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3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春天来了,创新的春天也来了!
“天神”交会举世瞩目,“神威”超算雄居榜首,“天眼”开启搜寻宇宙,中国专利申请量首次在单一年度突破百万件,总量冠绝全球……不久前的一则消息同样令人振奋:太钢造出圆珠笔笔尖钢。
十年磨剑、五年“磨”出笔芯核心技术,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出炉,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但是,直至“太钢造出圆珠笔笔尖钢”这一消息传出,人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可以造出高铁、大飞机,怎么就造不出一个小小的笔尖钢呢?”同样的发问来自国务院总理。
2016年年初,总理发出“圆珠笔头之间”,引起业内强烈反响。在5轮近百次的试验中,太钢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稳定性、耐锈蚀性等7大类难题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终于啃下了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且在未来两年将替代进口。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光鲜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沉思。我国圆珠笔头生产技术及材料之所以一直靠进口,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但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或许是个关键因素,找不到突破口、研发不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只会止步不前。
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通行证。当今社会,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在独立的研发能力上,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只有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才不会受制于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只有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自。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一、二号”发射成功,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世界第一……这一项项攻坚成果,都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路线的成功实践,道出了“事在人为”的真理,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拿出足够的耐心、做出足够的努力,完全可能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奠定我们自己的技术优势。
开发当自主,创新图自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中,没有坦途,没有捷径,只有勇于开拓创新,不畏困难、不惧艰险,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关键词:自主创新;市场需求;实现路径;外企;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27-02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及利弊
首先对企业一般创新的三种路径进行解释。原始创新,就是创新主体独立进行的自主研发;集成创新,是指针对某些具有技术关联以及产业带动性的项目,将相关的各种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形成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及产业;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其他先进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研制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技术。
对一个企业来说,自主创新的根本内涵在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法都不能从技术方法上根本的摆脱对他方的依赖性。而对一家大型企业来说,原始创新并不一定要独立开发出所有的技术,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目标以及发展的战略,在某一个技术领域开发出品牌的核心技术,或掌握其中最为核心和困难的品牌技术创新环节,而其他辅助部分的研究与开发则可委托其他组织或企业进行。
集成创新又可以分为“官产学研”合作,集群大企业合作,跨国技术联盟以及跨国并购。“官产学研”的合作,是指企业和大学在政府机构的引导、扶持和资助下,共同研究开发某些技术,通过有效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实现自主创新的目标。集群大企业合作,是指通过区域的网络和地域优势,集群内部的某些企业在一定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共享,对某个核心技术共同合作研究,以实现其创新突破。跨国技术联盟,是指国内和国外的企业,尽管都存在某些核心技术的缺口,但通过建立联盟,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尽可能展示给对方,利用共同研发来接触对方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共同研发,取得新的核心技术和能力。跨国并购,是指企业通过跨国进行并购,并依此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在自身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合力,进一步对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进行创新。
集成创新在中国众企业因规模、资金、人力等不足以进行原始创新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创新的良好方法。然而在中国,很多企业却处于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产学研结合的体系未形成的局面。在很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韩国、日本等,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都很高,而且技术创新越是往高的阶段发展,对科研向往的依赖性就越强。虽然中国坚持不懈的在这方面努力,研发也一直呈现出上升的势头,但从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及科技人员的数量上来看,中国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国家虽然有很多优惠和支持政策想要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能力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结果却不容乐观,各个环节缺乏合作,没有形成合力,相互脱节而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运行网络。
