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允价值的缺点

公允价值的缺点

时间:2023-06-01 09:3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允价值的缺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允价值的缺点

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物价变动会计;会计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会计司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38项内容中有17项涉及公允价值。新准则的颁布清晰地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已经采取了广泛采用的态度,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理论介绍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计量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

多数学者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归纳为4个方面:①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②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③符合配比原则。④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而关于公允价值的缺点,国内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例如,徐培红认为:①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②实际操作难以保证。③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的持续通货膨胀已使历史成本会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物价水平变动对企业影响方面的会计资料,以消除剧烈的物价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1.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

物价变动会计是指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对企业传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模式作出调整修正,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保全理论。

(1)财务资本保全

财务资本保全是指在扣除本期所有者分配、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金额必须大干期初净资产的财务金额,才算实现利润。财务资本保全的计量可以采用名义货币单位或固定购买力单位。

(2)实物资本保全

根据实物生产能力定义的资本的资本保全概念,利润表示实物资本在本期内的增加。所有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变动,在计量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时,都应当作为资本保全调整,即作为产权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利润。

2.物价变动会计的计量模式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也叫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它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统一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反映的会计数据,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影响的会计模式。

(2)现时成本会计

现时成本会计模式是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相比,现时成本会计虽未改变会计的计量单位,但却改变了以历史成本表现的会计计量基础。

(3)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是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的特点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从而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计量,既要考虑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又要考虑这些要素本身价格变动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物价变动会计的关系

1.从公允价值优缺点角度看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在于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所以两者从会计目标角度来看是一致的。

2.从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的角度看

(1)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关系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改变了会计的计量单位,未改变计量属性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而公允价值却反映个别物价变动,两者在此方面是有差异的。当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差别时,公允价值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与现行成本会计的关系

现行成本会计对计量属性进行了改进,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较高者表示,这一改进与公允价值有相似之处。本文前面也提到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应该说在某种条件下,公允价值可以与之相互替代。

(3)与现行成本/不变币值的关系

第2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优点;缺点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52-01

一、概念阐述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概述

一般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并获利。

2、基于管理上的需要。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持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概述

通常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可为划分为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一)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二)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与缺点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1.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紧跟市场变动的前沿,和市场价值最为接近,能够更好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的谨慎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的一笔资产,在编制报表的时候要在企业的报表中体现出来。在编制报表的时候,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不能够及时的反应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可能高估或者低估其价值,进而高估或者低估企业的资产。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通俗的讲就是“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如果我们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不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很容易高估公司的资产,从而违背企业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

2.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有利于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会计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与预测。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本身价值最为接近其市场价值,这样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使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更有利于广大的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1.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人为主观因素较重,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使得企业利润的客观性受损。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欠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在技术上很难准确的计算出来。在现实的交易中,公允价值只是基于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达成的一种妥协性。具有很强的人为主观因素。这样一来,企业可以人为的放大或者缩小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利润的客观性受损。

2.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保护商业秘密来说,是一种挑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交易双方基于对对方的了解而就交易事项达成的某种协议,可能为企业造假提供新的工具。

那么要相互的了解对方,就必须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不仅仅限于已经披露出来的情况,更多的还想了解对方企业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这些信息才能具有重要性。这样,对于商业秘密的保全,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就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弊端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使其确实公允。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一个开放、统一、活跃、竞争而具有法制性的市场环境,使公允价值计量在一个规范的轨道里运行。要打破垄断,允许小额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提供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干预,使交易双方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参考网络。

(二)参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法,绕开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参考此方法,这样一来,对于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就绕开了利润表,进入了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非现金资产是指除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现金资产的计量,确认及账务处理,在会计的一系列法规体系中已做出规定。如果放弃非现金资产是用于取得股权,那么初始投资成本如何计量值得探讨。根据投资确认原则,有以下几种方法。每种方法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本文对几种方法的选择作些探讨。

一、按评估确认价值确定

评估确认价是指投资双方在投资过程中,经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共同认可的价值,是多数投资行为中遵循的资产计价方式。按评估价确定放弃非现金资产初始投资成本,有以下几种考虑。第一,符合我国关于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有关规定。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时要进行评估,衡量资产的现时价值,保证国有资产价值,防止资产流失。评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法,例如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几种方法都是按现值来评估资产的价值,共同点是体现现时价值,但大多数估价需要职业判断,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估价。评估确认价更能体现投资双方的公允、公正。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第二,评估确认价在会计实务上具有可操作性。几种方法都有其计算模型。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也对股份制改造要求进行评估,并采取评估价计量。以评估价计量缺点:第一,尽管评估更能体现资产现时价值,但在放弃非现金资产中,如果每项资产都进行评估会计成本会加大,太多的估价会导致很大误差。有悖于投资目的。第二,评估价不利于投资方的会计处理。非现金资产在投资方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而投资时又以评估价计价。非现金资产评估价与账面价出现差额将无法处理,不能准确反映其性质。

二、按公允价值确定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所下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运用预期现金流量法计算现值,公平交易是指双方在互相了解、自由的、不受各方之间任何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商定条款而形成的交易。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在放弃非现金资产中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体现几点优势。第一,在会计实务中,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这种计量属性,具有实践基础。第二,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的实际价值,体现了交易双方均为维护自身利益确定的价值,体现交易双方的自愿性。第三,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会计准则采用,国际准则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但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放弃非现金资产初始投资成本如果以公允价值计量,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公允价值确定非常困难,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上很完善但其前提必须有发育成熟的市场,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存在活跃的资本市场不易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再加之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职业判断能力差,不易操作公允价值的计量。

三、按非货币交易原则确定初始投资成本

非货币交易原则是指放弃非货币资产取得投资时以投资方账面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会计处理简单,体现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不存在投资过程中账面价与现时价差额。缺点包括:第一,未能真实反映投资价值,众所周知账面价只代表取得时的成本,随着市场变化,资产的价值将发生变化,账面价与真实价存在差异,在会计交易中资产价值计量要求反映真实的交易事项,而账面价值并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价值。第二,以账面价值计量,将会影响以后各年投资收益取得时的确认,账面价反映投资方投资资产成本的情况,并不能反映在被投资方所占股权的大小。投资收益是被投资方按股权比例分配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不存在配比。容易出现利润操纵。

