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1 09: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0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我们要制定高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软件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用四个过程。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都不能说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08.4.

[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蒋兴东.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设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8.

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3-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整体现代化方式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于改善教育状况,促进人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资源方面。首先,各级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完善基础性硬件环境构建,从计算机的购置到网络环境的布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当前学校网络已由最初的校园网建设发展到了今天对数字资源的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次,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不少学校通过加快校内网站资源建设,以及不断丰富校内专业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并分派专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使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

1.1.2 培养了大量信息化人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由于很多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因此,使得信息技术专业性知识得以不断延续和开拓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新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地区性应用水平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取得了较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层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因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硬件设施的购置到软件环境的构建与东部地区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2 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合理现象

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硬件设施的不断配置完善,还需要在这个平台山,不断开发实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但在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兼顾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开发适应和满足当下教育状况的软件资源。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就理论而言,确实是当下我国教育中需要亟待开发的项目,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开发者并没有在开发前通过了解学校这一较小的教学环境,在合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

1.2.3 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问题

部分地区或学校在进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往往更偏重于信息化资源的内容,这种缺少安全保证的开发方式,是极不利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长远性发展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也起到了一定阻滞作用。

1.2.4 评价体系缺失现象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往往各自为阵,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方式,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看,是极不科学的。而同时,由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进行测评,使得学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愈加稀少,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趋向平衡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东、中、西地区只有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化发展,方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以不断缩小中西部与我国东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加快实现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2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将不断趋向合理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科学合理,将改变旧有的较为盲目的开发模式,而充分遵照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宜的开发,避免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使得开发的信息化资源理论过深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对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裨益不大。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实现很好的衔接。资源开发后应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具体应用,避免信息资源开发后出现闲置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开发前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即时价值。

2.3 信息化资源将更有安全保证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与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步进行。仅重资源开发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的现象,是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趋势的,缺乏安全保证的信息资源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淘汰,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2.4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建立,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互不交流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为信息化整体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确立提供较好的依据。

3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实现在各地区建设程度的趋向平衡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断趋向合理化、信息化资源更有安全保证,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以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庆元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成为推动当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1-2]。庆元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庆元县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庆元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基本完善。庆元县农业局设立科教信息中心,明确了职能和职责,确定了专业人员。全县20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站,发展农村信息员345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社)、种养大户近1 000户。形成了以农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二是信息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以县农业信息网为主导,依托浙江农民信箱、浙江万村联网等服务平台,形成了电话有专线(农技110、12316)、手机有短信(专家短信)、报纸有专版的良好局面。三是信息系统应用逐步加快。近几年,庆元县充分利用浙江农民信箱、浙江万村联网等平台,进行农产品买卖信息公开、农情调度、病虫害预警等。应用和推广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系统。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信息服务不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庆元县已建立了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信息服务网站,但农业信息规范化水平仍然较低[3]。农业信息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2.2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

在许多乡镇政府甚至村委会,虽然都挂有“农协”、“科技学校”或“村阅览室”的牌子,但大都形同虚设,无法提供有效服务。直接服务于农业第一线的植保站、农技站等服务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健全,有的植保站、农技站只是销售农药的“小卖部”,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4-5]。

2.3农民文化程度制约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已习惯于按政府指令安排生产和经营,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如农村的电话装机率、微机装备率、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率、联网率、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等都很低。因此,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待于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信息消费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及时准确的提供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专业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不完善,使得目前庆元县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3]。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的农业技术体系,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知识。要大力挖掘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的数据库内容,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3]。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

3.2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

采取政府投入和农民自主建设相结合,根据不同信息需求确定相应建设水平,尽快完成由市县乡村的信息网络基础硬件建设。切实解决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如在乡镇成立信息中心或信息室,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快捷的形式编辑、整理好信息,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递到村,定期或不定期由信息员把收到的信息张贴在村里的信息栏,农民可随时查阅、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信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制约了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在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4-5]。

4参考文献

[1]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4),38.

[2] 冷崇总.农业信息化与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经济问题,2002(4):32-37.

[3]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J].信息化与网络建设,2006(12):53-54.

