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绝招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114―01
现在很多语文课都听不到属于学生的声音,他们要么成了知识的奴隶,要么就是不会独立思考。当学生不独立思考,言不由衷地交流时,学习就变成一种毫无意义的复制,他们与生俱来的个性被慢慢扼杀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充满活力和创意的课堂,能听到学生真实声音的课堂,才是社会所渴求的。下面,笔者就“如何打造学生能发出真实声音的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不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轻松愉悦地读书、自由地想象、主动地表达。如:学习《绝招》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呢,想象一下他的绝招是怎么练成的?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描写,但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他们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价值判断进行积极交流,情绪高涨。有的学生说,他是为了挽回上次无比尴尬的局面;还有的学生说,他是为了赢回自己的尊严……虽然说的是小柱子,可真正外显的却是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调用自己的言语系统表达。当有学生谈到三胖憋气的绝招时,教师让学生当堂模拟憋气比赛,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生身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此时此刻,他们的身心是放松的,情绪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交流是真诚的。
二、尊重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课堂上思维僵化,语言贫乏,交流没有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关,更与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教学风格息息相关。如果教学方法陈旧,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学生就很难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更不会有自己的思维了;如果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关注知识本身,忽视学生的情绪体验,漠视学生的脑力劳动过程,甚至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声音不加分析地简单否定时,学生的智慧之门便悄然关闭,他们的语言与情感、价值观不再和谐统一。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伪装自己,学会了揣摩师意,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可没有了生命的真实,也就没有了学习的价值,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这样的观点: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S、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尊重首先就意味着关注,当教师总是以教材和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学生就成了课堂的配角。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不仅要看到学生做什么,听到学生说什么,而且要想象和判断出学生的认知过程、思维过程以及学习的困难点。
三、教会方法,实现师生与文本真正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机械重复,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只能借助一些工具书上的教材解析实现课堂对话,他们说的是别人的话,表达的是别人的情感,看似精彩的课堂对话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繁荣。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披文入境,与文本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能内化语言,不能与作者或文中的角色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我有幸拜读了全国着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撰写的《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如缕缕春风拂面,又似涓涓细流浇灌我那干涸的心田,给我送来了夏日里的丝丝清凉。
在这部《诗意语文教育》中,集中了王老师近几年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是他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虽未亲临现场,但我能够深切地感悟从王老师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令我对诗意语文有了滋心的感受,对我平常那近乎麻木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触动。
书中王老师精辟而形象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诗意语文,那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只要它是自由对话的、唤醒意会的、精神契合的、追寻幸福的、实现自我的、充满智慧的,那就是诗意语文。
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真是愧对学生,愧对自己。上课时,即兴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课后的反思策略也只做表面功夫。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其实我也挺讨厌这样的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理想抱负,都已不在。而这次读了《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又激发了我灵魂深处的那份感动,那份纯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上好语文课,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王老师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要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不时地产生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
