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籍印刷工艺

书籍印刷工艺

时间:2023-06-01 09:3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书籍印刷工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籍印刷工艺

第1篇

关键词:书籍印刷工艺;设计应用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从画图记事、甲骨刻字、竹木卷轴、蓝本线装到现代书籍设计,中国的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材质和装订方式,发展到现今阶段,现代书籍已吸取了西方的做书方式,印刷和装订方式都已现代化,适用于大量印刷和销售推广。讲求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并使两者达到统一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宗旨,也是考量一本书的设计好坏与否的标准。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给观众传达信息,并传承文化知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受众的视觉心理和消费需求。

1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包括开本大小、字体版面设计、插图、纸张选择、印刷装订工艺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艺术设计与印刷工艺结合的产物。“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强调书籍整体的艺术氛围,要求书籍的各个部分,封面、护封、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字体等在美学上保持一致,设计形式必须适合书籍内容;在制作上达到最高的艺术水平和最高的技术水平相统一。书籍设计要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地区的不同需要和使用方便,照顾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一本美观的书籍必须是在艺术设计上和技术生产上都有很高的质量,而且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内容和形式应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2印刷工艺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印刷效果,但印刷本身依然是一门很专业的技术活,是通过印刷机,使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印刷后还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实现更丰富的印刷样式和视觉效果。印刷是将设计师创意最后具体呈现的重要过程,包装、海报、书籍等的设计创意都要通过印刷来呈现,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很多的印刷装饰工艺可以作为设计师表现创意的手段。和古代的书籍装帧不一样了,现代书籍设计除了传承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充分发挥设计师的艺术创意和制作技术,达到实用与美感具备的目的,所以为了追求更丰富的设计表达,现代设计师必需要了解印刷知识。

(1)印刷流程。1)印刷前期准备工作。印前阶段是指将设计稿转换成可供印刷的底版的过程,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是从设计稿的完成直到上机印刷前,所以叫印前阶段,这个过程对于现代印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印刷工艺。印品完成的关键环节是印刷,印刷主要可分为平面印刷、丝网印刷、柔版印刷、凹版印刷、数字化印刷几大类。3)后期加工工艺,通常是印品印刷完成后的加工工作。①装订(胶装、精装、骑马订、平订、简装、粘面);②折页(二折、三折、四折、五折等);③覆膜(亮膜、哑膜)、上光、过油(局部、全部)、UV(局部、全部);④模切(直角、圆角、圆、椭圆)、烫金(金、银)、起凸。(2)印刷工艺与书籍设计。设计师的书籍设计作品最终要靠印刷来实现,从而展现给观众。如果设计师了解印刷工艺、印刷制作的全过程以及印刷设备、材料的各种知识,不仅可以减少在印刷过程中遇到实际障碍,而且可以把书籍设计更好地与印刷工艺结合,实现更丰富的印刷样式和视觉效果。在国内的图书市场出现了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方面为了促销,把内容很好的书设计得庸俗不堪;另一方面又不惜工本,配上极其奢侈的外观,看上去像工艺品,失去书本原真的特质。印刷最终是为书籍本身服务的,根据作品需要,确定准确的规格尺寸可以减少纸张浪费,同时考虑不同装订工艺的局限,避免不切实用的设计;了解制版手段可以进行更合理的设计,在图文排放的时候避免因裁切而破坏书籍的内容;重视图稿的分辨率,提高印刷的质量;了解印刷材料的特性,从而有更广泛的空间可供选择运用。在书籍的制作成本中,材料的选择使用、制版印刷装订工艺的确定和施工占了主要部分,合理地选择材料、印装工艺,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也可以确保书籍设计的质量,提高书籍的档次。

3书籍印刷工艺案例研究

(1)《面子》。《面子》是一本作品集,收录了奇文云海工作室的书籍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的平面设计类作品,充分全面地展示了奇文云海工作室的设计成果。作为一本展示平面设计作品的书,它运用了多种印刷技术,从纸张选择、印刷工艺运用到印后加工,都很好地结合了设计内容的表达,无不体现了平面印刷的考究,“面子”功夫做得很好,是一本印刷工艺大观的书。《面子》书籍设计和印刷工艺的优势与不足。特色和优点:这本书的设计采用了版式追求内容的形式,所以每一页的排版设计都是根据作品图片来排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每一幅作品的特点,同时产生丰富随性的阅读效果;从书籍的封面、扉页到插页,《面子》这本书里运用了凹版印刷、激光打孔、凸版压印、烫金、UV、压痕、压虚线等的印刷工艺,有很多可看的细节,工艺与设计内容结合,对学习印刷知识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局限和不足:优点往往也是缺点,丰富多样的版式使书本的整体性不够强;印刷工艺带来了很多细节,但过多了,喧宾夺主,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原味,难免有成为印刷样品的嫌疑。(2)《设计中的设计》。这是一本很单纯的书,就像无印良品本身,简约、纯粹、环保。从里到外通透的白,给作品的展示提供一个干净的舞台。封套和腰封的使用又使得它不那么单调,除了有一处折页外,基本没用其他特殊加工工艺。(3)《面子》与《设计中的设计》印刷工艺运用的比较。这两本书都是设计作品集,从分析图表中可以看出这是两本书风格迥异的书,《面子》书中应用了凹凸压印、烫金、烫银、打孔、压虚线等多种印刷工艺,而《设计中的设计》只运用了凸版印刷和折页几种工艺,当然印刷工艺种类多少的运用并不会影响书籍本身,这其中也没有绝对好坏的评价标准。工艺用得多了,读者阅读的视觉感会加强,也有更多互动的空间,对行内的人来说也是一堂学习印刷工艺的课程;但市场上大多数的书还是以简单的印刷为主,首先,这是书籍最本质的标准,即满足基本阅读需要。《设计中的设计》属于这类当中的极品,但它纸张的选择和书套的运用又让这本书多了细节,拿在手上很舒服,阅读起来也很愉快,很符合无印良品的品牌特色。它们就像“豪华盛宴”和泰国香米的不同味道,前者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忘乎所以,后者的味道是平实的,静静地品味,留一抹清香在回忆里。

4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化信息时代,阅读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书籍不再只是原来的实体书本,数字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占了重要份额,电子书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让书籍印刷行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书可以再网上免费下载,而且携带方便,不需要实体介质,所以也相对环保,因而有人预测纸质书将会消亡。然而纸质书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如火如荼地生产着,新华书店和图书馆里依旧人山人海,纸质书没有电子书的优点,但它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优点,在人类的发展文明中,它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载体,传承并发展人类文明。随着书籍多元化的发展,书籍设计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数字图书,概念书籍也占有重要比例。设计师把书山装点得多姿多彩,在书籍的发展中,一直离不开印刷,现代印刷行业的高科技术也让书籍的印刷工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珏.书籍设计与印刷工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优化;印刷工艺;降低;印刷成本

1优化印刷工艺路线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印刷行业也面临危机,原材料进价成本越来越高,而印刷品的市场价格又越来越低,留给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少,加之,办公费用和人员费用以及税收等费用,更是压缩了印刷企业生存的空间[1]。还有日益激烈的同行业的市场竞争,企业就只剩下内部成本压缩的途径来提高收益了。内部成本的压缩就要求必须合理的优化印刷工艺路线,安排好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优化印刷工艺路线的方法

纸张是印刷行业最为重要的原材料,而油墨的设定也是印刷质量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除了合理选择纸张和调节好油墨,另外一点也至关重要,就是管理人员必须把好关,合理安排和协调好印刷工作,做好检查抽样。

2.1纸张的优化

2.1.1优化原材料的选择在印刷制品中,最大的原材料就是纸张,印刷什么制品应该用什么样的纸张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普通图书和教科书,它们选择纸张都是不相同的。既能满足在视觉上的效果又能合理的降低纸张成本。合理的选择纸张材料也是优化印刷制品的关键之一。同样是同一种材料的一页纸张,其克数不同、大小不同,相应的价格也不尽相同。同一种纸张,但是厚度不同就意味着克数越高,相应的价格也越贵。同一种纸张,纸张越大浪费,如果一种图书印刷需要很小的纸张,而印刷却选择比这个大很多的纸张,就意味着越大越贵,成本越高。2.1.2合理把握纸张开度和优化书籍的装订纸张的开度的把握就是要求切口不能留很大的空白,不规则的纸张也要减少,意思就是边料必须控制,不能丢太多。纸张的开度和书籍的装订息息相关,在选择纸张开度的时候,比如32开的书籍就尽量选择36开的纸张,留白空间少,就要求装订必须充分利用留白空间,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装订方法,将中心跨页的空白地方留得少一些,也能避免版面过大的浪费。装订在美观的同时,也合理的降低了纸张成本。2.1.3合理选择封面尺寸必须根据纸张的参数来设计封面,过大和过小都会影响书籍的美观。一般书籍的勒口应该设计得稍微大一些,不然就会导致由于参数不符合而浪费纸张。所谓薄利多销,印刷行业也是一样,量大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印刷行业利润真的不高,如果量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很难获得利润。

