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易经入门基础

易经入门基础

时间:2023-06-01 09:3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易经入门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易经入门基础

第1篇

关键词:易经;文献学;发展走向

Prospects of Yijing philological study for the 21rt century

Abstract: The study of Yij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oday’s study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21rt century, it is the first question to be thought for the philologist to develop the philological study of Yijing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This paper attends to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npidual opinions in view of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is subject.

Key words: Yijing; Philology; developing trend

近两年来,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有关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走向的讨论性文章纷呈并出。的确,这正是我们现时代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话题。众所周知,我国已经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正式加入了WTO,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式步入一个新阶段,融入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行列之中。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必将会加速其各自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升华吸收的过程。《周易》古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用书,其《易传》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它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上古社会史料,汉代以后一跃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因而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身份,并成为历代学者长期研究的对象,为全世界的华人和各国汉学家们所研读,形成了一股彪炳灿烂的“易学”热潮。20 世纪以来,对《周易》以及与其相关的历代易学著作的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易学的研究自然将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成果。易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现代多个学科门类,如哲学、历史、语言学、天文学等。同样,它也是当代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学者非常关注的治学对象。作为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学者,我们对易学著作的研究,显然更多的关注于易学文献本身的爬梳和整理,执着于通过运用目录、版本、校勘、训诂、编纂、辨伪、辑佚等一系列文献整理研究手段,为其它相关学科层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因为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只有立足于研究对象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然后才能进行哲学的、历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关于21 世纪易经文献整理工作的发展走向,我们认为,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和反映。

一、易经文献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和发展

中国文献学这样一门学问,大概至迟从春秋中期孔子整理以六艺为主的古代典籍开始就已经存在,但由于我国传统文献研究重实践轻理论的原因,作为一门学科的文献学却产生很晚。目前所知最早的以“文献学”命名的,是20世纪3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1]一书。此后近半个世纪却处于沉寂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才继之而起,各类文献学著作层出不穷。这些著作,有的属于古典文献学著作,有的属于现代文献学著作,有的属于文献学总论性质专书,还有的属于专科文献学。据笔者所见,仅专科文献学就有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2],单淑卿、张春玲等《中国经济文献学》[3],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4],谢玉杰、王继光等《中国历史文献学》[5],张伯元《法律文献学》[6],等等。由此可见,晚近20多年来的中国文献学研究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近来,有的学者还对中国文献学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分析,并从学科本身发展建设的角度,深入论证了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冯浩菲教授先后发表了《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7]、《试论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8]等系列论文,就此提出了一系列中肯可行的意见。冯先生还颇具卓识地指出:“专科文献学的发展,无疑将会启迪、激发专题文献学、专书文献学的研究。也就是说,不难预料,21世纪前20年,不仅会有大批的、配套的专科文献学著作出现,还会有大量的专题文献学、专书文献学著作相继问世。”[8]从如上所述中国文献学相关的各级学科体系建设情况来看,作为专书文献学性质的易经文献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易经各专题文献学,已具备了进行学科体系初步建构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对易经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从现有的史书《艺文志》或《经籍志》记载情况来看,易学文献是相当丰富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周易》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著作时有出版。从目前所知的情况来看,易经文献当不下3000部。从适应本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来看,建立易经文献学及各专题文献学的必要性也愈益明显,如果能够在尽可能全面吸收和反映前人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建构一门专书文献学意义上的易学文献学,显然会有利于促进易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可能激发和引导当代易经研究自觉、有序地发展下去。基于上述所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原因,我们认为,易经文献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任务,就迫在眉睫地压在了当代文献学理论研究学者的身上。同时,我们还相信,21世纪也必将出现多部日益完善、成熟的易经专题文献学著作。

二、对易学文献的经学和经学史研究将会成为新的研究重点之一

20世纪以来,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国学特别是传统经学的研究一度受到排挤和非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学术环境不适宜也不允许经学研究问题的提出,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为中国古典文献学重要分支的经学的深入发展。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和深入,国内经济形势的日趋繁盛,以及与国外学人学术交流的频繁不断,学术思想也渐趋自由和先进,因此我们认为,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和总结检讨有关易学中的经学问题,组织相关学者重新考察论定有关易经部分经学研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诸如《周易》经传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等问题,做出总结性的评说,应该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注意到,20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经学及经学史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以易学史研究为例,台湾学者高怀民《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徐芹庭《易学源流》(上、下),简博贤《魏晋四家易研究》,大陆学者如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徐志锐《宋明易学概论》、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等,各自从不同角度探讨易学史,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更注意到将易学学术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他们往往透过学术发展背景的社会层面因素,探讨论证经学问题的是是非非,然而,我们必须指出,文献学者仅仅满足于通过对文献的大量爬梳来论述问题这样一种思维角度还是不够的。一方面,社会政治、生活、教育等时代潮流中的各种因素,无疑在影响着易学的传播、研究和发展,这已为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无须在此赘述。而另一方面,当易学的传播和研究(当然也包括其他儒家经学分支学科)在社会各阶层意识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时,它必然要反过来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习俗等各个领域的具体方面,甚至还可能影响到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的制定和实施效果,因此,对后一方面现象的研究,就不能不引起当代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当代易学文献学者对此方面考虑不足,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更谈不上。所以我们相信,未来的易学经学史研究,将会在这方面出现更多的闪亮之作,并在另一层面更加深入地推动易学文献本身的研究。

在对有关易学的经学史研究中,不难发现一些学者特别强调和关注的对象,更多是历朝历代经学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的易学文献,如郑玄《周易注》,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朱熹《周易本义》等一类二次文献乃至三次文献的研究,强调研究对象的代表意义。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易学研究主流代表人物的文献进行深入探讨,但同时似乎还应对一些在当时乃至其后影响不深的易学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各个阶段易经研究的实际状况。此外,还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文献中潜在的易学思想的研究,例如从汉代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的释词内容,可以抽绎出扬氏、许氏、刘氏各自所接受的易学思想,深入了解易学在当时的影响因子。总之,这一方面的研究,为我们今后的易学文献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周易》文献本身的训诂研究工程的进一步加强和开展

对《周易》文献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训释翻译却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懂得词义、句意,然后才能展开其它方面的研究。由于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文化全球化进程,当代学者的治学理念纷繁多样。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必将推动传统人文科学治学理念的变革。因此,今后《周易》文献的训释研究,其学术思想将更趋开放自由,更趋进步。另外,21世纪即将诞生的《周易》训诂著作,在训诂体式上,也必将体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传统的传注类、考证类、目录类、工具书类、论说类,也还会很大程度上予以保留和发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出土文献的整理、训释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有关《周易》的出土文献资料,同样也需要考校释读和训诂。目前已知的易学出土文献,有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和《易传》,及卷后佚书五种;有1977年安徽阜阳汉简,存《周易》近600片,其中与今本不同的卜筮之辞约400片。上一世纪,在二者的考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仅马王堆帛书《周易》文献,其考释材料就有:《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义》、《马王堆汉墓文物》、《易传》中的《易之义》、《二三子问》、《要》等释文,以及重新整理的《系辞》释文。另外,目前保存在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楚竹书《周易》则是迄今为止时间最早的一部易书。这些古写本文献的出土,无疑为今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的讹脱及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证据,显然大大地推动了易经文献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由于前两者已有考释著述出版,因而对后者的考释和整理,则应是21世纪《周易》训诂工作的一个重点课题。

在重视出土文献训释工作的同时,我们认为,不能够忽略传世易经典籍的训诂工作。我们注意到,在20世纪里,对《周易》的注释,有的以义理为主,有的以字词句的训诂为主,有的以象数为主,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训诂义疏一派,试图通过科学的考订训诂,勾稽古史资料;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则继承了清代朴学方法,致力于经、传的训诂。其他如李镜池的《周易通义》、徐志锐的《周易大传新注》、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周振甫的《周易译注》、宋祚胤的《周易译注与考辨》、刘大钧、林忠军注释的《周易古经白话解》[10]、《周易传文白话解》[9]等,都是较有影响的代表作。当然,当代一些学者还注意从义理、象数角度对易经进行训释。以义理注《周易》,当以金景芳、吕绍纲的《周易全解》、潘雨廷的《周易表解》等为代表作。以象数解《周易》,当以尚秉和先生的遗著《周易尚氏学》等为代表。另外,当代学者刘大钧先生也特别重视开展象数易学研究,其出版的第一部重要专著《周易概论》[11],在探讨易学各领域内容的同时,强调指出,作为易之本源的象数易学绝不可弃,并积极倡导象数与义理兼顾的研究方向。刘先生还在其主编的《象数易学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前言》中指出:“恢复象数易学研究,将其纳入现代人的研究视野。从整理易学经学史的角度入手,对象数易学中的一些专人、专题,进行专门研究,以求述其条贯、明其通例、释其凝滞而伸其亡阙。”[12]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作为易学之根的象数之学的研究,澄清了人们对象数易学的一些偏见和错误认识。以上这些充分说明,对易经文献的训诂研究,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为了推动易学文献学的深入发展,就目前现状来看,迫切需要一部分学者对历代训诂著作做一番钩稽爬梳工作,编撰出一部反映历代易经训诂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著作《易经诂林》,并力求做到编撰体例完善、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宏通。这应当是现代学者总结前人《易》学成果的基础工作之一,其意义是重大的。

就目录类训诂著作而言,由于它是治学入门的第一步,因此,此前的一些学者已为我们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程启槃的《历代易学存目》及《现存易学存目》,沈竹礽《自得斋目睹国朝易学存目韵编》,庐松安《易庐易学书目》[13],山东省图书馆编《易学书目》[14],等等。此外,当代也有一些学者正在编制20世纪易学文献目录。然而随着视频和音频媒体的日益发展,对研究资料进行快速检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目录类著作不再满足于以纸质文献为载体,而应适应于信息科学发展的需要,通过特殊的计算机软件辅助,建立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电子目录库,并成立专门易学网站,为从事易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便利的检索和查寻,这也成为当代文献学者目前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四、撰写易学普及性读物,以加强易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易学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身的社会政治功能,强调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学以致用的特点。因此,摆在21世纪文献学者面前又一个重要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强调在民众、特别是大学生中间的易学基础知识的传播,实现对易学文化的扬弃,清除社会上对易经文献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并在这种易学传播的过程中,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新的“经世致用”的文化功能。

我们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刘大钧先生曾撰写《周易概论》[11]一书,该书既是一部重要的学术专著,同时也在特定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普及易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意图。此外,1990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周止礼撰写的《易经与中国文化》[15]一书,也对易经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20世纪也出版了少数今注今译性质的普及性入门读物,如孙振声《白话易经》,南怀瑾、徐芹庭合著的《周易今注今译》,等等。但80年代末以来,《周易》研究已经更加深入,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诸书的某些内容有待完善和补充;而从传播的角度看,也不是单靠上述几部读物就能完全达到普及的目的的。因而,易学普及性读物的撰写和出版,也将是21世纪易经文献学者所需从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代文献学者对于研究和文化的普及决不能存厚此薄彼之心,相反,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广大文献工作者们投入相当精力从事易经知识的普及工作。

五、各种传统《易经》文献的外文译注工作将会得到加强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互动趋势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古典文献学者自然就肩负着让本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进而影响别国的重任。对于其他国家学者而言,要接受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学习中国的各种儒家典籍,这其中当然要包括各种易学文献在内。据笔者所知,全世界的易学组织不下于七十个,这充分说明易学研究在21世纪的前景是广阔的,《周易》文化的传播显然有助于促进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易经》传统文献的各种外文译注,将会成为精通各种外语的部分中国学者的主要用武之地。我们相信,本国学者对易经文献的外语译注,必将在译注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比之外国学者的译注本更有长足之处。据笔者所知,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易学文献的外文著作,既有《易经》本身的译注成果,也包括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外文翻译,如刘大钧、林忠军先生注译的《周易传文白话解》被翻译成英文版,《易经全译》还被翻译成法文版。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外易学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易学事业的发展。另外,随着信息科学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这一传播手段也有助于加快外语译注的工作进程,使易学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以上,我们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就21世纪(尤其是前20年)易经文献的研究趋势,谈了个人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当然,从事易经研究的文献学者,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决不只是体现在以上五个方面,诸如历代易经文献的辑佚、编撰、辨伪、版本的重新考订等,虽然20世纪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待于继续深入全面的探讨。我们期待更多的易经研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参与到这种讨论中来。

参考文献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单淑卿,张春玲,等.中国经济文献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4]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谢玉杰,王继光,等.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张伯元.法律文献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冯浩菲.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J].学术界,2000,(4).

