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资源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市是国家商品粮主要基地之一,农业人口多,人均土地少,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0.5毫米,水资源总量为7.2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6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6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8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省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入全国300个缺水城市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表水资源逐渐减少。我市虽然中有洋河东西穿过,北有泷河,南有松、洪、赵等主要河道。还有南北流向的新河、宁、宋及洋松、大观等二十多条大的输水河道,并有几十处涵闸。但是由于拦蓄工程不配套,干旱少雨气候蒸发强烈,水资源大量流失。使之大部分沟河蓄水量不多,大旱时甚至干涸,加之能用提水设施缺少、而不全,设备不配套,造成仅有的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水位下降迅速。目前我市机井管理不完善,淤积严重,布局混乱,全区虽有两万多眼机井,但有的百亩仍无一眼,有的百亩竟达三眼之多。特别是靠近市区的地方机井越打越深,越打越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六、七十眼。地下水日开采量达8万多立方米,年开采量约三千万立方米,而浅层地下水资源的年补给量仅为七百多万立方米,常期严重超采,引起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据有关资料获悉,深层水位70年代高出地面两米多(曾在政府院内、宋营、洋北等地打深井40余眼,当时成井后不用动力抽水,有的能自流,有的水头能喷出地面一人多高)。现在抽水降深至地面下三十多米,并且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面积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心静水位埋深二十五米左右,动水位埋深六十多米。将造成地面下沉,为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害。
水质污染严重。据有关部门监测表明,一些地区不论是地表水或地下水,水质甚优,耗氧有机物“三氧”铁、锰、氧等均超过标准值。据今年二月中旬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洋河铁路桥处的测试,其值为劣Ⅱ类水质,属于严重污染。特别是市区人口和工厂迅猛增加,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及工业、生活废水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影响着我市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城乡人畜饮水。
二、如何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
我市的水资源大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外来客水及经使用后的废水;地下水可分为“浅、中、深”三种类型。
浅层地下水,是孔隙裂隙、砂姜盘砂层中的水,水质较好,水量较集中,埋深度距地表面一般10米左右,容易得到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分布较为普遍,水量较为丰富。但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易污染。
中层地下水,也是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且与地表水有着紧密联系,埋深度一般跟地表面30米左右,水质优良,水位较稳定。
深层地下水,水量较为丰富,水位稳定,一般埋深度距地表面300米左右,水质优良。它是封闭的承压水,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不易补给。
在开发利用上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
地表水补给容易,取之方便,沿河沟、坑塘均可建固定站,也可建流动站或不建站既可取之。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沟河塘的水温与作物需要灌溉温度相适应,灌后不会因温差影响作物生长。
2、沟河水绝大部分来自地面径流,无形中把地表一些肥料冲入水中,因此沟河水的含肥量要比一般井水含肥量高。
3、沟河灌溉进水池来水面大,要比用机井灌溉水位下降缓慢或稳定,对提取单位水量来说,要省工、省时,省钱。抽水扬程低,能耗小,抽水成本低。
4、在正常年份沟河水位距地面仅有2米左右,一般离心泵均能适用,在机泵的选择上,不受水泵的扬程和机电种类的限制。
5、对于砂姜黑土地和红淤土质的土地来说,久旱不雨时裂缝纵横交错。在同等条件下,同时用沟河灌要比用井灌浇灌的透,浇灌的快,保墒时间长,省事、省力,工效高。
6、若经常大量取用,又可通过向沟河内渗透来缓解沟河中的污染,以达到良性循环。
所以说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反之,只有蒸发渗透和跑漏,久而久之到大旱时期仅存一点污水,即无法养殖,又不能饮用,臭气难闻,一污染环境,二把花了大批经费建设的涵闸白白浪费。
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要想解决好我市农业发展和人畜饮水的需求,就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合理的开采地下水,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开发地下水要实行“浅、中、深”相结合,分层取水、互相隔离、各为一体。这将是必然趋势。要优先开发浅层地下水,积极开采中层水,慎重提取深层水。要以开采浅、中层水为主。挖掘深层水为辅,井深要科学,井距要合理,严禁集中取水和井距过小。不能说是井越深越好,越密越好,以免地下水形成漏斗或地面下沉。
三、管好、用好我市水资源的对策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牵扯着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水是决定人们生存的关键物质,因此要千方百计为水所想,为水所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新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强化水法制意识,不断开展对水法和水利法规及我市制定的有关发展利用、保护水资源条例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采取各种形式,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使广大干群提高对水资源危机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分层和分散取水,以保持水资源的正常供给。
3、要加强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管理。采用行政的、工程的、经费的及法律等手段,鼓励、强制性节水。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因地适宜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和节水措施。要达到建设规划化、级别系列化、模式多样化、配套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供水商品化的格局,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要尽快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定科学的乡镇供水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
5、要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
6、狠抓水质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污染源,限量限制污水排放量。增设污水处理工程,提高污水再生能力。
7、严格监控地下水变化情况,限量取水适时合理提高水价,定期采取地下水回灌(以上补下),使之漏斗区逐渐缩小,防止地壳下沉。
8、进一步完善拦蓄水系统,搞好现有工程的维护,增建拦蓄水设施,扩大库容量,抬高地下水,补给浅层水,扩大社会效益。
9、健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尊重人才,加强培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应明确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是人类生活和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水对人类生命的影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的。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水也同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事实,有些缺水的地区,和鱼米之乡的江南和沿海城市相比,经济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区别。我所工作的许昌市是一座以轻工业为主的城市,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为了解决市区的水资源缺乏问题,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都把许昌市供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许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外延到其它地区也是一样的,水的重要性在经济建设方面反映的最为明显。
就世界整体的水资源来说,现状也不容乐观。目前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k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我国,水资源就更为匮乏,我们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我们仅仅拥有世界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水。人均水资源量与生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其次,当前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水资源再度污染的现状也极为严重。
在极度匮乏的水资源现状下,我们人类还不知道珍惜,在对大自然肆意地索取着宝贵水资源的同时,又在盲目的破坏和污染着水资源,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也更是我们作为一线的水质监测工作者应该振臂呼吁,启蒙和唤醒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年来,来自于我们水质监测一线的水质污染数据显示: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我们在实际的监测中可以明显发现水中的有害物质包括:
1.有机物质,如酚类化合物就有2000多种,最简单的是苯酚,均为高毒性物质;腈类化合物也有毒性,其中丙烯腈的环境影响最为注目。这些有机毒物和其它的农药有机制品一样,多是靠雨水洗刷后直接流入江河湖海中,造成水体污染。目前世界上有机农药大约6000种,常用的大约有200多种。农药喷在农田中,经淋溶等作用进入水体,产生污染作用。有机农药可分为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虽大,但一般容易降解,积累性不强,因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明显;而绝大多数的有机氯农药,毒性大,几乎不降解,积累性甚高,对生态系统有显着影响。
2.重金属如汞、镉、铬、铅、钒、钴、钡等,其中汞、镉、铅危害较大;砷、硒和铍的毒性也较大。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们能通过食物链而被富集;这类物质除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外,某些金属还可能促进慢性病的发展。
3.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这些水体直接排放后又会使新的水体遭到污染,可以引发血吸虫病、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多种疾病。历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传染病。如1848年和1854年英国两次霍乱流行,死亡万余人;1892年德国汉堡霍乱流行,死亡750余人,均是水污染引起的微生物诸如血吸虫、病毒、病菌、寄生虫等。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全世界约500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不洁饮水位列其中。 最后,应该认识到对当前水污染现状的治理已刻不容缓。
1.全社会都要树立一种节水减排和防污治污的环保意识。居民应该从自身做起,既要有节水意识,也要把防污当作每日必省的生活常态。只有当全社会都树立起了一种节约用水,降低排放的环保意识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可能重新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碧水蓝天。对于一些有污水排放的重点企业,也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效益的追求上,应该具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在治理排放上增加投入。作为国家管理的层面上,要在总体的高度搞好环保教育,力所能及地保证环保投入,在实际的行动中把治污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2.针对农村水治理环节的薄弱,要切实加强农村水源污染的防治。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就更要树立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
3.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总而言之,治理水污染不是单个人或某一地区的责任,应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也只有把节约用水和防污治污提升到世界战略和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高度,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才有可能真正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近20年来,“水资源”名词在我国广泛流行,但对其内涵,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公认的定论。但在国外,“水资源”很早就有不同的认识。
189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设立了水资源处(陈家琦,1994),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对地表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观测。