第4篇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会计只有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提高其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职能,提升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1.以会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2.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实现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4.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多元化。通过信息接口,可以收集来自单位内外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任一会计期间多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运用复杂的数字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比较和决策。

5.实时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不论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进行相应的分类、汇总、计算、分析,实时主动的反映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其以上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高校的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形成高度契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向校内外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实现了制单、记账及报表生成的“会计电算化”,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它距离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全面地涵盖会计信息化实质和内容,最多只能说是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一旦单位建立了计算机处理账务的系统,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出具报表,我们即可认为该单位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即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会计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组成的新型系统,它较会计电算化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运用综合知识与技术处理信息的系统,更多强调的是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侧重的是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财务局域网络,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有的学校还开通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缴费等功能,使校园网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办理业务,方便教职员工的工资查询,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助学金发放等,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行业协商一致的标准才能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被更快捷地采集、汇总和运用,才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判断。

我国的会计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数量众多,但标准不统一、平台各异、软件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进行数据通讯和转换等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其次,校内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通用接口。信息不能共享利用,需要数据利用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进行传递,相同的信息需要不同部门的重复输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出错的概率,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外不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内不能与校内其他部门和师生进行及时沟通,不能与非财务信息及时交流共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无法满足管理部门和校内各部门对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与校内外其他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彼此共享信息资源。

(四)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要实现会计全面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和加剧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部委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高于一般地方院校,公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一般高于民办高校。

四、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理念决定发展,会计信息化理念对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引作用。

会计信息化理念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服务、管理、决策融为一体,向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字准确,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有用必须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是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三是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着力构建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指,为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活动的结果。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2011年,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成立,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制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要求会信标委应于2012年拿出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然后制定各项具体标准,稳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造成目前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依据需求自行建设,难免会多走弯路和造成巨大浪费。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云集,所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可以率先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标准化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局限于财务部门,与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充分,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首先,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缝衔衔接。比如:账务系统与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出错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

其次,部门协作,共同建设,实现与人事、教务、学生、资产、后勤等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直接的数据传递。建立通用接口,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率。

再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预约报账,即采用网上提交报销单据、自助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现场提交报销内容、完成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积极拓展“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资金结算更加便捷、安全,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

(四)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支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财务数字信息较传统手工会计资料更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其舞弊的隐蔽性也更大,因此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库及编程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会计人员往往除了熟悉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外,对其他的业务技能掌握甚少;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知识比较缺乏,不能很好的解决和处理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第5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 教育理念

1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相对于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得多,庞大得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大脑,而其传播的速度、数量均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及其发展与它所处的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社会中的教育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具有其独有的特征,需要我们赋予教育理论和实践新的时代意义。

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系统中信息的重要性,系统地分析其中的信息并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需要广泛地使用各种媒体技术,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带来的是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一节课时中的信息容量提升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授课模式也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而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上,总体情况是: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①因此教育信息化仍然任重道远。面对这些转变,我们不但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把握好信息社会所提供给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条件,要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将教育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2 教育信息化使教育理念发生变化

教育信息化使得传统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更易于接触到信息,学习过程也由以集中授课为主更多地转变为了以个体自主学习为主,“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的普及使更多人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分子所独享的特权。传统教育将教育限定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学习和工作被认为是人生的两个不同的时期,但是进入工作阶段后知识和技能却是不断更新着的,从前学过的知识当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情况时可能会不适用,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知识与技能,以因特网为中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为学习者学习和工作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这也导致了教育的时空观发生了变化,时空分离的学习方式给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由度,这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学习,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

3 教育信息化使学校教育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也促使学校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对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搜集整理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他们可以方便地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校的教学设备变得比以往更为复杂和强大,计算机通过网络相互共享学习资源,多媒体设备使学习内容的展示更为形象直观,校园网提供给师生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通道。这些变化都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过渡的进程。