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知识、技术、能力的结合,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品牌核心技术创新,但这种聪明的模仿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首先,中国这种引进后消化吸收的能力较弱。作为后发性的国家,这个过程本身是对先进技术的学习,但中国用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例却相当的低。其次,产业的关键技术容易受制于人。很多实践表明,我们并没有通过消化吸收换到关键技术,在化工、冶金、飞机制造、发动机制造等很多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有十年以上差距,很多高端产品依然依赖进口。在如今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往往都把技术创新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并通过各种技术封锁以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创新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技术封锁,另一方面我们又忙于消化一些甚至是处于劣势的引进技术,无疑会使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差距不断加大,不仅没有迎头赶上,甚至会丧失对本地市场的已有优势。因此,企业在整合一切可能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路径才是可行之路。
二、利用市场需求创新的实现路径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需求动力关系:需求—认知—行为—结果这一路径对企业创新路径进行分析的。因为生产源自于需求,满足需求才是生产的根本动力和目的。对此,首先将市场划分为已有市场和潜在市场。对于国内已有市场来说,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需求认识阶段。这是说通过某些方法挖掘出消费者的需求。这个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比如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谈等来获取市场的最新需求;第二,行为阶段。是企业将消费者的需求付诸生产研发的过程,又包括研发和生产阶段;第三,结果阶段。是对新技术或产品的检验,看其是否能被市场所接受并满足市场需求。能,则成功实现了创新,否则就需重新研发直至研发成功(如图1 所示)。对于国内潜在市场,创新的主动权掌握
图1 基于国内已有市场需求的企业自主创新路径
于生产者手中,消化者能否接受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新产品是由其创新程度决定的。新产品出现之后,消费者的需求自然能够随之建立。同样,这一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研发生产阶段。它是指企业先对国外先进产品进行分析研究模仿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出国内未有的技术并将其应用在新研发的产品中。这一过程又包括研发和生产两步;第二,诱导需求阶段。由于这种创新在国内尚未曾有过,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方法将其推向市场,诱导市场对其产生需求;第三,检测阶段。是检测产品经过诱导需求后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即检验企业创新是否创新。如果新产品被接受,则创新成功,否则就需重新研发生产(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国内潜在市场需求的企业自主创新路径
三、国外自主创新实现路径的比较分析
虽然国外企业在创新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方面千差万别,但就其常用的方法来说,这些创新存在有很多类似的特点。(1)将自主创新的经验总结成系统的方法,并将其推广应用。国外一些较为领先的大型企业认为创新是一种系统的流程,而不是偶发事件。因此,他们会想尽办法来缩短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时间,同时将从解决这种问题的努力中提炼创新方式和方法并将其系统化,以使其一直处于本行业的领先地位。摩托罗拉公司以及其开创的六西格玛方法就是最典型的代表;(2)根据实践结果进一步完善创新方法。国外的很多企业,在运用创新方法时,不仅仅对新引入的方法进行深刻的学习,对其进行各种培训和应用,还根据各个部门人员的经验进一步改进完善,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体系;(3)在企业高层的全力支持下推进创新方法的实施和应用。从国外企业实施创新方法的实践中看,企业内推动创新以及推广应用离不开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种创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成败与否取决于高层推动的决心和力度。福特公司推行六西格玛法时,基本上所有高层领导都被要求和黑带大量合作,英格索兰公司在推行这种方法的初始也要求所有领导都要经过培训并参加改善,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实施此法时也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的强力支持并持续加强,三星在推行TRIZ时从公司总裁到各级员工无不学习培训;(4)创新方法的推广需要系统的培训。创新方法能在企业中成功就用并得到推广,除了其自身的适用性外,关键还在于能够成功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的人。所以,国外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人员的系统培训以促成创新方法的有效应用;(5)注重使第三方力量参与到创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中。国外的第三方力量如咨询机构等相当发达,国外企业引入这些力量来解决各种企业问题的现象十分普遍。
四、总结
从上述各种经验可以看出,企业在恰当的时候引入适合企业的创新方法对企业的创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中国很多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出现不少知名企业,但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依然亟待改善。所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要从新产品的研发、市场的突破以及对后续技术的掌控等各个环节都取得成功。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方法获取技术整合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在起点上展开充分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在高起点的技术学习中,通过充分的消化吸收,领导高层从上至下的支持和培训,运用集聚战略,对细分市场进行占领并实现突破,不断优化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崛起。
参考文献:
[1] 李明惠,杜吉泽.大企业集群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1,(43):23-27.
[2] 文丰,翟青.自主创新实现方式比较及其路径演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0-14.
[3] 周怀峰,郭玉杰.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企业自主创新路径[J].软科学,2011,(25):27-30.
