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1 09:4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注重形式,教学目标虚化,学生思维训练不足。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顾此失彼。比如,为了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形式各样的活动。但由于活动没有主次之分,学生常常浅尝辄止,疲于应付。

2.教学设计结构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教学设计的结构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教学设计结构松散将冲淡教学重点,使学生没有办法把握一节课的主旨。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载体,因此,对教学重点的淡化将直接导致学生思维训练不到位。

3.教学设计坡度过大,教学难点无法突破,学生思维无法实现跨越。教学难点是学生的思维需要引领、疏通之处。教学设计坡度过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需要引领之处得不到引领,在需要疏通之处无法疏通,教学难点无法突破。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呈现方式过于抽象或概括,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安排过于笼统,缺少阶梯式的引导,学生无所适从;第三,练习设计缺少层次,基础性练习过于薄弱,综合性练习出现过早,难度过大。

二、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

1.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设置有效的数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从《平移旋转》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意图和学生的思维起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一些物体的运动,这些运动方式可以作为引入平移和旋转的载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动作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第一个层次是模仿,观察动画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这个层次中,通过看动画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用动作表演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第二个层次是提炼,根据前面的观察和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实际上这是一种迁移,训练学生将已有的表象通过具体动作表达出来;第三个层次是再现,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它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将其表示出来。

以上内容的设计尽管是表演,但这种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感受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在表演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活动设计,正确地把握并落实了教学目标。

2.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设置有层次的数学活动,突出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是“什么是平移1格”,什么是“对应点或线段”。在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后,我在教学设计中循序渐进地作了安排:(1)游戏引入,感知平移的两个关键要素――方向和格数;(2)动手实践,探究平移的距离。在第二步的设计中,通过“操作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小结练习”等几个环节层层深入。尤其是在集体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实物操作,使学生重点明确什么是平移1格。通过数方格,使学生重点明确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认识什么是“对应点或线段”。

应该说,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结构合理紧凑,学生在游戏和动手操作中较好地理解了平移的重点。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因此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3.分析学生思维的困惑,设置循序渐进的数学活动,化解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往往是学生思维的困惑之处。教学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突破,将会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要么责怪学生做得差,要么埋怨教材难度太大。实际上,教师更应该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比数出图形平移几格显然更有难度,也更有挑战性,而《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知道学生的思维困惑。一般地,学生的思维困惑会集中于如何选择图形中的点或线段作为参照,怎样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因此,我通过设计“尝试―交流―应用”的系列活动化解教学难点,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在尝试活动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然后展示学生正确的以及错误的画法,组织交流:选择哪一点或哪条线段作为参照的?怎样才刚好平移6格?学生借助正误画法的对比,很好地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最后的应用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梯形向上平移3格后的图形,使学生及时巩固图形平移的方法。

第2篇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斜拉桥、缆车、升降机、风车、直升飞机等,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2)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数出物体平移的距离。

3)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平移的作用,发现数学中的美。

3 学习者分析

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数学来源于生活,兴趣往往是他们的第一学习目的。教学中只有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所以,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状态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进行区分和辨认。

教学难点:正确数出平移的距离。

5 媒体的选择和组合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就是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动画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将生动、有趣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本节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高昂,在师生的相互合作、交流中,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强化了学习成果。例如,在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后,笔者出示一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又如,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笔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媒体,将学生找到的对应点进行闪烁,使学生看得更加清晰,并为得出结论起到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巩固知识中,笔者利用动态的演示,展示图案平移的过程,这是学生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到的都是平移过后的一些图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们不是很清楚。所以,这里的多媒体演示是用得适时、适当的。平移的欣赏使学生在感受平移美的同时,也使他们发现了数学中的美。

6 教学过程

6.1 玩中感受平移和旋转

1)展示玩具,并用动作表示出运动方式。学生逐一上台展示自己的玩具:机器猫、电扇、风车、小车、玩具车。其他学生用手势表示玩具是怎么在运动的。

2)分类。根据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得出:机器猫、玩具车、小车为一类;电扇和风车为一类。

3)揭示课题:像小汽车这样,平平地、直直地运动,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平移);那么像风车这样的运动就叫……(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6.2 在动作中进一步感知

1)观察自己的玩具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2)学生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3)播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动画。

4)脑中回忆平移和旋转现象。

5)用动作表示怎样是平移,怎样是旋转。

6)感受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学生反馈:旋转让人感觉很晕,平移很舒服。

6.3 操作观察中,学习计算平移的格数

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研究平移。

1)移一移。①师说口令,学生平移房子。②学生说口令,另一学生平移。③小结:从平移过程中发现,小房子虽然位置变了,可它本身自己的方向始终没有变化。

2)判一判(根据图1)。

①哪些小鱼通过平移能跟红色小鱼重合?学生反馈:1、2、4号小鱼可以与红色小鱼重合。

②那3、5、6号为什么不行呢?学生反馈:方向不一样,所以不能重合。

③要让它们也能跟红色小鱼重合,该怎么办?学生反馈:方向不一样,要经过旋转。

④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通过平移能够重合的这几条。(课件擦去不能直接通过平移重合的小鱼)

3)研究平移距离。

①黄色小鱼通过平移多少距离能跟紫色小鱼重合?学生反馈:用尺子量,大约半条鱼的距离,1分米。

②肯定学生的方法,并给这些小鱼中间加上格子(图2),请学生观察黄色小鱼要平移几格才能与紫色小鱼重合。学生反馈:1格、4格。

③演示:教师逐格移动,直到重合,得出需要移动4格。

④再次平移。让黄色小鱼退到原来位置的后一格(图3),让学生观察它要平移几格才能与紫色小鱼再次重合?

