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3-06-01 09:3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第1篇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就业服务;职业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更是屡创新高,但是企事业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缺乏有力的对接。一方面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寻找合适员工的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这种二元化困局不但限制了社会发展,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非营利组织是政府部门、高校、盈利部门、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具有一定的非营利性、志愿性、自发性、公益性,例如: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各种社会团体、联盟、协会、基金会等,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充分挖掘并发挥非盈利组织在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非营利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也是重要职能之一。然而,目前的现状是,非营利组织大多只关注大学毕业生当下一时的就业需求,服务对象仅面对大学生毕业生,对低年级大学生却很少提及。这样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期望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瓶颈,以及非盈利组织提供就业服务优势和不足,提出非盈利组织应该为所有大学生规划终身职业发展的构想,以期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一、非盈利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研究现状

非营利性组织本身具有企业和盈利部门、政府没有的优势,机制灵活、规模小,因其有着“非盈利”的特征,更容易被人接受、信服和认同。不但能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减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具有其他机构无法相比拟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服务。

(一)国内服务模式

第一,招募志愿者为组织服务。吸纳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国外大学生一般从进入大学就开始参加志愿活动,在他们看来这是回馈社会、接触社会的一个有效方式。经过志愿服务工作的历练,大学生们积累了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其次,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培训,包括就业教育、就业观念引导、未来职业规划等。利用非盈利性组织接受度高的优势邀请成功人士座谈或讲座,发挥榜样力量,进行就业启发和引导,激发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欲望。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工具,进行就业知识的大力宣传,让求职的大学生们受到榜样力量的鼓舞,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最后,及时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就业信息,架起高校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企业有招聘需求,大学生有求职愿望,如何实现双方的信息对接,是非营利组织努力的方向。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长期的职业规划,在谈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和选择自己的职业时显得不知所措。而非盈利性组织恰恰可以利用自身的中介优势架起企业和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例如,邀请企业里的优秀校友走入大学校园座谈,言传身教,传授经验,开拓毕业生的视野,丰富职业发展视角。邀请企业领导走进校园,介绍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为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

非营利组织提供就业服务的模式有独立模式、内部合作模式、合作运行模式、政府参与模式等。不论非营利组织通过哪种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哪种就业服务,或招募志愿者,或提供就业服务,或搭建实习平台,非营利组织和大学生都是相互依托的双方,不仅大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对于未来就业所需的能力,非营利组织也在不断努力中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

(二)国外服务模式

在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得比较成熟,并且,由于体制差异和经济实力领先,他们在非营利组织在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研究上已经进入了实际应用的较高阶段。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很大,且经济实力较强,甚至与政府部门、盈利部门、企业相提并论,被称为第三部门。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例如,美国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是美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方面最成熟的代表之一。美国具备完善的就业机制,除了政府利用政策有效引导,立法充分保障外,非盈利组织机构的有效补充也是重要驱动力之一。

日本学生职业中心是日本影响力较大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之一。日本的就业中介组织均有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作为依据,提供规范的就业服务。在政府监督下,日本有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就业服务如:职业介绍社、职业培训中心。通过政府与中介性质的非营利性组织的配合,双管齐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效果显著。

二、研究思路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工作,综合他们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对就业定位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求职方法与灵活的求职技巧,更深远的问题是一个大学生缺乏甚至是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问题,非营利组织要想提供就业服务并不能仅仅局限在“找工作”时候的单一时间段,而是从大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逐步培养就业时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于此同时,提供就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将要毕业的学生,还应包括校园内的所有的大学生,而且有层次性地、有针对性地为各个年级的学生提供与其符合的就业服务,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研究者们调查高校里的大学生时,发现求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是那些具备社会实践经历和实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们,但是这两方面都是在课堂上、在课本里学不到的,而且不是在将近毕业时一蹴而就的能力。但在求职前,这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更加印证了在大学生求职之前甚至在开始大学生活伊始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非营利组织还需要为同学们提供技能培训和实习信息等。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想在就业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怎样在学校提高交际能力、在课余时间怎样积累社会经验、怎样在招聘面试中脱颖而出、成功人士有哪些经验、怎样与企业进行交流和沟通、怎样较快的融入社会、融入岗位。大学生都希望得到的足够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就业信息,如:从事的职业岗位应具备哪些能力、怎样分析、判断就业形势、怎样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这为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方向,让我们更加明确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服务,以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明白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对大学生按照年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和指导,利用比赛、实习等形式更多地模拟招聘、办公场景,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三、本研究的方案设计

美国与日本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这些非营利性组织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社会的独立机构,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成熟的理论支撑,即使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能有效的行使职能;日本的中介组织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为指导,有国家的特定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可以充分保障信息获取的可靠性和及时性。这些优势,我国是没有的。不难发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侧重于终身职业规划,而我国仅仅侧重于当下一时的就业需求。由于我国的就业中介组织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使得组织疏于管理,质量上也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一)作为给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科学性。目前,我国一部分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做法或堆砌就业信息,或零散的招聘信息,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分类,也不管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需要,盲目应付;有的甚至未经证实的信息,例如薪酬信息、职业前景信息等,误导了学生。介于此,非营利性组织在给大学生提供服务时应加强自身发展建设,提高责任意识,增强自身能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非营利性组织应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咨询服务,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自我发展。现有的非营利性组织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时,仅停留在解决一时找工作的需要,而对于大学生毕业生的真正需求以及职业规划发展很少涉及,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的就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没有涉及,即便有所涉及也没有系统性的规定。

