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习压力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Hans Selye将压力定义为“身体对于任何加诸于它的要求时,所产生的非特定性反应”。据统计,目前大约有30多种压力的定义。
将心理学中“压力”的定义运用到学习情境中,便是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殊压力,研究者们在界定学习压力时,提出了不同的学习压力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主要包括:(1)《心理学大辞典》将学习压力定义为“由学习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如面临决定前途的考试等;二是内部,如学生个体感到与社会期望差距甚远,又不愿意或无能力实现社会期望。”(2)世界卫生组织将学习压力描述为“一些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事件意识为挑战甚至威胁, 同时会导致一些诸如焦虑、抑郁或恐惧的不良心理反应”。(3)Convingtion 认为“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为达成学习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负性、不适的感受, 它可以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学习压力源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的环境刺激
早起研究倾向于把导致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因素归为外部环境刺激,即各种学业任务和要求。Archer等人研究发现,应对指定的考试、学分竞争以及时间不够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压力。Schafer调查指出,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学习时间紧缺、期末考试临近、任务作业、前程规划和刻板乏味的教学,都是引发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因素。
(二)个体的内部因素
进入21世纪后,研究者们开始转向从学习主体、压力情景等多维度上研究学习压力的成因。在所有关于导致大学生学习压力因素分析的研究中,王鹏的研究算是最全面的。他将大学生学习压力源分成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的内部因素两部分。外部环境因素分为宏观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因素,其中宏观环境因素是指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微观环境因素是指大学生群体的小环境,包括学校的政策、同学之间不恰当的社会比较、学校任务繁重、父母的补偿心理。个体的内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同张维佳研究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两部分,是内外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三、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分析
由于所用的评定工具和被试取样的不同,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分析调差结果并不一致。
邓琪在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研究较为全面,其研究结果指出:(1)在年级差异中,大学生学习压力感不显著。(2)在性别差异中,女生总体学习压力感要显著高于男生。(3)志存高远和悲观失望型的大学生总体压力感都显著的高于安于现状型大学生。(4)在不同家庭条件比较中,家庭条件较富裕的大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显著低于家庭条件一般和较贫穷的大学生。
徐曼主要从院校、专业、性别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1)从院校来看,师范类和综合性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处于较为正常的态势,外语类、政法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学习压力普遍小于以上两类学校,理工、农林、医学类学校学生学习压力一般较大,特别是中医学类压力普遍较大。(2)从专业来看,文科类压力普遍小于理工类。(3)从性别来看,男生与女生在大学生学习压力感上基本无差别,这与邓琪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不同。
总的来看,大学生学习压力在性别、年纪、专业、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各自不同的特点,研究者们针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特点并没得出统一结论。
四、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
一般认为,压力是把双刃剑,既对人类的活动和健康具有消极的影响,也兼具积极的意义。但纵观研究,关于大学生学习压力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消极意义的探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学习压力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和学习压力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对于学习压力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与大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Felsten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水平与其学习成就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当学习压力过重成为消极压力时会损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有研究发现当大学生感到压力时部分会出现“易烦躁”“忧郁”“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心跳加快”“失眠”等症状。徐曼通过问卷调查指出,压力强度过大是会损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学习工作效率下降,食欲不振、易疲惫、胸闷、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
综观上述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是对学习压力的消极作用进行的探索,少有对学习压力的积极作用进行考证研究。在我国,徐曼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52%的学生认为自身所受的压力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可以看出,学习压力对大学生来说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和核心,而大学生创造性学力培养应时代的需要成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思路。因此,探索和构建一个集“系统引导、咨询指导、监控督导、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三级十维五平台”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学力;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
近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大学生学力培养正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通过学力培养提高学习质量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①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新学力”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教育界,“其内涵经历了由‘知识掌握’‘素质培养’向‘思维拓展’的不断演变”,②现在已经发展为“学会创造性学习”,即创造性学力,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学习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学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大学生学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新学力培养视域下通过构建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来提高学习质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方向、目标和运行管理模式
当前大学生学力培养的重点已经从“习得内容”转向了“习得能力”,即“学会学习”。在当前这个提倡创新创造的时代,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③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中坚力量,是最应该培养和塑造的群体,因而当前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应该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来实施构建。同时,目前国外高校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体系成熟、成效显著。而我国高校“虽然自2009年以后越来越多的‘985工程’院校设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习指导制度建设,但学习指导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④因而,我们必须以培养大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为方向,在借鉴国外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高校实际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系统引导、咨询指导、监控督导、心理疏导”四位一体的校、院、班三级综合分工式运行管理模式能实现学习创新与教学创新相互促进、学生工作与教务工作有效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学力的显著提升。“四位一体功能”:“系统引导”功能,专家学者根据创造性学力培养的要求,系统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制定学业规划;“咨询指导”功能,教育主体根据学生在学习适应、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针对性咨询或指导;“监控督导”功能,教育主体为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自学情况等进行监督、预警和指导;“心理疏导”功能,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心理辅导。“三级综合分工式”:即“学校”一级设立学习指导中心,由学工部主管、教务处协管,从全校学生的思想引导、行为管理、学业指导、学习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院系”一级设立学习促进工作室,由院系学团办主管、教务办协管,就院系学生的学习适应、学业帮扶、学习预警、学习实践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工作;“班级”一级设立学习互助小组,由班级班长主管、学习委员协管,就同学间学业帮扶、学习监督、班风学风营造等方面开展工作。
