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司宏观经济分析

公司宏观经济分析

时间:2023-06-01 09:3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司宏观经济分析

第1篇

N.Gregory Mankiw在他的畅销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到――个关于HazyTruman的典故,这位美国前总统在任时曾经“苦恼”地表示,需要找一位独臂经济学家,因为当他请经济学家们提出建议时,他们总是回答:“一方面……另一方面……”(Ontheonehand……On theother hand……)。由于大多数决策都涉及到个人或社会的权衡取舍,因此轻而易举就得出结论的经济学家并不被认为是可信的。他们从不轻易做出判断,并且总是对不同的判断均使用相对谨慎的措辞,哪怕是被问到如何认识他们本人。高善文就这样描述自己:“如果从工作角度来说呢,第一,宏观经济分析员工作本身的很多内容本人是感兴趣的:第二,我对工作的态度应该还算是比较认真的。”他语气舒缓地说,“基本就是这两句话。”

而在2005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200多位基金经理对这位经济学家的评价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另外一些词汇:“对宏观经济方向把握准确;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及时性;自成体系,有独立观点,深入浅出……”。如果是在另外一些场合,你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评价充斥着誉美之辞。

对于在过去一年问于漫漫“熊市”中摸索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众所期待的无疑是能够廓清一个大致明确的经济趋势和市场方向,所以,当他们得以静下心来回想过去一年经过耳边的经济学家“语录”,相信留下的,总会是那些最助于他们理解这个方向的声音。怀疑这些“主观”的评价,并没有充分的理由。

其实,这已不是这位经济学家第一次得到类似的评价,在《新财富》2004年“最佳分析师”评选中,高善文就荣膺“宏观经济研究”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当时已处于半“退隐”状态的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许小年。其时,高善文进入证券行业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对于一位进入证券行业仅两年多时间,资历仍浅的人来说,这些赞誉似乎来得太轻而易举,因此,这位出生于1971年的年轻经济学家赢得这些赞誉的资本,足够令人好奇。很多人喜欢打探这种人物的“出身”或者所谓“背景”,并试图从类似的“出身”与当下的“影响”之间寻找出某种关联,我们也不例外。

我们不厌其烦,并努力为读者勾勒出一份关于高善文学历、资历等“出身”的清晰面目:

1971-1988年,成长于晋南临汾;1988-1992年,求学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专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获颁理学学士;1992-1995年,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光华管理学院前身),专业宏观经济分析,获经济学硕士;1995.7-2000.9,就职于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2000.10-2001年底,受人民银行总行派遣,就读于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获公共政策修士硕士;2001年底―2002年底,进入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实习;2003年初,回国,2003年下半年,在职业生涯的安排中,恰逢光大证券研究所改组,获邀并由此进入证券分析行业;另外,高善文1999年开始在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读取经济学博士,2005年9月正式毕业,导师周小川。

“所有过去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都跟目前的工作有很大关系,”高善文说,自己在研究生期间专业相对比较侧重宏观经济分析;人民银行的工作在专业内容上与宏观经济的观察分析判断也有一定联系,而且在此期间,还去国外中央银行接受短期培训,了解了中央银行在如何制定货币政策、如何分析宏观经济领域一些比较新的实践。高善文表示,师从周小川的经历,让自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经济形势、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些思路,但由于自己商业研究的对象一定程度上包括中央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以,他会刻意地回避和人民银行有关领导有太多过于密切的接触。

高善文说,“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本人对这个专业(宏观经济分析)也抱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大学生活使他慢慢认识到自己对偏工程性、动手性的专业科目实际上比较缺乏兴趣,而经济分析涉及到很多思考和推理性的东西,动手和实验性的东西相对很少,这成为高善文此后专业研究的主要兴趣和方向。

注重数据和经典而简单的分析框架

相比于“首席经济学家”的称谓,高善文更喜欢自称为“宏观经济分析员”。“我们从事的是商业研究,学术方面的含金量实际上是很低的。”这样的说辞也许仅仅是一种自谦,也许还包含着对职业理解的“自省”。高善文说,“我们不是研究纯粹的理论,我们是商业研究,我们要服务于分析和预测的需要,服务于理解的需要,所以,没有经验数据,没有对经验数据扎实可靠的分析,就不要谈问题。”

对数据和经验事实的强调,高善文称之为是约束自己分析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个结论,我都努力有数据方面的支持,而且必须是相对比较扎实可靠的数据和经验证据方面的支持。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包括你对现实的很多问题有一些非常好的灵感和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如果不能得到经验数据方面比较扎实的支撑的话,我宁肯割舍。”

宏观经济分析,仅有数据当然远远不够,恰当的分析框架同样是立论的基础。现代宏观经济学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过去几十年间,不同的学派为着不同的理论争论不休。虽然在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方面,学术界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但如何应用这些共识,不同的经济学家仍经常会作出迥异的抉择。“我还是倾向于相信现代经济分析框架和逻辑本身具有一般性,并努力尝试将这些相对比较标准和规范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运用到解释中国经济数据的具体分析过程之中。”这是高善文的选择。

“现代经济学很多标准的分析框架,标准的分析逻辑,在中国市场具有一般性和惊人的适应性,但是它的提出是基于成熟经济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其具体的应用过程(包括很多基本概念、重要的指标和假定)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合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现实的数据体系。”

高善文举出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何应用产出缺口。产出缺口在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是――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何定义和测量产出缺口,在成熟经济中也存在很多争议。

产出缺口一定意义上同成熟经济里所谓的自然失业率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直接把这样―个概念应用到中国经济数据的实际分析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困难:衡量中国经济中的失业率在数据方面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去寻找一个恰当的自然失业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层面,对中国经济的历次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决定过程来讲,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是不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核心的作用,这一点本身也令人怀疑。虽然文献上还有一些基于总量数据来直接对产出缺口做一些数学上的估算,但是完全基于总量数据以及其它一些比较粗略的数据去估算产出缺口,本身可靠性以及它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都不是非常完善。

“这迫使我思考产出缺口这样一个概念应用到中国经济实践应该用怎样恰当的方式去衡量?”尝试过上述各种方法的高善文最后找到了一个他称之为理论上更接近于产出缺口本原含义的概念,“产出缺口在理论上的另外一个定义方法是比较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经济体所有东西的价格具有高度弹性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产出水平;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重要商品甚至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存在着粘性(这意味着市场不能随时出清,不能随时灵活调整)的时候所表现的产出,这两种产出的差就被定义为产出缺口。”

使用这个在理论上更接近于产出缺口本原含义的概念,分析中国经济的实际数据,可以观测到中国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同这样一个概念的产出缺口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而且使用这样一个类似产出缺口度量的概念去解读很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包括解释通货膨胀的方向、解释劳动力市场的紧张、解释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增长、解释企业利润的变化等等,高善文的感受是,“因为它的分析过程变得更简单.同时它的解释能力变得更具一般性,解释能力就比较强,而且很可能它的预测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一个关子中国经济的“故事”

