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庸思想;恰到好处;教W方法
一、阅读有思,何为中庸思想
笔者眼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始于师之智慧。教师在教学育人时,做到思考在前行动在后。笔者认为,处理问题时需把握好那个“度”,尤其是教学,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的同时力求步步为营。中庸思想源于生之爱戴。二年级的学生,感情丰富,对幽默风趣但不失严格的教师较为喜爱,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友谊也非常重要,要反思自身的教学观,要爱护学生对你的尊重。
二、学习有感,制造轻松课堂
于永正老师一直追求轻松的课堂,在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沉浸在高效的课堂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学习、成长。在笔者看来,轻松的课堂来源于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学生的充分认识。
在一次本校教研活动中,听得丁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一课,让我至今难忘。
【片段一,丁老师的课堂】
1.引入课题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2~6的乘法口诀,接下去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炼丹炉里整整七七四十九天,在取经路上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妖怪就打。请同学们从故事中找出数学信息。
生1:七七四十九。
生2: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
2.回归教材
投影展示人教版二上第72页有关“七巧板”的情境。
师:观察图片,每一个图案用了几块板?
生:用了7块板。
师:继续观察,完成填空。
【听课小评】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设定顺应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回顾丁老师的课堂,创建《西游记》故事和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为情境,创设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学生满载快乐探索数学问题,感受到了数学学习是如此简单。
三、实践有悟,运用中庸之道
“表内乘法”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经历编写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运用多种方法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升口算能力。中庸之道倡导教学的灵活性与适用性,教学“表内乘法”切不可让学死记硬背乘法口诀,而应当加入课堂的趣味性,融入贴近生活的情境,把重点放在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上,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意识。为了提高“表内乘法”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感知
【片段二,乘法的初步认识】
1.鼓励自由地说
依次呈现教材提供的三个游玩场馆的情境。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自由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选取带有趣味性的素材,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愿意主动阐明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生在主动参与“说“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2.提倡针对性的说
师:思考,小飞机、小火车中、过山车中分别有几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用加法算式解决相应问题。
汇报:3+3+3+3+3=15,6+6+6+6=24,2+2+2+2+2+2+2=14。
读一读算式,说一说每个加法算式可以用“几个几相加”表示。
生1:第一个算式可以用“5个3相加”表示。
生2:那第二个算式就是“4个6相加”。
生3:第三个算式是“7个2相加”。
师:第三个算式可以用“2个7相加”表示吗?
学生讨论,发现:“2个7相加”的加法算式是7+7,与第三个加法算式不同,无法用“2个7”表示。
生4:我还知道第一个算式可以写成乘法,3×5=15。
教师指点,3+3+3+3+3表示“3个5相加”可以表示成“3×5”或“5×3”。
……
【设计意图】注重探究,发现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和简便的乘法算式间的联系与区别。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相互借鉴,形成认识。针对数学问题,学生有话说。让学生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说出各个加法算式转变为“几个几相加”的分析过程。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数学逻辑思维得到提升。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逐步掌握规律
“2~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旨在通过具体生活情境,提取相关数学信息,初步体验“2~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1.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教学“5的乘法口诀”
出示例题情境:一套玩具,有5个福娃。
师:仔细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感知“1个5”……“5个5”的形成过程。
师:你可以将“1个5”表示成乘法算式吗?
生1:1×5=5或5×1=5
师:1×5=5中的1×5可以说成“一五”,“=5”说成“得五”,连起来就是“一五得五(板书)”。
师:根据“一五得五”这句乘法口诀,你能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生2:“一五得五”可以写成1×5=5或5×1=5。
……
【设计意图】创设富有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利用讲授法,指导学生编写乘法口诀,学生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逐步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含义与规律。
2.尊重认知规律,学习“3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展开。创设教材提供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帮助强化乘法口诀的编写技巧。
以“2、3、4的乘法口诀“中的“3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
师:观察,一束气球拍有几个,表示几个几?
学生思考,尝试列示。
生1:一束气球有3个,表示1个3。
生2:可以用1×3=3或3×1=3表示。
师: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生3:一三得三。
出示第二束气球。师:现在一共有几个气球,是几个几?
