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本科就业 对策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政管理学已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育人方面 ,都洋溢着一派喜人的景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合并潮的兴起,高校追求大而全,原主要在文科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大量的理工科类院校开始开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国内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等院校近500所,以国家行政院学的成立为源头,各层级政府也在原来所属党校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行政学院,对本级政府组织的公务员开始系统的培训,行政管理专业呈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
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喜人景象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却呈现出越来越令人忧虑的状况。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1.刚设立时的就业状况
19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相继恢复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象征,在实行单位分配制、双向选择以前的年代,一出校门就是干部身份,如果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还能以专业不对口的名义正当地向组织提出要求,并加以更换。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面向政府组织,那时候毕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在各级政府组织或者事业性单位里面从事机关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外专业的学生看来,他们既体面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双向选择后至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以前的就业状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应当同其他劳动力一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这就是对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的理论基础。90年代初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推行,大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由于当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刚刚颁布,政府组织用人还没有实行或全面实行“逢进必考”的机制,大量的大学生通过与政府组织的“双向选择”后,就可进入政府机关或执行行政事务的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对口,有着政府组织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行政性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段时期,应该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黄金时期。
3.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后到2003年之前的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逐步深入实施,要求对公务员实行统一考试录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实施对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为契机,各级政府组织开始遵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借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的具体做法,先后程度不同的开始实施“逢进必考”的制度,到1998年左右,基本上各级政府组织都全面地推行统一的考试录用制度。这对于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较之以前无疑增加了许多的障碍。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得参与这样的竞争,与原来的“宠儿”一下成为“贫民”,失去了往日的竞争优势。但2003年以前,虽然大学普遍已实行了扩招政策,但1999年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尚未毕业,政府机关就业受阻,大学生们还可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由于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不足,大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接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从事办公室管理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2003年以后的就业状况
2003年,是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第一届扩招生毕业的头一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212万,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同时,由于高校大量的合并热导致的高校追求“大而全”的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专业不再是原来由文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许多理工科院校不顾实际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的不足,盲目的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造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空前的增多,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统计,2004年,该校第一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50多名学生中,在毕业前,仅有9名同学实现就业,就业率仅18%。9名同学里面还包含保送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出现。1即使是国家“211”工程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其就业状况也相当不理想,一次性就业率也仅在60%左右。
二、2003年以后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扩招总体环境的影响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规模的扩招加剧了社会的一般性就业矛盾,即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使得4年之后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52万人,2005年则急遽攀升到338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413万人。2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的影响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其中包括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但在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资格考试,根据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条件,其中之一是要求报考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因此,一般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均可报考国家公务员。但具体到某个职位或岗位时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了。如,外交部2006年拟招考的职位对外语的要求是:“外交业务类考生,无论本人所学专业为外语或其他文科专业,其外语水平都应达到能独立开展对外工作的要求;行政技术类考生,其英语水平要求能处理一般对外事务;专业匹配:考生所学专业须与外交部的要求一致,对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不同者,其任一阶段所学专业与我部要求一致的,可视为专业匹配。”在公共科目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职位对专业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大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报考以及录取,从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公共部门就业的机率,加大了其就业的难度。
3.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来,和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样,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而应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4.学校制定的就业方向不明确
翻看一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介绍时,将其就业定为:“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熟练运用英语及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秘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掌握我国行政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并能运用办公自动化处理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各大、中、小型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从以上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上看,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明确定位。定位泛而滥,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5.教学与就业的矛盾
(1)教学:要保持学科的性质
