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守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被专家和家长批判可操作性不强的《中小学生守则》已经启动修订,空洞内容将被删除。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北京酒仙桥第一中学考察新型教学模式时透露上述消息。
(摘自2013年9月16日《京华时报》)
此前,网友晒出了一些国家制定的《小学生守则》,有中国的,也有美国、英国、日本的。据说英国的《小学生守则》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譬如“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等;日本的《小学生守则》以规范小学生在校行为为主,譬如“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等;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则强调与师长之间的礼貌和纪律,譬如“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等。这样一比较,似乎中国的“守则”内容就过于抽象,显得有些大而无当了。
回头看看,我国的《小学生守则》最初十条是在1981年8月正式颁布的,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1994年,《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一直沿袭至今。有人说,世易时移,“守则”也该转身了。不久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在微博上建议,再次修订已经实施了快20年的《中小学生守则》。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制度设计也没有一直因循守旧的道理。只是,这些对《中小学生守则》的非议与争议,果真都铿锵有理?所谓“守则”操作性不强,其实不过是一种误读。事实上,在正式颁发《中小学生守则》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例,随便拈来几点,恐怕就很有操作性,譬如“规范”规定了“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等,还要求孩子“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只是,有多少人知道“守则”之外,还有配套的“规范”在呢?束之高阁的“规范”,何以常年“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们更要明白,民众在“守则”上的非专业性吐槽,其实指向的是中国基础教育中生存与生命教育、公民与常识教育的长期缺失。尤其在这个风险社会,当幼童等事件频发之后,教育责任的反思,就成为究责的必由之路。就此而言,即便修订后的“守则”臻于完美,但从纸上画饼到兑现为学生能力,这中间显然还有很漫长的环节与路程。
事实上,国外的“守则”,各有千秋的同时,也是各有侧重,并非面面俱到,只不过更为具体罢了。舆论及民意的指桑骂槐,本质并不是指向呆板的文字――因为抄袭或者拷贝国外的“守则”很容易,让孩子具备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养却较困难。“守则”上的差异,不是技术层面的差异,而是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小学生守则》是要因时而变,但比文字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力与素养教育的补课;比删改“守则”更重要的,是对规则与“规范”落实情况的关注。就像很多公共事件不是“立法依赖症”能纾解一样,让中国孩子从小就懂得生存与发展的逻辑与伦理,制度变化只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看到效果的第一步。
被专家和家长批判可操作性不强的《中小学生守则》已经启动修订,空洞内容将删除。前天,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北京酒仙桥第一中学考察新型教学模式时透露上述消息。
日前,笔者在一家企业的糕点博物馆,看到一个展台非常低,要弯着腰才能看仔细。一问才知道,这个展台上的展品是给小朋友看的,就特地做得很低。企业从商业角度出发,为方便小朋友参观周全,这种精神值得《中小学生守则》修订时学习。现行《中小学生守则》共10条,200多字,涉及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科学、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等多个方面,被指“内容空洞,可操作性差”。
《中小学生守则》里之所以有不少空洞内容,是因为守则是成年人制定的,从成年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没去想小朋友想什么,想当然地把空洞的内容加进去。结果,中小学生可能背得出守则的内容,却不知所云,要真正做到更不容易。如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等内容,虽然都是常识,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中小学生还不会玩形式主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育部门拿出空洞的守则,让中小学生去遵守,真是难为了孩子们。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很多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连理解都有困难,又怎么能自觉地按照守则的规定去执行呢?比如,叫小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可是,他们连法律是什么都不清楚。让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他们知道什么是社会实践吗?让小学生珍爱生命,请问有没有不珍爱生命的小学生呢?把成年人世界的守则简单地移植给中小学生,让中小学生遵守,显然是拔苗助长。过于早熟的守则,不但不能催熟中小学生,反而让中小学生困惑于成年人世界的晦涩难懂,对未来感到茫然。
中小学生有自己的世界,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应从成年人自说自话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守则还给中小学生,由他们来制定。其实,《中小学生守则》的根本问题不是内容空洞,而是不接中小学生的地气,以成年人的眼光和高度来看这个世界,来制定守则,却没有顾及中小学生的眼光和高度远远不及成年人。
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如果仅仅删除空洞内容,虽然实在了,但是,接地气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真正让《中小学生守则》为中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就不要过早地把他们还接受不了的内容强行灌输给他们。走进中小学生的世界,听他们所思所想,把他们生活、学习中的规则加以总结提炼,是接地气的前提。如果步子可以再跨大一点的话,用中小学生的语言来写《中小学生守则》,就更能突出他们的特点了。
《中小学生守则》只属于中小学阶段,不要对其抱有太宏伟的目标,甚至把大多数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内容写进去。《中小学生守则》是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不要掺杂进去太多功利性东西,以免画蛇添足。《中小学生守则》是给中小学生看的,不是给成年人看的,不必引入成年人来评价。修订《中小学生守则》,请把中小学生主角的地位还给他们。
尽管如此,这样的对比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修订守则的一些期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希望我们的《小学生守则》能够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做。比如,不妨像网传的国外“守则”那样,有类似“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的规定,也要更加体现对学生的关心体贴,规定“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很高兴帮你”。