依据上述教学过程,得出乘法口诀:二三得六。
师:观察3的乘法算式及3的乘法口诀,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学习“3的乘法口诀”,提供熟悉的气球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知识的推移能力,理解相同加数的和与几个几的联系,根据乘法算式,编写出相应的口诀,找到“3的乘法口诀”的变化规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启发。
四、教学有得,畅想西游之乐
(一)挖掘喜欢的素材,让学生领略数学课堂中的“奇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可以从学生已认知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知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课堂呈现故事般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教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以孙悟空为教学素材,利用v故事的方法创设“不管三七二十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等学生喜爱的情境引出课题。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设计“数字密码门”,取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摆成两位数,开启数学智慧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合理把握教学难易程度,让学生爱上“奇幻”的数学世界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可以达成”和“难以达成”之间寻找平衡点。扎实掌握课堂基础知识,适当加深教学的难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一旦过分脱离学生现有能力,拔高教学难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恶数学。
当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时,倡导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当学生遇到理解不了、思维出现认知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阶梯,从简单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
(三)调和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让老师谱写教学“真经”
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可以成为反思教学的材料。于永正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中这样写道: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
教学自有门道,教师需要不断践行、感悟。笔者认为在课堂实践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依据学生现有的思维状况与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内容。预设和生成,经常在教学中统一又矛盾的存在。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而预设则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为了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设计不能硬搬硬套于课堂实际,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带动课堂生成,但不能过度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在探索问题时的意外精彩,应当积极鼓励;学生难以完成教学初定的目标,教师应当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对于数学价值不高的课堂生成,教师应及时引导,回归探究问题的历程。
实践着,富有实效的课堂,是每个老师的追求,合理把握教学尺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从此让学生无比喜欢。思考着,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是每个孩子的期待,精心设计,让学生踏上“西游”般的奇妙旅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运算、研读教材、设计练习、口算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运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至关重要。
如今一轮课程改革即将结束,学生的运算能力令人堪忧。身为从事第一学段教学工作的一名普通教师,针对学生运算的情况特地去访问了我校任教多年的第二学段教师。他们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很不满意,有些学生连基本的四则运算都会频频出现问题。
面对这样的声音,我有些半信半疑,回想我们第一学段教师平时的工作情况:大家认真备课,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力图理清算理、落实算法。从学生的作业看,学生是能把相应的计算算正确的,他们是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法则的。
然而无论在哪次样模测试中我们都可以看见学生们的计算频频出错的地方,或是在口算,或是在列竖式计算,又或是在解决问题中。这个结果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
想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讲清了算理,训练了算法,为什么学生在试卷上仍频频出现状况,更不能将这种计算技能延续到第二学段学习中去呢?
二、问题分析
对于学生由于计算发生错误的情况,我们很自然地将发生错误的原因归于学生不够仔细,而不是去思考学生是否在计算技能上出现错误。本文不针对学生因答题习惯而出错去进行分析,而是从教育学生的老师入手,从教师研读教材、练习设计、口算指导上寻找原因。
1.研读教科书不够活,不够深。
研读这里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教师对教材的备读是备课的第一环节。正如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教师对文本有着不同的解读。
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校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比武。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内容。
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索求商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比较体会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培养操作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求商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计算与连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3×2 5×4 2×5 6×5
3×6 3×5 6×4 5×5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积,那么乘法口诀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获取信息
①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②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2.探究方法
请生分别列出算式,并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用了平均分的方法,所以解决这些题目我们选择用“除法”来解决。
3.探讨求商的方法
请学生观察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求商的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4.摆小棒验证结论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课后交流:从教学设计上看,教学过程完整,学生能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是在课后练习题中,学生对于除数≠1或除数≠被除数时能较好地使用乘法口诀求商,但在计算类似6÷6、或6÷1的情况时就会出现错误答案。仔细分析这个教学设计,它的过程虽然完整,但是好多学生课前就已经知道求商可以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节课后,问题依旧存在。可见,这堂课不是一堂有效果的课,这位老师把文本读浅了,整堂课只是在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而没有把文本读活、读深,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2.练习设计缺乏主动性
数学练习是为巩固数学学习效果而安排的数学作业,学生通过适量、适度的练习题,达到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在课堂上有的教师重视例题教学,关注知识的形成和结果,忽视了练习题的功效,不注意练习的拓展和延伸,不注意开发和生成好的练习题。翻看自己历年来的备课本,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忽视练习设计呢?几乎每堂计算教学课中,我总是按部就班地把书本中的习题逐题练习,而没有去思考它背后可以挖掘的东西。
至于课后的练习安排上,我们也总是花很少的心思在这上面。我们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及反馈的情况如下:
从图表中,我们发现教师过分依赖书本和配套的课堂作业本,却很少对书本中的练习题或是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题进行整理和提炼。我们的老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对与错,对于课后练习少了一点主动性。
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程不再是教科书,不再是教师的材料,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因此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和教案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重塑,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赋予教材内容以实际的心理意义,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识欲望,使教材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及兴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教学设计时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如在计算隔位退位减时,学生容易被被减数中的“0”捉弄,从而在计算时发生错误。教学设计时我考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创设了童趣化的情境,来减少学生认知上的错误。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A同学向B同学借10元钱,可是B同学身边一分钱也没有,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那就不要借了,我说:“B同学虽然是个穷光蛋,可他却是个热心肠,想着要帮助他的同学解决困难,再给他想想办法。”忽然,B同学灵机一动,过来问我借了,我口袋里摸出1张百元大钞借给他,他拿着一张百元怎么借给A同学10元呢?大家又开始给他想办法,有同学想出,可以去小店将它兑换成10张10元,然后借给A同学10元就可以了,我问:“这时,B同学还有多少呢?”“90元!”这样的活动,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隔位退位减的算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由于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材内容问题化,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尝试、探索、调查、实验以及和同学的合作交流一个个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达到课程内容的不断生成、创生和开发,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识的特点,采用寓新于旧、伸延旧知、观察和比较、操作和演示等方法来设置问题情境。如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寓新于旧的方法来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可用延伸旧知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教学新课前,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法,然后让学生试算+ ,学生运用原有计算经验(同分母分数相加)不能计算这道异分母分数加法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认知困惑,悬而未决的疑难驱动了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相关旧知——通分从而解决问题。
三、重视学生个性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通过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将教材呈现的“死”知识,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操作”,转化为学生能切身体验到的“活”知识,使其进一步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要通过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的过程,体验“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以及“再创造”的乐趣,帮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建构知识的“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教学“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设计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四、优化教材内容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站在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高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最优化设计,要注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尽可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后联系,掌握知识的结构;要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教材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第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又是后面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教学设计时可利用7的乘法口诀与2—6的乘法口诀知识间的相似性,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新旧知识联结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列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交流记忆方法的过程,完成对学习同类知识的类比迁移,初步掌握这类知识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发掘生活中与7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进行,不仅要考虑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更应把学习和学生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要鼓励探究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达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的目的。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三册1~9乘法口诀复习课。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对乘法表进行梳理,发现规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创设游览动物园的情境和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及初步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记录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反复研究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以及新课程标准而制订的。教学设计体现情境化,教学事例生活化,从而拓展教学内容,活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本课选择游野生动物园,通过同学们找野生动物园的位置,按序号上车,参加跳格子比赛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它们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从低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出发,我充分利用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们在情趣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样的设计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和小动物们的可爱,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了使学生的体验更丰富,我课前发给学生序号,每辆车乘5人,然后请学生根据序号找一找自己应乘坐几号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既复习乘除法的运算又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这既是对已有的知识的巩固,也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在学生充分探讨以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他们的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游野生动物园”的一系列活动,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
2.在探索解决问题中,培养问题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记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吗?
