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身学习教育

自身学习教育

时间:2023-06-01 09:4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身学习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身学习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80

1电大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中,终身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受到极大地重视,也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电大开放教育有力贯彻了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充分吸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营造个性化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化的社会,成就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关键路径。现代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应当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其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而电大开放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征正切合了这一教育思想。电大开放教育中,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远程开放的虚拟教育环境下,遵循教师的远程指导,借助多媒体及信息传输技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意识地计划、选择、设计、控制并评价其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当前,电大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凸显出诸多弊端及问题。首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为淡薄,对电大开放教育及自主学习的认识不足,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习惯于被动式地学习,面对教育中心的转移及角色的转换感到极为茫然,对教师依赖性较强,不愿意自主安排学习。其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内在动力不强,很多电大开放教育中的学习者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全职人员,他们参加学习的目的在于文凭、学历,其学习动机具有较大的功利性,而很少学习者是真正对学习及课程本身感兴趣的,加之学习本身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往往使一些浮躁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再次,学习者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电大开放教育的入学门槛较低,学习者的知识基础、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大多学学习者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参与学习后新旧知识衔接困难,且一些年龄偏大的学习者因多年不曾接触专业学习,学识生疏,自主学习吃力。此外,电大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还存在着学习者自主学习时间不足,自主学习策略不够有效,校方对学习的监控及指导力度不够,教学脱节,师生互动交流不足,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弊端。在师生时空分离状态下的电大开放教育中,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是促进电大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电大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相关策略

2.1转变观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理念大相径庭的新型教育模式,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成长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电大学生仍旧习惯传统的被动地位,自主学习意识不高,不利于电大开放教育的有效开展。电大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身教育思想观念,扩展自身学识水平,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使自身成为学习者的导师,将传统的教学改变为导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环境。其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给学生详细介绍电大开放教育的性质、特点及其新的教学模式,并就学习辅助工具的利用进行系统培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以持久的内在需求支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兴趣等特点,为学生专业的选择及课程的设定提供指导,并引导学生拟定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使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以此提升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改进思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电大开放教育教师应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身实际,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并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媒体、手段及学习内容,拟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使用学习资源。其次,就各类教学媒体资源的使用方法进行相关培训,给其介绍获取教学媒体资源的手段及途径,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并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再次,强化对文字教材的学法指导,文字教材仍旧在现代电大开放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说明性、系统性等特点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不同文字教材进行通读、精读、提问、发现、比较、练习等,掌握这些不同学习方法,并在学生的复习阶段,紧扣考试刚要,指导学生运用核心扩展法、专题法、前后串联法、图示法等多种复习方法进行复习。此外,针对学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广泛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状况,并将其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在学生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安排较为重要的辅导课,尽量为学生时间的合理利用提供便利,同时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3加大监督,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不受时间及空间上的局限性,教与学、师与生、教与管均是时空分离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教学管理,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调控,而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普遍不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师加大监督调控,以强势的外部力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跟踪调查制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加以充分了解,将其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参考指标之一,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其及时有效的帮助及指导。其次,完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考核制度。根据电大开放教育的特点及学生实际,将学生的面授辅导课情况、专题学习、读书笔记、小组学习、网上学习、个人学习计划等内容纳入考核及评价的范围,凸显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及考核的客观性、全面性及多元性,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并完善自身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善实.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与内容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

第2篇

关键词:终身学习;职校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48-04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是人们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的重要理念之一。党的十六大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元的知识社会中,教师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力资源,肩负着促进学习型社会建构的重要责任,必须树立强烈而自觉的终身学习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积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一、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是职校教师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同志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提供多样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为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以终身学习作为支撑自己人生发展的力量源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穷尽一生来践行这个理念。

1.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代教育的目标不再是教会学生是什么,而是要求通过教育激发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展望21世纪的建议》(1999)中指出:“作为终身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职业技术教育,……将成为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际公民等诸多目标的有效工具。”“……要使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能为满足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满足社会上个人的需要和开发个人的潜能。”可见,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和机会,培养更多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适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因而职校教师必须以提高自身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为出发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全面提高。既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要学习时政精神,掌握大局和方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书育人息息相关的知识,努力把握当代职业教育的脉搏,力求事半功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职校教师动手能力较差、被动学习等现象仍很普遍,成为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专业能力无法适应教育教学需求。由于大学教育的局限性,部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理论基础较强,却缺乏动手能力,教学中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及指导,成为困扰职校年轻教师、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部分老教师虽能胜任教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无法跟上设备、技术的更新速度。因此,职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应努力追赶专业发展的步伐,多实践多锻炼,提高动手能力,适应教育教学需求。