2.2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和协调好工作,做好检查抽样和巡检

2.2.1合理安排印刷工作一般的车间会有很多台印刷机,但是同等规格的印刷工作最好放在一台印刷机上操作,这样不仅保证了印刷制品的一致性,还节省了工时。在安排印刷工作时,操作人员不能偷工减料,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印刷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比如,印刷出来的东西模糊,偷减一点点材料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如果耽误了工期,还会影响公司在客户心中的形象,得不偿失。所以,在印刷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协调和安排好印刷工作的每一个环节。2.2.2进行油墨监控众所周知,印刷制品对于油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油墨的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视觉感受,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整个印刷质量。在平时的印刷流程中,油墨量的监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管理印刷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油墨量进行实时监控,这边便于提高油墨的使用效率,同时有利于对印刷物的整体展示[2]。科学合理地对油墨质量进行监控是进行品控的前提,这也是体现印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2.2.3做好检查抽样和巡检工作在测试印刷仪器的时候,工作人必须尽可能的测试出更多的变化量,测试出的样本是衡量印刷机状态的标志。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工作人员发现偏差,必须马上调节,并保证印刷出来的产品不出现问题,如果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抽样和巡检工作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抽样主要是指对印刷成品的随机检测,而巡检在侧重于对印刷机器的检查,这也是优化印刷工艺路线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印刷成本。

2.3提升印刷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经济形势下,技能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作用。在印刷行业,虽然科技的进步是数字印刷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最为重要的校对等工艺流程来看,人的作用从未被低估,甚至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数字印刷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印刷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严格。第一,印刷人员的业务能力决定了印刷质量和效率,印刷人员往往是一线工作人员,对印刷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流程需要烂熟于心,这是提升效率的基本保证。第二、培养高素质的印刷人才有利于创新印刷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无论印刷流程还是印刷工艺,都是不断的进行着创新,而往往这些创新点大多源自于业务人员的创新思维,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印刷成本。第三,建立印刷行业交流机制,印刷人员需要时时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才能让企业不脱离市场。

2.4利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印刷设计

互联网经济的持续火爆为印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机,印刷工艺在这几年得到了新的提升,特别是在设计方面,摒弃了以往复杂的设计风格,转为清新简约的设计美学。设计风格上的转给印刷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成本下降,更加注重环保也就没有了更加绚丽的色彩搭配。同时,各大企业都建立了线上渠道,对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印刷策略也带来了相应的调整,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用户的好感度,同时对降低印刷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本刊辑.关于如何降低包装盒印刷成本费用的四种方法[J].广东印刷,2015(06).

第3篇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是人们对自身成长观察的经验总结。从婴儿时期开始,儿童的感知能力、认识活动及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等各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形成与发展。书籍作为传达、感受最广泛的存在载体,在人类成长初期起到的支持、教育、引导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做到尊重儿童的权益,支持儿童发掘自身潜能,引导儿童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最佳的人生开端,都有欢乐无限的生活空间。因此,儿童书籍设计的核心理念应是健康、有趣和益智的。

早在17世纪,欧洲图书市场就已经出现专门销售儿童读物的书店。而我国的儿童书籍专门销售起步较晚,儿童图书市场还不够完善。儿童书籍对人类初步认知感受的回归,在设计幻想、联想、思维、创新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书籍市场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创意型书籍设计作品,而在儿童图书市场中,由于这部分书籍多是精装书,造成了儿童阅读的不便与潜在的不安全性问题。设计者对儿童内心的传达响应没有足够重视,使书籍整体的内容与形式不统一,对原始传达手段的塑造十分欠缺。当然,对于儿童书籍的形态不只是从内外形态的异化,更是要借助现在科技的发展,完善其在材料、装订、印刷等工艺方面的运用,使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这不只是发挥儿童教育的传达作用,更是对回归自然的一种追求与向往。

1.形态的异化儿童认识形状是从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到圆柱形、圆锥形等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不断深化的。同样,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儿童的认知程度、方法,就如同书籍设计需要内容与形态统一,设计者需要有童心,要在充分了解儿童心理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儿童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下,不受固有形态的拘束。异形开本的儿童书籍较为常见,而异形开本的选择应注意内容的选择及现实局限的控制。书籍的外形在离开技术水平的控制下,出现异样的圆形、扇形等,提高了成本,而儿童学习知识会不断地更新速度,要把儿童书籍的价值定位大大降低,这就如同儿童长高之后衣服要更换一样,其保留价值较之成人书籍要低,因为其更换频率较快。

摆脱平面的束缚,可动的“立体书”早在19世纪就已经推出。在翻阅书籍时,书上的图画呈现三维立体造型。这种图书的优势大大地诠释了儿童书籍的互动性、趣味性,能更好地引导儿童阅读书籍。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玩的工具被称为玩具。学习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过程,学习的工具主要是书籍。因此,玩具与书籍相结合而诞生了“玩具书”的概念。玩具书兼具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跳出了平面书的局限范围,创造了真实直接的三维立体空间。异化的形态增加了读书的趣味性和功能性,让儿童主动动手“玩”书籍,充分体现书籍传达的互动性,使儿童更全面地感受书籍所带来的乐趣。现在的儿童书籍设计有模拟形状类、触摸类、变形类、发声类等,这些都是在儿童书籍探索中得到的成果。这些都在儿童的学习与互动上得到了体现。然而,针对儿童对抽象记忆的特别之处,需要设计能够更直观地引导儿童去识别、想象书籍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2.材料的运用书籍设计中,材料是最主要的感知觉体验的载体,是读者阅读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五感”体验的手段。现今书籍设计所使用到的材料种类十分广泛,各种有机材料的加入使其特性在书籍中得以展现。儿童书籍如同儿童玩具,对于成分和质感要更高于成人书籍所要求的,除了纸张的应用,更多的是要选择自然性的纤维材料,如丝织品、布、木、皮革等。其中,特别是棉织品的柔和质感多被应用到儿童接触世界、感受世界的承载体,它安全无害,有益于儿童健康,并且价格低廉。不只是应用于儿童玩具,自然性的纤维材料还被更多地应用到儿童商品之中。在一些儿童书籍中,利用少量的皮毛、化纤等作为辅助材料,在特定的认知世界的地方加以使用,通过“五感”帮助儿童去认知世界、体验世界、感受世界。然而,这样还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书籍传达的信息理解形式更多的是来源于作者、设计者等成人的经验得来的认识理解,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阶段对事物的探索与成长,容易使儿童形成社会群体的固有思维。要想在儿童书籍中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态与儿童心理的统一,就要求设计者需要拥有儿童一样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童心是很有必要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具体的、真实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物开始的,书籍就是把知识以实物的形态传达给儿童,使儿童得到认知体验。在材料上,书籍多采用儿童感兴趣的有一定固有特征的形象的色彩,根据每阶段儿童对实物材质的认识成果来选择。动手与互助会使儿童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与自然、社会融洽、和谐相处的能力。

3.装订方式儿童书籍设计的装订方式,更多的是要在形态异化中起到一定的可实践手段。在现今异化形态层出不穷的市场中,有各种新颖的装订方式存在。然而,装订更多的是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的生理协调性还没有足够稳定,动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破坏性,这就需要安全且有效的装订设计手段。现今,胶装、线装等方便实用的方法被较多地应用在儿童书籍中,但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这些装订方式又无法得到安全坚韧的效果。儿童读物的装订方式在迎合异化的创新形态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合各阶段儿童的成长特点,可以采用不装订、半装订、圈装订等手法,设计出更加适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的书籍。

4.印刷工艺

印刷是图文信息复制到承载物上的技术工艺。在印刷技术发达的现代,文字、图像、色彩在材料上的展现更完美地丰富了原本所赋予书籍的涵义。可以说,印刷为书籍设计的效果和最终的书籍形态传达提供了保障。同样,在儿童书籍设计中,印刷工艺也影响着书籍的品质和设计者创意理念的表达。一个想法的新的立足点最终还是需要合适的印刷方式得以展现。印刷主要构建在作品与设计者的沟通与交流上,把设计者的意图点定位明确,适当地发挥承载信息的传达。然而,儿童在整个设计过程的终端与印刷的相互作用有限,他们更多的是注重最后的传达效果。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进行创作的同时怀有童心,还要重视印刷工艺在最终设计表达过程中的运用。印刷工艺的完善使视觉感受得到了完美的体验,印刷技术的提高,已经让儿童书籍设计的“五感”体验全面加深。

针对儿童极具魔幻与好奇的心理特征,在儿童书籍设计方面,设计者要富有想象力、幻想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儿童的推理能力、逻辑能力较差,不能与成人的思维方式同步,对直观的事物形象十分敏感,所以,儿童书籍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富有童心,设计者要把思想回归到人生的初始阶段。

第4篇

关键词:图书印制环节;图书编辑;重要性;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一般情况下,对图书编辑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文字掌控能力、选题创新能力、市场感知和把握能力以及相应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对图书编辑的图书印制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高,甚至根本没有要求。这就会出现因图书印制失误增加图书编辑工作量、重新返工的现象,因此,探究图书印制环节对图书编辑的重要性对图书编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图书编辑要掌握一定的图书印刷拼版知识

图书编辑应当了解一些基本的拼版知识,在发片之前能够对拼版后的版面尺寸和纸张大小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和比较,保证拼版后的效果得到预期。版面和纸张的核对比较工作虽然很简单,这些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略掉,进而给图书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图书编辑的本意是要做一本24开的竖式书籍,打算每册印4个印张,计划的成品尺寸为长为185毫米,宽为170毫米,然后将样本拿到印刷厂去印制,由于图书编辑没有对版面尺寸和纸张大小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印刷出来的版本根本无法用事前按照设计尺寸裁切好的纸张印刷,无奈,只能对内容进行重新拼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二、图书编辑要了解图书印制纸张的常用开法