教学过程也将充分地利用起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分析,可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关于学生的各种相关信息,理清教材内容的结构关系,根据设计阶段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在实施过程中要呈现、传递教学信息,收集反映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要制定好教学工作计划,保证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的运转,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结束后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分析信息,作出教学评价。在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中,明确了“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③其中信息化处理过程保持了与教育技术所涉及的五个要素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同时也表明了现代学习过程及学习资源可以完整地架构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该定义从定义之初就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直至今日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仍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对其中要素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的定义。结合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我们给出了教学信息化处理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在教学内容上,相对于传统口传笔授的传递方式,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将更多地融入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交互的人机界面更加友好,组织和展示内容更加符合人类的自然习惯。这种互动性使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频繁。通过收集交互过程中的数据,将有助于评价阶段反馈信息的分析。此外,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减少抽象概念认知具像化的负担。我们要“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而不是把它只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工具。”④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进度去选择合适的课程,学习成为了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变化将深刻影响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4 教育信息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一直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常体现出一种‘唯我性’和‘至高性’,师生关系也被简单化为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单赢式的教学活动。”⑤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及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但却忽视了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及个体需求,无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注重人才的探究培养,要求学生注重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讲究思维的效率,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通过这些基本能力实现知识探索和创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注重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使之在复杂的社会和浩瀚的信息大洋中不迷失前行的方向。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如何运用信息工具去解决问题,能运用这些工具去搜寻想要获得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形成适应新时代的价值理念。通过信息化教育,学习者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同时,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了自身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第6篇

具体目标:

到2015年,江干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1.提高标准,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步伐。按照教育超前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教育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名校(园)集团化战略,确保新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功能布局上能满足现代化学校的办学需求。“十二五”期间,建设10所示范性数字校园,建设3~5所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1~2所创建为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2.统筹发展,深化教育应用平台建设。建设标准统一、数据互通、资源丰富、功能齐全、高效安全、广泛应用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化平台体系,涵盖统一身份认证、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网络教研训、协同备课、自主学习、竞赛考试、课题管理、论文管理、网上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视频会议、直播交流、远程教学、家校互联、学生成长档案、班班通主页、个人微博、即时通讯、校园一卡通等各项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功能,到2015年,全面建成“数字江干”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认真做好教育技术能力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岗位培训等多种手段,积极推进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通过招聘现代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壮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

主要工程

1.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数字校园是指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2.数字化教育应用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融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以江干教育信息网门户网站为核心,实现与各学科子网站、各校园网门户网站无缝整合,面向公众的一网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以现有的办公业务系统为基础,整合全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与资源,建设江干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开发能满足一站式协同办公要求的教育业务管理应用功能,以明显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无纸化、数字化办公能力。

建设功能完备的远程教学平台,一要能为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提供视频会议服务;二要能对优质课堂、各类活动进行网络直播;三要能对各类视频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供合理便捷的上传、下载、分类、检索、点播功能;四要有良好的交互功能,满足因特网远程教学需要;五要能有效沟通其他业务平台,提供视频类资源支持服务。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为目标,建设江干教育数字图书馆。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程

制定全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引进紧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稳定队伍,每年对网络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至少48课时。

第7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 企业信息化 发展策略 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8-0215-01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很多电力企业开始逐步转向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然而在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时间资源以后,虽然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已经具备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软硬件资源,电力企业初步步入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供电企业只关注各自的业务内容,没有考虑到统一的规划目标,导致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出现了多种问题和不足,阻碍了供电局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现状

结合对大量电力企业信息建设水平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当前大部分的供电局在自身企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目前大部分的供电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及集成应用方面,系统设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目标,信息系统之间分散,关联性不强,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从这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的供电局基本没有实现“统一规划、标准统一、系统集成”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2)各个信息子系统之间是完全隔离的,缺乏数据信息的交换机制,整体系统服务水平落后。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的各个信息子系统对于整体的业务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参考价值不大,实际操作困难,不利于电力企业业务处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利用,严重降低了供电局信息系统的处理效率。

(3)供电局业务工作处理流程不够明确、细致、规范、统一,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目前的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处理流程模糊,繁琐等情况,难以实现电力企业业务处理的规范化操作。

3、供电局信息化建设路线

3.1 信息化发展目标

(1)数字化道路。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供电局主要的业务对象、业务活动的数字化目标。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供电局企业的电力业务营销信息系统、电力调度信息系统、配电网业务信息系统等核心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平台支持。

(2)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针对目前供电局企业主要的核心业务以及企业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构建用于支撑供电局企业资源、业务运营、企业核心价值为链条的企业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电力营销信息化、电力生产调度信息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几个主要的信息管理系统。

(3)智能化管理。针对当前供电局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电力资源、电力业务资源、电力财务资源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资源信息的集成,可以有助于供电局企业重大决策的智能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供电局智能化决策的发展。