综述三种确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结合国家及企业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式。在企业进行重组或改组时,以放弃非现金资产作为投资时,应采用评估法确定初始投资成本,聘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更合理、更完善、更符合会计国际化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还不易采取,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成熟后,公允价值应是首选的计量方式。鉴于我国目前经济环境及财务发展状况,在实务中采取非货币易原则更易于操作,更符合我国实际。作为过渡,提倡用非货币易原则确定非现金资产的初始投资成本。事实上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按非货币易原则确定初始投资成本。即投资人以放弃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初始投资成本,被投资人以收到非货币资产作为投资时,以其所占股权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举例说明非货币易原则下,初始投资成本确定。

例:某企业以一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原始价值50万元,已提折旧10万元。企业的此项投资占被投资企业3%的股权,被投资方注册资本1000万元。确定各自的入账价值?遵循非货币易原则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方确定投资成本为账面价40万元。放弃固定资产账面价40万元。被投资方确定的股本为注册资本的3%,即30万元,确定固定资产为40万元,资本公积10万元。在以后进行股利分配时投资方按3%的份额享有净利润。

非现金资产投资成本确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计价方式。总的原则是遵循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会计发展准则要求。根据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会计处理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86-02

一、公允价值计量会计通过金融危机引起普遍关注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令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在金融危机中,相关金融机构对外报送财务报告中资产及利润骤减的会计应用主要有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的谨慎原则。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要求相关资产反映市值,而谨慎原则要求不高估企业资产和利润、不低估企业的费用和负债。因此,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相关资产的市值大大降低,反映了公司市价的财务报告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减值损失,而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这些减值损失又必须反映在财务报告中。如此以来,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就会逐步蔓延,最终导致对世界经济的重创。

从我国的会计计量模式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并未涉及公允价值这个概念,近年来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为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总结金融危机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实践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我国会计界一个较新的课题。《2006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使我国会计计量中对会计计量属性有了新的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一个方面,也在接受着来自市场经济的检验。尤其是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运用对经济实体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会计界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重新思考。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金融界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停止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他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然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 2008年12月30日向美国国会递交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对金融企业的倒闭推波助澜,SEC 坚信只有继续实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依据的会计准则才能保证财务报告的透明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金融界的要求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在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下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缺陷。

二、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一些缺陷

(一)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困境

公允价值会计在平稳市场中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也符合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进一步看清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一些缺陷,在FAS157的大背景下,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功能缺失的时候,金融机构对金融资产按市价减计,形成了企业账面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此时由于债务人现金流量恶化,投资人恐慌性抛售导致公允价值急剧下跌,从而使资本可收回金额远低于账面价值,企业不得不计提大量减值准备,亏损的加剧进而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抛售现有资产。低价抛售资产除带来直接的损失外,剩余资产又不得不因市价下跌进一步计提减值而进入交易价格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中。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缺点分析

其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相关性是针对决策的首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为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更有利于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投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当局的管理业绩,促使其做出投资决策和其他决策。诚然,历史成本计量也能体现一定的相关性。但历史成本只能让人了解过去的信息,却无法反映未来的信息,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化也毫无关系,这就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服务。而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能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和提高,从而帮助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值增值

资本是企业再生产运动及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保值增值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本的耗费得到的金额,将无法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生产处于萎缩状态。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本的耗费,计量得出的金额可以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得到保全。

3.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衍生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本身存在的巨大风险性,客观上要求应该在财务信息中予以披露。由于衍生工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合同或承诺,而历史成本无法对衍生工具计量。所以,公允价值的运用恰好弥补了历史成本这一缺陷,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楚的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

其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当一些财务报表项目的公允价值无法在市场上直接取得时,公允价值计量操作就面临较大困难。此时,公允价值的获取与资产评估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既不能在活跃市场上,也不能运用模型法确定公允价值,那么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将成为企业公允价值取得资产或者负债公允价值的又一重要选择。但目前很多专业的评估机构并不完全按业务操作规程执业,影响了评估机构的执业质量,难以取得客观、公正的公允价值。

2.评估行业素质参差不齐

评估师执业时的自我意识和专业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公允价值的一个原因。公允价值是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自身的条件及其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对被评估资产客观交换价值的合理估计值。也就是说,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评估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在我国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允价值运用环境不成熟

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等。如果这些基本条件不具备,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受到限制。

(二)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可操作性差

公允价值操作主要涉及操作的范围和方法。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对于方法,在新准则中说得十分有限,对公允价值的审慎使用缺乏必要的解释和沟通。涉及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17 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3项具体准则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产生的后果是,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显得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况且,在一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企业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的特性而尽力回避。

(三)公允价值计量为企业操纵盈余留下了隐患

新准则使企业盈余管理的弹性增强。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规定在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下,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弹性大、不确定性的特点,管理当局很可能根据需要通过非货币易或债务重组操纵盈余。因此如何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防止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成为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四、如何在金融危机爆发背景下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应用程序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机制

从公允价值计量需要的条件出发,首先需要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它是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企业会计应该真实的披露自己的信息,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估,尽量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交易双方作出两者都能达到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同时广大投资者应该提高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定、有效甄别的能力,使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其次,应该尽量打破垄断,鼓励各种合法经营方式。给予各种体制的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同样优惠的待遇,提高企业盈利的规范性。再次,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监管。

(二)构建以规则为导向的公允价值统一框架

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是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的重要环节,我国应当在总结现有公允价值计量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公允价值的统一框架。这里我们要介绍准则的两种导向: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的准则相对简单明了,它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原则,执行过程中更多地依赖职业判断;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应当以规则为导向,因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更具体,更谨慎。