学生守则看似简单的条文,却是一个民族文明礼仪和道德价值的体现,是造就未来人才的行动指南,它关乎下一代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从事班主任工作20年,人们对《中小学生守则》的热议,也让我回忆起自己的教育经历。初做班主任时,我也曾学着很多老教师的样子,把犯了错误的孩子带到《小学生守则》面前,指着守则告诉他违反了哪一条;也曾经按照学校的要求,让学生一字不落地背诵《小学生守则》。从教多年后,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内心世界有了一定了解,我再也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守则,更不让学生对着守则面壁思过了,而是基于自己对《小学生守则》的深入理解,通过创编守则儿歌,帮助学生理解守则、把守则的要求跟学校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中小学生守则》里说“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我就编写了这样的儿歌:
秋风吹,阳光照,
自觉排队进学校。
见到师长问声好,
见到同学说声早。
这样才是有礼貌!
比如,《中小学生守则》里说“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就用这样的儿歌引导学生:
下课时,看课表,
先把用具准备好。
楼中走路靠右行,
不打不闹不追跑。
说话声音小一点儿,
安全游戏最是好。
因为在我看来,生活习惯文明健康,首先体现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在学校里有了文明、得体的行为,才会逐渐变得有自信、有尊严。在带领学生学习儿歌、背诵儿歌,编排拍手游戏的过程中,他们的规则意识在悄然建立。
走在路上,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红灯停,绿灯行,车辆行人靠右走等等,因为违反交通法规就可能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参加各类比赛,我们要遵守有关的竞赛规则,因为违反竞赛规则就要受到处罚,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参赛资格;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因为违法犯罪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总之,在社会中,人们必须用相关的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同样,我们小学生也要用相关的规范来管理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这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对我们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对我们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
《守则》和《规范》对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把《守则》和《规范》的要求“牢记于心,实践于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提高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培养有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逐渐把《规范》和《守则》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养成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勤劳节俭、安全自护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生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五彩缤纷的理想的种子开始在心灵沃土上萌发,美丽的人生将在这个时候起步,成功的明天将从现在奠定基础。同学们,让我们自觉地用《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动向优秀的同学学习,用榜样的力量鼓舞自己,用文明的行为规范自己,迈好坚实的人生每一步,争取早日成长为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有用人才。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计划为指导思想,以“486”德育活动为抓手,继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小事”做起、据“实际”而行、务“有效”之为,抓紧、抓实行为养成教育,纪律法制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通过落实《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我校少先队的品位和特色。
二、工作重点:
(一)注重行为习惯,开展养成教育,促进队员快乐成长。
1.提高少先队员思想素质。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龙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大事着眼、小处着手,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从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高度,抓紧、抓实行为养成教育,纪律法制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通过落实《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集体、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从小做个好公民。
2.加强少先队工作,努力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细化常规管理要求,认真实施《如皋市中小学“486德育活动”工作方案》;加强行为规范检查考评工作,通过常态化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一年级八班的楚中天,此时此刻,能代表我们班参加这次演讲,我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下面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守则,守规范,争做优秀小学生》。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仅是纸上条文,我们不但要记住它,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上。现在,我已把《规范》熟记在心,时刻用它们来对照我的行为,使我不断地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在学校,我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和一切公共设施,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老师我能够主动向老师问好。服从老师的管理,接受同学们的监督。
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能做到团结同学,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妈妈常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当怎样对待别人”。是啊,你对别人有礼貌,别人也同样会尊重你。向别人问一声“你好”会给人带去一天的好心情,说一句“谢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道一声“对不起”、“没关系”能化解同学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在家里,我尊敬长辈,孝敬父母。面对家长的批评,我能认真听取,不顶嘴。家里来了客人,我热情、有礼貌的招待,为客人端茶倒水。
