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童年的朋友课件

童年的朋友课件

时间:2023-06-01 09:4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童年的朋友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童年的朋友课件

第1篇

(一)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告诫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除夕夜,你们是怎样过的呢?生:我可以穿着妈妈给买的漂亮的衣服,吃上爸爸做的十几道菜,收到爷爷奶奶送的精美礼物,还可以和小朋友们痛痛快快地玩各种游戏……师:啊!小朋友们的大年夜过得可真美呀!可是这个小女孩却无家可归,忍受寒冷、饥饿与痛苦,你看到了她,会说些什么呢?生:小女孩好可怜啊,我想让她来到我们家……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都十分同情这个小女孩,那么面对这样冷酷的画面同学们想不想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呢?生: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幸福呀!有爸爸、妈妈的关心、爱护,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小朋友们受到感染,对小女孩产生了同情心,纷纷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抒发了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感想。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教师幽默的语言,会制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小朋友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小朋友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幽默感。如《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片断:师:谁愿意扮演一棵小稻草,说出你想说出的话?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师(声音大):你没有完。(我再喷洒点)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幽默化的语言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朋友们的幽默意识、乐观精神。

二、课文导入艺术

一个好的开始是保证我们能够成功的完成一件事情的基础,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图片导入法。小学生年龄小,对直观的视觉刺激比较敏感。可以通过播放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导入课文。特别是在教授我国风景名胜或有关大自然景色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音乐导入法。音乐能够唤起心灵的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从美妙的歌声中获取心灵的慰藉,令人回味无穷。如在执教《匆匆》这篇文章时,上课伊始,就为同学们播放《童年》这首歌曲,听完后,有许多同学已经沉浸在那美妙的歌声中了,这时我便让同学们谈谈听过音乐后的感受。学生们踊跃回答,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顺势而导:同学们对时光流逝有如此多的看法,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朱自清先生对时光流逝有怎样的看法呢?(从同学们的热烈氛围中引导他们走进课文)那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朱自清《匆匆》这篇文章,去看看文中是怎样描述时光流逝的。《童年》的播放,促使学生回忆起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渴望走进课文,领悟时光易逝。

(三)情境导入法。在教授一些有关人物或童话故事的文章时,可播放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本中很多课文,有的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有的叙述了不平凡的人物;有的描写了美丽的风景,此类课文都适宜创设特定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导入:(1)播放多媒体课件。(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美丽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3)那么谁能把你搜集的与居里夫人相关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呢?(4)同学们根据查找的资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向大家介绍居里夫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居里夫人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进一步激发小朋友们学习课文的热情。

(四)谈话导入法。谈话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在问答中获得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利用如下的导入方式:师:(创设谈话氛围)当我们说某种东西“只有一个”时,通常是想表达什么意思?生:说明这种东西很珍贵。师:(启发)那世界上什么东西只有一个呢?生:思考、回答。师:(导入课题)任何一样东西都不会为某人所独有,但我们朝夕相处的地球却永远只有一个。(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生:(说出疑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师:(鼓励交流)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来看看大家对地球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通过课前的谈话,小朋友们对只有一个地球有了初步了解,为下一阶段通过讨论交流“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打好基础。

(五)设疑导入法。学贵有思,学贵有疑,问题的出现才会促使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导入:师:提问,土地这个词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生:肥沃、广阔。师:“神圣”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通常用来形容什么?生: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师: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同学们共同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从课题入手,对“神圣”这一词语进行质疑,激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为解决疑问而走进课文的学习。

第2篇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儿童的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乐中启智,使儿童的求知欲永远保持旺盛,是新课改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爱学、乐学的兴趣

孩子们到了六七岁,总是迫不及待地想上小学,对他们来讲,背上小书包,系上红领巾,是他们生活中的新起点。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上学后不久,就不想上学了呢?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生活不能吸引他们,教育不得法,把他们的求知欲压抑了;学业负担过重,使他们没有了玩乐的时间,因而,他们厌学了。为了达到使学生爱学、乐学的目的,我注重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兴趣入手。

1、创设导语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导语,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西湖的“绿”》一文,我先导入“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这篇游记写于四十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却不见少。你们知道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故事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变无趣为有趣。例如:在教学ba的四声时,我将多媒体穿插于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弹琴,那小明喜欢什么呢?”(课件出示喇叭画面,接着出现音节ba.)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边,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男孩拔萝卜的画面)以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继续走啊走,走到射击馆,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画面)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课件出示爸爸的画面)一个由课件辅助的故事讲完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3、创设画面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小学的课文大多故事性较强。在朗读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书中的语言拔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的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并以讲故事的语气将课文范读一遍,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的同时,也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例如:教学《回声》第二自然段时,先出示两个句子:(1)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2)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区别出这两个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说的,哪句是小青蛙听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原声”和“回声”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倾听,用心去感受两句话读法的区别。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内化后,把上面两句话朗读起来,通过同桌对读的方法达到会读,读好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寓教于乐。

1、挖掘教材的想象美。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也愈细致,反映也愈清晰,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效。为此,处理教材上注意趣味性、启发性。教法上不满足于讲得正确、清楚,更重要的是考虑启发和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勇于异想天开。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我把挂图出示在黑板上,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假如’些什么呢?”孩子们听到这里,积极性难以控制,思维想象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可以飞上蓝天,在蓝天翱翔。”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猫头鹰,我可以在夜间行动。”还有的说:“假如我是机器猫,我就可以想变什么变什么。”……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涌现,孩子们多种感官兴奋,产生强烈的情趣,想象开去,一个个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学生真实的感受,美妙的遐想,不仅有眼前的景,也有广远的境,且激荡着美好的情感。这种感情体验真切感,对课文的亲切感,使学生兴奋不已。

2、挖掘教材的人文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发展与需要,所选的课文富有时代气息,加大了人文教育的比重,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巨人的花园》让学生明白了只有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一只鸟儿为了兑现自己去年的诺言在第二年春天回来为朋友唱歌时却发现朋友不见了,经过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鸟儿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故事听起来是那么的情深意浓,带着些许的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友情。这样的文章在课本中是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能找出文中的兴趣点,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们,玩中求学

第3篇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生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教给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新课标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对识字的要求是这样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的识字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哎,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遇到不认识 字,就请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把它学会。自己会学吗?

生:会!

师:这么能干,那你能不能先向大家介绍介绍你以前是怎么学生字的?

