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化牧场建设

智能化牧场建设

时间:2023-06-01 09:4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化牧场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能化牧场建设

第1篇

打造牧场联合国

从全球12个国家引进最优良的牧草,从四大洲优选出万头顶级奶牛,世界上最先进的挤奶机器人……这些构成了蒙牛国际专业牧场的独特景观。

在这里,奶牛住的是“三室一厅”,餐厅、卧室、挤奶厅彻底分开,挤奶时还有轻松的音乐伴奏。在每头奶牛的卧室里,还装配有一个全自动万向挠痒净身机,不管奶牛从什么方向靠过去,摩擦轮都能以最佳角度一边给牛挠痒痒,一边为牛净身。所有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就是为了让奶牛们快乐生活,幸福产奶。蒙牛人相信,幸福的牛产下的牛奶会包含一种“幸福因子”,能让喝牛奶的人感到幸福。

与国际牧场相配套,蒙牛还建立利乐全球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在几小时内,通过蒙牛全程保鲜的现代化运输链,运送到处理鲜奶能力最大的蒙牛智能化单体车间,确保了牛奶的新鲜和营养。从原奶进入工厂到成为一包合格的蒙牛奶迈出厂门,要经过十多个工艺环节的处理和控制,而全部的工序都在封闭无菌的环境中进行,由两三个人操控的一套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在这里,每一滴凝聚着天地菁华的原生奶变成更浓更香更健康的优质蒙牛牛奶。

年轻的乳业冠军

虽然只有短短10年的发展历程,蒙牛却已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乳品企业。蒙牛2007年的营业收入为213亿元,年产销量达到500吨,是中国最大的乳品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液态奶(UHT)冠军。根据IDF(国际乳品联合会)的统计,全球乳业增量的50%来自中国,中国乳品产量的50%来自内蒙古,内蒙古乳品产量的50%来自蒙牛。2006年10月,在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一举夺得IDF世界乳业创新大奖。

此外,蒙牛还是中国出口量最大、出口地区最多的乳品企业。蒙牛三度入选“香港超市十大名牌”,荣获“2005年度菲律宾市场推广大奖”、“亚洲品牌500强”等多项荣誉。在世界之都香港,蒙牛占据了常温奶市场的半壁江山。

致力公益事业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蒙牛始终重视承担社会责任,带领了300万奶农致富。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蒙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8年1月,蒙牛投资4500万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畜禽类生物质能沼气发电厂。

蒙牛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也从未间断。从抗击非典首家捐款、为印度洋海啸捐款,到2008年为雪灾、地震灾区人民捐资千万,“只要是关系到经济繁荣、国家民族的大事,蒙牛就一定会站在前列”。2006年,蒙牛联合中国奶业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国家学生奶办等单位发起“每天一斤奶 强壮中国人――中国牛奶爱心行动”,为全国1000所贫困地区小学无偿赠奶。活动开展两年来,蒙牛累计投入已超过两亿元。

建设世界乳都

蒙牛先后与世界奶粉巨头丹麦的阿拉・福兹公司,世界知名包装企业利乐集团等合作,壮大民族品牌、建设世界乳都。在开展国际合作时,蒙牛始终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合作领域的“世界冠军”,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与管理来提升民族乳业的竞争力;二是一定要保持合资公司的控股权,避免民族乳业丧失主导权。

第2篇

到过蒙牛的游客,都会被蒙牛的现代化工厂所震撼,被蒙牛的现代化生活所感染,被蒙牛的现代化环保意识所感动。

现代化的工厂

蒙牛六期是一个科技现代化的工厂,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是集教学、培训、研发、检验、生产、仓储、参观于一体的智能化工厂。

六期工厂2006年动土兴建,投资巨大,占地面积约266亩,于2007年7月全线投入使用。包括主车间、科技楼、能源中心、原辅料库、收奶广场以及参观专线长廊。从收奶到产品出库,全部由中央控制系统设定程序,指令机器人操作完成,是科技与企业的完美结合。

现代化的生活

蒙牛始终重视员工生活质量,为员工营建舒适和谐的现代化生活,让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圆缘”小区是企业给员工的福利之家,公司利用企业无形资产按揭买房,给员工减轻了经济负担,而且小区距蒙牛园区很近,方便了员工上下班回家,节约了交通费用,提高了工作生活效率。

小区的中心会馆占地3000平方米,设有咖啡厅、酒吧等,员工还可以来这里参加周末舞会,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里面有各种热带植物,是一个四季常春的绿色家园,让居住于此的员工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

现代化的环保

一、全球最大奶牛粪便处理沼气发电综合项目

变废为宝是蒙牛奉行的环保之道。在这方面,蒙牛澳亚国际牧场在粪便处理上下了大功夫,投入4500万元建设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奶牛粪便处理沼气发电综合项目。该牧场采用德国沼气发酵计算机集中控制管理系统,将牧场每天产生的300吨牛粪及500吨牛尿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达到无公害、无污染的目的,同时转化为有机肥和电能等。产生的沼气发电并上国家电网,对外输电。厌氧消化液和料渣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用于无公害蔬菜,譬如蘑菇、花卉、水果等的种植,发展生态农业。年产沼液约17万吨,施用于蒙牛澳亚示范牧场7000多亩及周边农户牧草、青贮饲料种植基地。

二、污水处理

蒙牛在本园区的第三污水处理厂总占地面积为4467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7600平方米。该处理厂正式运行后,日处理污水量10000吨,将五、六期工程的生产和生活废水,通过集水管网收集到污水厂,经过厌氧和好氧的处理后,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排放标准》,然后利用中水回用管网返回到各厂区及圆缘小区北侧的“缘河”当中,作为绿化灌溉用水,同时也可用于周边农田灌溉,成为不用深井水、自来水灌溉的经济开发区和企业。

第3篇

卫岗:首推“奶业共生经济”

“中国奶业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必须要结合本土国情和消费需要,以供应链和产品结构升级为导向,全力推进‘奶业共生经济’,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要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共生共享共赢的奶业生态圈,打破产业发展壁垒,建立奶业新供应链关系,一起推动产业升级”,作为本届奶业大会的唯一乳企协办方,南京卫岗乳业董事长白元龙的发言格外引人瞩目。