[8]冯浩菲.试论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J].文史哲,2002,(1).

[9]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10]刘大钧,林忠军.周易传文白话解[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1]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

[12]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3]庐松安.易庐易学书目[M].济南:齐鲁书社,1999.

第2篇

【关键词】 船舶交易;服务功能;行业规范;机构性质

0 引 言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和内河航运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航运企业的内外贸运输量迅速增长,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船舶交易需求与日俱增,各地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也随之快速发展。然而,目前全国船舶交易服务机构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除上海航运交易所、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等少数机构外,大部分的交易服务机构服务较为单一,且运作亟待规范。

1 我国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1.1 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分布

为了更好地加强船舶交易管理,规范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引导船舶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先后公布了3批共17家具有较好行业发展水平的机构(见图1)。

除交通运输部公布的17家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外,全国还有35家未经公布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也在开展船舶交易服务业务。其中,江苏省有10家,浙江省有5家,山东省有3家,河北省、福建省、天津市、重庆市分别有2家,辽宁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分别有1家。

这些机构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位于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其中江浙一带较多,同时北方地区明显多于南方地区。分布集中导致彼此之间存在竞争,机构的辐射范围也相对有限。

1.2 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设置

1.2.1 机构性质

我国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中,事业单位性质的办公场所和主要人员基本由投资主体提供,国有企业性质的隶属于当地的港口管理部门或是与当地的海事部门、港口管理部门合作,私有企业性质的则自负盈亏、独立经营。我国船舶交易服务机构性质比例分布见图2。

我国船舶交易服务机构以私有企业性质为多,相对其他性质,在使用办公场所、借调相关人员等方面存在劣势,较难达到“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业标准。

1.2.2 机构功能

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功能主要分为两种: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基本功能业务主要包括:船舶交易鉴证、船舶评估、提供范本合同、开具购船发票、交易信息等。延伸功能业务主要包括:船款代收代付、船舶招投标、行情咨询、船舶保险公估、船舶融资等。

基本功能为《船舶交易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规定的机构必须具备的功能,仅船舶评估一项仍具争议。据已公布的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提供完备的基本服务(即包括提供船舶评估服务)的机构为10家,占59%;能够提供延伸服务的机构为15家,占88%;既能提供完备的基本服务又能提供延伸服务的为10家,占59%。虽然表面上看,大部分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功能种类较为完善,但服务满意程度却参差不齐,总体评价较高的仅有4家,占24%。

1.2.3 机构配置

从员工数量来看,有近53%的机构总人数在10人以上,最多的有25人,最少的有7人。从员工结构来看,有76%的机构以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为主,保证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但仍有少部分机构对文化程度并不重视。

从专业结构来看,仅有76%的机构满足《规定》中“要有不少于5名熟悉航运、船舶技术和船舶交易的专业人员”的要求。且有些所谓的专业人员或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或是经常在外并不承担机构具体工作的船长,或是从别的企业聘请来的兼职人员或顾问,或是在筹建时期临时借用证书的人员。因此,机构内真正熟知船舶交易的人员其实非常缺乏。

1.3 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运营

1.3.1 机构交易规模

对比2011年的船舶交易量,从交易艘数来看,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芜湖市长江船舶交易市场、盐城市中川船舶交易服务有限公司等的交易数量较大,内河船舶交易数量大于沿海地区;从交易额来看,浙江船舶交易市场有限公司、上海航运交易所和青岛江河海船舶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名列前茅,沿海船舶交易额远胜内陆地区(见表1)。

1.3.2 机构运营收支

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交易服务费和咨询费,而人员工资、差旅费和设备购买、折旧费则是主要的支出项目。

收费方面,除少数机构平均费率保持在0.3%左右外,大多数机构的收费标准都高于0.3%。有些机构采取差额定律累计法计算,但实际收费水平也高于0.3%。相比之下,由于机构初始建设成本及日常营运成本较小,除部分机构略有亏损或收支相抵外,56%的机构均有盈余(见图3)。

2 我国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2.1 总体布局和服务区域设置不合理

2.1.1 机构总体布局不合理

一些沿海船舶交易量较大的省份,机构设置数量不足,增加了交易等待时间;而一些船舶交易较分散的省份,机构地理位置设置过于集中,增加了偏远地区船舶交易的路途费用和时间成本。比如,目前山东省仅有一家经交通运输部公布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设在省东部沿海城市青岛,从而给大量集中在省西南部济宁、枣庄的内河船舶交易带来不便。

2.1.2 机构服务区域有待加强管理和规划

在管理船舶进场交易方面,由于大部分船舶能在场外完成交易,机构内完成的交易量缺乏相应的保障;在规划机构服务区域方面,有些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实行本地保护,不允许外地甚至本省地级市的机构介入,有些则在全国范围内布点、宣传,招揽外地的船舶交易服务,因此本地与外地机构通常在同一服务区域上存在较大分歧,未能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协调的服务区域格局。

2.2 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自身存在不足

2.2.1 自身定位缺乏公益性

目前有些地方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尚属私营性质,自负盈亏,因此很难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标准来规范全国船舶交易市场。有的机构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急于扩张、获利和分红,从而逐渐与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设立的初衷相背离。

2.2.2 自身营运不符合规范

一是机构设置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主要表现在:配备人员不够专业,缺乏对船舶交易价格的敏感度,影响交易鉴证作用的发挥;没有交易大厅,无法为交易双方提供洽谈、信息沟通等必要业务活动的场所;操作流程缺乏可供参照的执行标准,普遍存在交易鉴证材料不齐全、资料存档不完善、发票规格不统一等问题。

二是机构服务功能不齐备。目前多数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尚未完全具备培育船舶交易经纪人、建立数据库以及船舶评估等基本服务功能,更不用说提供船舶招投标、拍卖、融资、保险等深层次配套延伸服务,因此缺乏核心竞争力,削弱了机构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是服务费收取不合理、不统一。一般来说,服务费中2/3为机构的服务费收入,1/3为机构代征双方各0.05%的印花税,因此对于一艘价值千万的船舶来说,交易服务费就高达上万元,而鉴于机构缺乏增值服务,其存在的必要性备受质疑;不统一体现在全国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分别由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因而造成各地的收费标准由0.3%~1.8%不等,极易引起随意压低价格的恶意竞争现象。

2.2.3 服务对象满意度有待提高

一是船舶交易经纪人未能得到有效培育。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快速,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部分取代了船舶交易经纪人的作用,船舶交易服务机构普遍对如何建立船舶交易经纪人名单及信用等级制度不知所措。

二是不能出具船价发票。现有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尚不能出具船价发票,给交易双方的固定资产入账带来不便,因而难以吸引船舶所有人在场内完成洽谈、成交、付款、鉴证等一系列业务。

2.3 机构的培育环境存在缺陷

2.3.1 港政管理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一是对特殊船舶的审查不相协调。特殊船舶包括被海事管理机构列为重点跟踪的船舶、涉嫌伪造或提交虚假文件的船舶,甚至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虚假船舶。由于海事部门与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船舶信息尚未共享,且未对是否有必要对交易船舶进行实船勘验以及谁来进行实船勘验达成一致意见,造成审查程序上的漏洞。

二是物价的核准证明和税务发票取得困难。自税务发票统一使用机打发票后,由于交通运输部与国家物价、税务部门未协商一致或联合出文规定,地税主管机关无法批准印制船舶交易专用发票,可能导致其他不规范的机构乘虚而入。

2.3.2 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相一致

《规定》规定船舶登记、办营运证时需提供交易合同和交易发票(购船发票),而《船舶登记条例》规定船舶登记时仅需提供交易合同或交易发票(购船发票),因此部分航运企业是在船舶交易已经完成并办完登记手续而办理营运证受阻时,才会前往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要求开具交易发票,导致机构服务的相对滞后。

2.3.3 对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支持缺位

既然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被定性为“非营利性”机构,当地政府应该保证这一属性。然而,一些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在创办初期,由于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只能通过追求利益最大化来求生存。例如,在收取交易双方的交易鉴证费用、评估费用时,出现以营利为目的行为。

2.4 对机构的监管环节存在缺失

自《规定》实施以来,违规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肆意降低服务标准,违规鉴证;有些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甚至从事船舶经纪活动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严重损害了交易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形象,也妨碍了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港航管理部门缺乏管理船舶交易行业的统一标准和有效途径。

(1)机构报备缺乏统一的可参考标准。如《规定》中规定设立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应具备必要设施、专业人员、管理办法等条件,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应向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批、备案标准及证明格式,增加了主管部门审批和报送的难度,也为不合格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混入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2)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途径。《规定》中对省市两级管理部门赋权较少,港航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备案、责令改正等方式对船舶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进行调控。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业务开展全靠上海航运交易所来规范,而上海航运交易所不能取代当地的港航管理部门行使船舶交易服务管理职能,因而形成行业内较大的监管漏洞。

3 建 议

3.1 明确交易服务机构属性

督促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并按照基本功能与延伸功能区分非营利与营利,即在做好船舶交易鉴证、船舶评估、提供范本合同、提供船舶交易实况、交易信息等基本服务的同时,借鉴国际船舶交易经纪人制度以及二手车产权交易模式的成功经验,积极培育船舶交易经纪人,开展船款代收代付、船舶招投标、行情咨询、船舶保险公估、船舶融资等延伸业务。

3.2 制定统一收费标准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地区差异的做法,给予指导性的费率参考标准,并定期在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网站船舶交易服务收费细则。另外,必要时可考虑由政府财政给予船舶交易服务机构适当的补贴,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和要求落到实处。

3.3 规范服务理念、内容和流程

如统一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备案的办事流程,统一备案标准,统一办事指南,明确送审材料目录,明确集团划拨船舶是否需要进场交易等,以促进船舶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3.4 强化组织机制保障

船舶登记、工商行政管理、船舶检验、物价、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船舶交易管理工作,其中,尤其需要加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海事部门的沟通协调。建议海事局尽快明确相关措施和意见,配合《规定》的全面贯彻实施。

3.5 建立动态检查制度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海事等相关部门,按《规定》要求对本地区及其他交叉检查省份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进行半年一次的定期检查。在此基础上,完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在适当提高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准入门槛的同时,对现有船舶交易服务机构实行经营许可,并定期进行资格审查,及时撤销不合格的船舶交易服务机构。

第3篇

高等院校学生各方面教育工作的起始点是新生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指明教育方向,指导大学生形成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入学教育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从个体方面来讲,主要是为个体的成才创造内部环境。入学教育在某些地方弥补了大学生因应试教育中各个阶段德育的不足。有利于新生快速熟悉和适应环境,为自理能力的提高和进一步接受高校教育做好准备;帮助新生对大学的学习规律、方法和结果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大学的研究型学习奠定好基础;促进了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形成合作的意识和想法。