我们希望可以看到――个关于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简单但足够清晰的描述,高善文说,可以用一个故事把这个说得很清楚。期待戏剧性结局的读者可能会失望,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经济是处在某一个状态,不管是偏凉或者偏热。比如2002年下半年,当时经济总体上处于偏凉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之中有一部分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除了当时劳动力市场存在大量闲置;另外很重要的是,在全部经济的资本存量方面也可能存在着很多的闲置,比如说,电力、铁路运输等等。在这个背景下,由于内外原因,经济需求突然加速。需求突然加速的原因可能包括:政府换届,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热钱流入和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等等,实体经济部门的盈利2002年的时候实际上也已经恢复到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在需求突然加速的背景下,我们观察到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出现同样的紧张的时候,资本存量方面的资源已经被耗竭了,这表现为:铁路运输紧张、电力供应紧张、煤炭供应紧张、港口、远洋运输紧张等等。资本存量紧张,那么资本的报酬率就快速地提高,大家就去投资,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就高速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利润高速增长条件下,经济的需求就进一步加速。资本存量紧张在宏观层面会看到总体价格水平的快速上升,但是看价格快速上升的构成,并不是劳动力价格和服务业价格的快速上升,而恰恰是自然资源品。这是经济波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新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之前,这样一个紧张状况始终维持,甚至在进一步强化。

“一旦第一个阶段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生产能力释放出来,经济会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第一,如果供应能力的增长非常高并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那么我们能够看到各种总体价格指数的全面回落,包括GDP平减指数、PPI和各种商品价格指数的全面回落;第二,在供应能力的增长很快超过了需求的条件下,有一部分过剩供给就会被转移到国际市场上,就会表现为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长;第三,供应能力增长一旦超过需求的增长,意味着资本存量相对已经过剩,资本的盈利就会下降,利润增长率就会大幅度下滑。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供给能力快速释放的过程需要扩大劳动力的雇佣,在这个过程会观察到劳动力市场的紧张,这种紧张一是表现在整体就业在扩大,甚至还可能带来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劳动力工资的上升速度取决于整个经济中多余的劳动力有多少);另一个是,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讲,一方面收入在改善,一方面就业安全感在改善,反过来会带来零售的加速。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消费的加速增长。”

这里仅仅是一些推导过程和由此推导出的经济或许可能出现的种种现象。然而故事的精髓也许就存在于这个并不复杂的逻辑推导过程里。与推导本身相比,比照现实状况的经验数据,像是一个只是事先给出答案的“悬念”。

“拿这个推导观测中国经济从2004年四季度到现在的实际状况,我们看到了各种价格指数的全面下跌,看到了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长,看到了零售的加速,看到了企业利润的大幅减速,看到了登记失业率的降低,看到了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

“同样拿这样一个框架去看2002年下半年到2004年三季度这段时间,或者回过头来去分析1992-2002年或1992-1998年这轮经济周期,理论推导结果与经验数据很一致。在这个简单的分析框架下,众多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变得非常容易理解。”

一份印象深刻的预测报告

“既然用这样一个框架可以解释这段或那段时期,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它去预测下一个时期,”高善文说,“由于它在理论上并不是那么复杂,但它对现实数据的解释能力应该还是比较强,预测下一个时期就会变得非常的简单。”

平均每个季度都会就市场重点关注的问题推出一份主题报告的高善文,在2004年7、8月份推出了一份分析企业利润的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一个基本预测未来两年,至少对2005年、2006年来讲,企业利润的增长率会持续大幅度下滑,2005年至少会下滑一半,2006年会进一步回到1位数的水平。”当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结论太极端,并且难以接受。高善文仔细检查了自己的推理过程,包括数据分析过程后,仍然倾向于认为这个结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从2005年的情况来看,预测与现实在趋势、甚至程度上都比较接近。

这个报告在2004年中就对2006年的利润趋势做出了一些预测,当时认同这个预测的分析员不多,而现在,很多分析员预测,明年企业利润增长率会继续下滑。

即便是这些已具有相当解释能力的分析框架,高善文仍有所保留,他说:“在未来进一步的追踪和分析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其它更好的度量方法,这个一方面依赖于数据的改进,一方面依赖于测量技术的改进,一方面可能也依赖于思考的改进。”

喜欢阅读“冥想性”的内容

商业需求和商业竞争压力,常常迫使证券分析师对许多经济现象及其趋势必须做出非A即B的回答。在一贯温和沉稳的叙述中,高善文除了谨慎地选择恰当的词句,还总会不厌其烦地为那些无法准确达意的表述补充合适的定语、状语或其他修饰,以使之契合或接近其所描述的定义或现象的本原面目。

这位习惯于严谨叙述的经济学家面对着更多试图探究他本人意图的对话者,几乎从不轻易使用任何带有结论性的语言,这一句可能是惟一的例外:“如果不是特别谦虚的话,我感觉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还不算差,”他这样说。

上述那个关于中国经济的“故事”也许在习惯于戏剧方式的聆听者看来不见精彩,但由此认定这位商业研究者总有着学术化或商业化的表达并不准确。实际上,即便是非常专业和严肃的经济话题,在他的叙述中都有可能辅之以历史或人文方面的佐证。高善文说,“我自己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比较多。”如果在最近的对话中,听到他谈及科技和汉语这些看上去与经济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应该也可以想像,高善文称,自己正在读一些科技专栏并在重点研究汉语。

第2篇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发展历程纵观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统计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还具有较为独特、清晰的发展流程。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利用3个发展阶段概括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下文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该阶段,经济学专家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研究比较国家经济实力的实际发展情况。第二个发展阶段:属于国家经济核查体系的完善阶段。多数和本体系有关的部门,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使得国家经济核查体系逐渐完善。在本阶段,统计学设计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确定核心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和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体系,细化国民经济结构部分等,不断充实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体系。在科学应用统计学的基础上,优化资料配置,将社会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三个阶段,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本阶段,在经济统计领域中,形成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不断完善的新局势,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网络购物以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地位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人们要从新的社会发展途径中,深刻理解经济统计,为统计分析打好基础。一些人无法全面理解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只是用来说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这无法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作用。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旅游业、收支分配调节、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体系以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统计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二)欧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经济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都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了研究。其中经济学家、统计学法威廉•配第就对国民收入总量进行分析、统计。随后,出现了价格与需求函数关系量化分析,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进而实现统计和分析这两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充实国家经济核查体系。此后,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资金流量表。这些都极大了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三)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统计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检查与制定工作之一,在企业,乃至国家所有部门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成为了总结与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统计学数据等有关内容并没有获得较为深刻的利用,统计学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统计学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向、核心地位、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所在等,并不断发展此趋势,利用措施弥补数据的不足和数据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现代统计学分析法,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发展,以此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二、结束语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要求以先进的数据信息技术作为数据支持,还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紧密配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仍然要保留并继承优化管理、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并将其视为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管理理念。

作者:王惠单位:兖州煤业榆林能化有限公司

第3篇

如果说我们的应变能力越来越弱,那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在稳定的环境中待的时间太久了。如果说我们改变的动力越来越弱,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待的时间太久了。虽然从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过去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是惊天动地的,但几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讲,就是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路程。那么国家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就意味着,长时间平稳的日子,加上短时间的剧烈波动。这就是对于一个国家与对于一个个人来说,历史的不同含义。

而从投资从业人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时期可能就处于较大波动的时期或者波动的预备阶段。我们说比较剧烈而不是剧烈波动,是因为在我们的预期当中,至少整体的宏观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这是相比之上世纪初以及上世纪中期而言。而且从波动的范畴来说,可能经济领域的变化,要比政治领域的变化更加明显。然后经济领域的变动结果,再回过头来影响政治格局,当然这是更长时间之后的事情了。