(2)重文凭、轻知识的观念仍然严重。有的职校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在初始阶段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学历及知识储备基本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但随着社会、学校对职校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得不进行第二学历或继续教育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导致追求文凭的盲目,重文凭而轻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性就是知识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只有持久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质素、更新知识。

知识是教师的从业资本。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持续的动态过程,是为了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行为。职校教师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适应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形势要求职校教师必须主动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的新理念、破解新问题,通过学习持续不断地更新、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时用时新。称职的职校教师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永远不够用,必须一刻不停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使自己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胜任本职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已经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时期,培养大批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并能不断自我完善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职校教师的必须面对的责任与挑战。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结果。终身学习,应当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行为或生活方式”。据有关专家分析:农业经济时代的人们只需要7至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过后40年工作生活;工业经济时代的人们,受教育的时间延伸为5至22岁;而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够延续和提高创造社会价值的可能。

职校教师必须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职业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职校教师则是这个阵地上的生力军,这就要求职校教师必须紧跟知识的发展速度,担负起促进知识更新的使命。只有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成为富有创造才能的终身学习者。职校教师的学习不同于泛泛的一般学习,而是基于一个教育者的学习,是为“育人”,学习必须“得法”,应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换,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断改善个人教学的认知、技巧与态度。要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积极调整转换自身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职校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也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和要求。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职校教师要保持领先性,自身首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提高素养,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特点就是以自身的品德、人格来影响被教育者的品德和人格。因此,职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在需求,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做不断成长的学习型教师;其次,要用心学习、潜心研究,通过深入有效的教育科研,激发教育智慧,提高教学艺术,做善于思考的研究型教师;再次,要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并学会积累,不断扩充课程资源和知识面,促进教学相长,做学识渊博的专家型教师。

二、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社会人才的紧缺,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职校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一名合格的职校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

1.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是胜任职校教师工作的基本要素。没有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精湛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职校教师的学习活动要针对自己的专业来进行。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学习,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目前,职校教师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学历或职称评定,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原有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不断提高,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渊博的学科知识。职校教师要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实践学习。认真研究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跟上时展。

2.重视专业的实践意义。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但事实上,职校教师培训往往将培训内容局限在公共知识,缺乏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重视,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不够,这是教师培训的一个方向性失误。这样的培训不仅不能促使教师形成丰富的个人理论,反而容易在实际教学中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科学”的中心,因而教师要重视对自己实践的总结,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个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重视专业领域发展的新动态。教师有必要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理论、科技成果。虽然有些新的成果并不需要立即应用到教学中去,但对于职校教师来说,必须及时掌握,因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面对的不是单纯的学生,而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人”,甚至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准员工,及时掌握相关动态和发展成果,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加深对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并结合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日常教学中轻松驾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广泛学习,促进职校教师的多元化成长

完善的专业学科知识,能够帮助职校教师胜任本学科、本专业教学,而多元知识储备则能够为教学和教师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现代职业教育中,职校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

1.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成长,要使“受教育者终身求知进取,终身追求新的价值观与态度,并终身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因此,职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疏导能力,针对不同情况的培训对象,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学习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职校教师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心理需求,研究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气质,加强个案研究,因材施教,切实使学生在职业学习与培训中得到提高。

2.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职校教师有必要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并争取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的变化不容忽视,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已经非常广泛。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技术特有的趣味性、直观性,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帮助师生共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优势非常明显。因此,职校教师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要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利用信息学习,开阔视野、提升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更新,为做好职业教育工作储备足够的知识。

3.不断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当代职校教师要深刻认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①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学习职业教育改革的有关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②自觉加强动手能力实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利用现有条件多实践、多锻炼,促进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③积极争取参与专业学习的机会,主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切实解决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④积极开展同伴互助,主动与同行进行专业对话,学习专业经验,并向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学习,拓宽专业视野,取长补短,实现多元化成长。

总之,职校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学习应该是职校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永恒主题。职校教师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和驾驭能力,以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何贤娟.教师专业化教育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4).

[3]周小山,严先元.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4]苏斌.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基石[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2).

[5],姜勇.教师个人理论与教师专业成长[J].全球教育展望,2004,(8).