图书编辑要对了解纸张的常用开法,这样才能够了解需要印制的图书是在怎么开的,如何开的,进而在图书印制的最初阶段能够有效的调运纸张,达到科学合理运用纸张、节约图书印制成本的目的。例如,图书编辑将高考物理知识编辑成一个72开的口袋书,送到印制部门进行印制,一开始,印制部门用A批次的全开纸张进行印制,由于发行量大,需要对口袋书追加印刷,但是之前用的A批次全开纸张不够,图书编辑和印制部门为了避免出现纸张色差问题,调用了A批次的对开纸张,结果发现之前在印刷的时候,是将全开的纸张进行偏开切来印刷的,调用对开纸张完全无法满足印刷的需求,印制工厂没有办法正常生产。这种因为由于缺乏对纸张开法的了解出现的图书印制事故,不仅造成了纸张调用失误、浪费纸张资源的问题出现,而且有可能因为纸张供应不及时造成印制停产、延误图书最佳上市时机等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图书编辑应当对图书装订环节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图书编辑对图书装订相关知识不了解,一旦由于图书装订环节出现问题,就要对书籍的尺寸、排版进行重新的整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图书编辑的实际工作中出现过此类问题。例如,某图书编辑编辑了一本竖24开13.5印张的书,由于对实际图书装订环节不了解,这位图书编辑就按照印刷厂给出的胶订折手对书本进行排版、设计,但是随着编辑内容的不断增加,印张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而且作者要求最好是用铜版纸作为书籍的内文纸张,以保证书籍的品质,为了避免图书出现掉页问题,这位图书编辑就联系印刷厂商,想将图书装订工艺变更为锁线加胶订的形式,但是印刷厂家告诉编辑,他所设计的这个书本尺寸只能按照横开的方式进行锁线,竖开无法进行锁线工艺,无奈,这位编辑只能将整本书的尺寸进行调整,重新排版、发片,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图书编辑应当对图书印刷的特殊工艺注意事项有所了解

如果图书编辑在书籍排版、设计过程中设计到特殊印刷工艺,就要对这些工艺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对图书印刷工期有着明确把握,对图书进度和上市时间有着清晰的规划。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电力设计行业的招投标标书由于包含很多内容往往会被编辑成图书的形式,图书编辑在对电力设计行业的招标工程进行编辑时,会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的特点,编辑商务、技术、工程报告、工程图纸、工程专题报告等等多样内容,这些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尤其是工程图纸,如果图书编辑对工程图纸的特殊印刷工艺不了解,在图纸编辑过程中简单的将图纸作为附件增添进去,在印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纸张大小不合适、图纸显示不全或者是图纸被割裂的现象出现,影响招投标标书的质量,严重的会影响到招投标的结果。

五、图书编辑要了解图书印刷的颜色效果

如果图书编辑对印刷颜色效果不了解,在印刷环节可能会出现颜色不好调和、颜色印刷出来差距大等问题,对图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儿童图书的编辑方面,很多图书编辑喜欢用比较纯艳的颜色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但是实际印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色彩偏差,尤其是由红色和蓝色配出来的紫色,由于红色和蓝色这两种颜色不好压色,很容易出现色差,因此图书编辑就应当尽量避免使用紫色。有的时候印刷厂的印刷设备也是图书印刷出现色差的主要原因,图书编辑要对印刷工厂的业务水平有着一定的了解。

六、结束语

图书印制环节会对图书编辑产生深刻的影响。图书编辑除了掌握基本的文字功底和选题创新能力以外,还要对图书拼版、纸张开法、图书装订、特殊工艺和印刷色彩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把握,避免返工、重新排版的现象出现,确保图书印刷进度按照计划进行,提高图书编辑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青霞.了解图书印制环节对图书编辑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2,(22):27-28.

[2]师涛.从出版社角度谈图书印制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9,(8):29-31.

第5篇

关键词:概念书籍设计;传统工艺;新材料;跨界

1东西方传统装帧工艺的扩展应用

概念书籍设计须有独创性但绝不能闭门造车或搭建空中楼阁。所有的创造都是从其理论和文化基础中生发出来的,要创新就需要书籍设计者对包括但不限于制书技术的传统工艺有足够的认识。中国传统的装帧工艺可在其原有基础上加以丰富。例如,线装时可以使装订线编织出几何图形,或者在保留原本功能和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对月牙扣、函套等部件进行大胆创新,使其具有崭新的面貌。另外中国传统的造纸工艺中诞生了诸多名字文雅质感特别的纸张品种,云龙纸、洒金笺、五色粉彩笺、瓷青纸还有各种草木染纸等。根据需要在概念书籍设计中活用,可使成书具有中华特色的色泽和质感。在欧洲古典装帧工艺有着丰富的形式,书头布的制作方法、封面包皮角的方法等等都在长久的发展中变得丰富多样。还有为书口绘制书口画、绘制装饰纹样、加色点等工艺,这些都可以加以改良,使用新的材料或者赋予它们新的形式使之适应当今的设计需求。纸张使用上,欧洲古典装帧工艺中经常用在封面和环衬上的大理石纹染纸(marblingpaper),便可以在纸张染制环节中通过调整颜料的色彩使其具有不同的文化感。

例如,参照敦煌的壁画进行配色或模仿泼墨山水的晕染获得更中国化的视觉感受,引入荧光颜料采用饱和度高的颜色进行搭配来呈现南美风情等。大理石纹染纸的“拉花”步骤中制作的图案亦可以突破传统做法来绘制更贴近当前人们文化生活的图形。传统工艺是既有的手段,作为设计者我们需要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来加以扩展使其适应我们在当今时代的设计需求。另外,笔者认为在挖掘传统工艺时不应浅尝辄止满足于“能够实现”的状态,而是应该有一种“尽可能的深入实践,即使条件所限不能深入实践也要深入了解”的态度。因为坚实的积累能够为进一步扩展创新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使作品的文化基因鲜明,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2新材料与跨界工艺

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提出了书籍五感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多地方被反复引述广受认同。而新材料与跨界工艺恰恰使“五感”的表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新材料的应用上,书籍设计者们或可以从工艺品、服装、现代艺术、建筑等领域的材料和工艺上汲取灵感。具有可塑性、能够长时间保存的材料都可以列入考虑范围,配合相应的工艺用于设计。常见的各类工艺以及各类手工艺在现代蓬勃发展。金属工艺、塑料工艺、玻璃工艺、印染、编织、刺绣、镶嵌、雕刻、皮雕、毛毡塑形等等不一而足,各种工艺又都各有一些复杂有趣的分支,使得探索了解和动手执行的过程充满乐趣。“新材料”除了包括其他领域引入的材料更包括新开发出的材料,当前新开发出的材料往往具有打破传统认知的物理性能,具有更个性化的表现力。即使由于种种条件所限可能无法马上投入使用也可以先作为前期积累留待日后使用,或者以近似材料模仿其形态追求相近的表现效果。跨界工艺有时与既有的工艺有知识交叉。

例如,欧式古典装帧工艺中就存在无色压印、皮革浮雕等与皮雕方式有交叉的工艺,皮雕技巧的引入也就相当于对已有装帧皮革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作为概念书籍的设计者可在开放的思路下进行材料的选取,把具有当前时代特色、过去的书籍设计中前所未见的形式引入到书籍设计中,使设计成品具有当前时代的鲜明特征。灵活的材料与工艺应用来自于长期的搜集、实验和积累,看起来极跳脱的思路也往往是建立在充足积累基础上的灵光一现。这还需设计者在日常作业中通过留心积累、自由实验进行扩展,最终用新材料和跨界工艺来催化设计语言的表达。

3既有工艺的进一步推进

对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而言,设计师的方案中往往存在很多难于操作、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或者增加时间成本、材料成本的非常规做法,这导致了设计师的思路难于和实际生产完全对接,对设计师或多或少的设置了各种局限。而实际上这些局限都来自于印刷等步骤的执行过程中,印刷工人等执行人员遵照的是机器的逻辑。而机器的逻辑更多的来自与机器制造者对生产质量、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量,更个性化的制作需求恐怕并不在其列。设计师才是控制工艺应用的“大脑”。设计师不应被工业化的生产局限住,而需要让思维跳出既有的工艺实现路径来思考和实践,这样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反作用于工业生产去推动生产机器的改良和创新。而在目前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更便于执行的方式。

例如,使用手工丝网印刷技术时,在丝网油墨或丙烯丝网版画颜料等施印材料中混入颗粒目数高于所选丝网目数的云母粉、珠光粉、铜粉等材料,从而赋予丝印成品更丰富的质感。设计者不应被动地受制于既有的印刷制作执行方式,而是从一个设计者的视角出发,进入到印刷工艺准备和执行的流程中去,主动实现设计对于印刷制作等加工步骤的需求。设计师要实现对工艺的推进,更要在反复实践中对工艺获得足够的理解。再举一例,同样是从孔版印刷入手,我们还可以利用誊写版技术制作个性化的图像。誊写版画的制作目前已很罕见,确实其本身有诸多的局限性,但这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制作图形图像的可选手段,其特殊的肌理表现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日本的黑船工房在誊写版画的工艺上进行了改良,实现了类似木版画却有特殊肌理感的效果。由此可见,即使是一开始不便于使用的技术,通过改良也可以有更好的发展,达到预期之外的效果。在提倡书籍整体设计的时代设计师要参与的工艺环节不只是印刷工艺和装帧工艺,图形图像的制作工艺等环节都勇于打破常规,挖掘已有技术加以利用,在既有工艺的基础上发掘新的应用方式、追求更多的变化,使用组合的技法使最终的呈现效果大大加乘。

