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工业建筑

城市工业建筑

时间:2023-06-01 09:32:51

城市工业建筑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建筑项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与城市新区开发一样,旧区改造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适应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城市更新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诸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在新的规划时限之内,往往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的趋势发展。

2.城市旧工业建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城市建筑在不断进步,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旧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中国城市中还存有很多近现代的厂房,这些厂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大批工厂迁出“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遗留下数量可观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这些厂房都较难满足现代厂房在空间、跨度以及通透性上的要求,通风、防火也不乐观,这些厂房无法继续以原来的身份存在。而在讲究效率和追求利润的现代大都市,商业及社会发展不可阻挡,这些住宅和厂房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巨大的商业利润促使开发商大量地进行开发,而对这些旧建筑的处理当下基本局限在一个——拆。于是,很多城市的优秀旧建筑在爆破声中、推土机下灰飞烟灭。

旧城改造可以给社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利润,为城市发展、升级做出贡献。可人们慢慢发现,自己在这样的城市中迷失了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很难找到对城市的认同感。

旧建筑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历史、科学内涵,唯有建筑所记载的历史才是信史,往往比文字更为真实、深刻。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历史片段在我们眼前消亡。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缺乏特色,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感觉到现实中的城市和记忆中的城市相距越来越远,似乎历史的记忆从我们脑海中渐渐消除。没有历史痕迹的都市,给人的感觉是“失忆”;高楼大厦、宽广道路、成片绿地,固然给城市文明注入了现代气息,但是,城市建设应有其传承性,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3.城市规划中旧建筑改造的建议

目前,城市对于旧建筑保护基本上都是对城市重点文物进行重修,保护的范围大都是对有着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而对时间不是很长,但对影响城市文化、影响大众生活的一些旧街区,则简单地采用“拆”来解决。城市需要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旧建筑基本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在不可能所有城市都将新城和旧城分开的情况下,保护旧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旧建筑无法以其原来的身份继续存在于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对旧建筑采取一些措施。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建筑师和规划师提出了许多理想的城市模式,但这些用传统的形体规划和大规模总体规划改建城市的做法,都因把城市看作了一个静态事物而告失败。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旧文化不断交融,新旧情感不断交融,新旧建筑也在不断交融。我们应该重视旧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进行“谨慎的城市更新”。不仅针对文物建筑,而且,那些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这些载体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张扬着城市的个性。

建筑设计规范是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调整的,因此,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由于前后规范条款的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应该认识到强制性规范的设置,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建筑的安全性是最根本的要求,不能为了保护历史价值而忽略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的方式是不能提倡的。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是以结构安全为前提的,任何旧建筑的改造都必须严格地遵循了这一前提条件。

4.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应采取措施

4.1加强功能置换

信息革命给旧工业区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发挥政府、企业、开发商、民众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政府与民间 相配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力促进信息产业、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并通过它们的进驻实现旧工业区用地功能的置换; 同时兼顾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

4.2秉承生态理念

引入生态理念,指导旧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通过生态技术对已废弃污染的旧工业用地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系统的景观规划和园林设计对昔日荒凉的旧工业区进行绿化,对被污染的滨水地带进行治理,建立有效的有害气体及灰尘回收装置,控制大气污染.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彻底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尽可能避免大量拆除荒废的 工业设施,保护环境,减少能耗,节约资金,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无限可能,使生态恢复成为改变旧工业区面貌的主要手段,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4.3保护工业遗产

改造应做到保护与创意相结合,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旧工业区改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倒重来,应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保留有价值和有文化特征的东西,处理好更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具体可采用调整用地、整治环境、置换功能和保护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重塑空间环境形态等措施,使之在形成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的前提下,又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同时城市化建设也应对城市景观设计和形象设计加以重视,注重 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品味。

4.4科学理论指导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和“循环 经济”理念,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确定旧工业区用地功能调整的发展策略及方向,按具体情况找出 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工业地段更新的重点,挖掘存量空间资源潜力,采用不同的更新方法,针对实际问题采用具体的措施。

5.结语

旧工业建筑资源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尽管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巨大。对旧工业建筑定位是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难点,有些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很难完全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针对旧建筑的改造项目上有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据,甚至是专门的规范。所以,旧工业建筑改造必然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孕育创意的产业!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建筑 安全监管 体系建设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工程建设参建单位,积极落实施工安全监管职责,并在建筑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用创新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促进城市建筑业安全管理并积极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建筑一整套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使城市建筑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城市建筑业工程涉及行业领域广泛,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临时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诸多突出问题有待改进、提高和加强。

一、问题与看法

1.少数建筑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建筑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有待提高。少数建筑项目方不能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放在首位,重施工生产进度,轻安全管理工作。

2.安全管理工作缺陷、施工现场管理有待加强。一些施工单位和企业在施工现场物资堆放混乱、材料杂乱无章,不能履行法定建筑程序,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只重抽取利润,不对项目工程安全实施有效监管。加之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和缺陷,使工程项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摆不正。

3.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和从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施工现场的一线作业人员以及部分农民工、临时工,他们的安全意识高低、淡薄以及基本操作技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影响着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以及员工自防自救能力的增强和提高。

4.安全监理工作缺位、管理部门责任有待增强。一些城市建筑业主在工程有关工序中未做到全方位监理,控制施工作业过程中的现场违规行为时有脱节监控。一部分单位由于城市建筑安全监控力不足,导致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深刻分析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中的新形势、新特点、新矛盾,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切实加以提高和改进,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齐心协力,使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再加强、再提高。

二、措施与对策

加强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为基本,切实把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作为第一目标,一切以人的安全为首务,一切以工程安全为要务,建立健全一整套城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体系。

1.在城市建筑业建立起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机制,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要与时俱进地规划、修改和完善城市建筑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更加贴近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完善城市建筑业各项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的监督工作落实到位。

2.大力施行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加强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将过去单纯的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施工单位的自愿、自觉行为,变自身行为为社会行为,将被动变为主动,以不断促进和提高城市建筑业的安全管理。

3.积极探索城市建筑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是加强建筑业安全的基础保证,同时,以项目风险管理为载体和基础,积极探索建筑工程责任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把安全监理中介机构运作机制引入建筑业安全监控体系,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保险机构投入、中介现场服务、安全预控监管”的新格局。