生:有老虎。
生:狮子。
生:还有天鹅。
师: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贵的动物,如长寿之神——丹顶鹤,金毛青面的金丝猴,难得露面的白鳍豚等。(出示这3种动物的画面)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野生动物园游览。(出示课题。)
二、找野生动物园的位置
1.看一看
师:你们想去野生动物园游览吗?
生:想去。
师:想去就要先找到动物园的位置,这是去野生动物园的交通图,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咱们想要找到动物园的位置,得先破一段暗语:“从出发点向右走24厘米,再向下走36厘米就是野生动物园,你能找到吗?”(出示点子图。)
2.找一找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到动物园的位置并涂上颜色。(找一名同学汇报。)
3.说一说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找到动物园的位置的?
生:我们组利用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知道向右走4个格子,数4个格子,六六三十六,向下数6个格子,就找到动物园的位置了。
师:其他组的同学找的位置和他们组的一样吗?(多媒体出示动物园的位置。)
【设计意图:把厘米的认识与口诀相结合设计出游戏项目,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乘车
1.算出全班需要几辆车
师:同学们根据方向和位置及乘法口诀找到了动物园的位置,现在我们就乘车出发。每辆车可以坐7人,咱们2年1班有54人,至少需要几辆车呢?
生:七七四十九,54减49剩5人也得乘坐一辆车,所以是8辆车。
生:七八五十六,能坐下54人,还剩两个座位给老师,所以我们班需要 8辆车。
师:同学们用的方法非常好,知道我们班需要8辆车。
2.自己应乘几号车
师: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号码,如果按照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序号上车,想一想你应该乘坐几号车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一会儿我们还要按顺序上车呢!(学生讨论。 )
3.学生汇报
师:谁想说一说你乘坐的是几号车?说的时候要先告诉大家你的序号,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乘坐几号车的?
生:我的序号是20号,二七十四,我坐不上2号车,所以我乘坐的是3号车 。
师:你是利用乘法口诀算出的。
生:我是10号,先数7个,是第一辆车,接着数8、9、10,我就是乘坐的2号车了。
师:你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很好。
生:我是46号,1号车是1~7,2号车是8~14……7号车是43~49,我在43~49之间,所以我乘坐的是7号车。
师:你是先确定每辆车乘坐的序号范围,然后看自己的序号在哪几个序号之间,就乘坐几号车,你想的办法真好,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合作学习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所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必须得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等等。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另外,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必须要考虑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如教学《乘法口诀表》,根据已经学习了的“1-9的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出示讨论问题的思考提纲,如“乘法口诀表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一般每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是否每句乘法口诀都是这样?”“根据乘法口诀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这些疑问,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研究,共同探讨,得出答案,再向全班汇报、总结,学生通过这种学习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又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也可以设计“学习反馈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三)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合作,而小学生往往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可以从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的能力入手:
1、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往往需要搜集一些资料,例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起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观点的教学理念,并且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期间,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让学生用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看到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数学学习;数学建模;有效策略
一、数学建模的意义和地位
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借助于数学符号刻画出来的纯关系结构。从广义理解数学模型包括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各种公式和各种理论,从狭义理解数学模型只指那些反映了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则称之为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实际问题向纯数学转化的数学化过程和应用已有知识、方法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取得成功。数学建模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立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实现让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二、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
数学建模活动,是把学习数学当作是建立某种模式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探索数学内在联系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形成上述正确的教育观念基础上,才能改变目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才能自觉放弃“题海战术”。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建模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加以描述――分析与处理――抽象出数学模型――检验与修改”这四个步骤,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指导学生开展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建模的兴趣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思考,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如教学认识小数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4名男生一组,5名女生一组,进行投篮比赛,成绩统计如下:
请学生做裁判判断哪个组的投篮水平高一些?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如比较每组中的最好成绩、比较每组的总分等。但是都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此时学生心里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构建“平均数”的模型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同时揭示了模型存在的条件与适用性。
(二)充分感知。奠定建模的基础
