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工业建筑

城市工业建筑

时间:2023-06-01 09:3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工业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工业建筑

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工业遗产的内涵,明确了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探讨了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优势及条件,论述了城市工业遗产利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工业技术的飞跃带来了城市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革。传统的工业文明受到强烈的冲击,大量的劳动力由第

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许多位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地价上涨、环境保护等因素逐渐衰落或迁出市内,位于市内的旧工业建筑大多丧失了原来的产业功能,面临着人们去与留的选择。这些旧工业建筑往往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信息。由于大量的工业遗产没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很多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不断受到毁灭性的威胁。

1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中的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还有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

工业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科技价值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4)审美启智价值,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以及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人创造思维的启智价值。

(5)独特性价值:有的工业遗产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备加关注,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2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优势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物质见证,具有不同与自然文化遗产的特有的史料价值,在肯定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护好工业遗产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再则要做好再利用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业遗产的生命得以延续。

旧工业建筑在基础设施、结构状况、区域位置、历史文化性以及建设周期等方面均具有改造利用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旧工业建筑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改造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投资风险小。

首先,旧工业建筑的基础设施在给排水、电力电讯、燃气动力等方面的容量远高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改造项目可以以原有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不用增加新的市政设施接口,只需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大容量或改变位置,改进设备即可,此一项即可有效减免投资方和政府的前期投入。其次,工业建筑往往都具有坚固、耐久的主体结构,结构受力简单明了,具有共性,便于安全可靠地进行改造。最后,旧工业建筑的拆迁矛盾小,比起一般的旧居住区的住宅拆迁矛盾来说,工业建筑则少了很多限制问题,不用安置拆迁住户,无需考虑居民的返迁补贴,可以快速改造,重新投入使用。而且还节省了拆除原有建筑和清理场地的费用。

2.2旧工业建筑空间开敞,平面规整,立面平整简捷,改造利用的可塑性强

旧工业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在空间结构、平面形式、立面造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改造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工业建筑一般空间比较宽敞,不仅层高较高,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在平面形式上旧工业建筑一般规模大、占地多,建筑空间的布局往往遵从一种体现效率与生产逻辑的秩序。因此,建筑的平面形状大都规则整齐,可以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在立面造型上我国旧工业建筑大都为近代建造,建筑立面一般简捷、整齐,而且其外墙一般为围护墙,改造时可以根据需要拆除重砌或直接加以利用,为立面的改造提供了更大的可塑性。

2.3旧工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性的优势

旧建筑改造与新建筑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和优势就是其历史文化性,时间在旧建筑上留下了历史的烙印。旧工业建筑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发展史关于工业时代的实物展品。把时间所赋予旧工业建筑独特的历史场所精神与现代的崭新空间进行对比、碰撞和交融,往往能造就出不朽的建筑杰作。

3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活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大。类似广州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仅仅依靠若干大型的体育活动场馆是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而现如今广州市区内土地可谓寸土寸金,已经基本没有可供开发修建的剩余用地,大量的老建筑,尤其是有着良好利用条件的老工业建筑就成了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要素。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人们比较关注社区文化建设为满足城区居民所提供的精神需求和智力支持。随着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及经济结构调整,城区的相当部分工业建筑已被拆除,建成了商品房和公共绿地。但还有剩下的部分老厂房、老仓库零星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各个区域,客观上要求加快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利用。事实上,在总体实施“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旧厂房由于内部结构破旧,外观景致陈旧,周边环境脏乱,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不相符的“瑕疵”,要么被关闭闲置,要么随意改变土地、房屋用途、临时地租借给小商铺、小公司、小作坊和外来务工人员。这是一种自发的、非常规的从各自利益为出发点的改变,缺乏整体协调,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行政管理职能的交叉,造成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仍旧无法体现土地最佳利用效果,阻碍了区域功能和形态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不利于土地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社区文化建设与城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识、沟通、理解和友谊,为城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提升社区环境和街道建设的文化品位,有利于社区及街道的招商引资。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可以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有效的和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结合起来,使老工业建筑从新获得新生。

第2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 建筑改造; 表现语言

1 引言

建筑是城市的史书,记载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的追忆,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而旧工业建筑则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生动展示,用建筑的语言诉说着过去的辉煌。20世纪60年代,欧洲最先出现了大规模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掀起一股热潮,很多工业建筑的厂房车间被改做生活、休闲和办公、工作空间;有的甚至改做艺术馆、博物馆:有的则以工业建筑出色的空间品质而吸引了一批前卫艺术家,成为了前卫艺术家们的创作舞台;有的则改做工业文化公园,成为对工业历史进行回忆和反思的一个途径。

近几年,中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尤其是旧厂房改造成为一种潮流。并设计出一些值得学习的成功例子。如北京东郊的“798”工厂是艺术家的居落、上海苏州河工业仓库区的“艺术中心SOHO区”(“798”工厂)。它们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亮点。这些项目的改建成功,使得旧工业建筑历史文化承担起现代生活中新的社会职能,既可以使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取得有效的成果,也可以带动一定区域的文化生活发展,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2 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特征与类型

通过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实例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其中表现出了许多共性,它们集中反映了当前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特征、手法和思路,即保留旧工业建筑外观形体,只做必须的修缮,让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充分保留旧工业建筑原有的结构,不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加建,只是为了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而进行必须的少量的改建,充分灵活的组织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为各种不同的新功能的需求创造可能,完全展现出新、旧工业建筑在形体、空间、功能和材料之间的差别,让人们在欣赏现代艺术文化的同时体会到旧建筑的魅力所在,并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既是对过去的回忆又看到新需求的发展变化。

目前,我国旧工业建筑类型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大跨型”旧工业建筑,是指单层跨度大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大都为混凝土钢架和拱架等,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这类建筑常见于重工业厂房、大型仓库等。这类旧工业建筑可以改造成博物馆、美术馆等要求有高大空间的建筑,改造费低,一般控制在总造价的10%-20%,却极具实用价值。其次是“特异型”旧工业建筑,是指一些具有特殊形态的构筑物,如煤气贮藏仓、贮粮仓、冷却塔等。这类形态特异的建筑,对改造形成很大的制约,但同时也为再生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类建筑适合改造为大小不一的建筑,如艺术中心、娱乐中心和各类工作室。最后是“常规型”,是指层高较“大跨型”低而空间开敞的建筑,这类建筑常见于轻工业的多层厂房、多层仓库等。其灵活的建筑空间适合改造为餐厅、办公楼、住宅、娱乐场所等多种建筑形式,这种改造类型的数量也占到改造项目的绝大部分。

3 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的语言

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对建筑物本身的利用,需要尊重已经成熟的周边建筑环境和生活需求,我们是通过创造性的挖掘原有建筑的潜在价值,并结合现代建筑工艺手法给予新的诠释,最大限度的利用旧建筑,使其得以再生来实现的。事实上,现代建筑设计的种种技术工艺如今已经大都被广泛的应用到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当中,优秀的设计则表现出各种风格手法的综合运用。建筑师的创新设计、景观设计师的综合考虑并结合现代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旧建筑形象或新建筑语言并不是改造的目的,新旧建筑环境共同围合形成的再生空间才是建筑师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3.1高技表现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高技术的设计手法已经深入人心,从早期探索钢和玻璃的材料表现力,到现在的节能高技和适宜技术,高技美建筑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钢和玻璃为表现素材的建筑就是公众对现代建筑的朴素理解,运用这些材料可以尽量减弱建筑本身的厚重和体量感,这也自然带来有别于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在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改造中,钢和玻璃等现代材料的运用,与旧建筑砖、石材料的悠久质感容易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表现新旧的更替和融合因而被广泛采用。

3.2玻璃表现

玻璃作为一种有着独特个性的现代建筑材料,有自己特有的风采。它的应用从屋顶到地面,从门窗到墙体,从陈设到装饰,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同样,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这个建筑设计领域,玻璃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材料的应用角度,在旧建筑改造中,出于旧建筑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的要求,与旧建筑肌体直接相连的新改造部分的新肌体,应尽可能采用与旧建筑不同的材料。与混凝土相比,玻璃则是较为广泛使用的理想的改造材料。玻璃与砖石等材料可以明显区分和识别。玻璃与旧建筑连接时,对旧建筑特有的肌体的破坏程度小,还有易于拆卸等优点。另外,玻璃具有真实虚幻的现代建筑形式美,能与旧建筑的历史氛围形成良好的对比。正是由于玻璃特殊的光学性质以及鲜明的时代性,它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及更新设计中,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3混凝土表现

混凝土建筑已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使得混凝土建筑获得空前的研究和发展。这种被称为所谓的“低技”材料不仅具有理想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而且成为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并使得混凝土材料成为和砖、玻璃同等重要的表现素材。现代建筑多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许多破败的旧工业建筑都会袒露出其混凝土的质地,展现出特有的结实的粗糙质感。改造旧工业建筑不再强调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的内在逻辑,而是强调其作为承载历史文脉的情感内涵,并成为建筑表现的中心,与新技术设计的更新相结合,表达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精神所在。

3.4木结构表现

木结构是旧建筑中使用寿命较短的部分,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必须对其加以改造,使之与旧工业建筑中使用寿命较长的部分和新添加的部分相适应,以提高建筑的整体寿命,这也是旧工业建筑改造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现代人对木材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但是因为木材特有的质地,也是因为建筑的木结构曾经是建筑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混凝土一样,很多旧建筑都会有木结构暴露出来。混凝土材料给人以厚重沧桑的感觉,那么木结构给人的则是宁静的想象空间。

