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的建议

校园文化的建议

时间:2023-06-01 09:3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的建议

第1篇

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我们专门在沪上某“211”高校学子中进行了有关校园文化专题的走访问谈和问卷调查。在对涉及十个学院二年级以上学生的1500份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该校有98.6%的学生认为每所大学都应该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被问及校园文化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影响如何时,选择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占了94%。有95%的同学认为,一所大学有必要按照学校发展的整体定位和时展的要求及时提炼和设计符合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只占5%。这说明广大学子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学生活,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方向都有着一定的理性认知。

在被问及在大学学习生活的岁月里,你认为哪些是本校校园的特色精神时(双项选择),99%的学生选择了“勤奋求实”(为该校校训),72%的学生选择了“合作精神”,68%的学生选择了“实践精神”;在被问及哪项校园文化是我校虽然存在但尚需大力培育发展的时,有52%的学生选择了“敢为人先”,有42%的学生选择了“创新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几年华理的生活,广大学生对该校以“勤奋求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一致认同,对该校中既已存在且较有特色的“合作精神”和“实践精神”也有深刻的感受。与此同此,对于“敢为人先”和“创新精神”等新时期必须具备的文化和精神要素,则表现出了亟待凝练提升并推而广之的热切期盼。对于这种期盼,无疑是校方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点推进的方向。对于形成校园文化的关键性因素(多项选择),在被问及的学生中有5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办学理念,49%的学生选择了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36%的学生选择了教师的言传身教,21%的学生选择了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选择校园布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占了9%。同时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2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对策

鉴于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结合上述对沪上某高校学子对校园文化认知状况的调研,我们认为在校园文化培育的工作中,下述几大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2.1校园文化一定要定位明确,层次清晰

所谓定位明确,就是一个学校必须及时提炼和弘扬富有学校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导向,这是团结凝聚学校师生员工、规范其行为并影响其价值取向的重要精神力量。其虽言简意赅,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因此一经制定,要马上将其作为学校的重大方针进行落实。所谓层次清晰,就是在校园文化培育的对象上,突出强化优势和培育劣势这两个层次,即对于学校的既有的优势校园文化,要倍加珍惜,如在上述各名校校训中所体现的那些要义,由于它们都是是几代学人不断努力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学校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以及校园的制度建设和器物建设落实到教、管、学、娱的工作实际中。一旦通过励精图治能够在良好氛围的营造中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并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并形成系列有效配套机制,那对一个大学的健康发展来讲无疑是决定性的。某种程度上来讲,近些年国内某些大学声誉的快速上升和个别大学声誉的逐年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上述两大培育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关联。

2.2在校园文化的培育中要强调几大教育平台的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就是:第一,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通过规范第一课堂建设,确保大量优秀教师能站到教学第一线。本次调研中有30%的学生选择“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形成校园文化有关键作用便是最好的证明。而作为发挥学生特长之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发挥学生首创精神的第二课堂,再加之本次调研中21%的学生得出的“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对形成校园文化影响最大的结论,则更加让我们看到了其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丰富知识方面有着第一课堂力所不及的巨大作用,因此必须要在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加以重视。第二,强调校园内与校园外的有机结合,就是大学校园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姿态,吸收人类社会进步中一切文明成果,懂得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道理。同世界各国的大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动大学文化的进步,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使大学不断获取发展的动力。第三,强调校园重大事件刺激(如国庆、校庆)与微观事件(关心关爱学生的方方面面,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处理上的结合。这些都是被证明了的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2.3培育校园文化一定要聚焦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共同推进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校园文化;功能;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的出现与兴起拓宽了高校教育工程与教育管理的范畴,衍生出新的管理理论,使管理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从强调对物、对过程的管理,发展到对人、对目标的管理,再进一步发展到对人的精神状态、对价值观的管理,具体表现为校园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再向“文治”的方向演变。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也衍生出了高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校园文化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现代的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也不再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市镇”,而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变得异常丰富,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们大都抛弃了以往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的观点,倾向于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高校校园文化。

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以及他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认同这样一种表述: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高校校园人为主体,在高校教学、生活、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和行为文化四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和制约全体高校校园人的活动与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高校作为各种人才云集、知识丰富的圣地,其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1)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着不同的层次。从学术研究到文体活动,从专业知识学习到思想道德修养,都体现出不同的觉悟层次水平。

(2)渗透性。校园文化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念上,它通过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意识等渗透到人内心深处来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超前性。大学里人才济济、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身处其间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

(4)同一性。这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这种角色的统一,是其他文化范畴所不具备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内涵

通过前面的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教学、生活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那么,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目的则是使高校内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各要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最佳组合,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渗透性、超前性和同一性的特性,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些特性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无为管理

传统管理模式强调控制、监管、指令和命令,这无疑会束缚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文化管理的特点在于“不治而治”,即通过“没有管理的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渗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内隐规范,并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在顺应人性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但是无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即通过高校管理者的“无为”达到被管理者的“有为”。所以,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实现无为管理的必经之路。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强调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的特性,那么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中,可以借助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特性,通过大学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从而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达到人本管理的目的。

(3)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柔性管理

所谓柔性管理,就是以人性取代制度的管理模式。但是柔性管理并没有抛弃制度,而是使制度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对被管理者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并把管理者的意志内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功能

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分析,总结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师生德育和高校管理三个方面的功能,具体如下: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方面的功能

1.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向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型文化建设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封闭型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建设的推进,完善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该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承担起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2.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理念不仅有利于教师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精神氛围和学术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的内在潜力、学术水平和创造精神,造就优良的师资队伍。