而且以我们目前的关注度,即使仅仅关注经济一个领域,也是非常困难的事。并且即使意识到经济领域的未来变化,却依然难以割舍我们以往的思维模式。最典型的来说,现在宏观经济分析以及投资策略研究,依然是无数投资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组成部分。而无数的投资者,也依然执著于自上而下的、从宏观经济去判断大盘未来走势。即使已经被今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打击的无以复加,但依然寄希望于对上证指数的分析,期望能抄到一个大盘的底部,这从银行股的无数次萌动可见一斑,同时继续无视其他更加波澜壮阔的结构性机会,却没有发现,经济结构与市场结构,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有人说,中国股市的前十年,属于大盘时代,当时股票品种太少,随便买一只,而不用管公司是做什么的,就可以享受不少于大盘指数的收益。尔后十年,以2006、2007年的大牛市为代表,其特点就体现出以板块为主的操作模式的开始,主要的操作形式就是以风格轮动和行业轮动为主,从而获取超越大盘的收益。

然而更进一步,从2010年以来,这种以行业轮动、风格轮动为主要操作模式的投资方法,开始被以个股为主要操作对象的投资方法逐渐替代。如果说2010年是个新操作时代的一个提前预演,随后在2011、2012年有所波折,那么2013年无疑是这种方法的一个最终确认。

无论我们大家承认与接受与否,或许这个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来临了。

第4篇

经济学科这样一个大范围内,不论在学校、研究所,还是在政府部门,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不复年轻的人,都想到要不要学习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不学,恐怕不行;学,又很艰难,而且学了又怎样去用,不大清楚。不少人感到困惑,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经济科学终归是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经济现状很复杂,研究经济问题,不论大小,都应力求有一个解答。这就要求分析现象后面的众多因素,深思远虑,权衡轻重得失,才能有一个合理又切实的结果。这必须是一个推理精确,逻辑严谨、周密的思考过程。

我想,数学知识应是掌握这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功。数学最抽象、最枯燥、又最有系统性,因而掌握数学知识,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经济学者所不能缺少的。

应该承认,在一些重要经济问题的研究上,“数理化”为经济学带来了进展。

首先谈关于市场的经济理论。在当今世界,不论社会经济制度有什么不同,市场经济理论有普遍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如何运行,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起着何种作用,是理论的核心。其内容主要是市场均衡的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数理化”是十分明显的,微分学中求最大值的方法是其分析的框架。马歇尔在阐述市场局部均衡理论时,虽然不愿意把数理分析放在正文,但其分析框架是明显“数理化”的。瓦尔拉斯是经济学家又是数学家,他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是一个无比庞大的联立方程系统,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系统中得到了简单有力的表述。应该说,数理分析的形式并非仅仅用于肯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市场机制的某些不足之处,即所谓市场失灵,如“外部性”,“公共品的供需”、“垄断”等等,经济学也是借助于数理形式来进行分析研究的。

再看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的失衡表现为总额供求之间的失衡,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有消费、投资、进出口、政府收支、货币流量等等,而这些因素是复杂地关联着的。宏观经济分析很自然地要求有一个理论模型,把诸多因素放在一起,并描述其间的关联。这种宏观经济的理论模型,可以很方便地以数理形式表示,构成一个联立方程系统。可以量化,可以求解,也可以选择某几个变量作为可控制的变量,如财政收支、投资支出、货币供给量等,而把某个因变量如GDP作为目标变量,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如财政政策乘数、外贸乘数、投资乘数等,就是例子。

在微观经济理论方面,“数理化”更为深入。市场行为的主体,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个人家庭,都被概括为追求最大利益(福利)者,在数理形式上就是求最大值。当然,把市场主体的理归结为利益最大化,会留下一些问题,比如,怎样去说明那些“非理”呢?但数学的宝库中还有很多武器可以用来解释某些非理,如对策论,就是从市场主体的相互影响中说明某些非理还是理性的,从而扩展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应用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方面,“数理化”最为广泛。比如,金融理论中,利用数学中的概率理论,数学期望理论和模糊数学等,把金融活动中信息不完善、风险、道德因素、投机因素等等,都纳入理论中,并以“金融工程”的方式应用于市场定价和交易。实证经济学则依靠统计学和计量方法,使经济理论得以量化和精细化,不仅推动了经济学,也推动了其他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的发展。

考虑这些情况,可以肯定,学习一点数学(包括高等数学),是学习经济学所必须做的。但肯定之余,也有一些疑虑,下次有机会提出来,请同行指教。

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 焦点回顾 风险提示

一、引言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延续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几个焦点问题。而经历了宏观经济起伏、金融市场稳定与动荡交织的趋向,整个国际金融的复杂性持续扩大、矛盾面也急剧扩张。未来几年,全球金融危机预警形势更加严峻。对于这些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我国需要更务实与真实的判断。进入2013年上半年,全球金融风险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危机或继续恶化。本文将基于对2013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预测分析,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透视。

二、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回顾与反思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焦点话题不断出现,题材炒作十分明显,一些机构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失误也十分严重,金融市场预期的混乱日益突出。

一是欧债危机引发的欧元前途的复杂性及欧元救助方案的错位。目前学界对于欧债危机的定义过于简单化和短期化,没有反应危机的历史过程。2011年以来的欧债危机进入2012年在处理中反反复复,没有从根本上解除障碍。一些关键问题上并未有新的突破,欧洲经济再度陷入二次衰退的危险仍然普遍存在。欧洲债务问题处理在财政盈余不具备甚至财政超标的前提下,财政救助无法解决问题。欧洲债务问题的处理关键仍在于经济发展以获得财政来源。当前欧洲债务利用的方式是反循环,容易激化和恶化问题。同时,进一步连接欧元以价值挑战美元,欧元又将面临空心化问题。当前,欧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欧元汇率难现贬值、扩大升值。

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判断误区带来预期判断的错觉。2012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聚焦点。不过,美联储货币政策分析与论证出现偏差导致了全球经济从乐观转向悲观,全球经济悲观氛围加重,失业率担忧扩大,欧洲经济衰退加重,日本经济反复性扩大,发展中国家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减慢。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围绕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注,世界经济上半年较乐观,下半年较悲观。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不稳定,货币政策方向难以定夺,未来应全面、深入评价这种对策特殊性和远见性。

三是流动性需求的进一步膨胀。当前,全球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结果和对全球的示范,资金周转过度存在。对我国而言,流动性过剩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流动性是交易的难易程度,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代市场在流动性过剩形势下,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直接拉动价格高涨引发通胀。因此,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无法实现对经济的作用。同时,2012年全年,国际黄金价格受制美联储政策收缩凸起。美联储结构的调整和资产储备的变化抑制黄金价格上涨。全球股市方面,股价高涨与下跌两极分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凸显全球化的竞争力。美股年内的涨势十分突出,进一步推高纳指上涨和带动标普信息技术类股指数上扬。

三、上年度国际金融的分析角度与导向错行

首先,2012年最值得发丝的市场预期是强势美元反弹预期的简单化,而实际的结果与预期差异巨大,美元升值有限、贬值突出,并未真实反映和理解美元货币的诉求和汇率。全年美元贬值特色十分明显,并未达到市场多数预期的结果。因此,改变汇率观察的理论十分重要。对美元判断和理解的误区使得传统理论的经济基础决定汇率在现代经济中存在较大的不适用性,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需要观察和总结新的思路。

其次,危机定论的短期化。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雷曼兄弟的申请破产告知结

束,开始偿还债务。美国跨国公司的特殊性超越世界,新型跨国公司的模式在美国本土只是架构,主板在海外。金融危机的变异值得思考。同时,近年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全球跨国公司呈现萎缩,美国跨国公司在强大。

