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知识点

历史知识点

时间:2023-06-01 09:3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知识点

第1篇

1、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3、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6、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7、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第3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记忆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碰到了学生记忆方面的困扰,"背过就忘"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瓶颈。此时就需要教师花费心思,运用不同的记忆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让复杂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变得简单易记。

一、 初中历史进行记忆策略的必要性

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遇到了记忆的难关,死记硬背很难将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往往背过就忘。那么为什么学生对于初中历史会背过就忘呢?

首先,初中历史拥有庞大复杂而又琐碎的知识,要想记住而又不忘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更难,本身知识积累较匮乏,不能系统的串联各个知识点,只能通过艰苦的死记硬背。其次,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系统的传授记忆方法,很多偏远山区的老师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很少讲述记忆方法,主要依靠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

面对以上初中历史学生"背过就忘"的困扰,进行记忆策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才能很好的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

二、 初中历史进行记忆策略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学科,掌握记忆策略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记忆是创作的基础,只有运用了恰当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历史概念的形成。其次,记忆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就很难为今后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途径,历史的学习就毫无意义。

掌握了记忆策略,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让初中历史变得更具趣味性,提升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

三、 初中历史主要的记忆策略

为了更好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记忆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主要包括谐音顺口溜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联系对比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四大记忆策略。

(一) 谐音顺口溜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十分琐碎,在记忆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谐音顺口溜的方法,提升学生记忆效率,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常用的记忆方法。如战国七雄使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口溜,能让学生很轻松记住七国名称及其方位;《》中五个同上口岸的记忆,可以采用"光(广州)下(厦门)弗(福州)能(宁波)上(上海)"的谐音顺口溜,由南向北巧妙的记住了这个五个地名。

(二) 图示记忆法

初中历史关于地图的知识点有很多,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图示的记忆方法了,不但形象直观,而且轻松易上手。如在记忆元朝疆域版图的时候,可以边看边画出其大致图形,并且逐渐丰富板块知识,变抽象为直观,让初中生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的知识体系。

(三) 联系对比记忆法

历史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如果分割开每个知识点来记忆,无疑将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联系对比各个历史知识点,让知识自然的串联起来,减轻记忆负担。如在初中历史中不但涉及到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这就需要在学习的时候,按照每个时间段,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记忆方法,串联起中外的历史知识。

(四) 浓缩记忆法

历史知识拥有很大的知识量,要想轻松的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变繁为简,浓缩繁杂的知识点,提高记忆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采用这个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抓住某个知识点的关键词,进而进行压缩记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大致框架,让学生自行填充丰富每个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依据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国近代史可以采用从一到十的数字浓缩记忆,如一种性质、七个不平等条约、十次战争等,让庞大的知识点收入这个框架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

不同的知识点,要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关键需要学生灵活掌握各个记忆方法的精髓,继而开拓出自己特有的记忆方法,让接下来的历史学习更加顺风顺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新的记忆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记忆效率。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策略中,记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记忆,是踏入历史学科门槛的第一步。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将会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不断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10)

[2] 林雪松.精致化策略改进学生历史记忆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学生涉猎范围的广泛,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教学水平和多元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教育的变化。实现如下几个目标:①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②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③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老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方向起到掌舵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历史并不单单是历史知识的讲授,填鸭式的教学。并不完全以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考试得多少分来衡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历史知识的学习当中得到人生的启迪。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形成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一、历史兴趣教学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当代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其个性比较突出,兴趣教学变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所学科目或者知识,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越强,知识掌握就会比较牢固。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当中懂得了历史,会主动学习历史。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播放相关历史的影像资料;可以开展一些历史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知识进行巩固;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一些历史古迹,看历史文物并进行讲解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在选用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关的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对于知识的渴望,对历史教学起到辅助、加强、深化的作用。在课后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教学语言的丰富化。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语言的应用要尽可能的生动、有趣,但又不缺乏其教学的严肃性。这对教师本人来说,需要一定时间的总结、学习。在课堂上,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严谨富有逻辑。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历史情感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会出现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让每一个历史事件当中所蕴含的人生准则以及历史人物当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这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语言的丰富化是密切相关的。

三、历史逻辑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有许多历史知识并没有完整地在课本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对于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产生了很多疑惑。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分割的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如何实现历史逻辑教学?