4.继续抓好在城市建筑工程从业人员中,特别是建筑单位农民工、临时工安全权益保障体系建设,从社会多层面、各阶段把建筑业人员人身安全健康列入安全工作制度与机制建设当中,重视施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临时工的安全知情权,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三、加强科学监管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依靠当代科技进步,实行全面动态监管、现场监管、一线监管;同时,进一步明确专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从体制、机制上落实监管责任。在全面认真履行督促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体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安全机制,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城市建筑业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将违章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四、抓好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

抓好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在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上,就是要系统监管、全面发展,整体优化。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的关系,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更大效益。二是要强化城市建筑业工程联动管理,实现属地化、动态化和全过程监管。三是要及时开展各项有针对性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将监管力的重心放到第一线,放到现场,放到基层,重点是要把住基础和源头关。四是要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活力,全方位、全覆盖的加强控制体系建设。五是要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按照安全生产“四不放过”的原则,落实责任追究,深刻吸取教训,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六是要强化应急管理,细化应急处置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真正将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监管全面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施工实训 城市远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CHEN Lingpei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demands much more specialty practice. For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restricts the course trai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Key wordsconstruction training; city exurb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注释

①华建兵,孙爱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1.37(15).

第4篇

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重点关注城市的二维空间体系(主要是城市的用地与功能布局),而对于涉及城市第三维(高度与密度)的容量因素关注甚少。大多数城市的规划编制体系,一般由“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阶段组成。城市容量在规划制定中就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期规划管理过程中城市容量的失控。具体而言,在宏观方面,由于缺乏城市总体层面的容量把握,由分区规划直接过渡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很容易导致局部地区的容量积累失控和无序的问题;在微观方面,则存在地块指标确定依据不充分的问题[1]。目前,我国诸多城市如深圳、上海、重庆、昆明等先后尝试在规划编制体系中,引入容积率的宏观研究与控制,提出从宏观到微观容量分配的控制原则和方法,促进了容量总体控制目标由上至下的层层衔接和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总体的合理建筑量,即建筑的合理容量,成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重庆主城区的合理建筑量进行了测算。

二重庆主城区规划建筑总量

根据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重庆主城区范围内建设用地总规模为835平方公里,规划建筑总面积为8.7亿平方米,主城区规划容积率为1.04。按照现有控规确定的8.7亿平方米的总建筑量和5.4亿平方米的居住总量,按人均35平方米的建筑使用量和100%居住比例计算,重庆主城区规划人口规模容量约1540万人,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确定的1100万城市总人口(其中含200万流动人口)多出了440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仅为54平方米,远低于总规确定的93平方米/人的人均用地指标,难以满足建设宜居城市对城市空间的需求。

三国内外大城市发展经验

1.国内外大城市容积率概况

表1是对国内外部分大城市建设毛容积率的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中心城)的城市建设毛容积率最低,仅为0.60,而东京(都)、上海(中心城)、深圳(特区内)则维持在0.87-0.98之间。东京都的城市发展较为注重集约利用土地,核心地段的毛容积率则更高。比如在1996年,其市中心的千代田区、中央区容积率最高,毛容积率分别为2.08、2.10,其它几个区中毛容积率大于1.1的还有港区、新宿区、文京区、台东区、墨田区和涉谷区。北京、上海的毛容积率主要反映中心城区范围情况,深圳的反映特区内情况,如果范围扩展到城市建成区所有范围,则上海、深圳的毛容积率则要低于0.87-0.98这一范围值。

2.国内外大城市建筑总量及构成

(1)东京(都)建筑总量情况1999-2002年,东京(都)人均建筑量一直介于45-46平方米左右。从建筑总量的内部结构比例来看,居住建筑量所占比重最大,超过了60%;其次是事务所、店铺、百货店建筑量,占到了34.14%(表2、3)。

(2)纽约曼哈顿建筑总量情况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是世界上公认的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5年,曼哈顿人口156万,建筑总量11910万平方米,人均建筑量已经达到了76.34平方米,远远超过了一般城市水平;另外,住宅建筑量比例为66.09%,写字楼建筑量所占比例也相当高,为32.15%(表4)。

(3)上海建筑总量情况2003-2008年,上海市人均建筑量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2008年为43平方米,比2003年高出10平方米(表5);居住建筑总量基本维持在60%左右,工业建筑基本维持在17-19%左右,仓储建筑一般低于2%,办公建筑维持在6.5%左右,商业建筑基本维持在5%左右(表6)。

(4)深圳特区内建筑总量情况2001年,深圳特区内建筑用地总量为133.4平方千米,建筑总量为1.3亿平方米,特区内现人口为255万,人均建筑量达到了53平方米[2]。从建筑构成比例来看,居住建筑面积为7941万平方米,占建筑总量的60.85%,其他的如商务办公建筑总量比例为7.99%,商业建筑总量比例为6.34%,工业仓储建筑总量比例为14.68%(表7)。

四重庆市主城区合理建筑量的测算

1.合理建筑总量测算

(1)从人均建筑量角度测算从国内外大城市的人均建筑量来看,一般介于40-70平方米/人。目前,上海全市域人均建筑量为40平方米/人,由于重庆主城区与上海全市域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若以此来核算重庆主城区未来的建筑总量,显然不尽合理;2005年曼哈顿的人均建筑量已经达到了76.34平方米,这一经验对城市核心区较为实用,对重庆主城区而言则偏大。深圳在2001年人均建筑量已达到了53平方米,这一数据相对合理。考虑未来重庆主城区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均建筑量将略有提高,按60平方米/人计。按1200万的人口规模(含外来人口),则可以确定2020年的建筑发展规模为7.2亿平方米。

(2)从居住建筑量角度测算重庆主城区现状居住建筑总量占建筑总量的58.73%,参照国内外城市将这一比例取60%。按1200万的人口规模(含外来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5平方米/人,可以确定2020年的建筑发展规模为7.0亿平方米。

(3)从公共服务设施角度测算从教育设施的角度测算。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的技术规定和深圳市的相关经验,远期新建小学的生均校舍面积综合水平应达到6.5平方米/人,远期新建中学的生均校舍面积综合水平应达到9平方米/人。假设远期人口年龄结构和现状保持不变,可以推算出远期中小学生数量,进而测算出2020年中小学的校舍建筑面积为837.7万平方米。如果保持中小学建筑在建筑总量中的构成比例不变(大约1.1%),可以推算出到2020年主城区建筑总量为7.62亿平方米。从医疗设施的角度测算。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的技术规定和深圳市的相关经验,重庆主城区医院的总体规模按4床/千人的标准计算,建筑面积的标准应达到60-70平方米/床。考虑到重庆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较大,兼顾未来的发展,应适当增加床均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床均建筑面积取64平方米/床,2020年主城区1200万人口(含外来人口)的病床需求数为4.4万张,对应的综合医院建筑面积为308万平方米。假设医院建筑面积占建筑总量的比例为0.44%保持不变,可以推测2020年的建筑总量为7.1亿平方米。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同属于公共设施,二者叠加取均值,得到建筑总量的推测结果为7.4亿平方米左右。