(三)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会计与审计密不可分,会计执行好坏,有赖于审计的完善与发展。为了防范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会计数据提供虚假信息,应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从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入手,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通过政府强制性规定和公众舆论压力加大对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监督力度,督促企业做好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工作。同时尽快完善中国证监会的相关法规,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充分发挥证监会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及审计职能,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及相关人员,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加强税收协调。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企业会计准则》给出了会计选择和判断标准,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提供了指导,但并不能提供所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交易是人的活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政策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事项增多,特别是公允价值属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估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2004(6):3~4

[2]陈炳辉、任世弛.公允价值会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72~76

第5篇

鉴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改变对银行经营和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影响,英格兰银行的资深专家PatriciaJackson和DavidLodge系统研究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演变和计量,及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银行监管的潜在影响。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普遍使用,历史成本会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会计处理的需要。银行逐渐开始对持有待交易证券和衍生工具实行公允价值(市价)计价,而对除此之外的贷款、存款等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价,这种会计处理模式被称为混合会计模式。不过,混合会计模式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银行日益从整个账户的角度来管理风险,这使得会计人员很难区分哪些金融工具应该用历史成本计价,哪些金融工具应该用市值计价;另外,当市值计价的工具出现损失时,银行有可能会通过将工具事后指定为用于对冲银行账户风险而掩盖损失。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认为由历史成本和市值组成的混合模式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模式,难以持续。按照公允价值会计,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按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

公允价值会计区别对待不同贷款的信用风险,因此更接近现代管理风险技术。公允价值会计还可提高透明度,并使得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与监管要求更加趋于一致。目前,风险计量方式的变化使银行对一些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明显有别于会计处理方式。贷款已不再被认为是均质的,大银行已经开发出按照违约率对贷款进行分类的评级体系,并可估计出违约损失率。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为新资本协议依据银行内部计算的风险,确定资本要求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发包括预测负债的实际期限等在内的模型,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也加强了。业界的这些进展,提出了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处理贷款预期损失和利率风险隐性损失等问题。

在历史成本会计中,贷款的损失用准备金覆盖。同样,准备金也可以用来覆盖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但是如果不采用完全公允价值方法,这种做法既复杂又不可靠。目前,只有部分国家引入了预期损失准备金,除了丹麦外,还没有任何国家覆盖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只是随着银行收入的产生缓慢显现。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可以使会计信息准确反映银行经济价值。但是,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非常复杂,至少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由于公允价值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需要估算和验证,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将增加银行成本,另外还存在跨行一致性问题。

二是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由此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价值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波动。

三是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在损益表中反映,意味着所有公允价值的波动都将计入利润(或损失),即使这种利润并未实现或不可能实现。这也意味着,银行将来要对未实现的利润缴税。

四是非市场化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还存在诸多争议。例如,计算非市场化资产的现值,至少有三种贴现率可供选择:用相同评级的公司债收益率贴现;用当前发放一笔新贷款的利率来贴现剩余期限相同、同样类型的贷款;充分考虑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信息后,用相同类型的贷款的当前预期收益贴现。哪种贴现率更恰当,看法并不一致。

为了保证公允价值是得到银行认可的,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不得不严重依赖银行的内部模型。虽然这会带来验证问题及跨行一致性等问题,但采用银行并不认可的公允价值,会导致银行行为扭曲。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都担心,如果对所有的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造成监管资本的过度波动。监管者应该考虑公允价值对资本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Jackson等认为,有以下三种应对措施可供选择:

一是只确认利率或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损失,但不承认未实现利润。不过这有可能导致银行经营行为扭曲。

二是允许公允价值对银行监管资本产生影响,但是监管者须确定一个考虑到波动性的、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缓冲。

三是维持现行监管资本的定义不变,进一步观察公允价值方法对资本的影响。

考虑到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复杂,在将公允价值会计全面用于会计核算之前,首先将全面公允价值用于信息披露也许是比较可行的。有关公允价值会计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在准备披露信息过程中就可以得以发现和解决,而不需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才关注。

摘要:

银行业当前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否应采纳众多会计准则制订团体的建议,采用公允价值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变化,银行会计从完全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转向采用由历史成本和市价方法构成的混合计量模式。本文主要讨论这种混合计量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赞同或反对采用公允价值的不同意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组合套期、根据预期损失对贷款进行评级的内部评级体系、贷款的会计处理、监管当局根据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进行资本监管等问题。完全公允价值模式具有较强的优势,至少有助于实行更优的、针对贷款预期损失的准备金制度。但另一方面,完全公允价值会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的计量相当复杂。将公允价值会计首先用于披露可能是合理改变目前会计制度的第一步,这有助于促使银行、投资者、贷款人、会计准则制定者及监管当局不断地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

正文: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及部分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近来在考虑是否建议企业放弃使用现有的混合会计模式,对所有的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在混合会计模式下,持有待售类金融工具是以市值计价的,而长期持有的工具则以历史成本计价。由于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是金融工具,因此,计值方式的改变将给它们带来较大影响。由于信息披露对金融稳定和运作效率有重要影响,会计准则的改变对银行的经营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银行监管当局对此也颇为关注。本文介绍了两种会计模式的争论背景。讨论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会计记录银行资产负债的优缺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及会计准则与监管资本间的关系等问题。讨论的重点包括会计惯例及信息披露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及监管方式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银行会计信息如何满足存款人及股东的需要。

一、两种会计模式争论的背景

混合会计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发展。随着金融工具使用方式的变化,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历史成本会计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证券公司一直使用市值来反映交易账户中的科目,但银行却相对滞后。随着银行越来越多地涉足证券交易,用历史成本计价已明显欠妥。衍生工具的发展也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合同几乎不涉及价值的直接交换,也不进入表内。虽然有关衍生工具的会计制度已经有所调整,许多衍生产品依然不反映在表内。尽管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银行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仍会持有到期,并用历史成本会计记账,贷款和融资等尤其如此。

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不管金融工具是否持有到期,是否全部金融工具都需要按公允价值记账?

