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促进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县采取积极主动措施,扎实做好2008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选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下发了文件。下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度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申报工作的预备通知》。明确了各乡镇的申报名额、申报条件和申报时间,要求各乡镇在11月20日前完成选点申报工作,凡申报点85%以上的农户应签订好协议书,由村理事会提出申请,乡村核实上报。同时,要求各乡镇切实按照省、市新农村建设的选点原则,以30-50户的自然村为主体,优先选择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已经动手筹集资金,完成“三清”,成立理事会,村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地处交通沿线,社会支持力度大的村的村庄作为试点村。
2、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会。12月21日,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会,县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各乡镇分管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省市2008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申报工作的有关精神,就申报工作做了重点部署。要求各乡镇严格选点条件,把抓宣传发动、项目衔接和资金落实作为选点工作的重点。
3、严格选点申报。各乡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照申报条件,遵照省里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选点定点工作的“九步法”进行选点,认真贯彻落实“两个预告”、“两个预先”,对新农村建设协议书群众签字率没有达到85%以上的自然村,一律没有申报。目前,各乡镇共筛选了93个自然村申报2008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4、精心踩点定点。11月26-30日,县新村办成员分成二个组对全县93个申报点进行了踩点。采取了实地查看、上户询问等形式,全面掌握了93个申报试点村自然村的基本情况,对申报试点村的自然村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发展状况、“三清”整治情况、农民新农村建设参与度等进行了综合评定。
下一步工作:
1、做好筛点选点工作。认真梳理93个申报点自然村的基本情况,遵照省市选点原则,对各乡镇申报的试点村逐个筛选,并统一报省市批复。
2、抓好试点村储备库建设。拟从08年起建立新农村建设储备库,要求凡申请储备库的自然村必须是群众积极性较高、已制定村庄规划、着手开始“三清”的自然村。县新村办将按照试点村名额2倍的比例确定储备库自然村个数。明确今后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申报一律从储备库中选择,没有纳入储备库的自然村只能先入储备库再行申报试点村。
论文摘要:20世纪20 30年代由平教会所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其核心是在乡村推行“四大教育”,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当时取得的成果有限,但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在这场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在农村所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是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的。
一、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
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一场以民为本,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改造农村,改造中国”为目的,对广大平民进行教育的运动。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在农村中推行“四大教育”以解决农村中存在的“愚、穷、弱、私”问题。
1.以民为本,办平民的教育,办人民大众的教育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平民教育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上说:“今日我国问题,这样的复杂,非从根本上求一个解决法,只顾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久是治丝愈紊,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因为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而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故遇着问题有不能解决的时候,其障碍不在问题的自身,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所以我中华四万万民众共有的各种问题,欲求根本上解决的方法,还非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由此可见,平教会认识到了问题的主体—人。进而他们充分认识到了每一个国民尤其是受过相当的教育、有知识的国民在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在《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中,“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巩固不巩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巩固。如果国民全未受过教育,空空挂了一块民国的招牌,是不中用的。他认为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的教育。
在平教会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中,其核心也在于“造人”,以民为本。其所提倡的“四大教育”中,为解决农民“愚”的问题,他们把“文艺教育”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解决农民“穷”的“生计教育”问题摆到第一位。认为要解决农民、农村的这些问题,根本的还是要用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以文艺教育为基础,培养他们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为心,培养他们的生产力。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真正病根所在,而将由病根所造成的“愚、穷、弱、私”作为当时社会的病源。因而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实为一种改良运动,但他们在运动中所体现的为民干实事、为民办教育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科学思想。
从他们所办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来看,这种教育是服务于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服务于广大平民的,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晏阳初认为“现在的中国害了三种病。即瞎、聋、哑。造成这三种病的责任完全在教育界,希望同仁们积极地推行平民教育,让每一个平民都受到教育。他说:“既称为同胞,则当视平民如兄弟,他们不识字,我们要引以为可耻。有一未受教育者,即教育者的责任,否则不堪设想。中国有三万万二千万人不算得是国民。美国一万万人,人人都是国民。所以平民教育我们当义不容辞。”
所以说,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关注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其中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其所倡导的平民教育,使每一个国民都能受到教育,包含着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目的是“除文盲,做新民”和“改造农村,改造中国”,让全体国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至今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2.推行与农民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四大教育”
平教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时中国的生死问题,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农村运动,就是对着这个问题应运而生的。他对于民族的衰老,要培养他的新生命;对于民族的堕落,要振拔他的新人格;对于民族的涣散,要促成他的新团结新组织。所以说中国的农村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
要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在平教会看来,最有效力的方法,就是教育。但这种教育既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式育,也不同于从外国引进的舶来教育。这种教育就是平民教育,是一种与农民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他们既注重传授给农民文化知识,也教给他们实际的生产技能,还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陶冶其精神。他们深人河北定县农村做实验,通过社会调查,结合他们的经验,确认中国农民的四大病害就是“愚、穷、弱、私”,以整个农村生活为对象,把文艺、卫生、公民和生计四种教育联锁扣合起来,成为整个的农村建设,这也就是他们在农村所推行的“四大教育”。具体来说,就是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用来发展和培养农民的“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
二、平教会的平民教育运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作任务。如今,正值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合理借鉴平教会在当时所探索出来的有益成果,并对其加以总结和发展,将对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的发展为根本。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民;环境卫生的改造,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道德法制意识的增强,也有赖于高素质的农民。而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教育,正如当时平教会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推行的“文艺教育”救“愚”一样。当时他们的具体做法“从文字及艺术教育人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受一切建设事务的准备”,这对我们现今的新农村建设是有很大的启发借鉴作用的。目前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已迫在眉睫。但农村农民并不是都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中有许多在外地从事非农产业。为了新农村的建设,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尤其要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教”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三教统筹”,共同完成对农村劳动者的培养培训工作,确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2.新农村建设要以“科教兴农”为指导思想,注重农科教相结合,发展农业生产,壮大农村的经济实力。平教会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作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建设的目标。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注意到选种、园艺、畜牧各部分工作,应用农业科学,提高生产,使农民在农事方面,能接受最低程度的农业科学;在农村经济方面,利用合作方式教育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等方式;在农村工作方面,除改良农民手工业外,还提倡其他副业。这种做法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也是颇有启发意义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新农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的发展上,要以科教兴农为指导思想、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动力,农科教紧密结合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大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在土地的使用权上,上世纪80年代之后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改革,释放出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大量农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无视法律,强制农民恢复“集体经济”,搞一刀切,引发不稳定因素。当然,对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合作性组织,要积极保护。在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上,按平教会的做法,就是不仅要重视农业生产,还要发展农民手工业和副业。今天,由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是人多地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让这些剩余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我们在发展农村第一产业的同时,也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不断壮大新农村的经济实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市人口计生委会同市诚信促进会决定在全市开展创建“诚信计生”活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创建目的,不断推进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
