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专项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IT优秀教师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门用于吸引和激励IT优秀教师在我市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工作的扶持资金。IT优秀教师的认定条件,由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另行制定,认定条件可根据我市IT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每年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条IT优秀教师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坚持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实效原则,充分发挥引导性和示范性作用。
第四条IT优秀教师专项资金支持对象包括:在**连从事IT教育的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中的IT优秀教师;提供IT教师培训的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连注册、为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培训机构提供IT优秀教师、IT学员培训场地等的企业。
第五条IT优秀教师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安排,支持范围包括:
1、对IT优秀教师的奖励;
2、对围绕IT教学、IT技术领域开展的科研成果奖励;
3、IT教师的集中培训经费;
4、围绕吸引、培养IT教师的其他方面。
第六条对在中等以上专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中工作一年以上的IT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奖励级别分为三个标准,一等奖为5万元,二类奖为3万元,三类奖为1万元。个人不能连续二年获奖。
第七条对围绕IT教学、IT技术领域开展的科研成果奖励,按照获奖级别分为三个标准,一等奖不超过10万元;二等奖不超过5万元;三等奖不超过3万元。对由委托方支付研发经费的科研项目不在本条支持范围。
第八条IT教师的集中培训经费,用于由市信息产业局组织或委托专业机构组织全市中等以上专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IT教师集中培训所需支出。
第九条职业培训机构、**中专学校(不包括**学)的奖励,主要奖励在引进、培养IT师资方面成绩突出的**中专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每个单位奖励不超过15万元;对为中等以上专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提供IT优秀教师、IT学员培训场地等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每个单位奖励不超过10万元。
第十条IT优秀教师专项资金由在**连从事IT教育的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培训机构及提供IT优秀教师的企业直接向市信息产业局和市财政局申报,并由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IT优秀教师专项资金申报单位应根据申报要求填报《**连市IT优秀教师资金申报表》,同时提供:与职业培训机构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IT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市信息产业局、市财政局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十二条评审结果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对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市财政局会同市信息产业局联合下达项目资金计划。
第十三条市信息产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将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教师发展体系的内涵和必要性
1.教师发展的内涵
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比教师在职培训更为宽泛的全方位概念,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选拔聘用,而且更要重视教师个体在组织中的发展。广义上的教师发展是指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学习和实践,使自身得到提高和完善;狭义上则理解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更多地强调其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教师发展体系的内涵
总体上看,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为完成高校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教师发展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动态系统或机制,包括高校教师发展组织机构、实施的主要模式与基本方式方法、具体项目与实施对象、发展管理等内容;二是为完成各项发展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包括教师发展需求的调研分析、发展项目开发与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结果评估及应用等一系列内容,是保证高校教师发展体系有效运行的整体系统。第一层含义相对宏观,包含第二层含义的内容,而第二层含义则明确了教师发展的实施依据、如何实施,以及项目开展进度等,保证实施者巩固和衡量实施效果,避免教师发展工作的盲目性和临时性,是高校教师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教师队伍发展情况、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正,否则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就会失去实际的意义和功能。
3.构建教师发展体系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参考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的理论与实践,开发出教师培训项目系列,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变化,已有的面向教师整体发展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更多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及高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增强了教师队伍内部的压力和竞争性,使得高校教师积极寻求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另外,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管理工作整体停留在教师培训阶段,只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基于校本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部分高校还缺乏针对教师专业、职业和个性化发展的平台。由于国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立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即使基于校本而建立,也还是存在着高校之间相互模仿的现象,尚缺乏系统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教师发展体系框架设计——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1.教师发展体系相关政策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工业大学已基本建成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关注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尝试设计补充若干项教师发展项目。1999年,学校出台了《北京工业大学职工学历教育的若干规定》,对教职工接受学历教育的范围、条件、实施和经费开支等内容进行规定。2002年,《北京工业大学师资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培训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将“学历教育”扩展为“师资培训”,并明确界定了师资培训的类型,包括非学历教育(含岗前培训、研究生课程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单科进修、骨干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含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05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人才强教行动计划”,《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构建了包括“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培训计划”等多层次的人才计划项目。北京工业大学依托“人才强教计划”,将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纳入“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在“访问学者研修计划”“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计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计划”“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项目,为学校教职工拓宽了培训空间、提供了发展平台。除了融入“人才强教行动计划”既定发展框架之外,学校自“十五”时期,每年在“211工程”建设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设立“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支持教职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北京计划项目、中青年骨干教师交流培训等。2011年,学校首次面向教师群体,选拔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10名和“日新人才”20名,以人才发展规划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同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旨在提供以“教师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教学咨询”为基础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的师资培训与服务工作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教师;专业化
