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皮影戏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董强 周恺
①苏州宋锦与四川蜀锦、南京云锦、广西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苏州宋锦以质地坚柔、古朴浑厚、庄重大方著称于世。
②纹样是宋锦的一大特色。一旦织物组织规格确立后,纹样就成为展现织物品种风格的重要手段。宋锦的纹样与汉代经锦、唐代纬锦的纹样有着一脉相承之处,主要有以下诸类:一是写生式的花卉纹样,诸如、梅花、莲花、百合花、海棠花以及由唐代卷草纹发展而来的缠枝花卉纹;二是祥禽瑞兽纹样,诸如蝙蝠、云鹤、燕、鸳鸯、龙、凤等;三是寿喜祝辞、吉祥云纹,诸如方胜、古钱、珊瑚枝、如意、百结、莲花、双鱼等。宋锦纹样的布局自成一体,即布局严谨、造型秀丽、花形小巧、内涵饱满。
③宋锦的图案灵活多姿、题材广泛、造型流畅,多呈现几何式的图案,结构甚为严谨。一是以方形、八角形、井字形为骨骼的几何图形,衬以龙、凤、鸟等图案为主花,给人以韵律美,闻名遐迩的有海棠如意、福寿全宝、金钱如意、八角织锦、春燕纹菊等图案;二是以卷草纹为底纹,衬以几何纹样铺地,其上嵌缀活泼生动的散点花,整幅图案给人以层次感,极富诗情画意,驰名的有环藤莲花、藤凤菊枝、龟背龙纹、菱角小龙等图案。明代以后,宋锦的图案有所改观,在沿袭以往格调的同时,多采用串枝花,善于将写生手法与装饰效果合为一体。
④除纹样与图案外,色彩也是织锦的一大特色。宋锦在织锦色彩的装饰方面,通过运用色相的强烈对比,使得锦面充满生动、鲜艳、富丽的艺术效果。经过专家的细致考证,宋锦与其他织锦缎在色泽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宋锦用色的明度均比织锦缎低。事实上,宋锦的常用色几乎都可以用于织锦缎。反之,织锦缎中明度高的鲜艳色在宋锦中绝不采用。由此观之,宋锦的配色特点重在强调明度和纯度的对比,而非简单的色相对比。
⑤编织宋锦是一项繁杂的技术工作。据史料记载,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宋锦的生产制作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苏州的织工都严格按照特定的操作标准执行,是中国传统工艺与吴文化交相辉映的成果。苏州瑞光塔出土的黄地孔雀宝相花锦以及苏州云岩寺塔出土的黄地朵云瑞花锦,俨然成为苏州宋锦制作工艺的典范。
⑥进入新时代,宋锦与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技艺失传、无人继承的现状。如今,通过对宋锦的挖掘研究与保护,千年宋锦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工艺有所改良,图案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涉及有动物、植物、自然景色、建筑器物、文字等。
⑦现代织锦艺人将这些纷纭繁多的图案有条不紊地组合起来,并加以提炼升华,充分地运用均齐、平衡、重复、渐变、律动等美的法则,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宋锦图案,成为东方图案的艺术典范。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20期,有删改)
1.要点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宋锦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找出各文段的中心句,如“纹样是宋锦的一大特色”“宋锦的图案灵活多姿、题材广泛、造型流畅,多呈现几何式的图案,结构甚为严谨”“除纹样与图案外,色彩也是织锦的一大特色”,然后对这些句子进行合并归纳,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2.文本理解。试比较第④段中宋锦与其他织锦缎在色泽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答题时,分别找出题干段落中描写宋锦色泽和其他织锦缎色泽的句子,加以比较并提炼归纳即可。
3.词语品味。“事实上,宋锦的常用色几乎都可以用于织锦缎”一句中,“几乎”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表明“不能删去”的态度,然后讲述理由即可。
4.拓展延伸。“宋锦与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技艺失传、无人继承的现状”,这种现状令人担忧,请你为传统技艺的重新崛起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提建议,解答时应扣住兴趣培养、技艺保护传承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5.技法赏析。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析第③段在介绍宋锦的图案时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答题时先想一想常见的说明方法的种类及其作用,然后结合题干段落中“一是”“二是”“如”之类的词语,便可知运用的说明方法种类,再结合句子判断其作用即可。
怀念皮影戏
文/朱成玉
皮影戏在家乡又称“灯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专家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家乡人无论嫁娶宴客还是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戏。夜幕降临,皮影戏班子一行人马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到公社的场房里准备晚上的演出了。我们小孩子跟在戏班子后面像一窝蜂似的,东跑西窜,吵着闹着,那种高兴劲比过年还兴奋。
皮影戏班不大,六七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班子。演员中男的多,女的只要一两个,班主都是当地有名的老艺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很简单,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箱子里自然包括表演时用的板胡、二胡、锣鼓等乐器,两根木棍撑起一张白纱布,就是演戏时的屏幕,一盏25瓦的昏黄灯泡,一张桌子、几条凳子,这样皮影戏的舞台就搭好了。俗话说“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就是皮影戏最真的写照。