1、“诚信计生”作为规范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群众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对促进自觉践行各自的承诺,建立起行政管理部门与村(社区)自治组织和群众、村(社区)自治组织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监督和相互协调的良性互动关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诚信计生”是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和群众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关系。“诚信计生”不仅赋予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取信为民的责任,同时也赋予群众守约重信的义务。通过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行政管理部门率先垂范讲“诚信”,带动社会人人讲“诚信”,把行政行为同群众自觉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认同感,达到充分自愿、自觉维护、高度自治的目的。
3、“诚信计生”涵盖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各县(市)区的创建工作应立足于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兑现给群众,把计生村(居)民自治权交给群众,把生殖健康服务提供给群众,把计生科普知识宣传到群众;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和科学的优生优育,自觉接受“双查”,自觉抵制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自觉采取避孕节育措施,自觉参加计生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等。
4、各级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把“诚信计生”的创建活动作为进一步提升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有效载体,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强化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计生网络和阵地建设,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二、明确创建的主要内容,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5、“诚信计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的深化,是让村(居)民委员会更好地承担起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要探索建立诚信计生“乡镇指导,村居为主”的有效工作机制。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诚信计生试点工作的指导,建立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负总责,村计生管理员具体抓的村级计生层级管理体制。加强对村级干部的计生业务培训,特别是抓好村级计生管理员(协管员)、中心户组长的培训和学习,发挥好宣传员、服务员、信息员、管理员的作用。
6、发扬民主,建章立制。各县(市)区要召开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宣传好诚信计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组织村(居)民签订《诚信计生协议书》或《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书》,兑现政府承诺和群众的守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计生村规民约》中不符合诚信计生要求的内容,建立诚信计生小组,推选诚信计生小组长。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干部、村(居)民委员会干部和村民的职责、权利、义务,使之成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7、兑现政策,落实奖扶。严格落实法定和各级制定的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要带头讲诚信,带头兑现承诺,以政府的公信力推进诚信计生活动的开展。
8、阳光政务,村务公开。诚信计生是在“阳光计生”的基础上,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深入发展,诚信计生的前提是公开、公平,即:服务事务公开、优惠政策公开、村(居)民委员会计生事务公开、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9、民主监督、规范管理。村(居)民委员会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奖励惩罚制度》、《组织保障制度》和《效果评价制度》等有关制度,监督政府承诺是否履行,监督群众是否履行《村规民约》和《诚信计生协议书》,确保诚信计生落到实处。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诚信计生”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10、创建“诚信计生”是一项新生事物,各级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德治和法治并举,确保“诚信计生”的创建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切实可行,促进工作,使各级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创建活动中深化服务层次,消除群众和政府的“间距感”,产生“亲近感”,求得“认同感”。各级诚信促进会要主动配合,积极促进,把诚信活动与计生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实际,抓出成效。
11、市人口计生委、市诚信促进会负责创建“诚信计生”的具体策划和指导;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诚信促进会负责本地区创建工作的实施和指导;各乡镇(街道)负责对所属的村(社区)和属地单位创 建工作的落实;村(社区)负责本辖区工作的具体实施。形成以“两委“(村、社区党支部和村(居)委员会)负总责,村(社区)中心户为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做主人的组织运行机制。
12、各级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创建“诚信计生”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坚持不懈。创建工作应体现层次性、递进性、整体性、长久性。
在科技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2008风险投资年度工作会议暨中国创新与创业风险投资论坛于2008年6月23日在京举行。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同志为论坛专程发来贺信。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科技部副部长吴忠泽,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景安,以及商务部、科技部、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会议并作精彩演讲。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江苏、湖北、辽宁、四川、广东、浙江等省市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协会及中关村、太原、中山、武汉、威海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0多位代表参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60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大会采取政策解读、专家报告、经验交流、项目推介、投资咨询、联谊酒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并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战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与政策解读、中国风险投资的回顾与展望、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科技创新与风险投资经验交流、推进全国创业投资体系建设、新经济浪潮下的创业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同时介绍了相关科技计划和国家政策项目。对前阶段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工作进行了总结,安排了2008年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和系列活动等具体事项。
伦敦亚洲基金、滨海创投、崇德基金、深圳创投、美国光速、蓝驰创投、广发证券、联合证券、德勤中国、香港证交所、汉能投资、华兴资本等近百家风投机构,广东联塑集团、保定天河新农村建设开发公司、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等200多家企业代表,围绕中小企业项目融资、名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吸引境外投资的财务准备、新企业最佳融资策略与上市路径、2008热点投资行业与成功商业模式、创业板与资本市场新制度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交流促合作,创新求发展。资本同行,品牌共赢,这次创新、创业、创投的峰会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同。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民族旅游村寨;发展
前言
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村寨旅游的诞生,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经济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不管是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地还是民族旅游村寨的开发,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都希望借此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旅游村寨在实际操作和未来的规划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探讨两者的发展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旅游村寨的不同之处
从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旅游村寨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两者的产生背景不同,在建设重点、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1.1产生背景
生态博物馆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社会经济较发达,建设条件优越。生态博物馆是对工业社会带来的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和批判的产物,它所要表达的是该社会社区和民众对于权利、发展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诉求, 也是国际博物馆界对传统博物馆进行反思后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其主要的理论是博物馆学、地理学和生态学。而民族旅游村寨产生于发展中国家及其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建设条件较差。它所表达的是社区脱贫的强烈愿望,其主要的理论是旅游学、民族学和生态学。
1.2 建设重点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重在保护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中,由于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建立于农耕文明之上的传统文化正逐步消失,而生态博物馆的兴起正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较好的模式,它将当地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使其生活在它们的原生地,同时也对其生存的环境和当地的居民进行保护,使人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并和谐向前发展。
民族旅游村寨主要是以发展旅游为目的。为了满足大都市人群回归自然的愿望和满足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民族旅游村寨依托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开展旅游活动,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使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1.3 管理模式
