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时间:2023-06-01 09: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启发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启发式教学

第1篇

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也是素质教育积极提倡的,它要求摆正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归根结底要靠他们自己,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一、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及时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等相配合。同时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及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引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征,做到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是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讲求民主,讲求双向交流,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思维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参加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培养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启发式教学的技巧与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讲究技巧与方法。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而且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开朗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维,而郁郁寡欢的苦闷心情则抑制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调动起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2.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机和兴趣。

3.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去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4.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理清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能顺利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学生可根据板书内容的暗示完成复述。

5.类比法

第2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老师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学生近乎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课后学生便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讲过的,自己恰好又记住的,那学生便是一成不变地完成,然后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便也甘于受到这样的表扬。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生一味依赖老师的思想,包括了学习方法的依赖,学习习惯的依赖等多方位的依赖。试想一下,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为主,而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与之完全悖逆。另外一方面,如果课后学生偶尔有了自身对题目的新思维,在作业中进行了表达,但换来的不是老师的认可,而是一顿臭骂,认为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老师讲课,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做。这样一肯定和一否定的鲜明对比,对学生来说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认识。总之,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呈现的一种大趋势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势,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状态,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完全不符,不利于未来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选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来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定位。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老师绝对主体的教学现状,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但对于如何实施的方法策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与探索,此处笔者就小学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肯定学生主体,保证启发有效实现

启发式教学中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应当把这一点作为基准,以保证启发的有效实现。启发的前提就是有东西可启,就是在启发现有的事物时应当有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的标准,在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启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准备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课本内容进行剖析,以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或是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关键一点就是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习惯作为出发点,完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进行启发式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利用。

2.确定老师引导,确定启发有效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都相对欠缺的情况,要确定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启发,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的发散启发都与老师的课前准备与课上的老师教学方法紧密相连。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就需要我们在启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确定老师的引导,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指定出老师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引导启发教学培训,从思想上让老师首先接受启发式教学,体会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与内涵,让老师从根本上完全吸收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继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以确保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作者:庄建森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第3篇

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发的在快乐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本文结合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介绍一下如何将启发式教学合理地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

一、启发式教学简介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疑、讨论等形式来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积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并没有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在刚上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可以在即将下课时设疑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思考;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问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在课下的兴趣小组讨论中来实现.凡是在教学中启迪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都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灵活运用各项知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和革新精神的学生.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2.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下,以学生记忆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是知识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而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创造发挥,同时使得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高度参与.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积极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能动的思考,在高度参与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升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启发式教学注重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的课堂一定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的轻松愉悦课堂氛围中,绝对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更不会采用题海战术或死记硬背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启发式教学通过建立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探究、自主的学习来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获得个人知识和素质的全面成长.

二、初中化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策

1.设疑启发.一个好的疑问,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在刚上课时进行设疑来引出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中设疑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讨论,还可以在课下设疑让学生课下进行思考和讨论.启发性的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勤于思考.

2.实验启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化学性质和化学定理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验证.另外,化学实验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可以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辅以演示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对比启发.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学生一味地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不仅会感到枯燥无味,知识点掌握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对比知识点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深刻的记忆,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巩固了知识的同时,又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

0. 引言

随着如今教育的主流,成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并且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如何让小学生们从思想根源上改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广大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如今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答案――启发式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和翻阅书籍,对启发式教学模式做出如下总结,即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和如今新课改政策下的大势所趋,在充分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突破局限,力求活跃学生思维,让其主动思考探究,而老师只充当引导者而非灌输者,并且重视课堂的参与性与师生的互动性,不仅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还能提升师生之间交流的顺畅性,使其更加和谐,提升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效率,并且减轻其劳动强度,一举多得。接下来,文章将对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探究。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和应用

1.1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在启发式教学中,鼓励思考、打破“死读书”的模式、培养质疑精神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一位名人曾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来的更重要的理念,这是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一种实践技能,而提出问题和新的观点,则需要提问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进步[1]。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学生有了提问的勇气和兴趣,会激励教师继续对自身能力进行拓展,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同时,教师还应指引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意识,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发问的空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导自己的课堂。

