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血压治疗建议

高血压治疗建议

时间:2023-06-01 09:3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血压治疗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血压治疗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高血压;依从性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尤其是高血压疾病, 研究发现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达2亿[1]。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0.4%,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49~57%, 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达65.6%[2]。众所周知, 高血压患者需接受终身治疗, 为了减低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必须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依从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compliance)是指患者在服药、饮食、生活方式改变等行为与医学建议或健康教育一致的程度[3]。本文欲了解深圳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情况,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 选取2013年6~12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265例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38人, 占52.08%, 女127人, 占47.92%, 年龄在60~95岁, 平均年龄(78.62±11.45)岁。

1. 2研究方法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 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4]: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 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 血压虽然

1. 3调查方法采用本院自行编制的高血压治疗从性调查问卷表, 统一培训调查员, 并考试合格予以调查, 以保证调查的可信性。问卷以患者主, 对于文盲患者则由调查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访谈式调查[5], 药物依从性研究采用戴俊民等人使用的Morisky所推荐的问题[6]。

1. 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总有效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P

2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5份有效问卷265份, 有效率为100.00%。265名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出院后血压治疗依从性优良者占19.62%, 依从性较好占35.85%, 依从性差占44.5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如何有效预防控制高血压是当前心脑血管、公共卫生类专家研究项目之一。有研究报道与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相比, 经治疗后能延长寿命10年以上[7]。由于高血压病呈群体分布, 高血压病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的防治。本研究发现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部分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出院后治疗依从性较差, 该数据达到44.53%, 影响治疗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 对高血压终身治疗问题认识不足等。

治疗依从性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 其中服药依从性情况较差, 表现在患者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 甚至有些患者自行购买其他品种的降压药或减少服药品种等。阮 蕾等人在其研究发现“服药依从性差是高血压人群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8]。因此可以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出院后开展一系列的服药宣传和指导, 如社区义诊、海报宣传等。对于非药物治疗依从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总结当前预防医学的最新成果时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开展干预。

针对已经出院老年高血压患者, 为使其长期保持住院时理想的控制血压效果, 必须提高社区老人抗高血压治疗依从性。作者建议患者首先要遵医服药[9]和改变不健康行为方式, 科学合理地控制血压, 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10], 以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 王文, 姚崇华, 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 18(1):11-30.

[2]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5.

[3] Demyttenate K.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ors of compliance in depressin. European Neuropsychop hamacology, 2003(13):69-75.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1.

[5] 唐红英, 朱京慈, 何海燕, 等.社区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与治疗依从性的关系研究.护理杂志, 2011, 28(13):4-7.

[6] 戴俊明, 卫志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高血压杂志, 2001, 9(1):65-67.

[7] 张娇花, 陈少群, 黄苏平, 等.出院后随访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 2011, 08(28):172-175.

[8] 阮蕾, 秦方, 闫亚非, 等.成都市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四川医学, 2012, 33(8):1333-1335.

[9] 韩艳梅, 张红杰, 魏会敏, 等.老年高血压209例治疗依从性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6):828-829.

第2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68-01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在血管收缩性差和脆弱性的特点,在临床治疗阶段会存在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基于该病的特殊性,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对血压进行在控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乡镇卫生院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必须对治疗方式进行优化分析,明确质量控制标准和应用形式。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老龄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整体治疗和控制过程中必须逐渐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进而强化治疗形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将对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治疗不及时

治疗不及时主要和患者自身有一定的联系,部分老年患者患病后,对自身身体指标变化重视度比较差,没有及时就诊,进而出现治疗不及时的情况。其次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意识比较差,对该病认知度比较差,错过了最佳就诊时间[1]。

2.医院管理机制不协调

基于管理机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后续阶段必须对管理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其适应现有干预形式的种种要求。但是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医院管理机制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直接对卫生院后期高血压的治疗产生影响。医院管理形式和治疗形式有一定的联系,如果长期存在控制形式不合理的情况,会不断增加管理难度,甚至会出现机制不协调的情况[2]。

3.技术不合理

在后续控制阶段,技术形式利用不当直接对治疗产生影响。当前多数乡( 镇) 卫生院及社区服务机构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及时建立社区患者管理卡,并建立高血压健康档案。但是在后续管理阶段,存在管理失误的情况,没有及时档案进行更新,人工管理的形式直接对后续治疗形式产生影响。部分患者没有定期对患者进行记录,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方面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干预性管理计划的合理性[3]。

二、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措施分析

针对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的特点和临床不良反应,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对治疗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其满足治疗措施的具体应用标准。以下将对乡镇卫生院高血压治疗措施分析进行分析。

1.优化档案管理形式

当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已经普及档案建设程序,针对整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档案进行更新。针对当前档案管理不当的现象,在后续控制过程中必须以技术形式为目标,实现系统的合理化控制和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居民的一般情况和症状、体检结果、建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录入,并根据每次的随访结果实行动态化管理,防止使健康档案变“死档”。基于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落实动态管理形式,掌握高血压治疗的相关要求[4]。

2.健康教育

在综合治疗阶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能适应当前治疗形式的要求。在高血压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借助多种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形式,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在预防和控制治疗过程中,要不断扩展人群,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形式。部分患者自主能力比较强,教育结束后,能不断提升患者自身依从性。健康教育疗法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和应用[5]。

3.进行药物管理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必须及时服药,逐渐减少并发症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结合合并症的发生情况,明确不同药物特点。多数高血压患者采用的是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一线药物,依据降压效果再联合利尿剂进行治疗。联合用药对缓解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在联合用药过程中要求患者及时对自身身体指标进行检查,基于干预因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整体控制阶段必须合理调整药量,保证自身身体指标的合理性。如果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则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对治疗方式进行调整。

4.增加家属重视度

由于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自身身体素比较差,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乡镇医院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家属要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家属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依从性。其次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主要以饮食和康复性锻炼为主,保证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锻炼,不断提升患者自身素质。

结束语

由于乡镇医院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在整体治疗阶段必须明确治疗方式,按照固定的治疗形式对其进行分析。乡镇医院工作者必须对高血压防治引起重视,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不断提升其服药的依从性,增强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患者要定期就诊,对自身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进而不断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学军,高俊岭,傅华. 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04):1181-1182.