3.5异型体表现

早期解构主义建筑热衷于异型体的创作,按照其自身系统的逻辑关系生成了很多建筑,拓展了人们对建筑的传统印象,也预示了建筑的多种可能性。而许多旧建筑的空间和结构大都矩形平面、单调呆板,显得规整有余而生气不足。但这为旧建筑改造寻找一个新旧结合的契合点:即在规则的即有空间中增加活跃空间的形体元素。

3.6构件雕塑化表现-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雕塑的作用显而易见,雕塑不但是构成,同时也留给人们许多回味和思考。由于旧工业建筑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殊性,建筑中的机械设备和一些特殊生产构件,在改造过程中便利用这一特性进行创作,将其雕塑化处理,使其在新的建筑空间中发挥新的功能,这些实物的继续存在就是对历史和文化最好的追忆。

3.7极少表现

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有一种回归简洁的趋势。简练的形式、纯净的空间和精巧的构造是极少主义建筑所要表达的内在本质。极少主义建筑表现的就是一种简约之美。在旧建筑改造方面,SOHO区的住宅大都利用早期工业建筑改造成居住建筑,改造中尽量保留原车间或仓库的阔敞空间,以“空”的韵味取胜,从繁杂中解脱出来,变成了洁净而直截了当的建筑美,也表现了业主对平静单纯、朴素清雅的一种向往。

第3篇

关键词:工业遗址;城市特色;利用

从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以燎原之势向世界蔓延,300多年的大工业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到了20世纪,面对种种环境恶化的问题,人们开始思索,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是否应该继续下去。与此同时,工业原料的短缺、国家政策的变化导致工业被迫停产或转移,某些落后工艺的钢铁制造业和采矿业等已经成为夕阳产业。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对工业遗留地实施景观再造,实现工业文化的再次辉煌。中国各城市也开始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

2003年国际产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在莫斯科通过的《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下塔吉尔》,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内涵并达成保护共识。2006年4月8日第一届中国工业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 并提出了要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决定,5月国家文物局特别在《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提出“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 [1]。利用工厂区和古旧建筑改造而成新的文化艺术与商业相融合的城市空间,已成为国际时尚界、建筑界、文化界具价值和潜力的新文化观念和形式,如798在北京、东方明珠在上海等。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之一的工业遗址,它是生活、城镇发展的记忆,也是前工业时代的历史见证。政府有留住城市记忆的使命,但如何发掘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记忆,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这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1 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

1.1 工业遗址的符号意义

城市符号可能是一座标志性构筑物(或建筑),就像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城市符号是城市最耀眼的闪光处,是城市的对外形象,也是认识和了解一座城市内涵的敲门砖。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城市符号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今天的辉煌,还是城市明天的骄傲,人们可以在城市符号背后隐藏的故事里,寻找到、感知到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进而记住这个城市,并融入记忆,挥之不去。在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许多城市都试图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 “打造”城市符号,展开造城运动。由于观念、视野、角度的局限,往往变成了“模仿秀”,大量出现“克隆现象”,宽阔的马路、开敞的广场、追求建筑高度,刻意模仿国外建筑,似乎这就可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却不知,这不过是别人的翻版,却永远也成不了真品。结果往往是千城一面,失去了自己最为宝贵的个性和文化特色,成为一个拙劣的复制品。

1.2 工业遗址的内涵意义、

工业遗产包含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分为三大类,即古迹文物、建筑群、遗址,工业遗址是其中的一种[3]。在中国,工业遗址是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中的一种,或者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类之一。这些遗址都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组成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1.3 工业遗址的外延意义

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还包括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这些都是工业遗产的一部分。那么,在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上,这些自然成为了工业遗址的外延,这些内容更加丰富了工业遗址再利用设计当中的设计元素,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机器设备、工艺流程的展示也能拉近市民、参观者与城市文化的距离,让每位市民更加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也让外来人员能一睹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

2 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主要模式

2.1 “loft”模式简介

目前中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主导模式主要为“Loft”模式。Loft在牛津词典上的解释是“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但现在所谓Loft所指的是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在西方,旧工业建筑更新的活动早已成为一种趋势,而Loft式改造作为有效的开发途径之一,已经成为了国际潮流[5]。由于“Loft”有机景观具有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但获得的效果极佳,并且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因而成为了大部分中国工业遗址保护与景观再利用的主导模式,它既保护了工业遗址,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同时又以艺术的手段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景观,同时Loft风格使旧工业建筑获得了新生,保护和延续了城市文化,增强了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带动了区域复兴,逐渐探索出一条对旧工业遗址的改造更新的有效途径[7]。

Loft空间具有动态性、可利用性、艺术性等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Loft逐渐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时尚艺术。当时,设计师与艺术家利用城市中废弃的工业老厂房,从中分隔出娱乐、居住、工作等各种空间,在这样的厂房中,他们形成各种生活方式,进行行为艺术表演,甚至办作品展。老厂房逐渐变成了最具有个性、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地方,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聚集于此,使沉寂的工业遗址上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2.2 “loft”模式的意义

“loft”模式对城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工业旧建筑(老厂房)的保护利用;②城市价值提升(包括城市软实力和区域土地价值等),并成为城市新的活力中心;③产业结构调整,从工业制造业怎样转为现代服务业、宏观创意产业;④城市文明的传承;⑤中国文化开放政策的象征与表达。

3 工业遗留地保护及利用注意事项

3.1 慎重使用“形式追随功能”的作法

其实形式追随功能,仅仅是一种顺序上的表述,而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形式跟随在功能后面,功能所支配的不是形式,而是一组有限度的条件,在受这些强制条件的约束中,一个设计可以采用形形束缚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最后定夺,有赖于所拥有的技术和材料,而最重要的取决于设计师的才能[9]。用当前的观点来看,形式追随功能的概念还需要加以限定,设计者应该摆脱传统,放开思维,摆脱束缚,将工业遗址上的一砖一瓦都物尽其用。利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冲击力强,束缚感小的景观。

3.2 保护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

要将保护与利用有效结合起来,一味不让开发也不对,既要重视工业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要结合实际加以利用,在对工业遗址进行保护再利用时,一定要有科学的分析、规划。

3.3 工业遗址的保护应该注重其自身规律

工业遗址的保护应该是及时的、动态的,需要采取多样的保护方式,处理好工业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工业遗址对于城市记忆的不可取代性,又要突出对它们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再利用是建立在保护基础上,保护要给再利用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要落实到建筑个体上,区别对待每一处遗产内部的不同个体,既保护了有价值的个体也保护了遗产的整体性,为活化工业遗产使其有机融入城市更新的进程,实现功能的重塑与价值的重现。

3.4 对工业遗址的处置切勿操之过急

鲁尔工业区的Duisburg-Nord生态公园是极佳的案例,用以说明自然中时间的力量。Duisburg-Nord生态公园的前身是大型钢铁企业的所在地,1985年企业宣布关闭,对于这块土地的再利用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不断的争吵中,自然悄悄地改变了这里——在废弃的铁路上,矿石仓库内,甚至建筑物的裂缝里,草长莺飞。于是,城市设计师们决定在此建造一个公园。工业建筑和绿色植物在Duisburg-Nord公园里完美融合。铁矿石仓库变成了一个大温室,因为库房很深,生态环境独特,这里为鲁尔地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发达国家开展城市工业遗址景观的改造再利用较早,但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全盘否定,到改造性再利用,在不断的总结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成熟完善。已有成功的案例证明,城市工业遗址的再利用,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荒凉,也不仅仅是保护部分景观的遗迹,更是环境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它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改造,为工业衰退所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法,同时增加城市多样性。随着我国对工业遗址保护及利用的投入的增加,城市设计者务必要不断吸取国外优秀案例的精华,结合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特色,使城市景观延续城市的集体记忆,在城市工业遗址上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收稿:2012-12-18)

参考文献:

[1]李魁.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西安大唐西市项目为例[D]. 西北大学 2009(3)

[2]王新文.吕卓民. 回到原点的追问——试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演变[J].唐都学刊,2012

[3]班克斯.坦克里.lofts——空间中的生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4]严建伟,田迪.Lofts文化现象及在中国的发展演进[J].同济大学学报,2006(3):46-50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污水问题依然成为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非常的不利,因此加强对城市工业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城市工业污水处理中的基本方法

从实践来看,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废水中的工业废水比重越来越大,具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各大城市的全年总废水排放量就已经超过了57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在总量中的占据份额大约是 42.3%,即超过241亿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加大了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力度,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从2012年上半年的处理情况来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对于城市工业污水而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加强对工业污水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在当今社会,国内各类企业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与回收利用越来越重视,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处理工艺和方法。

第一,化学沉淀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镍、铬、铜以及锌和汞等工业废金属离子以及砷、硼等两性元素,同时还可以对城市工业污水中钙、镁等碱性金属元素与氟、硫等非金属元素进行有效的处理。实践中,利用化学方法对城市工业污水中的各种重金属进行处理,其技术方法相对比较容易和简便一些。在此过程中,再结合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有效地准确计算应投数量,以实现物尽其用之目的。如果工业污水量相对较少一些,则可直接采用手工操作等方式进行处理;如果工业污水量相对较大,则条件具体的情况下可利用大型的自动化机械设备实施作业。针对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可设置差异性的PH沉淀条件,该方法主要是应用于采矿冶炼生产实践中所含有的大量重金属离子污水处理。

第二,电解法。实践中,该方法主要包括隔膜电解法和凝聚电解法两种,利用电解法对工业污水进行处理,不仅可有效地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处理,而且还可以对重金属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但需要主要的是采用电解法对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进行处理,通常因电极板用电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

第三,浮力浮上法。在城市工业污水分离处理实践中,将重金属上依附一些相对较小的气泡,从而使其比重小于水,并浮上水面,即实现重金属清除之目标。

在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当前使用最多的浮力上浮法主要有离子浮上法和沉淀浮上法,同时还包括电解浮上法等。