3.有利于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培养校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团队精神的强化必须要建立在深厚文化积淀基础之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有利于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并使被管理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无疑会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养成与完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师生德育方面的功能

1.道德认知功能

道德认知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师生的道德认知。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规定等刚规范具有强制认知作用。其次,高校校园文化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隐性暗示作用,而且这种非强制性的隐性暗示作用的效果往往更好。

2.道德实践功能

道德实践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提供良好道德实践的生活氛围,这是以其广泛的参与性为基础的。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中生活、学习,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高校的德育实效。

(三)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高校管理方面的功能

1.导向功能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了高校的追求目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主导着师生的行为活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能把师生的行为引导到符合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行为目标上来。

2.凝聚功能

文化一旦得到认同,就会形成一种凝聚作用,从各方面、各层次把教职工凝聚起来。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使教职员产生对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观念成为激励高校教职员工的标尺。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关注高校整体文化建设和人的不断完善,并且在人创造文化以及文化塑造人的良性循环中,发挥其巨大的激励作用。

4.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暗示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非强制性的规范和人际伦理关系准则约束教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弥补了刚性制度约束带来的不足与偏颇。

三、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建议

(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纪元,我国高校也引入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和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缺少成熟发展理论和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

首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尚处于发展阶段,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发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致难以形成科学的、成熟的发展理论。其次,高校管理者观念相对滞后,管理方式也较单一,他们往往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展的文化教育混乱无序,缺乏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管理活动缺乏的教育内涵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者注重物质文化管理,忽视精神文化管理。管理者不断追加各种投入,以完善高校的物质配备,过度地追求物质档次必然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另一方面,高校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这些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缺乏教育内涵的活动,容易造成简单的娱乐化倾向,难以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3)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仅仅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视点局限在学生群体,忽视了教职工等其他群体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作用,没有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5]

(二)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政策的制定。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才会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此外,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政策可以降低由于高校人员更替、形势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制定、实施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把高校校园文化纳人整个高校的办学轨道,形成全校各部门、各工作环节通力协作的文化管理系统,加之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会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

(2)制定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整体发展战略

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把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有利于高校正确认识和细化目标并,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格调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3)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的文化,它的这种历史超前性和开放性,在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6]思想理论的超前性与现实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缺陷的根本原因。如果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过大,就会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犹如“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因此,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必要的,而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情民情,从而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现实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建设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

身处充斥着各种文化思潮的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签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限制,往往会犯下一些错误,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剔除文化糟粕、吸收文化精华,所以建设一支能够指导在校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就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更加有效地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将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管理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鲁茗.大学校园文化管理探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詹春燕.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钟启泉.知识社会与高校文化的重塑[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5]许鑫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8).

[6]古广灵,刘晖.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因,功能及个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作者简介:

第3篇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教育模式,同时也更是培养大学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还彼此增加了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说,大学生社团组织中的学生不再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意义。首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是一群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精力充沛的一支主力军。同时,学生社团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更是校园文化开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组织的社团活动中,这些学生通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不仅思想素质得到了提升,还陶冶了精神情操,从而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次,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很多学生在没有参加学生社团组织之前,不经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性格还很孤僻。但是自从加入到这个组织之后,不仅性格开朗,兴趣爱好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这个活动组织中,他们可以展示自我,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加到活动组织中,心理素质不断得到了提高,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性格。总之,整体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再次,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承载功能。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总之,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校园文化繁荣,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正引领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系列化、多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二、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在学生社团组织运营中,有一些因素制约了其健康发展,阻碍了其自身的作用

发挥,下面就是对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一方面,社团自身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各部门的设置也不科学、不规范;社团组织结构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强;无正规的会议制度,临时有事儿临时通知,随意性强,导致管理的无序性,使社团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大为降低;有些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活动往往没有计划;社团成员的基本信息、注册、奖惩,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意志力不坚强,缺少信心。在社团活动中,对于接到的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挫折就打退堂鼓,还有的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喜欢就干不信换就不敢等等。还有就是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易于落入俗套。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集思广益,多出好的思路,总是沿着陈旧套路交出的“应景文章”难免缺乏吸引力。社团骨干的素质达不到高标准,有的负责人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负责人任人唯亲,搞小团体,有的负责人收了会费之后也不精心筹划活动,平时难得露面。

三、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改进建议

1、要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团活动

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院学生社团归口院团委管理,也制订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是自愿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自发的,学校对其监管往往不力,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如果遇上社团负责人能力不够,功利思想严重,他组织的活动可能会给其他学生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加大关注和投入的力度。

2、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社团成员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在对其进行考核,才能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现象。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分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27-02

高校分校区现象已成为中国高校的普遍现象,分校区满足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然而这个新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也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分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使原来的集中办学的校园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这是一个机遇,亦是一个挑战。因此探讨高校分校区建设问题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分校区形成的背景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及其快速发展,分校区成为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产物。成因之一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提出,将几所距离较近,学科、资源互补的大学合并,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其次是因为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大发展战略,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675万人)。学生数量剧增导致原校区资源不足,原有狭小分散的老校区严重影响办学效益与水平等原因,为扩大教育资源而新建分校区。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受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后座力。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观念、行为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它包括了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1]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大学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但是真正影响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还是精神文化。