的确,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企业更应顺势而变。经历了重市场轻源头的“市场为王”时代和重源头轻消费的“奶源为王”时代之后,中国乳业是时候从全局出发,重新审视未来的健康发展之路了。

“奶I共生经济”刷新了对传统观念的认知,为中国奶业的探索之路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清晰的发展脉络。白元龙希望以“奶业共生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国乳业迈入“供应链为王”的新时代。

作为国内少有的80后乳业少帅,白元龙认为,“供应链为王”时代将通过产品升级、供应链效率和服务响应升级推动奶业供给侧改革,这样突破了以市场为王或奶源为王的单一驱动力,通过奶源、研发、生产、检测、物流、销售等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协同效应,建立生产和销售相互平衡的奶业共生体系。

据了解,“奶业共生经济”的提出,是源于卫岗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卫岗乳业发展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同时,依托强大供应链系统,在精细管理上拥有雄厚基础――不仅拥有干线冷链物流体系和送奶入户的毛细物流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一百米”的问题,而且还在业内开创性实施“5小时新鲜保障,2小时新鲜直达”工程,提高产品和服务响应速度。

“目前我们正在依托‘奶业共生经济’这一创新模式,在平台化布局、链条式延伸、循环式发展的理念下,推动卫岗的‘三新’、‘五化’战略实施。‘三新’指的是推动三大平台创新,即:新牧场、新供应链和新零售;‘五化战略’即:牧场生态化、工厂智能化、产业链专业化、供应链精细化、品类定制化。”白元龙表示,中国奶业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的竞争,这也是中国奶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伊利:五星优质乳印证好品质

“伊利全球乳业8强”几个大字清晰地印在伊利展位最显眼的位置,赫然醒目,令人心潮澎湃。

究竟什么样的牛奶才是好牛奶?在本届奶业大会上,伊利给出了一个答案:五星优质乳。伊利不仅倡导和推行“好奶源、强研发、严管理、优物流、高标准”的五星优质乳,而且重点展示了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乳制品,赢得了与会嘉宾的认同和赞许。

高品质的奶源取决于标准化、规模化牧场的建设水平。据介绍,伊利通过新型奶农培训和产业链金融等多种创新方式,持续打造全球最优奶源。有别于常规发展模式,伊利在推动标准化牧场方面创造性地推出“牛二代训练营”新型奶农培训,除了技术培训,还培养奶农的牧场运营、财务管理等综合能力;同时,伊利率先探索出完善的产业链金融模式,先后推出“青贮保”“牧场保”以及“种植保”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奶农融资需求,使得奶牛日单产水平整体提升了6公斤。目前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在伊利奶源供应比例达到100%,居行业首位。

在创新方面,伊利建立了“全球智慧链”,让跨越全球的智慧共享与碰撞。此外,伊利采取了不同于传统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把“伊利即品质”作为企业信条,在检测过程中,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了50%的标准,制定了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了20%的标准,制定了内控线。企标线严于国标线,内控线严于企标线,“三条线”层层保障,保证食品安全零事故。

此外,优质乳还有赖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物流。为了严格保障产品的高品质,伊利在全国所有奶源车上安装了视频监控定位系统,用GPS系统实现全球定位、电子盯车,保证全天候24小时在线管理。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质量可追溯,如消费者在购买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时,能通过扫描产品追溯码等方式,了解到该款产品的生产日期、批次、配料等基本信息,并且查看该产品的诚信评价、选购建议等附加信息。

新希望:践行“中国质造”

展馆内,以生态绿和纯净白为主色调搭建的新希望乳业展区令人眼前一亮,给人以自然、清新、简洁的品质感。现场活力宝贝走秀、网红直播、咖啡师调制DIY饮品等精彩环节更是吸引了大批观展者驻足围观和体验。

作为“中国优质乳工程”验收最早、旗下企业审核通过最多的乳企,新希望乳业还特设VR体验专区――小优剧场,借用科技创新手段展示优质乳从牧场到餐桌的严苛历程,从空中鸟瞰5A级生态牧场、大特写奶牛生活生产情景、亲身穿越智能化生产线、近距离检测每一滴牛奶数据……每一帧画面都是真实的、透明的乳业产业链展示。

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介绍,本次展会新希望带来了自己的明星产品――“24小时巴氏鲜牛乳”,是全球第一款以时间定义新鲜的牛奶。24小时意味着从挤奶到产品下架不超过24小时,保证当天限卖。这款极致新鲜的牛奶自2011年上市就刷新了行业“速度”,并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中国优质乳工程”认证后,新希望乳业将“24小时巴氏鲜牛乳”升级为第一款优质乳。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行“中国优质乳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最大化保留牛奶的活性营养,这与“24小时巴氏鲜牛乳”的产品理念不谋而合。“24小时巴氏鲜牛乳”将优质乳的“存活”目标与自身的时间属性做了一次完美叠加,升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鲜活牛奶。

此外,拥有美国专利Horun菌种的“活润”酸奶、获尼尔森创新突破大奖的复古潮品“城市记忆”酸奶也亮相展会。“这些明星产品是消费升级大时代的产物,也充分展现了新希望乳业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理念和年轻化的市场运营逻辑。” 席刚说。

“乳品行业实现中国质造,是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赢得行业甚至世界的尊重,而这一切首先要做好产品品质。”席刚表示,作为中国优质乳工程代表企业,新希望乳业坚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践行从量造到质造的转变,不断推出高标准,就是为了让消费者除了可以放心喝奶,更能喝上民族乳企的优质好奶。

现代牧业:“2小时”金牌牛奶获认可

走进现代牧业展区,黑白搭配的设计透着一股纯净。现代牧业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及高品质生鲜乳供应商,独特的“种养加一体化、零距离2小时”模式、连续4年荣获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的常温纯牛奶,2017年刚刚荣获银奖的酸奶与UHT灭菌奶一同通过“中国优质乳工程”验收的巴氏奶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称赞。