[4] 朱建民,魏大鹅.中国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7-23.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发展实践和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借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面临经济发展转型既是一个黄金发展的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的时期,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国家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自主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自主创新体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日本和韩国。另外一种是不重视自主创新,只满足于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形成对国外技术和资本的严重依赖,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社会动荡不安。如南美的一些国家。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壮大,其支柱产业如汽车、造船等都是学习日本的,但走到今天,韩国已不完全是模仿日本。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不仅击败了日本索尼公司,而且在全球品牌价值竞争中超越了百事可乐,位于全球第二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基本国情有了更科学的把握和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人口压力突出、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薄弱。由于创新能力的制约,我国资源的利用率低,物耗、能耗居高不下。当前,资源的制约瓶颈日益显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维系。如果不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我国的经济虽然可以一时快速增长,但走不好也走不远。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尽快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已成为我们内在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节能降耗关键性技术,降低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1.8∶48.7∶39.5,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比重过大,高耗能、高物耗的重工业比重增长偏快,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省比全国平均数还要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在我省也有突出的表现。首先是服务业的比重较低,2006年,我省服务业比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低10.2、4.3和8.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二是传统产业、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2006年,我省烧碱、棉纱、棉布的产量居全国第一,农副产品加工成为工业生产领域最大的行业。而江苏和广东最大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三是工业结构明显偏重,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比重高。2006年年底,我省轻重工业的比重为34.1∶65.9。四是产业链偏短,制约了附加值的提高。五是投资结构不合理。2006年,我省传统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3%,其中,重工业55%,高新技术产业只有13.7%。而江苏、广东在电子信息、汽车和汽车装备业的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是26.7%和21.6%,外商在我省的投资中重工业占到6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仅为10%。上述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我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与江苏对照,2006年,我省生产总值比江苏高202亿元,但地方财政收入比江苏少300多亿元。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制约了研发经费的投入。2006年,我省的研发活动经费为234.1亿元,是江苏的68%,占GDP的比重是1.06%,比江苏少0.54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必须痛下决心,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创新的驱动,转变发展方式,调高、调新、调清、调优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共同体的同时,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承受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上占据优势的压力。首先,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20世纪,美国经济增长来源的70%至80%归功于技术进步。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失落的10年后,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科技进步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自主创新关乎国家安全和独立。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有政治独立。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于东南亚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依赖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仰人鼻息,为人左右。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多年来,我国核心技术装备形成了严重的国际依赖,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单纯依靠引进设备,不注重消化吸收,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即使引进了先进技术也不等于引进了技术创新的能力。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是组织内生的。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以市场换技术无异于与虎谋皮,只能是以市场换产值。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来参与全球的分工,只能从事具有高度可替代性的低端生产活动。这种依靠低附加值、加工组装活动实现大量出口的方式,不仅引发了国际反倾销的浪潮,而且在付出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之后,我们获得的实质性收入并没有多少。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竞争优势的最大障碍。如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不仅会使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付出过高的经济成本,更迫使我国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中受制于人,甚至有可能被长期锁定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实践已经证明,提高竞争能力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只有获取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打破国外垄断。例如过去装一个心脏支架需要五六万元,现在,威高集团可以做到和国际水平差不多时,心脏支架就降到1万多元。第三,自主创新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利用技术优势,试图掌握控制事关全局利益的战略资源。因此,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我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注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搞好产学研结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有国家的战略部署,区域有区域的发展思路,企业有企业的经营对策。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前迎来了经济转型的阶段,并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破了单纯凭资源投入、人力消耗带动经济增长的瓶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自主创新上有三个舍得:舍得名誉、舍得时间、舍得投入。即不因发展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见效慢,有些名誉会受到影响而放弃。因为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是今天投入了明天就能产生很多GDP,发展有一个周期,研制一个关键的核心技术需要时间。下决心把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自主创新,深圳的战略性投入产生了惊人的效应。自主创新极大地提升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发展方式实现了由依靠“三来一补”到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了由依赖外资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再看看我们周边。在原始创新方面,经过4年的攻关,年,*集团成功开发出了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成功的视频处理芯片,该集团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13项。科技竞争中,时间和制高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抓住时机,占领制高点,我们就占领了市场。在这方面,威海就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三角集团有限公司走上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获得了殊荣;威高集团通过与国外院所的合作全面实施了技术联盟战略,从一个2.5万元起家的乡镇小企业一跃发展成为总资产18亿元、国内最大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还有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与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近三年公司研发生产投入均占销售收入的7%以上,公司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2.5亿元、年销售收入3亿元的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实力最强的空港设备生产企业。
最近,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致信*,建议发展现代造船业,特别是对制造豪华客船、远洋渔船这一战略有很多很好的设想。因为造船业在拉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更强的力度。威海有发展现代造船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制造业优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核心造船技术做起来,把自己的造船业做起来,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自主的现代化造船业。
关 键 词:企业战略;自主创新;核心能力;企业文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 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 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 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 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 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 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 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 。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 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 同特征。