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建立的生态博物馆主要有官办型博物馆和民办型博物馆两种模式。官办型生态博物馆主要有六枝梭戛、镇山生态博物馆和隆里生态博物馆,而地扪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民办生态博物馆。纵观我国的官办型生态博物馆,其理论设计中都是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村民参与的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局限在目前“政府主导”的“官办”的框架内,而社区群众没有真正参与到管理中来,一直都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 而我国的民办生态博物馆设立了管理委员会、顾问委员、日常管理机构、社区寨老联合会、社区经济发展促进会,社区经济发展促进会旨在推动馆区文化生态旅游、手工艺品开发、地方土特产加工等经济活动,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
民族旅游村寨的发展中主要有山水型民族旅游村寨和文化型民族旅游村寨,针对不同类型的民族旅游村寨,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山水型民族旅游村寨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指导,旅游企业进行经营,旅游资产委员和当地政府共同进行监督管理。文化型民族旅游村寨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其管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进行规范指导,公司或个人进行日常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委员会进行监督管理,而地方政府、公司或个人以及资产管理委员会三者对民族旅游村寨进行保护及管理。例如贵州安顺天龙。总的来说,两种管理模式都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化经营、居民参与、社区监督、利益共享”的管理方式。
1.4 发展理念
生态博物馆承担着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双重责任。生态博物馆诞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由于工业发展造成了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从而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其目的在于保护代表农业或工业文明的遗址、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而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大部分建设在文化浓厚、经济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我国特有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其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是将整个社区看作一个整体,将其作为生态博物馆的面积,在文化遗产原产地和居民生活的社区进行保护,不仅是对一些代表性文物的展示与保护,而且还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从而达到系统保护,突出保护对象的全面性。另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使社区村民参与到其中,不仅能带动社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提升他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从而推动生态博物馆持续、健康的发展。
民族旅游村寨以开发旅游和文化传承为主。民族旅游村寨中有着大自然赋予的优美自然景观和与之相和谐的民族文化,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往往也是贫穷、保守与落后相伴的地区,为了改变该地区的贫困现状,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一种扶贫模式引入民族村寨,将村寨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旅游开发。从社区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村寨往往在政治、经济上处于相对弱势,在文化、环境上更加脆弱。因此,民族村寨旅游不仅要使社区居民脱贫致富,同样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任,达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2、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旅游村寨的相似特征
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看,生态博物馆和旅游村寨都是一个以村寨为基本单元的活态的文化系统,具有原真性,均强调社区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以村寨为基本单元
无论是龙脊平安村、西江千户苗寨、朗德上寨等民族旅游村寨还是我国建设最早的政府主导型的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以及后来在贵州、内蒙、广西、云南等地建设的生态博物馆均是以村寨为基本单元。对于生态博物馆来说,整个村寨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载体,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也是各种活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对于民族旅游村寨来说,整个村寨就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不仅是村民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旅游者的活动空间,二者都是依靠所处的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发掘村寨内优美的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俗等,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原生态环境之中。
2.2 一个活态的文化系统
生态博物馆中所有静态和动态的文化遗产都是一个鲜活的文化整体。它所包含的是在特定时期内人类和自然的历史记忆,记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标本。社区内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风俗习惯、民俗工艺都是活态文化的携带者,均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民族旅游村寨是民族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以居民自身的生活区为基础,在其生活区范围内开发旅游资源,向旅游者展示整个社区的环境和文化,给旅游者以鲜活的印象和感受。
2.3 强调社区参与
生态博物馆的六枝原则中强调社区参与。村民是其文化的主人,同时对外来参观者来说,他们也是一种文化的活体展示,因此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强调他们在社区参与中的主导地位。为了使当地居民积极地投身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一方面当地居民负责博物馆的文化记忆、文化展示,参与博物馆的旅游发展决策;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参与博物馆的环境卫生维护、民俗表演等活动,使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自觉地接纳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确实保障居民的经济利益,达到社区参与的目的。
当地社区的村民是民族旅游村寨的主体。村民作为民族旅游村寨的居住者以及民族文化的继承者,理应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优先受惠者。首先,村民是该社区文化的主人。社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村寨开展旅游业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维系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及归属感的纽带,所以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应充分尊重村民的权利及其他们的各种愿望。其次,确保村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经济利益。旅游业的开发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例如朗德苗寨中实行的“工分制”,由此可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自觉的参与到与旅游相关的服务,有利于民族文化保护的真实性。
2.4 原真性
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旅游村寨的建设均体现了原真性,其“生态”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原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原生态。生态博物馆选址在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地处偏远的山区,与外界主流的交流比较少,从而为文化原真性的保留提供了可靠。而民族旅游村寨依靠原生性吸引了众多游客,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由此发展旅游业,转变了村寨内传统的经济方式,推动了村寨的经济增长。
3、两者在整合发展中出现问题
3.1、各自唱戏、缺乏合作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部门和民族旅游村寨的开发出现各自唱戏、缺乏合作的现象。由于各自关注的切入点不同,使得二者在开发和利用中,各自规划、各自管理。第一、大多数生态博物馆都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其首要目标是保护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民族旅游村寨的经营者除了政府以外,更有企业的关注,则更多关注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利益。第二、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涉及地方文化部门、民族旅游村寨涉及到旅游行政部门,两者在开发及其规划中均缺少沟通和合作。
3.2、文化的核心地位逐渐减弱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村落传统文化价值弱化。首先是传统习俗改变。在朗德上寨内,以前很多传统的节日是在规定的时间才能举行,但进行旅游开发以后,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歌舞表演随时都在举行。第二、民族语言面临消失。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促使村民学习普通话,现今只有老年人对他们民族语言比较熟悉,村寨内大多年轻人人都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第三是服饰文化的弱化。以前引以为豪的民族服装,如今也变成了表演的外衣、生财的工具。他们也只是在表演的时候才会穿上。在平时的生活中,服饰也和汉族人服饰也相同。
4、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旅游村寨协调发展对策
4.1 保护区域传统文化
对生态博物馆来说,传统文化是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根,而对于民族旅游村寨来说,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点。不管是生态博物馆还是民族旅游村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都应注重文化的保护,保护好传统文化是二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文化是该时期历史、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发展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是其灵魂之所在。随着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旅游村寨的建设,将会带动村寨经济的发展,使村民摆脱贫困的面貌,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保护,生态博物馆也会面临关闭的危险,而对于民族旅游村寨来说,就会变成和其他普通村寨一样,也将会失去特色民族文化带来的吸引力,使旅游业的发展寸步难行。
4.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统一
生态博物馆和民族旅游村寨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民族文化与发展经济的任务,其发展中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统一。对于生态博物馆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下指导生态博物馆建设,通过建立文化生态村,将生态旅游作为遗产地社区主要替代生计模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传承社区内的文化遗产, 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以社区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为主,实现民主管理。 而对于民族旅游村寨来说,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了环境卫生、村容整洁;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旅游加强了交流和沟通,既促进了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直接对民族旅游村寨的建设产生积极作用,加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4.3 统一规划、共同发展
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两者结合起来,促进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目的。生态博物馆自建设以来,有效地保护了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虽然改善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如交通、排灌、消防等基础设施状况,但并没有给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旅游业在生态博物馆社区仍发展缓慢,旅游业在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方面能力微弱,生态博物馆社区的居民经济收入仍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民族旅游村寨的特色,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朗德上寨,既是露天民俗博物馆,又是民族旅游村寨,在二者的结合中,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