实施内容
新学力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包含十个维度的实施内容,具体如下:“以导促学”,为学生班级配备学业导师,由学业导师负责组织开展专业导读、指导学生专业选课、组织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职业规划等;“以考促学”,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考证考研;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考试教育并加大考试作弊的治理力度;“以赛促学”,设立校级学科赛事、院级专业竞赛、班级竞赛兴趣小组的三级学科专业竞赛平台,并加大竞赛奖励额度;“以用促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如组织专业调查调研实践、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实训实践基地等;“以评促学”,指导学生从教师关爱学生、教学方法、教师品行、学生学习收获等方面科学“评教”,组织任课老师、教学督导、管理人员认真“评学”,并及时总结、反馈、改进;“以督促学”,成立班级学风动态反馈小组和学习预警教育小组,就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情况进行统计、督促和提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监督、预警;“以帮促学”,开展各种学业帮扶活动,如举办优秀毕业生宣讲会、提供免费学业培训等;“以奖促学”,校、院、班分别建立比较完善的“奖学”体系;“以研促学”,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对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造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学生科研成果予以奖励,支持开展各级各类学生学术研究活动;“以情促学”: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加强师生对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优化学业指导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教育主体队伍的培训培养。操作平台新学力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将依托“课程教学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学习预警平台、学习扶助平台、网络指导平台”来开展学习指导工作。“课程教学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为目标,开设学习指导课程、举办各种学习讲座、开办各类资格培训班等。“实践活动平台”:利用学校、优秀校友、企业、社会等各种实践实训培养资源,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学习预警平台”:开展评教、评学,发现课堂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介入预警。“学习扶助平台”:设立由专家学者、知名校友等组建的学业扶助团队,从学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技巧、创新创业资金等方面给予学生支持与帮助;设立由学院领导、专业导师、辅导员等组建的学院学业帮扶队伍,对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设立由班委、学生党员等组建的班级朋辈帮扶小组,建立和完善考察、跟踪、激励机制。“网络指导平台”:打造集学习资源共享、学业导航辅导、学习心得分享、学业指导微博、名师在线答疑为一体的大学生学习指导网络平台。
效果评价
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构建的实施效果应该由学生、专业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教学教辅工作人员、社会人员代表、优秀校友及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等按照不同权重考核打分来共同实施监督评价。同时,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构建要积极开展“试点”建设,然后在具体实施效果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评价激励体系,以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作者:郝颖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学习满意度
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业压力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造成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显然,学习倦怠不仅不利于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学业的终止,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Pines早期在关注教师倦怠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但国外有关学习倦怠的实证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年级、专业和性别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学习倦怠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共抽取350名在校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44份,有效率为98.28%。其中男生169人,女生175人;大二119人,大三119人,大四106人;文科83人,理科84人,工科87人,医科90人。
1.2 测量工具根据李永鑫编制的CMBI(Chinese MaslachBurnout Inventory),修改成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各项拟和指标如GFI=0.915,AGF=0.883,RMSEA=0.07,CFI=0.819,IFI=0.823,说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总体信度为0.7475,基本上符合心理学测量要求。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采用直接测量法,采用“你对自己当前的学习”、“你对自己当前的生活”、“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来测量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健康和专业的满意度,“1”表示非常不满意,“7”表示非常满意。被试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应的选择。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Pe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 参照李永鑫对于工作倦怠的评价标准,我们把在学习倦怠的3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上得分高于临界值的被试界定为轻度倦怠者;将在其中两个因素上得分都高于临界值的被试界定为中度倦怠者;将在3个因素上得分都高于临界值的被试界定为高度倦怠者,来计算大学生的轻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者的检出率。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轻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3.5%,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43.0%,高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7%,学习倦怠的累积检出率为73.5%。
2.2 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为了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具体状况,我们又计算了轻度倦怠、中度倦怠以及高度倦怠在人口学变量(性别、学科和年级)上的各自的检出率。
为了进一步地探究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我们又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来分析性别、年级和学科在学习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在人格解体维度上有显著差异(F=4.142 df=1 P
2.3 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及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我们考察了学习倦怠与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以及专业满意度的Person相关。
为了进一步探索学习倦怠对学习、生活、健康及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我们把学习倦怠的3个维度全部进人回归方程,分别对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处于高度倦怠的学生很少,但说明这部分学生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有退学或休学的意念,但又追于各种原因,继续或应付自己的学业,这就造成了不良的学习效果,这部分学生非常需要学校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进行引导;存在学习倦怠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轻度倦怠和中度倦怠,尤其是中度倦怠检出率较高,说明:①大多数学生体验到较大的学习压力,感觉疲倦;②由于各种原因,如个别专业教师缺乏、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环境恶劣、自身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从而出现厌学情绪;③学习成绩不良或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2 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男生和理科、工科的高度倦怠的检出率都一致高于女生和医科、文科,这可能是由于学科的性别比例不同,理工科的男生较多而医科和文科的女生较多,也说明男生的学习心理或行为上比较消极,如对学习感到厌烦,学习态度不认真、逃课以及迷恋网络游戏等,而理、工科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容易造成学习压力,文科几乎不存在高度倦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大三、大四的高度倦怠高于大二,这可能是由于大四学生面临考研或找工作,大三学生也开始考虑这些问题,所以学习压力较大,或对专业不感兴趣,不考虑在本专业进一步发展,缺乏学习动力。
关于人口学变量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上的差异,当前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显示,除了性别在人格解体上有显著差异外,其它的均不显著。说明男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处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均不如女生。值得一提的是,年级在耗竭上的显著性为0.073,接近显著性水平,通过多重比较发现,这是由于大二和大四在耗竭上差异显著造成的。说明大四学生对于学习负性情绪体验要高于大二学生,这可能.与他们对于学习时间的投入和当前的学习状态有关。