第3篇

校本研修是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式,它的制定和实施理念更加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特制定此次校本研修个人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研修,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自身教师的'专业化,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不断学习课程标准,提高个人专业素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3、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三、研修内容

1、认真研读教育教学专著,写好个人读后感。

2、学习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教;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3、课前精心备课,认真上好课,课后及时进行小结、反思。

4、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认真写好教学设计。

5、认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6、认真参加“教研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在培训学习中所得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7、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准不足之处,写好教学反思和案例,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

8、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标、及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策略,课堂教学技巧等,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政治业务学习不放松,勤学多记。

2、坚持备好课、上好课。

3、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努力做“学习型”教师。

4、积极参加网络教研,高标准严要求完善自我。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 游戏 重要性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8-02

近些年来,在很多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游戏教学的理念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深入和提及,游戏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我国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观念,把游戏教学的观念应用在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符合我国小学生身体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而且还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进而能够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爱上体育项目,增强小学生体育锻炼,使得小学生能够真正提升其身体素质,在这一过程之中,能够更好的通过进行体育锻炼来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以及精神。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具有重要性,比如说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锻炼小学生的组织性以及纪律性,更好的对小学生人际交往以及沟通能力进行培养,最终能够促进小学生实现自身的全方位以及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条件是事物的外因,根据是事物的内因,外因主要通过内因起到作用,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十分重要的内在动力以及内在原因,学习兴趣越浓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果就更好,同样更加能够达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一名小学生对自身所想要学习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时,这名学生并不会将学习看成一项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是将学习看成是一种自己需要了解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因此,学生就会从自己内心之中产生积极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身学习领域中以及学习过程中,大大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主动性,学生会产生一种积极以及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深入学习,进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主要根据游戏自身竞赛性的特征,游戏自身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加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十分轻松自在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在自身游戏过程中情不自禁的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最终学生就会将体育作为一种兴趣,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之中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

二、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将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游戏自身具有内容多样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自身具有竞赛性特征,这也就对小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自身精神素质同样提出要求。在小学生游戏过程中,学生想要玩得更好,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开动自己的脑筋,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来使自己的成绩比别人更好,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小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

三、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师可以在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更多东西和知识,使学生能够取得全方位进步,比如说,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或者适时的补充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通过进行游戏来营造出一个相对积极以及轻松的环境,借这一个环境来将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传授,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比平日更加容易对这些知识进行接受,并且能够全面的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

在实施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出十分难得的品质,比如说顽强品质、勇敢品质、坚持品质、积极向上品质、不畏惧困难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等等,在实施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使小学生更好适应自身的群体写作,学生就会慢慢的学会应该怎么样与其他人交往,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教会学生听从指挥,团结合作。通过在游戏过程中所发生的小插曲以及小故事,体育教师能够将这些作为一个引子或者是实例来为学生讲解一个正确思想,进而使得小学生自身从小就开始培养出一个好的思想,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结合发生事情来为小学生实施教育,教师要注重生动和具体,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对知识以及体育项目进行更好的理解,再加上有实例作为讲解,比起过去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学有了很大进步和很好的效果。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对于当今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体育的习惯,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并且能够感受到游戏的有趣以及轻松,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以及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这四个方面对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实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俞云燕,杨莉敏.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注意点[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02).

[2] 刘勇. 小学体育课堂创设情境游戏法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浅谈[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19).

第5篇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德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素养深刻影响着自身未来的发展。所谓德育是指:在教育阶段进行一定的素质与品德教育,进而影响个人行为的过程。

 

一、中专语文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专生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对于社会的认知尚不成熟,排斥教师与家长给予的引导。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弱,跟风、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对中专生进行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这就指出,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与文字的教学,同时还要注意文化的传播与指导。而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成为中专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根据中专生自身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的特色,让德育教育成为中专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中专语文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由于语文课程的特色,使得语文教学变得随意自然,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此特点,中专生在语文课堂上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缺乏教学的激情,致使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无法开展。随着新课改教育的深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而目前,对于中专生的德育教育收效甚微,学生缺乏积极参加学校德育教育的意识,所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专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教师对于德育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但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三、中专语文教学中缺乏德育教育的原因

 

1.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理解不深刻

 

学生处于叛逆期,对于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具有排斥心理。在中专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中专生采取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其次,中专生对于德育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将德育与教育结合起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对德育的教育理解不深刻,致使中专生本身产生了对知识的辨别吸收,在课堂上,自主删除了德育的教育部分。

 

2.教师教学缺乏德育教育

 

