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规划与开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SWOT内涵
“SWOT分析”是对区域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确定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的竞争环境的优势和劣势,面临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SWOT”主要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首个英文字母缩写。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SW代表内部因素,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条件,着眼于研究对象的自身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OT代表外部因素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可能影响。文中优势、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旅游资源自身价值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对区域的可能影响上。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SWOT分析
胶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面。其它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重要的城市有日照、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
(一)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胶东半岛三面临海,在全长3121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天然海湾和沙滩。这里沙洁滩缓,水清浪柔,主要由中细砂组成,砂细坡缓,平展宽阔,海水清澈,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2.气候宜人
胶东半岛多是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半湿润,四季变化分明,年均日照量2826h,海陆风有节奏地交替,形成春秋长、夏季短、冬暖夏凉、近海而干爽的特点。由于受海洋调节,气温日差较小,海滨空气清新且富含负氧离子,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碘,氧和臭氧含量比内陆高,有利于人体内维生素的积累和新陈代谢,是天然的海滨疗养场所。
3.区位优势
(1)地理区位――鲜明
地理区位优势独特。胶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胶东半岛东望日本和韩国,与日、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北接辽东半岛,西临京津唐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是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又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交汇点,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2)交通区位――突出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山东公路以密度大、质量好著称,全省公路通车里程7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3000公里。拥有17处沿海开放港口。远洋航线可抵达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机场,以济南、青岛国际机场为枢纽的空中运输通道日趋完善,目前已开辟国内外航线30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6条。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劣势分析
1.水平不高――产业经营管理不到位
景区缺乏综合经营管理,现有旅游发展战略重视了游客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收益问题及产品与市场的匹配;缺乏联合促销;缺少重点品牌和形象建设战略由于景区管理体制等原因,经营管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些景区经营管理者对旅游产品存在替代现象的认识不足;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一味追求门票收入,忽视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产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水平上忽视了滨海旅游的战略目标,追逐近期利益现象明显。
2.力度不够――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规划与开发欠火候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得到充分挖掘,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半岛200多个海岛除威海刘公岛开发较好,田横岛、灵山岛等初步开发外,其他绝大多数岛屿尚处于待开发阶段。
3.不平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旅游业发展趋势脱节
首先,受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作为全省划定的海滨旅游区,并未实现区域整体性规划开发。长期以来旅游开发始终以各地级市为中心独立运作,因区位条件、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资源及融资渠道的差异,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滨海国际旅游业主要集中在青岛、威海、烟台等少数大中城市,日照市起步较晚,旅游业相对落后,但近期发展势头正猛,其它滨海城市旅游业规模很小。
其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旅游业的规模较小,尚未成为滨海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主要是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不突出,缺乏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经营较粗放,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线路短,内容较单调,多为短期观光旅游而开辟。缺乏非观光型的滨海旅游产品。
第三,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且很不平衡。山东可供旅游开发的海岛众多,但开发主要集中在三大热点城市附近。长岛、刘公岛、田横岛等因距烟台、青岛、威海较近,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其它大多数海岛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这种地区性差异导致了整个滨海旅游区旅游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机会分析
1.胶东半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
近几年, 胶东半岛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9%左右,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地刺激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据统计,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则进入全民旅游阶段。胶东半岛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条件必然拥有广阔的市场。
2.奥运契机
2008奥运帆船项目落户青岛,这是胶东半岛经济以及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难得的机遇,届时青岛乃至胶东半岛必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产生质的飞跃。由于体育盛事带来的机会必将使胶东地区相关产业享受一顿饕餮大餐。相约北京,青岛,紧紧把握机遇,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做大作强。
3.大型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旅游集散中心将游览、购物、休闲等旅游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将滨海旅游景点和周边地市的旅游景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类似旅游“超市”的服务大厅,规范服务、集中管理。解决游客来半岛后缺乏系统服务的问题,使国内外游客游而忘返。旅游集散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国有旅游企业,吸引民间等资本参股,实行股份制。车辆、导游、门票等统一管理,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成辐射状的旅游网络。
4.日、韩出境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胶东半岛与中国第一、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韩国一衣带水,市场区位极为优越。开发“黄金海岸”,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主攻日本、韩国市场,与日韩共筑国际旅游“金三角”,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四)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威胁(挑战)分析
1.市场的挑战
目前国内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胶东半岛的一些旅游资源与辽宁半岛地区相似,并且旅游客源市场又有重叠的部分。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份额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需求市场略显不足。同时在与海南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的风度和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上,无论是景观特色,还是知名度、美誉度上,胶东半岛都可圈可点。
2.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所以,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能否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SWOT分析结果表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的形势,权衡利弊,在此提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策略。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对策
(一)区域“硬核”的建立
强化青岛的旅游业综合发展的核心作用,均衡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整体发展,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增强胶东半岛滨海区域旅游协作的稳定性。青岛作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龙头”,其核心带动作用不够强,这从滨海旅游带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这是由青岛自身的综合实力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折射出山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区域合作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合作中应当把青岛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出来,明确确立青岛的核心地位,青岛也应当加强与滨海旅游带其他城市的合作,起到核心城市应当起到的作用 带动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区域旅游协作机制的健立
通过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宏观层面上消除行政边界的障碍与壁垒,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谈判博弈机制,建立行业监管体系,从中关层面上走向理性的区域交融和产业整合,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调节机制,构建产业结构体系,从微观层面上提升资源配置的区域一体化优势。协同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统一、明确的形象定位,将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旅游规划与开发,突出各市的资源特色。
(三)统筹的思想的建立
统筹区域发展是整合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之一。一方面,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发展应当加强与环渤海旅游区各城市的合作,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定位,同时学习国内为先进的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经验,吸取海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旅游项目的创意,参与大范围的竞争和区域性合作,为半岛滨海旅游带提供更稳定的客源基础,提升其竞争力,增强其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与半岛城市群内部资源整合与协调区域之间的竞争冲突,促进滨海旅游地和半岛城市群域内客源流动,强化旅游业内生能力和外在潜力,实现半岛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这一极富价值的旅游品牌,有效提高抵御各种经营风险与危机的能力。
(四)合理开放的投资开发政策的建立
制定海洋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旅游资源配置与开发应更加市场化,打破传统的由资源所有者和所在地组织开发的格局,实行统一规划下的成片租赁开发、委托开发、招标开发等方式,试行企业集团整区、整岛开发的建设模式。广辟资金来源,提高投资效益,胶东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因此必须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体一齐上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在争取省和中央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投入的同时,成立开发投资公司,对有发展前途的景点和开发项目,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股份制投资形式,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同时重视利用外资和侨资。在资源开发方面还需要一步考虑收取“旅游资源开发费”。目前,一些单位、企业和个体无偿地享受着旅游资源利益,造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因此建议对位于主要旅游街区、旅游景区、旅游点、旅游线上的宾馆、饭店、商店、交通、个体摊点收取定量的旅游资源费,其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鼓励全社会共同办旅游”。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旅游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提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柴寿升.青岛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叶勇宏.旅游规划的SWOT战略分析法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山东.蓬莱的滨海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03).