2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方法

(1)进行学科入门教育,可以合理自我定位

入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家庭等情况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奋斗目标。而且在社会化方面也有利于院风、系风的提高,促进班级、系部和学院的稳定发展,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也是入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入学指导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专业,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出新的学习动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经过入学指导教育从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改变对自己和学习的想法,再次找回自己的信心,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有的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聘请各专业的资深专家对学生进行学科入门指导座谈会,专家们不仅讲解了学术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指导学生发挥潜能和提高综合素养的方法。辅导员在入学指导教育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大学社团活动、学习生活、人际沟通、成功就业等问题展开探讨并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制订学习和大学生涯规划。有学生入学指导讲座后深有感触:知道了肩上的重任,明白了奋斗的方向,掌握了在这四年中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了解了大学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不能放松和懈怠,要学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在人生舞台上激情热舞。

(2)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立健全心理问题预警制度,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对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学校需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正确的心理健康测试体系,对新生进行大范围的心理调查并进行分析,迅速向辅导员反应心理异常的学生名单,使辅导员在工作中做好预防工作。对学生要做到全面的心理咨询,疏导学生负面的情绪。但仅仅依赖预警制度和心理问题的普查是不行的,身为辅导员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要学会提高完善沟通技巧,使辅导员与新生之间相互信赖;学生干部和家长的作用也很重要,要一起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另外,还应该保持警惕,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座谈会和相关的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板等方式向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为新生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氛围。

(3)构建特色班级文化,打造和谐班集体

班级文化,是由班级体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有利于指导新生有效的掌握积极因素,从而产生正能量。第一,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推动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和班级文化浓厚的班级能为新生创造了更合适的发展空间,通过班级之间开展的各种活动,不仅满足了新生们的需求,还促进新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班级、学校的环境,一举两得。第二,“模范效应”。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鲜明,与紧张的高中生活相比,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会出现做人做事效仿他人的局面或者只关注个人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其他人或事的事情,这就更需要在班级文化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树立起“模范”作为参考,让他们来以此衡量自己、规范自己,使新生更好的投身到学习、生活当中。第三,对新生班级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施岗位轮换制,从而培养新生的责任感,使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最大程度的发挥新生的主人翁精神。

3结束语

第4篇

自课堂

如果有这样的课堂,人人可以作为老师主动分享一些自认为不错的技能,人人也可以作为学生,选择课程,主动学习,花点小钱,充实业余时间,同时学点本事,你乐意参与授课或为喜欢的课程买单吗?基于这样的自课堂理念建立的网站,是怎样运营的呢?

2012年5月,马源、王勇等人组建团队创办了这样一个线上线下互动的个人技能交易平台第九课堂,按照流行的互联网术语来说,他们做的是交易经验技能等虚拟产品的“P2P”模式,然而他们更愿意说自己做的是“社会化”的教育培训,做教育版淘宝。

为了让网站能够更好地运营下去,如何打开第九课堂的教学市场,是摆在各位运营人员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王勇说,第九课堂原先是关注于互联网和创业领域的,因为他们认为团队的成员对这两个领域比较熟悉,也更容易找到高质量的资源。但是后来发现,网站上那些专业性的课并没有吸引太多的学员,反而是一些生活方面的课程,比如魔术、制作咖啡、花艺之类,更受欢迎。

于是,第九课堂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重大调整,把课程分为生活和工作两大方面。报名的学员可以通过网站链接看到课程的内容,像淘宝网售卖商品的网页上有关于商品的材质和评价一样,每一门课下也都设有评价和讨论,方便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

和很多教育网站不同,他们坚持采用线下授课。“因为这样的效果更好。”马源说,“通过观察和自身的体验发现,很多情况下在线上学习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佳,一些特殊的课程,如魔术等,显然是线下教学更好。但采用线下的授课模式也受到了地域的限制,目前主要是在北京地区,以后会考虑向其他城市发展,困难也挺多的。”

一般情况下,课程的费用、地点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都由老师来决定,第九课堂只是起到一个建议督促的作用。但当老师找不到授课地点的时候,联系场地协调时间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每次都搞得手忙脚乱,所以“也考虑开辟一个授课场地,但成本又太高,暂时还维持这种游击状态。”

第九课堂目前的盈利,主要是收取佣金的方式,佣金为老师所收到课程费用的9%,但课程本身的价格不高,目前也没有广告流量方面的盈利,所以苦日子还在继续,但王勇相信苦日子能带来更多智慧和创新。

现在第九课堂拥有1万多个用户,报名上课人数达到1600人左右,学员主要是白领,也有大学生。在短短数月中,第九课堂的用户积累量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王勇说:“用户积累确实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网站刚刚建立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拓展用户数量,再后来就是亲朋好友的亲朋好友,就像人人网建立的基础六人关系法则一样,通过六个人的力量联通全世界。

马源说,上线的时候,他们签约了200位左右的教师,主要以乐于分享的创业、投资和互联网相关的人员为主。但他们最终的愿景,是希望课程越来越丰富,让更多人教会更多人。

第5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85-03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外语的力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外语人才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涉外经济活动是否能够顺畅进行。因此,高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是符合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要求的。

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笼统

在《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全面的英语基本理论和知识、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商务、教育、旅游、新闻、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从这一目标看,其并没有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种专业培养目标上;其对于学生基本功或知识面方面的要求过于泛泛,并没有提出具体标准;其培养目标与英语专业的培养内容不相符合。这会影响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致使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学要求无法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无法与教学目标统一。

2.专业设置雷同和共质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推动下,很多院校进行了合并、升格及转型,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据统计,我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有90%的院校设有英语专业,并且大多数院校对英语专业的设置并未考虑本学校的特色,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剩、就业难等恶果。其次,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所有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基本上是照搬照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没有体现出本学校特色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点。

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据调查,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在英语专业总学时中占了三分之二(67%),其他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分别只占15%和18%。这就使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专业”,也就很难在人才市场中拥有竞争力。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在研修英语专业知识,而缺少拥有一种实际应用的技能的机会,这也是造成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学生能力单一,就业面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仍是传统的模式,过于强调外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外语语言基本功的培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能力单一,毕业后就业面窄。

二、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知识全面的外语人才却极其有限。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词法、语法等语言技能的学习,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使自己成为懂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由于人才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而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我国教育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无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应与市场接轨,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最后,近几年英语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自1999年各大高校扩招,英语人才激增,而传统的就业行业近于饱和。近几年,英语专业已被列入高失业率专业之中,单纯性人才几乎无法找到对口职业。因此,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英语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在拥有外语这门语言能力之外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增加择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首先在教职员工中更新观念,确定现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转变原来培养英语教师和专门翻译人才的单一目标。

2.改革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大多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层次以及综合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即语言、文学、文化类课程);通识教育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和基本原理等课程;综合教育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以及体育达标之类的课程。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应该加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的分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由此,建议建立以下三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文化修养教育模块以及教育实践模块。

专业教育模块建议分成三个阶段。1年级为第一阶段,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开设基础英语、语音、听力、泛读、口语和英语语法等英语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第二阶段从2年级开始,在夯实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教授学生语言理论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此阶段可开设传统的英语语言学导论、词汇学、文体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理论课程。第三阶段在3~4年级,建议开设实践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测试、科技英语翻译、英语教学法以及统计学入门。尤其统计学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这一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有意在英语专业发展的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若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一门技能。另外,建议在第二、三阶段相应删减英语泛读以及外国报刊选读等与阅读有关的科目,因为有第一阶段教师对于阅读技巧及阅读欣赏角度等指导的基础,扩大阅读范围及阅读资料的类型可以安排到自主学习科目、英语文体学以及英美文学科目里;同时建议将英语口译实践放到教育实践模块中,学校提供具体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口译能力,同时加强综合能力锻炼。

文化修养教育模块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此阶段可开设英美概况、英文文学作品选读、欧洲文化入门以及希腊罗马神话等课程。并且,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要作为语言中介角色进入社会工作,所以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历史,更应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内涵,所以这阶段应同时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民俗研究等有关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同时,建议开设西方礼仪、中外音乐文化视听、外语影视赏析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个人文化修养。

教育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主要课程除了开设毕业论文、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还应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如英语角、口语协会、翻译协会、外国语言文化艺术节、语音训练小组和自主学习中心等,以及举办各种英语竞赛,包括英语戏剧、英语配音、英语演讲和英语写作等,并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外事接待、社区志愿者家教或到工厂翻译实习等机会。

3.实行供需结合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合作。现今,很多院校试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提出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并提供学生实践实习机会,高校按需组织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在就业前就已经了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等方面内容,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这样,为企业和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各企业提供了很快能进入“角色”的优秀人才,一举两得。

4.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模式

(1)主修加辅修方式。是指本科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本、专科)的同时,辅修另一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外交、贸易、法律和管理等,修满规定学分后,可获辅修证书。这个方式与多专业方式的区别在于无需修满第二或第三专业所有课程,只需选修其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获得外语专业以外的专业知识,这是一种实用、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2)选修课方式。选修课的优势是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环境需求以及个人兴趣,选修自己感兴趣的非外语专业的课程。选修课是目前操作最容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3)考取资格证书方式。职业资格证书是持有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应该鼓励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多种资格证书。学生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准备复习过程中,会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培训自己,经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最高效、最实用的方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采取国内外进修方式培养教师。外语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国家留学基金等方式到国外进行相关专业进修,还可以到国内各高等院校进行国内访问学者的交流,向有较多经验的高校学习、交流,了解其他院校是如何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

其次,可采取校内交流方式培养教师。在高等院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可以实行资源共享,外语学院可以和其他学院合作开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充分利用校内的其他资源,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课程,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承担课程,对外语系学生进行更专业的复合型的知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 外语界, 2007(4).

[2]教育部.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N]. 中国教育报,2009-11-16.

[3]孙有中,金利民. 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7).

[4]张德富. 外语经济学与语言经济学比较研究[J]. 商业研究 , 2011(11).

[5]王灵玲. 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 教育探索 ,2012(1).