中专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耐心。另外,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只注重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品格素质方面的教育。中专语文教师对德育教育认为是一种教学额外的教育。所以,教师本身不重视德育教育,没有将德育与教育联系起来,采取了避之不提的态度。此外,语文的教学是对中专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科目,而中专语文老师忽略了语文教育对中专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造成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常常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学校无法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现代中专学校的竞争力,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所以,中专学校注重学生自身专业科目的学习及成绩,对于学生本身的德育教育莫不关心。学校为了完成教育部给予的教学任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于中专生的德育教育,致使学校无法营造和谐的德育教育环境。

 

四、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措施

 

1.加深中专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

 

中专生因为处于叛逆期,对教师及家长的引导具有排斥心理,所以作为家长及教师,要时刻注意中专生的心理变化,通过语文课程中语言文字的教育,进一步改善中专生对于德育教育的态度,使中专生逐步接受教师及家长的引导。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文化,认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内在魅力,进一步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自身修养,加深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素质,使中专生自身的综合实力产生质的飞跃。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快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德育与教育结合

 

语文的教学是在传授语言文字基础上对我国的文化进行传播,所以,语文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中专生的德育教育。中专生通过学习语文等有关的科目,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中专生不仅可以学习我国的语言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加自身的阅历,了解我国不一样的文化,提升自身的内在涵养。所以,中专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参加德育教育。

 

此外,中专语文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营造课堂氛围,使中专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对作者进行简要的介绍,进一步对中专生进行爱国教育,使中专生本身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另外,教师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变换授课风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己亥杂诗》一文时,可以与《病梅馆记》相结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文章写作的特点,讲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3.重视中专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塑造健康人格的地方,所以,作为中专类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对中专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中专生属于特殊的一类学生,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很肤浅,但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所以中专类院校在完成教育部门给予的任务外,还要注重对中专生的德育教育。这就要求中专类院校增大教学安排中德育教育的时间比例,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时时刻刻都可以学习我国的文化,同时进行自身的品德学习,增强自身的品质素养,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中专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全能型人才,满足国家需要。

 

五、总结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我国对于中专生的德育教育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对于中专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语文文字的教学,还要注重对中专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使中专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中专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建立健全的人格。通过对中专生的德育教育,使中专生成为全能型优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

第6篇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主动学习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主动性、独立性、适应性、自学性,在学习中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准确了解自身实力,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调整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女里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自主的学习知识、技能,自主性学习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能力、心态的学习,在处理事务上形成适应自身的处理方式,主要表现在学习主体在学习中能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过程有自我控制能力,及时自我调节,对学习成果有准确的评定,并且在出现问题是能够自我扑救,这就是自主性学习[2]。

2自主性学习对高中音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教育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发挥自主性学习对高中音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扩散学习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性学习能过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运用不同方式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高中音乐教育环境,自主性学习在音乐教育中的优势在于能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自组学习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中有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自主性学习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3.1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煽动班级氛围,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避免是学生出现厌倦的情绪,在音乐课讲授前,要做好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善于应用类比、设下悬念等开场方法,说明讲课内容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消除盲目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学习是愉快的、轻松的,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3.2灵活的转换学习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体现在高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要求高中教育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既要提高能力又要提高素质,高中教育有多门学科,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高中音乐教育方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灵活的转换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应不同性格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老师要积极的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能准确的定位,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老师不能通过主观的判断就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全盘否定,要积极的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跟深层次的探索,灵活的转变学习方法是高中音乐教育的的重要方法。

3.3掌握熟练的教学技术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现代的教育设施中,课堂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改善了教学条件,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展了知识面,教学中知识的传递方式不再单一化,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形象的表达,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要掌握熟练的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方案,通过不同形式的信息载体进行教学,有效的利用动画、音乐、图片等信息载体形象的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音乐学习效果的目的。

4高中音乐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措施

4.1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高中音乐教育模式是从动式的教学,从动式教学到自动性教学是教育方法的重大跨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达到听课中有的放矢,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学习倾向和教学需求。

4.2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

扩大教学信息传递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蕴含量,通过扩展课堂知识的教学范围,提高学生自主查阅书籍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学习,教师要努力掌握信息传递方式方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积极应用,将其传递形式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信息中。对于音乐课中学生难以短时间理解抽象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转变信息传递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通过类比或者动画的形式转变为具象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信息的传递方式不同,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呈现的效果不同,所表达信息的质量也不同。

4.3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团队合作是体现自身优势的有效途径,只有有效的团队合作才能到达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提高学习学习效果。

5结语

第7篇

一、赏识教育的依据

1.层次需要

心理学家曾提出,基本需要和高级需要是人类心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与归属以及自尊需要;而高级需要包括认知、审美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若人类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不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是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行为,如果受教育者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尊重,就会丧失信心,失去认真学习的动力,而适当的肯定和赞扬,能使受教育者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期望效应