现代牧业董事长高丽娜介绍,在2005年创立之时,现代牧业就在全球首创了“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零距离2小时”的产业模式,把现代化的加工厂建在规模化的牧场里,把规模化的牧场建在配套的牧草场里。如今,现代牧业已经在全国7个省共建万头规模奶牛养殖牧场26个,签约牧草种植地100万亩,优质奶牛存栏数达23万头,形成了完善的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产业循环系统。

高丽娜将现代牧业十一年的宝贵探索经验归纳为“0123”。即用零距离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实现2小时“活牛奶”和循环经济的两端突破,最终承担起奶业发展的3项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是解决食品安全危机,对行业的责任是解决防疫危机,对社的责任则是解决环境危机。

说到牧场与牛奶加工厂的关系,很多人的印象里都是原奶来自于牧场,再由运输车把挤出的牛奶送到加工厂进行加工。而在现代牧业,并不是这种情况,原奶省去了长途跋涉的路程,刚刚挤出就可以直接变身为包装好的牛奶产品,这,便是现代牧业的独一无二的绝活――“零距离2小时”!一根低温无菌管道从挤奶大厅直达生产车间,最短时间内牛奶温度降至4℃左右,从挤奶到加工2小时内完成,从挤奶到生产零距离、零运输,最大化地保留了原奶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各项指标均为世界最高标准,这样的牛奶,自然是最“鲜活”!

不久前,现代牧业从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上第4次捧回了金奖奖杯。高丽娜表示,这意味着现代牧业牛奶获得了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认可与推崇,同时,也因长期严格控制产品品质赢得了国际的认可和表彰。在国内,现代牧业是我国首家优质UHT灭菌奶和优质巴氏杀菌奶同时通过优质乳工程验收的企业,进一步反映了现代牧业原料奶质量安全管控严格、加工工艺控制精准,奶产品品质不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持续保持稳定。

三元:用质量赢回信任

婴幼儿奶粉――三元蓝标爱力优是三元在此次展会上的主打产品,摆在了展区的最显眼的位置。据介绍,为了研发适合中国宝宝的奶粉,三元组织了200位专家,历经3年时间,跨越6省,建立中国人母乳成分数据库。长期临床跟踪婴幼儿成长发育、肠道菌落和喂养方式之间的关联,以此为基础研制科学的营养配方。先进工艺+科学配方,加出了三元奶粉的拳头产品――三元蓝标爱力优。2017年第一季度,三元奶粉收入增长良好,其中爱力优销量增长260%以上。

近日,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的《中国婴幼儿奶粉品牌口碑研究报告》中,三元奶粉蝉联口碑七连冠。这对于主打“国粉”的三元来说,实属不易。2009年,中国奶业笼罩在三鹿奶粉安全事件的阴霾中,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跌至谷底。首农集团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担负起振兴国产奶粉重任,进军奶粉行业,2011年三元奶粉事业部正式开始运作,三元用9年的时间,严把奶源关、生产关、销售关,画出了一条销量和口碑的上扬直线,为国产奶粉标注了新的声誉,用质量赢得了消费者信任

奶源决定奶粉的先天品质,作为北京首都农业集团子公司,三元奶粉的奶源全部来自首农自有牧场。奶源有了保证,那么究竟采用何种工艺生产奶粉?在三元奶粉事业部成立之初,曾有过短暂的“干湿之争”。“与湿法工艺相比,干法工艺缺点明显。” 北京三元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吴松航说,湿法工艺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将各营养成分按照比例液化,充分融合。因此,用此法生产的奶粉品质更高。这一工艺的关键是奶粉企业要有奶源基地,而拥有高质量的奶源正是三元奶粉的优势所在。

此外,三元奶粉有着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除了国家标准规定的66项指标外,还自行开展风险项目检测和监控40余项,检测项目达108项之多,品控人员实施24小时监控。虽然生产成本增加不少,但是保障了产品的安全。

第4篇

关键词畜牧养殖;工程技术;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养殖业生产规模和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畜牧养殖业产量和产值得到迅速的提高,在总量上已经进入世界畜牧养殖业大国行列,但人均产量和产值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学习借鉴国外畜牧业工程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应用途径,是我国现代畜牧养殖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国外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特点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因为各个国家资源条件各不相同,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例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以草场放牧为主,普遍应用草场机械化种植、中耕、施肥、收割(包括打捆和包膜),机械化饲喂和人工草场管护。日本和韩国主要发展适度规模畜牧机械化,集约型家庭牧场饲养为主要的经营形式;美国则主要发展大型自动化饲料加工和大规模的机械化养殖。1.1集约化的设施养殖是指以资金和技术密集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以日本、韩国的畜牧业最具代表性。共同特点是,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约束明显,畜牧业发展以集约型的家庭农场为主。日本畜牧业的主要畜种有奶牛、肉牛、生猪、蛋鸡和肉鸡,其中肉牛、奶牛的饲养户远大于生猪、家禽的饲养户。根据近期资料介绍,无论奶牛、肉牛、生猪还是家禽,养殖户数在逐年下降,但户均饲养量却在逐年增加。例如,2007年日本肉牛养殖户为8.04×104户,平均户养35.9头;2011年养殖户下降为6.52×104户,但平均户养数量却上升为41.8头。1.2精细化的草场放牧主要指以天然草地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要形式,资源、生态和生产相协调,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澳洲开发初期,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畜牧业产量下降,政府及时对天然草场进行保护性改造,重点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重视优良牧草的培育、改良和推广。现在,澳大利亚65%以上的草地是人工改良草地,主要草种全是人工培育的优良品种,新西兰1380×104hm2草地全是人工培育;二是增施肥料,补充微量元素。澳大利亚从1942年开始就在南部草原试用钼肥,还用机械增施有机肥料,并实行机械灌溉、围栏放牧,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三是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艺,主要采用浅松耕作法和松土补播法,进行全方位的改良和管护,使牧草的内在质量达到理想的效果;四是采用机械进行草籽收获和加工,牧草加工收贮也采用现代化机械设备,使畜牧业走上了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轨道。1.3工厂化的规模养殖主要是指以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为主要特征,资本和技术密集投入的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基本国情是资源丰富和劳动力紧缺。同时,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饲养规模越来越大。美国的奶牛养殖场平均规模大都在100头以上,养鸡场平均规模超过了1000×104只,生猪养殖场年出栏大都在2000头以上。美国的养殖业机械装备水平很高。养牛场从取料、配料、投料、挤奶、粪便清理、牛舍清洁等全部实现机械化;养猪场从饲料加工、饲料输送、饮水供应到仔猪繁育、育肥、屠宰、包装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也很高;养鸡场的机械化程度更高。美国的畜牧业机械装备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4环保化的产业经营主要指规模适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有荷兰、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气候条件优越,草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畜牧业发展,但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草地资源略显不足。因而既没有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草地放牧为主的发展道路,也没有走美国工厂化养殖的道路,而是走了一条规模适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经营道路。在荷兰,大部分牧场的养殖规模,奶牛为50~100头,蛋鸡3000只左右,生猪700头左右。为了防止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政府鼓励牧场处理过剩粪肥,还出台了粪肥运输和脱水加工补贴计划,许多牧场把过剩粪肥就地加工成颗粒状商品肥料,有的还制成专用肥料。