四、对2013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的预期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货币危机可能持续。2013年,美元贬值可能进一步扩大,亚洲乃至新兴市场货币的风险会加大。在产业准备不足的前提下,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经济缺少竞争优势,而伴随货币升值的挑战与压力,经济问题泡沫及出口行业的风险可能导致货币市场失控和结构低效危机,对经济的良性增长和不利。实际上,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不足、效率不足都可能引起危机因素的形成,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欧元上升将是未来半年的主要焦点。我国人民币风险加大,贬值的防范十分重要,但全球股市将会与汇率反向运行,进一步高涨将是必然。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将面临挑战,价格分化凸起。

第二,欧元风险问题。2013年是欧元的关键年。一方面,欧元核心成员国的分歧与分化凸显,直接打击欧元区的合作。希腊问题的恶化将继续,欧元被规划和分化将会值得关注。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不支持性不利于政策协调,但目前看来,欧元危机可能不会发生,但风险将不可避免。

第三,流动性问题。2013年全球流动性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技术囤积和策略累积将会加剧价格上涨的动力,加大通胀压力。政策失控动荡和危机可能显现。

总体来看,2013年国际金融市场面临诸多风险,需要审慎和深入观察,金融危机将难以避免,控制力的挑战将凸显市场本质与品质、主导与被动的差异性。2013年的国际金融不轻松,难以轻松。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人民出版社2011年

第6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 课程设置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经济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学教育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保持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模式。每年大量的经济学学生毕业,但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却非常稀少。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在系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经济系为例,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美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物质载体。课程体系是承担特定人才培养职能功能、具有特殊结构和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知识组织结构,课程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范式,这种范式使得各门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立专业规格与专业品质,区分不同人才学科的人才特征,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海必须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要求,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也要有知识内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1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课程体系的组织和优化。要按照经济学科的特点,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联系性与严密性,使得课程的规划、研究和设计过程逐渐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1.2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实现科学性与发展性相协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从整体优化角度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经济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多、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变化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理论和体系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将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方法相配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强势传播,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手机阅读、互联网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这样在当代学生中,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更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普适与特色相结合。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科学,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尊重经济学体系的一般内容与范式,做到课程体系的普遍适用。然而,每一个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观点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完全一模一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差异化生存、特色化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课程体系设置而言,也要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学校要因校而异,根据自己的教学定位和理念,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着眼经济建设的前沿变化,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开发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4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平衡。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深入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具备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众所周知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经济学界的大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是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曾荣获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科学奖项。因此,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量开设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课程以及跨学科的讲座等等,打破专业限制,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美国四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一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美国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教学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多数高校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设计,但各校的课程分类与组合不尽相同。如麻省理工学院为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以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型大学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讨课,还有跨学科的专题学术讨论课程、导师辅导课以及问题情境式教学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美国还十分重视开设创业课程,硅谷60%-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三是教学方法灵活,研究性教学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美国大学在设置本科经济学课程时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经济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课程细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在经济学专业一年级,开设初级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习中级经济学在初级课程中对新生只讲授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才允许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程上还开设高级微观理论。以下是MIT、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经济系课程设置。

2.1 MIT本科课程设置[1]:

2.1.1一般经济学理论,这一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级应用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阅读与讨论、经济学专题、博弈论的经济应用、经济学与心理学、战略与信息等课程。

2.1.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与竞争策略、卫生经济学、经济学与激励:理论与应用等课程。

2.1.3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研究与交流:主题、方法与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2.1.4国民收入与金融,包括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环境政策与经济学、能源决策、市场与政策、能源经济学与政策、金融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信息技术与美国劳动市场等课程。

2.1.5国际、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

2.1.6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包括变化的经济中的美国劳动力、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等课程。

2.1.7经济史,包括中世纪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金融危机的经济史、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评、世界贫困问题等课程。

2.1.8经济发展,包括发展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等课程。

2.2 MIT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设置[2]

2.2.1一般经济学与理论,包括经济学家的数学、微观经济理论Ⅰ、微观经济理论Ⅱ、微观经济理论Ⅲ、微观经济理论Ⅳ、博弈论、契约理论、博弈论专题、独立研究论文、讨论:经济学专题、经济学阅读讨论等。

2.2.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Ⅰ、产业组织Ⅱ、卫生经济学讨论、集体选择理论:经验检验、集体选择理论:制度与实证政治理论等。

2.2.3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经济分析、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经济研究讨论。

2.2.4金融经济学,包括金融经济学简介、高级金融经济学Ⅰ、高级金融经济学Ⅱ、高级金融经济学Ⅲ。

2.2.5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Ⅰ、动态最优方法应用、宏观经济理论Ⅱ、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理论Ⅲ、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理论Ⅳ、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Ⅳ。

2.2.6公共经济学,包括环境政策与经济学、公共经济学Ⅰ、公共经济学Ⅱ、高级公共经济学专题、环境经济学与市场失灵的政府反应。

2.2.7国际、区域、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国际经济学Ⅰ、国际经济学Ⅱ。

2.2.8劳动经济学和劳资关系,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劳动经济学Ⅱ、高级劳动经济学专题、劳动市场关系与职业流动性。

2.2.9经济史,包括经济史等课程。

2.2.10发展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微观学问题与政策模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经济学:制度与发展、经济制度与增长政策分析、政治经济学1:国家与经济的理论等课程。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主要课程:核心课程:价格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微观经济学)、收入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宏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学中数理方法导论、经验分析Ⅰ、Ⅱ、Ⅲ);专业课程:数理经济学(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专题)、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包括高级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题、市场专题(贝叶斯方法在营销与微观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经济史(包括人口与经济、商业伦理、市场营销的经济学与人口统计)、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包括应用价格理论、人力资本、知识与技能经济学)、数量经济分析(生命周期动态学与不平等、社会相互作用与不平等)、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专题、国际贸易与增长、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分析)、公共部门经济学(政治学的经济模型、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部门中的发展经济学)、计量劳动经济学(微观数据分析Ⅰ、Ⅱ、Ⅲ)、宏观经济动态学与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的随机模型、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动态学、金融市场的动态模型)、金融经济学(金融决策理论Ⅰ、Ⅱ、Ⅲ)、资产定价(资产定价、实证金融专题、资产定价专题)、产业组织(高级产业组织理论Ⅰ、Ⅱ、反托拉斯与产业组织)。另外有很多讨论课程,还有方法论的训练课程。[3]

哈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一般经济学、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为一类,包括微观经济理论Ⅰ、Ⅱ、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博弈论Ⅰ、Ⅱ等;计量经济学与数量方法,包括应用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专题等;经济史、发展经济学,包括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Ⅰ、Ⅱ、发展政策设计、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财政理论与政策、公共部门经济学,包括公共经济学与财政政策Ⅰ、Ⅱ、卫生经济学等;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高级国际贸易专题等;产业组织与规制、环境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Ⅰ、Ⅱ、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包括公司金融、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行为金融;劳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城市经济学为一类,包括社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另外有大量的阅读、研究、讨论课程安排。[4]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1)第一年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分析Ⅰ和Ⅱ、经济学家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Ⅰ和Ⅱ;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Ⅰ和Ⅱ、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公共财政Ⅰ和Ⅱ;3)计量经济学,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经验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专题Ⅰ和Ⅱ、计量经济学讨论会;4)经济思想史,包括经济思想史;5)产业组织与规制,包括产业组织专题、产业组织专题Ⅰ、Ⅱ和Ⅲ、产业组织讨论会;6)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贸易与金融政策中的战略问题、贸易协定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与金融、贸易与发展专题、国际货币经济学专题、商业政策专题、全球经济政策、经济地理专题、国际贸易讨论;7)劳动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和Ⅱ、劳动经济学专题;8)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包括宏观动态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分析Ⅰ和Ⅱ、宏观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分析专题Ⅰ和Ⅱ、应用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模型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货币理论与政策、高级经济学经验研究专题、货币经济学讨论会、经济波动讨论会;9)微观经济理论与数理经济学,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分析Ⅰ和Ⅱ、群体决策的建模与分析、经济学家的高级数理经济学方法、数理经济学专题、金融与货币的一般均衡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控制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机制设计、契约与组织、政治的经济分析专题、市场设计、产业竞争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微观经济学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讨论;10)公共财政,包括公共财政Ⅰ、Ⅱ、Ⅲ、公共经济学基础;11)其他课程,包括美国经济史、欧洲经济史、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专题研讨、苏维埃与后苏维埃经济、中东欧、后苏维埃国家以及东亚改革国家的转轨问题、城市经济学、集体行动的政治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经济问题、卫生经济学专题;12)讨论,包括经济理论、货币与宏观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国际经济学、发展与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与战略、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劳动。[5]