民族旅游村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只追求地方的经济利益,避免民族旅游村寨的旅游化、商品化,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借鉴生态博物馆模式,使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促进民族村寨社会经济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参考文献:
[1] 但文红,刘彦随,黄娟,张聪. 《生态博物馆本土化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以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为例》 [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2] 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
[3] 黄亮.《浅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7)
[4] 尹绍亭,乌尼尔.《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5] 蒋换洲.《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及实现路径研究》[J].安微农业科学.2010,38(22)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新社区建设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的重大决策。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
我市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要求,20xx年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惠民工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市,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建了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1、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逐渐清晰。各地先后开展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江东、海曙外,九个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全都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近20xx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以社区建设与行政村的区划调整有机结合的形式,着力围绕中心村打造农村新社区。同时,各地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使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
2、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多亿元,累计启动村庄整治建设20xx个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6%,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122个。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7%以上,“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全面小康村和环境整治合格村基本做到了“水清、路洁、院绿、灯明、村美”。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文化、教育、卫生、健身、治安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已有262个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台中心。镇海等地先后制定出台《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细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推广了“一站式”的服务。
4、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在强化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创建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和社区工作站等运作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建立了“新棉丰人”党支部,并成立了新棉丰人服务站。**市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外来人员共同组建“和谐促进会”,着力形成合力共建农村新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
各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整合村级资源,强化社区服务,深化村民自治,多形式开展农村新社区创建活动。
1、多村联建模式。多村联建社区一般由片区内内若干个村庄组成,重点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整合各村资源,建立健全村务活动、社区卫生、社区教育、治安保洁、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突出服务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北仑九峰山片区是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村庄环境整治成片连线推进区域,以此为契机,九峰山区域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该区域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创建农村新社区。通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完善一系列高规格的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得到延伸,该区域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2、城中(城郊)村改建模式。顺应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分工分业的趋势,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和新社区的建设要求,通过旧村改造或散落小自然村迁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社区化管理。如列入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13个试点,建设规模都在5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鄞州区已建成湾底、陈婆渡、东裕等拆迁型社区35个。镇海区的蛟川、骆驼街道也建成了一批农村社区,均建有社区服务中心,配备社区专职干部,村民们在社区治安、教育培训、文化 娱乐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3、集中迁建模式。根据农村集中居住点和中心村的布局规划,结合下山移民脱贫、地质灾害、征地搬迁等,撤并自然村,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集聚,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突出社区服务的延伸覆盖,建设农村新社区。鄞州区有18个村通过搬迁建设集中居住区。江北区针对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移民搬迁的实际情况,统筹谋划建设了四大农村社区,如慈城的慈湖人家、枫湾家园,庄桥的丽庄西苑,洪塘的姚江花园等农村新社区。
4、改造提升模式。以村庄整理整治改造为依托,通过拆除危旧房,完善村庄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增加为民服务的公共设施,提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了农户居住集聚。**市在农村新社区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六化”(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对村庄进行梳理式改造,通过拆旧宅、建新房、新老调剂等办法,加快了村庄集聚,为加快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了基础。
总体上来说,**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布局散乱。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村庄撤并和规划建设,我市农村村落的集中程度和建设水平均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当部分地区村庄建设还处于无序状态。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性、共享性依然较差。建设要素紧缺,推进难度较大。主要受资金、土地、人才要素制约,影响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社区理念淡薄,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部份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管理上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三、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农村社区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进一步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根据农村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区和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共同意识等“软件”内容纳入规划编制。争取在县(市)、区域范围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开展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事关长远,要注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试点,县乡两级政府要科学论证,加强组织指导,努力做到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领农村新社区建设。
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新型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城乡转型的新型聚落模式。借鉴先发地区经验和我市前一阶段各地建设情况来看,我市农村社区主要模式:一是“城镇型多村一社区”模式。适宜城(镇)郊,建设集中居住区,以一村为主,附带部分跨村安置农户入住,建立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拥有完备的服务设施,能为社区范围内农民群众提供服务;二是“一村一社区模式”。适合区域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两委”来组织运行。三是“农业型多村一社区”。适合农区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庄,以中心村为聚集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撤并自然村,实现农村社区的聚集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农村社区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即十五分钟生活圈;社区的人口规模山区、农区少一些,平原和城郊则可多一些。总之,农村新社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决不能搞“一刀切”。
明确农村社区的定位。农村新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而是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主要职能是为社区农民就近提供全面、方便的服务。主要功能包括:(1)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2)强化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3)发挥社区载体和平台作用,引导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4)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表达群众诉求,协调处理社区内各级组织之间、单位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5)推动社区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继续把深入实施“百千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大村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成片连线整体推进步伐,争取在三年内全市所有村庄普遍得到整治。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循环利用处理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面。广泛开展有广大群众参与的以美化庭院等为载体的新社区创建活动,使传统村落逐步转变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和流通网,加快推进通村及联网公路和站点建设,扩大农村公交客运化覆盖范围。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镇超市和放心店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电气化改造,改善农村供电和照明条件;加快宽带进村入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突出社区中心村,增强中心村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周边村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逐步形成“村级小城镇”。
