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09:4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独立的实践课
从2002年开始,我们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践》及《基因工程实践》的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践课程,设计了质粒提取、PCR技术、DNA电泳、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段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及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和鉴定等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实践。同时,我们还自编了内容详细、操作具体的实践教材。从2002年第一次开课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实践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课上学生上课情况和完成的实践报告上看,学生反应良好,能积极动手动脑并提出问题,实践报告也完成得认真、仔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实践的原理和操作,对将来从事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由于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全都是验证性实践,实践设计为“教师包办型”,从试剂配制到操作步骤教师都已经准备好,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践就行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限制了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连贯性
由于验证性实践限制了学生发挥主动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新模式,从验证性实践过渡到以设计性、综合性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为学生今后进实践室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准备。我们在改革中强调实践的综合性和连贯性,如学习重组DNA技术时,我们安排了5个实践:重组质粒的提取,DNA的酶切,DNA凝胶电泳及片断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及鉴定。这五个实践包括了重组DNA技术的五个核心内容“分、切、接、转、筛”。我们把这5个实践串联成一个综合实践,使其具有连贯性。每次实践结束时的样品正好是下次实践的材料,这些实践将变成一整套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一环扣一环,只有这5个实践全部操作成功了,才能最后得到自己需要的克隆。这种综合性实践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也使最终成功得到产物的学生有成就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开放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实践课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实践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开放实践室,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显得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多数中医院校来说,由于实践室资源紧张,在开放方面一直实行得不够。这次,我们尝试对学生开放实践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践室,开展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用到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有不少学生对教师的科研课题感兴趣,我们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来课题组和教师一起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和研究生共同实践,加强了理论课的知识。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完成了科研小课题的实践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他们设计的小课题,通过教师评价并与教师一起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通过讨论进一步修正方案,使其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正式实践。最后,在课堂中,我们抽出15分钟,让做实践的学生讲了具体实践的体会和出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经验。学生听得都非常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大家都觉得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非常好,增长了很多知识,如果时间允许,希望能多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既给学生介绍了先进的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作者:张前华茜解华郭淑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策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68-1
一、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前的考试制度使得中学生物教育有点偏离素质教育
高考实行文理分科,部分学生不再学习生物,部分省、市高考实行小综合或大综合,生物也只是会考,或生物学科分值也低。就此,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前差的甚远。
再说中考,全国可能只有瘳瘳无几的几个省市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成绩,部分省市中考考了生物,分值少得可怜。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失去了应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部分领导“行政化”意识,使得中学生物教育被边缘化
1.师资分布不合理。大部分中学合格生物教师不足。农村中学很缺乏,学非所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些本、专科毕业的生物教师因基本素质较好,而改教化学或其他学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据统计数据看,全县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达标率不到60%。
2.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中学在福利和其它待遇上有明显差距,导致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动性大,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或调离战线,改行跳槽,或另起炉灶,改教它科,或校内易岗,干些杂事。
3.生物课时量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对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生物学科标准课时量不予开足,他们认为,生物是“副科”,有时,还将不足的生物课时分别搭配给部分主科教师充实周工作量。
4.生物课节分配不平衡。部分学校对生物课节分配不平衡,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绝大部分的生物课节被挤在上午三、四节和下午七、八节,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三)教师自身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
1.教研氛围不浓。由于老师有副科意识,自然而然上生物课的教师就少了;再者,几个教师中本身就有不是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教研氛围不浓;有时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教学模式陈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科特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的提问、问题的难易度、作业的量与度只能照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题型缺乏变化,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3.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有些生物老师由于是非生物专业毕业的,再加缺少教研,备课不充分,所以上课时对生物知识内容自己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常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
(四)学校的“绩效考核”失衡,使生物教育的发展后继乏力
有些学校生物教师被校内排辈为“老弟”,课时奖金无“额外”,住房评优是“编外”,考核晋升属“候补”,评优排序为“等外”。这对生物教师良好的教学心态构成莫大的冲击。在期终评先方面,部分学校领导时常扮演“重主轻副”的角色,对主科教师的“巨大贡献”高唱赞歌,以突出重点,达到“扬主抑副”的评先目的。
二、如何使生物教育走出困境
(一)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和师生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生物学科的正确认识,摒弃“副科”意识
一是生物学科在开课、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要纳入年终综合考评,促使学校建立健全一套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生物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生物教师在业务进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条件,在评先评优方面确保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三是加强调控职能,合理配置师资,毕业分配、在职教师的调动都要符合师资优化的原则。
(二)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一个适合接受生物学知识的理想途径
1.集体备课。建议县级每年各组织3次—4次、学校每年组织6次—8次集体备课活动,请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主讲,分析教材特点,提出教法和学法的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备课的能力。
2.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教研室组织部分城内教师和乡校选派的部分农村骨干教师,每学期深入到1—2所学校听课、评课、讲课,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其调整教学,促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尽快提高。
3.定期举行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建议县级定时举行学科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此项活动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教学规律、及时交流和总结教学经验的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生物学“知识—技能—应用”三合一的教育形式
1.创设“生动课堂”。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生动的生物资料、图片。锻炼自己的语言,力争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塑造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2.增加“乡土意识”。中学生物学既是一本很好的国情教育读本,又是一本可揉进乡土生物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结合身边的乡土资源、农业、人口等直观性资料来分析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人口与计划生育等问题,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
3.走进“第二课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大胆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或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并对当地工业、农业、牧业、渔业等产业部门及环境问题进行观察、调查、预测等,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学到知识,增加兴趣。
三、中学生物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任务是:普级和提高公民的生命科学素质,使广大青少年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生物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学科。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要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一、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1964年毕业,我被分配到北京市远郊区的顺义县牛栏山中学,在这所农村中学任生物学教师20年。1984年调入北京四中,任高中生物学教师。2001年退休至今,参与生物新课程改革及教学研究的行列。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市区,无论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一线还是研制新课标,我都铭记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脚踏实地地为基础教育出一份力、发一分光。
教师以育人为宗旨,育人要爱人(学生),以传道固其本(品德),授业强其身(才干),解惑启其思(智慧)。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正言、正行、正教”,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20世纪60年代初,牛栏山中学的办学条件差,但是爱生敬业、尊师刻苦的优良校风全市闻名。初中动物学解剖实验课没有足够的设备和材料,我就组织学生用秫秸杆制作解剖盘,将废车条磨成解剖针,并亲自到厕所掏取蛔虫,到河套寻觅河蚌,到田间捕捉土蝗,夜晚到沟渠诱捕蟾、蛙等实验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凡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毕业时,敬爱的号召“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理化生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经常利用周六和周日深入到芦圈等生产大队,参加田间生产劳动,访贫问苦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农民交朋友。这期间,我逐渐认识到农民渴求知识,农村需要科学。为此,我们与芦圈大队协议成立农业科技组,组织部分农村青年开展科学种田活动,第一个科技试验项目是“冬小麦丰产栽培”,这项科学种田活动取得的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也使我真正领悟到知识分子应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期间,学校顺应形势的发展曾建立学农基地,生物学科的任课教师自然成为学农基地管理的成员。为了学生获得农村需要的科学知识,一方面,我坚持定期地到农大东北旺试验基地、国营张西庄农场、双桥农场、当地驻军后勤、北石槽大队、北郎中大队、各公社粮库等单位,向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的丰产栽培,制作中曲发酵饲料和科学养殖,建造土粮仓等技术,另一方面,在学农基地里组织学生参与作物丰产栽培和农业科技活动,先后获得亩产小麦802斤、皮棉205斤、水白金稻谷1 200多斤的高产纪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为学生编写出相应的教材。此外,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内外开展了甘薯温床育秧、马铃薯二季作和沟藏、灵芝培养、大棚蔬菜种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多项试验。撰写的《农大139冬前穗分化》《甘薯温床育秧》在《植物》杂志上发表,并得到专家们首肯。
