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教师读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文阅读;兴趣;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6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万变的社会中,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一、让学生热爱阅读,提高阅读好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 树立榜样,关注名人效应。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可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经常为他们讲解名人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读书的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2. 以身作则。在课外的时间,教师可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
3. 介绍读物梗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以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欲望。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为了配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介绍《三国演义》书中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在阅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与灿烂的文化。
4. 利用教师的读书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以便达到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阅读的效果。
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指导阅读
1. 谈读书计划。读书计划是未来读书的行动方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说:“我希望你们每个学期至少读10本书。这样,一年读20本,到小学毕业,读书在100本以上。如果每本书平均10万字。共1000万字,阅读量是语文教科书的三四十倍。”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但每个学期至少可以读4本书。这样,一年两个学期8本书,加上两个假期读两本书,一年也就是10本书。以每本书平均20万字计,那么,学生的阅读量就是200万字。
2. 谈读书内容。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时期,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是这一时期的关键。尤其是进入八年级和九年级,是进行理想教育最好的时机。而且,小说、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是这一时期的最好读本,教师也可适当加入哲学类的读本,加强学生对人生、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与探索。例如,在选择小说类读物时,教师除了可以选择官方规定的《初中生课外40部读物》以外,还可以从《亚洲周刊》编辑部联合评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名单中进行选择,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寒夜》、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古华的《芙蓉镇》等。人物传记也是如此,《鲁迅传》、《传》、《朱自清传》、《爱因斯坦传》、《华盛顿传》均对学生有所益处。另外,如果学生热爱科普读物,教师可以推荐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珍妮・古尔多的《黑猩猩在召唤》等。
三、建立阅读“书库”
营造小小的班级图书馆或阅读天地,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创办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集中起来,并选举一名图书管理员。这样,便可扩大书目的范围,使学生共同享受资源,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教学生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第一,让学生坚持每天阅读,保证阅读时间,使学生做到自觉阅读。第二,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自由阅读的空间,逐渐习惯课外阅读。第三,不能忽视积累。积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当学生读到好的词句或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写下心得体会并进行摘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积累的方式。这样,学生在阅读时便可以发挥他们的想法,从而在课外阅读时保持兴趣,最后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
五、培养学生阅读后写作的习惯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严重分离。笔者发现许多执教者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阅读而阅读,很少涉及写作的指导。为了改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的现象,新编教材已进行了科学的思考、合理的调配。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按年级的不同,确定阅读教学后的写作重点,从而使学生将阅读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加以应用、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阅读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语文阅读兴趣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创设美的阅读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老师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现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课本资源,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爱好及知识水平等精心挑选课本中的美文,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优秀篇目,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语言情境、艺术情境、情感情境等,并通过自己的讲解分析使这些情境形真、情深、意远,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喜欢阅读,主动阅读,走近优秀作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数量有明确要求,可见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首先,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积极建设书香校园,在学校宣传栏、走廊、黑板报等地方张贴名言警句、优秀诗文、古今经典,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尽量给每个班配发一定数量的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籍,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力争使学校图书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其次,利用学生资源,建立班级图书角。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班级积极捐赠书籍。
再次,动员家长支持,利用家长委员会,倡导家长、社会成功人士为孩子购买、捐赠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语文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在每年报刊征订时间,筛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推荐给他们。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发挥多媒体功能,展示精美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发现二学生冷落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当代名家文学作品、科普类书籍,消遣类的报刊杂志、娱乐性的流行读物成为新宠,校园小说、漫画读物流行,“游戏攻略”受追捧。传统的纸质阅读仍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手机、电脑上网看书比例有所增长。
发现三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极其有限的一点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合理的规划。
发现四父母、学校、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支持不足。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2010年11月份,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教育局为了扩大初中学生的阅读面,曾下发过《关于在初中学校开展“课外阅读与硬笔书写”活动的通知》。文件中对学校、语文教师、学生提出“每周按要求上好课外阅读课,不能挪作他用;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阅读方式进行阅读,经常了解、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并及时表扬、鼓励;每月定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等要求。文件中还提出“每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购买一本以上的课外读物,初一学生配齐中考考纲规定的12本名著,每学期阅读3本,两年读完”;“要摘抄优美词句、精彩文段,并进行仿写活用,语言品析,在书中做出圈点、批注,写简单的读后感。每周最少有两次阅读摘抄,每学年摘抄70页左右,并在笔记本的每个页面上注明页码”等具体要求。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这些要求落实得如何呢?