三、高校分校区办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

(一)高校分校区办学给各个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分校区办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资源设备不够集中,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只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整个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中,久而久之,校园人文精神显得散乱而缺乏生命力,甚至形存实亡。或者仅仅强调各个校区某一方面的文化建设,而忽略了全面的人文氛围建设对校园文化健康平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分校区文化氛围往往会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1)分校区之间因为距离障碍造成沟通交流不便。信息无法及时准确的传达造成了校园文化交流的困难。(2)分校区校园内往往无法获得高密度信息,往往会错过很多时机和条件。(3)设施设备的无法集中利用也给文化建设带来了阻碍。

但分校区也聚集各自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更为鲜明的条件,可以更明确方向,更有利于创建属于分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在原有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既定的人文环境中创新,人们必定受到传统的局限和影响。但在一片崭新的地域,人们的思维往往表现得更活跃。

(二)校园文化在分校区办学中的作用

1.激励作用。在校园文化的激励下,激发校区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其自我约束、自我促进,发挥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校区与校区之间形成的特点和内涵又能影响其他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其他校区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共同进步。[2]

2.凝聚作用。通过举办各项学术、文体、娱乐活动,加强各校区之间的学术、情感交流,让校区之间逐渐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使师生时刻感受到整个学校大集体的存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3.协调作用。各校区之间的发展总会存在各个方面的不平衡。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差异,各种资源利益的合理分配都需要一种超脱于物质的东西去平衡。只有校园文化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难以想象的功效,从而使校区之间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获得更大地空间。

四、高校分校区办学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各校区之间的联系。利用各层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各级党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协同作战、整合资源。如发挥共青团团委、学生会的力量,积极开展活动等。最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多校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舍得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多校区大学发展的总体规划。例如团委全面负责学校各家社团工作,专门机构负责学校各家学生组织的工作。[3]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建设信息平台,有专人维护,专门团队管理。利用校内网、学校论坛等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为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既加强了各个校区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同学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上提供帮助,又在无形当中孕育并传播了各个校区的特色文化。组织校区之间的集体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成果校区巡演,组织各校区之间的体育、文艺比赛等等。

2.结合校区自身特色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每学期都可以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各校区游览参观。另外专业特色方面可以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校区,尤其是在专业确定以后。每个校区要有之间的专业特色,开设一定程度的面向别的专业(别的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别的校区的)课程,要求程度当然相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要低一些。还可根据每个校区各具特色的地理优势,定期邀请别的校区的老师、学生参观。

3.继承和发展原有学校的校区校园文化。要善于在原有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上,超越发展。[4]对原各校区好的观念、传统、风俗应该予以保留,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提升新的组织文化水准,在办学理念中予以积极体现并有所扬弃。

参考文献:

[1]易钢.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J].思想教育探索,2003,(3).

[2]杨瑾.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与建设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

[3]杨练武,苏跃飞.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7).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0

第6篇

关键词:组织文化;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从研究范围来看:国外关于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组织气氛”而进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描述组织气氛,二是了解组织气氛与组织效能的关系,三是预测并控制组织气氛。由于学术界关于学校组织效能的指标确定仍有着较大的争议,客观上也存在影响学校组织效能的庞杂因素,难以对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所以,组织气氛与组织效能的关系研究还相当薄弱。

2.从研究范畴来看:国外关于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对组织气氛的描述,即局限于通过心理投射法对学校组织的心理环境的测量及研究,忽略了学校组织文化涵盖的其他层面以及丰富的管理学意义。

3.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静态描述上,强调已形成的组织文化特征,忽略了一系列变化的分析如形成动因、发展变化、对组织发展的影响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社会学视角:核心是校园主体的社会化问题,将校园视为独立的社会系统,研究该系统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论述校园作为社会总体的子系统之一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2.教育学视角: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考察校园文化的发生、发展,阐释校园文化的涵义、特性及功能。

3.文化学视角:研究者们用文化概念演绎校园文化概念,运用文化关系学考察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运用文化冲突论考察中外文化在校园中碰撞出现的现象,运用文化的分层理论及文化形态学考察分析校园文化的结构类型及功能。

二、存在问题

其一,倾向于个别问题的理性思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发表的文章来看,多数文章都是围绕校园文化的定义、性质、结构、功能等几个问题加以表述,很少有理论文章对校园文化从横向、纵向上有更深研究。

其二,校园文化研究的视角局限了其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

没有能系统地提出“学校组织文化”概念,仅限于对学校成员主体之一的学生群体进行研究。忽略了学校其他群体对文化的需求,所以忽略了“文化”在学校管理上的重要意义。

其三,缺乏实证研究。关于学校组织文化的研究仅仅注重“应然”的理论描述,或对某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经验总结。

三、解决对策

(一)建设学校物质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是学校组织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校物质环境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观念,是最具体可见的成分,也是最容易进行设计更改的部分。

(二)发挥校长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一所学校的发展,就是校长的智慧、能力的表现。学校在建校之初,校长就扮演着创业者的角色。在新的学校组织文化形成阶段,校长是学校组织文化的缔造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三)确保规章制度在学校组织文化中的保障作用。学校中的制度是学校员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现状制定出的具有约束性的规定,能够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保障教职工在享受权利范围内有着极大的热情去工作。

(四)树立各种榜样,大力宣传楷模。每一个社会都有伟人,每一个学校都有楷模,楷模不单是人们崇拜对象和学习榜样,也是一个社会及学校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要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学校组织文化,一定要树立学校中的榜样。

(五)重视学校庆典仪式,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的庆典仪式及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学校价值观的载体,是形成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组织文化的重要途径。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参加庆典仪式和各种活动,可以深刻体会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凝聚感情,激励斗志。

(六)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巨大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参考文献:

[1]黄龙卫,胡波.学校组织文化构建刍议.继续教育研究[J].2008,⑸.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范轶清.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5,⑼.