生(七嘴八舌):我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拼拼它的拼音,再多读几遍,把它的读音记住,然后还可以给这个字组组词。

生:还可以编个顺口溜把它记住。

生:还可以用旧字加偏旁,旧字减偏旁,旧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生:……

师:小朋友们真是能干极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识字的方法。

(课件出示“我会学”:拼拼音节,读准音;看看结构,认清形;连成词语,理解义;自己学习,记得清。)

谁能把这首儿歌念给大家听。

一个学生念儿歌。

师: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在这首儿歌里有很多字我们还没学呢,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没学过的字的吗?

生:这些字我是在课外的时候认识的。

师:太棒了,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小朋友们,识字不一定要在课堂里学,平时看课外书时,和妈妈上街时……都可以学习一些生字。

好,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再用自己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的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教师巡回指导。)

在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时,我又是按这几步来走的: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姑、娘、蚜、盼、治、啄、斑。指名认读。

(2)去掉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优秀学习小组”的标志。)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我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

1.利用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一年级的小朋友十分逞强好胜,让学生和别的同学“挑战读”他们自然谁也不甘落后。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学生们当然也是乐在其中……将这些儿童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2.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如:在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第一个环节: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我就是把这些生字做在背景是蚜虫的图片上,做“消灭蚜虫”的游戏,如果读对了蚜虫上的字的读音,蚜虫就会被你消灭(蚜虫的图片消失)。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3.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识字方法只有适合与否,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方法的应用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识字。只要学生能够尽快的记住汉字,就是好方法,方法不求统一。学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不会觉得厌倦,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正因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在学生自主识字前,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再出示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方法,学生认为哪一种方法好就用哪一种。这样的教学,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让学生们自己说已经知道的学习方法,而是教师说,那样的效果是不能和现在这样相比的而教师再次出示一种识字方法,则强化了识字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正如崔峦老师所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识字能力。”经过近一年的实验,我班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喜欢读一些浅显的儿童书籍,在课外阅读中又巩固了生字,增加了识字量。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 绘本 阅读

绘本是指以手绘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绘本以画为主,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很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能预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能带给孩子美的熏陶和教育。绘本作为儿童读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经典作品,如《彩色的乌鸦》《兔子彼得的故事》《米菲在海边》《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鼠小弟的故事》等。我们在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时,不应急着说教,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儿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知识和智能。绘本阅读课的基本原则是:自主、开放、互动、发展。下面我粗浅地谈谈小学低段绘本课的教学方法。

一、观察和朗读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里面中说: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

教学片段之一:《云朵面包》

1.翻开扉页,引导学生看图

师:阴沉沉的天空飘着雨,一朵白云飘落下来。大家谁能来形容一下,你们看到的雨是什么样的雨?

生:大雨、毛毛雨……

2.翻开第一页,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师:清晨,我从梦中醒来。睁眼一看,窗外正下着雨。让我们猜猜看,这个“我”是谁?

生:小猫

3.翻开第二页,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我从梦中醒来了,这个我真的是小猫。“我”醒来的时候,弟弟和爸爸都还在睡觉呢(引导学生看猫弟弟的鼻涕、猫爸爸的嘴巴),而我身边的被子已经掀开了一角。大家猜猜看,是谁已经起床了?

生:妈妈。

4.翻开第3页,引导学生观察图

师:大家猜对了,原来妈妈早已经起床了。这时候,妈妈正在厨房里为我们全家做早餐呢。大家看看墙上的钟,才几点钟?

生:7点半还不到。

师:对了,7点半还不到呢。妈妈穿着围裙在厨房里为全家坐早餐的情形大家有没有见过?是不是觉得书里的妈妈和我们自己的妈妈很像?

生:是的。

师:我叫醒了弟弟。我们穿上了黄色的雨衣,准备一起走到屋外。

……

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它是透过图画和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一本好的图书书,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大意。绘本阅读可以边读图,边读文;可以先读图,再读文;可以先读文,再读图;还可以边猜边读。在一本图画书里经常隐藏着作者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这些好玩的细节,也是作品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值得再看,值得再三阅读。

二、联想及猜想

留白是说画面,空白是说页面。留白是绘画的技巧,空白是设计的手段。留白和空白都是图画书常用的表现方式,它们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具有无中生有和无中胜有的效果。在《三只猪》里,当三只小猪坐着纸飞机飞起来的时候,有两个页面什么内容也没有,这其实不是空白页,它们分别是两个跨页图的大面积的留白。把这四页连成一个画面,你就可以看出三只小猪在天上飞过了怎样长长的一段开心而又刺激的距离了!

教学片段之二:《云朵面包》

师:我们又一次飞到了高楼的上面,天上的雨停了,我们胆战心惊地避开电线。停在电线上的鸟儿,看到了我们……大家想想,你要是鸟,你会说什么?

生:猫怎么会飞啊……

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孩子转身变为故事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悟,这样的想象犹如让孩子置身其中,带来阅读的无限乐趣。

教学片段之三:《鸡蛋哥哥》

师:这时候小猪的鼻子开始痒痒了(课件),一个喷嚏把鸡蛋哥哥喷出了好远,撞到了石头上。

师:(课件)鸡蛋哥哥的壳有裂缝了。

师:(课件)这一晚呀,鸡蛋哥哥怎么也睡不着,鸡蛋壳有裂缝了,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他在想万一自己的壳裂掉了就惨了。

生:他心里非常的担心。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就猜中了鸡蛋哥哥的心事。读绘本的时候,看图猜一猜,想一想,这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察力、联想力和判断力,即通过观察画面的每个细节,联想可能会发生的故事情节,并对故事的前因后果进行推测和判断。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的有效手段,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三、活动与游戏

教学片段之四:《云朵面包》

师:大家喜欢这个云朵面包的故事吗?想不想吃云朵面包?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好吃的白云汉堡包。

生:好的。

材料准备:准备两块同样大小的金黄色彩泥,一块绿色彩泥,一块蛋黄色彩泥,少许白色彩泥。

制作程序:

1.拿出一块金黄色彩泥,揉揉圆,再摁摁扁,做成汉堡包下面的面饼。

2.拿出蛋黄色彩泥,揉揉圆,再摁摁扁,做成比面饼稍小的蛋饼。

3.拿出绿色的彩泥,捏成扁扁的菜叶状,覆盖在蛋饼上。

4.拿出金黄色彩泥,揉揉圆,再摁摁扁,做成汉堡包上面的面饼。

师:小朋友们,把你们自己亲自做的汉堡包送给自己的妈妈好吗?让我们一起感谢妈妈对我们的爱和照顾。

活动和游戏的骨髓是愉快教学,在活动和游戏中愉快地参与阅读,激发阅读的兴趣。

四、讨论和推介

教学片段之五:《鸡蛋哥哥》

师:小朋友们,那你们觉得鸡蛋哥哥是躲在蛋壳里好呢?还是钻出蛋壳做一只小鸡好呢?