本调查试图通过解剖一个麻雀----对本校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从中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真正达到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养,塑造学生优良品质的初衷。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为了较全面反映在校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本次调查采用整体抽样的调查方式,抽取了惠东县稔山第二中学八年级的其中两个班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内容涉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方式、习惯、喜欢课外书的内容、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家长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等方面共计15个问题。问卷共计发放130份,有效回收126份,有效率为96.9%。之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多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课外阅读。学生在回答“是否喜欢课外阅读”这一问题时普遍表示喜欢并认为课外阅读有益,不会影响学习。有近半数学生认可课外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拓宽阅读面,丰富知识。(见表1)
可见,多数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认可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阅读内容及方式呈现多样化
统计结果显示,中外经典名著、当代名家文学作品、科普类书籍受冷落,消遣类的报刊杂志、娱乐性的流行读物成为课外阅读的新宠儿。(见图1)
在流行读物中,不少同学倾向于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校园小说,不用费劲去想的漫画。游戏攻略这一类型的读物在学生中流行。不难推断,一部分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迷恋网游。(见表2)
学生在填写“您最喜欢的课外书的名称”时,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得知学生对中外经典名著表现出了漠然的态度,但在这里,却有不少的同学写下了名著的名称。说明经典名著更能在学生心里留下阅读痕迹。(见表3)
在喜欢的报刊杂志的选择上,学生的意见是较统一的,主要都集中在《青年文摘》、《意林》、《读者》上,主要是因为这三本杂志的内容短小精悍,易消化,实用性强,可从中摘抄,也可从中获取一些写作素材。(见表4)
可见,学生的阅读内容多样,中外经典名著、当代名家作品、科普类受冷落,文化快餐、流行读物受青睐,“游戏攻略”受追捧。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以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为主,但也有学生喜欢利用电脑上网阅读,少数学生更乐意手机上网阅读。(见图2)
可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传统的纸质阅读仍是初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但也不难发现,利用手机、电脑上网看书比例比过去增长了不少。随着近几年电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阅读以其方便快捷、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等优势成为阅读的新主流。
(三)学生课外阅读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正确的阅读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没有作课外阅读计划;超过半数的学生只是偶尔作读书笔记,有学生几乎完全不作读书笔记。可见,学生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合理的计划与安排,阅读时懒得作读书笔记,看过的书如过眼云烟。由于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影响阅读效果。(见表5)
(四)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匮乏
调查表明,33.7%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极其有限的一点时间,32.6%的同学主要是利用阅读课的时间阅读课外书,仅有11.8%的同学愿意拿出周一至周五的空余时间来阅读课外书,21.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对课外阅读时间的调查统计中,出现了非常不乐观的状况。38.9%的学生表示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下,38.1%的同学的一周课外阅读总时间为一至三小时,15.1%的同学的一周课外阅读总时间为三至五小时,仅有7.9%的同学的一周总课外阅读时间超过五小时。学生阅读时间匮乏,过重的课业负担及升学压力成为阻碍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
(五)父母、学校、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支持不足
统计结果显示,51.5%的学生家长、57.1%的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持支持、肯定态度,4.8%的学生家长、10.4%的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持反对态度,而 43.7%的学生家长、32.5%的教师则未表态,不支持也不反对,这表明部分家长、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明确地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
四、对策建议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的终身伴侣。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阅读对于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知识的积累,文化底蕴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本次调查,我校学生的读书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尚存亟待关注的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教师示范,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
目前,学生的阅读观念都较“功利”,基本上是为考而读,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阅读大打折扣。我们急需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端正学生的阅读思想,变“功利阅读”为“需要阅读”,真正把阅读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这其中,加强教师自身阅读积累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但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还以榜样的形式对学生性格、行为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持续不断地阅读积累,提升自已的文化品位,将名家名作的精神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二)开展读书活动,指导阅读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需求的内在驱动力。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少学校组织开展“美文欣赏”、“指定书目课外阅读竞赛”、“指定书目摘抄展览”、“读书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名著人物评论会”等活动,均收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尝试利用学生对网络、电子游戏感兴趣的特点,通过影视、游戏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外阅读质量的保证。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语文素养、兴趣点等的不同,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布置阅读任务。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如何做读书笔记等一些阅读方法,不仅授学生以“鱼”,更重要的是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引进评价机制,推动和规范课外阅读