3.3 大学生学习倦怠对学习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和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大学生学习倦怠和学习满意度成较高的负相关,和已有的研究工作倦怠和工作满意度关系一致,虽然学习倦怠的3个维度都可以预测学习满意度,但成就感降低是最佳的预测变量,说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越多的成就感和胜任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越满意。
摘要:在文献研究、小组访谈等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问卷;采用系统随机样本对某大学本科生两次实施问卷调查,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包括预先性、任务性、反馈性、拓展性、逃避性、逆向性和非道德性等7个维度,其信度和效度测量指标均达到满意水平,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102-07
学习投入是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国外学者Brophy J〔1〕、McIntyre D J〔2〕已从时间指数,Natriello G〔3〕、朱红〔4〕从任务过程,Astin A.W〔5〕、Skinner等人〔6〕、Fredricks J A等人〔7〕从行为科学,NSSE〔8〕,鲍威等人〔9〕、史静寰等人〔10〕和史秋衡等人〔11〕从学情调查等视角构建学习投入评价模型,但是鲜有从课程学习层面研究大学生学习投入。因此,本文试图以行为科学和过程理论为基础,从大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出发,探讨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概念维度和评价指标,并建立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以期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方法
(一)被试
作者通过系统随机样本对该校大学本科学生进行探索性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11份,有效回收率913%。其中,男生占663%,女生337%;来自农村家庭的占523%,城市(镇)的477%;理工科的学生805%,文科及其他195%;大一学生380%,大二348%,大三248%,大四24%。
验证性研究同样采用系统随机样本,对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其中,男生占692%,女生308%;来自农村家庭的占517%,城市(镇)的483%;理工科的777%,文科及其他223%;大一学生406%,大二337%,大三243%,大四13%。
(二)工具
作者自编5Likert值《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问卷》,调查过程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评价范围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值相应地从1分到5分。该问卷最后的形成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实地观察
在查阅相关论文和著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实地观察提纲;然后在该校2011~2012年度第2学期所有本科课程中随机抽取20门课程进行随堂听课,细致观察大学生在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投入情况,将其过程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下来;经过这些初始的观察,提出大学生学习投入可以分为积极投入和消极投入两个基本维度,再针对这两个维度进一步研究出若干相关的项目。
2.小组访谈
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的基础上编制访谈提纲,该提纲包括与学习投入相关的20个项目。据此对选修“综合英语”、“公共行政理论与案例”、“近现代史人物专题”、“制造技术”、“数电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土木工程制图”、“有机化学”等课程的9名学生进行了共约3小时的小组访谈,旨在了解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投入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结构。为确保其结构真实性和具体性,在访谈中要求受访者尽量列举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和支撑自己的观点。
3.实地试验和问卷的初步编制
根据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和小组访谈结果,设计了半开放式问卷进行小范围的实地试验。抽取一个教学班学生,请其根据自己情况如实填写问卷,并当堂回收。对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发现:积极投入有四个因素,分别与先期预习、任务控制、信息反馈、拓展学习等因素有关;消极投入有三个因素,分别与逃避学习、违逆控制和违纪投入等因素相关。考虑到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到的项目内容并不能保证将学习投入的内容收集全面,笔者借鉴国内外关于学习投入研究的部分项目内容,对问卷加以修改。最后,为了使问卷的项目分布合理、通俗易懂,还请若干教师和大学生仔细审阅各个题项,将不易理解、有歧义或意思相近的项目进行适当的修改或删除,初步得到包含50个项目的评价问卷。
4.再测信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问卷在表述上是否清楚、是否会产生歧义,措辞是否准确,各个项目是否具有再测信度,向同一个教学班学生发放同一问卷,进行再次测试。经整理后组成配对样本38份,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其中有14个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修改了其中11个项目,并删除3个项目。
5.预试调查与问卷修订
使用初步的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包括47个项目),施测于该校250名本科生,获得有效测试样本224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将删除11个项目,对指标分布做出调整,重新定义指标的结构属性。采用的删除标准是:(1)以因子负荷量040作为因子分析时删除的标准;(2)若一个因子只有一个项目,则删除;(3)每一个项目所对应的因子负荷量,必须接近10,但在其他因子之因子负荷量必须接近0,即一个题目在所有因子的因子负荷量小于04,或者该题目因子负荷量有两个以上是大于04(横跨二个因子以上)的,皆删除;(4)一个题目在所有因子的因子负荷量有两个相互之间的差小于01,根据其含义选择性地删除。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积极投入”评价模型包含4个因子、24个项目;“消极投入”评价模型包含3个因子、12个项目;各因子的全部初始特征值均大于1,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06;根据其项目的基本语意,初步将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预先性投入、任务性投入、反馈性投入、拓展性投入、逃避性投入、逆向性投入和非道德性投入;各因子的可靠性分析结果Cronbach α值均大于06,表明各个潜在变量是可靠的。预试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结构具多维性。
三、讨论与结论
(一)评价模型的维度及其算例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包含7个维度,分别为预先性投入、任务性投入、反馈性投入、拓展性投入、逃避性投入、逆向性投入和非道德性投入等。其含义分别为:(1)预先性投入,主要反映大学生在课前预习活动中的实际行为投入,具体表现为预习课程教材的内容、查阅课程参考资料、利用课程网络资源预习、与老师和同学预先讨论课程中的问题等。(2)任务性投入,主要反映大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将教材带入课堂、认真听讲、做课堂笔记、回答老师提问、完成课程作业等。(3)反馈性投入,主要反映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反馈信息等方面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向老师反馈信息,对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通过面谈、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与授课老师联系等。(4)拓展性投入,指大学生在课程相关内容继续学习、反思和拓展等方面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深入讨论课程相关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新观点和思想、运用其他课程的方法思考本课程的问题等。(5)逃避性投入,指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采取迟到、早退、旷课等方式逃避学习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无故缺课、迟到一会儿和早退一会儿等。(6)逆向性投入,指大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参与学习而做其他事情的实际行为投入,具体表现为上课时分神、开小差、犯困、打瞌睡、看与课程无关的其他书、做其他课程作业、聊天、玩手机等。(7)非道德性投入,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违反学术道德的实际行为投入,包括抄录他人作业、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此外,二阶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前四个维度可以归结为“积极投入”,而后三者为“消极投入”。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验证性研究阶段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投入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1)从总体来看,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投入度偏低,反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从积极投入来看,任务性投入和拓展性投入稍高,而预先性投入和反馈性投入偏低,反映学生课
外学习投入度较低;(3)从消极投入来看,逆向性投
入稍高,逃避性投入和非道德性投入偏低,反映出不少学生在上该课时,不认真听课而做其他事情。
(二)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1.评价模型的信度
数据分析表明,无论是各个可观测变量的信度,还是各个潜在变量的同质信度、建构信度以及平均方差抽取量都是令人满意的。从表1可以看出,在探索性研究中各因子的同质信度最低值为0758,最高值为0898;从表2可以看出,在验证性研究中评价模型各项目的R2最低值为050,最高值为087;建构信度系数最小值为067,最大为086;平均方差抽取量最小值是062,最大为077。这些说明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的信度是令人满意的。
2.评价模型的效度