得到赏识和尊重是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当获得他人的肯定和重视时,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都能得到提高,从而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信任和关爱,能适当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达到教育者期待的目标。

3.自我效能

行为的结果会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受教育者在学习中遇到挫折会影响其自我效能的形成,尤其是失败后受到的责备和嘲讽,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情绪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使其产生自卑感,进而变得厌恶甚至排斥学习。相反,适当的宽容和鼓励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受挫力,使其遇到困难和失败都能够迎难而上。

二、赏识教育在职高英语中的现状和影响

1.职高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看来,许多职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授课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常常忽略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英语教学在职高教学中得不到重视。而且随着高中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方向,缺乏自信和学习的热情,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知识词汇量较大,知识点较多,但应用又非常灵活。如此一来,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自然很难掌握其知识点,造成职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

2.赏识教育的影响力

在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基础偏弱的学生课堂表现较差,表达不流利或发音不准时,会引来同学的嘲讽,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极大的打击,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相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困难,适时地鼓励学生,能促使学生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教育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完成相应程度的学习任务,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激发学习的内动力。

三、赏识教育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

赏识教育包含双重目标。一重是教育者的目标,另一重是受教育者的目标。教育者的目标是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手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大情感的投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完善教学效果。而受教育者的目标是努力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动力,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2.改善教学方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相对枯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学习成绩自然很难得到提高。从古至今,我国都提倡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高低,制定不同的英语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课堂教学为主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正面接触的主要途径,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职高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缺乏自信,致使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情景教学法在职高英语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其设置的内容使课堂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客观地评价学生

第8篇

一、开放教育与开放教育学习者

(一)开放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开放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教育家PaulLengrand所提倡的终身教育思想,它原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类追求教育完美的一种理想,即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是对教育对象的开放,也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自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截止目前,全世界直接以“开放大学(OpenUniversity)”命名的学校已有近60所。从起源来看,开放大学多是为了扩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创办,其理念表现为学习对象的开放、学习地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和思想的开放。从本质来看,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利用远程教育技术,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的新型大学。

(二)开放教育学习者特点

开放教育的学习者与正规普通教育中的学生有很多不同点,从年龄上讲一般为成年人,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有自己的职业,承担着社会和家庭双重角色,压力相对较大;学习活动主要在业余时间开展,要克服工学矛盾等问题进行学习,需要更为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许多人还面临基础差、计算机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以学习自主性为切入点,寻找解决开放教育学习者先天和后天不足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概述

(一)自主性与学习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素质的基本内核,它包括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一个自主的人必须具有自我理解、推理、思考和独立选择的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性判断,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成为自己。学习自主性主要是指学习者能够在学习方面充分发挥自主性,对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学习自主性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二)自主性对开放教育学习者的作用

一是自主性的培养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意义,进而端正学习动机;二是自主性能够帮助学习者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和精力;三是自主性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四是自主性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从而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

三、开放教育学习者自主性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习动机不够明确

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的动力一般有三类:一是利益驱动型,为了谋取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待遇而学习;二是自身危机型,因为自身存在某种知识方面的缺陷影响到个人发展,而不得不学习;三是知识驱动型,真正为获得知识,提升自身而学习。前两种动机直接影响到学习者自主性的形成与发挥。

(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开放教育强调“宽进严出”,在招生时对入学者年龄、职业、基础等方面的限制较少,但有些专业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在入学前的基础较差,且并未在思想做好攻坚克难的准备,就会直接导致由于跟不上课程进度的情况,继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自主性的培养和发挥。

(三)学习条件无法保障

工学矛盾突出是影响学生自主性养成的重要因素。开放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在职人员,他们能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使得加班、出差、外派成为不少学生工作的一部分,这直接导致面授课无法参加,网上学习的时间也得不到保障,这也是影响学生自主性形成的一个原因。

(四)职业背景与所学专业不相符

这主要涉及到学习者的专业与实际工作需求一致性问题。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一般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工作服务,但如果有些学习者报读的专业和自身的职业背景不相符,只是为了获得文凭而进行学习,就会因为对该专业缺乏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影响到自主性的发挥。基于上述原因可知,开放教育学习者在学习动机、自身基础、学习条件、职业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劣势,因此,要有针对性地从提高开放教育学习者自主性方面寻找化解这些劣势的方法。