生:做一只小鸡好,因为他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生:做一只小鸡好,因为长大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鸡蛋哥哥就愿意一直待在蛋壳里,他每次都绕着石头走,非常的小心(师播放鸡蛋哥哥绕着石头走)。

第5篇

一、教具种类的多样性

一提到“教具”,许多教师便会自然地联想到是教师自制的教具,从历史发展来看,这种为了促进儿童的学习而专门设计教具(学具、玩具)的做法影响至今。福禄贝尔创造的“恩物”,蒙台梭利设计的“蒙台梭利教具”,它们都是教师自制教具的典范。但是自制教具只是无限丰富的教具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在语言活动中可使用的教具种类是丰富多彩的。

1.常见的语言活动中的教具有:大图书、挂图、卡片、头饰、指偶、磁带、录音机。

例如,故事《拔萝卜》深受孩子的喜爱,在活动时,我感到看看讲讲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于是我提供了头饰,让孩子参加到表演。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孩子积极地用语言和身体动作来理解故事,体验到表演的快乐,激发孩子参加语言活动的兴趣。

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常被教师采用的有:多媒体教具,包括幻灯片、实物投影仪、PPT、FLASH动画等。

例如,散文《蚂蚁飞上天》的课件制作精美,我打开后,孩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鼓励孩子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小蚂蚁是怎样飞上天的?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抒发他们心中的想法,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语言活动中偶有使用的有:动物玩具、布袋木偶、打击乐器、小牌子、实物等。

例如,故事《小猪变干净了》,我用多块绿色塑料垫子铺设了一大块“草坪”,用娃娃家改造成了小兔的家。活动时,我请小朋友们贴上小猪胸牌扮演小猪,我做猪妈妈,请配班老师做小兔。我先带小猪们在草坪上尽情地打滚玩耍,他们兴高采烈地玩着,乐不思蜀,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愉快的感觉。接着小猪们去邀请小兔子和他们一起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邀请小兔,而小兔喜欢和干净的小动物游戏,小猪们就想出了各种办法让自己变干净。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下,孩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教具运用的实效性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统一的过程。要让幼儿真正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增长理解语言和表述语言的能力,应当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具运用的实效性,通过教具的有效运用,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从而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儿歌《野牵牛》,在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用紫红色卡纸给每位幼儿折了一朵牵牛花,制作成了精美的牵牛花指偶,并与班级主题墙相结合,用海绵纸制作了高楼、树梢、东墙和篱笆,摆放在主题墙上,牵牛花藤蔓躺在“地上”,即主题墙的边框上。指偶牵牛花在主题墙的背景图前面缓缓上升,活动正式开始了。在活动中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在朗诵表演中很投入,幼儿自由结合分成四部分,分别扮演高楼、树梢、东墙和篱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幼儿用指偶牵牛花在自己身上、小伙伴身上爬时,整个活动室洋溢着快乐,快乐爬满了他们的小脸。最后在幼儿的加油声中野牵牛爬上了篱笆―东墙―树梢―高楼,让幼儿深深体会到面对困难我们要勇敢。

三、教具运用的灵活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育者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演绎自己的教育智慧。在语言活动中,同是一种教具,每次运用呈现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美国的《早期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指南》多处提及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语言。

例如,绘本阅读《熊小弟的栅栏》中,熊小弟每次发现萝卜不见之后都会思考怎么被偷的,画面用自制的“想法泡泡”卡片来表现他思考的内容。遮挡熊小弟所想的内容,鼓励幼儿从图画和前面的情节中寻找线索,帮助熊小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在幼儿充分地表达、争论之后揭开遮挡,了解熊小弟的想法,再推测他会采取什么办法,能不能抱住萝卜,这就为随后的阅读做了很好的心理准备,能让幼儿体验到思考之趣,观察、推理及口语表达的能力也能得到充分运用和发挥。

四、在语言活动中注重“潜在教具”的运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教工作者要有一种“资源”意识,为了给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包括:“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幼儿同伴群体和教师集体”、“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所提供的榜样、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家庭”、“自然环境和社区”。大多都是潜在教具,它们都具有其教具意义。

在语言活动中,要积极开发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与教师一起促进儿童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多从自然环境中寻找现成的“教具”来使用,并为幼儿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

例如,儿歌《小雨珠》:“小雨珠,胖乎乎。房顶上,学跳舞。玻璃上,学敲鼓。花盆里,打呼噜。”我选择在雨天开展此活动,通过让孩子们观看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聆听雨滴落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们仿编的儿歌具有童趣:“小雨珠,胖乎乎。树叶上,滑滑梯。荷叶上,打个滚。池塘里,学游泳。车顶上,学跑步。”

五、教具运用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具的设计与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借助教具才能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根据我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体会,在语言活动中教具的运用,还应注意下面几点。

1.任何一种教具的选择和运用都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已有经验和学习方式等。

2.挂图、头饰、课件等教具要色彩鲜艳,精美实用。在活动中使用,幼儿便会很快地被那些美妙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增强学习语言的兴趣。

3.可操作的教具一定要注意安全性。1992年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就指出:“提倡幼儿园参照本目录的内容,就地取材,利用各种无毒、安全卫生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

4.语言活动虽不同于科学活动常常需要学具,但也要给幼儿多提供学具。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语言活动中,提供学具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够使孩子的行动语言更好地转化为声音语言,更好地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而且提供了幼儿交流的载体,更多的孩子因为手中有了操作材料,才能做到有话要讲。

例如,在故事《小鸭找朋友》中,我提供给孩子每人一个小动物的卡片,请孩子和好朋友讲讲自己拿的是什么小动物,它是会走的还是会跑会飞的。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图片和小伙伴看看讲讲,开心极了。

第6篇

【编者按】

欲提笔,未成行;今执笔,浅蘸香墨。以一颗浅淡之心,一双纤素之手,墨染素笺,写下对鲲鹏研修人员魅力之欣赏、妙笔生花之赞赏,与,一份油然而生之敬意。

常常会感谢上苍,赋予我写文的能力!因为我知道,有了文字才有了我们的相识,才有了这朵因文字而盛开的鲲鹏之花,才有了彼此间于屏前的这一份守望!