在校外,我遵守交通规则,并且时刻提醒大人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乘车主动让座,对人有爱心。我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在路边看见一位老爷爷坐在地上,向过路的行人乞讨,我给妈妈要了一元钱给了那个可怜的老爷爷,老爷爷对我说:“这孩子真懂事,这么好心,一定能考上大学。”还有,汶川大地震时,在广场上我毫不犹豫的向灾区捐款献爱心……
在学习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能够按时完成,养成热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上课积极发言,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敢于向老师提问。
总之,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进。我会时刻谨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中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一、优选班干部,找准“领头雁”
“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一群好的班干部,他可以以身示范,带动和感召全班学生,使班风纯正。因此,本期共推选了三轮班干部,第一轮由我指定,管理一个月;之后的一个月,由学生共同选举,管理一个月,效果一般;第三轮由推选和我的考察相结合,一直管理下来,效果良好,每个人都能自觉维护班集体利益,增加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组织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生行为。
为了规范学生行为,一开始我就组织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我们学校新时期的发展特点,注入新的方法和活力,联系实际,举例逐条剖析,讲清其现象、原因和危害,将它们作为行动的纲领,出现问题及时对照守则处理,找出改进的措施。
三、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首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先选好班干部,定好目标及岗位责任制,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班会、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充分展示其才华,既看过程,也看结果,对于优等生,也指出其不足,对于差生,更是发现其闪光点,激励其进步。如我班部分同学生性好动,完全坐不住。但他们有着强烈的班级荣誉感,班上的卫生不到位,他们就主动扫干净,班上的桌椅坏了,他们就主动修理等等,具有乐于奉献精神。因此,我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上进心不差,鼓励他们改正缺点,发挥优点,使他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行为习惯、约束自己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成绩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成立自律小组,以学生管理学生,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意识.
根据校纪班规,在规定好目标后,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醒自查,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使班级的各项常规管理正常化,制度化,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小组各个成员主要工作内容为负责每日班级的考勤,卫生,仪表,校会以及课前准备和课堂纪律的监督与劝导,做好宣传工作,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班级形成一个有正气的良好班风,为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自律小组各个成员各有分工,每日与参加年段评比的同学保持联系,及时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时通知有关同学予以纠正,使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一员的重要作用,自觉为班级争取荣誉,做到自觉自律。
五、加强家校联系。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少先队工作将以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全会思想为指导,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大纲》、《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着眼点,以“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工程”为载体,在上级的工作精神和学校工作的引领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抓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品格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教学上下功夫,塑造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旺盛的队伍。提高中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班队集体建设的水平。各班中队辅导员要求责任心强,有一定少先队工作经验,并扎扎实实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2、发挥大队部的作用,协助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各项常规工作。 3、切实加强队员的思想品德教育
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结合实际创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体验项目,使队员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小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品行,明白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健康的基本修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体验活动贯彻到每一处,引导广大少先队员逐步养成良好道德风范。
4、关注弱势群体。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孩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5、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主要以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以安全常识为内容,针对师生特点,有计划、多形式开展安全法规、安全常识教育、道路安全教育,以确保学生安全。
6、充分利用各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10.13建队日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各种尊师活动,国庆节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对广大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队节期间通过新老队员手拉手,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广泛开展少先队员光荣感教育,帮助少先队员了解并不断加深对少先队队章的理解,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少先队组织的基本性质和使命,明确少先队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少先队的组织生活,引导少先队员以是少先队员为自豪,愿意为少先队添光彩。