事实上,运用历史成本会计的初衷不是为了记录公司经济价值的变化。它是一种防止财产和物资的误用、挪用的监测系统。历史成本会计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通常记录原始的购买价就足以满足需要。对于经营业务主要是表内应收款和应付款的银行,运用历史成本会计也基本可以接受。

上世纪80 年代,银行监管当局和会计准则制定者认识到传统的会计方法不能反映证券、衍生工具的真实价值。1988年,监管当局引入了包括覆盖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资本监管制度。会计准则制定者还开始对包括表外业务在内的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进行评估。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着手制订关于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准则。考察对不同金融工具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历程,可以发现,对持有待交易的证券,这些准则是当时最佳的市场惯例的总结。对于衍生工具,会计处理起初的重点在披露,而不是用公允价值记帐。美国对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很严。

第6篇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业务模式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内在需求日益增长,实际上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处理中变相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近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速,不动产和基础材料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日益体现。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老企业来说,其会计报表在现行准则框架体系下基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回避公允价值的使用导致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前后不一致,在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上无法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同时也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始终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对于不动产和固定资产我国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国际会计准则(IAS)在固定资产的计量时除按其账面价值来计量外,还允许按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在所有者作为资本投入的无形资产计量上,我国是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量,IAS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非货币易,我国是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利得或损失,IAS规定所有的资产变换交易均应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性质,或者收到资产和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地计量。此时,以所放弃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如果主体能可靠地确定收到资产或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按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除非取得资产的成本更加可靠。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必然联系

公允价值之所以被拿来与历史成本作对比,是因为我们常常将公允价值计量理解为按报表日的市价重新计量,如此则公允价值成为公允的现时价值,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与历史成本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公允价值每期必须进行新起点的计量,静态的历史成本只能量化企业所投入的努力,而预期的资本增值则结晶于动态的公允价值。不过因此指责公允价值不如历史成本可靠却不一定站得住脚。说历史成本更可靠实际上是就可靠性中的可验证性而言;但若究及可靠性的另一层含义的“真实反映”,则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许要超过历史成本,至少不比历史成本不可靠,比如涉及重大摊配的自建资产。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含义进行理解:

1.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2.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

3.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4.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

1.通常情况下,最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即现行市场交换价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2.会计人员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时,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因此,现值计量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分析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模式,从相关性的角度来看,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与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提供了便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方面。选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性计量概念来作为会计计量的目的和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从事实性基础出发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敢保证能提高多少或至少不会减弱。

市场环境的预知性方面。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

企业主体计量的一致性方面。企业主体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价值的确定,通常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与不确定性的计量(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即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但往往与其公允价值不完全相符。

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性方面。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总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在其属性和应用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加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择用的因素又是多种复杂的,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对计量属性的不同要求,不可能将所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都统一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会计系统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公认的计量方法接轨,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兼容并存,适时地选择相应的计量模式,所以,多种计量模式并存会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第7篇

(一)一般评价

一般认为,人们对商誉性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商誉计量方法的选择。间接计量法是“总计价账户论”即视商誉为净资产的“收买价与公允价值之差”的产物;直接计量法是“超额收益论”即视商誉为“超额获利能力”的产物。

间接计量法一个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另外,间接计量法是通过可辨认净资产收买价减去公允市价求得商誉价值,其收买价是实际发生的产权交易价格,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收买价又是经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最终确定的,体现了不同当事人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因而还具有公允性。正因如此,间接计量法几乎成为目前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计量商誉的唯一方法。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1AS22)、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6号意见书(APBOpinionNo.16)等均是以间接计量法来计量商誉的价值。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第X号——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中也规定:“购买成本超过被购买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时,其超过数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但是,间接计量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商誉的价值是通过差额倒算出来的,企业收购时对单个可辨认资产价值估算的误差(高估或低估)、双方谈判技巧对商誉价格的影响等非商誉因素,可能都会影响到商誉的计价。间接计量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其仅局限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运用,因为只有企业合并时才会有“收买价”。这样,即使一家公司长期经营形成了可观的商誉,如不发生合并,间接计量法也无法计算其商誉价值。

直接计量法建立在商誉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观念之上的,此方法运用广泛,不管企业是否发生合并都可以运用。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只要证明其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就可确认其具有商誉,就可运用直接计量法计量其商誉价值的大小。再者,直接计量法计算依据的行业投资报酬率是客观的,经营业绩也可以从财务报表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直接计量法数据的取得是建立在行业认同与客观可验证性的基础之上,因此计算出来的商誉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其他非量化因素的影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当然,直接计量法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难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能够取得超超收益的持续时间较难测定。另外,直接计量法计算比较繁琐,因为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依靠企业财务报告、同行业财务报告等资料确认企业是否存在超额收益,如果存在,每年的超额收益是多少,在此之后,还需确定适当的资本化率或折现年数等。

(二)深层分析与选择

对商誉的两种计量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笔者得出了如下结论:计量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表象,它是建立在直接计量法的基础之上的,其本质与直接计量法同出一辙。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重新来分析一下间接计量法下商誉的计算公式: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市价

上式中,购买的净资产公允市价是一定的,因此商誉价值的大小就取决于购买企业的总成本,也就是收买价。而收买价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表面上看,是由买卖双方通过谈判,讨价还价确定的。收买价中包含两部分资产的价值,一是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一是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即商誉。而前者,即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价值,可通过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测算,是可以确定的,所以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内容,实质上是在对商誉的价值进行协商。在谈判中双方的报价,必然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他们各自评估的商誉价值,而这个商誉价值是怎样得出的呢?无疑是双方运用直接计量去测算的。比如,假设在前述A公司收购B公司的案例中,A公司报出的收购价为24000万元,而B公司报价26000万元,在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已定的情况下,A公司之所以报价24000万元收购,是因为A公司事先对B公司的超额盈利能力用直接计量法进行了估价,估价为1800万元,而B公司之所以报价为26000万元,也是因为B公司事先用直接计量法对自身的商誉资产进行估价,估价为3800万元。当然,由于商誉资产的不确定性较强,两家公司选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双方评估的商誉价值出入较大。于是,双方进行协商、谈判,最后双方认为将收买价定为25000万元,亦即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较为合理,于是以25000万元成交。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追根溯源,不是先有收买价,再有商誉,而是先有了对商誉的估价,才有了收买价。收买价加包含的商誉,本质上是先用直接计量法进行评估再协商确定的结果。因此可以说,间接计量法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商誉的计量实际上一直采用的都是直接计量法。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看出:“总计价账户论”根本没有与“超额收益论”相抗衡的资格,对商誉价值的计量,必须牢牢把握住宿誉的本质是“超额获利能力”这一核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将商誉定义为企业的超额收益能力,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说商誉是间接计量法下收买价与可辩论净资产公平市价之间的差额,是经买卖双方协商确定的通过直接计量法计算的商誉价值。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一差额计量商誉,只不过是它更的直接罢了。对合并价值的计量,归根结是用直接计量法。