在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承担公社农民“五七”技校的部分组织和教学工作。我与公社农科员配合,负责培训70名大队农科员。农闲时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农忙季节定期地进行田间考察和技术咨询,全公社28 500亩土地,从种植到收获开展多次现场教学,块块土地都留有我们的足迹和汗水。
教师要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勤勤恳恳地育学生,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1984年我调入北京四中,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其“严谨、民主、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中外闻名。在这里,我始终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任生物学教研组组长、理科教师党支部委员逾十年。80年代初,北京四中的校园建设和硬件配置列国内中学一流,高中阶段的生源质量属北京市一流,其“素质教育”的思想先进,学校的治学环境宽松。这样的一所中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必然是高标准的,为了适应四中教育和教学的需要,我把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作为自我业务进修的重要任务。
早在1973—1986年间,我曾受聘为《植物》杂志的常务编委,负责有关中学植物学知识方面的课题选择和审稿,其间与许多学者、专家和科研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在曹宗巽、董愚得等前辈的启示下,我有计划地进行着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更新。1986年,经董先生推荐我又担任《生物学通报》的编委,先后负责生化遗传栏、教法栏的组稿和审稿工作,又促使我迅速完成有关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更新。至今,我已经养成适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方法。进入四中后,我参加各种专业进修的机会增多,时间也得到保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我先后拜访了多位学者、教授和一些前辈,虚心向他们请教生命科学中的疑难问题,求索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经验,探讨开展生物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得到许多老一辈教育家的指导,得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帮助,使得我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在四中这片教育沃土上耕耘。
“”前我没教过高中,对高考及试题一无所知。1980年前后,我初次阅读国外的现代教学理论,其中的阶段教学法、标准化测试命题和学业评价吸引着我,学习和借鉴现代教学理论,促使我的高中教学水平和学生高考质量大有提高,初步尝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甜头。1985年我参与了市教研中心组织的为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用于高考命题的“双向细目表”,此后,曾多次参与高考、会考、国家或市级学科竞赛活动的命题。
关键词 认知冲突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所谓冲突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把各自的理解表述出来,并由小组聚在一起讨论,甚至促其产生一定的冲突,以此使学生澄清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其教学的核心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知冲突是指人们意识到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或者认知结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矛盾的一种知觉状态。当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些差距而导致心理失衡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认知冲突是连结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前提。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思维开始兴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维活动也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甚至是课程资源和学生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契机。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中将学生生物各种能力的考查做了要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注重学生生疑、析疑、释疑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1 悬念性冲突,激发学生概念探究欲望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这里的“布惑”就是设置悬念性认知冲突,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如在教学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时,教师设置了一个故事引入:1904年,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一只纱笼中,而这只纱笼是放在被一片丛林包围着的黑屋里的。尽管风啸雨骤,还是引诱了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前来交尾。第二天夜晚,他又在雌蛾周围洒了樟脑丸和汽油,仍不能阻止雄蛾寻找雌蛾。那么,这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这一问题造就了学生认知的悬念性冲突,紧紧地抓住了学生。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教师点破“性外激素”,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
2 阶梯性冲突,挖掘概念学习的思维深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情境的问题应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期待欲,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索。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个问题情境,引发阶梯性的认知冲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把学生巧妙地引入教学情境。成功的阶梯性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以下一组阶梯性问题:(1) 苹果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2) 剧烈运动后,四肢骨胳肌往往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3) 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4) 水淹时高等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水退后有些不能成活?(5) 水稻等植物的根又为什么能比较长时间在水中生存?(6) 水生生物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这些问题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又似懂非懂,属于认知过程中的阶梯性冲突。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向纵深处发展。
3 发散性冲突,拓展概念教学的思维宽度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已有知识的干扰,也就是思维定式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产生冲突,这些冲突就是发散性冲突。师生、生生一起解决了这些冲突,获得了新知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宽度也就得到了拓展。
例如:高三复习“细胞分裂”这个重要概念的教学时,笔者先给出一张以细胞分裂为中心的知识图式(图1),引发学生产生一系列从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发散性冲突。师生一起探讨分析这些冲突并解决这些冲突,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中心知识点这一纽带将相关知识点通过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让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在某些知识上的盲点,深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能从各个方面搜集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课标的终极目标: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陷阱性冲突,培养概念教学的思维缜密度
关键字:生物 直观 实验 多媒体 教具 问题
1、采用直观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必要性
生物科学概念繁多,知识性强。如果单纯的以书本导读和教师“大满贯式”的教学,而忽视了生物学科特点和直观的表现方式,极易使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最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不利于生物知识的传授。新课标力求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广泛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则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的亲身体验,使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尽享生物课堂带来的乐趣,使生物课堂真正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地方。
2、几种生物直观教学法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主要有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教具展示教学法、课外实践教学法等等。
2.1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有关生物体的结构、生命现象及其原理的许多知识比较复杂、深奥、微观且繁多,因此针对生物学科特点,我每节课都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从多角度(可以是课件、可以是下载的视频、图片、可以是Flas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再配上悦耳的声音和音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渐渐进入对生物科学的理性理解。如在讲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当讲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整体的顺序排列)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记忆和感性的认识,我下载了相关Flash,动态地模拟了小小的细胞是如何构成植物个体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生动易懂,学生在课堂上就轻松地理解并完成了学习目标。再比如讲到“消化与吸收”时,我通过让学生观看“人的消化过程”3D动画,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细节化、动态化地综合,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消化过程知识体系,很好地达到了教学预期效果。在讲“开花与结果”时,我开篇运用各种花的美丽图片与实物引入新课,并结合分组实验——解剖百合花的结构,再配以文字说明,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对花的各结构名称记忆深刻;在讲“传粉和受精过程”时,我利用PPT的特点,制作了动态的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模拟过程和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学生们反应强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当然,实例还有很多,每次的课件制作,我都要认真钻研教参、查阅书籍和相关网站,做到精益求精。由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变得更深入透彻了。
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还能突破时空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因此,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生物学信息。
2.2实验教学法
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分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两大类型,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目标并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有机地结合,更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验亦如此。 探究性实验教学将会大大提高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激发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实验课不能是形式上的照本宣科,应该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演绎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中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在一起制定计划,并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小组讨论、检查并完善自己的计划,最终实施计划,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对教学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达到开设生物实验课的真正目的。例如:在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教材中用的是50毫升的锥形瓶,但我刻意为同学们准备了150毫升的锥形瓶,有的小组在根据教材中所给的参考装置设计实验时,考虑到为了减少花生种子燃烧时热量的散失,想到了将易拉罐剪成需要的形状减少热量的散失,但是易拉罐的总长度和锥形瓶的长度(我们用的锥形瓶大)差不多,底部没有加热的空间。怎么办呢?于是经过讨论,决定将锥形瓶换成试管,但试管受热面积小加热一般不用石棉网,这样铁架台也就用不到了,他们直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套上改装好的易拉罐,点燃花生或核桃仁给试管加热,待种子燃烧完全后测量水温。另外有的小组还考虑到了试管受热不均易发生爆裂,且受热面小不利于水温的提升,权衡下来还是使用锥形瓶,不套用易拉罐,直接隔石棉网加热(如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这样,看似一节简单的实验课,在学生们“顾虑周全”的实验过程中却成为了他们通过科学殿堂的一块砖。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每次实验的契机,让它发挥最大的效能。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学生的分组实验模式,还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它也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提高自身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实验的先行者和引导者,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才能在引导学生实验或者做演示时做到胸有成竹、操作流畅、实验结果清晰。