1963年,英国通过了水资源法,在该法中将水资源定义为“具有足够数量的可用水源”。 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此定义被广泛引用,这与英国大百科全书权威性有很大关系。
1965年,美国通过了水资源规划法案,同时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资源理事会),此时水资源具有浓厚的行业内涵。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水资源应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具有
关键词:水资源;农业;节水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水资源状况
中国无论人均水资源还是亩均水资源都不富裕,特别是中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广大的长江以北地区(包括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西北和东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9%,约为5460亿m3。国际水管理研究所(IWMI)指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都与农业有关。根据文献报告,如果全世界粮食生产中灌溉水能减少10%,就可以满足其他所有目的的人类用水;相反,如不能大幅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为满足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世界农业灌溉用水量会从目前的2700km3大幅增加到4000km3,农业水资源安全和高效利用是整个水资源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不断下降,但总量减少并不大。根据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2015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此时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8%左右。另一方面,从区域分布格局来看,农业用水所占比例下降并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与之相对应,发达地区粮食增速减缓甚至粮食减产、耕地面积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粮食增产的压力越来越集中到北方缺水地区,无疑进一步恶化了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态势,如新疆和黑龙江农业用水都有增加的趋势。以华北为例,2003—2006年间华北平原每年地下水超采40.6亿—75.7亿m3,地下水超采使该地区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区,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河道断流以及流量的不断萎缩,都昭示着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用水日趋紧张。
2节水技术
2.1生物节水
生物节水是指通过挖掘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使作物利用有限的水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业产出。实践证明,作物高水效品种选育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小麦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耗水较高的作物。围绕小麦控制水分利用效率基因的挖掘和品种选育,中科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最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比了上世纪60年代到2000年后不同时期培育的26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相同种植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从70年代开始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单方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从1.0—1.2kg/m3逐渐升高到目前的1.4—1.5kg/m3,揭示了小麦品种选育中水分利用效率性状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大田试验和小麦遗传基因谱图技术,定位了一系列抗旱节水主效QTLs,并应用到品种选育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选育出一批水分高效利用的冬小麦品种。高水效品种的突破表现在:生物量向经济产量转化效率提高,在不增加生物量生产基础上,通过收获指数进一步提高来增加经济产量,实现农田耗水量不变条件下增产;另一个途径是通过遗传调控,提高作物生物量生产过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水生产更多的干物质,通过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降低农田耗水量。这两个方面的突破将进一步带动农田高效用水的发展。
2.2农田节水
农田节水的核心是减少和有效控制水分,通过农田3个过程的传输与损失,这3个过程为:土壤水蒸发、植物蒸腾和土壤水渗漏,其中最关键的是土壤水蒸发与植物蒸腾。通过对农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C)的研究,可以摸清农田土壤-大气界面、作物-大气界面、土壤-地下水界面间的能量与水分传输与转化过程;并围绕作物生理需水与耗水,通过研究水-土-植物关系、干旱条件下植物根系和气孔反应的机制、干旱胁迫对植物超补偿功能等问题,实现降水(灌溉水)—土壤水—植物水—光合作用—生物量—粮食产量转化过程的定量描述,建立提高各环节转化效率的节水调控理论,开展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创新
2.3工程节水
工程节水是农田节水得以实现的基,农民是农田节水技术应用的主体,现阶段大多数农民还无法有意识地、自发地采用农田节水技术。实践表明,如果节水技术无法与农民的经济效益或劳动力投入结合,就无法刺激农民应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工程节水可以帮助实现以上目标,如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与河北省农机研究所在华北共同研制的小麦、玉米秸秆粉碎机械,将小麦、玉米的收获、秸秆粉碎、播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农民减少了秸秆收获、秸秆处理、播种的繁重体力劳动,粉碎的秸秆覆盖地表,使得节水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减少农民在农忙季节的劳动力投入,因此得到了大面积应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节水生产线和作业器械,这些技术包括: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秸秆粉碎作业机械、免耕和少耕机械等等,适应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节水需求。
2.4区域节水与管理节水
区域农业节水主要探索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变化(如生产结构和不同节水措施、耕作措施)与水平衡因素和作物耗水之间的定量关系,评估不同区域节水农业发展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基于现代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的区域农业耗水时空格局评估方法、区域农业水资源演变的主要驱动机制,提出适宜区域发展的农业水资源配置战略。管理节水则强调从水权、水政策、水价等方面加强对水资源使用的监管,农业用水应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要在区域水循环、水资源和区域节水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农业用水总量和各生产单元的灌溉用水定额,各流域进行用水总量分配,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逐级分配用水指标,通过用水监测如用水或用电监控的IC卡,逐级落实节水控制目标,可尝试建立水市场机制,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对节约用水进行有偿转让。这样才真正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
2.5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
现代节水技术越来越强调生物技术、农田节水技术、工程技术、区域节水和管理节水的多项技术集成和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发展推广适宜的节水模式。以位于干旱区的新疆为例,应用棉花地膜滴灌技术,根据棉花不同阶段的生长需水提供低于棉花蒸发耗水的灌溉水量,该技术集亏缺灌溉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于一身,大大提高了水分的田间利用率。该技术模式的大面积推广普及有赖于工程技术提供的滴灌产品以及机械技术提供的全自动铺设滴灌带、覆膜的作业机械。
3.结束语
节水、扩源和用水调节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在发展节水技术、对多水源的利用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还应该大力强化对水资源使用的监管,研究推出各地适用的水权、水市场、节水补偿等政策,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业,研究在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收入前提下的水政策,通过刺激农民节水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农业的节水增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众多资源中,水资源是最具活力的资源,也是一种被我们广泛利用的资源。我国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相反的却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低,即使我国水资源总量再丰富也无法改变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为了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水资源保护方法,我们必须认真立足于当前水资源污染实际情况,特别是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严峻的水污染问题。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正确地认识当前我国水污染情况并找到水污染的原因,进而探明我国水污染的解决措施,这已经成为了当前相关部门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国家也应该重视对水资源污染问题,提出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地从源头上杜绝水资源污染情况。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一个社会个体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首先,我国拥有很多的江河湖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整体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而且重度污染地区范围在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大约百分之九十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到生态平衡;其次,随着水污染情况的日趋严重,我国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受到威胁,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城镇饮用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水源已经无法使用,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最后,我国东部海域污染也十分严重,各种工业废物和放射性物质都直接被倒入海中,造成了严重的近海污染,造成海洋资源的日益减少。我国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其中农业多表现为大水漫灌,仅仅利用了一半都不到水源。同时工业生产排出的污水以及生活污水等不经过处理就排放,污染很多的河流等,使得水资源更加紧缺。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节约用水,综合治污。水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我国水资源污染原因
(一)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发展经济使我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已经相当长时期内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不重视节能降耗。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降低对设备的投入成本,不重视对生产废弃物的过滤和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江河湖海中,给水资源的带来污染,严重威胁到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污水的科学处理,过滤达标之后在进行排放。
(二)农业回流水污染
农业用水一般是用来灌溉农田,大部分的水都被蒸发掉了,剩下的沿着地表流失或者渗入土壤。因为我们耕种时会使用化肥等,此时的灌溉就会使得水体受有毒物质影响。这些物质化学稳定性极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为无害物质,成为环境是长期存在的污染物质,又易溶解于脂肪,能在动物和人体脂肪组织中积累起来千万危害,同时它难溶于水,借助水的流动而迁移到其它地方,使得许多没有使用过农药的地区,也受到了农药的危害。
(三)水土流失加大水资源污染程度
水土流失究其原因而言,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为:区域内山高坡陡、森林植被覆盖率低、资源贫瘠、人均耕地少,人为因素为:人口多,耕地少的实际情况,导致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加之土地开垦过度、森林破坏严重、消落区土地滑坡的加剧,使长江沿岸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泥沙淤积带,加大了水资源污染程度。
(四)污染治理缺乏全面有效的动力机制