2.毛容积率测算

综合而言,至2020年重庆主城区的合理建筑总量应介于7.0-7.4亿平方米之间,以此而计,则2020年重庆主城区的毛容积率介于0.84-0.89之间,对比国内外城市密度的建设情况来看较为适宜。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可实际采用这一范围值的最大值来进行总量控制。

3.分类建筑量调整

(1)建筑总量调整以7.4亿平方米为建筑总量进行建设控制,建筑总量在控规整合的基础上需调减8.7亿-7.4亿=1.3亿平方米。

(2)居住建筑量调整从人均建筑量的角度。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达到900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的小康水平。居住建筑量考虑到半年以下流动人口因素,半年以下流动人口按300万计,到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的居住建筑总量=(900万人+300万人)×35平方米/人=42000万平方米,即约4.2亿平方米。从居住建筑量占建筑总量比例的角度测算。从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居住建筑量一般占建筑总量的60%。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的合理建筑量以7.4亿平方米计,若居住建筑量占建筑总量按60%计,则适宜居住建筑量=7.4亿×60%=4.44亿平方米。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主城区合理居住建筑量目标建议控制在4.4亿平方米左右,居住建筑量在控规整合的基础上需调减5.4亿-4.4亿=1.0亿平方米。

(3)商业建筑量调整重庆市的适宜商业建筑量,可从国内外相关城市发展经验予以借鉴。从表8来看,国内城市的人均商业建筑量要远远高于国外城市。上海2008年商业建筑量为435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为1888万,则人均商业面积已高达2.31平方米,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面积1.2平方米的标准,已超过香港,堪比东京等城市的人均商业面积。从重庆市主城区规划整合的情况来看,2020年商业金融建筑量应为10401万平方米,规划人口按1200万人来计,则人均商业建筑面积将达8.67平方米。考虑重庆市建设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实际需要,以及重庆市主城区商业建筑调整的实际可能性,参考表8深圳特区的指标,按人均3.3平方米来进行商业建筑的控制,则2020年适宜商业建筑量为1200平方米×3.3=4000万平方米。总体上则商业建筑量在控规整合的基础上需调减1.04亿-0.4亿=0.64亿平方米。

(4)工业仓储建筑量调整国外发达城市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因此重庆无法从这些城市获取适宜工业仓储建筑量的经验。重庆市适宜工业仓储建筑量的确定,可以更多地借鉴上海和深圳的现状情况。从现状发展情况来看,重庆市的工业仓储用地集约情况远未达到上海和深圳的水平。上海市工业仓储建筑量占建筑总量比例已由2003年的23%降到2008年的20%,这一数值随着上海的工业化集约进程估计会进一步下降;而深圳2001年工业仓储建筑量仅占到建筑总量比例的14%左右。从重庆市主城区2003年的建筑总量统计来看,工业仓储建筑量占建筑总量比例为14.3%。有鉴于此,重庆市主城区2020年的适宜工业仓储建筑量比例可按照15%来控制,则2020年适宜工业仓储建筑量为7.4亿×15%=1.11亿平方米,这与控规确定的1.26亿平方米差别不大。因此可以认为,主城区适宜工业仓储建筑量目标按照1.26亿平方米左右控制,总量不需要进行调整。

(5)行政办公建筑量调整同上海和深圳相比,行政办公在重庆城市功能中的地位相对要弱一些。从上海的办公建筑量来看,2003-2008年期间其比例维持在总建筑量的6-7%左右;而从深圳特区2001年的建筑总量来看,其商务办公建筑量占总建筑量的比例为7.99%。以此而论,重庆主城区的行政办公建筑量占总建筑量比例可按照7%来进行控制,则2020年适宜行政办公建筑量为7.4亿×7%=0.52亿平方米,实际主城区适宜行政办公建筑量目标按照0.52亿平方米左右控制。总体上,行政办公建筑量在控规整合的基础上需调增0.52亿-0.12亿=0.40亿平方米。

(6)综合调整在控规整合量的基础上,重庆市主城区要达到适宜建筑量,如表9所示,居住建筑量需调减1.0亿平方米,商业建筑量需调减0.64亿平方米,工业仓储建筑量维持不变,行政办公建筑量需调增0.4亿平方米,其他建筑量调减0.06亿平方米。

第5篇

一、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宁波市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镇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镇江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镇江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健全,制定了《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暂行办法》、《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种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准运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使用暂行规定》、《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业务工作规定》、《镇江市渣土运输行业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暂行规定》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硬化处理,配备洗车(洗轮机)设备,并确定一名卫生监督员,不经监督员同意,车辆不准出场。同时采取预收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费用,以利于开展监督考核。

早在的时候,镇江市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装置的改造,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执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质监局联合下发通告,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还决定,采取优惠的鼓励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改造的,市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全市120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市政府共补贴40多万元。同时为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乱弃土偷倒行为,对车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施全程监控。

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镇江市政府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目前,镇江市从事建筑垃圾处置施工单位有18家,其中主城区有5家。主城区有建筑垃圾弃置场4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镇江市于12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镇江是建筑垃圾处置协会,经过2年多的引导和强化,其行业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两级级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受南宁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对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渣土的产生、运输、消纳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日常整理工作;负责全市渣土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指导、协调、检查各区渣土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准运证;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的设置审批;并依法对渣土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南京市对市区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力度大,对市区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装设置无线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和保洁行为实施监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监管方面,南京市于已经实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改装、和市场准入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渣土运输行业自律管理规范。

11月22日,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第262号人民政府令,进一步规范渣土设置场的审批和监管,以奖励的措施鼓励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对规定的实施进行监督,加大了建筑垃圾处置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调剂)管理方面,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制定了渣土(泥浆)处置场的审批条件及标准、渣土处置费补偿标准及审批规定,使渣土(泥浆)消纳处置场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意见和建议

综合这次考察的情况,3个城市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管理模式、体制合理,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职能明确;建筑垃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健全,都有一个互通的建筑垃圾核准信息监控平台和有效的联动机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为逐步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信息互通监控信息平台,同时制定出台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促使我市城市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处置核准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第6篇