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感知,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使学生不断积累表象。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为构建数学模型奠定基础。例如学习乘法口诀,首先学习1,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了解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并能编出相应的口诀来帮助记忆。如:2个3相加,3×2=6,口诀:二三得六。接着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学习5和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最后学习7,8,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能熟练地编出口诀,因为通过前面几课不断地学习积累。为构建“乘法口诀”的编制模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完成建模的构建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深刻理解知识内在、本质的特征与联系,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如“认识角”一课,对于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知识点。很多学生认为角的太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数学认识:1。你能把你手中的角变得比老师的这个角大一些吗?2。你还能把你手中的角变得比老师的这个角小一些吗?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发现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了“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概念的建模过程。
(四)更换情境,拓展建模的外延
一、思考之一:如何深入准确地分析学情
我曾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做过一次课前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对钟面有一定的了解,大约90%学生能准确认读整时,70%左右学生能认读几时半,只是到底是4时半还是5时半呢?这种类型容易混淆,这一起点已远远高出教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由此可见,深入细致、准确分析学情是找准教学设计起点,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何准确分析学情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学习新知前学生已达到何种水平?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本节课教学起点应定位在哪个高度?本节课中哪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点拨与引导的?二是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落脚点。即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预期应该达到的水平。只有当教师的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内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学习方式,预设弹性教学路径,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提供用力的保障。
二、思考之二:如何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后,我们会发现教材上的内容和我们学生的现状有一定的出入,有的是起点太低,有的是内容连贯性不够,有的地域特点不明显,还有的和时代不接轨了,根据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要创造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一)扩充教材。《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结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新课程教材中许多情境图与例题都蕴含着这一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因受篇幅限制也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线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以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实现有效建构。如:在“商不变规律的简算”中教材例题只呈现了750?0。而商不变规律的简算内容除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0个数相同外,还应有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0个数不同的;去0简算后留有余数的;把除数25、125、50转化为整百、整千的简算。而且后三者的思维难度更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扩充9600?0、630 ?0、8000?25,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不断的变化中走向深入。
(二)更换题材。新课程教材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所选的题材都是学生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的事物。但部分题材并不适合学生,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组织教学。如北师大版第四册教材第29页是借助数小正方体认识计数单位“千”与“万”,认识万以内的数,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找到这么多的小正方体做教具绝非易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把小正方体替换成人民币为题材,这样既便于准备,又便于操作,而且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同样能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内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教学更适合学生知识的链接、衍生,老师要勇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裁剪与组合,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前,我调查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方法多而杂,计算速度极不均衡,与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学生则认为自己已经会做了。根据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热情,于是我把本单元的8课时教学内容整合为5课时。第一课时: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算法呈现多样化。第二课时:优化算法,学习讨论“凑十法”(或破十法),感悟它的优越性,并能用它较快较准确地进行计算。第三、四课时: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分层次练习。第五课时:归类练习,查漏补缺。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使学生实现了从会一种算法到会多种算法,从算法的随意性到算法的择优性。学生学得开心,没有重复感。
三、思考之三:如何精心设计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与提炼数学材料,教学设计中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提供从事操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效,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做到:
(一)按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让静态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化,特别是“空间与图形”板块内容,以及第一学段的学习要多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动手中创新、活动中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设计第一册的“1~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每堂课都让学生用学具数一数,摆一摆,既能极好地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那些后续性的知识,学生已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起始知识,则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自主探索。如设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小数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等教学时,都可以采用先尝试、后交流、再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实现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这样既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又能轻松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重难点处,知识易混淆处,探究与归纳概念、公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产生分歧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都可以采用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根据学情预设有效的学习方式