【基金课题】此课题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原有的教师一直从事着专科学校的教学工作,不知道如何给本科生上课,依照延续专科生的授课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科研意识能力等诸方面与本科院校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新引进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他们或者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员,或者是刚毕业就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大学毕业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高职称化、非师范化、实践技能弱化倾向十分普遍。建设一支理念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从宏观角度理解,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指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和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是把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一种专业职业及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其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从微观角度理解,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个体成为一名专业人员,是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化提高。因此,“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这种表述把教师专业化划分为三个层次,也即三个过程,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包括学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完善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层次、规模,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影响等。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专业素质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能够担任相应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学历水平的高层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合格地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任务。
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途径
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专业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配合,有全面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组织规划。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首先要促进学校、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使他们树立起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教师教育观念。新升本科院校应针对特定的历史阶段,抓住转型时期广大教师思想认识的特点,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通过广泛地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人才角度出发,让广大教师对本科教育有全面、准确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而使教师提升认识、转变观念,促进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学校必须建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的良好氛围,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以经常性、多渠道、多手段加快师资培训的发展,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种制度、长效性工作。再次,以专业化为目标,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确立教师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形象。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的全面转换。既是学科知识领域的专家,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既是授业者,也是学习者;既要博学多才,也要深刻敏锐。21世纪的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学人员,也是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最后,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灵魂的优秀引路人和塑造者。
民主管理,为教师发展创造适合的优环境。受高校体制因素影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管理上还存在认为管理人员是“管人的人”的观念,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淡化教师个人需要和个性的倾向。教学科研行政化倾向还依然存在,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侧重于行政管理,导致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着行政化倾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营造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建立政策宽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民主治校、人际和谐的“软环境”,全力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积极培育淳厚向上的大学精神,完善可行的制度规范,和谐幽雅的生态环境,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做到行政权力适当向专业权利让渡,给予教师专业方面的自,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潜能,为教师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优化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教师发展常效机制,以经常性的投入加快师资培训组织机构的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形成良好机制。
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教师专业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要想变为现实,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一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评价体系细则等,以获得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质量保证。二是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保证管理规范科学。三是健全完善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制度。
制定人才培养政策。引进人才是新升本科院校在一定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有效举措。师资引进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目的性,通过有计划的引进,扩充和加强学科专业的师资,实行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充满活力、适应学校发展的优良教师队伍,满足本科教学、学科、专业需求的教师队伍。
加大支持和投入。学校对教师教育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教学科研奖励专项资金,教学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学科、专业带头人及教学科研团队的投入经费支持,创造条件为教师科研教学能力提高提高平台。
拓宽渠道,提高实现教师专业化效率。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多形式、分层次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包括教师个体终身学习养成和学校群体计划培训结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结合,在职培训中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结合。首先,学校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引导教师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其次,学校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示范课”,“教学竞赛”,“以老带新”,参与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组建学科、专业研究团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学术报告会等对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促进作用。再次,学校通过派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业技术培训,深入与自己专业相关行业实习实践,鼓励在职研修研究生课程、学位等,原来专科阶段老教师能够提高学历、掌握本科教学的方法、能力,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科研方法,获得专业实践技能。
科学评价,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确定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多种发展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评
下转第092页
上接第093页
价,这种评价会对教师个体或群体的专业化行为发挥引导和激励功能。大学应建立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教师自评相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措施。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 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一、工作形式
(一)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政府十件实事,下同)
市直文昌中学、中学、实验小学、小学分别与“三区”闵集中学、龙店中学、诸赵学校、闵集中心小学结对建立“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
(二)帮教帮学校际联盟
市直楚环中学、体育路学校、航天中学(小学部)与“三区”双峰中学、双峰山洪益小学、临空区上新小学结对建立“帮教帮学校际联盟”。
二、工作目标
通过市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引领示范,进一步拓宽“三区”学校学习、培训、提高的空间和渠道,使“三区”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开发、教科研水平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从而逐步达到市直学校和“三区”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
实现教育教学五个一体化,即:办学思路一体化:联盟学校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教风学风等方面统一理清办学思路,提升办学理念,明晰办学目标,形成有特色的一体化办学模式。课程实施一体化:在联盟学校内统一课程标准、学计划、学安排、学进度,强化课程计划落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联盟学校统一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统一组织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落实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标准,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学研究一体化:联盟学校统一开展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德育教育、空中课堂等活动,统一组织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质量分析,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定期组织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逐步加强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质量评价一体化: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常规教学、教学研究、学生综合发展水平等方面,统一评价体系,统一进行考核。