2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目前畜牧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越来越得到重视,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以笔者所在的晋中市为例,畜牧业已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其规模和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具体特点可概括为:2.1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晋中市的畜牧产业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例如榆次金粮集团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的肉鸡场成套设备,属世界一流水平。介休绿健公司新上的蛋鸡养殖自动化项目,引进德国成套设备和设计,实现了机械化喂料、捡蛋、清粪和环境控制;平遥国青蛋鸡养殖场及和顺大友牧业公司利用粪便生产专用有机肥料等,在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循环经济方面取得进展。2.2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晋中市,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向养殖业,使得养殖业出现由零散养殖到集中养殖、由传统养殖到设施养殖的转变,肉蛋奶总产量已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6,畜禽饲养总量占到全省饲养总量的1/5,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内部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2.3产业层次不断上升晋中市按照全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和优势畜牧业产品基地建设规划,突出区域优势,致力产业集聚,深入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升畜牧业规模化和特色化水平,逐步实现了大部分畜牧养殖场禽畜品种优良化,养殖过程规范化,操作过程机械化,疫病防治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以点带片,聚片成带,形成了各具特色产业优势。

3我国畜牧业发展差距与问题

虽然畜牧业出现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大多企业还没有摆脱家庭经营的模式,突出的问题是组织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不高,畜牧业养殖过程不规范,基础设施特别是防疫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问题严重。3.1经营形式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相当多的农民仍然按传统习惯分散养殖,管理粗放,人畜混居,饲草乱堆,粪便满地。同时,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合作化形式单一,不少地方存在主导产品有势无优、有量无质等问题。3.2经济增幅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现代畜牧业的需要畜牧业上连种植业,下带加工业,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现代畜牧业,关键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尽管畜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升,但所占比例仍然不高。从晋中市各县的情况看,大部分县占比在20%以下。3.3畜禽产品在品种、数量上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人们每天的食物结构标准是,肉类50~75g,蛋类25~50g,奶类300g。但我国目前居民实际占有量还很低,分别是肉类47.3kg,蛋类17.4kg,奶类10.9kg。而国外发达国家每年人均消费情况,美国为108.1kg、欧共体为96.6kg、印度为70kg,韩国为46kg,而中国才10kg左右。不难看出,我国人均肉、蛋、奶的占有量、消费量是很低的。

4加快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4.1用现念发展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要以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核心,用现代工程技术装备畜牧业,推进畜牧产业技术升级,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推动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4.2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完善集良种繁育、饲料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快完善种禽繁育体系,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加工体系,加大秸秆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草地改良恢复,实现草畜平衡发展,完善基层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实施科技兴牧人才战略,强化科研和技术指导,促进畜牧养殖水平提高。4.3提高畜牧机械化和工程化水平发展我国畜牧业,除了改进发展模式、繁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外,还要依靠机械化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要加大畜牧业机械装备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机械装备和工程技术。

参考文献

[1]杨昌明,等.日本、韩国畜牧业发展与启示[J].四川畜牧兽医,2012(11).

[2]惠永华.对建设新型现代化畜牧业的思考[J].中国畜牧业,2012(4).

第5篇

关键词:多元用海;海水养殖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10-02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海洋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一个辖区,海洋经济已成为该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海水养殖业是旅顺口区海洋经济中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大连乃至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在多元用海矛盾冲突下,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呈现萎缩的趋势,迫切需要依据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需求,优化海域资源与产业资源配置,实现海域有序、有度开发利用与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机契合。

一、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养殖空间萎缩趋势继续上行

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面临着多元用海情况下的生存危机和紧迫感。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临港、临海工业项目用海日趋升级,城市的扩张致使城乡养殖池塘被大量征用,养殖空间逐渐萎缩,海水养殖业亟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海域养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养殖总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深海水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些水域养殖模式及管理技术相对于现代水产养殖业的要求还有差距。粗放式养殖仍占据较大比重,某些集约式养殖项目虽有所发展,但集约化、自动化程度不高。高效的网箱养殖尤其是深水大网箱养殖方式尚未开发。

(三)养殖水域环境质量监控压力增大

来自陆域大型项目建设向近岸迁移,近岸生态环境监控压力加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增多的趋势,对近岸及河口的环境质量具有潜在性的影响,加大了环境监控的压力。

(四)适应都市型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还较薄弱

旅顺口区是海水养殖业传统产区,开发较早,尽管经过多年的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相对于都市型现代渔业示范区仍需要较大程度的改进。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拓宽融资渠道。

(五)养殖集约化开发程度偏低

旅顺口区海水养殖分散经营占有较大份额,各别空间开发还较粗放,而另外部分空间利用相对不足。养殖生产者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个体经营户养殖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低,难以适应现代渔业集约化、园区化的建设要求。资源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的创新力不足,优势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