目前,一般初中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阅读课,每周一节,由语文老师任课。阅读课的上课方式基本上是将学生带到图书室,由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自由看书,任课老师管理好纪律即可。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阅读效率较差。为了提高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规范阅读课的上课流程与方式非常必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文学素养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谈,可以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扩大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年级阅读的要求和数量。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几乎各级考试也把名著作为一项考察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又是阅读中的大工程,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采用学生感兴趣课外阅读形式,让他们在愉快中阅读课外名著,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同学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时,教师戛然收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推荐后孩子们纷纷要求借书或买书。这样让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形式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或家长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名著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二、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如果孩子们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懂方法地去书海中逛一圈,对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不去吸取技巧,不能用到写作上,不能提高思想修养,这样的读书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爱读,更好引导他们会读。下面我就谈几种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
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所谓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计其数,作为初中生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这些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评述法。阅读了名著后要进行评价(评述),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另外,现代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名著,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名著;还可以每周划出一、二节正课,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及指导。
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名著阅读计划的顺利实行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利用课堂时间是不现实的,只用在校时间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校外时间进行阅读,大多数学生不住校,主要是在家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拓宽眼界,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课外书籍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受益。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校和家庭的忽视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接触的最主要的环境,但由于中招考试的压力的增大和学习科目的增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上的缺乏,将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用到学习其他的科目上,甚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阻止,这样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2、课外阅读的方法的缺乏
好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略读若只作学生自己去着手,而让他们一点的指导,很容易是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就是随便读,就此了事。如此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生不能从略读中得到多大的实益。”经统计调查大部分的同学不懂得如何读书,也不清楚对于不通体裁的书籍要使用不通的读书方法。这样使得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些无用功。
3、学生意志力淡薄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涌入,各式各样的课外阅读书籍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初中阶段的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自我意识不强,阅读经验和知识有限。对于课外阅读的内容上良莠不分,很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同时对整本课外书的阅读没有足够的耐心,缺乏专注力,影响阅读的效果。
提高初中课外阅读的策略
(一):重视学生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学生只要对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进行阅读,求知欲有所提高。教师在这方面要进行因势利导,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被认同,欣赏,尊重的心理需求。适当的满足其需求,可以加强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讲课的时候根据课文插入一些相关的课外的小故事,例如在讲《丑小鸭》时,涉及一些安徒生相关的其他童话故事,让学生课下进行阅读,这样通过课堂的有关介绍,引起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如“名人赏析”“我最喜欢的课外书” “课外读书成果分享”等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对于课外阅读量多,成果大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同时促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乐趣,使得他们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2:教师和家长的熏陶感染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的学习和阅读中,教师和家长的榜样力量对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自己的喜欢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上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更多一些关爱,让学生感觉到足够的关注力,同时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去感染学生,他们会愿意在课外进行阅读。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注重自身的阅读素养,提高自己的阅读涵养,让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二)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课堂提高学习的效率。阅读占了语文教学的半边天,对于课外阅读教师恰到的方法指导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1:精读和略读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九年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完成这个阅读量,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使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重点的,较难的内容教师应该教学生精读,通过通读,复读,细读相结合循环阅读方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评价能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法,比较法,反复吟诵法等,让学生揣摩文本的奥秘,体悟其思想内涵。而对于不太重要的内容,可教学生使用略读的方法,学生先阅读作品前的序文或目录,查阅经常的段落,进而把握全篇大意,得其要领。每种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精读和略相结合的方法,最终能促进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的落实。