3.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经济系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课程体系完整,数目庞大

每一所大学开设的经济系课程几乎都涵盖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无所不包,课程数量庞大。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20门,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50门之多。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灵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权衡,也有利于教师专注于某一个研究领域,提高研究与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课程层次丰富,结构合理

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布局合理,课程之间内在的结构关系、逻辑联系得以完善。

首先,课程层次性强,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紧密。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知识传授的渐近规律,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如微观经济学Ⅰ、Ⅱ、Ⅲ,宏观经济学Ⅰ、Ⅱ、Ⅲ,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等,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其次,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训练。美国高校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特别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学,开出了大量统计方法、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微观宏观经验研究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等课程,并且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和方法。通过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

第三,注重跨学科培养。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经济系设有经济数学(Econ-Mathematics)、经济统计学(Econ-Statistics)、经济运筹学(Econ-Operation Research)、经济哲学(Econ-Philosophy)、 经济政治科学(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学生的培养由两个系共同完成,各个方向均有自己的学分要求,其中前两个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分别占总学分的22%和44%。这样的跨学科培养是紧跟经济学发展前沿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本科生毕业后,学校会鼓励他们去别的大学继续深造(不同于我国的基地班),基本上没有近亲繁殖现象。通过跨学科的培养,不断拓宽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学科目标。这些跨学科的经济学扩展课程,如社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等课程,为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法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发现本学科的缺陷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3课程的应用性强

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课程的应用性既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又显示在众多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之中,从每一门课来看,其内容设计一般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着眼,在提出、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是和经济现实脱节或割裂开来,而是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拓展,又提高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美国高校的经济学研究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而其学术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国的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问题都有研究。因而其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全球各国的主要经济现象,开出了大量涉及各国经济问题的课程,如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国家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避免了过度本土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些课程安排,也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探讨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课程,由任课教师主持,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论文,对本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讨论课还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怀疑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学术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大的欠缺。

4.完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 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科学设置教学层次

把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明显的层次,初级经济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不用数学表述,只是讲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轮流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涉及一定的数学语言,在二年级开设,我国一些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在经济学其他专业推广。与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应用宏观等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加强课程的应用性。

4.2加强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

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与灌输,但对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就目前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仅在二三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而前面我们看到,美国高校在方法论方面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包括微观计量、宏观计量等专门化的课程,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也容易培养他们对这些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建议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也应分为不同的层级,在二、三年级开设,在培养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注意学生的选修课建设,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4.3逐步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学,对我国高校来说是一种新课程,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当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Seminar课程应由对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较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门专业课之后都应开设类似的课程,由教师指定研究领域和文献,学生对该领域的问题研究、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Seminar课程应从原属课程分离,单独设立,课时比例也应提高。

4.4拓宽专业口径

从以上美国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看,这些院校均秉承宽口径、少分类的原则,使得经济系课程设置反映经济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尊重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加强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避免了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问题。我国各高校专业口径狭窄,财经类院校表现尤为明显。在某个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撰写的有关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论文,竟然被学术委员会评为不符合专业方向,因为该校有金融学院,委员会成员认为股票市场问题只能由金融学院来研究。如此狭隘的专业划分只会局限学生学术视野,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吸收这些先进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减少专业分类,实现院系教学之间的互通,使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4.5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学的课程提示设置中,要大力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大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增加探索性课程,加大教育资源对学生开放程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每一名课程都要以问题探索为导向,在科研时间获得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学生入校就开始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提供明确的科研计划,安排导师专门指导,提示经常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成果交流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

②资料来源:。

[5]MIT经济系研究生课程设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项目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学经济系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第7篇

市场对经济数据越来越敏感。本周三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8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终于让市场松了口气,

经济增长同比回落

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7%。一季度我国GDP达61491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一季度CPI上涨8.0%,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

数据与之前市场预期比较接近,但GDP10.6%的涨幅要高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表明国内投资和消费的潜在增长动能仍然强劲。而8.3%的CPI上涨幅度,以及一季度CPI同比增长8%,显示中国仍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CPI继续高位运行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受到了年初低温、雨雪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通胀压力显著增大。而3月份CPI较2月份CPI有所回落则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3月CPI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影响2月份CPI大涨的雪灾和春节因素逐步消除;二是3月份肉蛋菜等食品价格回落,导致物价增幅环比下降。

不过,3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数据为8%,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由于CPI下降速度比较缓慢,表明在紧缩政策下通货膨胀控制并未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可以预计,二季度CPI仍将高位运行,增速略有放缓,但整个通胀压力不会出现系统性下降。

分析显示,二季度物价居高不下,原因一是基数导致的价格翘尾因素。我国去年价格涨幅“前低后高”,翘尾因素对今年上半年价格涨幅影响明显。原因二是某些商品价格上升趋势仍比较显著。

虽然二季度物价仍在高位运行,但涨幅将有所放缓,主要的雨雪灾害因素将进一步消除,进而导致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偏紧状态缓解。同时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经产生效果,过剩的流动性压力也将得到缓解。

从首季8%的CPI涨幅看,可以确定的是,通胀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宏观政策关注的焦点,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基调是不会改变的。4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准备金率还有上调空间

从具体政策上看,央行还将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作为常用的工具,以此收缩市场上的过剩流动性。另外,还将继续采用额度控制的手段来控制投资。对于是否会再度加息,央行表示“还在研究”。

就在统计局公布数据后的稍晚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次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6%的历史新高水平。央行称,该举措为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并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此前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间为今年的3月25日,央行去年年内曾先后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明亮评论说,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市场预料之中,目前仍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从公布的经济指标看,经济增速还是很快的,通胀问题依然严峻,投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从这几方面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比较好的选择。他认为,央行暂时不会加息,即使加息,应该会在上半年,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应该主要集中于上半年,下半年的次数会少一些。高盛认为,鉴于高企的通胀风险,央行今年年内将加息两次。

增长减速可能仅是开始

除了CPI高企外,一季度GDP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将增大投资者对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并对资本市场带来沉重压力。

分析师表示,GDP增幅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净出口增长的放缓。虽然出口增幅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08年第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了21.4%,低于2007年第四季度22.2%以及上年同期27.9%的同比增幅。另一方面,受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以美元衡量的2008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同比增幅大幅下降。

展望未来,由于美国的消费将继续下滑,而各种先行指标亦显示美国之外的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速将放缓,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可能继续减弱,而贸易顺差的大幅缩减可能对2008年上半年企业盈利总额造成下行压力。