[4]马勇等.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关键词]产业化;政策扶持;效益;文化内涵
1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人文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一种形式,其核心载体是环境与文化,发展人文旅游既要保障正常状态下的农业生产,也要兼顾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因此,在人文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旅游景点风貌的生态性,设计过程中如果与生态性相违背,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也必将处于瓶颈状态。所谓的生态性不仅是保障既有乡村风貌的传统,也要对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最大限度的予以保留,避免片面性发展,在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经济号召的指导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应当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性保护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尊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避免过度的设计对既有风貌造成干扰;保持物种多样性,防止设计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动植物栖息环境改变;保持自然地貌的基本特性,以最少的人为干扰因素进行设计,最大限度的保留旅游景点的原有特征。
2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开发理念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科学合理的开发理念是保障人文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的基础性保障内容,一旦出现理念错误将会导致旅游发展陷入困境。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具有较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区域规划部门对其存在片面性认知,认为旅游业不如工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在发展进程中对区域内文物古迹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这种情况是对旅游产业缺乏正确认知,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经济落后于缺乏合理的开发理念而导致其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对潜在的人文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旅游业发展受到制约,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也难以取得成效。
2.2零散开发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
我国一些市县级人文旅游开发存在粗放式发展状态,即以个体户为参与主体,结合就近资源进行人文旅游开发,以农家乐等小规模形式进行体现。这种情况下其文化竞争力较差,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私人企业以个人利益为经营目的,缺乏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其创新能力和吸引力较低,难以树立品牌形象,因此导致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制约。
2.3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扶持
公共政策的干预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产业形成并良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部分地区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决心不强,直接影响到当地居睹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期望,企业不能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丰厚利益而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资源得不到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发展各利益群体相心力不足,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3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策略
3.1加强对既有文化的保护
面对一些城市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理念偏差,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该项内容的重视,避免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对既有文化造成破坏。首先应当将人文旅游景点内的建筑风貌保护与修复作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方式可以借鉴苏州园林文化遗产改造,以整旧如旧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应用,使古建筑等文化元素成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载体,更好的展现区域文化特征和风貌。
3.2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多数城市都以“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切入点,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超过百座,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开发方式将难以有效的吸引游客。因此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各个城市应当结合独特的城市文化进行品牌定位,其具体的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依据自身文化内涵进行构建,例如可以将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现代与历史的时间交汇点,凸显出鲜明的独特特征,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3.3政府予以政策支持
政府职能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性影响,政府对于旅游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决心直接关系到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效果。因此,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效能,结合区域旅游产业的具体发展形式,统筹规划出台相应的红利政策,加强对文化旅游的形象宣传。以云南为例,在发展过程中以政府作为主导,规划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政府直接介入的方式引导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4整合资源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单打独斗式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难以取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仍是以粗放式旅游开发为主,未来必将被市场形势所淘汰。因此,各区域应当进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彻底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构建规模化旅游公司,对旅游消费进行统一的规范制定,避免个别经营者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扰乱正常的文化旅游秩序。并且开展产业化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的规避区域内部同类人文旅游景点的恶性竞争,在规范的发展体制内逐渐形成良性竞争循环,实现区域内人文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运营,逐渐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 旅游专业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课程 教学方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简介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从而真正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因此,我国应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经验,通过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制定良好的营销策略,将我国优良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以提升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发展及趋势、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市场分析与营销策划、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项目创意设计、可行性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研究热点、案例分析,等等。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研究热点和案例分析等,其中又以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为难点。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从上面《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是主业必修课程,对学生综合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有很大的作用,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使用。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该课程总共有三个学分,而其他的课程基本上只有1.5或2个学分。这些充分说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旅游专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因此,认真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掌握相关知识,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掌握旅游规划的研究热点,熟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内容体系,并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分析及自身的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旅游规划实践任务。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旅游规划的思想与程序、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等内容。
2.理解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
3.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综合评价及进行野外调查;掌握市场调研与分析的程序、方法和内容;掌握旅游营销对策、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等。
4.熟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各项保障体系。
5.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进行旅游资源的野外调查,完成简单的旅游规划设计与操作。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主要教学方法
要达到《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效果。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用到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实践要点、步骤、方法、技巧等内容。例如,在讲到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时,教材上有相应的评价步骤、模型树及评级因子权重表等,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这种评价方法,就必须用案例进行评价,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作业进行实践评价,这样学的知识就能得以巩固。又例如,在讲到项目创意设计原则的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让他们认为这不只是“喊口号”,必须用案例进行说明。另外,还有很多教学内容,例如旅游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主体定位、功能分区、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都应该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看来,案例教学法贯穿该门课程的始终,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二)研究型教学法
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样才算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呢?这就要用到研究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拓展和提升,从而发现研究课题的教学方法。因为《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旅游专业课程中理论深度、实践要求都很高的一门课程,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挖掘和进一步研究的。例如,在讲到专项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时,教材上只列举了美国的海滨旅游资源及滑雪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估标准。还有很多专项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没有制定出来,因此我就展开了对温泉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分析和研究工作,结合武汉城市圈的温泉资源开发现状,成功申报了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又如,在讲授旅游形象设计这一内容时,我就结合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旅游形象设计开展研究工作,确实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只有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者才能互为动力,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使两者共同提高。
(三)零距离教学法
高等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加强旅游资源实践环节在整个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就是一门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零距离教学方法的运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零距离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地的城镇规划与环境的协调;旅游地的人文、经济、环境、民风民俗等社会资源的考察;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旅行社的经营与发展状况;导游人员的情况、旅游地的市场定位与促销、旅游地的形象,等等。通过零距离教学,学生既增加了旅游的经历,又进一步加强了对所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际的旅游规划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数字技术和仪器设备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它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幅提高。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我认为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的课程很适合,有的课程部分内容适合。《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部分内容适合开展多媒体教学。例如,在进行主体定位、功能分区、营销策划、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等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地区对这些内容的成功设计。