一、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

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宁波市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镇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镇江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镇江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健全,制定了《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暂行办法》、《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种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准运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使用暂行规定》、《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业务工作规定》、《镇江市渣土运输行业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暂行规定》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硬化处理,配备洗车(洗轮机)设备,并确定一名卫生监督员,不经监督员同意,车辆不准出场。同时采取预收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费用,以利于开展监督考核。

早在的时候,镇江市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装置的改造,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执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质监局联合下发通告,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还决定,采取优惠的鼓励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改造的,市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全市120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市政府共补贴40多万元。同时为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乱弃土偷倒行为,对车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施全程监控。

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镇江市政府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目前,镇江市从事建筑垃圾处置施工单位有18家,其中主城区有5家。主城区有建筑垃圾弃置场4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镇江市于12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镇江是建筑垃圾处置协会,经过2年多的引导和强化,其行业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两级级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受南宁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对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渣土的产生、运输、消纳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日常整理工作;负责全市渣土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指导、协调、检查各区渣土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准运证;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的设置审批;并依法对渣土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查处。南京市对市区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力度大,对市区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装设置无线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和保洁行为实施监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监管方面,南京市于已经实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改装、和市场准入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渣土运输行业自律管理规范。

月22日,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第262号人民政府令,进一步规范渣土设置场的审批和监管,以奖励的措施鼓励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对规定的实施进行监督,加大了建筑垃圾处置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调剂)管理方面,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制定了渣土(泥浆)处置场的审批条件及标准、渣土处置费补偿标准及审批规定,使渣土(泥浆)消纳处置场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意见和建议

综合这次考察的情况,3个城市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管理模式、体制合理,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职能明确;建筑垃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健全,都有一个互通的建筑垃圾核准信息监控平台和有效的联动机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为逐步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信息互通监控信息平台,同时制定出台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促使我市城市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处置核准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第7篇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大拆大建的过程,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而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再利用的重视,随着低碳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城市建设的目标逐步从推倒重建转向对既存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再利用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设计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塑造,希望以旧建筑的更新再利用为契机,打造城市新面貌。而作为具有结构坚固、空间高大、易于改造等特点的工业建筑,更是在许多城市的改造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有大量成功的案例,不同的国家、城市对工业建筑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再利用的方式。从利用方式来看,有一个从单纯的建筑单体再利用向城市规划、景观与场所塑造扩展的过程与趋势[1]。许多工业建筑单体由于其空间高大、易于改造的特点,经常被改造成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办公空间以及住宅,并成为区域的标志点。国外热极一时的Loft曾为苏州河沿岸的旧厂房提供了很好的再利用思路,现在,它又成为前卫人士体验新的居住环境和社区生活的时尚选择。在这个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时代,把工厂改造成公寓已经成为大城市中针对高端房地产市场的一项有利可图的项目[2]。对于区域化的工业区,具有相似性的建筑群体容易形成明显的场所特征,因此,在这样的区域往往会从规划入手,对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重新定位,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公园等场所空间。

2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地产开发项目相结合

现代城市的建设往往向扩张以寻求新的城市格局的建立。新城的发展往往意味着以旧城为中心时代的结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外移,老城内的居民也会逐步流失。而再好的风景,没有人的活动,没有观赏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将工业建筑场所改造和住宅项目有机地结合,既能结合建筑改造营造出城市中的特色社区,又可聚集人气,保持区域的活力。万科在邮电部武汉通信仪表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润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图1)。通过保留基地内数量和品种繁多的原生树木,结合现存工业建筑的特点,建筑师们在这里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3]。可以说将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地产开发项目相结合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3无锡“西水东”项目中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无锡作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源头,始终以“鱼米之乡”的富裕形象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沿运河的城市景观因为大量民族工商业建筑的存在而非常具有特质[4]。但是在城市向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文化、经济中心向转移,城市面临着如何保持旧城活力、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场所的难题。位于市中心的“西水东”住区可以说交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3.1项目概况

“西水东”项目地处无锡母亲河梁溪河与文化之脉古运河“两河三水”交汇之处,紧临着无锡市中心的象征解放环路,东侧有约11万m2的体育公园,西北面有由茂新面粉厂改建而成的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城市规划馆。可以说,这里是无锡历史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地块内部有近3万m2的工业建筑群(图2),其中有荣氏家族捐献给新中国的无锡最大的缫丝厂。这一特点是别的相同区位或者相同规模的住区所不能比拟的,对这些无锡最大民族工商业建筑遗产的利用的策略,将对整个地产项目的定位、整体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3.2设计定位

3.2.1把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作为规划设计的核心“西水东”的工业建筑组群由不同时代的建筑组合构成,透过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遗迹,我们能够看到城市中正在消失的历史积淀,看到存在于其中的生活记忆,看到对它们善加利用将给未来区域与城市带来的影响(图3)。因此,开发团队很快达成共识:对这些工业建筑采取积极的再利用方式,并且把保留的工业建筑作为规划设计核心点而不是点缀。

3.2.2打造开放的商业社区再利用建筑的功能定位成为设计的关键。这些工业建筑在开发地块内分布广、规模大,必定对未来住区的规划布局、整体定位以及商业运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住宅开发的商业角度看,地块周围旧的住宅区基本都缺乏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从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城市设施来看,地块处于城市核心商业区的边缘,且周围均为文教与住宅区,交通便捷,人流量较大。针对这些特点,规划部门、文保部门、地产商、多个设计团队等经过多轮的讨论修改,在不断完善中渐渐理清了整个区域内的旧建筑利用策略以及开发定位:首先,以改造利用工业建筑为核心,通过新功能的植入,打造出一个开放的商业社区;其次,将最好的人文建筑景观和自然风景向社会开放,让梁溪河畔形成新的活力中心,聚集周围的人气,让该区域内的人群活动多样化,从而推动地区活力的提升。

3.3总体布局

无锡的旧城中心是以解放环路为界的以内区域,外形如一只龟壳,素有“一弓九箭,龟纹造城”的说法。在总体布局上,“西水东”充分借鉴了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工业城市改造的成功经验,采取尊重历史与环境创新的态度,结合无锡的旧城改造计划,将无锡“龟背格局”和“一弓九箭”的规划概念贯穿到项目中,将传统的城市格局理念与时尚的住区形态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图4)。考虑到地块中的F区保留建筑最多、最完整,且与无锡“金融街”五爱路距离最近,距离地铁2号线较近,是未来古运河旅游的主要停靠码头,因此,将这部分重点打造为住宅部分的配套及商业补充。景观布局上同样考虑开放性。结合工业遗产建筑的商业化转型,在古运河、梁溪河沿岸设置了面对公众的开放步道,体现了对城市区域形象、城市公共环境的关注和对普通公众的关怀,促进了该地区旧城区域地貌的美化。

