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经济管理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考号 姓名 录取专业 毕业院校 230604110001 唐云云 财务管理 楚雄师范学院 310561110007 何肖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10861010004 杨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50604110002 李明健 工商管理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350604110009 刘颖 会计学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010604110087 余宏俊 财务管理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57 卜青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52 马爽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17 毕兴陈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176 舒承雄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189 朱婷婷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804100156 王若娴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204270005 杨茗涵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70604110004 彭四蓉 财务管理 普洱学院 010104180037 温家瑞 财务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47 罗林 财务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91 范春梅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063 黄雪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37 孟保均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182 陈振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96 付爽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158 姚丽琼 工商管理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122 王海涛 会计学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15 张思渝 财务管理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081 赵燕梅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304190012 黄美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14 赵旭然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165 钟安琪 工商管理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604110217 汤茜 金融学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80 王遇娇 金融学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105 王文连 财务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804100131 龚普蓓蓓 财务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50 戴林静 工商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41 滕亚静 工商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104180127 玉应波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1 史芳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0 麻丽蓉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309 王芷薇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2 张昕滢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60 梁雨婷 金融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31 李璇 金融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186 杨惠芸 会计学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304190055 任玲 会计学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20104180003 顾殷莲 工商管理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220804100005 黄钟晖 会计学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28 董俊吕 工商管理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汇总
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录取分数线汇总
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录取查询信息汇总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课程体系 平台 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强烈,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而应用型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基于该背景,本文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国外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表现的特点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选修课比例大、强调实践性教学。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宽阔的视野和应变能力。同时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动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积极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通识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加大选修力度,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来开展实践教学。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而从经济管理学科大类考虑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因此,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往往首先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考虑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适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2.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深入研究国外同类大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吸收其长处,如加强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设置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以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之重点。
3.形成自身特色。每所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持特色的条件下逐步地进行改革。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由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两大块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构成。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数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但大都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类等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平台主要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以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一系列课程组成,由学生进行选修。除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建立平台外,各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大多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设置。
目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通识教育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对人才素养、潜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内涵是按学科和专业构建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专业面向,强调课程综合,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需求,注重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力图突破原有的专业限制,跨专业从经济管理大类角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见图1。具体思路如下:
1.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公共选修课平台”多级课程平台模式。即在目前由学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的基础上,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通常为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
2.在多级平台课程基础上,根据会计、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几大专业模块课程。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建设思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模块建设。
1.课程平台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平台包括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各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的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确定专业基础课。
(2)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选修类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若干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以及其它学科(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一般来说,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平台多为跨学科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主要为对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课程可包括经济理论与应用类课程、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对外贸易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选修课程,见图2。
(3)实践课程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比例,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在现有的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暑期实践等综合素质类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大类实践课程平台(见图3)。即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同时,应尽可能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通过综合专业实践性课程实破原有的专业实践局限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流程及管理、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和管理。
2.课程模块建设。立足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通过设置课程平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通过在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开设应用性强、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模块,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培养要素,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即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的设置应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总览》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设置的基础上,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由延伸某一方向专业技能的课程组成。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学生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对专业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是专业的再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可在统一的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之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在宽口径专业内柔性设置2~4个模块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3)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相对应开设的实践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通常是模拟企业环境、通过运用和操作经营单位的管理系统,让学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管理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理论课程衔接,相互融合,体现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与整合[J].科技信息,2009(32):16-18