4结语

概念书籍设计工艺应用的多样性探索首先需要对古往今来已有的书籍形态、制作技术有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解,然后需要打开广阔的视野取法于其他领域,大胆引入跨界技术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使书籍设计这门艺术展现出当前时代的特色焕发新的活力。更需要设计师以严谨的态度去承袭传统的技术,以跳脱的思维去开发。最终制作出既传承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又富有当前时代的特色作品,赋予书籍设计更多的可能性,使概念书籍的设计成品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增强书籍设计语言的表现力。此外,设计师还要避免过度设计和工艺堆砌。工艺服务于设计,设计者须控制工艺的选择应用。本文从工艺应用的探索出发,意在丰富概念书籍的艺术语言表达。概念书籍的设计指向未来,引领未来书籍设计发展的方向,成为未来书籍设计的起点和灵感来源。灵活应用多样化的工艺将有力支撑书籍的设计语言。

参考文献:

第6篇

传统图形元素的再造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书籍设计中不能生硬照搬,或是简单应用,它需要我们对传统图形有深刻的认识,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从传统图形中提取最具典型特征的元素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需要对图形本身进行创造性的形式转换,在现代设计中演绎出传统文化的符号烙印。如图3,在《睁眼看曹操》的书籍封面设计中,采用了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古代战车图形元素,沉稳的色彩中烘托出了书籍内容所传达的氛围。它把古代的战争场面作为设计元素,但设计中并没有直接运用其形态,而是将图形进行巧妙的处理,把其中部分元素进行移除。同时,对同一元素采取不同视角、不同位置或虚实的变化处理,进行重新组合并运用在同一画面上,并且让读者凭借元素所反映的信息和以往的视觉经验,以局部展开联想,在脑海中还原书籍的时代特色与风格。

这样的设计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经过电脑技术处理所呈现的效果足以让视觉还原了对画面整体的猜想,它既保留了古代战争的韵味,又给予图形新的变化,增强了视觉传达的表现力。

材质与工艺的创新应用

选择考究的材质是构成书籍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一种通过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所感受到的与书籍整体视觉效果密切相关的元素之一,在不经意间给读者带来书籍材质以外的感受和联想。对书籍的触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于书籍的整体印象与判断,这种不经意的触觉体验将书籍的风格定位与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同时也让人产生阅读的期待。

常见的书籍设计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所采用的材质和书籍本身的关系如何,它所重视的是书籍外在形式美感的视觉传达。书籍设计不仅给人以外在视觉上的感知,同时也强调细节带给人的某种潜意识上的感受。另外,书籍设计同时也是一种商品的包装设计,不过与普通商品的包装设计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书籍兼有文化信息传递与商品的双重属性,书籍材质美感的提升无形中会增添书籍的视觉魅力,并为读者带来更美的享受。

1.传统视觉元素与材质的结合

孤立地看待书籍的材质,其自身并不存在太多的实际意义,在通过印刷、装订等加工过程,成为完整的书籍的一部分之后,才能真正体现材料的价值。

材料作为书籍艺术的组成要素之一,其自身的特点与“性格”不同,也会呈现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在传统视觉元素与材质结合的书籍设计中,不能仅仅把眼光停留在对材料特点的简单认识上,应该用现代的审美及视觉效果重新定位并认真地思考,突破材质的造型特征,赋予书籍以新的生命力。在《考工记》中曾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这需要的是设计师对市场与文化需求的把握,不仅要关心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还要认识材质与技术的表现力。

书籍除了展现这些常规的艺术审美外,还要将手感纳入评判标准,这也是当今国际图书设计界的流行趋势。读者用手在触摸书籍时的质感,翻阅时的愉悦程度,对于一本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触觉美感的形成是与印刷工艺和材料密不可分的,它有利于书籍的美感和个性化的表达。如图4,《食物本草》是一本中国最早的料理学大全,该书设计以民间常用的藤制食盒作为书籍形态设计的设计思路,读者通过提拎书盒、开启藤盒及翻阅过程感受到一份自然的气息。将交互性理念与书籍设计进行结合,而不是延续长期以来的书籍的单向信息传达,信息不再是单向地传递给读者,而是通过读者主观的参与,共同进行信息交流。

要使书籍转化成有表情、有内涵的形式语言,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无声中传达了一种非常朴素的感觉,它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吻合,表达了一种和谐之美。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寻找材料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对于司空见惯的材料如何以其个性化的形态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从生活中找到的材料并不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而是要通过设计并进行加工处理,塑造其成为具有新特征的形态。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书籍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与时尚化,需要将一些忽视个性的印刷工艺与材质的使用进行变革。只有在艺术形式上充分展示书籍自身的独特魅力,才能不断地满足现代人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2.品种多元的材质体现

在书籍设计中,根据书籍主题的风格特点,利用传统材质与不同质感的材质进行组合,构制成富有新意的书籍形态。这种材质的组合可以用在书籍的封面与内页上,不同材质组合的前提是在视觉和触觉上能否与书籍内容相和谐,是否能更加突出书籍的形式美感。如有的内页中,环衬页用不同于正文页的硫酸纸形式,现代设计材料的多样化,使得设计师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品种的纸张,这也为书籍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传统材质与工艺的组合

先进印刷工艺的合理采用不仅能有效促进装帧设计与书籍的和谐,同时也能提升书籍的档次与品位。在书籍设计中材质与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书籍设计者来说,根据书稿的内容与风格选择合理、考究的工艺材料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效果,会自然地将整体之美融入书籍,进而传达出不同的书籍文化内涵和给人们视觉、触觉的美与心灵上的感受,在丰富书籍设计表现语言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书籍设计的整体形象。

第7篇

关键词:书籍设计;书籍;纸张;美感;选择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14-02

一、书籍与纸张的渊源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书籍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上的著作物。正规书籍大致出现于春秋末期。这时已出现了竹木简的书,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纸张的产生历史渊远流长。“纸”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纸的发明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导致了书籍制作材料的伟大变革,在中国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纸张是我们熟悉的书籍材质,也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而且可以说纸的用途已经超越了文化生活的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生产原料。稻草、竹木、棉麻及可利用的材料都可以成为纸张的原料。因为原料的不同,纸张的性质也大不同。

目前而言,纸张是印刷中最主要的书籍设计承载材料。纸张作为书籍设计的一种语言,是书籍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纸张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且纸张质地不同,其印刷效果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到了电子信息时代,纸材在书籍中的地位依然无可取代。

二、纸张的类型

纸张的种类非常繁多,从某种程度上讲,每种类型并无严格的定义。通常以纸张的用处可分为工业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几类。在印刷用纸中,又根据纸张的性能和特点分为新闻纸、凸版印刷纸、胶版印刷涂料纸等。一些高档印刷品还广泛地采用种类繁多的特种纸。

特种纸的运用更是为书籍设计的表现增添了更广泛的空间。一些特种纸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折叠性,广泛用于各种平面设计中,尤其是用作高档画册和书籍封面。一些特种纸中隐含着变化无穷的肌理,举凡线的长短、粗细、弯曲、垂直、平行、波动等种种形态的组合排列,都会产生出动与静、强与弱、快与慢、外在与内在的变化和节奏,可以准确地把握内容尺度。比如,由吕敬人、宁成春、朱虹、吴勇四位书籍设计家共同编著、设计的《书籍设计四人说》一书,开本为一比二比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黑色特种亚光纸烫印黑色有光油墨的四个姓名的标志,似乎使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另外一处“桃花源”,给人的心灵一个栖息之地。翻开书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种陶醉让人不亦乐乎。每隔24页出现一次色彩饱和度极高的特种纸,表现出这本书设计的特有韵味;四人的设计作品融进了四人与书籍设计的对话;用25种特种纸印制而成,强调了书籍的形态和功能相结合。

三、纸张影响书籍的因素

纸张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性。纸张的轻重、厚度、质地、纹理方向等设计时都应考虑。印刷与装订也都要考虑纸张的因素。下面分别分析纸张各种因素对书籍设计造成影响。

1.纸张的表面强度

纸张的表面强度决定着纸张在印刷时其表面的耐磨、抗掉粉、抗起毛等特性。为达到清晰的印刷效果,黏度较高的油墨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假如纸张的表面强度较低,会产生掉粉、掉毛等现象;油墨呈较低黏度时,容易使印版的空白处变脏。

2.纸张的平滑度

纸张的平滑度直接决定着印刷品质。平滑度高的纸张在进行印刷时,能较好地与版面接触;平滑度低的纸张,印刷时容易造成印刷效果不均匀现象。平滑度较低的纸张能通过加大印刷力量来减少印刷不清晰等现象 。

3.纸张的吸墨性

纸张对油墨的吸收,主要取决于纸张的密度。纸张纤维间的空隙越小吸墨性越低,反之亦然。吸墨性过高和过低都应避免 。

4.纸张的弹性和塑性

纸张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会受环境的影响。如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敏弹性变形、滞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的过程; 前两种是可逆性的,而后一种是不可逆性的变形。

5.纸张的含水量

纸张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含水过高,印刷后不易干燥;含水量过低,纸会容易受到损坏等。由于纸张的含水量与周围环境相关,所以要注意存放和使用纸的环境湿度、温度等。