第6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跨境电商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纷纷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相关专业毕业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国内电商人才的“功力”,然而现实中企业很难直接招聘到这种复合型人才,因此,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是外贸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作为刚刚起步的跨境电商来说,未来跨境电商的人才缺口可想而知,整个电商行业未来三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45.7万。同时传统国际贸易形势不断收缩,学生就业与毕业生发展受限,变革呼之欲出,开设跨境电商方向的国际贸易专业势在必行。

1 相关专业教学任务

不同于本科层次的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学,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高专类院校最注重的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国际贸易教学基础上,跨境电商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还需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发展趋势及前景,认识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熟悉外贸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规则及平台基本操作等知识;掌握国际物流和国际结算知识;掌握外贸市场网络调研、询盘、报盘、谈判业务和客户关系维护;掌握在跨境交易的整个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等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养,学生还应掌握如下技能: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不同的跨境电商平台,进行跨境网络调研、独立寻求货源并进行采购,能够在外贸第三方电商平台建立店铺、运营店铺、维护和管理店铺,能够进行平台基本操作和订单处理流程等业务操作能力和从事跨境电商运营与策划工作的基础技能。

2 目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局限于传统教学

目前我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传统方式,强调国际贸易流程、单据填写规范、货物报关报检实操等内容的教学,并未引入电子商务等方面课程,并不符合跨境电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报关、物流等专业的教学也基本拘泥于专业限制范围,难于突破传统模式,过于围绕“本专业”必然导致局限性,让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眼界等各方面相对狭窄。

2.2 过于强调课证融合

自中央大力推广简政放权以来,如海关总署已经正式取消报关员资格考试,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持证上岗”已经一去不返,同时报关员等岗位缺口也在逐渐趋于饱和,虽然行业协会纷纷挑起报关师等从业能力认可的旗帜,但失去了行政这层保护,很难说一系列持证“零经验”的报关员们命运将何去何从。不可否认过去在持证上岗的政策利好下,持证毕业生确实等于拿了敲门砖,双证毕业也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目前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很难再抢到铁饭碗。

3 市场需求下跨境电商人才教改势在必行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跨国家或地区完成交易,将传统的国际贸易网络化、电子化,是当前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目前现有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基本教学模式都是先了解电商基本操作流程,然后通过模拟软件做相关练习,老师缺乏电商经营的经历,往往陷入纸上谈兵。所谓实践教学也只是停留在机房电脑的软件上。在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新生的摸底工作中,80%的同学高考英语分数不理想,不会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语表达。计算机熟练程度仅限于上网聊天及购物。在对于即将毕业的对外贸易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情况摸排中,贸易经济系学生普遍缺乏电子商务知识,而电子商务学生英语及对外贸易知识又严重缺乏。如何能把国际贸易知识与电子商务知识相融合,顺应时代要求,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是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

3.1教学思路转变

(1)加强与企业工厂的合作,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一线去,参与企业活动,勇于充电。把经验带回来融合到教学中去,针对性地学习模式能让学生少走弯路,企业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大量的实践课程与操作练习,利用学院创业园区和其他实训条件创造机会让师生自主创业、主动学习,提升兴趣。

(3)把企业带到教学中来,尽量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加强互动,如果可以的话,利用订单式培养直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条件实在受限也可以从邀请个人海外代购卖家开始,入门式地引导学生对跨境电商逐渐了解和接受。

3.2教学内容转变

针对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电商人才的能力,调整授课内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对于产品描述的文案写作能力及与买家在线沟通的表达能力;第二,电子商务技能。包括网店运营基本常识,流行电商工具的使用、商品拍摄及图片处理,以及基本平台的操作技巧。第三,国际贸易拓展能力。包括商务礼仪,会展策划,海外仓储、交易风险控制、纠纷处理等。这方面课程设置除了着重加强外贸进出口及英语口语方向的培训,还应联合当地海关、商检、保税区等部门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不拘泥于课本,利用EBAY,AMAZON等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根据最新的社会动态及市场情况分析讲解既生动又实用。鼓励学生开网店,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来找问题。从过去教师让学生学的形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做指导。

3.3教学团队的转变――积极合作

(1)合纵――与企业合作

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学需要大量实战经验。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实践是重中之重。如果教师没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或者外贸进出口的经历,就不能更好地为学生领航。所以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除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引入大量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如何与外贸客户交流,做网络平台以及国内国外电商平台应用中实际操作的经验,不时邀请合作企业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行业最新动向。

(2)连横――与其他专业教师合作

本校国际贸易专业团队目前4人,很难涉猎全部跨境电商知识,在变革初期难免会遇到专业瓶颈,此时需与其他专业教师展开合作,各取所需,培养复合型人才或许需要复合型教学团队。

4 结语

跨境电子商务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活动而服务。作为着重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而言,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打造掌握国际电子商务职业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兼具较强的营销、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加快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我国的经济置于全球化的经济风险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国际贸易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一风险,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所必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更是保证我国对外贸易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 国际贸易风险特点

1.1 客观存在性

国际贸易风险是伴随着国际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发生的,它是一项各国经济往来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联系关系,换句话说国际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的客观性又可以归结为风险原因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经有关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诱发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意活动规律很复杂,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难以把握。这也是国际贸易风险存在的基础性因素,并以风险成因为表现形式。其次,国际贸易风险的客观性还变现为风险的无可避免,是无法消除的,这就决定了贸易的经营者只能将风险尽量控制在一定的波动范围之内,但却不能将贸易风险降低为零。另外,国际贸易的偶然性也是国际贸易风险客观性的重要原因。

1.2 无意识性

国际贸易的风险实在贸易经营主体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此后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承担了这种风险。这种无意识性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亮点原因。其一,这种经营主体的主观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贸易风险的无意识性。一般来说,只要经营者认真分析所处的贸易环境,全面把握贸易关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就能够实现贸易风险的规避或者转移。经营者这种主观无意识性包括无意识的判断失误、无意识的使用了不当的贸易方法、没有正确缝隙贸易环境和把握贸易竞争关系等等。其二,贸易风险的无意识性不涵盖经营正故意而为之的后果。

2 国际贸易风险转移和控制的相关策略

2.1 把握国际贸易风险的复杂性

结合国际贸易自身的特点可得,国际贸易风险极其复杂,它不仅包含着自身的客观性特点,又有着经营者主管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把握这一复杂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原因、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影响方面都是很复杂的,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的经营者必须灵活地制定解决方案,以合理的方式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第二,国际贸易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其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具体表现为,在贸易的流程和具体环节中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事故,但是这种事故发生的频率和是影响程度的强弱,以及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由于经营者自身的素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于风险的承受力。所以,经营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处理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国际贸易的风险。第三,贸易经营者要注重实用风险预测工具或者吸纳专门的人才,对贸易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科学、精准的预测,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对于企业财务影响。

2.2 加强国际合作

在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其他各国经济状况的影响,这也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全球性。要想将这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通过签订贸易平等协约,在保证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实现国际间的友好贸易合作可以通过组织政府首脑谈判会议、国际金融峰会、成立自由贸易区等等有效措施,房地有关国际贸易的门槛,减少贸易壁垒。此外,各国政府要摆出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与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这样才能减少由于片面维护自己国家利益造成的国际贸易误会,有效规避国际贸易的风险,不断推动国际贸易的复苏和发展。

2.3 塑造和谐的投资环境

我国的国际贸易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贸易体系不完善,资金相对匮乏等弱势,要想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我国国际贸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国家相关部门就要加强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正确引导。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积极引进外资。我国应当积极响应WTO的号召,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第二,利用出口信贷、降低出口退税等措施,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大型设备的出口,这样不仅保证了我国对外发展企业的资金周转,也保证了我国企业长久的发展能力。第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优势,这样一来将弱化国际贸易风险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第三,有计划地减少我国的外汇储备,利用BSI、LSI和远期外汇协议等规避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的有效方法,将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既降低了我国的外汇风险,又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达到调控国际经济,实现我国贸易持久发展的目的。

2.4 加强贸易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调查

贸易交易对象的自信状况,决定着企业能否快速有效地收回资金。因此,企业要想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中的资金风险,就必须对交易对象的资信状况有所调查,资信状况的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的正本和副本,并求证其真实性,同时,企业应当向交易对方所在地的有关权威部门核实其现在经营活动、货物状况、注册资本等方面的合法性。第二,考察对方的资产信用的真实性,以及对方履行合约的真实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第三,清楚分辨对方的主体资格。第四,对对方历史交易纪律做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对企业的信誉度作出科学的评价。全面科学的资信状况调查,是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2.5 建立健全风险评价机制

国际贸易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企业要想规避风险,就必须对贸易风险有一个权威的评价机制。现有的国际贸易风险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企业要根据自身具体的贸易业务,按照有关风险评价标准,对企业所能遇到的风险等级进行综合的评价,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能承担的风险合理范围,并制定科学的规避风险的方案,最终进行贸易交易决策。一个完整有效的贸易评价机制,不仅能够让企业有效转移、规避贸易风险,还能够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使用,还能够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提高企业资金的合理性应用,从而将企业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2.6 选择有效的结算方法

大型贸易的出口必然会存在着赊销赊购的形式,这样一种形式的存在,也决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外汇风险。为了减少这一风险所带来的企业资金损失,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结算方法,例如信用证支付、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形式,实现资金现阶段的融通。其中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将贸易风险转嫁给负责办理保理业务或者福费廷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一金融机构给予企业全部或者部分的货款,让企业拥有下一生产阶段的周转资金。很明显,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有效地规避出口商的贸易风险。此外,出口商或者进口商,都可以采用期货合约的形式,利用以买冲卖或者以卖冲买的方式,来弥补现货市场上的损失,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

2.7 风险转移

对于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资金损失,企业可以在贸易交易之前通过入保的形式,将国际贸易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这样一来,企业在遭受此类的损失时,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给予的资金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风险造成企业损害。其他的风险转移手段可以有时间转移。国际上对于风险的划分非常明确,这样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防止有贸易纠纷的发生。风险随交货时间转移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双方可以自由规定交货时间,当然这一交易时间在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以保证双方共同的权益。

3 结语

国际贸易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业务形式,在这一国际业务往来中,要想规避企业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就必须自宏观到微观上全面把握国际贸易的特点。规避或者转移国际贸易风险的具体措施有:建立健全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签订自由报以协定的方式建立自由贸易区,将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各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责任感;此外,国家要加强对本国贸易进出口的支持,通过提供进出口信贷、降低出口退税的形式,减少企业资金融通的阻力,保证企业下一阶段的生产经营。最后,企业自身要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保证自身的贸易优势,并且还应该建立起与自身企业向配合的风险评价体系,尽最大可能性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规避贸易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琦智.浅谈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2011,(11):56-57

第8篇

【关键词】欧盟 中国 服务贸易政策 WTO

一、欧盟服务贸易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区域经济体和国家认识到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发现,服务贸易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同时体现在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缩小上。不管是主要在国内销售的企业还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其公司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成本、质量和服务,比如金融、交通、电信、医疗服务和教育。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欧盟28国2014年四季度经常账户顺差达387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较三季度299亿欧元的顺差大幅上升,但同比2013年四季度的430亿欧元有所下降。按贸易类别看,欧盟去年四季度货物贸易顺差251亿欧元,服务贸易顺差370亿欧元。同时,欧盟服务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占总体就业人数的69.9%。从2004年到2014年,由于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化,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快于GDP的增加和服务业增加值的增加。

二、欧盟的服务贸易结构

欧盟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主要分为其他商业服务、旅游、运输、专利权、金融和特许使用费五大服务行业,近年来这五大服务行业均保持着平稳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其他商业服务、旅游、运输作为欧盟三大主要进出口产业占欧盟服务出口总额的69.4%,占欧盟服务进口总额的74.8%。欧盟的服务贸易对象逐步实现内部化。由于金融、电信等服务行业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和自由市场的形成,欧盟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了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三、欧盟的服务贸易政策

任何经济体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同样,欧盟内部服务贸易政策的决策制度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护,目前主要以法律形式为主,且已经以法律程序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欧盟服务贸易政策决策的制度框架。在此制度框架下,欧盟官方决策机构、成员国政府、和利益集团作为三个层次的主要力量对欧盟内部服务贸易政策的最终裁定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欧盟的对外服务贸易政策和法规也具有双面性的特色。

第一,从总体层面来看,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作为欧盟服务贸易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主要依据和来源。近年来,随着欧盟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其一体化程度超过了WTO,因而在欧盟内部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如何优化外部的影响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尽管欧盟经济体内部贸易越来越自由,但为其保持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不相违背,欧盟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裁决应该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性。

第二,欧盟单一市场经济的特征同时决定了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具有其自身特色。欧盟的服务贸易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原则上欧盟任一成员国对第三国公民或企业给予开业或者是提供服务的许可权,那么根据欧盟内部“单一执照”制度,则该第三国有关机构或个人便有权在其他欧盟成员国自由设立分公司或者为其提供服务。

第三,欧盟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贸易关系时一直存在着双边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是非常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在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等的部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条例中,均提到了关于“互惠条款”的具体内容,基本含义如下,如果非欧盟成员国的任意第三国,对欧盟的成员国的服务或者成员国进行歧视待遇,欧盟委员则可以和该第三国进行谈判,希望改变对其成员国的歧视性待遇。