[4]陈文海.学校组织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J].2008,⑷.

[5]杨川生.管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祖织文化建议路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J].2006,(10).

第7篇

本文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校园文化的概念,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与建议。要构建浓厚的学习文化;创建“以人为本”的饮食文化,提高高校餐饮服务质量;创建舒适优美、文明健康的育人宿舍环境;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价值取向,大力倡导科学的业余休闲消费观。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的传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激荡。高校处于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如何使大学生在我国主流文化引导下健康地学习生活,这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对高校而言,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每一个师生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情况,从而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十分必要。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对于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有不少学者对“校园文化”作了相应的界定,经过比较分析,把校园文化界定为:“高校师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实践中所传承、创造、积累并共享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该观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校园文化生活即高校全体师生以校园为行动场域所表现出的一切行为和态度。为此,本人做了关于本校校园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主要从学习文化、餐饮文化、宿舍文化、休闲文化等方面调查本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现状。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1、学习文化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但学习方式多样化,调查表明,有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上自习有助于学习,对于如何上自习,具体表现在:有22.5%的学生经常上晚自习,有66.1%的学生偶尔上晚自习,有11.4%的学生从不上晚自习。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状况:有52.5%的学生对自己专业了解,有40.6%的学生一知半解,而不了解的只占6.9%。学生对学校各项学习硬件满意度最高的是办公楼(满意度为62.5%),满意度最低的是实验室开放时间(满意度为40%)和藏书的种类(满意度为40.3%)。本校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最满意,满意度为73.7%,其次是教学方式(66.3%),再次是教材的使用(60.1%)。对本校讲座数量和其质量满意度分别为40.6%和47.5%。以上数据表明,本校学生对教学软件设施的满意度超过了硬件设施。

2、餐饮文化

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至关重要,调查表明:有49.3%的学生对餐具放回餐具回收处表示乐意,5.0%的学生无所谓,只有2.5%不乐意将餐具放回餐具回收处。调查表明:本校学生对食堂位置的满意度最高为65.4%,而满意度最低的是饭菜质量(40.8%)。

3、校园宿舍文化

本校大多数学生宿舍生活井然有序,比较注重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调查表明:有69.7%的宿舍制定值日表,只有25.3%的宿舍不制定值日表。学生在生活方面满意度的评价:本校学生宿舍和谐度较高(65.7%),而对其生活方面最不满意的是宿舍内的家具(42.2%)。调查表明:闲暇时间有76.1%的学生在宿舍听歌,有63.9%的学生看杂志,有62.5%的学生上网,有60.0%的学生上自习,而其他的在看电视、听广播、下棋等。

4、校园休闲文化

当被问及“休闲时间干什么?”有79.4%的学生回答看一些课外书,有75.8%的学生利用休闲时间上网,57.2%的学生休闲时间休息,50%学生休闲时间闲逛。通常所看电影情况,调查表明:55.8%的学生看喜剧片,53.6%的学生看青春偶像片。休闲时间参加社团情况,调查表明:有50.3%的学生休闲参加社团活动,35.8%的学生不参加,13.6%的学生对其漠不关心。去旅游景点的人数情况,调查表明:27.8%的学生去的景点有5个以上,而大多数学生(28.1%)去过2个旅游景点,6.4%的学生哪儿都没去。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学习文化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自习积极性比较高,同学们对学校各项学习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比较满意。但学校各种教学设施相比而言不太齐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少,讲座数量少,质量不高,藏书数量少,质量差,过于陈旧,种类不齐全,实验室环境差,设备陈旧,有的学科教材更新跟不上知识的更新等。

2、在餐饮文化方面,学生们比较满意

其中餐具回放现象比较乐观,同学们购餐多用现金。但饭菜的质量、卫生程度不高,就餐环境凌乱,开水房设施陈旧,对于餐饮这块监督力度不够。

3、宿舍文化比较和谐、丰富、有益

本校学生宿舍文化还比较和谐、丰富、有益,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讲卫生,注重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学生宿舍大都制定舍规。但学校对宿舍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还不够,宿舍生活单一;其中宿舍内家具设置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网络设施不齐全,宿舍内安全管理不到位,宿舍内、楼道旁的卫生监管力度弱。

4、休闲文化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

学生们休闲大都阅读一些小说类、杂志类等课外书,在休闲时间比较热衷于锻炼身体。学生们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旅游、做兼职和参加社团活动。但学校各种休闲设施不健全、老化,跟不上学生对休闲设施的需求,休闲场所数量少,场地不完善。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校园文化生活是高校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引导高校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构建浓厚的学习文化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加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优化实验室配置,图书馆增加藏书量,提高图书资料的质量,让资料的更新保持最新状态,给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应该进行人文环境建设,进行民主平台的搭建,这样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对于教师的个性,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来压抑,要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时,应该给教师足够的自,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构建,对于教师的教学改革,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这样教师才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主人是自己,确保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符合学校主体文化。其次是学生文化。若是学生没有参与进来,那么这种文化便不能称之为学校文化,学生文化建设,会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就内容而言,学生文化包含了学习文化、德育文化、文娱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文化以及审美文化等。在建设学生文化时,应该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将人的潜能发掘和主体精神弘扬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