2.3教具展示法
生物学中的直观教具很多,可以是活体标本、挂图或模型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教具是成功进行教学的关键;为了让学生们对学习内容有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我坚持自制教具。例如:在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关系,我自制了三幅挂图,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学成果——画出各生物之间的联系并写出图中的食物链,不仅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还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与综合能力。如讲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时,我用挂图能清晰地展示出分裂期各个阶段染色体分布情况;挂图起到彩色的语言作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彩色会象语言一样,表示一定的思想内容,并有鲜明简练的特点。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之前,为了让学生们弄清楚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我自制了教具: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气管、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这个教具简单易做,实用性强,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里面气球体积的变化和橡皮膜位置变化的关系,理解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为了让学生理解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的根本原因,我为每人准备了去掉针头的注射器,通过学生对注射器活塞的推拉操作,感受气体与压力容积的关系。
当然教具的制作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范围内,学生也可以参与。例如在学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神经元的结构”“肾的内部结构”时,我都让学生们亲自挑选材料自制模型,他们制作的教具精真,一点不逊于专业教师,并且通过自制教具活动,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
2.4课外实践教学法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依旧很单一,加之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认知规律和理解能力的特点,不少学生还是凭兴趣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知识整合起来为教学质量服务。课外实践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神秘,增加他们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例如:在讲“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时,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了校园里的生物,详细记录了所观察到的十几种生物,通过现场教学,学生们很容易就掌握了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和所要注意的问题;在讲到“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时,我们组织去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对所见到的植物进行了分类,通过比较分析,较快地了解了区分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方法。
3、直观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适宜适时选定直观教学的手段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定适宜的直观教学方法,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到“种子的萌发”时,我提前预备了黄豆、蚕豆、大豆、玉米等种子泡在水里,这样可以让学生亲手掰开、亲眼观察,同时结合事先下载的动画视频,同学们就能记住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相比较仅仅采取多媒体或者挂图的方式,教学效果肯定更好。
3.2 注意直观教学要与课程同步,服务于课程所需。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服务于教材内容的,不能喧宾夺主,教师选用的直观教学法必须服务于课程需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生物学知识,最终的教学目的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许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地方,只一味地活跃课堂,忘记了最初的教学目的。通过直观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探索生物知识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重视生物学理论基础的理解与运用。
3.3 课前准备充分,预想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任何实验都可能有意外出现,首先保证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制定好安全措施,尤其是课外实践,要提前预想,做好安全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其次就是做好实验失败时的应对措施,万一实验失败,要给学生给讲出实验失败的原因,防止因实验突然失败而造成手足无措,影响正常教学。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教学;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70-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心以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面向我校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对我省食品科学类专业开放,满足食品科学以及生物、作物、园艺、动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专业开设食品加工类和微生物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品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建由“专业实验、生产训练、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1.构建了“五模块五层次”专业实验。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研产紧密结合特色,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素质高和特色鲜明的食品科学类专业特色的优秀人才,对原有的24门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按照专业技能培养要求进行整合、优化、创新,构成5个独立的专业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实验(自学)、基本技能实验部分、综合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网上拓展组成的“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由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独立设课,独立教学,独立考核。
2.生产训练。校内外教学基地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训练有以下四原则:“专业对口原则”——实习教学的地点能满足实习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专业技能基本训练的要求;“就地、就近的原则”——校内有教学实习基地的优先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无实习基地的应就近选择实习教学地点;“先进性原则”——选择设备工艺较先进、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对学生实习较重视且有一定指导学生实习能力和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单位;“稳定性原则”——为了保障实习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习地点应相对稳定。
3.科技创新。以毕业论文设计、参与教师科研、申报各级各类创新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利用率
1.主要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情况。中心现在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1650.08万元,现有仪器设备2047台(套),购置和更新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4台(套),万元以上设备246台(套),中心建成的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食品分析检测实验室和多功能饮料生产线实训实验室等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能够满足目前教学需要。
2.利用率。中心实验室面向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全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的仪器专人管理、预约使用,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设备完好率100%,仪器使用率达到100%。
3.自制仪器设备。坚持将科学研究融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设备,中心教师自制和改造仪器设备20台(套)。
4.维护维修。仪器设备维护和维修经费充足。维护维修经费保障分为日常维护维修经费和设备大修经费,日常维护维修经费由学校按定额拨付,由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使用,中心每年列仪器设备总资产的5‰作为专项维修经费,设备大修经费由实验教学中心向学校申请,专款专用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及时维修,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仪器完好率达100%以上。
三、环境与安全(实验室用房、环境、安全、环保情况等)
1.实验室用房。实验教学中心使用面积5242.0平方米。为了便于统筹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不同特点,中心下设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食品机械实验、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创新实验平台等功能实验室。
2.实验室环境。中心配有计算机设备的实验室,全部使用专用地线和防雷电装置。所有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络均可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相关实验室的地面和所有实验台、凳、架均耐酸碱腐蚀,符合技术要求。精密仪器室安装有空调、除湿等设备,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人性化的环境条件。
3.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实验中心安全责任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和中心建立了安全检查和督察制度,专门指派安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登记。对有毒、易燃、易爆等物品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①走廊设有实验知识展板、安全通道指示牌和防火警示等各种标识。②实验中心配有由防强酸、防强碱、阻燃等功能材料制作的实验台,实验台与实验台、实验台与墙之间间隔达1.5m。③建立了药品室,集中管理药品,避免药品的流失。④仪器设备高度集中的实验室(如大型精密仪器室)均设置防火防盗设施,并制定相应的使用管理条例,确保其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⑤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养成科学而良好的实验习惯。⑥实验室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员。
四、主要教学成果
近年来,获得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教改项目20项;发表教改论文37篇,出版教材与专著20部,自编实验教材8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15门。拥有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3个,建设了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4个。
学生省级、校级科技创新项目154项,近3年指导学生118篇;12名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其中2人获得省级优秀论文;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9项,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项,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项,“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学生创新大赛1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1人,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1人。良好的实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较高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食品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考研率达30%。
中心人员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级科研项目29项,到账经费3864万元。发明专利授权5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
本中心长期注重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湖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及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产学研”密切结合良性互动是湖南农业大学的重大办学特色,得到教育部2001年、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
中心在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校园艺园林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农学院、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等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次来本中心交流经验。中心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邵阳学院、长沙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校培养了大批师资,提供了食品类实验室建设资料和经验。
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交流,如先后有英国萨里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菲律宾新比斯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几十所大学的教师来到本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易有金,陈雪,李宗军,王远亮.农业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20(6):62-63.