四、欧盟服务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对外为了促进全球一体化进程,对内为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亟需像发达国家学习如何制定合理的服务贸易政策,完善决策机制,以改变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提高综合国际地位。欧盟服务的贸易政策,对中国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促进服务贸易政策决策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尽可能平衡各方面利益团体的利益。欧盟服务贸易政策的特点是在其提案发起之前,要经过委员会的专业小组的评估,以防对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第二,建立政策执行跟踪机制,以保证服务贸易政策的实施。研究发现,欧盟的服务贸易政策一旦裁决,其后续的实施和落实都有一系列的跟踪机制。但是在中国,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延迟执行和低效率实施,导致服务贸易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该适当地像欧盟学习,建立追踪机制,真正地把任务具体下派到地方政府的具体工作人员。

第三,鉴于大部分政策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应当建立及时修订制度,确保贸易政策的与时俱进。中国应该积极地像欧盟学习其政策决策机制和修改过程的简单、高效、公开及透明,以达到真正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

五、推进中欧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应对中欧服务贸易过程中产生的争端与纠纷,确保双方服务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捍卫自身的合理权益。首先,应该对服务贸易方面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深入地研究与了解,比如《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WTO中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第二,服务贸易政策与时俱进,与欧盟的服务贸易发展多元化。相对于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壁垒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尤其是针对欧盟这种单一的区域性经济体,中国应该提高警惕,对不同的成员国进行差别对待,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与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的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友好发展。

第三,紧跟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服务贸易公正、公平和透明的顺利进行。打破服务行业的垄断,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放宽准入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服务行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使国有、外资和民营服务业企业在统一行业体制下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刘弓强,论规范国际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的现状与意义[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第9篇

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的严格检验证明:气功、中医等易经文化是科学的。那么易经科学在哪里呢?几千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这个深奥的问题。这是由于易经科学是唯象科学,她通过综合自然现象、靠抽象思维的方法、用抽象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事物的抽象看法。易经科学对事物的了解途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事物的叙述方式和科学用语都和现代科学截然不同,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完全没有现代科学那种直观、形象、明确、公式化的内容。所以学易向来都是靠悟道的方法和精神才能掌握的,学易经靠悟、学中医靠悟、学气功更要靠悟。悟法是学易的主要方法和最高方法,这叫心易,在气功叫心法。没有悟性就悟不出所以然来,技艺就不能精进,也就不能登堂入室,更不能进入神化的极致境界。所以学易是很难的事,认同难,入门难,进步难,精进更难,很难修成得道高人,就是修易的行家里手。易学不象现代科学有很详细具体明确的、公式化的内容,只要肯用功钻研学习就能精通技艺,成为该行业的专家学者。所以很多人对易学是望而生畏的,加上易学的神秘的传奇色彩,人们对易学是既崇拜又不敢涉入。

易学是以阴阳理论(阴阳学说)为其理论基础的科学体系,这是易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根本特征或标志。易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易学知识包括了全部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凡中华传统文化无不打上阴阳论的烙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属于易学体系的范畴。易学有易理和易术两大部分的内容,易术是易理的实际具体应用,也是检验易理的真理性的过程和根本途径。那么,构筑易学大厦的阴阳理论的科学本质、物理含义是什么呢?下面就从这一问题谈起。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国的远古先人们利用悟道的方法,创立了伟大灿烂的易学文明。在之后的几千年内,易学不断得到充实、发展、完善、壮大。同时,由于易学的抽象特点,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使易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波折磨难,尤其是在西方科学(现学)诞生之后,东方科学(易学)更加走向了没落衰微。近些年情况略有好转,易学著作大量面市,易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人们研究易学从来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进行的,放在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领域,从来没有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角度开展工作,从事自然科学的人是不会或者耻于涉足这些“迷信、封建、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的。他们宁愿对客观实在的易学现象视而不见,而不愿去接受这些客观事实,不愿努力去揭开这些客观现象的本质奥秘。

易经科学又名易学、易经、易,是关于易这种物质的学问,是由周易、中医、气功、武功、炼丹、风水、算命、看相、姓名、解梦、易卜(奇门、六壬、斗数、时课、梅花易、纳甲易、测字、占卜)、宗教、符咒、文史、兵法、术数、法术、星占、巫术、诸子百家等多门易学学科组成的庞大的科学体系,在易学科普名著《西游记》中大多有所介绍。易学的知识、著作、代表人物在历代史书古籍文献里都有记载。相传学了易学就能够无所不知,就能够知道天上、地下、人间三界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事物(就是所有时空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洞晓天机的活神仙。

易学是经过数千年漫长而广泛的易学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严格检验证明的,是实用有效的科学真理。易学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人们提高自我都是很有用的。事实表明:中医能诊治疾病、气功能全面养生、武功能健体强身提高抵抗环境的能力、风水能影响命运(身心健康和思想行为)、算命看相能了解命运把握人生动态从而趋吉避凶、易卜能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些都是有大量的实例证明的,其科学真理性是不容质疑的。易学(尤其是易卜)做不到百分百准确,问题不在于易学的理论和技术本身,而在于用易的人学艺不精或用心不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只有认真学习认真应用才可能成功,对于易学尤其如此,因为易学是关于时空的学问,时空变迁不再,往往很难重复实验同一件事(这是同现学对象根本不同的),讲究的是“心诚则灵且必灵,心不诚则不灵且必不灵”。

我们要用唯物论的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易学现象。易学至今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不能在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占有一席之位,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易学不是科学的东西。大量的事实证明,只靠用易实例证明易学的科学真理性是远远不够的,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只有把易学的道理讲明白了,人们才有可能广泛地去认识她接受她,学习她应用她,让她为人类服务。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从物理学角度阐明了易学的科学本质和物理学原理,掀开了蒙在易学头上的神秘面纱,揭开了易学的千年奥秘,为弘扬易学文化扫清了理论障碍,对易学的传播、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现代人用观测实验的科研方法发现和认识了各种实物创立了现代科学,几千年前的中华古人则是利用悟道这种特殊的科研方法发现和认识了易这种物质创立了易学体系,易学是中华古人利用悟道的科研方法创立的科学体系。。什么是悟道?悟道就是应用气功修炼的方法开发出来的生命潜能(特异功能、经络穴位功能)的应用,是经络穴位功能的开发和应用,是一种利用经络穴位去感知宇宙中六气(易)信息的方法。不同的是,思想是常人平常的思维活动,感悟(灵感、顿悟、悟性)是常人进入气功态后才能突然出现的生命潜能,而且往往是一瞬即失不可复寻的,而悟道是练气功有大成就的得道高人必然具备的生命功能的应用,是随心所欲就能出现的生命功能。有些人具有平常人所没有的特异功能,他们有的可以利用心灵感应交流信息,有的可以预感到未来事物的发生,有的可以知道过去的事情……通过气功修炼,可以进入无我的入定状态,这个时候就能够感知到宇宙间的各种气信息─—六气信息,在《镜花缘》一书里对气功入定现象有精彩的描述。当练气功有大的成就后,就是得道高人、神仙,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感应到六气信息。

中华古人利用悟道的方法感知六气信息,并以六气阐述一切,形成了易学。易学的理论很杂,内容涉及到所有时空的一切事物,但是其基础理论就是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三大理论体系,分别阐明了气的来源演化、现象分布、运动作用规律及其性能应用等问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明白这些理论名词的意思,即其所代表的物理学含义和科学本质。

炁学(炁体科学)将宇宙物质(哲学物质、广义物质)分为炁粒、炁流、炁体共三类炁体物质(三炁),炁粒为实物,炁流和炁体为虚物,炁体为静止的虚物,炁流为流动的虚物,就是能量、能、力。三炁的关系就象冰雪、流水、静水这三类水物质的关系一样。实物是质点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质的物质,构成了实物世界,形成了实物现象(物理化学现象、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现象),经常又叫做物体、实体、物质、物,其实是狭义物质。实物有固液气体三种物态(包括等离子态和中子态),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二类。实物都是由量子(核子和电子)构成的,量子原子分子物体(固液气体、生物和非生物)。虚物是没有质点的物质,是非质点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质的物质,命名为炁体,英文名字为jies,简称为炁,规定炁读jì以区别于易学的炁字(音义同气)。虚物构成了虚物世界,形成了虚物现象,例如:易学现象(中医、气功、武功、风水、易卜、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金丹)、生命现象(特异功能、灵魂、心灵感应、生物能、智能、返老还童)、哲学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等社会现象,以及意识、哲学物质、矛盾、运动)、自然现象(场能、能量、时间、空间)。虚物炁体是存在于真空里的物质─—太空是纯净炁体的海洋(纯炁海),大气是受到气体分子和尘埃物质污染了的脏炁海,在物体中除了量子之外都是炁体(电磁场物质)─—易学把虚物叫做虚、无、无有、气、风水,就是经络穴位里的物质,把虚物占据的空间叫做经络穴位、风水宝地。将实物炁粒研磨到质点(粒子)消失时就变成了没有质点的虚物炁体。由此推知,炁体凝聚成炁粒,炁粒还原为炁体。炁体生成炁粒的具体过程是:炁体炁子量子原子分子物体。从量子到物体在现学里已经揭示了,这里主要讲炁子。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任何炁粒都在产生炁流─—引力能和斥力能(辐射能),在易学里叫做阴阳二气。易学指出:精生气。能量的本质为炁流,是炁粒吞吐炁体引起的炁体流动现象。炁子是特殊形态的炁流,是电场和磁场(阴阳二气,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对冲状态物,易学里叫做冲气、太极、一,现学里叫做电磁场、化学健、结合能、内能。炁子是组成实物的主要物质─—除了量子(核子和电子)之外都是炁子。炁子形成了非生物的经络,炁体形成了生物的经络穴位。经络是炁流的通道,是联系一切事物的纽带。炁流总是在经络中流动的,是宇宙的动力源泉,在生物体内称为生物能。三炁物质不停地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形成了永动不息的物质世界,形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

易学就是关于易(气)这种物质的学问。易学以气阐述一切,形成了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三大理论,分别阐述了气的来源、现象、分布情况、阴阳五行性能和运动作用关系及其应用等问题。易学将物质分为精、气、神三物,分别对应于炁学的炁粒、炁流、炁体三炁物质。精气神三物的关系就象冰雪、流水、静水这三类水物质的关系一样,风水(虚物)和淡水有十分相似的现象。精就是实物,神和气为虚物,神为静止的虚物,气为流动的虚物。精又名有、形、象、器,气又名五行气、五行、五气、行气、炁、风、火,就是水木火土金这五种物质,神又名道、易、元气、真气、正气、内气,神气又合称为六气。易学指出:宇宙里共有六气,就是元气和五行气。对于气的起源,易学的精气神理论指出:“气生精,精生气,精生神。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无生有,有归无。万物生于无有。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这些理论又叫做六道轮回理论,是关于六道物质(道、一、二、三、万物、行气,即炁体、炁子、量子、原子、分子、能量)的学问,其实就是炁学的三炁演化规律的学问:炁体(道、易)炁子(一、太极、冲气)量子(二、两仪)原子(三、八卦)分子(万物,六十四卦),四象为离子物质(例如:Na+、Cl-、NH4+、OH-)。易学以气为手段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进行了气学分类,形成了易学。易学以阴阳二气阐述一切的科学方法论,同现学以引力和斥力(吸引与排斥、收缩与膨胀、矛盾)阐述一切的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上面已经讲了精气神理论和经络穴位理论的科学本质,下面讲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本质。