1997年学科调整以前,行政管理学完全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则较低,力求在教学上保持学科的一致性。对学生的培养偏重学术性、理论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等。
(2)就业:企业方向居多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已经降低,大多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业,企业方向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相应地,毕业生对管理类、经济学类、技术类等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需求日渐加大。
教学是就业在实践上的脱节,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以及顺利承担工作任务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及技能(方向)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确定了企业注册、商标注册、合同管理三个技能方向。经过调研,现阶段全国开设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建议该专业设置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个专业(技能)方向,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管理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人才需求。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岗位有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大类岗位,各自对应的职业不同,具体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各种中介组织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主要人才需求是工商事务员、市场监管员、工商事务信息员等,中职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也比较稳定;在社区、物业管理等部门的主要人才需求是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文化指导员等。(见上表)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培养模式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培养模式上实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在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及岗位提升的能力需求,在真实的企业化环境中,依据观摩—体验—模拟—训练—实战五步递进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课程教学和实战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单项操作技能及综合技能。
针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才的社会需求,确立“职业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其未来岗位晋升的能力需求相融合。对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分为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针对员工岗位晋升所需能力对学生进行递进式的能力培养,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学生毕业时既拥有工商行政管理事务知识又具备实战经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本专业的特色、要求及就业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专业能力。
1.1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必须与整个学校其它专业学科和谐发展,且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本专业的特色。所以,在建设学科的时候,需在牢牢把握突出科学技术背景、突出工具类知识、突出工作和就业能力、突出面向具体就业岗位的思想,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现代管理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从而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特色。
1.2专业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业有成后,可以从事的行业虽然涉及面较广,但总得来说,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的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所以,在专业要求上,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2.专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政策敏锐、信息获取与分析、公共事件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协调等能力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应该注重和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1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是学习行政管理专业,提高专业能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本专业学生专业思考、专业行事的第一步。必须对专业知识以及与此相关专业的知识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对专业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必须掌握。清楚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清楚行政管理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联系,如与政治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的关系,与管理学的关系,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与法学的关系等。
2.2专业思维的培养
专业思维的形成基础虽然取决于自身活动的科学定位,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思维往往发挥指导和衡量的作用。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努力将知识转嫁成指导自己思考与实践的思维模式,形成专业性思维。
2.3专业方法的培养
方法是思维的具体外在表现。对于行政管理这门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来说,专业方法的合理运用,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成效。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发现很多同学对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了,但在应用起来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主要就是专业方法没有掌握的问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运用专业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理论联系实际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待。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知名财经类高校大都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这与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比较一致,是财经类高校开设此专业的优势。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是参照综合性重点高校。有的高校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专业特色,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下设涉外行政管理、涉外经济事务管理、海关管理、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管理四个方向。近些年来,这类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正在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理工类重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基本上与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致,也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公共管理情景训练室、网络传播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虽然理工类重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依靠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实验与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与综合性重点高校的整体实力日益接近。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也基本上与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致。有少数高校比较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特色,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政务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特色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公共气象管理、气象法、气象经济学等气象特色课程。这类高校也基本开展了的案例教学,有的比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如浙江海洋学院在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定海区人民政府、舟山财产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这四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性重点高校总体上占有优势。前三类高校都日益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而且财经类、理工类重点高校越来越重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色。