1.2 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想象是对已经有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就是要有可供加工改造的丰富表象,多观察就是丰富表象的重要方法[2]。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和充分理解后再引导他们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创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此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材中可能有很多学生不熟悉或没有经历过的场景,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体会当时情境,从而养成学生的发散习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1.3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和想象是不同的概念,可是又相互关联,想象是由思维引导。如果不打破学生本身的思维定势就难以达到培养想象力的效果,学生缺乏想象力往往是思维僵化的结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除此之外,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启发学生养成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的勇气。

2.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和点拨下,学生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我国新课标的客观需要,我国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使学生成为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现代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学能力。

第二,满足终身教育的客观需求。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为紧跟时代的步伐,人们必须更新自身知识[3]。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迎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客观要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现语文教学的规模却来越大,学时越来越少,教师若想要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不仅需要在课堂上授予学生更多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引和启发,教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学习的内容和发散知识点,以让学生能在课后继续进行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其语文成绩,最终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3. 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还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其不仅能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在课后通过自身的自学能力以深入了解更多知识,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方法依据。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李册.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言教学[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08):172-174

第5篇

启发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启发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本文结合实际,谈谈高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给学生自主启发的空间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启发、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牛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天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启发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启发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哭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牛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启发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启发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启发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寓,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而能力。启发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第6篇

一、高中英语运用启发式教学遵循的原则

首先,坚持双向互动的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是师生之间拥有良好的沟通,双向互动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精神与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使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双方产生共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将一些生活化现象带入课堂,吸引学生学习,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再次,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高中英语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联系,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好高骛远,进行跨越式教学,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多方面合理设计,循序渐进,保证启发式教学顺利进行。

二、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1.提问设疑启发法。

高中英语教师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可以采用提问设疑启发法,在讲课过程中有目的性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总结英语知识点和判断结果的对与错。提问设疑法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启发模式,其关键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问题,并且巧妙的提出问题,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难度应该适中,如果难度太小导致学生对问题不关注,在思考过程中不以为然;如果难度过大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无法达到启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because、since和but为开头的题目,然后让学生续写,这一题目的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出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答案欠佳,由于问题引入恰当,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倒装句的知识内容。

2.情境模拟启发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强调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发展,包括读、写、听、说和译,但是,现阶段,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比较缺乏一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而结合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营造一些特定的情境,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拟,或者是使课文中的对话情境或故事情境再现,从而启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例如,在进行高中英语分册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中的《Readingandspeaking》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AMY、LADY和FRIENDS),然后表演课文内容,还原课文中的对话情境,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英语知识学习中,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

3.随机应变启发法。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观察学生的神情与反应,然后适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与教学内容,而不要刻意或者是频繁的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这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倦感。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应变启发法,只有运用最适合学生的启发方式或内容,才能够真正启发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解容易混淆的英语单词other和another时,首先可以使用简笔画的方式辅助教学,让学生对其用法产生一定的了解,如果学生对简笔画不感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回归到单词的本义上,对其后接名词复数和单数进行分别讲解。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如果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时间过长,学生会出现烦躁情绪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题目提问学生,以此舒缓学生的听课疲劳。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 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987)、三峡大学高教研究项目(J2012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5-02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地方高校必须不断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创新型教学方式, 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在近年来涌现的许多先进教学模式中,由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与当今教学改革思路的主旨不谋而合获得广泛采用 [1-3]。启发式教学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指导与推动的作用,变教师的单纯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鉴于此,本文探讨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了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些具体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1.启发式教学的涵义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处于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矛盾状态时,教师应当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梳理思想,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索性地进行学习[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念,它不存在固定的模式[2]。因此,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通过实践发掘出适合本专业及学生的具体方法,并在教学中围绕这个理念不断探索和完善。