在书中我学到好多王老师的“独门秘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平时要修炼绝招。比如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把课堂教学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然后再还原成教学理论;把理论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可以很好地修炼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招叫“情境填空法”。在听课或看人家的优秀实录时,看到关键时刻,要定格打住,进行情境填空,看看自己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自己处理会有什么“课像”生成,然后通过比较,这样你的机智、通变与智慧就炼出来了。第三招叫“微格解剖法”。在教学中要研究候课,研究导入,研究提问,研究范读,研究导读,研究讨论对话倾听训练结课拓展,研究很多微格,这里面大有学问。如针对学生的朗读,可以选择许多角度研究,如朗读状态、朗读方法、朗读质量、朗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在书中这样的“独门秘诀”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都可以去好好欣赏学习。
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教研员先行课”是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研员做为我校教育教研的带头人,在每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打头阵。但是我们并不是把活动只开展在这一个点上,而是本着“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这么一个主旨思想,开展以教研员为引领、中心组长作示范,学科教师共探究的一序列教学研究活动。
“教研员先行课”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研员先行观摩课。发挥同课异构的引领作用。
各科教研员经过考试层层选,他们都是学校各科教师中的骨干。那么教研员先行观摩课就是利用教研员的自身资源,发挥教研员引领带头作用,同时也给教研员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和风采的机会。
各科教研员要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包括制定各自的活动计划、程序,下发本次活动通知。最重要的是备好自己的课:既要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又要着重下“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旨思想。开课分学科分时间段进行,全镇教师按计划分学科进行听课。课堂上,教研员也是纷纷亮出了绝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之后教研员组织自己的学科老师进行教学研讨,教研员谈自己的课堂设计思路,老师们进行精彩的互动评课。评课要求老师们真刀真枪,实事求是。是优点的提出来加以学习,是缺点的提出来加以改进。这一环节,也是培养老师评课能力的机会。通过教研员先行观摩课要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课堂要注重效率,注重质量。在课堂中是怎样提升效率,提高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一次教研员与老师们学习交流的机会。
第二阶段:学科组长示范课。展现同课异构的中心辐射地位。
教研员先行课只是引领,在各科教研员先行课之后,各科各年级中心教研组长借鉴教研员设计思路,再选本学科本年级的一节课,同样本着“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主旨思想进行设计,再一次示范,发挥组长的中心辐射作用。
作为中心教研组长,同样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各位教研组长结合课程特点和自身优势,在示范课堂上展现出了个人特色、学科特点,展示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学科组长示范课进一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倡导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在教学中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为学科教师提供向教研组长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提高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学科教师对组长的示范积极课展开讨论。探讨教学设计思路,研讨课堂教学方法,为第三阶段的学科教师探究课做准备。
第三阶段:学科教师探究课。共创同课异构的有效性。
针对各科教研组长的示范课,同组内教师经过研究这节课之后,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我们的同课异构活动细分为“确立重点课题――同备一节课,集思广益――既讲课又听课,取长补短――评研结合,共同反思提高――资源共享”五个步骤。在活动中,每一位教师既是听课者,又是授课者,既是授课者,又是评课者。通过同备、同讲、同听、同评的系列活动。
鼓励老师探索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学合作,实现与学生的信息分享与交流,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在打开教师教学思路的同时,还为教师的教学个性提供了展现的平台。
关键词:教学反思 ;重要性 ;时机 ;及时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再是别人设计的课程或教案去完成知识传授目标的“技术员”。面对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教师理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其素质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魏书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写了近30本的100万字的日记,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勤于反思、善于反思是分不开的。
我们身边的特级教师沈小玲老师,她有一个“绝招”,就是第一节课后都坚持写“教后记”,每天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教育教学及工作中的点滴感情和难忘的瞬间,反思当天的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日积月累,这些工作帮助她发表了无数篇的论文和儿童读物,并出版了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悟?课堂内外》和《和谐的语文课堂》等著作,终于成为一代名师。由此可见,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名家,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实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呢?
一、认识反思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如果说备课、上课等基本教学实践是主研究的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次研究。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即教师应该重视“教后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可见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从课后反思中知道自己讲课的不足,以及优点,发现学生学的不好的地方,能够因材施教,使自己更加完善!在教学反思上我做的不好,我应该学习一些老教师的做法,不但要写课后反思,更应该是课前反思,让自己时时都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提高业务!