这些在地方理工类高校中虽然也有一定的体现,但由于学校知名度较低、专业历史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与前三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不足许多地方理工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起步不久,有的更是在最近几年内才开始兴办,与本校优势理工类学科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设置基本借鉴的是综合性重点高校,偏重于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管理学类课程,忽略了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缺乏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二是教学内容单调化。表现为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于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较少考虑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差异性。教学内容存在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结构调整不及时等问题。一些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与社会实际相脱节,而且许多实践环节被课堂理论知识所掩盖。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核心,师生间只是知识信息传输的两端,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合作。虽然案例教学也受到了重视,但因缺乏模拟实验室,案例教学与现实行政管理环境脱节,无法引导学生实践,学生难以从课堂得到实际的提高。
(二)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欠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特征比较鲜明,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锻炼。尤其是作为以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人才见长的地方理工类高校,更应重视提高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发达国家非常受重视,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1]而大多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课存在缺陷:除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较低,还有实践环节单一重复,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和乏味,积极性不高;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或对教学实践平台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混乱,实际效果不明显。虽然不少高校与一些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不完全了解和掌握合作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及改革趋势,不能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科技、决策等服务,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很难接触行政事务的核心。对于地方理工类高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就业的地区、部门、层级等情况决定了必须以培养适宜于地方政府改革建设、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而重视基础理论类课程,相对忽视行政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完善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地方理工类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予以科学、合理的定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能力从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到企业者居多,即企业行政管理;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偏少,即公共行政管理。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毕业生,依托理工类所属行业的优势,到与理工科特色相联系行业的企业就业机会增加了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因此,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能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并能在企业(特别是与理工类高校特色相联系企业)从事企业行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此,培养模式就要使学生掌握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熟悉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基础知识,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这种综合能力应表现为:一是熟悉政策法规,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政策法规,并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二是具有一定工程素养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通过与自身特色相联系的一定的工科课程教育,通过在情景模拟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务知识与操作技能。三是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设计与开发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工类特色每一所地方理工类高校均以某一类理工学科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并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系统把握本校理工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行政管理学科复合性、交叉性特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比较优势的课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对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优势学科对本专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如前面提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特色课程。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具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其中的行政管理专业理应学习和吸取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长处,突出“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理论类课程,要合理地加强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可开设诸如绩效评估技术、政策分析技术、部门预算编制技术、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等技术类课程,并通过对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其将来在与地方理工类高校特色相应的产业规划、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管理等实践领域打下基础。
(三)依托理工科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地方理工类高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资源比较丰厚,有较多的实习基地。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积极和已与学校建立联系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让学生深入实习基地,接触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其次,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如政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情景模拟实验室,利用比较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领悟事件或事物的发展规律。再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因其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学生理解和熟悉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与规范,提高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识别信息、分析问题、决策等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加强贴近实际的社会调查。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深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学习和锻炼,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激发专业探索的兴趣。社会调查要密切联系管理实践,密切关注民生与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社会调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刘华涛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思政专业属于政治学类,是本科学科,毕业授予法学学士。
思政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