1.历史知识点要全面但是要主次分明。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需要了解的。从根本上说,历史知识没有重要与次要之分,之所以在传授过程中出现重点,是与学生的特点来说的,要让学生觉得有的放矢,但又不片面肤浅。

2.教师要对知识点做有意识的串联,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线条,联系起来。比如: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域;历史事件的性质;历史人物的特点;与今天发生的事件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等等。当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线条越多,他的历史观就更加全面和深入。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逻辑,这其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四、历史探究教学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是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因为历史的知识点是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较为固定。但是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要懂得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发生和出现的必然性,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指导或者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如何进行历史探究教学?

1.当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历史知识之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出有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历史事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提示下,让学生讨论出该历史事件或者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影响、作用等等。

2.教师应当平时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以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教学问题的解决。

五、历史创新教学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不会走到人类发展的最前沿。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需要创新,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准确说,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基本限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学生记忆,通过考试进行检测,以学生的分数来确定教学的成功与否。而现在,创新模式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到主动研究历史。

教师如何创新?

1.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授历史知识说的通俗一点其实就是讲故事,就需要生动、形象、有趣。要求教师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播放有关历史的影像资料、使用通俗生动语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进行讨论等等。

2.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结合。课堂教学以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其实学生课后的学习更加重要。看学生能否学好,是否有兴趣,就看在课后对这一学科有多大的学习主动性。这一点可以在平时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关于历史的课外书籍;给学生一个或几个简单而有趣的历史课题,让学生把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以作文形式写出来;多举办学生参与的历史活动,比如知识竞赛,配合最近世界上发生的某些事件开展讨论会等等。

第5篇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的铺垫,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一样。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中外历史的初始阶段,打好历史基础,对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教学的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带着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历史框架和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历史知识虽浩如烟海,却是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网络。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就是子系统,要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从而在其头脑中搭建起整体上的历史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个时间段知识点的学习,也要注重引导他们对不同时间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比较归纳学习。比如,世界历史上册,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充分利用比较归纳异同,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背景与历史意义之间的联系,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国革命的特殊性。历史地图是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提高辨认、说明、解释历史地图的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采用图文结合,以图带文等方法抓住重点归纳,便可掌握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再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条线上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第6篇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特点

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正是由于这类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因此,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3、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常规课)的设计并不排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不排除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呈现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设计这类课时,必须注重它所具有的特点,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何一节不管基于何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其涉及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不是单一的,作为以历史知识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常规课,显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这类教学较侧重于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基石,既是学生由感知历史到逐渐加深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常规课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作为教学设计,都具有相同的部分,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具学具的准备等,但在具体的过程设计中,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学设计。其具体要求如下:

1、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方法的举例和引导掌握不同的归纳方式。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优秀的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在教学设计的各部分中都尽量随机而不生硬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或对方法进行举例说明:通过对历史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了这两个历史知识信息的归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更加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再加上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了。由此可见,在历史常规课的教学中,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在举例后让学生逐步尝试这些方法自己进行归纳,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的。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设计。“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重视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巩固措施的设计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结构;高中历史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2]许霁.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J].新课程(中),2015年11期,144页

第8篇

一、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二、解读文字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三、要辩证地分析史料,看待问题

以王光祈的论述“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东方而来,中国青年受此深刻刺激,顿成一种不安之象,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要求一个‘新生活’”来评价。

问题(1):何为“世界潮流”? 问题(2):何为“不安之象”? 问题(3):“处处皆在怀疑”可取吗? 问题(4):当时是“万口同声”要求“新生活”?

由此学生思考是一场向西方学与科学的解放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盲目要求西化,否定传统,可见作者是认为这很偏激值得反思。但是作者的材料真实吗?不可能万口同声,应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应辩证地认识。这样学生对的影响有了全面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注重对史料的运用的实效性

第9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22-01

1.历史故事让历史教学更生动化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授课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如果学生通过课本或者其它方式了解了一些历史故事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点,用一些更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的参与度也会有效的提高;其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程的需要,选取一些历史故事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其更深刻地认知课本内容。因为历史故事理解起来要比单纯的历史知识更加容易,运用历史故事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例,三国演义有电视剧也有小说,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引用三国中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历史故事,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军事发展与变化情况等。三国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与典型事件可以拿出来进行分享,让学生真切体验东汉末年政权的腐败程度、兵荒马乱之中平民百姓的动荡生活,了解政权瓦解是大势所趋。扎实掌握这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充分理解时代背景在之后学习秦朝历史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学起来更加容易,教师授课的时候也能更加顺利。