学生反馈1:刚才黄色小鱼平移了4格,现在比刚才远一格,那就是5格了。

反馈2:鱼身加上空格刚好是5格。

反馈3:从鱼尾到鱼尾的距离是5格(图4)。

反馈4:从鱼鳍到鱼鳍中间也有5格(图5)。

反馈5:从鱼的嘴尖到嘴尖也是5格(图6)。

⑤小结方法。要知道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其中的两个对应点就可以了。

6.4 在巩固中,理解平移

出示图7、图8,学生利用平移知识,根据提示,在字母区域内找宝藏。

6.5 动画演示,感受平移之美

动态展示,通过将一个图形进行平移后得到的图案(图9),让学生感受平移美。

6.6 综合运用,升华知识

平移真神奇,原来通过平移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图案,你也想试试吗?(趣味拼图)

7 教学反思

因为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是第一次尝试,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自己设计了教学内容,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其中。由于整节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35分钟的课堂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很投入,发言非常积极,同时也尝到了探索的喜悦。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组织得比较好的。

7.1 正确掌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从学生爱玩儿这个特点出发,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上课一开始,笔者就让学生上来介绍自己的玩具,并用手势表示出玩具是怎样运动的。课堂上,再通过分一分、想一想、做一做等系列活动,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处在高度活跃中。学生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中学习了知识,体验了数学的乐趣。

7.2 努力营造探究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因此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笔者注重创设情境、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知识。

比如,在按口令移动小房子时,让学生在平移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物体的位置在发生变化,但物体本身的方向是不变的。第二次是在理解平移距离(即平移了几格)的时候,有的学生是根据前一次平移得出这次平移的格数,有的是根据中间空格加小鱼本身所占的格数来得出。当问到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方法时,几个思路开阔的学生得出:“这条小鱼的鱼尾到那条小鱼的鱼尾,中间所占的格子刚好是5格。”……笔者惊喜地听到有个学生居然说:“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要知道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其中的两个对应点就可以了!”

7.3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将生动、有趣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本节课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高昂,在师生的相互合作、交流中,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强化了学习成果。例如,在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后,笔者出示了一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知道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又如,正确数出物体(或图形)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笔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媒体,将学生找到的对应点进行闪烁,使学生看得更加清晰,并为得出结论起到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巩固知识中,笔者利用动态的演示,展示了图案平移的过程,这是学生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到的都是平移过后的一些图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们不是很清楚。所以,这里的多媒体演示是用得适时、适当的。平移的欣赏使学生在感受平移美的同时,也使他们发现了数学中的美。

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叠加,而是一个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经验的递进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这就对教师的前期思考和备课提出更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深层次地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探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2):40.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情境

[作者简介]曹斌锋(1978-),男,江西会昌人,会昌县第三小学,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让数学课生动活泼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有效的学习情感

一堂新课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一环。如何恰如其分地导入新知是每位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数学课常用的方法有:用例证法罗列现象,找出规律,导出公式;先用贴切的比喻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导入理性认识;先复习已学过的与本堂相关的知识为本堂的教学埋下伏笔等。比如,在讲解“平移与旋转现象”时,笔者设计: (1)说一说自己去过的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之后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引出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后,再探讨分类的理由。如(1)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2)旋转:大风车、摩天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之后再用大家身边的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及时小结知识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上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总之,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

二、走进日常生活,设置有趣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跳出教材,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将感知的活动讨论探究与自己体验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

如,第六册“千米和吨的认识”中对于“吨”的概念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在教学时,就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中型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接着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整个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记得一年级学生学习“认图形”内容时,有些同学难于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为了能准确地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曾经安排以下几种形式的探究活动:(1)找图形。教师用四种图形拼成一个机器人,要求学生从机器人身上把这四种图形分别找出来。(2)说图形。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见到的哪些物品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3)折图形。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再用这张纸横着对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四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再用这张纸对角折一下,让学生发现这张纸分成了八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4篇

[摘 要]空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经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于此,应有效落实新课标精神,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和图形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新课标 空间观念 几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86

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经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和图形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新课标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经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新知识前,我们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利用好已有的资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在观察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升旗、坐观光缆车、风车的转动、直升机升降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直接观看多媒体画面,从画面中找出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这样,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理解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使学生从直观感知上理解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平移方法和旋转技巧,并能够在纸上画出物体平移和旋转后的平面图。接着再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找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数学现象,如此这般把学生视野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知空间观念。