四、本研究的实施途径

非营利性组织可信度高,操作性强,这些特点使其在为大学生规划终身职业的时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非营利性组织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体现出第三组织的力量,而这种促进就业公平,但又不失效率的力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非营利性组织应有效利用这些优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就业

其次,非营利性组织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就业,树立及早就业、独立自主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以日后就业为目标进行自我培训、自我管理、自我争取,利用非营利性组织这个广大的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就业服务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参加组织提供的培训讲座、参加组织内部的志愿者服务,兼职组织提供的岗位,培养自身就业竞争力、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等,为日后的就业成功增添砝码。

再次,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就业服务和为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例如:非营利性组织与高校学生社团联合就能更加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自发组织的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组织,可以称得上是雏形的非营利性组织。而且学生社团的学生群体分布广泛,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更加有利于参与非营利性组织提供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高了竞争力就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非营利性组织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同时也应该把就业后的大学生信息回馈作为重点工作,这些就业的学生能提供当前最真实最符合学生要求的岗位信息,能真实的反应提供就业服务时做的不足之处。这样就更有效的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同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前进脚步,也为以后开展各种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保障。

最后,非营利性组织要更广泛地搜罗就业信息,对社会需求做出透彻分析,真正的做好大学生和企业公司之间的对接工作。同时,非营利性组织与政府、学校、中介、企业进行合作,可以高校或企业一方牵头的纵向合作也可以是共同参与承担责任的横向合作。这种多个主体参与,多方均衡发展,有利于扩大非营利性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

[2] 邓辉.非盈利组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效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3] 李真等.大学生就业自救非营利性组织可行性的研究――以广州市高校为例[J].社会发展,2011(19):61-62.

[4] 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仁[J].社团理论研究学会月刊,2004(10).

第2篇

关键词:个性利益动机;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21-01

近年来,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为工作而奔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很多高校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相继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整体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的个性利益动机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以及这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产生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取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它是胜任力,即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及一系列与所在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是应对社会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从而成功就业的系列专业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精英教育时代中,大学毕业生是非常稀缺的,从而出现了就业特有的名词“包分配”,即大学生毕业以后由高校统一向用人单位进行分配,用人单位没有任何选择。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阶段下,就业市场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个性利益动机及其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个性利益动机即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身需求的追寻,而通常情况下的个性利益动机则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佳点。

大学生在准备择业求职过程中,受自身体验及他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就业早期对物质的追求则更加直接和现实,甚至把高收入、优待遇作为自己求职的首要必选条件。这是因为在经历了教育的高消费后,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投资成本,从而在对自身能力、就业目标,就业市场、就业前景等很多方面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片面强调高收入、优待遇。大学毕业生受到此类“高薪优待”利益的冲击,势必在择业过程中无法冷静且全面的评估自己、反思自己,以及探索就业市场需求。

然而个性利益动机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并不完全只是消极副作用,合理有效的利用大学生的个性利益动机可以使就业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大学生个体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只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整个的培养过程才会行之有效。

三、如何在个性利益动机的刺激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个性利益动机集中体现为“高薪优待”,追求高丰薪酬、优厚待遇,虽然它会在某种程度下影响其成功就业,但它却可以提醒众高校尽早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1.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定符合切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是择业就业的主体,首先必须使其清楚的意识到“职业”这一概念。高校教育应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开始相关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而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等确立职业方向,制定周详而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就业技能,为今后成功就业做好准备。然而就随机抽样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有比较清晰且系统的“职业”概念,而更有15%的大学生则是等到了大四准备开始择业的时候才明白职业生涯发展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找工作”。以上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必然也会阻碍他们成功就业。因而,高校应在大学生的早期教育阶段倡导并鼓励他们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记录,督促相关老师进行实时追踪并予以指导。

2.个性利益动机为动因,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业能力培养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就业能力不仅仅单指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它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规划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等等。因而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我们应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指引和帮助,主要归纳为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指导:会学、能用、善管理和能创新。

将大学生的个性利益动机作为动因为培养其就业能力推波助澜,个性利益动机是个体追寻自身最大利益的真实体现,在利益的刺激下,行为个体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为达到目的而不懈努力。那么,如何将这样一种动力因素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中?

2.1高校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在寒暑假为其提供见习生。高校通过就业能力培养记录档案,筛选优秀的在校大学生进入企事业进行见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筛选优秀的学生见习这一举措还可以刺激其他未被选上的学生,促使他们自觉、自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为争取下一次见习机会做好准备。

2.2不定期举办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讲座、论坛,开展就业能力素质拓展。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讲座、论坛,邀请校友或者成功人士参与职业发展经验交流,这将激发大学生通过别人的经历作为指引去寻找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或者以此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榜样,激励自身为实现这一职业发展目标不懈努力。与此同时,高校适时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素质拓展活动,模拟真实的求职过程,促使大学生提早进入择业状态,而模拟过程中造成的虚拟的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他们也将更加自主,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高校有效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11(4).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高教探索.2009(4).

[3]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 管理观察,2010(5).