以上几种方法均是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具体处理措施,一般是在确定了回收利用目标和污水水质检验以后,再选择具体的处理方法和工艺,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城市工业污水达到可回收利用的程度。在此过程中,每种具体的污水处理7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用途,但实践中只采用一种方法却难以实现工业污染物的有效清除,因此为达到预期的污水处理目的,多采用几种方法共同配合运用。

2 城市工业污水回收利用

基于以上对当前城市工业污水处理中的几种方法分析,污水处理只是一种手段,要真正的实现节能环保,还要在回收和利用上多下功夫。

(1)回收利用方式

实践中,根据城市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污水汇集状况等因素,首先应当制定水质管理机制,将工业、地表以及地下水的输送与分配活动,纳入到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系统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划定水质分区范围,从而为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与回收利用提供规划依据。

第一,城市工业建筑中水系统。在城市区域中的一些大型的工厂建筑结构群中,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中水系统。实践中该系统主要是用于收集杂排水, 通常将污水处理站设在裙房、地下室等处,可用中水进行冲厕、洗车以及绿化。

第二,区域中水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小区、机关大院之中,采用多种原水类型。对于雨水系统而言,利用建筑屋面、绿地、路面以及停车场等,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屋面雨水回收利用流程:屋面雨水、滤网、初期的雨水弃流以及景观水面等。当水质要求较高时,可增加深度处理措施,即混凝过滤、混凝、浮选以及生物工艺和深度过滤等。针对路面径流,实践中因水质比屋面的雨水要差一些,所以应当先进行实地水质调研,必要时可增加深度处理,从而满足杂用水水质要求。

(2)集中回收利用

从实践来看,集中回收利用系统由污水处理厂组成,每一个污水处理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地区特点,对中水系统进行调节和选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过程中,回收利用水的水质与工业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具体处理方法非常的密切,不同污水处理厂回收利用的处理工艺除受水质标准的影响,还受到污水处理规模、出水水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回收利用工艺流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3)分散回收利用

针对当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实践而言,要想真正地实现工业污水处理与有效回收利用,必须要打破小范围的回收利用方法,利用大型的污水管理截流至城市污水处理中心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至不同的管网之中进行回收和利用。该手段虽然有效,但因该这项工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大量的政府资金作为支持,加之当前的城市老城正在改扩建之中,地下管网设备相对比较陈旧和落后, 因此难以有效地满足截流之需求,工程实施难度非常的大。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城市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导致工业污水的大量增加,城市工业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耿东颖.浅谈城市工业污水处理及回用.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9z).

[2] 宋岱岳.浅谈城市工业污水处理及回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05)

第5篇

【关键词】建筑;遗产;SOHO

一、工业建筑遗产概述

本文所研究的工业建筑遗产认定为:工业革命以后,反映人类从事工业活动所留下的具有建筑或科研、社会、历史、技术价值的用于工业生产、加工、装配和维修的厂房,以及为之服务的仓库、构筑物、工业设施、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筑及交通运输建筑。

二、国外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考古”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工业遗产的概念开始被人们熟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济转型,传统工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纷纷的倒闭。遗产保护也从之前的建筑单体和纪念物,转变到一般历史建筑、乡土建筑、工业建筑、城市肌理、人居环境等,使保护范围更广。

在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没的。最有代表性的则当属日本北海道的小樽河运动和纽约的 SOHO 保护运动。1966 年的夏天,日本地方政府因建设 6 车道的沿海道路,计划将历史悠久的小樽河填埋 60%并且威胁到上百栋明治时代的是早仓库群。这一计划引起了市民的严重抗议,他们认为小樽河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构成家乡的独特景观,于是自发开展了对小樽河的保护运动,不但阻止了破坏,而且促成该工业遗产成为“国家重要的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美国曼哈顿的 SOHO,在二战之前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经济大萧条后,闲置了大量的厂房和仓库。一批艺术家对其改造,用作艺术创作的工作室、展览空间甚至居住空间。纽约市政府曾计划对该地区的工业建筑进行拆除,改造为现代化的高层写字楼和公寓,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上世纪 70 年代,市政府终于决定将 SOHO 区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1969 年美国制定了《美国工程纪录法案》。20 世纪 70 年代初,一些西方的学者开始明确将这些地区认定为“历史地段”,并把一部分 20 世纪初的城市工业区规定为历史遗产。

1973 年,英国工业考古学会成立;同年,在世界最早的铁桥所在地铁桥谷博物馆举行第一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其后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组织,并设立了专门的工业考古奖(1997)。80 年代随着许多城市对这些工业地区、工业地段的改造和更新、开发实践,该研究领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城市传统工业类建筑和遗址已被认作是城市的一种特殊景观――“工业景观”;荷兰在 1986 年开始调查和整理 1850 年到1945 年间的工业遗产基础资料;法国 1986 年开始制定搜集文献史料及建档的长期计划;日本在 1980 年末期开始关心“文化财”中属于生产设施方面的工厂与建筑保存,着手进行普查。2002 年柏林国际建协 21 届大会将大会主题定为“资源建筑”,并引介了鲁尔工业区再生等一系列产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使工业建筑历史地段保护、改造与再生事业引发全世界建筑同行的关注。

三、国内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相比而言,我国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较为落后。目前,欧洲的世界遗产名录上不仅有教堂等古老建筑,而且包括了工业文明遗迹,其中仅采矿区就有三个,分别位于比利时、德国和瑞典。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亚洲遗产项目大多是考古遗址、宗教神庙、帝王墓葬和皇家园林等。进入 90 年代,由于城市的发展模式变化与发展速度加快,导致上个世纪兴建的工业建筑和地段等逐渐衰退。城市经济的转型导致“退二进三”的城市改造更新模式,而“退”的正是这些衰退的工业建筑和地段。旧城改造的重要对象也就是工业建筑与地段。上海和南京已经制定了的总体规划目标,上海将要把 66.2 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进行功能置换。到2010 年,66.2 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三分之一保留,三分之一改为第三产业用地,最后三分之一向近郊和远郊转移。

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大致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主要包括城市政府所直接关注的城市滨水区改造开发研究,此类项目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整体运作方式,如许多城市传统的滨水码头区、工业区和仓储用地的改造和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是艺术界专业人士对传统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关注等两个方面所开展的研究。

我国近年在该领域也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论著,如“旧建筑,新生命――建筑再利用思与行”(鲍家声,龚蓉芬,1999),“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王建国,戎俊强,2001),北京焦化厂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城市设计(刘伯英,李匡,2007),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俞孔坚,景观设计,2006)等。同时有些专项研究也已开展,如王建国主持开展的唐山焦化厂和粮库地段的改造再利用可行性研究,韩妤齐、张松等完成的苏州河沿岸仓库区的调查研究等。比较成功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案例也有许多,如上海“八号桥”时尚创意中心、北京外研社印刷厂厂房改造、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台湾省台东铁路艺术村、上海世博会浦西江南造船厂地段保护和改造等。

四、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遗产的重视,工业建筑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但是,由于之前的城市化进程过快以及对土地价值的盲目追求,导致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工业建筑遗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这样的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初期也曾经遇到过,之后随着各界人士的努力与行动展开了对工作建筑遗产与再利用的有效手段。我国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引以为戒,不重蹈覆辙,对工业建筑遗产这种新型的文化遗产进行人文性的思考和保护。

在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改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在政府和各界人士已经开始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地寻找着适合我国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途径。

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保护和改造时对工业文明的传承和对工业历史的尊重,本文在本着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对国内外工业遗产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理论进行学习和分析,总结前人的经验。想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发展现状能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俄)伊诺泽姆采夫.后工业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安启念,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3]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字: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鲁尔工业区;S0HO艺术区;798艺术区

中图分类号:TU 984.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Case study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which transform form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WANG Wei-ha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of the economy of China,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emerging industry which rely on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most of the old industrial parks and buildings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renewal and demolition.Man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monumental industrial heritage are rapidly disappearing from the city.At the same time,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booming in the whole world,and get the atten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In this contex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which transform from the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have mushroomed throughout the county. Combining with specific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are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experiences of creative industry park which transform from industrial heritage.

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Ruhr area,SOHO art district,798 creative industry park

引言

当前,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常常集聚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已衰退的工业遗产中,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许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于工业遗址中?为什么在已经萧条的工业园内发展创意产业会使园区重新走向繁荣?园区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何相得益彰呢?带着上述问题,本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了查阅和调研,试图总结工业遗产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过渡的因素,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概念的解读

1.1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下塔吉尔》中对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能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由此可以看到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方面、范围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1.2文化创意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不同的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在概念上有不同的阐释。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公众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案例及经验总结

2.1德国鲁尔工业区

地处德国西部的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传统工业集聚地之一。在历史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经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和钢铁资源,被誉为是德国的动力工厂。20世纪70年代以来,鲁尔区与世界其它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煤矿和钢铁厂相继停产关闭,出现失业率急速上升,大量工业区闲置,环境污染、人口大量流失、社会形象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使鲁区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

2.1.1 鲁尔工业园改造历程

第7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生态环境保护与再利用文化价值经济效益改造与重生绿色;节能;环保;绿色工业建筑

Abstract: The shorta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production itself, the formation of stop using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future generations is no longer destroyed, how to coordinate with th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pic. To create the overall image of green industrial buildings, energy-saving design,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ial buildings, industrial buildings, re-use in areas such as research, to seek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 of a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 and re-use, cultural values, economic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and rebirth, green;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industrial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以来,世界的经济文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和利用,从而使地球得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到令人触目惊心的严重破坏。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却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经济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因此,在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业生产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建筑物、构筑物除强调本身利旧和回收利用外,在功能的使用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以现有的工业发展的手段,不可能使重工业完全摆脱固有形象,但轻工业的生产已经可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其成为城市环境及城市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更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志。