一、 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 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 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 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 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 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 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 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 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 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 。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 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 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 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 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 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 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 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 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 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 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 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 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 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 ,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 ,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 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 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 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 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 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 能力。
二、 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 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 epreneurial 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 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 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 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 ark et 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 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 ,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 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 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 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 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 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 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 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 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 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 欲望、 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 首创精神、成功的 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 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 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 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 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 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 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 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 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 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 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 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 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 [ 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 表 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 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 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 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 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 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 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 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 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 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 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 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 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 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 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 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 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 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 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 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 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 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 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 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 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 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 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 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 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 P. Robbins)和库尔塔(M. Coultra)认为, 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 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 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 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 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 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 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 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 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 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 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 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 。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 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 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 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 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 。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 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 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 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 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 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 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 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 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 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 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 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 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 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 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 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 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 中国 科技产业, 2005(3):16-17.
[2]朱高峰. 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 光明日报, 200 5-11-13(A3).
[3]王元. 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 深圳特区科技, 2005(7):56 -57.
[4]彭纪生,刘伯军. 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科学学研究, 2 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集团 经济研究, 2005(9):68-69.
[6]毛建军. 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 科技促进发展, 2006(6 ):36-46.
[7]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36-45 .
[8]李宇,高良谋,关伟. 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 态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 企业家的职能[J]. 冯文光,译. 经济社会体 制比较, 1988(3):61.
[10]Hamel G, Prahalad C K.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 Bosto 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57.
[11]Christensen C M, Bower J 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 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197-218.
关键词: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1.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自主创新就是指国家或企业通过自身的学习与研发活动,突破技术障碍、探索技术前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快速使其商品化,从而为企业获利。我国超过80%新产品的开发都是通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得以实现,所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科技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几年,总体上河南省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已经拥有了比较扎实的创新发展基础。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越过了国际上公认的临界点,而GDP总量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位于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平顶山市地处河南省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较强的居民消费能力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为平顶山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地理环境。平顶山市创新资源比较集中,在研发上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学科布局。但总体上平顶山市中小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处于劣势地位,提升这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2.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2.1自主创新外部环境不完善
