藉故解,,但借调人员不得超过原额百分之十;三,须参加外事局规定六个酌给补办;四,训练期满,成绩及格,由外事局视事实需要,分发美军总部派遣工作;五,借调人员在工作期间,除由原机关支给原薪津及美军总部发给服装伙食外,并由外事局配给补助;六,调用期间满一年,如工作上有继续需要时得延长之,但以两年为限;七,调用人员在外事局服务期间,得偕入原机关之年资计算考绩,由外事局办理,并将考绩结果通知原机关;八,调用人员服务成绩特别优异者,由外事局呈请军事委员会资送外国留学。”〔18〕

译员由征调到招考,是军委会译训班译员来源方式的重大变化。1945年2月23日下午四时,军委会外事局何浩若局长在成都励志社举行茶会招待蓉城新闻界,报告该局招考翻译官事宜。到会记者卅余人,美军总部代表汤默生中校、战地服务团专员戴锐、外事局外籍顾问毕范宇博士(Dr. Price)及蔡裘生教授等亦被邀出席。何浩若局长“坦白承认过去译员工作确有缺点甚多,惟经月来中美两方之共同努力,现已有圆满合作之改善,原系由学校征调,今改招考办法”。〔19〕军委会外事局为在成都考选高级翻译官,设立了“军委会翻译官四川区考选委员会”,聘教育厅郭有守厅长为主任委员,并聘梅贻琦校长、章之汶代校长及罗忠恕、黄建中两院长为委员,另聘考试委员7人,即Dr. Endicott、Mr. Monoriss、Misskiak、蔡乐生、施有忠、倪清各教授及胡次威部长。〔20〕翻译官的投考资格,“凡国内外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及同等学力,英文程度优良,思想纯正,体格健全,年龄在二十岁以上至四十岁之男女,均可缴二寸正面半身像片二张,报名投考”。考试科目为“A笔试,1党义,2英文(汉译英、英译汉);B口试(会话测验)”。〔21〕经过3月6日的笔试和3月8日的口试,本次“考选合格之高级翻译官赵荣恩等八十二名,备取李蕃等十四名”。〔22〕其间,“齐大教授张鸿基及前任两浙盐务局局长周宗华两氏,均曾留学美国,亦函请参加”,“川大讲师粟瑶生、邓纯眉、游学泽三氏及助教刘周、张锡芳亦请参加”。考选委定于16日下午二时举行谈话,希望各机关职员“踊跃参加,届时到会谈话,以便决定”。〔23〕

要者,征调机关职员仍限于男性,而招考则男女皆可。对于女子参加译员工作问题,在上述励志社举行的茶会上,一女记者提出该问题,引起座中很大兴趣。经考虑讨论后,汤默生中校称,如需要女译员工作时,将积极欢迎。不久,招考女译员成事。《新新新闻》曾以“女翻译官 外事局再考招一批”为题予以关注:“(渝讯)军事委员会外事局长何浩若谈,本局负责招考之翻译官,因照美军总部之要求,已与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磋商,决再招考女翻译官一批,充任美军总部办公室中文书记打字员,详细办法正拟草中。已考取翻译官,除四名已在重庆外,成都区八名将待全部招考后,集中调渝受训,其待遇一律按照办法支给。”〔24〕《党军日报》也以“女博士吴文杰志愿当翻译官”为题进行宣传,“(又讯)投考之女翻译官前次八名,此次八名,另外尚有曾留英七年得博士学位之吴文杰女士,志愿参加。吴女士现任国立西北农学院经济学教授,吴女士此种热诚勇敢之精神,实属难能可贵。外事局考选委员会对吴女士工作,正请示办理中。”〔25〕

总体而言,译员培训内容包括英文听写、中文英文对译、英语四十课等通译业务课程和国内政治、国际情报、情报学、抗建纲要等政治课程。培训方法主要有上课、报告、讲话、学习以及个别谈话和个别生活指导。〔26〕据译员回忆,西南联大一些教授受邀出任战地服务团昆明译训班教员,如皮名举讲授“美国史地”、张德昌讲授“英国概况”、袁家骅讲授“英译中”、莫泮芹讲授“中译英”、美籍教授温德讲授“英文词汇学”、赵九章讲授“气象学”等。〔27〕据梅彦祖回忆,军委会外事局昆明译训班第一期,“每天上业务课8小时”,“语言训练约占总时间的40%,笔、口译并重,常任教师为Mrs. Baker和华侨王老师,也有美军军官来上课”。“军事知识约占35%,讲各种步兵兵器的结构和功能,由已任职的译员作教学示范,并去过步校和炮校观摩教学过程”。“社会知识约占15%,请过很多联大教授和美国人来讲中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及国际形势等”。“军事训练约占10%,包括早晚集合跑步、步兵操练,没有武器训练”。〔28〕据黄士钊回忆,军委会外事局昆明译训班第七期受训内容“主要是突击英语,使经过短期突击,能掌握一般日常英语。主要课程是英语四十课(English Forty Lessons),每课有一、二百生字,和根据这些生字编写的一些句子。其中有军事礼节、纪律、军衔、步兵武器、迫击炮、榴弹炮、侦察、斥候……等等。这门课程近占一半时间,由两个专任教员教,教这门课不分组上。此外,有日用英语、英语作文、会话,共约占八小时,由兼任教员教;军事训练每周三小时,下操、体育两小时,音乐一小时,教了五六个美国歌曲;精神讲话每周两次(有时是一次),都是讲,西南联大教授来讲的,冯友兰讲过中国哲学,孙毓棠讲过日本问题,马约翰讲过体育和健康问题,等等”。〔29〕军委会外事局重庆译员训练班,英语训练则完全由美国人毕范宇博士(南京金陵大学神学院院长)和加拿大人文幼章博士(成都华西大学教授)带领几名美国传教士和几名中国教授主持。每天上午8点到12点,由毕范宇或文幼章和美国一个传教士给学员上课,全是英语对话。下午2点到5点半,小组学习,这才把上午的英语对话教材发给学员,由美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授辅导学习、讨论、练习。晚上,学员在教室自习。〔30〕

译员培训时间一般为六周〔31〕或八周〔32〕,也有译员回忆为三个月。〔33〕事实上部分优秀学员常被提前选上而毕业,如彭国涛“在译训班两周后便被分配到航空委员会”;〔34〕程耀德1944年3月“应征进译员训练班学习,两周后即被分到航委会编译室”;〔35〕王祖唐“经过译员训练班两周学习,被派到印度,分配到重迫击炮团的一个连部”;〔36〕戴德全1945年4月在昆明译员训练班受训,第四周时,美军战略情报局派了两个军官来选翻译,戴德全即被选上提前毕业,分配在美军战略情报局行动组任三级翻译官。当然,也有译员因成绩不够而延长。

①军队文职人员主要指为军队配套服务的医务人员、专门技术人员和教师等,后来包括一些文工团,与军官的身份、待遇等完全不同,相同的只是每月支付的法币工资数目。

学员毕业时,由译员训练班发给毕业证书。如戴德全的译员毕业证书:

军事委员会译员训练班

毕业证书

学员戴德全,系四川省华阳县人,现年二十二岁。在本班第七期训练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

像片盖章

主任黄仁霖及章

副主任吴泽霖及章

樊际昌及章

教务长戴世光及章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五月 日

学员毕业后,由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和中国战区美军总部主要依据培训成绩商议进行分配到以下部门:1.“中美技术合作所”、“军统局”等部门;2.美军驻华各种部队;3.远征军(如滇西、印度、缅甸等远征军);4.训练部门。主要是美军直接参与的一些军事训练机构,如“中央干部训练团”,设在印度兰茄等地的战车学校、炮兵学校、通信学校、汽车驾驶学校,设在昆明、重庆、泸州等地的步兵学校、参谋学校、通信学校、炮兵学校、重迫击炮学校、跳伞学校等;5.作战部门及军事后勤部门;6.航空委员会。〔37〕

译员的分发或受译员的政治趋向影响。如刘祖烈因学机械专业,所以希望分配到航委会,以便有机会进入飞机制造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且该部门需要的译员也最多。他原以为能够顺利分配,结果航委会说不要他,退回到外事局。后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被人诬告,说他与进步学生有接触,上面要求对他监督使用,而航委会不愿“监督使用”,就干脆不接收。这时分配已临近结束,大多数译员都已报到上岗,很多去了外地,最后外事局说刘祖烈不用去外地,就留在重庆分在中美合作所。

三、译员的待遇与复员

按照当时军制,正规军官尉级是蓝边符号,校级是黄边符号,将级是红边符号,符号上再有一颗、二颗或三颗星表示级别,还有肩章。译员每人领取一套军服和符号,符号主要是黄边和蓝边的,上面有个人姓名及军委会外事局某级译员字样。译员符号上没有星,也不发肩章,表明译员属于军队文职人员。①

对于译员到训练班及受训期间的待遇,主管部门规定,“由其他各省市来昆者,除由本团供给旅费(按照规定票价计算)外,在预计能到达昆明时日内,途中每日发给膳宿费国币十五元”。受训期间,“除由本团供给膳宿外,每人每月发给生活津贴国币一百八十元,自到达昆明报到之日起支”,“每人发给黄色制服一套”。但是,“如遇中途退学情事,除追缴一切费用外,并函告学校当局开除学籍”,“受训后成绩过差不能毕业者,予以留班处分,留班受训时生活费不再发给”。〔38〕

至于译员服务期间的待遇,战地服务团译训班第五届译员征调办法规定:“学员毕业后之薪给,依受训时之成绩,暂定为国币一百四十元至二百元,其他津贴悉依照所属或服务机关之津贴规定。”〔39〕另据程耀德回忆,1943年11月9日,梅贻琦校长在集会上说明有关参加通译的规定条例,“通译官共分四个等级:自同中尉到同中校,月薪450到750元”,“连津贴在内每月约5千元”。〔40〕从1945年3月1日起,译员待遇照外事局新厘定标准执行,在国内服务者支领国币,“一级月支一万五千元,二级一万三千元,三级一万一千元,四级九千元,五级八千元”;在国外服务者支领外币,“一级月支国币一万三千元,印币二百五十盾,二级国币一万一千元,印币二百三十盾,三级国币九千元,印币一百九十盾,四级国币七千元,印币一百六十盾,五级国币六千元,印币一百四十盾”。〔41〕后来,译员的待遇又有所变化。如三级译员黄士钊签字盖章的工资单显示,从1945年8月1日至31日以及9月1日至21日,他共领到国币三万六千元,即每月二万一千六百元。〔42〕应该注意的是,译员待遇从1942年的月薪一百多元加津贴到1945年9月的二万多元,并非其实际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通货膨胀的结果。事实上,苏笺寿等就遭遇“领到了补发的半年工资,因通货膨胀,已所得无几”〔43〕的情形。

抗战胜利后,译员复员工作随即在1945年9月陆续展开。10月初,多数译员被送到重庆军委会外事局办理手续,领取证件及遣散费,然后各自回原学校和机关。离职时, 译员会领到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发给的证明书。译员黄士钊领到的英文证明书如下:

HEADQUARTERS

UNITED STATES FORCES

CHINA THEATER

Chungking,China

SUBJECT:Release of Interpreting Officers from dut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ces in China

TO: Interpreting Officer Huang Shih Chao(黄士钊)FAR NO.2152

1.On the termination of your duty as an Interpreting Office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ces in China the Commanding General,the United States forces in China decides to thank you for a splendid job well done.