四、选择纸张的实用原则

概括地讲,选择纸张应考虑用途、印刷效果、价格和方便读者、环保等几个实用方面。

1.从纸张的用途上讲,一般性的宣传广告单可用重量较低的白报纸,画报、挂历等用纸就应考虑较好的纸张。尤其是广告,良好印刷效果能够事半功倍。在现代书籍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将书籍中的不同部分选择不同的纸张,其肌理、质感等差异可以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2.从印刷效果上讲,不同类型的纸张吸墨程度、色彩和细节还原能力有很大差异,要对熟知纸张本身的特性以便对其进行选择。凡需要正、反面都彩印的产品,选择纸张时,要注意纸的厚度。低于80g的铜版纸,可能出现透叠象 。另外,纸张的自身特点如自身特有的色彩和纹路,再加以适当的设计,经印刷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3.从光线上讲,宜选用光度较低的纸,因过于光亮的纸张会刺激读者的眼睛。采用亚光纸、布纹纸、蛋纹纸等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减少对读者视力造成的损伤;同时运用无光油墨,能增强阅读效果。

4.从经济上讲,纸张选择要合理经济,尽量降低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纸张的选择上,在力求达到设计方案预期效果的同时,选用造价相对低廉的纸张。

5.从环保上讲,纸张的环保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种纸与传统印刷中常规的卡纸、哑粉纸概念不同,一般分为花式纸和再生纸,前者为原生纸,后者为环保纸。 对再生纸的研究运用是每位设计者的责任。

五、选择纸张的审美原则

选择不同的纸张会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纸张所带来的“美”意义重大。纸张之美是一种亲近之美,有与我们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由纸张装订而成的书籍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大的价值在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选择纸张时要注意其审美原则:

1.造纸材料决定了纸张的“天生丽质”,那是一种源于自然的美。无论纸张以何种形式呈现,都是源于自然的。现代造纸工艺的发展使得纸张本身具有了更多的变化。

2.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造就了纸张的“科技之美”。一系列的推陈出新使得纸张的科技之美生机盎然。纸张的性能不断延伸,色彩和肌理不断丰富,质感和光感等多种视觉感都源于科技。

3.纸张与印刷的“完美联姻”对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书籍设计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使纸张在书籍设计中表现出来一种“成长之美”。纸张在印刷中是媒材,需要针对不同的印刷方式,印刷工艺的发展促进了纸张的创新和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4.纸张作为个体存在于书籍设计中,纸张的融入,使书籍设计展现出系统的形态和完整的“美”。完美的书籍形态具有诱导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纸张的薄厚、纸张散发的气道、纸张发出的响声、纸张的轻重、纸张的味道都是可以被感知的。纸张是有生命力的,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自身的魅力,五感皆因纸生,纸张以亲近的姿态展现出书籍设计的整体美,让人享受”五感之美“。如吕敬人先生在《怀珠雅集》一书中运用了表面粗糙、纹理无序的特种纸,给人以特别的触摸体验。

5.从纸张到书籍,从二维平面到三位六面体,纸张的变化多端,这种形态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着纸张的“多变之美”。书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材料和工艺的演变经历了很多外在形态的变化。从简装、卷轴装到纸本书之后的旋风装、经折装直到后来工艺发展的胶装、锁线装等都是书籍外在形态的演变。纸张在跟随书籍形态发展的轨迹中变化多端,演绎着形态美和空间美。纸张之美在于善变,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出适合的改变。

第8篇

关键词:书籍设计;形态;形态之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61-01

一、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就是对图书的装订、包装设计,设计过程包含了印前、印刷、印后对书的形态与传达效果的分析。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就是书籍设计的具体表现。

二、书籍设计的形态

形态,即造型与神态。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从而产生形神兼具的艺术之美。书籍形态的塑造并非仅设计家一人可独立完成的,它还是著作者、编辑、出版者和印刷装订者甚至是读者本身的共同参与而完成的系统工程。探究传统到现代甚至将来的书籍构成的内在与外在、微观与宏观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

中国的书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态有着奇妙的变化。自甲骨文字到商代中叶的“简策”。再到“卷轴”,它的材料是以帛箔和丝织品做成的,上抄文字,围中心棒卷作而成。接着又改成“折叠本”,这是在纸张发明之后形成的,以一张长方形纸为单位。后又改为“经折装”,这是受印度贝叶梵经的启示,将书页按序粘接起来,加以折叠而成。五代初期,书的装订逐渐转向“册页型”,至明代中叶后,被胃之“线装”书的形态所替代,直至晚清。“图书”一词来自叶德群《书林清话》中:“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到了宋代以后,雕刻印刷有了很大的发展,书中附有各类形式的插图。这种丰富的图文排版方式,给读者以视觉和阅读的诱导。现代的书籍设计已汲取西方的书籍设计方式,在技术、工艺和材料的表现方面较突出,当然,在适应现代化同时,也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书籍神态的表现也有独到之处,本土的气息浓厚。

三、书籍设计的形态美

(一)书籍的构成要素之美

1.文字。文字,是书籍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传递书籍神态的载体,是语言胡一种姿态美。文字,具有独特的符号寓意,它不仅是一种传达的视觉符号,而且还具有艺术性。文字的节奏变化是否得当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字的字体、字号、行距的细微感觉的运用,多层次的视觉变化、横排或竖排的组合变化、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等都可以营造出一种视觉美的氛围,从而让读者越看越发地觉得有意思。

2.图像。图像在记忆程度来说较文字来得深刻,而它的美则表现在多样化,个性化与时空化,其表达性与表现力是完美统一的,给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感受。传达出设计师的理念,并且把设计师的理念以图像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加以理解与记忆。

3.色彩。色彩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感情符号,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性格与象征意义,对人能够产生影响。准确运用色彩,能给书籍添上一个美的姿态。色彩运用的恰当与否影响到设计者传递信息的效果与受众的感受。英国著名心里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4.结构。结构,是为书籍内容服务的,是书籍的骨架,主要有封面、扉页、环衬、内封、版心、封底等。

(二)各感官综合的整体之美

书籍的内容信息最终通过各种感官融合于心,读者便形成一定印象和认识。这里所指的感官是以视觉、触觉、嗅觉、听觉为主导,他们无意中给读者带来愉快的享受过程。

触觉,是读者与书籍接触到之后产生的微妙的感觉。设计水平的高低、纸质的好坏、印刷的工艺、体量的形态是影响触觉的因素。触觉比视觉的感受更细腻,更触动读者的心弦,使读者对书籍产生兴趣,爱不释手。如印刷工艺的压凹凸印,彰显出低调而奢华的肌理触感。

嗅觉,书籍的嗅觉主要体现在用材所特有的气味、印刷油墨的气味及其他人为附加的气味,这就是书籍表面散发出的书香气息,从嗅觉去吸引读者,把读者领进知识的海洋。

听觉,即指翻阅书籍的感官体验。不同书籍的材质在翻阅时表现出不同的声音,那种哇啦啦的连续翻页仿佛是音乐家在演奏一首欢快的乐曲,那扣人心弦的旋律令人陶醉。

(三)神态之美

要说形态是书籍的外衣,那么,神态就是书籍的灵魂。这种灵魂既能满足读者对求知的欲望,又能触及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说到神态,不得不提及“气韵”一词,中国是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对于气韵的表现有着本土的气息。

气韵,这里所指的是书籍文章的内在精神或所具有的神韵之美。这种气韵体现了作者的品质与内在修养,通过文字信息由内而外传达给读者,引领读者进入这种“神”“妙”的美好境界,体现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意韵。

四、结语

书是让人读的,通过手翻眼视心读,书籍的生命力之美所带给人们的愉悦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智慧的设计家根据编者的文字信息,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用知性与理性去表达书籍的形态美,给读者带来享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插图设计 现代印刷工艺 表现方法 艺术风格

1.插图的属性

插图属于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范畴,最基本含义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现代插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插图概念指用来论证和说明的绘画作品;广义的插图概念指可以作为说明和论证的视觉材料,如插画、图表、摄影等。这就决定了插图的属性。

1.1从属性

插图的从属性是因为插图的主题思想是由要表现的主题决定的,插图的载体有很多,比如网页、书籍、海报、商标招贴、包装外盒等,插图画家必须用形象的语言客观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

1.2独立性

插图可以弥补文字的局限性,给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插图又是独立的艺术作品。随着艺术和设计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插图设计工具也越来越科技化、简约化,新型插图以它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从而使技术和创意的融合达到了空前高度。

2.插图的表现方法与艺术风格

2.1插图分类

插图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它的设计在商业应用上通常分为人物、动物、商品形象。

2.1.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亲切感使创造空间非常大,比例的塑造是重点,生活中成年人的头身比为1∶7或1∶7.5,儿童的比例为1∶4左右,而卡通人常以1∶2或1∶1的大头形态出现,这样的比例可以充分利用头部面积来展现神态。人物的面部表情是整体的焦点,运用夸张变形幽默等艺术手法让人产生好感,给人深刻的印象。

2.1.2动物形象

动物作为卡通形象历史已相当久远,像加菲猫、斑点狗这样的动物形象成了人们的宠物明星,这些动物作为卡通形象更受到公众的欢迎。卡通形象可以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动物具有如人类一样的表情,使动物形象具有人情味。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动物较容易被人们接受。