数据分析表明,评价模型的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均比较令人满意。由于评价问卷是在文献研究、实地观察、小组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实地试验和预试调查等基础上修改形成的,因此,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保证的。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提取了7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144%,各个项目的共同度均大于04,各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40;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二阶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各个潜在变量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6,且t值高度显著,这说明评价模型具有收敛效度;积极投入和消极投入各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分别都介于048~075之间,其置信区间没有包含1,且各个潜在变量所解释的方差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共同方差,这表明评价模型具有区别效度。
总之,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测量指标均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内容结构均为良好,可靠性较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当然,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将来做进一步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学习投入评价模型,但未涉及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譬如,今后可以从大学生个人兴趣等角度探索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行为动机,还可以从组织影响等视角探索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社会影响因素,甚至还可以从主观行为控制的视角探索学习时间、精力和能力等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第二,在探索性研究中,X10和X21的因子载荷(大于04)横跨两个潜在变量,在区别效度上存在一定问题;尽管验证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模型中的各个变量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仍然有两个可观测变量因其测量误差大于05而被删去,因此损失了部分内容效度。这表明本研究的计量尺度仍需进一步改进。第三,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本研究仅仅对该校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而没有对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因此评价模型在专科生和研究生中的普遍适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Brophy J.Conceptualizing Student Motiv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3,(18),200-215.
〔2〕McIntyre D J,Copenhaver R W,Byrd D M,Norris W R.A Study of Engaged Student Behaviour within Classroom Activities During Mathematics Clas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3,77(1),55-59.
〔3〕Natriello G.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nd Student Disengagement from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1984,(17),14-24.
〔4〕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35-43.
〔5〕Astin A W.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84,25(4):297-308.
〔6〕Skinner,Belmont.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u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85(4):571-581.
〔7〕Fredricks J A,Blumenfeld P C, 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59-109.
〔8〕NSSE(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发的“全国大学生参与调查”的简称)〔EB/OL〕.(20130206)〔20130906〕.http://nsse.iub.edu/html/about.cfm.
〔9〕鲍威,杨钋,朱红,等.强化教学切适性 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3-55.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
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学习也由他律变成了自律。一些自律性差的学生容易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所吸引。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但是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睡懒觉,耗费了大好时光。到期末考试前,平时不去上课或是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开始借好学生的笔记,甚至是复印下来,考试时带小抄。大学精神的缺失和大学教育的功利化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感到迷茫,不知道为什么学,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直到四年后,大学结束的时候才有了片刻的清醒。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建立学习情境,使学生体验成功。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与所得收获成正比,则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学生也会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就会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是学习动机。建立情境使学生体验成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建立成功的情景有以下几方面:
(1)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
(2)课题难度要适用于学生,使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按时正确的完成,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3)课题的提出要由易到难,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感。
(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解决相关的基础问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给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具体的、短近的、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具有更大的动机作用。给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例如通过讲座、与学生谈话、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成就动机的重要性,并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让学生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特别是获得成功的行为策略。
3.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利用动机转移进行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直接面临具体问题时,比如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伦理问题、个人问题时,学生会感觉到知识对自己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形成,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直接面对实际问题的机会,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进行实用学习,以满足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感和通过知识应用获得的成就感。所以,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并且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以让学生渴望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大学的社团活动,利用学生的社会动机来培养学习动机。就参加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的学生而言,最初可能并不是由于对某一门学科的爱好,而很可能是追求活动中的娱乐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感觉到自己具有成功学习活动的能力,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积极投入,反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几方面:
(1)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学生体验到成功就会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相反失败的经验使人心灰意冷、丧失信心,甚至产生无助感。这种无助感是指当学生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一旦出现这种无助感就会导致学习动机下降,对学习无要求、消极被动、兴趣索然;自惭形秽、丧失信心、对待学习自我放弃等认知障碍和烦躁、冷淡、悲观、沮丧等情绪障碍。所以,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标准,使学生的学习从成功开始,获得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5.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在失败时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够努力,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会产生无助感。但是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则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运气不好、任务太难等这些自己不可控的因素,容易产生无助,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所以,高校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客观归因、积极归因。正确归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问卷调查;手机;影响学习;过度使用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age, the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fe, people use mobile phone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to use mobile phone, through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four grade, seven professional 161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questionnaire, th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use mobile phone on the excessive use of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give students who use mobile phone in the study area.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questionnaire; mobile phone; impact study; excessive use
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任何科技改革都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但近几年来手机的不断创新,使手机不再仅仅用于电话交流,更多的是用于网上购物、理财、获取新的信息资讯、办公等一系列的事物当中。不管是办公、学习、或是娱乐,人们对手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手机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人们在外出乘车时玩手机、打电话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风景线。除此之外手机也成为了人们除了异性以外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伴侣”,并且几乎人人都有手机。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成本的降低,几乎没有什么原因能阻挡手机的发展脚步。在大学校园中,几乎也没有人不使用手机。据调查,超过90%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有的大学生甚至同时拥有数部手机。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大学生在刚刚步入这个与自己之前接触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大学时,他们急需要一种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手段,这时手机便很自然地成为了其间的中介,满足了大学生们的需求,扩大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圈;其次,在远离家庭的呵护下,不仅是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内渴求与亲人的联系,同时亲人们也需要利用手机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再者,大学生也需要手机来排解自己的寂寞,在没有课同时也没有外出接触外人时,手机是最好的打发时间的工具。因此,手C便成为了大学生们的首选电子产品,轻巧且便于携带。当我们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同学们一边走路一边拿着款式不同的手机打电话、发信息或者上网,这是一种新的潮流,新的时尚,也是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否认手机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便捷,但同时它也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手机有时不仅仅是同学们的通讯工具,有时也成为了同学们之间的攀比工具。比如说谁又买了某大牌手机的最新款,而有些人却用的是自己几年前的手机,进而导致了同学之间的心理落差变大,变得自卑而敏感。有时大学生们过度且不合理的使用手机,比如说在晚上熬夜到第二天凌晨看小说、和朋友聊天、逛某购物网站,甚至于在各种严肃的考试场合使用手机查询答案,更不用说在课堂上玩手机而不听老师讲课,完成作业全靠手机查找答案。如果一天当中自己的手机微信、QQ等没有人联系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很浮躁,学习不下去,整日神思恍惚且随时随地都要把手机携带于身边,不能分离片刻。部分大学生为了玩手机而导致睡眠不足、缺席各种课堂变得越来越普遍,除了玩手机之外对自己所学课程,所选专业一无所知,一门心思扑在玩乐上而忽略学业。
因此,探究手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可执行的建议是必不可少的。
1.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1.1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比例与结构特征
被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男生37.27%,女生62.73%;学科分布为理科79.5%,艺术16.77%,其他3.73%;年级分布为一年级45.34%,二年级15.53%,三年级32.92%,四年级6.21%;此次调查中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品牌分别为苹果31.68%,华为19.88%,OPPO 13.66%,VIVO 10.56%,其他品牌24.22%。
三校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进入高校后学习情况怎样?与普高生有何差异?需要哪方面的帮助?为此笔者对上海高校的三校生和普高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
现状
三校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高于普高生
本次调查的高校是上海的普通大学。在调查中,40.9%的三校生打算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普高生中,仅有36.7%的学生选择此项。因此,与普高生相比,三校生对目前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较高。
三校生学习动机的层次更高
调查发现,有34.7%的普高生和53.4%的三校生选择的学习动机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28.6%的普高生和46.6%的三校生选择学习动机是“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究其原因是部分普高生不是以第一志愿进入大学的,他们自认为不是高考的胜利者,进入大学时,具有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和自卑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和远大的目标。而大部分三校生在中专、技校和职校中是同批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己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愿望,是带着胜利的喜悦踏进校门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对在将来干出一番事业满怀信心。因此,三校生的学习动机层次更高。
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学习动机均呈功利化
无论三校生还是普高生,学习动机都呈现功利化色彩。有73.9%的三校生和60.2%的普高生承认进入高校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大学学历文凭”,有超过一半的三校生和普高生承认学习动机是“将来找份好工作”。这与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有关。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势必会造成一种“浮躁”的气氛。大部分学生都有这种思想:“将来工作用得着的知识我要好好学,将来用不着的就没必要认真学。”各种“就业宣讲会”同学们趋之若鹜,也不管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而“专业知识讲座”却因为与就业无关,少有人问津。这一现象在各高校都很普遍,值得教育决策者们重视。
普高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明显高于三校生
本次调查显示,“对自己的理论学习能力有信心”的三校生仅有18.2%,而普高生中则有50.0%。认为“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强”的三校生有30.7%,而普高生中则有48%。对“学好现在就读的专业感到自信”的三校生也仅有28.4%。由此可见,三校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较低。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考不进高中,进入中专、职校和技校学习。同时三校由于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技术操作人员,因此对数学、英语、语文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也没有高中扎实深厚。这些因素造成了三校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
三校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
调查发现,仅有18.2%的三校生“课余经常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明显低于普高生的51.0%。同时,只有13.6%的三校生能在课前进行预习,而能做到课后复习的三校生也只有29.5%的,与普高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三校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强。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老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而三校生还习惯于“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学什么”的传统学习方式,缺乏自学能力,不会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等强大的资讯平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制定课外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三校生文化基础差,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安排
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对三校生和普高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显示:高数和英语等需要高中文化基础科目的成绩,三校生明显低于普高生。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仅22.7%的三校生认为目前的教学进度适合自己,17.0%的三校生认为目前的课程难度是适合自己的,均明显低于普高生的比例。