一、学科群的内涵
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等工作的基础,学科水平是体现其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学科群”,就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若干个关系密切、互动性强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结构的学科集合,其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科资源相互配置,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作用,而且对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我校基础医学院将所属学科进行合理整合,形成四大学科群:感染免疫学科群、神经生物学科群、分子生物学科群和形态学学科群。在此学科群模式下,青年教师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快的成长步伐。
二、依托学科群进行的促成才机制
(一)大科学观念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研究也逐渐从分散的个体和小规模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单一学科的研究,向以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即由“小科学”向“大科学”发展。基于此,基础医学也更需要知识面博而精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青年教师培训均以每个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往往只局限于对本教研室所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了解和学习,对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则较为欠缺。而在建立学科群后,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相互交融,青年教师不再仅仅局限在自己以前所教的专业范围内思考问题,而是扩大了专业内涵,拓宽了专业口径,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开阔的思路来规划自己的发展蓝图。此外,以“大科学”的观念引导青年教师对知识的扩展与深化,在打破了学科间阻隔的同时,产生的交叉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如:感染免疫学科群在与学科的交流中培养出一批免疫、微生物与生物信息学知识兼备的青年教员,目前主要负责我校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中心实验室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为我校教研工作服务的力度。而这些青年教员也在此过程中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二)双导师督导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研究型的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青年教师具备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成为人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导师对人才的发现和精心培养非常重要[2]。传统的培养模式多以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上的训练,而在科研的培训上则通常要等到该青年教师有机会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才能进行,这无疑使人才的成长进步速度大大滞后。而在基础医学学科群模式下,我们对青年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双导师制。在教学上,由教学督导专家与教学经验丰富、学员评价特别优秀的老教员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由导师根据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适合其教学能力提高的培养计划,重在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能进行教学研究;在科研上,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学科群中的PI作为导师,即使尚未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也可加入相应PI的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我们配套实行双考核管理制度,即对导师及青年教师两方面均进行定期考核,以促进双导师制度的落实。
(三)合作交流拓展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在当今大科学时代,教育与科学迫切需要国内、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进修、相互交流的机会。传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培训通常是仅限于邀请与教研室相关的个别专家教授到教研室进行科研讲座,或者每年派送1-2名青年教师出国深造,也主要是科研上的深造。而在学科群模式下,集中了各教研室丰富的资源,不仅可创造更多科研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可提供更多教学培训的机会。如我们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所谓“请进来”即通过举办大型国内国际教学科研研讨交流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报告,为青年教员开拓视野,创造合作的空间。如我们所属的神经生物学科群和分子生物学学科群举办的核受体研讨会、海外学者报告会、解剖学科群举办的国际组织工程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让青年教师充分感受到科研的进展,以高层次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而“送出去”则是鼓励和从各方面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青年老师进入学校“苗圃工程”与“教学深造工程”。前者注重科研培训,将青年教师输送到国外先进实验室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以提升其科研能力;而后者则是到国内、外优秀大学专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及措施等。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选择先进行哪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在学科群模式下,基础医学院公派出去进行交流合作的青年教师数量为学科群成立前的两倍,许多青年教师通过这种锻炼后都感觉受益匪浅。
(四)合理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的自我完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因此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组织除了努力建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外,激发青年教师成才的欲望和原动力也非常重要。我们尝试在学科群模式下,用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励其自我完善。首先,我们打破教研室的界限,而是以学科群为单位对青年教师进行考评,这就使竞争更为激烈,促使青年教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其次,我们尝试按岗位有侧重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人的才能具有质的多样性和量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每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才能优势,那么让青年教师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展现其才华才能极大地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型、充分发挥潜能。因此,我们尝试建立教学与科研两套并行的评价体系,青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参与其中一种考评,如教学为主的考评体系主要以课堂学员满意率、督导专家评价、教学论文、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等作为竞争上岗、职称评审及晋升的主要依据;而以科研为主的考评体系则主要以发表SCI论著、获资助的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科研成果、专利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以上合理的考评机制,既让许多青年教员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定位,也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好的选择与规划,从而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三、展望
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从适应、发展、成熟到创造的过程,是专业精神和自身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探索了学科群模式下促进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举措和机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成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探索解决。如:学科群模式强调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其人文素养、政治觉悟及人生信念等如何更好地正确引导和加强;面对物质的诱惑,如何让青年教师立志扎根基础、成才后仍能甘于清贫、留在基础、奉献基础等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唯有着眼于未来,又立足于当下,将其与新型高校及基础医学创新体制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有更大的突破和促进。
生物实验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参与和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在观察实验结果时,若没有对实验现象或数据的处理、分析与思考,不可能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发现问题,改进实验进一步探究;实验操作时,不假思索地按照实验步骤机械甚至模仿式地完成实验,那不是实验研究,那只是在完成一个操作任务,就像在流水线工作按要求完成操作一样,那将失去生物实验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一定程度学生思维参与的实验探究只能是流于形式,表面看起来热闹,实则是无效的作秀。由此可见在原生态的生物实验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参与,对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发挥生物实验应有的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原生态的生物实验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在设计生物课堂教学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实现原生态生物实验课堂中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策略
原生态生物实验课堂中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生物实验课堂时,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给予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情绪和良好的情感状态。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参与的自觉性
在生物课堂的实施中要能抓住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思维的自觉参与首先基于创设的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经验、认知规律和教材知识,着眼于学生思维参与,挖掘蕴含一定思维力度、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素材,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便于通过情境围绕知识核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可以通过介绍由萤火虫发光原理而研制成的ATP荧光检测仪创设情境。ATP荧光检测仪是我国以政府文件形式指定用于检测物体表面卫生状况的专用设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ATP荧光检测仪的工作原理:利用ATP能使“荧光素酶——荧光素体系”发光检测ATP;每个活细胞都含有一定量的ATP,所以检测ATP就可知道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情况。以此唤起学生对ATP思考的好奇心和价值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ATP更深层次的思考,如ATP能使“荧光素酶——荧光素体系”发光,其他具有能量的物质是否也可以使之发光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当通过实验得到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时,学生又会接着思考:ATP应该具备怎样的结构使它可以直接提供能量呢?ATP在提供能量时本身会发生什么变化呢?ATP提供的能量又从哪里来呢?……
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时,学生的思维参与便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1.2 “无错无教学”,唤起学生思维参与的热情
错误是学生思维参与的相伴产物,往往可以延伸出新的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思维素材,对唤起全体学生全程思维参与的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教学,当学生出现一定思维层次上的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处理的艺术,不要急于纠正,要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间进行相互思维启发和碰撞。