[4]宋玉彬.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和方法研究.经济师.2012(1).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法,途径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职业和全面发展的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了解社会,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理性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确定适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之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上走得理性、从容、顺利,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或作为必修课,或作为选修课,这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本文拟就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进行再探讨,以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更加显著,更强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及其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推动学校就业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构建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大学生涯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完善知识结构,积累能力资本,明确职业定向,提升全面素质的基础阶段。”⑴因此,高校应转变职业发展教育等于就业指导的观念,改革只在中、高年级才开始设置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模式,进一步完善、构建规范、合理、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职业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即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在大学二、三年级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加强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在高年级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培训就业知识技巧和职场规则,使其顺利完成向职业人的转换。合理、规范、科学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进而使其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而且也更有利于提高职业发展教育效果,有利于发挥职业发展教育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努力营造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氛围

高校在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展新途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教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有力地促进职业发展教育进一步开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主题沙龙、素质拓展、角色体验、模拟招聘、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尽情展现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想法、思考和问题。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劣势,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利用校内各种渠道。可通过如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专题讲座、影视作品及“走向西部”、“走进基层”系列教育片等等渠道,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及大学生择业新风尚,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或偏激看法,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去思考自己的职业和就业方向,构建自我职业之路。

三、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操作性极强。因此,高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校内的多种渠道向大学生传授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外,还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实地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让他们真实地去感受企业、市场的运作机制,近距离地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另外,也可以邀请政府机关、企业、职业培训以及就业、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来校指导学生获取职场知识,制订恰切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就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竞争力。

四、注重个性化咨询、测评和辅导

高校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其家庭和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差别很大,这就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知识能力、性格心理、职业取向、就业观念等等方面的表现不尽一致;再者,从踏入校门到毕业的几年间,随着知识、能力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周边人际关系环境的不断改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取向也会处在不断变动、调整之中,而并非一成不变。所以,高校应注重个性化的咨询、测评和辅导工作,把职业发展教育同大学生个体的家庭、生活背景、性格心理、价值观念等等联系起来,启发、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职业生涯,形成合理的合乎社会发展和自己实际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就业、立业。

五、构建全员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完成。因此,高校应逐步构建起由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学生工作者和院系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全员化。尤其要注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这对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第4篇

一 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而是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顾名思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当前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希望达到的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们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希望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其进一步了解自我、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与趋势、了解各种职业的特性与要求、拟定出符合自身特质、条件与需求的职业发展规划,并能够得以实施,从而最终达到实现其人生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二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萨帕(D.E.Super)提出,职业发展具有五个阶段,而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5~24岁)与确立阶段(25~44岁),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开始尝试职业角色,认识不同的职业,不断改变对职业的期望,并将选择一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

同时,大学生又具有很大的潜力、很强的可塑性,在其学习生活过程中,指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尽早地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提高自己,有利于学生少走弯路,有利于实现个人与职业的统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有利于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三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初,我国的职业指导受到美国等四方国家的影响开始萌芽。但进入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就业的统包统配等多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的空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又慢慢开始酝酿探索,90年代中期重新起步。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提出和受到关注应该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到2001年,国内许多高校普遍开始增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就业指导教材也相继出版,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其突出特点是,初期起步早,中断时间长,目前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当前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值得我们去分析与思考。

1 广大学生、家长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在国内已经开展了十几个年头,各高校开展的各类指导、培训课程、讲座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但依然有许多的学生及家长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在诸多家长看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校应该做的事,与家长的关系不大,特别是广大农村家庭,家长自身的文化知识普遍缺乏,对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根本没有认识,对于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更是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从大的社会趋势上看,高考考的是孩子,而毕业考的是家长,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事,更是一个家庭的大事、要事,家长为孩子们托关系找朋友,忙前忙后,目的只有一个,给自家的孩子找到一个看似理想的“好”工作,因此人脉资源似乎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与核心,至于职业生涯规划则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2 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还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师,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往往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辅导员担任。而这些指导者虽然对就业指导具备一定的经验,但在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往往仅能够给学生在就业上提供一些适当的建议与帮助,和学生分享一些其他学生及自身的经验,对于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不太熟悉或不尽掌握,加上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有关职业咨询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科背景或系统训练,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与外部工作世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有时候设置会给予不恰当或者错误的指导意见,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此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员的缺乏对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乃至职业指导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层面上也制约了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与进步。

3 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清、实施起步太晚、落实成效不佳

职业生涯指的是个体职业生活的历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需要面临和解决的职业发展任务与问题均不相同。职业生涯的设计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不是仅仅在某一个时间点、时间段开展就能取得成效,而需要早早的意识与启动,全程的跟进与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与成效。

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讲座的开展虽然目前在各高校并不少见,但却广泛存在着对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不全面、定位不清晰、实施起步太晚、落实成效不佳的现象。

许多高校虽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开设了学涯规划的讲座、课程,但课程的开设没能真正与职业生涯相联系,仅仅是就学习谈学习,至于为什么学,要学什么都没能很好的说明白、说透彻,到头来学生只知道要好好读书,但为什么要好好读书,该读哪一些书,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却没有多少人能说清其中的原由。还有许多高校在大四给毕业生开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忽略了当毕业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时,常常会感到很焦虑,如果此时要静下心来做自我探索并不容易。有些学生觉得只要有个单位,有个工作就可以了,根本不会考虑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四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鉴于前面提到的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几点问题与不足,结合职业指导的相关理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及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 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度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就应该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乃至在社会的重要性与关注度。各级政府首先应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对于职业指导、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广泛宣传,提高民众的关注度,提升大家对其重要作用的理解与认识。积极鼓励民间具有资质的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

同时,各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任务;其次是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设计活动中来;再次是要做好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互相汲取经验,借鉴方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全国的各所高校中开展起来。