2.赵波.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63
3.李远辉,应用型本科“3+1”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47-148
4.杨明秀,夏新斌.基于教育分流理论的选修课程体系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系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39-140
5.王玉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5)
6.毛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风,2010(12)
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培养此类人才的国际经济学课程也随之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国家教育部特此确认国际经济学课程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中心课程。纵观近几年,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人士也相对应的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探讨(崔艳娟等,2010;费新,2009;韩刚,2009;孙玉红,2012),但以“学生为本”理念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所作的讨论成果不多。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发现国际经济学课程所存在的潜在问题,特针对问题力求找到改善办法和策略,力争达到教学改革模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 对国际经济学课程主要特点剖析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如下:
1.1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依托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以相对应的它的研究方法也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国际经济学包含两大板块内容,它们分别是微观部分,即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即国际金融部分。
1.2 在研究内容上不断创新演变。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形式,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微观部分对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和宏观部分对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的单一性研究,而是对国际经济学变化中的领域也进行相对应研究,以此来适应全球性经济的发展需求。
1.3 在课程体系上承前启后。为了更好的学习国际经济学,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充足准备,如学好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相应的基础课程,为后期学到的财政、投资、金融、贸易等学科埋好伏笔。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与后期的相关课程,如国际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学相连接。
1.4 数学素养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因其逻辑性强,理论体系大多运用数学模式进行讲解,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过硬,才能对国际经济学有更加渗透的了解。
从教学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千变万化,教师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支撑,并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经济问题能力。
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2.1 对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研究 从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而引发的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问题,这些都有待解决。问卷调查方式能有效解决和实现本科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我们对关于国际经济本文由收集整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南京晓庄学院2010级、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现有的国际经济教学问题,并针对问对提出改革方案。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37份。有调查问卷得出四类主要问题:第一类为学习效果;第二类是教学方式;第三类是教学效果;第四类为教学期望值。调查内容涵盖范围广,所涉及到的有教学方法和质量、教学进度安排、专业考核要求、学生的兴趣态度等。
2.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由问卷调查得出,国际经济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需要改进,其主要问题如下:
2.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 在本次调查中,65.2%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只重理论,而忽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问题应引起广大老师的重视。
2.2.2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截至目前为止,多媒体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例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图形展示,用多媒体展示既美观又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劣势,比如信息量的大量输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此外,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生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缺乏了师生互动。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得出,有31.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逻辑不够严密,没有传统教学严密。有13.5%的学生认为信息量输入大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有32.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明显变小。综上所诉,在国际经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2.2.3 经典教学案例缺乏 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理应由案例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更好的了解教学内容。因此,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缺乏引入经典案例,且案例更新速度缓慢。
由调查问卷我们得出,有42.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恰当,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但同时仍有45.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不够,这个问题急需提高和改善。在“您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的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经典案例教学,以此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2.4 课程考核形式死板 截至目前为止,国际经济学考核形式死板待久,和传统考试的考核形式并无区别,都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平时成绩的依据是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主,期末成绩就是以期末考试的最终得分为基准。考核形式死板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把这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体现出来。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考核形式对于他们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甚小,因为期末考试是依据短期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的,而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从调查问卷中得出,有23.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后督促不到位,有19.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考核范围,如添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环节作为考核形式。由此得出,增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为考核形式势在必行,如此来跟上教学方式的改革。
2.2.5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担任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外贸公司和企业锻炼的经历,导致教师对实际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案例教学的水平。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您认为企业职业经历对于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是否有影响。”有66.7%的教师认为企业职业经历与教学是相关联的。
3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实施的提出的方法策略
3.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学科。单单输入纯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理论知识输入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半知半解,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理论而不会把理论运用的实际上。单纯的理论是抽象的,教师应该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摒弃了纯理论,从而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消化吸收。此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导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源上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3.2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构建校内校外教师队伍 为鼓励教师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可从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一,增加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把教师调到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公司或部门挂职学习,这些公司或部门有外贸企业、统计部、金融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等。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聘请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兼职教师。可引进外经贸实际工作者加入本专业师资队伍,补充校内教师的不足。
3.3 努力提高和完善教学内容,并鼓励参与式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国际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教学应努力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并且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由于国际经济学培养的人才是跨国际的,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经济学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用英语讲解知识点,营造用英语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氛围。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真正落实到英语教学。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均,教师还得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多端,教师还得以实事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做到内容的与时俱进。学校应积极建立学生实践模拟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校应建立起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广泛整合和应用除教材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听、cai 课件、网络教学等。学生可以有效运用网络知识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展自己的水平。