2.历史故事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具备一个历史时段的知识背景,这时候,运用历史故事为课堂做铺垫非常重要。因为背景知识的缺乏,对于初次接触的教学内容在理解上可能会有难度,而历史这种需要“追究”来龙去脉的学科,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时期的知识点,在学习下一个历史时期的知识点的时候会感觉吃力。这时候要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点,历史故事就派上用场了,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穿插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为教学做好铺垫。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做示范,凯撒的故事可以充分反映罗马帝国时期的全貌,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情况、军事的发展变化情况等等,通过凯撒的故事,学生可以理解当时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通过最直观的方法将课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对于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故事中化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矛盾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而“导火索”恰恰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显著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故事才能更具有代表性,在历史教学中才能更好的起到辅助作用。

3.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对于那些不够热爱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历史故事可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形形的历史故事体会历史的魅力。对于那些热爱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他们听到或者读到过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每个时期的历史故事有着自己的特色,当他们把这些历史故事串联在一起,尤其是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这就是一个广阔的知识面,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的熟悉,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与想”的方式,在了解历史故事的时候,需要将故事与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的社会环境等元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例如,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可以进行对比理解。“中东和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讲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联系到犹太人的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也是一种“点面交叉”的授课方法,在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与知识面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

4.结束语

高中历史是重点学科之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本文阐述了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诸多好处。历史故事的合理运用可以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对于那些缺乏历史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有着良好的铺垫作用,让那些初次接触新的历史知识的学生不至于手足无措,也起到了一定的“预热”功效,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地掌握重点与难点。对于那些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在其阅读历史知识有着自己浅显见解的基础上,加深引导,不但可以拓宽其知识面和视野,还能将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演进规律、历史发展进程都了然于胸。总体上来说,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于晓红.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5,(13):374-376.

[2]程红艳.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效果研究[J].考试周刊,2014,(92):134-134.

[3]聂道霞.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选用原则[J].速读(中旬),2014,(11):197-197.

第10篇

高中生面对着沉重的高考压力,每天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和知识点的记忆,精力已非常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固守老一套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照《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进行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效能,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出发,就情境教学法在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策略做一简单探讨: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情境;二、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突破,在生活中创设历史情境;三、组织历史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模拟历史情境。历史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历史态度体验,激发学生历史兴趣思考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创设具体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巩固所学知识,促使学生的历史情感态度得到有效发展。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一直被遮蔽在应试教育的乌霾之下,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知识点太多,总是记不住。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巧妙创设具体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一扫应试教育的乌霾。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辅导;生活案例;模拟历史情境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情境

传统的历史课堂,大多采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教师拿着教材和《考试说明》,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底下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学生感到历史课很枯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摆脱过去老套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活跃历史课堂气氛,为课堂增添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诱发学生历史情感,激发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例如在教学《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这一专题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的影片,借助生动悲壮的视频资料,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维护国家过程之艰辛,诱发学生的历史情感,让学生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感悟到民族侵略者的可恨。通过课文情境再现的方式联系文中知识点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内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能够产生共鸣的历史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情感。高中生课程负担较重,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每天都是反复又反复的“粉笔+黑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很压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现课文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打造有情感有温度的历史学习课堂。教师要注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有侧重点进行导入,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进行导入时,一定要联系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千万不要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二、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突破,在生活中创设历史情境

在历史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上面的知识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历史知识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学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台湾地区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班上的女同学都喜欢追星,应该知道阮经天、彭于晏等男明星都服过兵役,想一想为什么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却不可以呢?”学生联系教材知识,很快就会回答:“因为台湾和大陆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台湾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在国家许可范围内依法享有一定自治权与自。”学生对明星很感兴趣,生活中女同学都爱追星,借助这个话题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事例,将历史知识带到学生的生活实境中,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积极思考,不仅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帮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组织历史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模拟历史情境

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历史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悟历史知识,建立学生与历史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运用历史知识的机会。历史课堂不需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反复讲解、反复背诵上,教师可以联系教材内容,开发多种课堂形式,组织历史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模拟历史情境,升华历史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与探究《模拟古罗马法庭》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罗马法庭的实践活动。教师创设具体案例:假设一名罗马帝国公民申告一名移居帝国的罗马公民,原因是追讨欠款,请法官和公民陪审团开庭。班级学生分为2大组,每组自由推选法官、公民陪审团、原告、被告、各辩护律师。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份,利用书本上学习的相关知识,针对案件进行模拟审判活动。同学和教师可以评价一下,法庭判案是否公平,各辩护人律师是否为原告、被告争取到合法权益?这种探究活动不是浪费时间做与考试无关、毫无意义的事情,事实上,通过这种模拟历史法庭的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学生扮演历史角色,首先要理解教材上罗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相关知识并进行有效记忆,这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记忆程度;讲述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组织语言,逻辑正确,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这考验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锻炼了历史实践能力。在一次简单的娱乐性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不知不觉间就得到了提高。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并不是无法可循。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这么多年,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也需要变一变,改一改。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为高效历史课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爱上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陈莎莎.谈浅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广西教育,2003,(13).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 创新