二、把握时机及时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及时地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种类型。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首先教学方法的反思: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做好备课的反思:备好教学设计,备好要以怎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对教材的反思,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每章、每节、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的仔细阅读并深刻理解,反复对比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精神实质。最后对学生的反思:反思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想情况。其实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敏感性,它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迅速调控。许多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事先设计好的较理想的教学环节或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如设想的。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或者由于学生的原因,或者由于教师自身的因素,或者由于课堂之外的原因,会影响你预设的教学设计,这时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就要及时的调整你的教学思路。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形式。课后教师都要反思,尽管在上课前、课堂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反思预设,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课堂毕竟是“活”的,所以课后是反思的最好时机。反思课前预设,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在哪些地方落实了?这节课学生表现出色的在何处?我最感到得意的是什么?哪些教法对学生不适应?哪些环节处理得不够理想,为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对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怎样培养?哪些地方没有兑现?我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吗?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也就是对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进入实话实说环节。老师有个问题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在生活中,你更喜欢赞扬还是批评。
生1:我更喜欢别人的赞扬,听到赞扬我会更加有信心。
生2:我也喜欢听赞扬,批评虽然是对我好,但听起来没有赞扬那么使人舒畅。
生3:我有时喜欢赞扬,有时喜欢听比较委婉的批评……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听赞扬的评价;这不奇怪,坦诚地说:老师也很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当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赞扬、同事的肯定时,我的心情就特别好,干起事来特别有劲。爱听赞扬是多数人的共性。但人的成长过程中仅仅有一种评价行不行?读自读15-16段,去探索这个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阅读重点段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在交流中,逐渐认识别人的成长需要鼓励和警告这两种力量来平衡。)
总之,反思性教学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它能使教学活动更趋合理,是提高教师素质。只要有反思就应写下来,写教学反思追求“短、平快”。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立竿见影。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胡岩松:《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习惯》;
[2]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材料;
[3]《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10月刊;
在这场革命的浪潮中,以微课与复盘为代表的新型学习资源和教学设计模式,在企业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也是2015年令我最难忘的两件事。“变化”是这一年的常态,但快速地深潜与内求,并从行动中学习,才是迅速适应新环境、应对挑战的最有效的方式。
深潜,为微课“鼓与呼”
“微课”既不是e-Learning课件的翻版,也不是传统课程开发模式的简单切割,不仅需要严谨地找出内在规律和设计与制作规范,还需要我们锐意创新。而在微课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误解以及大量浅薄、不负责任、急功近利的炒作,使得许多想开发微课的企业学习者无所适从。
作为一名关心中国企业学习发展的“老兵”,我感觉有必要为微课“鼓与呼”,并花精力对其进行研究。恰逢《培训》杂志发起了“云学堂杯・首届中国企业微课大赛”,我作为标准组专家,参与讨论、制定了“微课大赛评选标准”,开发了“企业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课程,并对近20位大赛导师和部分选手进行专题培训。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见识到许多导师和选手摸索出来的“绝招”和诀窍。
于是,我当场萌生了由我牵头、集合优秀实践专家之长,为所有想开发微课的实践者撰写一本实践操作指南的想法。在培训结束后,我的想法一经提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我很快提出了第一版提纲,由大家自愿进行 “任务认领”和分工。之后,大家分头撰写提纲,发给我审阅,并基于我的意见进行修改。我则对全书的架构进行了优化,并定向邀请了一些小伙伴加入共创团队,同步开始内容的撰写。在各方通力配合之下,这本书当年就成功完稿、出版。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一次突破,相信也创造了学习与发展领域专业书籍的出版记录。
在我看来,微课代表了企业学习与发展领域快速变革的一个缩影,它必将是大势所趋。从实践开发者的角度看,微课既有一定科学性,又是一门“手艺”,离不开大量实践及精益求精的态度。我通过这次实践相信了共创、协作的力量,积极投身于微课的洪流中,快速成长、不断提高,与同行一起顺应企业学习变革的大趋势。
内求,系统地进行复盘