3.4 构建综合考评方式,使评价学生学习合理化 单纯依据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能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国际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作为考核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也可以测试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国际经济法最早是由英国国际法学者施瓦茨曾伯格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逐渐成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这期间包含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经济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而国际经济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对于调整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及权力与义务的划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界定,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人认为国际经济法的核心重在调整国家之间的联系,从性质上说,没有太大的经济管理意义;而还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只是单纯从外部对国家形成约束来达到对国内经济管理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中,由于各国社会性质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会存在一些异同,国际经济法并不是适应所有国家的发展现状,因此,可以有效的扩宽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路径,使其能够适应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在交易的过程中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管理也离不开国际经济法的规范、约束。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其他国家形成贸易壁垒,导致国际关系的僵硬,甚至出现报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来调整这种紧张关系,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国际经济法正是具有这种功能的一项国际法律,它能够有效的保障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而且也对国家经济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与调整措施,能够避免一些国家的垄断经营,建立起新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国际经济法对国际上的一些经济组织也有着一定的规范、管理作用,如欧盟,如今国际经济法已经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被人们所认识、了解。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相关性
(一)研究视角的相关性
对于法学都是有一定的利益作为支撑的,而这些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法学研究者的视角和立场。在国际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家和个人的两个不同结构,在国际经济法中也存在着国际视角和国家视角两个方面。国际经济法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协商在做处理妥协之后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因素,但一些小国的利益也难以避免的会被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大国所吞灭。但是国际上并不认同以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而更加突出理念的作用。所以如果国家只以利益为首要目标,就很难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与承认。这也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不能只局限在自身利益的分析与研究,更要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法理念是否与国际经济法理念相协调。这也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对我国的国际立场和国家利益有着全面的把握,更要将国家的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充分有效地协调我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国际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不止局限于本国对外的法制进程,更要关系到各个国家的经济趋势,研究对象具有国际性也是国际法区别于其他法的最显著特点。尽管如此,在讨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对象时还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不能抛开最根本的问题而只关注国际法则。我国的国内经济法不仅要具备国际经济环境下的理念,更需要把握中国特色,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法,并且要以国际视角对我国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加以审视,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的合理性。
(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
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对国际间贸易进行规范,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挥作用。我国的法学研究者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增强国际间交流,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在国际法的制定时,我国也要努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努力取得其他国际成员的认可和支持。而想要使我国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相协调,我国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具有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律制度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法制进程在短时期内取得的突破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向中国学习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宝贵的学习意义。但是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国内经济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在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所以要想做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真正相协调,就必须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法研究的影响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制模式。
三、我国特色国际经济法的构建
当前我国在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基础研究上比较薄弱,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积累。在我国制定国际新规则时需要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借鉴和参考,并且需要使其适应中国特色,建立中国国际经济法理论。
(一)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虽然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获得提升,经济军事等实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法制进程和法制文化还比较滞后。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注重文化的发展,加强我国的文化输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在法制文化的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在我国法制的进一步实践与推广中,必须要加强梳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法制形象,将我国法制文化研究中的精华与西方国家的法制理论相结合,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的状态,在构建国际经济规则时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相互竞争与妥协。虽然国际经济体制中的这种自由竞争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但是这也能带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国际经济制度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有益影响,关键不在于实施的阶段,而是在国际经济制度的提出和制定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提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国际议题,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新的国际规则,就能够使国际经济准则为自己所服务,能够不断地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过去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时只能够对于发达国家提出的议题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批判,难以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而要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们必须对国际形势有着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并且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三)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将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经济理论引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有利研究成果。我国的社会科学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结合与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我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者通过借鉴和运用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从中归纳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并且将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模式的国际经济规则的构建。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个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的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高的金融专业技能、适应国际竞争并具有创新能力
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以专业为核心,以当代财经类相关知识为辅助
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数学和计算机运用水平,熟练掌
握一门外语。金融学类是关于金融方面的大类,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
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
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金融学类包含金融学。
(来源:文章屋网 )
1、浙江工商大学
主要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会计学;
2、浙江财经大学
主要专业:项目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商务英语、国民经济管理;
3、浙江师范大学
主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小学教育、特殊教育、教育艺术学;
4、浙江大学
主要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会计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梧州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21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Multipl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of W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I Ge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Guangxi, 543002)
Abstract At present, Local universities are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s the earliest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in Wuzhou University,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multi embedded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 orient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al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and student activities,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Wuzhou University.
