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农业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只依靠有机粮食能够满足整个世界的需求吗?来自麦吉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们表示,虽然目前的有机农业技术还不足以完全胜任此项艰巨的工作,但是在满足当今世界粮食需求增长和降低自然环境危害等方面,有机农业已经能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新研究成果表示,目前有机粮食的产量普遍低于常规农作物的产量,尤其是对于我们的主食——谷类植物来说。然而,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对于另外某些农作物和某些特定的种植环境来说,两者之间的产量差距却并不大。
这项研究分析了多篇有关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产量对比的文献,希望以此平息围绕这两种农业模式的争论。一些人认为传统农业对环境有着很大危害,不仅会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水资源的浪费,还将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而另一些人则指出有,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将占用更多的土地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和价格上涨,从而无法满足世界上大部分贫困国家的粮食需求。
研究人员最后总结道,“要使人们得到可持续的粮食保障,我们很可能需要借助多种不同的技术,比如有机农业技术,传统农业技术或者将二者结合的“混合”农业技术,从而保证我们在生产更多粮食的同时而不会导致粮食价格的上涨。”
研究表明,总体来说有机农业的粮食产量比传统农业低25%。然而不同农作物品种之间的产量差距变化很大。比如,根据麦吉尔大学的Verena Seufert博士、Navin Ramankutty教授和明尼苏达大学的Jonathan Foley教授的研究调查表明,豆类和多年生农作物(大豆、水果等)的产量很接近。
此外,在将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有机农业之后,其粮食产量仅比传统农业低13%。研究人员解释道,“该成果表明,虽然目前来说有机农业在很多方面无法与传统农业相比,然而在某些方面,比如在作物品种、种植环境和管理模式上,有机农业已具备与传统农业相抗衡的能力。”文章同时指出,如果能够提升管理模式或者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采取有机农业技术,将有望减小与传统农业产量之间的差距。
Seufert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农作物并不能主动获取足够的有机氮肥,所以有机施肥系统可能需要更多的氮肥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在一些地方的有机农业中,农场主也将从中获益,因为他们可以不再依靠大量的传统肥料,而转向使用更少量更有限的化肥向农作物提供氮肥。与此同时,传统农业也可以向有机农业借鉴成功的生产实践技术以增加对环境的益处,比如增加农作物多样性和农业废料的利用。
研究人员指出,在对比和评估不同农业系统的优势时,应该同时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而产量仅仅是其中一方面。Ramankutty教授解释道,“很多人并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我们与其不断地要求农业有机化发展,不如要求其可持续化发展。”
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如今有机农业拥护者和传统农业捍卫者之间总是存在着非黑即白式的意识形态争论,而毫无疑问的是,这样的争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Foley这样补充道。只有将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寻求到一种既能最大程度上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用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粮食用以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农业方法,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可持续粮食生产体系。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7.00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要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符合农业发展需要,切实服务于农业,并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经济推动作用
农业部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来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后期都有一定的作用,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政府、农民以及企业。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根据农村建设情况、各地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技术组装,并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进行示范,在示范取得良好成果后,再将其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农业技术推广是技术的创新,是通过推广的模式将实用的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期,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基础产业,在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同时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随着时代及技术的发展,以人和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信息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取代。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可改变传统农业形式的低生产率状态,提高生产效益,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3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正在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的情况下提出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是连接技术和现实生产力的一座桥梁。创新的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是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4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生活品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免费的学习机会。通过技术推广使得农民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扩大优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获得满意的经营成果,并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生产投入,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利润。另外,农民可根据学到的知识投入到适合的行业中从而获得另外一部分收入。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的实现。针对于理财、生活技能的培训,使农村居民的生活中更为丰富多彩和有滋味,从而提升了生活品质。
5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依靠农业先进技术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方式,比如通过杂交育种、生物植保等的推广使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技术推广使粮食稳定增产,保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可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对耕地的过度使用进行控制,对各种作物进行轮种、间种,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6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包括硬件技术推广,也包括软件即科学推广。农药的使用把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长期过量使用农药也会让害虫产生了抗体,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就要进行选择和反思,要把给生态环境带来好处的技术作首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是协调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业高新技术; 政策; 农业现代化
1 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
2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2.1 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蓄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
2.2 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
2.3 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人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3 政策探讨
3.1 认真实施教技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