2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指导队伍

一方面积极培养,鼓励广大高校的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报考职业指导师,对其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入,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引进心理学专业人员或从事职业研究的相关人员,他们一般都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技能,不仅能够对广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还能帮助广大学生给予落实。

3 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与长期化

在美国,生涯规划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到了大四才开始,不但显得起步过迟,且缺乏系统性,更无法做到全程的跟进与掌握。

因此,需要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启动时间前移,不仅仅前移到新生入学,甚至更应该前移到小学时期。在小学时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种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种子,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就开始进行自我评估,结合自身的性别、气质类型、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开展。到了高考志愿填报时,对之前做的自我评估进行确认与调整,同时,要结合环境评估、理想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等进行专业填报,要尽可能的选择自己主动想学习的,与兴趣爱好相符的,自己将来愿意把该专业转化成一份工作乃至一份事业的号业来填报。

进人大学后,在低年级时要进一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并通过基本的专业学习、技能实践、用人单位参观走访等确认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安排与计划。在中、高年级时要力争根据之前制定的计划,全面了解社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提升求职技巧,并确定自我的长期发展职业目标,为最终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进入毕业班,则要将之前所积累的知识、技能、信息等资源与能力进行整合,真正踏人社会,面对用人单位,自信地走出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毕业后,还需要持续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与职业发展需求,对职业生涯进行调整与完善,进而真正达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同时,各高校如果有条件还应该做好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后续跟进工作,掌握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为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累积累一定的数据与资料,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丽芳,大一新生[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第5篇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类课程对大学生早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并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

[作者简介]吴建华(1972-),女,湖南道县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吴国斌(1972-),男,湖南益阳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组织行为教学。(湖北武汉430073)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临时团队结构特征对应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A6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3-03

我国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但是,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真的能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吗?国内许多学者从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系统,而且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集中体现为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缺乏创新精神等。因而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这对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设置

经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与工商管理等。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学校统一开设课程和学院开设课程,如右上图所示。

A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职业指导类课程放在了院管课程的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中,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各类实践和毕业环节、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有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就业指导安排在第8学期,共8个学时。各类实践主要指金工实习、专业实习、erp模拟、学年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约64学时。对于金工实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末,物流和信息管理专业安排在第3学期末,国际贸易、会计学则安排在第6学期末。专业实习在第5学期末,共4周。ERP模拟安排在第6学期末,时间为l—2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4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第7学期,共30个学时的上机时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交分别在第6学期的第2周和第8学期的第12周。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和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如商务礼仪、科技文献检索、创业管理、创业财务、专题讲座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问题分析

1.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A高校一直强调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在设计职业指导类课程时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理与心理特征、专业和性别差异,也没有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地域、就业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不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问题。同时,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新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摆脱原有职业指导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职业指导途经。但A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新构思职业指导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2.职业指导课程整体不够优化。A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没有针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目标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时间安排比例等方面的问题。A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书面练习,如写一份学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但大一学生刚从相对封闭的高中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一片茫然,只对其进行理论教育会使之更加困惑无助。而后续的金工实习是到校内工厂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基本意识。校内实习工厂和学生的目标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基层岗位以销售、行政、财务等文职为主,因而,金工实习并没有发挥太大的职业助力作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学生自己寻找选择为主,一些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但有些学生的实习与专业不太相关,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实习。A高校对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课程的时间安排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会不同,不同行业和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趋势会不同,所以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应有所区别。

3.职业指导课程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职业指导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家庭的作用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支持。社会则需要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咨询及就业岗位。学校则需要和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设置职业指导类课程、建立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职业发展测评、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等。

A高校四年制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分散安排实验、上机之外,还安排了30~ 32周的实践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本上由大学生自行安排,而金工实习和上机实践对经管类学生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环境帮助并不大。职业指导就主要依靠第一学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最后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课程的效果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已有教材展开,但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差,没有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有些教师采用了国外引进的教材,但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直接引进的教材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生。A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师主要由毕业留校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承担,他们并没有专门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A校则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调研、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野外训练等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安排。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创新思考

1.强化职业指导类课程创新意识。大学毕业生数量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增长,出现就业难问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许多高校逐渐将本科培养目标从研究学术型转向复合应用型。社会迫切需求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随之改变。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放到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样的高度,不能仅仅在大一和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应该将职业指导类课程贯穿于本科四年中,帮助大学生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明确自我职业目标。在大学学习中期,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并为大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如举办各类管理竞赛、提供创业园地、给予经费支持等。在大学学习末期,高校则应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组织校园招聘、进行劳动人事法规教育等。

2.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创新。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帮助学生唤起自我职业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科学地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主动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特征,高校可以将职业指导的责任下放到经济管理教学院系。请经管院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授课,辅以外聘企业家或高管人员开展讲座,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有机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学案例库、项目参与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教材选用上,广泛了解职业教育类课程的不同教材,选用既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深度适宜、内容恰当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授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了解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更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第6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教育部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旨在进一步提升职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

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职业发展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对学生而言,在此时期接受全方位、科学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明确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并使其学习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应对竞争的能力。对学校而言,职业发展教育有助于高校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学校竞争能力。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成了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和重要指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也就提高了学校整体就业率和学校声望。对社会而言,建立健全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就业渠道多元化,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控制人才在市场上的高流动性及流动的无序性。