由于经济考核办法与环境考核办法没有充分的有效结合并形成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各级各部门对水污染治理问题的动力机制不足。目前,水资源管理权与水污染治理权的分离,使得水污染治理陷入困境,一部分地方污染工业的利润恰是地方经济的主要指标,排污企业交纳的排污费是环保部门水污染治理的主要经费来源,由此导致地方政府部门治理水污染的内在动力的弱化、
三、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一)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问题
污染物的排放应该合理控制,而不是放任污水四处横流,特别是高污染企业应当以工业废水处理及再利用循环系统的技术改造为途径合理控制废水排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将地方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管线以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项目当中。整个地方污水一定要做到集中排放,集中处理。
(二)加大生态产业推进力度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结构应当有所调整,明确节水型、清洁型产业的中心地位。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工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清除存在于工业污水中的二氧化碳以及生化需氧量,以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应当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在不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毒性低且残留期短的化肥与农药,制造业产业应当推行生态化的营销方式,控制商品包装过度,并加大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力度。
(三)重视绿色GDP核算纳入政绩考核的工作力度
就我国而言,现阶段所推行的GDP核算方式并没有针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加以考量,七所反映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水平并不全面与真实。要想防治水资源污染问题,就应当推行绿色的GDP核算方式,将水质污染因素、环境恶化因素以及财富报废损失项目从原GDP核算结果当中予以剔除,以此获取政府相关部门对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重视力度。与之相对应的是.政绩考核中绿色GDP核算的中心地位。政府应当构建相应的负责制度与问责制度,从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入手,极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力度。
(四)增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媒体在宣传水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大众作为水资源保护的直接践行者与受益人,应当具备水资源保护的行为意识。地方政府可授权媒体以日报、周报、月报以及年报的方式将地区水质变化状态公布在各种信息媒介之上,并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水资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当中,实现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动员。
结语
由于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工农业以及生活等用水量却在不断的增加,这就导致了水资源严重的短缺。水资源的短缺对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仅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人类发展也会产生危害。所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但是,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复杂且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社会各方各界的力量需要在引导下充分调动,结合包括行政、法律、经济以及工程技术等多方措施手段,找准切入点,针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特点进行相应的防治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我们要大力宣传节水知识,以此来提高人们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的实现节水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才有望构建一个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资源;需求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因此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支撑。由于季节性、区域性等众多影响因素,导致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在供需围上的问题原来越多。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并落实对水资源需求的管理是当前水政部门面临的重要发展性课题。下面,我们就先从水资源的需求管理现状进行探析。
1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水资源的需求管理主要是指在水资源自身的承受能力的限制条件下,对经济、政治、科技以及工程等多项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并且还要严格控制水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有效减少污水的排放量,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约水资源,最终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使用。其中,水资源南通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也就是说过境水、夏秋水以及污染水源较多,而本地水、东春水以及达标的水源较少。可见,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对当前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说要结合当前水资源的发展情况,并且制定更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策略。
1.1水资源严重短缺
多年以来,我国的水资源在地表径流量以及降水补给方面都很丰富,但是在人均占有量上却显得比较紧缺,只占世界人均的百分之五。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了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因此从国际经验上看,当前的发展阶段正是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涨、污染源的排放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但是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重要的发展性问题,就一定需要有效地加大供给、扩大开发,这样才能给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实行刚性的政策约束,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管理水资源。
1.2发展方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节水的水平以及用水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在单位工业用水量以及农田亩均的灌溉用水量都在持续上涨,但是呈现出严重的地区发展差异性,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城市在供水管网的漏失率和农田有效灌溉水的利用率方面都比较低,还有雨水、海水利用以及污水的处理工作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其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处于相对低的水平之中。可见,要想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就一定要不断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并且还要有效改善长时间以来形成的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低产出的一种发展情况,争取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有效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就能够对生产力的布局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推动水资源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1.3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粗放利用、开发过度以及铺张浪费,这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水资源出现严重的污染和消耗的现象。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紧缺的形势,部分地区的地下含水层在急剧下降,并且沿海地区的深层地下水由于过度采用因此造成海水向陆地方向发生倒灌的现象,从而严重破坏和影响了有限水资源进行良性循环所需要的必要生态条件。另外,生态环境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迫切需要有效控制和管理社会工厂污水的排放量与要求,这样才能真正较轻社会环境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从而进一步维护好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现代化社会的文明进程。
2改善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发展对策
2.1行政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行政措施是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有效保障和重要途径。在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方面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形式和手段,并且要明确好水资源需求管理部门的不同工作职责,从而真正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全领域、全方位以及整个过程的有效的系统化管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适当的纳污、水功能区以及用水效率的红线划定,以实现对用水总需求的合理控制,进一步控制对水资源的无谓浪费,以及对污水排放量的控制与管理。
2.2法律措施
在当前社会中,国家先后出台了有关水资源利用管理的诸多规章制度,但是在在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方面尚处于探索和研究的阶段,并且水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对水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为了对水资源实现有效的需求和管理就一定要不断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重点突出对不合理需求的抑制以及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极大执法的力度,对相关的行政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对日常生活的巡检工作,并且要更加注重对入河排污口、取水许可以及水资源费的征收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门性的检查,并且还要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有效的查处。
2.3政策措施
政策的实施需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当前水资源的供求形势,进而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对用水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这样才有利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型的用水进行统筹性的规划。此外,还需要对取水许可进行严格的审批,并且要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论证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有偿使用制度的落实,真正实现对地下水的可采量、地表的用水总量以及取水使用者的用水总量以及排污总量的有效管理。因此,可以参照相关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目标,这样才能实现对不同区域的用水限制,逐步完善用水定额工作。
2.4科技措施
在科技方面,需要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尽快构建水资源的有效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切实加强使用者的监管和用水计量工作,从而实现定量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另外,还需要在材料、设备、工艺以及技术方面进行全新的研究和推广,进而有效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最后,要不断完善水资源的监测、统计以及考核机制的构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水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对公众行为与社会舆论有正确的引导。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社会的未来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因此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要创新管理的模式与手段,从传统意义上的供给型管理不断向节水效率型和开发利用型的管理模式发展。并主要从行政措施、法律措施、政策措施以及科技措施等几个主要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有效推动节水型社会的构建,从而有效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云.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实现河南经济的快速崛起[J].河南水利,2007(05).