[2] 高雷 .上海徐汇区华汪镇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疾病特点与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 14 (4): 1375-1376.

[3] 陈小梅#欧丽萍#王登峰#等+健康管理团队在农村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0,07(06):538-539.

第3篇

1问题的提出

1.1ASCOT及Lindholm等对β受体阻滞剂(β-B)阿替洛尔的荟萃分析:2005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和Lancet同时公布了提前1年终止的ASCOT(盎格鲁-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研究,Ang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 Trial)中降压试验的最终结果。该试验比较了β-B阿替洛尔加利尿剂苄氟噻嗪与氨氯地平加培哚普利两种不同联合治疗,对高危高血压患者(19 257例)的影响。两个治疗组随访3.5年后,因前者与后者相比持续处于不良状态,心血管病死亡明显增加提前终止试验,而氨氯地平加培哚普利的抗高血压联合治疗则获得全面、一致更大的益处。

2005年由瑞典Lindholm和同事发表了一项有关β-B(主要是阿替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荟萃分析。13项试验(105 951例)比较了β-B(阿替洛尔)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结果显示,β-B组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较其他药物治疗组高16%,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所有β-B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组比较,β-B可使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19%,心肌梗死和总死亡率未明显下降。上述结果提示β-B在预防卒中发作方面效果较差,相对于新型降压药,β-B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方面无优势,用药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也有所增加(尤其是与利尿剂联用时)。

1.2质疑β-B一线降压药的地位:根据ASCOT及Lindholm等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2006年6月28日英国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英国国家慢性病协作中心以及英国高血压学会(BHS)联合公布了2006年更新版的《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将β-B从一线降压药物中撤出,有关β-B的意见如下:(1)β-B不再作为高血压初始治疗的第一线首选药物,特别是≥55岁的老年患者,但在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不耐受或禁忌时,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以及交感驱动增加证据时,可以考虑使用。在上述情况下,如果初始治疗使用β-B,且需联用第二种降压药物,则加用钙拮抗剂(CCB),而非噻嗪类利尿剂,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2)对已采用β-B而血压仍未获控制(>140/90mmHg)的患者,应当按照治疗法则重新制定方案。(3)β-B撤药时,应逐步递减药物剂量。对于有β-B明确应用指征的患者,例如有症状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后,则不应停用β-B。(4)对已采用β-B且血压得到良好控制(≤140/90 mmHg)的患者,应建议在长期随访的前提下,长期维持这种治疗方案,并无绝对地需要采用其他药物来替代β-B。(5)如果需要第四种降压药物,应当考虑如下建议之一:加大噻嗪利尿剂剂量,或加用另一种利尿剂(建议严密地监测),或β-B或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

2将β-B退出一线降压药物的质疑

2.1Lindholm等的荟萃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1)并非纳入β-B所有的临床研究,仅分析了近20项临床研究资料。(2)β-B降压治疗的数据主要来自阿替洛尔。β-B是一大家族的一类异质性药物,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内源性拟交感活性、无内源性拟交感流活性;非选择性、高度β1选择性、对β1、β2、α受体均有阻滞作用;水溶性、脂溶性等),水溶性阿替洛尔缺乏心血管保护作用,降压效果在临床所有β-B中公认是最差的,而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是血压达标。荟萃分析17项临床试验使用的是阿替洛尔,而非阿替洛尔的其他β-B因为试验太少,无法得出可靠结论,如果将阿替洛尔排除在外,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比索洛尔、美多洛尔、卡维地洛等的疗效证据所剩无几,不能将阿替洛尔的结果外延推论到所有β-B,应注意不同β-B间的差异。新的脂溶性、长效或具有扩血管作用的β-B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而不良反应更少。ASCOT用阿替洛尔加利尿剂(这种组合本身存在一定缺陷,使糖脂代谢不良影响叠加)与近10年新的其他类长效药氨氯地平加培哚普利比较,本身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的良好效益应在预料之中。若β-B与其他降压药联合,而不是与利尿剂联合,一定会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获益。(3)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的结果,只限在研究观察的特定人群和比较具体的药物,不能将特定人群中得出的结论随意推广到所有人群。荟萃分析中包括的人群有很大的不均一性,年龄、病因、危险分层、伴随状况等均不同,可比性存在一定问题。荟萃分析主要纳入老年的高血压患者,而这部份人群显然更适用CCB加利尿剂,荟萃分析未校正降压作用的差异,如在降压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比较降压以外的作用,ASCOT入选的是同时存在至少3个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高血压患者。

2.2β-B治疗高血压有肯定的证据:Lindholm等的荟萃分析7项试验(β-B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较),β-B能降低卒中发生率,预防卒中的疗效只是相对较弱,而不是无效。β-B治疗高血压能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转归,包括降低死亡率、减少卒中和心衰的发生,过去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均已为上述结论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据水平A级)。β-B在冠心病一级预防方面证据不足,但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治疗中,β-B的地位毋庸置疑。β-B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治疗和预防,防治心律失常、猝死以及作为心衰患者的标准治疗之一,都是被公认的,有IA类证据支持。伴或不伴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应用β-B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多数临床试验表明,β-B总的不良反应轻、患者的依从性好,其主要关注的是对糖、脂代谢的不良影响,β-B引起糖、脂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非选择性阻滞β2受体,这种阻滞作用与剂量相关。由于β2受体主要或部分参与体内的糖代谢及胰岛素分泌,因此非选择性β-B可能对血糖水平及糖耐量产生不良作用,若选用高度选择性脂溶性β1受体阻滞剂,由此对β2受体的阻滞作用较弱,因而对上述环节影响较小。对一些有糖、脂质代谢异常或有异常倾向者,加大治疗力度,可缩小β-B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3高血压治疗应强调在“指南”原则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每类抗高血压药物均有其最佳使用的人群,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其中交感神经兴奋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心率快者,β-B仍然应当首选。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性增加是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而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常先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在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也起重要作用,因此,β-B通过阻断心脏及神经中枢的β受体,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外周阻力,兼或抑制肾素释放,既有降压,又能减少猝死发生的危险。这种抑制交感活性所产生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是其他类降压药物所无法替代的。目前,高血压发病呈低龄化,人们工作高强度、高压力、高节奏,势必使高血压患者的高交感神经活性表现更为突出,对这些患者不是取消β-B的一线地位,而是要加强更充分、积极、合理地使用β-B。β-B是一类相对价廉的药物,更适合我国国情。

