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国大典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1世纪,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资源,正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创造生动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让学生动手、动脑,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预习课文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知识进行大体了解、质疑的课前学习。做好了充分的课前预设,可以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新知识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之前,让学生通过“百度搜索”等多种方式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还有在网上观看影片。学生通过主动了解搜索资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致,还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意境,感受学习的乐趣
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通过声音、图像等创设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例如,学习《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学前,我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各种有关月亮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音乐,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学生进入了美妙的境界,同时也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景物再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生动的影音再现了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景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认识抽象的事物。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海洋馆里的景色和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通过制作课件展示海底宁静奇异的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知,诱发学习的精神需要,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快捷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七律・》的学习中,我从各网站将有关过雪山草地的所有资料编入自己制作的课件中。教学时,加上学生自己上网查阅的相关资料,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增加对课文的理解;课后推荐读物,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种穿插网络教学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我相信,语文课堂插上了网络资源的翅膀,课堂就会充满生机活力,学生也会学而不厌,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班班通;小学语文;多媒体;愉快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录像、投影、录音、音乐等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动态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并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切地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对我们的教学帮助非常大。一、“班班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班班通”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三、“班班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四、“班班通”是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途径。五、“班班通”课外延伸突出了针对性。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在此跟大家交流,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和帮助。
一、“班班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曾几何时,语文课本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全部。如今在课堂中,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所有的万物都浓缩于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还是占据重要位置,在学习前,只有先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更好的学习。这一点,在学习《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我深有体会。一开始,当我出示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时,学生在情绪上并没有多大的反应,但是,紧接着我打开“班班通”运用课件展示了一些有关《开国大典》的图片,并且还播放了一段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真的是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学生们的兴致就马上高涨起来,并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连平时一个最不爱听课的学生,我也发现他那天是多么专注。是“班班通”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班班通”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我记得在去年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交流他们感受到的父母爱,许多同学竟然说没有体会,我还找了大量的美文去启发学生,可总打不开他们的爱之门。我当时真为他们的“无情”感到哀伤。今年又和学生一起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和学生交流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了母亲什么样的影响,受到影响的同学依然寥若晨星,我再次为他们的“冷血”不知所措。一直想找个机会为学生上一堂感恩父母的活动课,给这些缺失爱,不懂爱的学生找找爱。是“班班通”帮了我,也帮了我的学生,我利用网络找到了大量的音乐,视频,图片,美文,终于为学生上了一堂活动课,那是一堂视听盛宴课,更是一堂灵魂的洗礼课,课堂上,同学们深深地被震撼,灵魂的深处被触及,从课后同学们写的作文来看,无不为自己忽略父母的爱而后悔,纷纷表示要刻苦学习,为父母挣下一片蓝天……。
三、“班班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优越性。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所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图文并茂的,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山海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动人历史,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了山海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角山长城,孟姜女庙的图片,从而学生对山海关气势的雄伟,地形的险要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山海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明白了山海关为什么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来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本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班班通”是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途径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往往需要反复强调和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使重点、难点直观、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奇异的琥珀》中对“琥珀”文字的描述在学生脑海中很难形成表象,象这样的问题我们花十几分钟也讲不透彻,而利用直观的教学课件短短几分钟就圆满解决问题,不但能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易于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班班通”让课外延伸突出了针对性。
例如学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通过看到和想到的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妙,在通过“班班通”展示,学生们被深深地陶醉。渴望了解更多的课本之外的李白作品,渴望进一步走近李白。为此,师生怀着对这位诗仙的崇敬之情,来到互联网上搜集资料,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内有机自然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丰富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强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总之,现代化的装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其功能,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班班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使用效益,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的研究中去。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充分发挥“班班通”的各种功能,让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取得突飞猛进地提升,基础教育改革得以突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迫在眉睫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我相信,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山穷水尽”的时候,“班班通”的出现会为我们大家带来“柳暗花明”的新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班班通”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越来越红火。
参考文献:
一、重视作品的文化情境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艺术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角度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注重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完善学生的探究审美意识