能量物质和能量的本质。人们根据能量现象已经认识到能量是一种物质,但是对能量这种物质和能量的本质还不清楚,能量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能量物质和我们所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现学指出:“能量是守恒的,是无生无灭的,只可能相互转化”,但是易学并不这样认为,易学认为能量和其他物质一样是有生有灭的。易学的这种观点是完全符合辩证法哲学原理的:“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当然能量也不例外。易学指出:“精生气,气生精”,气就是炁流、能量、能、力。炁粒还原成炁体就不能生炁流了,炁流变成炁体也就不再是炁流了,这就象冰、水和水流的关系一样。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炁粒都在产生炁流,都在产生引力能和斥力能(辐射能),都在产生阴阳二气。能量的本质为炁流,是炁粒吞吐炁体使炁体流动的现象。炁粒为什么能够永不停息地生产炁流呢?从奇点理论可以知道,炁体是能级无限大的物质,当炁体变成炁粒时,炁粒的能级是一定的,由质能公式E=mc2确定,其余能级(还是无限大的)使炁粒吞吐炁体形成炁流,换句话说,炁粒是以炁体作为能源,能永久地产生炁流能量的物质。这就涉及到一个永动机问题。按照现学理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产生能量就必须消耗能源,就必须补给能源。事实上永动现象到处都是,永动不是主观的或者超现实的东西。例如哲学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远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理学指出:“整个自然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所组成,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电这种物质也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根本不会有静止不动的电。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量子产生恒定的电场和磁场。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停地绕原子核运动”,可见,永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实在的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物质永动的动力源泉是什么?还没有揭开物质永动的奥秘而已。现在揭示物质永动的科学原理如下:炁粒是以炁体为能源生产炁流的物质。宇宙里除了量子炁粒以外其余的都是虚物炁体(包括炁流和炁子),炁体以自由态(炁体和炁流)存在于太空、大气、经络穴位中,以结合态(量子和炁子)存在于实物物体中,因此炁粒实际是浸泡在炁体这个能源海里运动的。炁体这个能源无处不在,无须携带,也不会用完,故炁粒能永远生产炁流,能永动不止。炁体是唯一的理想能源,炁粒是永动机的雏形,永动机是完全可以制造出来的。

时空物质和时空的本质。时间、空间、意识、社会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根据哲学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根本没有非物质的或超物质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现象,但是还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本质。形成这些现象的物质就是炁体。易学揭示了时空的本质。易学的本质为气学,是关于气的学问,是以气阐述一切的学问。易学以气为手段对宇宙间的各种事物进行了气学分类,形成了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三大理论,分别阐明了气的来源、分布、演化、现象、性能和运动作用规律及其应用等问题。其中,阴阳五行理论由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六个理论组成,揭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本质问题。

何谓阴阳?炁学揭示了阴阳律的本质,阴阳理论就是关于引力和斥力的力学理论。研究揭示,阴阳是能流(力)的方向(引力和斥力)的易学术语,阴阳符号叫做爻,是代表引力和斥力的易学专用符号,阴阳理论是关于能流的方向的变化规律的学问。阴阳理论(阴阳律)就是哲学里讲的矛盾律(对立统一规律)。哲学已经揭示了矛盾律的普遍性、科学性、真理性。我们知道,任何质点物质都在进行吞吐炁体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结果是引起炁体的流动形成炁流,炁流就是能量、能流。这是能量的起源,是物质永动的动力源泉。质点吞吐炁体的能力和产生能流的性质(阴阳),和质点功率(内因)及外界条件(外因)二者紧密相关。换句话说,阴阳理论就是关于引力和斥力的力学理论。精生气,气的方向和大小为引力能和斥力能,用阴阳和五行表示。气流向精体为阴气为引力能,反之为阳气为斥力能(辐射能),用阴阳符号(爻,阴爻、阳爻-)表示。如图示:

何谓五行?现代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世界间有且只有场能、波动能、热能、光能、射线能共五类能量现象(形式)。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一点,易学里说,万事万物都“不超乎五行之外”。五行就是水、木、火、土、金五气,分别是炁体的稳流、面流、紊流、线流、粒流这五类炁流形态,反映了炁流强度的大小,其特例为场能(电场、磁场、引力场)、波能(声波、超声波、电磁波)、热能、光能、射线能(量子流)这五类能量现象,其能级为(Hz):声波?~105,电磁波105~1012,光1012~1016,射线1016~?,热能在热性光部分(红外光和热性可见光)。五行之水俗称风水、水气,就是场能物质。根据易学相对性原理,五行分类同样适用于实物(固、液、气体)界,此时的五行之水又指淡水及其水溶液。淡水和风水有类同的行为特征和功能,有相当吻合的类比性。风水就是空气中除了气体分子和尘埃之外的物质,即最近发现的非质点物质、能量物质炁体(在这里炁读jì不读qì)。易学指出:“水润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反映了炁流的基本特征:场能水气象水润物一样湿润下去,波能木气既弯曲向旁边展开又向前面传播出去,热能火气是炎热者冲向前,光能土气能使作物生长(光合作用),射线能金气为量子流,是束缚成团的气物质,它能产生场能,光能具有其余四行能量的性能。这些都是已被现学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五行理论就是五行能流相互作用规律的学问。在这方面,现学的研究是很不够的。那么,在科技水平几乎为零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们是怎样认识五行能量及其作用规律的呢?他们所用的科研方法就是悟道,也就是气功修炼开发出来的特异功能(经络功能、第六感官功能)。

易学以阴阳五行(力的方向大小、引力斥力)这对能量范畴为手段,对天(日、月、星、辰诸天体)、人(生物)、地(地球,非生物)三界(三才)物质进行了能量学分类,并研究其能量作用规律,于是产生了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四大易理。其中,干支、甲子、八卦分别是对空间、时间、质点物质的分类,相应理论就是关于其能流相互作用规律的学问。

天干、地支是天地二气(日月星辰和地球产生之气─—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干扰、支配作用,反映了天地二气的来源和阴阳五行性能,是对空间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天干是“来自天体的能流的干扰作用”之意,天干符号代表了天体能流的性质(方向大小,阴阳五行),天干理论反映了天体能流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和规律。天干作用如太阳的光热、太阳风、太阳引力等能量作用、月亮引力作用(引起潮汐和月经现象)、群星引起的年候差异等,天干引起疾病的问题在中医里有深刻的认识和论述。地支是“来自地球的能流的支配作用”之意,地支符号代表了地球的能流性质(方向大小,阴阳五行),地支理论反映了地球能流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和规律。地支作用如地球引力、地理、气候、环境、地磁、地热等辐射。我们知道空气质量对生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地气作用的结果。天干作用是间接的,地支作用是直接的,地支比天干作用力大得多,故易学上多用地支少用天干。

甲子是时间的代表符号,叫甲子历、干支历,是对时间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年、月、日、时四柱分别代表了太阳、地球、月球、地上某点(物)在银河系内的宇宙空间位置(日轨、地轨、月轨、物轨),反映了银河系内星辰、日、月、地四天体产生之气(星气、日气、月气、地气)的运动作用规律,反映了天干地支二股能流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和所产生的总体效应。

可见,干支和甲子理论揭示了时空的物质性本质(气)和统一性原理(干支结合成甲子,时间反映了空间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时空的运动作用规律和时空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作用规律(阴阳五行理论),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性这一哲学原理的物理学本质(经络是联系一切事物的纽带,气是联系一切事物的动力物质)。易学时空是物质的时空,具有能量性质,很显然比现学时空观(牛顿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更加接近时空真理。易学的时间概念是全息的,它反映了时间、空间、能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所以甲子历的时间功能是其他计时技术不具备的,重要的是,甲子历是没有误差的最科学的计时系统,而其他计时方法是有误差的。甲子计时系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从中可以知道很多信息。甲子时间信息在中医上广泛应用,子午流注法、点穴术都有应用。这就是易学的高明之处。永远不会有误差,是最精确最科学的计时系统。干支历记录了地球在星系天体中的相对位置,反映了天体对地球的影响效应,它含有三才要素(时间、地点和地星关系),是全息计时系统。甲子历年的起点是春分(1月4日),月的起点是当月的节气起点(在每月的4~9号之间),日的起点是子时(夜里11点钟,也就是地球正背太阳的时候。以中午太阳最高时刻为午时,相对的子时为日和时的起点),时的起点是单数点(如1、3、5、7、9点钟)。年柱反映的是星气变化规律,其实主要就是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因为在银河系内的其他星球天体的位置是比较稳定的,它们产生的阴阳五行之气也是比较稳定的,其变化规律由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甲子理论揭示。干支历以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五行星(木火土金水五星)和太阳共六星连成一线的时刻为太阳钟的起点,计为上元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以后每60年为一元,上、中、下三元共180年为一周期。如图示:

现代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能稳定存在,可以用容器装起来的质点物质是分子离子物质,也就是固、液、气体等实物。双原子分子是能稳定存在的最小的物质形态,单原子是不能单独稳定存在的,否则会变成离子和量子,原子只有变成离子才能单独存在,量子只能以射线形式存在。根据炁学理论,原子是由阴阳量子和层间的电磁场物质结构而成的,用易学物质结构理论表述为,原子三才质点是由阴阳两仪质点和太极物质构成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原子构成分子万物(固、液、气体实物)的情况,如图三所示。

实物质点是三才物质,是组子。八卦是对组子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组子是由阴子、阳子、炁子共三类基子物质组成的,例如:阴阳量子构成原子,阴阳原子构成分子,阴阳分子构成物体,在结构体内是电磁场(炁子)物质。每一子都在产生阴阳二气(引力能和斥力能),都有阴阳二态(外界条件会引起三才阴阳性质发生变化),三子共有八类组子,用阴阳符号(爻)表示即为八卦符号,其命名为八卦卦名,此即八卦万物类象的来源和物理意义。很显然,八卦代表了所有组子的阴阳五行性能(合力的方向和大小),所有实物都可以用八卦进行分类。八卦的三爻是构成事物的三大要素的代号,这是八卦三爻的物理意义。三大要素构成了一件完整的事物,所以八卦携带了相应事物的所有信息,反映了事物的性质、功能等完整的内容,参见《八卦万物类象》,这是易经卜技术的信息来源之一。可见八卦是全息信息库。

八卦产生之气叫做卦气,卦气使组子两两相互作用,共有六十四种作用关系,这就是六十四卦,代表了所有八卦质点之间的两两作用关系。八卦理论是关于八卦质点的阴阳五行性能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学问,就是八卦力学理论。上下卦位反映了两卦质点之间力的相对大小关系。这就是六十四卦的来源和物理学含义。《周易》经文(理论)就是关于八卦的性能及其应用的学问。八卦代表了质点的时间、空间和能流性质(阴阳五行)三才信息,是全息信息体系。八卦分类理论和化学的原子分类理论是一致的:三爻对原子的三层结构(核子、电子、炁子),八卦对八族元素,六爻对六个稳定周期(第七周期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六十四卦对六十四类元素性质(六十三类稳定元素性质,放射性元素为一类性质,第八副族同周期三个元素同一性质)。八卦重迭成六十四卦,原子结合成分子万物。