2.4一国两部指南最好合二为一:NICE《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与同年公布的BHS第六版《高血压治疗指南》,两部指南在细节上的不一致是否会给高血压的临床实践带来执行不一致。后者是根据年龄分层按A(ACEI/ARB)B(β-B)C(CCB)D(噻嗪类利尿剂)法则,55岁或黑人,首选C或D,或C加D。两指南有重叠,又有不同。

3β-B在降压治疗中的应用

NICE指南和BHS指南对于简化高血压治疗,便捷临床实践操作,值得选择性借鉴,简单而便于操作的流程,符合未来心血管疾病防控重心,由以医院为中心向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防控模式转变过程,有利于指导社区医学的临床实践,对其他国家制订或修订本国高血压指南具有参考意义。

新品种降压药物不断问世,相关循证医学验证结果依次公布,从“好”中选“好”的角度,NICE 指南并末完全否定β-B的降压作用和应有的治疗地位,只是建议无并发症的患者不首选β-B,尤其是避免与利尿剂联合应用,依然认为在不能使用ACEI/ARB的年轻患者、妊娠妇女、有明显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患者,以及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均应使用β-B。2006年3月在土耳其召开的高血压防治讨论会上,与会专家讨论了Lindholm等荟萃分析,并达成如下共识:(1)凡属无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可将β-B作为二线药物。(2)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及心衰的高血压患者必须使用β-B。(3)对新发高血压患者,要避免用阿替洛尔,但可用比索洛尔、美多洛尔、卡维地洛等。

第4篇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利尿剂和一些新药比较,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利尿剂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血尿酸增高,糖、脂代谢紊乱,新发糖尿病增加,可能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一些不良预后,或抵消降压带来的益处。在新型降压药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不断涌现的今天,利尿剂是否应该继续作为一线用药引起了广泛争论。

利尿剂仍然应该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 降压疗效肯定

利尿剂主要通过减少血容量和体内总钠含量,降低心输出量而产生降压作用。最近一些研究认为,利尿剂可通过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含量,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张力。

一直以来,利尿剂的降压疗效得到认可,特别是对于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和盐敏感型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好。在迄今最大规模的高血压研究一一降压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研究中,利尿剂氯噻酮治疗5年后患者血压达标率(

2 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

实验研究中,利尿剂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得到证实和认可,其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预防脑卒中发生。此外,利尿剂也是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

3 中小剂量不良反应少

利尿剂的诸多不良反应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多数指南也建议临床降压治疗采用小剂量利尿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利尿剂价廉效高,联合用药时加小剂量降压作用明显,没有明显副作用。

利尿剂不应该再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 中小剂量也可能影响降压疗效

认真梳理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不难发现,目前关于氢氯噻嗪有效性研究的证据中,数据主要来自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临床研究结果,但当时相关研究中氢氯噻嗪的用量较大,有的达到50~100毫克/天(相当于目前的4倍)。因此,目前推荐的中小剂量氢氯噻嗪在降压治疗中的所谓“基石地位”仍有疑问,这是目前国际上对利尿剂一线降压药物地位质疑的重要原因。

2,长期使用易发生不良反应

虽然世界各国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的利尿剂剂量大多为中小剂量,短期使用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但噻嗪类利尿剂长期使用,低血钾的发生率仍较其他新型的降压药物高,即使较小剂量也可以引起血尿酸增高。

最近一些临床试验证明,利尿剂单独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使用后新发糖尿病明显增加。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可以预测,如长时间(5~10年)使用对代谢有影响的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使降压产生的心血管获益逐步降低甚至消失。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依从性较钙拮抗剂等新药差,而这一点正是与上述诸多不良反应密切相关。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年后,中断治疗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钙拮抗剂等其他降压药。

3 联合治疗的基础她位应质疑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曾是经典的抗高血压药物组合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此经典组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不如长效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联合方案。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可以抵消噻嗪类利尿剂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作用,同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保钾作用,可防止噻嗪类利尿剂造成的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因此,利尿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也曾经被认为是最佳联合方案之一。然而,2008年发表的一项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联合疗法防止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贝那普利与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无论在血压控制还是终点获益方面均优于联合利尿剂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应对症治疗

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危险性;评估;软件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者高达1.6亿,血压控制率仅有6.1%[1],与美国JNC-Ⅶ(2003)报道的34%比较,我国的高血压治疗水平相差甚远。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和研制国产高血压危险性评估的计算机软件,用于规范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为了解临床高血压诊治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随机抽取2003年以来的300份住院高血压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临床高血压患者的部分检测项目严重缺乏,临床评估率和评估合格率都极为低下,影响治疗决策和效果。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高血压的诊治过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检测项目不全,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腹型肥胖、眼底检查和微量蛋白尿等重要危险因素的检测率不足10%;二是危险性分层评估不足,临床评估率只有51%;三是由于评估缺陷造成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缺乏必要的合理性。现确需予以规范。

1.2 设计与制作 研究人员参阅分析了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3(JNC-Ⅶ)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ESH/ISH2)和国际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WHO ISH)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实用本)》以下几方面的标准:①高血压分级标准;②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心血管疾病的量化判断标准;③高血压危险性分层的判断标准;④高血压患者近十年内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及其与危险性分层各组间的对应关系;⑤高血压患者按危险性分层治疗的策略、治疗的目的和治疗原则,按规定要求设计编制了《高血压危险性评估软件》,程序采用Power Builder 6.5做后台,SQI Anywhere 5.0数据库,中文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系统做前端运行环境。基本要求如下:①检测项目的判断标准和评估结论,与《中国高血压血压防治指南2004(实用本)》标准绝对保持一致。在软件引导下,临床医师可以顺利地完成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的全面检测,准确评估和合理治疗。与人工检测、评估和治疗相比较应具有检测不漏项、评估准确性高、治疗合理化、省时省力、明显提高诊治工作效率等优越性;②对患者的检测数据、评估报告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等信息,能随时进行储存、打印和多因素查询,利用该软件可对社区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微机化管理,并可为高血压的防治研究提供统计分析资料;③配置586以上微机和普通打印机各1台,软件安装后即可开展工作。操作界面简明扼要,操作方便,设有管理系统,详细介绍软件功能、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便于广大基层医师掌握。