一位妈妈苦恼地诉说,女儿小文今年上五年级,在学校是个乖女孩,但在家,她的脾气却很大,对家人很无礼。一句话不中听,便摔碗罢餐,从不想父母的感受,搞得家人都没好情绪。
场景二:这是你应该做的呀
一对工人夫妇来电反映,他们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让他不受家庭收入微薄的限制而尽可能能和别的孩子一样。但儿子最近总要求父母给他买名牌衣服,还要一个别的同学都有的MP3。当爸爸戒了3个月烟妈妈没有买该买的厚外套终于凑足了钱之后,交到儿子手里说:“这钱可来之不易。”不料儿子不满意了:“这是你们应该做的呀……”
多少父母无怨无悔地爱孩子,可在今天许多孩子心目中,那都是“应该的”。反过来,如今又有多少孩子会主动关心或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们不无担心:不懂得孝敬、不会感恩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
似乎与这些来电话的家长“不谋而合”,日前,中山西路小学召开了一次家长、老师及关工委领导参加的小型座谈会上,不少家长也“告”了自己孩子一状———
爱父母始学感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地长大的,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地,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了。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不如意便大发脾气。”一位父亲的发言让许多在座的家长都有同感。
中山西路小学副校长张向告诉记者,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她和同事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教育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举手之劳示感恩
张校长认为,对于感恩教育,学校有必要和家长携起手来提醒并引导孩子,继而唤起那已被一层层习惯与世故压在灵魂最深处的善良本性。让孩子学会感恩,这将有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告诉父母“我爱你、感谢你”。
▲准备一个亲情留言本———“留住亲情”,在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在本上记录下与父母心与心的交流,真诚地邀请父母加入你的真情告白。寻找身边每一件让你感动的小事,从中品味爱意,并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写下真实的体验、感受。
▲亲手制作感恩卡(或写信)送给要感谢的人
▲有感动才有行动。为你所要感谢的人做一件事,进行爱心传递,从感动亲人、老师、同学的小事做起,让被感谢的人收获感动,并用行动去感动更多的人。
相关链接:“感恩节”学感恩
在互动感受、领悟感恩。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感激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老师,感激给予他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哪怕是那些点点滴滴。
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我们来到了操场上,准备听法制教育报告会。参加报告会的人有全校师生,教育局的人,还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
首先是张璐同志讲话。只见他滔滔不绝的讲起来:青少年,是未成熟到成熟阶段的过程。犯罪就是危害国家的利益和人身权,民族权,法制权。14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不追求刑事责任。18岁以上犯罪称为成年人犯罪。青少年不能干的的是有:吸烟,喝酒,打架,偷抢东西等。青少年犯罪的重点主要是盲目性:青少年还未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因此走向错误的方向。
听了张璐同志的讲话,我想到了我妈妈就是律师,她给我讲过一个案子:有一个19岁的男孩,有一次买醋忘了带钱,他就抢劫了一位妇女一袋白砂糖和2元钱,目击者打电话报了警,在法庭上,他说:"不就是借点钱和糖嘛不应该是犯罪呀。"就是因为他缺少法律知识,因此走向了错误的方向。最后,他被判了三年刑。
接下来,律师又给我们讲话。他说:法律能保持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常运行,法律就是守则、规则。学校里的规则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有许多法律值得我们学习,老师让我们遵守的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法律是要靠我们自觉遵守的。我们都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对我们来说,要讲道理。法律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而是要大家共同来遵守的。法律是毫不留情的,所以我们都要自觉遵守法律,不要被迫遵守法律。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例子,比如:一个同学把另一个同学的橡皮弄没了,那个同学肯定会去找他算帐,就难免打架。在玩的时候,有人只是开个玩笑,拿一下别人的东西,而那个人以为他是故意的,就上去打架。就因为一些小事而惹下了大祸。这使我想起了我妈妈的一个案子:几个初中和高中的哥哥在网吧里上网发生争吵,结果七个哥哥把一个哥哥打死了,这七个哥哥都被判了刑,有一个被判10年。不但不能上学,还要被关进监狱进行劳动改造。很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在社会上闲逛或去上网吧结识一些坏人。南阳市十五小的两个五年级小学生逃学去网吧上网,结果被坏人抓去杀死了,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快要哭死了。
做为小学生,我们平时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但要把数学、语文学好,更要把思想品德学好,要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和人相处要团结友爱,做到宽宏大量,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要有正确的思想观,不但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做一个有很好心理素质的新新人才,心理的健康,能使青少年犯罪降低到零。
一、从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学习为切入点,开启基础性养成教育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是非明辨能力,很有必要先让学生进行熟记、理解规范条文的训练,利用晨检时间和班会课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定期指导学生理解贴在墙上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并人手一份,让学生拿回家,让家长指导、训练、督促学生执行行为规范。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如“不骂人,不打架”“在操场楼道不乱跑”等日常行为要求,做好奖惩规定,做好记录和月总,月评选出榜样。为让学生形成“升国旗肃立,唱好国歌,行注目礼”,与教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等习惯,学校通过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每天的两操和大课间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常性操练,定期比赛,不断巩固提高。同时,把学生个体执行条例的好坏与班级文明建设和评定相联系,使个体置于集体教育之中,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建设和谐的班集体,全面推进养成教育