(二)帮教帮学校际联盟
利用市直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帮扶支教和顶岗学习工作团队,开展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帮助“三区”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教师培养,优化队伍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和校级、班级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办学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
1.成立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委员会(简称联盟委,下同)。在联盟学校内,成立由市直学校校长为主任,“三区”学校校长为副主任,两校分管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相关中层干部共同组成的联盟委。联盟委负责研究制订《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一体化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教育教学的计划和进度,组织教育教学的考核和评价,并负责做好两校教师工作,促进紧密融合。
2.实施教师轮岗交流。联盟委根据两校教学实际、教学进度、学科教师配备情况、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工作情况等因素,在两校间实施教师轮岗交流,统筹安排教学任务,使用中不受行政管辖权的制约。2015年上半年,各联盟学校每校交流轮岗3人,双向共交流6人。2015年下半年以后,各联盟学校具体交流人数由各联盟委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但双向交流人数最低不得少于6人,每次交流时间最少不得低于1年。
3.制定联盟学校长期规划。各联盟委按照“磨合整合融通”的规律,拟定教育教学一体化的长期规划,并分段组织实施。
(二)帮教帮学校际联盟
1.市直学校到“三区”学校支教帮扶团队由3-5个学科中的优秀教师代表组成,其中一人挂职担任“三区”学校副校长;“三区”学校在接受帮扶团队支教的同时,原则上按照相同的学科和人数,派出本校教师(含副校长)到市直学校顶岗学习。
2.“帮教帮学校际联盟”一定6年,6年后可建立新的“帮教帮学校际联盟”。帮扶和顶岗学习工作团队一定2年,2年一轮换,由“帮教帮学校际联盟”学校相互派出。(首期团队自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7月30日止,共双向交流教师18人。)
3.帮扶团队教师应身心健康,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师德师风好,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高,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到“三区”学校担任副校长的人员,须在本校担任中层以上职务,并具有两年以上任职经历。顶岗学习教师应身心健康,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龄1年以上;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科专业知识,热爱教育事业。
上述两种联盟,都应建立基于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名师1+x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硬件建设由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城乡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市直学校与“三区”学校城乡校际联盟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局党群科、基教科、规财科、“三区”办、教科院、装备站及“三区”教育办、学区负责人和相关学校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三区”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领导市直学校与“三区”学校实施城乡校际联盟行动计划(包括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和帮教帮学校际联盟)的相关工作。
(二)政策保障
1.教育教学一体化联盟学校现有人事、财务管理独立。在一体化联盟学校内统一调配使用的教师,其在原单位的人事、财务、工资(津补贴)关系和身份不变,仍按原标准享受原有的工资福利待遇,并按有关规定晋级调档;工龄、教龄及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
2.市直学校到“三区”学校支教的副校长、教师在参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和享受政府津贴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市直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审时,将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
(三)激励措施
【关键词】教师队伍 专业化建设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职业教师专业化”,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具有“偏重理论的应用,注重实践技能,实际工作操作技能培养”的特点。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随着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对职教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师专业化日益受到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下发了相关文件,为职教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校从实际出发,对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
一、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的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从24%提高到53%,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然而,随着中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职业学校的普遍扩招,职教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偏高又成为制约职教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因素。
据统计,目前中职生在校生达到2000多万,即使按照的生师比21:1的比例计算,也至少还有30多万的教师缺口,具有“理论+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缺口更大。有资料表明,职业学校有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这一比例在有的学校甚至达到96%,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匮乏。职教教师专业化现状不容乐观。
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定的、以掌握生产技术和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科学为主的教育形式。职教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教育理论,还需要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能力以及解决种种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现有在职专任教师17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1人,专业课教师124人,持有教师资格证的1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4%。“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的42.4%;学历合格率为96%。其中在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距离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标准8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三、我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容
(一)、基本思路和做法
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直接涉及到学校的整体管理,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运作,因此,采用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交互推进,互为完善、逐步深入,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青年教师职业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现状与需要,通过典型个案研究,探索职业化建设的模式,并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項培训。
2、通过查阅、整理、分析有关教师职业化建设的文献资料,形成专题性报告综述,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整体模式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探索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
探索、培训、建立三支名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研教师队伍);
在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职业化、标准化、表格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一套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与管理新模式。
具体做法包括:
1、加强教师职业化建设,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职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在道德、业务能力、工作规范等方面满足教学工作内在规律的基本要求,包括:教师要始终以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以“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学识渊博、爱岗敬业、底蕴丰厚、创造力强、充满自信”为目标,全身心地投入。
2、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标准化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标准化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工作时,做事有章法,要求教师参加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中职教学标准等制度标准的建设工作,关健在人才培养中坚决贯彻执行,力戒随意、盲目、凭经验做事,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积极推进表格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表格化主轴要求教师根据学校、专业部、教研室的教学工作目标与任务,在学期初将课程教学、专业辅导、教师工作、教研教改等任务按周制订出一份详细的计划,并将工作进程表格化,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4、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精细化建设,提升教学业绩