四、培养开放教育学习者自主性的对策研究

(一)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心理学理论中,“知”指的是认知、观念;“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行”指的是行为。开放教育学习者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稳定性较强,懂得合理的节制,因此更容易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但由于性格气质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往往会出现某个方面的欠缺和缺失,这就需要开放教育工作者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观察,发现其在各方面上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二)注重元认知培养

元认知(Met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个人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与学习自主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者只有具有元认知能力,才能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所以特别要注重对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元认知培养,使教学和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关注群体自主性

学习群体在开放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学习时间与学习条件的限制,很多远程教育学习者无法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随时可以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想到求助于自己所在的学习群体。因此,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同时培养群体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习者所在的群体具有群体自主性,才能够影响和感召其中的个体进一步形成和发挥自身的自主性。

(四)提升教育者的自主性

开放教育的教育者包括教师和班级辅导员,教师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上;班级辅导员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管理方法、管理效果进行总结,进而实现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管理。只有教育者提高了其工作的自主性,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到学习者自主性的养成,也才能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

(五)提高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9篇

一、教育网络化概述

教育网络化即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原来的传统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网络为主的学习模式。教育网络化是实施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交流性成为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网络化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网络将自己学习的主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进行明确。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内容确定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将学习方式再进行明确,在网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网络化的交流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交流性,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学习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正确决定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之后,出现疑惑可以根据网络将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知识的补充,在不断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教育心理学问题

(一)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认知问题

在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范围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其重点研究内容。其实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对于学习形成的某种规律是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生变化[1]。教育网络化在网络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性的,当然要求学生长时间对其保持注意力如果只是依靠网络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知识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其更具有立体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加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然而一些相对系统的文科知识内容在表达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育网络化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同时,是根据相关知识结构进行评价的,但是学生在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更加立体的,相对机械化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将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学生进行误导。以此学生在进行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学习是存在一定的出入的,将此现象进行改善其重点就是要将教育网络化更加现实。尤其是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针对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实行了教育网络化之后,学生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从环境上失去了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条件,是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机械化[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更加需要心灵上情感的交流,如果长时间网络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流,没有与同伴的情感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网络中进行匿名的交流,很容易导致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下降,与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形成对比,学生容易形成网络性的多重人格,甚至将网络生活中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长此以往,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教育下,不仅心理健康上容易出现一定问题,对身体健康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教学,在家庭环境下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教育网络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情感教育主要是来源于家庭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行为的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偶像。因此家长不仅要对学生的生活负责任,也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发展。学生家庭环境的构成以及家长的职业、文化学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对其进行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的结合,是对学生成长过程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不单要靠科学技术,更需要较高的人文环境,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和道德水平,大学生能否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兴衰。在以往中小学教育中,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会将知识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致使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自身的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不匹配,造成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将其融入各种文化、社会实践课程中,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学习,改变人文素质短板现状,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1.2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角色

教师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主要充当两个角色: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教师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教育者,始终在担任着引导者的身份,但此时的教师,不仅要从知识教授的层面引导大学生掌握高校课程知识,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和提升人文素质。其次,教师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也是一名监督者。在人文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出现偏差,或者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承担其监督者的身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把握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2体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

2.1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多是由体校毕业,在体育方面具有极强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者担任。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在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从而表造成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缺失或不完善。

2.2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因素

体育课程中,通常以达到训练时长、完成考核标准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在制定教学方针上,就会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中,耗费最大的不是脑力而是体力,体力消耗让学生难以维持更好的思维方式,致使其对事物的认识变得更加片面化,无法从课程学习本身,领略到教师在其中融入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自身问题的影响,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

2.3学生以及教师的认识深度因素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体育训练上,轻视体育课程中人文素质的教育,认识深度较为浅薄,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造素质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3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途径

3.1体育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对象,应在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要充当榜样。高校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更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对象。同时,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体育教师,更能够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从而有力地推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2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人文素质教育中没有考试,也没有比赛,缺少一个客观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就让大学生难以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本质,更难以体会到人文素质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让大学生能够真正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整体的高校教育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自身的认识,向学生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3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其实是存在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只是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应基于科学的体育课程,尽可能地将人文素质具象化,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例如,体育课程中可以模拟体育竞技形式,在比赛中穿插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互帮互助的有爱精神等课程内容,适当转移学生对名词的注意力,让其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体育学习中,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升固然重要,但只有拥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才是真正的冠军,才能够在人生中留下宝贵的东西。