3.2信息化指导思想

(1)综合目前供电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实现供电局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供电局企业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紧密集成,有利于构建“融会贯通、双向集成”的电力企业信息服务应用。只有不断完善供电局企业信息集成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局企业在电力生产、电力营销、资源管理三方面的系统集成能力,有利于提高供电局企业的综合决策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供电局电力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紧密集成,从根本上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加快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满足社会经济的用电需求。为实现供电局赶超国际电力企业综合发展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2)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架构与设计方面,要力求实现技术支持、数据服务、系统应用三方面架构的整合,实现统一的、标准的架构规范,有利于实现“基于一个系统”的信息集成的发展理念。通过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为实现供电局企业的企业资源、业务应用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电力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综合信息资源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增强供电局企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业务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以供电局企业的业务为基础,在遵循统一的、标准的信息系统集成的前提之上,构建集成电力企业信息资源、业务处理于一体的信息集成系统,实现供电局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发展目标。

4、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策略

(1)应该以供电局为工作单位,完善信息化建设机制,通过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全面规划各个信息子系统,通盘考虑信息化规划目标。各部门应该对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信息系统的需求,然后经过整体的规划、架构,由信息部门逐步实施。

(2)加大力度建立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数据资源,从源头上消除“信息孤岛“弊病,构建电力信息资源、电力业务为主体的数据中心,按照统一的、规范的数据设计标准、统一的数据协议,将不同部门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成电力业务营销、电力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体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

(3)完善供电局门户网站,依托数据中心,实现电力企业信息资源和电力运营自动化的无缝集成,满足供电局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供电局实现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5、结语

通过对当前供电局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用于指导供电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的信息化建设路线,并提出了若干发展策略。通过完善供电局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路线,将有利于供电局改进信息化发展路线,加快推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供电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电力信息化,2009,(02).

[2] 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08).

[3] 赵雪霏.浅论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与组织变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第8篇

一、我国物流经济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物流业从产生到如今的发展成熟,虽然其间有关部门也了一些政策法规进行行业规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政策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物流行业发展至今,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规定并未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致使物流业的多个层面标准不一。好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切实应用,从而导致在物流行业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因为缺乏信息化监管手段,造成司机偷油、跑私活、多报过路费、人员调度不及时等问题比比皆是。同时,单纯依靠传统的纸质交流和经验型业务调度方式,很难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不强;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传递效率低,导致客户投诉日益增多。以上这些问题都会阻碍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仍处于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水平当前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物流公司能够实现借助互联网与局域网运营物流产业链。尚有大多数的企业停留在初级水平仅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与使用,而加工后的集成信息并未实现有效利用。

(三)物流的信息化进程缓慢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以及货物的集散中心等多方面信息水平同步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借助多方信息从而共同搭建信息化平台,并对该平台进行维护。因此,有关的政府部门、物流公司对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及其工作效率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综上,从整体上看来,物流业的长期发展是受该行业信息技术水平限制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参考目前的物流发展状况与形势需求,充分考虑国情,进而找到符合发展具体要求的物流信息化关键途径及方法。

二、新时期我国物流经济信息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物流信息化要求信息流动快速、及时准确,而物流的工作流程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产生和流动过程。物流信息化的关键目标是通过重组物流流程来开发物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物流信息资源。重组物流流程可重新配置物流系统资源,重新规划物流系统,大幅提升服务层次,进而发挥物流的积极作用。具体在进行物流流程重组时,应着重改造现有不合理、不流畅的业务部分,挖掘物流信息,完善整个物流系统。整个物流系统可以看作是由物流各个作业部门组成的结点,结点之间的联系就是一个物流网络,只有通过线的信息化、点的信息化,才能实现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因此物流信息化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各个部门间的网络化、信息化之外,另外重要的就是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物流结点中,不管是传统的仓库,还是现代流行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流通中心,流程重组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在流程重组改造实现物流结点的信息化中要注意,必须保持与整个物流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系统各种流程和信息网络的统一,如信息的格式、信息的传输等,方便与整个互联网的连接。总之,物流作业水平的提高在于物流的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必然要求进行物流流程重组,物流信息化成为物流流程重组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1、采用新技术,搭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方向,是要实现革新化与标准化。扩展性标识语言的成熟发展,为物流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种扩展标识语言作为与因特网相关的功能较强大的数据库与编程工具的加速器,也是数据格式上比较通用的一种表示法,能够保留数据内容及结构的完整性,并将其中的商业元素从这些数据当中分离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灵活地将自己的商业规则融入其中,为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便捷途径,同时将扩展标识语言应用到电子商务的物流过程中,能够统一在企业内部及企业间进行交易的标准,从而使物流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软件实现有机集成;通过点对点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而实现商业应用与数据统计的分离。将互联网、扩展标识语言与数据库等技术手段相互融合,也就形成了面向物流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完整方案。若能够将以上这些技术手段应用到物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上来,一定会对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借助政府支持,积极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针对物流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行业规划,搭建并完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第一,加快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制定有关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方针,在整体上推动社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为物流业高效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普及并推广物流信息网络技术,为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安排及行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最后,加强对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物流业体系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完善信息政策法规等保障体系,来更好地为物流经济信息化建设服务。