3.4设计理念的表达

建筑功能置换的首要原则之一是物尽其用。首先考虑待改造建筑的特点,探讨其再利用的可能方式,其次结合其所处的区位特征,考虑所需要发展的功能,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西水东”内的工业建筑群包括原厂区的总部办公大楼、数座仓库车间、一所食堂以及工厂内部的发电厂、铸件车间、锅炉房等,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了连续的滨河建筑带。由于明确的目标是改造为时尚商业空间,同时将梁溪河这一滨水界面塑造为城市的步行商业区(图5),因此,具体设计理念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清除建筑内外的增建部分,以保持建筑物的主要历史特征并恢复其原貌。第二阶段,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安全性能,同时创造灵活的结构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功能。第三阶段,将现代建筑语言运用到工业结构上。尽可能保留建筑的形态特征,通过加设水平联系通道、垂直交通以及露台等元素加强建筑间多层面的联系,塑造便捷多样的商流系统(图6)。现存遗迹资源通过有效整合,在赋予旧建筑以新生命的同时,成为集餐厅、酒吧、商场、画廊、展示空间及美食广场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打造出具有活力的工作、居住、休闲、娱乐的生活区。在这里,历史工业建筑遗产与现代住区以及运河景观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3.5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如何使老建筑与新建筑很好结合,而不是生硬的毗邻,这对规划师与建筑师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西水东”项目中,采取的是保留精华、新旧交融的模式———根据保留建筑的特质,建造与之相呼应的新建筑。也就是说,新建的建筑尊重已存在的建筑与空间环境。在建筑功能上,根据原有建筑做到物尽其用。这里我们以核心改造区F区为例(图7)。S01—S07为南北连续的线性建筑体量。建筑设计中策略性地拆除和加建,在二层连通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商业步行街。S07原食堂和S02原仓库建筑则加建了大台阶和钢结构雨篷,空间上强调出商业街的入口广场,回应了整体地块的规划设计格局,形成北侧学前西路面向城市的商业入口,以及面向南侧地块商业组群的空间节点。底层的商业空间均为外向的商业界面,主要分为东侧滨水和西侧内街两个独具个性的商业街,为了加强两条商业街之间的联系,同时增强景观空间的通透性,加强对人流的交叉引导,面向S05设置了一个河面方向的入口。二层的商业步行空间中利用了原有保护建筑的空间特质,通过多样化的公共交通节点及休息平台,把各类商业场所组织在一条线形结构中,在保证景观丰富性的同时做到了流线的简单性。在建筑材料选择上,注意现代结构、材料与原有建筑的红砖水泥砂浆墙面质感的对比和有机结合,体现工业时代和现代商业生活的反差(图8)。

第8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武汉花园道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带来了科学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导致了许多传统的工业生产地的结构性衰退。使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与城市的发展需求、土地的利用产生了许多矛盾,也给城市的发展带了新的环境问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现象也愈发激烈,对于废弃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工业建筑有着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更替。当我们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不仅是在保护原有的建筑,更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使旧建筑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2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等[1]。

随着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得到初步发展。随后30余年,各国业内相关政策的提出使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深入发展和普及。20世纪80年代,荷兰、法国、日本等国也开始调查整理产业遗产相关资料,关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并为此制定长期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验日趋成熟。其中成功改造的有:德国鲁尔工业区、温特图尔苏尔泽工业区、美国著名的纽约SOHO区、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等。

1.3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等原因,在城市更新中,大多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国外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思路,国内仅有不多的实例,规模往往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专业人员与理论界对此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案例有:粤中造船厂的改建;北京798工厂改造;上海冷轧带钢厂厂房改造等。

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概念与方法

改造设计是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革,使适合需要。旧工业建筑改造是指针对工业建筑这个类型专项改造设计。

2.1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概念

旧工业建筑[3],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一般旧工业建筑的寿命较长,保护和再利用可以节约成本,通过功能和结构的置换的方式,使之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能保留原建筑,也保留了建筑历史的文脉,从而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建筑。

2.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法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旧工业建筑被闲置下来,有的会被连根拔起,有的会被保护利用,这全凭借他有多少剩余价值。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建筑一般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通过合理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使之重新服务于城市。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保护:

一是“整旧如旧”,它是指对旧的建筑原封不动的进行保护,对它进行外表面的修整和加固。这种建筑一般是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

二是进行适当改造,赋予建筑新的生命。这种建筑一般是指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地域或时代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具有鲜明的工业特色的建筑。

三是没有历史意义临时修建的建筑,这种建筑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失去了保留的意义,最后会被拆除。

3、武汉花园道项目背景与现状

3.1武汉花园道发展历程

武汉花园道,位于汉口西北湖路特1号,北临北湖,南靠广电大厦,西临王家墩中央商务区,东靠西湖。它是武汉最成功的工业遗存改造项目之一,他的前身是中南汽修。

1927年,中南汽修厂的前身万国汽车修理行汽修厂由4名私人老板联合建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武汉地区最大的汽车修理工厂,背负着厚重的工业历史。

1967年,青年路76号建起了26栋房子,它用作汽车配件生产及办公场所等。1960年,开来厂里修理的车子不是美国林肯、道奇,就是华沙M520,但因为某些因素,当年这些汽车配件都比较紧张,于是汽修厂会专门生产一些汽车配件,较之一些专业厂家更为实用,深受顾客青睐。

1980年代后期,厂里不再生产汽车配件。

花园道所在的老房子,厂里的工人们习惯称它为五车间。2000年后,汽修厂相应政府号召,将设备厂搬到了市郊,五车间就被空闲下来。

厂里原来26栋建筑,拆了很多,其他的都经过翻修,独有五车间一处被完完整整保存下来,所幸五车间改造只是大用内功,保留了其原有整体面貌,而这也是厂区内对厂房的最大一次改造工程。

2008年,中南汽修厂正式进入改造。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伊东丰雄家族启动对中南汽修厂整个园区的改建计划和设计。他想通过这次的“微创大手术”,把它变成拥有国际一线品牌、创意办公、高尚休憩和国际风格餐厅等复合式业态。

花园道作为武汉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洗礼,见证了武汉的社会历史变迁,为武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花园道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