白发苍苍的老爷子、老太太早已提着小板凳占据了戏场中间的最佳位置,相互间谈论着即将开演的戏名、演员的唱功,也有乘此机会拉家常者、神吹海侃者,谈到高兴之处,他们开怀大笑,却满嘴看不到一颗牙齿,那种情景仍记忆犹新。我们小孩或追逐嬉戏,或好奇地趴在台前看演员的一举一动。这个时候,满屋子人声鼎沸,笑声、打闹声此起彼伏。
皮影演唱的戏曲都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老戏――《杨门女将》《三娘教子》《周仁回府》……小小皮影在老师傅的娴熟操纵下使得武打场面紧锣密鼓,伴随着合拍的乐音,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拾黄金》那场戏,只要那位诙谐幽默的“懒汉”一出场,伴奏便欢快起来,连板胡都拉出轻柔跳跃的曲调。“懒汉”拾到一块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以为是黄金,结果一层又一层地拆开,才发现是一块石头,惹得全场人捧腹大笑,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异常活泼,笑声荡漾在整个戏场。幽默中不失深刻内涵,这就是皮影戏的真谛所在。皮影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陪伴人们走过那些生活贫瘠的年代。
有次,看武斗的一场戏,演到最精彩处,我忍不住和几个伙伴挤到前面想看个究竟,想知道这么热闹的场面是怎么表演出来的。跑到后台,让我诧异的是那么多人的打斗戏竟然是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表演着,只见他们一人控制着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累得师傅们满脸汗水。多年后,每每想起这一幕,我不由感叹皮影艺人绝妙高超的功夫,敬畏起他们不辞辛劳的精神。
皮影戏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正应了爷爷说的一句话:“看戏哩比世理。”戏中有除恶扬善的钟馗,也有劈山救母的沉香,还有正直公平的包拯,他们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是那些“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人,把他们深深地嵌入了我幼小的心田。
社会发展很快,皮影戏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当我们茶余饭后打开电视,看着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电视节目,或是轻点鼠标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影时,我总感觉这些先进的娱乐方式和当年的皮影戏相比,好像少了点什么。
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家乡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当年皮影的制作者和表演艺人都已年逾古稀或相继辞世,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全面开展,我们期待着皮影戏美好的未来!
(选自《新湘在线》2012年8期)
1.信息筛选。阅读文章,说说什么是皮影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赏析。自选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小孩子跟在戏班子后面像一窝蜂似的,东跑西窜,吵着闹着,那种高兴劲比过年还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体验。皮影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的同时,又教给了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试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容探究。“我总感觉这些先进的娱乐方式和当年的皮影戏相比,好像少了点什么。”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技法赏析。作者选材颇具匠心,试分析作者具体描写《拾黄金》那场戏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
第38期参考答案
一版
《白天打扫,夜里祈祷》
1.“白天打扫”指祖母喜爱干净,一生勤于打扫;也指祖母在坎坷的命运面前不屈服,依然井井有条地生活着。“夜里祈祷”指“我”为逝去的祖母祷告以寄托哀思;也指“我”借怀念祖母来回忆和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2.(1)指生活的希望与美好的寄托。(2)指消解和弥合命运带给她的苦痛和伤害。
3.要点:①坚韧顽强,不向命运低头;②乐观;③勤劳。
《清溪河畔春意浓》
1.从暖暖的阳光、澄澈如镜的绿水、一排排密匝匝的翠竹林、扑棱棱跃入溪流中的灰色鸭子身上都可看出清溪河畔浓浓的春意。
2.“异曲同工之妙”指都是通过小动物传递出春的暖意和生机。
3.(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岸的翠竹倒映水中的美丽图景,翠竹的绵长、溪水的澄澈幽静,绿色青翠欲滴,富有动态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的欣赏陶醉之情。 (2)①特点:细微、轻柔。②反衬(衬托)出清溪河的静谧和幽美(以动衬静),渲染出静谧祥和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欣赏陶醉之情。
4.①地形十分神奇:奇妙的清溪河曲与两岸地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景;②蕴含阴阳玄机,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③令人遐想联翩:让人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思索进与退、得与失的人生哲学。
四版
《DNA防伪,品牌福音》
1.DNA防伪技术
2.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仿冒现象令各大品牌制造商大伤脑筋,DNA防伪能有效制止造假,为品牌制造商们带来了福音。
3.(1)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DNA防伪原理作简要说明。(2)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DNA防伪有两个类别。