基于上述分析,考虑到商誉的经济性质,以及会计所面临的新经济环境,笔者认为,对商誉的计量应以直接计量法为主,间接计量法为辅。这主要也是由两种方法本身的适用范围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本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主张将自创商誉计价入账的呼声日益高涨,如果将自创商誉入账,显然需要用直接计量法计量其价值,对外购商誉,也应先以直接计量法的计算结果为重要参考,然再用间接计量法计算的结果对商誉登记入账。另外,考虑到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出于稳健性原则考虑,在直接计量法中又应当首选超额收益折现法,折现年限可由并购双方协商确定;只有在有充分理由可以确定商誉能长期发挥作用,企业经营状况一直较好,预期超额收益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才可选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二、两种传统的商誉计量方法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

假设经过产权交易谈判,双方确定的收购价格为25000万元,则可确认B公司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25000-22200)。

2、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也叫超额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罢了,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①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②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选定的投资报酬率

这里,选定的投资报酬率可以是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采用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理由是,企业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而应按高于正常水平的投资报酬率作为测算商誉的基础)。

[例2]如上例中,假设B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为15%,根据近三年的经营实绩及对未来的盈利预测,该公司投资报酬率为20%,则B公司商誉价值的计算过程为:

①计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22200×20%-22200×15%=4440-3330=1110(万元)

②计算商誉价值,假设按同行业平均收益率资本化

商誉价值=1110÷15%=7400(万元)

不难看出,按此法测算的商誉价值偏高,因为此法是以假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将永远持续为基础的(计算过程②即为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在这里,超额收益被看成了永续年金),而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商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其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或许更好一些。

(2)超额收益折现法

超额收益折现法是指把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进行折现,并将折现值汇总以确定企业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如果预计企业的超额收益只能维持有限的若干年,且不稳定时,一般适用于此种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各年预期超额收益×各年的折现系数

在各年预期超额收益相等的情况下,上式可简化为:

商誉价值=年预期超额收益×年金现值系数

[例3]仍用B公司的资料,假设经分析评估B公司的超额盈水平将持续5年,其他条件与例2相同,则

B公司商誉价值=年超额收益×利率为15%,期限为5年的年金现值系数:1110×3.3521=3720(万元)

【参考文献】

[1]阎德玉.论商誉计算方法及其体现的会计观念[J].财会月刊,1998,(9).

[2]财政部会计司编.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第8篇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业务模式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内在需求日益增长,实际上有些企业已经在会计处理中变相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近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速,不动产和基础材料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日益体现。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老企业来说,其会计报表在现行准则框架体系下基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回避公允价值的使用导致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前后不一致,在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上无法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同时也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始终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对于不动产和固定资产我国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国际会计准则(IAS)在固定资产的计量时除按其账面价值来计量外,还允许按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在所有者作为资本投入的无形资产计量上,我国是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量,IAS规定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非货币易,我国是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利得或损失,IAS规定所有的资产变换交易均应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性质,或者收到资产和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地计量。此时,以所放弃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如果主体能可靠地确定收到资产或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按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收到资产的成本,除非取得资产的成本更加可靠。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必然联系

公允价值之所以被拿来与历史成本作对比,是因为我们常常将公允价值计量理解为按报表日的市价重新计量,如此则公允价值成为公允的现时价值,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与历史成本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公允价值每期必须进行新起点的计量,静态的历史成本只能量化企业所投入的努力,而预期的资本增值则结晶于动态的公允价值。不过因此指责公允价值不如历史成本可靠却不一定站得住脚。说历史成本更可靠实际上是就可靠性中的可验证性而言;但若究及可靠性的另一层含义的“真实反映”,则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许要超过历史成本,至少不比历史成本不可靠,比如涉及重大摊配的自建资产。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其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在自愿双方之间现行交易时,不是强迫销售所达成的购买、销售或结算的金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公允价值的含义进行理解:

1.虽然公允价值必须在公平交易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才能产生,但若无相反的证据证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2.计量客体的价值凡不是在市场上达成的,而是其他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形成的都不能视作公允价值,因为不同主体得出的价值信息缺乏可比性。

3.在某些事项不存在实际交易的情况下,则可在市场上寻找相类似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

4.有时在市场上也寻找不出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则必须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上估计相关的计量属性,除非市场上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该估计是非确当的。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

1.通常情况下,最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即现行市场交换价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2.会计人员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时,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因此,现值计量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分析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模式,从相关性的角度来看,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与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提供了便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方面。选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性计量概念来作为会计计量的目的和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从事实性基础出发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敢保证能提高多少或至少不会减弱。

市场环境的预知性方面。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

企业主体计量的一致性方面。企业主体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价值的确定,通常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与不确定性的计量(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即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但往往与其公允价值不完全相符。

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性方面。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行应用的难点。

总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在其属性和应用上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加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择用的因素又是多种复杂的,不同的会计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对计量属性的不同要求,不可能将所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都统一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会计系统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公认的计量方法接轨,一种自然的选择就是取长补短、兼容并存,适时地选择相应的计量模式,所以,多种计量模式并存会是一种趋势。