3.3 调整农业科研的方面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3.4 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户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编者:从思想资源上来说,自然农法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渊源。上古原典《道德经》即有人法地,地法天的说法,延伸出农法自然的理论路向。在最广为人知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这种自然农法的表述更为具体。但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在农业上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大量的需求,化学农业以极为迅捷的步伐将传统农业覆盖。自然农法的思想几乎成为历史回忆。然而当化学农业严重危害人类环境,人们又开始了对自然农法的思考: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食物,孕育健康的人。
胡晓兵(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自然农法对建立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自然农法蕴含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它试图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模式;它批判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机械化、化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和单一经营的弊端;它的建立在生态哲学思想下的节约生物资源的农业技术模式,为建构新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提供了一个翔实的实验案例。
自然农法思想批判了现代常规农业技术的弊端,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模式,实践了节约生物资源的农业技术模式,为循环农业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验案例。
“自然农法不是放任农法,而是高度利用生物系统的农法”,其思想是对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现代农业的一种否定,但又不是完全回到传统农业上去,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技术中的有利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农业技术体系。应该说自然农法的技术思想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对建立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它折射出现代文明的缺陷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思考。
侯光炯(中国著名土壤学家):自然农法产生优势经济效益――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具体实践
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根据处女地湿润、肥沃的自然规律,又根据“水是水稻的命根子,又是水稻的病根子”自然规律,采取了起垄后连续免耕半旱式种稻的方法,使水稻根系处在湿润状态的毛管水控制之下,扩大了受光通气面积,有力地改造了我国南方稻区的低产烂泥田(缺氧)、冷浸田(温度低)、超肥田(易倒伏),使产量成倍增加。在垄背上免耕播种小麦获得丰收。
免耕稻田的杂草种子落在地表,一遇水,大有爆发之势,这时用化学除草剂,能将杂草减少到极少数量。但化学除草剂成本较高,施用方法各异,技术性较强,不易掌握,不管施用何种除草剂对稻苗还是有药害,表现在生长受抑制,或生育期延长,或产量低。
后在古书《岭表录异》中得到启示,进行了免种稻田养草鱼试验,发现每亩放养三寸长的草鱼,在稻田有草时,草鱼不食稻苗,但水生杂草食尽后,就要将草鱼转移到别的有草田里,否则它们饥不择食,也会伤害稻苗的。草鱼是万能“除草器”,它们整天在找草吃,比人工除草还干净,鱼粪肥田,鱼肉卖钱,一举数得。在垄沟内养鱼,养红萍,取得了“万斤萍、千斤稻、百斤鱼”的优势经济效益。
汪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自然农法并非一种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多样化
1.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概念的不适应
在人们的普遍概念中,农业技术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这个环节,相当于英语中的technique。因此,尽管人们将其扩展到产前和产后,但最终仍然没有脱离一个“产”字。显然,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并与传统农业较低的生产力相关联。虽然我们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机械技术”,尤其是近来不断发展中的所谓农业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电脑农业”、“精细农业”等,但归要结底无不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为目标导向的。因而,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因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并且在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农业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一旦将这些技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应用时,便会出现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后“增产而不增收”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在选择应用新技术时,缺乏对市场最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则与人们使用了这种单一性的、不完整的农业技术概念有关。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概念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
严格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应该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艺、程序等的总称,它不仅作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既作用于物,同时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则在于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变化的、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农业技术不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与人所关联的社会,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社会风险,并在同市场的关联中,控制市场风险。
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被限定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产物,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同样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结果。人们在选择农业技术时,往往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性因素考虑不够。在农业技术由政府供给主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和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往往运用静态的决策方法,即只是根据当前市场状态,而缺乏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基本预测,有时是按当前外地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组织当地的农业生产,决策时存在着严重的时空错位现象。而在当地农产品市场容量极为有限时,农民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造成了农民间的无序竞争,各种农产品收购大战中,最终受损失的是农民的利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均出现过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产,从决策到见成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这种决策的延滞效应,使农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随着政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政府权威性的逐步衰减,农民们甚至发现了“逆政府号召而动”的规律。在用市场行为标准处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时,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呈日益加大的趋势。
2.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的价值
面对这种当地市场空间狭小,而政府调动资源能力超强的情况,各地农业技术部门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励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推广模式: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在解决农民对技术某方面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农民所不期望的负效应。大规模推广的各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扰、破坏市场平稳运行的反作用。