自主创新融资渠道不健全。目前平顶山市中小企业依然普遍存在资金瓶颈,尽管近年来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为中小企业融资解决困难,但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十分艰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资金投放效率不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从人均指标来看,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相关基础指标在全国排名严重滞后,每万人研发人员数、每10万人研发机构数、每万人研发资金等平均指标均位居全国20位之后。平顶山市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基础指标更是严重落后。以上表明,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视还不够,科技创新投入较少,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较弱,社会创新氛围和政府支持创新的力度有待提高。
2.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原动力不足
自主创新层次较低。目前平顶山市很多中小企业的研发行为多是自发而非自觉的,是对市场被动的应对。近80%的中小工业企业无科研活动。由于本身不掌握核心技术,处于利益链的最底层,这样直接导致我市的中小企业获得的利润很低。
中小企业重引进、轻消化。中小企业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引进为主,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平顶山市中小工业企业由于这两年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活动明显减少,甚至基本暂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匮乏。中小企业在很多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缺少吸引优秀技术研究人才的条件,而且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企业引进不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出于成本方面的多种考虑,中小企业也更愿意接受“技工”而非研究人员。这都会使得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原动力不足。
2.3产学研合作缺乏动力
产学研合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平顶山市作为一个普通的中西部城市,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利润较低,技术基础比较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而自主创新的所有成本与风险又比较高,这都是这些中小企业所无法承受的。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80%左右的研l人员,实验设备完善,科研条件优越,但是对实现市场应用缺乏方向性,尽管每年取得很多项科研成果,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却很少。所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非常需要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但是很多中小企业普遍并不重视产学研的合作共赢。产学研之间还存在沟通障碍。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中小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沟通交流上存在障碍、不流畅,从而大大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效果。所以二者之间需要紧密沟通合作。
3.加快提升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1优化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平顶山市政府应当在财政、税收、融资等各个方面都予以支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积极建立多元的创新融资环境。平顶山市政府要建立创新金融的外部支持环境,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融资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市政府应该积极实施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采购中政府要加大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政府要尽快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全面转型,全力服务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要尽快建立与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以体制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速度,让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公布自己的自主创新成果,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从而使中小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促进本市地方经济的发展。
3.2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营造自主创新的内部氛围。中小企业应形成一种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形成自身的自主创新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平顶山市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发挥本市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优势。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增加他们追求自主创新的责任心、自觉性,提高他们对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的了解和把握能力,以此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关键词: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20-1
0 前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从政治经济方面讲,没自己的核心技术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自主创新实际上是国家的自主,是站在整个国家利益上的自主,是代表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自主。”这无疑是指出了自主创新的紧要性,现阶段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在我国占相当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自己的技术体系,在国际竞争中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出口经济增长。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种种现实挑战,简单给国外企业代工赚取利润的企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倒闭,而像联想、华为、海尔、奇瑞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却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在危机中把握机遇,实现了新的跨越。这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企业要想在这场国际竞争中保持前列,必须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市场上才能站住脚跟,打破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窘境,实现经济转型的新发展。
自主创新的主要方面在于技术创新,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深圳特区发展30年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4多家,国内专利申请量最高,从成功的典范如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身上我们分析出以下的几点策略,为其他企业在技创新道路上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1 进行自身内部因素分析,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策略
自主创新并不代表与世隔绝,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胸,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理念,这有助于缩短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看清企业当前的整体概况,选择合适的创新战略,以韩国现代汽车和大宇汽车为例,在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大部分市场份额被韩国大宇汽车所掌握,因为该企业成套引进外国公司的技术,模仿相关汽车产业,批量生产,产生了一部分市场利润。而现在统计中国汽车市场不难发现韩国现代汽车已经远远超过大宇,正是因为现在汽车集团采用的是引进部分技术,从世界上20多个汽车企业中筛选,再不断实现自我技术研究上的创新,最后超越对手。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避免大企业的兼并和在高科技浪潮中被淘汰,就要特别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确保在复杂的市场竞争和金融危机冲击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从模仿创新到合作创新,再到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之路。
2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现技术突破的内在性
通过专家长期对石油行业的跟踪了解发现,石油技术的转移性差,主要由于世界各国所分布的油田实际情况不相同,技术的转移实现程度较低,在中国大庆油田建设时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高含水区块的石油勘探技术在当时都是自主研发出来,并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引进和模仿,到现在中石油依然是完成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购买辅助技术,在国际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一手掌握知识产权,直接实现通过向其他国家输出技术,转让技术就可以获取高额的技术使用费,与中国制造业贴牌生产赚取辛苦劳工费形成鲜明对比。
3 实现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将技术转化成实际经济效益
我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多方面的困扰,主要有几个方面: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企业承担风险能力不足,社会资本不愿投入创新等等,对此技术的创新一定要以市场为前提,以“市场换技术”的教训告诉我们丢市场不能换来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是要靠自己扎实根基,不断创新得来的。录像机技术最早是在1951年被美国的RCE公司研发出来的,最后得到很好的市场效益确是被AMPEX公司推广的,到现在还有很多好的技术没有被市场推广,没有与市场对接,导致资源的浪费。企业的营销能力也技术创新的关键一环,要实现自己独特的技术―市场模式,加大对知识技术的保护。
4 实现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来推动的良性合作模式
为鼓励自主创新,国家近年来已出台了90多项配套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作用,企业是最直接与市场接触的主体,要多让企业发言,自主创新,政府起到扶持的作用,避免大操大办。作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省份,江苏省政府自2004年起设立重大成果转化转向资金,为科研单位和企业搭建了合作平台,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专项资金的帮助下,江苏省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径。2009年江苏沙钢集团成为中国惟一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全是依托这条新路径的帮助,在企业自主的研发和政府协作的作用下,沙钢新开发了5大系列30多种板带线材产品,其中以西气东输二线研发的X80管线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一步步不断改进,从企业自身出发,扶持企业挑起啊自主创新的大梁,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辅助,让创新主体活力奔涌。打破科研立项单纯由院校专家决定的现状,增加企业在项目评审中的发言权,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由企业选择技术,以市场所产生的效益作为重要标准。着力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为技术创新人才设置一道心理保护屏障,使技术创新人才既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最后是培养更多的技术创新人才,打破应试教育,为技术创新储备足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忠朝.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J].中国科技产业,2005,(3).