——读《写作教学"进行时"教学设计观》有感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正阳县陡沟镇尚田村小学 张新娜

海伦。凯勒说过:"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行。"我现在特别喜欢这句话,仿佛它就是专为我而写,是鲲鹏给了我斗志,让我有了高飞的冲动。而之前的我——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虽然骨子里是不甘平庸的,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置身于一个消极度日的团队中,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渐渐的,在弥漫着倦怠、抱怨、得过且过的氛围中逐渐消极下去,沉沦下去……

直到今天,我终于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与高人为伍,与智者同行,才不会迷失自我。于是,我勇敢地捧起何老师的这本我原本连翻都不愿翻的"硬骨头"啃了起来。虽然想法幼稚,文笔拙劣,但也要勇于留下思考的点点滴滴……

今天,读了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设计观一节,何老师提出来本位观、系统观、实效观和操作观。写作教学"进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儿童写作课程,已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禁暗暗发誓下学期一定要用书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于是我对"操作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情有独钟。反复读几遍后,有了自己的理解。

写作教学"进行时"之操作观,着眼于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基本模式,读后感觉何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实施教学,从而达到"简简单单教写作,轻轻松松学写作"的效果,真是贴心至极!这一教学基本模式的"四部曲"为"任务聚焦"、"运思激活"、"尝试练习"、"融汇延伸"下面逐一谈我的理解。

任务聚焦,明确写作目标

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标靶,靶子没有立好,再怎么用力也是落空的。写作教学进行时主张让教师与儿童进入教学过程前都有明确任务,知晓本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那么,教学目标都有哪些呈现方式呢?

直接宣布目标

何老师的"读绘本故事,模仿说话、写话"的目标呈现方式就属此类。

师:我们一起读读本节课的题目------《读绘本故事,模仿说话、写话》。大家看看,本节课,我们要做的事有几件?(课件展示)

生:3件。第一件事,读绘本故事。第二件事,模仿说话。第三件事,模仿写话。

师:很好,让我们从绘本故事开始,边读边模仿,到下课的时候,看看到底完成了几件事。

此种方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利落。

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请看以下片段:

师:同学们,又是一个春意盎然、柳绿花红的季节。天上的云,河边的柳树,回家的燕子,都在向我们报告春的消息。

(出示"征文通知")

为了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作文的能力,《小学生学习报》现面向全体同学举行征文比赛。要求写家乡的一种植物(或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丛野花),侧重写出这种植物的特点和作用。

师:同学们读了征文通知后,一定也想参加这次活动吧?那么,你能告诉老师征文的要求吗?

……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呈现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启发谈话法

(音乐和图画)春天美,春天秀。丝丝绿,枝枝红。(fanwen.chazidian.com)片片黄,股股香。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到田野、到公园、到山坡春游,感受到了美好的春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春天里的发现吧。在师生看似闲聊中,明确了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呈现目标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在解决疑难中确定目标、商议确定目标等等。在上课开始就出示目标,意在让儿童和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目标共享,既是在课堂开始就有明确的方向,又让儿童心里明朗,知道自己"将要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同时也是教师对自我的提醒:不偏不离、锁定目标,实施有效教学。明确目标也便于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对照检查,关注目标的达成情况。

激活运思,让儿童有话可写

思维是语言的"先行官".教写作就是教思维。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激活思维呢?何老师指出儿童写作对鲜活、生动、新奇、亮丽的感官刺激依赖比较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写作运思的活跃程度。因此,激活运思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情境创设,创设与写作目标相符合的情境,让儿童进入

感受,置换角色,充分体验后写作

旧知回忆,引入新知

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独特优势激活思维

在此四法中,我常用的是体验法和媒体刺激法。记得三年级上期,我想布置大家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白兔。在班内一问才知道近一半同学没见过或不是很了解小白兔,这样学生该如何写呢?对了!我大伯家喂养的不是有吗?我喜出望外,赶紧去他家抱一只。第二节作文课,我提着纸箱来到教室,学生都很好奇。我说:"看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说着从纸箱里拿出白兔放在讲台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乐呵呵地说:"今天我们要来写一写小白兔朋友。现在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仔细观察,也可以轮流上来摸一摸。"听我这样一说,学生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上来摸,有的用手轻抚它的绒毛,有的盯着它的三瓣小嘴瞧个没完,捣蛋鬼王小平居然把它抱在怀里,脸贴脸,吧唧吧唧亲了小白兔几口!我趁热打铁:"说一说,你的观察结果。"

"小白兔的毛雪白雪白的,毛既柔软又细腻。"

"它东张西望的,好像在找妈妈。"

"白兔的眼睛像红宝石,可爱极了。"

……

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见他们依然爱不释手,就没有着急布置写作任务。何不让学生和白兔多亲密接触几天,让他们亲自饲养、和它共同生活一周,这样孩子的体验不是更深刻更全面吗?我这样想着也就这样做了。一周后,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果然内容丰富、甚是精彩。我想,正是亲身体验给孩子带来了最直观的、最真切的感受,他们才能下笔如有神吧。

还有一次,我让孩子写荷花,也有同学没见过的,实物又不好找,于是我就想到了多媒体。在轻松悦耳的音乐声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徐徐展开,有绿油油的荷叶,有各种姿态的荷花、有摇曳的小莲蓬……这声、光、影、色、动感、变化,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思维瞬间被激活。

任何一种方式的运用,都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以,在教学中,所以方式都要视具体学情和教学目标而定,各方法灵活运用,变换出现,才不至于使儿童感到厌烦,才能真正起到激活思维的作用。

片段练习,让儿童放胆来写

写作教学"进行时"的写作练习都是以写"片段"的形式出现,把漫长泥泞的写作之路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这样,学生就能相对轻松地走完当下的一小段,进而一步步走完全程。我在教学游戏作文《吹泡泡》时,"泡泡的美"的片段,学生不知从哪些方面来写它的美,用词也贫乏,语句干瘪,是个难点。而"怎样吹的"片段,学生总找不好恰当的小动作来表达,也是个重难点。所以,这两个片段都在课堂中完成,写作时有同伴、老师的相助,学生写起来容易多了。