4.DNA防伪技术的优势具有唯一性,保密性极高;技术安全可靠,应用领域广泛。
5.示例:不可以删去。如果删去“几乎”,则说明DNA防伪可以用于各领域的防伪,这与事实相违背。“几乎”一词说明了DNA防伪应用范围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领域,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情感;“戏中戏”;叙事体系;造性
当我们看惯了作为舶来品的话剧,以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在各大剧院上演之后,当我们看腻了所谓悲剧、喜剧、多么宏大著名的却不在现实生活之内的改编话剧之后,也许我们会对传统的话剧演出形式略有审美疲劳。而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相信观众也会在精神文化方面去要求文化作品能够反映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呼声。那么,如何对话剧进一步发展,把大家看腻了的“高大上”话剧拽到地面上,与观众同呼吸,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或许邹静之的《我爱桃花》这个小剧场话剧给了我们一个参考。
桃花,这个意象从古至今在诗文中并不少见,毕竟桃花形色娇艳,许多文人墨客都喜其形,爱其色,陶醉在花开的浪漫中,心醉于花落的伤感中――古诗中既有“竹外桃花三两枝①”的勃勃春意,也有“桃花乱落如红雨②”的款款悲情。然而,我们经常忽视的一点是,桃花还是情望的象征。古人认为桃花盛开的季节是男女结合的婚恋季节,桃花具备了原始的基因,所以在古人看来桃花的开放与男女的爆发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桃花带有两性结合的色彩,遂与艳遇、美色结下了不解之缘。邹静之笔下的桃花,便是选取了桃花的这一层易被忽略的意象,并与古代与现代、传统与现实都让人心跳的情感问题――出轨相结合,使《我爱桃花》这部话剧的主题意蕴从剧名上就呼之欲出,同时,也使观众对于这部话剧的探求欲望进一步增加。下面,我就结合话剧内容来对《我爱桃花》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作逐一解读。
首先,这部剧所表达的主题是对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及情感的探索。
《我爱桃花》这部话剧的元核心在于“出轨”,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多人都会遇到,但很少有人会主动说出来,因为人们深知“出轨”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挑战道德底线的行为和象征。而为何人们本知如此,却依然会选择出轨呢?究其根本,是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平衡制约状态被打破所导致的。弗洛伊德的本我原则中强调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因为“本我”本身就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构成的,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不顾一切的追求个体的满足和③。所以不能否认的是,我们所处环境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除了社会生活的丰盈饱满,也带来了物欲横流,价值乱判,而在此影响下人们对于婚姻的烦恼,对于自我体验的重新诉求又卷土重来,不少人渴望“重新洗牌”,在这样的背景和诉求下,“出轨”产生了。如此,面对欲望、爱情、婚姻,这三者到底该如何调剂?欲望一定会产生爱情,爱情也许会走向婚姻,但是婚姻却不一定是爱情。这三者的关系正是都市人面临的头疼的关系,因为现代人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古人的婚姻一样被一些外在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所捆绑和裹挟。不同的是,古人是媒妁之命,而现代人则是各种的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所以,这些人根本无法得到爱情与婚姻的完美结合。正由于他们都被捆绑束缚,所以才会像冯燕、张妻一样陷入纠结――杀、不杀。选择谁?妻子?情人?留下谁?婚姻?爱情?痛苦的抉择,实际上是邹静之在不停地问观众:你选谁?或许这个社会的情感归属问题,普遍的、潜在的情感,只有在邹静之的小剧场话剧里也许才能找到一点答案。
在剧中,张妻说“你一直想以一种杀戮的方式,把我从你心里除掉!”冯燕说:“你编的谎言把天下的桃花都给杀灭了。”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而冯燕与张妻二人就互为彼此的地狱,一方面他们二人活在自己的欲望中,通过对彼此的爱与恨来证实他们存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他们离不开彼此,因为人往往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可以选择冲破地狱或者安于地狱,冲破地狱就是选择“杀戮”,安于地狱就是选择“回归”,我想或许这就是导演给我们的答案之一,至于选择权则把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上。三位演员在舞台上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值得反思的爱情婚姻关系,而这种平民化的主题,深刻的社会意义似乎更适合于小剧场的白领、大学生群体来思考和讨论。总体来看,《我爱桃花》在小剧场的亲民性上,不同于传统话剧的大悲大喜,这种更切合实际的主题,往往会吸引更多观众群体。由此观之,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潜力很大,而戏剧主题的普遍性、现实性和深刻性是小剧场话剧在初步探索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这部话剧的“戏中戏”模式是对话剧叙事体系的探索。
