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时间:2023-06-01 09: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思维数学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视觉障碍;儿童;数学

1 视觉障碍儿童数学学习的现状调查

1.1 视觉障碍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基本认识

笔者对一些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盲童或视力低下的儿童做了访谈,通过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相比其他学科,数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并且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书写数学算式时,总是不能很好的对齐,导致一张纸上只能书写两个甚至一个数学算式。而高年级的学生在图形学习中遇到很大麻烦,他们通常不能通过看或摸准确辨认图形的大小、形状,尤其是遇到复杂的图形,根本无法在脑中勾勒出图形的大致形象。在问及对数学老师的期望时,大多数儿童都希望数学老师具有很强的耐心、很丰富的爱心,并且能够教给他们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

1.2 视觉障碍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视障儿童认为,学习数学可以帮助自己形成理性的思维,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初中、高中。剩余的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认为,对数学这门课程存在畏惧,生怕学不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当他们遇到难题或者忘记重点知识时,他们会比正常儿童更加烦躁,甚至大发脾气。如果,遇到问题请求老师帮助,而老师显得不耐烦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从而开始讨厌数学老师,进而影响对数学的兴趣。

1.3 视觉障碍儿童的数学学习方法及心理障碍因素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有90%左右的视障儿童在学习中比较依赖数学老师,其中有50%的学生希望数学老师能够将题目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讲解,而另外40%的学生则希望老师能够先让自己做一下,然后再讲解。只有10%左右的视障儿童选择独立自主的学习数学。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题目,有一半的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后进行反复思考,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题目再重新做一遍,而剩余的学生则应付性地将题目答案抄下来。在心理状态方面,有20%多的视障儿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有30%多的视障儿童认为自己将来有能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剩余40%多的学生感到未来是迷茫的、生活充满挑战。

1.4 视觉障碍儿童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通过对课堂实际教学的走访,笔者发现视障儿童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运算速度非常慢。由于很多学校的资金比较紧张,并不能给每一个视障儿童配备一台盲文打字机,学生平常只能使用盲文字板、盲文笔等吃力的点字,运算也只能使用算盘或在心里计算。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运算,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第二,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由于眼睛存在问题,不能形象的感知数学基本定理、定律。尤其是初步接触数学几何图形时,学习起来更是吃力。

2 视觉障碍儿童需要重点培养的数学基本能力

2.1 口算和珠算能力

数学离不开计算,而对于视障儿童来说,笔算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所以,数学老师应该注重培养视障儿童的口算以及珠算能力。对于一些复杂的运算,如果采用笔算,则需要列竖式,不仅速度慢,而且学生容易对错位,长期下去会打击视障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老师应该鼓励视障儿童用口算的方式计算一些简单的题目,用珠算计算一些步骤多、复杂的题目。另外,还应将一些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引入到课堂中,比如要学生使用有声计算器,或者使用有声电脑操作软件。

2.2 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视障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正常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同小异,为了弥补视障儿童在视觉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数学老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学生的逻辑思维潜质,提高视障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视障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数学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训练,采用分析、推理、比较、概括、判断等多种方法。另外,还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传授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及应用题解答技巧,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简单几何图形的空间概念能力

同正常儿童相比,视障儿童在空间形象思维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因而在教学上对视障儿童的要求也大大降低,只要求他们能够感知简单的几何图形,能够判断简单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相对位置。并且在听到诸如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等简单几何图形的名字时,能够熟练运用它们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3 对视觉障碍儿童数学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3.1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情操

由于视障儿童在视觉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他们对生活或对未来充满担忧,通常体现为不自信、自甘堕落等,这就要求与之朝夕相处的老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充满爱心,能够观察每一位视障儿童的心理状态,并耐心地给予指导。数学老师要想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情操,首先必须接受、热爱教育事业,爱护每一位视障儿童,同时对生活充满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感染每一位视障儿童。

3.2 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从事视障儿童数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视障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数学老师还应能够熟练使用盲文,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能够应用各种盲人学习工具,比如盲文打字机、助视器、盲人电脑软件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视障儿童需要帮助时,才能及时、很好地提供帮助。

3.3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一个人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而视障儿童因为视力低下或者看不见,而丧失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只能靠听觉、触觉等获取较为形象的信息。这对于数学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位著名的外国特殊教育专家曾经说:在对视障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使用直观的教具,才能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所以,数学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制作一些简单的、直观的、实用的教学用具,帮助视障儿童感知数学的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问题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

如今不少教育机构不是特别重视农村小学的发展,错误地认为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学没必要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认为教数学的老师一般只要会算题就可以胜任小学数学教育,这是大错特错的。小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算题,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以后的数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想要小学数学教育有一个卓越课堂,首先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氛围化