(五)课堂讨论法
第二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须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体现特色、科学保护”的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三条 鼓励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 旅游开发项目须符合以下规划(办法)的要求:
(一)《xx县县域总体规划》;
(二)《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2020)》;
(四)《xx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规划(XX-2015)》;
(五)《xx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办法》;
(六)其他应符合的有关规划。
第五条 旅游资源开发由县政府统一管理。县发改委负责对全县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县旅游局负责全县旅游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开发建设和经营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对全县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
第六条 严格旅游项目开发报批程序。旅游项目报批按资金来源性质和规模实行备案制、核准制和审批制。
(一)内资旅游项目实行备案制。项目经县发改委备案后,由业主到旅游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旅游项目实行核准制。业主须先行办理规划选址意见、土地预审意见、旅游规划意见、环评批复等,并编制项目核准报告报县发改委核准。涉及风景名胜区、文保单位、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开发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形成项目核准报告后,报县发改委核准。
(三)政府资金投入的旅游开发项目实行审批制。具体按《xx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应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第七条 强化旅游项目招商管理。旅游对外招商项目必须符合《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县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规划》,并经县旅游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向外推出。其他部门及乡镇不得擅自对外招商项目。各部门、乡镇(开发区)签定旅游招商意向,须符合旅游开发的各项规划与办法,并征求县风景与旅游主管部门意见。
第八条 加强旅游项目的建设管理。由县发改委牵头组织旅游、建设、安全、消防等相关部门对竣工的旅游开发项目实施综合验收。经验收,符合要求的,准予营业;对验收中存在问题的,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通过整改符合要求后,方可营业。
第九条 旅游景区(点)门票的申报或调整,报县物价部门审批,价格主管部门在确定或调整景区(点)门票价格时,应征求县风景与旅游主管部门意见。未经综合验收合格的景区(点)不得发放《收费许可证》。
第十条 旅游资源开发实行有偿使用。风景名胜区实行“以景养景、以旅促旅”的办法,按照《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征收风景名胜区维护管理费,收费标准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后确定,具体征收办法另行制定。 1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
旅游资源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投身旅游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各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内涵的界定不清,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许多盲点和争论的出现。本文试图以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为目的,完善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综述
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旅游资源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旅游资源评价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内容,公众对其研究的认同性与参与性也逐渐增加,旅游资源评价正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增强。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主要为供给―需求评价,在供给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对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的需求(结构、类型等)做出调查,然后就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做出的评价。这种方法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来评价旅游资源,并根据游客需求指导旅游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客观的数据做支撑,减少了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性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偏向不合理的可能性。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人类文化遗产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的评价三个方面。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从取样到数据处理尽量做到客观,从黑白还是彩色照片对样本评价的影响到景观俯视视角与水平视角对评价的影响,甚至得出了观看样本的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这些都反映了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做到了量化到细微处,尊崇资源的客观价值。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从改革开放至今,借鉴国外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特色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评价方法。从最初的以保护为主到以深度开发为主最后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从以定性评价为主到定性、定量相结合,从各学派各抒己见到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国内旅游资源评价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主要围绕国家标准《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如何完善而展开;其次是根据国家标准研究对各种不同的资源中进行评价,如探讨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方法主要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判断矩阵得出相应权重,最后将专家打分乘以权重得出景区得分与相应等级。这种方法减少了定性评价的主观性,但专家打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以个人爱好为转移的问题,忽略了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评价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及不足
1、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通则》中明确规定旅游资源评价应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执行,目前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基本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但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争论,国标并不能完全指导其评价,出现了一些偏差。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不能划等号。因此,本文避开讨论国标的可执行性,探讨如何完善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笔者参加了华中地区高校主持的旅游规划近十项,总结其旅游资源评价内容如下。
资源分类与赋存状况概述:将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类进行归类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各种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根据《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景区各个景点打分评价,并将整个过程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现。最后得出五级资源分别有多少个、景区拥有的总类别占整个分类类别的比例以及整个景区的得分。
景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定性评价:通过以上对景区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以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这里的概括是对整个规划文本的指导,为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方向。
资源利用结构分析:将旅游资源分为基础层次、辅助层次、核心层次,以引导哪些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重点,分别赋予不同的开发对策,具体如图1所示。
2、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的概念一般沿用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定义,但在定性评价中却把这个概念无限延伸。有的学者认为“差异就是旅游资源”,有的学者却反对将旅游资源无限化,国外一些专家认为“事物对游客有吸引力才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概念的泛化导致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评价对象尚且不明确的前提下,评价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笔者认为,在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应该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如何让资源开发适合游客需求,经得起市场检验,才是关键所在。
(2)目的不明确。现阶段,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停留在资源本身的评价,从美学角度评价的比较多,就资源谈资源,但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并根据市场、游客的需求开发成旅游产品。一般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估每项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区以及周边旅游区中所处地位,确定其有无比较竞争力;二是结合其开发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三是根据其所处地位,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开发重点与时序。对照目前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一般只停留在主观、武断地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级别,没有对比确定其比较竞争力,对其是否能开发为旅游产品更不关心。评价目的不明确,导致资源开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投资得不到回报。
(3)主观随意性强。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性评价中给出的评价结果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撑,大多数以规划者的主观感受和臆想为依据;二是在定量评价中,各因子的权重确认很少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后利用判断矩阵法等算出权重,更有甚者只是某一个人通过个人主观判断得出权重;三是只通过专家打分来判断资源的等级,没有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游客对资源的偏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三、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按照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进行,已经远远不够。结合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新方向,本文试图探讨更能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环境区位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R―P关系评价(旅游资源转化成何种产品评价)。
1、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
国标已经给旅游本体价值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定性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建议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竞争力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时应把旅游资源放到周边区域的大环境中做比较分析,单体资源的某种特性还可以将其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同类资源中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增加了量化支撑和说服力的同时,也便于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避免重复、雷同开发。定量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调查数据基础上,从专家与游客两个侧面进行量化评价。
2、旅游地环境区位评价
不管是按照国标中旅游资源的定义,还是旅游资源的无限化定义,在旅游规划中评价旅游资源都应包括对其所处环境和区位进行评价。旅游环境主要包括视觉环境(原生态景观等)、自然环境(天空洁净度、气候舒适度、水的质量等级、植被覆盖率等)、人文环境(城市风貌、地域民俗风情、服饰、美食)、社会环境是否安全、所处区位以及其可进入性等。有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但开发后却游客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其环境和区位认识不够。
3、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不仅关注旅游资源的质量,还将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效益等纳入评价范畴,便于根据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其可开发性以及科学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进行安排,从而为旅游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开发潜力评价因子有承载力、可进入性、可利用性等,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因子组合,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评价方法国内目前采取的是多层次灰色方法。
4、R―P关系评价
通过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等级,结合旅游环境区位评价得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小,哪些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高,最后通过资源―产品关系评价那些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从类型上包括观光型、文化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社会型、康体健身型、商务会展型、猎奇刺激型、生态型等。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确定几种主要产品类型。定位旅游产品类型,宜精不宜多。最后列出各项旅游资源对应的产品类型。
总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评价分类、内容以及量化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存修、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3).
[2] 郑建瑜、贺宝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 尹泽生等: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6(1).