例如,墨西哥城――一个程度水源和自来水厂,竟能建成为一个城市的公园。

如何让工业建筑不再远离城市,成为城市发展有机体中的一员,以环境保护、节能、工艺等方面进行合理化的升级。大部分的新工业园区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成为环境优美、高信息化、高技术化的新代表。改变了工业建筑一贯的冰冷、污染、破旧、城市环境杀手等形象,成为具有新的形象的明快的、洁净的甚至是优美的存在。旧厂房的改造不需要的构件可否进行二次利用,或作为城市其它景观小品的载体,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展现在市民的眼中。大部分的钢构件都具有灵活多变性,这就大大增加了建筑物可移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使其具有有机的模仿能力和可再生性。

工业建筑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被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所遗弃。而在简单的拆除重建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如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如大量建筑建筑垃圾无法在短时间内分解,而堆放又将占用大量的有机空间,并且由于无法二次利用,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显然,拆旧建新这种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已无法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并与国家提倡的节约型社会要求也不相符合。工业生产过后所遗留的建筑本身除本身产生以上的负面影响外,也见证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感的重要存在,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也正在升值。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工业遗产保护逐渐形成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保护工业遗产,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在制定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利用使工业遗产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

早在19世纪中期,英国就已经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了,并出现了相关工业产品的展览。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英国,伴随着机器的量化制造产生了大量的早期工业建筑,并且以工业建筑作为城市的发展依据,形成了特有的工业城市地表肌理。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使全世界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工业虽已被社会发展所淘汰,但其存留的大量工业遗产却越来越具有“化石标本”的意义,成为城市文化发展和历史保护的重要部分。

工业遗产的定义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通过的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中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建筑物、构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工厂、矿山、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筑物及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教育机构)也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

广义工业遗产:包括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加工业、采矿业等年代相对久远的遗址,也有人认为包括一些事前时期的成规模的石器遗址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矿冶遗址等。

狭义工业遗产: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以采用钢铁等新材料、煤炭和石油等新能源,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存。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工业建筑的保护不同于历史古建的保护,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改造使之重生。既保留了其文化价值,也使得满足新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工业遗产资源也是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不加以利用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

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包括:

(一) 文化创意产业区

(二) 工业遗产旅游区

(三) 公众游憩区(主题公园)

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创意是多方面的。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成功的将废旧的厂房加以利用,保留的厂房的原有外观及内部结构,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建成了建筑系馆。厂房独有的开放性大空间经过分隔后形成了适宜教学的环境;自然的建筑构件与新的钢构件相互交融,形成了鲜明的后现代风格;拆除后的原有的老旧设备及机器零件被放置在各处,成为了不错的建筑小品;厂房原有的清水砖墙与锈迹斑驳的钢条拼成的冰裂纹饰共同组成了宣传栏。整座厂房的改造从实用与经济上出发,在满足了使用功能同时处处透露出建筑独特的语言表达与艺术形象。

我国的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以上海苏州河沿岸的厂房和仓储建筑的改造为例,表现了这三种模式。

普陀人说:河岸的老厂房,见证着工业对上海的贡献;这些老厂房将得到充分保护与文化改造,见证文化产业对上海的贡献。

苏州河是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段的俗称。绵延的十几公里河岸成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高楼林立,工厂、仓库比比皆是,拥挤的伫立在河岸两侧。曾经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被无节制地向苏州河里排放,环境脏乱不堪,随着近些年的治理,已不复当初的形象。而大部分的旧有建筑依旧被保存下来,即保护了城市的部分历史,也保存了工业建筑形式和城市景观,使建筑资源得以再利用。

环境整改后的苏州河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在此落户,许多的厂房、仓库被改造为一个个别有洞天的艺术工作室:杜月笙的粮仓成了环境工作室,原来的荣家面粉厂成了艺术博物馆……这些工业建筑大部分被保留了建筑物的原貌,又给他们穿上新的外衣,利用现有的建筑表现手段新旧结合赋予工业建筑以新的形象。通过文化氛围的创造,使工业遗产集中地段成为具有地标特色的城市场所,给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空间。

原上海制剂厂的70米高的巨型烟筒,曾经因为又旧又丑被建议炸掉。但最终,它被保留下来并加以改造。变成了苏州河上一道亮丽的景观――“苏河烟雨”。当人们看到曾经黑烟滚滚的烟囱凌空绽放出朵朵美丽的烟花,绚烂的花雨从70米的高空飞泻而下,脸上无不露出惊讶而又赞叹的笑容。

上海世博会期间,苏州河“水上巴士”正式启航。这条由普陀区推出的10公里旅游航线,不仅串起了苏州河边20多处文化遗存和上海近百年的工业文明,更向大家展示了普陀区在城市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保护传统文化的实践。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意义

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由于人口规模逐渐增大,人均占有资源日益短缺,经济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量的旧工业建筑是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工业建筑的改造、整顿、再利用,延长工业建筑的生命力,并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在节约能源与资本方面,具有新建建筑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和特点。同时,遗存的工业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工业技术的发展程度,其本身具有那个时期的历史特征,成为城市文脉的承接者延续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特色。而随着城市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日益重视,通过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和再生,减少大量城市垃圾,对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一) 城市文化历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的实在载体,它具有多变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价值观等都不相同,而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大相径庭。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之一,在各个方面都体现着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存在于建筑中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与情感中,记录着城市文化变革的一点一滴。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工业建筑便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 城市生态环境

现今全世界都面临着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将会给城市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局面。不再占用大量的有机空间存放建筑垃圾,对原来遭受污染的土地经过净化后重新利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被应用到环境的保护与工业建筑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上。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就是利用原有的工业园区,通过融入建筑设计、景观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理念和手法,依靠生态技术的新发展形成的城市公园。将原有大量的闲置工业用地与建筑通过新技术手段改造后,增加了市民的活动空间,增加了的城市的绿化面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 城市经济发展

尽管不是所有的工业遗留建筑的改造都节约资金,但是大部分的变更功能的改造工程由于施工周期短,基础建设投资小,所处地段环境优越等原因,在综合效益上市占有优势的,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以把剩余出来的经济财力投入到更有益于城市发展的新项目中,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是利用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废旧工厂改建后形成的。大量的艺术家聚集于此,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更多跟艺术相关的行业也进入此地成立了公司。如今的798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此旅游,并由此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地球上有效资源、能源的加速消耗,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建筑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实践证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及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股绿色建筑的设计潮流,其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建筑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绿色建筑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建筑技术探索,着眼点是建筑节能,侧重于新型建筑材料研制、建筑构造改变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80年代中期,绿色建筑实验在一些国家开展,新能源技术、绿色种植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循环再生技术被综合运用到单体建筑。

进入90年代,绿色建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建筑师与其他学科专家广泛合作,通过多部门合作和综合设计,使绿色建筑研究从单体上升到体系,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中,提出了综合考虑能源、气候、材料、住户、区域环境的整体的设计观。阿莫里.B.洛温斯在《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这些研究和实践对于改变发达国家的能源和自然资源消费结构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并使绿色建筑理论成为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成为世界建筑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绿色建筑为建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框架,不仅仅从建筑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来考虑建筑,而且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研究自然、人与建筑的相互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主张“设计结合自然”的设计方法;提倡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设计是个综合全面的过程,设计中注重结合适宜的技术,通过合理的优化设计,实现建筑的绿色化。

1 绿色节能工业建筑设计

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工业建筑作为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建筑类型,为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实质,是以建筑语汇表述工业化的价值取向。

而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建筑常常是产生噪声、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场所,而反过来,环境污染不仅严重缩短了工业建筑的使用寿命,而且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工业建筑领域也应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在设计中予以注重和改进,体现绿色与环保。

1•1绿色工业建筑整体形象的营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工业建筑日趋庞大,工业厂房动辄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平米的规模不仅给生产带来方便,也需要更多现代技术的支持,这个大空间内有着多种功能的矛盾共存,种类繁多的设备、传送带以及各种动力管线给建筑提出了复杂的要求。与此同时,庞大的现代工业建筑群也意味着对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产生的声、光、热及各种排放物甚至工业建筑本身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的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营造绿色工业建筑整体形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有效地使用水及各种自然资源,使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至最低程度;尽量保持建筑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综合考虑建筑的地域环境,因地制宜。因此,绿色工业建筑整体形象的营造应从注重选址及优化布局结构两方面入手。

1•1•1注重选址

绿色工业建筑的选址应选择在合理的位置,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障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保证城市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生态安全。除通常考虑的建筑选址因素外还应注意如下原则:1)应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域,如森林、水体、自然保护区等;2)要保护场地的生态系统,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保持历史文化与景2观的连续性,保持场地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控制可能产生的各种污染排放;3)应注重减少场地水土流失,防止因建设造成自然灾害,增大绿地面积,降低热岛效应。

1•1•2优化布局结构

优化布局结构应强调整体概念,通过对结构本身的处理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工业建筑总图的节能设计对总体布局,厂房的布置和室内环境条件等应进行统筹考虑、全面优化,使方案既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又节能节地。在总图规划阶段时不仅考虑合理设计布局,避免人物流交叉;也应考虑如何结合环境以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将动力车间及公辅设施的布置靠近负荷中心,使得管线短捷,减少线路、管道的损耗以降低能耗;同时努力创造园林式工业建筑,将绿化引入工业建筑,一方面是出于节能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追求一种努力与自然接近的生活,为生产者创造一个亲切、舒适的劳动生产环境。