追求实效是教学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学习方式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心预设,才能真正发挥效益。问题或主活动的预设要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并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其次还要对合作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还可以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效益。
四、思考之四:如何构建利于学生“学”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往往对自己如何“教”进行精雕细琢的设计,“以学为本”环境下教师还应多多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既能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又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提出了“板块式、非线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效果颇佳。板块式、非线型的教学设计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策划,把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为一个可随时移动的板块,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机呈现相应的教学板块,同时在每一板块中又预设多个方案,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预设好通道。
下面试以 “2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为例加以阐述,“20以内数的复习”所涉及的五个知识点内容设置成五个板块,每个板块的下面一般又预设了学生能顺利生成的教学方案及生成有困难时的教学构思。
上述的复习环节5个板块每个板块预设了“顺利”“受阻”的两个方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特定表现,作教学流程的随机调整,实行板块式移动,进行“粗框架”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脱离教师教学设想之外的“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处理“意外事件”的经验和机智,更要“藏”有对付“意外事件”的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路径。本案例所构建的教学路径有两种:(1)如果学生自己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较好地再现所学知识,该怎样施教(即方案一);(2)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再现知识有困难或有盲点,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即方案二)。多途径非线型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性、直线性的教学路径,为课堂的有效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新授课中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可调整性则主要体现在“探究新知”“拓展应用”板块。教师根据学情的分析,教材的解读,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有充分的估计,并预设出与之相匹配的方案。如:当学生的思维与预设同步时应如何进一步深入;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该如何点拨;当学生的反应与预设完全相左时又该如何引导或怎样调整自己的思路等等。粗线条、多路径的块状弹性结构,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更大的灵动空间与弹性余地,给学生的探究空间、体验途径、感悟深度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
五、思考之五:加强课后反思,提高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前的规划与预设上,还应在课后进行不断地反思与完善。教师可以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述,长此以往,教师的设计能力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一)从设计理念层面进行反思
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与精髓,可谓是有怎样的理念就会设计出怎样的课堂。因此,我们上完一堂课首先应站在设计理念的层面反思:本教学设计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什么形式得以体现,是否合理有效?还需作哪一些更新或补充?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片段练习设计:1.基本练习:先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8.4+3.5-2.7;(2)8.4+(3.5-2.7);(3)8.4-(3.5+2.7);(4)8.4-3.5+2.7。2.综合练习(略)课堂上学生虽然说对也做对了,但做得索然无味。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新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题可以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改变现状呢?经过一番琢磨后我设计如下:(1)你能用8.4 , 3.5 , 2.7 , + , - ,()编写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吗?(2)教师有选择板书。(3)说说运算顺序。(4)看谁算得快。结果这一小小的改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情绪高涨,学得非常开心。
(二)从实际效果层面进行反思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先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没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惑?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怎样改进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总结设计中的精彩之处,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可以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地补充与完善;还可以查找不足,分析对策,对原来的整个教学设计或某一环节进行二度设计,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类推到后续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 珠心算 右脑记忆力 专业基础 理论基础 珠心算教育能力
一、珠心算教练已成为时代和社会迅猛发展极缺的人才
近几年,重视“智力开发”的教育已提高到创造教育的高度上。在“珠心算”的教学中,由于它的神奇功能在幼儿的创造力和右脑记忆力的开发中起到优化作用,越来越多的家长将目光瞄准了珠心算。2002年12月28日,我国在北京成立了珠算、心算协会。十年来,珠心算幼儿园的试点,由十几家发展到几十家、两百多家,小试点也发展到二十几家。随着珠心算教学试点的兴起,家庭办学、私人办班、个体办珠心算学校等也出现了。甚至连青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等儿童活动场所,也不甘落后,相继办起了珠心算教学班。这样一来,正规的珠心算教练就成了社会急需的人才。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正规部门和学校专门培训珠心算教练。我校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东莞中职学校率先开办了幼师专业珠心算课程,并已经输送了4批幼师珠心算教练到达各个教学岗位,受到社会的好评。
二、中职幼师学员数知特点