2.2.3商品形象

经过拟人化的商品、耳目一新的个性化造型强调商品特征,其行为、言语与商品直接联系起来,宣传效果非常明显。

2.2插图表现手法

插图的表现方法主要有摄影插图、绘画插图(包括写实、抽象、具象、漫画卡通式、图解式等)和立体插图三大类。摄影插图能客观的展现产品,体现产产品真实质感,摄影的多种手法使摄影插图能够达到广告创意的要求。绘画插图具有自由、个性化的特点,典型的技法是画面过渡自然且应用价值极高的喷绘法。漫画卡通插图可分为夸张性插图、讽刺性插图、幽默性插图及诙谐性插图四种。绘画插图中的图解形式适合用来说明复杂产品的插图形式,用多幅图解形式的插图向读者介绍操作步骤。

现在利用电脑可以完成传统艺术效果(如油画、水彩、国画、版画等)和创新的图形特效,数字摄影也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原理,将正片扫描,然后在电脑上调整、合成、创作新的视觉形象,通过胶片输出正片或负片。这种新的摄影技术是以数字图形处理为核心。

3.插图设计发展的新高度

3.1数字时代的发展丰富了插图设计者的表现能力和表现技巧。

数字时代能使插图画家对制作越来越有兴趣,能够在瞬间重新构图画面,瞬间着色,瞬间裁剪图像,瞬间复制粘贴,使设计师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例如一些普遍的设计类软件:Adobe Photoshop、Freehand、CorelDraw、KPainter、Adobe Illustrator,它们都有着跨平台特性(支持PC、MAC)、友好的用户界面、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对多格式的文件的支持、广泛的兼容性,而且都有各自的特点:Photoshop的滤镜对图片的强大的处理功能;Painter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笔触绘画效果,利用手写板、压感笔等对笔触的变化进行很好的控制;CorelDraw、Illustrator等矢量软件都有贝塞尔曲线工具方便了制作标志等矢量图形,以及各种颜色(color)、历史记录(history)、图层(layer)等面板。这些功能的使用缩短了设计和创意的修改过程,减少了流程的重复性劳动,使插图师的灵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数字时代模糊了摄影师、插图画家及图形设计师之间的界限,能力可以的话一个人完全可以在同一台电脑上完成这三种工作。

3.2现代印刷工艺对插图设计的发展非常重要

插图的发展与印刷工艺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在插图的发展进程中,前人不断探索插图的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尤其是现代印刷工艺,对插图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1平板印刷对插图设计的影响

平版印刷是由于早期石板印刷发展而来的,早期的石板印刷其版材使用磨平后的石板,后来改进为金属锌板或铝板。平版印刷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艺、材料和印刷设备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操作更加简便、成本更低、印刷速度更快、质量更好,并适合大批量印刷生产,因此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插图的印刷质量和设计效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3.2.2丝网印刷对插图设计的影响

丝网印刷,又称丝印、网印,是被广泛应用的孔版印刷方式。其印版由网框和有图文漏孔紧绷在网框上的丝网组成。油墨通过网上的漏孔漏印到承印物上。它既可以用手工操作,又可通过很先进的丝印设备印刷。丝网印刷可以被广泛用在不同材料上,如纺织物、木质品、PVC和特种纸等材质上,因此为插图设计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的多样性,开拓了广泛的空间。

3.3媒体的多元化是插图设计发展的客观环境

现在的媒体形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随着网络发展,插图的表现形式随数字世界出现四维空间,为插图设计者增添了除一维、二维和三维之外的另一个维度。数码技术的发展使世界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将绘画技艺和插图绘画引入从未踏足的领域。

3.4网络和多媒体的结合使四维空间成为插图发展新趋势

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通过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和信息传递与交换实现了强大的功能,多媒体(视频、图形、文字、动画、音频等)的效果和网络结合增添了插图的空间和时间的交互性,使四维空间成为插图发展新趋势。图形制作软件的普及,利用网络的传播速度,大量的Flas在网上成为广告宣传的主要形式。而多媒体中,动画同影像的结合,出现了大量的优秀MV作品和动画作品。例如《花木兰》、《怪物史莱克》等都是建立在插图基础上和音乐、故事情节结合起来,使插图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5创造性永远是插图画家保证作品活力的源泉

创意是插图设计的灵魂,每一名设计工作者,一生都应该追求创新。插图应该以设计新颖、意念独特和寻求不寻常的表现方式为宗旨,达到引人注目、新鲜奇妙、生动和有感染力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广泛地传播信息。在数字化的今天,并不是熟练掌握Freehand和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就足以应付一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必然是有巨大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创造,这一切要求插图设计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对视觉语言的表现魅力的追求。

如何才能使插图创意新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图形震撼人的心灵并达到难以忘怀、铭刻于心的艺术效果,是设计师们期盼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画家首先要具有较强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把信息视觉化的转化能力,其次要具有多变的形式语言和高超的表现技能,并能在适应特定的传播需要的限制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意象的魅力。

3.6立体插图是插图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立体插图是应用于招贴广告中的插画的新表现方式,极具层次的表现力,从国际上招贴广告发展来看,是必然发展趋势。它的制作方法之一是:根据广告创意先做一件立体构成形式的作品,再拍成照片,用于招贴广告画面中;另一种制作方法是:以描画来表现出立体形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立体插画对设计师和插画师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较好的平面设计能力,还要具备专业设计人员的立体构成基础。总之,仅仅有二维表现技法已不适应现代插画设计的要求,时代要求现代的插画设计师更有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英]安格斯・赫兰德.画笔与鼠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第1版.

[2]中羽.美国插图艺术.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第1版.

[3]潘公凯,卢辅圣.现代设计大系――视觉传达设计.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6,第1版.

[4]张宝玲.idn香港协诚设计有限公司,2001,(5),第三十六期香港版.

[5]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管佳莺,邵余晓.书籍装帧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印刷媒体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印刷媒体受到数字媒体(新媒体)的严重冲击,以印刷媒体为依托的传统印刷业也显得步履维艰,原本作为信息主要传播媒介的印刷媒体路在何方?本文从分析印刷技术与印刷媒体相互依存发展的角度,对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与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认为利用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传统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推动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

一、印刷技术的革命推动印刷媒体成为大众媒体

印刷媒体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手段进行知识、信息与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体。从甲骨文的诞生到造纸术的发明,再到活字印刷术的问世,印刷媒体逐步成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思想、记录历史变迁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1.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推动人类文化传播的重大贡献。

印刷术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史具有突出贡献的伟大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公元 7 世纪的中国唐朝,雕版印刷术就诞生了。虽然雕版印刷在制作前期工序复杂,耗时费力,但是一旦制作出成品开始印刷,就变得非常省时高效,并极大提高了印刷品质量。我国现存最早的出版物《金刚经》就是用雕版印刷出来的,因其印刷工艺之精美而被誉为印刷界的“活化石”。雕版印刷由于其前期制作工序复杂,耗时费力,逐步被后来更先进的印刷技术所取代。在公元11世纪的中国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诞生了。北宋人毕N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在1045年前后发明了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字印刷术。毕N的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雕版印刷耗时费力的缺点,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速度,是印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媒介发展及传播史也具有里程碑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掌握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技术的标志,从而使各种文化典籍得以广为传播并流传至今,对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纸质大众传媒的诞生。

中国虽然早在11世纪的北宋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其后又有王祯的木活字、以及后来的金属活字等活字印刷的记录,但直到明清、甚至民国仍大量使用雕版印刷。因为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巨大,如果成千上万的汉字都使用活字,那早期投资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历史上推广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西方拼音文字结构简单,只要制作浇铸50多个字模,就可进行活字印刷,因此活字印刷对于西方拼音文字而言就更具有优越性而得以迅速大力推广。

所以,真正现代印刷术的开创者是15世纪中期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古登堡是德国的一名铁匠、印刷工和出版商,他早在1439年就开始对金属活字的试验,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1450年古登堡与人合作开办印刷厂,当年便印制了《拉丁文文法》,这是古登堡的印刷术发展成熟并进入实用阶段的重要标志。他还利用欧洲立式压榨机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古登堡在印刷史上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把金属活字、油基油墨和印刷机等印刷元素整合成一个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印刷系统,不仅开启了印刷革命,而且推动纸媒体发展为大众媒体。古登堡的金属活字是在文艺复兴前期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不断增涨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故在随后几十年间便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也是西方印刷术走向大规模使用的开端,对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项先进的发明使出版业发展更为迅速,书籍印刷更为简单快捷,报纸和期刊也随之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在随后的四百年中,一直沿用了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并不断有新的进步,18世纪末发明了平版印刷术,19世纪中期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机,20世纪初发明了胶印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卷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与以往的印刷手段相比,卷筒纸胶印技术印刷速度更快,比单张纸胶印机快 3 到 4 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印刷技术又有重大进步,出现了数字印刷技术,尤其是在印前领域可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正是在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纸媒体才逐步发展成为大众媒体。从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纸就成为了书籍的主要材料。到了公元11世纪40年代,活字印刷术诞生,特别是到15世纪中期随着古登堡铅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到逐步推广,印刷书籍才得以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书籍的运用才逐渐得到了普及,报刊和书籍等纸媒体终于站在了引导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的最前沿。但真正商业化的大众化报纸的出现是20世纪初的事,因为直到19世纪中期发明了用于大规模生产植物纤维纸的造纸机,有效降低了纸张成本,才使得商业化的大众纸媒有了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印刷纸媒体发展到今天,其种类主要报纸、书籍、期刊及其他印刷媒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印刷媒体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印刷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10年间,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对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的改造升级,报刊书籍等纸媒体的印刷实现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联动”的基本目标,印刷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印刷制品的质量都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作为媒体中的元老,印刷媒体及印刷业产值增长有所减缓,竞争愈发激烈。