融汇延伸,留住童年的精彩

传统的写作课堂,作文写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而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课堂结束后,那载着童年的美好回忆的写作教学的余韵依然绕梁,飘荡着,回旋着,绵延不绝……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音乐作文《我向往----------》的第三板块的设计就和何老师提出的"融汇延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看片段:

第三板块:拓展阅读,升华向往

师:同学们描述的生活确实令我们向往。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好多成年人也渴望暂别喧嚣,期盼宁静。他们希望在无人打搅的地方,过天堂一般的日子。美国有一位作家叫亨利。大卫。梭罗,他告别亲友,抛开喧嚣的城市,来到一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在那整整住了两年,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名字叫《瓦尔登湖》。里边有几段文字非常美,这样的生活也值得我们向往。

(课件出示文字,配上班得瑞的音乐,日光海岸》,师深情朗读)

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鲈鱼在我的四周游泳,好像我的笛音迷住了他们一样……

师:听老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的小湖,这样的生活太让人向往了。

生;就是做水中的鲈鱼我也心甘情愿。

……

师:是啊,这样优美的文字,这样宁静的瓦尔登湖,怎能不让人向往!同学们,这就是《瓦尔登湖》的不同版本,(出示《瓦尔登湖》的封面若干),老师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再去看自己的文章,也许你会发现也许你的文章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修改。读大师的书,与大师为伴,我们的人格将会越来越高尚,我们的文笔将会越来越曼妙。愿我们的同学也拥有这美丽的文笔。也愿同学们在美妙的书中,放飞自己的向往。

最后,让我们在狄金森的小诗《神奇的书》中结束这节课------------

(师生齐诵小诗)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培养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从学生的自身方面进行考虑,也只有全面性的考虑才能够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最好。

一、精心部署教学计划,才能够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篇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果,首先离不开教师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从教学任务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及班上学生整体的认知、学习水平、情感等方面入手。弄清楚学生距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差距,然后进行适度地调整合作教学计划,使学习难度与学生相匹配,顺利开展学习活动。

(一)激疑式

激疑式提问是指教师在提问时,通过设置悬疑让学生一步步的往文里钻,在问题中步步留情,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积极性,最终在提高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拔苗助长》一文中,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要是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二)探究式

探究式提问是指课本上的文章在讲述时,总是会通过事件的发生原因、中段、结尾三部分组成,让学生通过题目等进行探究式的猜测这些前因后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有相当明显的作用。

(三)比较式

比较式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模糊,性质有些相似,教师对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式提问,能够让学生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够从文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双向交流”,从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延展式提问

延展式提问是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有限的,很多时候突破不了思维的阻碍,不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进行迁移,教师就应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延展式提问,从文中的知识开始进行延展,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池塘边的叫声》一文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展式提问:“如果是你在池塘边上,你会听到什么声音呢?试着闭上眼睛去想一想”等。

二、口头的表达欲望需要利用现实的生活情景

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需要对学生本人进行重视,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重视。通过生本教育的方法来开展口语教学,还需要教师们能够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产生主动开际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口语交际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需要从学生周围的生活汇总选取适当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创设成具体可感的情境,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让他们主动的开口说话,而不用教师去逼着他们开口说话。对于学生来说,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口语表达的配合。

例如,在教授《我的影子》一文时,对于影子是该文的难点,也是亮点,于是笔者尝试让学生找寻影子,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尝试着去了解我们生活中的自己的影子是什么形状,在何时才会出现影子。因此,学生们自觉地开始阅读课文,仔细斟酌文中的字、词、句,并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自己的想象介绍了生活当中所遇见的影子,将这篇空洞难懂的语文教材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发挥了自主性。

又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两难的事,而这些事正好用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有朋友约你周末去打篮球,但是你却想要在家学习,该如何进行拒绝呢?”,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那些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愿呢。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引导他们从多种表达方案中思考并选定最佳方案,这样将有助于他们大幅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方案是他们自己思考与决定的,这样就为他们面对多种突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些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创新思维——将音乐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一)将音乐作为课堂的序曲、插曲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用它独具的优美旋律、丰富内容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和生活情趣,为人们提供无限的力量和智慧。同样地,音乐也可以作为课堂的序曲、插曲走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例如,在讲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文时,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课文本身所具备的音乐特点,从而为学生创设出回忆童年往事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进行交谈,揭示幼时记趣课题,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序曲,学生们看着河边、池塘等幼年依稀记得的画面,听着令人回味的主题曲,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时光。在讲授的课文的中间阶段,教师可以再播放一些有关于童年趣事的插曲,延续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一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的同时促使学生把握课文的音乐情调,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将音乐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

情感是产生自人的内心最本质、最深处的力量,是最大的驱使人的行为的动力。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合理融合音乐,将音乐作为学生情感抒发的载体,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升华。

例如,在讲授《种一片太阳花》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本文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种太阳》这一首歌。在播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开始哼唱这首歌。虽然当时感觉课堂比较吵闹,但是音乐结束之后,学生们的脸上还挂着陶醉的笑容,抒发出了全班学生对于月色的向往之情,促使学生积极跟教师一起在音乐情感中感受课文,去联想、去发挥、去培养、去创新。

总之,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够带领学生走入学习的殿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阅读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明确的指出了阅读的任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现在的学生大多迷恋网络,在QQ上聊天交友,在网络的帖吧里发些牢骚,也成为很多学生的爱好。能静下心来好好拿起本书来阅读的孩子很少。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反省: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做到新课标里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有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学生真正读了吗?这一个个的问号对于我们很多的老师来说恐怕都很难做出肯定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写到:“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那么,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兴趣尽可五花八门,趣味一定要正,在这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我还会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阅读又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课内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二者结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使学生无论在课内和还是在课外都有阅读的收获。

一、课内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的去准备了课件。导入之后开始学习课文,课件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沙漠现象图片,学生开始一幅一副的欣赏。接着有音频资料对沙漠现象的介绍,各种各种的沙漠现象都介绍并且解释了,等讲到“鸣沙” 现象时老师终于提到我们课文里也介绍了请大家找找看,同学面面相觑,找不到。这时反应快的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上这课,然后互相告诉周围同学。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一节不能叫语文课,只能叫一节鉴赏课吧!从头到尾都没有读,老师没有读课文,学生也没有读课文,课结束了学生却不知道讲那篇课文。没有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因此课内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抓好课内阅读培养出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①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②鼓励学生自己大声的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③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师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读法,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节奏、语速、停顿、轻重音、感情基调等。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读。作到这些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