2、创建“以人为本”的饮食文化,提高高校餐饮服务质量

办学生满意的食堂,创建以人为本的饮食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生活文化的重要基础。质量作为校园餐饮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核心内容。餐饮的质量,主要指食堂饭菜质量和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饭菜质量、价格和品种,为学生提供质量高、价格满意和品种多样的饭菜;二是卫生质量,做到干净、开放、到位;三是服务态度。要服务热情、周到,让学生在食堂感受到家的温暖,要建立师生沟通渠道,让学生感受到后勤员工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支持。

3、创建一个舒适优美、文明健康的育人宿舍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生公寓和宿舍的硬环境建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配齐公寓化管理所具备的各种硬件设施,把学生公寓建设成规划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文明、和谐、舒适和温馨的育人场所。(2)开展优质服务,大力加强学生公寓和宿舍的管理软环境建设。首先,落实以人为本,切实做好人性化管理。对于宿管人员,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其服务水平和素质,对学生服务时,切实落实四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对服务工作要有诚心,对不文明行为要有戒心,对生活文化建设要有热心。通过优质贴心服务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校园文化特色明显的文化活动,如“美的小屋”设计赛、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征文、文明安全月评比、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等等,使大学生走出在宿舍里各自为阵的相处模式,在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的参与中,享受快乐与轻松,增进沟通与友谊,丰富知识与能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价值取向,大力倡导科学的业余休闲消费观

(1)重视业余休闲文化设施的改善,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业余休闲环境。进行多样化业余休闲活动场所的建立,重视休闲文化活动场馆内部环境的改善,这样能够给大学生的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吸引大学生进入到阅览室和图书馆中充电和学习,让其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2)做好大学生业余休闲文化的指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对于庸俗和低级的活动应该摒弃,其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可能会给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伤,会违道德风尚。所以,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的参与到休闲文化中去,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

作者:邓锋琼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社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坚.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硅谷,2009.1.

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新办本科院校;发展

校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文化的“四圈层”结构,将学校校园文化分为:校园文化物质层面、校园文化制度层面、校园文化精神层面、校园文化行为层面。以下将从四方面考察新办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基于此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1.新办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审视

1.1校园文化物质层面

考察新办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物质层面,主要以经费投入、校园文化性标志和设施、校园文化资讯等方面展开。就新办本科院校在当前面临的生源和就业压力下,投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较为有限,在校园文化性标志和设施的建设也显得力不从心,很多新办本科院校都没有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这就使得大学生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受到限制,而校园广播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校园文化资讯、校园文化广场和文化角,使得校园文化传播受到局限。

1.2校园文化制度层面

考察新办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层面,主要以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制度、校园文化传统等方面展开。由于当前新办本科院校制度方面的不完善,没有像老资格的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新办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组织领导方面,有一些学校没有专人分管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文化发展工作规划,很少有相应的校园文化工作会议和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工作反馈等;而在文化制度方面显得更为匮乏,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校园文化规范、文化性社团规章等;校园文化传统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由于新办本科院校“新”的特点,必然导致其校园文化传统缺失,没有形成相应的文化传承、很多也不能够定期举行文化知识讲座、文化知识竞赛等。

1.3校园文化精神层面

考察新办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层面,主要以文化导向机制、文化价值观、校园文化态度等方面展开。新办本科院校当前最为缺失的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相关文化口号缺失,没有标志性的文化标志人物, 不能够形成浓厚的文化积淀,没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核心理念;文化价值观方面,新办本科院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导致了其文化观念不强,文化价值取向不够明确,导致整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缺失;而学生对学校文化精神层面的态度显示学生认为新办本科院校文化环境不强,参与文化活动动机不高,没有端正参与文化活动的态度。

1.4校园文化行为层面

考察新办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行为层面,主要以校园文化节开展、学生个人文化行为、文化社团、文化组织管理行为等方面展开。调查显示新办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节开展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有的学校三年举办一次,活动周期较长,相应的各院系也很少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活动。学生个人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由于学校没有一个总体的活动思路,必然限制了学生个人活动开展,且由于活动场地等因素限制,也减少了学生活动的热情。在文化社团建设方面,新办本科院校还有待于完善相关文化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其重要作用。

2.影响因素分析

2.1 资金短缺 发展艰难

在由专科办学向本科办学转型过程中,新办本科院校为达到本科办学水平,在学校教学环境、设施、器材、师资等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过于注重本科办学水平的相关投入,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一些校园文化场地、设施、器材这些在本科办学水平考察中“可有可无”的条件不去重视和投入,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投入。在新办本科院校成立后,面临了同“老牌”本科院校抢生源、同传统本科院校比“就业率”的困境,同时又不得不面临本校的实际,资金的紧缺和外部竞争压力的增大,往往使学校领导层关注了学校的生存问题,忽视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建设恰恰是学校生存的重要支撑之一。

2.2 制度缺失 有待规范

在由专科办学层次到本科办学这一转型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必然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使其适应本科水平要求。之所以说是“本科水平”要求,是在于不仅仅要达到教学水平要求,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要达到相应水平。当前新办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制度方面存在着用专科阶段校园文化制度管理着本科层次的校园的尴尬情景。

2.3 传统影响 功能弱势

传统影响,功能弱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受初中、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考试指挥棒下,自身已经忽视了学校的“文化性”功能,认为大学就是一个传统的“学校”概念,在当前就业压力和家长传统观念影响下,将大学看成了是下一个“战场”,大学自习室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竞技场”,“分数”、“名次”成为他们的战利品,很多都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浪费时间”的活动。另一方面,新办本科院校受专科层次的影响,其观念仍停留在专科层次,不能够针对本科层次的学生、针对新的形式,打破传统观念,进行颠覆性创新。以上两点都致使校园文化自身的功能性弱势。