精细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时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对象、任务等进行细分,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主要措施包括: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构,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课程性质精心挑选教学模式;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以吸引、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5、制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制度。完善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经费投入机制,解决定期派教师到行业进行挂职经费问题。
6、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学校教学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研教师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长效机制。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1、完善职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
根据职业学校教育的要求,制定不同于普通院校教师、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职校教师专业标准,为职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目标和方向。
2、完善师资培训经费等筹措渠道。
学校建立专项基金、专项补贴和培训经费统筹措施,逐步完善财政拨款为主与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解决定期派教师到行业进行挂职经费问题。
3、严格职校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管理。
在充分了解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职校的实际状况,制订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职责,制订经费投入、培训师资选择、培训方式及效果评价等,制订优惠政策,明确企业的培训义务。
4、项目驱动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基于“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人本理念,使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研发,开展横向课题或提供技术及咨询服务,增强动手能力,追踪专业前沿,提高研究能力。
五、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坚实保障
我校创办于1960年,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在校生7150人,专任教师295人(含聘任),教师中“双师型”(含聘任)总人数比例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39%,有四个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和两个自治区级示范性校内实训基地和一个自治区级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实验实训设备总值3120万元,生均设备总值5325元;校内实习基地5个和校外实训基地16个。
学校经过50年的建设,办学已达到较大规模、社会声誉和认可度较高、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具备了雄厚的办学实力。2008年,在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和国家级重点中专复评中取得了“双优秀”的好成绩,2010年评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20强”,“全国教科研先进集体”,学校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各方面指标都达到了建设“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2012年6月4日获批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教职成厅函【2012】24号)。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水平偏低
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因此农村教师队伍大多是一些“民转公”的中老年教师,大部分人的第一学历仍以中师为主,大多数是通过函授等形式取得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知识结构方面,农村教师知识更新缓慢,教育观念陈旧、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差,甚至汉语拼音也非常不标准,与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优秀青年教师容易流失,骨干力量不稳定。在较为偏远的教学点,教师结构容易出现断层。除教师缺乏以外,在专业结构上也不合理,普遍存在所教非所学的现象。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等教师人数较多,但德育科目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这几科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往往由非专业教师代替甚至取消这些课程,因此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农村教师待遇较低
农村学校师生比普遍偏高于城区,因师生比高,教师的总体数量要比城市学校的少,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在一些农村教学点,由于学校规模小,学生少,只能采取撤并教学点的办法。教师在每周课时很多的情况下,面对的升学压力很大。农村教师的报酬、福利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很难落实。农村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的回报比城区学校教师少得多。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好国家规定的对农村、边远山区教师的津贴和补助,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标准,每月向农村教师发放农村教育岗位津贴、山区生活补助,让农村教师工资等于或高于同级的城里教师工资,让他们全心全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农村教师非常关注的职称评聘,要适当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向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城区学校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要改善偏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
2.推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队伍稳定化发展
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帮助农村小学确定符合当地教师实际情况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明确重点研究对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行动方案。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凡在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应调整出教师队伍。选聘本地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回到家乡学校任教,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动员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回原籍工作,从而有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3.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推进和落实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和校本研修工作,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师德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快速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充分调动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4.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到农村支教
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和送教下乡活动。教育部门每年挑选一批思想素质好、教学业务精湛的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送教的教师必须带一到两名“徒弟”,并作专题讲座,开公开课,随时接受农村学校的教师听课,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送教教师的作用。支教送教可在每学期利用周六时间,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里,说课、开课、评课,互相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这样的活动,又省钱、省时,受益面广,肯定会深受农村教师的欢迎。
5.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利用政策上的倾斜,提高到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的待遇,让农村教育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设立乡村优秀教师专项奖,抓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表彰奖励以及配套激励措施,对在农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在职称评聘中,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以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农村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加快制定符合农村小学校实际的岗位设置办法和竞争上岗办法,积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改变和完善农村学校的管理和用人机制,按照资格准入、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度。
总之,农村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导学育人的施展舞台,更是实现教师本人成长发展尤其是专业成长的实战阵地,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需求,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机制,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让教师在学校成长中成就自我,获得精神满足感,享受职业自豪感。要不断引导教师建立个人发展愿景,帮助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让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励自我发展。只有这样,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才不会落空。
(作者单位:1.蛟河市河南街池水九年制学校;2.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小学)
参考文献:
[1] 谢巍,周爱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1:120-122.