1.3 《高血压危险性评估软件》的主要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①检测项目列表:为高血压患者危险性评估前必须采集的相关项目。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实用本)》规定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心血管疾病量化标准,经科学整理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14项内容,供接诊医师按列表内容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测,以免遗漏;②评估报告:将临床实测数据输入上述项目列表后,计算机即可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该患者的血压等级、危险性分层和十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三部分内容的评估,并自动生成评估报告;③治疗建议:本软件治疗建议分为三个内容:a.自动生成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策略;b.自动生成该患者的降压目标;c.有接诊医师依据患者的检测、评估状况确定该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建议。

2 结果

自我院2005年查体中心资料库中随机调取499例高血压患者的检测信息,分别按人工评估和软件评估两种方法进行心血管危险性的评估。

2.1 临床试用证明,软件运行良好,性能稳定,结果判断快而准确,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评估的需要。499例高血压患者危险性分层人工评估和软件评估结果见表1。

2.2 82例患者危险性分层评估错误原因分析见表2。比较两种方法对499例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分层评估结果,经χ2检验,P

3 讨论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防治基层实施规范》强调,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必须首先进行临床评估,因为并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发生相关疾病和死亡的危险都相同,按危险分层决定治疗方案的思想是高血压治疗的最新观点和核心思想之一。高血压的临床评估就是要为确定高血压的病因、潜在危险的大小及适宜的治疗措施等采集资料,并做出决定。但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需要记忆和掌握众多的数据和标准,难免会出现评估错误。

高血压的检测、评估和规范治疗是世界各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也是国内外高血压专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临床诊治中存在众多不规范现象,迫切需求理想的解决对策。本软件的成功研制并经临床实践证明,可有效防止人工评估存在的常规缺陷,为基层医师普及应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可在心血管内科及高血压相关专业科室中广泛应用。

本软件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检测、评估和治疗,评估前应先排除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存在。许多外在因素亦会影响到高血压患者的规范诊治,例如软件所列14个项目检测不全,检测质量低下,数据输入有误等,都会影响软件的评估质量;另外,接诊医师变更频繁,医师之间存在的技术水平、临床经验或学术观点方面的差异,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质量和实施效果。所以,软件虽可引导临床医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诊治,但规范化诊治的全面实施,还应全面抓好与评估相关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提高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

本软件中的血压值一律采用三次不同日诊所测量平均值。虽然《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实用本)》规定,动态血压检测(ABPM)白昼BP均值≥17.96/10.64 kPa;或夜间BP值≥16.63/9.98 kPa;或24 h BP均值≥17.79/10.64 kPa时均可以诊为高血压,但尚未见到应用ABPM测量之进行血压分级的标准,故本软件不予采用。患者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虽然血压

随着循证医学的应用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平均每4~5年就会有一次较大的调整。软件在临床应用中,当我国高血压指南有了新的调整,或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对软件进行修订、变更或者升级,以适应高血压临床诊治需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常合并存在。目前我国约有2亿的高血压患者,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18.8%。而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是世界第一的糖尿病大国。更严重的是,我国高血压治疗率仅为24.7%,控制率仅为6.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高血压合并型糖尿病患者必须实行更加严格降压治疗策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高质量的降压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心衰、不稳定心脏病、其他血管事件等),从而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挥多效性保护作用。

秋季要警惕老年人头晕

秋季要加倍留意家中的老年人。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因为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大,早晨的温度低,使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所以有些病人会感到头晕。建议到医院就诊,医生会调整服用降压药的时间,控制血压不会在早晨过高。但是造成头晕的原因有很多,高血压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调整了服药时间后仍然经常头晕,就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建议不要在秋季停服改善心脑血管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秋季是一个过渡的季节,温度的降低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功能。较低的温度会使脑血管收缩,促使血压升高,容易造成脑卒中。所以,在秋季应该坚持服用可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的药物。

高血压的真正危害之处在于它会引起的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其中尤以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危害为最。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必须根据心血管危险性评估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这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延长患者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和运动少爬山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需要终身服药;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把血压降下来就可以不吃药了,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是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做些运动对调节血压有好处。但您一定不要做剧烈的运动,跑步、登山这样的运动,容易使血压骤然升高,引发脑出血。您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比较温和的方式,既能锻炼身体调节血压,又没有危险。

幽默笑话 工友的抱怨

工地上,有个年轻工友抱怨道:“活是我们干的,受到表扬的却是组长,最后的成果又都变成经理的了,真不公平!”

旁边一位老工友笑着说:“你看表的时候,是不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可是运转最多的秒针,你却看都不看一眼的?”

第7篇

【摘要】目的 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及治疗情况。方法 根据健康体检结果和问卷调查得出城市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胶州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达53%;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者只占10.8%;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低。结论 胶州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现状堪忧,加强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诊疗健康教育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及治疗情况已达到令人堪忧的境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某街道办事处5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查体的血压数据,并于查体时发放并回收500份《高血压问题调查问卷》。

1.2 方法

随机抽取胶州市某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每社区抽取65岁以上的老年人50名。对抽取的500名老人每天测血压1次,连测3天。血压测量由具备体检资质的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照规范的方法测量。诊断高血压标准为:年龄≥65岁,血压持续升高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在健康查体的同时,对选择的500名老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家族史、既往高血压病史、既往其他病史、有无高血压症状、有无烟酒嗜好及数量、日摄盐量、既往用高血压药种类、用药后维持血压水平等11项内容。利用所测得的血压数据算出患病率。通过统计问卷了解服药情况、治疗率及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病率500名老年人中,265人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占总人数的53%。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病史的185人,占患病人数的69.8%。其中因高血压症状或并发症就诊而诊断为高血压者62人,因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疾病就诊而诊断者123人。

2.2 有高血压病史的185人治疗情况因症就诊的62人均曾经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其他方式诊断的123人中只有28人听从了首诊医生的建议曾经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综上,共有90人接受了治疗,

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48.6%。没有治疗的95人,占患者数的51.4%。而能够坚持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老年人共20人,只占高血压病人总数的10.8%。

2.3 服药病人的用药情况服药者中用一种药物的65人,占72.2%;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者25人,占27.8%。