[2]王永军,孙家枢.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类型和解决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
[3]韩天经.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J].河南水利,2008(02).
关键词:水资源 污染 现状 原因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146-02
对于整个生态环境而言,水资源无疑是其中最具活力的构成因素。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已探明的常年性水资源总储量已达到了2.81亿万m3,社会大众年总用水量在5500亿m3左右,居民的用水需求大体上可以得到满足。然而就我国而言,受到人口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水平,丰富的水资源总储量并没有改变我国“水资源紧缺”国家的发展局面。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的过程当中,不均匀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以及水资源污染问题时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深化,最终阻碍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因此,如何正确的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找准形成水资源污染问题的症结所在,探明防治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对策,已成为当前形势下相关工作人员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着眼于现状、原因以及对策这三个方面就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1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江河湖泊整体性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包括长江、黄河、海河以及淮河在内的四大流域污染问题普遍且严重,重度污染河流数量呈现出显著的蔓延趋势,近90%的湖泊均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其次,我国城乡地区饮用水水质问题严峻:我国现阶段有过半比例的城镇水源已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近40%比例的水源已完全无法引用,由此导致社会大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最后,我国局部海域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各类放射性物质与化学物质直接倾倒海域导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问题日益堪忧。与此同时,河流携带进入海域的污染物总量不断增长,导致海域水资源平衡破坏严重。
2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1)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就我国而言,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不具备节能降耗的意识与动力。在价值最大化经营管理目的的驱使之下,企业所开展的技术改造工程往往是以再生产的扩大为直接目的的,由此导致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指标在工业生产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呈现出了显著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江海湖泊,污水处理厂与污水处理管道流于形式,导致水体污染严重。
(2)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为提高农作物的产出效率,农民往往超标使用具有高毒性与高扩散性的化肥及农药。这部分农药在附着于农作物表面的过程当中会直接被农作物植株所吸收,一部分挥发,而另一部分则被吸收与土壤与水分当中,由此经地表径流与雨水冲刷直接排放进自然水体当中。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氮肥的施作在无形中加重了温室效益的蔓延,从而形成了一种由自然水体污染到空气污染的蔓延式污染,危害极大。
(3)国家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性问题。我国政府在核算国民经济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当中主要依赖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产品产量等直接性指标,对于资源消耗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相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关注不多。政策导向存在的偏差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增无减。一方面,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使得部分高污染企业直接设厂在水体流域上流位置,加重流域覆盖区域内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使得与日俱增的废水排放量无法得到及时且有效的处理,从而加重水资源污染。
(4)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一定问题。受到宣传力度不到位与国家政策导向偏差性问题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力度不够。生活垃圾随意的倾倒使得城市水体在雨水冲刷下更为严重,进而导致城市水资源污染源多样,最终使得水资源污染防治难度加大。
3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对策分析
(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问题。企业,特别是高污染企业应当以工业废水处理及再利用循环系统的技术改造为途径合理控制废水排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将地方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管线以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项目当中。整个地方污水一定要做到集中排放,集中处理。
(2)加大生态产业推进力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结构应当有所调整,明确节水型、清洁型产业的中心地位。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工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清除存在于工业污水中的二氧化碳以及生化需氧量,以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应当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在不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毒性低且残留期短的化肥与农药,制造业产业应当推行生态化的营销方式,控制商品包装过度,并加大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力度。
(3)重视绿色GDP核算纳入政绩考核的工作力度。就我国而言,现阶段所推行的GDP核算方式并没有针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加以考量,七所反映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水平并不全面与真实。要想防治水资源污染问题,就应当推行绿色的GDP核算方式,将水质污染因素、环境恶化因素以及财富报废损失项目从原GDP核算结果当中予以剔除,以此获取政府相关部门对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重视力度。与之相对应的是:政绩考核中绿色GDP核算的中心地位。政府应当构建相应的负责制度与问责制度,从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入手,极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力度。
(4)增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媒体在宣传水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大众作为水资源保护的直接践行者与受益人,应当具备水资源保护的行为意识。地方政府可授权媒体以日报、周报、月报以及年报的方式将地区水质变化状态公布在各种信息媒介之上,并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水资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当中,实现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动员。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复杂且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社会各方各界的力量需要在引导下充分调动,结合包括行政、法律、经济以及工程技术等多方措施手段,找准切入点,针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特点进行相应的防治工作,才有望构建一个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以上是本文针对水资源污染问题作出的几点分析与研究,侧重于对现阶段水资源污染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小刚,尹定轩,宋洁人,等.我国突发性水资源污染事故应急机制的若干问题评述[J].水资源保护,2006,22(2),76-79.
[2] 张静,温涛.重庆市供水中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14-17.