严格来讲,农业技术部门缺乏真正有效的技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技术有效性的评价再也不是以前以产量的增加幅度为唯一的标准了,衡量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只能是通过市场,较之计划经济下的专家评估体系更加客观。显然,在许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是同市场脱节的,即所推广的新技术缺乏市场检验的过程。因此,当问到技术人员自己敢不敢首先应用所推广的新技术时,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虑市场因素时,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求农民采用新技术,岂不有自欺欺人之嫌?当然,这里涉及到对技术的评价问题,即如何认识技术效益的两面性。当人们追求技术的正效益的时候,往往会缺乏对技术可能的负效益的应有认识,缺乏对技术应用风险性的正确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经济效益同市场风险呈正相关,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场风险亦愈大。而且,任何技术的经济效益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联在一起的,受到市场供求均衡基本规律的制约。
农民在满足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目标时,农业生产技术以其极大提高产量的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农业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问题。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便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的则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策略决定了对技术选择的效益。一旦经营策略失误,技术愈先进,产量愈高,则带来的损失愈大。
由于对技术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便显露无遗。农民尚没有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然人状态,其对技术的选择应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严重制约。
(1)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有效参与。
(2)农户处于市场信息不完全条件的多主体决策状态,所形成的决策趋同性,经常导致农副产品生产的供大于求。
(3)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场,导致农户有限资源的内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本市场,农户调动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难充分地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把握市场机会。
(5)政府技术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时,处于严重的部门分割,学科分离的状态。
所有这些反映出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落后状况,并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农民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外,缺乏根据市场机会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可能性。
3.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体系特征
面对市场,农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更需要与农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市场经济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因而也促进了农村社区原来基本上处于同质状态的农户间的不断分化。在同一社区农户自然资源禀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掌握和应用农业技术的差异, 导致并加速农户间分化的根本性动因。因此,当我们比较同一农村社区农户间的差异时,会毫无例外地发现,那些社区中的“能人”(专业大户),较一般农户,尤其是较贫困户的优势,并非仅仅表现在农业生产这类“硬”的技术上,更多的是在“软”的经营技术上,包括更强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更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即他们在对其“智能”的应用上,呈现出高于一般农户的明显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业的经营者,即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特点,组织进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经营活动。在传统农业中,种什么、养什么以及怎样种、怎样养的技术对于农民生存条件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场条件下,生产技术必须在同市场关联的情况下才能意义。所谓的经营技术,首先是要会进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销售利润,从而制定针对不同市场状态的经营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场价格风险的措施。显然,绝大多数农村“专业户”,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和总结,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使之能更主动和更有效地参与市场,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一般农户的技术水平尚没有进入到这一层次,使其提高农业效益十分艰难。
当然,即使那些成功的“专业户”,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技术,农业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不能参与到更远、更大的市场中去。本地农产品市场空间的狭小以及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成为农业提高效益的瓶颈之一。因此,农业组织技术所针对的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对大市场的适应,通过组织的形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户间需求和农户自身特点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强调并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立,其实质便是农业组织技术的具体推广和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格局,相对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其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的规模越大,对有关信息的需求量则越大,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与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呈正相关。农村中的“小贩”在关联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流通领域中信息的价值。农业信息技术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径,使信息最终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显然,相对于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格局,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同传统农业的保守性相对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机制的。国内外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农业的发展。当然,这里所讨论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前述各技术层面上一般意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强调战略层面的创新,包括观念上、意识上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适应不断变化中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并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在农业中的参与。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国应该将农业技术理解为一个体系,即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包括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各种技术,包括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等,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的层次。处于下部的技术是基础,是高层次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在处于低层次的技术得到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则取决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来讲,较高层次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五个层次的技术中,除了生产技术是以物为载体外,其他四个层次的技术均是以人为载体的。显然,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则愈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仅涉及到对人的技能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4.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并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建立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业技术体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术体系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适应,尤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