第9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企业,会计

引言:我国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第一出现是在1998年国家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后,并在之后的若干年中一直经历着各种挫折,也备受世人瞩目。在刚开始使用公允价值时,人们虽然有着一定的信心,但是也存在着这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疑虑,2000年初一些操纵利益的案件出现让人们谨慎态度又有所上升。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会计的国际同化趋势的驱使下,人们才开始重新恢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信心,从2004年7月开始,我国重新宣布把公允价值的研究以及应用推向一个。对于公允价值在现阶段应用做一个总结,我们能够更好认识到公允价值的本质以及其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对应提出解决措施。

1、公允价值的理论

公允价的概念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率先提出的,但是公允价值的真正确定定义是由美国注会事务所定的。公允价值貌似简单的定义有着深刻的内涵:公允价值是指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者非清算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之间进行相互间资产的买卖的价格。在应用公允价值的企业首先必须是持续经营的企业,而且不存在清算的危险或者清算的打算;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公司之间必须是自愿交易,没有强制易的隐情。

会计目标不单单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出发点,也是会计实践的出发点,怎样围绕会计的目标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以及如何实现会计的目标,都是会计实践和理论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而公允价值的出现,其立足于当前的显示情况,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能够比传统的历史成本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对象的真实价值,但是不能像历史成本那样有据可查,但是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的运转方式不断灵活多变将会使得计量技术会不断提高,相信光允价值也会不断克服自身缺点更好地被应用。

2、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2.1长期股权投资

在新准则颁布后,公允价值在长期股权投资上主要表现为:

1)在不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双方为了获取对方控制权产生的放弃资产、权益性证券等现象都应该按其在购买时的公允价值来计量。

2)对于投资者与被投者拥有共同控制权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要采用权益法则来核算费用,如果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该享有的公允份额,差额不要求调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3)在投资企业确定了应该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份额时,如果在获取投资时各项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与账面不符,在计算投资收益时,应该以可辨认的资产等同的公允价值作为基础,被投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之后再核算。

可以看出,公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于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以及收益核算中,直接影响着财务状况以及损益。

2.2与投资性房地产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有这样的规定:在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持续可靠条件先,还满足投资房地产在当地活跃地产交易市场中、企业能够从交易市场获取同类价格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两条,可以对投资性的房地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在采用公允模式计量后,不进行折旧销售的房产,需要以资产负债表目上的公允价值作为基础调整的价值,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需要计入当期损益当中。在这种计量模式确定之后,企业就不能随意更改,并且当投资性房地产变为自用型时,应该以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差额同时也计入损益。

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使用当中,可能会出现增加公司所得税的负面影响,所以如果公允价值模式在税收上对公司不利,那么公司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为佳。

2.3与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

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计量模式,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换入资产的价值,而另外一种就是用相互的公允价值来确定换入资产的价值。而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其一就是这种交换具有商业的实质性;其二就是资产能够可靠地进行计量。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后,需要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以及附加价值的补价差额确认为当期的损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中是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对于能够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资产交换需要明确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对于在活跃交易市场中的资产,要以其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基础,如果不活跃,则可以通过比照存在于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比对,通过调整后进行确定。

对于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中的应用中如果换出资产是存货,就需要共同对待来销售,差额也要在利润构成部分中予以公示。

3、结语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其也被我国新会计准则所提倡,这主要也是由于其先进的理论以及科学性所决定的,也是国际资产交易形式地不断丰富而导致的。公允价值目前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应用范围主要还是存在于金融工具等一些容易取得项目上,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公允价值的计量弊端会越来越少,其应用性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唐云伟,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和问题[J],会计研究2010(06):07-08

第10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计量模式 会计准则 会计研究

公允价值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强烈的目的性,那就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以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及时充分了解企业的状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有利于更好规范企业行为,有利于投资者决策资本的运用,有利于资本市场高效健康发展。

1、公允价值的内涵

目前比较统一的公允价值的内涵有以下层次,第一,从计量范围看,公允价值是资产和负债的一种计量属性。第二,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在计量日,企业持有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是由市场来评价的,其中包含市场对资产或负债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评价。第三,企业资产或负债确定的价格是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产生的,这个价格是在自愿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交易双方在可持续经营的环境下产生的,即交易不是被迫的,不是在清算期间发生的交易。第四,公允价值是面向现在或未来的。从FASB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资产和负债的价格,是在计量日这一时点上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提供对“现在”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2、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的影响和存在的不足

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应用以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不成熟性,因而也会给部分企业带来可乘之机,使资产计价的会计信息失真。为更好地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影响,规避不利因素,建立公允价值核定标准、治理盈余管理的新动向、加强立法约束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如实地反映公司的各种经济信息,也最能代表当下可观测到的、市场价格机制所确定的市场价格,符合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于财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但是,在不确定因素出现(如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市场价值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价值,继而产生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体现在经济中是指在市场高涨时,交易价格高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在市场低落时,交易价格低落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

其次,在我国,特别是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分类划分不是特别严谨,从而在计量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为企业对盈余管理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得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第三、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由此可能带得企业的财务波动和增加操作的难度。

3、对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应用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的市场体制才建立不久,还不够完善公允价值应用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适度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现会计准则同国际准则趋同的同时,使我国会计准则又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需要。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一)发展双重会计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的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制度只为信息相关者提供结果信息,却没有反映出结果的形成过程,本身就不意味着绝对公允。另一方面,历史成本计量也存在局限性。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并在账面上一直保持金额不变。这既显示它的优点,也暴露它的缺点。由此,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双重会计计量模式。

(二)充分披露公允价值的应用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实际是会计人员透过相关经济现状而作出一种主观的职业判断和估计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对估计基础、估计关键因素的确认方法,估计过程以及估计结果等信息的充分披露,使报表的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

(三)加强监管力度。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信度。但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各资产划分不明确,公允价值计价方法混乱,致使公允价值计量偏离了原定的目标,从而损害到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抓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执行力度,限制各企业乱用公允价值计量与分类的主观性,加大惩罚力度以规范管理。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职业估计和判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在从业过程当中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林洪宏,赵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看双重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趋势,时代金融,2011年第9期.