中职学校的幼师专业一般以传统的声乐、舞蹈、琴法、幼儿心理、幼儿写作等课程为主。这些大多是实践类和文科类的课程。在中职学校选择幼儿师范专业的学员大多理科成绩不理想,甚至有的闻数色变。因为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存在长期的恐惧心理,导致这些学员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勤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几年在教学中的统计,我校幼师专业学生中曾经接触过珠算的仅有5%左右。因此在教学中,珠心算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定不能放松,珠算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及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是教练培训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三、幼师学员珠心算教学初探
(一)珠心算理论知识的学习
由于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供珠心算教练学习的书籍,以下内容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收集归纳而成。
1.珠心算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
2.各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初探。
(1)绪言。
在绪言中向学员介绍算盘的历史,算盘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珠算在历史上对我国的商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近代,我国几百名珠算高手用算盘算出成千上万个精确的数据,使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珠心算是珠算式的心算,如在脑子里打算盘,它是珠算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大脑的分工是: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感知能力、空间转换、敏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等。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珠心算有启发智力、开发空间想象力、开发右脑提高记忆力等作用。学员要了解幼儿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及学习珠心算的十大好处,这是成为合格教练的第一步。
(2)珠心算加减法的阶段。
珠心算加减法的阶段分为:认识算盘、拨珠、布数—直加直减—凑数加法—凑数减法—补数加法—补数减法—超百九变零—超百零变九。
珠心算的学习是从左手开始,学员必须用左手拨珠,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方法。凑数口诀“加5减凑”、“减5加凑”和补数口诀“进一减补”、“退一加补”与传统的珠算口诀不同,是珠心算的灵魂。要成为合格的珠心算教练员,必须摒弃传统的珠算口诀,从头开始将凑数口诀和补数口诀融会贯通,掌握其精髓。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学员还要学会编排坐姿歌、握笔令、凑数歌和补数歌,提高教学能力。珠心算教练为幼儿出题是他们在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珠心算的题目非常巧妙,如:9+5与5+9,前者只需用“进一减5”一个口诀,而后者要用到“进一减补,减5加4”两个口诀,可见难易程度不一样。为了巩固珠心算加减法的阶段的教学成果,打百字练习是最好的练习方式。“一天不唱口生,一天不练手生”,对于17~18岁的学员来讲,勤练是提高珠心算本领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开展打百字竞赛是提高学员速度的较好方法。在生活中提醒学员多尝试用左手,提高左手的操作能力。
(3)无珠算盘的使用,脑图像的形成。
珠心算的加减法部分分4个阶段,即有珠盘;无珠盘;空拨;纯心算。无珠算盘(无珠盘)是学习珠心算不可少的专用工具,是从珠算有珠盘过渡到空拨一个最理想的台阶。使用无珠盘比直接从珠算的有珠盘到空拨阶段能缩短时间2-3倍。在使用无珠盘钱必须首先进行触觉后像的训练(模打),然后上无珠盘,拨珠的指法与有珠算盘完全相同,而且要特别注意纠正无珠盘拨珠手势到位不能马虎,拨珠的同时要想象珠码的图像,视无珠盘为有珠盘,所以拨珠的手势必须准确到位,只有这样反复练习形成清晰的脑图像,才能给下一步空拨打下坚实的基础。无珠算盘是从有珠算盘过渡到脑图像的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珠心算教练员来说,在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法的掌握是关键。无珠盘和闪算卡的制作是教学的必要工具,是珠心算教练的职业技能。
(4)乘法的教学。
珠算乘法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知识面和业务素质,是教练必备的知识。由于幼师学员几乎没有人接触过珠算的乘法,这反而是一个好的开始。通过调研,我认为固定个位定位法乘法是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掌握的珠算乘法。在固定个位定位法教学中,位数的计算是首要,可通过举例说明,如:0.57是0位,0.057是-1位,0.0057是-2位,5.7是+1位,57是+2位。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算盘上个位档是+1位”。初学者很容易错当0位,导致结果错误。在多位乘法的教学中,加积得档位是个难点,基础差的学员难以很快掌握,规律是“上次积得个位档是本次积得十位档”。
(5)除法的教学。
珠算除法采用商除法,与乘法置数公式完全不同,商除法是M-N-1(M表示被除数的位数,N表示除数的位数),在估商时用“九九口诀”估商,学员顿时会感到很简单,但是在置商时要谨遵这个原则:“够除隔位立商,不够除挨位立商”。商除的减积规律是:商与除数相乘的十位积从商的右一档减,个位积在商的右二档减,“前一个除数减积的个位档是后一个除数减积的十位档”。往往到了最后学员容易找不到档位,这时应提醒学员用左手的食指点住档位定位。
例:287,232÷816=352
例:966.724÷380.6=2.54
另外,除不尽,计算到要求的数位后,应进行四舍五入,具体做法是: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应在末位商加“1”,即五入,否则四舍。这个叫补商或退商。补商规律:商数加1,隔位减除数。退商规律:商数减1,隔位加除数。
例:782÷34=23
(二)珠心算职业能力的培养
即将成为珠心算教练的幼师学员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等知识,还要有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其中珠心算教育能力甚为关键。幼师学员不具备珠心算教育能力,就不能保证幼儿计算能力的培养教育,就不可能圆满完成幼儿园计算教育任务,也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幼师学员。因此在学完基础知识后,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竞赛活动组织,幼儿珠心算等级测试评价方法,以及如何撰写开办珠心算兴趣班的招生简章等课程。
1.竞赛活动的组织。
日常教学中的竞赛活动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可以通过组织学员看网上珠心算教学视频和带学员到幼儿园参观实习,了解活动开展的过程,提高学员组织活动的能力。我校每年的技能节大赛,通过组织幼师学员进行珠算、心算、记忆力大比拼,也为学员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
2.珠心算等级的评价标准。
(1)评定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
(2)怎样进行等级的测评?
练习、考核,80分以上合格者颁发各等级的结业证书。
(3)通过广泛调研,国内珠心算的等级评价大致如下。
初级结业标准题型:凑数和直加直减,有珠盘二位八笔、空拨一位八笔各10题限时10分钟,80分以上合格。
中级结业标准题型:凑数和补数,超百九变零、零变九和直加直减。其内容有珠盘三位八笔、空拨二位八笔各10题限时8分钟,85分以上合格。
高级结业标准题型:凑数和补数,超百九变零、零变九和直加直减加上不齐位的加减。其内容有珠盘四到五位数、空拨3位八笔各10题限时6分钟,90分以上合格。
3.各年龄段达标所需课时。
4.招生简章的撰写和宣传。
写招生须知前搞好摸底调查(招生的人数、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选定适当的收费标准),在发放招生须知的同时配合发放珠心算知识简介等宣传图片、宣传横幅、广播电视广告等相结合。现场表演、放录像资料(家长会等)。
5.珠心算教师守则。
为人师表,着装整齐;言谈文雅,行动典范;
态度和蔼,备课认真;流动辅导,帮助差生;
严格要求,杜绝体罚;科学授课,培养典型;
团结协作,努力开拓;钻研业务,完善自我;
热爱事业,关心集体;遵守纪律,服从领导。
(三)幼师学员珠心算教练考核
考核题型包括:1.理论知识填空,简答和解答,限时20分钟。2.珠心算能力考试,加减混合十笔10道题,乘除一位或多位各10题,限时10分钟,80分以上者为合格学员。
由于珠心算在东莞乃至广东属于一门新兴的课题,还需要从事这个的行业的同仁互相学习和探索。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心希望南方的珠心算能够迅速与发达城市接轨,与世界珠心算同步,为南方幼儿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小神童珠心算辅导手册》.北方珠心算实验中心.