比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这一节实验课上,学生在自主设计有氧和无氧呼吸装置的时候会有很多考虑不周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有氧呼吸装置如何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检测的影响?利用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后如何知道CO2是否被完全吸收?如何排除无氧呼吸装置中原有的O2对实验的影响,如何知道无氧呼吸装置中什么时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教师可以将这些学生设计的装置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价或完善。学生通过交流一个一个错误不断地被发现和纠正,提高了学生思维参与的热情。教师要有效挖掘错误中蕴含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思考,突破思维障碍,让错误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参与的宝贵资源。
1.3 任务驱动,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主动性
学生思维参与的主动性来源于兴趣和需求。任务驱动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明确思维目的,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动机。任务驱动让学生觉得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才能实现或达到一定的任务要求,使之积极主动参与思维。
比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设计任务来驱动学生的思维参与。首先让学生完成探究加热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探究实验,然后基于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确对实验的分析任务:指出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在此任务的驱动下指导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变量的知识。这比纯粹向学生介绍实验变量的知识多了认知的载体和任务的驱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在掌握实验变量的基础上,后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利用已掌握的变量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中一个一个任务的驱动下,在完成任务目标的渴望中,调动了思维参与的主动性,在主动的思维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思维能力。
2 实现原生态生物实验课堂中学生思维有效参与的措施
原生态生物实验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思维参与的有效性的关注则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深度思维、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是课堂中学生认知活动的核心,没有学生思维有效参与的课堂学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2.1 问题引领,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的层次
“问题”的核心在思维,具体体现就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学生的思维参与总是从“问题”开始,而思维参与的过程又以“问题”为动力。教师在设计生物课堂时,以“问题”为主线,促使学生萌生思维参与的动机和欲望。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参与的过程,必能有效提高生物课堂学生思维参与的层次。比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节,教师可以先展示因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现象。然后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原因及可采取的措施,就可以引导学生生成一系列问题:
草的能量是如何输入?又如何输出?与其相似的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生物又有哪些?(由此构建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模型)。
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又是如何输入?能量又是如何输出?其他营养级呢?(由此构建各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模型)。
整个生态系统能量又是如何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由此构建整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性分析模型。但解决因过渡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现象只是定性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定量研究。由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研究构建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能量金字塔的知识。再从定量的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思考草场退化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草场退化又使对草场的利用达到最大化。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在问题的引领和价值的体验中,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的层次。
2.2 给足空间和时间,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要将外部的学习素材内化为学生内部深度思维的载体,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思维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思维潜能,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充分的思维活动中得以发展。
比如“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比较绿色的菠菜叶和发黄的菠菜叶,分析菠菜叶变黄的可能原因。学生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可能的解释,然后教师不要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提出的解释。学生的思维参与过程中自主构建甚至创造生物知识,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2.3 运用、再现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思维参与的效率
科学思维方法是提升学生思维参与效率的保证,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本质诉求。教师在设计生物实验课堂时注重学生思维参与的同时,要运用、再现蕴含于生物知识中的科学思维方法,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实现学生高效思维参与同时领悟到生物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真谛。
比如,教师在设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节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体验蕴藏在孟德尔研究过程中的“假说—演绎法”这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其基本的教学设计可以是:从实验现象出发,高茎与矮茎杂交,F1代都是高茎,F1自交,F2高茎和矮茎比例为3∶1。针对实验现象和学生已有的对遗传的理解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针对问题尝试性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说。再根据假说,进行一些具体的演绎和推理,小组间交流对提出问题的解释。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检验推断和假说。
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研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了解和掌握我市高中教育教学情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先后对我市一中、高级中学、三中和铝厂中学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4所高中,即一中、高级中学、三中和铝厂中学。承担课改实验的生物教师共有9人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市教师中女性和年轻教师比例多,且学历高,其中二次学历和大专学历各只有1人,其余均为一次性大学本科。教师专业性强,但缺乏教学经验,尤其是在承担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教学任务过程中,新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大多数教师都反映有些力不从心。
2、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计划安排
生物教学计划除三中以每周2课时从高一开始外,其他各校大多都均从高二以周课时为4课时开始开设,具体时间是2005年8月。只有一中第一学期为2课时,第二学期为4课时,且每节课为40分钟,其他各校均为45分钟。各校周六均补课1课时,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按计划各校将在2006年5月前先后结束必修1至3的学习。预计将在高三第一学期中旬结束选修模块的学习。
3、实验开设情况
由于高级中学新建于2005年8月,实验楼还未完全交付使用,故实验课暂时无法进行。其他学校的实验开设情况也不甚乐观。如必修1和必修2的实验共有16个,包括5个探究实验和11个验证性实验。其中一中完成了9个,三中只完成了4个。
4、每学期的考试情况及学分的认定
除高级中学每学期分期中、期末进行两次考试外,其他各校(主要指一中和三中)只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了一次通测。其中,一中以分层次考试形式进行,即(1)(2)班用一份试卷,(3)(4)班用一份试卷,满分100分。(1)(2)班共92人,均分72.5,最高分92,最低分36,及格率约90%;(3)(4)班共81人,均分68,最高分92,最低分26,及格率73%。高级中学学生总人数为520人,期中均分为49.5,及格率为24.2%;期末均分为59.4,及格率为52.53%。三中参加考试学生为209人,满分为55分,其中均分为28.7,最高分53,最低分11,及格率39.4%。
由于每个模块结束的时间与学段不符,故影响了学分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第一模块以平时成绩和认定卷综合认定;第二模块通过制作生物模型、研究性报告、平时成绩及月考成绩综合认定。凡合格者每个模块认定2个学分。
二、课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必修1、2的教学,总体上能按课标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但有些内容的实施并不完全顺利,如调查活动、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部分探究实验等活动以及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显得有些吃力,如遗传和变异模块的部分内容等。
(一)学生对教材的看法
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生物教材图文并貌,内容丰富、新颖,涉及面广,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有时代气息。且能以新的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许多学生也对新教材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具体归纳如下:
1知识不能系统化新教材每章之间的联系较少,且知识概括不太全面。如必修1第二章细胞器,只是简单介绍了细胞器的概念,而细胞器的功能却在第五章才有详细的介绍,这样使得知识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零散,章节之间跳跃性大,学习起来比较难把握重点。
2知识面宽但不够深新教材涉及到很多知识,但没有更深入的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时仅停留在表面。
3图片过多注解太少新教材图文并貌,固然好看,但却没有主要的文字注释,缺乏导向性。
4新课改让我们似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新教材知识面广,但在编排上稍显粗糙,学过以后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而且教学进度太快,我们常常是还未完全理解,而下一课却又开始了。
5课后习题太少,没有配套的练习册,实验少,且有些实验没有条件做;课外知识少,且课内外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不好;计算题没有具体的公式等。
(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收获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编排上更贴近生活实际,并且广泛关注生物科技方面的新进展。同时,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所以要想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挺立潮头,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涉猎新知识,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动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多而广,但许多知识都是“蜻蜓点水”一代而过,甚至有些知识过于超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
2与教学相关的可以参考的资料太少,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几乎没有,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3由于各校都是在高二才开设生物课,所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疲于赶课,造成有些内容“囫囵吞枣”,“吃夹生饭”。教师、学生都有被赶着往前走的感觉,学过的内容没有时间内化。
4个别内容安排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多数探究性内容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了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且思维活跃,但课后的检测、反馈的结果却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
5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受课时、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作为教师又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改为讲实验。
6任课教师到目前为止没有见过选修教材。而高三才开设选修内容,将来学生如何应对高考?