①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比如:第1课《童年的朋友》节选高尔基的《童年》里的一个片段,鼓励学生去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自传性的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第2课阿累写的《一面》,介绍与鲁迅的一面之缘。那么鲁迅是怎么的一个人呢?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进这个为伟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去读《朝花夕抬》、《呐喊》、《彷徨》。第3课魏巍的《我的老师》,介绍他最著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去读。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数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师生共同推荐新作。要使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单靠课内带动课是不够的-

内容有限面也较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50个同学就可以推荐5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推荐时要求说出为什么推荐此书?推荐的理由有几点,说出来。从而说服其他同学去阅读。老师也可以推荐适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同学,同学可以推荐给全班同学,同学还可以推荐给老师。推荐阅读的范围广泛:文学的、科学的、侦探冒险的,历史的,还有报刊、杂志、小说等等都可以,但内容必须是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积极向上、有阅读价值的作品。使全班同学和老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合作的好氛围。本学期我的同学就向我推荐了好多作品,其中推荐最多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我细心的研读了这本书,并查找和学习了这本书相关所有资料和作者的其他作品和同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学非常兴奋、激动,通过师生互相平等的交流学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为了给学生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平台,我校定期开展读书竞赛,诗词朗诵大赛,讲童话神话故事赛,成语接龙、名人名言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面。运用好假期的大量时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记读书笔记。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第9篇

师:童年的“摇花乐”体现在哪里?这场缤纷的花雨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场缤纷的花雨,分享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多媒体出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然后找出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美美地朗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相关自然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了哪些相关的句子。

生: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摇花对“我”来说很重要。

师:你是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生:大事。

师: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儿可以算得上是大事儿?

生:过年过节。

生:考试。

生:过生日。

师:对小作者来说,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就像同学们过年过节、考试、过生日一样是一件――

生:大事。

师:令我高兴的事儿。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朗读。

师:读得挺高兴的。同学们,我们在朗读时对“大事”进行重音处理,效果会怎样呢?谁来试一试。

生朗读。(声情并茂,朗读技巧到位)

师:这就是“大事”,这就是高兴的事。

师: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有点儿迫不及待。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总是缠着母亲问”体会到的。

师:不达目的不罢休!那我是怎样“缠着母亲问”的呢?

师:清晨,我看到桂花树上缀满了金灿灿的桂花,散发着馥郁芬芳,我的心里再也按捺不住,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桂花刚刚绽放花蕾,等花开足了,咱们再摇。”中午时分,秋风轻拂,一朵朵金色的小花随风坠落;哎呀,桂花让它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吹落,香味儿可就差远了。我的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母亲说:“花开得早,香味不足,等等再摇。”傍晚,天空阴云密布,风雨欲来。我赶紧跑回家,缠着母亲问:

生(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师:这就是――

生:老是缠着母亲问。

师:我就这样痴痴地等,痴痴地盼,终于盼来了摇桂花。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哪些相关的句子呢?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小作者非常开心、非常高兴的样子。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了?

生:我可乐了。

师:我乐在哪里?

生:我乐着去帮大人摇桂花。

师:大人们真的需要我这个小家伙儿帮忙吗?

生:不需要。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而是我自己要乐在其中摇桂花。

师:谁能读一读我乐在其中摇桂花的感受?

生:朗读。

师:谁能读得更快乐一点儿吗?

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快乐的心情,而且突出了“我使劲地摇。”请大家想想,小作者为什么要使劲地摇?她使劲地摇的时候,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生:小作者好不容易才等到摇桂花,她想尽兴地摇。

生:小作者美美地希望自己使劲地摇,希望这场桂花雨下得更加缤纷美丽。

师:请你带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

生:小作者心里又兴奋又激动,她想摇下更多的桂花,做成更多美味的桂花糕。

师:请你又激动又兴奋地读一读。

师:让我们一起又激动又兴奋读一读。

师: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此时,小作者心情除了高兴,还有怎样的心情?

出示课件: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 )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生:兴奋不已!

师:请你兴奋不已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兴奋不已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兴奋!还有吗?

生:激动万分!

师:请你激动万分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激动万分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真令人心潮澎湃!还有吗?

生:快乐无比!

师:请你快乐无比地读一读。

生: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快乐无比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声喊,是从哪里喊出来的?

生:从心底里喊出来的!

师:让我们一起兴奋、激动、快乐地喊一喊!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兴奋、激动、愉快、惊喜、温馨,这是一场飘逸着缤纷的雨,这是一场氤氲着芳香的雨,这也是一场充满了甜美回忆的雨。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沐浴这场桂花雨?

生:想!

师:(配乐钢琴曲《Kiss the rain》)桂花纷纷飘落下来,像春天的雨点儿洒落心间;像夏天的蝴蝶翩翩起舞;像秋天的落叶空中纷飞;像冬天的雪花儿悄然而至,空气中氤氲着馥郁芬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看见我自己成了童话里的小公主,我穿着一身美丽的衣服,在缤纷的花雨中翩跹起舞,一朵朵小小的桂花如一个个金色的精灵在我的周围飞舞,我置身在花海之中,仿佛忘记了一切。

师:多么诗意的画面啊!

生:(朗读小练笔)我仿佛想到了我们家的桂花获得了大丰收,母亲把桂花赠送给乡邻们。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大家一起坐在桂花树下,品着桂花茶,尝着桂花糕,我们小朋友在树下欢快地追赶着,嬉笑着,那欢乐的笑声都快把树叶给震落下来了。

师:多么其乐融融的画面啊!