“以人为本”职业发展教育,是指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工作,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具有序列性、发展性的要求,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 中期阶段: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后期阶段: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以“以人为本”理念构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1 构建多层次的职业辅导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就业指导转向职业辅导,意味着就业工作从经验型向专业化的转变。职业辅导在我国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新生事物。相对于以前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辅导的兴起标志着就业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就业工作理念有了深刻变化。要开展好职业辅导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国情、校情,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辅导体系,推动职业辅导的全程化、拿霉盖;建设一支具有综合背景的校系两级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促进全员关心学生就业局面的形成。

面向大学生的职业辅导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基本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意识,探索价值观和择业观等,从而能够积极地规划大学生活。第二个层次是职业辅导的提高教育,即帮助一部分有更高专业需求的学生掌握生涯探索的工具和技能,深入系统地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职业实践等活动。第三个层次是面向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指导,比如关于本年度就业的基本政策,求职的基本技巧和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等等。

此外,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辅导工作,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涉及择业观、价值观、成才观等问题,还涉及学生对自我、职业的科学认识以及求职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能力等。这就要求职业辅导必须从经验型向专业化转变。职业辅导队伍应该是一支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化的队伍。

同时,要积极建立校系两级职业辅导师资队伍。努力推动院系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要把院系就业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放在与学校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调动学生系统、教务系统等资源,真正实现职业辅导工作的全员化;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生工作及教务系统等在组织、资源、思想等方面的优势,互相配合,统筹协调;推动职业辅导同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融合。在条件成熟的学校,要把学校一级的就业工作部门作为学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师生的实践基地。

2 构建系统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业指导课要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由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所决定,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就业指导课应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在贯穿全程的基础上,还要讲究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应各有侧重,如,一、二年级为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技能培训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就业指导课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三年

级着重就业技能培训及自主创业、考研、出国等就业方式的指导。四年级注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搜集,求职准备、择业技巧、心理调适、职业测评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实用战术的训练。

3 构建科学化职业发展教育评估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

为了把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要引导高校有效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并逐步向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目标发展。这就需要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评估,其中首先要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内容,准确体现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上来,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与职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学生是否得到良好的职业指导、满意的咨询服务和职业意识、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衡量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指标体系还应体现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使职业发展教育能促进各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4 构建有序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是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职业规划大赛整合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职业咨询、团体辅导、作品展示与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有力宣传职业规划的意识、理念和方法,起到了较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当然,职业规划大赛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不同地区、学校特点不断丰富其形式,逐渐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围绕增强大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下功夫。要进一步取得政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通过大赛这个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乃至就业机会。

第7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1.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讲求层次性和针对性:一年级为试探(扩展)期,主要任务是端正专业思想、安心学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为定向(探索)期,主要任务是打牢专业基础、培养广泛兴趣爱好、设计人生方向;三年级为冲刺(浓缩)期,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优秀综合素质、准确定位职业生涯;四年级为分化(抉择)期,主要任务是掌握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求职技能、力争顺利就业。

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的系列专业教材。面向社会开辟职业模拟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

2.将职业规划辅导列为政治辅导员等有关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复旦大学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深入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2003年4月,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正式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职业规划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入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3.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研究机构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专题立项研究课题。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依托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力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机构。借鉴中山大学的经验,成立专门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有条件的高校启动校内专题研究项目,鼓励相关和相近学科科研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协调、整合研究力量,组织相关的大型主题研究项目。

4.组建学生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借鉴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在大学校园内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或相近主题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5.开展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各高校每学年应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以此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锻炼。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造积极条件以促成创业计划的实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6.以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组织系列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针对低年级学生,举行“新生职业导航”活动,围绕“大学生涯战略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系列讲座,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于每年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间即4~7月举行“就业前线”大型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等等。

7.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由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校外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家顾问参与,成立学校一级的“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和培养校内职业咨询师相结合,对全校从事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专兼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就业指导部门“二传手”角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学校购买或自主开发专业的测评技术软件,开设学生职业测评室或推出网上免费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辅导,印制、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放就业书屋等。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开展,并不在于孤立地实现某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其主旨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取得实效,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主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抓好工作队伍的培训,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加强检查督促。我们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

2.健全工作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活动贯穿大学四年,必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相互配合,体现全方位工作的要求。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第8篇

关键词:竞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24-03

一、把准竞赛目的,盯紧“指挥棒”,“秀”靓设计

赛场选手能够竞显风流、出色地发挥,除个人精心准备外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把准竞赛目的,吃透比赛要求,在规划的设计上“秀”出彩。怎么“秀”内容,要瞄准生涯规划目标。在近几年的“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国赛上,活动方高举德育目标指挥棒:以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抓手,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成才观、就业观、创业观为主要内涵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看待未来……努力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铺垫。[1]指挥棒决定着设计思路和基本内容,从解读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出发,一路“秀”下去,时刻体现德育目标。这种思路或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因反映者的地位、立场、方法等不一而有不同的认识,特别体现在设计的内容上。有的内容虽好,但实用性不足,操作起来不便;有的则相反,操作方便却内容不全或不合实际,这都会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不利于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确定符合高职生实际的规划内容是设计的根本,是赢取比赛的制高点,也是生涯规划教育由“虚”向“实”过渡的基础性保证。

二、规划设计的架构清晰,合乎规范,内容丰实

清晰、合乎规范的架构可完整地体现设计者的逻辑思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现实我”和“理想我”的差距问题,涵盖自我评估、职业环境评估、职业选择与目标确立、职业发展实施方案、职业发展评估与修正及备选职业方案等主要内容,它的表述要精准、宽泛、丰满,力求做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一)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就是通过自画像和他人画像来客观呈现“现实我”的过程。高职生因年龄、心智上原因时常怀有“自恋”情结,对自己的能力优劣、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特性容易夹杂“过”的主观成分,着墨伪的“高”“大”“强”,遮掩真的“弱”“短”“缺”。这种认识不足、客观度不高的“自我”会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隐患。