【关键词】景区规划;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规划指的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作为景区规划而言,最早,在旅游活动产生之初是并无规划可言。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产业发展也十分的迅速。我国的旅游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管理的发展模式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旅游景区规划编制工作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简单的要素规划向整体规划方向发展,规划方法也从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向旅游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以及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外观规划、经济理论、环境规划保护等方法综合参与。通过对资源和市场进行调查整合,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因此,将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景区规划已经成为现代景区规划中备受青睐的规划方法。其对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一、景区规划概述
要想做好景区规划,最主要的是先确定好旅游规模以及环境容积,这两点的确定非常重要。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国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将景区规划和保护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护方案也已提上日程。因此,如何科学的确定景区的旅游规模,为景区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成为景区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保证景区内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容积的确定也十分关键。在我国,景区规划缺乏对环境容积本质含义的理解和考察,定义片面狭隘,计算方法传统陈旧,缺乏科学依据,且不能很好的适应景区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景区规划的相关研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并运用到景区规划理论中去,已经成为当今景区规划设计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对如何做好现代景区规划,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景区规划应以什么为主?是环境保护,还是人文旅游?看似简单的问题,其中包含的内容却相当复杂,这不仅需要景区规划设计师具有丰富的经验,还需要经过多方考虑、考察和计算,才能使景区的规划立意新颖充满诗情画意、选址恰当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峰回路转、借景生辉动静结合、尺度亲切比例谐调、色泽明快质感各异等。同时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境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地形特点、民族风情等等,将景区内的风景优点最大的发掘出来,罗列出来,增加亮点,有了这些,景区的规划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
二、做好现代景区规划的几点要素
1、旅游资源是景区规划的基础
随着被誉为是“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事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随着人们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越来越受到亲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开发,涉及海、陆、空等多方面。只有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拉动原居民的积极性。并且,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有特殊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或者是人文历史价值的区域开展旅游。
2、各种产业之间的开发相互整合
产业间的整合,不仅指的是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商业等服务行业之间的规划整合,也指的是旅游产业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整合。景区的旅游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良好也能带动招商引资。但是在景区的规划中,对于通过旅游拉动当地经济、提高居民的社会经济水平的具体措施较少,缺少景区旅游与当地经济融合的组织规划。进行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
3、区域间的合作
发展景区旅游首先要加强景区旅游区域的合作,是以旅游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规划、开发。避免出现同一旅游特色,周围区域都在进行开发和规划,这不仅对规划效果以及景区的发展够有影响,还破坏了资源的完整性以及整体的生态环境,得不偿失。因此,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各区域之间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共同谋发展才是真理。
4、保护与开发并存,寻求平衡点
景区规划要有利于景区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保护过多,影响旅游业的正常运转,不利于提高周围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划开发过多,生态环境的容易失衡,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这就需要在保护和规划开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景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旅游者的需求,还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保护给予充分的重视。正确的分析景区内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其积极的进行规划,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同时还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升。
5、游客的数量和来源
游客是景区规划的价值体现,没有游客观赏,也就不需要进行规划。因此开拓各类客源市场、扩大旅游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继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数量,进一步实现景区规划的价值。
6、社会效益
景区规划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还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景区规划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经营者。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已经从城市发展到乡村、从大都市推广到小乡镇,越来越多的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资源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经济目标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
三、现代景区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规划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
景区规划必须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等前期工作,没有前期的调查、评价,根本就谈不上规划。旅游业作为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气候、交通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地域社会发展水平。景区规划需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这就需要景观规划师在进行规划设计前,对地方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对地方旅游业、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进行研究。同时,在规划的区域范围、促销市场等方面,尊重资源的完整性,深化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2、景区资源保护途径
景区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并不与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兼容,保护和开发一直是相互矛盾的,稍有不慎,开发有可能成为破坏的真凶。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景区规划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等用来规范景区的规划。任何景区的任何规划行为,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开发和保护必须并存,开发中要有保护。这样既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它所有共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故只有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对生态环境实施保护和开发。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景区规划在各地兴起,景观规划热潮中存在着诸如规划缺乏特色、规划方案的实施受到地方条件的制约、经济可行性或者是环境可行性差等问题。要想做好景区规划必须系统地综合地方的各种要素,既要保证旅游资源永续,又要通过景区规划的实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才能更好的提高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经济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明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建设[J].学术探索.2008(01)
[2]肖云.风景名胜区景区规划概念及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07 (03)
[3]曾亚玲,程亚娟.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必备条件[J].长春大学学报.200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70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我国进入“十二五”计划以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越发重视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力度,相继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这不仅要求我们务必要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要严谨对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坚持以保护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为前提,坚持走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新世纪的休闲时代背景下,把文化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逐步成为当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主旋律。文化旅游产业近年以来发展速度迅猛,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已经逐渐成为旅游规划研究的热门主题。文化旅游即指旅游者深入参与体验当地的文化元素,消费当地旅游产品化的旅游资源和要素的行为过程。在民族地区,村寨已成为人们历来的传统居住场所,具有外形独特、品质高等优势使其具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当下,诸多地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开拓珍稀型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的新方向,并且有效的启发广大旅游学者研究新方向。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会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无尽的珍贵遗迹,在不同地区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和珍贵艺术。随着现代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受到诸多关注和重视,旅游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入研究己成为我国文化旅游的中坚力量。然而,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无疑将会对古村落的保护和民族文化遗产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为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民族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在体现文化遗产价值的同时加强宣传和保护的作用也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合理开发具有珍贵价值的古村落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有效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改善偏远民族地区村民的居住环境,增加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促进民族地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渡古镇的具体情况,为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方向,希望通过本文促进全社会对民族地区古村落的重视,增强对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