2015年企业学习与发展领域热点纷呈,从“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爆的在线教育投资热潮,到“MOOCs颠覆传统教育”“分拆人力资源部”“ADDIE已死”“培训体系过时了”, 让人目不暇接。就像古老的太极图中所蕴含的智慧一样,物极则反,当整个社会日趋浮躁,人们对深入内省的渴求也就愈发明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想更有效地利用好碎片化的信息,离不开背后的知识体系构建――复盘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
复盘已不是新概念,但这种结构化地进行工作回顾、萃取并分享团队知识的方法,依然能帮助我们系统地从工作中反思、学到经验与教训。它不仅是个人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团队协同、推动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我的新著《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出版,受到市场的欢迎,出版不到2个月就进行了重印,着实让我感到欣喜。
我自己就是复盘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今年6月,我参加了4天3夜的“玄奘之路”徒步,从甘肃瓜州的阿育王寺到广显驿,全程近120公里。戈壁的环境与我们日常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要想快速适应戈壁环境、完成穿越任务,只能在戈壁行走中学习如何行走。这是我第一次上戈壁,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经历了很大的挑战,但我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快速地从经验中复盘、学习。虽然我在出发前通过搜索资料、请教他人,对戈壁进行了知识性学习,但当我真正开始行走,才深刻地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快速地从行动中学习,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一、有效的数学情境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逻辑思维逐步形成,但初中阶段正是以兴趣为主要特征。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有悬念的情境,使学生在“奇”中生“问”。
如上“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稍作停顿,“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这是为什么呢?”顿时教室里像炸了锅似的,“老师,你会算命吧?”“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老师,快说快说。”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有效的数学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数学情境只有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主动探索、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进行有效的探索,就无法获取知识,建立模型,也就无法应用知识。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
如在上“一百万有多大”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先播放了某品牌的大米的广告短片,看着刚煮熟的一碗香喷喷、亮晶晶、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大人、小孩纷纷赶回家吃饭。这时切入提出问题:你自己吃过一百万粒大米吗?学生开始用疑惑的眼光说:大概吃过吧?肯定吃过!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转而进入小声议论。达成共识:称一定数量的米,然后估算一百万粒米的质量,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到底称多少粒米为好呢?他们又产生了辩论,组织合作学习轻而易举。
三、有效的数学情境应体现思维的发展层次,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维锻炼的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的全过程。思维是数学课的核心内容。数学课就是要有数学课的味道,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叫数学课,那种没有思维价值的情境是无效的。同时。还应注意:不同的情境应避免停留在同一知识水平,应该形成思维递进的层次,否则课堂活动会显得平淡无奇。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刨设了这样一个“动”境:为了让学生明白正方体的截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我让学生用小刀在准备好的萝卜、冬瓜、土豆上动手切截,学生告诉老师截出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有的同学甚至截出了梯形。接着又抛出了这节课的难点问题:“能否截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呢?”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切得的截面边数与正方形表面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又经过反复动手操作以后得出了正确答案,从而突破了难点。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截切。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锻炼。在新知的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思维,自主探究,学生得到了发展。
四、有效的数学情境应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护理美学导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07-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护理学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护理。转变成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再转变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从一般技术护理,转变成服务护理。再转变成美学护理。所以护理美学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应用护理工作中的美学问题既是顺应护理学的发展潮流,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笔者试从护理美学在导诊工作中的应用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1护理美学的定义
护理美学是护理学与美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一门涉及护理学、文学、心理学、礼仪学、人际沟通、艺术欣赏、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是加强护士人文素养、提高护士人文执业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1-4]。护理美学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及观点,研究护理学科领域的美学问题及护士的审美观,护理美的培养与训练等问题。护理美学能为病人创造生理性审美环境——满足人的自然生命要求;能为病人营造心理性审美环境——满足人的精神生命需求;能为病人创造社会性审美环境——满足人的社会生命需求。