二、操作与实践相结合,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积累活动经验,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途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与实践,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还能不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正面、上面、侧面正确观察物体,并画出观察到的平面图,我让每个学生站在准备好的实物体的不同位置看一看、比一比,然后再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是否相同。再拿出小正方体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比一比等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并画出观察到的平面图,从而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观察中进行比较,积累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比较,找出实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长方体实物,并让学生充分观察长方体,再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长方体棱、面、顶点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对于正方体的特征,我没有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正方体实物与长方体实物有什么不同,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自己归纳出正方体的特征,再通过比较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比较、判断与表达的机会,使之有效地积累了空间观念。

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完善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从四个方面对空间观念进行刻画描述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教者引导学生脱离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的表象,根据描述,想象图形的实际模样,对完善空间观念很重要。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时,对于这个大土地面积单位,学生很难理解,也没有“1公顷”的表象,那么只有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去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在教学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再实际体会100平方米有多大,最后体会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初步感知它的大小。再次感知1公顷大小时,可利用学生所在的教室,让学生想象有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这样,学生有了1公顷的表象。再出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利用1公顷的表象,去估算学校有几公顷。这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想象与表达的机会,使之有效地完善了空间观念。

第5篇

关键词:Flash 3D;交互性;多媒体教学;感知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78-03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a university, use the Flash software to make courseware. The courseware using Flash 3D tools and AS3.0 binding, simulation of computer assembly process, can make the students aware component in simulation environment, simulation capacit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save the cost of teaching.

Key words: Flash 3D; interaction; multimedia courseware; perceptio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其中很多课程都安排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又是不可分隔的:理论教学中要讲解实践环节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或实践步骤等;实践环节中需要对实验过程比较熟悉,最好能在实践前对实践内容有感性的认识。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使用的课件绝大多数是PPT课件,这种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虽然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进步了,但这种方式多以演示为主,不能很好地和学生交互,也就达不到建构主义学习的要求。

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出现后,由于Flash文件大小比较小,非常适用于网络方式教学,又由于其不断升级完善,尤其是增加了3D平移和旋转工具后,给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带来了曙光。

1 课件制作软件及本课件制作的策略

Adobe Flash(原称Macromedia Flash,简称Flash),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现已被Adobe公司收购)所设计的一种二维动画软件。由于采用矢量作图技术,文件较小;又采用了流控制技术,边下载边播放,速度快;Flas与其他动画的根本区别就是具有交互性。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包括确定相应知识点排序,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环境,安排教学信息和反馈信息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等。

教育信息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传统的文字、录音、录像等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多媒体课件是一种超媒体结构,由类似于人的大脑联想记忆结构的非线性网状结构来组织教育信息,没有固定的顺序,也不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提取信息。节点、链、网络是超媒体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

使用Flash制作课件,尤其是它的交互性,可以提升教师讲课水平,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所学内容。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在交互技术下,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能力。

本课件以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按教材的章节组织文件,先建一个总的目录源文件,每一章为一个源文件,在播放目录时通过脚本调用相应章节文件。对于计算机系统组成这样的教学内容,需要添加交互性的,就要创建每个部件的3D影片剪辑及按钮元件,实现每个计算机部件的平移及旋转,建立一个组装游戏,让学生模拟装机和拆机过程。

2 实现交互性的关键技术

所谓交互就是用户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键盘、鼠标等工具,可以在作品各个部分跳转,操作各个部件,使用户参与其中。Flash交互是通过Action Script脚本实现的。Action Script随着其版本的不断更新,日趋完美。使用Action Script可以控制Flash电影中的对象、创建导航和交互元素,制作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作品。

高版本的Flash CS4中增加了3D工具后,允许用户通过在舞台的 3D 空间中移动和旋转影片剪辑来创建 3D 效果。Flash 通过在每个影片剪辑实例的属性中包括 z 轴来表示 3D 空间。通过使用 3D 平移和 3D 旋转工具沿着影片剪辑实例的 z 轴移动和旋转影片剪辑实例,可以向影片剪辑实例中添加 3D 透视效果。

模拟计算机装机过程,就是在课件中使用3D技术制作各种计算机部件,通过Action Script 3.0脚本的编写,让学生在浏览课件时,通过鼠标操作,进行计算机零部件的组装及拆卸。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知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1 3D对象的移动及旋转

若要使用 Flash的3D功能,FLA 文件的设置必须设置为 Flash Player 10 和 ActionScript 3.0。

1)3D 空间中移动对象

在“工具”面板中选择“3D 平移工具”,将该工具设置为局部或全局模式,通过选中“工具”面板的“选项”部分中的“全局”切换按钮,确保该工具处于所需模式。单击该按钮或按 D 键可切换模式。用 “3D 平移工具”选择一个影片剪辑。若要通过用该工具进行拖动来移动对象,请将指针移动到 x、y 或 z 轴控件上。指针在经过任一控件时将发生变化。 x 和 y 轴控件是每个轴上的箭头。按控件箭头的方向拖动其中一个控件可沿所选轴移动对象。z 轴控件是影片剪辑中间的黑点。上下拖动 z 轴控件可在 z 轴上移动对象。若要使用属性检查器移动对象,请在属性检查器的“3D 定位和视图”部分中输入 X、Y 或 Z 的值。 在 z 轴上移动对象时,对象的外观尺寸将发生变化。外观尺寸在属性检查器中显示为属性检查器的“3D 位置和视图”部分中的“宽度”和“高度”值。这些值是只读的。