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维护管理机制。要明确各级政府、村级组织及村民在村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责任,建立建设维护资金的筹措分摊与管理机制。搞好农村公路养护、道路河道保洁、垃圾污水处理、供水电力等公共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社区管理队伍,尤其在集体资金比较紧张的社区,应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建立义务卫生保洁队伍、治安巡逻队和民兵应急服务突击队等,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既节约管护经费,又引导村民树立“社区是我家,管护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3、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县镇两级要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每个社区拥有一定面积的社区组织服务用房、居民群众活动场所和文化体育设施。争取几年内在全市农村社区、中心村普遍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组织引导农村日用消费店、农资连锁店、农技推广服务、邮政电讯等服务业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程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也可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开展低偿的便民利民服务,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要努力改变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象,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就医、就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靠“送”,更靠“种。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优化。政策上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引导村民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改变农村重人情消费、轻文化消费的不良消费习惯。通过先进文化的引导,不断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
4、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的比重。坚决杜绝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摊派,增加农村负担。要统筹整合、科学配置各类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合理安排使用资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提高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集约化利用水平。
(一)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入市门槛,加强行政指导,有效地推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20*年,全市新注册内资企业2116户、外资企业30户、私营企业2995户、个体工商户10093户。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分别达到:内资企业16048户、外资企业234户、私营企业7204户、个体工商户109676户。帮助204家国有企业改制、3家企业办理企业集团登记、69家企业办理冠“湖南省”、“湖南”以上行政区划企业名称,指导15家企业向企业集团方向发展,为3000多户企业、个体户预约上门办理了年检验照手续。
二是积极推进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加强对商标法律知识的宣传、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企业申报驰名和著名商标的指导,大力支持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全市新增注册商标206件、湖南省著名商标11件。全市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346件,其中农产品商标416件;著名商标总数达到63件。“金杯”(电缆)等5件商标正在申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耒阳市“神龙”牌烟叶、衡东县“衡东黄贡椒”和常宁“常宁无渣生姜”等3件地理标志已接受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的实地审查。
三是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三为三联”为纽带,开展“合同帮农”、“经纪活农”等活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发展,20*年,全市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农村经纪人2076人,支持发展特色农业项目12个。积极支援新农村建设,选派专人参加了市县两级建设新农村工作队,挤出资金10万元支持耒阳哲桥镇石仙村驻点村建设。积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解决涉农投诉131起,查处涉农案件124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5.9万元。
四是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困。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再就业,年免收行政性收费500多万元;为消费者提供工商法规咨询服务13499人次,受理消费投诉1797件,帮助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05.15万元;积极围绕“三最”搞调研,认真办理市委、市政府督办的城区居民区娱乐噪音和油烟扰民等事项;积极为招商引资服务,帮助、支持引进外资项目17个,新增投资总额12050万美元,完成招商引资4800万元。
五是积极参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认真贯彻市政府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动员大会、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部门实际,理顺创建思路,明确创建措施,制定创建方案,以加强经营者素质教育、强化企业诚信建设、整治旅游市场环境为重点,狠抓南岳风景名胜区及周边环境等关键区域的整治,组织集中行动6次,处理损害创建工作行为72件,有力地维护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受到市政府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二)着力开展各项市场专项整治,努力构建和谐的市场发展环境
一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紧紧结合“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来抓。加大联合执法的力度,与卫生局召开联席会议,优惠为食品经营户办理证照,全市补办证照4000余户;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联手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大检查,依法查处假冒进口洋水果;与质监、食品药品等部门共同举行全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III级)应急演习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大行政保障的力度,全局系统投资近30万元,更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制剂,完善快速检测设施设备,印发《特别规定》等宣传资料20000册、食品进销台帐13000本、宣传海报10000份,制作食品违法案例光碟3000张。加大专项执法的力度,全局系统出动执法人员8223人次,检查市场257个、超市489家、食品经营户12600户;抽检肉、菜、粮等七大系列商品1089种,查处假劣食品案件285件。全市县城以上城市850家食品市场和超市已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和社区9530户食杂店全部建立进销货台帐;创建“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105家;*市中山南路被创建成“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较好地完成了全市工商部门牵头的“两个100%”和“一个彻底解决”的目标任务。耒阳市局、*县局、衡东县局等单位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措施有力,行动迅速,成效明显,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成效明显。20*年全市工商系统把查处取缔无照经营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9月11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动员大会,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专项行动的通告》和《*市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工作措施等方面对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局系统以此为契机,在全市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查处取缔无照经营活动,清查出无照经营11552户。尤其是查处*市气象台无照经营“96121”气象信息业务案、南华大学向学生无照经营床上用品案、*交通学校无照出租房屋案,群众反响大,社会效果好。衡南县局、耒阳市局、石鼓分局、开发分局等单位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具体措施并认真落实,“清无”工作力度较大。
三是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和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不断向前推进。积极开展商标行政保护工作,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06件,收缴和销毁违法商标标识61000套。大力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各类广告违法案件310件,查处虚假违法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43条,责令停止违法违规广告13条、停止播放违法违规广告120条。
四是治理商业贿赂、打击传销、红盾护农专项行动声势大,效果好。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共办理商业贿赂案件26件,涉案金额161.82万元,没收违法所得74.55万元,罚没款35.7万元。重拳打击传销活动,查处传销案件17件,罚没款322万元,捣毁传销窝点98个,劝返遣散传销人员876人,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件,追究刑事责任3人。衡山县局、蒸湘分局、石鼓分局、珠晖分局等单位在打击传销中,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积极开展红盾护农活动,全市抽样检测化肥品种67个,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24件,查封不合格种子9010公斤,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5.9万元。
在大力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还加强了对成品油、肉类、粮食、汽车、拍卖和文化市场等重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监督管理,查处了一批违章违法案件,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三)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工商执法形象
一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推进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建设,改进领导工作作风,通过交流、轮岗等多种形式调整了20多名科级领导干部的岗位,促进了领导干部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
二是继续加强“五好工商所”建设。积极抓好省、市两级“五好工商所”建设,全系统新创市级“五好工商所”29个,对去年评定的首批13个省级“五好工商所”进行了复查,促进了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建设。
三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市局机关先后组织举办了*报告精神、党性教育等专题讲座,邀请市委讲师团、南华大学等单位专家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扎实抓好依法行政教育,市局先后举办了两期法制专题培训班和一期“执法程序与执法质量”讲座,全系统干部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局办理一般程序案件3035件,无一件因违法行政导致行政诉讼败诉的案件。扎实抓好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市局机关全体干部和城区分局股所长以上干部观看《大国崛起》、《大明王朝》等电视片;组织各县级局长、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和市局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到雁南监狱参观,接受警示教育;以衡东县局城西工商所、耒阳市局城中工商所、石鼓分局后宰门工商所等3个工商所为试点单位,开展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向服务对象述职述廉试点工作。扎实抓好政风行风评议。认真落实省、市纠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全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全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深入开展。在全系统实施着装规定和禁酒规定,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肃风纪,提升形象。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市系统查处干部违纪案件3件,对4名违纪人员给予行政记过处分,3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__*区__*村关于市级文明村的自查报告