(三)加快培育物流信息化发展需求人才建议政府积极拓宽培训与教育多方渠道,鼓励企业公司、行业协会及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物流人才培养系统,多渠道培养物流信息化高级人才。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督与保护,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高等院校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科学有序地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引导企业员工、高校学者与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及资本上的合作,促进物流行业产、学、研密切联系,共同推进物流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要想实现物流经济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借助科学的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为此,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应当针对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使物流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得到提高。面对经济的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形势,现代企业更加需要牢牢抓住信息技术特征,对全球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推动物流经济的信息化发展。

作者:万俊杰肖海洋徐珺婧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第9篇

>> 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探析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对策思考 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刍议 有关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若干思考 浅析台湾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启示 黄石市农村地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登陆时间:2012-11-30.

[3]J县教育局. J县2011-2012学年初各幼儿园分园年报数据统计表. 2011-10

[4]J县人民政府. J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决定. J教发[2012]85号.

[5]J县教育网. J县幼儿入园不再难[EB/OL]. http:///index/content?id=893,登陆时间:2012-12-01.

[6]J县教育局. J县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项目建设规划(2011-2013).

[8]J县教育局.关于2011年民办幼儿园评估情况的通报. J教发[2011]217号.

[7]J县教育局. J县关于加快全县学前教育发展的决定. J教发[2012]85号.

[9]J县教育局.关于2011年民办幼儿园评估情况的通报. J教发[2011]217号.

[10]田景正. 我国地方学前教育的现有基础与发展定位——基于对12个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文本的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2,(8).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国民经济 社会信息化

一.引言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信息化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又是国家信息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先锋,其信息化进程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1]。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建设正飞速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1.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在思想意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成本,为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效益好,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大多数的小型企业,信息化需求相对不太强烈。总之,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高;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又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以及其实施效果。

目前,我国对企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较少。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由于我国行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比较突出,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有一个明显特点: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2.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人员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落后

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但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往往只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不愿主动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2)信息机构不健全、复合型人才缺乏

据中国企业家系统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我国大型企业建立信息机构的比例为25%,各类企业总体平均比例为28%,信息机构不健全在我国企业中还很普遍。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既懂生产管理又能熟练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信息人才较少,加上企业的人才管理培训和激励政策不到位,企业信息化骨干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对企业信息化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3)信息化行业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由于我国这方面的统一标准不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的不健全,使全社会在信息化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等难以取证和认证。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和应用[3]。

(4)企业信息化管理重组落后,信息资源基础薄弱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发展,但是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4]。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信息化意识,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人才培养

政府与企业都应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企业人员良好的信息观念、敏感的信息意识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另外,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企业信息化发展足够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与企业要做好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实务操作培训以及企业管理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保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加快政府引导和法律、法规政策支持

政府首先要制定有利于企业融资的金融政策,一方面应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另一方面也应为其信息化提供信贷的优惠政策。同时适当削减计算机软硬件关税,以减少企业购置费用,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其次,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向中小型企业流动。再次,加快立法进程,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最后,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3.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制定科学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信息资源共享是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应利用高性能、大容量存储设备和安全可靠的、功能强大的,便于网络查询的应用系统,将政务类、经济类、教育类等可集中的数据集中管理,建立信息共享中心数据库,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只有这样信息化才有可能推进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现代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是提高中国企业市场适应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引领和改造传统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打开企业财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高惠潮.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和对策[J].集成电路通讯,2011(04):47-50.