思政专业就业方向是:毕业生可以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行政管理类属综合性工作,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就目前社会企业及党政机关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主要侧重以下几方面进行衡量:首先,在政策把握能力方面要求人才能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重大政策和国家在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第二,要求人才能够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如口头总结汇报、即兴发言、草拟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和撰写工作报告等公文;第三,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行政管理人才处理工作业务和获取信息的必备技能;第四,对国家公务员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调查研究能力,而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掌握调查研究方法和手段;第五,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此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和业务合作能力,只有良好的沟通合作才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此外行政管理工作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也尤为重视,随着各领域在国际间的交流扩展,很多企业开始对行政管理工作岗位提出外语交流能力新要求。需求决定目标,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结合社会新要求来规划教育管理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并重点培养人才的管理能力。
二、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展露出一些缺陷,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失衡,其内容普遍存在范围较窄、知识面杂乱、空洞问题部分高校采取增加选修课程的方式来对专业课程进行扩充,但由于其课程内容相对宽泛、不够系统完整而无法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化要求。此外,目前现行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分类杂乱且学科之间的衔接性相对较差,导致人才缺少实践操作。
(二)在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松散,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操作机会较少,针对性较差,进而影响实践教育的效果我国高校多对实践课不够重视,大部分高校将实践设定在8周左右,并且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自主安排实习时间和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较少,对于实习指导通常以实习单位的鉴定评价为主。这样松散的实践环节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与技能形成消极影响。由于公共行政具有公共性、依法行政性以及发展性,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就应注重学生的公共精神、法治观念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方面进行针对性提升,可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并建立与完善校内教学实践环节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对接来实现合格人才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为专业人才提供其进行自我检验与深化理论知识的平台,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情操,还能够实实在在的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传统型高校是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正统代表,由于其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此类院校多以政治学为主导新兴型的院校凭借人才培养特色而赢得一席之地,此类院校研究和教育背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交叉性,在研究内容和范围上有所突破,定向培养了大批量优秀人才。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对象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与完善。
三、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与完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能够明确行动方向与目标。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完善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并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念。在改革与完善中要遵循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的原则、追求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改革与完善的具体措施结合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以及培养对象来进行改革与完善。采取目标专业双管齐下的培养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大致分为研究性、教研型和教学型三类,其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遵循科学系统原则基础上可将各高校特点融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去,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而采取不同的侧重点,以此实现培养目标的专博并重。专业设置上可以进行复合化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之上选修另外的第二专业,这能够有效实现行政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对接与相互补充、扩展,例如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可通过选修计算机专业来进行补充深化。通过学校政府齐抓共管的培养过程来实现改革与完善。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要进行课程改革与教材的重新编制,课程改革中需处理好专业课与公共课间的关系,避免公共课的大力压缩情况出现,科学合理的分配各学科能够有效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基础。此外学校方面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倡导教师多参与领域内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活动等能有效保障师资队伍的成长与进步。政府方面则要为高校提供有效资源配置,通过建立法律机制来保证教育投入落到实处,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实施“招评激分”多措并举的培养制度。通过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优化招生结构、完善考评制度、进行激励制度改革并建设有效的就业分流制度。对培养对象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能够积极应对工作中的挑战,进而成为行业内的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这个暑假,是我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宝贵的暑假,既然这么宝贵,我毅然将它奉献给了区人民政府,开始了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生涯。的确,这是我人生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因为在这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毕生有用的东西,改变了我对社会的一些看法,改变了我为人处世的一些态度……这一个月,让我怎么忘却?
我被分配到区政府里的发改局,不过,由于月日发改局的全体人员要出外开会,所以我推迟到日才真正开始上班。其实,我对政府、管理工作蛮感兴趣的。早在两年前,我也曾在金花街街道办事处实习了一个月,因此,对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对这次的实习也充满了信心和向往,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本次实习工作。虽然,我是英语师范专业,但是我也修了“行政管理”作为我的第二专业,所以,政府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而且,无独有偶,学院刚好给我们提供了到区政府实习的契机,我当然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所以,这既是我的暑期实践,也是我第二专业的实习,并希望这次的实习能够加深我对行政管理这门学问的理解。
我实习的地方是发改局,我被分配到档案室工作,这里的每个人都挺好的,每一件事都很耐心、用心地教我,让我慢慢熟悉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是给发改局每个科室派发报纸,整理资料、装订和录入资料等。我在实习的一个月里,认识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这些都让我获益良多,也让我成长了许多。
这是我在实习期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在我实习的第二周,有一次,我向隔壁科室的一位女同事小王谈论工作心得、吸取经验时,说起我的就业,我将我想做英语老师的想法告诉她。因为我第一专业是英语师范,二专是行政管理。对于这两个专业,我是偏向于喜欢英语师范这个专业的,我也一直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师范这个专业上,而没有过多地去考虑别的就业方向。作为过来人的小王,是一个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现在在发改局任副主任科员一职,她建议我说:“我觉得你应该给自己的就业多找条出路。现实是残酷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纵使我们都有鸿鹄之志,纵使我们都在努力地提高自己,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事与愿违的,不是我们想当什么就可以那么容易成功的。想现在,教师都已经趋于饱和了,一个学校、一个学院甚至一个班级里,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能当上教师的?而且,找工作这东西是很靠机遇的,有能力的人也要找准时机并要把握好。因此,对于一个朦胧的就业环境,我们只能把握现在,趁现在还没毕业,多看书,多尝试一下其他就业方向,如考公务员、往英语的国际商务、翻译发展等等,而不是一个劲儿地往一个方向钻!”对啊,那时我才恍然大悟,大三都已经过去了,还有一年,我就要找工作了。我要好好把握好这一年,尝试发展一下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武装好自己的头脑,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这次,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改变了自己一些幼稚的想法,改正了自己粗心的确定,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做事的方法。我真的很感谢学院和区政府给予我这么好的实习机会,给了我这么好的锻炼平台,我还要感谢实习时帮助我的同事,你们教会了我许多毕生有用的东西,谢谢你们!