淄博市__*区__*村位于淄河上游,流域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1470人,共有党员 41人,设一个村党支部,土地可利用面积13230亩。
20__年,该村两委在反复进行市场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发展有机__*为突破口,逐步发展壮大有机农产品种植”的农业发展思路。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决定先由村“两委”成员及部分党员带头建__*大棚摸索经验,20__年下半年所种__*一举成功,并成功打入银座等超市,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每个大棚三四百平方能净赚万余元,在试种__*成功的基础上,村支部又发动党员带动村民积极种植有机__、有机黄桃,到现在已规划100个有机__*大棚和200个有机__大棚,并全部落实到农户,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0亩和400亩。为整合资源,减少市场风险,党支部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号召广大党员户带头参与,于20__年初成立了金瓦__、聚成__*和瓦成桃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党员户的带动下,非党员种植户全部参加了专业合作社,形成“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后,通过探索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三户联保信用制度、分片联保等制度,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该村规划实施的4500亩有机黄桃示范园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__和__*获得北京爱科塞尔有机食品认证公司有机认证,参加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中有100户已在工商部门注册为个体经营户,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参与市场经营法人的转变,20余个产品已获质检部门颁发的销售条码。该村被中国农业大学确定为有机__科技示范园区,被中国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确定为有机食品创新园区,被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定为整建制有机农业示范村。
20__年,淄博__*润成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0__年__*村投资50万元建成一处年产量1.5万吨的有机肥厂,满足了有机农业发展的需求。20__年10月合作社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20亩,建设一个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标准温控大棚,目前工程已竣工。今年__*村进行了50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程,建设蓄水池13个、扬水站6处、拦水坝4座、架设输变电线路0.7KM、铺设输水管道22.5KM、建设机耕路13KM,现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对道路进行硬化、绿化工作,在机耕路两侧种植玫瑰,打造观光农业新亮点—“玫瑰大道”。同时,总投资320万元,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已投入使用,为全村发展有机农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今后工作中,该村将在现有机农业发展基础上,建设一处自行车、越野汽车赛场,与柳杭置业集团合作建设开发青柳山水名居度假村,并开辟20亩的“市民菜园”,让城市人体验农事劳作的快乐,将__*村打造成为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区。通过有机农业发展,带动该村的全面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晏阳初;晏阳初研究会;平民教育;智库型学会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国际影响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王副会长,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晏阳初先生的个人事迹。
王小丁:晏阳初先生(1890-1990年)走过了百年的辉煌人生历程,从四川巴中迈出了人生最具选择性的一步,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得他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在保宁西学堂学习、香港求学、美国耶鲁大学刻苦攻读的经历使他在中西文化的熏陶和比较中逐渐成长。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与基督教的博爱情怀在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么告别耶鲁大学、远赴欧洲战场,以及在法国与华工的相处则激发了晏阳初一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理想。晏阳初的一生和中国与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走出象牙塔,跨进篱笆墙。晏阳初带领数百名学者奔赴农村,进行科学调查,不断实验和探索,谱写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篇章。他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新型教育模式――“定县实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团队发现农村和农民中存在“愚、贫、弱、私”四大弊病。因此,他们以扫盲教育为中心,开发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手段,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方式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就一代“世界新民”。1940年,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建立证明了晏阳初平民教育实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平民教育的实验区不断在全国扩展,衡山试验区、新都试验区、华西实验区等续写了造福民族的伟大创举。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成为专门为农村培养从事实际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这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6年,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创办象征着中国平民教育走向世界。它成为全球乡村改造工作的中心,为亚、非、拉美三大洲40多个国家培训了一大批乡村建设工作者。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晏阳初协助推进“基本教育计划”,彰显了中国推进平民教育的世界价值。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建了“新实验中心”,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
晏阳初及其所领导的平民教育事业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示?
王小丁:第一,晏阳初长达70年的平民教育实践很好地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知识分子只有深入到民间去,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之路,脚踏实地探索并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才能不负重托、不辱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期呼唤更多晏阳初式的知识分子。
第二,平民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追求公平的教育,即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就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公益事业。追求教育公益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信念,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而且做教育公益是需要智慧的。教育公益就是教育信念和教育智慧的整合,晏阳初就是整合二者的典范。
第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构建了一种农村大教育模式,对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晏阳初分析当时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等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坚持本土,扫除文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运用适当、简单、经济的方法,科学种田,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模式仍然是今天中国农村教育需要坚持和学习的。
三、晏研会推动地方教育发展的实践
《世界教育信息》:晏研会在促进地方教育发展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王小丁:晏研会成立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实践的宣传与普及,并为四川的区域教育做了许多工作。
晏研会和全省35所中小学合作,将这些学校命名为晏阳初实验学校,成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实验基地,实践晏阳初的理论,让晏阳初的思想发扬光大,对宣传和普及晏阳初的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如进行一年一度的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讨会和学术年会,聚焦四川的教育问题进行研讨。涉及的主题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践行晏阳初的思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等,现已出版了6部关于晏阳初研究的学术专著,完成了5份研究报告,即将出版《晏阳初年谱长编》,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借鉴晏阳初的思想,解决四川教育的实际问题。2012-2014年,晏研会先后组织团队到四川巴中南江县,开办暑期英语教师培训班,为该县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排忧解难。晏研会还组织团队到都江堰晏阳初工程学校、重庆晏阳初中学、巴中恩阳实验学校、雅安荥经中学、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考察,以平民教育理念为引领,对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2013年11月,在成都举办“阳初讲堂”,旨在弘扬晏阳初思想,传承中国文化,受到了社区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好评;2014年5月,晏研会和《中国教育手机报》在四川师范大学举办了主题为“未来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研讨会;2015年1月,晏研会和巴中市人民政府合作,主办新农村建设论坛,借鉴华西试验区和定县实验经验,为巴中美丽新村建设出谋划策。
四、晏研会积极加强海外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一谈晏研会在海外的影响。
王小丁:2010年9月25日,由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诞辰120周年暨平民教育研讨会”在成都锦江宾馆隆重举行,来自菲律宾、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加拿大、西班牙、新西兰、韩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17个国家的60余位嘉宾和8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隆重纪念晏阳初先生诞辰120周年。晏研会参与了这次大会的策划和联络工作,搭建了海内外深化晏阳初研究的桥梁。
晏阳初教育思想实验基地光亚学校兴办的西部乡村教师培训学院,借助海外的英语教育力量,精心组织,在连续10年免费培训乡村中学教师的基础上,2014年度又为全省免费培训了93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这一举措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5年5月19日,光亚学校零岁亲子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国内外的幼儿教育专家学者将为中心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授课。
晏研会在晏阳初思想研究中,将集中国内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晏阳初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和美国耶鲁大学、菲律宾等国的教育机构交流学术研究成果,联合攻关。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正在筹划之中。
五、晏研会力争打造智库型学会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发挥晏研会的智库作用?