2.4 服用药品来源医生处方者78人,占服药病人数的86.7%;药店自购7人,占7.8%;来源于其他途径者5人,占5.5%。

3 讨论

3.1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高据统计,我国全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5%。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年龄≥60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9%2。而个别城市的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到60%3。本次调查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3%,略高于2002年全国调查数据,这是因为研究证明,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

3.2高血压治疗在群众中存在误区。从本次调查结果看,知道患有高血压,但没治疗的有95人,占51.4%。说明多数人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低,认识不到高血压病的慢性危害,导致不服用药物。再者,由于就医过程中医师不可能对患者进行完整的健康教育,致其不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导致症状减轻后自行减药或放弃继续治疗;也有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而中断治疗。有些老年人在用药方面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得了高血压后寻偏方、盲目服用保健品等,不规范治疗。这些都导致血压发病居高不下。

3.3 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高达1.6亿,每年正以1%的速度递增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诊病人的医疗机构要更新服务理念,增强医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从而控制高血压病迅猛增长的势头。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8(19):721

[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执行组.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 26(7): 478-484.

第8篇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家庭血压自我检测 模式 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22-0055-03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 detection mode of blood pressure at patients’ home based on the team service for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U Xiaodi, ZHANG Zhe, WU Ping, CHEN Ying, GUI Dexing(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self detection mode of blood pressure at patients’ home based on the team service for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 In 2014, 100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selected in the filing of the center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intervention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self detection mode of blood pressure at patients’ home. After three years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awareness rat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blood pressure complianc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awareness rate 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self detection mode of blood pressure at patient’s home; mode; effect

目前高血压管理主要通过系统管理、常规干预、定期随访来进行。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该管理下的居民血压控制不够稳定,对高血压认知及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1]。目前,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以及家庭血压三种方法。家庭血压监测通常由被测量者自我完成,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也可由家庭成员等协助完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进行测血压,可以避免白大衣效应。家庭血压监测还可用于评估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血压的长期变异或降压治疗效应,而且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但家庭自测血压又受患者或其家人在血压测量技术不规范、自身状态、环境条件等影响[2]。本课题是通过团队服务教会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内自我检测血压,并定期督查患者自我检测血压的正确性,从而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知晓率、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在本中心建档的南翔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改版)》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服药治疗后血压仍波动在收缩压(160±10)mm Hg/舒张压(90±5)mm Hg,病程(15±5)年;基本生活自理,无认知障碍,有家属照料,无并发症者。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69.26±3.55)岁;干预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为(68.14±2.93)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①系统管理②常规干预③定期随访。干预组再给予: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每天分别监测降压药作用最弱时点的血压(如晨起后血压)、最强时点的血压(如临睡前血压)[3]。②团队医护人员每月进行血压随访1次,并了解家庭内自测血压的情况;③团队医护人员每月对测压技术进行监督辅导。

干预3年后评估两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依从性、血压达标率。采用Morisky等[4]推荐的4个问题评价患者服药依从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检验,P

2 结果

2.1 血压情况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各项评分情况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高血压认知评分、家庭测压认知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高血压认知度治疗依从度

进一步将高血压认知评分转换为二分类变量进行分析,干预后干预组高血压认知度为100%,对照组为1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家庭血压监测不仅可测量长期血压变异,可有利于了解常态下的血压水平[ 1 ];此外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的教育工具,提高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及积极随访,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达标率[ 5 ]。家庭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初步诊断和长期治疗、随访中的临床作用被肯定[ 6 ],并且运用它在临床实践中管理高血压已经得到认可,在2010版《高血压诊疗指南》中也将家庭血压监测纳入临床和人群高血压防治工作中作为血压监测的一种方法。但如何对家庭内血压检测进行系统管理、监督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和模式,本课题研究建立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进行对家庭内血压检测管理、监督,探讨该管理模式下患者高血压管理效果。现行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是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其中的全科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建的一个全科团队。通过建立一种依托家庭医生制服务下的团队服务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管理和常规性干预外,再进行家庭血压自测的管理,全科团队从教会患者或家属测量血压开始,每月随访患者血压情况和家庭血压测量技术的监督和辅导,收集患者每日血压自测记录表,对患者提出的医疗咨询给与解答并提出合理建议。

群体高血压防治首先是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 1 ]。经过3年的模式干预,患者每年高血压治疗依从性明显的提高,干预前后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高血压认知度得分逐年提高,最终可达到100%,超过我国总体高血压知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血压控制情况看,干预组干预后血压达标率为86%。主要是患者每日自身血压检测使患者对自身血压变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促使患者接受正确的高血压知识,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同时团队服务医师根据患者血压检测情况制定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控制患者血压,促使患者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中提到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指生活方式干预,即去除不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1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对照组的在高血压认知度和舒张压方面也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是这些患者接受了这些不正规的高血压知识,半知半解,造成患者的认知度呈下降趋势,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从而造成舒张压呈升高趋势,也就产生对照组干预前后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依托全科团队服务,患者不仅完全掌握血压自测技术,了解到自身血压变异,以及如何控制的方法,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血压的达标率;另一方面家庭血压自测又起到一个健康教育的方式,患者有问题及时咨询团队成员,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由此可见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起到良好的作用。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最为理想的方法[ 7 ]。依托团队服务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自我检测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起到明显的效果,对高血压管理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改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周荣, 刘皇军, 周立军, 等. 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的指导[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8): 34-35.

[3] 王继光.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 40(4); 69-72.

[4] Morisky DE, Green LW, Levine DM.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 Med Care, 1986, 24(1): 67-74.