2.Without Interpreting Officers the mi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ces in China would have been seriously hampered.The hard work done by the Interpreting Officers has materially aided in accomplishing this mission,and has helped to cement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3.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continue your good work in the future,as in the past,and help to build china into the great nation it deserves to be.

BY COMMAND OF LIEUTENANT-GENERAL WEDEMEYER:

SYLVIO L. BCUSQUIN

Lt. Col. AGD.

Asst. Adj. General

C E R T I F I C A T E

This certifies that Interpreting Officer Huang Shih Chao(黄士钊)FAR NO.2152 has been honorably released from dut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ces in China on 28 September 1945.

HARRY R. SMITH

Lt. Col. Inf.

Officer in Charge, Interpreter Affairs

China Theater44

其大意为:

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

中国重庆

事由:驻中国美军翻译官离职

给:翻译官黄士钊 号数:2152

1.在你作为驻中国美军翻译官的最后的时刻,驻中国美军感谢你很好地完成了工作。

2.如果没有翻译官们,驻中国美军将感到严重的困难,翻译官们所完成的艰巨工作,有力地协助我们完成任务,并且巩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

3.希望你在将来会像过去一样,继续你的美好的工作,并且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国家。

魏德迈中将的命令

SYLVIO L. BCUSQUIN

中校副官

证明书

兹证明翻译官黄士钊,号数2152,已在1945年9月28号自驻中国美军的工作中离职。

HARRY R. SMITH(亨利·史密斯)

中校

中国战区翻译官事务处负责长官〔45〕

可见,该证明书受命于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部长官魏德迈中将,由中国战区翻译官事务处负责长官亨利·史密斯中校签发,不仅表明了译员的离职时间,而且充分肯定了译员的艰巨工作,同时希望译员再接再厉,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国家。

译员离职时,还会领到军委会外事局发给的证明书。如戴德全领到的证明书如下:

翻译官离职证明书

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局人字1337号

查戴德全于卅四年六月十日,奉派担任三级翻译官工作。至卅四年九月廿七日,因抗战胜利,任务完成,合行发给离职证明书,以资证明。此证。

右给戴德全

相片

局长何浩若

凭此证参加出国留学考试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廿七日

此证明书显示了译员的服务时间、级别,更重要的是,译员凭此证可以参加出国留学考试。

译员离职时,需要交回相关物品,且能领到一笔遣散费。“1945年9月26日,在昆明外事局办事处统一办理离职手续,交回行车床、帐篷等军用物品,每人发到三个月薪饷的遣散费,我当时拿到法币78000元(每月26000元)。”〔46〕

四、结语

抗战胜利至今已60余年,其中多数译员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对战争胜利的贡献却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间。当他们被录取的名单在报纸上刊登后,邻居们都来给他们祝贺、送行、送纪念物,上面写着一些祝福和勉励的话,如“杀敌致果”,意为希望他们立功杀敌。培训期间,他们废寝忘食,努力学习,以致美方评价这些中国学员“eager and attentive”(求知欲强,学习认真),“Their study here makes them expert interpreters in the U.S.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Chinese Army”(在这里的学习使他们在当地中国军队的美械化训练中很快成为优秀的翻译人员)。服务时,他们不卑不亢,不逢迎,不屈服,以自己的努力和牺牲精神赢得了美军的尊重。二战结束后,为纪念中国战区对美国抗日战争的援助,美国总统授予做出卓越功绩的300余名中国人员以铜质自由勋章。其中翻译官52名,代表着所有译员得到这项荣誉,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军事翻译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47〕部分译员在战争中付出了宝贵的生命。1945年9月27日,全国译员联合会在昆明举行殉国译员追悼会,灵堂悬挂了14位殉国译员的灵位、遗像和简传。〔48〕新中国成立后,译员们仍然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许渊冲,著名翻译家和翻译学家,北京大学国际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著译甚丰,其中有《诗词四十二首》中译英、中译法各一册。许芥昱,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英文系、世界语文系、比较文学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49〕蒋大宗,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委主任、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医疗电子技术及仪器专业试验室顾问、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50〕当然,也有部分译员因其从译经历而备受艰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2〕〔3〕闻黎明.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J〕.抗日战争研究,2010,(3).

〔4〕〔16〕国立四川大学布告〔Z〕.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国立四川大学:2872卷〔Z〕.76.

〔5〕〔6〕〔美〕杰克·萨姆森.陈纳德〔M〕.石继成,许忆宁译.东方出版社,1990.183,215.

〔7〕〔26〕〔3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二十一局印.蒋匪“军事委员会译员训练班”概况〔Z〕.1956.9,2,2-3.

〔8〕军事委员会云南区译员考选委员会招考译员简则〔N〕.云南日报,1945-07-14(1).

〔9〕〔28〕〔34〕〔35〕〔36〕〔40〕〔43〕〔46〕杨毓骧.二战中印缅战场中国译员〔M〕.云南飞虎队研究会,2008.序言2,16,30,125,66,3,193,180.

〔10〕杨宝煌.我为美军当译员〔J〕.纵横,1996,(5).

〔11〕〔47〕李凌.西南联大学生与美军翻译官〔J〕.纵横,2004,(8).

〔12〕〔49〕余斌.从西南联大学生从军说到昆明现代派〔J〕.滇池,2005,(12).

〔13〕抗日战争中的学生译员〔J〕.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校友会.校友杂志,第13期(2005年10月31日).

〔14〕杨敏.抗战中的五千译员〔J〕.中国新闻周刊,2011,(11):77.

〔15〕军事委员会译员训练班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学员名单〔Z〕.云南省档案馆藏.案卷号:32-1-300.

〔17〕〔32〕〔38〕〔39〕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征调大学生充任外籍军事译员及招待办法〔Z〕.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国立四川大学:2872卷〔Z〕.77.

〔18〕征用翻译人员当局决定办法〔N〕.新新新闻,1945-04-13(3).

〔19〕“招考军中译员”成都区将设立考选委会 何浩若昨招待记者报〔N〕.中央日报,1945-02-24(2).

〔20〕蓉区翻译官考试明起报名六日起笔试〔N〕.中央日报,1945-02-28(3).

〔21〕军事委员会外事局考选高级翻译官启事〔N〕.中央日报,1945-03-02(1).

〔22〕军事委员会外事局高级翻译官考试成都招考处通告〔N〕.中央日报,1945-03-12(1).

〔23〕齐大教授张鸿基等函请参加〔N〕.中央日报,1945-03-11(3).

〔24〕女翻译官外事局再考招一批〔N〕.新新新闻,1945-04-02.

〔25〕女博士吴文杰志愿当翻译官〔N〕.党军日报,1945-04-13(3).

〔27〕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M〕.三联书店,1996.118-119;许渊冲.联大人九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278-283.

〔29〕〔42〕〔44〕〔45〕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处藏档案号01(下)〔Z〕.

〔30〕秦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美共同对日作战的美军中当翻译的回忆〔Z〕. 手稿,2003年8月4日.

〔31〕军事委员会外事局考选高级翻译官启事〔N〕.中央日报,1945-03-01(1);军事委员会外事局续招高级翻译官启事〔N〕.中央日报,1945-03-18(1);杨敏.抗战中的五千译员〔J〕.中国新闻周刊,2011,(11):77.

〔33〕罗达仁.战斗在中印缅抗日战场上〔J〕.百年潮,2003,(3);秦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美共同对日作战的美军中当翻译的回忆〔Z〕. 手稿,2003年8月4日.

〔41〕译员待遇标准外事局新厘定〔N〕.新新新闻,1945-03-29.