我国自2010年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以来,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央财政于2010年专项拨款5亿元支持启动“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标志着国家级教师培训政策的重点转向农村。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全市拥有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12 242所,专任教师23万多人,其中县镇及以下地区专任教师20.16万人,84.82%的教师集中在农村地区。[1]城乡教师队伍差异明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欠缺、动力不足、效果不佳成为影响和制约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2]
由于以往农村教师培训尚未脱离“城市本位”色彩,教师培训研究是外发式的,未能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内在需要,且往往把小学和中学教师的培训需求放在一起讨论,培训方案和农村教师实际需求出现偏离,培训实效性不强。鉴于此,本文从培训需求的角度对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正如朱旭东教授所说,任何一个培训项目都将以需求为导向,只有建立在需求认证基础上的培训目标才是科学的,培训效果才是可预期的。[3]因此,开展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研究,对于提高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以重庆师范大学承担“重庆市市级农村小学教师专项培训”和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契机,我们在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师范大学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选取农村小学教师为被试对象,编制了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来自重庆市40个区县的农村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8份,回收308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7.4%。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辅以访谈法对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现状进行调查,揭示了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培训的需求,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保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建议。本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运算,有效被试教师的特征见表1。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
从本次调查的300名农村小学教师总体情况看,特别是在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体现了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某些特征。
(1)性别比例方面,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以女性居多。抽样调查的300名有效问卷中,被调查女教师182名,占总数的60.7%;男性教师118名,占调查总数的39.3%。女性教师高出男性教师比例21个百分点。
(2)年龄结构年轻化且中级职称教师占主体。参加调查的300名教师中,86.7%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其中30岁以下的教师占35.3%。由于年轻教师居多,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中以中级职称为主,占58.7%。
(3)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已经成为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教师的最后学历依次为中师(中专)占8.7%,大专占59%,本科或者同等学力占32.3%,硕士学位获得者尚未发现。可见,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已经成为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
2. 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
(1)教师参加培训现状
第一,从参加培训的动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因占主导地位。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53.9%的农村小学教师对培训学习在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表示认同;24.7%的教师认为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仍是小学教师的迫切需要,他们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更愿意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无疑成为我们做好培训工作的有力保证。另外,仍有部分教师参加培训主要是服从学校安排和评优晋职需要,各占9.8%和11.6%。总之,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望还有待于正确引导。
第二,教师培训次数不足且培训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调查发现,18.7%的教师参加的是校级培训,65.8%的教师参加过区县组织的培训,而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教师仅占15.5%,其中参加3次以上市级培训的教师占7%,参加1~2次的占26.5%,另有66.5%的教师从没参加过类似的培训。而且培训机会也存在不均等现象,如有的学校接到上级培训任务后,由校长选派教师参加,如果某位教师承担教学工作较多,校长就会临时让别的教师替补,至于培训机会落到谁的头上存在随意性。究其原因,固然和某些学校领导在观念上缺乏对教师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但仍然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特别是省级以上的培训次数严重不足,培训机会不均等,且随意性较大。
第三,培训方案制订前缺乏培训需求调查。由于教育体制长期带有浓烈的行政色彩,培训计划的制订往往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权组织和规划,再由各培训院校制订各学科培训方案,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实施,中小学校和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培训方案的讨论,教师因而被动参与培训。访谈中,问及是否进行过培训需求调查时,80%以上的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需求调查。显然,没有充分考虑特定对象需求的培训方案,容易导致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简单陈旧,最终影响培训的质量。
第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交流。在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排序前两位,分别占52.7%和42.7%(详见表2)。培训内容要么“城市化”,要么“前沿化”,远离教师的教学实际。培训方式上,系统讲授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授课方式,且专家理论讲座设置较多,教师参与性不够。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和观摩考察的比例明显不足,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学员与培训者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第五,培训缺乏跟踪指导与管理。教师培训中的“如火如荼”往往和培训后的“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这显然有悖于国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的初衷。调查发现,教师参加培训后与培训机构、导师之间的联系较少甚至没有,在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排列第三(占40%,见表2),只有不到10%的教师和导师保持着一定联系。显然,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的交流频度远远不够,这对培训的后续实效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容易导致资源浪费,无法实现预期的社会价值。
(2)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农村教师培训机会相对较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较弱,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往往围绕平时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展开。如表3所示,教学方法和技能(占62%)、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拓展(占54.7%)、现代教育教学理念(50.7%)等需求排序前三位,这表明农村教师渴望获得所教学科知识和理念的更新,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态,迫切需要掌握相应的学科教学方法与技能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外,对通识知识的需求比例排名第七(占26%),这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对通识知识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比较注重操作层面的知识,对方法的需求比较高。实际上,对综合素质的高要求恰恰需要小学教师不断更新其通识知识,这也是由小学教师教育的独特内涵所决定的。
(3)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从表4可见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在培训形式方面的意向,由于教学观摩(74.3%)、案例分析(56.7%)和研讨交流(47.3%)具有高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形式,而传统系统讲授只占到10.7%。调查发现,培训中讲座内容容易和教学实践相脱节,因此小学教师更希望将专题讲座与观摩课、示范课充分结合起来,即按照听课、观课(一线教师的示范观摩课)评课、议课(就示范课进行案例分析和研讨交流)思课、醒课(专家就观摩课与案例教学做专题讲座)这样的顺序实施,从而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融合与互动。同时,小学教师更希望培训内容的设置应配之以相应的培训方式,若培训内容针对教学设计,培训方式应侧重于案例教学和观摩考察;若培训内容针对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培训方式应侧重于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可见,小学教师对培训方式的需求趋于多样化,且越来越注重参与性。另外,教师个人反思能力在提炼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还有待加强(该需求只占15.3%)。
(4)对培训保障条件的需求
如果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得以实施的内在因素,那么师资状况、时间安排、管理方法以及培训经费等一系列因素则是教师培训顺利进行的保障条件。因此,培训方案的出台必须考虑教师对诸多培训保障条件的需求。从表5可见,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最期望的培训师资是一线中小学教师,其次是高校教育教学专家,反映出农村教师对现场观摩一线优秀教师上课并与其进行课后交流的培训方式是相适应的。培训管理方面,89.3%的教师选择学分制管理,希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实现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培训时间方面,有近一半的教师选择视具体情况安排,20.7%的教师选择在工作日集中参加培训,并希望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工学矛盾。