(二)职业环境评估

对职业环境的评估是考验高职生对社会、行业发展等宏观环境及目标企业的生态微环境(主要是职业机会、风险等)的综合研判能力,它可以培养高职生的搜集、整理、筛选各类信息的能力。职业指导教师帮助大学生将目光聚焦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政府职能部门定期的职业用工信息、三月初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方面,精确研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状况、新职业的衍生等内容,对未来行业走向进行精准的断定,这些是绕不开的必修功课,当代高职大学生必须培养自身的这种能力。

(三)职业选择与目标确立

职业选择的逻辑思维原点在何处?职业指导老师要不要及时跟进并施以援助?本课题组结合大赛的相关要求,从影响职业选择的诸要素出发,设计职业选择的项目,较理想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借鉴项目教学原理,将简单、快捷的SWOT决策分析和“平衡单法”相结合[2],对“选项”“选择主体”“影响环境”“选择过程”“结果”等选择要素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综合,让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学生面对人生不再困惑。

高职生职业发展目标要着眼未来,体现长远,突出“分析到位、目标实在、台阶合理、措施翔实”的特点,分成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总目标设定要合理、适中、巧妙、体现客观评估的结果。职业发展目标的路径要非常清晰、顺畅,呈现层次性,符合逻辑和现实,“黄金准则”——SMART方法很给力,专用于生涯目标设定。[3]对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目标设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竞争力,设计成阶梯状。

(四)职业发展实施方案

制订行动计划和措施以职业发展目标为中心。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4]所以,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后,关键在于立刻行动,要紧紧围绕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目标,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如Super生涯阶段理论),结合先前的“自我评估和职业环境评估”结果,从本人条件和经济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大学生实际,将阶段目标与规划方案、实施计划对应起来,做到短期有安排,中期有思考,长期有打算,而且近期计划详尽、中期计划清晰灵活、长期计划不失方向性。要针对高职大学生所处的探索期主要任务,尤其是探索前期,重点着墨,认真设计方案,周密安排计划,既有“培养兴趣、调适性格、提高能力”的突出个性的措施[5],又有珍惜在校生活的细节安排,也有对照从业标准提高自身素质的系列要求。

(五)职业发展评估与修正及备选职业方案

评估方案、备选方案要与职业目标一致。评估方案的要素和标准设定应体现职业目标的要求,由规划方案和计划演绎引领,可直接从生涯规划项目中能力目标和结果里提取。备选方案一定是建立在对职业路径、目标、方案、计划等检验后,视其可行性、是否与时俱进重新设定。合适的备选方案路径设计与主路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因此,设定次选方案要体现与主选方案的内在联系,减少职业选择随机性,增添职业发展的可靠性。为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还可以补充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标杆企业的文化观等内容,这些都可为规划设计的真实性和可行。

三、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手段

运用恰当,服务实践

(一)规划设计离不开成熟的职业生涯理论

高职生学习过国内外许多生涯规划理论,如果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恰当地运用成熟的本土化的职业生涯理论,无疑会厚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提高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质量。

(二)落实规划离不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为提高探索期规划方案和计划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促进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加深现实生活体验,我们把有关实践工作放在各类竞赛之前,将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设计成一个较完整的项目,按项目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子项目和任务,再根据子项目任务安排实践活动和支撑完成活动所需的知识点。下表1为笔者所在学院畜牧兽医专业高职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的项目设计部分内容,它的最大优点是能满足高职大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自主实践性、成长结果的分享性要求,是高职院校落实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求的实践探索。

至此,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框架搭建基本结束,剩下来的就是印制和装帧了。如果要求现场展示,选手还需在此环节上多做演练,精简陈述词,磨合PPT,借鉴演讲的共性要求,凸显鲜明特色,大胆秀出青春自我,将自己翔实的职业彩虹描绘给评审教师。

四、比赛的收获与启示

竞赛视野下进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最大优势和生命力在于有效激发高职生的社会实践积极性,在实践中落实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从中获得成长的快乐。通过教师引导,大学生自主建构德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享受德育全程,密切发展共同体中的师生关系。就高校而言,教师、大学生主体地位不再单一,德育主体多元化得以实现,借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平台,借助比赛正能量,收获生涯规划教育由“虚”向“实”的跨越,找到并夯实了德育工作的落点,为不断创新高职德育工作途径作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5]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方案[EB/OL].(2012-03-01)[2013-01-21].http:///index.shtml.