二、 纸印刷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印刷媒体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变迁和精神动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最富有的精神之所在。纸印刷媒体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发展史,书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无论是名著史籍,还是家族族谱,都一一记载着我们人类思想的变迁。到了近现代,报纸期刊与书籍并肩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电视广播媒体尚未出现之前,人类文化主要是依靠纸印刷媒体才得以传承。但在信息化时代,纸印刷媒体的发展遭遇到数字媒体的严峻挑战。

1.纸印刷媒体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纸印刷媒体在与数字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步履维艰。数字媒体因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传播成本廉价性等方面大大优于传统纸媒体,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目光被新媒体所吸引,报刊等纸印刷媒体发行量持续下降。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大众媒介组织运作的一直都是商业逻辑,以逐利为运营原则。从成本上比较,纸媒体出版发行通常采取“人海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人工成本的投入;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量,一份报纸通常都是厚厚的一叠,这无疑又增加了前期制作如编辑等成本,也增加了后期印刷的成本。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无需加工任何资源就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化进行信息传播,而且是一种面对面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有受众都可以接收到,而不是像印刷媒体只针对目标受众进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新媒体具有传统纸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成本优势。

再从传播特征上比较,纸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如新媒体。 纸媒体都是单向的传播方,将大量信息无差异地传递给多向的受众,容易忽略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使得受众和媒体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信息广泛传播给所有可能的受众,与受众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和信息接收方p方都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说,纸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是被动的,而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则是主动的,传统纸印刷媒体不能有效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需求。

2.纸印刷媒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虽然纸媒体在传播成本和传播方式上比新媒体有明显的劣势,但纸媒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令新媒体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从传播内容客观真实性的角度看,纸媒体具有文字内容的原创性和权威性。不管纸媒体怎么转变,其信息内容的原创性、权威性、档案性和安全性并不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当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且网络上的消息者多为匿名,所以往往难以追究其责任,不能从根本上制止虚假消息和极端言论的蔓延,而受众在遇到这种“百家言”的情况时,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所信任的传统纸印刷媒体。

从历史档案的角度看,纸质档案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原始性的记录是档案的根本属性。电子档案虽然查阅起来比较方便,但电子档案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替代纸质档案,对于档案来说其内容的原始性要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明和确认。纸质档案的原件是集内容和形式两种原始性为一身的法定代表。纸印刷媒体以纸张为传播介质的特性始终为其他媒体的发展而形成档案,纸印刷媒体只要保存完好,人们永远都可以阅读。只要人类还有精神承担和思想传承的需要,纸印刷媒体就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3.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面对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夹击,未来的纸印刷媒体一定要坚持内容至上的宗旨,保持并放大自身传统优势,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纸媒体在与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发挥纸质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权威性、报道的深刻性,强化其媒体核心竞争实力。

一是要强化个性化主张,做足原创新闻。个性化主张是指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要突出个性,使之呈现报纸本身特有的立场和舆论导向,发挥原创新闻的效应。面对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纸媒体要用有限的版面传达出最重要、最有个性的信息,彰显纸媒体新闻的原创性和个性特征;二是加强对新闻内容的深层挖掘,增强报道的深刻性,形成独特的新闻视角,以帮助读者深度解读新闻。网络媒体抓的常常是时效性,优势在于能及时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报刊等印刷媒体的优势和重点在于告诉读者“为什么”、“怎么办”。三是加强纸媒体品牌建设,树立起权威和公信力,增强软核心竞争力。四是在印刷工艺上,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成果,实现印刷业技术的转型升级,降低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在精美时尚方面增加纸张吸引力,推动纸媒体的创新发展,实现纸媒体浴火重生。五是提高编辑和印刷的自动化水平,提高速度,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

三、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纸印刷媒体创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上逐渐流行起来的数字印刷已经成为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印刷是印刷史上又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它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有机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进行印刷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操作者将各种图文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上进行创意,修改、编排成为客户满意的数字化信息,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版等工序和时间,可以实现按需印刷,无版印刷。数字印刷系统主要由印前系统和数字印刷机组成。数字化印刷与传统印刷最大的进步就是“印前Pre-press)”替代“制版”。随着我国印刷市场的需求朝着短版、快速、个性化方向发展,数字印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给困境中的纸印刷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既可以降低纸媒体的传播成本,又可以满足读者对纸媒体个性化、精美时尚化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1.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短版印刷,进一步降低纸媒体的印刷成本。

传统纸媒体在传播成本上人工成本投入大,尤其是前期制作如编辑制版等成本,仅制版成本就占总成本的10%-15%。数字化印刷就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实现按需印刷、短版印刷。“短版印刷”又被称为“数码快印”或叫“数字印刷”,是一种全新的印刷方式。传统印刷由于从设计菲林制版四色套印等烦琐的过程导致印前成本高,因此印刷厂的起印量一般不少于3000 份,当客户的印刷品印数不足1000份时,厂家一般不会愿意承印,除非客户愿意支付必要的起印费用。

而短版印刷直接将图文变成数码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由激光或喷墨来完成输出,由于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一张起印,也可以边印边改。短版印刷既环保又可使图文以各种介质传播,不仅省略制软片工序,而且节省了软片及化学药剂费用、场地及劳动力,缩短生产周期,尤其对报社来说可延迟截稿发印时间,等等,这些都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印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印前成本,而且因为数字印刷机自动化程度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如以往在正常情况下,从排照到打样再快也得以天计,现在数字化打样一小时之内就可以解决,如以计算机显示屏实行“软打样”则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纸媒时效性差的问题。

2.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按需印刷,能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大众出版物的时间会越碓缴伲精准化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等个性化选择正成为人们的新需求。所谓个性化,即为不同的读者定制。传统纸媒体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不如新媒体,但这一缺陷可以被数字印刷所弥补。 数字印刷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针对读者的个性需求,实现了操作人员与用户的互动和图文信息的交流及修改工作,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既可以在印前处理系统中实现对文字自由度极大的编辑排版,又可以实现对图像的色彩、阶调、层次等各个细节的修改,精心选择读者应知未知且又乐于知道的新闻资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印刷不仅无需制版,而且输出信息是随机可变的,从而开拓了个性化印刷与可变信息印刷的概念与做法,使得个性化印刷品生产变得简单而高效。

总之, 数字化印刷可以按照客户需要,在内容上按需定制,即时纠错,可变印刷,按需印刷,在数量上可以一张起印,时间上立等可取,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实现印刷品输出,有效满足日新月异的个性化快速印刷需求,发展空间非常大。

3.数字化印刷可以有效提高印刷质量,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网络时代,纸印刷媒体除了读新闻、看解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便是给予读者审美享受,纸印刷媒体与读者那种如影随形、信手翻阅、方便携带等特点,仍然是别的媒体所不具备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网络时代的报刊书籍等纸印刷媒体必然是一份精美时尚的读物,以满足读者休闲审美的时尚需求。要满足读者对纸媒的精致化需求,除了在内容方面精耕细作、精挑细选之外,在版式设计、印刷包装等形式方面也要更加精美和充满个性。数字化印刷及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图文复制质量(因为在图文复制中,少一次周折,少一层失真的概率),更大意义是便于实现从印前到印中及印后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印刷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印刷品质,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传统的模拟式印刷工艺中,如果需要对原有图文作些修改或对色调作些改变,就必须从照相甚至原物信息源开始全盘返工,既费时又耗材,而且效果还不一定理想。而这些对于图像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来说,则是十分方便快捷高效的,不仅图文的形状、图像的色彩与阶调可以自由改变,而且剪辑、遮朦、组拼也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这就可以实现对传统印刷媒体提档升级,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晖:《按需印刷:纸质媒体与印刷业的共同选择》,《广东印刷》2015年第3期

[2]李瑞丽:《浅析数字印刷技术及其应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1期

[3]詹国枢:《再过20年,报纸是啥样》,《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

[4]李合成:《全数字化无版印刷――印刷工业颠覆性技术》,《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第4期

第11篇

印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序,工艺上可变性大,如书刊装订的装法就有14种之多(常用的有5种),订联方法常用的也有四五种。包装上除四大包(烟包、食包、药包、酒包)以外,还有各种规格的包装方法和形式。印后所使用的设备也是种类、型号繁多,有两百多个型号、几十种设备,即使是同一工种的设备也很少有共性,如装订的订联设备,同是将书刊订联,但有铁丝订设备、锁线订设备、胶黏订设备,这三种订联设备,几乎一点共性都没有。包装设备虽有些共性,但种类也很繁多。

从目前看,我国印后的加工数量之大(书刊每年70多亿册、本册等80多亿册,四大包的数量上百亿册),从事印后人数之多(占全印刷业人数35%左右),使用设备种类、型号之繁乱,先进程度之高,装帧和包装材料、品种、式样之广,工艺加工之复杂,出书速度之快,各项国家级标准之齐全(共有10多项),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且成为世界之最。现代书刊本册等不单单是阅读品、使用品;包装的各类盒、袋等也不单单只是包物品所用,它已上升成为一种艺术品、礼品、装饰品,供人们观赏、享受、馈送和保存。