工业建筑的本质仍然是建筑空间,工业建筑提供生产活动的空间,公共建筑提供生活活动的空间,同样遵循一般的建筑创作原则。工业建筑最大的特征就是内部的生产工艺自身有一定的流程,并对所在的空间和环境有相应的要求和影响,高科技的生产空间和建筑设备化的发展趋势使生产设备和建筑空间互动结合。因此,利用生产特点及生产流程优化规划布局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保证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

1.2绿色建材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是人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环境和健康功能的世纪。要实现建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材观,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这个前提下考虑与建筑材料生产、使用、废弃等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生态问题,即建材的循环再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及与地球的协调性问题。

绿色建材具备如下特征:节约能源与资源,少有或不用天然资源及能源,大量使用工业废弃物,生产过程无毒害、无污染,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健康、环保、安全”的属性。目前应用较广的绿色建材主要以如下两种形式出现,首先是一些具备绿色建材特征的传统建材,如钢铁这一具有诸多优点的建筑材料,可大量减少混凝土和砖瓦的使用。建筑使用寿命结束后,建筑材料回用率高,有利于建筑节材;其次是以工业废弃物为原料,运用现代技术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可缓解城市环境负荷的压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要积极使用各种新型绿色建材,也要注重提升传统建材的潜力。

2.工业建筑的再利用

随着人类历史保护意识、人文思想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旧建筑的关注范围已从少量精品类历史建筑扩展到大量普通非历史性旧建筑。同时由于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大量的近、现代旧工业建筑面临着再开发的要求。

对于这些原有功能已经消失、被人们逐渐废弃的旧建筑而言,可通过新的功能植入建立起“形式”与“功能”的新秩序。由此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再创造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模式。

对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再创造,建筑不再被看作为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非生命体,而是看作一个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因此,旧建筑是建筑生命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断地对之进行更新改造并加以利用,可使它恢复活力,从而符合绿色建筑理论的循环使用要求,可以在对环境冲击最小的状态下创造出最佳效用。对于自然资源而言,进行再利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新的投资、资源能耗以及由于建造新建筑和拆除旧建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上海举办的2010年世博会在此方面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旧工业建筑再创造范例。世博会所在地原本是上海重工业厂区,如著名的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上海第三钢铁厂、上海港口机械厂等。它们代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变迁。随着世博会对土地的征用,所有这些工厂均被搬迁,而厂区内遗存的二、三十幢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以及散碎的钢铁部件,则在“可持续更新”的保护理念下通过运用“低技环保”理念和“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并作为各种不同的展示场馆和展品使用,不仅合理有效地保护了城市工业遗产,为上海世博会标识了工业和绿色融合的文化基因,同时也彰显出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与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

结语

我国目前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与自然文化遗产相比,工业遗产的价值长期被忽略。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的拆旧建新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的进程,对工业遗产中有利用的、合理的因素给予充分的利用,认识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并注入新的现代的社会标准才能够维护人类的良好生存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健康发展并且绿色建筑理论已经成为工业建筑设计领域新的潮流和趋势,绿色节能工业建筑设计必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巴塞罗那;波里诺地区;功能重构;MMPG计划

Abstract:The Barcelona City Council approve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Metropolitan Plan (MMPG)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Poblenou district in 2000. With the grid pattern of Barcelona Eixample kept, the plan transformed 200 hectares of industrial land into a multi-functional and innovative economic district to attracted the @ activities, and transferred the focus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the east.

Keywords:Barcelona; Poblenou District;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Mod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Metropolitan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31-03

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国家工业中心。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地方经济的变化,原先的纺织工业区逐渐衰败,留下很多工业遗存。借助1992年举办第25届奥运会之际,城市成功地实现了4.5km滨海区废弃工业地的改造,将原本堆满集中箱、废弃仓库、工厂等的废弃海岸改造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型休闲港口,带来城市面貌的极大改善。经过1980-1990年十余年不间断的城市建设,巴塞罗那城市中心的旧城区以及扩展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是在城市东部扩展区的边缘地带却仍然存在着相对衰败的工业区。

滨海区的成功改造大大增强了巴塞罗那市政府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信心,开始着手为东部工业区制定复兴计划,力图将拥有150多年历史的波里诺工业区(Poblenou)改造成为创新经济区。该地区改造是近年来巴塞罗那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贝塞斯河区改造”的重要组成,也是后奥运时代城市投资的重点。

1功能重构的现实背景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工业中心,其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2.5%,其中2/3以上来自制造业。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城市为保持在国家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开始关注经济结构的转型,将传统制造业转变为知识型产业。东部地区一直是城市的重要工业区,为此,城市发展战略向东转移,波里诺地区也相应地成为改造重点。

波里诺地区位于巴塞罗那东部与贝塞斯河流(Besos)之间的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塞尔达扩展区规划(Cerda Eixample Plan)将该地区作为城市工业新区,纳入城市的方格网体系,形成以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该地区一直以来远离城市中心,直到1987年制定第25届奥运会相关的大规模基础设施规划之后,地上铁路线拆除,对角线大街延续到滨海区,该地区才纳入城市体系,工业建筑沿对角线大街以及网格状街道线性分布。2000年市政府专门制定波里诺地区改造计划(MMPG),通过集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来吸引、鼓励新经济形态的发展。

2作为功能重构基础的MMPG计划

MMPG计划是针对1976年大都市区总体规划(PGM)的修订,改变了波里诺地区的功能,以22@(知识密集型活动)取代传统的22a(劳动密集型活动),又称为“22@计划”。规划范围西起扩展区中心的格拉利斯(Glorias)广场,沿对角线(Diagonal)大道两侧分布各待改造街区,向东延伸至滨海区的世界文化论坛场址。(图1~3)

MMPG计划从2000年开始,15~20年内实现,包括115个街区的改造以及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表1)。截至2005年9月,已有55%的项目开始施工,建筑面积达140万m2,占当年城市房地产市场总量的60%。

3功能重构的空间策略

MMPG计划提出“@活动”的概念,即与信息技术的研究、设计、出版、多媒体等相关的活动,具有在生产过程使用新技术,从业人员集中,产品具有高附加值,与信息、知识的产生、生产、交流直接相关,对环境无污染及破坏,可以在市中心发展等特点。波里诺地区将新建320万m2的@活动空间,使该地区由原先商品生产交换的中心转变为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心,并成为城市知识型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图4)

在具体实施中,该计划并没有将传统工业全盘置换为新型工业,而是保留了原先的部分功能,所有地块均采用新型工业及服务、居住功能结合的“复合街区”模式,创造城市居住、生产、服务功能的新平衡。每个街区的新建项目中必须有20%以上为@活动。这种多功能并存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知识型经济活动的交互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得生产与居住相临近,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功能单一导致地块活力的丧失。

在保证整个地区的知识型经济为主、多功能并置的前提下,对具体地块有一定的功能限制:同一地块内的生产类型必须相互兼容,摒弃会带来交通问题、环境污染和危险性的活动;办公活动进驻,避免地区内都是第三产业的商业活动;原有住宅可以不作改动,但是住宅改扩建项目必须统一立面并提供30%的面积作为社会住宅,由工业建筑改作住宅,其建筑密度不得超过原先的2.2倍;不允许超市进驻;住宅可用作旅馆、公寓或商住;服务设施必须满足PGM要求,提供充足的医疗、运动、休闲设施;提供科研、出版、培训等设施。

4城市肌理的延续与变化

波里诺地区恢复了塞尔达规划的方格网街区模式,即标准的113m见方的黄金方块以及20m宽的街道,对原先突破街区范围的大型工业厂房进行改造,保留蒸汽时代的砖砌烟囱等部分工业建筑遗存,其余部分按照方格网街区模式进行整合或拆除,恢复建筑内院的开放空间、服务设施、通风井等功能,形成连续的街道景观。(图5、6)

为满足街区的多功能使用需求,波里诺地区的街区建设开始对扩展区建筑普遍6层的高度控制进行调整,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高低错落的建筑立面,与工业建筑遗存共同构成街道景观的变化,突出该地区工业传统及地区景观特色,与扩展区的其他街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建筑设计没有明确的限制,提供各地块灵活改造的可能,既可以围绕地块四周分布建筑,也可以根据需要退让出一定的城市绿地。但是所有建筑必须与周边的城市环境相协调,在立面设计以及材料使用上要反映环境的历史特色,保持地区的传统记忆。在地区西部的格拉利斯(Glorias)广场处由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了水务公司总部阿格巴摩天楼,标志着波里诺地区的起点,是巴塞罗那这座平面型城市为数不多的摩天楼之一,与西侧的圣家族教堂交相辉映。子弹头造型的建筑外立面采用25种颜色的正方形铝板,与方形窗洞随机组合,远观效果类似加泰隆尼亚传统马赛克拼图,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图7、8)

5功能重构的基础设施及规划实施保障

5.1基础设施保障

MMPG计划的重点之一是基础设施规划,总投资达1.62亿欧元,对35km的街道进行改建,开辟公共空间,建设高效网络系统,提供新型服务设施,例如新能源、电信、气象、垃圾收集、噪音污染控制等。

基础设施的规划满足三项原则:可持续发展,减少噪音污染,使用可再生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节约能源,到2010年,波里诺地区的人流将实现70%的公共交通、步行或是骑自行车;服务设施均采用自由竞争的方式选择公司进驻,包括主要的公共服务如电信、电力等;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共同作为基础设施的用地,只有最主要的交通网络穿越公共空间,其他设施包括垃圾回收路线等全部设在私人空间,每个街区内部均设置机房进行城市资源的分配,在屋顶设置无线电通讯等设施。(图9)