2护理美学在导诊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系统也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种竞争体制,如何争取患者,如何留住患者,各大医院纷纷使出自己的绝招,以不同的形式设立了导诊服务。在导诊服务上狠下功夫,有的通过美女迎候病人,有的挑选经验丰富的护士接待病人,有的通过美化门诊的环境来吸引病人,总之,人们己经认识到美学在医疗护理导诊中的作用。
3护理美学在导诊中的应用
3.1导诊台的布置:笔者认为导诊台也应和美学相联系,以突出、整洁、美观、和谐为原则。我院一楼导诊台的布置正是以此为依据。
3.2导诊护士的挑选:导诊护士是导诊服务的主题。更应从美学的角度来考虑,形象方面应以高矮胖瘦适宜为原则;性格方面应以开朗随和温柔为原则;素质方面应以自律性较强,临床经验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为原则。
3.3导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3.3.1外在素质。外貌端庄,着装整洁统一,特别是鞋。护士鞋都以白为主,故而一定要勤洗,保持外面的白净,内部的清洁。这是护理美学的外在要求。
3.3.2内在素质。护理美学体现的是“力”和“美”的结合,在导诊中表现为:①行为举止:所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姿势气质,作为导诊护士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势,切忌东倒西歪,左站右靠,破坏了自己的职业形象,影响了医院的声誉。②语言行为:a.有声语言:“不知道”绝不从导诊护士口中说出。即使真有不知道的也应即刻去请教,帮助病人去解决。在导诊工作中多一点“不好意思”、“您好”、“谢谢”等美好语言,会给工作带来许多便利。比如我刚到医院时,分不清哪些是职工,哪些是病患,见到抽烟的,我就上前说“不好意思,医院不能抽烟”。起初大家都瞪大眼睛看着我(因为很多是本院职工),迟疑一会,真的被我的“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起来,有的甚至第二、第三次见了我都学着说“不好意思,医院不能抽烟”。不管怎样我的效果已经达到。b.无声语言:微笑,有鼓励性微笑,有歉意性微笑,“微笑”是通向世界的货币语言,是理解的象征。在工作中,多给病人一点微笑,预示着多给病人一点理解,您会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有一次一病人在我院拿了两次同样的药却不同的药价,第一次价贵药少,第二次价便药多。她自己拿了第一次的药单及发票去找药房的人寻问,因药房人手少工作多,当事人又不在没有人给她解释,她气呼呼地找到导诊台要求找领导。我接手后,对她很谦意性地笑笑:“对不起,我去帮您查查看。”经查,补回了几剂药,但还差几元因当事人不在,没法退回,我又对她歉意性地笑笑“怎么办要不您过几天再来。或者病人怒火已消说“你的笑容那么好,我还在乎那几元钱”。c.体态语言:微含首,轻摇头;刚上班时多站立,已示对领导、同事、和病人的尊敬。给病人指引路线时一定要用手掌指引,决不能用手指指引。
3.3.3渊博的知识:包括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护理美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作为导诊护士要多看书、看报,多学习,多钻研业务,这样才能为医院的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出一份力。
4体会
4.1笔者从多年的导诊中体会到,导诊的内涵决不仅仅在于给病人指指医院各部门的位置;应该还包括解答病人的一般疑问,对病人进行基本的健康教育,适时地为医院做正面宣传,导诊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显现。要搞好导诊工作,既需要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导诊护士钻研业务和敬业爱岗。导诊工作做好了,不仅方便病人同时也使病人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关心和尊重,密切了医院和病人的关系,而且还能为医技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2作为导诊护士要做好导诊工作,应该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以适应该工作的要求;同时还要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形体训练和礼仪训练。使自己端庄、匀称、文雅并加以保持。使自己的个人美和医院环镜美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医院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晓宁.《护理美学》教学中应用教学设计的效果[J].全科护理,2011,9(6C):1678-1680
[2]井晓磊,白玲.《护理美学》教学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调查[J].全科护理,2010,8(12B):3277-327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通过发放点差问卷以及访谈,笔者发现了一下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语言成人化
小学生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年龄大致在六岁至十二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均未成熟,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与成人有很大的差距。然而, 小学语文教学却没有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要求小学生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这就导致小学生作文思维与其实际身心发展水平严重脱轨,表达的成人化。
在某小学的语文作文试卷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状:作文堆砌成语、形容词比比皆是,语言乏味,枯燥。如“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在秋天里,我们这些又学了一学期知识的学生们,正在努力学习,共同探讨,正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优异的成绩向老师和家长汇报。”这些话写的极其顺畅、老练,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话语是出自一个正处于少年阶段的学生的笔下。枯燥无味,毫o生机。在这种教育下的学生,长久以往势必会压制其原有的灵性。王贺玲在《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中认为,“目前的作文中,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着,表现更多的是公众语言,是成人化语言……儿童应有的天真、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不见了踪影。”[2]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不具备较强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了解作文教学规律的人都明白,作文儿童化才是小学生作文应有的努力方向,童心、童趣才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童心不仅有真,而且有幻想,儿童写童心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会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写真实为主,真实中又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生活,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