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的必然战略选择。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有农业技术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加强其同市场的关联,在提高各级技术人员素质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技术队伍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按照农业发展对技术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1)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人员需要以技术发展主体的角色参与市场,通过市场检验和实现农业技术的效益和技术人员的价值。为此,需要技术市场的建设同其他农业要素市场的建议综合在一起,根据农业技术的特点,形成农业技术市场运行和管理的规范。
(2)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同市场-消费者的关联。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技术人员能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
(3)在强调农业“硬”的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农业科技政策需要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农业“软”技术的开发上,促进生产技术、经营技术、组织技术、信息技术和创新技术等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均衡发展格局。为此,需要根据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制定相关的农业技术政策和发展计划。
(4)建立农业技术体系中部门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尤其需要运用市场行为替代政府行为,使市场利益机制在技术资源的配置和技术效益的分配过程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资源市场化的进程中,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
(5)根据农民对不同技术的需求特点以及其掌握不同技术的能力差异,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多样化和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为此,需要借助市场资源来装备农业服务的手段,而不应沿袭“等、靠、要”的思维方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国外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一)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F3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00-1
1 目前市场经济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传统农业,导致我国农业不能够顺从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我国的农业生产要求,我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收效甚微,这是我国农业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寻到有利的解决措施。
1.1 农业生产中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对技术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
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农业是以农民为主体,而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对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由于农民对目前农业的认识不足,从而也导致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认识不足,不明白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市场的把握不透,以及自身素质低下。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由于农业技术人员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也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收效甚微。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进行技术推广的时候忽视了市场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对于农业技术没有进行选择性的推广,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现代农业的要求。
1.3 国家对现代农业的支持不够,缺乏对农业的扶持工作。
虽然现代农业主要是依靠市场来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对于现代农业具有主要的辅助作用,通过国家政策上的鼓励从而使得农业更好了适应市场经济,但这却正是我国政府缺乏的或者说鼓励和扶持力度还不够。由于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对农业鼓励和扶持的方向不明确,从而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缺乏相关的经费,使得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维持,而由于国家政策不到位,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纳缺乏积极性,使得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 完善和提高市场经济下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市场经济下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以上的问题,为了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利于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发展。
2.1 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
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转变农民的观念,要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将农民解救出来,要让农民明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明白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应该随着市场的需要而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农民素质的低下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应该加大对农民素质提高工作的开展,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和学习,要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劳动者。
2.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选择性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关系着农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的关键,所以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之前要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要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拥有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能力,能够将农业技术进行良好的推广;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选择性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进行推广工作的开展,这可避免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资金和能力的浪费,同时也能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现代农业的要求。
2.3 发挥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
国家的政策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有关农业政策制定的时候,要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于我国农业的具体要求,从而来制定相关的惠农政策。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白我国的农业生产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市场对于我国农业的要求,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要给农业技术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农业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好发展。通过相关的农业政策使得农民更加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农业技术,通过相关的农业技术的学习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更加良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林伟君,牛孝国,杨贤智,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6,(10):100-103.
[2] 姚飞,李新然,陈新,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与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15(10):8-9.