学法律文秘好就业吗 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各位学习法律文秘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学法律文秘好就业吗?看看下面大家的看法。
学法律文秘好就业吗你要真指望这个专业文凭,还拿个专科学历,就业的话没有“关系”,估计难了。
问题在于你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了?文职人员?撰稿人?编辑?还是秘书?
我的建议是想好你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并朝其发展。如果是秘书,那就去学速录,这个比较特殊,在文秘中,这个是特别的专长。如果是文职,你没有特定专业的文凭,很吃亏,所以建议你去考自考,然后去考专业证书,再就业“中文专业,自考里面有的,到海师报名”。如果是新闻方向的,如报社,甚至是法律向的,你可以先去问问试试,有点困难,但并不是没有机会。
如果想清闲点,做吃等死的话,去考司法考试。考过了,前途无量。中国三大证书,注册会计师,国家二级建筑师,律师证。估计你也只能向着最后的那个方向去考,那个考出来,你为必须要就业,每个公司都需要法律咨询顾问,你可以挂靠在公司上面,不去工作,每月照样拿钱。懂否?
第一阶段课程通常比较宽泛,只有进入第二阶段攻读学士文凭和硕士文凭时才能真正开始专业化定向。在法国,法律专业的这第一个真正的大学文凭需修完三年高等学业课程后才能获得。这专业学位文凭对至少学过两年法律的外国留学生开放。
法律学士的教学大纲上有商法、社会法、国际法、民法和行政法。这个阶段的学业还不算太专业化(某些职业学士文凭除外,例如,纳尔波纳大学的法律与葡萄产业管理职业学士文凭或里昂第二大学的法律与农业及农业食品企业管理职业学士文凭),但从学士以后的硕士阶段则变得更为专业化,届时得选定专业方向。因为,法律专业硕士阶段可以在普通学科硕士文凭和选科硕士文凭之间选择。
普通法律硕士文凭设立学校有: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阿尔图瓦大学、尚贝里大学、巴黎第十二大学、留尼汪大学、圣艾蒂安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其它可以修读专科硕士学位的专业有:欧洲法、企业法、欧洲法与比较法、税法、法国法、西班牙法、欧洲法与西班牙法、国际法、法国与德国国际法、公证法、私法、欧洲私法、公法、欧洲公法、专门公法、欧洲比较商业国际法。
私法硕士文凭的可选专业有:司法职业、司法职业与德国法、司法职业与企业法、司法职业与犯罪学、国际商法、欧盟法、企业法、商业法、商业法与德国法、商业法与遗产法、法国与英国法、法国法与德国法、国际法、公证法、欧洲国际法、社会法、犯罪学等。
公法硕士文凭的可选专业有:公共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职业、欧洲与国际职业、欧盟法、国际法与欧盟法、国际公法、国内法、商业公法、基本公法、普通公法、普通公法与公共行政、政治学,此外还有教会法硕士文凭。
1.1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
众所周知,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都选择报考公务员,中山大学从2001年开始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做了一个调查,尽管录用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党政部门百分比从10%提高到23%,但这一比例远不及计算机、经济管理、中文等专业的增幅高;在对党政部门今后最需要的专业调查表明,仍是计算机、中文、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时目标模糊所致,这也势必会阻碍该专业的教学改革。
1.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课程繁杂,涉及知识领域众多,主要涉及管理学类、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等,这样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方向,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同时在对以上课程学习中都只是简单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无法深入理解该课程的精髓。导致学生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是非常精通,往往处于尴尬境地。
(2)行政管理专业的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落后,许多都是十几年前编写的,对目前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等课程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就业率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1.3实践教学缺乏,平台构架难
(1)目前,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技术、技能的教育。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被放大,学生被动的学习各种“结论”,久而久之学生逐渐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省略了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大脑思维的惰性因素增强。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是从原政治学专业等转岗过来的,还有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这些教师理论教学相对较强,但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等工作经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就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阻碍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2.1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行政管理专业应培养具有实践管理能力、学识渊博,富有开创精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沟通并产生质的飞跃。由被动教学到主动教学,再有主动教学到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2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适应现代政府需要,体现动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外,可尝试开设与行政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这样,即可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课程,也可使行政管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达到跨学科、跨领域的相互渗透,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也可增开公务员考试内容,将行政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
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同时,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战略,如利用寒暑假,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或到相关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情况,与相关政府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等,同时,可不定期的聘请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进行讲学,也可根据课程相关内容聘请既有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政府官员、部门负责人担任兼职教师。