2)3D 空间中旋转对象

在“工具”面板中选择 3D 旋转工具,通过选中“工具”面板的“选项”部分中的“全局”切换按钮,验证该工具是否处于所需模式。单击该按钮或按 D 键可在全局模式和局部模式之间切换。在舞台上选择一个影片剪辑。3D 旋转控件将显示为叠加在所选对象上。如果这些控件出现在其他位置,请双击控件的中心点以将其移动到选定的对象。将指针放在四个旋转轴控件之一上。指针在经过四个控件中的一个控件时将发生变化。拖动一个轴控件以绕该轴旋转,或拖动自由旋转控件(外侧橙色圈)同时绕 x 和 y 轴旋转。 左右拖动 x 轴控件可绕 x 轴旋转。上下拖动 y 轴控件可绕 y 轴旋转。拖动 z 轴控件进行圆周运动可绕 z 轴旋转。若要相对于影片剪辑重新定位旋转控件中心点,请拖动中心点。若要按 45° 增量约束中心点的移动,请在按住 Shift 键的同时进行拖动。 移动旋转中心点可以控制旋转对于对象及其外观的影响。双击中心点可将其移回所选影片剪辑的中心。所选对象的旋转控件中心点的位置在“变形”面板中显示为“3D 中心点”属性。您可以在“变形”面板中修改中心点的位置。

2.2 Flash拖拽及碰撞动作

Flash拖拽动作由StartDrag()和stopDrag()完成。StartDrag()实现拖拽,stopDrag()停止拖拽。它们的命令格式分别为:

StartDrag(要拖动的影片剪辑,[是否锁定到鼠标位置中央,左,上,右,下])

或 要拖动的影片剪辑.StartDrag([是否锁定到鼠标位置中央,左,上,右,下])

被拖动的影片剪辑实例名.stopDrag()

Flash中用hitTest()函数来检测碰撞,命令格式为:

目标影片剪辑的实例.hitTest(被拖拽的实例)

或 目标影片剪辑的实例.hitTest(被拖拽实例的X轴坐标,被拖拽实例的Y轴坐标,对象的矩形区域范围或对象本身范围)

3 基于交互技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首先准备计算机组成的每个部件的图片,并做成影片剪辑元件,拖到场景中分别命名为d1,d2,d3,...,准备一张主机图,在图中部件相应位置放置一个相应大小的矩形影片剪辑元件,并分别命名为s1,s2,s3,...。本课件实现的是条件交互,也就是如果满足设定的条件要求,就会触发相关的内容。不满足设定条件就给出操作提示。如:要将内存条影片剪辑实例拖拽到主机箱图中的内存条矩形的位置,让这个两位实例发生碰撞检测。如果学生拖拽内存条到其它位置或将其它部件的实例拖拽到这个位置,都会给出一个“操作有误”的提示。

3D图形加载部分脚本:

4 结束语

本文将Flash的3D及交互技术应用在了多媒体教学中,对于包含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课程来说,这种具有交互感知的课件无疑要比纯演示性的PPT课件好得多。既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节约了教学投入成本。

参考文献:

[1] 霍颖红,湛邵斌.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0(9):8-9.

[2] 李耀麟.论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的整体结构布局[J].中国电化教育,2006(1):82-84.

第6篇

论文摘要:图形直观是人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它能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这是逻辑思维所无法替代的。新形势下,数学教育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故而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图形直观能力的培养。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旋转变换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旋转变换的思想,它不仅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生日后学习函数、立体几何打下扎实基础,更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对于图形的旋转本学期新课标要求:①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就本节课“中心对称”而言,是认识旋转180°,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理解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②能按要求作简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③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④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⑤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⑥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轴对称的复习,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对比学习中心对称;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其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会画与已知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已有的认知认识新知,进行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对比学习的能力,求同辨异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地进行数学的思考,作合理判断;勇于独立去探索、去发现;懂得欣赏美、乐于创造美。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难点是对中心对称概念的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是本节课两个定理得出的依据,同时是判断中心对称、中心对称作图的基础,所以将理解中心对称概念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

1.(出示投影1)课本71页图15.3.1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1)这三种图形有何特征?(2)这三种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进行归纳,并讲解旋转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异同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中心、对称点。能在图上找出对应点。

3.中心对称性质:[出示投影2]引导学生归纳

(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2)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4.例题讲解:在讲解中让学生边听边动手画,结合性质让学生理解两个中心对称图形成倒立的。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1.情景创设策略:通过生活中的图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2.类比启发策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引导探究策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五、反思与分析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4.“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学们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了快乐。

参考文献:

[1]朱传旺.教育改革大纲.人民出版社.