第2篇

关键词:英汉数字词 文化内涵 翻译

1.引言

数字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出文化的各个方面。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数字文化也存在差异。两大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这就赋予数字不同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有著非常重大的影响,而英语文化则深受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汉语文化心理深受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主张万事万物的和谐统一。因此,人们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英民族受到基督教三位一体思想的影响,则偏爱奇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感性的,依靠直觉;而西方民族则以逻辑推理为主,重视分析。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使得英汉数字在文化内涵上产生了不同。

2.汉英数字文化内涵

(1)“二”和“two”

在汉语文化中,“二”是一个偶数、双数。根据阴阳二元论,偶数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安美华,2008)。因此,中国人喜爱数字“二”,遇到喜庆的事情,总会用到双数,寓意好事成双、成双成对。而在英语文化中,“表示‘二’的英文单词‘Two ’,源于‘Die ’(骰子)的复数Dice,而其原型‘Die’这个词又含有‘死’义,因而在英美文化中‘Two’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张怡玲,2006:109)。而到了现代,two既可以是一个中性词,也可是一个贬义词,如 “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等。

(2)“三”和“three”

在传统的汉文化中,“三”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代表完整、全部。如《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衍生出万物,“三”代表世间万物。此外,“三”还代表吉利,因此,祭祀天地、祖先时,国人要以“三牲”供上,并跪拜三次。佛教中有“三生”一说,即前世、今生和来世。同样地,在西方,“3”也具有相似的意义,是最完美的数字。如:天空、大地和海洋构成了世界。“3”象征着圣洁、吉利。如:基督教中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一定会有好运)等。此外,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三”代表着整体。“三”是一个完美的数字,代表事物发展的开始、中间和终结(黄兵,2002)。

(3)“四”和“four”

在汉语文化中,“四”最初是从“四肢”、方位和时令变化的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安美华,2008)。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四面八方、四海平升、四季等。此外,作为一个数词,“四”用来表示数量,如:文房四宝、四书五经、等。再者,“四”在古代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有完满、安稳的含义,如:四平八稳、四世同堂等。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四”与“死”谐音,人们认为“四”很不吉利,都尽量避讳它。选择号码、挑选日子时,都尽量不选含有四的。含有四的词语也包含贬义,如:不三不四、朝三暮四等。在西方,“四”代表公平、正义、稳固和全面(安美华,2008)。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four star(极好的);Four Hundred(上层人士);a four-leaf clover(幸运草)。“在英语文化中,数字“四”通常与“不体面,猥亵”之意相关”(赵昌彦,2012:315)。例如:the fourth指的是卫生间;four-lettered words是指脏话;forty-four则是指。此外,英美人在挑选日子结婚时,一般不选择星期四,他们认为星期四不是个幸运的日子。

(4)“五”和“fiv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处于“一”到“九”之间,《易经》称之为得中。“五”象征和谐、美好,如: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五”和人体的部位关系紧密,因此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达:五官端正、五体投地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五”的数字意义逐渐淡化、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比喻意义,表示全部、完全等。但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日子,让人感到恐惧。因为这一天,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因此有黑色星期五的说法。同样地,the Fifth Column则指被敌军收买的内奸。

(5)“六”和“six”

“六”在中国文化中也很受欢迎。“六”象征顺利、安稳、兴旺、吉利、圆满,所以汉语中有这些词汇:六畜兴旺、身怀六甲、六六大顺等。人们在挑选号码、数字和日子时,会倾向于六。在英语文化里,“6”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数字,它既含褒义,又含贬义。“6”代表着健康、幸运。“可是在《圣经・启示录》中,‘6’是个罪孽的数字,它是古罗马暴君尼禄(Nero 37一68)的幸运数”(安美华,2008:14)。因此,人们认为“6”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所以英语中常有这样的表述: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hitfor six(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six of the beat/best:以藤鞭击六下。在基督教文化中,“666”则指的是撒旦。

(6)“七”和“seven”

在汉语文化中,“七”的含义是双重性的。“七”代表神圣。佛塔有七层;有七位神灵。“七”还跟死亡联系在一起,有“祭七”、“头七”等说法,因此中国人认为“七”不吉利,比较忌讳。此外,在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会面的这一天,天空总会下点雨,使得气氛更为悲凉,因此“七”总让人联想到凄凉、悲切的氛围。例如:七上八下、七零八落。英语文化里,“7”是一个神奇的数字。英美人的美德、罪恶都要讲究七种,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等。“7”象征着美好、神圣,如:the seventh heaven极乐世界;lucky seven幸运之七等。此外,“7”还表示不确定的次数和时间,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

(7)“九”和“night”

在汉语文化中,“九”是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九”是最大的阳数,中国人非常看重“九”,认为“九”是天数。因此,历代帝王称自己为九五之尊;皇宫建筑和皇家器物都和九有关。此外,由于“九”和“久”谐音,因此人们选择号码,挑选喜庆日子或结婚送贺礼时,会偏爱“九”,寓意长长久久。在英语文化中,“九”也是西方人很重视的数字。基督教文化中天使有九级,古希腊神话中有九缪斯,天有九重,地狱也有九级等。“九”隐含有数量众多、快乐、完美等意义。

3. 英汉数字词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英汉数字词翻译时,首先要弄清楚词的基本内涵,把握其引申出来的意义,仔细探究数字词语的深刻内涵。弄清楚它的文化来由、隐含的意义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分辨清楚数字词是实指、虚指还是泛指。

(1)对于表示实指的数字词语,翻译时保留数字,直接翻译。例如:

原文:一箭双雕。

译文: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2)对于表示虚指、泛指的数字词语,翻译时可对数字进行更改,再进行翻译。例如:

原文: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译文: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3)意译。英汉数字词语的含义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翻译时要考虑译入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例如:

原文:管他三七二十一。

译文: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

(4)借用。英汉数字词语的内涵不尽相同,有时两者在数字上不能一一对应,这时就要考虑选择和译入语具有相似内涵的数字来替代。例如:

原文:半斤八两

译文:It is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数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数字文化博大精深,相同的数字在英汉文化中有相似或不同的含义。译者只有充分领会英汉数字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使数字翻译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英汉数字词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其中隐含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恰当的方法,以保证能最确切地传达信息,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第3篇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症 孙子兵法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64

Abstract The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ppeared in English class of Military college, that is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To correct this problem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military personnel, the college should properly select English materials about Chinese culture highlighting military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Sunzi:The Art of War becomes the best choice. The thesis tries to use the book as teaching content to propose relative teaching strategy, which aims to arou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ten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The Art of War,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自从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后,越来越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母语文化,同时也意识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交流具有双向性,不能仅仅只是将目的语文化进行单向的导入。这种“双向性”决定了母语文化知识和目的语文化知识应该同时出现于大学英语课堂的文化教学之中。正如刘润清教授认为,脱离母语而不与母语作对比的外语学习是一种莫大的损失。为了加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对母语的重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从2013年12月开始新增了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翻译题。但是收效甚微,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做到准确表达,甚至直接就用拼音代替。例如:中国象棋被译为“Xiangqi”,汉文字被翻译成“Han words”, 文化瑰宝被译为“cultural jewelry”等等。

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材料,大学英语教材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源泉。只有在教材中增加母语文化的内容,才是纠正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情况的直接举措。例如选取广受国外关注且译本较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或由外籍汉学家介绍中国文化的作品等等。但本文所关注的军事院校因其自身所存在的特殊性,在选用教材时应与地方高校有所区别。即从“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角度分析,军队院校大学英语教材应选择涵盖军事元素的中国文化知识,使得在军队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体现母语文化还更应凸显军事特色。

1 《孙子兵法》英译本在教学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由于受到译学界的重视而英文版本之众多。这样的英译本著作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课堂补充资料或阅读材料,对中国军人学习、吸收其中的精髓是非常必要的。《孙子兵法》一书结构紧凑,语言简洁,军事思想独特,总共分为十三章: Laying Plans,Waging War, Attack by Stratagem, Tactical Dispositions, Energy, Weak Points and Strong, Manoeuvring, Variation of Tactics, The Armyon the March), Terrain, The Nine Situations), The Attack by Fire, The Use of Spies。教员在引入教材时可以先从章节题目入手,设计中英匹配、英译汉或汉译英等题型,使学员在练习翻译的过程中把握本书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一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亦便于穿插每堂课中进行讲授。讲授的过程中应将军事思想与英语语言知识点相结合。例如,开篇“Sunzi said:War is a question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the road to suvival or ruin. Hence it is a subject which calls foe careful study.”学员之间课堂探讨理解本段意思并翻译成中文:即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队生死的所在,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证考察;在与原文对照后以小组的形式就句中所蕴含的军事思想进行探讨。例如用“careful study”一短语引导学员了解孙子的慎战思想,明确在战争中要谨慎小心。要慎重决策,切不可以意气用事,盲目出战,一定要遵循对自己有利的原则,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兵。因为情绪可以喜怒无常,但是国家灭亡不能复存,将士死亡不可以复生。

当明确了军事思想后,再对句子中的重点字词逐一进行讲解。以 “兵”字为例,开篇句中“兵者,国之大事”的“兵”意为战争,那么翻译成了“war”;而《作战篇》中“凡用兵之法”的“兵”意为战车,翻译成“chariot”。“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一句中“兵”是武器、兵器的意思,而译成“weapons”:...If the war is prolonged, the weapons will be blunted and men’s morale will be dampened;《谋攻篇》中的 “其次伐号,其下攻城” 的“兵”则是军队的意思,可翻译成“army”:...the third best is to attack his army in the field. The worst policy of all is to attack walled cities;第八章《九地篇》的“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亦”一句中“兵”意为士兵,译为“soldier”。

汉语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得学员在汉英、英汉转换的同时,可以有效掌握更多的词汇。

此外,如“将军”一词在句子“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篇》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mmander to be calm and inscrutable, to be impartial and strict in enforcing discipline.) 中作动词短语有“领导军队”的意思,所以翻译成“leading a troop”,而在“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A whole army may be robbed of its spirit; a commander-in-chief may be robbed of his presence of mind. )则为名词而译成“general”。除了军事管理词汇,还有一些有关中国古代武器词汇,如甲(armor)、胄(helmet)、矢(wooden arrow)等。介绍该类词汇时可适当引入图片或视频,以增加教学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还有关于军事战略和政策等相关词汇,我们都可以以这样的形式进行讲解或练习。

作为一部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在文中熟练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类比等修辞手法。因而,除了学习词汇句法外,修辞也可作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如排比是《孙子兵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在《谋攻篇》中的“The side which knows when to fight and when not to will win; the side which kn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ading a large army and a small army will win; the side which has unity of purpose among its officers and men will win .”语言节奏明快,条理分明,言简意赅。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英译本中有太多知识点可以纳入大学英语课堂中去。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员在获取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员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及各种表现形式,培养学员的文化多面性和对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

2 结语

虽然随时时代的发展,军事作战的特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兵书在战争中的指导作用并没有被削弱,反而使《孙子兵法》中很多远见卓识般的作战思想更加凸显出来。因而将《孙子兵法》英译本与军校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使军校教员们产生对中国军事英语研究的兴趣,帮助学员加深对中国军事文化的认识,同时还能让学员提升文化鉴别力,积极有效地抵制外来文化的扩张,避免盲目崇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珩.试论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2).