1.2.2 研究意义
(1)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开发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
文化开发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遗产开发又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化是旅游规划中当地文化主体的基本表现形式,在旅游规划中以旅游产品化的形式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环境中,对旅游规划学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的丰富具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和当地文化资源保护。
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旅游文化元素在旅游开发中的全面转化和表达,突出了文化作为旅游规划过程中的核心的重要思想,推进民族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对鹿寨县中渡古镇的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渡古镇的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通过对鹿寨县中渡古镇的旅游资源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得出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贯穿于旅游开发的每个环节,包括空间区域划分、景区线路设计、旅游项目设计和配套设施分布等方面,达到以古镇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做为前提,在对民族地区资源进行的开发过程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民族文化:广义上讲民族文化指的是某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存中一起创造并且依靠其生存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文明成果;从狭义上讲,民族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精神生活上的创造。
旅游文化开发:是指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进行创新性整合的过程。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基本开发思路的指导。
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等;具有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关联的建筑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复合工程和保留有古迹的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综合性创新过程,以技术和创新作为手段,对目的地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加工以及避免损害的过程,从而使目的地资源能够得到永久保护和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涉及的主要基础学科包括景观生态学和系统论等。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旅游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满足眼前的需求,又不损害长期进行旅游开发的需求的能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损坏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且保护性开发的现有资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负责任的旅游开发。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本文借鉴已搜集到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思考,对本文的选题视角、整体思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做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
3.2 实地调研法
读研期间,参与导师组织的鹿寨县以及中渡古镇的多次调研活动,实地调研经历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本文以广西鹿寨县中渡古镇为实证案例,在调研过程中采用了实地调研、专人访谈、资料收集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搜集和掌握了本文所需的实证资料,为文中的个人观点提供支持。
4 研究综述
我国旅游业的起步相对比较晚,针对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着手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陈传康(1996)最早提出在旅游业的规划开发中应当注重目的地旅游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并提出当代旅游开发的根本就是旅游文化的开发的观点;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系统研究上,吴必虎(2001)最早对国内和国外旅游规划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梳理,并结合自己的切身实践成功编写了一套完整的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于希贤,于勇(2005)对民族地区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详细的说明了地区文化的应用是旅游规划的创造性艺术。
贾玎(2007)总结了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的五种模式同时提出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规划与开发应当分层分类、互动发展。赵勇(2008)采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昌儒(2008)以贵州布依族为案例探讨了民族文化的重构问题,指出民族文化重新组合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新方向;王大悟、郑世卿(2010)指出民族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传统与现代、居民与游客、观光与休闲相统一协调的关系;陈瑜(2010)以清明上河园为案例,以园中民俗文化的展示形式来论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模式;王平(2011)从民族旅游文化遗产的修整以及民族传统服饰与当地民俗风俗方面研究了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从我国对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规划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来看,最初主要从经济角度侧重旅游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比较重视旅游文化在宏观上的经济属性,欠缺在微观层面上对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化方面研究。针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能够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的更好,一方面能够保证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合理有序的规划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扬,满足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进行实地调研的实践与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将把握好在微观和宏观上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式开发研究做出一点有价值的探索。
5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
5.1 基本目标
(1)通过恰当的宣传方式引导人们的态度和意识,从而形成符合遗产旅游标准的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2)明确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准则,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控制在适宜的程度上。(3)尽一切力量满足当地居民合理的的基本生活需求,防止对文化遗产进行盲目的掠夺式开发,以文化遗产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取得支持,使当地居民都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5.2 基本方式
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方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修旧如旧,按照历史记载原貌进行维修;(2)对残存的文化遗产遗迹进行保护并运用高科技的保护式旅游开发;(3)对于已彻底毁灭的古建筑,参考其原貌进行重建。
6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实证研究
6.1 鹿寨县中渡古镇概况
中渡千年古镇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西北部群山之间,行政区域面积374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自三国时代立县至今,历经174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特色鲜明的古民居群落、古建筑等遗迹。深入古镇之中,少数民族古色古香的气息迎面而来。近年来,在中渡镇政府和古镇居民的精心呵护下,古镇的民居、商号、码头、客栈、会馆等古建筑遗迹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置身其中,恍惚与世隔绝回到了古镇的古代时光,宁静而美好。
6.2 中渡古镇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中渡古镇是鹿寨文明的发源地,素来享有“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境内仍保存有以京观石、香桥岩、古镇武庙、千年古榕等为代表的洛清江文化。同时,这里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门、明城墙、老商号、粤会馆、旧码头,这些遗址遗物保存,佐证了古镇历经岁月沧桑,如中渡镇粤东会馆旧址,位于鹿寨县中渡镇南街老粮所处,为民国时期所建,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此会馆为当时广东商人在此地的联络、聚会点。
中渡镇武庙,位于鹿寨县中渡镇北街和东街的交汇处,为一砖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关羽神像,右为城隍像,右边耳房供奉观音大士像,正殿走廊左右墙上有两幅彩绘壁画。
中渡镇地处汉族与壮、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的交界地带,中渡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境内的民间传统活动包括百家宴、舞狮、舞龙、舞火把龙、唱彩调、对山歌等。追溯到古镇清代年间,这些活动已颇具规模,民国时期及解放后仍然相当活跃。
6.3 中渡古镇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6.3.1 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产品开发有待完善,缺乏竞争力。
(2)旅游形象宣传营销力度不够,影响力有待加强。
(3)当地旅游市场供给混乱无序,游客满意度有待提高。
6.3.2 中渡古镇开发策略
(1)根据中渡-香桥岩旅游区资源分布情况,结合旅游项目设置和线路安排,总体规划形成“三区一廊”的空间格局,力争做成主题突出、各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三区分别是指:中渡古镇文化体验区、香桥岩休闲养生区、香桥岩地质公园游览区。“中渡古镇文化体验区”旨在以古镇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古镇古建筑游览和风俗体验感知项目。
(2)依托中渡镇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通过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打造,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有型的旅游休闲体验。充分利用青砖灰瓦木质构架的老建筑,将古镇要素修旧如旧,控制改造新建筑,逐步恢复中渡古镇原有的历史风貌,延长街区范围,使来到中渡的旅游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感受中渡千年古镇的文化和魅力。
(3)中渡千年古镇文化旅游活动:以中渡镇悠久的千年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岭南民俗风情为点缀,打造丰富多彩,意义深刻的民间活动,把中渡千年古镇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为广西乃至我国具有特色的长寿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民间活动的举办,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中渡古镇的知名度,使中渡旅游发展具备更坚实的有形载体。
Abstract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n tourism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are discussed.By taking Xunyang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 the scheme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is put forward.