2.4 缺少传承 组织较乱

新办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传承方面也存在一些重要性问题。当前面临的困境是,针对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过渡,有创新的想法和举动,但是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有破旧重造的胆识,但是会面临没有文化积淀,从零做起的困境,在新的校区,不再看到参天的古树,不再有楼瓦青苔,取而代之的是光秃秃的一片片大理石台阶,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校园文化传承的缺失导致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不足,一个校园不再有文化氛围,一个没有文化氛围的高校在当前生源竞争日益增大的今天其发展空间是日益减小。

3.建议与对策

3.1 提炼校园文化精神,传承学校文化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精神是一个高校的“魂魄”,针对新办本科院校的特殊情况,针对专科层次传承的校园文化精神,对于当前发展有利的一方面我们要毫不犹豫的保留,对于不适应当前发展的一部分我们要舍得丢弃,并且结合当前发展的新形式,需要我们在这基础上重新提炼适合新办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精神,传承校园文化价值观,这样我们不但能“寻根”,并且也适应了新的发展。

3.2 规范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管理

对于专科层次阶段的校园文化制度,可以有针对性的保留,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的新形势进行修订,对于在本科层次遇到的新问题,可借鉴传统本科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对校园文化制度进行针对性增补,使得相关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3.3 完善校园文化物质基础 保障校园文化开展

如前所述,新办本科院校不仅仅需要完成“学校环境、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等投入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过渡,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完成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过渡,完善校园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物质保障,能够使校园文化活动得到顺利的开展。

第9篇

 

关键词:新校区 校园文化 文化交流 

 

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纷纷建起了新校区,以满足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但是新校区在传承和弘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交流的障碍 

首先,师生之间近乎陌生,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学术交流,更难说在生活和情感方面得到老师的关怀。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常常下了课便赶校车回本部或是回家,因为很少有教师会住在郊区,这样学生就很难在课后与老师有深入的交流。特别是那些资深的教授一般很难在授课之余出现在新校区的校园里。其次,高、低年级的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一般新校区都是住着大一大二的学生,而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住在老校区,这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不利,因为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大学规划、社团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方面都对低年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与帮助作用。最后,不同学科之间缺乏知识与文化的充分交流。新老校区常常只容纳了部分学院,例如有些大学的新校区以文科学院为主,而老校区以理工科学院为主,而在新老校区之间联系文理学院的校园活动也不多,这就使得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互相交流与熏陶的障碍。 

(二)人文景观的缺失 

大学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大学校园的景观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大多数的新校区里很难看到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在一个广大的新大学城里,穿行于不同高校之间大概很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常常新校区里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都是四四方方,每栋近乎一样,这种现象很难让学生体味大学校园应有的文化特质与学府氛围,这样的建设景观让大学何以区别其他的一般单位。没有了这种文化氛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大学的特色精神也就很难得到发扬。 

(三)新校区特色文化创造的忽视 

一些新校区虽然努力的在校园建筑、校园活动、知识资源等方面向老校区看齐,但是,一味的追求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和历史积淀,新校区就失去了文化创造的重要功能。文化应该是在新陈代谢中发展进步,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新校区就应该承担这样的重任,而不能只拘泥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而忽视了创造更具特色的适应新校区的新文化,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在时代的不断前行中与时俱进。 

二?完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要想成为一流的出色大学,新校区必须要在校园文化上给予高度的重视,避免校园因为“新”而缺乏文化氛围,因为“新”而忽视老校区大学精神的传承。对此,高校可以试图在如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增加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师生交流方面,新校区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教职工流动宿舍或者给教师在新校区安排一定的办公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与老师有进行学术交流并获得生活情感方面的适当指导。不同学科之间,高校需要合理的安排新老校区的学院分布。新老校区之间联合举办一些学术讲座、文化节、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浓厚的“普遍知识”的文化氛围。高、低年级之间可以通过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增加交流,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为高年级增加活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制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生活娱乐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在新校区的制度文化建设中,除了选择性的传承老校区的一些制度,新校区必须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对那些不符合时代需要、不符合办学宗旨、不适应新校区实际情况的制度文化加以修改和完善,在老校区的制度文化基础上有所创新,体现与时俱进的前沿性,建立起与新校区发展相适应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赋予校园建筑丰富的文化信息 

新校区的校园建筑不能只是简单的四四方方,每栋教学楼与学生宿舍都同一设计,不同学院的教学楼可以增加一些学科特色,在建筑命名上可以多些文化底蕴。例如浙江工业大学的屏峰校区,将所有的校园小路按照西湖的“老十景”和“新十景”来命名,并把这些景点的典故刻在路碑上,当师生在校

[1] [2] 

园散步的时候,在饱览“西湖十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其中的人物和典故。 

建设新校区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它在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高校必须对此高度重视,并在建设实践中改善现状。 

第10篇

理工类高职院校由于院校受专业设置影响,文化艺术类学生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较少,校园文化内容需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校园舞蹈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发展困难,存在较难发展和提升的现状。

(一)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存在参与面受限的现状

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舞蹈的发展首要存在的问题为参与面受限的情况,当前的校园舞蹈中校园舞蹈的发展仅局限于学校部分舞蹈特长生,限制了大多数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与热爱,造成校园舞蹈仅限于部分舞蹈特长生的特长发挥。