下面我对印后的工艺、设备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工艺技术多样、个性化

印后的工艺技术现状与社会需求、国际趋势以及我国出版界变化是紧紧相连的。目前读者和使用者对阅读品、使用品、包物品的式样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印后加工者要适应这一现状,印后工艺设计人员急需提高技能素质,设计出更多新的、可行的好作品,以适应市场和发展的需要。

在印后工艺技术各方面,我国已进入或逐步进入国际轨道。

我国所用纸张幅宽和书刊开本尺寸均已进入国际标准范围,实行国际纸张尺寸标准A和B系列,即A型纸890mm×1240mm和900mm×1280mm;B型纸1000mm×1400mm。开本尺寸参照国际标准。

纸张用量由原来书刊用书版纸52克左右提高到70克左右(以教科书用量为准),在70多亿书刊中近1/6采用铜版纸,这种用量也与国际用量接近。我国平装书平订工艺已基本全部淘汰,采用无线胶黏订成为联接书刊本册的主要工艺方法,这与国际联接方法接轨。国际上采用先进的无线胶黏订精装工艺,我国也正在逐步采用。

我国是最早有书籍制作技术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书籍装法、订法最多的国家,书籍制作技术,特别是一些传统的装法在国际上很有名望。根据国际和国内需要,目前一些个性化的传统装、豪华装等特殊装法也在逐渐再现与增多,形成了国际上没有的,我们有;国际上有的,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精的、新的个性化工艺。

书籍制作工艺技术趋向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传统装和创新装越来越多,有些书每套售价16万多元,还有的一本书就卖到五六万元,成为有保存和欣赏价值的艺术收藏品。

印后包装的工艺技术随着物品包装需要的变化,分别有硬包装、软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包装等多种;所用工艺有烫印、压凹凸、覆膜、UV、纸塑复合等等。

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印后设备种类之多、型号之繁乱,且共性之少是印前和印刷工序不能比拟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印后工序从纯手工操作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经过了多次变革。

印后设备的制造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单机到联动、自动化、智能化,从引进设备到大批量出口,与国际名牌、老牌印后设备制造企业比拼的过程。现在我国的印后设备制造厂家已有百余家,其生产量之大、质量之可靠、品种型号之齐全,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印后加工的需要并出口世界各地。

目前我国制造的印后设备虽然种类越来越多、先进程度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但是比起世界一流的制造水平还有一些距离,但现在这种距离也越来越小,深圳精密达和天津长荣的产品,有些已达到国际水平。国外一些印后的先进设备在国内还没有,如大幅面自动撞裁单面切纸机(最大幅面2100mm),多功能折页机系列(含微型折、折粘、模切、包装等20余种),胶订单机直线下书自动堆积,超速大型骑马订联动生产线(时速30000本),平装锁线胶订联动生产线(由配页机、锁线机、压平机、胶订机、三面切书机、包装机等组成),数字精装书加工联动生产线,数字平装胶黏订联动生产线,数字骑马订联动生产线,自动滚金口/涂色口联动机,数字印装联动生产线,PUR胶全自动覆膜(设有自动除粉及静电功能、时速1180米)。

以上这些国外的先进设备均使用了智能化伺服装置自动控制系统,个别设备已引进。

总之,印后加工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很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加工工序。今后除常用的书籍本册的加工、包装装潢加工外,会出现更多个性化的创新工艺,书籍本册不单单是阅读品、使用品,包装品也不再只是将物品包装好就可以了,印后加工将成为一种艺术加工工序,将印刷品装饰得更加高雅、美丽,成为有保存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印后设备现已进入机械化加工阶段,预计5~10年内,将会基本进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高速度的新阶段。

第12篇

书籍设计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的书籍设计课程设置集中在封面设计与版式设计,以及通过印刷工艺提升书籍的附加价值等方面。学校课程开设的目的多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常采用概念书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将书籍艺术形态转换成能有效表现思想的艺术作品。这样的训练可以弥补学生因条件限制而对材料认识的不足,以及启发学生对书籍主题思想的创意表现。书籍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介绍书籍的开本、封面、封底、书脊、扉页、目录、内页版式,直至书籍印刷材料、工艺的设计,这也是目前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书籍文字、图片内容的理解与版式设计是关键。

2.问题分析

在课程设置中,概念书籍的设计虽然在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设计创新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概念书的设计经验往往在实际的书籍设计中是很难被直接使用的,以致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问题。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的书籍设计主要集中在纸质媒介的传统书籍上,对于新媒体书籍的设计与技术实现则涉及较少,实际上绝大部分学校的书籍设计课程基本上不涉及新媒体书籍的设计。虽然新媒体书籍与传统书籍在版式设计与书籍整体设计上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二者在使用的软件、设计的侧重,特别是在交互设计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以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对于新媒体书籍的设计往往无所适从。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书籍设计课程的改革显得极为迫切。

书籍设计课程的改革措施

1.确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得的便捷性与门槛的降低,使得书籍设计的个性化特征日趋显现,创作题材极大拓宽,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在书籍题材选择上凸显个性化特征。“数字内容产业的价值链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内容产品的采集和创意阶段、内容产品的制作和集成阶段、内容产品的传输和分发阶段、内容产品的运营和分销阶段,以及内容产品的终端呈现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价值实现会由不同的企业机构来承担。”

②教师应对价值链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将书籍设计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与把握,确立技术、艺术与商业传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内容设置上传统书籍与新媒体书籍并重

在传统的出版业中,书、报、刊是三条自成规模的产业线,产品的形态和效益差异比较明显,数字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融合在书、报、刊的形态之中,并成为传统出版新的增长点。同时,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信息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的多媒体形式呈现,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其在书籍设计教学中成为不能被忽视的一方面。虽然新媒体书籍对传统书籍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手段、阅读者习惯等因素,传统书籍不会被取代,而是与新媒体书籍同步发展。因此,在书籍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新媒体书籍的设计教学,但也不能摒弃传统书籍的设计,要将二者并重。

3.传统书籍与新媒体书籍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新媒体书籍的编辑风格与我们熟悉的印刷版的风格迥然不同,传统的印刷版杂志采用线性的表现方式,而电子杂志的最佳表现方式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的表现方式由超文本链接来实现,链接实现了阅读顺序的跳跃式转换。

③在内容上,新媒体书籍要求文字更加简练,因为新媒体书籍的传播平台为电脑屏幕或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的亮度较大,长期阅读会造成眼睛的不适,而手机屏幕过小,若文字过多也会影响阅读效果。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电脑屏幕上阅读的文字量要比从纸质媒体上阅读的少得多。为了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杂志在版式设计上比较简练,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满足读者获得更多信息量的需求。而对于纸本书籍而言,纸张、印刷与发行的成本较高,这使得传统书籍既要在有限的版面内放入尽可能多的信息,又要保证书籍的美感。因此,在纸本书籍的设计中,版面安排主要利用网格设计将信息有序地安排在有限的版面中。

在创意手法上,传统书籍主要通过版式设计与印刷工艺的应用,突出书籍的特色与艺术性;新媒体书籍则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实现人与书籍的交互,并将动画、声音与书籍内容有机结合,共同渲染氛围,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声音、动画、视频与交互的设计无疑给电子杂志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发挥空间。

4.注重新技术在书籍设计上的应用

网络平台的便捷改变了传统书籍设计教育“闭门造车”的现状,书籍设计训练可以不再局限于虚拟课题的设计,而能够通过网络寻找招标的书籍设计项目,或者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到网络上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设计兴趣与能力。电子杂志在表现形式及内容深度不断改良的基础上,成为集Flas、视频短片、背景音乐、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数字媒体。新媒体的边界也不断变化,呈现媒介融合的趋势,新旧媒体不断相互渗透。目前,一种新的增强现实技术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新媒体书籍与印刷书籍不再有着明显的界限,三维动画与印刷媒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已不需要在新旧媒体孰优孰劣的辩论中苦苦挣扎。增强现实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中,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被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两者同时存在。增强现实技术为传统书籍带来了改革,为读者营造全新的阅读环境,读者只需要一台带有摄像头的笔记本电脑,即可看到书中各种各样的人物、视频,也可以听到声音。Nathan首先在法国推出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来阅读的书,摆脱了传统的阅读模式,孩子们在看书的时候,可以观看到书中所描写的直升机,而且可以对它进行控制,看直升机从草坪上缓缓地升起。④

课程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重技术而轻内容的倾向

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平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完成内容产品生产的技术平台,一个是完成内容产品传播和呈现的技术平台,前者被称为“内容产品平台”,后者被称为“数字媒体平台”。对于这两个平台,国内有轻前者、重后者的倾向。⑤而实际上,多媒体数字书籍的设计,其核心还是创意,要利用创意达到信息有效传播的目的,技术和传播渠道只是手段和途径,我们不应本末倒置。

2.过分强调多媒体的表现方式

作为新媒体书籍的最大特色,多媒体表现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多媒体的形式,这样就会淡化对内容的关注,导致多媒体的设计不但不能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反而由于过于花哨而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3.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书籍跨学科、跨媒介的特点拓展了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动态图片文字交互展示、Flas、三维虚拟展示、无缝嵌入视频等技术的实现成为书籍设计的重要手段,这无疑是对视觉传达专业教师提出的重大挑战。短期内可以通过技术教师与艺术教师的合作来解决此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必须面对挑战,超越学科知识,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多种软硬件,甚至掌握其程式语言,以期熟练地进行新媒体书籍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