7通过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并未降低,反而加深了难度。如新教材的许多实验、事例在现行的高三教材中都能扑捉到,说明新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它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讨论、探究等方法获取知识,这使大多数学生暂时无法适应,导致课堂活了,但成绩却不满意。
三、调研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
㈠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1.教学缺乏设计
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比较落后,常满足于教材的按部就班的传授。具体表现在教案是教材的翻版、是知识点的罗列,教案中对整堂课的总体教学没有设计,对如何发挥导言的激趣作用(有的教师上课根本没有导言,‘开板就唱’)、知识如何呈现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本课的上下内容如何衔接、关联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更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等缺乏设计,因而课堂上缺乏生机,教学效果较差。
2.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体现不够
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们仍比较多地关注于自身的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讲得多,教学方法单一(讲述法),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采用语言直观,无图无模型,教学的交互性、直观性体现不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挫;另外有些教师知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往往片面地理解成课堂上老师的多问和学生的多答,至于所提的问题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问题的思维含量如何,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却很少考虑,即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简单化、庸俗化,在实施中表面化、形式化。因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㈡教学中科学性把握不准,知识出错或点拨不到位
由于生物学科知识更新较快,各校新进的生物方面的教学书籍又较少,有些教师自费学习的意识又不太强,且各校均采取年级组集中办公制度,因而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又苦于无资料可查和与人研讨,导致课堂上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的错误问题点拨、引导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㈢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基础了解不够
有些教师不了解初中的教材,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也不关注,很少进行教学相长活动,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基础了解不够。凭主观臆断进行教学,知识跳跃性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㈣生物实验和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的开设率极低
因为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学校没有生物实验室(如高级中学正在筹建中)或室中缺设备,因而导致生物实验无法正常开设或开设率较低,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各校也基本上未开展。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1.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
各校要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可通过自学和参加教研活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尤其要认真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掌握课改方向,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学手段)上多下功夫,向45分钟要效率。
2.各校应重视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教研组、年级组双轨并行,并切实抓好教研组的建设,使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坚持经常,落到实处。如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大纲和教材,互相质疑,且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研讨、听课、组内研讨课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要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新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徒,年轻教师多听课,认真撰写教学后记等,切实提高各年龄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具体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设问的思维含量。要善于运用多样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电教媒体的作用(板图板画、挂图、模型和幻灯机、录放像机、电视等),另外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与学校有关部门协调购置相关的挂图、模型、投影片、光碟,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自行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有条件学校的教师要注意制作和储备电脑课件,即通过优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4.积极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十年的求索
---- 记新邵八中校长李维勇
有一种人,游弋于平静水面,波澜不惊,悠然自得,虽四平八稳,却悄无声息。
有一种人,搏击于惊涛骇浪,风高水急,悬念迭生,但勇立潮头,且卓尔不凡。
李维勇校长就属于敢立潮头,破浪行船的那种人,无论何时,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无法忽视,难以忘怀。
李维勇才四十出头,事业却如日中天,灿烂辉煌。他198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分配到新邵四中担任高中生物教学,在此期间,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1996年3月,调入新邵三中任校长兼书记。12月,调入新邵八中任校长兼书记。1993年9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在全国第六届中学生生物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被授予“特级优秀辅导员”称号。1998年被授予新邵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曾当选为邵阳市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被授予“湖南省体育集体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被授予“邵阳市优秀党员”称号。现任新邵县人大常委委员。
夯实基础 岗位成才
他于1988年参加教育工作,将满腔热血倾洒于莘莘学子。经常向老教师请教,吸收众师之长,并在几年之内,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每上一节课,总是做到“三备”。一备教材:每年寒暑假,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个通盘策划,吃准大纲,吃透教材。二备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三备教法:将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融为一炉,培养学生兴趣。他的教学清新自然,深入浅出,活泼严谨,受到同行和学生的交口称赞。所教学科会考平均成绩,年年步入全县前列。1993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12月,在邵阳市生物教改优秀课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
他不仅做到功夫在课前,着力在课内,更注重辅导在课后。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星期天为“转化生”补课,替弱科生开小灶。在高三学生中,更是有重点的进行个别辅导,无怨无悔,学生受益匪浅。经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1997年被授予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特级优秀辅导员”称号。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学之余,潜心课改和教研。他一改课堂教学陈规,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跨出一大步,创设“精讲、巧读、多练”三步连环的结构模式,受到上级嘉奖,并在有关专业报刊上予以推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善于总结经验,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其中《略谈果实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等2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正因为这高尚的师德形象、精湛的业务水平、勇于奉献的精神,使他走上了领导的岗位。
大刀阔斧 革旧鼎新
李维勇历经三所学校,而且每次都受命于危难之中,通过他的整治,都扭转乾坤。
1996年,李维勇上任三中校长时,三中可以说是破落不堪,学生“舍近求远”,名师人人思动。李维勇在抓质量管理的同时,狠抓硬件,积极筹措资金,先后修建了男女生公寓、教学大楼、学生食堂、两栋教师家属楼、县属中学第一间微机房、两间语音室,学校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校人数由1996年的600多人上升到的1800多人,高考上线人数从1996年的36人递增到的328人。1997年,他主持的新邵三中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双文明单位”称号。
月底,李维勇调任新邵八中校长兼书记。这所学校过去管理比较松弛,学习风气不太浓,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形象受到损害。他上任后,深入教师和学生,广泛调研,最后集中一个突破口—形象建设。
一是重塑教师新形象,每一位教师以主人翁的精神面对学校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学生,深入课堂,扭转教风。
二是重塑学生新形象。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建设,使学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三是重塑管理新形象。改变过去人浮于事,浮躁不实的局面,行政实行分层次管理,责任到人,目标明确,同进对学生实行全封闭管理。
四是重塑学校新形象。硬化校园道路,绿化校园。校园绿化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使新邵八中成了一所花园式学校,省级安全文明学校。
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多途径搭建舞台。整修田径场,新修十个篮球场。求得中央支持,修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筹资4000万元修建邵阳市最大的科教中心大楼,并添置千兆校园宽带网、电子监控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多媒体报告厅,班班多媒体教室,将新邵八中推上了现代化平台。学校被授予“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荣誉称号。修建邵阳市最好的后勤综合大楼,不仅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 也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做好环境育人的大文章。
几年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新邵八中成了一所有规模、上档次、最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高级中学。学生在校人数从的600多人上升到现在的3500多人。
由于他始终坚持“创办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思想,新邵八中教学质量连年攀升,高考本二上线人数由难以突破两位数到现在突破三位数,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
高考大捷。该届学生初中升高中入校成绩全县前500名只有45人,只占全县优生比例的9%。通过三年奋战,高考优生本一、本二上线人数达全县40%。高考再创辉煌,该届学生入校成绩全县500名只有41人,占全县仅占7.8%,高考优生本一、本二上线人数占全县45%。先后产生了届县理科状元曾徵丹,届文科状元陈媛媛,届理科状元钟慕尧。年年创历史新记录,雄居县高考目标管理排行榜第一名。