(二)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院校中存在专业化倾向的现状

校园舞蹈教育不是以培养专业舞蹈人才为目的,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舞蹈应该发挥校园文化给校园学生艺术培养和熏陶的作用,而专业化倾向教育要求对学生在校园文化舞蹈的作用发挥、身体条件、技术要求显得过于苛刻,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校园舞蹈望而生畏。

(三)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院校中缺乏创新性

校园舞蹈由于受到理工类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影响,学生较难创新挖掘校园舞蹈的艺术个性,局限于为了完成校园文化要求而开展校园舞蹈,校园舞蹈的创新创作与舞蹈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校园舞蹈配套设施不够齐全,学生学习训练舞蹈阵地得不到提供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当中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舞蹈需要一定的训练配套设施,以满足校园舞蹈的编排、训练等要求,而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对舞蹈类配套设施配套不够健全,使得校园舞蹈的开展阵地较难开展。

二、探讨解决校园舞蹈在理工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现状的意见和建议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当中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挥,对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有重要作用。我们认清校园舞蹈当前存在的现状,认识校园舞蹈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艺术涵养以及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重要作用,结合本人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工作的经验,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当前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一)转变校园舞蹈思想观念,重视校园舞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校园舞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校园舞蹈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教师作为校园舞蹈的引领者才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校园舞蹈教师思想上要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与时具进才能更好的指导和创作丰富多彩的校园舞蹈内容。同时,理工类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校园舞蹈发展的认知,切实解决校园舞蹈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思想上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P系,为校园舞蹈艺术的发展拓宽道路。

(二)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社团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校园舞蹈参与面受限与专业化倾向的情况,高职院校当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舞蹈艺术社团,让校园舞蹈有一定的团体组织、人员机构、舞蹈阵地,以让有此类舞蹈艺术特长学生带动其他业余爱好学生参与到舞蹈艺术社团当中,并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发挥校园舞蹈的作用,让广大舞蹈艺术爱好学生得到上台表演的机会,以增加学生的参与面和舞蹈学习积极性。

(三)做好高职院校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选聘,为校园舞蹈的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中,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舞蹈文化艺术水平,高职院校可为院校团委部门、辅导员团体、院系团总支负责人的队伍建设和选聘当中,侧重对舞蹈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选聘工作,既能保障学工、团委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充分调动教师发挥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以提升校园舞蹈的艺术水平。

(四)完善舞蹈类配套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学习阵地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条件提供固定的文化艺术学习场所,完善舞蹈类配套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训练的场所,使感兴趣的学生能聚集于固定学习场所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以更好的为校园舞蹈的创新和内容丰富提供阵地保障。

第11篇

项目学习教学法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杠杆”,在实施时,我们应注意选准以下四个“支点”,以期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支点一:任务

[课堂描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特色吗?(项目学习)漫步校园,你们是否发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存在不相契合的现象呢?是否发现还有很多地方的设计与我们的办学特色不相协调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到校园各处去走走吧。

PPT呈现学校景点(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梅园、求真园、学校橱窗、项目活动中心、走廊、班级教室、专用教室、楼道……

师:哪些地方能鲜明地体现学校的特色?哪些地方应该改进,使之能彰显学校特色呢?

学生自由表达,其余学生评价。

师过渡语:最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把“项目学习”的特色反映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去,希望同学们群策群力,为学校献出好主意。

[课后反思]

任务是学生探索活动的目标。项目任务的设计首先必须是源于真实生活的问题或现象。问题与实际生活相链接,这对学生来说显得“触手可及”,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主动发问、主动探究,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经意间形成了。其次,项目任务的设计要具有挑战性。本课时中学生在解读名校校园文化建设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并非照搬、克隆他人的成功经验,这是具有挑战意义的。再次,项目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通过某项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投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包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资源。

支点二:活动

[课堂描述]

活动一:典型示范,解读主题。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校园文化吧。

教师在校园网提供几组有关介绍名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视频短片,让学生选择性浏览。典型示范,为下面学生自主选题环节作铺垫。

师:校园文化建设可能涉及到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通盘考虑这些因素。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小到一草一木的布置,在设计时都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活动二:发散思维,收集创意。

师过渡语:看了资料介绍后,同学们想参与到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来吗?

PPT呈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是校园文化小小设计师”。

师:你由这一主题想到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把你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小卡片上。

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立足项目学习特色,从“校园文化”设计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若干问题。

PPT呈现此活动环节的注意事项:①各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的问题;②围绕主题,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问题或内容;④选题的原则:有价值、可操作。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出示各小组的研究内容:特色展览室设计、增设校园景点、走廊展板设计、班级环境布置、“项目学习工作室”环境布置、校徽设计、校旗设计、擞锖岱设计、网站建设、宣传手册设计、对外PPT宣传设计等。

活动三:聚焦热点,筛选课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合并归类,推选出大家比较集中的创意,确立五个子课题;以自主选择为主,教师适当调整,重组研究小组;成立“我是校园文化小小设计师”各子课题的研究小组,调整座位。

教师提议,学生自己选举小组长,自己在课后聘请指导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活动四:讨论分工,明确任务。

综合考虑各小组的实际需要,讨论并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任务。PPT呈现成员分工建议,供各小组参考采纳。