由于中专、技校和职校的教学目标与普通高中不同,三校生侧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普高生来说,理论学习相对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文化基础教育。于是,当他们进入大学,一旦与普高生接受同样难度、同样进度的文化课时,就普遍觉得力不从心。文化基础差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学习跟不上进度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积极性下降则学习没有动力甚至厌学,学习困难重重,如此反复,三校生文化课的成绩就无法提高。
三校生实践技能突出
三校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三校生也具有他们的强项,那就是实践操作技能。调查显示,三校生的工程制图成绩明显高于普高生。这与三校生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高分不开。受调查的三校生中有近70%的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与现在专业是相关的。调查还显示,52.3%的三校生认为“实践课程对于理解专业知识很有帮助”,明显高于普高生。这说明三校生更重视实践课程对专业知识的辅助作用,这与三校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招收三校生的高校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帮助三校生加快对专业的理解,并发挥三校生的特长。
建议和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针对普高生和三校生学习动机均呈现功利化的现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文凭和工作不是读大学的惟一追求,大学生理应树立正确的“三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利益,又以个人的发展和完善去促进社会的发展。
加强三校生的自信心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高尔基曾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三校生的文化基础差,与普高生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时,自然出现跟不上进度的现象,成绩落后于普高生。要使三校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首先应该对其进行自信心教育。自信心是一个人顺利成长和能够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一个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学校可以为三校生开设心理辅导,学习指导等座谈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上尝试分层教学,开办辅导班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因此三校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必然没有普高生来得扎实。高校在招收三校生后,不妨针对三校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特点,专门制定有别于普高生的,适应他们自身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比如,把三校生与普高生独立编班,在教学上进行分层教学,而不是给普高生和三校生合并上大课。针对三校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为其补习基础知识,然后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放慢教学速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接受,缩小三校生和普高生之间的差距。
还可以为三校生专门开办英语、高等数学等个别学科的辅导班,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过渡衔接
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中,语文、数学、外语被称为文化课,却往往可有可无地被置于专业课的陪衬地位。有的学校中,这些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严重不足,还常常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与冲击。跨世纪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不行的;然而,仅有职业技能而缺乏相关的职业文化素养也是万万不行的。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
一、前言
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因学习不佳导致非正常死亡的比例为33%。有报道显示,高校学生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其中专业课逃课率为20%,基础课逃课率为25%以上,公共课的逃课率甚至高达50%以上。到2007年时,有学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者占学生总人数的37.5%,甚至高达55.39%。因此,把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寻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方法势在必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连榕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调查问卷》对X大学大一至大三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结果表明,得分高于60分者为226人,占总人数的49.8%;40到59分者为219人,占总人数的48.2%;得分低于40分者仅为9人,占总人数2.0%。由此可见,以X学校为例的大学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几乎一半的人都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之中;学习不倦怠者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对学生引导,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已经刻不容缓。
(二)被试的特征变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也就是说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倦怠整体纠正或治疗时性别因素不会影响的实施方法的选择。
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比较
研究者以年级作为分组变量,对大一到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各S度上不存在显著显著(P >0.05)。说明,治疗学习倦怠时年级因素不会对治疗方法产生影响。
3.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专业差异比较
研究者以专业为分组变量,对文科类、理工类、体育类和医学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表4。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倦怠总分上,文科类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最低,显著小于理工类学生和医学类学生(LSD法);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学习倦怠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4.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生源地域差异比较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生源地域性质的不同没有给大学生学习倦怠带来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在大学生进行学习倦怠整体纠正或治疗时,不需要考虑学生生源地域性质,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将不受影响。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分析
研究者采用Enter方法将十个自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对“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校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说明预测变量与校标变量间有极其显著相关关系。
从表7可以看出影响“情绪低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兴趣弱”“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学习环境差”和“就业压力大”五个因素。
影响“行为不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兴趣弱”“考试评价不合理”“家庭环境差”四个因素。
影响“成就感低”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兴趣弱”“自我效能感低”和“社会风气”三个因素。
四、结语
1.大学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学习不倦怠者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理工类学生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成就感低”“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三个方面,而体育类和医学类学生则更多表现为“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方面。
2.在介入治疗学习倦怠时不用考虑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域性质因素;专业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学习倦怠总体和情绪低落维度上,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最高,文科类专业学生程度最低;行为不当维度上,体育类专业学生程度最高,文科类专业学生最低;成就感低维度上,理工类专业学生最高,体育类学生最低。
3.学习倦怠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兴趣弱”;同时,在三个维度上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7.
[3]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陈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6]孔媛媛.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7]贺泽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认识论信念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8]许国萍,周秋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4):45-46.