令市场担心的是,第一季度经济指标是否只意味着一个开始,经济会否由此开始,进一步减速,最后走向经济滑落。

国家统计局认为,经济增长存在继续回落的可能,因外部需求继续下滑的可能增大;但同时,经济增长也存在反弹的可能。因此,既要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猛,又要防止反弹。

对股市影响不容乐观

在物价走高的同时,人民币也在加快升值,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破7,目前年化升值率达16%以上。但中金公司表示,今年人民币升值将前快后慢。

第8篇

[关键词]股市;宏观经济;相关性;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2―0045-04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股市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为重点,困扰我国股市15年之久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已经破题,我国股市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2006年1月1日新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股市进入新时代的又一重要标志。新修订的证券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新证券法还在制度建设上增加了若干新制度,包括保荐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结算第三方独立存管制度、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发行失败制度、发行上市分离制度等,这些全新的举措必将促进我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股市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些进展成为我国股市进入转折期的制度基础。

另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股市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越来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股票市场。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3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未来在交通运输、能源、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对教育和卫生的投资将明显增加,消费环境将明显改善,居民住行方面的需求将保持较长时期的增长。同时,中国目前处于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外部市场对中国产品存在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因素既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企业规模扩大和盈利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然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治理结构的改善,仅仅依靠间接融资难以满足,客观上需要一个迅速发展的股市。而股市发展迟缓,必然会抑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商业银行存贷差和存贷款利率长期保持高位,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拆借行为和地下金融的盛行就是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反映。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对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Owoye(1994)研究认为,具有比较规范化股票市场的国家,股票价格充当了将货币政策传导给整个经济的渠道作用,比财政政策更重要。LilieNom和Stenius(1997)用滞后12阶的移动平均法和GARCH模型对芬兰股票市场的波动和经济变量波动进行研究以后发现,证券市场波动中的1/6~2/3部分与宏观经济波动有关;Shinobu Nakagawa和Naoto Osawa(2000)对日本、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数值分析后认为,金融市场波动可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日本股票市场波动能够预测工业生产总值的波动;相反,谈儒勇(1999)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金融中介体和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认为在中国金融中介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中介体的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广众(2002)通过对股票市场和GDP之间的回归分析得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倾向于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果;梁琪、腾建州(2005)运用多元VAR模型对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股市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任何双向因果关系,意味着股市发展没有促进和引起经济增长。 本文针对我国股市截取2000~2006年的相关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Granger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市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抑制的一面,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实证检验方法

1.ADF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针对宏观经济数据序列、货币金融数据序列中是否具有某种统计特性而提出的一种平稳性检验的特殊方法,简称DF检验。而当单位根检验估计式的DW值很低,即被检验序列不是一个AR(1)序列时,应采用ADF检验,即扩展Dickey―Fuller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当随机扰动项存在自相关时,进行单位根检验就是由ADF检验来实现的。

2.协整检验

协整性定义:对于随机变量x1=(x1t,x2t…xnt)1,如果已知:(1)xt~I(d)(即xt中每一个分量都是d阶非平稳的);(2)存在一个Ⅳ×l阶列向量β(β≠0),使得β′xt~I(d一6),则称变量X1t,x2t…,xnt,存在阶数为(d,b)的协整关系,用Ut~CI(d,b)表示。β的元素称为协整参数。

协整性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协整揭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均衡关系在统计上的表述,因此在实证检验中用来判断变量间存在均衡关系的证据。

三、变量的定义和数据来源

为了检验我国股市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以下两个方面的指标。

1.股市发展的指标

用下述三个指标可以反映我国股市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指标是资本化率,用P表示,等于每一季度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流通市值与名义季度GDP的比率,我们用它来反映股市的发展状况。股票每月流通市值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月报。

第二个指标是交易率,用V表示,等于股票每季总成交金额与季度名义GDP的比值。反映出以经济总量为基础的股市流动性。股票每月总成交金额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月报。

第三个指标是换手率,用T表示,等于股票季度成交金额除以股票季度流通市值。高换手率意味着相对较低的交易费用。第二和第三个指标均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2.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期(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在本文中用G来表示。GDP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占有

重要地位。当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的增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则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内在含金量以及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股市走牛。而经济结构不合理,高通胀下呈现的GDP高速增长是泡沫经济的表现,经济形势在矛盾激化中有恶化的可能,企业成本上升,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各种因素引发股票价格的大跌。每季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进度数据。

四、实证结果

1.相关性检验

在进行正式的实证统计检验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当期的宏观经济变量和股票市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关系,表1便是我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之间各个变量指标的配对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交易率呈负相关关系,与换手率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化率与换手率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与交易率呈适当的正相关关系;换手率与交易率呈适当的正相关关系。

2.对股票市场及宏观经济各变量指标平稳特性的ADF检验

本文用EVIEWS5.0计量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分析,先对指标变量P、v、T、G分别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

首先,对资本化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1.408756,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非平稳,且至少为I(1)过程。然后,对变量P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6.448115,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DPt为平稳序列,进而则说明指数序列PI为一阶单整I(1)序列。

其次,对交易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3.712008,小于(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大于l%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但是R2为0.407916,参考F检验的P值为0.001378,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Vt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V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5.767921,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Vt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Vt为一阶单整I(1)序列。

然后,对换手率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2.613119,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T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5.971140,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T,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Tt为一阶单整I(1)序列。

最后,再对经济指标变量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0的ADF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2.520290,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故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为非平稳过程;同理再对变量G进行滞后差分项阶数为1的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ADF的t统计量为-7.775762,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下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表明DV。为平稳序列,进而说明指数序列Gl为一阶单整I(1)序列。

综上所述,我国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各变量序列都属于一阶单整I(1)序列,由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后续的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指标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此我们用协整检验进行分析,从ADF检验可知,序列G、P、V、1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变量,即同为I(1)过程,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从表2我们可以得到含常数项的协整回归模型:

G=6.809875―4.876541P-1.7860974T+5.186438V

(4.268551)(-2.433251)(-0.289687)(0.639453)

R2=0.747872

4.我们再求出它的残差序列,并对其进行ADF检验,可得:

从表3可知,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与股票市场上的资本化率P、季度交易率V、季度换手率T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指标变量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指标变量在样本区间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综合表2和表3可知,从长期来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季度交易率的提高能明显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和换手率的提高则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起抑制作用,尤其是资本化率扩大所产生的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另外,方程的常数项为正,表明存在一个外生不变的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资本化率对我国宏观经济抑制作用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进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目前,即使流通股额度较小的公司,筹资也在2~3亿。而我国股票市场筹资的使用效率太低。仅有30%的企业按照初始的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并最终取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股票市场中有70%左右的企业可能会滥用募集得的资金。这不仅会造成整体国民经济的损失,更会无形中增大股票市场的风险,引起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信用问题。资本化率的盲目扩大将会加大我国股票市场的信用风险,从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对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次序安排,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使资金以合理化的步伐与次序进入股市,促使股票市场持续、稳步发展。

其次,股票市场交易率的提高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是股票市场成交总额的增加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中的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为经济运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机制、融资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调控机制、反映和导向机制,直接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成交金额的不断放大还会给国家提供日益增加的印花税,对改善财政收支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旅客运输量;航空公司;皮尔模型;经营决策

中图分类号:V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97-01

一、前言

航空运输作为现代化运输方式,其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深化的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航空运输业的相应发展。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民航运输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民航业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只有正视现状、预测未来,并提出加速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才能使我国的民航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1]。民用航空客运市场预测是根据民用航空市场资料和其他各种相关资料,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民航客运市场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推断和测算未来一定时期内民航客运市场需求与供应量,为民航各级管理和决策部门制定计划目标、进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民航旅客运量历史数据