第7篇

本文作者:向坤毅工作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

(1)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和前后联系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还要从数学思想方法、人文性、开放性、现实性角度解读的教材。只有准确地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解读教材、组织素材,教学才可能丰满且充满乐趣与挑战。(2)对学生的解读: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不仅要了解学生普遍的年龄特征,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思维、记忆、信心、兴趣、意志力、注意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大致水准。(3)对课堂的解读:卢梭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也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有效性的课堂既要追求一节课要尽可能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预期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成长不能操之过急;即使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也要容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迟一点达成,并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必要的帮助,不能因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违背教学规律。有了对教材、学生、课堂的正确解读,才可能组织丰富的、现实的素材,安排合乎逻辑的教学程序、方式,对课堂进行充分的合理预设,有效性教学才成为可能。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3]有效性课堂的本质追求就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保障“学习权”是《义务教育小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性教学研究初探向坤毅(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小学)法》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国国民教育制度建设的底线。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而言,要特别关注把观察、想象、操作、练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观察、想象、操作、练习比较麻烦,有的老师往往在这些环节上一带而过,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权,表面上高效,实则低效。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非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4]宏观上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即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也找到了它最准确的定位:促进(组织、激励、引导、欣赏)学生学习。”[5]具体地说:(1)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表现在:在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收集组织素材,设计教学环节与组织学习方式,学习纪律与规范的要求和管理(突出安静有序),教具学具的要求与准备(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实物、工具、图形等),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氛围的打造(突出三声掌声(激励)、笑声(幽默)、欢呼声(成就感)),学习的实时监测与调控。(2)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具体表现在:①对学习规范的指导;对学习方法指导(对小组学习、阅读、提高记忆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图形的观察与操作、图形的有意想象的指导);对学生自我反思指导。②用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评价去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数学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思考;引导自己提问,特别是当学生卡壳时,老师可以把角色转换成学生,示范提出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从茫然中逐步找到提问的方向。③诱导:不急着说出全句,而只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甚至于根本不说,只给出一个眼神或手势,诱导自己去说,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④辅导:对后进生的辅导要及时,尽力做到无痕,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信心。对后进生要不抛弃、不放弃,当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个性,容许他们做迟开的花朵。(3)数学学习的合作者:特别是当学生在独立操作、练习的时候,当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时候,老师不能是一个观众,而是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中去。

(1)教学设计要环节清楚,合符逻辑: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二是要符合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因果关系(顺序)。例如一年级《认识物体与图形》,可先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分一分、选喜欢的物体摸一摸、滚一滚、指一指、比划比划、举一举、搭一搭…)中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再发现立体图形的特点。反面的例子,有的老师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只复习了直角,并没有复习角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就引导学生得出比直角小的是锐角——不知角的大小指什么,怎么可能比较大小。(2)教具学具准备充分,不要怕麻烦。比如说平方米、立方米的教具、演示稳定性的多边形,演示长方形拉成正方形的教具一般没有,可以自己制作。(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平移和旋转》对平移的教学的安排,先感知特点,然后就是一个复杂的房子,思维跨度过大。可以调整为:感知、定性平移、点的定量平移、线的定量平移、多边形的定量平移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合理使用课件,课件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演示强调的部分有时比别的教学手段好。但不能因此取代教学板书,板书的凝炼性是不可取代的。也不能取代学具的操作和部分教具的演示,课件死板无灵活性。(5)尽早揭示课题和目标,有效心理导向。如《三角形的面积》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学到三角形面积的哪些知识?我们一起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6)教学节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完全弄清了上一个环节后,才进入下一个环节。如一下,《图形的拼组》中,在怎样把长方形的纸又快又准地变成正方形这个重点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表达、操作的空间。(7)教学方式和语言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语言生命化。如把卡通人物、小动物等形象,游戏、角色扮演、比赛等活动带入课堂。如《角的初步认识》“角做广播操了哈,伸展运动”。《厘米的认识》让我们给这个刚认识的长度单位打个招呼好不好?咱们一起向厘米问个好!想不想和厘米握握手?《三角形的分类》用一个椭圆来表示所有的三角形的话,这三类就把这个大家庭分成了几个小家庭?(8)表情、体态语言丰富。如《图形与变换》中注意用肢体语言适度表演平移和旋转。(9)有效的提问语言要准确、有思考性。如《旋转与平移》:水龙头的什么在旋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而不是别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不除以2行吗?(10)要求准确具体,避免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注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如《厘米的认识》,每人取一样工具量,量好了就把工具放回小桶里。《面积和面积单位》请你轻轻地把数学书放好。请轻轻地跟同桌说一说,摸一摸好吗?如果你觉得哪些词特别重要,请用你的笔划一划。什么是面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读出强调的味道。(11)及时引导和及时解释。如《旋转与平移》:当学生答非所问时,重复提出的问题;当学生把空竹看成西瓜时,及时解释;当学生对荡秋千理解不清时,实验演示。(12)有效建立表象的办法—有意想象、动作思维的结合。如一上,《认识物体与图形》中:闭上眼睛,用小手比划比划这些图形的样子;游戏:摸物体,说名称。《厘米的认识》再次比划一厘米长,在把小棒轻轻的放进去,看看是不是1厘米长。《面积和面积单位》:正方形的面是哪一部分,请你对着空中摸一摸。《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猜图形游戏。(猜的学生背着图,下面的学生描述图形的特征)(13)注意变式,变换图形的位置和角度,给出干扰条件,有效强调本质。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9*10(干扰条件8,强调对应,两个高是8和9,但9标在外面)(14)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真实的解释与实际应用。如《位置与方向》可用本地实际环境、地图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你觉得你要上哪个滑滑梯?用角的大小来解释一下。(15)研究素材的要有代表性。如圆锥体积的推导,学生各自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自完成实验后,在同桌交换圆柱或圆锥在实验。(16)作图: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分析解答问题的工具,还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17)有效的小组活动老师要参与。如一下,《图形的拼组》中,学生商量时,老师同时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地角色,而不是晾在一边。(18)合作的时机恰当—多任务或难任务。如不《位置与方向》个人说清上海市、苏州市、嘉兴市在杭州的什么位置困难的时候才小组合作。(19)有效强调—设置陷阱、提醒注意、故意出错。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老师,一个图形由9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图形由16个正方形拼成,那个图形的面积大?生:16个的大。老师展示,生:上当了。…引出统一面积单位。《位置与方向》不标角度和长度让学生说迅速说位置。不标数据迅速算体积。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需要提醒什么?(对应、除以2)。二年级《分米和毫米》:清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啊,回到教室,打开21米宽的数学书开始学习。生动有趣地联系数学知识,学生喜欢,学习效率高。(20)不只追求结论,而且注意思维训练。如三下,《位置与方向》,标出一个方向,你能不能找到另外三个方向呢?你能不能介绍你的方法?(21)开放性: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索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存在不同的观点或者结论。(22)学生有不同意见,不是老师直接判断,而是让学生辩论,这是有效处理难点的方法。(23)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个孩子都有效参与学习。(24)注意知识的延伸。如:长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说成是底乘高?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已知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呢?可以用多少个?(25)成就感的培养方法:“考一个难一点的,害怕吗?”“当一回万盛人敢不敢?”及时鼓励。展示不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受成功喜悦。(26)学习指导。课前小研究是一个很好让学生预习,培养自学和研究能力的方法。读书方法指导: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请默读书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各是什么?在你认为的重点词句做上重点符号?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3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扣庄初级中学紧跟时代步伐,装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这些装备可以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场革命,给数学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令人振奋和鼓舞。这些装备为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资源,能够开发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自主合作学习,主动融入数学探究活动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讲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就会降低。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优化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等。如果为了追求学习兴趣或者教学形式,全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那么就会丧失数学教学的本质。因此,必须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打造实用高效的数学课堂。