[2] 王国锋.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高新技术产业化,2006,(1).
[3] 陈朴,蔡兵.广东高技术产业“双低”问题形成机制分析[J].高新技术产业化,2006,(1).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学技术;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000万工人解聘。有人称中小企业遭遇“寒冬”。
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二届广东中小企业经济论坛暨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经济论坛”会上,经济学家把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归结为“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是的,这三个原因目前对中小企业影响确实很大,但这仅仅是外部因素,中小企业不可能改变经济环境,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在新的复杂环境下,既要应对国内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又要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它们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小企业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发展壮大,这就必须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并非某项单一的能力,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科学技术上,也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对于占大多数的生产型中小企业来说,新产品的研发,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无疑是核心内容,起着骨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提出:我国目前“生产能力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产品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而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些产业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国内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比如我国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由于解码芯片、机芯等核心元器件靠国外进口,交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一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我们辛辛苦苦干活的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元。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国企业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导致我们只能处于经济链条中的未端,“双低”使得我们只能靠数量和价格与别人竞争,从而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纷纷倒闭。如果企业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又结合不好,使本土的创新成果不能很好转换,企业就不得不依赖国外引进,而且越是高新技术设备就越依靠进口。有关专家统计,韩国和日本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费用比例是1:10,而我国则是10:1。就是说,人家拿1块钱引进,10块钱用于自主创新,而我们刚好相反。10:1导致的不仅仅是多花钱买技术,关键是要重复多花钱。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技术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再陷入”的恶性循环。历史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动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角色,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广大中小企业,要千方百计突破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软肋的限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特别是对于实力比较弱小的中小企业。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观点: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动辄数亿美元,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还没人家的研发经费多,怎么和人家拼研发?言外之意,拼不过干脆放弃。这是一种悲观和保守的论调,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观点是:不做,永远也不可能突破,最终形成的是恶性循环。自主创新要先从点滴做起。我们虽然资金的绝对最小,但是只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突破,并非一点优势都没有。海信公司在电机机芯片上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论集成电路,海信与别人比没有优势,但是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电视机芯片上发力,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说,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都进行原始创新是做不到的。创新应当是分层次、有分工的,有的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更多的企业只能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大多数企业需要借势登高,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获取具有先进实用技术的项目成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面临的难题,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项目、人才和资本的结合。
人才匮乏是困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头疼事,根治好象很难,但解决起来并非没有药方。江苏的一家化工厂,产品质量长期达不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直接引进技术,价格太高无法接受,靠自己的科技人员机关,时间又不赶趟。后来,他们在“宁交会”上与一位“海归”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3个月后,“海归”解决了技术难题,公司为此仅支付了12万元。这说明,要解决人才企业不能仅仅着眼于内部,要走出公司的围墙,利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多渠道、多方面地利用人才,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不拘一格不仅仅指人才的不同类别、国家,还指不同的使用方法。有的是招人麾下,有的是合作,有的是委托开发。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技术溢出;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07-02
1 从技术输出方分析原因
作为国际技术交流的载体,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主要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两种途径实现。然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技术转移的先进程度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状况,这里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中国市场国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使得跨国公司必须向中国转移新技术。但是,下列几种情况会弱化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1)引进技术的先进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存在“后发优势”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得到普遍共识的重要观点。而引进先进技术是经济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渠道。然而,在我国,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很多仍然偏低,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即使在利用外资中获益匪浅的汽车、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对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也进行了封锁。因此,很多核心技术是难以买到。
(2)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方式。对于产品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跨国公司一般采用内部化转移的方式。技术转移主要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内部进行,这种方式决定了部分当地或国内的厂商无法融入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体系之中,技术的溢出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进入21世纪后,跨国公司业务外包的现象大量增加。业务外包虽然是和内部化方向相反的行为过程,但它们都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当市场的不完全程度很高,通过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很大,即内部化收益很高时,企业便选择市场内部化进行技术转移。当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内部化优势较低时,特别是有些产品所包含的技术已经相当复杂,一家企业只要掌握产品技术系统中的某种核心技术,其他企业便无法进行复制,企业只要把产品生产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便不用担心自己在该种产品生产中拥有的垄断优势。因此,生产环节的可分割性和产品技术的“黑匣子化”为跨国公司把业务更多地外包提供了可能。可见,跨国公司的业务外包和技术内部化转移一样,也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3)技术的“挤出”效应。部分行业由于跨国公司进入后造成部分内资企业的市场萎缩,使我国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产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主导权失控的困境,可能迫使中国企业放弃已有一定基础的技术开发能力,转而依靠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技术“挤出”效应。