一般而言,启发式教学包括以下主要内涵[3]:一是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重视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提倡和鼓励争论,允许怀疑,不求答案的唯一性;四是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五是提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明白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具体而言,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开发出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有效教学方法,以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达到将抽象的知识概念的具体化讲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和探索,最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环节之一是改革传统单纯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这一改革的体现,是解放课堂的有效方法。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应用启发式教学,因此,本文结合机械专业一些课程实例,探讨启发式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2.1 类比法

在机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单纯的讲述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应用一些浅显、形象比喻和类比等来讲授抽象概念会起到积极作用。例如,《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的传感器是一个重要概念,书本表述的定义比较抽象,我们通过采用人的耳(声音传感器)、眼(视觉传感器)、鼻(嗅觉传感器)来形象比喻和类比,讲解传感器的定义、结构和作用,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又如,《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中的诊断技术,我们采用医学诊断的技术类比,将机械故障类比成人体疾病,使理性思维转化为感性认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诸如此类的形象比喻和类比的方法, 不但使学生学得轻松, 而且可以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2.2 案例法

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的, 刻板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减退,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相关知识的案例,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讨论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绪论课教学, 收集航天器、核电站、动车等设备出现故障带来的灾难性损失的案例,很好描述了课程内容和意义。由于这些案例学生可能通过新闻、媒体等曾有所耳闻,因此,采用案例法可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然而,案例法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生活中多加留心, 将和讲授内容有关的一些趣事、新闻等积累起来应用到教学当中,同时,要重视课件的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在每节课上都能提出一些吸引学生的话题,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另外,教师的教学设计还要注意有利于变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为教学信息的双向沟通,

2.3 问题法

习题是对相关章节内各知识点及知识结构的总结及应用, 但这种单纯的解答问题中学生永远是处于被动的, 其思维容易局限于问题本身而不易得到发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和创造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些问题应该是多元化的,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思维和分析来解释和回答,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 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机械故障诊断技术》设计一个问题是:机械故障诊断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存在多种解答,依赖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和教学发展。因此,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多个层面进行讲授和启示,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和发展其逻辑思维。

2.4 项目法

对于机械专业的选修课程学习来说,目的是要学生广泛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以及涉及学科发展前沿,因此,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机械故障诊断技术》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写项目报告形式,在开课2-3周将项目专题公布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能力自选。项目法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差异,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强调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系统看待问题、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解决难题的能力。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很多,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外,还有发现学习法、暗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由于大学本科学生在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不同的学习阶段,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这些阶段特点, 采用合适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3.结论

本文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探讨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类比法、案例法、问题法和项目法等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的教学实践与分析,获得良好教学改革,并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并无固定模式,需要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关键要看运用是否恰当,即“教无定法, 贵在启发”。

(2)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变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为双向沟通,在启发式教学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达到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3)基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应该与具体专业、课程和学生结合进行应用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可以预测,随着教学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启发式教学也将不断适应新形势而呈现出新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仇灏,王尉平,周迎会,黄瑞.高校研究型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刍议,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2011,27(5),8-10.

[2]房强.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9,30(4),68-69.

[3]张晓宏.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教育探索,2007,3,63-64.

[4]顾建民.高校推行启发式教学何以可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5-16,23-25.

第8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4-01

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运用探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融合了多种教学思想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对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中生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生物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方法的教育,同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生物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引下进行科学探索,在完成生物基础知识结构构建的同时完成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启发式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手段中较为适合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通过实践活动和问题探究,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推理和分析和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符合了素质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新要求。

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这就需要高中生物在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多进行教学活动,加大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塑造有助于学生独立和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的课堂氛围和时间。

2.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要求师生时间要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对问题形成有效的交流沟通。师生关系的塑造是情感性原则的第一步,要求老师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严肃形象,做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启发式教学的重点,老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引导,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是学生能否建立问题启发的自信和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3.举一反三原则

高中生物老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时,需要注意生物知识之间和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生物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学生进行相似问题的探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应该遵守举一反三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实验方法的培养,达到举一反三的启发效果。