在小学作文课上,教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学生们的反应都大同小异,面目呆板,头脑空空,不知从何写起。 体现在城市中的孩子身上。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兴趣班,从兴趣班再到家门,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确实没有更多丰富的材料可写。另外小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也不是很强,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致使头脑中积累不下任何的作文素材,没有输入,怎么会有输出呢?“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平时积蓄充实,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难了。这种积蓄是多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知识方面的、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语言方面的等等,然而最主要或者说是最根本的是生活的积蓄。叶老还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同时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学的问题在于教的问题, 在怎样上作文课方面教师有一个基本的套路,读读范文、讲讲思路、学生写去吧、课下看看、上课评评,另外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多写。有的老师天天留作文留得少的也一周至少两篇不但疏于作文构思指导,就连作文讲评也是几句话就完事。 教师还“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当前所教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没有做到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辅导,因此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导致学生语文作文水平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二、提升小学作文水平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是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之一。因此,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儿化,需要童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生活价值、认知方式和儿童化的语言,鼓励他们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表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发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社会化启蒙阶段的儿童并不是完全的行为者他们更像观察者、学习者,对生活内容的选择,对生活价值和意义的确认都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他们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成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就有权利越俎代疱,以权威、训诫形式干预儿童的现实生活,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在作文活动中承载了与他们年龄不符的道德伦理、社会义务、公共责任和成人自身没有实现而欲转嫁于他们的某些对社会和未来的愿景,过高的社会期望压制着儿童作文的天性。
(二)注重体悟,细心观察
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厄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赞可夫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个十分惊人的世界。你们大概不知道蚂蚁会发出声音并能互相‘交谈’。蚂蚁的‘话’是很轻的,但已经能够用磁带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们可以听到蚂蚁怎样‘讲话’。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体重好多倍的东西人就不可能这样。这同样是个谜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会出现许多谜。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所以说观察对于学生的写作大有益处。
(三)活化教学过程
小学生心理状况由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处于迅速变化发展阶段,感知、注意、记忆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也在快速的发展, 必须在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就要活化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作文思维水平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志趣等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开发和培养。从命题写作到交流评价,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开放式作文,作文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每周的两节课,而是要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或建立网络作文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作文交流讨论,同时教学过程也可以向社会开放。还可以举行趣味活动,例如:作文大赛、口头作文比赛、作文交流会等等,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
(杨兆丰、邱宝福)