目前大城市旅游已经发展的比较好,但是中小城市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中小城市将成为旅游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要中小城市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因而研究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旅游规划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旅游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 。
1. 1 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从资源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景观美学价值和环境生态价值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当然要对一个区域进行旅游开发除了考虑旅游资源本身以外,还需考虑开发条件,主要是可进入性评价、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对旅游区的旅游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现有资源的利用状况,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现状等。
1. 2 旅游系统规划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点和旅游活动行为特征,从各旅游区的旅游性质、功能、管理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景区的游览系统。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是根据旅游区的实际状况,依据中心地理论和旅游行为特征,从保护资源、方便游客和旅游效益等方面出发,制定旅游区的服务系统。
1. 3 旅游活动组织规划和资源保护规划
根据旅游区的游客旅游活动行为特征,组织旅游区内各景区的旅游组织活动,突出各景区的特色,发挥景区的最大效益,为社会经济服务。资源保护规划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旅游区内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以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一般可以根据资源的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景观保育区。
2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就是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的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深度要求,可以分为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详细规划的任务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要求[2 ]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九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指标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流、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3 ] 。
3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旅游业将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很多旅游资源都是依托小城镇存在的,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都会涉及到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关系的研究对西部旅游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 1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异同
3. 1. 1 地域差别
旅游规划主要是围绕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城市规划主要是围绕在城市的周围,在空间上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有重合的区域。另外区域的中小城市又是游客旅游的集散地。
3. 1. 2 内容、目标不同
在内容上城市规划主要明确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区的功能、项目设计、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如在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特色建筑等方面,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其进行保护性规划,而旅游规划不仅要对其进行保护,更加注重其旅游开发方面的价值。在土地利用的规模和使用上具有较大的不同,旅游的发展可能会要求改变原有城市规划中的对应地块的建设用地类型,如新建主题公园或其他休闲娱乐设施[4 ] 。
3. 1. 3 功能上的差别
旅游规划的功能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发展蓝图,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城市规划则是政府对城市建设活动的协调,从长远的发展来对城市进行调控。城市规划主要是依据城市人口规模来进行,如基础设施规划,而不考虑游客人数。在旅游旺季就会导致交通拥挤,电力不足、饭店爆满等现象。而旅游规划不但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同时会考虑游客数量,采取不同的方式满足游客需求,同时能够考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能够使区域资源、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2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相互关系
小城市的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在地域上有交叉或包含的关系,有时城市只是作为旅游节点城市,为游客提供交通等旅游服务;有时城市作为旅游区的组成部分,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项目都是在城市内进行的;有的城市只是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所在,下面具体介绍。
西部的小城市大部分历史悠久,具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情,都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将城市既可作为单独的旅游地一部分进行开发,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服务。以前进行的城市规划中很少考虑旅游开发,因而在城市规划中没有有关旅游的项目,此时城市规划势必会影响旅游规划的实施。
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很多省区都开始进行旅游开发,这时小城市开始接待游客,作为游客的集散地。大部分的景区,尤其是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大部分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游客是以中心城市或节点城市为依托开展旅游活动,城市的基础设施为旅游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这时小城市作为旅游中心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如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
3. 3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协调
在考虑两者的关系时,城市规划是城市这个特定空间内实体性控制与建设规划,要考虑它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因为它是指导城市发展的蓝图和纲领性文件,但是又要考虑城市规划的时效性。旅游规划是特定经济部门内的发展规划。因此它们是区域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冲突,它们都是为繁荣城市经济和发展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城市规划是要依据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全局性,对于涉及整个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并执行。同时在进行旅游规划时,也应本着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对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修订和修改时,应充分考虑时展的要求,全面考虑各个产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4 实证研究
4. 1 研究区域概况
旬阳生态太极城旅游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经108°58’~109°48’,北纬32°29’~33°13’,东与白河县及湖北郧西县相接,南靠平利县和湖北竹溪县,西与安康市区相邻,北与镇安县接壤, 南北长82 km ,东西宽79 km ,总面积3 554 km2 ,该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 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县。这里北接西安古都文化旅游区,南连长江三峡、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东有道教圣地武当山和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西邻安康瀛湖、香溪洞和南宫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另外,西康铁路、襄渝铁路、316 国道、210 国道都从此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4. 2 解决方案
在解决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矛盾时,首先考虑大环境的变化,即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西部生态环境的要求,结合国家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对于城市周围的土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对于符合政策要求必须还林的土地坚决还林,利用旅游美学的观点合理种植各类花草树木,既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又符合旅游开发的需要。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基础建设的双重功效,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市民的需求,能为游客所利用,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举措,例如建设各类宾馆、停车场等。对于城市游乐场地进行重新的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突出每个游乐场所的主题,游乐场所作为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旅游区中来,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又种类齐全的旅游区,对位于城市边的灵崖寺森林公园,汉江旬阳水库,县城旬河橡胶坝。提出旅游发展远景规划,在以后进行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城市旅游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去,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
5 结语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都是为城市的发展服务,使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旅游功能,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进行规划。旅游规划应该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但是不应拘泥于城市规划,应该本着科学性、规范性的原则,对城市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共同促进城西部小城市健康、快速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7 - 241.
[2 ] 金力. 对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协调关系的思考[J ] . 规划师,2000 ,16 (3) :17 - 19.
目的地对于旅游的选择具有系统性的影响,其中最具根本性的影响是生态理念,所以,探讨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的可持续性有重要作用,对于生态意义重大,对景色宜人的草原地区而言,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生态旅游理念体现着人们希望对其环境和人实现和谐统一,迫切实现发展循环,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环境和自然资源、回归大自然的新途径。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有关生态旅游有较多的界定,在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首次提出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随后,世界各国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将其理解、发展、丰富。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将生态旅游进行从新定义。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是:生态旅游一般规模不大,资金的投入不高,生态旅游的开发重点是在不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和危害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的对游客合理利用,并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生态旅游主要吸引有环境保护意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观光,在旅游过程中,要配有专业的、高素质的导游。