1.1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对数学来说,知识较为抽象,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增进数学体验,感悟数学本质。

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笔者利用新型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电磁笔在白板上绘制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点选选择功能按钮,用电磁笔把这个临时绘制的四边形组合并选中,用电磁笔拖动这个四边形沿着某一个方向移动,设置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看到图形在移动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发现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彼此平行且相等等规律。在讲“旋转”时,也是利用电磁笔在白板上绘制一个普通的三角形,然后发挥电子白板软件功能,让这个图形围绕某一个点按照某个方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含义,通过数学情境设置,使学生深刻理解在旋转过程中,图形并没有发生变化,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直观理解了旋转角、旋转中心等概念。通过电子白板的直观展示,有利于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综合的理解,能对比两者在数学本质上的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如,在讲解有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配套软件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给学生展示相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具体知识,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圆柱体”的概念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软件平台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形成过程:先画一条竖放的直线,在这个直线的左侧画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右边与竖放的直线重合,让这个长方形以该竖放的直线为轴进行旋转,旋转一周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学生自然理解圆柱体是由长方形旋转得到的。通过情境设置,学生很容易理解圆柱体的概念,增进数学体验,感悟数学本质。

1.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它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课本资源,也可以展示网络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还可以是视频的或者动画的。形象生动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学习更简单、更有效,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概率初步”的教学时,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笔者还把学生熟悉的麻将拿到教室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设计数学情境,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概率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让其他学生作答,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教学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具体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多元化教学方式,拓展学习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情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把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由课堂引到生活之中,把学生的情感、合作意识等教育贯穿在数学学习中,这是对旧教材的突破。因此,利用校园网站或微博形式开设“我的知识乐园”“兔博士网站”“智慧星座”等平台,供学生使用,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特点,呈现了多种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空间。

2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其中电子教室系统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它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实现人机互动,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具体方法:通过电子教室系统,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通过电子教室系统把学生要探究或者训练的题目发到学生机上,让学生在电脑上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时,笔者知道学生对信息技术较为感兴趣,于是把学生带进微机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授课,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把题目和要求发放每台学生机,且设置为监视学生机状态,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练习,如有问题可通过电子举手求助。教师巡视学生机状态,如有个别问题,单独给予处理,最后对巡视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全员参与,兴趣极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速度与时间的函数”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在电脑上设计数据统计表格,然后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描点,最终直观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学生轻松理解数学难点,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巧用信息技术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有益处。其中“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就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让学生领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深刻内涵。

在推导“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扇形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图形变化使学生理解扇形的概念;再展示扇形与圆、扇形与三角形的相近之处,让学生理解扇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相近(即:S扇形=弧长×半径÷2),通过求出弧长就能得出扇形的面积公式(即:S扇形=半径2×圆周率×圆心角度数÷360)。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数学思想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学环节,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第9篇