二、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一)旅顺口区渔业用海空间潜力

2012年10月10日,《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区划确定了至2020年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布局。按照区划中海岸基本功能区登记情况,旅顺口区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91万亩,旅游休闲娱乐区2.7万亩,港口航运区19.9万亩,保留区127.8万亩,农渔业区仅1.6万亩。这是否意味着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没有发展空间了呢?实际上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利用潜力。保留区内可维持原有养殖业的继续发展,同时在保留区内可以拓展新的养殖空间。另外,对于自然保护区和旅游休闲娱乐区,在保证不对这些功能区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改变的前提下可以从事养殖生产,对于特殊功能区,在符合军地协议的前提下也可以从事养殖生产。

(二)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旅顺口区海域的海洋化学、海洋物理适宜性程度高,海底结构多样,生态环境系统复杂,决定了渔业资源的丰富和养殖品种的多样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旅顺口区已形成鲍鱼、海参、海胆、魁蚶、海带、裙带菜六大主导品种,如果合理开发和利用,能大大提高旅顺口区渔业生产力的优势。旅顺口区沿海水质肥沃,海水增殖条件优越。目前增殖的主要是短距离洄游的高值品种,整个放流种类和数量尚属小规模式生产。即使放流历史较长、生产规律明显的品种,其增殖放流水平仍很不稳定。人工鱼礁的渔场效果总体上也未达到可供大量生产的水平。从这些方面来看,渔业资源开发潜力仍然较大。

(三)高效深水网箱渔业开发推广潜力

旅顺口区海水养殖有着悠久的传统,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水面、海底、工厂化立体利用的养殖格局。然而,高效的网箱养殖技术特别是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未能得到推广。受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的影响,特别是传统养殖观念的限制,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技术在旅顺口区刚刚起步。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新型装备海洋设施渔业,相对于传统网箱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属性。融入高新技术元素的深水网箱及养殖,使近海养殖从低层次的粗放、脆弱型生产向多元化科技稳定型转变,支撑旅顺口区海水养殖迈向深海,形成农业生产体系向工业生产体系的质变,促进养殖业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潜力

旅顺口区有20万亩海域可供人工鱼礁投放,适宜底播增殖的海域有60万亩,具备海洋牧场建设的天然优势。从海面向海底空间挺进,不仅是延伸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养殖模式变革的需要。从采捕天然资源转变为以采捕养殖资源的海洋牧场建设已成为2l世纪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海洋牧场建设作为一种现代渔业技术革命,将拓宽渔业发展空间视野,面向更广阔的海域发展海洋集约化养殖技术,以挖掘海洋生物资源的巨大潜力,增强蓝色食物生产供应能力,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合理的渔业资源开发体系,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发展资源配置路径

(一)实施科学的海域功能管制

实施海域功能管制应充分考虑具体海域的自然条件和特点,最大限度地释放海域的资源潜力。在海域基本功能未被开发利用之前,在保证不对海域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改变的前提下,应允许利用其他类型的开发活动。对于基本功能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海域,也应允许安排与基本功能相适宜和兼容的用海活动。海域功能管制的途径应从以前单一的海域用海途径,拓展到对海域用途和用海方式的双重管制,限制粗放利用或损毁海域资源的行为,提高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拓展养殖使用水域空间

充分利用海岛资源,在猪岛、■牛岛、虎平岛周围投放人工鱼礁。利用现代养殖技术向深水进军,探索深水大网箱的开发。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海域空间,实现养殖业的兼容发展,利用自然保护区以及旅游娱乐区进行底播增殖,提高海域资源使用效率。利用新的养殖模式拓展新区,积极开发生态型增殖放流生产,依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提高水域生产力。

(三)追求节约集约式养殖用海

推进设施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清洁化的现代水产养殖生产方式,实现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方式的发展转变。融合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创新产业经营体制,提高养殖业的产业化水平。把标准化管理寓于生产全过程,使养殖生产精细化程度更深,产业综合素质更高,信息化程度更强,产品质量更加平稳,经营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四)建立立体综合开发模式

建立立体利用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海面、中部水体及海底的水域空间,推行复合性的养殖方式,宜面则面,宜体则体,宜底则底,使上中下层存在的物种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在保持生态平衡的过程中提高复养指数和单位经济效益,实现海域的融合利用、和谐利用。

四、旅顺口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旅顺口区养殖用海管理办法》,规范用海管理方式,提高用海管理水平。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担当行业领导角色,以带动中小企业的提升和发展。鼓励和支持成立地区性的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统筹本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管自律作用。提高技术化管理水平。建立地理标志水产品品牌识别系统,进行统一的公共品牌形象建设。建立集约型装备与设施养殖建设工程,引进国内外精养高产先进技术工艺和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出水平。

(二)落实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养殖证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及时调整不符合养殖水域功能区划的海域使用项目。建立海水养殖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对全区养殖水域的理化因子、海底类型、初级生产力等进行全面调查,实现智能化管理。强化海上执法管理工作,维护养殖业水域使用功能,规范用海秩序。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常态监督检测与专项整治结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管理机制,推行水产品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探索养殖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

建立地区性的海水养殖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畅通财政补贴、金融贷款、单位自筹和利用外资四大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推动养殖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特别是高收益债券。建立海域使用权流转制度,开展海洋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为养殖企业提供担保及抵押贷款。

第6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亮点。珠海作为海洋大市,如何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制定发展战略,投身海洋竞争,是珠海市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本文依据国家、广东省的宏观发展政策文件精神和规划要求,以及珠海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兴海等四个方面提出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一、实施产业支撑战略,构建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珠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构建现代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现代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的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基地”开发构架。依托高栏港港口资源优势,以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以高栏港经济区为载体,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临港工业集群,使之成为集聚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华南临港工业基地,以及广东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新兴的现代重化产业基地。推进三灶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把斗门虫雷蛛作业区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三位一体的临港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平沙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把珠海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游艇产业中心和游艇消费兴盛的滨海城市。