……

【课程评析】

品读《桂花雨》,就是在品读琦君的思乡情。琦君这辈子最喜欢写的便是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她在自己的作品《烟愁》中有这样一段后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透过琦君笔下质朴的文字,淳朴的乡村生活,我们咀嚼出袅袅的乡愁。在琦君的文字里,我们要引领学生感受文本,把握文本意象,营造课堂的意境,在诗意中经过与穿越。

一、初读感悟,把握文本情感基调

作为文本的《桂花雨》,语言平实、质朴,没有华丽的情感恣意铺排与激情喷涌,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淡淡的思乡情,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从作者的内心淌出,句句蕴藉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引领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热度,把握文字的脉象。我们需要用心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开掘文字背后蕴涵的意蕴。意蕴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光泽、气质、神韵。例如“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以及母亲的感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些文字都蕴涵悠长而隽永的意蕴。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与学生一起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作者心中的那份快乐、那份乡情。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远离平庸,抛弃低俗之后,当我陶醉在作者童年那场快乐的“桂花雨”中,在愉快、深情的课堂基调中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二、探寻文本秘妙,走近“摇花乐”

所谓文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对此,潘新和先生曾经明确指出: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作品的“秘妙”。

教学实践证明,初步阅读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极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秘妙所在。

《桂花雨》这篇文章,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摇花乐”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文本原话印证这一点:“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其次,深入文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乡之情蕴涵在“摇花乐”之中,学生细细品味“摇花乐”就能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同时,从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第三学段学生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情节更容易产生共鸣。“摇花乐”无疑是文本秘妙所在。抓住深刻印象,紧扣文本语言,发现文本秘妙。语文和人文,在文本秘妙的发现与解读中,得到水乳般的交融。

三、品读“大事”,期盼“摇花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畅叙的是初读的感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就会发现“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大事”,对学生进行在“字法意识”唤醒: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感悟,体会什么事儿对自己而言是大事。“大事”一词,体现摇花在我生活之中地位之重,非同寻常,也体现作者炼字的精彩与巧妙。把握“大事”的重要,也就把握了摇花的分量,也就开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在品读“大事”一词时,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生活体验与独特感受作出不同解读:有的说是“考试”,有的说是“过年过节”,有的说是“过生日”,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评价;对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加以鼓励;摒弃“答案标准化”模式,倡导“答案多元化”弹性模式,这无疑也是一次探索。茶须品,品方能知味;与此同理,好的字词也许反复品味。

四、聚焦“留白”,切切摇花心

对“老是缠着母亲问”进行补白。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留白”手法,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艺术,都倍加推崇。这一创作手法也被中国作家广泛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不乏经典作品。所谓“填补空白”,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打开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从而构建文本的审美意蕴。“老是缠着母亲问”的文字背后隐含作者对摇桂花的焦急等待,对摇桂花的急切期盼。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与感情渲染,填补文本的空白,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展开学生联想的翅膀,通过一次次情感体验朗读,层层深入作者焦急的内心,触摸那颗纯真如水的童心。学生不由自主地与小作者一起急切期待这场“摇花乐”。

五、分享快乐,沐浴桂花雨

首先,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中作者乐在哪里,触摸小作者快乐的支点,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点燃激情的火花,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中蕴涵的快乐。

通过对“喊”一词填补修饰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体验,不但体会出“兴奋不已、激动万分、快乐无比”的感受,而且在朗读中升华情感,濡染性情。

第10篇

一、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针对课文花大力气研究资料、备课、做课件,作文却几乎不讲。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教学与分数关系密切,只要是平时老师上课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考场作文阅卷中教师个人偏好的影响,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也削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二、重技巧,轻素质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不少老师养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不良习惯,于是,不少教师开始研究中考、高考满分作文,接着七段论、八段论就相继出现,第一段怎么写,主体部分分几段,每段怎么安排,最后一段如何点题、如何深化。新时代的“八股文”就此诞生。我认为,适当地教一些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谋篇布局无可厚非,但将它变成一种程式教给每一个孩子,并用高分诱使有写作天分的孩子也这样去写,无异于摧残,或许一个有灵气的作家就在教师这样的训练中消失了,孩子们真正应该去激发的东西就没有了。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把“田野研究”这一概念引到中学的写作教学中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田野作文教学”就是关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的思维模型。具体做法如下: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教学田野研究注重学生的原初生活体验。有的人写作文,抓耳挠腮,痛苦不堪;有的人写作文,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就在素材储备。老舍先生说过:“身边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人新事,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与事都从他身边溜走了。”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物、身边人、身边事,比如每个班的窗台上都有很多植物,可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的形状、颜色、味道、长势都不一样。让学生写写日记,记录身边小事,谈谈生活感悟。间接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说要博览群书,多读书多做笔记,慢慢地,就建立起自己的积累小仓库,自然也就下笔千言了。

2.学好范文,积累方法

“田野作文教学”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好文章,无论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写作技巧、语言表达都值得借鉴。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契机,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短小的写作训练。

比如学《端午日》时,我发现作者在“划龙船”部分花了大量笔墨,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大大渲染了龙舟赛的紧张激烈。而“捉鸭子”部分很简略,只有一句话,但很多学生对捉鸭子这一情节很感兴趣。所以,在赏析了“划龙舟”部分,探讨作者是怎样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总结了写作方法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同样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写写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捉鸭子”場面,学生兴致高昂,写出不少出彩的语句。我选了一些全班朗读,学生听到自己写的精彩语句都特别高兴。

学《春》《济南的冬天》时让同学们也学着用各种修辞、多角度描绘自然之美;学《童年的朋友》时,我就让学生写写身边的同学,当堂读,让其他同学猜写的是谁,猜对了就说明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这样短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既巩固了课文所学,又激发了写作兴趣,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真是一举三得。

3.多元评价,提高兴趣

“田野作文教学研究”注重多元评价。作文批改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于是不少教师每篇认真圈画、每处认真修改、最后再洋洋洒洒来几段总评,教师批得很辛苦,学生看得触目惊心,下次该犯的错还犯。

当然学生的批改也不能放羊,头几次是要做指导的,教学生如何批、从哪些方面评判。比如文章看三遍,第一遍找病句和错别字、中心是否明确、主题立意如何、有无偏题现象;第二遍精读,写眉批,找值得赞赏的好语句品析一下,能引发共鸣的谈谈感受,发现不足就提出,最好能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第三遍再读,并写出恰当的总评。在这样的实践中,我发现同样的话,由同学说出来,孩子们更重视,更在意,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同时,批改的过程让赏析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评讲作文也很重要。除了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外,也要展示学生自己的好文章。我会先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发现自己变成小老师,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在评价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而老师的评价则更多带着发展性眼光和悦纳性视角去看待和评价学生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的时候,他们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能力和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对知识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兴趣就可以长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观察、记忆、思考和想象,培养他们提出、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探索。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情趣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中很多地方使用了“兴趣”“喜欢”“乐于”等语句,这就需要学生以积极快乐、自愿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所以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心里抵触语文课,他们怎么会学好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营造这种课堂气氛。教师可以从多种渠道积累教学资源,如,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名人轶事,学生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时尚的娱乐节目等。丰富有趣的资源加上教师的智慧,就会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局面,反而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喜欢上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帮忙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逐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技巧,培养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这是语文学科赋予广大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的目标。而语文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地,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一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热情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两者心灵相通,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孔子曾指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课文《和田的维吾尔》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赞美新疆好地方的民族歌曲,然后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美好情景。学生一下子变得趣味盎然,在明快、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中,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美丽、富饶,体会到了这里的人民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课文,我趁热打铁又给他们观赏了一些图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我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其他民族的风俗,鼓励他们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介绍给家人朋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祖国各族人民的风俗人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三、巧妙设置教学悬疑,激发学生的未知欲