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优良班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提高养成教育效果
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非常有限,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从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这些小事做起,会使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并使他们自觉地坚持学习并积极地行动起来。教师要注重方法引导,要大力表扬同学中的好人好事。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均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以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
四、开展各项活动,实施活动育人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主体参与实践活动,能实现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去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为习惯。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汇操比赛、拔河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献爱心活动、校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学生一两种行为习惯。同时,在每次活动总结时,及时地将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的个人和班集体进行表扬,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和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一棵棵小树苗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下成长为栋梁之材。
(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近年来,经济社会频频出现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迷茫的现象,引起各界关注。从食品领域屡屡曝光的“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到医疗行业出现的“毒胶囊”“铬超标”“抗生素”;从面对他人生命垂危拒施援手的“小悦悦”事件,到大学生因个人争端不惜同室操戈向室友投毒;从学校评估作假、就业率注水,到学生考试作弊成风、教授院士造假;从韩国大妈怒吼中国式过马路,到中国游客在埃及金字塔刻字引来声讨;从国外一些人看不起中国人陋习,到网上盛传“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一幕幕失德行为透支着道德教育的声誉,让人触目惊心;一次次失范事件践踏着文明的底线,令人扼腕叹息。
诸多事件都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失范已到了非常严重、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国民道德素质着实令人堪忧,成为影响社会繁荣进步的“软肋”,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目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毋庸讳言,当前学校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弊端。譬如,偏重理论学习,忽略道德实践,导致道德教育与道德生活脱节。正如陶行知所言:“嘴里讲道德,耳朵呼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和行为分而为二。”再如,德育内容空洞抽象,苍白无力,学生只能学到关于道德的理论知识,根本进不了学生的脑子,无法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在教学方法上,灌输说教盛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杜威对此有一著名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
长此以往,形成一个怪圈:许多学生背《学生守则》倒背如流,却随手扔纸屑;许多孩子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生从小就受教育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但是到了大学反而还得从头来学不随意踩踏草坪。这一怪象值得深思。
曾有一位专家表示:德育是盐,但不能让孩子们直接吃盐。如何改进学校德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首先,道德教育应尊重规律,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前不久,网上盛传各国小学生行为守则,引发热议。英国教导孩子们要自我保护:不喝陌生人的饮料,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美国强调与师长之间的礼貌和纪律,提问时举手,可以在座位上与老师讲话。从中不难发现,国外守则贴近孩子,简明具体,更易施行,非常实用。而我国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太抽象,不符合实际。今年,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守则重新修订,首次出现“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等更贴近时代的新内容,广受赞誉。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德育应该循序渐渐,制定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该主要进行个人品格素质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常识教育,高中阶段主要进行公民政治性和社会性教育,进入大学后可以从理论层面加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政治制度的认识。
其次,重视文明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简单的解释,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就是‘养成好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诚哉斯言。据江苏省文明办专项课题组的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并不真正掌握该年龄段应该掌握的文明礼仪要求。对此,应该强化学生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游览等方面的文明养成教育,使其从小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
最后,要注重强化道德实践。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目前,中小学生对德育活动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加坡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该项计划包括:“好朋友”计划、担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清洁环境、临时服务、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目前,学校应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访贫问苦、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