2:圈点勾画和阅读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边阅读,边圈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精彩段落和内容,加深印象。“发现学习”布鲁姆提出,发现并不只是限于找寻人类从未了解的事物,而应该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和自我的直接对话。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自主性。通过阅读批注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阅读体验。这样也让学生在体会文本的过程中增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三)利用元认知策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的现状
总体来说,目前语文阅读情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提前备课,然后将固定的内容分课时进行教学,偶尔会针对一些内容提问,讨论很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提高。第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学生只重视考试内容,而教师也是针对考试范围来制订教学计划,没有重视初中生语文阅读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会为了应对考试而默写和大量做题,降低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指导初中生自主阅读的途径
1.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
初中生对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读书的热情也很高涨,兴趣十分广泛,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是很容易的,但是初中生也很容易对言情小说、武侠等着迷。其实,学生只是将这些课外书作为消遣,但是家长和教师会对学生的这些兴趣进行限制,包括读书范围等,这种有限制性的阅读就无法体现阅读的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读书,而不是挖苦和批评、一味地打击,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关注学生对阅读的想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阅读氛围。
2.加强对学生读书的引导
初中生的课程比较紧,课余时间不是很多,对于学生来说,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但是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阅读世界名著。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要适合学生阅读,和时代的发展一致。教师要对学生阅读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初一学生可以推荐其阅读短篇小说、散文等,初二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中长篇小说等,而初三学生就可以阅读杂文或名人传记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之间应该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通过探讨、沟通来相互学习。可以组织阅读小组,一个阅读小组可以由三五个人组成,将阅读的内容分成多个方面,起到互补作用。小组内的学生会通过讨论等形式增强合作,群体沟通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之间会逐渐产生认同感,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教师要积极地组织这种活动,要知道这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组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通过互相交流、借鉴,小组内的学生才能够共同进步。
4.处理好精读和略读关系
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先快速阅读,掌握书的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阅读书的前言、摘要和结语;然后再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精读,这样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5.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做笔记的习惯
一、学生名著阅读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一些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在生活上的关爱、行为上的管教和学习上的辅导,往往容易性格孤僻、感情脆弱,普遍存在着读书观念淡薄的问题。在调查座谈中,六年级一名曾经成绩优秀的留守学生很坦诚地对我们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家现在有钱了,干嘛还要那样苦读书呢?再说好多同学都说读不读没关系,反正没人管。”
(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够
调查中45%的学生称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的主要原因是在校写作业,回家了还是写作业。农村一些家长的素质较低,既不会教孩子学习,也不会教孩子做人。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名著中有令人深思的人生道理,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实际去挖掘名著的现实教育意义,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来完善自身。比如从《西游记》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惩恶扬善和爱憎分明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阅读《水浒传》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忠诚和信义;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从中找到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永不轻言放弃的人生态度等。
二、农村留守学生名著阅读策略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书,要学生做到从读书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让学生理解读书是方式、途径,悟情、悟理才是目的,要使读书落到实处。要让农村的留守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教师应多动脑筋,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学生们,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立足生活,激发阅读兴趣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他们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就会认真阅读名著,但农村的文化氛围不浓,初中生对于名著的阅读兴趣不大。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向他们推荐一些与其生活和心理靠得很近的名著,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1.用作家艰苦的生平激趣。现在大部分农村初中生是“留守学生”,生活比较艰苦,平时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有繁重的家庭劳务等着他们,即使有一点空余的时间,也被电视和网络所吸引,对大部头的名著根本提不起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有意讲述一些农民出身作家的艰苦生平,吸引学生对这些作家的关注,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这些作家作品的兴趣。如通过讲述作家季羡林儿时苦难的家境、窘困的生活和家境变故的故事,激发学生看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牛棚杂忆》等作品的兴趣。