培养优秀的学生,首先必须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学生纯真幼稚的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有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实行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好农村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西师版数学教材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它着力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采用“问题情境――数学模型――生活应用”的学习方式,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猜想、思考、实验、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培养儿童数学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有效利用西师版教材,配合教材的特点,经常鼓励儿童独立思考、活跃思维。

2.改变教师讲课方法

针对西师版数学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卓越课堂,教师要放弃以前按部就班教学的方法,摒弃以前自己主导课堂的做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故事、惊奇的现象解释以及奇妙的数学发现来激发起儿童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在讲“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教师最好不要再沿用直接就讲理论讲方法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拿着量角器摸索着测量,可能会出现两个答案――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3.尊重儿童的“幼稚”发现

儿童在课堂上看似幼稚的发现,如果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可和称赞,就会增强儿童的满足感,发散儿童的思维,激励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参与,从而使数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第4篇

【关键词】智障儿童;数学教学;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

智障儿童无论是智力还是行为能力都比同龄儿童低下,动作、语言、思维等较同龄儿童缓慢,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力差、思考问题缺少目的性和灵活性,几乎没有数学的概念和计算能力。但智障儿童的这些缺陷并不意味着智障儿童不可教,对他们也不能听之任之。研究证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完全有可能发展其有限的潜能,提高正常生活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

笔者在特殊学校工作了许多年,对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以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新形势下的今天,总结出了“三化”教学法,即数学教学体现活动化、生活化和趣味化,以兴趣为主导、生活为基础、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智障儿童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意识,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其潜能。

一、活动统领,体现数学的活动化

活动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看好和推崇,并被广泛使用。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一,如,分一分、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活动,体现数学的活动性。智障儿童通过摆弄等方式习得数学知识。智障儿童注意力易分散,无论做什么缺乏持久的注意力和毅力,对于数学更是难于理解和运算,对抽象的概念含混不清。为此,对这些智障儿童施教时,应根据这些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知识,想方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精心设计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儿童动手学数学、做数学的欲望和激情。

学习数字的分合时,对于正常儿童,10以内的加减法、10以内数字的分合,在幼儿园时就烂记于心,他们10以内的加减法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以内的数字的分合,更会像背诵儿歌一样感觉兴趣盎然,9可以分成1和8、2和7、3和6、4和5、5和4、6和3、7和2、8和1,并且顺序也不会出错。在上小学时,教师稍加点拨,数学100分不罕见。可是,对于智力水平低下、思维能力欠佳的这些儿童,数字的分合犹如天方夜谭。为此,教师多用心在特校的数学教学上是教学的需要、孩子的需要。如学习3的分合时,我先给每一个小朋友2块糖,让小朋友通过分糖复习2的分合。再给每一位小朋友3只玩具熊,让他们试着分给2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这样,通过摆弄玩具熊的过程中,学习3的分法有几种等。再如,让小朋友认识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时,设计“巧拼七巧板”的游戏,先让小朋友欣赏用七巧板拼成的几何图形,引发其动手的兴趣和欲望。小朋友有了动手的愿望后,让其仿照图形进行拼组,最后再让其发挥想象力自由拼,并展示自己的杰作。这种做法旨在培养小朋友动手能力,激发其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

二、生活融入数学,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教育中生活、生活中教育。提高小朋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智障儿童行为缓慢、行为能力差,更要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因此,将数学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使小朋友在熟知的生活情境内,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生活能力,进一步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学习了元、角、分后,模拟商店购物场景,让儿童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的意识,也培养学生拿钱购物、学会生活的能力。这一活动,要求可以不一,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老师给出不同的要求:如A类学生拿钱自己买想买的东西;B类学生买老师指定的东西;C类小朋友在老师的指点、帮助下拿钱买到指定的东西。这样,体现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吃了”、“吃好”。同时在数学课上学到了生活中基本的购物常识,学到了生活中最实用的东西,突出了数学的实用性,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智障儿童在购物方面学会了生活,提高了生活能力。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式,突显数学的趣味化

人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大小、兴趣的持久度是学习获得成功的保证。众所周知,智障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更容易分心。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吸引智障儿童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力和兴趣,培养他们对不感兴趣的东西的兴趣,如数学的学习,教学中灵活变换教学方式有实际意义和实践意义。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游戏法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习“图形的认识”,课前制作上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小朋友,手中各持一张卡片,然后让小朋友说出自己卡片上的图形,再相互看、说出同桌的卡片上的图形,最后,要求小朋友跑到代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A、B、C组中,找错的重新找。这样,小朋友通过找朋友认识了图形、辨别了图形,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和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意义;对策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bstract】"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points 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lets the student experience the involvement of specific teaching activities, to get some experience, and through independent 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he actual problem abstracted as mathematics model, and this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Curriculum Mathematics this expression will be" practical" was placed in a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will be of practic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method of train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significance; countermeasure;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实用性决定了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 个必不缺少手段。