[3] 王豪,任元军.水资源污染与水资源的减少[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9-54.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水资源作为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所有国家和地区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了缓解水资源缺乏的现象,许多地区都采取了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远远还不够,因此还要加大力度,合理开发保护与使用水资源,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对水的各项科学合理管理。
一、分析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我国每年平均降水量为 6. 15 万亿立方米,河流每年平均径流量为 2. 77 万亿立方米,冰川融雪补给量为560 亿立方米,流入海洋和流出境外的水量为0. 25 万亿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平均为 0. 83万亿立方米。2012 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 2. 95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不到 2200 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仅居世界第 110 位,被列为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 11000 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900 立方米。
(二)水污染严重在我国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特别严重,污染由点状向面状发展,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水污染主要包括城市、农村、海洋、工业、地下水污染五个方面。其中工业污染是主要方面,其次是生活污染,而地下水污染则是一系列污染中最特殊最恶劣的一个。
(三)水资源的管理缺乏高效的管理机制,水资源的管理没有一定的激励的作用,很多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浪费的现象。我国农业水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另外,城市水管的破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且对水质产生了第二次污染。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水资源的管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与不完善的地方管理机制,出现有些管理单位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不高,灌溉区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管理。
(四)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导致水资源分布在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总体状况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水量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水土资源组合必将影响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不仅表现在地域分布上,还表现在时间分配上。无论是年内还是年际,我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变化幅度都很大,这主要是受我国所处的区域气候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并有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出现的特点,这种变化一般是北方大于南方。
(五)正常情况下,河流湖泊等水体具有自净的功能,当水体中存在少量非剧毒物质的污染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快速将这些污染物分解,而后通过水体的生态链将污染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除。但是污染物过多时,浮游生物的过量繁殖会使得水体中的氧气耗尽,从而带来鱼虾的大量死亡,水体的生态链遭到破坏,其自净功能也随之丧失。如果在河流中发生这种情况,随着河流的流动污染最终会流入大海,造成新的污染。如果发生在湖泊中,则意味着污染的长期化―――污染物只能靠发酵等方式自然分解,这时如果不进行治理,或者治理力度不及污染排放速度的话,水体污染将会长期存在,并向周围的土壤和空气扩散,其结果不仅减少了可使用的水资源,还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存环境。现行制度下,只要污染情况没有显著变坏,现任官员就可以将责任归咎于前任,加上治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于是现任官员有足够的激励使水资源情况保持现状,因为保持现状的成本和治理成本差距过大,同时治理带来的收益―――不论是官员的个人收益还是社会总收益―――短期来看几乎微不足道。这样一来,在水资源保护治理方面就形成了一种政府缺位的路径依赖,水体污染会长期存在下去。
二、加强我国水资源管理的解决办法探究
(一)我国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但海水资源却很丰富,因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从海洋中索取淡水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对策。海水是战略后备水资源基地,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征,在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和向大海要淡水成为一条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对于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尤其在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对缓解当代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要调整水资源的用水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规划水资源的使用状况,使城乡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宏观条件下提高水资源的的配置效率。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多元化用水,尽量使用雨水、凌汛水作为地区在干旱季节水资源的补给源,尽量保护地区所有的湿地和生态环境,使水资源能够得到好的保持。促进工业供水,使水资源的市场健康,协调、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使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提高。
(三)水资源与水环境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利与生活质量,但在人与社会的认知层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殊不知,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可能就缺少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太湖“零点行动”与“三江三湖”的治理成效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可以说,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而重塑“水资源 - 人 -社会 - 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更需要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行动。通过推广普及生态道德文化课,加强水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水文化、水伦理、水道德引领下的人与社会积极参与的、自律式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模式,构建“水资源- 人 - 社会 - 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石。
(四)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五)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现有制度下,地方政府官员有足够的动力使水资源保持现状,归根结底还是考核指标不清晰,环境考核权重较小。如果水资源的使用者在受到损失后有向政府求偿的权利,那么可以通过索赔金额的指标来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一定时间内索赔金额超过一定数量的责任人需要承担水资源污染的责任。这样一来,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进行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资源治理的路径依赖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方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而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法规、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所以要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化,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卢玉莲,孙腊梅,杨晓红.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改进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09:267.
[2]孙远波,洪艳,陈凯.浅谈我国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J].河南科技,2014,03:177-178.
关键词:水资源 现状分析 辉南县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066-03
1 概况
1.1 自然地理
辉南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市东北部,东西长66 km,南北宽60 km,总面积2 272.3 km2。东与白山地区的靖宇县相接,西与吉林省的梅河口市毗邻,南与柳河县接壤,东北与吉林地区的桦甸市交界,北与吉林地区的磐石市隔江相望。
辉南县属于半山区,长白山支脉龙岗山脉斜卧县境东南部,形成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境内有耕地面积110多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原木蓄积量达到1 300万m3左右。
1.2 气候特征
辉南县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比较明显,春季和秋季较短,冬季较长,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39 d;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 295 h。
辉南县多年年平均气温为5 ℃,最高月平均气温为7月,平均气温为22.5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737.3 mm,蒸发地区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地区分布趋势相近,并与纬度、地势密切相关。北部、中部属于低山丘陵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东部、南部属于山区,气温低,蒸发量小。
2 水资源概况
2.1 降水量
辉南县1956―2015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69.3 mm,降水量随着地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在2013年最大年降水量为1 300.0 mm,在2011年最小年降水量为420.7 mm。
辉南县降水量年内变化很大,从辉南县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年内分配百分比柱状图可看出,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6%,主汛期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4.6%,冬季1~3月、11~12月降水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4.2%(见图1)。
2.2 地表水资源量
辉南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有一统河、三统河、大沙河、挡石河、黄泥河、蛤蟆河、石道河以及辉发河干流。其中一统河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8.4 km2;三统河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200.3 km2;大沙河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2.4 km2;挡石河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62.7 km2;黄泥河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77.1 km2;蛤蟆河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575 km2;石道河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394.1 km2;辉发河干流在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98.1 km2。