[5] 郭航远. 家庭自测血压监测―高血压管理的核心[EB/ ON]. (2007-07-24)[2016-08-10]. http:/// show/80959.shtml

第9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因肥胖而致的高血压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大多无特殊不适症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由于不重视健康体检,常常因高血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时才就医,这就是医学界学说的“三高三低”现象,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而知晓率低,控制率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六大类,能否合理使用,联合用药,使血压平稳达标,有效地降低心管病死亡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联合用药的原则

1.1 选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上可以互补的药物。

1.2 避免联合应用降压原理相近的药物,如ACEL+β-受体阻滞剂。

1.3 联合治疗应较单一药物治疗疗效高,加强靶器官保护。

1.4 减少及抵消不良反应。

1.5 尽可能联合应用长效药物,目前提倡小剂量降压药物应用+控制心率,强调用药个体化。且联合治疗有助于干预各种主要血压维持机制,消除由于个体遗传差异而引起的对药物不同反应,从而防止单一药物治疗时血压降低触发的代偿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

2临床联合用药的选择

2.1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疗效好、价格低、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与ACEL、CCB相似,被列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长期以来推荐用于无并发症、无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由于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有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因此,2006年版的英国高血压指南不建议再将利尿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作为有糖尿病倾向的患者应用。该组合的支持证据包括STOP(瑞典老人高血压试验)MRC(医学研究委员会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研究)。

2.2噻嗪类利尿剂+ARB。逆转左心室肥厚,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适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高血压合并心衰等。循证医学依据有VALVE(缬沙坦长期抗高血压治疗评估研究)和LIFE(氯沙坦干预降低高血压患者终点事件研究)等。ARB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可对高血压RASS机制与容量机制进行双重阻断,同时,二者在降压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利尿剂减少血浆容量,从而降低血压,但是血浆容量降低会激活RASS系统。由此导致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增加会部分抵消利尿剂的降压作用。而ARB可以抑制RASS系统,从而与利尿剂产生降压的协同作用,同时ARB还可以抵消利尿剂因醛固酮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低血钾等。因此,两者合用既加强了降压作用又减少了不良反应。

2.3 ACEL+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衰者,不仅降压,而且是心衰的标准治疗方案,还可以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及老年人高血压。

2.4 ACEL+β―受体阻滞剂。两种降压原理相近,严重心动过缓合并高血压,禁用此类组合,只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以及高血压合并心衰(急性心衰禁用β―受体阻滞剂),心衰纠正后,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2.5 ACEL+ARB。因两种药作用原理相同,且价格昂贵,只适用于高血压伴糖尿病肾病,减少蛋白尿胜于单药,其循证医学证据正在累积中。

2.6 ACEL+CCB。降压效果肯定,疗效迅速,特别是CCB安全,肾功能不全者无需减量,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适用于高血压肾病,高血压伴冠心病及高血压伴粥样硬化患者。支持证据有ELSA(欧洲动脉粥样硬化拉西地平研究)、PREVENT(评估Norvasc对血管性疾病疗效的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IBSIGHT(拜新同抗高血压干预研究)、SECURE(评估雷米普利和维生素E治疗者的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变化研究)等。

2.7 ARB+CCB(二氢吡啶类)。适用于高血压肾病,高血压伴冠心病,高血压伴粥样硬化患者。

2.8 利尿剂+CCB(二氢吡啶类)。降压疗效迅速,降压效果好,适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

2.9 β―受体阻滞剂+CCB。此类组合β―受体阻滞剂能消除CCB引起的心动过速,且两者起到了协同降压作用,降压效果好,适用于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3讨论

血压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就越高,因此,只有血压和长期平稳达标,才能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和药物耐受等情况,合理选择以上组合及重新组合,调整药物剂量,使血压达到目标血压值。HOT研究显示,血压控制在138/80mmHg以下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低。高血压、糖尿病伴或不伴肾病的患者血压应在控制在130/80mmHg或以下。对于尿蛋白>1g/d的患者应将血压降到125/75mmHg以下。

4对于高血压治疗的展望

4.1 大力培训农村地区的医务人员,宣传高血压的危害,提高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加强一级预防力度,在力宣传健康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降低患病率。

4.2 举办高血压诊治培训班,特别是要提高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率。

第10篇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发病机制

高血压临床治疗不当,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造成巨大的威胁。高血压最直接恶果就是会造成脑卒中、心肌梗死以及肾脏多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1]。目前,我国高血压药物治疗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实施方案,随意治疗缺乏足够的科学理论依据,从而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同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不是单穿的降低血压,而是减轻或逆转病人的终末器官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因此,高血压药物治疗成为我国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高血压药物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的目标

高血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通过降低血压,预防或延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2 降压治疗策略的改变

不同种类的降压在治疗相对效果上无显著的差异,绝对的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绝对获益取决于患者可能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平均降压幅度以及血压控制水平。单纯的降压不能完全保护或逆转靶器官的损害,故临在干预患者的同时应该重视可逆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心率与血压有密切的关系,高心率者存在较高血压水平是高血压、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因为,心率是交感神经敏感的指标,可明显的预示高血压、冠状动脉缺血情况,所以对于该类高血压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同时,应兼顾将心率降到满意水平。

但对心率控制的理想水平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高血压患者心率应控制在60 次/min 左右。高尿酸血症也与高血压相关,有促炎症、血栓的作用。研究提示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即一定量的胰岛素产生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通过以上的分析,认识到高血压患者应该重视全面检测,防治各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综合征是反应人们对高血压认识的标识,高血压药物治疗模式也是从传统的将血压控制于正常范围,改变为更重视可逆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最大化的降低危险性,以实现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 降压药物治疗现状

3.1目标血压值 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病残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压呈相关连续性,正常血压范围无所谓的最低阀值,将血压降至最大耐受程度即可。相关研究显示,血压控制在138/83 mmHg 以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低[3-5]。

3.2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利于各种主要血压维持机制,消除了因个体差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可添加或补充药理作用,中和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预防院内单药治疗血压降低触发的代偿反应,使临床药物治疗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同时联合治疗具有安全有效降低、减少不利效应,对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目前,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主要原则是选择药动力学与药效可互补、保护靶器官、减少不良反应、避免联合应用降压原理相近的药物,治疗方法简单,药费低,可长效、持续联合应用的药物。WHO主张的合理药物联合方案: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与ACEI、钙拮抗剂与ARB、β受体阻滞剂与α受体阻滞剂[6]。

3.3降压药物再评价 利尿剂、钙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是临床建议使用的一线降压药物。随着近年来临床不断的研究,我们对以上降压药物应进行再评价。

3.3.1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血压、心率,预防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是临床一种特殊的心动过缓或窦放结抑制剂。同时部分β受体阻滞剂可促进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扩张血管,最终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

3.3.2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比较,其治疗高血压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特别是心力衰竭,因此α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力衰竭的效果差与利尿剂。