一、活动内容
《我们的国庆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第1课。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开国大典和十一庆典、“五十”国庆大阅兵的录像)。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五、活动设想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但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是一年级小学生认知区域中的一个“盲区”,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过生日”这一生活情境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观看祖国风光录像知道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五十”庆典录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人们庆祝国庆节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六、活动方案
活动导入
师播放课件(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个漂亮的大蛋糕出现在画面上,红红的蜡烛燃烧着,象是在欢快的舞蹈……旁边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日礼物),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大蛋糕,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答:想到自己过生日,爸爸妈妈送自己生日礼物,同学们为自己唱歌等。)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了解国庆节由来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祖国妈妈也有自己的生日。今天,我们就来召开一个盛大的“生日庆祝会”,给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关于祖国妈妈的生日,你们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已有经验中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说出祖国的生日是国庆节,是10月1日等一些简单的常识,也有可能说不出。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科学地进行引导。)
(此环节的目的旨在了解学生对于国庆节有哪些是已知,哪些为未知,以便开展下面的教学,让已知得到深化,未知得到解决)
2、播放开国大典录像,教师解说:1949年10月1日,爷爷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了!从那一天起,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受坏人的欺负了。)
3、学生自由说通过录像知道了什么。师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生日是10月1日,祖国的名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已经有54岁了,庆祝祖国生日的日子就是国庆节。
4、看祖国风光录像,了解祖国妈妈的样子。教师随录像进行适当解说。
(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过生日的对象是“人”,因此,对祖国这一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以录像将抽象的祖国形象化,使学生对祖国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以祖国秀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体验国人庆国庆的喜悦
1、我们美丽的祖国妈妈已经54岁了,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每一年,各地的祖国儿女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给祖国妈妈过生日。你知道人们是怎么庆祝国庆节的吗?
2、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观察到的说说人们是怎样庆祝国庆节的。
3、教师播放人们庆祝国庆节的录像及“五十”庆典录像。(解说:人们为了庆祝国庆节,在天安门前面设计了许多有精美图案的花坛,在大门口挂上了国旗,人们还举行了庆国庆文艺演出,海外同胞也在各地庆祝国庆节,向我们的祖国表示祝贺。祖国五十岁生日的时候,全国人民为她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典,充分展示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欣欣向荣……)
(在初步感知祖国形象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使学生心目中的祖国形象更加丰满、形象、清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们热烈庆祝国庆节的喜悦心情。)
4、引导学生说说看了录像以后的感受,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教育。
我为祖国过生日
1、刚才我们知道了祖国妈妈的生日,还知道了过去人们是怎样为她过生日的,今天,我们一起为祖国妈妈开一个“生日庆祝会”,庆祝她的54岁生日。
2、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形式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3、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如画画、写诗、跳舞、唱歌、制作一件工艺品等。
4、生日庆祝会开始,学生向祖国妈妈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思想品德是初中生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将对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社会发展常识等方面进行教学。想要收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讲求教学技巧,
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围绕课程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学内容为主要参考点,紧扣课程重点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立足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组合。同时,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教学方法设置,导致课堂教学的脱节。例如在教授“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联系与区别”一课中,初中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已经大致了解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帮助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够补足传统教学形式枯燥、内容匮乏的缺点,
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质
量。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课本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制作课件等,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变为较直观、具体的画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在“热爱祖国”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等视频资料,为学生“重现”建国的种种困难以及革命先辈为之付出的努力,自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这时教师要顺势进行课程教学,将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及意义讲述给学生,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的许多重要知识点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开展教学,才
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比如说在讲到“保护环境”这一教材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一些环境污染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共同讨论,让学生在强烈的共鸣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破坏就在每一个人身边,保护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也让他们对学习的知识有最切身的体会,能够学以致用。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和运用多元化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及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厚苹.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19).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初中历史的教学伴随着学生升入初中就开始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老师探索的课题。下面就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阐述一下。
一、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执行者,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技术迅捷高效、网络资源浩繁、生动形象地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影音资料,这是教师教学中最好的帮手。尤其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史料、设计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等,都具备极大的优势。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了解历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都是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结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多媒体及微课的利用可以增大课堂知识的容量,给学生更多的历史信息,还可以真切呈现历史内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效果早已被公认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明确什么内容需要用信息技术手段。材料的选择必须服从教学设计流程的整体要求,并不是在一节课中使用影视资料越多,课堂越热闹,教学效果就越好。形式服务于内容,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点睛之笔,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恰到好处的时长、适时适度的节选,才能够真正起到突出中心,服务于目标的作用。