[2] 连湘,孟娇.《孙子兵法》军事用语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 马大友.交际与语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贾尔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商务口译教学 特点及方法

我国作为一个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经济大国,贸易量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到2008年也已经增长到8%以上。那么商务口译作为一种能力,就日益显得重要,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学生就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点课程。不过,由于口译教学特别是商务口译教学刚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缺乏实践验证,也没有适合高职学生专用的口译教材,因此,各学校都在寻找行之有效、真正适合学生、适合就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一、我国口译人才热的实质

日前在京举办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暨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姜永刚介绍,截至2009年全国有3000多家翻译公司,在北京注册的就有300多家,有近60万人从事翻译工作,但真正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过4万人,这就需要广大的高职院校参与翻译人才的供应。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卫生办公室牵头,联合组织编写了一套“九十年代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系列丛书”,其中就有口译教程系列丛书三本,充分显示了口译的重要性。而上海口译办专家组成员孙万彪教授介绍,口试通过率在20%左右;高级口译笔试通过率在20%左右,口试通过率在10%左右。如此低的通过率对高职学校来说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共存。

二、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

商务英语口译被认为是英语语言和国际贸易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能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还必须能在掌握一定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一定量的商务专业术语有所涉猎。口译课要比口语课复杂得多,它要求学生在打下扎实的双语知识功底的同时,逐步获得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转译能力。同时,口译课也不同于翻译课,即笔译课,还要体现商务的特点,因此口译课应是一门集理论技巧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一体的专业技能课,应遵循的原则是:讲解口译的理论和程序,配合合理的训练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客观上与各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本科院校,而应该立足实际,选择难度不算太大,内容又比较实用的教学丛书。现在已出版的各种口译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也不缺乏理论性,能够很好地指导本科以及重点高校的口译教学,但是却不适合高职学生。大部分的材料对高职学生来讲,内容“多了”,“深了”。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级口译教程,其中包括“访谈性口译,礼仪性口译,介绍性口译,说服性口译,学术性口译,商务性口译,科普性口译”等,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多了”。而其中每一种口译的具体内容,对于我们的学生又有点“深了”。所以,高职院校需要自己的教材,但教材的选用恰恰是困惑许多口译教师的一个难题。高职院校的教学存在着专业设置灵活的特点,有些学校在外语教学中定下类似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目标,口译教学者更能体会这一点。

三、高职院校口译教学方法探讨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有“自知之明”,即明了本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与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在教学一开始,对于口译的基本理论、概念、技巧等相对枯燥的内容可以仅作简单讲述,并通过生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邀请校外口译人员来校作演讲,因为内容涉及口译中的趣事,内容也较为简单,学生对商务口译有初步认识的同时,也会令学生对学好口译增强信心,为今后的口译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商务口译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适当引用商务活动实例,开展一些模拟性的简单商务口译活动,如带领学生观摩一些口译现场(比如参观交易会)等,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侧重其实践环节,根据社会对口译人员的具体要求,进行专门训练,并注重对基础国际贸易知识的回顾和复习,穿插相对应的商务专业词汇。只有让英语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相辅相成,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做到使信息的传递确切无误。

最后,由于高职院校有教学时间较短的特点,因此在选用教材内容时应该本着“实用”的目的,有所取舍。商务英语口译可以侧重简单洽谈流程和贸易谈判流程两方面,侧重“够用”的原则,以能基本达到交流目的为主。

四、结语

商务英语口译训练教程已经被列入“高职十一五规划教材系列”中,说明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而商务英语口译交叉学科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都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调教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2]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冯岚.口译特点与教学[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

[4]王蕾.浅谈职业技术类院校口译课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第5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 翻译教学法 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有百分之六十的世界人口都在使用双语或多语。这说明世界人口中有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用母语来翻译另一门外国语言。虽然许多语言教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翻译语言不利于语言学习,甚至不遗余力地禁止这种“坏”习惯,但我们必须承认,翻译仍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一、作为外语教学方法的翻译法

语言教学方法:

1.资料来源和历史

早在古代时期,翻译主要用于古典语言的教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直到18世纪末,很长一段时间,在西欧学校 “外国”的语言和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是同义词。而后在18世纪,目标转移到“现代”的语言,如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但都没有外语教学的理论,语法规则也成为第一语言翻译到第二母语的基础。到19世纪,它已成为学习外语的标准方式。在19世纪中叶,是语法翻译法或传统方法使用最为广泛的时期。从1840年到1940年以翻译法为主的外语教学,正在不断修改形式。在当今世界,它继续成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2.批评

从十九世纪末,语法翻译受到不同类型的猛烈攻击,甚至被“嘲笑和无视”。在20世纪,批评语法翻译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只以阅读和写作作为其主要的重点,很少或根本没有系统地注意说或听。二是它不注重交流。母语只用于教学语言,因此没有什么积极的利用于目标语言。三是个别词语介绍和讲授的形式只是列出了他们的翻译。四是过分强调其准确性。

3.恢复翻译

近年来翻译语言教学进入了一个重新评估的阶段。它的极端反对者最早拒绝承认,其利用了正在升值的翻译。人们认识到,良好的翻译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更加熟练目标语言的手段。

二、在中国,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必要性

1.外语教学不同于自然第一语言习得

在中国,英语教学不同于中文的习得。汉语为母语,外语是在他掌握母语之后学习的语言 ,所以翻译尤为必要,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规则,英语也不例外,在中国,英语不能回避使用母语中文来翻译。

英语教学也不同于第二语言习得。这里所说的第二语言通常是指同母语一样重要的,甚至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的一种语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通常并不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翻译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它。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2.翻译是否必要,是英语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

现在中国有许多人正在学习英语,所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务实的宗旨,此时,翻译是必要的,因为无论是书面或口头形式的过程中,翻译都始终存在。通过翻译,人们在使用不同的语言时,就可以相互理解,这是非常实际的,并受到中学和大学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在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英语,为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翻译仍然是教师使用的必要方法,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它还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三、现如今翻译法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1.的现状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今天

就目前来说中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大的英语学习人口,似乎中国有更多的人学习英语,甚至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里,强调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增加率。因为六级考试证书已被证明是不可缺少的就业市场资格。同样是受过同等层次教育的员工,如果他们期望更高的职称和更好的薪酬,他们必须通过国家外语考试。

2.师范大学学生翻译课程问题

我们知道,正常毕业后大学生将成为小学、中学学校的教师。在未来如果他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他们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学生。翻译是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掌握的技巧。但师范大学学生的翻译能力仍然有许多问题。经过2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当的词汇,掌握了不少语法知识,包括研究不同风格的外国文学的语言,并获得给我们写信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为翻译教学铺平了道路。

2.1教师的问题

目前许多教师教英语,因为他们要满足工作需要。但他们自己很少翻译作品,有知之甚少的翻译理论,他们可以教学生句子和段落,但从来没有教他们原则和方法。迄今为止的评价关键的是:有时翻译不能评为错误或正确,只有好,甚至更好。它们的评价有时限制了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一样的情况下,教师翻译工作太重,他们纠正了大量学生的翻译练习。

就教学方法而言是存在问题的。一是教师没有引入翻译理论,不能引发学生兴趣。二是使用的材料大多脱离生活实际。第三,教师不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

2.2学生的问题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学生任何一种语言不精通都不能做好翻译。一般而言初中学生开始学习英语,当他们在大学的第三年,他们已经有适当的翻译能力。然而,他们还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翻译理论和技能。他们的翻译能力仍然在知觉水平。致使学生不能区分口语和书面语言,这使他们很难独立完成翻译。

3.改革的教师和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英语口译教学;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4-02

随着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和实质性合作方向进展,宁夏在中阿合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的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与阿拉伯世界加强交流的同时,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口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高校承担着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任务,然而我区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高水平口译人才?我区高校是否也存在着[1]"口译课上,任课教师埋怨难上,学生抱怨学不到东西"的现象?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分析宁夏口译教学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方法和内容

宁夏共有五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除一所医科专业院校外,其余四所高校英语专业在本科阶段均有开设英汉口译课程。本次研究通过英语口译课教师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共发放教师问卷10份,有效收回8份。调查内容为师资及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教学对象等。

2.调查结果与讨论

2.1 师资及教师培训情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作为宁夏仅有的两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陆续开设了口译课,其它两所所新型本科院校也在学校定位提升后相继开设口译课。[2]口译教学的三个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缺一不可,其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口译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口译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转译技能,而且要求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口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两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问卷显示,由于口译课师资紧缺,于是我区各高校安排高级英语、口语、翻译等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从事口译教学,大多数授课教师既没有口译实践经验或者实践经验甚少,又缺乏对口译理论和教学的研究,使得口译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4]Daniel Gile (2005)曾经对无翻译经验的外语教师从事翻译教学的情况作过一个分析,指出了其中的缺憾:一是这些教师没有翻译职场经验,因此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和职业性的指导;二是这些教师对翻译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常常把翻译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语言转换,而不是社会交际活动,因此对翻译质量的评估往往着眼于两种语言的对等和对应,而不考虑到具体交际状况下偏离语言准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翻译教学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三是这些教师对翻译的认知过程不太了解,因此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一定能够作出切中要害的指导。

近年来,由于国内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点的建立增多,我区个别院校聘用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本科口译教学。尽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方法,凭着自己的口译实践经验或对在学校就读时学习口译的印象,各行其是地组织教学,多方搜集素材,虽然掌握了教学内容,但没有方法,则不能因材施教,达到应有的效果。

口译师资培训可以有效的弥补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中国译协专门针对我国高校翻译师资培训开设了暑期培训班,北外、上外等知名外语院校也有开办关于提高高校翻译教师教学水平的研修班。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我区各高校都没有定期向口译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缺乏与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缺少对知名高校口译教学的观摩了解,我区高校口译教师只能在一个封闭、狭小的圈子里活动,既不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扩大视野,了解新形势对口译教学的要求,又不利于我区高校的口译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口译人才。

3.课程设置

本次问卷对我区四所本科院校的口译课程设置也做了详细的了解。这四所高校的英语专业均只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口译课,每周两学时,共36学时。由于公共假期以及期末复习占用一些课时,部分院校并没有上足36课时。教学时间过短,难以保障口译教学完整、全面的进行。本科口译教学作为口译的启蒙和基础阶段,许多口译理念和技巧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很难通过课堂上教师笼统的讲授和有限的练习来掌握,课外学生也不可能拿出大量时间练习口译,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单元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疑问难免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口译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问卷还表明,我区高校口译课每班开课人数都在30人以上,个别院校将口译课作为专业选修课,选课人数过百。教学班级规模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其次,学生在基本语言能力、口译技巧及理论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选课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在单元教学时间内对每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也会因为人多,上课秩序不好维持而影响教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也无法运用较灵活的教学方式,口译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鲍川运教授认为,[5]翻译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所开设的课程不只是笔译或口译,而且还涉及翻译专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不能只局限在翻译技能的训练上,还应该开设一些辅助课程,如中文阅读理解、语篇分析、公共演讲、世界知识等,使翻译训练循序渐进的进行。而我区高校均没有开设口译辅助课程,个别院校尽管开设有公共演讲课,但与口译课没有关联,因此也无法体现口译教学的阶段性和系统性。