Key words Wuzhou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地方性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不仅成为我国各类企业人才需求满足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企业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需要与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相对接,加强校企合作、衔接产业发展需要成为地方性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点。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梧州学院较具优势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继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完成建设)后,2014年获批为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更加强调本科人才培育的应用性,基于经贸专业涉及较强的政策性特点,其着力推行校政企多向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学生体系性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尤其在“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互联网+”新背景下,对国贸专业对人才专业知识的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采用“双螺旋、全过程、多平台”的多向嵌入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配套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多向嵌入式合作模式。
1 依据禀赋条件,确立协同育人培养目标
区别于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顶层设计的“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凸显学校“紧贴业界,校地协同,东融西联,通江达海”的办学特色,重点面向“一区一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及东南亚地区,辐射两广,为了实现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广泛联合企事业和政府等部门,以培养从事涉外经济管理及操作的外向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2 积极吸进广泛社会优质资源
通过校政企互动联合培养模式,借助梧州学院――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与政府、企业建立了“校政企联盟”,充分依托和发挥其纽带作用,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建高水准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搭建实践教学与协同研发相结合的互动平台;以新模式、新课程和新项目为主要内容联合开展实践教学,联合包括梧州海关、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梧州商会、梧州仓码有限公司、梧州茂盛产业有限公司、梧州中茶有限公司、梧州桂香苑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行业导师,使各高校学生共享企业之间的优秀教师和优质课程,协同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作的职业规划与不同业务内容的涉外企业参与真实企业项目可行性分析、运营管理、绩效评价等相关实训实践,支撑和实现多高校、多企业、多层次为特点的人才培养实践,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用性、国际化涉外人才。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梧州学院―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校外实践基地,以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进出口实践有机地融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努力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
3采取“模块定课”的专业课程改革
由于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区别与科研型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在学生适度掌握经贸理论基础上,重点在于应用型专业技能培养。依据当前国际贸易热点以及所在地方经济发展重点行业,结合专业所在院校具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将专业限定选修课分模块进行设置,主要有划分为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培养三个模块方向。模块方向下设特色化的多门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方向不同意愿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方向课程进行学习,既为学生提供了差异化的教学服务,同时又可以深化学生专业课学习。考虑到课程模块设置需要学生对专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有较准确的定位,在入学之初,由开展系列针对性较强专业素质培训讲座及学生活动,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行业发展动态及市场人才需求等使学生能够明确培养目标以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保证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并优化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三大模块中,嵌入由行业专家参与的实践性课程,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性课程所占学分比例进一步提升,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精品课为龙头,加强重点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通过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训”、“国际结算”等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系列课程改革,加大实训的课时比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思中学”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开展“赛课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尝试。竞赛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学科竞赛作为导向和手段来实行课程体系的创新。其一,在保证二本规格的前提下,调整公共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学分数量与学分占比。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将部分专业任意选修课调整至一二年级开设,比如将“国际经贸地理”、“中国―东盟知识讲座”、“西方经济发展史”等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前移,把与应用型教学关联度不是很密切的经济学基础课程“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适当压缩课时和学分数占比,将原有专业技能课的前置内容以引入项目教学模式作为引导,学科竞赛通过项目导式从低年级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从接触专业知识的初期就明确项目任务。低年级学生以观摩、协助的角色与高年级学生围绕专业学科竞赛开展合作增强课程与实践的一致性和结合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竞赛,如外贸实务综合知识大赛、外贸制单技能大赛、外贸英语口语技能大赛、外贸函电书写大赛等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体系,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以赛促学,学赛合一,形成“学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院具有的资源优势,实行专业课程板块式设置,并由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带领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大赛(OCALE)使得教学内容与专业竞赛有机结合后并能在后续的实际项目、真实企业运作实操中得到一线工作能力锻炼。改革实行后,学生每年在全国及全区的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大大提高学习动力和效率。