2.4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角色互换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主导角色,教师点拨答疑,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头脑风暴”掀起学生热烈讨论的氛围,也可适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心智,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2)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的考核,把考核学生应试能力变为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制定考核标准时,除了传统的卷面考试外,还要把面试、口试、论文设计、行政案例分析等方面融入进去,把单一的终结性考核变为综合性考核。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小结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毕业生跟踪调查 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81-02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设立的地理学类应用性理科专业。该专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背景,面对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重要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但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我国大多数院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尽人意。最近几年一些学者从自身院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出发,基于就业视角进行了探讨,多数学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专业方向不明和定位模糊,导致不能明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面向,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个新兴的地方本科院校,2002年在城市规划、地质工程等工科专业基础上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至今有6届毕业生。专业开设之初与多数院校一样,由于相关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存在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庞杂、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共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毕业生去向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并加以仔细研究,从而明确本专业毕业生服务面向的主导行业和领域,从而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特色定位。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7-2012历届毕业生,调查样本容量为287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毕业生去向、工作单位性质及类别、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等。调查方法是直接访谈法,通过召开毕业生校友座谈会、网络调查、电话回访等多种途径,向毕业生本人或知情者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更新毕业生去向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类汇总,对历届毕业生去向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1)显示了2007-2012年历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到私企、国企、外企等各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67.6%,到政府机关管理部门工作的毕业生占9.4%,到科研设计、教学等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4.2%,考研的毕业生占16%,出国、参军等其他毕业生占2.8%。
把企业按照私企、国企(石油企业、农垦企业等)、其他企业(外资、三资企业等)分类统计,结果(表2)显示2007-2012届所有毕业生中,90.2%到私企工作,4.1%到国企工作,5.7%到其他企业工作。
对2007-2012届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进行分析(表3),到与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总体在50.5%,其他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占49.5%,虽然历届有所波动,但专业对口率有上升的趋势。
把与专业对口的企业类别细分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公司、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城乡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土地房地产估价公司、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等,并针对历届毕业生进行统计如表4。结果显示,总体上2007-2012届毕业生到土地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城乡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土地勘测规划设计公司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达到59.2%,到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为22.4%,还有18.4%的毕业生到土地房地产估价公司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历届到不同类别公司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但是最近的2012届毕业生到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达到100%。
历届毕业生中,进入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占51.3%,主要包括城乡规划部门、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政府综合部门等,其中本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是城乡建设和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占81.3%。还有一些毕业生到乡镇政府等农村基层从事国土、规划管理等工作,这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充分体现。在进入各级政府机关及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中,在哈尔滨、大连、厦门、呼和浩特等大城市从事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工作的仅占28%,其余72%都是到县级或县级以下的中小城市从事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等工作。在进入各级政府机关及行政管理部门的毕业生中,只有25.9%的毕业生是当年毕业前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录用的,其余毕业生基本都是在毕业后或次年进入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
考取研究生一直是本专业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之一。毕业当年考取国内研究生的学生占81.3%,另外还有18.7%的毕业生是次年考取的。在这里仅对考取国内研究生的院校及专业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在考取国内研究生的毕业生中,考取地理学科的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方向的占总人数的58.7%;考取生态、资源环境类的占19.6%;考取农林遥感类的占6.5%;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等经济管理类的占15.2%。在考取国内研究生的毕业生中,院校类型有师范类、农林类、综合类(含理工类)、地矿类、科研院所等,考取211院校的占56.5%。历届考研率变动较大,主要是受当年生源的影响较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