第11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社会资本;信息化

远程教育的发展反映了学习型社会及信息化时代对职工教育的新起点,也是推动职工教育大众化及知识积累和学历再提升的有效办法,同时又是职工树立终身学习和创造学习型社会的共识。远程教育给职工学习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只要轻轻敲击键盘,职工便可跨越时空,了解全国及全世界各学校教学情况,为职工再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可见远程教育是增强职工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将以崭新的学习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使邻近高校范围内区域者受益,开放的教室、活动室等场所都成为向人们宣传高校文化,促进高校与普通民众交流的途径”[1]。从而在学习实践中强化自身素质再提高,促使全体职工树立终身学习永恒的追求,使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职工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工作扎实、开拓进取、办事效率高和团结协调的干群队伍,促使整个队伍结构专业素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

一、进一步推动林区职工队伍建设必须在学习创新机制上下工夫

利用远程教育信息化手段消除区域间的误差,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将其扎根于林区中,更科学的发展,遵循人类自身进化的路线进行。今天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正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与智力的又一突破和创新。网络远程教育、多媒体课程成为新的教学培训手段,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各地,使职工以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体会开放式学习的优势,又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学习提高活动的动机和原则建立在千方百计地调动自我学习管理的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中,又要把学习提高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放在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中,加大岗位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为广大职工提供知识更新和专业创新的机会中,使之成为新时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远程教育的发展使职工学习教育工作模式由传统形式向信息化科技型转变

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全体工作者奋斗的方向与发展的目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事业的机遇和挑战,使我们的广大工作者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充满着科学的手段和崭新的创意,特别是强化职工自身素质中都把科技强国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又把自身学习从传统的学习模式向以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为平台的现代学习模式转变。所以要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远程教育体系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理念下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在全球教育中呈现出优质的资源共享趋势,加深对远程教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化教育发展的情况,引进新的教育思想,与世界同步是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也就是开放教学,开放学习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学习,即向学习者开放所有学习机会,充分满足每个学习者的个别需要,因此,“开放教学”能够真正做到对人本认同,真正做到教育社会化、终身化和教育民主化,使广大职工在自我学习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何时何地都能够接受教育,真正提高自我素质,实现整体素质转变,不断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远程教育与职工教育整合是职工自身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远程教育是适应新时期职工队伍建设时代对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倡导构建和应用这种学习模式,以一种知识共享的资源来引导职工学习的方式,真正形成广大职工具有特殊思维方式与自我工作的规律和性质相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有效的网络学习方法,加强对职工进行系统化教育,完善现有学习制度,健全职工教育学习制度。首先,加强对职工的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在远程教育中下工夫,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学习方式结合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其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化中完成,逐步形成工作的需要。其次,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传送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自我学习资源,有利于激发职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再次,各单位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功能,创建工作与现实问题的情境,引导职工创造性的能力形成,同时也为职工创新思维提供智慧的灵感,时刻以网络启迪和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在工作活动中再现。笔者认为一要领导对远程教育培养职工素质工作十分重视,把素质教育与网络教育有机整合,以此促进职工的素质再提高,更好服务社会。二要树立人才是各项工作的根本,远程教育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服务与支撑,各级部门要聘用具有网络教育信息化的专门人才,以此引导职工更好利用这种资源为我所用。三是统一建立网络教育信息库,并借鉴外地经验,为各学科各种类型教学模式建立基础,并采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整合整体智慧资源,让教师的备课避免不必要的重复”[2]。时刻把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制做课件,完成个别化学习工作的需要。从而使网络远程教育、多媒体课程成为新的职工培训手段,真正使培训职工的能力,创造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得以落实。真正体现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反映了学习型社会及信息化时代职工教育的新起点,也是推动职工教育大众化及知识积累和学历再提升的有效办法,同时又是职工终身学习和创造学习型社会的途径。可见,多媒体教学培训有着传统教学培训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职工培训中尤其显示独特的作用和效果,远程教育将以崭新的学习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慧君. 高校社会资本功能及其实现

[J].成人教育,2009,(11):47-48.

[2]修其丽.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个人品质;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87-02

在教学的过程中,那些凡是对于受教育者在知识思想技能以及品德方面起到了教育影响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1]。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需要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教师个人品质是这些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它不仅影响了教育者自身的发展与受教育者,还影响到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好坏。

一、教师个人品质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发展

教师个人品质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方面等所具有的能够吸引人的力量。它是个人情感、言行举止和工作能力的集合[2]。这些品质表现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对于教育者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它主要体现在能够激发教育者的工作热情从而能够进行创造性教学研究。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用自己独有的情感气质和言谈举止去打动学生,充分利用自身情感魅力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师也因为自身的品质而与学生之间产生真挚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创新推动了教育者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从而发展了教育者自身。