[引入部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次备课时,出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考虑,在引入时,我特意从网上精选了3张图片,制成幻灯片投影出示。先是出现了一位大家都熟悉的笑星――赵本山的漫画,让同学们来说说他那张最具特色的笑脸。可以预想:猪腰子脸、鞋拔子脸……许多“溢美”之词一定会脱口而出,甚至赵本山小品中的一些经典台词也会再现,课就可以在欢笑中开始了;接着出示了一只形状为鹅卵的眼睛,这只眼睛在不停地眨着。我设计的潜台词是:多有趣的眼睛,它一定是在看我们班的哪一位小朋友在这节课上表现得最积极呢?最后一张图片,一个橘子制成的笑脸蹦蹦跳跳地出来了,但是没有人看得清是什么,因为它太小了。预设中,我会问:孩子们,怎么办?在一问一答中,引出“放大”一词,教师再进行图形放大的操作,进而引导学生描述“放大”就是指图形由小变大的过程。紧接着,在充分理解“放大”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对图片进行缩小的操作,初步认识“缩小”就是由大变小的过程。最后揭示课题:图形放大和缩小在我们的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试上后,根据大家的建议,赛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吗?

生:喜欢。

师:(投影出示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图片)你最喜欢他们中谁的武器?为什么?

生(绝大多数学生):孙悟空的金箍棒,因为它可以随意变大变小。

师:老师今天也把这件宝贝带到了教室,想看看吗?

生:想!

师:(投影出示如意金箍棒的图片)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你们说变它就变。

生(齐说):变。(图片上的金箍棒随声慢慢地放大)

师:它不仅能够变大,还能变小。

生(齐说):变小。(图片上的金箍棒随声慢慢地缩小)

师:如意金箍棒真的是一件好宝贝,但它只能存在于神话中。刚才我们做的游戏,其实是老师对一张图片进行了放大和缩小的操作。看来,放大和缩小还是很有意思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由于要借班上课,师生间肯定会有陌生感,所以引入部分的设计首先要有趣,要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缓和上课伊始的紧张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能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去;其次还要引出本课教学的内容,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做好铺垫,让学生们带着兴趣和一种期待、渴望的心情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应该说,以上两个设计还是符合这些基本要求的,但通过细致的比较,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它们之间的几点差异。

首先,在图片内容的选择上,第一个设计选择了3张图片,虽然每一张图片都很有趣,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些图片之间内在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一条将它们连接起来的主线,给人一种略显松散的感觉。第二个设计所选择的2张图片,有着明显的联系,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奔向学习主题。

其次,在图片关注点的选择上,第一个设计首先选择了赵本山这个老少皆知的明星图片,肯定是有好处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会被调动起来,但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它可能带来的负效应,学生过于关注明星,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与教学无关的信息上去,既花费了许多时间,又冲淡我们下面即将引出的教学主题。第二个设计,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会更高,特别是学生说“变”,金箍棒应声而变的时候,相信没有人会无动于衷,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关注点在宝贝的变化(放大和缩小)上,而非笑星的脸上。

第三,在引出课题上,第一个设计引出“放大”时,显得自然又贴切,但教师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初步感知“放大”这一个目标上,还顺带着表述了“放大”的意义,本意是在学生心中逐步建构“放大”的概念。可在试上时,学生对“放大”一词很好意会,却难表达,教师不得不另费些心思,占用了一些时间不说,上来就让孩子们遇到一点障碍,不利于后面的学习。第二个设计则是“短平快”式的引入,不仅自然贴切,而且节奏明快。

[新授第一部分]

第一次试上时,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画原图的长与宽是多少厘米,而是投影出示了图1,然后提问:“老师想知道左边长方形画的长与宽是多少,怎么办?”学生略加思考后说:“可以将长方形画平移到右边的方格纸中”。师将鼠标一点,左边的长方形画经两次平移便到了右边的方格纸中(图1下)。师追问:“长方形画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在我焦急的等待中,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图形在平移后,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不变。”我长长地出了口气,带着感激的心情连连夸奖那位学生:“你真是一位聪明的好孩子!”随后,知道了长方形画的长与宽后,再对这张长方形画进行放大的处理……

图2

之所以对教材作这样较大的调整,我的目的就是想把“放大和缩小”这个要学的新知识与四年级学习的“旋转和平移”旧知识进行沟通、联系,让学生知道“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不变。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不变。”通过复习、比较,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想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我忽略了一点,近两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如果不作一点复习的话,他们真的是很难回答老师的提问。再从知识的联系上来看,“放大和缩小”与“旋转和平移”虽属同一知识框架内容,联系紧密,但在新授阶段,特别是在新授开始阶段就作这样的安排,明显的属于“节外生枝”,冲淡了教学主题。试上以后,我马上对这部分教学重新进行了调整。引入揭示课题以后,直接投影出示图2,提问:“长方形画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然后再对这张长方形画进行了放大的处理……

对比前后两次设计,调整后的设计更加简明扼要,教学效果当然更为简洁、清晰和流畅。

[思考]