2.简介作品中农村生活的片段激趣。在中外名著中,有很多作品是描述农村生活的,看到似曾相识甚至熟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更容易引起农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简介一些能引起农村初中生共鸣的片段,会激发他们阅读该名著的兴趣。如教师在课堂上生动讲述法布尔如何不顾危险捕捉黄蜂的片段,就能很容易激发起农村初中生阅读法布尔作品《昆虫记》的兴趣,因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都捕捉过黄蜂,被黄蜂蜇过,法布尔的经历就如他们亲历一样,老师生动讲述的场景不正像自己的吗?情感的道路一打通,阅读《昆虫记》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就来了。
(二)创设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1.设立名著书架。可以发动学生将家中的名著(连环画、小说等)拿到班里,在教室的后角设立“名著书架”(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整体),让学生在空暇时间进行翻阅,实现资源共享。
2.适时名著交流。根据各班实际,半个月、一个月或两个月举行一次名著交流会,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讲述名著精彩的片段,也可说一本书的概况。
3.汇演展示名著。利用学校节目演出之时,展示几个名著片场,让名著深入人心。
2007年度上半年红读、文体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钢要,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紧紧围绕中心发展部的工作要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开展一系列“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教育活动,以及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为推进全区红读和文体工作搭建平台,力争在巩固中求提高,在创新中求发展。
红读部分
活动之一:书评活动
活动目标:以送经典、读经典、评经典贯穿上半年红读活动。旨在切实推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积淀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滋养心灵。让经典走进心灵,让阅读成为习惯。
“经典走进心灵,让阅读成为习惯”活动安排:
一、送经典(3月份)
1、由上海六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秦文君、陈丹燕、周锐、刘保法、郑春华、彭懿向广大少年儿童荐书,开出少年儿童必读的经典书目。
2、各校红读老师根据书目清单购买图书,开展“经典童书进校园”活动。
3、组织区红读骨干教师听讲座——儿童文学的欣赏及如何指导少先队员写书评(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文汇报》笔会主编刘绪源主讲)。
地点:市中福会少年宫六楼多功能厅(市延安西路64号)。(3月中旬)
二、读经典
各校红读指导老师组织相关教师利用阅读课及课余时间指导少先队员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些书籍,写好百字书评。
三、评经典(4月—5月)
开展百字书评大赛。
1、小学低年级组,亲子共评一本书。
2、小学高年级组,师生共评一本书。
3、初中组,独立自评一本书。
书评要求:书评篇幅不超过两百字,情感真切、语言生动活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截稿时间:4月20日前
书评数量:各校小学低年级组、小学高年级组、初中组上交参赛作品各3篇。
4、区级评选时间:4月底。
5、市级评选时间:5月中旬(挑选优秀书评参加“上海市读书小明星”十名评选)。
活动之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南汇区中小学生捐书、义卖活动
一、活动目的:“捐书、义卖献真情”,旨在通过此次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身体力行,把爱撒向全社会,让爱充满人间。
二、活动要求:
1、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红读指导教师发动学生在校内进行爱心捐书活动。
2、每所学校委派5名学生代表到规定的地点来进行捐书、义卖活动,在带队教师的组织下有序的进行活动。
3、爱心义卖款交区红+字会。
三、参赛对象:部分中、小学生
四、所捐书籍收集工作:请各学校在2007年4月下旬完成
五、捐书、义卖时间:2007年5月(具体日期另外通知)
六、捐书、义卖地点:东方电影院广场(暂定)
活动之三:红领巾读书读报知识竞赛
一、活动目的:推进中小学红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延伸读书活动的内涵,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二、参赛对象:小学及初中学生
三、参赛人数:每校各派3个学生作为一组参赛(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可各派一组)
四、比赛时间:2007年7月初(暑假)
五、比赛形式:开卷。参考书:《小伙伴》少先队活动版(下半月版)、《时刻准备着》杂志等(如有其他的再通知)。
六、奖项:团体奖(分小学组、中学组)
文体部分
内容:南汇区中小学生中国象棋竞赛
一、活动目的:
1、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展示自身特长,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更好地发挥一技之长。
二、活动对象及人数:全区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每校3人组成一队(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可各3人)
三、活动时间:7月初(暑期)
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旨在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更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问题,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即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它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讲究科学思维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处在转型阶段,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师生双方存在不少矛盾,师生关系比较僵化。通常是教师处在领导者、监督者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领导者、被监督者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师生因升学压力的存在都不敢懈怠。因而,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抄、默、背、考,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仍在使用,这是返璞归真还是历史的倒退,是教育的幸事还是悲哀?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反复练习并没有显著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显然,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抄、默、背、考的教学方式不是有效教学。教育提倡改革,而教学方法更需要进行规范和创新,必须做到有效,切不可做无用功。
二、采取合理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的需求心理能激起他对某个事物的强烈兴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阅读兴趣。如(1)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督促学生进行综合阅读的有效方式。我要求学生每周起码阅读三篇课外文章,并且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填写好综合阅读卡。此卡中我设置了以下内容:文章题目、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佳句摘抄、佳句创造、读书感言。这样的综合阅读卡既有利于教师进行阅读检查,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综合阅读卡是评价学生综合阅读的有效依据。(2)读书报告会。一学期内,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学生读书报告会,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学生读书报告会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然后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报告自己的读书情况,并评出“读书能手”。评选条件如下:有自己的读书清单,有自己的读书收获,有今后的阅读打算。(3)专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专题,收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便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个问题,更有利于学生阅读交流,更有利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三、精心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精心设计、创新设计,加强师生的对话交流。什么是对话?所谓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实现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通过对话,让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产生道德人格上的净化提升、知识文化上的拓展深化、情感体验上的感染升华。