3.2武汉花园道改造现状

花园道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一期占地28亩、有8栋底层厂房及移动办公楼组成,是西北湖CBD中难得一见的低密度商业、办公间。业态规划化集创意办公、格调购物、时尚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它共分创意办公、情景商业2个区,有多家商店,参观以及咖啡屋,是娱乐和休闲的好去处。

花园道前身是华中地区最早的汽车修理厂,厂区内有200多颗老树以及旧厂房,它们被重新装扮并保留下来。办公楼改为创意办公基地,旧厂房变成情景商街,历史被留存下来与前卫时尚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现代都市中心独树一帜的创意办公、商业空间,漫步其中,现在的过去、过去的将来交织而行。

4、武汉花园道项目改造的价值

武汉的花园道承载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是解读城市历史的密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它们是城市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同时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4.1美学价值

旧厂房的改造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设计师应该把传统的美学思想与当今的艺术的概念结合在一起,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塑旧工业建筑的昔日的辉煌。旧工业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那个时代的留下的遗迹,它是历史的产物。花园道不仅见证了武汉工业史的变迁,其中原有的锈蚀铁门、褪色的标语、恬静的老厂房等特有的工业美感在新的创作空间中散发最原始的魅力,使旧工业建筑兼具现代艺术气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来欣赏历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现代品位与岁月留痕巧妙呼应。

4.2人文价值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使城市面貌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工业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随着岁月流逝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首先,历史街区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些旧工业区中也同样饱含着历史足迹和文化特质;其次,武汉近代工业发达,像花园道这样建造于近代的旧厂房甚多,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汽车修理厂,它更见证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武汉人民所经历的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也沉淀为真实并且珍贵的城市记忆片段。它们虽然已经不再具有实用功能,但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见证了城市文明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印迹它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后人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

4.3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旧工业建筑在改造上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首先,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工业厂房一般都有结构坚固、空间高敞、层高较高、跨度、较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其次,一般旧工业建筑都有着简单、规整的平面和整齐的柱网,可以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为改造提供了较大的可塑性[4]。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另一经济价值就是其所处区域位置的特殊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原工业重心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原工业旧址大都发展为城市的中心的优良地段,大部分旧工业建筑均处在都市的黄金地段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如武汉的花园道改造项目,它本身拥有高达宽敞的空间、以及优越的黄金地段,完全具备商业开发的作用。它的改造不只是对旧建筑本身进行改造保护,也为项目以后的发展做打算;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不仅仅是对它原有的空间进行分割利用,而是要从长远的经济和商业价值去衡量。

5、结语

吴良镛教授曾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5]。一个城市的建筑是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也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神的东西,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往往就是展现这一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随着国家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遗产将被保留下来,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再利用的案例,这种改造和再利用还须多方的参与与努力,因此我国在这一点上还有一条很艰辛的路要走。(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龚恺,黄玲玲,张嘉琦,寿焘.南京工业建筑遗产现状分析与保护再利用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

[2] 刘伟惠,张健.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初探[J].华中建筑,2007.

[3] 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更新[J].中国园林,2003.

第9篇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城市 规划 作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的概述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以及协调人活动的区域空间以及各个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城市规划,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经过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类的居住以及工作套件作为最终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发展都没能够很好的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出一套更加整体立体的城市规划,即在国土的范围内建造出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分割发展模式。

2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设计内容已由最初的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日趋发展为综合设计。可以说,由于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可见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据此,作为建筑师在设计时,应有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的意识,也应关注建筑设计方案本身以外人文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作用,以使创造出的建筑体与周围环境达到整体上的和谐;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与发展方向;第二,城市规划设计直接地控制建筑场地详细规划中的诸如容积率、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覆盖率、建筑布置、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控制。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3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功能作用

3.1 城市不同功能的区分由建筑的整体功能决定

城市的功能在《雅典》中被明确的划分为居民居住、工作区域以及旅游憩息等主要区域,城市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建筑功能全面体现出来的,通过建筑的有机组合能够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功能,居民建筑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组成单元,城市居住区功能的优化能够通过在建筑设计中注入巧妙的构思,合理化的分配组织居住流线来实现。城市居民工作的相关功能被商业办公楼建筑承担了一部分,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组织工作流线以及工作间跟楼梯间的距离等些问题,最终要达到能够轻松安全工作的目的。

3.2 城市整体的安全级别有建筑的安全性来决定

城市的安全问题随着几次全国性的特大自然灾害像汶川大地震以及玉树的泥石流等,以及摆在了比较突出的地位。建筑的安全性体现出城市防震等级,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方面要把居住着的安全要求放在首要,建筑的防火、防水以及防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只考虑到建筑外形的艺术美感,还要考虑到建筑的安全性能。

3.3 城市的整体风貌景观取决于城市建筑的艺术效果

在城市规划中具有专门的城市色彩的规划以及城市风貌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设计等内容,通过城市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具体风貌,一些优秀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最主要景观构成因素,因此说景观并不是与城市建筑相互对立的一种城市构成元素,就像是悉尼的歌剧院,建筑仿生形态的设计,带给了悉尼城市一些与生态相关的元素,成为了悉尼市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城市的建筑风格有助于形成城市的一个整体发展意向。城市的景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一个好的景观设计理念需要通过建筑设计进行具体的落实。

4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加以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4.1.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当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建筑行业涌现出多样化的新技术,主要包括新的建筑工艺、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设计理念、新的建筑机构、新的建筑技术。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的应用有利于保证建筑质量,提高建筑行业发展水平,提高建筑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城市化发展促使建筑设计更加关注人的需求,追求设计的合理化、舒适化和人性化。

4.2.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城市化发展加剧了市场经济的竞争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求我们加强建筑设计的管理,尤其是建筑设计的团队管理。首先,建筑设计作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基础性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建筑设计管理来说,必须首先明确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全体建筑设计员工对于建筑管理的认识。要制定完善的建筑设计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建筑设计实施措施,是全体员工严格按照建筑设计要求进行建筑设计,保证设计质量,落实责任制度,实现建筑设计管理的科学化。

4.3.加强建筑设计的服务意识。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它是一种技术服务型行业,所以所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培养专业化的技术设计团队是尤为重要的。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建筑方案的审核,建立良好的建筑设计服务关系,在充分听取顾客意见的基础上整合出较为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案,此外,还需要将这种服务观念贯穿于建筑方案深化过程、建筑方案初次设立、建筑设计图制定、建筑设计现场服务、修改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筑设计日益追求服务应,将有利于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设计,增强建筑设计效果,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实现建筑设计利益的最大化,增强建筑设计的竞争力,使得建筑设计更符合人心,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

4.4.加强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城市化发展情境下,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朝向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建筑业结合的产物。发展绿色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城市化发展情境下对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我们推进建筑设计的绿色生态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缓解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紧张问题。

4.5.加强建筑设计的信息化。在城市化发展的情境下,加强建筑设计的信息化是建筑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功能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信息化。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实现普遍意义上的智能化、高科技的现代化建筑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增强建筑设计的信息化投入,将信息化技术有选择的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可能的。城市化发展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总结出了建筑设计应该朝向科技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不断适应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发展步伐。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经济性及综合性;各级政府也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一个指导与调控的基本手段。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先导与前提,而建设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市规划在建筑设计的关系,无论是对建筑的全程化管理,还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聚伟.加强建筑设计体现城市规划特点[J].民营科技,2011 年.