答: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提问的老师很有忧患意识。女生不愿意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女生。几年前我在辽宁看见一个体育教师教踢踏舞,女生都很愿意动,而且喜欢动,是乐此不疲地在动。如果老师们也教教踢踏舞,把有节奏的音乐一放,找个能踏出响声的地方,哪怕是木地板,我想学生是愿意跳的。因为,踢踏舞、排舞这样的运动项目很符合女生的特点,这些项目既有动感、又有音乐,且比较“隐形”,也就是不太会让女生出丑,比较群体化。试想如果是在接力跑时在大众面前钻栏架、套呼啦圈等,身体较胖的女生可能就会惧怕,因为很快钻过去、很快套过去的都是身体比较瘦也比较灵的学生,当然这些女生就不爱参加。女生比男生更好面子,在初中阶段,女生在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方面都出现变化,有更多的问题,所以导致了初中女生普遍不太喜欢动。其实不是女生不喜欢运动,而是因为我们组织的运动她们不喜欢。运动是人的本性,想想那些好玩的跳绳、踢毽、软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皮筋,想想那些有韵律感的健美操、踢踏舞、排舞、街舞,女生们真的很反感、真的很厌烦吗?如果我们让女学生和男学生一起跳跳《江南STYLE》,也许她们就挺爱动,不是吗?
关于学生不喜欢运动的问题。的确喜爱体育的学生日渐减少,不只是女生,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体育的确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系,80后、90后和00后的孩子们已经和他们的父辈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从小就受媒体文艺、电子游戏、网络交流以及多样的现代娱乐方式的影响,电脑、动漫、电游、网游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戏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和乐趣的眼光,因此,体育的教育就更加困难,所以就更要在内容方面更加注重乐趣的因素,否则体育必败在电游面前。好在学生们在体育课中还玩不了电游,只能从事身体的游戏――体育,因此,只要我们让学生真正能体验到体育中竞争和表现的乐趣,我们还是可以让体育逐渐去占领他们的生活的,因为毕竟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乐趣和锻炼的价值。但是,我们要知道体育的乐趣在哪里,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体验,体育课上千万不能追求简单肤浅和庸俗的乐趣,更不能在教学内容上胡来,像扁担南瓜、扫把扫地、小八路学本领、变活鱼、多米诺、白菜莴笋、破麻袋破标语上课等教材就是胡来,这样的坏教材是不会让学生喜欢体育的,只能让学生更加厌恶体育。
问: 现在体育课不好上,孩子们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家长还帮学生请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我们该怎么办?(郑姗姗)
答:懒惰、追求舒适,应该说是人的本性,当然是不好的本性,而怕冷怕热就更是人的本性,因此,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严寒,喜爱酷暑,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人都渴望舒服,每个人冬天冷了都难受,都不高兴,夏天热了都难熬。但是,体育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不太舒服的情况下进行身体的锻炼,过去有句话叫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有句话叫做“不怕苦、不怕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觉得是很习以为常、很高尚、很应该的事情。但是现在不是那个年代了,现在是独生子女的年代,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娇气了,越来越像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怕冷怕热、怕苦怕累。我们埋怨他们没有用,批评他们也没有用,应该好好想一想怎么去教育他们、培养他们、锻炼他们,想想应该怎么去感知、调动和感动他们。我们经常会看到,当孩子们热衷于一项体育运动的时候,他们打起比赛来真的不怕冷不怕热,不怕累不觉得苦。在北京冬天很冷,但是我看到在滑雪场上、滑冰场上玩的孩子们好像一点都不冷。夏天,在我们家的楼下,有好多的孩子在滑轮滑,也是在烈日炎炎之下,但他们滑起来却似乎忘了炎热,乐此不疲。因此,孩子们也有不怕冷不怕热的时候。问题是什么时候才是他们最怕冷最怕热的时候。首先,老师让他们参加的运动,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们觉得那个运动很无聊;其次,他们觉得参加了那个运动之后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表现不太好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如果此时再加上冷热,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以冷热当借口,用太冷太热这样的话去告诉家长,于是溺爱的家长就被他们骗了。
体育教师们一定要认识到,冷和热也是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体育锻炼的条件,体育也要通过冷热来锻炼学生的身体。日本的小学生们在12月底的时候会光着脚丫子上课间操,男孩子夏天会赤膊上体育课,难道他们不知道冷不怕热吗?难道他们的老师不知道冷热吗?显然不是。他们的老师就是要这样要求他们,日本的学校在墙上写着“坚强的孩子就是在冬天赤脚跑的孩子,坚强的孩子就是在风中锻炼的孩子”。我觉得体育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们,锻炼好身体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我们不但要感召学生,当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还要告诉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如此怕冷怕热,他能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吗?他能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吗?他真的有可能是病病秧秧的、浑身都是慢性病的、气力缺乏的、任何传染病都会找上他的弱孩子。体育教师要反复和学生的家长去讲这些道理,可以找一些很好的教材、很好的书去看看,讲的时候要有理有据,不能总说“你不能怕冷、不能怕热”,人家会问你为什么呢?你就要告诉他冷天热天的活动对孩子的意义在哪里,生动例子是什么。然后,无论是冷天还是热天还是不冷不热的舒服天,我们都应该让我们所选用的体育教材让同学们能够喜欢,能够感兴趣,能够忘却冷和热。
问: 体育课的教材是体育与健康,健康知识和体育知识比较多,教完这些光靠两节体育课绝对不行,请问应如何安排?(焦玉柱)
答:首先,我们教理论课的时间不是两节课,每学期如果是72学时的话,我们理论课的比例是百分之五到十,换句话说,大约应该有7学时左右的课,这还不包括刮风下雨时我们没有办法上的风雨课,所以给大家估算的时间不是两节,如果把这些时间都充分的利用起来我们也能教学生许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的确非常非常的丰富,丰富到我们不能尽数。因此,我们要精选知识和原理来教学,如果要精选精讲的话,一堂室内课讲15个甚至20多个知识点是可以的,讲清楚一个大的体育原理,两个大的原理甚至三个大的原理也是可以的。所以我们要在知识课里好好地设计一下,设计好到底讲几个原理、几个知识点?知识点的难度是什么?怎么讲清楚?甚至体育老师要想好“我讲几句话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如果赶上很宝贵的一堂理论课,结果老师讲的都是同学们知道的,不用讲也是能从书上网上看到的,如果把这些知识都讲了,那么一学期都上理论课也上不完。所以,请体育老师们进行研究,如果一学期上五学时的理论课,六个学年,一共有30节知识课,30节课的理论课到底应该上什么,怎么上?我们应该去好好研究。