辉南县1956―2015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048 7亿m3。其中一统河为0.040 0亿m3,占总量的6.6%;三统河为2.404 3亿m3,占总量的39.7%;大沙河为0.027 4亿m3,占总量的0.45%;挡石河为0.124 8亿m3,占总量的2.1%;黄泥河为0.149 9亿m3,占总量的2.5%;蛤蟆河为1.446 4亿m3,占总量的23.9%;石道河为1.406 2亿m3,占总量的23.2%;辉发河干流为0.449 7亿m3,占总量的7.4%。
辉南县地表水资源量主要靠雨水补给,地表水资源量的季节变化和降水季节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季节性变化有春汛期、枯水期和汛期之分。在水流形B上又区分为畅流期和封冻期。每年冬季降水普遍减少,河流封冻,地表水资源量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江河水量出现第一个枯水期,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年地表水资源量的5%~10%。由于冬季积存在流域内的积雪以及冻结在河网内的冰体,在每年3、4月份春暖融化,形成了春汛。一般河流春汛期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年地表水资源量的10%~20%。由于春汛后降水不多,逐渐进入汛前枯水期。每年6月份开始进入汛期,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6~9月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年地表水资源量的70%左右(见图2)。
2.3 地下水水资源
辉南县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主要补给是降水入渗补给,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134 1亿m3,其中一统河为0.027 9亿m3,占总量的1.3%;三统河为0.724 8亿m3,占总量的34%;大沙河为0.010 5亿m3,占总量的0.49%;挡石河为0.058 1亿m3,占总量的2.7%;黄泥河为0.077 3亿m3,占总量的3.6%;蛤蟆河为0.554 3亿m3,占总量的26%;石道河为0.481 4亿m3,占总量的22.6%;辉发河干流为0.199 7亿m3,占总量的9.4%。
2.4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所以,辉南县的水资源总量为6.184 8亿m3。其中一统河为0.044 8亿m3,占总量的0.72%;三统河为2.451 4亿m3,占总量的39.6%;大沙河为0.0275亿m3,占总量的0.44%;挡石河为0.129 9亿m3,占总量的2.1%;黄泥河为0.159 6亿m3,占总量的2.58%;蛤蟆河为1.4805亿m3,占总量的23.9%;石道河为1.425 5亿m3,占总量的23.0%;辉发河干流为0.465 5亿m3,占总量的7.52%(见表1)。
3 水资源质量评价
一统河在辉南县境内总河长为9.1 km,全年和非汛期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汛期水质尚可。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三统河在辉南县境内总河长为55.2 km,全年和非汛期水体均未受污染,水质良好,汛期水体受到轻度污染,水质较好,全年和非汛期水质类别均为Ⅱ类,汛期水质类别为Ⅲ类。大沙河在辉南县境内总河长为1.5 km,全年和非汛期水质类别均为Ⅳ类,水体受到重度污染,水质较差。汛期水质类别为Ⅲ类,水体受到轻度污染,水质较好。全年和非汛期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挡石河在辉南县境内总河长为2.9 km,全年和非汛期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汛期水质类别为Ⅴ类,所测水体均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极差。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氨氮。黄泥沟河在辉南县境内监测河长为19.2 km,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类别均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蛤蟆河在辉南境内总河长为59.6 km,大部分河段水体未受污染,水质良好,少部分河段水体受到轻度污染,水质较好。所监测河段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类别均在Ⅲ类以上。石道河在辉南境内河长为60.0 km,河段水体未受污染,水质良好。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类别均为Ⅱ类。辉发河干流在辉南县境内监测总河长为25.0 km,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均受到了污染,全年、汛期水质类别为Ⅳ类,非汛期水质类别为Ⅴ类,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
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辉南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 806 m3。根据调查统计,2015年辉南县总用水量3.115 6亿m3,其中地表水用水量为2.911 8亿m3,占总用水量的93.7%,地下水用水量为0.196 8亿m3,占总用水量的6.3%。在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为 2.951 7亿m3;工业用水量为0.087 4亿m3;生活用水量为0.075 9亿m3;生态环境补水量为0.000 6亿m3。辉南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0.4%,开发利用率较低,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5 结语
辉南县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量占比重较大,从地表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来看,辉南县1956―1979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053 2亿m3,1980―2015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16 4亿m3,1956―2015年的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048 7亿m3。1980―2015年的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1956―1979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多0.063 2亿m3,增加1.04%,比1956―2015年的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多0.067 7亿m3,增加1.11%,说明近期地表水资源量呈增加态势。但由于辉南县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极不均衡,汛期的洪水量难以控制,加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辉南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受上游和该区域的生活、生产污水的影响,大部分河段都受到污染,影响当地水资源的正常开发利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从长远来看,用水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控制污染,保护好当地的水资源,使辉南县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辉南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湖北省一方面属于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在水资源利用中又存在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如水资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过境客水资源丰富但难以利用,工、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等等。在分析湖北省水资源供水童、用水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当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水资源危机已构成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 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世界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从湖北省的情况来看,20世纪50年代拥有1 050个湖泊,享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如今只剩下83个湖泊。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也必然增加,而一些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了解湖北省水资源,保护好水资源,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湖北省水资源的概况与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1.1降水
通过比较全省各市2003年年降水量及其与常年降水量(见表1),不难发现,2002.2003年全省降水属偏丰年份,各地平均年降水量在800-1 600~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mm。
1.2地表水资源
湖北省境内共有Skm以上的河流1 195条,总长达3 500多km,尤以长江、汉江为最,流经湖北的长度均在1 OOOkm左右,河流总集水面积约131 567km2,约占自然水面积70.7%。同时,省内湖泊众多,面积达3 001余km2,可谓“星罗棋布”。
1.3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人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2003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312.8亿m3,其中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量75.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42.9亿m3。全省各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显示,江汉平原和河谷盆地地下水资源最为丰富,被称为地下的天然水库。
1.4过境客水资源
2002年全省人境水量7 145亿m3,其中长江干流人境水量3 836亿m3,江汉水系168.2亿m3,洞庭湖水系3 122亿m3;出境水量为8 028亿m’o 2003年全省人境水量6 704亿m3,其中长江干流为3 969亿m3,汉江水系为454.4亿m3,洞庭湖水系为2 259亿m3;全省出境水量7 717亿m3。多年数据显示,湖北省客水资源丰富,自产水资源十分有限。如果考虑到大量的客水资源,则湖北省在总体上属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
2湖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湖北省是水资源大省,多江相聚,湖泊众多。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危机警钟早已敲响。概括起来,湖北省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少问题
根据湖北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全省水资源1 028亿m3,占全省的3.5%,人水资源量1732m’,列全国第17位,低于全国平均值,接近国际公认的人均1 700m的严重缺水警戒线,尤其城市缺水突出。据调查,全省目前县级以上缺水城市有46个。
2.2水多问题
这与上面似乎矛盾,其实不然。水多问题主要是就水利用和客水问题。全省每年要承纳长江、汉水上游以及洞庭湖、湘、资、沉、澄流域大面积的客水,年平均过境客水量6 638亿m3,为湖北省水资源的6.13倍。但是这些客水不仅难以利用,而且由于全省江河堤防现有防洪能力还很低,加上全省湖泊的减少、萎缩,降低了调洪能力。因此,洪水威胁始终是湖北省的心腹之患。
2.3水污染问厄
有调查显示,湖北省湖泊和城市内湖富营养化加剧;长江湖北段沿岸排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形成多条污染带;汉江大部分支流受到污染,唐白河、蛮河、小清河等主要支流水质超过五类标准,连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都达不到。水污染事故频发,特别是流域性的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污染范围广、危害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2002年长江干流3类水质水体占100%;汉江干流2类水质占30% . 3类水质占70%。中小河流1类水质水体占7%,2类水质水体占43%,3类水质水体占26% ,受污染的4类水质水体占10%,5类及超5类水质水体占13%0
2.4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湖北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河谷少,且相差悬殊。南部年径流深最大为1 200-1 400mm,北部不足200mm,相差6-7倍。鄂西南、鄂东南山区年径流深变化在900-1 400mm,为径流高值区;鄂北、鄂西北年径流深变化在150-250mm,为径流低值区;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区域人口、耕地、产值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极不符。如武汉、襄樊、荆州、孝感、黄冈5市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5%,耕地占51%,工业产值占58%,但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总量的32%。恩施州人口、耕地、工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6.6% ,8.6%和1.1%,襄樊市人口、耕地、工业产值分别占全省的9.5% ,12.3%和12.2%,但它们的水资源量相差3.8倍,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相差5.5倍。