“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④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绘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在亚理斯多德《诗学》的启发下,邹静之觉得“自由”了。所以他将《型世言》⑤中第五回唐代冯燕与渔阳牙将张婴之妻而后发生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作为戏剧的内核,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将二人在现代情境中也安排成了一对的恋人,在戏剧之中套演了该戏剧本身的故事,使得主角具有了双重身份,进而使得《我爱桃花》在被解读上有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如此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原本矛盾冲突单一、角色性格扁平的故事原型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这一安排的直接表现就是在戏剧中出现反复的假设性叙事(被杀对象的多次变更),使得这一切的出现合情合理。也给了观众更多的反思空间,因为假设性叙事的意图并不在于问题的反复提出,而在于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结局一:冯燕杀张妻。
冯燕想趁张婴睡着的时候让张妻取回自己的巾帻,但是张妻会错了意,抽出了张婴的刀,冯燕以为张妻要他把张婴杀死,“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刀。”认为张妻太狠毒,一气之下反把张妻杀死了。
结局二:冯燕杀张婴。
迫于张妻,迫于现实,冯燕杀死了张婴。他们都以为他们之间的最大障碍已经除掉了,以为他们将会“杀出个幸福来!”但是完事以后看着倒在地上的张婴,他们痛苦、迷茫、悔恨、不知所措,反而杀出个痛苦来了。
结局三:冯燕自杀。
前两种结局演员们都不满意,于是就有了迫于无奈的冯燕――自杀。但是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这只会让问题一直存留,无法解决。
结局四:没有杀人。
这种结局看似伤害最小,实则伤害最大,看似没有杀人,实则已然杀情。冯燕和张妻回归本位,压抑了内心或爱或恨的情感,夫妻仍夫妻,可每个人心中情感的象牙塔已然崩塌。
不同结局的设置,双重时空的交错,不同维度的舞台叙事,为观众深刻强烈地解构了古代与现代共存的“出轨门”。其实,这四种结局代表了四种选择,邹静之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观众,结束了对这种自古至今仍然存疑的“情感难题”的探索之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邹静之一直强调的“三维舞台剧”――三维的概念显示了人自身的生存状态,扮演与被扮演,人与人的不可知性以及戏与生活的分界,让观众在演出中在第三维看到最现代的男女情感。如他所说,“戏中的戏中戏”使“第四堵墙”的存在更加鲜明,使观众更容易在观看的过程中抽离出来,从戏剧中把自己的想法剥离开来,从而对自己内心进行一种深深地叩问。
“戏中戏”结构的运用使得这部话剧在形式上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索价值,借鉴中外戏剧叙事的基础上,融入了编剧的自我创新,使戏剧内核更加突出,表达的主题意蕴也更为深厚,为之后小剧场话剧的探索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义。
最后,在灯光、舞美、音乐等多方面对中西话剧的创造性探索和结合。
邹静之曾提及在剧本创作时多少受到了一些《罗拉快跑》的影响,所以在全剧的灯光和色调的配合上也借鉴了其借色调、色感抒情叙事的手法,全剧主要以黑、白、红为主色调,并且形成了强烈对比,借以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情绪。
《我爱桃花》的舞美设计也十分别出心裁,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借b了中国传统戏曲中走台、身段等表演艺术,另一方面吸取了皮影戏中黑白分明、线条流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女主角的一段独舞,展现出了其优雅美丽的身段,以此来表现出其内心对于自我的认可和对于外界认可的寻求,更深层次上是对爱的憧憬与向往。
在音乐的选取与安排上,可谓是极具中国风。全剧选取了以陶埙为主要乐器演奏的《天唤玄音》为主调,辅之以琵琶、京胡等民乐,使这个剧场内弥漫着一种空灵、悲肃的气息,这与整个故事基调十分契合。同时,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如冯燕紧张焦虑,内心十分挣扎之时,插入嗡嗡作响的轰鸣声,使人物的内心情感更加鲜明的表现出来。
总之,在整部话剧中,一方面吸收了电影蒙太奇剪辑、灯光表现、音乐表现和画外音等艺术技巧,一方面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程式化表演形式,是对中西话剧的一种融汇和创新,对于后来的小剧场话剧的舞美设计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总体上来说,《我爱桃花》无论是从主题的选择,还是表现形式的创新,都为小剧场话剧做出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蓝本。中国当代的小剧场话剧是一个新兴的话剧表现形式,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就决定了它必须要紧贴现实,时常创新,我想,这才是小剧场话剧的生存之道。
注释: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题春江晚景》,充分展示了早春景象。
②“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将进酒》,桃花的凋零引发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15页。这种特指性、生理和感情快乐。
④希罗多德(希腊语:ΗΡΟΔΟΤΟΣ),公元前5世纪(约前484年─前425年)的古希腊作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στορ?αι)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
⑤《型世言》为明代崇祯年间刊行的拟话本小说集,十卷四十回,陆人龙著。原本今藏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明末以来,湮没已久,不为人知。
参考文献:
[1]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林雪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