1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意义

1.1 对应用数学意识的认识。应用数学的意识,就是指运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性。具体表现在当学生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又能主动的探索这一新的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对应用数学有了基础的认识后,才能有效的应用数学。

1.2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必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决策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1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了平均数后,有一个数学故事(有危险吗?)用两张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第一幅画:生1:“我不会游泳。”生2:“这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第二幅画:生1在想: “我身高是1.3米,跳下去有危险吗?”学生在帮助生1解决“有危险吗?”这一问题时,要主动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同时由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水池一般来说是不平的,有深水区与浅水区之分,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的意思是有的深水区高于1.2米,水浅的地方高于1.2米。因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游泳池里游泳是危险的。这样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2 应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2.3 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应用意识。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他们走上街头、走进邮政所、派出所,走访叔叔、阿姨,了解发现数学编码的广泛应用性:如号码“122”表示交通事故报警、“12315”表示消费者投诉热线;身份证号码的前面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手机号120到133指联通用户,134到139指移动用户;公交车是按照线路进行编号简单好记;自己学籍号表示的信息等等。学生经过调查实践,内化了现代化社会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学编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切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到了多方位的综合知识,获得 知识层面和智慧的“双赢。”

总之,对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培养、提高和发展,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它将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用心思考,将数学教学过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 钱科英.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J].小学数学教学网,2009,05.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

一、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动起来。”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正方形四条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征。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用一根红线与正方形的四条边比试后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把正方形的纸片先进行对折发现对边相等,再沿对角线对折发现邻边相等,由此可推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二、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自由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劳动体验等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六一”前夕学校按每人10元给各班自行购买图书赠送给每个班级,充实班级图书角的书籍。我就请同学们担任学校购书采购员,调查图书市场,设计最佳购书方案。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利用星期天去各书店进行调查,各书店在“六一”期间都实行了优惠销售,儿童书店与新华书店的书价相同,儿童书店的图书全部实行“八折”销售,新华书店是买5本送一本。学生调查后又进行计算、比较,最后设计出了最佳的购书方案。

这种贴近生活、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真正感悟到数学不是空洞、枯燥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y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丰富多彩的。从而使学生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我们就要让学生到课外去,到社会中去,把课堂上学习的的知识扩展延伸,去解决社会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现实生活既是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的归宿。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实现数学和生活的有效地结合,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7篇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因为这个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三动”——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通常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其中,“动作”或“感知”是认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表象”是相对应事物经过动作或感知之后在大脑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媒介,同时也是记忆的主要对象。最后在大脑中将所获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概念。这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认知发展顺序的一般规律。

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直接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工作,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有关实物、图像等形象的感知和对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的领会,在大脑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中介作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

2.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且这一矛盾势必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妥善解决数学知识特点和儿童思维特点所引起的矛盾,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经验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切实引导好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最终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上述分析表明: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既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新课标关于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以及新大纲的要求,首先应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凭直观获得感知。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但数学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不是从对象本身获得知识而是从对象的行动,从行动本身获得知识而进行抽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进行操作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同时,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形象思维阶段又往往要依靠事物或者动作行为为思维的起点,所以让儿童操作物质化的实物来揭示出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具体事物引入直观获得感知,应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人人动手学会操作,明确操作目的、顺序,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切忌盲目的操作。

特别是在讲授新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用简单的方式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能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感到奇怪,很想知道教师为什么那么“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说:“这节课我就告诉你们这个秘诀,便开始板书课题,讲授新课。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引课,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用学生急需和感兴趣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动手是一种乐趣,动手过程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摆弄学具,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强化了认识过程。这样,寓数学思维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之中,使学生既活跃了思维,又掌握了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动脑能力,把感知转化为表象。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追求形式,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是凑热闹。要通过操作促使学生思维,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直观感知进行内化形成表象。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动脑进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具体思维。这样教师要结合学生动手操作,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使学生的活动充分细致。决不能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尽量从操作直观起步,引导学生凭借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及时展开抽象思维。如讲“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时,退位减法算式42-28,个位上2减8不够减怎么办,是通过演示和操作进行。学生操作的方法不一样,有的把整10的一捆小棒打开,与表示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是12,12-8=4;还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开,先从被减数个位上减去2,再从10里减6,最后个位上还等于4;还有的把整10的一捆打开是10,10-8=2,2 2=4。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异口同声说:“第一种方法最好。”通过摆小棒过渡到竖式的计算,并且学生能自己说出计算方法。就这样让学生比一比前后所学知识的不同点,动手摆一摆小棒,说一说怎样列竖式相减。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动口能力,经过抽象进行概括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 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仅停留于此,还要继续让学生动口,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抽象出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来表达,然后通过分析、或者概括为公式、法则,从而摆脱对直观的依赖。