王小丁:我认为晏研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智库的作用。
第一,要对四川各类教育发挥影响力,组织致力于晏阳初思想研究的学者,组成攻关团队,开展国家、省部级项目的申报,承担省内的相关项目和晏研会自主选题的项目研究,对四川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发展战略、教育政策等建言献策。
第二,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会和年会,坚持定期举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等论坛。和国内高校、学术研究机构联合组织晏阳初思想专题讨论会,尽最大努力组织晏阳初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要形成会议报告和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公开发表,借鉴这些成果解决四川区域教育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
第三,吸引晏阳初思想研究的各路精英,特别是要把那些关注晏阳初以及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的研究者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学习精神好、研究气氛浓、创新意识强、理论成果新的团体。晏研会将联络一些敬仰晏阳初的企业家进入到团队中,这对于凝聚晏阳初研究的力量、整合晏阳初研究的资源、构建晏阳初研究的大格局、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晏阳初研究会形成强有力的“智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要加强与国内同类研究会之间的协同,主动联系研究陶行知、卢作孚、梁漱溟等思想的专家学者一起推动智库的建设。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组织研究的机制,实现横向联合、资源互补,形成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各学科的研究资源,推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晏研会代表着国内晏阳初研究的较高水平,在晏阳初研究智库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课题、调研、论坛、会议等多种形式,推动晏研会成为晏阳初研究领军人才的孵化平台。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08-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核心――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尚需完善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初期,存在着结构分散、经营业务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必然薄弱。一方面,缺乏民主决策和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缺乏财务知识,即使进行财务公开也往往是走形式,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混乱。
1.2 缺乏资金筹措渠道,且使用随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有限,合作经济组织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有社员股金和经营积累、金融机构贷款、向社员(主要是理事会成员)及民间借款。从会员股金的筹措来看,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都是由农民组成,原始资本积累非常有限,加之认识上的原因等,社员不敢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往往是随着发展情况而分次小量投入资金;从金融机构贷款来看,在信用社申请贷款也十分困难。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成长。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善。
目前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在参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导致监控机制不健全。其表现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统一的财务收支票据,原始凭证杂乱。二是账簿设置不完整,账务处理不规范。三是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不规范。四是会计档案不健全。
1.4 民主监督乏力
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中却往往是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不经过集体研究,一个人或者个别人说了算;年终不开社员大会;财务账目不公开等。社员在面对信息不平衡的情况下,往往引起内部利益冲突。
1.5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财会从业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其素质高低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规范进行。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多为兼职,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教育和宣传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财务活动中,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
2.2 丰富融资渠道
要弥补资金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提高资金筹集能力。如,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扶持资金;扩大社员数量,拓宽股金来源和数量;广泛利用农村金融系统对三农的支撑作用,争取信贷项目和贷款数量的增加等。只有资金充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3 实行独立核算,强化财务管理
《合作社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促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机构要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核算经济业务的发生、记录和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编制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合作社经营成果;严格财经纪律,抵制侵犯、平调、挪用合作社财产。在财务管理机构内部设立财务主管、会计和出纳,实行岗位分工,严格按照章程和程序办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职能的发挥和执行。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配备有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挑选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除了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提高认识,形成全员搞管理的氛围,抓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做到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应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合作社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开展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发合作社会计电算化软件,指导合作社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2.5 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要切实履行合作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合作社财务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国家补助不被少数人控制利用,不被有关部门截流,让全体社员共受益。
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方案、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方面的监督。逐步建立报表制度,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收益分配情况、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情况。
总之,必须抓紧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合作社才能真正依法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
[2] 周霞,刘小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初探.财会通讯,2009,(12).
关键词:保定;经济发展;金融支持
一、保定市经济发展战略中金融支持现状
(一)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资金支持
至2007年末,保定市各金融机构积极围绕破解融资瓶颈,促进保定发展,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金融支撑。“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成效明显。100项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4亿元,82项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0.8亿元。域内金融机构竞相创新,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域外金融机构如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也加盟助力,天威英利集团YGE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共融资5.16亿美元,长城汽车H股在香港增发融资16亿多港元,引进省外资金98.7亿元,增长17.2%。
(二)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部分金融机构对保定市县域企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2007年在市政府、银监局、各家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组织了首届银企合作洽谈会,170余家中小企业与7家经营性金融机构洽谈合作,127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金额达30.11亿元,已落实12.15亿元。各金融机构还主动组织了专题对接会。
(三)中小企业信贷品种不断丰富
针对县域企业实力弱、规模小、贷款抵押担保难度大的特点,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为小企业解决信贷担保问题。农发行率先推行农户小企业贷款联保方式,为辖区18家企业发放贷款8230万元;建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联保贷款和“速贷通”,“成长之路”等贷款产品,先后对13家中小企业发放速贷通贷款3928万元。
二、保定市经济发展战略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首先,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仍偏好传统行业,老贷款“退出难”的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传统行业上规模的优势企业较多,一直都是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对象。我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超过半数的贷款投向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其次,金融机构贷款集中于大型集团客户和规模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至2007年末,我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大客户贷款增长15亿元,增速为7.26%,高于四家银行全部贷款增速6.06个百分点;大客户贷款占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比重为59.75%。
(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从保定市的实际情况看,金融生态环境普遍欠佳,主要表现在信用环境欠佳上。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在企业逃废债行为较严重的经济环境中,银行惧贷行为盛行,由此产生的金融抑制效应加速了信贷的紧缩趋势。另外,保定市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保定市信用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近几年来,各地相继成立了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同其他地区相比,保定市在企业担保体系的构建上仍处于落后地位,主要体现在市场混乱,注册规模小,行业管理尚待健全,迫切需要完善法规,成立相适应的担保机构来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重较低
至2008年6月,保定市有上市公司10家,其中7家在国内上市,2家在境外上市,1家在香港和境外同时上市。截止2008年4月末,我市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共有授信或贷款超过5000万元大客户83家,大客户中有上市公司8家,占大客户总数的9.64%;共贷款17.16亿元,占大客户贷款总额的7.74%。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弱,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股票融资比率过低,使企业缺少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并造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足。
三、保定市经济发展战略中金融支持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支持功能,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1.完善间接融资体系信贷支持功能。一是完善贷款激励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在集群集聚地根据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个性化配套信贷支持,解决信贷责任和激励机制不对称问题,加大对产业集群内集聚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合理配置机构网点,发挥分支机构优势。金融机构应打破传统行政区划,通过在集群集聚地建立分支行营业网点等有形网点,以及网上银行等虚拟网点,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融资、理财、结算、现金管理以及投资经营分析等多种资信服务。三是细化信贷政策,创新评级授信手段。根据产业集群的特征,以集群整体为核心,建立产业集群的评级授信模型。采取集群整体评级授信和单一客户评级授信相结合的办法,依据整个集群的授信总量,对产业集群内部的上下游企业,设定不同的融资产品、期限结构、担保方式和利率组合。针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发展前景和风险预期,制订细化不同的信贷准入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
2.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支持力。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分散金融融资集中的风险:(1)运用主板上市、国外上市、买壳上市等多种模式,加快企业上市进程,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募集资金;(2)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鼓励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债融资。借助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向社会募集资金;(3)加大地方财政资金、国债资金投入,促进产业集群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通过财政贴息、技改资金及科技三项费用等扶持资金向集群内中小企业倾斜;(4)政府主导加快企业创业资本的发展,引导民间资金建立企业发展基金、互助基金、风险基金体系;(5)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转移信用风险,更好的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6)加快建设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各企业进行股权转让,通过合资、技术入股、品牌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1.鼓励发展民营担保机构,组建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民资担保机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能充分调动民间游资的积极性,真正引导部分民间剩余资金流入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为民资担保机构的设立提供良好服务与环境,加快发展民资担保机构。