2.5其他问题
主要是指:由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扩大而导致的水浑问题;由于全省水资源利用系数不高而导致的节约用水问题。从全省的耗水结构看,农业灌溉耗水量占大头。由于湖北省在农田灌溉方面,大水漫灌仍十分普遍,引水渠利用率仅为50%,既有一半的水白白地渗漏蒸发掉了,因此,农业节水大有潜力可挖。此外,湖北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很低,武汉市为50%左右,其他城市仅为20%-40% 。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
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采取工程措施,又要落实非工程措施,这就必须采取思想的、组织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综合对策和措施。
3.1利用舆论,形成保水、节水共识
一是要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性,要清醒看到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湖北省水资源总量不丰、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统一管理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因此,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大局思想,发展观念,认真对待水资源统一管理中的问题;二是要坚持在全民中提倡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的良好风气。水环境保护不仅是我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如果没有公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就缺少了实现水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也就失去了维护良好的水环境的原动力。
3.2抓紧制定湖北省水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据此保护水环境
水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是进行水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基础。水环境保护标准是对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排放所作的硬性规定,是水环境管理和执法的技术依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水环境标准,促使排污者达标排放,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3.3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水污染,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质且
大力开发湖北省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其他洁净能源,推广洁净的燃煤技术,提高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降低酸雨对水环境的危害;对污染大的企业进行曝光,限期整改、停产整改或关停并转等,尤其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大力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少用化肥和农药,探索替代化肥和农药的新途径,控制化肥、农药污染;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水质监控,逐步推行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目标责任制,对重污染的河段、湖泊进行重点管理,恢复其天然生态功能。
3.4节约用水,减缓水资源的供希矛盾
目前,湖北省有占总数量达45%的大中型引提水的工程失修、设备老化等原因使工程能力下降,不能正常发挥效益;部分水库尚未达到设计标准;灌区渠系建筑物损坏,渠道水量渗漏很大,引水渠利用率仅为50%;城市供水网漏损现象普遍存在。节水、惜水意识淡薄。农业仍采用大水漫灌;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用水由于价格不合理,浪费依然严重。
针对这些弊端,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征收水资源费、水费,实施用水定额分配,大力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灌溉,提高渠系利用率,大幅度节约用水,特别要在鄂北岗地缺水地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工业方面,在各行各业推广用水标准定额,提高水费,鼓励节约用水和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在用水中逐步加收污水治理费,同时大力宣传,提高公众的水资源意识。节水事业大有可为。
3.5抓住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机遇,推动湖北水利建设
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湖北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湖北省应抓住这个机遇,大力整治长江、汉江河道,完善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的排灌设施,从而从根本上根治全省的旱涝灾害。同时,利用三峡工程提供的电能,降低煤能源给水环境带来的污染。
关键词:保定;水资源;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以及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根本资源,对其有效有序的利用,不仅仅关系到经济以及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业污染等方面问题层出不穷,为区域环境内的水体资源带来不容忽视的压力。甚至于威胁到人类健康。早在1988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而成为在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问题”。当前对于区域环境而言,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如何结合地区内水资源的状况,均衡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需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保定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地区,地处京津石的中心位置,东经113°40'~116°20',北纬38°15'~39°35',面积22,113km²,西界山西省,北邻北京市、张家口市,东临廊坊市、沧州市,南接石家庄市、衡水市,东西最大跨度240km,南北200km。据2015年统计,保定市总人口数为(不含定州市)1,034.90万人,2015年保定实现生产总值3,000.3亿元。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保定市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整体特征地势,并且地貌以山区和平原为主,占地面积基本持平。西部太行山脉由中山区、低山区和丘陵三部分组成,而东部的华北平原呈现出平坦特征,平原东部存在少量洼淀区。以地表水体而言,保定境内有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经过,分为南北两支,近百条10km以上的河道纵横其中,呈扇形分布于保定市区域内部。在这些河道中,以唐河、清水河、潴龙河、府河、瀑河、界河、南拒马河、北拒马河、漕河、大清河为主,形成保定市区内主要的地上水体[1]。除此以外,保定东部的白洋淀一直都有“华北明珠”之称,由众多淀泊组成,为天然积水区,也是不容忽视的地上水体。依据保定地区的地形地貌,可以将其从水资源的计算角度进行分区,大体划分为大清河北支山区、大清河南支山区、淀东清北平原、淀东清南平原、淀西清北平原、淀西清南平原六个主要区域。其中前三个隶属于山区,后三个里属于平原。对应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参见表1[2]。对于保定市水资源状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首先确定保定市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相对明确,春秋季节少降水,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保持在550mm水平之上,并且由于区域内部存在山区和平原不同地貌环境,因此将水分不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呈现出不均的特征。每年6~9月为降水较多的月份,其中以7~8月为汛期,从7月底到8月初的20d左右时间为暴雨高发季节。汛期降水量能达到450mm水平,占据全年降水量的超过80%。保定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9.78亿m³,人均水资源量282m³,严重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水平。对于径流方面而言,保定市平均年竞争流总量为16.2亿m³,人均147.3m³,同样远远低于全国人均的2,250m³。从这一方面看,北方地区相对而言水资源匮乏的特征,在保定地区十分突出。这种水资源的匮乏,以及时空方面均布的不均,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水利体系的兴建。保定市现有水库94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包括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安格庄水库和龙门水库,中型水库6座,包括瀑河水库、龙潭水库、马头水库、累子水库、旺隆水库和宋各庄水库。其余为小I型水库21座,以及小II型水库63座,少数已经出现干涸,总库容量32亿m³,控制流域面积达到10,687km²,成为保定市区域内部有效防治水旱灾害的重要工具[3]。
二、保定市水资源不足以及发展策略
保定市水资源状况,从总体上而言存在一定的北方地区代表特征。虽然总量上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平均到人,其水资源占用量不足问题就更为突出。除此以外,保定市水资源不足还突出表现在过量开采以及污染两个方面,所造成的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形势严峻。前文中曾经提及,保定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82m³,与上世纪80年代保定市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工作结果相比,整体下降高达23%,与国际人均500m³水资源沾有标准相比,保定属于典型的缺水地区。保定水资源整体状况的恶化,首先在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方面。这种超量开采在我国整个北方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不注重环境的保护,而过于关注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这种尴尬局面。多年的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已经形成。在保定市地下,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集中在保定市区大部、满城东部、安国东南部、博野南部、高阳中部和南部、蠡县大部、顺平东北部、高碑店东南部、徐水南部、定兴东部、清苑大部、涿州全部、容城大部、雄县东北部、望都东部、定州东南部范围内,总面积达到6,343km²;同时深层地下水超采主要集中在雄县、高阳以及蠡县三个区域内,三个县全部面积都面临超采问题,总面积达到1,655km²[4]。其次,地表水环境整体恶化,降水量无法对浅层地下水实现稳定补给,以及工业发展和农业环境中的化学品滥用等方面所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成为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上世纪60年代之前,保定市每年入境水量能接近16亿m³水平,随后逐年下降,最终导致保定市大部分水库干涸,河道断流。相关数据表明,保定市IV类以上水的河段已经达到65%,已经丧失利用功能,或者几乎丧失利用功能的河段占据上述河段的34%,白洋淀在经过几次补水之后,仍然出现了多次干淀危机,并且总体而言,水质并未得到改善。针对保定市水资源在发展进程中面对的如此严肃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必须切实加强管理,落实相关对策。首先,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水资源有序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对于当前的状况,考虑到保定市水资源本身极为有限的特征,应当从多目标的角度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考虑。通常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问题表达如式(1)。通过这样的函数来进行水资源配给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目标两个方面的估算,能够帮助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推动保定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三、结论
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必须要保持慎重的态度,结合不同地区具体环境状况和发展步伐展开客观和综合的分析,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对于保定地区而言,则应当在“和谐保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的思想指导之下,不断深入研究,切实贯彻相关政策,推动保定全面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克伟,杨昆,杨恒喜.保定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11):55-61.