四、启示与建议
要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根本,构建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建立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1.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训管理
农村教师培训是国家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重中之重,在制度建设层面,农村教师培训和国家整体教师培训存在高度一致性。因此,必须把农村教师培训放在整个教师培训制度的大环境下加以规划,具体要求有:一要规范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和培训档案管理,做到事前有需求调查、过程有反馈、结束有评估、事后有跟踪服务,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二要建立教师培训学分制度,将教师完成培训学分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探索建立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机制;三要制定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充分保证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四要实行农村教师培训项目的招投标机制,通过招投标,竞争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项目;五要强化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建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
2. 以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培训方案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是确定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就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来说,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有其自身特点与特殊需求。事实上培训方案往往具有“城市化”色彩,农村教师常被放置于和城市教师同样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素养上,无论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都鲜有差别,这样的培训无疑很难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之前要做好对特定对象的培训需求研究,将城乡差异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小学教师教育的特性纳入规划范畴,从农村小学教师内在学习需求出发,科学制订培训方案,打造适合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和特色培训模式。
3.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能力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师培训质量和效果的核心。要将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工作,加大对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如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或“重庆市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聘请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小学教师培训特点的学科专家为特聘教授,发挥专家引领作用;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优秀教师为教学骨干,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在区县内征集参训学员作为流动代表参与培训方案修订,发挥协调辅助作用,实现优质教师教育人力资源互联共享。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培训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培训者队伍,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能力。
4. 加快现代培训网络建设,创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匮乏,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制约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访谈发现,一些乡镇中心学校配备了网络服务系统,有的学校还和市区级教研网搭建了共享平台,但在乡镇以下的小学“村小”,教学设备落后,信息流通不畅,教育资源的共享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特别在培训机会和时间上向村小教师倾斜;其次要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如重庆市开展的“百校牵手”活动在探索校本教研、校本科研的一体化培训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最后要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发挥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的合力。目前,重庆市教委设有“重庆市教师研修网”,在此基础上可组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研修网”,形成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县级培训机构、乡镇片区研修基地、农村学校四级教师培训网络,构建层次化、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系。
注释: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规划“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培计划”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2010-GP-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航宇,谭凯鸣.重庆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多措施促城乡师资均衡[N].中国教育报,2009-03-03.
[2]苏婷.重庆“国培计划”重在雪中送炭[N].中国教育报, 2011-02-1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4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必须有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智慧的教师队伍。中专学历层次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具有学术性的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又不能满足幼儿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兼具的幼儿园教师呢?笔者试图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并推诸实践,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根据
1.个人实践理论
欧美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个人实践理论”,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用“个人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表述。尽管学者们使用的称谓不同,但实质还是一样的,即个人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且真正信奉的、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
有两种理论在支配着教师的思想:一种是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理论,属于公共理论;另一种是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即教师本人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真正“所采用的理论”。通过学习,“公共理论”进入教师的头脑中,教师能够叙述出来,但如果未经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教师就难以把它转换为“实践性知识”,因而它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却不能真正指导教师的行为。这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脱节的原因[1]。因此,个人实践性理论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教师对公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它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公共教育理论的同时,获得“个人实践理论”。再先进的公共理论,也只有内化为师范生的个人实践理论,才能对将来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2]。
当前,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类取向,即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2]。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教师本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进行的反思性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反思”成为目前教师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最近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要以能力为重,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然而,由于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又过于重视说、唱、画、跳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加之幼儿园的工作烦琐而具体,导致许多教师存在思维的惰性,喜欢模仿,不善于研究,因而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重心应放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促进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之上。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在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教育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培养策略如下:
1.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改革后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然要从“教”向“学”转变。为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的转变,可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互动,学、做结合。
(1)案例教学。教师选取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从案例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事件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2)模拟教学。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儿园相应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个别或分组设计活动过程,编写活动方案,然后在课堂内模拟教学,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或活动片段的模拟,最后学生反思评教。为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至少应该是1:1。