在课前导入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导入环节对于整节教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材料,制成合适的课件。比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就将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在课前播放给学生看,配上义勇军进行曲,激昂嘹亮的小号声将学生的情绪完全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阐释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将一些久远的史料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在网上搜集历史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声、光、色集中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教学。比如,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那些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的震撼。
在教材内容延伸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容量是有限的,在一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延伸教学内容,开阔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时候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予以延伸。这样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延伸的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是中考科目,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提供最大的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
一、习作内容及要求
此次的习作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学生依照从《开国大典》中学到的写场景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活动场面,如果脱离了学生现实的生活,单凭空想,写出的文章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以上学期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为素材,因为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活动,他们有体验,有感悟,乐于表达。
二、设计理念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第三学段,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和“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理念。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能准确地捕捉场景的特点,具体生动、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三、着眼于实效,优化教学方法
1.教法。习作指导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强化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灵感往往是在丰富的体验中产生的,有了体验,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我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运动会的场景之中,引导他们自由倾吐,尽情表达。然后,我采用范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思考,明白该怎样写。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善于写作。
2.学法。(1)预习消化法。课前一个星期,我让学生收集描写场景的精彩文章、片段,试写自己经历过的一次活动。大部分学生对材料的积累已在课前完成。(2)欣赏佳作法。课前让学生欣赏描写场景的精彩文段,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扫除作文的心理障碍。(3)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构思、表达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构思和习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四、着眼于细节,注重教学程序的安排
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所以,在课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个精彩场面,通过营造场景氛围,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万般感慨涌上心头。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作文的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有意识地积累素材的习惯,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难题。
2.例文引路,感悟写法。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看到的场面具体地表达出来呢?正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我顺势出示例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阅读例文,欣赏例文,引导学生发现写场景的方法,突破难点。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自己分析并领悟写场景的方法,给下一环节的对照修改作了铺垫。
3.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在例文中学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和技巧,清楚明白地说出见闻,然后交流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充分创设自己讲、自己评的情境,让活动中有对话,对话中有活动,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令作文评改充盈活力,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4.自由写作,各显其能。教师的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拨动学生生活的琴弦,引起学生已有的表象的再现,学生一定能表现出惊人的表现欲,这时作文就由“为作文而作文”变成了“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尽情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5.互动修改,放大体验。(1)自评初稿。对照板书结合初稿,看看哪些地方自己注意到了,用笔旁批。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对照评价,肯定自我,增强写作的信心,同时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为下一环节的小组互评打基础。(2)小组交流,互改评议。教师提示:同学们在看别人的初稿时,要多想想别人跟自己有什么不同,哪些内容对自己有启发。(生答)教师引导:刚才大家传看了各自的初稿,现在请就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可以说说别人的观察哪些地方对自己有帮助,也可以说说哪些内容有问题需要修改。(3)小组推荐。教师引导全体同学评议:你觉得他哪些地方描述得最生动?哪些地方描述得不够清楚?该怎么改进?(4)学生修改习作。把你修改后认为最值得推荐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进一步提高自评自改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创新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而且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将使教师的创新教育更上一层楼。信息技术推动历史教学向创新方面发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探究学习《开国大典》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人民当家来之不易,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及相关图片,让学生深深懂得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音图像颜色于一身,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精心选择历史教学软件,给学生营造创新氛围
历史学习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愉快学习。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学生对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使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清楚了解了战争进程,理解了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而且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设计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技能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而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交互,使学生由过去单纯地“接受式”地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如在《对外开放》一节,我在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身边搜集有对外开放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在学生们搜集到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后,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仅形成资源共享,而且使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信息技术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能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融入历史教学后,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采用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的力量,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的目的,并给学生一个创新自主的空间,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摘要: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美术教学,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现在几乎所有的观摩课或者参赛课都使用了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学习便成了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直观的展示出所教授的内容。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美术教学 直观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66-01
一 手工教学与多媒体
在幼儿师范的美术教育中,手工课一般是单独开的一门技能课,要上好手工课,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在多媒体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直观演示,通过演示可以使得学生把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在多媒体中往往会提供一些工具如Flash,Photoshop等,通过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够使得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迅速有效的讲解、示范,使得美术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直观化。