[2]顾文博,韩冬梅,梁彬.保定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及改进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6):159+165.
[3]姜黎,张亚芳.保定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分析[J].海河水利,2014,(5):10-11.
[4]陈曦,袁伟民,纪朋涛.保定市沙河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效果分析[J].科技视界,2013,(32):38-39.
关键词:通化;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TM9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水在人类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部分城市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地表水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地下水被大量开采利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与评价,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水资源评价
本次主要是针对与大气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联系的、更新较快且易于开采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通过水量分析和水质评价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1水量分析
对地下水水资源总补给量的分析计算,通常以地下水的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但通化地区属于山丘区,山丘区地质条件复杂,直接计算补给量比较困难,但就地下水的平衡来说,无论补给方式多么复杂,补给量总会转化成排泄量,尤其是山丘区,地形起伏、高差悬殊、河床深切、底坡陡峻、调蓄较差、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形成径流,通过散泉很快溢出地面,排入河流。补排机制,比较简单。所以按地下水均衡原理,总排泄量等于总补给量。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可用各项排泄量之和来计算。山丘区的排泄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河川基流量,其他各项,数量较小,有的可以忽略不计,根据实际情况,通化地区的地下水排泄量用河川基流量和开采净消耗量之和计算,因此需要把河川基流量从河川径流量中分割出来,本次评价采用平割法分割各代表站的河川基流量,单站的河川基流量具体算法是选用最枯三个月的平均流量平割。结果详见表1
表1 2011年通化地区各代表站河川基流量统计表
站名 铁厂 通化 孤山子 样子哨 梅河口 朝阳镇 集安
河川基流量 0.319 4.020 0.686 0.425 0.445 1.368 16.345
评价区河川基流量的计算采用模糊分区法,即根据区内代表站基流模数加权平均求得评价区平均基流模数,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乘以评价区面积求得评价区河川基流量。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得出-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为6.125万m3,/Km2评价区面积为15100Km2,得出评价区的河川基流量为9.248亿m3。通化地区的开采净消耗量为1.424亿m3,计算出通化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672亿m3。
1.2水质评价
选择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作为2011年通化市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是地下水勘测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本标准按水体功能依次划分为五类,其中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依据本标准选用用来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的参数及有毒物质、盐类等12项参数进行分析评价。这些参数是:pH值、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总硬度、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2011年通化市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类别表
测井编号 总硬
度 PH值 高锰酸盐指数 硝酸
盐氮 亚硝酸盐氮 硫酸盐 氟化物 挥发酚 氰化物 砷化物 六价铬 氯化物
24610003 Ⅱ Ⅰ Ⅰ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10112 Ⅰ Ⅰ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50001 Ⅰ Ⅰ Ⅱ Ⅲ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50002 Ⅰ Ⅰ Ⅰ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50008 Ⅰ Ⅰ Ⅰ Ⅲ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20013 Ⅱ Ⅰ Ⅲ Ⅳ Ⅲ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26420122 Ⅲ Ⅰ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26421025 Ⅰ Ⅰ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40009 Ⅲ Ⅰ Ⅳ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40020 Ⅱ Ⅰ Ⅳ Ⅲ Ⅱ Ⅰ Ⅳ Ⅰ Ⅰ Ⅰ Ⅰ Ⅱ
26430001 Ⅱ Ⅰ Ⅲ Ⅲ Ⅱ Ⅰ Ⅰ Ⅱ Ⅰ Ⅰ Ⅰ
26400011 Ⅰ Ⅰ Ⅱ Ⅲ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6401014 Ⅰ Ⅰ Ⅱ Ⅱ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2011年全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
采用单项组分评价法对通化市13处地下水观测井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评价分析发现13处观测井中含单项参数水质类别为Ⅳ类的观测井3处,占观测井总数的23.1%。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其余10处观测井单项参数水质类别均在Ⅰ至Ⅲ类之间。
2结论
通过以上评价:通化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67亿m3,总用水两量为1.42亿m3。则弃水量为9.25亿m3,故水资源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通化地区蕴含的地下水资源量是丰富的。但地下水的水质少量观测井的单项水质参数已达到Ⅳ类,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已受到了污染。
3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3.1污染原因分析
从评价结果分析,造成污染的物质有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氟化物。硝酸盐氮是含氮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用与消耗高锰酸钾的量相当的氧的量来表示,它是表征水体被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的惯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含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水中的有机物是由生物遗体的分解产物,随水循环在各类水体中的迁移、积累而存在,随着对各类污、废的接纳而增多,有机物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氟化物指含负价氟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氟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自然界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高氟温泉、干旱土壤、含氟岩石的风化释放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与其他卤素类似,氟生成单负阴离子(氟离子F-)。氟可与除He、Ne和Ar外的所有元素形成二元化合物。适当的氟是人体所必需的,过量的氟对人体有危害。所以氟化物在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来源于土壤和岩石中的氟很难控制,现在只能减少人为污染,使地下水的水质满足各类用水要求。
3.2防治措施
3.2.1 通化市是 湿润多雨地区,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水质本次评价结果显示只有少量观测井的单项水质组分达到Ⅳ类,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质较好,要注意保持现在的状况,加强治理,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地下。
3.2.2 为防止地下 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
3.2.3 利用污水 灌溉、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和地下处置,必须经过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3.2.4建议水行 政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对地下水水质进行检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并对地下水埋深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开采情况,防止过度开采。
参考文献
[1]张顺联,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M],水利电力出版社
[2]金传良 郑连生, 水质技术工作手册[M], 能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