(3)课题驱动式教学。教师从当前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中提出短小精悍的若干课题,组织学生按研究兴趣分成课题小组, 结合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方法介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解决课题的各种方案,并模拟课题研究活动流程。通过课题组长阐述、同学评议、教师点评等形式使课题方案从计划到实施力图达到最优化。以课题作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研究的过程与成就感, 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竞赛、导师带动式教学等多种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
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即将教育训练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行合一,不断体验、反思,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专业教育能力。
(1)专业科研能力训练。把“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毕业论文与设计”等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观察与记录”等课程纳入专业限选课程,提高专业科研课程的地位。结合模拟试教、见习、实习、教育访谈等活动,撰写观察日记、叙事报告、毕业论文,在记录中不断分析、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等任意选修科目,强化活动方案的编写、听课、评课、说课、幼儿成长档案袋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等方面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借助微格教学,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试讲、录像、师生及小组同学间共同分析探讨、修改、再次试讲、录像、评价等过程,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讲、唱、弹、跳、画、制”等六种技能,还可以通过开展“幼儿教师六项技能大赛”“十佳教学明星大赛”等,以比赛强化学生职业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水平。
3.教育实践实习全程化
全程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4]。全程教育实践是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也是缩短师范生“由生到师”角色转换过程的需要。
学生参加全程教育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实践为主。强化学生的弹、唱、跳、画、说、操训练,严格进行过关考核。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观摩实践基地、“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活动;也可请幼儿园园长、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第二阶段:第二、三学年,以基地实践为主。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基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接触、观察幼儿,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通过观摩幼儿园的保教活动、科研活动及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等,促进学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状况;并且在第6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周,除了继续观摩、配合教师开展各项保教活动外,力争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一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试教活动;二是在最后一学年先集中实习后顶岗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实践基地,时间一个半月,实践基地幼儿园一般都是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指导会更规范。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一方面学生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眼下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7-8).
2013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为重心,以教研为中心,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以信息为支撑,以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协同运作,四大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研训、引领、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我市率先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以提高学科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为主要形式,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坚持行之有效的计划、总结审查备案制度。学年初,学校制订校本研训专项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活动内容、主要措施、主要活动安排四个部分。年末写出校本研训专项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活动内容,基本做法,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计划总结要分类归档保存。坚持校本研训年度评估制度。根据校本研训的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评估方案。评估采用综合评议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大校本研训评估结果在考核评估中的分值权重,把学校管理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师、学校、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加强制度建设,注重过程管理。今年将继续进行“校本培训先进学校”的评选。
2.精心组织好各类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3年培训计划,包括十大培训模块、52个培训项目。项目设计涉及德育研修、教育教学研修、现代化装备管理与使用、学历提升等,实现各类教育和各类人才全覆盖。
重点培训项目内容:
(1)开展“亮师表,正教风,提形象”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系列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师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好市第七届中小学主题班会课评比和年度班主任征文的评选工作。
(2)充分发挥“雉水名师工作室”作用,招收固定学员,吸收走读学员,进一步扩大影响,扩大教师受益面。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意识,建立“雉水名师工作室”考评标准,以教师受益面、人才成长率和公众认可度为主要指标。
(3)继续办好第六届市“雉水校长(园长)论坛”。加强学校管理干部职责和执行力培训,通过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
(4)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012届和2013届新教师等培训班,促进其快速成长。
(5)开展教研方式的“微革命”研究。组织中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全方位开展合作教研和横向互动与交流活动。有效实现各共同体内部在教师构成、信息资源及其活动组织方面的优势互补。定期召开共同体建设沙龙研讨活动,积极开展共同体一日开放活动。利用各种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培训,引领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6)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教育云平台)上取得突破。认真研究目前教育信息化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云的具体表现形式、县级试点单位的技术架构和瓶颈难点及对策,积极稳步启动并完成上级要求的试点工作。组织9个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校的研究工作,扩大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织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团体竞赛,充分应用智能录播系统,发挥“学校联盟”优势,进一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应用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重视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智能录播、组组通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高效融入“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
(7)扎实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化应用及研究能力。组织计算机、电教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维护培训,组织“十二五”市电教专项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开展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等管理人员专用软件使用培训。
(8)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远程教育培训。进一步办好微型课题研究网、活动教学研究网、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网和教科室网页,及时更新内容,做到新、快、准,不断扩大教育科研信息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9)深入推进读书活动。举办年度读书征文、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藏书家评比活动。举办“第四届市青年教师读书展示会”(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漂流活动、名师赠书活动)。加强读书工作的管理和考评,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做好学校教科研年度考评的组织工作,优化考评手段,运用考核杠杆,推动和促进基层学校自觉、自主地提高教科研水平。
(10)进一步做好在职教师学历进修。《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在职教师的学历进修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必须达到95%,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必须分别达到45%、65%、95%;初中、高中、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必须分别达到8%、20%、15%。各单位要认真开展“十二五”中期自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历进修机制,制定在职教师学历进修计划,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并切实做好教师学历进修权益保障工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确保至2015年各学段教师学历要求全面达标。各单位10月底前要将学历进修教师名册和相关情况报教育局人事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市中小学教职工培训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