[2]钱景舫.生涯规划(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思考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在接受了四年大学教育后,如何在毕业时找到适合而理想的工作,实现其人生价值,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大学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阶段,奠定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所以开展科学、系统、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尤显出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不仅在总体上仍处于较落后水平,而且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指导缺乏全程化理念

目前,高校普遍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并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但仅限在毕业生这个群体,大搞临时突击,学生很难有实质性的收获。不少学生在求职的时候不知道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情况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自己所找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不知道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的时候,如何去进行生涯的抉择。目前,高校并没有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就业指导,造成学生虽然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很渴求,但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2.职业指导缺乏多元化内容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还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等不足。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就业观教育、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在方法上主要有授课、讲座、报告会、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基本特点可归纳为:灌输多,互动少;理论多,实践少;大众化多,个性化少。这种形式呆板,缺乏互动的职业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化队伍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职业指导工作一般都是由有相关资质的专家来进行的。在我国,学生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多为政工干部,其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大多数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干中学,学中干。同时,由于人员编制有限,政工干部职业指导多疲于应付学生的就业咨询,协议书审核,就业信息的收集以及就业单位的联络上,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专业而系统的职业指导。而且,高校的政工干部流动性大,在学校现行的人事制度下,这支队伍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

三、高校有效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1.健全规范化的职业指导机构

高校应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有计划地对在岗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对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就业工作专职人员进修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高校不仅要做到职业指导进课堂,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还要通过一系列制度,保证其得到较好的执行,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

2.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方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法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求职技巧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覆盖了大学四年。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同学以集体授课,知识普及为主,对于高年级同学以分类指导,实践体验为主。而这些内容的教学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课堂讲授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开展“朋辈”帮辅活动,请高年级优秀的同学与低年级同学交流;可以积极开展就业技巧、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问题咨询等多方面的远程互动。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从业能力。

3.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的准备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职业,将理想和现实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将职业指导全程化,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指导。

感性学习阶段: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但同时又存在着角色转变的不适。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大学与成才的关系、当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通过指导,让大学生在一年级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制订大学生四年的发展目标,为整个人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打下基础。

理性梳理阶段:大学二年级是进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对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等理论的学习和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选择范围。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技能锻炼阶段:大学三年级已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也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这个阶段要以分类指导和个别咨询的形式开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增选相关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提高专业能力,构建协调的能力体系。

实践实施阶段: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求职阶段,这个阶段应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流程、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同时,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技能。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的调试。最终,引导学生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迈出踏实而积极的第一步。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在我国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广大职业指导工作者更新观念、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指导方法,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咸桂彩.现代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关键词]EPD理念高职特色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赵兰杰(1970-),女,河北青龙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与创业创新教育;侯丽萍(1968-),女,河北昌黎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教育。(河北秦皇岛06631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4-02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经济、技术迅猛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承担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为人们提供实现可持续生存,参与社会及工作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在国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事关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教育举措。

一、EPD及其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UNESCO Project on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简称,其内涵可概括为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EPD的基本理念体现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及创新发展,其教育精髓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及相互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注意各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鼓励创新,促进多方面发展。

二、EPD理念成为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河北省教育厅于2010年3月继2006年颁布的《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之后,再一次正式下发了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单一的就业指导课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大学生成功求职就业的需要,亟须通过构建全新的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高职大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和未来职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发展、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自主创业不仅是我国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是国际化的共同趋势和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择业、就业和创业作为当前高职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和所有高校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已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的极大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面向未来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职业态度、价值观等,帮助解决人类社会尤其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因此,EPD是适合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应遵循的基本教育理念。

第一,基于EPD理念下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科学深入地开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好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对河北省“两创”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和谐河北”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基于EPD理念下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生就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第三,基于EPD理念下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就业服务水平,推进高职学生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

三、基于EPD理念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基于EPD理念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是在国家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要求、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定位为“引导人、激励人和发展人”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探索,旨在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成为整个高职课程的引擎,把高职教育价值最大化。通过改革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特点的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系列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方法与手段,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目标,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规划其在校期间和今后的行动方案,进而通过人生和学业、职业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我,提升职业竞争力与终身自我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并创造性地寻求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与突破,确保卓有成效地全方位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终身自我开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全面更新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构建基于EPD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职业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基于EPD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权益等。(2)服务经济社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服务经济社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劳动力再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等社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与之密切结合。(3)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着眼于高职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变化的选择与适应能力等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并处理好做人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学会做人是根本性的,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是工具性的。(4)面向世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面向世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应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和专业技术人才自由流动。

2.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使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价值最大化。基于EPD理念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渠道,是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择业就业与创业创新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堂教学的创新实施。具体内容为:在高职一年级开设心理素质训练、成功人生探索与职业发展课程,帮助大学生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高职二年级分别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创新课程,帮助大学生为未来择业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素质训练;在高职三年级开设择业就业指导课程,旨在通过最后的冲刺帮助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

基于EPD理念的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通过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创业创新和就业择业等一系列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系列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互补化以及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潜移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的一体化,即全程化教学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传统的教学形式与现代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相结合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设立校外“职业体验基地”,体现“体验式”“模拟式”教学的实务性、体验性;有效整合校内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既有专业教师讲授,又有企业专家讲授;既有校内教学、训练,又有校外实训体验。

3.创建适合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系列教育,使基于EPD理念构建高职特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内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的课程时间和理论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笔者应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实证、量化研究,从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角度切入,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旨在实现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高职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教育行动研究法、多变量分析法、模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教育科学方法,自编出版适用性特色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将课程融入工学结合的全过程。设计主体化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创设一体化、系列化的课程体系,大一新生开设“心理素质训练和成功人生与职业发展指导”课,大二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创新”课,大三学生开设“择业就业指导”课。在上述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具体采用体验式教学和专业咨询、个别辅导及对重点学生实施跟踪服务等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规划行动方案,提升职业竞争力与终身自我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主动并创造性地寻求学业和职业上的发展与突破,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美)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3]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2006(1).