在课前对学生的了解中发现,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能熟背乘法口诀。所以,本节课作为乘法教学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一种新运算的需求,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经历乘法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片断:
1.体验乘法的简便。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的手一共有几个手指?怎么列式?4只手有几个手指呢?5只手,16只手呢?(原以为很简单的几个问题,结果学生回答“5只手有25个手指”……)
师:这么多个5加在一起,太麻烦了,刚才有小朋友都不耐烦了,我也被说糊涂了,但有位小朋友的话使我明白了,你知道是哪句话吗?(学生回答,师板书:16个5相加)真棒!这么多个5相加,我们只要用“16个5相加”来表达就可以了,是不是很方便呢?更神奇的是,数学家们还发明了一个简便的算式来表达,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16×5)
2.感悟乘法的意义。
师:现在,请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谁有问题要问问大家吗?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为什么加法算式中都是5,乘法算式中却还有个16,这是怎么回事?先在小组里讨论。
师:你们真聪明,连数学家是怎么想的都知道。对,因为有16个5相加,所以数学家们就在16和5的中间用这样的符号(板书:“×”)连起来。这种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乘法”,中间这个符号我们把它叫做乘号(板书),读作“乘”。
……
反思: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但从学生的课堂回答及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错误较多,我自己也感觉上得很累。课后,我与导师及听课教师作了一次深刻的分析。
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学习乘法的知识起点就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必须让学生在视觉上对相同加数相加的连加算式有较大的冲击,在充分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才能自然引出乘法。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得出两个知识点:一是在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后引入乘法,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正确理解乘法意义和以后实际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初次试教中我把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直接结合在一起,即从“几个几相加”引入乘法,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很难接受。在后来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借助大量的连加算式,在反复交流中充分感悟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使学生明白把加法改成乘法其实只要找到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就可以了,那么乘法中两个因数分别表示什么也就很清晰了。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提升,且师生都觉得很轻松。
再次设计教学:
1.引出相同加数的连加(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
师:儿童乐园里可真热闹呀,这里有什么好玩的项目呀?你看到玩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吗?玩过山车的人是怎么坐的呢?玩摩天轮的呢?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列个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坐在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坐在过山车里吗?谁也想来提个问题?怎么列式?
师:看来,大家对加法学得都挺好的。刚才我们写了四个算式,谁能告诉老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连加的,加数是相同的)那么,你能写一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吗?
2.体验乘法的简便。
(师把有代表性的几位学生的加法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这么多个“8”加在一起,这么长,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好办法让它变得很简短呢?(乘法)你会写吗?这样写行吗?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3.感悟乘法的意义。
师:你们能把这道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
师(指连加算式3+3+3+3):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加法算式中明明都是“3”,乘法算式中却还有个“4”,这是怎么回事呀?(学生答略)
师:别的同学听清楚了吗?谁知道中间的这个符号叫什么?你能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改好的乘法算式,然后再全班交流。
师:真棒,这么快就会写那么多乘法算式了。4×3还可以写成3×4,读一读,你会写吗?请把作业纸上写的加法算式也改成乘法算式。
师:现在,用这样的乘法算式来代替原来的加法算式,你们有什么感觉?
……
反思: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在计算器、计算机如此普及的今天,计算题的难度已一降再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似乎越来越弱。分析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师生两方面去反思:(1)学生方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他们对算法的兴趣远远胜过算理,甚至会出现本来已经会算了,可教师讲过算理以后却变得不知怎么算了的尴尬局面。这也正是许多学生对乘法口诀很熟悉,但不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如此下去,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2)教师方面。有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重视算法的教学,忽视让学生对运算意义及算理的感悟。这样教学实际上是在教一门计算程序,是在训练操作工。而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的课时数减少了许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形成一种机械式的计算技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让学生完完全全地去重复人类所经历过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但适当地让他们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充分理解算理,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形象直观,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建构乘法的意义。
低年级学生特别依赖于已有经验和直观思维,抽象的乘法只有放在一个原始情境中和具体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容易调动学生全部的经验积累来支撑其建构乘法的意义。主题图的安排,我想教材编排的用意也是如此。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儿童乐园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都相同,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写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人坐小火车……在学生从算式中寻找到相同的地方后,再放手让他们自由写这样的算式。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相同加数的连加,并且又感到这么多个加数加在一起特别麻烦后,鼓励学生想个简单些的办法,即乘法。那么,乘法与加法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乘法,但至少他们已经明白了乘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表示“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
2.耐心等待,在学生的“朴素理解”中逐步提炼乘法的意义。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虽然很难一时接受这种抽象的概念,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表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与演变过程,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深层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原来的设计中,我希望学生能在相同加数连加中直接提炼出“几个几相加”,然后再改写成“几乘几”。从练习反馈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很难把“乘法”与“几个几相加”联系起来,但对于加法中“相同加数是几,加数有几个”已经没有困难。我们不妨耐心等待,降低高度,放慢节奏,从理解、寻找相同加数与加数个数着手,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朴素理解”来感悟乘法,等待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这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较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课堂练习的内容仅仅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脱离实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课堂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感,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丧失新鲜感,无挑战的动力;练习形式单一,大量重复性的机械练习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课堂练习低效无趣。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我们要研究课堂练习的有效途径,适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采用有效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紧密联系生活,保持积极的心理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练习中,以实际经验为基础,出示一张漳浦县旅游地图,让学生从图中选出两个地点,完成以下问题:
①比例尺:__________
②两地名称:________图上两地间的距离为_______厘米,实际距离_________千米;
③如果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那么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约_______。
④地图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是________和_______,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_________。
⑤你曾经到过本县的哪些比较好玩的地方游玩?选出其中一个地点,测量计算你家(赤湖)到这个地点的实际距离约为______千米?