4.教材的选用

在调查中发现,我区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材多选用雷天放主编的《口译教程》和任文主编的《英汉口译教程》。这两本教材的特点是以培养口译技能为主导,即每单元先理论性或概括性的讲解口译技能,再通过口译实例加强对口译技能的理解。两本教材对实例原文的重点字、词等语言点都有点评,然而结合实例原文对口译技能训练的原则、方法、理念等的讲评却鲜少出现。学生只是大概知道需要通过实例练习哪类技巧,往往不明白应该如何将口译技能与实例训练结合起来。不少非口译专业出身的教师本身对口译技能研究不够或对口译教学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若教材对口译技能没有明晰的讲评,教师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参考,将无法保证口译训练的准确性。其次,教材课文内容的来源多为[6]国际性会议、报刊、国内外网站文章、我国对外宣传的中英文材料等。由于我区高校生源大多来自本省,学生整体英语水平欠佳,如果实践练习全部来源于教材,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很难保持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口译教学顺利的实施。此外,教材中的录音大多是由英美人士朗读录制,这与口译的现场性和口音的多样性脱节。中阿合作大多吸引的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人士,口译人员也将接触到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各种口音,这将是口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又一大难题。

5.教学对象

[7]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译员的反应速度、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由于生源等问题,我区高校学生外语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学生的语音语调、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等均存在不足。接受采访的大部分口译教师表示学生进行口译训练时最大的障碍是听不懂。为了使口译训练能够进行下去,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在听力理解上,缩短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周期。其次,选修口译课的学生大多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极小一部分学生表示对口译课感兴趣,但也由于口译对英语基本能力的高要求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6.结语

宁夏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口译师资水平欠佳且培训力度不大,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口译训练的进行,教材的选用存在一定的弊端,与学生的真实水平不相吻合,教学对象整体语言水平较差。笔者希望通过对问题的揭露,来引起区内和国内口译教学研究专家的关注,提高宁夏高校的英语口译教学,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 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J]. 中国翻译, 2002(5).

[2] 鲍川运. 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 中国翻译, 2004(5).

[3] 姜克银.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研究――以宁夏大学为例. 宁夏大学学报,2007(3).

[4] 鲍川运. 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 中国翻译, 2009(2).

[5] 鲍川运. 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 外语教育, 2008().

第7篇

关键词:翻译练习设计;翻译技能;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38-04

作者简介:陈湘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由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目前在全国很多高等院校使用。该书是按“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编写的教材,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读、听、说、写、译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该教材的新颖之处在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教材所选用的材料语言规范,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思性,因此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该教材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课后翻译练习的设计就没有体现出“新编”二字。整套教材共有6级,本文主要评析1至4级的翻译练习,本文找出其不足,并给出对策。

一、翻译练习设计存在的不足

1.形式单一,句型简单

《新编大学英语》第一、二册翻译练习的形式都是汉译英的单句,即用所给的词或词组翻译句子。练习的设计没有与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相联系,还停留在词汇练习阶段,其主要目的还是复习和巩固课文中所涉及的词汇,这样的练习只能被称为是词汇练习的扩展,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译”的能力。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1:他走得慢,是因为腿有毛病。(because of),(NO.1 Unit 1,Book1)。

He walks slowly because of his bad leg.

这个句子很明显是为了让学生练习because of这个词组而造出来的。这样的句子既没有语境,也使用不到任何翻译技巧,没有达到翻译练习的目的。

练习中出现的句型都比较简单,所覆盖的汉语句式不够全面。以第二册第九单元为例,一共八个句子,有两句都是以“如果”引导的条件句。

例2:如果你不用这些工具了,我希望你能把它们放好。(put away),(No.2)。

If you have finished with these tools,I wish you’d put them away.

例3:如果你累了,需要我来做这个工作吗?(take over),(No.7)。

Do you want me to take over the work if you are tired?

这两个句子的句型结构基本一样,说明编者在设计这一课翻译练习时,不是从提高翻译技能的角度出发,而是着重于词汇训练,检查学生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

2.内容空泛,缺少语境

“翻译活动,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语言在不同具体环境下的应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连贯性的话语,而不是孤立的词或句”。[2]而《新编大学英语》中的汉译英练习恰恰就只是单句翻译。“但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目的是看学生能否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或词汇”。[3]

例1: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六题:他这样对待我使我很生气。(the way)

I feel angry at the way he has treated me.

这样的句子只能被看作是词汇练习,因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与过程,是一种跨语符的信息转换与传播能力”。[4]

“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context或the frame of words)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境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5]单句翻译练习即脱离了相关语境,学生在做练习时感受不到英语语感,对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帮助不大。

例2:难道你从没想到有时我会想独自呆一会儿吗?(occur to),(Unit12,Book2)。

Does it never occur to you that I might like to be on my own occasionally?

在这个句子中,如果不是练习要求使用occur to这个短语,学生的翻译肯定是五花八门。所以,这就成了用occur to造句的练习。

3.缺乏连贯性

二册的翻译练习全是汉译英的单句,而且难度也没有相应地增加。

例1:现在他们之间的了解多了一些,他们相处得就好些了。(now that),(Unit One,Book1)。

Now that they’ve got to know each other a little better,they get along just fine.

例2:他坚持要用车送她回家。(insist on),(Unit12,Book2)。

He insisted on driving her home.

以上两个句子,从句型上来说,第一句比第二句更难,但是,第一句来自于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句来自于第二册第12单元。这说明了编者在设计练习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生应该掌握什么词汇或短语,并没有随着学生的语言知识的增长而增加难度。

汉译英的练习到第二册嘎然而止,第三册直接转入了英译汉的段落翻译。这样的编排表现出编者没有将翻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技能练习来考虑,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

从第三册开始,翻译练习的形式变为英译汉的段落翻译,所选的材料出自课后阅读的文章。这样的材料有上下文呼应,学生在翻译时要进行通篇考虑,更有助于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第四册中只有四个单元里有段落翻译练习,一册书中如此少的翻译练习,会让学生觉得翻译在英语学习中不重要,从而忽视翻译学习。

二、相应的解决方法

1.补充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语际间超文化的科学技术交流和人际回答的大大加强,促使语言接触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切要求语际转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与速度,具有对科技发展及人际活动更强的适应力……翻译实践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只能依靠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论指导”。[5]翻译理论的补充有几个途径:

(1)课后练习中介绍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然后编写配套练习。例如每个单元着重介绍某一个翻译技巧,然后结合课文中出现的词汇编写句子,这样既进行了翻译技能训练,又练习了课文中的词汇。

例1:颠倒顺序:

我认为不管这工作得花多长时间,都得由他来完成。(up to),(Unit8,Book2)。

I think it is up to him to finish the work no matter how long it will take.

这个句子既了解了翻译技巧,又用到了课文中的短语。

在设计英译汉的段落翻译练习时,编者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且看“Finding the Best Translator”中的“Directions”: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into Chinese and then work with your neighbor to come up with a better translation.Read your improved version to your class to compete for the best translator.这一练习是放在Part Four Further Development中,主要由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因此,很有必要增加理论介绍,有理论指导下的训练,可以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正如刘宓庆先生所说:“翻译技能训练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具有导向性,后者具有能动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的导向功能可以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并促进迁移,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5]

编写可供学生自学的翻译指导用书。目前大多数翻译理论书籍都是写给

外语专业的学生,适合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用书非常少。而大学英语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全面系统的讲解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这就需要编者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出可供学生课外自学的翻译指导用书。

(2)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文和课后练习,总结基本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和练习的讲解,介绍理论和技巧,引导学生翻译难句、长句,逐步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

2.增加汉译英的段落翻译

编者设计段落翻译时,可以将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包含在内,要求学生用所给的词汇进行翻译,词汇练习和语篇翻译有机地结合起来。“段落翻译除了帮助学生应用与消化课文中所学到的词汇和句型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习与掌握诸如词性转换、词语增添、词语重复、词语替代、词语省略等基本翻译技能,以及了解和掌握诸如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过渡词语的使用,使段落结构通顺流畅。”此外,段落翻译更能训练学生连贯叙事或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全面而又系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4]

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中的段落翻译就设计得较好。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翻译练习:

原文:苏珊(Susan)因车祸失去了双腿。有一段时间,她真不知如何面对自己再也不能行走的事实。

一天,苏珊在浏览书籍时,被一个真实故事吸引住了。那个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残疾(disabled)姑娘是如何成为一位作家的。苏珊读后深受鼓舞,决心尽可能多读书,而且,她还想写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苏珊开始相信,她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生活下去。

译文:Susan lost her legs because of/in a car accident. For a time,she didn’t know how to face up to the fact that she would never(be able to)walk again.