中国民航业发展迅速,不管是新修机场数量、机队数量、新开辟航路条数、旅客运输量以及货物周转总量每年的增幅都非常惊人。其中最能反映民航发展的是旅客运输量,表1就是从2001年到2012年的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每年的民航旅客运输量增幅都在20%左右。这相对于国际民航市场,中国民航的增长数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中国民航的增加数据怎么增长,还能增长多久这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对中国民航的旅客运输量进行预测分析。

三、皮尔预测模型的构建

皮尔曲线模型是一种曲线趋势外推方法。该曲线首先运用在生物繁殖、人口发展统计方面,后来又扩展到工农业生产、企业发展与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与调控等领域,这些预测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皮尔曲线模型对商品的市场需求饱和量(也称为市场最大潜力)等的分析与预测也非常实用。

四、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预测

本文选取2001年到2012的民航旅客运量数据为例,来构建基于皮尔模型的民航旅客运量预测模型。从2011年到2012年共有12年,分为3组的话,每组就是4年的旅客运输量数据。所以:

五、结论

本文统计分析了从2001年开始12年来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数据,并且建立了皮尔预测模型。将统计数据带入预测模型,解出了皮尔预测模型的相关参数。最后对213年、2014年和2015的旅客运输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较为满意。为民航决策层做出正确可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丽云.现代市场调查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第10篇

二、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

价值投资理论也被称为稳固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围绕“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点上下波动,而内在价值可以用一定方法测定;股票价格长期来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当股票价格低于(高于)内在价值即股票被低估(高估)时,就出现了投资机会。

内在价值的理论定义就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对于内在价值的计算最为详细的叙述出现在1996年致berkshire公司股东的信中:“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相应改变的估计值。此外,两个人根据完全相同的事实进行估值,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估计值,即使对于我和查理来说也是如此。这正是我们从不对外公布我们对内在价值估计值的一个原因。”正是内在价值估计的困难,使得价值投资不被一些投资者所信仰。

价值投资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安全边际,指的是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能保证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安全边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中,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低的买入价格。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佐手段。巴菲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战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而言,买入一家优秀的股票是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公司未来十年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买入价格过高,即使是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也难获利。

因此,安全边际理论就是告诉投资者一定要稳健投资,不要冒风险。在每次做投资决策或投资活动中,一定要将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尽力从每次投资活动中取得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投资者理想的安全边际迟迟难以达到,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市场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波谷。在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不必要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应该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如2~3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时刻。也就是说,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总会带来价值低估和较高安全边际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投资者入场的时候。如果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长期来看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平均收益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于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三、价值投资中内在价值或安全边际的决定因素

在周期性波动的股市上运用价值分析法,最大的问题在于识别公司的内在价值。确定内在价值既要关注内因,即公司各种财务数据,又不能忽视公司经营活动的外因,即公司所处的行业和宏观经济形势。

(一)公司内因分析

1 公司财务价值。(1)市盈率指标。市盈率是指公司股价与该公司每股税后收益的比率,即市盈率=每股市价,每股收益。在市场周期性波动的波谷,股价下跌幅度要大于每股收益下跌幅度,市盈率开始走低。低市盈率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它的投资回收期较短,风险就会较小。低市盈率的股票,如果现金流量比较好,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比较稳妥的现金分红回报率,即安全边际较高。当市场走向波峰时,情况正好相反。(2)账面价值比。账面价值比又称为股价净值比或市净率,是指一家公司某一时点股价相对于最近季末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即账面价值比=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通常以倍数表示。当股价高于每股净值时,比值大于1;当股价低于每股净值时,比值小于1。它通常用来评估一家公司市价和其账面价值的差距。当投资者在股价净值比低于1时买进股票,表示的是以公司价值打折的情况下投资。一般情况下,股票的市价不应低于每股净资产,但相反的情况在周期性波动的波谷也可能出现,如在2008年的

2 公司管理能力。公司内在价值不仅取决于各种显性的财务指标,而且公司隐性的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在股市周期性波动的波谷,寻求安全边际高的投资目标需要同时兼顾两个方面。投资大师巴菲特对公司管理能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理性。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公司最重要的管理是公司资金的分配。从长远来看,资金分配决定了股东投资的价值,如何分配公司盈利——继续投资还是分配给股东,是一个逻辑和理性的问题。(2)管理者是否坦诚。在股市投资中,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以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为依据的,但许多管理者在对外报告公司业绩时乐观有余而诚信稳健不 足,这是经理人员为了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所致。因此,能够坚持全面、真实地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风格,成为考察公司管理能力的一个标准。(3)管理行为是否有效。公司管理者可能盲目模仿、争相攀比同类公司的行为,包括扩张、并购、建立经理奖励制度等等,这些行为可能带来平庸的回报甚至损失。

(二)公司外因分析

1 公司所处行业背景。行业研究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前提,也是连接宏观经济分析和上市公司分析的桥梁,是价值分析的重要环节。行业有特定的生命周期,处在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其投资价值不一样;而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同地位的行业,其投资价值也不一样。在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速度增长、效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些部门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步,有些部门则高于或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因此,投资者应选择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素密集使用行业及在行业生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和稳定期的行业。

2 宏观市场背景。(1)宏观经济及国家政策。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对股市周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研究价值投资时,必须考虑作用于股市的外部力量所构成的系统性风险。对于宏观经济,主要考察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及其趋势,预测其周期,从而对股票投资做出前瞻性决策;对于国家政策,主要分析其对股市周期的影响和对行业的影响,以及对上市公司业绩构成的影响。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于投资股票和持有股票时间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2)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的构成对股市的发展及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因此投资主体也是研究价值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投资者的过度反应仍然是价值投资可以利用的一个机会。

四、以2006~2008年市场波动周期为例进行检验

第11篇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这次的降息有多个不寻常之处。一是距上次降息不足一月,早于市场预期的降息时间;二是非对称降息,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利率;三是特别强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央行的不寻常降息行为或将凸显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逼仄困境。

中国经济的下滑趋势早已被确认,问题仅在于下滑的幅度有多大。有些分析师认为,此次降息时间早于市场预期,预示着决策层认为经济下滑的幅度很严重,同时通货膨胀已经不再成为降息所考虑的制约因素。

随后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证实了这种判断。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2.2%,其中关键的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6%,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跌2.1%。进出口增长率也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内需和外需疲弱态势均未改善。除此之外,二季度国内GDP增长率首次“破8”,为7.8%。

更为严峻的是,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等分析师预期CPI、PPI、出口等关键指标仍处在下降通道中,近期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下半年继续降息都很有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将开始担忧通缩风险。高盛高华宏观经济分析师宋宇表示,7月份CPI几乎可以肯定会低于2%,随着CPI降至2%以下,国家相关部门将越发难以维持相对偏紧的政策,而政策偏紧正是过去一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影响因素。

7月9日和10日上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明确了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这不禁让人想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国家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刺激经济,最突出的是信贷的大幅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高涨。尽管今年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9198亿元、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86万亿元都是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不过分析师们并不认为这次的经济刺激计划会沿循四年前的老路。

最核心的不同在于国家相关部门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态度。本次降息公告中,央行特意强调维持房贷利率下限不作调整,是为了继续抑制住房投资性需求。从目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在坚定不移调控房地产,防止房价反弹的决心方面丝毫没有动摇。