可见,易学是以一(力、气)概万、包罗万象的学问,只用力学原理(引力和斥力)去阐述所有事物关系和现象,这一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是一致的,后者只用矛盾这一哲学范畴去阐述所有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现象。这两种方法论远隔几千年竟不谋而合,这是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合点,只是易学的方法论更为科学,易理和易术合二为一,这是现学所没有的功能。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和八卦理论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理论,是宇宙六大全息信息库。它全面概括了宇宙事物的所有关系,把天时、地利和人和三类因素都包含全尽了。学过周易预测术的同志就能够充分体会到以上易经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炁体作为预测媒介的实在性,它可以预测任何事物。易经科学只用了37个信息元(8个卦,10个天干,12个地支,阴阳2,五行5,共37个),就把宇宙间所有事物表达清楚了,这是多么伟大渊博的思想啊!面对古人创立的易经科学及其所包含的精深智慧真是让我们惭愧啊!神奇的中医、神奇的气功、神奇的易卜术无不显示易学的巨大威力。今天,炁体的发现必将把易学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形成炁学,使科学如虎添翼,促进科学的进步,必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面貌。

易学是能量科学,是关于能量问题的学问,它从能量观点认识物质世界。易学把能量叫做气、炁、阴阳五行。由于气只有六类(元气和五行气合称为六气),六气都是能够用人的感官感知的,尤其是可以用第六感官经络穴位感知,而经络穴位功能可以用气功修炼的方法开发出来。因此古人能够用悟道这一特殊的科研方法完成了能量学的研究工作,并加以广泛应用,而无须借助任何仪器设备。根据能量的运动作用规律,我们就可以了解能量运动作用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易学具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鬼神。前知五千年,后知五千年”的无所不知的占卜功能的科学原理。但是很显然,由于易学没有深入研究实物精体,因此对精体的认识是很不够具体的,也就无法加以生产和应用,造成了科技不能够发达的状态,这是易学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易学从根本上无法创造物质文明。

生命物质和意识的本质。易学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在于经络元气,而不在于肉身,元气决定了生命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活动。生物是完全不同于非生物的特殊实物,非生物形成了自然现象,而生物是形成生命现象(社会、意识、思想、特异功能、心灵感应、智力、生命力、灵魂、生物能等现象)的主体。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性能和现象,因此一定有不同的组成和结构。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构成细胞,细胞构成生物,在分子之间和细胞之间还有气物质,就是虚物炁体,就是经络穴位物质。具体地说,生物是由固态的骨肉发甲、液态的体液(津血)、气态的呼吸消化道、炁态的经络穴位共四个系统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固液气三态构成生物的肉身系统,炁态经络构成生物的意识系统(生物能系统、生命的动力系统)。经络穴位是由炁体构成的物质系统,经络物质就是意识物质、灵魂物质、生命物质、生物能物质。其中,经络是决定生命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系统,是生命的动力系统、生物能系统;经络物质气是形成一切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的本质在于经络而不在于肉体,死人和活人的唯一区别是死人没有经络没有元气,在肉体方面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易学指出:“经络主行气血”,经络管道由体液占据时叫做血脉,由元气占据时叫做气脉,行气在气血二脉内流动,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易学说:“心物一元。心藏神”,心(意识、精神、思想)物质就是一元物质─—经络元气、神。中医把脉就是根据经络中的六气运动变化产生的生命现象─—脉象进行诊治病患的学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但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意识就是一种物质,并没有把意识当作物质看待,例如哲学说:“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意识现象。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外。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定是物质的,意识物质就是经络穴位物质─—炁体。

第10篇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ch,C.R.Crun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ContentandImplementation.Boston.AllynandBacon.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网络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且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网络已经从最开始的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源逐渐演变成为人们通过购物平台,人们使用网络在家即可完成物品购买,此种情况的出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方面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其重要性也逐渐地突显出来,当前网络经济已经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鉴于此种情况,应该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解,对其积极的影响进行推广,不利的影响则给予改进。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对两方面影响都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第一,可以减少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人会从国外购买物品,这就是国际经济贸易。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从国外购买商品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还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这样不仅延长了贸易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贸易成本,但是网络经济不同,人们可以直接从网络上下订单,当国外企业收到订单之后就可以发货,货物会直接送到买家手中,这样的交易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所以说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成本[1]。第二,加快了全球市场形成的步伐。网络经济优势在于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无论是你身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从世界各地购买你想要的物品,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很受人们的欢迎,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等融入到了这个大市场中,全球性市场的形成步伐逐渐加快。另外,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催生了一些新贸易方式的出现,比如说,在国际贸易交易中,物品订单、提货单以及发货单等都需要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可以将纸质信息转换为电子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相关部门,此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就是网络经济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体现之一。第三,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我国贸易中,服务贸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则提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服务贸易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而电子商务又和商业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此种情况下,我国的旅游业、工业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贸易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本文对这些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使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很多网络黑客会侵扰,而且网络交易所采用的网络资金支付方式也会存在着安全隐患,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犯罪的现象与日俱增,此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风险。第二,暴露了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落后的弊病。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来开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要知道,国外的货物若是想要运送到买家手中,就必须要通过物流来进行配送,而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的:首先,物流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对物流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其次,物流一体化发展还存在漏洞;再次,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当前人才紧缺成为了制约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和电子商务等类型公司的战略性合作不够全面[3]。第三,导致人才紧缺局势更加紧张。电子商务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因为其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家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也就是说,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此课程是新开展的,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这样就使得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另外,高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率比较低,此种情况使得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不平衡,两者处于矛盾状态,这一情况的在加剧了人才紧缺局势的同时,也使得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推动网络经济更好地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措施

(一)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若是想要促使网络经济进一步的影响国际经济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此产业的重要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此重视程度,然后促使企业能够从电子商务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电子商务带出国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开展的新渠道。

(二)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制造业大国,有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中下层,所能开展的工作都是较为简单的,并且没有技术含量,还会对环境等造成破坏的工作,而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则掌握在其它国家中,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4]。针对此种情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尤其是一些生产高科技、无污染以及多功能产品的企业,只有这部分企业提高了竞争力,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才能提高自身地位。

(三)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在网络为主的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是否可以处于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种情况,国家应该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解决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安全风险等,然后应该将国内的骨干网络集中起来,以此来拓宽我国网络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比例,增加网络的覆盖率,以此来促使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网络购物,而且网络购物人数以及购买商品数量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时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针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若是其影响是积极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若是其影响是消极的,则应地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促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加快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如男,袁玮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11):33-35.

[2]贾春阳,孙硕,吴天鸣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商,2015,(20):107-107.

第11篇

一、 创新主流板式的缺憾

自从本世纪初能彼得提出创新理论后,许多学者在创新管理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厄特巴克和艾伯纳西(utterback and abernathy,1975)关于创新的主流模式被认为是创新普遍适用的理论(tushman,1986; utterback and suarez,1993)。但最近有专家提出,创新的主流模式具有局限性。 随着新经济的到来,创新过程已变得非常复杂(oecd,1998)。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需要完善,特别是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企业组织结构与合作协调所产生的影响还是一个较少触及的课题。另外,竞争的提法也有了新的含义,由于跨企业项目的出现,复杂产品系统的竞争已在项目层次上展开,而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网络结构和创新项目早已超越了公司边界,多个创新成员共同合作才能取得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成功。而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商品的创新主流模式便专注于单一企业的战略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忽视外部创新成员的作用,因此,创新的主流模式并不适用于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管理。

同时,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许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性质、结构和动力。信息技术正在快速扩散到复杂产品系统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技术加快了复杂产品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软件工程和系统集成已成为飞行模拟器、程控交换机、飞机发动机、飞行器等许多复杂产品系统的核心技术。拙劣的软件设计、开发和管理以及系统集成能力薄弱往往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或项目中途夭折,最终使得许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失败。另外,创新的主流模式着重于机械和机电技术,而对软件技术和软件工程未必适用。因此,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必须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定性和危险。

直到90年代中期,还很少有人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进行系统的研究(miller et al. 1995; tidd, 1995;gann,1997)。复杂产品系统理论提出之前,尽管有学者对航空工业、电信工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过独立的研究和分析,但还没有人将这些研究归纳汇总为一个独立的创新管理范畴,也没有人意识到复杂产品系统的性质与大规模生产商品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二、复杂产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复杂产品系统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英国萨克西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和布赖顿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创办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中心最先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

英国萨克西斯大学教授、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中心主任霍布德(hobday,1998)解释,使用“复杂”一词意于反映产品中为顾客定制元件数量的多少、技术含量的高低、系统控制需求的强弱等产品要素的特性。该中心的汉森和拉什(hansen and rush, 1998)定义复杂产品系统为高成本、工程密集及信息密集、具有大量专用子系统和元器件的、为顾客定制的产品。鉴别产品是否复杂产品系统主要考虑其成本、项目周期、复杂程度、技术不定性、系统层次、定制化程度、风险、元器件种类、知识和技能含量、软件应用范围等因素。

简言之,复杂产品系统包括那些大型、高成本、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项目周期长的产品、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戴维斯(davies,1997)给出了五个工业门类中复杂产品系统及大规模生产商品的实例(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复杂产品系统的分类与我们目前常用的高技术产品有所不同,例如个人计算机属于高技术产品,但由于其大规模生产的特性,不属于复杂产品系统,而钢铁厂虽然属于夕阳工业,但建造钢铁厂却是一项复杂工程。

二、 复杂产品系统的特性

霍布德(hobday,1998)认为,复杂产品系统主要在六个方面与简单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存在差异(见表2)。1.产品特性。复杂产品系统由许多具有复杂界面及为用户定制的子系统和元器件组成。各组件通常以层次链方式集成并为特定的客户和市场预制。子系统往往自身就具有复杂、用户定制和高成本的特性。由于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许多复杂产品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加,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上升。例如,波音飞机发动机由2000多个元器件组成,其中许多元器件并非标准件,而是为发动机特制的。再如,近年来程控交换机的功能有了明显增加,以适应数字传输、多媒体、宽带交换等要求。

2.生产特性。复杂产品系统一般为特定用户或市场以单件或小批量进行开发、定制和生产。项目决策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生产的重点在于设计、开发、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例如,核电站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可能要持续10余年,在这期间需要与买方及用户频繁接触,不断获取反馈信息。除了完成自身的生产和加工任务外,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厂家还要经常协调大量的供应商、用户、协作公司、标准组织和政府部门。因此,系统集成是复杂产品系统生产厂家必须具备的重要生产能力。据对美国飞机发动机行业调查显示,将航空电子控制系统、推进器以及其他复杂的空气动力元器件集成为民用飞机发动机大约需要投入研发经费40~60亿美元。

3.创新过程。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生命周期有可能延续数十年。产品更新换代时,系统复杂性可能明显增加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功能、容量和可靠性的需求,加之对部分定制元器件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促使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源源不断。因此,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并不遵循厄特巴克(1993)所描述的创新生命周期规律。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需要用户的高度介入,以使用户需求能够直接反馈到创新过程中,而不是当产品在市场销售、客户使用之后再进行改进。因此,复杂产品系统用户往往自始至终参加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他们频繁地直接介入复杂产品系统的研发、生产、调试、开通、维护保养、更新换代、重新设计和再创新。同时,由于复杂产品系统的许多元器件或子系统并非由系统集成厂家自己生产,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也需要供应商的早期介人,以保证供应商能够为该系统提供符合要求的元器件。因此,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创新与扩散往往是相互重叠、难以分开的。另外,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所需要的技术非常广泛。系统越复杂,创新所需要技巧和能力的范围越广。其中大部分技能和诀窍依附于掌握这些知识的少数高级技术人才,而并不物化于产品之中,因此这些技能和诀窍很难复制和模仿,使得创新产品和原始创新者保持长期的稳定。例如,飞行模拟器就需要有关机械、电器、机电一体化、精细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系统集成、材料、自动化、数据交换等方面的技能和诀窍。