第8篇

课题实验目标为:①通过学习与研究,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寻求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写作教学指导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理解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③扎实学生的词组、句式基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听力技能、口语表达水平及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在各位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预期目标。令各位实验教师欣喜的是,此课题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听力技能、阅读能力、口语水平,而且极大的培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课上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踊跃发言,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高。看着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及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自信,听着学生们流利、准确的表达,真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潜力的无限,使我们反思到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现将我们实验的宝贵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疏通词性、词组及句式结构的必要性

汉英中的词性、词组及句式结构几乎是相辅相成的,但也有自己独有的个性,现由于语文教材对于词法及句法知识的内容到九年级才在教材附录中出现,致使学生对词性的理解没有任何概念,学生对英语词组及句式的记忆只停留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基础上。由于英语课时少,课外学习资源有限,单靠机械积累的东西很难形成一种能力,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始终停留在初级水平。反观英语词组及句式的构成,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引领学生领悟规律,即可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引领学法。疏通知识由普遍到特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一)借助汉语利用逆向思维法引领学生理解词性含义,感知词组构建规律

英语中的词性与汉语里的词性基本上是一致的,英汉中共有的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介词、连词、感叹词,英语中独有的为冠词(冠词是置于名词之前,对名词起限制作用的一种虚词。冠词可以说是名词的一种标志,它不能离开名词而独立存在。冠词的分类冠词分为不定冠词“a,an”与定冠词“the”)。对于以上概念性的知识,需结合生动有趣的例子启迪学生思维并进行感知理解。

词组疏通由普遍到特殊,并注意学生易错点的把握,同时对于重点词组注意其拓展延伸。下面以常见的名词词组及灵活多变的动词词组为例进行说明。

名词词组:①一般情况:修饰词是单个单词时与汉语相同,将修饰词放于名词前。易错点:单数可数名词如果没有冠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修饰时,前面必须加冠词;可数名词变复数要注意其规律:Eg:漂亮的花:abeautiful flower。②特殊情况:英语中独有的后置定语(放在名词后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英语表达中为防止头重脚轻将修饰词放于名词后,才有了后置定语的称呼。)易错点:被修饰的名词前必须加定冠词“the”.Eg:在桌子上的花:The flower on the desk

动词词组:①一般情况:动词是中心词,放在最前面,其他修饰词或短语按逻辑顺序放于后面。Eg:跑得快:run quickly/run fast,高兴地跑:run happil,跑得最快:run most fast,在操场上跑:run on the playground,早晨在操场上跑步:run in the morning on the playground。②特殊情况:动词分类一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谓语动词:注意时态和语态。引领学生疏通各种时态的概念;时态中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变法;不同时态谓语动词结构的变化及其中的易错点。非谓语动词:形式和区别

理解疏通短语,为句子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按意群阅读指明方向,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规范表达的意识。

(二)汉英互译,引领学生翻译方法,感知句子成份,夯实动词时态

①小女孩打扫教室。The little girl cleans the class-room.

主语:谁?――小女孩(名词短语构成);谓语:干,做什么?――打扫(时态),宾语:打扫什么?――(名词的指代)。

②梳长发的小女孩正在打扫教室。The girl withlong hair is cleaning the classroom.

主语:谁?――梳长发的小女孩(名词短语构成)谓语:干,做什么?――正在打扫(时态);宾语:打扫什么?――教室(名词的指代)。

解题方法:

A.找出主谓宾:小女孩、已经打扫完、教室

B.翻译剩余词组:在四楼、在图书馆、穿红色大衣、五点钟、下午

C.按照修饰关系及逻辑顺序排列。

Thelittle girlin red coat 0nthefourthfloorintheli―brary has cleaned the classroom since 5:00 this afternoon,

汉英互译引领学生感知汉英结构的差别,把握汉英互译的方法,引领学生英语思维。汉英互译方法的熟练掌握,将为汉英篇章的翻译铺垫扎实的基础。

(三)汉语篇章翻译,巩固句子翻译的基础,感悟英语篇章结构及英文写作方法

此处不列所给汉语篇章。仅提供翻译技巧:一扫、二译、三检

①扫读全文,疏通文本,确定人称、时态;②逐句翻译,注意易错点;③通览全文,检查词法、句法使用是否得当。

(四)看图写话,检验构词及句式翻译学习成果

解题技巧:一审、二确、三分析、四检查

①带着提示词,审视图片,概括信息;②确定人称、时态;③分析句子结构,准确翻译;④检查人称、时态、词法、句法、标点是否有误。

(五)话题写作,展现综合能力

解题技巧:一审、二划、三检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英语

英语教学中方法的选择,从很大程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会使老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轻松。教会学生学习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同样,在当代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的教育理念越发显得关键。为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以资共赏。

一、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信心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我们知道九年级英语生词多,课文长而且难,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信心十足、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注重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英语学习切不可盲目,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周密有效的计划。同时,老师要给学生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要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互相渗透,寓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如:向学生讲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才、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需要更多的人会讲英语等,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好英语。

二、夯实基础,查缺补漏

英语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呢?

1.立足课本,夯实基础。我们知道,九年级英语学习主要以深化基础知识为主。我想,在学习中要分阶段学习,在第一阶段要以大纲为标准,以课本为依据,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要细致地学习,力求基础、全面。所谓基础,是指学习要抓住“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题方法。所谓全面,一是指学习要全面覆盖所学知识,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片面追求高分”的现象,绝不能冷落“差生”。

2.找出不足,查缺补漏。查缺补漏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上。语音和词汇的补漏工作应穿插在单词教学时进行。在教新词的过程中及时讲解有关的语言知识和单词辨音,及时归纳所学过的单词;在复习时要善于触类旁通,形成语音类、单词串,力争使没有掌握的语音、词汇逐一巩固。日常交际用语的补漏要融汇于“四会”的语言运用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力争做到听得懂、说得出、读得畅、写得神。

三、模拟训练,综合提高

查缺补漏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已比较全面、系统、完整,但是对于重点内容,还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训练,以便于进一步突出重点,同时强化易错点的训练。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选取高质量的模拟训练题进行训练,然后进行讲评。那么,如何讲评呢?好的讲评应该在讲评之前认真地分析,找出学生的错点,并在课堂讲评时抓住这些错点,帮助学生弄清出错的原因,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同时 ,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而是应该抓住试题中的典型题目,讲清原理,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并对典型题目进行引申、推广。要做好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课本为主,资料为辅。那种迷信资料而放弃课本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同时,那种排斥资料中所提供的先进信息的做法是固步自封的。毋庸置疑,课本是基础,而好的资料则是加深课本、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但资料可以突出课本的重要内容,可以提供课本中所不具有的先进理念和与时俱进的信息。因此,无论是开始复习的夯实基础的阶段,还是构建知识网络、归纳基本方法及技巧的阶段,都要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但同时,也要精选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

2.讲练结合,练重于讲。基础知识的总结、知识网络的构建、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归纳都离不开讲,但更离不开练。不练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不牢固,更不能深化。因此,练比讲更重要。要精讲,也就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多练,就是让学生做足量练习,但杜绝那种不加选择的重复练习,要有针对性。

总之,九年级阶段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正确把握以上三点是学好英语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让学生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夯实基础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定会提高学习效率,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圆满完成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包昂编.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第10篇

有时亮,有时灭

又像节日的小灯泡

星星迷惑地俯视这仙境般的奇景

怀疑是不是姐妹们跌落在红尘

……

悠扬低回的音乐伴着艺术家曹雷深情朗读的《萤火虫》,人们似乎漫游在爱丽丝寻梦的仙境之中。这是日前举办的吴钧陶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上一个温馨的场景。诵读者情不自已,谛听者感同身受,被艺术家魅力的嗓音所感染,更赞叹诗歌的创作者吴钧陶。

吴钧陶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审,诗人,翻译家。他是出版界的前辈,曾任上海太平洋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及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自1952年在太平洋出版社编写出版新少年传记丛书《高玉宝传》至今,半个多世纪的煮字生涯,呈献给了读者千万余字的文学作品。2003年,吴钧陶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2年获“感动中国杰出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

亦苦亦甜 诗意人生

1927年4月11日,吴钧陶出生在安徽贵池一个儒商家庭。从青少年时期试学写诗,此生便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懵懂时的理想放飞,多少有点家学渊源。吴钧陶的祖父吴藩,15岁考取了秀才,后来又中了举人。外祖父王静甫曾经就读于安徽高等学堂,善撰诗联,著有《藕塘诗联稿》。母亲王秀岑也曾在安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上辈的学识与涵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顽童时长辈吟诵的童谣、千家诗,他听着学着哼着,虽不懂音韵格律,更不谙才情诗意,但诗中描述大自然的景物,朗朗上口、反复吟诵的诗句便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了。

15岁那年,吴钧陶因治疗结核性痔漏住进了怡和医院。不曾料想,就此离别了求知的学校,踏上了漫漫寻医路。六年中,他承载的是二千多日患病治疗的痛楚,身上破裂过七个流脓的创口,看过二十多位医生,遍尝五六十种药物,受用五六百次针剂,无奈接受的是一千多日的卧床禁令。

我真想仰天长啸

再也耐不住了

再也耐不住了

我恰像笼中的小鸟

怎禁得失去自由的烦恼

我要挥动久垂的翅膀

我要挣脱重重的桎梏

我要头也不回

直冲云霄

蜷缩在病榻之上,吴钧陶充满了困苦和绝望。对病痛的无奈,对失去自由的怨愤,文艺少年仰天长叹,发出了填膺的呐喊。

当西药终于治愈了吴钧陶的顽疾,他才真正体味到人生不完全是苦,是难,还有甜的味道。新中国成立之年,吴钧陶走出了囚禁的斗室,和所有志向青年一样,拥抱阳光,激情地投入工作,快乐地潇洒人生。

因为生病,吴钧陶没有接受系统的英语学习,但他接触英语还是比较早的。1935年,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北区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他就接受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初中上的是林语堂编的英语教科书,可惜只学了二年。为使自己喜欢的英语不再荒废,也为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胜任编辑岗位的工作,他报名参加了英语补习班。授课的是一位名叫克莱顿的外籍老师,原来在上海的英文报馆工作。吴钧陶坚持了两年多的学习,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外籍老师为鼓励他,同时也有意撮合这位学习认真、清新俊逸的学生,让他与未曾谋面的一位董姓姑娘通信。董姑娘曾在克莱顿先生那儿补习英语,在吴钧陶进补习班之前去了香港。从董姑娘回信中得知,他父亲是一位教授,要去美国大学教书,全家要移民美国。

1982年5月24日,时隔近30年,董女士从美国来上海,与吴钧陶夫妇见了一面。倾注于笔端的友情,耄耋老人依然吟诗抒怀。

新月的船载来

你昨夜的祝福

东风万里带来

你慰藉的温暖

……

我将托飞鸟带给你

我的欢唱

我将凭流云寄给你

心的飘扬

……

“人们需要诗歌,不但炎黄子孙需要,全世界的圆颅方趾的族类都需要。”吴钧陶在思索、感叹之余,将思维的表达、情感的波澜赋予了诗歌这门艺术形式,以诗言志。他将自己多年来的诗意倾注于笔端,宣泄于纸上,即使因诗致祸,在所不辞。吴钧陶曾经写过一首《悼亡婴》:

才生,就死

结束于刚开始

你(刚能用这样的代名词)

只在生命的琴键上

铮然一弹

就一星火花一般

消失在谜的黑水潭

还来不及使人悲伤

因为未曾拨动心弦

未曾激起情感的漪澜

却只教人面壁联想

对大千世界感到迷惘

碧空是这样渺远

生命是这样无常

吴钧陶早年生病,经常会对生命、人生、地球、宇宙等遐想连篇、反复思考。“人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诗中有很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悼亡婴》一诗的主旨是感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但就是这首短诗,却被上纲上线,判为“反诗”,被诬陷为“反右运动还没开始就结束了”。1958年,吴钧陶被戴上了“”帽子。“”中,又受此牵连被关进了绍兴路74号的“牛棚”,后又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的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译诗译文 润物无声

人生是一出悲剧

因为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但是如果愁眉苦脸地过一生

那是更大的悲剧

虽然历经坎坷、饱经风霜,但诗人依旧那么豁达、开朗。1971年8月,吴钧陶结束了“五・七干校”的劳动,来到了天山路上的燎原化工厂。虽然还是作为劳动改造的对象,但他已经非常满意了,毕竟从此以后,可以每天回家睡觉了。

对文字的钟爱,使吴钧陶渴望能再次提笔写诗、著书、翻译文学作品。家里的藏书,历经多次磨难已所剩无几,特别是外文书籍。幸运的是,吴钧陶竟然翻出了抄家时被遗漏的工具书,商务印书馆旧版的《英华大词典》和一本1962年出版的《鲁迅诗歌注》。久旱逢甘霖,是天意还是馈赠,吴钧陶难抑内心的激动。于是,作为改造对象的他,每天回家的那份“享受”,全部奉献给了鲁迅诗歌的翻译。

翻译鲁迅诗集,吴钧陶还是比较累的。一则时间久远,很久没有动笔了,其次也没有多少资料可以参考,再加上把一种语言的意义、韵味和形式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把中文诗歌翻译成英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钧陶认为,虽然如此,但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诗歌,尝试一下总比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来得好。为了追回逝去的时光,为了忘却苦难的现实,吴钧陶伏案书桌,长夜漫漫,寄情于文字书稿之中。一字一句,反复推敲,仔细斟酌。1971年下半年至1973年的一年多时间里,吴钧陶翻译完成了44首鲁迅先生的诗歌。1981年,在纪念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前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吴钧陶的《鲁迅诗歌选译》。

鲁迅诗歌翻译之后,吴钧陶一发不可收,又选择了杜甫诗的翻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使吴钧陶感受到了大地回春的那份期盼。在译诗的海洋中,他放飞心情,纵横驰骋,自由翱翔。

嗜书如命的吴钧陶,一辈子与书、与纸打交道,编书、译书、读书、藏书。他自号“纸囚”,自封“一世”。说自己“一辈子以纸墨为伍,甘愿画地为牢”,也风趣地说自己像英国女王一样,可以“一世”。不过他的王国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片文字罢了。他曾戏仿唐刘禹锡《陋室铭》写过一首《纸囚室铭》:

楼不在高,有光则明。年不在轻,有劲便拼。室名纸囚,作茧缚身。四壁立书橱,开门锅碗瓶。谈笑有家人,往来须蛇行。可以看电视,读圣经。有巴士之乱耳,有卡拉为近邻。差胜亭子间,赛过石库门。主人云:乐在笔耕。

除了写诗译诗,译书、译文也是吴钧陶生命中的一部分。早在1955年,平明出版社、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就出版了吴钧陶翻译的《圣诞欢歌》和《错箱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吴钧陶进入了创作、翻译、出版的丰收期。“花甲之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剪影》,“古稀之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幻影》。另有一本散文集《留影》,与前两部诗集构成了“影子”系列,也已出版。吴钧陶还有一部尚未出版的诗集《心影》,凝聚了他数十年创作的重要诗作,近百首的汉语十四行诗。著名诗人屠岸曾高度评价道:吴钧陶的《剪影》是心灵之梦的侧面;《幻影》是心灵之翼飞跃的具象;《留影》是心灵的颤动向大地的投射;《心影》则是吴钧陶所有“影”的集中和概括。此外,吴钧陶翻译的《杜甫诗英译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新译》《狄更生诗选》以及《错箱记》《圣诞故事集》《维莱特》《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等一版再版。

进贤进能 雨露之恩

对自己能走上文学之路,吴钧陶一直感恩于巴金先生和他的兄弟李采臣。

那是病后不久,吴钧陶捧着自己试译的稿本以及在病后倒出的《药渣》(《留影》中综述自己在病中那段刻苦铭心、难以忘怀的经历)来到平明出版社,巴金先生破例收下了这个没有文凭、没有学历但励志竭精的青年。

正是怀着这份感恩的心,吴钧陶一辈子坚守在编辑的岗位上。不仅翻译出版了书籍,还为读书人和写书人架起了彩虹,做起了嫁衣。1993年4月26日,吴钧陶在《新民晚报》上,为年近九旬的孙大雨教授呼吁。孙先生1930年耶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国,曾在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任职。1984年,后的老教授枯木逢春,十年孤灯陪伴,从事诗体翻译并修订了八部莎士比亚诗剧。只可惜因为订数不足,仅出版了《罕秣莱德》和《黎琊王》两部。吴钧陶得知此消息后,积极呼吁。不仅如此,当他看到孙先生长达400多页格律体的《离骚》译诗和长序、详注,钦佩感慨之余,投书《新民晚报》“夜光杯”,撰稿《丝将尽,泪欲干――为孙大雨教授书稿呼吁》。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1996年,孙老先生尘封已久的《屈原诗选英译》得以问世。复旦大学教授、丰子恺之子丰华瞻曾经撰文:这次有机会阅读孙先生的《屈原诗选英译》,使我较多地了解孙先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我年轻时在父亲的教导下读过。将这些作品译成英语,并不容易。孙先生有深厚的国学底子,所以能挑起这副重担。译成英诗,首先要确切理解原文。其次,既然作品古雅,翻译时用的英语也要“古雅化”。这一点,孙先生是做到了的。

吴钧陶曾说:我能够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是因为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也希望能够同样地帮助别人,成全别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教育出版社有意邀请吴钧陶主编“世界文豪书系”《马克・吐温卷》。当时他并不想接受,一则自己年岁已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主编十九卷的文集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自己能力也有限。但经不住出版社编辑三顾茅庐,温柔敦厚的吴钧陶最后还是接受了这项庞大的工程。至此,古稀老人在编辑的生涯中再次奠基,开始了新的里程。搜集马克・吐温的全集,吴钧陶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当时,国内有关马克・吐温的原著不多,更不要说全集了。没有当今互联网的便利、快捷,吴钧陶只能从书店、图书馆、藏书楼乃至地摊、旧书店中寻觅“马克”。虽小有收获,但距离全集的编撰还相差很多。当吴钧陶收到所托的老朋友潘庆z从美国购回最新牛津版的《马克・吐温全集》时,如获至宝,如释重负。

最终编就的《马克・吐温十九卷集》包括马克・吐温的短篇、中篇和长篇故事、游记、小说、人物传记、散文、杂文、正论、哲理文论、自传、演讲和书信等。如何选择合适的译者,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虽然,吴钧陶过去一直从事编辑工作,认识一些译者,也对译者的翻译作品有所了解。但面对卷帙浩繁的庞大工程,他还是仔细排摸、遴选,认真组建一支优秀的译者队伍。《马克・吐温十九卷集》不仅聚焦了叶冬心、钱春绮、陈良廷、彭嵋森、夏平等译坛老将,吴钧陶还将目光锁定在黄福海、杨幼玲等译苑新秀上,积极举荐,提携新人。

主编全集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从书集内容的搜集整理、译者队伍的组合筛选到文章风格的统一、体例规范,全集审校、统筹和总序的撰稿,吴钧陶殚精竭虑,七度寒暑。2002年,《马克・吐温十九卷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天道酬勤,2004年,吴钧陶藉以此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吴钧曾是叶君健翻译《安徒生童话集》的责任编辑,他自喻为书中的丑小鸭,也曾梦想变成白天鹅,展翅飞翔。可惜现在老了,名正言顺地变成了一只丑老鸭、跛老鸭。如今,刚过了米寿之年的老人依然居住在西区常熟路一隅。二三十平米的房间被书架、书橱、书柜所占据,只是书架上的书比以往少了很多。1996年,吴钧陶曾获得首届上海图书节组委会授予的上海十大藏书家荣誉称号。老人说,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书已经把家里的地板压的变形变脆了。“我老了,地板也老了,都不再能承受那么重的负荷了。大多书我都捐了,送人了,让它们有更好的去处。”不再是满屋的书籍,琴瑟之乐的欢颜也被钢琴上供奉的祭果所取代。风雨同舟走过了大半辈子的老伴杨昭华因病仙逝,撒手人寰。一曲《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金丝银发),这给夫妇俩留下美好回忆和深刻印象的歌曲,曾经在翻译家协会的年会上联袂演唱过,如今也只能留在老人无尽的思念之中。

“海水退潮,在沙滩上留下许多皱纹;生命退潮,在身躯上留下许多皱纹”。

第11篇

关键词:有形文化遗产 汉译英 河北省

有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和历史传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的有形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有形文化遗产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译文质量不容乐观,或多或少影响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对外推广和传播效率。河北省有形文化遗产数量丰富,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88处之多,总体数量居全国第一,对这些有形文化遗产的旅游文本英译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深入研究,重点掌握其汉英翻译的普遍状态、一般质量、译文水平、主要问题并探讨成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经认真筛选本文确定了河北省内10处国际影响力较大的有形文化遗产,重点对其进行了代表性研究,并结合有形文化遗产的独特特质,提出了有形文化遗产文本的汉译英策略,明确了若干处理技巧,为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和旅游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现状调研情况