4 采用“请进来”与“送出去”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应用型转型要求下,地方性院校每年派出现有教师熟悉和掌握学科竞赛平台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将学科竞赛的知识体系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实现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培育。同时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平台的资源优势,地方涉外部门与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在专业教师欠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寒暑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实践单位兼职,增强专业教师对行业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中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授课及学科竞赛指导老师。例如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13年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梧州学院―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设点建设以来,以基地为平台辐射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的涉外企业,开展了多种校政企合作方式,如行业专家走入校园课堂、在实习基地开设学生课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顶岗实践等,既丰富了课堂授课内容和形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5 教学规模、学生受益面和社会效益
通过多向嵌入式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使得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于贸易专业在校学生约500人均得到不同层次的应用型高水平培养,保证培养过程能实现学科竞赛、项目驱动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实践实训综合课程和体系的改革。由此,每年可以培养100名左右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学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30%以上学生在梧州市或梧州地区就业,20%以上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在其他高校和同行教师中得到了推广,且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本论文是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 A350);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Wyjg2015B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国安,童百利,沈光生.“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2] 方杰,钱叶舒,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9).
[3] 广银芳.《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渐进式;双语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国贸人才,我国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运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国贸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具备国际性和专业性,其专有名词非常多。教师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能力,就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性词汇,进而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外贸专业知识。
一、渐进式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用外语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科教学和外语教学相融相合,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提升了外语教学的实践效果。而渐进式的双语教学则是指系统规划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比如,怎样设置课程、选择什么教材以及课上外语使用比例等,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等,逐渐增加外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使用比重,从而提升学生的外语实践效果,达到专业学习目标。实际过程大体上是教师通过渗透和整理,思考教学模式,根据各个专业的特征和专业课程系统,把各个学科综合成一个载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教学环境。学生通过思考,用外语解答问题,并且从中获取相应的科目知识。
二、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
第一种,外语教学,中文考试。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外语教科书和外语辅材料类型,并运用外语书写板面及总结课堂教学知识,比如,讲解外语中的名词和定义,适当运用外语课件,但是作业和考试等都使用中文。第二种,外语教材,中文教学。教师使用外语教科书,运用外语教学课件,而课上运用中文讲解教材内容。第三种,外语教学,师生外语互动。教师采用外语教科书,用外语进行讲解,要求学生也运用外语进行互动,并且作业和考试等都使用外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在国贸专业课程中运用u进式双语教学
1.国贸专业渐进式双语教学的目标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模式成了一种普遍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强化了国际贸易的专业性知识,还学习到国际贸易的相关专业外语。渐进式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做到全程使用外语沟通,提升自己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2.国贸专业渐进式双语教学
教师经过教学分析,确立双语教学的目标,设置渐进式双语教学课程。国际贸易课程的专业性知识包括国贸理论、国贸市场、国贸结算以及金融等基础知识,这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可以运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随着课程的深入教师逐渐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学科可以依然采用中文进行教学,或使用外语教科书但用中文进行讲解。比如,单证教学、贸易实务教学、函电以及商务外语教学等,都使用外语教科书。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外语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当中灵活运用,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书面沟通,都应达到国际标准。因此,教师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使用外语教科书,在课堂中用外语和中文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后,采用全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需要培养具备国际性专业知识水平的优秀人才,因而,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国家尽快走向国际化。但是国贸专业课程运用渐进式外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习惯,进而推动国贸专业课程渐进式双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光华.论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122-124.