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在实现社会、经济、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合理利润和维护资源环境。其目的是享受历史所塑造的文化和自然所赐的风景。通过对开发者和游客进行相应的约束,使之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是现有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生态旅游理念之旅游的规划准则
(一)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有一定的资源条件,生态的规划首要考虑的是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政策资源等各种资源条件,根据分析不同资源条件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能盲目的照搬硬套的进行。除此之外,不仅需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压力的要求下进行规划,还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开发商和不同的旅游项目等生态问题,将科学的生态规划理念贯穿于开发和旅游规划的始终。
(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原则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风貌是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的前提,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严禁任何形式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进行旅游开发,对于其缓冲区域,应按功能进行严格的分区,分层开发生态观光区、旅游示范景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其他对环境作用较小的旅游活动等。此外,要科学的设计旅游规模、确定开发强度,使之严格的在生态保护区的容量范围控制之内。开发过程中,要始终体现着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建设等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与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理念。
(三)各方积极参与原则
如今生态环境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是依靠着当地的政府部门、社会以及旅游观光者的密切配合。对于生态环境的规划,同样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协助,当地的居民能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形式进行合理的改变,进而有助于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旅游设施进行生态化原则
对旅游设施进行生态化的规划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服务设施应与生态环境相配套,其次,科学利用生态能源,比如说直接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基本能源,提高能量转化率,同时合理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再次,采用生态材料和生态技术,对生态材料的选择需既能够满足与环境相协调,又具有优良的性能,此外,采用学科领域广、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将环境和资源共同改造重组。最后,开发生态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运用与自然环境高度吻合的生态环境材料,建造生态化的建筑,构建优美的生态景观。
三、草原生态旅游规划思路
(一)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全面性规划
由于草原生态较为脆弱,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应进行全面体统化的规划。首先,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完善各大景区的建设和规划;其次,适当的对旅游景点进行集中开发,并加强开发和管理重点景区,注重高级别、高品位的开发,靠特色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二)草原生态旅游的系统性规划
对草原进行系统化规划要体现系统性原则,表现在:首先,当地的各级政府负责人以及旅游机构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旅游业务和管理的技术含量,还要配有素质高的专业性导游。其次,完善交通的建设,建设适量高,品质优的铁路、高速公路,有助于发展旅游业。再次,规划旅游景点周边的城镇,使其不但带有现代都市色彩,还留有历史的文化气息。最后,服务系统和旅游设施的规划。对旅游服务区内的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导游水平以及交通服务的城镇文明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结语
【关键词】温泉旅游规划发展战略温泉旅游项目开发温泉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 Q178.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规划背景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原本以土地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存在越来越多争议,转变经济格局,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
2009年国务院41号文件将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休闲旅游市场爆发,进入国民休闲时代,大连逐渐成为东北及环渤海地区休闲后花园。2010年辽宁省提出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和大连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战略,全域旅游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种的背景下制定的,大连编制了第一个全域性温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二、规划思路
规划首先在总结大连温泉资源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国内外温泉旅游态势。结合国内外成功的温泉资源开发案例,确定符合大连实际的总体定位及功能定位。其次,规划大连温泉旅游产业空间,系统布局温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同时围绕“滨海”和“温泉”两大主题,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策划温泉旅游项目,并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提出保障措施。
最终为大连温泉旅游产业向特色、全面、科学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
三、现状分析
截止2011年12月,大连辖区内已发现的温泉有47处,其中自涌泉25处、井眼(钻井)22处,已开发15处,正在规划建设32处。近期(2012年内)拟打井20口。资源总量合计达2000万亿焦耳,日出水量3万吨,属于我国东北部地热田分布较为集中地区。
1.大连温泉具有较高医疗价值,开发条件良好
大连地区各地热田水无色透明,以重碳酸型、氯化钠型为主,水温38-73℃,以中高温、中温温泉为主,水温大于42度的温泉资源占70%以上。温泉富含偏硅酸、锶、氟、碳酸、锂等主要有益成分,具有防止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病、治疗皮肤病、风湿痛、美容养颜等功效,医疗价值较高,开发条件良好。
2.温泉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北聚南散、北泉南井”的特征
北部地区属于岩浆岩-构造型,多为自流泉,是浅部地热型,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的龙门汤、普兰店市的安波和俭汤、庄河市的步云山等区域,其密度较大。南部地区属于地热增温梯度异常型,是深部地热型,主要分布在大连市的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山区星海湾绿山、高新园区小平岛、旅顺老铁山、甘井子华南广场等地,密度较小。
3.温泉资源与山地、森林、河流、海滨、文化、乡村等多种资源组合良好,可开发养生、运动、度假等温泉旅游组合产品
大连近现代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为大连地区植入外来温泉文化、打造异域风情温泉小镇奠定了基础。北部温泉资源质量出众,与山、水、林、生态等资源组合良好,开发潜力大,南部温泉资源与都市、滨海、文化等组合良好。
4.温泉资源承载力较大
依照休闲型、文化型消费标准,按人均日消耗400升温泉水测算,目前全市日出水量3万吨,日可接待游客7.5万人次,年可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开发海水热浴将提高大连温泉旅游的承载力。
5.存在问题
温泉旅游开发虽然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是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一是多数温泉产品规划起点不高,配套设施匮乏。二是温泉旅游聚集区龙头产品的经济拉动作用不足,营销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三是温泉企业人才匮乏,管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四是温泉资源开发粗放,资源保护机制不完备。
四、发展战略
1.生态优先战略
温泉旅游开发要严格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注重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产业集群战略
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温泉旅游聚集区和温泉小镇,延伸温泉产业链,推动温泉产业与避暑、度假、田园、康体、会议、运动、观光、文化、娱乐、节庆、购物、饮食、科普等产业融合发展。
3.品质提升战略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开发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服务、高水平管理,着力提升温泉文化附加值,形成多元文化的开发理念。
4.政府主导战略
将温泉资源收归国有,以资源撬动市场,强化政府规划引导,避免盲目性、同质化,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大连温泉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五、温泉旅游项目开发
首先是根据温泉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提出了“温泉走廊”的概念,并界定温泉旅游聚集区和温泉小镇的内涵,使温泉资源从空间和功能上实现因地制宜和多样化地开发利用。温泉走廊将完善“温泉、滑雪、养生、会议、田园”等泛温泉旅游产业链,形成一系列的温泉小镇、田园度假、观光农业、度假酒店等,
打造成为大连温泉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带动大连北部经济发展的引擎。
其次是温泉旅游主题方面,提出具有大连特色的“海温泉”理念,并延伸温泉文化内涵,使温泉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结合大连温泉资源特征,开发一批海水热浴、盐温泉等特色滨海温泉项目。
同时策划 “大连八汤”,成为大连温泉旅游文化的象征符号。 “大连八汤”,即龙门汤、安波汤、俭汤、步云汤、长乐汤、暖水汤、蓉花汤、太平汤,分别赋予鱼跃龙门、安波公主、俭德君子、平步青云、知命长乐、春江水暖、出水芙蓉、岁岁太平等主题内涵,
另外,温泉开发结合地方特色,重份挖掘特色文化,丰富到温泉旅游项目中,是旅游项目丰富多彩。
六、温泉资源保护
1.温泉旅游产品开发初期的环保举措
各地区要根据温泉资源的总量以及市场情况,科学的确定开采量和产品规模,适度建设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最大限度的对温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杜绝盲目过度开发。杜绝温泉旅游项目污染饮用水水体,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开发温泉旅游活动。
2.温泉旅游产品在建设中的环保举措
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污染,建筑垃圾需及时处理,施工期间尽量选用烟气量较少的机械和车辆,减少尾气污染,进出工地的车辆限制行驶路线及速度。
3.温泉旅游产品在经营运营中的环保举措
严格进行系统监测和科学分析,了解资源的变化规律,为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管理和调整开采量提供依据,确保温泉旅游开发在温泉资源承载力范围内。要采用污水、废水分流系统,建设地热废水回收处理设施,加强对温泉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七、小结
这次规划是大连首次围绕温泉所制定的专项规划,实现了规划、旅游、经济等多学科交融,在全市域范围内统筹、全盘考虑温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研究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对大连的温泉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辽宁冰雪温泉旅游分布图【J】 今日辽宁 2012(01)
这次我同黄小杭副市长和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一起,对我市旅游工作进行了调研。大家感觉到,我市的旅游业总体上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题材多,二是发展趋势好,三是形成了*发展旅游是大有潜力的共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旅游部门努力工作,各部门、有关乡镇大力支持、主动配合,我市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较迟,景点小且分布散,外界知名度还不够高,在现象上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未发挥整体效益;二是规模不够大,未形成强劲势头;三是体制不够顺,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开发。为此,要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切实予以解决。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旅游的全局观念