特色先行 百花齐放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李维勇始终立足于改革大潮的前列,十分重视推行素质教育。八中学生生源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探、闻、问、切”的基础上,他依据八中的实际情况,集思广义,明确提出了“天生其人必有材,天生其材必有用,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观念,并为之不懈努力,形成了新邵八中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为确保特色教育落在实处,学校改革了评价机制,培养特长生及合作互助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实行过程评价与目标考核并重,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与行政评价相结合,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实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一是特长班效果显著,李维勇顺应时势,果断开设美术、音乐艺术特长班。美术班学生许多作品在省级获奖或在省级刊物发表,近年来向高等院校输送美术生58人,其中杨帅同学考入清华大学美术系,八中被确定为“中南大学美术教学基地”。音乐艺术班每期举办汇报性演出,丰富了校园文艺生活。近几年来,八中向高校输送音乐艺术类学生50余人。
二是兴趣小组有声有色。学校成立了电脑、书法兴趣小组及数、理、化、生物、地理等课外活动小组,广泛开展各项兴趣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来,学生在省、市、县各科竞赛中获奖123人次。
三是体育竞赛成绩突出。学校成立了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经常组织比赛,活跃了学校气氛。学校运动队在县、市、省中学生运动会中,每次都取得优异成绩。4月成立邵阳市唯一一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在省第三届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获1金2铜3银,实现了邵阳市竞技体育金牌零的突破。在邵阳市全运会上,为新邵县夺得了宝贵的10枚金牌。
四是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校运会,元旦联欢晚会等系列活动,举办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党在我心中》等专场文艺晚会,充分展示了新邵八中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厚德载物 科学管理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李维勇正派为人,以德服人。他平易近人,关心体贴教职工,以校为家,把每个教职工都视为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公正无私,从不偏袒任何人。除了对教师在教学业务上严格要求外,更在生活上予以关心。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能利用很短的时间熟悉教师的工作和家庭情况。教师有了困难,及时送去温暖。下期学校谢长亮教师不幸患上尿毒症,他心急如焚,立即召开行政会和教职工会议,商讨募捐方案,他亲自带头捐款,学校掀起了捐款热潮,全校师生共计捐款7万余元,使谢老师得以顺利进行手术。后来他又多次看望、慰问谢教师及家属,勉励其战胜病魔,笑对生活。
他总是千方百计解除教职工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1998年教育局招工,主要解决骨干教师的配偶和特困教师子女就业问题,当时分到三中有两个指标,而此时李维勇妻子下岗,上级也有这个意愿,但他最终把这两个指标让给了一线教师。他的妻子至今仍无工作。再如职称评定,李维勇1999年就可参评中学高级教师,论综合得分,他完全排在前面,但他主动将指标让了一线优秀教师。
李维勇为了“大家”,很少顾及“小家”。在三中工作时,他家住在县城,小孩刚逾学龄,家中困难可想而知。1997年11月的一天,他到县城开会,适逢孩子生病,妻子一人难以照料,多么希望他多花一点时间在家里,可他仅利用会议休息的间隙回家看了一下,下午散会后,便在妻儿埋怨的目光中赶回了学校。妻子不止一次地嗔怪:“我嫁给了你,你却嫁给了学校。”李维勇就是用这种以身作则,以身传教的务实作风,赢得了广大教师的青睐称赞。
在管理方面,李维勇认为管理哲学思想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是对管理本身进行哲学思考。李维勇任八中校长时,八中问题颇多,必须着手解决,然而,如果用传统的抓管理的模式,可能会遇到阻力。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竞争机制激励教师,他厉行“导师制”。凡新分来的或从初中调入的教师,必须参加“导师制”,由教导处、教研组安排导师。然后在年初举办拜师会,并写出计划,由教研处与工会牵头,教导处配合,期初上汇报课,期中上检查课,期末上总结课,并进行考试,一年之后通过综合比武评比出教坛新秀。这样,请一些老师或骨干教师为导师,使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公认,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四两拨千斤,把整个教学这盘棋下活了,教师不得不心服口服。
对后进生,李维勇想出了一个针对后进生的处理方式---“听证会”,学生犯了比较大的错误,即由校级领导、政教主任、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班主任老师参加听证会,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改变恶习,治病救人,以理服人。听证会上,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理由,并进行申辩,家长也可以申辩。通过申辩和说理,学生能主动承认并改正错误,这样不仅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家长。这种“听证会”的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湖南教育报》《邵阳日报》曾予以报道。
战略观念 胸怀全局
战略观念,指一个领导用人、想事、决策做到胸怀全局,瞻前顾后,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兴业之道,唯在用人。用人首先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不可任人唯亲,不以是否顺从取人,不以资历取人。其次做到用人之长。发现和发挥下属之长。因此,他大胆提拔、起用一些德才兼备的中层干部,使他们成为桥墩,充分挖掘并有效使用其长处,把整个学校这盘棋“下活”。这些被提拔的人在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有起色。后来,他们中有不少人得到重用,如今独当一面。
想事,总是有超前的眼光,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时代的前列。决策,做到对症下药。决策之先,,自己深思熟虑,然后征求骨干教师意见和主要领导的看法,及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统一的意志,形成一种向心力。结果政令一出,都落在教职工的心坎上。政通人和,实施起来显得轻车熟路。遇到不同意见,务必“探”、“闻”、“问”、“切”,巧妙地把自己的角色交给对方,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去审视问题,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大家的思想。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凭着他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管理能力,团结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造就一批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批一流的学生。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我市高中教育教学经验,部署20*年高中新课改任务,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我市高中教育简要回顾及基本估价
十五期间,市人民政府坚持保中间促两头的原则,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有效地扩充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了高中“择校热”的矛盾。市教育局连续三年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就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探讨和部署,推动了全市高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大幅度提高。20*年,我市现有普通高中18所,在校生22168人。共有普通初中毕业生16864人,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15240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38%,跟2001年相比,将近提高了20个百分点,基本普及了十五年教育。二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充。十五期间,我市新建成*中学、市第三中学、安阳高级中学、市第十中学。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共投入3.9418亿,占全市学校建设总投入的4/7。目前我市拥有省一级重点中学1所,省二级重点中学1所,省三级重点中学4所,*市级重点中学2所。三是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市积极探索高中学科中心组建设、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教学案例、优质课等各类评比活动、输送*市学科研修班学员等师资建设渠道,打造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努力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现有高级教师5名,享受教授津贴的教师2人,*市级以上教坛新秀100多人,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2人,*市级以上优质课获奖50余人,输送*市研修班学院50多人。20*年,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市级获奖的37篇,省级获奖论文3篇,在省级以上的公开刊物发表24篇。*中学、隆山高中被评为*市级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中学物理教研组、隆山高中生化教研组被评为*市级校本教研先进教研组。*十中连续六年获*市重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四是建立健全教研员学科校本教研联系制度,教研组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我市以课堂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点,基本建成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教科研活动、教研组建设、联片教研的互动体系。五是加强高三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高考质量。组织100多名高三教师参加20*年杭州高考备考研讨会。各学科先后召开高三复习课教学研讨会,全市300来名高三教师参加交流讨论,先后邀请*教科院院长、生物学科命题组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讲座,提高了高三教师的复习教学水平。召开高考备考研讨会,对*市二次模拟考试成绩数据统计分析。二模后,曾定煜副局长亲自带队到我市高中学校调研并指导备战高考。
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需要普通高中去拉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普通高中提供生源并保证生源质量。普通高中的发展,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高中教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但是,目前,我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在量上我们有了重大突破,但要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0*年,我局制定《*市*教育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印发到各直属学校。我们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争取达到95%,高水平普及十五年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5年。要达成这个指标,任务很重。
二、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应该说,十五期间,我市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是快的,成绩是明显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一)学校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我市现有普通高中18所,其中省三级以上重点中学6所,农村高中和民办高中12所,根据*市五个层次学校的划分,*中学属于第一层次学校,三中、四中、五中、十中属于第二层次学校,第三层次学校只有隆山高中,只占*市的1/24,第四层次的学校8所,占*市级的8/35,第五层次的学校3所,安阳高中未列为层次划分;瑞阳、21中、31中未作为独立学校划分层次,农村高中、民办高中部分规模较小,教学质量偏低,难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教育强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中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高考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20*年,*中学重点率创历史新高,高居*市前列,市四中前三本全面提高,人数突破62人,创历史之最。瑞中重点率,四中重点、二本、三本,三中的二、三本率,五中的重点率、二本率、电大率,云江高中二本、三本、专科、电大率,玉海高中重点、二本、三本、电大率均比往年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但从第四第五批次的录取率来看,却呈现减弱的趋势。低层次水平的质量下降比较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影响。全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3.8万,招生录取人数未增加。我市比去年报考人数增加211人,增加人数属扩招对象,入口成绩水平较低。今年各档次划线分数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去年约为20%,今年约为10%,投档分数线提高,该档入围的学生数量减少。市外招生的优惠政策导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外流较多,好的学生留外地考,差的学生回本市考。二是专科人数掉入电大线明显增多,组档线掉入未上线档人数明显增多,说明不读书的学生增加,基础题失分较大,部分第五层次水平的学校质量较差。三是高中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填压式教学、以练代教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研究不够,复习中盲点未关注,知识点复习不全面,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四是学校管理不科学。质量不理想的学校缺乏团队精神,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习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学校搬迁、校长离岗培训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得不到加强