(二)全力推进两大物流中心建设

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结构,着力构建以高栏港区和万山港区为龙头,以九洲、香洲、唐家、洪湾、斗门港区为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港口体系,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港澳、面向国际的全国沿海主枢纽港。按照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和大宗干散货深水码头建设。规划建设疏港公路、铁路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拓展粤西、粤北乃至中南、西南经济腹地,开辟连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圈的国内航线和东南亚、东北亚、中东、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国际班轮航线和集装箱公共快线,力争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1亿吨。加快高栏港2个5万吨级和4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2个15万吨级矿石干散货码头以及1个10万吨级煤炭码头建设,打造区域“港口物流中心”。加快珠海综合保税区、珠海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申报,建设区域“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形成能够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海运、货运、订单、库存、分销覆盖、交叉作业、信息处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体系。

(三)重点打造特色滨海旅游文化品牌

以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为重点,打造三大滨海旅游产品,形成三大滨海旅游功能区。以生态观光为基础型产品,完善和塑造滨海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力求以最佳的景观背景烘托整个滨海旅游主题;以滨海休闲度假为提升型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尤其是新兴高端滨海和海岛旅游产品,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内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度假胜地;开发参与性为主的海上运动、休闲渔业、海洋乐园等专项型产品,发掘新的滨海旅游消费时尚。形成以观光、休闲度假等基础型和提升型产品为主的中部滨海旅游区,以温泉等提升型产品为主的西部滨海旅游区,以海岛旅游、海上项目等提升型和专项型产品为主的东部海岛旅游区。在滨海地区发展一批大型、高端、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通过组织举办海洋发展论坛、游艇博览会、海洋文化节、海洋科技产品交易会、沙滩音乐派对等各种主题的海洋节庆活动,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四)加快发展具有新型“海洋牧场”特色

的现代海洋渔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按照“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调整渔业结构。以人工鱼礁建设为重要手段,走控制性海洋渔业之路,发展新型“海洋牧场”。以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为核心,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等产业链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扩大优势主导品种健康养殖规模,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促进水产品流通市场发育,加大对水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力度,促使水产品流通向专业化、大市场、跨区域推进。鼓励支持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海上游钓、滩涂旅游、观赏、品鱼等多种多样的休闲渔业。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融资”的模式加快渔港经济建设,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完善渔业养殖许可制度,深入实施“水产品放心工程”。

(五)加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加速海洋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换代,是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重点鼓励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发展,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制定优惠政策,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示范工程,扩大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支持海洋化学资源开发的技术革新,加强海洋化学资源、卤水资源以及钙盐、镁盐、溴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适度发展风能等滨海能源利用项目,探索利用海洋能、潮汐能的新途径。海洋科技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助推器,战略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科技的强大支撑力。加快海洋科技和高新技术发展,加快海洋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数字海洋”工程,逐步建设海洋信息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p#分页标题#e#

二、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通过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一)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

以磨刀门出海口为界,将珠海划分为除海岛群外的东西两大海洋岸带,构建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打造东部沿海旅游、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渔业产业集聚带和西部临港工业、物流业及旅游业集聚带。东部海洋产业集聚带通过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加快第二产业向西部园区转移和集聚,加快以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经济资源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情侣路、高尔夫、国际赛车场等高品位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原有渔业基础发展观赏渔业和休闲渔业,集中力量推动服务业发展。西部海洋产业集聚带以高栏港经济区为依托,重点做强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业,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载体建设先进航空制造业基地,辅之以适当的滨海旅游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

(二)建设六大海岛经济区

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城区沿岸岛群(横琴岛、淇澳岛等)主导发展生态旅游、高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高栏岛群(高栏岛、荷包岛、大杧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临港工业、物流和生物资源养护;桂山岛群(桂山连岛、大蜘洲、三角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中转仓储、旅游和生态保护等;万山岛群(大小万山岛、东澳岛、黄茅岛等)主导发展综合旅游开发、现代渔业和能源中转仓储;外伶仃岛群主导发展旅游度假、渔业增养殖和岛陆生物资源养护等;担杆岛群(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主导发展旅游度假和自然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横琴岛区位优势,围绕建设“开放岛、活力岛、智能岛、生态岛”的目标,发展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鼓励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和尝试新的发展思路与途径,全面提升海洋经济总量和质量。研究制定海岛开发管理条例,在确保国防安全和海岛环境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岛建设。加强海岛特别是条件较差海岛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岛投资环境和海洋开发条件,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试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招标或拍卖工作。

三、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通过切实保护海洋资源、有效防治海洋污染以及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保护海洋资源

加强海洋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地质遗迹等海洋资源保护和海岛资源保护。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以及南海伏季休渔制度,通过封岛栽培、增殖放流、建设人工渔礁等措施,不断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水平。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水松林、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工作,建设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科学、合理使用岸线和航道资源,强化对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养殖业发展的监管。严格执行海岸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滩涂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序开发。

(二)有效防治海洋污染

加快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与浓度控制制度、海洋与海岸工程管理制度,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市、区两级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提高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监视和预警预报能力,定期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强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沿海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与结构,控制养殖业污染。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建设船舶污水处理工程,增强船舶污染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法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论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项目的建设。

(三)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和谐海洋”、“和谐渔业”建设,合理提高江海堤围标准,增强对海浪、海潮的防抗能力。完善海洋生产安全指挥系统和海洋灾害应急处理救助系统,抓好事故预防、灾时救援、灾后救济等环节。加强船舶安全管理,推广应用助航、救生设备,构建海洋与渔业安全应急通信网和渔船船位监控体系。利用“数字海洋”平台,加快建立健全台风、海啸、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推进渔业保险全面实施。

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构建科技兴海平台、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实施海洋人才战略等举措,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建科技兴海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不断增加科技兴海投入力度,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兴海平台,努力将万山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示范区。

1.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在珠海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兴海基地和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通过成立珠海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珠海海洋科学岛、珠海海洋科技产业园等方式加强重点实验室、海洋科技中试基地等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建设,打造海洋自主创新生力军。强化涉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洋科技产业园,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深化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在万山区创办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机构,提供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交易、经纪、咨询、评估、等服务。