[2]李玉娟,蔡云.公允价值的演进与经济后果分析,财政监督,2011.8.

[3]刘晓娟.公允价值定义的探索,现代会计,2008年第4期;[4]李桂荣,解建青.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财政监督,2011.8.

[5]张莹.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经济后果研究,财政监督,2011.8.

第1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商业银行

一、公允价值的计量简述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让传统的计量模式暴露出非常多的缺点,这就促使我们开始去关注以及支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第一,随着我国金融管制逐渐放松,以及由此引起的过于频繁的利率上的波动,利率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等重点关注的对象。第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企业信用危机事件,这就使得企业对于其经营财务情况的信息要求更为及时、精确。因为在传统的计量模式下,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出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同时也能够真正的阻止滥用会计行为的出现,所以说很多企业以及银行结构都更为支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除此之外,我国银行在金融行业内的角色也开始出现很多变化,一些银行从之前的贷款组合逐渐转型为投资业务,比如说类似于贷款等资产,传统银行都会持有至到期,可是现在银行会不断地进行证券化改革,这就让其进行流通转让。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不论是FASB或者是IASB,在重新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正不断的从传统模式下的历史成本模式计算,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为了可以让我国的会计准则可以更快的跟国际接轨,我国财政部门在2006年公布了几项基本准则以及38项具体的准则,形成了一个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主要包括了四个金融工具准则。这几项金融准则的公布以及实施让公众更加关注公允价值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所以说对于公允价值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冲击以及影响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本世纪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界以及社会各界都更加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乃至于整个金融行业的影响,目前来看要存在以下这些争论:

(一)可靠性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担忧与思考,主要是集中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授信其客户在执行这种计量模式产生的成本以及出现的问题上,尤其是针对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全面的计量模式要求,对于很多没有二级市场的金融工具也要采用公允价值。很多金融行业的专家持有这种观点:如果金融工具不具备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的话,就会为授信客户的财务人员进行其职业判断留出很多空间,财务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各种估价技术才可以对公允价值进行股价,其中包括对于未来的现金流量视点以及对于有关资产和负债风险的判断。同时在估价过程中,会经常存在主观判断,这就会导致很多人质疑其可靠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授信客户在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的话,很可能会导致其公司的业绩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并且还会给盈余的操作提供巨大的空间,这就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这是确保银行的授信客户会计信息具备关联性的前提,因为不可靠的消息都是没有关联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担忧,就是对于这种计量模式本身可靠性的怀疑,当金融工具存在一个比较活跃的交易市场的时候,因为已经具备了比较可靠的市场价格所以就会比较容易确定其公允价值,这就不会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假如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市场,那么因为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等都不够成熟,所以因为存在大量人为主观判断而导致其可靠性受到质疑。

(二)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控制

目前我国银行业对于公允价值的另外一种担忧,主要涉及到了这种计量模式对于银行系统自身的信用进行风险的处理。第一,当银行出现信用变化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银行负债进行的计量,造成的影响都是违背常识的。假如说一家银行发行了债务,而后出现的信用状况恶化,因为发行债务的利率和目前的利率比起来比较低,所以说相应公允价值就会降低,其结果就是银行的利润以及资本就会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银行的信用状况变好的话,那么银行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就会相应的增加,但是其资本的公允价值就会减少。银行是一个进行高杠杆经营的机构,这种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实际上是考虑到了股权投资者的利润但是却忽略了在银行进行存款以及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还有就是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计算金融负债也是会跟银行监管的要求出现冲突,并且银行的监管部门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且要强调银行去承担其风险并且可以吸收损失的能力。所以说银行的监管机构不应该接受因为自身的信誉风险下降而出现的重加股价产生的储备,也不应该把这些看作是监管的资本。

(三)经济周期性以及资本监管

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主要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外部经济状况的变化等更为及时的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其好处就是可以有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等更为熟悉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状况,更为有效的避免出现企业工作人员掩盖其投资或者经营失败的经济行为。

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准则,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中因为顺周期效应,让指定了这个准则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受到了公众的指责,通常都是人为活跃市价就体现出了公允价值。在最正常的情况之下,盯市计量方式是可以更为动态的反映出资产价值的,但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盯市计量模式并不可以反映出长期的均衡价格。比如说在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这种原则很可能导致金融泡沫的出现,在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时候,就会伴随着流动性的枯竭,再加上投资者普遍没有信心等,这时就会加剧危机的破坏力度。

所以说从保持我国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来说,使用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还会助长我国银行信贷其内在的周期性,很可能会导致经济周期表现的更为明显。新的监管资本,产生的新要求就是要让公允价值的计算同时可能导致出现累积性的后果。

三、商业银行对于使用公允价值运用的应对策略分析

上文对于其后果以及影响的分析和论述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涉及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牵扯到的问题等都是悬而未决的,并且这种新计量模式的实施对于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来说都会出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上市以及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的机遇伴随着更多的挑战,所以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对风险的控制。

(一)对于潜在风险进行控制

公允价值在面对我国经济市场这种不太稳定的市场的时候就会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为了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应用选择权的时候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就应该对此进行预防。在2006年,巴塞尔会员后制定并且颁布实施了《银行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监管指引》这一说明,这项指引的制定,就是要要求银行在运用其选择权的时候一定要先具备合理的风险管理系统,不可以把公允价值用在无法进行计算的金融工具上,必须要提供有关公允价值选择权对于银行产生的可能性影响的基本信息。目前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已经开始引入了选择权,这就可以更好的防范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害,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对有关的风险等进行自我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管理以及自我控制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影响。

(二)谨慎的使用公允价值,建立评价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在使用公允价值中的态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谨慎,第一就是要精确的来计量公允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的考虑到市场上活跃的各种要素以及其他的各类参数。第二就是要合理的考虑到允许公允价值使用的范围,要严格的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的新要求来实施,对于那些不存在比较活跃的市场以及不可以持续的取得可靠市场信息价格的金融工具来说,就不可以使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第三就是要建立并用内部控制体系。要做好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记录来确保在计量过程中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还应该逐步的建设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这样就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好的市场参考。