如何让教师上课轻松、自如,学生学习愉快、主动,这是我们在上课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简约数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正如许卫兵老师所说:“创建简约化的数学教学不仅体现出与数学学科简约特性内在的‘呼应’和天然的‘姻缘’,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案例中,“引入部分”的第一次设计,明显拖泥带水,本末倒置。调整后,简洁自然、直奔主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要经历很多“不简约”的教学过程后,才知道如何去取舍、筛选、提炼,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简约、轻松、到位。把“本山大叔的一张笑脸”换成了“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看似是几张图片的简单更换,实则是我们教师心中“简约数学”教学理念的厚积薄发。“本山大叔的一张笑脸”和“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同样的简单易懂,同样的新奇有趣,关键是我们“简约数学”想要的导入并不在于有多新奇,而在于是否巧妙,也并不在于多有趣,而在于是否有效。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空间概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9-02

一、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教学“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繁忙的工地”的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情境,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找到图中蕴藏的角,随着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中用红色标识出来,抽象出角的形状。在学生对角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的物体表面上有角,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中的过程。为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如教学图形的变换时,充分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如缆车的行走,升降电梯等现象,认识了平移。通过风车的转动,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认识了旋转现象,还有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图案也是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这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上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学生把视野拓展到了生活中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去观察,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并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感知活动,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要借助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形成空间观念,观察图形是学生认识图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教学时应当让学生通过借助实物、模型等,进行充分地观察、交流,从而发现图形的属性与特征,建立起图形的表象。

小学涉及的所有几何形体和几何现象都能在学生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往往是从观察其所熟悉的具体对象开始的,所以教学中时应让学生通过借助实物、模型等,进行充分的观察、交流,从而发现图形的属性与特征,建立起图形的表象。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摆好它们位置,然后前后四人为一组,从四个不同的方向观察这一组物体,这时要做必要的观察指导,告诉学生眼睛要正对着物体,然后将观察到的形状在小组内交流,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通过交流比较,让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发现;同一件物体,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这就为学生交流提供了素材,同时在交流中引发碰撞,活跃思维,丰富感知,也逐渐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想象能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只有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虚实结合,有意识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图形,并在纸上表现出来,这是学生空间观念能力比较强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必然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①图形的推理与变换。如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折、转、叠等方式,把复杂图形转换为简单图形;根据已知的色子的点数推出背面的点数;给出几个相关联的图形,根据规律画出下面的图形,等等。②按要求画出图形。如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另一半;画出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用已学的图形知识设计图案,等等。③拼图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空间观念从理念变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实,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数学教学并付出不懈努力。

四、加强动手操作,创设空间观念

重视实际操作,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根本途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动手操作倍感兴趣,如果把抽象思维与具体的实验结合起来,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的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通过内容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及实际操作探究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再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表面,接着让学生分别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看一看,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边。然后要学生用纸折一折,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各自相邻两条边,相对两条边是否一样长。这样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的概念,分析它的特征,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种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操作、分析、比较各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学生形成正确表象,有效发展空间观念。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学科;有效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也就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打天下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教育中创新,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把多媒体引入教学课堂,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以及平移、翻折和旋转,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效果,有利于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三、搭建平台,引领自主探究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联想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灵魂。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数学是由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联想、求异,没有质疑、联想、求异就没有探索、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学生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加强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可以引发出新的高层次的学习,诱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如果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会出现以教师为主要角色的课堂教学形式,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或者会出现课堂容量降低,学生接受信息量减少的情况,这样的一节课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定理及实际问题容易地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

四、强化训练,启迪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是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和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它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精彩”起来。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2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先进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主要引导者,肩负着掌握课堂节奏,把握课堂进度的重任。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在总结传统教学观念的可取之处之后,结合当今先进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

小学生存在注意力不易集中、稳定性差等特点,教师更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即老师和学生在平等的位置进行对等交流,这才是互动课堂模式的实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高高在上做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永远不可能构建出和谐、愉快的互动课堂。

二、精心设计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作为最重要的课堂要素之一,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优化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1.互动课堂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这是设计互动课堂最根本的原则。离开教学谈互动是无稽之谈,离开互动谈教学只能使学习陷入死板呆滞的恶性循环。教学互动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娱乐,最重要的是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并且牢牢记住。

例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准备教具,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图形的变化,利用教具进行有益探索,自己总结规律和方法,最好能够总结出结论。这之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和正确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了解自己的探索方法的优劣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2.互动课堂教学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任何教学活动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最基础的学起,然后再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学习。尤其是像数学这样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如果不和现有的知识储备联系在一起,是不能很好地学习新知识的。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首先需要教师引(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运算,并且着重复习四则运算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们形成知识迁移,举一反三,从过去学习的知识中总结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做题方法;找到小数的四则运算的特殊之处,并且加以牢记;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和对照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思路方法。

3.互动课堂教学设计应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要。小学生具象思维比较活跃,相对来说抽象思维能力则较弱,教师应该尽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互动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先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蝴蝶、衣服、饰品等一些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都有哪些特点,如何分辨轴对称图形和非轴对称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具象化,把所学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举多得。

三、合理安排课堂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1.合理安排互动时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利用短暂的教学时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个数学基层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的时间一分为三,第一阶段,刚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较集中,教师可以安排教学难度较大的内容;第二阶段,学生有些疲惫,可能存在精力涣散的情况,这段时间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些课堂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领学生回归课堂;第三阶段,教师可以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们课后复习。

这样,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互动环节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其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牢记知识。

2.互动课堂实施要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