师生对话中,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力导,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情感之门就会向你敞开。教师要做学生的忠实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如痴如醉地交流、探究。教师始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加以点评。教师通过认真倾听,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发现学生的疑惑,发现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自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补充哪些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任何阅读都不可能是“清白的阅读”,都必然加进阅读者自己的“前理解”(理解前的理解),这就使读者们理解到的文本意义不可能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这个道理。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答案一致,而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让学生在众多可能的假设中萌生新的想法,给他们广阔的可以放飞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分析问题,养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
四、提供训练的空间,锻炼学生阅读能力
有了明确的教学理念,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没有计划盲目地进行训练是不能保证学生说话能力有效提高的,那样的训练就变得形式化且毫无意义。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的方法应该随之改革和创新,教师应该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课堂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锻炼说话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训练中,就促进了说话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作为学生锻炼活动中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锻炼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省时又高效。例如,在学习一些选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当一次老师,为其他学生讲一堂课。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发阅读源动力的重要条件。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民主的交流平台
一个有效的课堂,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自己正确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接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去点评哪些观点值得肯定、哪些观点尚有争议,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大胆发表见解的同学并且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给予更正。教师要更加善于发现和指出学生的优点,通过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增加自信,并把优点发扬广大,从而更加优秀。
三、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如在阅读中,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的开头,也要注意文章的过渡和结尾,要善于抓住表现文章主题的中心句段。在阅读中,教师还要不断指导学生努力提高阅读的效率。
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四、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语文整体的阅读感知,深挖教材的丰富内涵,要培养整体阅读感知,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注意与课文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语文能力是充满灵性、浸透心灵的语言运用,如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灵气、小说的内涵、议论文的逻辑、说明文的条理,都需要的学生去整体感知才能领会,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我们在整体把握文章内涵的同时,还要深刻把握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内涵、重点句子的言外之意。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这一感知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匠心独具之处,从而更加喜爱语文阅读。
五、突出思维的独立创新
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字: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日记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1-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课外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在校读书的孩子来说,多读课外读物,促进对课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探究阅读心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浓厚的兴趣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只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成为读书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富于理想的时期,也是开始树立人生志愿的时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恰当的讲述名人读书的事例。在教《蜀道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李白:唐朝的李白,人称“诗仙”。他从五岁就开始读书,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少年时期的勤奋学习,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大诗人。在读《皇帝的新装》时,可插入安徒生童年苦难生活的历程等,从而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课外阅读与课文课程保持有机联系,根据课文内容指导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与文学教材保持充分而有机的联系,课外阅读在内容和题材上要与同一时期的课文课程相关,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拓展。”在教学单元的课文时,可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与该单元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如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文以散文为主,安排的课外阅读篇目应多是散文。第一次可安排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散文选》《古代诗歌选读》等。在课堂上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老舍的一些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初中学生有必要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一个完整课外阅读计划。教师可以先把语文教学大纲中必读书专门列入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如《昆虫记》《繁星春水》等,要求他们在初中阶段完成所推荐书目的阅读任务。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当代受到好评的作品,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贾平凹的《丑石》等。