三、高中生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发挥生物实验等直观性方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与学生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息息相关,是建立在生物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中,发挥生物实验等的直观性特点,注重对学生感性的教育,来形成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的自主意识。如在进行“内环境稳态”这一部分的教学时,进行实验演示,对蒸馏水和血浆分别装入两只试管,用PH试纸对两个试管进行PH值的检测,然后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盐酸摇匀后,再一次进行PH值的检测。最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获得的数据和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启发的条件之一,老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知识内部的结构,选择一个合适的入手点对来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展开系统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设置,首先需要与新知识相符合,可以作为新知识的入手点。其次,问题设置要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并带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性,启发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对新知识进行较好的掌握。如在酶的相关知识学习时,设置问题为:大家吃早餐时,为什么会产生甜味?细胞是怎样对各种物质进行分解的?由此自然引出酶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3.过程启发与结果启发的结合

如在“多倍体育种”一节的教学中,设置问题为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组加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作用于幼苗?为什么要用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用四倍体做母本进行杂交,结出的三倍体种子再进行生产产生的西瓜才是无籽西瓜?在学生进行分析和回答之后,在提出用四倍体做父本,用二倍体做母本,能否培育出无籽西瓜?无籽西瓜的后代是无籽还是有籽?为什么要用二倍体西瓜花粉进行刺激,可以起到什么作用?通过过程与问题的结合,将学生在过程探究中获得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对问题的研究中,对自身的认知过程和结论进行验证。

4.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高中生物的知识内容较多,很多概念和知识较抽象,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容易形成误区和难点。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扩展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更加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如“兴奋的神经传导”“反射弧”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直观的进行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四、总结

启发式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手段,适合高中生物以实验为基础的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生物知识结构和培养科学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作用。高中生物老师需要改变思想,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云波.在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甘肃教育,2010(1).

第10篇

目前,《英语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到了重要地位,这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有着积极影响,由此决定了英语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更换教学观念,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努力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总结数年来日常教学实践,本人就启发式教学的理解、要求和具体做法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启发教学的要求;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如何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真正发展,是构成英语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本人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谈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和具体做法。

一、定义理解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1.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该怎样合理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并进一步陶冶其品德情感;2.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法既保证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发挥了两者的积极性,同时又充分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说这种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也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能力。

二、启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本人把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归纳为以下三点:

1.确立科学的学生观。

不同的学生观可导致教师出现不同的教学态度与教学风格,科学的学生观是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学活动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主体地位能否真正实现。因而课堂教学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并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习惯。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发展的具体实际,准确地预测其发展潜能,设计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其可接受的心理程度恰当地予以启发、引导。

2.确立先进的教育功能观。

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学生发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真正拓宽教育视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就要求本人们英语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回应这一总体目标,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某些知识,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也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必须在促使学生“学会”、“会学”和“能用”上下功夫,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与个性的逐步成熟。

3.具备合理的认知结构。

启发式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因而教师必须用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打好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认知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须不断学习,获取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它是教师赖以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的坚实支柱;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汲取教育科学的丰富营养,掌握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智力活动发展方向的理论武器。

三、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本人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因材启发。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巧妙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一直抱有有新鲜感、新奇感、追求感和获取感,本人的做法是设悬置疑,层层激发积极思维。例如:本人在教“Iwouldliketo……”句型时,本人没有直接写出和翻译其句型,而是引导、启发学生对句型的理解,层层引导深入思考:首先出示一些苹果问:“Whatarethese?”学生们顺应接着回答:“Theyareapples.”本人再问“Doyoulikethem?”学生又答:“Yes,Ido.”接着我再强调“Yes,Ilikethem.Iwouldliketoeatthem.”后让学生猜出“Iwouldliketo...”是“我想要……”的意思。最后再进一步解释“Iwouldloveto...”这一句型。

2.教具启发。

教具启发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用形象、实际的教具或图片媒体出做动作演示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本人在教比较级和最高级时,从班里挑出三个不同高度的学生,让他们站在讲台前,以此演示为例进行讲解。讲解后我以问话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Whoisthetallestofthethree?”学生们接着就能积极而具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教具启发的方法,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认真学习的兴趣。