四个中国保护试点
在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有一片侗族人的集中聚居区――“侗乡”。每年谷雨前后,层层梯田上,侗乡人开始出坡、劳作。当温室里培育的秧苗高约3厘米的时候,他们将秧苗密密地移栽到稻田里,一个月之后,鱼苗也跟着放进去,等鱼苗长到两三寸,再放入雏鸭,于是形成了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系统――稻鱼鸭复合系统。
稻鱼鸭共生构成了一个效益极高的资源循环利用、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稻田为鱼类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有机食物,而鱼、鸭则为稻子清除虫害和杂草,促其良性生长。
在本届中华农耕文化展上,“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展出,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
中国是最早响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全球有16个古老的农业系统被列为保护试点,中国占了4个。除了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外,还有浙田县的
“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州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
联合国的这一保护项目启动于2004年, 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浙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入选的5个试点之一。
在偏僻的小山村里,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民稻田养鱼的习俗已经延续了1200年。这种耕作方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鱼双收。如今,贴上“世遗”标签的青田“田鱼”畅销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巴西、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很多人一谈到传统农业,就认为它是落后的,总希望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表示:“其实传统农业中有许多至今我们依然没有完全认识的功能,比如农业的文化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等等。”
“袁隆平先生的很大贡献,是让全世界的人们吃‘饱’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让全人类吃‘好’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
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危机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呼吁,“农业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现在,传统的桑树、楝树、槐树等树种已很难看见,原生态树林更难看见。土生土长的传统特色家禽日益减少,传统农业技艺也逐渐失传。”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人依赖和使用它。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农业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
以江西万年县的稻作文化系统为例。万年境内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 址之一,稻作起源于1.2万年之前。而曾向皇家进贡的万年贡米则是一种原始的栽培稻,是迄今为止人类保留下来最早的栽培稻之一。
这一切都源自当地特殊的环境:每天日照比周边地区少3-4小时,气温、水温、土壤温度低3-5℃,稻子生长时间比外边长一个月,因而口感极好。但由于条件限制,它的亩产仅有300-500斤,老百姓觉得,种稻远不如出外打工合算。
优质贡米品种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不仅如此,面临生存危机的还有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间作套种、稻田养鱼、桑基鱼塘、梯田耕作、旱地农业、农林复合、砂石田、坎儿井、游牧、庭院经济等很多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代表中国农耕文化的古村落消失速度加快,作家冯骥才把这种现象比喻成“文化悲剧”。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230万个村庄,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庄仅存不足3000,只占0.13%。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传统种植圈日渐缩小等。
在中国,被列为GIAHS候选地的一些地区,如云南“普洱茶文化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浙江绍兴“传统香榧群落”、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等,同样身临保护和开发的两难境地。
随着旅游的发展,当地百姓不愿再下田种地,而宁愿从事来钱更快的旅游服务。
然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生孙业红坦言:“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遗产旅游来讲,遗产地的价值越大,它破坏的可能也就更为严重。”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戴卫东建议,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农业遗产地具有特殊性、唯一性的产品,形成一种产业。
谁来担当传承重任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书记高星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农业文化。”
然而,谁来担负延续一种古老耕作方式的重任?谁又能远离文化变迁、技术进步、生态变化来独守传统?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闵庆文的看法是:不刻意追求大而多,也没有必要对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某种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进行推广。
“但至少在那些地理偏僻、生态脆弱、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并通过多功能价值的挖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譬如,他说,在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才华”和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山区,就可以让某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家,像红河的稻作梯田、青田的稻田养鱼、从江的稻鱼鸭、万年的贡米生产基地等。这样的生产方式,既适合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谈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李文华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整个的农耕系统。农耕系统保住了,与之相伴的农业文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等就全都保住了。如果一个农耕系统丢失了,那就会丢失一大片。一个系统的丢失,比一个生物物种的丢失更可怕。”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郑重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改善措施
0引言
人们对农业的要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产量要增加,还要求农作物要有更高的品质与口感,这样才能够满足国民对饮食日益增长的要求。要确保这个目的的实践,其前提就是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改善粗放型的传统农业现状,为我国农业生产化、规模化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就我国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而言,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国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造成了阻碍。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推广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各地区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而言,情况堪忧。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落实不到位、信息不畅通、费用不到位等问题,对正常农业推广技术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甚至还有个别农业技术推广站出现了胡乱编制岗位、在编不在岗等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条件较差、工资待遇水平的原因,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吸纳相关的专业人才参与工作。此外,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内部不健全的管理体制,竞争、奖罚激励、监督等体制相对缺少,从而使得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