4.竞争战略和创新协调。由于复杂产品系统的竞争往往介于跨企业项目之间发生,因此相应的竞争战略研究应该以项目为基础,而并非像大规模生产商品那样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复杂产品系统的竞争战略通常注重投标、设计、开发等活动的有效性,而不取决于生产的规模效益。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往往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单独加工,因而制造系统设计这个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在复杂产品系统中并不重要。具有竞争优势的系统集成厂商具有卓越的项目管理技能,特别是相关的危机管理和软件工程能力。另外,复杂产品系统的竞争优势往往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的目的应着力于提高系统集成者的国际竞争力。

5.产业结构和演进。有机的管理方式适宜于复杂产品系统的管理,以减少管理层次和繁文冗节等官僚作风。为了实施有机的管理,企业的组织架构应有利于快速决策和具有弹性,扁平型结构比金字塔型结构更为有效。应授予项目组较大的权力,使项目经理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快速处理顾客和政府反馈的信息、预见和应对危机、采用新技术。有时还需要以大型项目的实施为基础,组建由原材料和元器件供应商、分包厂商、系统集成者、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用户等方面参加的跨企业联盟。

6.市场特性。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中政府的介入、国内市场保护和交易次数较少,市场竞争一般并不激烈,使得市场这只主宰大规模生产商品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大打折扣,商品在规范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传统观点面临挑战。复杂产品系统的市场趋向于独家垄断或双头垄断。统一的市场定价并不存在,每一笔交易都可以进行讨价还价。交易并不频繁,但交易金额较大且需要时间较长。交易经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响,各国政府均倾向于鼓励使用本国企业的产品。政府介入复杂产品系统的交易出于诸多考虑,例如:安全(飞机、核电站、信息系统等)、争取成为国际技术标准(电信系统)、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电力系统)、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战略和军事需要等。在英国,直到80年代中期,电话交换机市场由少数几家国内生产厂家控制,此后,政府做出的新规定也只允许一家外国企业(瑞典的爱立信)进入。

表2中所列出的复杂产品系统或大规模生产商品具有典型性,实际的产品很难完全符合,大多介于这两者之中。根据对程控交换机特性的研究(zhang and igel,1998),在表2中列出的32个因素中,程控交换机有3/4的因素符合或接近复杂产品系统。

四、复杂产品系统与创新网络

外部资源在创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依靠外部资源取得创新的成功已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一些学者在网络(network, freeman, 1991; debackere et al, 1994; hobday, 1994)或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 wissema and euser, 1991)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德布雷逊和艾姆塞(debressonand amesse,1991)强调技术型企业大多依附创新网络,离开了网络,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生存。多戈逊和贝桑特(dodgson and bessant,1990)认为,创新网络对于企业迎接创新挑战非常有利。因为诸多创新者之间的复杂联系和关系,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需要在创新网络中实施。

哈坎逊等人(hakansson et al,1992)提出了一个适用的创新网络范式,包括行动者(actors) 、行动(activies)和资源(resources)等三个因素。这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在网络中,行动者已不单单是系统集成厂商、买方和卖方,而是还要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投资商等(见图1)。在创新网络中,行动者通过创新行动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协作(bruce et al,1995)、技术协作(dodgson,1993)、合作(faulkner,1995)或战略技术联盟(hagedoorn,1993)等。

由于创新网络包括多个行动者,复杂产品系统的成功需要所有创新行动者的有效参与和协调,否则,单一企业的努力及行为改善对于项目的完成和增强竞争力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五、研究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意义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在新经济时代将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90年代起,复杂产品系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和维修保养已逐渐成为工业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主要贡献因素。1994年,英国复杂产品系统产值高达680亿英镑,占当年gdp的11.9%。美国1991年宇航工业产值为1500亿美元,是当年全球半导体工业产值的两倍。亚洲四小龙尽管在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发展很快,照相机、汽车和记忆芯片等大量出口欧美国家,但在复杂产品系统方面尚未对西方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即使是日本,大型电信设备、宽带网络系统、宇航工业等复杂产品系统也未对欧洲国家和美国构成威胁。究其原因,一是欧美国家在复杂产品系统方面暂时处于领先;二是复杂产品系统市场大都受到本国政府保护而未完全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高。美国在复杂产品系统方面的优势保证了美国经济连续10年持续增长,而亚洲四小龙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损失惨重,日本的经济也是持续衰退,连年不振。

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管理和过程与大规模生产的简单商品截然不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代表了一种新的、重要的、与经典理论不同的研究范畴。区分复杂产品系统与大规模生产商品对于创新理论、政府政策以及企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不同的复杂产品系统之间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特性,但总体上仍具有相同的创新范式、结构和动力,这就为创立对应于经典创新理论的复杂产品系统理论提供了基础。

第12篇

现状:不得不做 不转不行

当前,化工行业正面临金融危机以来较为严峻的困难局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表示,从原因分析,供需失衡仍是主要原因。2012年以来,国际经济曲折艰难,国内经济持续放缓,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化工行业市场需求,特别是与工业投资等密切相关的合成材料、基础化学原料等的需求长时间未能有大的改观。而相对需求的低迷,市场资源的供给总体充足,在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下,行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加之进口冲击不减,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国内化工品市场失衡,价格走跌,利润下降。

严峻的进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2013年外贸需求下降和贸易伙伴政策收紧将成为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双重桎梏。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体宏观经济运行波动剧烈,经济增长失速,资本大规模外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认为,这一态势将对中国化工行业2013年的进出口形势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告诉笔者,现在石化行业已经到了不转不行的阶段了,国内石化行业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相对精细化工,原材料化工“两头在外”的情况更多一些。石油等原料进口,产品出口,而我们更多地是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从去年的情况看,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的一些子行业经济效益比较差,亏损面也较大。就是因为国际市场相对萎靡,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一些影响,而国内处于低端的产品价值又无法提升,导致效益下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表示,目前大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而一些高端的产品自己不能满足需要,尚需进口,加上我们的能源资源保障不够,使得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

中国吴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李建斌告诉笔者,从当前化工行业实际运营情况看,由于国内外市场持续低迷,前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产业结构性矛盾正在显现,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差距也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一些企业虽然着手企业的转型升级,但动力不足。因为即使企业生产的一些端产品,也能获利。再加上国内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拉动了传统产业产能的大幅扩张。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才积累下来更大的产需矛盾。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内外需求大幅减弱,进一步加重了原有的产能过剩,一些粗放式经营企业必然出现较大亏损。这时企业若再不转型就只有死路一条。

“从化工大省江苏省来讲,去年化工企业过得都比较艰难。转型升级成为整个江苏的化工行业和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会长秦志强说。

秦志强告诉笔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江苏省的问题一是全省化工产品进出口逆差比较大,且在短期内难有根本转变;二是江苏本身受到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制约很严重,95%以上的能源、资源都需要靠省外采购,能源、资源和环境始终是套在江苏化工行业头上的“紧箍咒”。现在全省的化工总量已经很大,人口又相当密集,集聚在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上,难有再大的发展空间。连省内化工园区的发展都如履薄冰,生怕老百姓再在环保方面提出什么异议来。另外,全省精细化工和化工新产品所占比重在整个行业的总量中偏低,精细化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江苏化工大省的身份并不相符。如果现在不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再往后转起来就很难了。

四川川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佳才也表示,2013年化工行业竞争是一片红海,加之同行业企业的自然矿产和金融资源的配套,基本是国进民退,但市场竞争却是处于同一个环境。他们作为一家民营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显得比较苍白,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转型成为必然。

问题:转型规划执行难 企业创新能力差

2013年对石油和化工行业及企业来说,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迫切,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全行业转型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信达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麦土荣谈到,对于化工行业的转型发展,我们更愿意看到,政府能在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多提供政策指导;同时出台有效措施,保障化工子行业“十二五”规划及准入条件的执行、落实。其实化工各子行业的准入条件和规划都已做得比较好,但执行起来有难度,制约了行业的转型升级。现在化工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论哪个行业,只要把核心技术掌握了,产能都是过剩的。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审批上更严格一些,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所改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政府的审批环节,能把各子行业原有的规划执行好,对行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促进。

以纯碱行业而言,其“十二五”规划已经对如何推动行业发展有了很明确的要求,而且准入条件也已颁布。但这两年该行业不仅新增的产能很多,一些落后的产能也没有被淘汰掉,问题就比较严重。主要是地方与中央政府有一个博弈的过程。但规划和准入条件落实不好,不仅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对纯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

“将来应该政府出面,要么不让他上,要么把标准定高,可以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煤气化指标拿来作为标准,从能耗上、技术上加以限制。”麦土荣说。

有的企业谈到实现转型的难度在于技术创新。

李建斌表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是缺乏专有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差。国外一些化工企业都相继退出了氯碱、纯碱等能耗高污染大而附加值不高的传统产业,转向医药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等产业。这些企业的转型都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因为他们从20世纪70~80年代就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研发和储备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型,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起步都比较晚,因此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虽然发改委、工信部多次提出实现产业升级,也从政策上给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因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及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也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再次,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高新技术的研发,加上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影响了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进度。

另外,从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上,现在行业整体管理协调的力度不大,效果也不明显。大家都认为化工是投入产出比较高的行业,所以盐业、煤炭、电力等不少领域的企业都把目标投向了化工产业,加剧了该行业的过度竞争,使得本该能做出自己特色的企业也只能为生存而跟风上项目,十分不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战线并非越长越好,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

对策:行业积极推进 企业提高意识

赵俊贵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形成大规模需求,对接近终端消费领域的新型产品的需求增长将远高于基础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其中包括机硅、有机氯、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化工新材料是当前自给率最低、最急需发展的领域。化工企业应密切跟踪精细化工与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展,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提前进入开发试验阶段,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技术,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面向高科技产品投资的宽松政策,促进化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行业能否走出困境,一方面取决于宏观经济及行业需求能否恢复;另一方面,取决于行业能否在供给方面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并合理控制成本支出,提升盈利能力。

此外,要密切关注化工产业投资增长持续高位的情况。国内化工产业基本为市场化运作,再加上有些化工项目的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投资资金相对较小,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企业凭借较强的适应能力迅速发展壮大,但站在宏观层面,从当前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趋势来看,化工企业必须将投资方向进行调整,如建议相关企业投资标的瞄准高端新材料等新兴领域。

高世宪说,转型升级是一个长远的方向,不仅需要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环境保护和能源及资源消耗的问题也应充分考虑。

秦志强谈到,“十二五”经济转型期,在江苏化工企业中一要提倡包括工艺技术、企业文化、发展思路、商业模式等综合性的创新。企业要实现差异化,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发展,从拼资源、拼价格,向追求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形成企业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从规模扩张向注意质量提升转变。

二要关注能源和资源的约束问题。江苏化工的转型升级,既要摆脱单纯依赖能源资源的局面,又要在新能源、新资源上有自己的拓展。

还是积极推进绿色化工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并还要将化工园区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制定化工园区的考评体系,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

王佳才表示,实现转型唯有创新。2013年公司要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寻求差异化产品,开辟产品中的蓝海;实现管理创新,大幅降低管理费用;还要进行模式创新,将知识产权资本化,由传统制造业转型为制造加技术服务。

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及深入的研究,2013年,和氏璧化工公司提出了结合当前形势的客户聚焦项目。公司将采用各种形式,积极主动邀请化工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的重要高层参与该项目,通过深入沟通,充分了解其各种需求,并制定出服务各个产业链的计划,以专业的平台、高品质的产品与长期持续改进的最佳增值服务回馈于石化产业。

李建斌说,吴华公司在产业转型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氟化工,积极培育精细化工,调整优化氯碱化工;同时还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公司下属的科研院所各有独特的专业技术,要将这些院所的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更好地支持所属企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