[2] 梁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张振平.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11篇

2011年10月19日,赛迪顾问《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在京。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直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在综合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前者介绍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概括了物联网产业区域布局及特点,总结了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面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后者分析了中国集团企业创新发展现状,预测了未来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了集团企业信息化架构和信息化发展策略,为集团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显示,中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环渤海地区的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珠三角地区则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显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全球化,集团企业普遍采用围绕产业链进行相关专业化发展、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重组整合等方式提高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内部管理复杂程度急剧增加。

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赛迪顾问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和《中国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2011年)》,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及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物联网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及各类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提供了参考,成为政府、企业、投资机构深入了解中国物联网产业和企业信息化、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资料。

第12篇

关键词:日本;教育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信息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以邻国日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日本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一)日本信息化发展现状。日本的信息化教育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产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步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全球化时代。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使日本政府更加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是带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即日本政府确立了IT立国战略,旨在提高本国的信息产业化。

2005年日本基本实现了建设世界上最先进IT国家的目标,2010年基本实现了建设无所不在网络社会的目标。2009年日本互联网人口达到9,408万人,占总人口的78%,比1997年的7.2%提高了70多个百分点。就信息化的综合水平而言,根据日本总务省对西方七国、“金砖五国”以及韩国、新加坡、瑞典、丹麦、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加拿大、瑞士、西班牙、新西兰、芬兰、比利时和葡萄牙的综合评价,日本信息化的综合评价仅次于韩国,高于丹麦、瑞典和美国,排名第2位。其中,日本的IT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水平低于韩国、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新加坡,排名第16位,该指标中日本的家庭和个人排第9位,企业排第8位,政府排第18位;日本IT基础设施建设低于丹麦、新加坡、韩国、瑞典和瑞士,排名第8位,该指标中日本的有线上网设施建设排第7位,无线上网设施建设排第11位;日本IT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于韩国、美国、瑞典和荷兰,排名第1位,该指标中日本的网络先进性排第1位,网络安全性排第4位,网络兼容性排第1位。(表1)

(二)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早在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和教育课程审议会就组织实施了“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教育发展方向”的专题调查,并阐明了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定了21世纪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在1987年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必须为迎接信息化时代而积极实行改革,强调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并且把教育与信息化的关系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信息化中的作用;二是把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文化和研究等活动中,报告还将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概括为将新的信息手段应用于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培养主导信息化的新兴人才、培养信息运用能力和促进教育设备的信息化四个方面。表2是日本近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演变历程。(表2)

(三)日本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1、日本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终身教育政策局参事宫的调查,截至2010年3月末,日本36,380所公立学校的计算机总台数为256万台,与2006年相比,学校数量减少了1,238所左右,计算机数量增加了25.3%,其中用于校务的计算机增加了106.7%,达到70万台,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增加了9.2%,达到186万台;每所学校平均的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为51.2台,利用每台教学用计算机的学生人数平均为6.8人。2010年日本小学学生在课室里使用电子课本,10所试验学校的小学生每人获分一台平板电脑,课室里安装互动式黑板。这些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2006年相比,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日本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日本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2011年3月,日本国家信息技术战略部署出台了一份翔实的“教育信息化愿景”报告,此份报告对日本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规划,表3是此份报告具体内容。(表3)

三、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日本高校信息化教学计划的普及。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e-Japan战略》后,各大学也纷纷制定信息化教学战略,2005~2010年期间,日本制定信息化教学战略计划的大学从61.6%增加到66.6%,其中国立大学制定信息化教学计划的比率最高,高达77.9%,这些大学制定的信息战略内容最多的为“计算机、网络的配备以及利用的计划”,共有467所,其次为“确保信息安全的计划”,共有396所,其他信息战略的内容包括校内信息体系集中化、教育信息化、信息业务改善和培养信息化人才等。

(二)日本高校IT课程的普及。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日本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为计算机程序语言与数据处理技术。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日本的大学在管理、经济专业也开设了信息教育课程,但是教育内容仍然以专业内容为主。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于是信息技术课程便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目前日本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其中专业教育可以根据各大学的专业特点设置各种课程,2001~2005年日本全国大学IT相关学科的硕士毕业生从14,808人增加到16,831人,博士毕业生从1,663人增加到2,163人,分别增加了13.7%和30.1%;普通的信息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学习和掌握与IT相关的基础知识等,2009年已有94.2%的大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中国立大学高达100%,信息课程教授最多的内容为“校园网的使用方法”,其次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其他的教学内容包括信息安全、信息库的使用方法和信息检索等。