但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房价反弹构成了一对矛盾。在以往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房地产都扮演着重要的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而这一轮的刺激计划中,房地产行业显然不在此列,甚至成为了经济刺激政策的绊脚石。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控房地产,但在连续的降息刺激之下,全国多个城市的住宅市场仍然出现了“量价齐涨”的局面。下半年的货币政策需要在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房价反弹之间的钢丝上找到微妙的平衡。

可以肯定,政府支出和产业政策仍然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彭文生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可能选择性地放松地方融资平台,在外需和非政府部门投资疲弱的情况下,增加基建投资是稳定总需求增长的首选。

第12篇

【关键词】内在价值;资金供求;投资策略

2010年,中国股票市场跌宕起伏,金融、地产、钢铁等权重板块持续低迷,上证指数从年初3277点到年末的2808点,沪指下跌14.31%,然而中小板、创业板等小市值股票表现活跃。在货币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预计2011年上证指数的波动区间在2400点―3500点之间宽幅震荡。

一、股票价值的估值和分析方法

证券投资要将股票内在价值和成长价值分析相结合,投资者要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的收益最大化。

(一)股票内在价值分析

股票价格是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预期,市场价格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波动。股票内在价值的计算方法:一种资产的内在价值为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对于股票来说,预期现金流是预期未来支付的股息。假定所有时期贴现率不变,

V=,NPV=VP=P

V表示为股票的期初内在价值;Dt为时期t末以现金形式表示的每股股息;k为现金流合适贴现率,是必要收益率。

NPV为净现值,V表示内在价值,P表示在t=0时成本。

若NPV>0,预期现金流现值之和大于预期成本,股票价值被低估,可以买进;NPV

(二)上市公司成长价值分析

在股票的价值分析中,现金分红是衡量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只有良好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红利,投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利益。价值选股要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进行分析,可以从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分析,重点分析上市公司行业前景、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方面。

二、中国股市的投资环境分析

股价的变化最根本因素是市场资金供求,其次是政策变化。下面从宏观经济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对股市投资环境做简要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1.货币政策转向,从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货币供应量减少

从上表看出,央行货币政策紧缩,控制货币流动性以保持物价的稳定。2011年4月份CPI同比上涨5.3%,食品价格上涨11.5%,PPI同比上涨7.2%。截止2011年5月11日,本年度央行进行了两次加息,四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总体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控制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股市运行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国内通货膨胀的发展,预计央行会进一步紧缩货币流动性。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货币流动性的管理,这使大盘难以走出大的行情。

2.股票发行量供大于求,股价上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2010年,531家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10275.2亿元。预计2011年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股票市场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的需求方是指各种投资者,包括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各类基金、证券保险公司、QFII等)。

货币政策趋紧情况下,新股IPO、股指期货、创业板、大宗商品期货交易都在和主板市场争夺资金。股票发行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市场投资者的资金不足,投资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规模不断扩大的股票。股票供大于求,造成股价下跌。

3.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调控的力度将影响沪深两市相关板块发展

2010年4月国务院下发国十条,在7月2日,大盘达到了最低点2319.74点;2010年9月底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市场解读“利空出尽”,股市随即选择了向上突破;2011年2月,政府调控重点是扩大“限购”城市范围,楼市炒作资金向股市回流,股价上涨。房地产和相关产业关系密切,地产、银行、钢铁、建材权重板块对大盘中长期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2011年,要注意关注调控政策变化和各主要城市房价走势。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规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和振兴。

(二)外部环境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1.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美元持续贬值来刺激出口。资源、粮食、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同时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加息预期增加,使得国外热钱游资进入中国市场。

2.区域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

利比亚等中东国家的内乱局面,日本国内爆发的大地震,朝鲜半岛可能引发的战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正在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些事件对沪深股市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三、2011年股市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选择

股指期货推出,证券市场实现了双向交易,单边做多不再是获利的唯一手段,做空依然可以获利,投资者获利方式逐渐多元。中国股市和政策密切相关,投资者要学会正确的投资理念,发掘新时期经济特点、政策方向。

(一)学会正确投资理念,准确把握投资时机

1.学会证券的理念投资,理性投资、稳健理财

炒股要克服人性两大弱点:贪婪和恐惧,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制胜。盲目追高并非是明智之举,当天忽视价值规律盲目追高,次日庄家拉高抛盘,损失巨大;看股市,要看大盘读懂当前的市场走势,注重市场多空力量对比;把握基本面和宏观政策,股价沿趋势移动、历史会重演。

2.波段思维操作理念,关注量价变化

波浪理论是以周期为基础,上升阶段的8浪全过程。0~1为第一浪,1~2是第二浪,2~3是第三浪,3~4第四浪,4~5第五浪。第一三五浪是上升主浪。上升主浪紧跟着三波的调整浪。不论趋势规模如何,8浪的基本形态不会改变。

对于投资者来说,首先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处于上升还是调整阶段,根据K线结构、移动平均线等指标加以判断,进行波段思维操作,要注意量价周期性变化,把握“高抛低吸”的节奏。

3.买入和卖出时机选择

在股票实践中,技术性分析注重时空、量价变化,移动平均线和K线法是最为常用、有效的方法。MACD、均线指标出现买入或卖出指标,伴随成交量的放大或缩小,投资者要果断进行买卖操作。要和基本面紧密结合,设好止损点以防套牢。

(二)投资对象选择

2011年的股票市场将以震荡为主,要从“十二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扩内需保民生、区域规划等角度对各板块进行重点分析,要密关注宏观政策的调整。

1.“低估值”、业绩优的大盘蓝筹股和资产重组预期的股票

低估值、业绩优的大盘蓝筹股处于低估值阶段。蓝筹股公司稳定的盈利水平,为股价上涨提供支撑。钢铁板块受节能减排影响持续低迷,关注宝钢股份、包钢股份等高端钢铁制造企业;房地产板块、银行券商,处于历史低估值区域,可以逢低布局;煤炭有色关注重大宗商品价格变化。

重组预期股操作上切忌盲目追高,提防庄家拉高出货陷阱。在今年上半年,重组预期股受到市场追捧,济南钢铁、华阳科技、豫能控股等涨幅较大。

2.转方式,调结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

新兴战略产业要从研发和产品生命周看公司的成长价值。研究与开发(R&D),公司的发展取决于公司产品的延伸和创新,对公司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兴战略产业符合产业升级趋势,企业具有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公司的产品周期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成长期和成熟期公司的盈利水平是最高的,新型战略产业产品大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投资价值较大。

3.扩内需、保民生,大消费板块成为新的投资亮点

2011年作为“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第一年,要扩内需、保民生成为政府的施政理念,“以旧换新”政策和“家电下乡”政策继续,3600万套保障房政策的实施,大消费概念股因此具备了政策倾斜优势.预计白色家电业、商业零售、白酒会有稳定的业绩预期。

4.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区域性板块获得发展机会

在西部地区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发展在建设的进程中将不断涌现出阶段性投资机会,重点关注区域开发中受益板块表现。城投、发展、西部矿业、友好集团等个股会获得好的发展机遇。

四、结语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从调结构,促转型中寻找股市的投资机会,成为投资者重要的课题。新格局的产生会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的体现,战略新兴产业会获得巨大发展,A股相关板块将会长期受益于政策的扶持。

2011年中国股票市场受资金面趋紧影响将以震荡行情为主,个股机会很多,板块轮动效应明显。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股市大幅度下跌的系统性风险很小。把握住国家政策的变化、市场热点的转换,相信投资者会有很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

[2]杨怀定.要做股市赢家―杨百万股经奉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