5.2规划实施保障

巴塞罗那政府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经过奥运期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模式,即公众投资为主,公众、私人联合。这一模式是巴塞罗那奥运会成功运作的原因之一,在波里诺地区改造中也得到应用。

2000年规划方案得到政府批准并向公众公布之后,随即由市政府成立“22@BCN,S.A.”公司,专门负责波里诺地区的规划建设,并写入巴塞罗那城市中。政府完全控股的S.A.公司确保由公众管理地区改造的进程,其职能包括批准规划,起草、批准管理条例,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土地的公平买卖,与城市规划部门协作等。至于具体到每个地块,则根据地块功能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大面积城市绿地在内的43%项目政府直接管理;部分街区由公众、私人联合投资;旧工业建筑改造、住宅改扩建等项目由私人投资。

6结语

波里诺地区改造是21世纪巴塞罗那“建设知识型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内部进行的功

能重构,主要目的是将旧工业基地改造成为多功能并置的科技新区,巩固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领衔地位,适应当前知识型经济发展的趋势,采取的规划措施也是为了吸引各种@活动的进驻。就目前项目实施情况而言,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和机构进驻该地区,其中88%以上是知识型产业。

波里诺地区的功能重构吸引了城市建设后续10多年的大部分投资,将城市经济的重心逐渐吸引到东部,使东部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心,集中了当前最重要的建筑,如高速铁路终点站;世界文化论坛项目,联合大学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为该地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教育条件,更为该地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对其后续发展产生了持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Joan Busquets. Barcelona the urban evolution of a compact city[M]. Harvard College,2005.

[2] Tim Marshall.Transforming Barcelona[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3] Manuel Gausa,Marta Cervello,Maurici Pla.Barcelona:a guide to its modern architecture 1860-2002[M].Barcelona:Actar,2002.

第9篇

关键词:工业遗产;价值体系;现状;趋势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呼吁各国人民共同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并为此做出积极的贡献。而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者,反映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洗礼,近代工业遗产的时代特征鲜明[1],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但是,随着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与重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大量工业企业已经或正在面临搬迁和毁灭,众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将成为建设更新的牺牲品,破坏和遗弃已经使它们濒临灭绝边缘,工厂搬迁后留下的废弃建筑物和设备如何处理,如何保护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如何让群众参与到保护工业遗产的潮流中,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2]。

文章围绕工业遗产的概念、国内外发展历程、分级保护思想及保护模式进行简要探讨,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工业遗产已经是国内外的共识,从而唤醒人们保护工业遗产的意识。同时通过分析国外的发展模式,借鉴国外的经验,找出适合我国工业遗产发展的保护模式,并提出了下一阶段工业遗产的发展研究方向。

1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1.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处于萌芽阶段,50年代初,“工业考古学”这一名词进入学术界,与传统出土文物考古不同的是,工业考古学强调的是对工业革命及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的记录和保护,工业遗产研究正式开始。工业考古活动使人们萌发了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最初意识。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及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展开对考古活动的研究,并成立专门的工业考古组织[3]。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工业遗产的保护进入了发展时期,此时,工业遗产的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组织,各国开始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FICCIM)召开,会议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工业遗产的广泛关注;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促进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lCCIH) [4]在瑞典宣告成立,该组织后成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关于工业遗产问题的专门咨询机构[5];1986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地铁桥谷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

21世纪以来,工业遗产的保护迈向了时期,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在俄罗斯的下塔吉尔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专门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下塔吉尔》[6]。该不仅就工业遗产的定义、价值、保护进行了阐述,而且就关于工业遗产立法保护,提出了原则、规范、方法及其他指导性意见。2006年4月18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保护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工业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相互借鉴,共同保护人类文明的成果。

1.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大多数为针对某些具体案例展开研究。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进入21世纪,一方面一些学者对工业遗产开始了理论性研究,俞孔坚分析了粤中造船厂改建为崎江公园的典型案例[7],提出了工业遗产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贺旺提出废旧工业厂房区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分级保护的思想,关注对象从单纯的工业建筑物扩大到工业区域甚至更大尺度的工业景观,较早期的有较大发展[8] [9];庄简狄分析和介绍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并结合具体案例,试图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再利用途径[10]。另一方面,工业遗产的保护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1991年上海市政府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旨在保护1840年至1949年期间的重要建筑物,2006年4月,以“重视并保护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中国工业遗产论坛在无锡召开,通过《无锡建议》[11],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了一个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通知,要求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的重要价值,同时应该通过自身和各部门充分结合的力量实现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从而保证保护工业遗产活动的顺利开展[12];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这次文物普查将“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拓宽了文化遗产的范畴;2010年,将“一五”期间苏联在洛阳援助建立的厂房和生活区等作为“工业遗产街”被保护起来。自此工业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的一页,各地都开始调查区域内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并制定相应规划,使之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切实的保护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保护了工业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延续城市的文明。西方国家从开始的关注,后来形成系统的理念,到本世纪已经进入了实践研究,如德国的鲁尔区的典型案例;政府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使得工业遗产的保护逐渐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在研究深度上也在逐步加强,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保护模式。中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相对较晚,尚处于萌芽阶段,基础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仅局限于对个体建筑物进行保护,没有从全域的角度对工业遗产进行实证研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缺少一套国家层面上的规程来辨析工业遗产,大量优秀的、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被破坏,目前,完全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尚未建立,工业遗产也只是交叉于文化遗产的范畴。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

2 工业遗产的内涵界定

工业遗产的定义目前国际尚无通用的标准,一般来说,学术界普遍接受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下塔吉尔》中对工业遗产的界定,在中国,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的《无锡建议》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缩写为TICCIH)通过的《下塔吉尔》认为:工业遗产是由工业生产和工业文化遗留下来的产物构成的;这些遗留产物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留产物由建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制造厂和工厂,矿山和处理精炼遗址,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造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比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或者是教育机构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13]。

2006年4月18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的《无锡建议》认为“: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有历史、社会、建筑、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相关设备,相关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14-16]。

综上所述,国内和国外对工业遗产的定义包括三个部分:1)是什么——遗留下来的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2)具有什么特征——历史、技术、社会、经济价值;3)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建筑物、机械、磨坊、厂房、工程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地,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场所。笔者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工业遗产是拥有历史的、社会的、科学研究上的价值的工业遗存组成,这些遗存包括早期遗存下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如车间、厂房、码头等不可移动物;工具、器械、办公用品等可移动物;以及一些契约合同、手稿手札等记录档案的有形的历史文化见证;以及为人们所记住的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无形的意识形态”。本文的“工业遗产”的定义是从价值角度出发,这也是符合世界遗产、文化遗产等遗产界领域的价值衡量标准。

3 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系研究

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文化遗产的价值分为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文物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但是这不足以涵盖工业遗产的全部属性和特殊价值。随着工业遗产价值不断的被挖掘,以及参考郑乐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定,最后确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构成了工业遗产的基本价值[17-21],价值认定是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基础。

3.1 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遗产之所以成为“遗”,就是因为它的基本特性是历史性,工业遗产的最基本的价值也是历史价值。工业遗产是人类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长期作用的产物,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以及历史的考验下来的幸存者。它反映了其产生或发展的某个时期的与工业相关的文化、历史、整治、经济、文化水平,是过去某个时间、某个发展阶段、某个人物的重要线索和物证。工业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理应受到重视并长久保存,如果因忽视而导致这一宝贵遗产大量流失,无异于抹去了城市一部分重要记忆。

3.2 工业遗产的科学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业的发展,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机械的生产设备、工业生产的操作流程等方面,还涵盖了与工业活动有关的、记载当时先进生产水平的文字记录。保护各个阶段有典型意义的工业遗产能为后代留下相对完整的工业发展轨迹,同时某种特定的制作工艺或许正是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开创意义的范例更是意义非同一般,从而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如1921年兴建的大连金州纺织厂一纺车间率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锯齿形屋顶,体现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

3.3 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类型多样,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表现在不同方面。一方面工业遗产存在自身的经济价值,一部分价值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另一方面遗产各种隐性收益和联动产业,保护了工业遗产,避免大面积的拆迁废旧厂房,也就保护了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工业遗产经济价值的保护,以及当今利用比较多的是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相结合,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3.4 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

阅读一个城市,最重要、最直观的媒介便是这个城市的建筑,由工业遗产构成的工业景观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了城市坚实的基础和曾经的辉煌。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学标准,更是上升精神层面上,也就是说对工业遗产的认同不仅对工业遗产的物质实体与景观的美与丑在视觉、听觉、嗅觉上得到美与丑的认知,更是对工业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工业文化、艺术的认同。

3.5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其当时的整个社会所起到的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北京798艺术区,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援助,以及当时的建筑水平,包豪斯风格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当代它发挥了空间的优势,包容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反映了中国的艺术是包容的、开放的、大度的。作为城市景观一部分的工业遗产承载了社会的共同记忆,是普通劳动群众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对于长期在此工作的企业职工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价值。

4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保护工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一种传统,更是保护未来人类和发展的一种机会。我国近年来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虽然发展较快,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对试点进行旅游开发,同时对工业遗产主要是定性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未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需要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参与。

4.1 立法保护有待加强

我国目前无明确的针对保护工业遗产的法律,也没有对工业遗产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认定标准,造成工业遗产的大量流失,政府和人民群众还没有意识到工业遗产的独特的价值,以及一些开发商的唯利是图,致使很多优秀的工业遗产面临“流失”的危险。工业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学术界、艺术界的事,更需要政府和法律的支持,现阶段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对工业遗产进行立法保护,对于违反规定,毁坏和破坏工业遗产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厉制裁,为工业遗产保护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22-23]。笔者认为,首先对工业遗产的认定制定一个标准,编制我国工业遗产的清单,同时为此建立结构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业遗产法律保护体系,是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4.2 定性和定量研究将会相结合