另外,问题中还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讲知识和理论只靠理论课不行,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教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真的是光靠理论课不行,在以前的解答中我也介绍过,我们北京的王仲生老师,上着游戏课,上着准备活动就教给了学生的关节的概念和位置,也包括运动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像王老师这样,一边活动着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肌肉,一边活动着告诉学生这个肌肉怎么练,一边活动着告诉学生这个练习的负荷应该怎么判断,一边活动着一边让学生思考和感受当前的负荷是大了还是小了,一边活动着一边想着这个练习应该注意哪些安全的事项等。如果我们上体育课时把这些知识点都融入到体育教学课中,我们就能让学生记住很多的知识,而且此时的知识还会很生动。在课中可能教师就是两三句话,但应该是精心准备的两三句话,这两三句话可以在上课集合时说,可以在课堂常规时说,可以在准备活动时说,可以在讲解示范时说,可以在练习休息时说,可以在“课课练”时说。可以在总结时说,可以在进行行为教育时说,可以在收拾器材时说,可以在布置作业时说,可以在表扬和批评时说,等等。我见过罗马尼亚的一堂体育课,这节课的主教材是“搬运”,教师让学生进行各种搬运的练习,学习搬运的方法。课中教师就给学生传授了一个很实用的知识点,教师问学生:“如果你的一个朋友受伤了,而且是头部受伤,倒在路上,但这里马上就会有新的危险,比如泥石流就要来,而30米之外有个很安全的地方,有个硕大的岩石挡着,你要把这个朋友搬到那里,这个人又不能过多翻动,没办法扛起来走,那样会对他造成第二次伤害,而且他也比你重得多你还抗不动,怎么办?这就是教师在搬运练习中给学生提的一个问题,最后的结论是把伤员的头轻轻地抬起,将其放到小腹部,把他的手盘折起来,然后把手插入他的腋下,然后一点一点的往后拖,此时伤者的头是不动的,也可以拖得动。大家看,就这样的一个提问,一个思考和探究,一个有用的知识点和有用的技能就伴随着体育课传授了,就在一个搬运的技术课中给教给了学生。我想只要我们的体育老师们都能认真地去研究教材,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只要充分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会找出很多一边上着体育课一边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教给学生们的好方法。如果每堂课我们都传授一个知识,那么12年的1260堂课,就完全可以教给学生很多很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问: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参与的尺度?(王锐)
答:我知道提问老师的困惑在哪里。就是说,如果体育教师不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有时学生的兴奋劲调动不起来,师生的互动也不够,但如果教师参与得过多了,那么同学们又有可能因为老师的参与受到某种活动的限制和情绪上的抑制。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体育教师参与同学们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一种“特定的”和“特殊的”的参与。教师不是和同学们一块去学习和练习,教师的参与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们需要你教的时候的参与。我还讲王仲生老师的例子,他教前滚翻,先做个游戏叫“低头看天”,他是让同学们低着头看天,结果学生们自然地做出了前滚翻的准备动作来。第二个游戏是“看谁坐的快”,王老师和一个同学比赛,比看谁先坐到垫子上,王老师是为了做前滚翻以后的动作做铺垫的,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肯定是个小的学生坐得快,但是王老师做了一个前滚翻坐到垫子上,而那个小学生用惯性思维往前跑到垫子上再坐下来,学生当然没有王老师坐的快,做完这个游戏后大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真聪明。王老师既和同学们做了游戏,又讲明白了道理:滚动的时候速度是快的。我觉得王老师不是和同学们纯粹地一起玩,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参与着在教,这种教就比老师单纯的讲解要更有效果。
其次,当学生需要老师当同伴时的参与。当我们的教学需要制造一种和睦气氛的时候,老师需要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比如说下课前全班同学围城一个大圆圈,大家一块做阿细跳月,气氛非常好,其乐融融。这时教师和大家一起跳,而不是只是在旁边看和组织,效果就会很好,学生会很喜欢。
第三是学生需要勇气,需要帮助时的参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个别同学一定会有感到孤独,感到被疏远的时候,这时需要体育教师的参与作为鼓励和支援。例如在跳箱学习中,教师参与到一起的跳跃中,一边参与一边向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讲解动作的要领,讲讲绝招,学生除了会觉得很给力,还会觉得是一种很温暖的特殊待遇,就可能重新回到学习和练习之中。
我觉得,教师参与的意义主要在这里,但是,体育教师也不能时时事事都参与。体育教师总是和学生们一起玩,第一你玩不过来,只能和一部分学生玩;第二就会出现安全事故和其他教学问题。所以,体育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往往是在一些节点上,如:准备活动时和学生一起做,示范时和学生一起做,做游戏时和学生一起做,个别比赛时和学生一起做,放松活动时和学生一起做,区别对待时与有困难的学生一起做等等。只要学生需要老师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参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参与得过少,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参与学生活动的意识。
问: 目前很多基层学校没有操场,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测试是体育教师最头疼的事情,很多教师无奈将学生的个别项目如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绩编造后上报,能否用其他办法和项目来替代一下?(黄小飞)
我记得,教育部在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原来是没有1000、800米的,只有台阶试验,是通过台阶试验来测学生们的心肺能力和耐力的。但后来有些学校反映,他们的地方不太好做台阶试验,说我们只有操场,我们能不能跑1000和800米来进行测试,所以教育部这才把1000、800米又补上了。现在提问的老师说的是一个相反的问题,我不知道提问老师那里可不可以进行台阶试验的测试,如果可以进行台阶试验,那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我们的确需要根据中国各地的情况,设置可以互通的,可以因地制宜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方法,长跑和台阶试验就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替代项目,两个标准是互通的。
至于有些项目测试不了就要编造,这是非常不对的,我们见过许多学校克服重重困难,自制器材来完成测试的实例,非常令人感动。实在是什么器材都没有的时候,需要报告,如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乃至直接向教育部报告。实在是没有器材,报告多少次以后也没有人给解决,我个人认为可以正式打报告,申请免测。我觉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不是在公布那一天起就在全国都可以推进的,它也可以分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