2.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国家、部门、地方的涉海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合企业的科技开发基地和试验场,建设若干专项成果转化基地,形成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国家和地方结合、企业逐步为主体的科技兴海平台和示范区网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p#分页标题#e#

(二)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

按照科技兴海的总体目标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和强化投入,实施科技兴海专项示范工程,加强海洋科技的重点攻关,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加快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油气矿产勘探等技术集成攻关与产业化研究,推动海洋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重大专项攻关,为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引领和支撑。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

1.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示范工程。结合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珠海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1-3个技术集成、装备配套、产业衔接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示范工程和发展模式。开发以大宗水产品为原料的海洋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精细化工制品和海洋药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优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工艺和装备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和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

2.海洋装备制造业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海底管线电缆铺设维修装置的产业化基地,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深海作业、通讯导航船用电子仪器、机电设备等技术的中试,建立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化进程。按照《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市的优势,以珠海中船集团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珠海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等项目为依托,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以海洋工程装备及游艇制造为主的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努力将珠海打造成为国际重大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心。

3.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示范工程。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高栏岛风电场工程,开发风能、潮汐能发电和相关配套装备技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及抗台风能力,建立高效多能互补发电示范系统,集成示范边远海岛和滨海地区通电保障系统。

4.“数字海洋”工程。加快海洋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数字海洋”工程,逐步建设海洋信息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第7篇

工业与生态,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在鄂托克前旗,围绕“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目标,依托资源、区位等优势,开发建设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探索出了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国家级基地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多年来,鄂托克前旗一直是一个农牧业占绝对主导、工业经济近乎为零,在鄂尔多斯市行政区划最远、经济实力最为薄弱的旗县。近年来,随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保型的国家大型现代化能源基地落户上海庙镇,鄂托克前旗工业化破题,开启了结构转型、赶超崛起的新征程。

上海庙镇,地处宁夏银川市与鄂尔多斯市的交界地带,曾因地下水资源匮乏,草牧场退化严重,一度是鄂托克前旗最穷的镇。2001年,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成立伊始,自治区政府就给了它 “自治区级开发区”的“礼遇”。2005年,一个震惊区内外的发现改写了上海庙的历史:经勘测发现,该镇拥有一块储量大、煤质好、地质构造简单的大型整装煤田,已探明储量142亿吨,预测储量在500亿吨以上,主要由侏罗纪和石炭二叠纪两个成煤区组成,煤种主要有气煤、肥煤和长焰煤、不粘煤,煤质具有低灰、低硫、低瓦斯、特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理想的化工用煤和环保型动力用煤,开发潜力巨大。而且,上海庙还具备地广人稀的先天优势:整个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不到3人,开发建设用地均为未利用土地,非常适宜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于是,开发建设上海庙成了鄂托克前旗经济发展的希望之举和潜力所在,也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为此,自治区政府先后6次召开主席办公会进行专项部署,成立了以时任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为组长的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将其定位为: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国家大型能源化工基地。

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把它纳入国家整体规划,要求它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联合,努力把宁东――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保型的国家现代化能源化工基地。这也是我区首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于是,上海庙的开发建设更加令人瞩目。

被列入国家层面开发建设的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坐落在呼包银经济带之上,与宁夏宁东化工基地相连,紧靠银川,距银川市中心只有4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河东国际机场、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以及蜿蜒而来的黄河更使基地的发展如虎添翼,促使其在宁东、蒙西、陕北三大能源板块中迅速脱颖而出。

如今的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正创造着巨大的财富。2012年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成为自治区第32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园区;新矿内蒙古能源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02亿元,提前实现了“双百亿”目标。2013年 1月至7月,在国内经济形势趋紧的情况下,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79.73亿元,同比增长9.7%,完成工业增加值28.62亿元,同比增长2.3%,骨干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1.15亿元,同比增长8.8%,基地实现营业收入78.63亿元,同比增长7.1%,上缴税金4.52亿元,整体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已经成为鄂托克前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支撑。

未来的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的前景更加美好。预计,到2015年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将实现“352”发展格局,即煤炭产量3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500万千瓦、煤化工产能200万吨;到2020年形成“678”发展格局,即煤炭产量6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700万千瓦、煤化工产能800万吨。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保型的国家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正在鄂托克大漠草原上崛起!

以高水准的规划指导科学发展。当我们来到上海庙这个正在崛起的能源化工基地,丝毫看不见烟尘弥漫、空气污浊、建筑零乱的传统煤化工基地景象,只见新型厂区鲜花怒放、绿树成荫、碧水荡漾、天空湛蓝,一派美丽而洁净的清新气象。这一切,都源自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始终坚持以科学的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从建设伊始就立足低碳高效的模式,着力建设生态型能源基地。坚持按照建设环保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园区的总体要求,构建“煤电化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筑全方位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模式的循环经济系统,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从2006年起先后委托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上海庙矿区总体规划》、《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和《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等16个规划,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并相继获得国家发改委、自治区发改委的批复,从而为上海庙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批复中明确了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范围、发展目标、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内容。同时,要求按照分期实施、合理衔接、动态调整的原则,把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型的大型现代化能源化工基地。

《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开发总体规划》的获批,使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县级首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对快速推进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促进鄂托克前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为了打造这套完整的规划体系,2006年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元的鄂托克前旗花费了3000多万元的巨资,可谓投入“不菲”。为了把好每一关,鄂托克前旗还聘请了国内一流专家组成“顾问团”,对基地的建设进行监督和指导。

高水准的科学规划,使得“一切按着规划来”成了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中“铁律”,并得到一以贯之的遵循。开发建设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这一新的经济开发区,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绘画,每一次泼墨挥毫都会影响它最终的品质。为此,鄂托克前旗对上海庙的开发建设极为珍视和谨慎,并提出了近乎完美的要求:“宁肯放慢发展脚步,也不能出现一处败笔。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速度”。