比如在上折纸课时,有很多折叠方法,通过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一目了然的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制作方法。在教学折纸的过程中,可以运用Flash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按步骤学习每一个折纸形象,更直观、更清晰的演示给每一位同学。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不但使学生认识了知识的本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 美术欣赏教学与多媒体
美术欣赏,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是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自然景物的欣赏活动。以往上课时如果仅靠教材上的图片,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老师讲起课也很生硬,所以教师须搜集大量教学挂图、与欣赏内容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要进行大量的口头解说,老师不爱上欣赏课,学生听着也觉得无趣。但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形、文字、声音结合在一起,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的光盘装进光驱,操作鼠标或键盘,欣赏资料就在显示器上出现,再通过传输设备输送到大屏幕上,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时,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背景音乐是《义勇军进行曲》,音乐与图像的结合使这件作品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把音乐纳入美术课程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进入课堂的“音乐教学法”在很多国家的教育机构都得到广泛推广。所以,有人称绘画是凝固的音符,而音乐则成了美术课堂上流动的色彩,色彩与旋律交织成一幅绚丽的艺术画面,这些完美的效果要依靠多媒体来完成,它使美术教育的课堂变得更为丰富、轻松、灵活了。
三 图案教学与多媒体
在图案课上,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图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掌握理解,而且教师的演示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看到绘制的过程,影响到教学效果。但使用多媒体在电脑中生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形都是较容易的事情,学生可以从大屏幕或电脑上同时直接看到,了解绘制的过程便容易理解掌握。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等一系列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学生可以通过上机操作完成课堂作业。
在讲《二方连续》一课时,我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h动画――一支漂亮的玫瑰花,这个画面刚刚打开,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甚至连一些不爱上美术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紧接着画面上又跳出了第二朵,第三朵,第四朵…同学们根据玫瑰花的排列规律,很快理解了二方连续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列举出对称的其他实例,其后再演示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二方连续的制作步骤,清楚、简洁、直观地讲授了制作方法。使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了二方连续的排列规律,也体会到了它的韵律美。
四 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
一、 扩充容量,优化教学效果,使音乐课堂变大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扩大补充知识容量,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集图文声像多媒体信息为一体,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多媒体为教学建立了一个进行拓展学习的基础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科学、系统地呈现在师生面前。音乐教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形象化,需要师生选用更多的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图像、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或为课后深化拓展提供依据。因而,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多媒体只是代替板书操作,就会忽略教育资源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五年级的一节《森林狂想曲》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课前,我准备了许多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这样方便了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由于学生对管弦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所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上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字、音响),然后用PPT、文稿设计、课件制作等形式展现。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管弦乐的起源、使用配器、发展流派、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意境,突破教学难点,使音乐课堂变新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既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在钟表店里》是一首音乐形象鲜明,带描绘性主题的乐曲。乐曲巧妙地模仿出钟表店里各种钟表走动的声音,用近似模仿的手法来刻画音乐形象。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教师先自制录像,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走进钟表店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将乐曲和录像合成,加上FLASH的动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钟表店工作、生活的意境图,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上《歌曲的感受与创编》这类型的课中,通过听赏、高唱国歌,使学生感受国歌神圣、庄严的内涵,体会国歌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怎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歌有新的感染和震撼,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录像这一教学媒体。剪辑播放了电影《国歌》、《开国大典》、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等片段,展现了一副副激动人心、感召力强大的画面。此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和着画面激动地高唱起国歌,我们全体师生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国歌的巨大作用,被国歌神圣的内涵所感染、所震撼!强烈地激发了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创作班歌的热情。他们将创作好的班歌通过大屏幕和全班同学共享,引吭高歌,那种自豪、喜悦之情洋溢在每张多彩的笑脸上。由此可见,合理、恰当地创设意境,由静变动、由抽象变直观、由单一变多元,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促进了崭新、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建立和新课堂角色的转换。
三、 激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使音乐课堂变活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为难了教师,更为难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兴趣化。
民间吹打乐《鸭子拌嘴》是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乐曲生动描绘了鸭子在争食、嬉戏、拌嘴时的情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听赏、创编、学唱、歌舞这四项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情绪,并对乐曲《鸭子拌嘴》进行再创作。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利用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此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分辨打击乐器的音色、音量、力度的对比变化,使学生正确感受《鸭子拌嘴》的音乐形象。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等特点,运用歌曲、动画等视听资料,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多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借助电脑中丰富形象的声音动画的展示来欣赏音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情为景、化抽象为具体。此学件属于“交互式”,在“随意节奏”这一界面,学生根据各种鸭子的动作,任意选择、拖曳2/4拍的节奏组成两小节的节奏型,再模仿鸭子的叫声,感受他们不同的情绪,为欣赏作伏笔。
人机交互的友好学件,使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有实、有机、有效的整合。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有效的认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目前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不重视、专业教师缺乏、教法单一、学生不爱学,等等情况,如何提高历史课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新课改以来每个历史教师面临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塑造他们到引导他们。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怎样看待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首先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但是,教师“研究”、“开发”的内容不是课程研究者研究和开发的内容。教师也是理论的“消费者”,同时肩负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创新义务。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创设有效学习历史的条件