三、学会做读写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革命老人徐特立告诫青年要勤于做笔记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前人总结读书经验概括出来的一条重要结论。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课外阅读完成的读写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一部分。如每学期给学生提供的作文题中,有意增多读写笔记的数量,还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插入一些片段,增强学生写读写笔记的兴趣。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可顺便插入莎士比亚做笔记的故事。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做笔记的方法:如怎样做读书摘要,怎样做批注,怎样写读后感等。
四、开展课外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并帮助学生阅读优秀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学作品,循序渐进的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积极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大胆鼓励学生多积极交流讨论。为了让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也为了检测阅读的效果,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一些活动:①经典诵读三分钟。每一节语文课开始,让一名学生把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新人新事作为内容上讲台口头交流,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对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他们更好的阅读书刊。②每月展评。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组织学生一月开展一次互评活动,并在学习园地中展出优秀读写笔记,让学生在展评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③班队活动。利用自习课或阅读课有计划的组织各项比赛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知识大赛”,“故事会”,“佳作欣赏”等。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把每周三的语文课改为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读适合自己的书籍。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早读英语 存在误区 走出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5-01
早晨是一个人一天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人一天中记忆的高峰期,所以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古往今来,学校都重视早读。英语早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英语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早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于学校,不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今天,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语早读的好处很多,能够培养学生语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好的读书习惯……然而,初中英语早读却存在着许多误区,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勇于探索出一条走出英语早读误区的有效途径。
1 初中英语早读的误区探析
1、教师不闻不问,让学生“放羊式”漫读。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早读早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老师最多只起守学生、管纪律的作用。他只强调学生是否在读,只满足早读课书生琅琅的氛围,至于学生读什么,读得怎样,有的老师很少过问。当然早读,要以读为主,但又不同于上课,我认为上述对早读的理解是片面的,单纯的背读,随意性的漫读和一味由学生自读的情形,会直接影响早读课的效果,也会失去早读课的意义。
2、教师分析讲解替代学生早读。有的英语老师美其名曰“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记忆”,因此而大开“早读课”,老师繁琐的“分析讲解”替代了学生的“识记诵背”。试问上课分析、“讲解疑难”还不够吗?如此下来,教师代替了学生做功,学生背记的东西太少,肚中空空,何以倾诉?最后的效果也就难怪总不理想了。“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如果连记诵这每个人本身固有的素质也不予以重视和适当的开发,因而造成巨大的智力资源的浪费,那就更不用谈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了。因此,我们反对教师把早读上成早读课,反对把学生变成“闷葫芦”,反对在早读时进行花样繁多的所谓“训练”,占用学生早读时间,剥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选学习内容的权利。我们认为,早读一定要把“读”还给学生。
3、长期以来困扰英语早读的一些问题。
(1)任务规定得太死,有些教师每节早读都给学生圈定明确目标,布置具体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受到束缚,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调整学习策略。长此以往,学生的早读将缺少灵性。
(2)学生大声朗读时间过长,有些教师让学生从头到尾大声朗读,认为读书声音越高,收获就越大,效率就越高,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朗读英语固然重要,但事实证明,读书的效果取决于读书者用心的程度和读书的方法等,与读书的声音高低是不成正比的。如果不讲究方法,一味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容易造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虚假热闹场面,而收不到真正的效果。
(3)教师急于利用早读辅导,使学生掌握所有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了早自习时间逐字逐句地领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走出初中英语早读误区的有效途径
1、教师比学生早到教室。既可以给学生以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同时,老师又可以借此了解经常迟到的学生情况,观察学生的读书行为习惯和自我读书的目的性,以便有的放矢进行早读的抽查。
2、早读目标明确,有计划性。学生任务的制定应根据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既要读记新任务,又要复习旧的任务。任务量要适中,不能过多或过少。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布置或制定难度不同的任务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
3、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要留心导读,及时正音。通过细心指导,培养学生感情诵读,合理安排,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4、让早读为上课服务。老师可利用早读时间,对当天要学的课程进行预习,或对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的题目进行检查,进一步巩固预习知识的掌握。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了课堂四十五分中的效率。
5、将读、记、诵、默写相结合。对于每门学科来说,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这门学科的一个必要环节,我们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充分发挥学生早晨大脑读、记、诵效率高的特点,再结合默写扎实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可避免学生早读无压力的懒散状态。
6、形式多样提高早读效率。读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抽查方式多样化,以克服早读时学生瞌睡、开小差,读书无味的情况。根据心理学观点,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读一种内容,就容易感到疲劳。在早读时,一个同学如果一节课都读单词,读不到20分钟便会分神,或疲倦睡觉。只读一样容易感到单调,乏味。对学习成绩及英语水平的提高无丝毫意义。一上早读,拿出书本,随便翻一页,开始练瞪眼,或抠指甲,或东张西望与同学搭话,或做一些其它小动作。总之,想法迫使学生读书,任务具体并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