以9加几为例,当学生会用“凑十法”摆出9+2,也能口述出9+2的操作过程后,应继续提出:如果没有实物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说出:“先想9加几得10,9加1得10,就把2分成1和1,9加1凑成10,10再加上1得11,从而概括出9加2的口算方法。并且在以后几个例题中,联想例1分层次进行操作,说口算方法、思考填空,把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抽象概括出9加几的“凑十”口算方法,从而完成9加几的教学任务。

总之,教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动脑,遵循认识论原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既然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在引导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取的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定要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走过场、摆花架子。

2.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动手操作,应告诉学生课前要准备什么样的学具,操作时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让学生操作要有步骤,统一行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第8篇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等等。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理解

我们要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比如:20以内退位减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来处理生活提供的丰富的素材。我们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生活。

二、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地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探索、发现、感受所学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三、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结合计算数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现在计算数学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索提出问题,再应用计算来解决,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数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实际问题,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在数学范畴之内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以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第10篇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性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学十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2.渗透性

数学活动课必须体现数学的特点,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谓渗透是指不作系统讲授,不出或少出名词术语,用较高的观点,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反映近代数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3.参与的自主性

数学活动课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愿参加。课上更应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如安排数学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数学游戏,有时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如数学相声等,不拘一格,各尽所能。就是教师规定内容的数学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

4.组织的立体性

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较高的学生参加校一级的数学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数学活动课,较差一些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参加某级的活动。

5.内容的丰富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超过课本,它不受大纲的局限,这样决定了活动课有着丰富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均可以开展。

6.活动的实践性

这是数学活动课又一重要特征。活动课力求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7.伸缩性和多向性

数学活动课把教材上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思维受到深层次的启迪,能力得到综合训练和开发;在知识领域和思维深度等方面都比学科课程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

8.教学思想的先进性

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活动课能较好地体现分类教学、问题研究、轻松学习、自我发挥的思想。

9.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数学活动课在教学形式上是灵活多样、趣味引导、操作获取,新、奇、趣统一,班、组、个结合。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活动的内容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如: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思考题和综合题,训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顽强学习精神,配合课堂教学的某些内容,制作数学教具和学具,或者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

1.组织数学兴趣小组

这是数学活动课常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数学兴趣小组可分为学校与班组两个层次,从实际出发,确定活动内容,特定活动计划。选定的内容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寓知识于趣味之中。

2.建立数学园地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为骨干,举办数学墙报、黑板报、介绍数学家的生平、数学谜语、数学儿歌、趣味数学题等。数学墙报和黑板报,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

3.开展数学竞赛

数学竞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有利于发现和选拔数学人才。开展数学竞赛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各种竞赛活动,都要列入学校和班级教学活动计划,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注重实效。

4.举办数学故事会、数学游艺会

第11篇

《新世纪小学教材》对比于老教材无论在其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还是在其内容、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通过自学、试教和对比分析,笔者初步认为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实用的叙述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实验教材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进行叙述的。众所周知,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建构必须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理解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理解的时空。而"问题是数学的生命"。教材通过一幅幅画面将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学生饶有兴趣,有如身临其景的感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员。例如"认识除法",是在大量的"分东西"(分苹果、萝卜、珠子、画片、花朵、糖果、小猫吃鱼、缝扣子等等)活动中充分理解"平均分"、"总数、份数、个数"、"平均分有剩余"等抽象的教学概念。许多活动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容易激活课堂气氛,主动权返还给了学生,于是他们在乐中感染,在趣中观察,在悦中操作,在动中思考。时之长久,数学意识--这一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素质自然得到了培养,"提高公民的数学修养"是为实谈。概言之,教材的这一叙述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非常"实用"。这里的"实用"是指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实际生活所用;同时也指比较实在,"适用"于教学。