1.2相关技术人员与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条件较差,从而导致部分农技人员不愿继续工作纷纷离开原来的岗位,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对欠缺。同时,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人员因工作条件、待遇等问题不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农民群众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手体,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从事从业生产的多位老弱妇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接收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从而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造成了阻碍。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效果差、不配套
在农业技术推广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问题,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生产得到不到推广与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个别单位重视科研实验研究,忽略实际生产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科研成果与生产发展不同步且不被农民群众接收。二是因为技术不配套从而导致了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效果低下。三是由于相关农业技术的研究经费相对不足,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领域的应用过程造成了阻碍。从一定程度来讲,第三个原因是目前影响我国科技成果得以转化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2改善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的措施
2.1加大经费补贴提高推广应用积极性
一方面,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绩效补贴扶持,根据推广人员的推广业绩、所在地区新技术普及程度为其提供合理的经济补贴,或是予其以评优、职位动迁等方面的优先福利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点推广区域农民、农业企业适当的补贴扶持,比如设立新技术应用的保障保险机制,确保固定收益,或是给予农业技术推广相应的经费补贴,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荐优先采购等等[1]。通过实际利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从业人员能够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农业技术的利用效率。
2.2加大对推广人员与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力度
就目前存在的农民群众素质偏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对其的农民技术培训,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可以于农闲时节以培训班、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其科技意识,丰富其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其农业生产之中运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同时,定期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提升其专业技能,确保其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
2.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关部门应极大对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基金的支持,确保每个科研项目各阶段资金应配套。加大对配套资金合理利用的研究,确保有效资金不被滥用,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积极通过立法等手段鼓励农业生产大企业、大集团、相关科研部门,积极开展农业研究巩固关系机构,予以风险投资[2]。研究喝过允许有限的垄断,结合风险与效益拓宽科研成果转化道路。
3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品质化的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此,农业部门、地方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与思维理念,积极提升农业技术的应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祺,林燕.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探析[J].南方农业,2016,(12):135-136.
1农业机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高低,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主要的区别。现代农业是通过机械化,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和商品率。农业机械(包括动力机械和作业机械),没有人力、畜力那种生理条件的限制,以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大功率、高速度、高质量进行作业,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因而农产品商品率也相应提高。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的农产品,除了供自己食用外,只能提供少量的商品,农产品商品率很难提高。农业机械化,一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这种机械化农业因广泛实行了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它意味着几乎卖出全部农产品,也全部买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包括种子、肥料和食品等。
2农业机械是提高土地产出率与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显着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这是因为现代农业机械不仅功率大、速度快,还能够同时进行几种作业的联合作业,有利于抢农时、争积温、抗灾害、降成本,而且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制造和调节,以完成高精度的作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作业。如种子精选、精量播种、化学除草、喷药治虫、深施化肥、喷灌、滴灌等,成为实现现代农业技术措施的手段。农业的增产离不开优良品种,先进的耕作制度和科学的灌溉、施肥、植保技术等。各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必须依靠工程措施来实现,一切农艺要求必须依靠农业机械才能达到高质量的实施,如大面积的整地、播种、施肥、灌溉、植保和收获、干燥等一系列环节。农业机械化增产的机理是通过各个作业环节对各种劳动对象施加作用;有的是直接减少作物的损失,如谷物联合收割一次完成所有的工序,减少用人工收割时间、捆、运、脱、扬场多道工序的损失,机械烘干减少谷物腐烂损失等;有的是通过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而实现增产的,如机械深耕、分层施肥、节水微灌,这些机械作业质量非人工可比。有的机械作业比传统方式可以节省耕地,如喷灌技术比地面沟灌、漫灌,节省耕地达7%~10%,增产20%~30%。科学施用化肥,才能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科学施肥只有使用农业机械才能够实现。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机械施肥等措施,化肥的利用率达到60%~80%,而传统人工撒施的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美国利用卫星定位系个统,用于机器定位施肥,根据1公顷内4个观察点的氮、磷、钾含量的信息,机器可相应调整施肥的构成与数量,这样,化肥有效成分利用率就更高。农药利用率也大体如此,发达国家通过对各种作物施用不同农药时最佳雾点尺寸的研究,导致了控滴喷雾技术的发展,采用静电喷雾技术以提高药液的沉积量,采用回收式喷雾机及间歇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农药的效能,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农业机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发展