第11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9-01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趋势,社会上的人才竞争也愈演愈烈,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必修的一门课程,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效果。随着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上的运用,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就业的方向与竞争,同时也使得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并亲身经历来获得对该项课程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相比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用性。学以致用是该种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它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合理的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它强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态度等共同的发展。

2.实践性。亲身体验是该种教学法的核心,通过鼓励每个大学生亲身的参与设置的情境中,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目的。

3.情境性。情境性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它注重通过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设置的情境之间进行互动,进而在环境中,实现自我的认知。

4.主体性。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转变为引导者、设计者、组织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间性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情境中的探索体验,可以促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较大的提高。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达到目的:

1.构件合理教学情境。该种方法的运用要求老师需要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进而促使学生真正的认识体验式教学,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中,从而不断地激发大学生的体验。此外,还要求老师应当深入的了解学生对职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可采用案例法、游戏法等方式,使得大学生融入到职业探索的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体验式教学的情景设置,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娱乐性,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引导,避免偏离主题。

2.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设置的情境中。大学生是体验教学法的主体,在老师设置好情境后,就需要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中,在情境中探索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与此同时,老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转向监督者,并实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以引导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综合能力。

3.强调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针对学生毕业后面临社会就业的面试等问题,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在面试过程中采用的比较多。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来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从而积累模拟过程中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进而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通过正确的评价,提高大学生行为的能力,并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上的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为大学生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机会,积累了经验,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目前,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发展并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小棉.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2):53-56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54-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职业发展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大学新生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找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契合点,是迎接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重要前提。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理应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而言更是较为淡薄,以致于大学期间未能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发展路径,到了毕业时仍然不能对自身职业发展给出合适的定位,不仅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且对今后个人的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茫然。从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看,针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1有助于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在新的环境下,由于角色的转换、学习重点转移、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以及人际关系相对变复杂,大学新生往往出现自我认知错位、学习目的模糊、生活不适等等各类难题。通过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系统的认识。在指导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以往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一方面鼓励他们发展其合理之处来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修正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阶段成长计划从而使大学新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1.2促进大学新生实现个人理想同社会要求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需要客观现实,只有与现实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理想才能开花结果;相反,如果脱离这个世界,个人理想就无从谈起。社会在不断前进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社会实践越来越深入全新领域延伸,社会生产方式和职业产生必然变化,这就要求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必须与时展相符合。作为未来建设者,大学新生应该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己任,使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在努力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下,大学新生能够全面审视与评价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性格、兴趣等,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对未来的自身职业发展作出准确定位,朝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不懈努力力。而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大学新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经过努力奋斗,必然会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1.3有利于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均成为我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人力资源市场凸显着无序性和不均衡性。厘清问题的实质,人力资源配置的症结不在于市场没有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在于高校学科发展的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不能自觉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设定自身发展方向,更没有做到以社会需求作为职业发展目标,达不到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因此,从入学伊始即加强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发展计划,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实现我国的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2、当前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进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还较为落后,培养方式和进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具有很大局限性

大学新生在崭新的校园环境下,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各方面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知识经验方面的局限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也存在误解。(1)认为在世界多变的形势下刚进入大学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尚早,等到即将毕业时再作规划也不迟,没有认识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学习生涯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大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2)以偏概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有的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涯规划,又有的新生把其等同于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3)对学历和技能的混淆,认为大学学历就代表着高的就业能力。然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历,他们毕业后难以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技能方面的欠缺,就业素质亟待提高。(4)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来确定职业发展路线,只是把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为考量因素,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2.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师资匮乏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主要由少部分的学术型专家和大量的兼职教师及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来组成。这样的队伍构成专业化程度偏低,缺少与社会环境相衔接、与职场要求相符合的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另外,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有抵触情绪,他们一方面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把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好,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另一方面担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常规教学,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舍本逐末的表现。综观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其教育理念、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仍表现欠佳,远远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师资匮乏严重限制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2.3高校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还没有能够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很多高校仅仅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来加强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导致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严重缺乏系统性,意味着高校不仅没有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还磨灭了他们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积极性。其次是高校没有形成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功能健全的教育组织,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大学生对自身

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没有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

3、紧抓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特点下的培养途径探索

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正处在人生经历中一个全新起点,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思维模式尚未成型,正因为如此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也决定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紧抓实际切实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前瞻性

很多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自身的认识和未来的职业追求很多时候停留于当前,止步于片面。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大学新生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清未来职业发展趋势.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既不能忽略当前社会环境下特有的时代要求,又以顾及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作为前提,结合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职业需求进行大学学习和相应的社会实践,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充分准备,使自己的规划与未来职业发展走向要求相契合。

3.2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注重主体性

职业生涯规划说到底是大学新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在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气质类型等前提下,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个人理想与职业追求的合理匹配,使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和实现职业目标的实施步骤,事关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他们独立实践的初步尝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切不能因为认为大学新生思想尚未成熟而把家长和学校的职业意愿强加给他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大学新生自己的事情,本来就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

3.3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强调针对性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针对性。(1)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级别层次的大学新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比如普通类本科大学新生要注意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而高职高专类的大学新生更应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2)作为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也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潜能。另外,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需要学生本人了解职业环境、职业需求。这些必须由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

3.4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战略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学生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计划,目的是使他能够准确定位,明确职业意向,涉及到学生整个人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有步骤实施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计划。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含大学期间学习计划以及以后从事职业的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要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依据,在深刻把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的前提下,增强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毕业后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这就要求把大学生毕业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各阶段发展目标纳入计划之中,以全局带动局部,以局部促进全局。

参考文献:

[1]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

业,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