3.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就是在课堂上让师生相互提问和回答,即不但老师提问,而且还需训练学生多质疑和提问,并以互问互答的方式,以达到学生反复多听多说的目的。鼓励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勇气和胆量才能使提问启发收到最佳效果。例如,在学习过去式规则动词ed的发音时,本人给出了这些动词:“worked,helped,fished,laughed,watched,closed,cleaned,lived,showed,played,painted,wanted”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这些动词后ed的发音都一样吗?②这些-ed各发什么音?③有规律吗?④规律是什么?等等。然后学生会带着疑问聚精会神地听录音,并充满兴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利于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4.画笔启发。

简笔画是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它的作用是运用简洁精炼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使本来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Laugh和friendly这两个单词时,用简笔画画出人物相关的两副表情,学生一看图立刻就喜形于色,兴趣盎然,也懂得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了。此外,借助简笔画启发学生能更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既不至于增加教学难度,又能保持课文的完整性。教师边讲边将关键词写在每幅画旁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复述课文。

5.设疑启发。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能否恰如其分地“设疑”是一个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表现。一个有技巧的教师会懂得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例如:让学生比较两组句子:“Theycanbuythecar,socanwe.”“Heisagoodstudent.”“Soheis.”问学生这两句子有什么区别,第一句能不能换成sowecan第二句能不能换成soishe,大家很快就思考起来,这时我就让不同意见的学生起来表达,启发其积极思维,开始问第一句有几个主语,他们很快答出两个they和we,接着问第二组句子的主语有几个,回答只有一个he。最后得出结论:以neither,nor或so开头的句子或分句,用来表示不同主语的相同看法时要用倒装;但是对对方所陈述的内容表示肯定时不用倒装。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传统教学长期实践经验的宝贵结晶,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精神实质。为了顺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代英语教师应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英语的自然规律,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途径,并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有条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把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实际语言技能,最后很自然地把语言技能进一步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敏芳 单位:福建长乐第一中学分校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孙建香.启发式教学的条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吴伯兰.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第11篇

【关键词】启发式自主学习问题情境思维探究激发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共鸣性原则

“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被看作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让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则是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研究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已成为摆在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指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不和谐时,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自主解决的心理状态。自主学习意识的产生依赖于问题的产生,也就是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以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自主学习意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激发性原则

既然自主学习意识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启发式教学情境呢?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我认为,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渐进性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度,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要避免将问题设计的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内容分离的支离破碎。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3、共鸣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有教师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即常说的“以教师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这实际上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因此,教师在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采用了以下做法:

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2、精心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某些内容直接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我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有着怎样的影响。

3、通过“意想不到”的错误编成习题,“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做练习时,往往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4、通过化学史实“创设启发式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法已经很久了,关于教育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也似乎成果丰硕,当下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开始取得广泛共识:素质教育是一种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健全个性等为特征的教育。然而一句“重点中学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因为那里是通往大学的捷径;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这里是束缚个性的牢笼”(文化中国―中国网.cn),却以学生的切身感受撕破了素质教育身上的伪装。我认为,比形而上的探讨更有价值的应该是操作层面的落实。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心理的层面去探析启发式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和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去克服,且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一种学习情境。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如有位老师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样提问:林冲为什么没有被大火烧死?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不是轻而易举地能在课文上找到答案,但是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进行探索,又能够发现答案之所在,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学生从性格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林冲做事小心谨慎,故而躲过此劫;有人从课文的结构出发,认为前文已经埋下了林冲不会被烧死的伏笔;有的人引用课文原文:“原来天理昭然,保护善人义士,因而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而且从作者的角度谈到其思想的局限。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问题情境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总是和启发式教学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君子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但不是硬牵着他走;鼓励他,但不要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但不把现成答案告诉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如是说:“教师的教不在于全部讲述,而在于相机诱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运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是至理名言。