现阶段,农业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带动了农业生产的长足发展。育种技术、植物矿物质营养学、合成化学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化肥、农药、良种及灌溉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这些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必须靠农业机械来实现。选种、育种等种子加工成套机械的广泛应用,化肥、农药的生产和田间施用的机械设备大量应用,才能全面推广这些农业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的高效、精细、精密、低耗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人力、畜力无法办到的。技术先进的播种机,可以按农业技术要求,以一定深度、距离和数量准确地播种、施肥,实现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一系列工序一次完成,不但比一般播种机省种30%~50%,而且保证了出苗率,并节省30%~50%的化肥。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装有自动监视和调节系统,在作业中,机器根据地形、作物自动调节速度、收割高度等,保证了收割质量和速度,减少收割损失10%左右。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农业技术的高准度与机电结合又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鲜明特点是,以机电为载体的机械电子与农艺的高度紧密结合,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土壤测试技术、精准种子工程和生物动态监控技术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和植物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它最大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自然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利用,从而建成低耗、高效、优质、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4农业机械推动了农业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
传统农业囿于狭窄的产中活动,其结构和产品均十分单一。现代农业是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商品基地、基地联接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产品品质标准化、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济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呈现出与传统农业迥然不同的新型农业面貌。发达国家农产品经过加工销售的占80%,发展中国家只占10%~20%。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5%。美国的食物和纤维系统劳动力总和20%用于产前,10%用于产中,70%用于产后。完成这个庞大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生产的基本环节是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和设施,而且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商品化生产的需要,社会化生产不断扩大。如种植业,产前的种子精选、烘干、贮藏、育种等使用机械和应用高新技术,形成向农民提供种子的服务;产中的耕作、施肥、排灌、植保、收获、运输、贮藏等,由于大型、高速、高质量的机械化机具的出现,也逐步形成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在养殖方面,由于工厂化设施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化生产,种鸡、种猪、种牛、种羊、鱼苗的培育、生产已经专业化,蛋鸡、肉鸡、奶牛、肉牛等也都形成了专业化生产。适合各种禽畜鱼类及各个生长时期的饲料,按不同要求由饲料厂供应。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已经没有了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区别,由于机械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发展,农副产品实现了工厂化加工生产,成为直接提供到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或动物饲料、工业原料、农业肥料等。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靠计算机进行管理,靠电话和计算机系统联络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完成各种作业。农民成为企业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由一个弱质产业转变成一个高度发达的具有竞争力的基础产业。
1.1在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中的作用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节能减排,具体到农业上的节能减排就是从科学施肥入手、就是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测土、配方,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实现节本增效,减少投入,节能减排的目的。实践充分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技术成熟的农业增产增收的好措施。过去我们老百姓还是用传统的习惯,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不合理施肥的现状,造成肥料浪费,污染土壤。在农业部门的提倡下,我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不同作物适宜施什么肥料,需要的营养成分是多少,通过农技推广,由农业专家进行测土分析,给出适宜的配方,从而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改善农民群众的施肥习惯、提高冠县土壤肥力,提升农业种植效益,加快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目标。
1.2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传统农业老百姓只靠传统的种植模式,费工费时,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不高,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更谈不上小康和现代农业。近几年来,冠县通过推广实施良种补贴、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农技推广补助等涉农项目实施,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农业新技术、依靠良种良法配套措施,通过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的具体讲解和指导,不但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而且降低了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例如:冠县冬暖式大棚内种油桃、蔬菜;地膜覆盖种花生;棉花、西瓜的兼作套种技术;小麦的半精量播种、宽幅播种新技术;玉米的精量播种;叶面肥的喷施;农药的合理喷施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杂草的综合防治。
1.3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生产必须依靠科技作支撑,农业科技的普及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在政府的带领下,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帮扶下,冠县店子乡的灵芝生产有了相当的规模,斜店乡的大棚黄瓜生产、东古城的大樱桃等都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离不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归根到底,要依靠现代科技在农业、农村、农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更要依靠农业科技人员的传经送宝。
2加强农技推广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冠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到2012年全县耕地面积113万亩,人口81万,人均耕地1.6亩,农村实有劳动力30万人。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农业生产连续增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对照现代农业的需求,仍然存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推广手段落后,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知识缺乏等问题,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2.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冠县各乡镇虽然有农技推广站,但专业人员配置及农技推广能力方面与上级的要求相差很多,有的专业人员根本没有从事农技推广,而是被调到其他部门工作,下一步需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认真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快速通道。
2.2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对农技推广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投入资金,没有与现代建设现代农业相对等,缺乏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经费,制约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下一步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保障,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农技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
2.3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
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技术培训。积极引导鼓励骨干农技人员结合业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只有通过知识培训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
2.4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小