(4)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局限性。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载体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包括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市场开拓效应,使技术和管理等从外商投资企业向我国本土企业扩散,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跨国公司技术内部化转移方式、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经营方式转向独资经营方式等也抑制了技术的溢出效应。
2 从技术接受方分析原因
利用外资是东道国获得外部技术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东道国能否从技术转让和技术外溢中内生技术创新能力,则还取决于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从我国现有情况看,由于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都相对较弱,因而基于FDI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对FDI技术依赖性,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反而弱化了。具体来讲:
(1)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缓慢。②从成本和收益来讲,由于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相对先进性,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程度尚待进一步改进,故对微观主体来讲,与自主创新相比,技术引进、模仿的预期成本较低,预期收益较高,因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就弱化了。③一般来讲,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利益的驱动和竞争的压力,而市场机制越健全,其竞争压力的传导机制越完善,因而经济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就越大。
(2)研发基础薄弱,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中能够用于技术研发的支出有限。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R&D经费支出还是偏低在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研发投人强度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R&D经费资源不足,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同时,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
3 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尽管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跨国公司逐利性的本质以及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难以买到的。而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甚至可能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国一方面应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引导、鼓励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具体来讲:
(1)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东道国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的主要途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企业要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不仅是为了形成生产能力,而且要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政府可通过政策措施(例如,采取税收、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价格杠杆的作用,鼓励企业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风险主体和利益主体。二是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促使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研发中心及其有效运行机制。三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四是鼓励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同盟,以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1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核心技术不足与知识产权壁垒制约
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增加与国产设备开始走向全球竞争市场,核心技术不足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变成了阻碍我国通信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冲突。伴随着我国通信设备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加大的情况,遭遇的知识产权壁垒现象逐渐增加,为此得付出更多的相关知识产权费用。同时也引发了产品附件费用并不高的现象。在“十五”期间,我国手机生产的年均增长速率达到了42%,2005年手机生产数值是三亿部,然而因为缺少关键技术与自主研发的能力,导致手机的芯片等核心部件都得依赖于进口,从而让产品的附件值往往较低。
1.2我国的通信网络设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
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跟世界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会发现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产业链的总体竞争水平上,这些在我国完成起始创新的时候呈现的更加突出,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效率与质量。我国的通信技术创新还停留在集成创新与引进理解借鉴再创新的基础上。通信产品的全球竞争不再简单的是设施本身的竞争,更是包括了系统、芯片、器件等在内的总体产业链的竞争。
2我国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
2.1我国通信技术的创新体制架构
从全球所有国家通信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经历来看,可以从中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制定国家ICT顶层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其次,紧密的把握住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机遇期,选取战略目标;然后,政府带头组织重要项目,完成重要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再然后,把应用放在首要关注的位置,通过市场做导向推动科技的进步;再然后,利用知识产权与技术规范达到通信科技的优势;最后,相当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大致的架构如图1所示。
2.2增强企业在通信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
国家要加大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营造积极的政策鼓励氛围。企业需要加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相关投入,不停的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运营商在通信业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发货出关键作用,在通信技术创新中完全的发挥应有指引与互联网验证示范作用。制造商在通信业务创新过程中负责带来技术上的支持,同时把业务创新当作指引,在通信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中形成关键性的效应。科研组织在通信技术创新过程中要起示范与公众服务的作用。高等院校则负责产生根本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2.3增强政府在通信技术创新中的指引作用
主要包含了政府制定与施行通信行业发展政策、技术发展政策、通信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制定与发行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详单,组织施行规范和知识产权战略,对重要的通信技术创新施行战略性的政府投资,创建与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购买制度与企业购买支持制度。利用增强政府主导,加速推进产业应用,完成通信技术创新的要求,指引创新的方向。新和互联网应用当作首要出发点,加强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密切关联,激发且统一生产学校研究的技术创新资源信息,根据市场化效益分享体制进行共同合作的技术研发,组织技术试验和互联网示例。打破核心科技、探讨制定的标准,完成知识产权,构造产业联盟与技术联盟,完整产业链的构建,一步一步的完成政策的指引、市场化运转、生产学校研究的高效合作的通信技术创新利益整体。
2.4加强我国通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我国通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要进一步的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要继续推动科技创新的体系与制度的改革,利益改革来改善技术资源的调配,完全表现出政府在创新中的指引作用,增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动地位,协调统一创新的资源,创建一个以企业为核心、市场做指引、生产与学校研究想结合的计算创新体制,达成通信科技创新效益结合体。
3结语
论文关键词:技术引进;对外贸易;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凸现。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本国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技术引进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表现