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对本地区的旅游路程进行计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既综合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把课堂推向了。
二、整合练习的内容,体现针对性与层次性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由于数学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具体学情设计练习。如在新授之前,必须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有目的地设计铺垫性准备练习,减缓学习坡度,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在新授后,要由易到难,设计梯度练习,体现层次性,即知识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要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及重要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又要设计综合性练习及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发展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巩固环节,针对寻找对应的底和高这个重点,设计了三个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辨析与比较让学生准确地找出底与对应的高,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然后再设计发展性练习:“右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通过分析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三、改变练习的形式,体现趣味性与开放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力的持续不能长久,在学习新知后,学生有一定的疲倦心理,更需要在练习环节中灵活运用各种形式,调节学习氛围。为避免练习的枯燥无味,应注重题型多变,如计算、填空、选择、判断、应用、画图等相结合;练习方式方式多样,如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及强烈的挑战意识,激活思路,积极从不同方向去寻找最佳的解题策略。
如《9的乘法口诀》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方式进行,对口令(口诀操练);小组转转盘,快速说出9与各数相乘的积;打手势判断;我当小老师:自己出1~9的乘法算式,互相解答。
①5个9相加,列式计算是( )A. 5+8 B. 9×5 C. 8+5
②积不是36的算式是( ) A. 6×6 B. 4×9 C. 5×4
一、教学主线求“简析”
以往,为了上好一堂课,我常常会绞尽脑汁搜集很多名师的案例和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能够用上,总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得越多、越全就越好,知识、能力、情感面面俱到.
我想,这位老师一定是怀着无限地憧憬把这一题放入这个环节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几个几”. 但事实是,学生刚对“几个几”有了初步的感受,就这样横看竖看,干扰了学生“几个几”的认识. 果不其然,下面提问到有“几个几”时, 学生中居然好些说是3个2 . 就单纯看这一题,设计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在认识乘法初期,对于意义理解内化有干扰,因此放在5的乘法口诀之后练习,更妥些. 由此,每堂数学课实在不应该贪多求全,这就是“少则得,多则惑”.
二、教学手段求“简朴”
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而教学手段的使用却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 其实,在教学原则中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使用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型、黑板、卡片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 用简朴、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出有“数学味”的课,那是教师“化腐朽为神奇”专业水平的体现.
三、教学情境求“简单”
情境在儿童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是无可争议的,情境创设的重要性也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在课堂上加以实施. 在教学中,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我或许要花费不少心思追求富有新意的情境,其中也不乏由于情境过于花哨,以致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例子.
我校一位老师参加市级比赛,进行“认识乘法”试教时,想把学生拼出的3条“金鱼”、5把“小伞”、2个“八边形”等图形作为例题进行教学,就想从“六一儿童节刚过,你们学校有没有举行庆祝活动?”“你喜欢哪些活动?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谈话导入,谁知问题一下去,学生很感兴趣,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在那次活动中的经历,更多的同学等不及被老师点名发言,就坐在座位上跟同桌或前后桌眉飞色舞地说起,课堂上一下子就出现了失控的场面,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效率. 所以再次设计时,直接谈话:六一儿童节那天,我校举行了丰富的游园活动,你瞧,这是夹弹珠,这是画鼻子,同学们最喜欢的还是拼图,你瞧他们拼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问题本身,直奔主题.
由此,在创设情境时,应该简单一些、高效一些,突出数学的元素,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做有效的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活动求“简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 于是,众多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都曾经被引入数学课堂,我也不例外.
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一位老师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1)把人民币分分类(同桌两人意见不统一,在分类时抢钱,有硬币滚落地上). (2)认识人民币(每认识一种人民币,学生就从学具信封中取一取,然后互相看一看,学生不停地取钱,极少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 (3)认识1元 = 10角,1角 = 10分,并进行换算(因为前面取拿次数较多,有人漏了一些,导致换币时不能顺利进行).(4)模拟自助购物(这个阶段学生对商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有哄抢的,有不会找钱的,因而无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老师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进行讲解反馈,但由于教室闹哄哄的,效果很不理想,之后的教学自然就延误了.
[摘要]近几年来,新课改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着。新课程、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活中的数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趋势,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教学
一、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买书》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师兴奋地说:“班级要设立图书角,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需要买一些什么书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要买故事书,有的要买科幻书……教师提出疑问:“究竟要买什么书呢?买多少呢?”有的同学提议,先来看看大家都喜欢看什么书,然后再决定。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说:“这节课就让我来做个小调查,统计一下同学们都喜欢看什么书?学习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用一些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替代书本上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册《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我就让全班同学六个人一组围坐,然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我们要举行一次集体会餐,同学们如果有你来摆筷子,怎样来摆呢?每桌需要多少根?”同学们马上议论开来:一人1双,一双2根,2双4根……有的同学说:“6人6双,用2+2+2+2+2+2=12根。”教师抓住这个契机,指出这种算法很正确就是有些麻烦,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我们可以用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乘法,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编2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轻松的学会新知识。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和图片等,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册《分桃子》时,我利用了书上两只小猴分桃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小猴头饰扮演小猴来分桃:两只小猴一起摘到8个大桃子,可他们不知道怎样来分,请同学们来帮忙,同学们说可以1和7,3和5,2和6时,吃到多的猴子表现得很高兴,吃到少的猴子则垂头丧气,说到4和4的分法时,两只猴子都很开心,教师指出这种分法很公平,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内容――平均分,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不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新知识,又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及时更新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新理念积极投身新课改。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新教材的特点,研究好教材,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灯塔王家镇九年一贯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