(一)研究路线

本次调查选定的有形文化遗产资源共计10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内容涵盖了有形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一是皇家文化,代表资源有避暑山庄、直隶总督署;二是宗教文化,代表资源有开元寺、清西陵、中山靖王墓;三是遗址文化,包括赵王城遗址,秦行宫遗址;四是革命历史文化,代表资源有山海关、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课题组按照类别对上述有形文化遗产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入调查,取得了这些文物单位的英文简介文本、指示标牌、主要景点介绍等。同时就这些有形文化遗产的英译对100名国际访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这些有形文化遗产英译材料的认可程度及困惑之处,征求意见或建议。课题组对基础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并从语言视角、语用技巧和文化表达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记录,认真分析并予以总结。

(二)问题归纳:

通过分类归纳统计,课题组共发现六类问题,总计90个,分别是应翻未翻,蹩脚英语,文化误读,错误拼写,语法失当,用词不准。具体情况及国际访客耐受度调查统计详见下表。

问题类型及所占比例 国际访客耐受度(总计100人)

(三)问题剖析

问卷数据显示,10处有形文化遗产的英译中,存在各类错误达90个,平均每处9个,这表明有形文化遗产的汉英翻译中普遍存在较多问题,亟需改进,其中应该翻译但未翻译的总计9个,占问题总数的10%,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形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历史朝代缺少明确的注释,二是有形文化遗产涉及的历史人物仅标注名字,缺少背景介绍,令一些国际访客摸不到头脑,三是对独具特色的文学格式,如对联或楹联,应译未译。应翻未翻给95%的国际访客带来了理解障碍。蹩脚英语和文化误读两类问题总计达36个,占到问题总量的40%,这足以说明有形文化遗产的英译中对文化的关怀普遍缺失。根据国际访客耐受度调查,90%的人对蹩脚英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困境,由文化误读造成理解困境的人则多达95%。语法、拼写、用词等方面的问题总计45个,占50%,此类问题产生的根本不在于翻译水平高低,主要原因是打印和校核中粗心大意,不够认真,一旦严格审查,绝对能够避免,根据国际访客的耐受程度,75%的受访对象认为此类问题并未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有形文化遗产的汉英翻译应该在校核过程中多注意语法、用词、拼写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翻译过程中则要集中在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力求做到准确、传神,为实现该目标,需进一步剖析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困境。

二、有形文化遗产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困境

有形文化遗产翻译中的文化困境主要源于其漫长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王佐良曾说过,“译者的辛勤劳动使得一国文化遗产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他们做出的文化比较更加细致、深入。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但是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传播载体,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发展的不同、和社会习俗的多样性,往往两种语言会在词汇上产生非一致性对应和重合的现象,造成语义共鸣发生困难,不可避免的引起语义缺失和语义偏离,从而产生了文化差异引起词汇缺失以及文化冲突引起词汇矛盾的现象。本次调查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对联应翻未翻的现象,根源便在于语义共鸣发生困难产生的文化困境,例如,在保定直隶总督署有一副大堂楹柱联,上联是“视民如伤,冀地苍生皆吾子,下联配“修己以敬,燕赵精英是我师。”此联乃曾国藩所提,寥寥数字,一代爱国总督亲民、礼贤的鲜明形象廓然而出,文字简练优美,但翻译起来却难度极高,最后只得作罢,实属无奈之举。又如在直隶总督署简介中关于“公生明”的翻译,汉语为“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体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

英译文本为,“On it’s southern side there are these Chinese characters meaning“justice brings light”a famous calligrapher of the Song Dynasty as an exhortation to officials.”,译文将“公生明”的“明”直译为明亮的明:light,这显然不符合公生明,偏生暗的内在含义,属于典型的文化误读,结合其文化寓意,应译为“justice brings truth”较接近其欲传达的信息。

有形文化遗产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困境另一方面还源于语篇风格和修辞风格的差异。中华文化大多喜好寓情于景、借物表志,讲究神似胜于形似,说事言理,语言文字简练俊美,体现在语言运用上就产生了辞藻华丽,情感丰沛,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独特气质,在有形文化遗产中上述特征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受中庸哲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美学观念里非常注重美感的平衡,不但大量运用对仗这一文学辞格,还非常习惯四字词组的使用,反观西方文化则大相径庭,反映在语言的表达形式和风格上,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英语表达注重形式、注重写实、注重理性的鲜明特色,形成了其句式的独特风格,比如架构整齐、表达直观、注重逻辑、简洁直观等。上述行文和修辞差异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翻译困境的复杂成因。例如在避暑山庄有一段介绍,中文是“步入大殿,四根巨型的进门柱上,有清咸丰帝的御笔亲题:南侧为“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风晚来多”;北侧为“七宝庄严开玉镜,万年福寿护金欧”。上悬的匾额是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大圆宝镜”。对应的英文则译为:“Walking into the hall, visitors will see on the four huge pillars handwriting by Emperor Xianfeng of Qing Dynasty and high above is horizontal inscribed board handwriting by Empress Dowager Cixi.”由于语篇层面上行文风格和修辞风格的独特表述,英译文本中只能省略了在汉语表述中最为传神达意的两幅对联。

三、有形文化遗产汉英翻译的策略

明确了有形文化遗产翻译中的文化困扰因素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针对性提出翻译策略和方案技巧。现代翻译学理论提出,文化遗产翻译文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向国际游客准确而高效的进行内容介绍,信息传达,让这些群体能够迅速的读懂、理解、印象深刻、喜闻乐见,翻译本身应该变成默默传递文化的使者,要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以国际受众为导向,翻译时要坚持文化取向,重点突出译文的国际化。所谓坚持文化取向就是要尽可能的保留自身的文化气息,尽量广泛地进行推广,因为国际访客来访的根本目的是要了解中华文化,而翻译的本质就是要推动文化交流。所谓重点突出译文的国际化,即指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要从国际受众的角度,对原文信息进行优化表达,让国际受众易读易懂。总之,翻译要将传神性和易受性作为根本的指导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一般可以采用下述三种处理方法。

1.加法与减法并重。作为有形文化遗产,一方面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内涵决定了它们特殊的欣赏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这些文化背景,必须要运用加法,增补背景的描述,否则一般国际访客很难准确领会和理解。增补就是为了要达到便于读者理解的目的,需要适当添加一些必要的背景常识。例如,对有形文化遗产涉及到的有关历史文化内容,重要事件的时代、人物的生卒、身份及其历史地位等,运用加法,或字、或词、或句,对相关背景略加注解,便能实现令人理解容易的目标。比如秦始皇,便可译为: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在有形文化遗产的翻译中,减法有时也是十分必要的处理方法。减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中文资料中弱化理解或者是冗余的信息进行删减。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说事言物多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加以强化,国内受众读了也许会印象较深,并可能获得一些人生的思考,但对于国际访客来说有时却是画蛇添足,甚至越看越不明白,不如删去反而明明白白、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有形文化遗产中往往存在着数量不菲的诗词、对联,传神达意,妙不可言,但如果确是某些原因,翻译过来会使译文显得累赘臃肿,乃至背离原意,平添理解上的困惑,破坏国际访客们的兴趣,影响信息的有效传达,只好删去不译。

2.音译与意译相辅。完全音译也是有形文化遗产翻译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的翻译,比如城市、县城、乡镇、村庄等,秦皇岛一般直译为Qinhuangdao,但对于某些有形文化遗产的名称采用音译加意译更为准确明了,如南海口关可译为Nanhaikou pass (pass of the south sea),注释的内容对原文的字面意思进一步作出了说明。对于某些有形文化遗产意译是非常必要的,意译是指对翻译对象的字面意思进行创造性和忠实性的解释,在确保没有破坏原文传递信息的前提下,对文中某些与译语习惯冲突的词句、语序重新改造优化,令其更好地为受众所接受。一般景点名称翻译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令国际访客很快的建立起音与义的联系,掌握汉语名称蕴含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得知这些名称的来龙去脉,增加趣味性。

3.类比与转译互融。为使国际访客迅速的对有形文化遗产产生兴趣,也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拉近受众与文化的距离,增加亲近感。在有形文化遗产的翻译过程中,可以把相关的内容转化为国际认可度高的同类内容,巧妙贴切的借助受众认可的表达方式和形象进行翻译,以求等效。这种类比转译的方法也称为文化替换,即在找不到文化对等词的时候,借用译语文化中同类的俗语、典故等,出奇制胜。这样可以达到传神、传意、传情的效果,让受众在自己熟悉的文化基础上迅速的理解异国文化,既增加亲切感又便于交流理解。

四、结论

以上结合河北省有形文化遗产调查情况,分析了有形文化遗产翻译中存在的的文化困扰,探讨了有形文化遗产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和技巧,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必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4).

[2] 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王晓玲.译者素养与旅游英语翻译[J].唐山学院学报, 2009(4).

第12篇

年 龄 23岁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户口所在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大专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毕业时间 2014

求 职 状 态 有好的机会我会考虑 电话、手机 0791xxxx/1518xxxxxxx

EMAIL 个人主页

地 址 暂无邮编 330006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4.9 至 2007.7: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学 注册会计师 大专

就学城市:江西九江

专业描述:

2004.9 至 2007.7: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学 注册会计师 大专

就学城市:江西九江

专业描述: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法律以及数学、计算机等课程

2007.9 至 2008.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法语 培训中心

法语 法语 中技

就学城市:上海

专业描述:全日制法语培训,大学法语I,II,医学法语,基础法语I,II等

工作经验摘要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卫生厅 。

2008.9 至 2010.10: 翻译

工作地点:突尼斯

工作职责和业绩:江西省援突尼斯医疗队,在其担任 翻译 一职,负责协调中国医生与突方医生在工作,生活上的语言问题.在队中还要协助队长办理队内的各项事务.在职其间工作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省卫生厅 。

2008.9 至 2010.10: 翻译

工作地点:突尼斯

工作职责和业绩:江西省援突尼斯医疗队,在其担任翻译一职,负责协调中国医生与突方医生在工作,生活上的语言问题.在队中还要协助队长办理队内的各项事务.在职其间工作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

求职 意向

现从事行业:其他现从事职业:法语翻译

现职位级别:初级职位(两年以下工作经验) 可到岗时间: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全职

欲工作地区: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服务业/商业服务、其他、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电信业

欲从事职业:高级秘书/助理、文员/文档管理、会计/会计师、出纳/收银、仓储管理

技能特长 珠算,点钞,电子琴,法语都会点点.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法语 中级

第二外语: 英语 一般

兴趣爱好 看书,运动,练字,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