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切合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模式,初中生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快速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差,情境教学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弱点,激发学习兴趣,发散学习思维。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践行情境教学。

一、联系实际,教学相长

教学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直接感知的,关系相关性高的事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要想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把历史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上并没有直接给出六国统一的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并且紧密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思考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班级上创设六个贸易市场,每个贸易市场都采用不同货币,然后让贸易市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学生纷纷表示,货币不同,语言不同,以及文字不同让“国际贸易”无法进行,学生逐渐开始认识到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所在,包括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个活动看似很小,却把历史知识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乏味的历史知识点添加了一剂催化剂,活化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

教师应当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历史教学,指引学生关心了解当下国内国外发展的大事态。将历史与实际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实问题,发散历史思维,赋予历史时代气息。

二、设置情境,灵活教学

要想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初步成功,首先应当让学生发现和感知不能理解的东西,让他们直面问题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设置创新批判现实的历史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历史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假设设问法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假设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没有发生,或假设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没有出现,对将会发生的历史结果作出批判性评价或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比如,如果没有秦始皇,那么六国是否能够得到统一。如果没有,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将如何发展。

(二)直接设问法

直接设问法是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课堂上,可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价。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会直接设问:“为什么中,中国会失败?”“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直接设问法就其发问方式具有许多优点,比如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情境,快速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知识点。

(三)辩论设问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阐述理由,并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进行争辩,最后教师进行观点总结,这种方法直接有效,教师可适当采取措施,深化教学。

(四)现实设问法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或接受的历史观点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台湾海峡在何时形成,历史上台湾海峡与大陆的联系,引导学生感知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和平交往的意义所在。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视野将会越来越宽阔,历史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角色扮演,深化教学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一味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历史教材知识点,让学生记下来。由于知识点乏味无聊,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学生开小差的情况,课堂氛围沉闷。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展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给学生编排历史小品,争取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入历史世界中。

四、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能够将历史情境直观反映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由远而近、循序渐进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贯彻多媒体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地图认知教学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图、挂图方式,比较抽象。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动态地图,生动形象。

五、实物展示,转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历史情境教学,实物是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直观的历史照片、历史视频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这极其重要。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访问附近的革命前辈,询问历史事迹,并了解人们生活、思想的变化。

以上历史情境教学措施的目的是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境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贯彻情境教学措施,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灵活变化教学方法,不仅要准确切合新课程教学标准,而且要紧扣历史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深化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必修Ⅱ 历史发展脉络

经常听到高三文科班学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认为历史知识点太多、太乱,不容易记忆,或者是虽然记住了一些历史知识点,但不会活学活用,导致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等现象,这就充分反映相当部分高三学生尚没有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实际上,通过高一、高二的系统学习,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如基本了解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些知识点散落在各个章节中,如同分散在各处的“小珠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用“线”把这些“小珠子”串联起来,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丢失。但问题在于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这样的意识和认知水平,更欠缺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去主动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历史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建构知识体系,教会学生把历史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进行历史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遇到的问题……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意义重大。笔者以高三文科班历史必修Ⅱ一轮复习为例,谈谈如下两种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一、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各种动力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其中经济动力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常用的“经济决定政治”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就是该理论的典型体现。

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深受诟病的地方就是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进行了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就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加以整合,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统一在一个系统内,以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性。下面是笔者在讲授完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后呈现给学生的一张知识体系图:

通过该知识体系的展示,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正是因为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外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文化);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习和宗教改革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和思想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在17、18世纪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所提供的政治实践,为启蒙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同时,学生通过该知识体系的学习,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为相关历史知识的比较提供便利。比如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活动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而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又丰富了文艺复兴的内容。再比如,通过本例的教学,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文艺复兴”是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进行的反封建活动还披着宗教的外衣,并只是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且不敢与天主教会决裂;而“启蒙运动”则是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而此时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敢于公开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并且还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在本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所涉及的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显然有了整体和系统的把握,从而可以克服一直困扰学生的史实错乱的情况,构建起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包含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国际关系史等辅线的世界史知识体系。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起这样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授完历史必修Ⅱ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后,可以给学生呈现如下知识体系图。

通过构建如图所示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