二、教师个人品质影响受教育者

教师个人品质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的言行举止和个人气质来实现的。从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角度来看,每个教过他的教师都对他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育者们的行为作风也是受教育者常常模仿的对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着什么样的学生[3]。

一个具有良好个人品质的教师往往能够基于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或者富有生动性和风趣性的事例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与水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具体的接受知识。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品质影响着教育者对于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进而影响到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掌握应用[4]。

三、教师个人品质影响教学活动整个进程

在课程设计上,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教育者往往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来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和难易程度。这有利于课程目的与目标的实现。对于材料的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来确定主题并选择组织材料。学生也能根据这一材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5]。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实施阶段中,教师是全局的把握掌控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后续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在心理准备阶段中,教师首先要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那些具有较高个人素质的教育者他们在选择问题上则会基于学习的起点,激活了学生存储于头脑中的知识链;同时,这些问题还有着学习目标针对性的特点,不仅能够触发学生的思维运作,还能够有效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另外,一个真正能够关心学生的好教师在提出问题并做出相应解答之后是不会认为问题就此结束的。学生已有的经验结构决定了回答问题时不会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走,回答的结果也不尽完美。这样的教育者除了关注问题的编制设计以外还关注提问后的探询设计,通过后续对学生的一系列“追问”来修正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致偏离。只有保证起始状态下学生学习轨道的正确方向才能为后续学习进程提供支持。

在感知理解知识过程中。具有较高品质的教育者能够借助一系列风趣幽默或广博的知识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同时也能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能直接获得感性经验。另外,教育者也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结合。将学生的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统一起来,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评价阶段。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制定都以学生为本,既不会难度太高引发学生厌恶情绪,也不会因为难度过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6]。除此之外,具有优良个人品质的教育者往往都有一种大评价的观念,即在教学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关注学生的反应以及精神状态,这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调整。这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方式[7]。

四、教师个人品质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创造

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员工对组织环境的感知与评价,反映了组织特征对个体和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程度。而课堂心理氛围则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的感知与评价,是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心理背景,它是学生心理活动与学习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评价,进而制约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罗杰斯曾经指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积极健康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率。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往往能够运用自身的魅力与性格特质来影响学生,进而构建出一个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这有助于其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创建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过程中,这些教育者首先能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发挥着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关心热爱学生,从细节着手关注学生。学生也因为教师的这种细心呵护而备受感动,进而尊重依赖教师。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为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们运用精彩的讲授、丰富生动的事例、浅显平实的语言来传授知识。这其实也是教师个人品质的一种体现,因为它直接反映了教育者自身知识丰富与否、教学经验的多少、是否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教学艺术的高低等等。这些素质表现程度的多少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教学思想与语言表达,还影响着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影响着学生能否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态度,进而决定能否创设一种高效优秀的课堂心理氛围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导引阶段,教师能够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或者轶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学生被老师的介绍所吸引,从一开始就对教师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讲授教材中经典的事例,更能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当下现实将新颖富有趣味性的事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不断维持着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也会因为这种从实际出发的讲授方式而与教育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活跃的心理状态,进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具有较高个人品质的教育者除了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他们也以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双方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教育者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情感状态传递到受教育者中去,产生一定的共鸣作用,感染打动了他们,使受教育者拥有了一种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和对教师的欣赏,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这样的情感交流过程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便形成了[8]。

五、教师个人品质在教学法中的具体表现:以讲授法为例

在知识导入阶段,教育者通过介绍新颖的却又与本课相关的事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而在接下来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采取直接与间接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大量富有创新性的事例呈献给大家,让学生接受到大量感性认识;同时又用生动化、思辨化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将已获得的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概念[9]。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用合乎学生特征的一系列手段来讲授知识,更是通过自身人格魅力的显现来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而在最后的评价阶段,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来合理设置评价标准与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检测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而不至于产生反感。教师也会通过评价来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进行调整。

六、总结

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个人品质是影响教育者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方面。如何利用个人魅力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与课堂心理氛围,如何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教学目标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

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他自身所具有的品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对教学活动的进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还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0]。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优秀品质的培养,以高尚的人格情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材料组织的新颖化与科学化,课堂讲授的形象生动化与思辨化,教学评价中的具体化与实际化。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而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效率,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崔伟峰,严波,夏军.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31).

[3]侯永久.教师个人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J].警官教育论坛,2004(10).

[4]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6]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王国猛,郑全全.心理授权,心理氛围与工作绩效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2):

[8]孙艳梅.浅谈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J].成功,2011(9).

[9]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64-72.

[10]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