在早期阶段,学者们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主要是在其定义、价值以及开发保护模式上进行探讨,多于在价值层面上进行分析,定性描述居多。对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中目前尚无确定可行的评价系统,不能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的分类,也无法建立保护分类系统。因此,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评估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利用数学方法以及一些计算机软件对工业遗产进行定量评析将会是工业遗产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4.3 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趋向多元化

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目前较多,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价值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有艺术区开发模式、工业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娱乐休闲产业的开发模式、专项产业型的开发模式、时尚文化型办公园区开发模式、高新科技型创意产业区的开发模式等[24],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将更趋向于多元化与多样化,原真性保护及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发展将成为保护工业遗产的发展主流。

4.4 多方参与机制保护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但是中国人民对工业遗产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工业化是环境污染的代名词的错误认识,导致大量优秀的工业遗产被破坏。为此我们应当结合多种手段提高民众的工业遗产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工作,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遗产的保护中来[25-26]。但幸而,近十几年来“工业遗产”这个词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所认识和接受,这个领域的保护研究也已经逐步开始并不断的发展壮大。

5 结语

本文是在前人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业遗产含义、发展及价值体系等方面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还不太成熟,主要是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对城市化建设的要求还很大,所以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事实上我国拥有许多价值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价值很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保护理论,运用到我国那些具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上。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工业遗产区别对待,开发出符合当地工业发展的最适宜的道路,挖掘出当地特有的工业遗产的地方特色,从而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业景观,这对于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工业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建设,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邢怀滨,冉鸿艳,张德军.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初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6-19.

[2]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15.

[3] Michael Rix. Industrial Archaeology[J].Amateur Historian,1995,2(8):225-229.

[4] http:///TICCIH.

[5] 董杰,高海.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及其非物质成分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7):452-456.

[6] TICCIH.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J].建筑创造,2006,(8):21-26.

[7] 俞孔坚,庞伟.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崎江公园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

[8]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5.

[9]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4):1-11.

[10] 庄简狄.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4(11):68-71.

[11] 王雪.城市工业遗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2]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无锡市文化遗产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文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3]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4] 姜晔.工业遗产保护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9-52.

[15] 阂洁.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80-82.

[16]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34-35.

[17] 张毅杉,夏健.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方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1):41-44.

[18] 张健,隋倩倩,吕元.工业遗产价值标准及适宜性再利用模式初探[J].建筑学报,2011(S1):88-92.

[19] 李先逵,许东风.工业遗产价值取向的评析[J].工业建筑,2011(3):38-40.

[20] 姜振寰.工业遗产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论[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4):354-361.

[21] 解学芳,黄昌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模式及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2-58.

[22] 蒋丽,吴鹏.浅谈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11.

[23] 李莉.浅论我国工业遗产的立法保护[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2):96-97.

[24] 黄翊,工业遗产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以福州白马河勺园1号创业园策划和规划改造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25] 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2007.

第10篇

关键词:旧工业区 改造 更新 

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应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根据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做出长远预见,任何城市的决策和争论,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纵观城市发展历程,旧工业区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重构,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旧工业区的改造,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许多问题,是深圳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1.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发展 

深圳是中国乃至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范。土地资源的紧约束条件迫使其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面对城市更新的难题。我国目前还处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还处于不平衡发展中,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较小,目前对城市更新的研究,更偏重旧居住区的整治、中心区的再开发、历史文化区保护的策略等,对于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一般都以实例介绍为主,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这股热潮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科学解决,有必要对不断影响其发展方向和方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近年来对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最近几年,受国外有关更新方式的影响,我国一些城市,如沈阳、广州等,也对此做了很多探索,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体现了后工业景观思想的广东中山歧江公园,注重生态平衡的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园林建设等。 

1.1技术进步的影响 

l8世纪以来,蒸汽机、电力等近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伴随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规模化的工业区完成了在城市中的集聚.而20世纪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变革,则使世界范围内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发生了新的重构.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型的物流方式以及土地区位级差的影响,使原本在城市中占地大、能耗高、污染重、利润低的传统工业区陆续关闭或外迁,形成了高层次管理部门在城市中集聚,而制造、生产等低层次部门在周边地区扩散的逆工业化现象,这成为了对城市旧工业区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原动力。 

1.2生态意识影响 

由于工业时代强调人对自然的挑战和控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试图解决生态与环境危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社会生态意识的觉醒成为影响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重要因素,并为科学的改造与更新指明了方向。 

1.3历史保护的影响 

审视国际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旧工业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自2003年开始有明显加速的趋势。人类社会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影响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重要因素。 

2.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的模式研究

2.1功能转换 

在新时期的工业环境下,产业结构升级、用地功能转换是旧工业区改造的主旨,更新模式成为激发旧工业区活力的重要方式。旧工业区强大的传统工业基础是工业模式转换的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吸引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进驻,实现旧工业区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先行,改善旧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企业与开发商进行良性的协商、配合与互动;提高大众对于工业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热情,对旧工业区进行科学有序的改造与更新,从而启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通过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再利用原有旧工业空间,赋予旧工业区新的游憩、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 

第11篇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北京;城市发展;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主的知识经济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工业社会。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三十年代,这是发达国家工业社会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工业社会。下面主要以美国、英国、德国为例,分析这些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城市发展过程中曾经面临的突出问题及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的经验借鉴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功能向服务型转变。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纽约等美国大城市不遗余力地推动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已相继建成以商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以中央商务区(CBD)为代表的综合服务系统。目前,美国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的劳动已占总劳动的60%~70%,其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中占主导地位。在服务业成为美国支柱产业的同时,其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也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控制力。

(二)以建设“边缘城市”和“无边缘城市”来替代“卧城”。“二战”后,由于工业城市的拥挤、高犯罪率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加之高速公路与家庭小汽车普及,联邦政府对新购房子的减税与贷款等优惠政策,大量城市中产阶级迁移到了郊区,郊区产生了大量的“卧城”,这些“卧城”于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对通勤交通也造成了很大压力。后来这些“卧城”在原有单纯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基础设施、社会配套服务设施等很多原来只有“中心城市”才具有的职能,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疏解了美国在工业化后期城市中心区所承受的压力。“无边缘城市”是一种很低密度的、以办公空间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无边缘城市”比“边缘城市”距离中心城市更远、土地容积率更低、建筑密度更小、城市与周边乡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边界。所以,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再到“无边缘城市”,反映了美国从工业社会的“单中心”到“多中心”,再到后工业社会的“无中心”的演变。

(三)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都市工业,振兴城市中心衰落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纽约以其临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大量移民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和工业革命提供的先进技术,成为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美国制造业中心。在美国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纽约城区地价和商务成本的不断上涨,许多原设于纽约的公司总部纷纷迁往市郊或其他城市,城市中心区开始衰落。据统计数据表明,1965年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128家总部设在纽约,至1988年仅剩48家。于是纽约开始对传统工业进行调整,保留一部分有城市特色和优势的都市工业和高端制造业,主要包括期刊杂志印刷业、各种科学仪器的生产和以非标准化的半手工方式生产在美国和世界上都具有较大市场的时装、手提包、小皮件、裘皮制品等非耐用消费品。以服装业为例,大批量的生产被转移到了郊区,纽约市则侧重于流行时装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重要环节,服装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市的70%。

二、英国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的经验借鉴

(一)住宅政策改革。英国自20世纪七十年代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随着整个西方经济的停滞,英国城市开始步入战后最萧条的时期。钢铁、造船、煤炭等传统行业不断衰退,大量老工业城市人口因失业而外流,同时郊区化的发展使中产阶级纷纷迁往郊区,导致城市内城财政紧张、不断衰落,沦为低收入、有色人种、移民聚集的贫民窟。内城的住宅问题主要集中在上个年代新建的低收入高层住宅区、老工业区和传统街区。为了解决所面临的住宅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住宅政策,如制定政策资助内城复兴和住宅整治,鼓励非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与住宅方面的投资,大力推行政府住宅私有化,大力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住宅建设方式等。经过20年的发展,后工业时期英国住宅发展呈现如下趋势特征:一是社区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可持续社区出现;二是私人投资在住宅市场占主导地位;三是带来了如超前消费严重、低收入街区贵族化与无家可归者增加并存等新的社会问题。

(二)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钢铁、煤炭、造船等工业和传统制造业曾经支撑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这些传统制造业不断衰落,英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刺激经济继续增长,于是开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在内的第三产业。通过进行金融创新改革、给予企业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出口鼓励等措施促进了英国金融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英国的现代服务业已经十分发达,成为支撑英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以伦敦为例,金融保险业成为伦敦最大的就业部门、最大的经济部门,也使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与此同时,伦敦还被称作“创意之都”,2001年伦敦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达到210亿英镑,约占英国创意产业总产值的1/4,创意产业人均产值约为2,500英镑,每5个新增就业岗位中就有一个来自创意产业部门。英国通过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在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中的完美转型。

三、德国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的经验借鉴

(一)对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随着德国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作用基本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基地和消费的场所,同时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趋势使得城市的许多功能从城市中心向城市郊区或更远的地方转移,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工业废弃地。这些废弃地对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污染,最初被视为经济衰退的标志而被彻底拆除,后来经过对衰退地区的考察研究后,德国对于一些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了综合改造和重新利用,挖掘其历史价值。