2.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调配合作。为了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与协作银行明确责任分工,在多方而进行深度合作。另外,在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时也应将银行的授信审查与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审查互补性地结合起来,降低对贷款企业情况重复评审的成本,以降低担保风险和银行风险,保证中小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贷款。
3.推广建立企业联保制度,打破银企合作中的担保壁垒。目前,我市在“三台一会”和建行“联贷联保”模式基础上,探索出“中小企业信贷快车”融资模式,即企业在信用促进会注册为会员,会员自愿组成贷款担保联合体,联合体根据需求向管理平台申请贷款,管理平台依据信用促进会的信用评定意见,组织审议贷款项目,并介绍给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担保联合体中任何成员的贷款,其他成员都要承担担保责任,一旦出现风险,所有成员集体负责偿还。这种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机制,可以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
(三)深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完善金融服务环境
1.重新定位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2008年6月23日保定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暨第一次股东大会成功召开,宣告保定市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正式创立。保定市商业银行将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市民百姓为经营发展宗旨,积极参与全市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社会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努力为广大市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开展好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工作,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2.积极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目前我市金融机构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应适时大力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必要时可以提供政策优惠,壮大我市现有金融机构实力,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动力。
3.继续加强区域金融合作。2007年,我市争取到河北省开发银行中长期贷款支持“中国电谷”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引入外资(荷兰银行)、股份制银行(华夏银行)倾力扶持中小企业。继续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通过和其他地区的政策性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使我市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保证重点项目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大力发展。
(四)强化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
第一,支持县域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首先,放松县域金融市场的进入管制。民间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定位于地方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和生产经营的矛盾。应依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民间金融机构给与合法的地位,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有区别、有条件地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管理制度完善的非正规金融组织。
第二,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一是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新整合政策性金融机构,调整其业务载体。二是延伸政策性金融服务对象,支持农业基本建设、水利和道路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支持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支持农民购买大型农机,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支持扶贫开发、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功能。
第三,整顿农村信用社,提高服务能力。一是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由于我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现状差别甚大,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也不同,改革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按股份制原则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一级核算体制,建立一个集约经营、抗风险能力强、能自我约束且充满活力的农村合作金融新体制。二是进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真正树立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的管理理念,增强其金融服务功能,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规划,不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农信社要积极拓展业务空间,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因地制宜的创新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 河北金融学院应急课题组.“保定市强市兴县富民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策略研究”课题报告.2008年11月
[2]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发展与稳定――沪浙闽金融问题调研与思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7月版
[4]艾洪德,徐明圣.区域金融研究:以辽宁省为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5]范祚军.区域金融调控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6]陈江喜何日贵.衢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浙江金融,2007.6
此次中国光彩事业行活动共签署协议项目229个,投资总额3613.07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31个,投资总额2393.29亿元。同时,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捐款1800万元,用于拉萨市曲水县养老院建设;中国民生银行捐款4000万元,分四年实施,用于支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工作;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捐款1100万元,用于在林周县捐建一所文化学院和在那曲、林芝各捐建一所藏医诊所;泛海集团向“光彩·和四省藏区健康促进工程”捐款1000万元。此次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企业家人数之多、签订投资项目合作协议资金总额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5日上午,“中国光彩事业行”大会在拉萨召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全哲洙,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洛桑江村出席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玛赤林主持大会。
全哲洙在讲话中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他指出,推动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由于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与沿海省份和中西部多数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他希望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不断解放思想,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着力打造良好的政策、市场、法治和社会环境,把有资源、有效益、能双赢的优势项目推介给民营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并注重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他希望民营企业家承担起助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使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老精神”鼓舞斗志,以投资兴业的实际行动为发展做出贡献。
洛桑江村指出,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出台了“放心、放开、放宽、放胆、放手”和“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的“五放”、“六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非公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非公经济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为海内外投资者来藏兴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洛桑江村希望企业家积极投资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优势矿产、特色农产品、藏医藏药、特色文化、旅游开发等领域和慈善事业。他表示,自治区将全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开明开放、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快捷便利的服务环境,规范有序、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开放的胸怀,欢迎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和各位企业家在藏投资兴业,创造一流业绩。
中国民生银行是第一家进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此次他们与自治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行长洪崎说,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能够随着光彩事业入,能够参与到建设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倍感骄傲和自豪。民生银行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除用于儿童先心病救治的4000万元捐款外,未来4年,民生银行还将每年接纳200名、4年共800名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他表示,民生银行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光彩事业,为早日实现和谐发展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奇正藏药被誉为光彩事业扎根的一面旗帜,他们此次捐出巨资,用于发展的文化教育和藏医药事业。董事长雷菊芳感慨地说,奇正藏药于1995年12月在林芝地区注册成立,是光彩事业最早来的企业之一。奇正一路走过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成为目前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藏药龙头企业。这既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更得益于和林芝党委政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也得益于中央统战部和光彩事业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奇正作为光彩事业的一个成员,作为受益于文化的一个民营企业,积极参加光彩行活动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记者还了解到,在此之前,奇正已经在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2003年他们在林芝的米林县创办了一所藏医学校,后来又开展了百家藏医诊所项目的建设,近期又在拉萨创办了藏医药文化展示中心。
5日下午,罗布林卡内分外热闹,一顶顶帐篷如星罗棋布,里面不时传出欢声笑语。特色产品展示区一字排开,虫草、藏红花、冰川矿泉水等数百种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内地嘉宾和企业代表。这是此次光彩行的活动内容之一,七地市代表团分别与对口省区市代表团进行项目对接,并进行特色产品展示。
就在前一天,还举行了“光彩·和四省藏区健康促进工程”启动仪式。这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对藏区工作和卫生计生工作的战略部署,继续探索藏区卫生计生工作新机制、新模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开展的。该工程旨在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企业支持、群众参与的藏区健康促进工作模式,提高藏区农牧民家庭健康素养,促进孕产妇住院分娩,减少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加强藏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建设。
“光彩·和四省藏区健康促进工程”是在“和四省藏区幸福家庭工程”基础上拓展的一个覆盖范围更广、惠及群众更多的项目。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工商联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开展了“和四省藏区幸福家庭工程”,为和四省藏区21个项目县的27万户农(牧)民家庭提供了免费的帮助服务,深受藏区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活动期间,医疗专家和志愿者分四批深入到项目县开展义诊,累计接诊5765人次,并对当地基层医务人员和计生干部进行了培训。为2万2千个新生儿发放了“新生儿健康礼包”;为1万2千名基层计生干部配发了“汉藏双语文化包”;制作发放了32种汉藏双语图文宣传品近10万份,汉藏双语电视科普光盘约2万4千张。医疗队的专家多数是第一次到青藏高原,年龄最长者近70岁。大家努力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和身体不适,每到一地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尽可能满足群众需求,他们常常放弃休息,连续工作,忙到深夜。专家们的敬业精神和精湛医术深深地感动了藏区群众,他们献上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表达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