摘要: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现状分析,探讨出营销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从事国内外企业外贸综合业务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面向各级工商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报关、报检等业务工作,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能够具有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包括了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同时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统计学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熟悉各类涉外经济知识等,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训、综合实操组成,课程实训目的是检验所学到的技能点,能够在今后的现场工作环境下,进行独立操作,并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实操是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实地工作实习,其实训目的是通过实训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实景重现工作场景。
二、社会需求调查
当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所推行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充分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整合多个国际合作组织,推进沿线国家的多边贸易合作的重要国家政策,对于国内外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对于当下以及未来将对我国的经贸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外经贸人才将产生极大的缺口。同时,根据国家人事部及各类专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在近十年内我国将急需的十几类人才中,经贸人才的缺口是最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国税和地税的分征等因素,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幅度增加较大,尤其是熟知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优势专业,对于今后就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2018年互联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排名中,金融专业排名第二,位列未来毕业后就业前景最好的第二位。同时,各企事业单位除了重视学历外,更加看重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许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倾向于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经贸人才,这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等,能够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三、革新培养模式与教学形式
(一)培养模式:
当今教育界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研讨日趋激烈,对于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从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从而构建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属于经济学门类中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一个专业,肩负着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跨国投资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新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将直接决定着这一专业的发展走向。我校探索研究了“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是学校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在尊重职业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本着“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形成的特色育人品牌项目。该项目明晰了每一位学生,从一入校门开始,就要开启他们的“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65个专题项目、上百个实践内容的培养、分层、分类为学生搭建育人平台,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企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提升教学质量、革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学校在教学形式上立足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实际而不断创新实训思路,探索出“二三四”实践教学模式。几年来,通过“阶段轮岗”、“校企内训”、“季节性顶岗”等实习方式,使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实际操作实现了零距离对接,深化了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二三四”实践教学模式:“二”为引项目入校、引企业入校;“三”为教室与模拟工作场所一体、教学与顶岗实习一体、作业与产品一体;“四”为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用、校企共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经常与同行同专业领军学校进行交流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素养,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践教学基本设定、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实施素质技能考核,从而全方位、立体全面的保证教育教学的培养质量。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现状分析,探讨出营销经济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内、外贸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跟单、单证制作、报关报检、外贸业务等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1.独立院校要坚持面向市场原则,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就业市场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思维、专业能力的高层次要求以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然而,独立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却侧重于基本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知识上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下,独立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应该严格坚持面向市场原则,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要满足行业和职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基本规格要求的条件;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撑;三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要,从专业素养、专业思维以及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建构专业知识层层递进培养体系;四是有条件的独立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2.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独立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独立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必须兼具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要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技术人才,就必须有一支既擅长专业知识理论研究,同时又擅长动手实践的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例如,在德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所有高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五年以上开发和研究的实践经历。反观当前我国独立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缺乏从事经济管理行业的实际经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精力主要放在了专业知识的深度研究上,与所教授的专业岗位脱轨,成为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经济管理用技术人才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认为,独立院校在面向市场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从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教师进修培训等角度着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队伍由教学单一型向双能型转变,为经济管理类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机构的升级和调整以及社会职业变换频率的不断加快,就业市场需要学生具备从事各种职业的基本素质,即综合素质。而学生这种素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校教育来培养。因此,独立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适应市场就业需求的综合素质。此外,独立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中还应该将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双证或多证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面向市场开展人才培养已经是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趋势,独立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面向市场原则,按照市场需求的标准,构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独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具的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启虎,李书彦.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2):25-28.
[2]李 雪.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5.实践基地:对接+滚动式。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实践基地更是夯实实践环节的基础。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该专业与相关外向型企业实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不断创建新的实习基地从而保持其数量的滚动增长,我们称之为“对接+滚动式”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与企业为学生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基地。通过多年的运作,该专业已与本地20多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该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专业实习“有组织、有保障、有内容、有收获”。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集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等一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设有管理系、医学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四个系,开设护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34个专业。具体专业如下:
交通运输:报关与国际货运
土建:工程造价,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应用电子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财经: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医药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
医药卫生: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
旅游: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文化教育:文秘
艺术设计传媒:电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广告与会展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