所谓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发现学习,是知识的构建。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深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中去,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如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个人的经验世界相对照,对学习材料给出合理的“假设”或“解释”,从而构建出客观对象的个人意义。
一堂历史课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学会历史”。历史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历史。
三、开放与传统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以拓展教学空间
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用则用,不能每节课都用,切不可将多媒体教学弄成“花拳绣腿”,而应该是“锦上添花”,一切要围绕是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标准。比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这一单元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音像资料制成了课件,其中包括的讲话录音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等,学生们听后看后立刻兴致勃勃,整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将开放与传统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以拓展教学空间,从而切实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如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课内容中,我就把对“对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了评价,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初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初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参考文献:
[1] 张一平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雒启坤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途径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个特性,(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数字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应有两个层面的含意。其一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常识。如《我的新朋友--电脑》、《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和《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等课文都是新教材编入的有关信息技术的篇目。另一层次则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这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
什么是“课程整合”呢?有关的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应用技术,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下面仅从小学语文的角度来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的几条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方式。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的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心理学价值的。因为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而且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同时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表述的内容的70%。可见,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狱中联欢》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于《红岩》的内容的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则可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课文情景的再现。如《开国大典》、《飞夺泸定桥》以及《索溪峪的“野”》这样的课文,教师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能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大渡河的水流湍急,22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过江的惊险场面;童话般的张家界自然风光,索溪峪天然纯朴的野性美。这样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有利于对课文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写的,借以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种策略的现实比较简单,硬件要求简单,一般的多媒体教室就是最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教师一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如《三辰影库》、《翰林汇》等。对影视资料的运用使用“豪杰解霸”或“Windows Madia Player”等常用的视频播放软件即可,而且界面简洁、控制方便。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Delphi、Authorware和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等。如《詹天佑》一课中关于“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的工作情形学生的理解有困难,我们利用方正奥思制作一个动画演示的课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就实现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等工具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计算机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电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在校园网或互联网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就可说是浩如烟海。
这种整合策略的现实有两个层次:一种是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事前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好,放在内部服务器上的一个指定的目录之下,告诉学生查询的地点、方法或搜索的关键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方便的查阅到一些突破书本的知识。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就可将有关地球的介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义及若干的举例说明,大量的人类粗暴地破坏地球资料以及火星和月球的一些图文材料事先放在服务器上。这些资源的利用,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的思想情感。另一层次则是基于Internet环境的学习。如东辰学校的《用爱心搭建动物家园》一课,教师采用了将相关内容做成一个站点形式的网络课件,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该站点内还链接了一些网站,这样学生所能涉及的内容既相对集中,又无限广阔。
这一整合策略的实施,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效果是明显的。由于学生是在基于Internet的环境下学习,就必须对所获取的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的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结合小学信息课的要求,训练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输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这种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还就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归纳、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即对文字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用的能力。
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到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这种阅读内容载体的改变,其实质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小学信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语文教学则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如:我要求同学们上网时必须登录由中国少年报社主办的“中少网”(zgsnb.com.cn),进入网站的《作品》栏目,阅读其中的作文并下载积累。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适应多媒体的写作方式及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汉字的输入对于识字教学能起到辅助作用,由于汉字音、形、意有时关联不大,结构复杂,音近及形近的字偏多,这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困难,我们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将这些汉字输入计算机,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及时纠正学生的许多错误。如用“全拼输入法”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用“五笔输入”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记忆汉字的字形。许多同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欣喜地说:计算机帮他们纠正了许多习惯性的错误。有的同学输入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他的手写速度。
对于家里有电脑的同学,提倡其交电子作业,已上网的同学甚至可以以邮件的形式直接发到我的邮箱里,我总会在第一时间里给他打印出来,并在全班朗读。鼓励学生进行多媒体写作,从PowerPoint到Word、WPS2000等文字处理软件,都可以做出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我在对学生的电子作业批改时特别喜欢Word中的“批注”的语音功能,在学生的作业中加上几句可闻其声的批语,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同时超链接的结构方式,使学生的写作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质的飞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扩散性和逻辑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