一、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办学总体规划,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根本方向;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宗旨。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努力实现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体化。
3.坚持以教师个体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个体学习和团体培训并行,分散时间与集中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二、校本培训的目标
1.巩固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构建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新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2.养成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3.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校建构成学习型组织,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掌握新的管理、教学、评价方法和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
4.构建团结协作团队,使教师在学习中自我提升,在同伴互助下自我发展,在专家引领下自我完善。
三、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1.专家引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专家专题报告的录像,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聘请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
2.短期培训。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晚上或假日、节日部分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
(1)专题报告;
(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3)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研讨;
(4)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分析;
(5)校本课程开发等。
3.读书活动。教师读书学习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每位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学校将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读书活动交流会、报告会。
4.岗位培训。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落实教职员工的岗前学习、培训和在岗继续学习和再培训,达到熟悉、精通岗位业务目标。
5.合作学习。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的孤立无助现象。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然后集中总结,使原有的观念、方法更加完善和科学。
6.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充实知识、提升能力。
四、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
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校本培训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或指定岗位培训主讲教师或指导教师,主讲教师或指导教师由学校认定、登记、备案。处室科、年段组、教研组要提交学年、学期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和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1.校本培训的组织及其职能
(1)校长室职能:
①负责校本培训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和评价,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
②为校本培训提供课时、场所、设备、经费等保障。
③指导校本培训的实施,检查校本培训的进程,保证校本培训的质量。
(2)处室科、学科组、年段组职能:
①负责本部门校本培训的计划、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②做好本部门校本培训活动记录,收集、提交活动过程材料。
③定期汇报校本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提交相关书面材料。
(3)集体备课组职能:
①负责本备课组专题活动的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②做好活动的过程记录、资料整理、提交相关书面材料。
2.校本培训的考核管理
(1)教师校本培训情况由教研室建档,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记入教师岗位年度考核,学校将以适当的方式与程序给予认定。教师校本培训情况包括教师读书学习、群体集中学习以及专项培训等。
(2)第一次担任我校新的岗位工作(例如,第一次担任任何年级课程的教师或班主任),均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并通过学校考核、审核合格。岗位培训由指导教师或主讲教师执行。
3.校本培训的经费管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把教学视为一种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专业成长也越来越多的被关注。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我国共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居多,占80%。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我们基础教育的质量。想要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教师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性群体,其生存状态和职业发展必须被关注。
一、农村小学专业成长的困境
1、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薄弱
农村小学教师学历不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但很多教师却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够用,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工作上不积极不思进取,殊不知他们的专业知识已经陈旧,知识结构已经老化,早就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新课改的要求。也有的老师认为与城市教师相比,大家做的是一样的工作,面临着一样的挑战,承受着一样的压力,得到的报酬却大相近庭,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农村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的第一线,积攒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样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专业知识的欠缺,无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空有实践经验,没有丰富的理论作为依托,很难得到提高。
2、外出培训机会少,培训形式化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就职之前都必须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获得教师从业资格才能上岗。教师专业成长是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终身化的学习过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中专项列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农村教师数量少,一个教师往往承担着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在时间上也限制了教师的外出培训。
教师培训的形式化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培训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走过场。培训内容虽然先进,但不能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学实际,无视城乡差别。教师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理论,但是很难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只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
3、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少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教学反思、伙伴合作、行动研究、个体的学习、师生的互动团队学习、网络探索学习、校本教研活动、科研项目研究等。在农村教育环境以及硬件不足的局限下,教师专业成长往往只是简单的老师之间相互的评课、议课、说课、互相之间提些意见看法。同一学校同一层次间教师的互动,很难跳出现有的水平,达不到提高。农村小学中也鲜有学校开展科研活动,有的也很多是空架子,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活动。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1、树立教师的教育信仰和“自我更新”的意识
教育信仰是教师在工作中满怀信心、充满激情的源泉,有教育信仰的教师能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永不止步。在面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可以排除畏难情绪、避免消极影响。在工作中通过写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教学实录等来改进教学、学法,解决教学问题,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流程。当教师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他人认可的时候,自我成就感增强。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当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成为内在动机时,才能实现其根本意义上的成长。
2、改善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文化素质
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去农村进行支教,安排师范生去农村进行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采用定向培养的方法给农村小学补充新鲜血液。农村小学教师可以从新教师身上获得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新教师也可以从老教师身上取经,实现共同成长。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也可以减轻他们的教学负担。
3、丰富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开拓农村小学教师的视野,普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意义、途径与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加强城乡教学间的交流,区域内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农村小学也已经有了电脑等设备,构建网络交流平台,鼓励教师通过远程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自己的学历水平,利用网络资源,如下载课件,教案和课堂实录等。
4、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保证其工资水平与当地区域发展水平相匹配,完善住房和养老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留的住老师、留得下优秀老师。教育部门应对农村小学教师编制进行调整,增加在编老师的数量或实行全员在编制、岗位责任制,对不能胜任其本职工作的老师,可进行转岗或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