二、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现了生活数学,数学大众的素质教育思想。

数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存的"通行证",实验教材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充实了丰富的思想、方法、能力内容,尤其是突出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科学思维的有序性,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儿童思维的广阔性,问题解决的求异性等。如"100块糖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剩下几块?"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得出的是千奇百怪的"分法"。于是,教者就必须是不在理性上重视结果,而着重于过程。不否定他们真实获得的"分法"的优劣,只让他们在充分感知,不断升华"分法"的"我要学习"中提高判断、分析、统计、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进而在认识其难度的基础上适进地引入除法概念。这对于学生概念的理解、数量关系的抽象起到了降低了坡度、有效推进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发展的人本目标,促使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实验教材注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为核心。问题情景必须得益于活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展开丰富的想象、参与自我评价等。这就必须开放课堂教学形式,不能搞"听话"教育,不能横加"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设计,广泛拓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问题情景"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在激趣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概括、去合作、去质疑、去评价,形成"问题解决"的佳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之外,置身于真实背景之中,丰富儿童的实际生活体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地辅助,只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焕发出了课堂生命的活力。

诚然,在成功的实验教材之中也有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知识框架中的编排顺序,儿童认知的坡度推进,双基思维训练题的实用,抽象思维的过度超前等方面,均不利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继承老教材这些方面的优点,注重知识衔接(尤其是复习),儿童认知的特点等等,准确地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认真研究之中去伪存真。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数学专业教师;自适应教学;榜样教学;感性引发兴趣;律动

一、幼儿数学教育需要改革的必要性和趋向

1.当前幼儿数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存在着数学教学方法和形式简单、教材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活动目标单一乏味、忽视幼儿的心理思维特点等一系列问题。而一直提倡的新课改、杜绝小学化等问题执行困难,不是我们的幼儿园数学知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够,而是不成系统,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推荐教材。

2.当下的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现状

我们的园长似乎要求她所有的老师吹拉弹唱无所不精,书画诗文,无所不通。数学教得好,语文水平高,英语发音准,身体柔性好……一些幼儿园一个班配两个老师,更有甚者一些不规范的幼儿园一个班只配一个老师,不仅数学,要求五项什么都教,其教学效果并不好!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用幼儿容易理解的、形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3.家长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家长看到别的孩子提前到四五岁就能计算一千甚者到万的计算等,似乎让我们觉得,所有的孩子的潜力都很大,只要教得会,何必再等?可是,可持续性呢?提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不仅不能发挥各个孩子的优势,反而牺牲了孩子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孩子以后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再给予是轻而易举的事,刻意加速发展是没有潜力的。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些新思路

1.培养幼儿园数学专业教师

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就可以教有所长,教有所精,相对于零散、随机的活动而言,专业化的数学老师是有优势的,只有老师做到心中有序,明确哪些是幼儿必备的经验,并在每个具体的主题活动中灵活地把它们转化为适当的教育目标。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发展问题,就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幼儿数学教师的发展问题,就是我们当前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根本。

在幼儿园里,我们培养的幼儿园数学老师要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和孩子交流。数学家笛卡儿曾说过:“一切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当幼儿园的数学老师上数学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自己也进入了数学王国,学会用数学语言和孩子沟通来教学,分类、排序、比较、计量、平面图形、空间方位……

2.自适应教学

由于幼儿园班内人数不是很多,老师比较容易掌握各个孩子的情况,根据这个事实,我们可以按照各个幼儿的基础和兴趣来确定该幼儿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能力,巧妙地把数学思维训练的元素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中。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们巩固重要的数学概念、加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让孩子真正地把数学当成好朋友;在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的基础上爱上数学。

幼儿园三年所有学习的数学知识如下:①数――认识数、计数和数的分合与运算;②量――量的比较、自然测量;③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等分;④空间――方位、方向、空间知觉或物体在位置和距离上的相互关系;⑤时间――时间、日期、日常生活、事件的前后关系等;⑥集合与对应――是数学的最基本概念,是幼儿早期数学的感性基础;⑦分类与排序――是数学的智力活动,能帮助幼儿运用数概念。一共7个分类,我们把每一类细分四个阶梯,处于不同阶梯的幼儿应学习下一阶梯的内容。

3.小榜样教学

树立爱学数学的“小榜样”,也是一种以“大”带“小”,就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幼儿带动学习能力需要提高的幼儿。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认为,儿童教育儿童有三个好处,一是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二是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鼓励儿童所能获得的效果更为巨大;三是儿童教儿童能教学相长。“老带新”,“大带小”的教育活动就是这种思想在新阶段的发展。

4.感性引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思维,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因此,不能将计算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将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对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数学的特性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幼儿老师必须具有一定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使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卓有成效。用感官去学,去接触、触摸。用感觉去学,获得孩子天生探索秩序和规则的满足感。在生活中学,体味生活实际中的数字、图像。

5.律动与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很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数学律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律动中学数学,收效很明显。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数学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数学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