二、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在当代,启发式教学更是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2)它打破“满堂灌”的陋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契合了教师中心型向自我教育的环境活动型的转移。(3)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主要和学习动机相关联。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我们平常讲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其内在心理机制说,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都是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的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重要的因素。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置障碍,使其不能利用过去经验加以解决,于是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上的矛盾或不平衡或冲突。这种认知上的矛盾转变为一种对学习的需求,从而激起学习的动机和探索的动力。比如,老师在讲“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个问题时,不是先告诉学生结果然后证明,而是给学生很多大小不同的角让他们去拼三角形,形成问题情境,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其学习的动机,学生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价值源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虽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又不是充分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它虽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但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这种作用可以从罗森塔尔效应得到证明。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活作用,二是指向作用,三是维持作用。对于一堂课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例如,在进行《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时,老师这样提问:在这里课文说:“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为什么“笑”呢?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他们既感到新奇、有趣,又感到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就积极地行动起来,认真地进行着思考,而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的多样性,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思维是积极的、多向的,但始终指向和维持在“笑”这一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个问题的创设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问题情境的创设所激发的动机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在内心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而不是指向学习活动外的其他目的,这就使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三、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而创新能力需要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需要加强思维的训练,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及创造性等品质得到全面提高。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要使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就要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加快,并且做到合情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颖性、有趣性,从而产生一种非想出来不可的、想不出来是一个遗憾的想法,使思维处在十字路口,于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急切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思考起来。这时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急速运转的状态,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得到提高。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如果老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则能使学生的思路畅通,思考问题时就不会囿于一隅,而使其思维伸向广阔的领域,这样就能达到对思维广阔性品质的培养。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老师这样提问:“课文结尾作者写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岛返回,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请同学们引用课文说明,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时学生思维的触角被激活,伸向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之高、回答涉及课文范围之广都表明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得到了锻炼。

3.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原因,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深入,这为启发式教学对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问题情境的障碍性、探索性特点表明思维的演绎性特征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从而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加强。在讲《哥白尼》一文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哥白尼经过朋友一再催促,在临终前才出版《天体运行》这本书,这时30年过去了,这反映他的胆小懦弱,而不是一个勇敢者。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使学生的思考一下由表层的被动接受老师答案而转向追根溯源,思维向纵深探索,从消极地听课转变为主动积极地研究课文。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学生的看法逐渐趋向一致,老师让学生判断的那种见解被否定。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分析是积极的,他们对课文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培养。

4.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周密性即在思考问题时做到精细周到没有漏洞,不疏忽大意,问题情境往往即在学生忽视的地方创设,使其不仅看到问题的这一面,而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以弥补其认识上的片面和漏洞,老师的启发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其身前身后,使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得到锻炼。

5.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分开讨论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与思维品质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其实在同一堂课上,只要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启发得当,思维的几种品质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培养。而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在启发教学中尤其典型。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是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和便于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处在最紧张最兴奋的状态,或者从传统的思维的定势中解脱出来,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进行思考,这样往往能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到一种首创性的认识。这便是创新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障碍性、探索性及可接受性要求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中注意其艺术性。

1.问题情境设置的难易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作业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品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中间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教学要面向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问题的设置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过于深奥,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否则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其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非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启发式教学流于形式。非问题情境因其不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同样难启发学生的思维,结果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2.问题情境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而越到高年级气氛越沉闷,这实际上是学生年龄、心理差异的表现。因而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老师的启发诱导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变化着的心理要求,设计难易适度并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低年级学生课堂设疑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强化听觉、视觉唤起注意,让他们集中思考以求解答;而高年级学生则抽象思维已经有所发展,应注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角度诱其探索的欲望。

3.要注意启发诱导的时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很清楚地说明启发时机的重要性应在学生心求通而为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下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这时候学生的思维高度紧张活跃,这时教师如果能抓住本质和关键,则启发效果明显。反之,启发式教学则徒有虚名。或者说,问题情境的设置一要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二要问在教学当问处,三要问在难易适中处,四要问在学生需要处;而启发式教学则应注意,一要启发在关键处,二要启发在及时处。

参考文献:

[1]葛美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科学研究.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