[2]杜美忠.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年.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第11篇

关键字:废弃工业建筑; 规划管理; 外立面装修; 原拆原建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combining with the Planning 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theory and case analysis on industry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summed up the city central industry ruins zone renova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experience.

Key words: abandoned industrial buildings; planning management; facade decoration; demolishing and re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正文:上海正经历着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变,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传统产业,社会发展已呈现出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与工业化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制造业为主导方式不同,后工业社会以金融资本、技术创新、高端服务业为主导方式。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工业制造业逐步退出产业结构的核心,工业企业大量外迁或解体,城市面积日益扩张,昔日远离城市中心的工业厂区、厂房被规划进入城市扩张的版图。废弃工业区的衰败与现代城市规划要求反差巨大,影响着城市面貌和邻近地块环境品质的提升。是将工业遗址推倒重建,从城市地图上彻底抹去,还是把承载工业文明的建筑通过改造保留下来,日益被城市规划管理者所关注和思考,实践中通过合理规划保护和利用废弃工业厂房和工业遗址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一、为什么要重视中心城区工业遗址的改造

1、城市土地的稀缺性

人口的增加,居住环境的优化,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都需要土地的承载。城市土地的增加仅以追求面积扩张、侵吞农田为唯一途径显然是不现实、不经济的方式。集约型发展、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功能的不断更新才是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式,才能体现出城市土地的价值和稀缺性。工业外迁后工业地的重新利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工业建筑的使用价值

只有使用中的建筑才是有生命的。目前存在于城市中的工业建筑,很多已失去原有功能,但这些建筑框架结构良好,并保留着工业时代的建筑符号,如果加以改造整合,尚有很长的使用寿命。老建筑改造是可行的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城市发展方式。

3、工业建筑的社会价值

工业发展促使人类文明飞速发展,使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工业历史是近代文明的一部分,人们对于历史遗存的工业建筑及工业地往往具有特殊的情感。随着城市改造的不断实践和反思,原有的推倒重建已不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对工业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将有利于珍藏记忆,延续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

4、工业建筑闲置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原有的工业地由于历史原因大都以划拨方式无偿获得,原有工业搬迁或废弃后,原工业地的性质与管理部门所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性质大多不符。时间和资金是废弃工业地改造的重要因素。如果改造工业地块被政府收储,将根据其规划的土地性质将土地出让或划拨,如果政府尚无计划和财力改造该区域,工业地及地上建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闲置,呈现破败的景象,极大地影响城市美观,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二、工业遗址改造的规划管理理论创新

1、改变土地性质,工业建筑被新建筑所取代

上海已经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中心城区废弃工业地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性质大多不相符,如果工业园区和建筑不具备历史价值,失去改造意义,或政府有意向将工业土地收储,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性质重新上市或划拨,重新规划建设,那么废弃工业地将从城市地图中抹去,被与土地性质相符的新建筑所取代。

2、不改变土地性质,更新工业建筑形式和功能

对于中心城区的废弃工业地,规划管理部门现在所遇到的更多情况是政府尚无计划、无财力收储土地或老工业建筑有保留价值,可以通过改造重新使用。上述情况,简单的推到重建或弃之不用绝不是工业建筑改造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如何更好的引导投资者和设计师理解改造的意义和价值,探索改造的方法,以消除废弃工业地对中心城区景观环境的影响,使承载工业文明的老建筑焕发活力,规划管理者不断探索改造的新模式。

(1)外立面装修——保留结构更新外皮

一般而言,工业建筑平面形式简单,空间改造的余地很多,但结构主体坚固耐久,配套设施良好。外立面装修的方式在于保留结构主体,不改变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重构建筑立面,建筑设计更新外皮,并将原有价值的外立面建筑符号保留下来。这种是一种相对直接和简单的改造模式。

(2)原拆原建——局部拆除部分新建

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意味着对其进行恰当的符合未来使用方向的改造,这种改造必须要同时结合建筑自身的价值特色。工业园区内老建筑建造时间、功能、价值均有差异,需要进行改造的力度也不同。对于那些无法继续使用的老工业建筑,将其拆除,规划部门以原拆原建的原则允许产权单位按已拆除的合法面积新建部分建筑。通过拆除、新建、局部改建,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交通顺畅,建筑关系契合。这种方式相比外立面装修是一种更复杂、要求更高的改造模式,改造后的新建筑与老建筑应有良好的呼应和协调关系。

三、案例剖析

现就实际工作中废弃工业园区、工业建筑的改造实例做一些剖析,更好的探索改造模式。

实例一:上海市闸北区中山北路原星火锅炉厂地块,位于城市黄金区域,紧邻内环高架,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性质为商业办公。厂区已于数年前停产搬迁,留下老厂房、仓库闲置废弃,每逢夏季台节,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屋顶成为安全隐患,困扰着居住在周边小区的居民。

闸北区政府曾多次计划对该地块进行土地收储,使其重新招拍挂上市,但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后经规划部门建议,产权单位经过测算,决定对该地块进行改造,改造的原则是不改变土地性质和建筑结构,在形式上更新建筑立面,赋予建筑新的功能。

改造方案将原有的建筑维护结构保留下来,局部加固。经过立面的精心设计,那些历经了时光积淀的厚重砖墙、建筑屋顶、工业符号、斑驳地面不再是肮脏不堪,重新生机,折射出饱经沧桑的韵味。同时,工业园区的平面布局也基本保留原来的规划模式,仅拆除原搭建的简易房屋,增设部分休闲空间、园林小品,使内部交通流线顺畅,满足消防要求。经过改造的园区在功能上做了极大调整,引入创意办公、餐饮、商业等多种实体,力求将其改造成一个多功能的时尚创意园区。