学生天生好奇心就比较强,对于新事物、新问题的求知欲也比较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巧设悬疑,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探索问题答案,从中获取学习乐趣。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这样设疑:“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刘备和孙权为何能凭借三万军队战胜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促使他们主动投入文章内容中,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拓展思维能力。

四、与多媒体整合教学,打造趣味盎然的课堂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方式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将抽象、干涩的文字演变为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多模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词识字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单纯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识,就显得单调和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高涨。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篇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大量的动物图片,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兴趣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考虑每个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这样才可以入情入境,开启思维,畅游文学的海洋。此外,借助多媒体,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可以拓展那些学习效果好的学生的知识面,调动那些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加深那些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充实和提升,增强教学效果。

五、贴近生活实施教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加强现实生活和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贴近生活实施教学,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小女孩的生活进行对比,在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身世处境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童年的幸福。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童年,他们往往对这样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愿意将自己的童年趣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此,通过生活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利用积极的鼓励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对于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可见,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功,并给予激励。特别注意不要让任何学生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也不要一个劲给他们“敲警钟”,相反,要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这些闪光点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下发展壮大。有时,当学生在某些方面获得特别满意的进步时,教师还要给予特殊的奖励,像:加分、奖励小礼物、升职为班干部等,同时也要给予激励性语言,如“你真棒!”“太好了!”“真不错!”“很精彩!”“真为你骄傲!”等。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没有顾忌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实践证明,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趣促思,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崔素芹.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农村科技,2012(03).

[2]姚琴娟.倡导自由,把语文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3]曹莉.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2011(06).

[4]郑计修.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2012(11).

第12篇

[关键词]文本;课堂;农村学生;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48-02[作者简介]蔡李萍(1968―),女,本科,张家港市南丰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写作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写作教学一直困难重重。笔者经过长期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合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课堂教学时可利用的时间一般都比较少,怎样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学生所学文本的写作特点,尤其是对写作有帮助的,或者值得借鉴、容易借鉴的地方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挖掘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学生刚升入初中,写作能力不高,尤其是农村学生写作水平非常有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择训练学生写记叙文。记叙文除了情节安排和感悟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物描写。笔者尽可能地从课文中寻找关于人物描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反复多次地练习。

《童年的朋友》一文中,高尔基对外祖母的外貌和语言描写非常精彩,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通过对多种描法的分析,学生对外祖母形象的理解更加清晰深刻,对文章中外祖母的人格魅力和对“我”一生的影响也就理解得更清楚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即如何理解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以及怎样通过外在描写表现人物内在性格和品质。另外,阿累的《一面》中那偶尔出现的环境描写对刻画鲁迅先生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属点睛之笔。这样的描写能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自然地进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从而体悟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而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往往只是就事论事,有时甚至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记的一些流水账,缺乏细节描写,更谈不上有什么自己的感悟和见解。《童年的朋友》和《一面》这两篇文章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魏巍的《我的教师》一文当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写作的基本方法――观察和想象。平时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善于观察,而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即使是小孩子也同样可以在看似普通平凡的环境里去获得观察的乐趣。观察是描写的基础,想象则能为文章增添文采。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无论是开门见山还是设置悬念都是文章开头常用的方法,《三颗枸杞豆》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中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非常值得学生借鉴。而景物描写的文章也有很多,像《春》《济南的冬天》等就是不错的范例。

(二)要让学生有当堂训练的机会和时间

学生在明白知识点后,最好能趁热打铁。亲自体验更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这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大有好处。因此,在课堂上除了鼓励学生口头表达之外,动笔去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生对写作一般具有畏惧的心理,往往排斥写作,即使是一些谈自己观点或感受的主观类题目,学生也不愿意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真刀实枪”地写,由易到难,由简入繁,通过长此以往的练习,逐渐使学生摆脱对写作的恐惧,而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练笔

很多学生一时进不了情境,很难静下心来练笔,就算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有的学生还是写得很少,有时甚至只有一两句话。还有少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写,一片空白。所以坚持让每个学生都写,无论写得好与坏、多与少,要让学生养成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会写,教师要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图片或视频短片,加上一些背景音乐或教师的提示,或者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如果有话可说,那么就好写了,最简单的就是让他们把说的变成写的内容,这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困难。总之情境的设置把练笔的内容变得越简单越具体越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学生就越容易写出来。

接着,要想让学生不讨厌练笔,教师就要消除学生畏难害怕的情绪。

作文作文,见到头疼,这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教师平时给的课堂练笔并不是真正的大作文,所以不要让学生一提到练笔就头疼。练笔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做到小而精。写一两百字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太难,然而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嫌字多,因为他们写不了几句话。如果对写作字数做硬性要求,学生就会对课堂练笔产生厌恶的情绪,长期下去就会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以后的作文教学。对于这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就不需要规定他们的字数,只要他们写了,就是好的开始,所以对不同学生的要求不能完全一样。

另外,适当的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不少教师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点评,很多学生经教师点评后不是产生自信和兴趣,反而受到不小的打击。只有少部分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才会被称赞,这让其他学生对练笔和写作产生排斥心理和畏难情绪,练笔的目的也就难以完成。笔者认为,评价学生的练笔或者作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写作能力强的初中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农村中更是少数,所以笔者在评价学生的练笔时,更多的是表扬鼓励,指出他们练笔中的闪光点,哪怕这篇写作不是很理想。对于表现欲较强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不能总是让一直比较突出的学生来表现,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当然最后要针对其不足的地方,提出意见和建议。当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再指出他们不恰当的地方,他们会更容易接受,那么练笔就达到目的了。

三、多种方法结合,使课堂写作训练多样化

如果经常练笔,时间长了,有些学生还是会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不觉得单调。例如:有些课文写作训练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有些则可以采用竞赛方式,甚至有时可以给学生看一些简短的视频等。总之,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几种方法同时运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去探索、尝试。有效的写作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益的,“作文有法,写无定法”,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使学生爱上写作,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小灵.浅谈农村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5).

[2] 高国凯.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