(二)将发展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旅游与区域振兴结合起来。最著名的就是鲁尔工业区的转型。鲁尔工业区曾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依赖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成熟的工业技术与管理经验,迅速成为德国乃至欧洲近代工业发展的重工业基地。后来随着区域的衰落,出现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德国开始对鲁尔工业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大力发展LOFT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遗产旅游,既能充分挖掘老工业建筑物的利用潜力,又能很好地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现在鲁尔区从一个污染严重、只适合生产的工业区变成集休闲、娱乐、购物、疗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鲁尔区是当今世界工业遗迹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区内80%以上的就业岗位来自于服务业,已经打出了“工业文化”的响亮品牌。

四、国际成功经验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启示

按照世界一般标准,判断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五项指标分别为:农业产值的比值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例小于10%;二产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小于三产;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大于60%;人口城市化率75%以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低于10%。与此相对照,2006年北京第一产业比重为1.27%,第二产业比重为28.72%,第三产业比重为70.01%,人口城市化率为84.3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5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4.5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8.94%,达到发达国家一般水平。按照普遍理解,自2006年以后,北京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实现中心城区的产业振兴。借鉴美国和英国在后工业社会重新振兴城市中心衰落区的成功经验,北京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智力优势、首都地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尤其是以金融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以都市工业、高科技为支撑的高端制造业,充分利用金融街、CBD、中关村等地信息、人才聚集的条件,打造像美国曼哈顿一样的黄金地区。

(二)搞好新城建设,防止城市过度蔓延。根据美国从工业社会的“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边缘城市,再到后工业社会“无中心”的无边缘城市演变趋势,可以判断北京目前正处于向边缘城市发展的阶段,即我们所说的新城建设时期。在这个时期,一要做好新城的规划和有序建设,通过新城来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产业和土地的压力;二要走节地型的欧洲公寓式郊区化之路,而不是美国蔓延式的城市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地少人多的特殊国情,我们要对郊区土地进行合理定价,严格控制土地容积率,避免郊区土地的浪费和城市的过度蔓延,最大限度地节约农村土地资源;三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美国郊区居住的蔓延主要由家庭小汽车的普及和独栋别墅规模的扩大造成的,而欧洲郊区的新城是以公共交通为主要通勤工具的,人们居住在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主的公寓式住房里,所以郊区化的蔓延程度远不及美国,大大地提高了郊区与农村的土地利用率。因此,北京新城的发展应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和公共基础设施优先的政策,限制别墅式郊区居民点的蔓延。

(三)将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旅游结合起来。根据德国的经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发展LOFT创意产业,主要是对工业建筑室内空间的改造和利用,是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二是工业遗产旅游,主要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北京目前对于工业废弃地的利用主要是以第一种途径为主,即发展LOFT创意产业。例如,北京著名的798工厂,原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大型电子军工厂,是我国解放后近现代工业文明史重要的实体见证,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价值,现在被改造成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取得成功。还有原北京朝阳区酿酒厂被改造成阿拉里奥艺术中心,现已成为北京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而首钢的搬迁,恰好为北京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提供了载体和条件。

(四)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减少两极分化。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美国为了解决中心城市衰落的问题,开始了旧城改造与城市复兴运动。改造后的旧城区变的十分现代化,但是房屋价格却比原来高出很多,原有贫困居民根本没能力购买,只能迁往城市其他贫民区或者更远的地方。旧城改造反而导致城市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为严重。这些教训是我们必须要吸取的。北京目前同样也面临着旧城区改造问题,已出现繁荣中心区与贫穷郊区的强烈反差,以及都市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趋势。我们应吸取美国的教训,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减少两极分化。旧城改造的“目的”不是为了赶走原居民或者穷人,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旧城改造能否成功,不能只看改造后的城区有多漂亮,取得了多少经济利益,也要看是否能减少社会两极分化,解决原有社会问题与矛盾。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美]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日]驮田井正.后工业社会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C].九州大学出版会,1995.

第12篇

关键词:场地;城市规划;场地踏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背景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用地面积紧张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选址相对远离城市中心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运而生。而场地规划设计是在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部分。

对于企业而言,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场地。通过对设计任务的深入了解,主要明确要干什么;通过对设计条件的搜索、整理、分析和研究,了解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从中启发设计构思,并制约设计全过程,最终保证设计成果的合理可行。场地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各种要素矛盾的过程,它存在于设计全过程。

2.场地自然条件

对于场地的自然条件而言,是指场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条件,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场地设计和建设产生影响。

工业园区建设不同于民用建筑,在设计时首先应以满足不同企业的生产需求为首要条件。如某厂其生产产品涉及到危险品内容,在场址选择时就有特别的要求。首先不得将厂址布置在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于九度的地震区;有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区;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卫生保护区;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和Ⅲ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恶劣地区,对于人流集散区需将其置于爆炸危险划定范围之外等。对于工厂内部而言,应合理利用地形,将危险品生产区、危险品总仓库区、靶场区、销毁厂布置在有自然屏障的偏僻地带。

3.场地建设条件

对于场地的建设条件而言,着重于各种对场地建设与使用可能造成影响的人为因素或设施。在工业园区内,主体建筑为工业建筑,因此自身用地条件和环境状况对工厂企业的生产和生活尤为重要。另外,工业园区多为位于郊区和郊外的场地,因此需更注重配套实施的自我完善。

场地的建设条件在现场踏勘时需要收集的场地建设资料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第一,对区域环境条件,如区域位置和环境保护状况条件有所掌握;第二,周围环境条件,如周围道路交通条件、相邻场地的建设状况、基地附近所具有的一些城市特殊元素;第三,内部建设现状条件,包括现状建筑物、构筑物情况、现状绿化与植被、社会经济条件,保护文物古迹等;第四,市政设施条件,比如交通状况、给水与排水接入点、供电与电信接入点、供热与供气接入点、基地高程等。如某所位于秦岭北缘大断裂的相对稳定盘,现场无不良地质现象,建设场地四周居民较少,山坡作为与外界的天然屏障,是建设危险品科研和试制的良好场所,这样的信息所表达的是场地的地处区域环境条件。

1.

2.

3.

4.场地的约束条件

为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为确保场地和其他用地拥有共同的协调环境与各自的利益,工业园区的场地设计与建设必须遵守一定的公共限制,其条件就是通过对场地设计中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的控制来实现的。通过对场地界限、用地性质、容量、密度、限高、绿化等多方面指标的控制,来保证场地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并与周围环境和城市公用设施协调相一致。

4.1.强制性指标

4.1.1.用地性质规定

用地性质是对地块主要使用功能和属性的控制。表示方式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城市用地分类类别和代号。

4.1.2.用地面积

用地面积是对地块平面大小的控制,单位为公顷。地块的大小根据规划项目的具体情况,一般划分不跨越道路,以用地性质和现状单位用地范围界线来划分地块,并便于用地的管理和划拨土地的方便。

4.1.3.容积率

容积率是指地块总建筑面积与基地面积的比值,单位为万平方米/公顷。容积率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合理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境、社会效益,涉及地块区位、建筑性质、建筑密度、高度、间距、环境景观等。如某新建开发区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设定下限,二类工业用地容积率不小于0.7。

4.1.4.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底面积占基地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单位为%。建筑密度指标确定主要考虑环境质量、地块区位、使用性质、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安全、卫生间距、气候条件和地形坡度、朝向等,并结合现状综合考虑。

4.1.5.建筑高度

建筑形体规定主要指对建筑高度的规定,是指地块内建筑最大高度限制,单位为米。建筑高度确定主要考虑土地使用、城市总体效果、空间轮廓、地块区位、建筑性质、建筑间距、容积率、街道尺度和城市消防、净空通道、高压走廓、景观视觉空间,以及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协调和地质条件等。

4.1.6.绿地率

绿地率是指地块中绿地面积总和占基地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单位为 %。对于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但因生产工艺等特殊要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20%,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如某厂区主入口绿化以道路、绿地有机组合广场,道路两边种植有行道树,沿建设场地台地间的结合处,集中布置为绿化带。

4.1.7.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应符合地方颁布的相关技术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4.1.8.公共设施配置

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应该根据不同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类型,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设施的效益,利于经营管理,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

4.2.指导性指标

建筑形式与风格是在分析当地自然地理、气候、社会历史、社会经济、社会习俗和居民意识的基础上,结合基地发展的要求,对不同景观区域建筑风格形式进行控制与建议,并可在城市设计中加以量化。

4.2.1.建筑色彩

通常指建筑的屋面和墙面色彩,主要取决于建筑形式,并考虑不同景观区域建筑环境氛围的要求。

4.2.2.建筑体量

主要通过建筑外墙最大面宽和连续界面的长度来控制,其竖向尺度一般用“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4.2.3.建筑环境

指对建筑起烘托陪衬作用的建筑外部环境因素,如绿地、广场、广告、标识、建筑小品等。

4.2.4.绿地

对创造意境和环境气氛十分重要,不同的建筑功能与环境对绿地的类型和布置要求也不同。绿地可分为种植性绿地、有水面绿地和有设施绿地三种类型,并根据人在绿地中活动的空间要求,对绿地的硬地率分别进行控制。

4.2.5.广告标识

通过城市设计准则规定广告标识,并与建筑和空间的组织相呼应,有助于形成美感和有节奏韵律感的商业建筑环境。。如我国兵器行业系统内,某厂区广告标识是这样:一级标识位于厂区出入口处,造型体量可以适度加大,强调其标识性,配置厂区总平面图,主要用于指示和引导进入厂区内的行人及车辆;二级标识位于厂区主要道路的交叉点,指示通往不同方向的厂房间及各种功能场所;三级标识主要是厂房的号牌,结合建筑入口立面统一设计。

5.结语

在城市工业园区的建设中,需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之上,分析场地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城市规划的要求等,明确影响场地设计的各种关键因素及问题。然后从全局出发,提出场地总体布局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实现这些可行性的优化可能及存在问题,才能为后续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