小组成员分工:采访、实地勘察和数据处理、资料收集(摄影、图书音像、网上信息)、文字编辑、策划宣传等。各成员明确具体任务:①采访:负责采访校内领导、教师、同学和家长。采访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草拟,指导教师适当引导。采访一周内完成。②实地勘察和数据处理:负责开展实地(如展览室)面积勘察活动,获得准确的数据和绘制简单的平面图;负责观察和拍摄校园内不能很好体现特色的地方,并作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负责整理采访人员得到的所有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并作进一步的计算处理。③资料收集:负责收集我校师生在“项目学习”特色方面的一些获奖资料、各种活动的音像资料、校园网信息,负责通过图书室查阅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资料,负责网上收集其他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④文字编辑:负责对景点进行文字描述;负责随时录用采访得到的稿件,编辑小报或制作“项目学习以人为本”的专题展板;负责研究方案、调查报告等文字撰写工作。⑤策划宣传:负责原型设计和成果展示,向校内外师生进行宣传。这项工作可以和文字编辑合作完成。

教师温馨提示:分工根据各课题实际需要设置,不求面面俱到,有些分工根据任务的轻重可以合并,有些分工可以安排2人以上共同完成。学生讨论研究,现场填写分工安排表,并上交任课教师。

[课后反思]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06-02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应涵盖校园环境、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网络阵地等方面,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提前领会职业生活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岗位上能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合二为一,成为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

国际学院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承载着学校国际合作职能的主要任务,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宗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学生国际意识及人文素质、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载体,从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对外交流、网络阵地入手建设国际学院中外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品牌。国际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对于学生国际意识的加强、国际视野的开拓、就业能力的提高,甚至对于整个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现状

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十年历史,成果颇丰。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为例,该学院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已注意并注重了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国际交流内容,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常规活动,具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

(一)国际化的环境氛围建设

国际学院设有越南语阅览室、泰语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语音室、国际学院网站呈现着外文格言、国际教师风采照片、域外风景或跨国就业工作场景图片等充满国际元素的宣传材料。主教学楼从楼名到楼内的标牌、班级牌,各种语言实训室标语等都用中外两种或几种文字设计;各楼层走廊墙上,悬挂中外名人名言、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宣传口号。学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时刻提醒学生“我是学外文的中国人”,更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气质的培养。

(二)国际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国际学院善于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功能,将课堂教学也作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教师或为来自语言国的外教,或为出国交流过的“海归”教师,专业课堂教学以外语为主,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打破单纯传授形成技术能力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学习国外文化,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质。

各专业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泰语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南宁高校泰语演讲比赛,担任南宁市泰国风情节活动志愿者;每年4月迎接泰国交流生,举办庆祝泰国泼水节活动;每年6月送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如英语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英语竞赛、大学英语戏剧节等活动;每年12月迎接欧美学生来访,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课堂的专业技能学习,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国际化职业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连年承办各种大学英语技能大赛,学生主持人、参加选手、志愿工作者都因表现出色得到了各方赞赏。

(三)国际化的学生活动

1.日常常规活动:每日各国外语晨读;每周中外文海报出版。常态化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2.特色社团活动:国际学院学生四大社团活动都融合了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如外语协会经常举办外语角,每年定期两次大型外语角;Sunny艺术团的外文歌舞在学校已小有名气;民族工艺协会和彤阳文学社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在中外学生交流中亦起到重大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活动都注重展示国际特色:

院内每年举办“FLYING”杯多语种专业技能大赛,内容包括多国语种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歌唱比赛、外文导游比赛、外文原声电影配音比赛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

迎新生晚会上表演中、英、越、泰四国歌联唱;校运会上特色方块队表演中、英、越、泰四国服装、礼仪展示,呐喊四国运动口号。

参加学校外中国―东盟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国际语言才能。

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外语专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不能很好地控制技能活动和技能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虽然说高职院校与一般高校不同,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科研性、钻研性的要求和强度没有一般高校大,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文体活动过于轰轰烈烈,其中不乏打着专业技能大赛的旗号开展的学生文体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出发点极好,但过犹不及,学生真正静心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时间和环境严重不足。

第二,不能很好地控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程度。学校有些专业实行全仿企业化管理,辅导员是董事长,班长是总经理,同学们分任各种角色,甚至以学分代替奖金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这样的校园管理模式是充满了企业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与企业接轨的作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体会职场的规则,但同时也无法避免地让学生们失去了作为学生所特有的青春朝气,过早成熟老练,抑制了创造力和活力,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最终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学生毕业时是否能展现校园文化精神而为企业所接纳,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践行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是否能实现校园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理念的合二为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学生的就业大方向是各级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包括外企、外资、涉外酒店、涉外旅游、涉外码头等,这对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外文能力和国际化职业素养,同时又要在外文这种辅导性工具的基础学习上加强其他实践技能学习,或是商务技能或是酒店服务技能或是旅游服务技能等。

三、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高职院校特色和各专业特色的不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方向各不相同,在此仅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提出思路与建议:

(一)国际学院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进一步与其他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因为语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在深度广度上有一定距离,必须采用“外语+技能”的模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外语+旅游”,课堂教学可以先学语音,学对话,通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进一步了解工作所需的外语,实地训练自己的外语能力。

(二)进一步抓好两个课堂的建设

发扬以往的优良传统,抓好学生第二课堂,把取得成效的传统项目如晨读、“FLING”杯专业技能大赛、四大社团特色活动等做精做细,不断提高活动项目质量;在此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更多富有情趣、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把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如组织学生到外企表演,面向全校甚至校外举办中外文辩论赛、中外文歌舞大赛、外文电影角色饰演等,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把中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丰富,情趣得到进一步提高,视野得到进一步开拓,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争取网络阵地助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主要要争取的阵地,为良好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