3.3.3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安全有效,可减少卒中的发生率。同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是对冠心病、心衰方面疾病的预防效果不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3.3.4转化酶抑制剂 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服钙离子拮抗剂患者。研究证明雷米普利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但是目前无足够的临床验证表明新型ACEI可取代传统的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3.3.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 ARB治疗高血压具有显著的优点,可以通过受体水平完全阻断各种途径生成的血管紧张素II作用,并且具有选择性仅作用于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不会对其他受体的介导作用产生影响。同时不会对激肽系统产生影响。该类物中氯沙坦具有尿酸排泄作用。

4 高血压治疗展望

4.1临床研究 高血压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需要使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实现将血压降至靶血压水平的目的。多数临床试验主要以单药治疗高血压对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只有部分试验中患者血压控制良好,实际上该部分患者服用多种降压药物,因此该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目前ONTARGET 及ASCOT 试验首次联合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比较在高危糖尿病患者中,单独使用替米沙坦和单独使用雷米普利以及两者联合应用时的益处[7]。

4.2新药开发 传统的中枢降压药都是通过刺激α2受体,引起交感神经传出活动下降而实现降压的效果。α2受体具有降压效果,但是会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研究提示α2受体主要会存在于孤束核与蓝斑核,而延髓腹外侧核主要是I1-咪唑啉受体,只参与降压,不引起嗜睡。随着不断的研究和,第二代中枢降压药,例如莫索尼定、利美尼定通过兴奋中枢I1-咪唑啉受体,以减少中枢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发挥降压的作用[8-9]。

目前,临床上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紧张素转换酶(ACE),一类是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拮抗剂。ACE抑制剂具有阻止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及其作用,并对心肾脑等器官有保护作用,会减轻心肌肥厚,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心血管病理性的重构。目前单纯使用ACE抑制剂可控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特别是对肾素高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有显著的疗效。故,临床对于合并心衰、糖尿病高血压,可首选ACE抑制剂治疗。

AT1 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比ACE更为专一,不会影响缓激肽系统,且会组织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的结合,从而降低血压。此外,还会促进心血管细胞增殖肥大,预防心血管的重构,进一步促进降压的效果。临床上ACE抑制剂与AT1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较为相似,但其作用机理上存在互补性,两者联合治疗高血压会增强疗效。陈书忠等研究显示,以上两者联合应用,短期可减轻心脏重构,降低血浆醛固酮、甲肾上腺素水平,且临床未见不良反应增加[10]。由此,提示ACE抑制剂与AT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11],今后我们要充分应用其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

4.3基因治疗 高血压在临床中属于多基因隐性遗传病,其基因治疗目前尚不可行[12]。通过临床研究提示目的基因的寻找是治疗的主要问题[13]。当前,可能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决定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但该治疗方法必须在DNA实验简化下,并广泛应用后才能得以实现。

5 结论

高血压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将要药物,控制血压水平,稳定病情[14-15]。而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并且对身体重要器官也会产生毒副作用,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发展。因此,高血压治疗要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期、不同年龄阶段等特点,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同时要依据患者不同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血压,减少器官损伤,预防并发症为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文.治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历史[J].中国执业药师,2013,3(1):33-37.

[2]靳倩,赵月霞,李淑芳.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OL].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2):151-152.

[3]王长远.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旱南肿[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19(11):1012-1013.

[4]Braunwald E(ed), 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Medicine.6th ed[M].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 2014 :582 -584.

[5]李燕.高血压认知及治疗状况分析[J/OL].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2):45-46.

[6]F errario CM, Panjabi S, Buzinec P, et al. Clinical and economic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amlodipine/renin-angiotensin systemblocker combinations[J]. Ther Adv Cardiovasc Dis, 2013, 7(1): 27-39.

[7]陈书忠,吕慎昌.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及降压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3(9):1428-1429.

[8]谢和辉,苏定冯.国际高血压治疗新药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临床药物,2003,24(5):265-269.

[9]江泳.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现状以及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3(34):135-136.

[10]张月华,张虹,李怡,等.高血压相关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现状及其针刺治疗展望[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2):153-155.

[11]郑君毅.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3):2423-2424.

[12]刘国仗,马文君,王兵,等.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157-158.

[13]周继旺,季乃军,童丽军,等.影响高血压药物治疗遵医行为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药业,2010,19(10):67-68.

第11篇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用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老年人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多,从而老年人的疾病也随之越来越多。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的疾病,但其影响的不仅仅只是老年人,年轻人、成年人高血压患者也不少,高血压可以引发人类许多重要器官的损伤,使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于老年性高血压病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多数老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加之各种降压药均有各种不同的副作用,测量m压应做到四定,"定时、定部位、定血压计、定人"[1]。2013年7月,我院专门组织医护人员进入社区,对社区内53例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的病情及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宣传相关医学知识,最终发现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用药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7月组织医护人员进入社区,对老人年高血压患者病情及其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宣传相关医学知识。一共53例患者,男患者30例,女患者23例,其年龄在62岁~83岁,平均年龄为(72±3.5)岁。

1.2纳入标准 53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检查,均符合WHO标准,其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有着长期服药的病史[2]。

1.3方法 对所有患者有没有遵循医嘱进行用药做好调查,并且一一的进行血压的检查,把遵循医嘱用药和没有遵循医嘱用药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处理数据,分析。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做一对一的解答,宣传有关高血压的医学知识,并给其恰当的意见及建议,做好记录。

1.4观察指标 通过检查、询问,了解目前各个患者的血压情况,对比遵循医嘱用药与无依从性用药患者血压在用药前后的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3例患者能够遵循医嘱,规范用药,坚持用药的只有25例,42.27%,没能遵循医嘱用药的患者有28例,占57.73%。遵循医嘱用药的患者血压得到控制的有22例,占88.00%,遵循医嘱,规范用药,坚持用药的患者中,中高血压被完全控制的有9例,占36.00%,稍微被控制的有13例,占52.00%,没有得到控制的有3例,占12.00%。没有遵循医嘱用药的患者,血压得到控制的只有7例,占25.00%,其中高血压被完全控制的有1例,占3.57%,稍微得到控制的有6例,占21.43%,没有得到控制的有21例,占75.00%。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遵循医嘱用药患者的高血压控制率远远高于没有遵循医嘱用药的患者,而遵循医嘱用药患者高血压没被得到有效控制的人数远远低于没有遵循医嘱用药的患者(P