1.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方式除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与技术,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作股投资,补偿贸易等,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方式;大规模成套设备引进逐步被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所替代。这说明我国企业对技术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技术引进目标更加明确,方式灵活多样。
2.引进技术的来源多元化
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转让技术政策出现变化。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地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香港,意大利,法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部分发达国家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并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合作达到重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二、我国在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技术引进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
受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只是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发达国家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产业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2.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技术装备落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中型企业反应迟钝、复苏缓慢,必然阻碍技术引进向结构优化、有序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制更为重要。
3.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
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8左右,因而能做到第一台设备引进,第二台自主制造,第三台即能出口。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07.这就造成引进再引进,重复引进,长期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推进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体系,在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技术引进工作进行联合行动,开展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参加的方式,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共同开展投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等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和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力度,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促进体系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要求,重点支持企业引进电子通信、生物技术、民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清洁发电、新材料、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具有市场潜力且在未来竞争中将取得优势的或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
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通过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技术合作牵线搭桥。
3.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与创新的引导
由于技术的扩散和外溢,它具有一定外部性,政府应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加强引导与投入,这并不是忽视市场的作用,而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现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应利用产业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急需的引进技术与二次开发创新给予支持和引导,解决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资金瓶颈。建立公用科技信息平台消除国内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分离,使国内自主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地结合。
4.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和自主创新工作结合起来,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工作。国家要提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有利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财税、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政策,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又要切实做到真正引进了“技术”,探索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7月.
[2]李喜岷:中国技术引进问题及其现状研究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1.3.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今年两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深刻领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实质,充分利用国家战略的机遇,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对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我国各类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蛟龙号”完成7 000米深潜试验及科考作业,航空母舰正式交付使用并成功完成国产舰载机起降,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电脑软硬件、智能手机、彩电等企业,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深陷“缺芯少魂”的困境,本土企业沦为国际产业链的打工者。
当今世界,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减弱,大多企业正处在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国际国内经济、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谋划、超前部署前沿科技,努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充实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行动。十报告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就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同时,各部委也在迅速行动,正在酝酿和出台相关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等,进一步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各企业应自觉行动,不断深化自身改革,构筑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与企业自身发展相符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产品、市场、要素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人才。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发挥好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新一代专业技术的研究、工程和管理人才。要提供舞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要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创新,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超越。通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要有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的勇气,尤其是企业管理者人要直面责任承担起领舞的重任。创新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创新,要善于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要加大对原始创新的超前部署和持续关注,瞄准未来发展和企业现实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创新突破一批战略性新技术,提升和完善一批核心技术,深化一批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实现创新驱动关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研发平台的建设,包括重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在内的服务平台和研发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人才、成果转化等体制保障系统,为创新提供孕育和发展的土壤,激发全体员工创造活力。再次,要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按一定的产值比例,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所需。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企业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