(三)日本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普及。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大学的信息化教学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通信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利用校园网,使学生学习有关课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材讲义和科研成果等全部在校园网上公开,使学生能够自由利用,等等。校园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校园服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建立电子账户,使学生及时方便地与学校各个部门沟通信息,相互联系;学校的作息时间、各项活动和有关通知等全部在校园网公布;在校园网公布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在远程教育方面:2006年日本在国内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大学共有109所,占全国大学总数915所的11.9%;2009~2011年期间,日本共有23万大学生和1.4万研究生接受了远程教育,并将远程教育的模拟传送改为数字传送,逐步提供了基于BS模式的远程教育系统,进一步提高了远程教育画面的清晰度;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83所日本大学及3所中国大学加盟TIES远程教育平台,其中教师用户1,158个,学生用户70,198个,课程讲义1,794门,视频课程10,270门,课件资源37,906个。

(四)日本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在校园网普及方面,2010年日本99.2%的大学配备了校园网,其中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配备率为100%,私立大学为99.0%。大学校园无线网络的普及率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006~2010年,日本大学校园网无线网络的普及率从59.5%上升至77.1%,其中国立大学高达94.2%。在校园网普及的基础上,校园网的网速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005~2010年期间,1Gbps以上的网络从66.2%上升至82%。

(五)日本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日本大学的图书馆也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各大学普遍建立了电子图书馆,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数量迅速增加,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1999~2009年间,日本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期刊由63,991种增加到2,866,702种,增加了近43倍之多;电子杂志的种类,平均每所大学由98种增加到3,752种,增加了37倍之多。2005~2009年日本大学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杂志的经费,由9,075百万日元增加至20,841百万日元,增加了1.3倍。

四、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日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值得我国参考与借鉴:

1、完善的法制是日本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有效保障。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首先进行了法律上的准备,颁布了《IT基本法》,并制定了一系列前瞻性强、持续连贯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基本形成了以《IT基本法》为核心,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主要内容,以《版权法》、《知识产权基本法》和《违法和有害信息对策》等为有益补充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上保障了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2、以项目、计划来引领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日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在全国实施“100校联网计划”、“新100校联网计划”和“儿童网络计划”等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以项目引领、推动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且政府对这些项目和计划配有专项资助。这不仅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还可以调动学校和地方资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推进策略。

3、日本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并举。日本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由国家牵头,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点。IT战略本部在制定战略、执行战略中具有重要的领导地位,IT战略本部的本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副本部长由主管国务大臣担任,成员包括其他所有的国务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任命的民间有识之士,是一个横跨政府各部门的非常权威的领导机构,在内阁官房建立了IT办公室,各都道府县也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负责机构,配置了信息化责任官和副官。因此,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社会建设领导体制的形成,对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信息社会建设起到了主导作用。日本企业同时也抓住全社会发展IT产业的机会,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双赢的效果。“教育信息化愿景”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日本NTT通信公司和富士通研究院两家企业负责实地调查研究,他们除了向每位在校学生提供一台平板电脑外,还为参与本项目的学校教室提供交互式黑板,同时配备无线局域网。

4、日本开展大范围的师资培训。教师是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为了加大对教师、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保证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日本政府建立了培训制度,采取国家和教育委员会培训、校内研修、大学培训、研究团体和企业培训五种培训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地毯式培训。经过长期、多层次的培训,日本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日本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是一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应由政府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目标,并把国家战略、规划转换成为效益、成果。日本首相直接倡导并亲自推动本国信息化建设,使日本信息化发展具有强大的政治保障。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又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强有力的相关机构,负责管理、实施信息化教育。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下,日本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飞速发展,并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2、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协会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支撑作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将协会和研究人员视为推进IT革命的智慧源泉和强大动力。日本的国家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技术振兴会和计算机教育开发中心,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保障教育信息化科学有序发展、政策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日本高度重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广泛的应用,日本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不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则很难抵挡信息化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日本在新世纪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把培养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纳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为信息伦理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Introduction to Country ICT in Education Profiles(2011).

[2]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日本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书.平成22年版[R].2011.8.30.

[4]田慧生,田中耕治.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中日学者的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