(三)教科研队伍实力不强,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需求。
目前,全市在职高中教师1000余人,只能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人数缺乏,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课题研究任务,反思教学的能力较低,实践课改的经验相对不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得不到有效提高。十五期间,我市为了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教育在量上有大幅度的扩展,但在内涵发展上,却尚未得以突破。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教育基础性的建设,*期间将是高中教育攻坚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大面积地提高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急待我们同心协力,同舟共济。
三、紧紧抓住高中新课改的契机,扎实提高我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一)扎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市从今秋开始在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各校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我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与现行课程体系相比,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体系向素质教育体系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完善课程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国际相对成熟的基础教育课程相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课程结构还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首先,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绝对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课程类型的单一性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在所难免。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语文数理化英语等传统优势科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三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长期以来为繁难偏旧所困扰。基于上述问题,新课程改革将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比重科目均衡化和课程内容精细化作为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从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均衡的科目结构、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等三个层面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既体现时代性,又反映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新课程有两大亮点:一是学生选课;二是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新增了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艺术三门课程,学生高中三年总学分必须达到144个最低学分方可毕业。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而课改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20*年秋季启动的普通高中新课改,同志们必须高度重视。一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立足我市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力求在改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现方式、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管理制度这5方面取得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20*]60号)文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改革设置意见》([20*]135号)及《学科实施意见》([20*]136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4号)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局印发的关于《*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意见》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二是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创造条件开好选修课程,逐步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认真执行国家和省课程政策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选课指导和学分管理的探索,确保课改顺利实施。三要引导教师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倡导的教法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不同表述方式,这一理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四是新课程实验校本学校要积极借鉴省市二级校本学校的经验,认真做好研究和经验积累工作,及时推广交流取得的研究成绩。*市普通高中课改重点难点项目,学校要落实重点承担研究一个项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五是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培训和业务培训,除按要求参加各级培训外,重点通过校本教研、走研训结合的路子,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在课改、校本教研、评价和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开发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并做好其经验的总结和成果的推广。课改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课堂是主阵地,学校是主战场,改革是主旋律。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改革全面抓,负总责。分管局长和高中教研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改上,搞重点突破,要把抓课改作为全年深入基层的主要任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组长、段长都要率先垂范,具体分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所有教师都要进入新课改,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与旧教材的整合,不能新课标、旧观念,新教材、旧教法,穿新鞋、走老路。学年末各校都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课型的集体展示,都要总结并推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经验材料。市教育局将适时举行新课改课堂教学精品模式展示活动。
(二)坚持量质并举,走高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道路。
在新的形势下,校长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而且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学校的办学规模要适度,要有节约意识和成本意识,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以校舍、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作为学校建设的目标,以适用、安全、高效为首要原则,使学校建设既符合教育功能的要求,又注重文化氛围,体现学校特色。教育局相关科室要继续抓好各级各类名优教师的评比,研究骨干教师培训的有效形式,为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民主平等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校本教研建设,督促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培训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教育科学化的过程,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先导,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抓好教学基本建设,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促进教学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要处理好学校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问题。校长要鼓励、支持更多的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要切实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做法,努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巩固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师生读书活动,大力构建学习型学校。市教育局将组织开展校长沙龙、校本教研特色校评选和活动。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反对轻负担低质量,重负担低质量,无负担无质量的教学行为,努力克服偏难繁重的现象。各相关科室、教研室要举办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各类活动。各学校要积极做好学科竞赛的辅导,开展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考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考改革、命题趋势,逐渐与课程改革同步。高中新课改了,高考也必将相应地进行改革。今年,省教育厅已经开始启动2009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方案的研究,年底将形成初步的框架,20*年初将出台2009年新的高考和招生方案。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各高中学校一定要密切关注高考改革的动态,切实根据新课改目标和精神,改革教育教学行为,将高考工作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研究。下午我们还要专门就高考工作和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分组举行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关于20*学年的高考工作,我先谈几点看法。一是高考工作要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不同层次的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高考质量目标,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从抓学科教学的基础入手和“以会考促高考”的思路指导教学工作。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实施分层教学。积极做好增优补差工作,在大面积提高会考质量的基础上,促进高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各学校特别是教导处一定要专门组织高三学科教师认真研究*年高考质量,试题特点,考卷答题情况。结合新课程改革,对高三教学提出新要求,认清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命题特点,把握高考改革的变化趋势。三是学校要结合实际,准确定位,制定升学预期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研究高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四是要加强高三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研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探索融会贯通知识体系的方法。学科教师要按照课堂备考复习教学目标达成度100%,复习时间利用率100%,学生学习参与率100%的三个100%要求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效率。五是各高中教研员要组织好高考复习研讨会,及时做好*市二次模拟考组织实施、成绩分析和命题特点分析工作,为改进模拟考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材料。六要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高中学校在教学研究中取得经验要及时交流,不能搞窝里斗,不能搞信息自我封闭,主张在积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努力实现全市高考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