[9]李敏.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病因探讨及治疗[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23-25.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性 因素
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依据,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序两种作用下取得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国外学者Baker等认为,学习适应性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纯粹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为达到学业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学习环境的一般满意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
2 浅谈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建设和外在激励。
学生内在建设只要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个人的知识价值观、自身的目标规划等。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的知识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度较高。学生对知识的价值观认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选择性地接收知识,是学生在潜意识里面对知识做出了价值评估的表现。学习目标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规划,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制约等心理作用,明确的学习规划,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外在激励,主要来源于各种外来激励机制。激励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诱发学习内在潜力,也为学生在外在树立目标。
所以,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学习兴趣、知识价值观、目标规划、激励机制等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较,在教授方式、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导学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大学的授课方式具有难度大、进度快、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刚进大学之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候去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这直接就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以适应大学生的课程,客观上需要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
因此,教学模式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的相关设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导学机制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2.3 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的能力。
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自0身智力水平、记忆水平等特点,大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知识化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提升大学生的获取知识、利用信息、协同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至关重要。
所以,学习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方法学习、方法运用、信息利用、协作学习是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
2.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是在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感知,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标杆,大学生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学习提高重视,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计划、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自主探究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方法,最终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他在主体意识上就缺乏主动性,难以接受知识的传输,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因此,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核心因素之一,其中学习积极性、计划性、努力程度、毅力程度都将对学习态度造成影响。
2.5 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
学校的学习环境涉及到学校的寝室、师资、教学条件、学风等,大学生生活主要是围绕在寝室周围,在寝室的时间较长,寝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直接能影响到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极大提升大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度。学校的校风更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重点大学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学风优良,由此可见,优良的学风能促进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积极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家庭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员的文化素质、个性特点、经济状况、教养方式等构成独特的活动环境。中国自古讲究书香门第,家庭中良好的书香氛围,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是持久的,也是潜移默化的,深深透入到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当中。
关键词:学习动力;大学生;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79-02
学习动力是指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动力,是由主导动力为核心的多种动力因素组成的动机结构系统[1]。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学习动力减弱,使个体陷入学习的迷茫与无力感中,学习热情不断降低,学习情感的平衡性遭到破坏,甚至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出现苍凉抑郁的情绪反应[2]。研究表明,当代国内外大学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动力不足现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很多,其中国外William E. Utesch等学者在学习动力激励方面做了大量研究[3],主要包括替代性学习方法对学习动力的激励、认知科学的导入对学习动力的激励以及互动式教学对学习动力的激励等。国内陈昌华[4]、陈运普[5]等学者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及变动趋势、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本文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资产评估专业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状况,试图为有效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供决策依据。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方法与对策
本文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为例,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讨论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励机制的构建,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方面提供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对象包括三个群体: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他们需要回答6个方面的问题:(1)进学校以来,你是否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情况?选项为“是”、“否”;(2)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是否足够?选项为“是”、“否”;(3)学习动力不足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选项为:“主导需求定位有误”、“奋斗目标模糊”、“基础教育出现偏差”、“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就业竞争的间接性”;(4)学习动力不足的家庭环境因素有哪些?选项为:“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过高的期望”;(5)学习动力不足的学校环境因素有哪些?选项为:“职业教育缺位”、“对专业的认识不足”、“学习内容的枯燥”、“授课方式的不当”、“学习没有压力”、“非学习活动的干扰”;(6)学习动力不足的个体环境因素有哪些?选项为:“基础薄弱”、“不良习惯”、“自制力差”。
在以上问题中,第1题、第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3题到第6题为多项选择题。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资产评估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外会计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资产评估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资产评估、财务管理和项目评估等。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2010级共计30人,2009级共计45人,2008 级共计45人,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各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
一是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2010级、2009级和2008级三个年级中认为自己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3.33%、75.76%和82.22%,表1的数据也反映了同样情况;二是随着年级数的提高,学习动力不足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尽管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区别尚不明显,但大三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比例急剧上升。
表1 各年级学生学习投入时间概况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各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表2 社会环境因素对各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表2反映了学生认为“奋斗目标模糊”这一因素对自己影响最明显,且比例随着学生年级数的增长显著上升,这说明学生随着自身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长,对人生反而感到更加迷茫。
(三)学校环境因素对各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表3 学校环境因素对各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表3中“学习内容枯燥”被三个年级学生一致排在首位。调查发现,学校的基础课程对学生造成很大压力,专业课程则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生对本专业不是越来越了解,而是更加的困惑。
(四)个体环境因素对各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表4 个体环境因素对各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表4中“自制力差”被一致排在首位,超过1/3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良习惯,玩电子游戏现象十分严重。
三、大学生学习动力构建激励机制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奋斗目标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内容枯燥以及学生自制力差等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本文从校园环境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建立一个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习动力不足的校园环境因素,该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教学子系统、学术研究子系统、模拟训练子系统和实践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的功能应定位明确,并落到实处。
(一)教学子系统的功能定位
应侧重两方面:(1)优化组合基础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调整英语和数学等基础课程类别和学时数,降低必修课程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压力,以使其树立其信心,同时设立相关的选修提高班,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继续提高的机会;(2)改善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二)学术研究子系统的功能定位
让学生切实从学术研究等课外活动中受益,具体形式可以是金融论坛、案例分析大赛等。实践证明,这些课外活动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效果,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有利于学生加深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
(三)模拟训练子系统的功能定位
模拟训练单元要承担三项任务,一要消化教学单元产生的知识,专业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模拟训练才能被掌握得更加牢固;二要归纳模拟训练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实践中难以遇到或者即使遇到也无暇总结的新问题,以便新的程序和方法在付诸实践之前可以得到合理的论证;三要使学生们熟悉专业技术,以便他们在走向实业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实践子系统:要促成产学研合作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课堂
实践单位不仅要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场所,而且要通过其机制主动承担起教育教学功能。实务界人士丰富的职场经验往往使学生耳目一新,收获匪浅,学生们普遍积极参与和实务界人士的交流。通过学生与实务界人士之间的互动,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
激励机制的构建除了学校重视外,还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应加大对学生们的正面引导,同时授课教师也应把德育工作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工作结合起来,敢于制止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
上述研究证实了社会普遍出现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观点,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个体环境因素,在这些因素,“奋斗目标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授课内容枯燥”、“自制力差”等分别为关键因素。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要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需要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个体环境的有效配合。同时,校园环境方面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曹运梁,俞淳.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分析[J]. 航海教育研究,1995,(2).
[2]陈官章.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 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
[3]Joe D.Nichols,William E.Utesch.An Alternative Learning Program Effects On Stud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5):172-278.