3讨论

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寿命也随之延长,我国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了40%~60%,中国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了8000万以上[3]。我国老年高血压的认识及其治疗水平是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措施[4]。合理的遵循医嘱进行药物的服用,合理的选择服用什么药物,是否能够坚持的服用已经成为了提高老年高血压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

可以减少药的数量、种类,并且以文字形式把用药规范等告知老年患者,提高老年人的用药质量[5]。同时,要随时留意和告知这些老年患者定期检查血压变化情况,耐心,详细的给这些老年患者宣传高血压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自我观察和处理一些突况。其次老年人的饮食习惯也往往影响着高血压的病情,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也需要医护人员的多方宣传,提高这些老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生活饮食习惯,使其能够科学的治疗,合理的用药,提高疗效,同时也建立起了医患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因此也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坤林68例老年高血压治疗体会 [J].医学前沿,2012(14).

[2]彭霞,莫霄云,宁余音.门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J].护理研究,2013(16).

[3]李玉琴,李娜,陈轶楠.老年高血压降压药物的合理选择 [J].中国老年学杂质,2012(21).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006-02

近几年来关于长效二氢吡啶类(DHB-CCB )的循证医学的临床试验层出不穷,使我们对于这类药物有了更新的认识,有助于推动高血压治疗水平的提高。

1 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RCT)

ASCOT[1]是2005年公布的迄今欧洲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高血压临床试验。ASCOT是第一个在真正意义上比较新阵营(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和传统组合(阿替洛尔±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研究,并充分显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胜出传统治疗。该试验对高血压治疗的指南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临床研究。ASCOT-CAF亚组[2]分析进一步强化了长效CCB类抗高血压药物保护靶器官和改善预后的主要机制是降血压作用, 证实了理论上中心动脉压比肱动脉血压具有更好的心血管事件预测能力,而对动脉生物学机制缺乏优势作用的β2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可能对靶器官提供的保护较弱[3]。

HOT-China[4] 研究是于2001年由我国高血压联盟启动的,以长效CCB 非洛地平为基础,采用HOT[5]高血压最佳治疗国际研究的5 步治疗方案, 其观察人群达到5 万多例。其中44.3% 使用非洛地平单药(第一步) ,这与HOT研究在随访结束时血压达标者中的单药控制率(45% )非常接近。

2 保护靶器官的RCT

ALLHAT[6]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血压临床试验, 共入选高血压患者33 357 例。2005年第15届ESH年会报告ALLHAT亚组试验结果:与赖诺普利组相比,氨氯地平组致死性与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显著下降,降幅达23%(P=0.003)。

CAMELOT[7]2004年发表,是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限制血栓发生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组的主要终点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减少31%,P=0.003),也稍低于依那普利组(减少19%,P=0.10),同时降低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27%(P=0.03),降低心绞痛住院率42%(P=0.002)。其NORMALISE亚研究是第一次用血管内超声(IVUS) 这种直观的诊断证实CCB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疗效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NICE[8]2006年公布一项在日本进行的联合用药试验。结果显示: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组(P=0.0025)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达标率均高于ARB单药增加剂量组(P=0.0164)。同时研究者发现:研究进行前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水平无显著差异,但经过8周的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UAE水平要显著低于ARB加量组。这项结果说明,患者接受小剂量ARB+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肾功能的改善作用要优于ARB加量。

3 长效CCB安全性的RCT

ACTION[9]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旨在评价长效CCB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致残性脑卒中。结果显示,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08%和3.05%(HR=1.01,P=0.86),两组间无显著差异,CCB的安全性争论从此划上句号。Lubsen[10]等完成的最新高血压亚组分析中, 硝苯地平控释片显著延长了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时间,心血管事件减少了13%,达到试验的一级终点。2007年的我国第一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充分肯定了ACTION试验的重要价值。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院士[11]在对指南的评述中提到:“鉴于ACTION试验表明控释硝苯地平可减少血运重建,且亚组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服用该药可使一级终点相对危险下降,本指南建议,长效CCB可作为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缓解心绞痛并改善缺血的初始治疗药物(ⅠB类证据),而不一定在其他药物无效后使用或加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长效DHB-CCB在心血管病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降压疗效显著, 还体现在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心脑肾靶器官的效果上。2007年3月在以该类药物为主体的联合治疗方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已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国控制心血脑管病的流行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ahlof B,Sever PS,Poulter NR,et al.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ith an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 of amlodipine adding perindoprilas required versus atenolol adding bendroflumethiazide as required, in 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rm(ASCOT-BPLA):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5,366:895-906.

[2]Williams B, Frcp MD, Peter S. et al. Differential impact of blood pressure-lowering drugs on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s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conduit artery function evaluation(CAFE)study[J].Circulation,2006,113(9):1213-1225.

[3]Weber TO,Rourke MF. Arterial stiffness, wave reflection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culation,2004,109(2):184-189.

[4]刘力生,张维忠,郝建生,等.非洛地平缓释片在高血压治疗中的达标率和安全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291-294.

[5]Hansson L,Zanchetti A,Carruthers SG,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 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HOT) randomised trial.HOT Study Group[J].Lancet,1998,351(9118):1755-1762.

[6]Leenen FH, Nwachuku CE, Black HR, et al. Clinical events in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to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ersus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in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 lowering in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 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J].Hypertension,2006,48: 374-384.

[7]Nissen SE.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on cardiovascular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disease and normal blood pressure the Camelot study[J].JAMA,2004,292(18):2217-2225.

[8]Fujikawa K,Hasebe N.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controlled release Nifedipine and candesartan lowdose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the Nifedipine and Candesartan Combination (NICE-Combi) study[J].Hypertension,2005,28 (7):585-591.

[9]Poole-Wilson PA,Lubsen J,Kirwan BA,et al.A coronary disease trial investigating outcome with Nifedipine gastrointestinal therapeutic system investigators.Effect of long-acting Nifedipine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requiring treatment (ACTION trial):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4,364(9437):849-857.

[10]Lubsen J,Wagener G,Kirwan BA,et al.Effect of long-acting nifedipine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table angina and hypertension.The Actlon trial[J].Hypertension,2005,23(3):64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