实例二:闸北区虬江路 865号,原为上海市北区长途汽车站,因周边大多为居住区,长期的噪音和汽车尾气令居民苦不堪言,矛盾不断,居民一直要求将汽车站搬走。后上海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汽车站得以搬迁,闲置后的场地亟待改造,还居民一个优美的环境。

该基地处于两条道路交叉口上,由于规划道路红线扩宽,原基地内建筑已超出道路红线。该基地现状建筑除一栋沿街建筑有保留价值外,其他房屋均为危房,无法继续使用。鉴于上述情况,规划管理部门给出了局部拆除、部分新建的方案建议。拆除的房屋包括基地内有产权证明且无法使用的房屋,沿街建筑超出道路红线的部分。新建部分则是新建一桩建筑,新建的面积与拆除的面积总和相当。同时,新建建筑符合规划管理要求,建筑风格与保留的老建筑相协调。设计方案考虑到拆除的沿街部分可以在道路转交处为市民留出一个广场空间。

该项目方案通过对老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不仅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城市景观,又充分考虑到建设单位的经济利益,促使其主动改造,为未来城市道路的拓宽奠定基础。

四、结语

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促使我们认识到中心城区老工业建筑推倒重建的改建方式代价昂贵,仅仅通过扩大建筑容量满足功能要求的方式只是单纯的形体更新,而功能转换是老建筑再利用不可避免的问题。

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其使用形式和功能进行重构转换,是基于原工业建筑的结构特征和文化品质所进行的二次设计和建设,改造过程不仅能够挖掘工业建筑的适应性潜力,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将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对规划管理者、建筑设计师和当今建筑技术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改造,有效的规划管理、先进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建筑技术缺一不可。一栋简单的、静止的、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老建筑通过功能转型而焕发活力,实现生命延续,这是老建筑改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第12篇

水工业是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并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它将随着“水”这一特殊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生产而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否作为水工业学科体系中的分支科目,尚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不应作为水工业学科的分支,应为建筑设备工程学科的:分支;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研究内容可由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所涵盖,在水工业学科中不应作为独立的分支。笔者就水工业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水工业学科体系中的位置阐述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水工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工程学的主干分支

水工业学科是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范畴内,研究与水持续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制造技术和水资源的保护、规划,水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学科。水工程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利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方法,保持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利用、回收和再生回用的人工良性循环,使其持续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学科。围绕水这一共同研究对象,由水循环的不同阶段,可引申出水工程学的主干分支:城市给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和污水再生回用工程。其中,城市给水工程是以满足城市和工业用水为目的,研究水的开采、处理和输配的工程学科。城市排水工程是研究城市和工业污废水的汇集、处理和处置的工程学科。污水再生回用工程是研究使生活和生产污废水产生质的转变,恢复其使用价值,回用于工业、市政绿化、生活洗涤、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面水等方面的工程学科。它集水的回收、利用于一体,包括城市、小区和建筑的中水系统,是水的人工循环中的子循环。它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起到了促进水的良性循环: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则是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用水供应和污废水的汇集、处置,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和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的工程学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具有两重性,它既与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工程相同,均为建筑设备工程的组成部分,又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相同,都是水的人工循环的组成部分。所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应为水工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工程学的主干分支。

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水的人工循环中的作用及其研究内容,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不能替代和涵盖的

在水的人工循环系统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上接城市给水工程,下连城市排水工程,处于水循环的中间阶段。它将城市给水管网送至用户。如居住小区、工业企业、各类公共建筑和住宅等的水,在满足用水要求的前提下,分配到各配水点和用水设备,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同时,使用后,因水质变化而失去使用价值的污废水汇集、处置,或排入市政管网进行回用,或排入建筑中水的原水系统以备再生回用。它是将水这一特殊产品推向市场,进行销售完成产品向商品转化,充分体现水的自身价值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获取水这一特殊商品质量优劣和水的人工循环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还是回收污水保证水循环持续进行的起始阶段。它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所不能替代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城市给水排水工程,都在水人工循环的统一体中,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承担研究、解决人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量、水质问题。随着环境的污染,人们用水质量的提高,当前的研究重点由水量向水质转化。因此,围绕水质的转变,他们均要研究应用水基础科学、水处理技术和工程技术,对水这一特殊产品的加工处理和输送问题。然而由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处于水循环的不同阶段,因此其产品的原料成分和加工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城市给水工程处于水循环的起始阶段,水处理的对象为水源水,以地下水、地面水为主,水质较好。为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一般要求,其处理需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市排水工程中水处理的对象为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废水,水质差,其处理要求应以处置地点的质量标准如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确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水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建筑给水处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供水或建筑供水在输送、贮存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则需对水进行二次处理,即进行产品的再次加工;二是用水要求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则需对水深度处理,即进行产品的精加工。

2.建筑排水处理。其处理对象主要为生活及医院污废水,处理标准需根据污水性质,环境保护要求和城市排水管道是否超负荷等情况确定。调冷却等循环水的处理。正因为有以上区别,所以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对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处理装置、设备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安装等工程内容是不相同的。同时,由于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如综合性建筑既包括旅馆、商场又有车库、水景、游泳池和各类娱乐场所;建筑高度由低层、多层向高层、超高层发展;建筑面积逐渐增长,建筑构成日趋复杂;引发火灾的因素增多和建筑防火要求的提高等诸多因素,一方面促使供水要求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转化,如需供应各类热水和饮水等,不但要解决水质问题也使满足不同用水的水温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业的发展与城市供水设施老化矛盾的尖锐,也使保证供水压力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少城市供水压力不足,不但高层建筑需升压供水,一般多层建筑也不能满足上层水压的要求。对消防给水系统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系统,在保证高层消防用水设备水压的同时,为避免低层消防给水设备超压出流,使消防水箱中消防贮备水量过早流失或引起消防设备损坏和难以操作等问题,低层消防给水系统必须同时进行减压。此外,为使消防给水系统时刻处于“临战”状态,还要同步考虑系统的稳压要求。高效节能的热水供应技术、给水升压技术和安全可靠的消防技术以及相应的装置、设备的研究,都是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研究内容中未曾涉及的。由此可见,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研究的内容虽有交叉、渗透,但又各有所重,是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这一特殊商品的需求由低质、单一向高质、多样的转化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促进水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水工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工程学的主干分支,在这一新形势下也一定会有相应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