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同全国一样,也是沿袭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中,市级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等部门;各县(市、区)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果站和植保站四个业务站,多数县(市、区)还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每个乡镇(街道)相应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林果站;村级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户。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的划分设置的,依附于同级政府行政机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设有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布局及经济区划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限制了技术跨区域流动与重组,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和技术推广资源的浪费。
2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一个技术推广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财政压力的影响,各地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采取了“减员、断粮”政策,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断链现象。由于“三权”下放,市、县、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仅限于业务指导,上层对下层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顶岗现象严重。乡镇结构改革,一大批非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占编顶岗现象严重,致使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素质降低。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职能弱化。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普遍存在着乡镇政府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缴税费、抓计划生育、包村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的正常开展。
2.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潍坊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利润来发放。能发放工资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办公设施陈旧、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和必备的农业技术推广硬件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2.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专科生,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最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年龄结构偏大;三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资料显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3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3.7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31%。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并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各种类型的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和网络体制。结合潍坊市实际,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改革传统农业推广机构,继续发挥其主体功能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政府的推广机构及其推广网络在当前及其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整合、稳定,以发挥其主导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鼓励有技术的农业推广人员申报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结合潍坊市的实际情况,应该坚持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制定投资政策,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抢占经营市场,兴办生产性的服务实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开发多种创收渠道。
3.2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从调查的寿光、诸城、青州、昌邑等市的情况看,不论是寿光确定的“企业+基地+定单+农户+品牌+市场”运营模式;还是诸城市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或者青州市“以市场型龙头企业带动、发挥辐射作用,形成支柱产业”等,其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过程当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努力提升企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政策,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工作。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必须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3行业自律,加快以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它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间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农业技术和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制定措施,提高专业协会管理力度,来加强各专业协会的管理;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专业协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示范引导、鼓励扶持、村民自愿”的发展思路,继续鼓励和支持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广的有效合力。
3.4健全网络,普及以视听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目前,潍坊市已建成潍坊农业信息网,大多数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网。但目前农业信息网规模较小,设计不够精细,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时效性较差,网上资源比较缺乏且利用率较低。在硬环境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农村电信、电力普及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在偏远的乡镇还没普及。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入网建设,培养农业信息用户群体,鼓励广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
3.5加强项目带动,完善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它的条件必须是针对专项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根据专项技术推广的需要,结合本地农业优势特色来应聘首席专家。应聘的专家主要负责专项技术或项目的组织、指导、推广和咨政服务。受聘专家可以是大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也可以是推广机构的知名专家。通过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力推广专项技术、项目以及新成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6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6.1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基地
要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首先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是集中培训。每年应定期举办大型全县(市、区)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主要包括各镇(街道)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以及主要科技示范村负责人等。二是电视、广播和网络培训。以县(市、区)农业推广学校、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外出培训。建议农业推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了解世界高新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