【论文摘要】在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因素及干预措施。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因素有人格、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调整学习动机等措施来进行。
目前大学生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大学生长期处于学习压力过大的状态下,而得不到缓解,就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曾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学中有55%的同学偶尔逃课,有18%的同学经常逃课, 证明当前大学生逃课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分析导致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习倦怠。由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急需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内涵
pines (1980) 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过大或负荷产生精力不足,对学业知识及与学习相关的活动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淡,不愿交流或过多接触的行为,以及考试成绩不理想,对学习持校级态度的一种不良现象。
国内研究者连榕(2005)从心理与行为两方面来说明大学生学习倦怠,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或学习兴趣不足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目前较多研究者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动力不足时,对学习会感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当的学习行为,甚至逃学,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心理因素
(一)人格
在心理上,一般将人格定义为有动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中的人格概括来讲包括个性倾向性和心理活动特征。具体地讲包括人的智力品质、性格、气质、个性特点等。其中,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而抑郁质和黏液质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坚持性;人格特征积极稳定的个体学习行为相应积极,人格特征消极不稳定的个体容易出现学习倦怠表现。同时,健全的人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较少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因此,受负面情绪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倦怠也会减少。
(二)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指个体对其在某一领域环境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种或某类学习或其他上的任务,是个体具备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体现。 自我效能感主导着个体行为取向和任务的选择,自我效能感还可以让个体自己对对自身能力形成主观性评价期待,影响其行为。对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注重于适合自身能力水平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任务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自我控制力有效发挥,表现出出色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对自己的能力判断和期待低,以致容易产生逃避学习或学习依赖强的不良行为。
(三)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量。学习动机的不足和专业的兴趣、人格、自我效能感等很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学习动机不足对学生的抱负水平和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使学生缺乏动机,不能坚持学习行为,逃避学习,在学习上表现出明显的倦怠感。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个体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人格是否健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个体情绪比较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能力发展全面。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和家庭是很重要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人格的形成是离不开家庭的,因而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家庭的教育、引导和示范都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进入大学校园后,学校应当通过课程教育、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不陷入学习倦怠中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人格。塑造健全人格需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水平,促进其智商、情商和年龄的相互协调的发展;接受情商教育,提高情绪觉察和调控能力,克服情绪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干扰;学习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积极的与他人沟通合作,积极竞争,互相帮助、学习和鼓励。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个体潜能最有力的主宰,它激发个体为实现目标积极努力,化失败为动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需要采取多元结合培育的方法,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锻炼,充分了解自己,清楚自身的优缺点,认识自己的价值;其次是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让个体成功的体验带来的学习动力;合理认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克服负面消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个体体验中很重要,这就要求大学生有多种锻炼机会,然而把学习第一放第一位,以及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不重要,这严重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长期下去,反而会造成学习倦怠。
(三)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
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应当通过完善教育机制、提高教师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的带着快乐的情绪,去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这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另外,学习动机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既要避免学习动机不足,也要避免学习动机太强。研究表明,适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学习动机缺乏会使个体对学习过于懈怠,学习动机太强会引发高度的焦虑,过度的焦虑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影响学生的考试效果,,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
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已不容忽视。学习倦怠不仅容易降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影响学业进步、危害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导致未来高校教育质量的下降、阻碍教育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进一步的探索影响其学习倦怠的相关因素,寻找深层原因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状况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吴振良.大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2006,(2):109 - 110.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动机 培养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学习并成为国之栋梁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一种为了国家的昌盛、社会的发展而应尽的义务。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令人担忧,学习动机不明确或学习动机存在错误倾向。这不仅浪费了大学生的大好青春,而且耽误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并激励其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为中国的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
从中学的紧张生活到大学的无拘无束、向往自由,学生很容易变得像大海上面的没有舵手的小船,不知道何去何从,“空虚”是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感受。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随着校园生活的多样化,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习动机过于狭隘。有些学生只想到自己,而忘了曾经关爱过自己的人,没有报恩的意愿,为了自己,什么事都会做,这种不懂得反哺的人,将来对社会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为了自己,而不惜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这在大学里是普遍存在的。其次,学习动机过于低俗。有的学子奉行爱情至上,为了爱情,无视其他的一切。学生不应把自己拘泥于一个小的范围,否则,不利于自己认识的发展。最后,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为了金钱利益,可以做出有违公平甚至是违规的事。
2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学习动机不明确;二是学习动机不科学或错误;三是学习动机没有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或作用较小。正确而科学的学习动机是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下的寻找理想工作与回馈社会、报效祖国、报答父母的结合。
出现以上三个问题是有深刻原因的。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给予大学生的关注和照顾较少。社会带给大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大,部分社会行为甚至伤害了大学生的利益,这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很少涉及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原因。从学校教育来说,高校对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的培养不到位,对社会不良思想和观念所带给高校学生的的负面影响不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从家庭教育来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教育的不正确性是导致少有学生没有明确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从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成长的不成熟性和成长过程的多变性、对社会环境及其变化把握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科学的主要原因。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
为促进大学生的学习,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以期将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向将回馈社会、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将来好找工作相结合的目标上来。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具体应对措施:
从社会和国家层面上讲,社会和政府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足够重视,并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有利条件,使其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和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必要性。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考虑,学校是教人育才的专设机构和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要提供给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更重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感和感恩之情等崇高思想品德,促进大学生成才。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家庭教育一直担当着极其重要的教育角色,这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家庭教育应以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重视正确的家庭教育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为目标。培养孩子的孝道、感恩之情,必将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祖国。从大学生自身因素考虑,大学生自己要有树立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感和报答父母的意识和意愿,同时还要明确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意义,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明确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对所需人才的标准,要懂得怎样运用兴趣爱好等有利条件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也要正确面对自我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确立或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使自己的学习有不竭的动力并沿着明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从长远来看,正确学习动机是要将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我国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真的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