(三)提取存货的资产减值准备

尽管存在很多市场风险会导致公允价值的使用得到很多的限制,但是现在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控制技术却得到了很大进步,比如说银行可以根据违约率来对贷款进行分类和评估,从而建立一个风险评估体系,同时可以对违约的损失进行预估和计算,这就可以更好的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也可以来探究怎样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出贷款的预期损失或者是风险等。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点还在于,在计量的信用风险中引入了一些前沿性的因素,这就可以允许对资产的减少进行提前确认。如果对于信贷资产来说不可以实施公允价值,那么就可以借助于发展前瞻性的减值储备,更好的利用内部的评价体系以及管理风险工具来对资产减值进行准备,这样可以对于资产的预期损失以及风险损失进行覆盖,从而可以达到跟公允价值同样前瞻性的效果。

(四)改进信息管理系统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且信息化以及电子化的程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面对复杂的风险等就无法有效的满足。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就可以跟比较先进的国家来学习他们更为先进的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系统,或者可以自行来开发公允价值估价系统。这样就可以提高自身在信息采集上的水平以及决策能力。

四、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在新的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持有的意图来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下面参照美国的财务会计委员会以及美国商业银行等采取的措施来阐述我国可以借鉴的措施。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在sfa115把所有的占全投资以及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权益证券按照企业的意图来分成持有至到期证券以及交易证券和可以出售证券等。在引入了公允价值之和对于各种计量模式的计量等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所以研究sfa115以意图看作是导向的资产分类方式就可以解释这些新准则的实施以及公允价值的使用对于美国商业银行出现的影响,所以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

Hodder把1993年到1998年之间200多家上市银行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来分析了宏观因素以及特殊因素之间的组合以及对风险控制进行建模,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不考虑准则的实施的话,采用了SFA115就会增加银行的利率风险,银行可以不把证券分成AFS来消除其对于监管产生的影响。同时,Beatty公司把1993年度到1994第一季度之间300多家的银行数据视为样本来分析了银行减少报告权益出现的波动性而使用的措施,对于证券投资出现的印象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在SFA115实施的期间,银行持有的证券投资比例有所下降,并且缩短了期限,同时数据还表现在SFA115之下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际上受到了减少报告权益性以及保持其收益弹性的双重目的的影响。

结语: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新的会计准则更加强调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同时也在面对一些可靠性上的质疑,第一就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都是不能进行直接取得,需要对此来进行估计和演算,这就会导致银行运行成本的增加,这就存在一致性的问题。第二就是因为公允价值面对市场风险来说很容易受到影响,再加上我国市场的特点就是分割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就会导致银行面对市场来说存在很多错误的判断。第三就是一些非市场化的金融工具采用估价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就要依赖其内部的模型。

面对新的资产分类方式,银行的风险管理行为就会受到很多影响,具体的来说就是在期限结构以及利率结构上,在证券持有的种类以及组合规模上。

参考文献:

[1]林丽端,黄国良.公允价值——未来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模式[J].商业研究,2005(22)

第1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改革

“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更是产业进一步升级、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同时,会计改革与发展得到持续推进,从而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之路,其中如何选择恰当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允价值会计改革毫无疑问成为重中之重。

一、公允价值

到目前为止,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同组织或国家的会计准则对其规定不尽相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的文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的NO.157在原有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这次修订较之前的定义更加严谨。

中国财政部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此定义与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趋同,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式下,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更有用。

二、公允价值的特点

(一)优势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更加贴近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是基于预期或未来的经济利益,而预期或未来的经济利益不能以历史成本计量,唯有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才更符合资产的定义。负债亦是如此。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相关性与及时性的要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通过历史成本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些金融工具的价值,只有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才能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二)不足

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大量依靠主观判断,这就为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如此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更需谨慎对待。并且由于交易双方及评价主体存在很多差异,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难以形成。再者,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因交易价格的难以判断而造成公允价值的不准确。

三、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

2007 年,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次贷危机爆发。紧接着以美国为起源向全世界波及,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自危机爆发后,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成为政治界、金融界、会计界等争论的焦点。

金融界有一种声音认为,在市场大跌和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大幅度减计资产价值,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加大资产抛售力度,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迅速陷入“价格下跌、减计资产价值、减少资本金、加大抛售力度、价格在下降”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因此,他们指责公允价值计量是罪魁祸首。

然而,金融界人士所忽略的是金融过度创新、市场缺乏监管、长期低利率等原因,而这些原因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真实原因。从根本上讲,金融危机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思考

笔者认为,每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其优缺点,对于计量属性的选取实质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多种因素。我国的市场经济离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一段距离,法制也不健全,这些都决定了我们需要积极探寻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相关准则,这也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完善市场条件,加强监督管理

就目前而言,应从包括打破垄断、转变政府职能以减少其对价格的直接管制等在内的多方面考虑,形成一个活跃、公平的交易市场。另一方面,扰乱市场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也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势在必行。当市场参与者意识到违规的成本比遵规守法大得多的时候,就会主动守法并维护整个市场秩序。

(二)加强理论研究

我国目前在会计准则方面力争与国际趋同,主要是学习国外理论研究成果与实务经验,应加强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方面来研究。此外,理论界和实务界需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此得到更多的借鉴。

(三)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依靠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提高会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水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法制教育。其次,应通过后续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最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四)改进估值技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尽管各国会计准则都给出了有关金融资产确认公允价值的指导,但事实上指导意见远远滞后于金融工具的创新速度,并且估值技术并不完全成熟、利用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估值技术。此外,可在公允价值评估上借鉴资产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不失为一种创新思路。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可以依靠其丰富的执业经验和独立性保证其评估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公允,并消除了各企业由于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判断不同而引起的估值差异。

参考文献

[1]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09).

[2]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