当前,全市上下、各行各业中“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呼声很大,开发、建设热情较高,要通过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发展全局观念,来合理配置好大家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形成较强的爆发力。如果形不成全局观念,空有满腔热情,只会造成“用力”的错位,必然阻碍、制约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要跳出*看*。*这几年发展较快,但跳出*不但是因为经济上、旅游上有差距,而且在观念上也有差距。为此,我们应树立一种紧迫感,结合实际,加快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可以使一种思想、思路和观念带动一个地方兴旺起来。旅游业发展了,不但能带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载体,实现良性互动,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跳出部门看全局。部门是政府的组成部门,部门的职权是组织和法律所授,只有把政府工作做好,部门才有地位,旅游工作也一样,需要形成发展合力。要跳出景区看产业。旅游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开发建设,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从“大旅游”的角度来看待、来发展*旅游。
二、明确目标重点,加快我市旅游的发展步伐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多元投资为手段,加强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加速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规划。我市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从自然风光来说,自古就有“东*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称;从人文景观上看,是*终老之地、*故乡、*发源地等等,各种景点如满盘珍珠,但独缺银线。如何把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和产业特色等结合起来,把满盘珍珠串起来,以此形成整体效益,这就需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一是要完善、健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二是要做好区域(分区)景点规划。规划要充分利用交通水域特点,规划要立意高、内容丰富、科学易行、注重特色。
(二)突出重点。今年要重点抓好“百丈*”景区的开发建设,要抓紧修改“百丈*”景区规划,扩大范围,加快建设,提高品位,争创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要统筹兼顾其它景区的建设,“书圣园”景区要完成公路改道,做好村庄搬迁的准备。“*湖”景区在保证交通安全、加强饮用水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崇仁镇古建筑群要结合廿八都统一开发,争取今年年底前对外开放。此外,要对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传统工艺进行挖掘和包装,以此来丰富旅游内容。
(三)理顺体制。对“百丈*”景区开发,要成立“百丈*”风景区开发管理委员会,组成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有关部门和乡镇共同参与的管委会领导班子,负责对景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把有利于景区开发的人、财、物统一划归管委会代管。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有:一是搞好景区规划;二是统一管理规划范围内的所有权属;三是组建“百丈*”风景区旅游开发公司,做好景区的开发经营;四是组织开展景区的对外招商。对*湖景区开发,由市水电局负责单独组建公司进行开发建设,但前提是做好旅游安全的防范和饮用水质的保护工作,旅游局负责行业管理,不直接参与开发建设,门票收入的2%作为管理费上交市旅游局。对“书圣园”景区开发,由金庭镇负责建设,原开发办公室由旅游局改设到金庭镇,“书圣园”景区对外开放后暂时免交管理费。对崇仁古建筑群及廿八都的开发,由崇仁镇负责开发建设。对“书圣园”、“崇仁古镇”开发,旅游文化部门要做好指导协调工作,并参加其开发班子。
(四)多元投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要真正运作起来,各景点要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市政府今年适当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旅游业发展。
(五)统一包装,加强促销。“百丈*”开发的成功很关键的一条是开辟了上海市场,*旅游的发展,最终要靠客源的增加,增加客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宣传促销。要对*旅游进行统一、精心的包装,找准热点、亮点,通过新闻会、恳谈会、推介会、研讨会以及与*相邻的旅游线联手促销等手段,一致对外,打响*旅游品牌,树立*旅游良好形象。
(六)加强行业管理。要强化旅游主管部门在行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特别要加快制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开发工作步调一致,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加强行业管理的力度,旅游局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市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切实为来嵊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七)加快人才培养。要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问题。要加快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下决心抓好企业经营者队伍、宣传促销队伍和导游队伍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高档次的优秀人才,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网络,整体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兴起,“低碳旅游”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发展中大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在“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业理当先行。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海北发展低碳旅游业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海北;低碳旅游;发展;思考
低碳经济自20世纪末出现后,很快风靡了全世界。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且明确的内涵。发展海北低碳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海北知名度、建设高原旅游名州、加快推进生态立州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两个问题
发展低碳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海北既拥有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又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发展低碳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1树立低碳理念。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属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社会效益好。发展低碳旅游业是创建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旅游业中推行低碳消费、绿色发展带动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为实践者,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就海北而言,当地草原的原生态游牧文化、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构成了典型的高山草原社会遗产,是极其稀缺的低碳旅游资源。因此,特别要在旅游主体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购物点及导游中,倡导低碳消费,在旅游行业中推行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消费,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提高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营造低碳旅游发展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低碳理念,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低碳经济的教育,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1.2倡导低碳行为。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作为旅游各方参与者,都应在行为上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费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态和可持续旅游方式。旅游开发者对自然景区不做“硬”开发,要做“软”开发。不改变原有地貌,坚持“多利用、少开发”的原则,选择性开发低碳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则要提供给旅游者低碳化旅游产品。在旅游餐饮上,尽量选用本地的食材,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议多选自助餐的形式。在旅游饭店上,要以绿色饭店的理念全面创建低碳旅游饭店,用节能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实行垃圾分类等。在旅游交通上,旅游者不妨多采用传统交通工具,选择徒步、穿越、营地等体验性强的旅游方式,同时要控制景区(点)内交通工具的进入,应禁止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的进入,景区内设置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方式上,低碳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旅游景区低碳的实现,景区在开发和管理上以低碳为理念,创建生态型景区,发展产业化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等绿色生态类型的旅游产品,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购物上,尽量购买原生态的商品,抵制过度包装、生产设计复杂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娱乐上,应减少开发大型实景和文化演艺类活动,大力开发原生态的、体现当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项目。旅游管理者则主要控制游客数量,对旅游者进行低碳教育,通过游客管理、景区管理实现低碳化。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2.1强化规划引导。发展低碳旅游业,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已有的规划重视旅游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保护。有的景区景点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因此,旅游服务要以人为本,旅游开发则要以天为本,也就是要将这种未经工业化污染的生态景观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保留下来,抛弃数量经济的观念,合理测算生态承载量,限制游客数量,走品质旅游经济的路子。一是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加强对全州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对以往已经编制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要按照资源环境保护优先的要求,重新审视、调整、修改完善。二是在具体项目上,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制定规划,关键是要严格实施规划,使规划法制化,成为指导低碳旅游业的纲领性文件。三是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依托海北旅游资源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
2.2制定政策措施。 低碳旅游发展势必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主体的支持和配合,共建合作机制联合推进。应注重相关行业规划或计划的衔接,以共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监督执行、共同评定检验等形式,将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中综合规划、执行和考核。各级政府和旅游业主管部门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机制,健全发展低碳旅游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公众参与。一是统一认识,加强指导,全州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都要从建立循环经济这一高度来倡导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