科学规划,画出了美丽的发展蓝图。按照规划设计,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总投资2000亿,总规划面积1800平方公里,包括上海庙矿区、上海庙能源化工园、煤基精细化工园、综合服务园和上海庙镇区五大功能体系。以发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产业为主,构筑了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支撑、化工为主导的循环产业格局。在土地使用规划上,鄂托克前旗根据建设适宜性综合评定结果,将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管制。整个规划中,他们一直把建设“生态矿区”当作一项“硬”指标去落实,始终秉承生态理念,坚持节能降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追求生态环境和谐优美。

以高起点的引进确保绿色发展。“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引进企业和项目的选择上,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也显得颇为“苛刻”,将引进的标准严格定在拥有雄厚实力的“国”字号企业和“绿”字头环保项目上。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于新芳多次强调:“建设生态矿区不仅仅是有树有草,更重要的是我们引进的企业每建设一个项目都应该是生态环保的,煤矿生产是绿色的、煤炭转化是环保的、场区空间也是生态的,整个上海庙几千平方公里应该是生态良好的。对大气不能污染,对水源不能污染,对大地不能污染。生态矿区应该是美丽与发展共赢的矿区。”

决策者绿色发展的思路在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很快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地下取宝,地上增绿”已成为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的独特风景。在已经完工的建设中,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绿化率达28.4%。矿区全部实施环境治理工程,所有煤矿的生产工艺必须符合清洁化生产的要求,“三废”达标排放,防尘防噪措施落实到位,实现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了“采煤不见煤”。

在合作方的选择上,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同样的审慎和严格,将引进标准定在颇具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范围,图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对环保的大手笔投入。

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选择与中国烟草公司合作,将其作为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的开发主体,可选择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中国烟草公司带来了山东临沂矿业集团,为鄂尔多斯打造出一个现代化花园式煤矿的样板――年产300万吨的榆树井煤矿。配套工程有洗煤厂、铁路专用线和煤矸石热电厂,2010年7月建成投产,是一座起点高、装备新、功能全、效益好的现代化循环经济矿井。煤矿开工建设以来,立足于绿色发展,打造沙漠绿洲,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矿区生态绿化,绿化面积1000多亩,建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和人工河,让人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荒漠上崛起的花园式矿区。2008年,榆树井煤矿被鄂尔多斯市确定为生态煤矿建设的样板工程。

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还与省级政府机构――山东省煤炭管理局签署协议,授权其可聚合山东省内煤炭方面的技术、人才、装备等在上海庙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开发。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带来了新汶矿业集团,为上海庙引来第一个落地的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与上海华谊公司合作的2×96万吨捣固焦联产20万吨甲醇。这也是国内最高标准的煤焦油项目。

又引进了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建成了新矿内蒙古能源公司长城煤矿。据公司负责人介绍,长城煤矿始终坚持“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企业、低碳发展”的办矿理念,打造草原生态矿井,努力创建自治区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地企和谐型矿区”。煤矿积极采用矸石充填、沿空留巷等新工艺,做到无煤柱开采,节约了煤炭资源,实现了井下煤矸石不升井,地面洗选煤矸石和建筑垃圾回填井下,解决了由于井工开采带来的地表塌陷的难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下水系,实现了矿井固体废弃物“零排放”,避免了煤矸石对地面环境的污染,保护了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绿色开采”。

随着中国神华、中国国电、山东鲁能等众多大型企业和环保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正以稳健、雄厚、蓬勃的发展态势,演绎着科学发展的无限魅力,奏响着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完美交响。

城市与乡村,往往是身份与差别的代名词。而在鄂托克前旗,按照“城乡统筹、集中发展”的发展思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城乡面貌巨变、差距缩小,居民收入增长、民生改善,全面小康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打造样板,示范引领,让城乡统筹发展步入快车道。2011年6月,作为城乡统筹试点地区的鄂尔多斯市将全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试点确定在鄂托克前旗,鄂托克前旗于是成为自治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点中点”。鄂尔多斯市举全市之力推动鄂前旗统筹城乡发展,将其打造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样板,着力探索一条符合地区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为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出经验、出成果、出精品,也为自治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经验。对于试点的意义,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光中说:“试点的成功将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驶上快车道、取得新成效,真正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试点启动后,鄂托克前旗坚持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的新路子,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旗情实际,鄂托克前旗确定了“城乡统筹、集中发展”的思路,探索出五种符合实际的发展布局。一是重点镇布局。将旗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和工业重镇上海庙镇作为农牧民的主要转移地,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敖勒召其镇以创建全国园林旗为目标,通过加快旧城改造、建设公园绿地以及保障性住房,建成“200米见绿、300米见园,晨有鸟鸣、夜有蛙声”的宜居草原小镇;上海庙镇围绕强化服务矿区发展,完善服务功能,培植产业,吸纳人口,建成现代化工业重镇。二是小集镇布局。加快建设城川和昂素两个小集镇,增强集镇基本功能。三是新型村庄布局。在农区、牧区和矿区选择性地建设农牧民集中居住的新型村庄,整合土地资源,强化产业配套,建设规模化现代农业基地和养殖园区。四是居民点布局。在水土、交通条件较好的农牧区,建设10-30户不等的小型居住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五是现代家庭农牧场布局。在产业相对分散的区域,按照每户一块规模草牧场、一块规模饲草料基地、一处养殖棚圈、一套耕种播收农机具,配套建设一处平层别墅的“5 十1”标准,建设现代家庭农牧场。“说到底,这五种优化城镇布局的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城乡统筹的主体――农牧民的去留问题。”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办主任柳利军道出其中深意。

在这五种布局模式中,“5十1”的现代家庭农牧场模式,捆绑实施了多方面涉农项目,整合投入资金,实行缺啥补啥的“点菜式”定向产业配套,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使这些农牧户成为散落在广阔草原的现代牧业庄园。凡是到过这些现代家庭农牧场的人无不感叹:这里真像是欧洲的田园风光!

城川镇巴音希里嘎查长张海滨就是这种“5十1”现代家庭农牧场布局模式的受益者。自从住进水、电、暖、讯齐备甚至周边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的160平方米别墅后,他对生活品质和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追求。他给自己定出了一个五年规划:“再建五六百平方米的棚圈,出栏1000只羊,形成种养业一条龙,耕种收全自动化。”

试点建设两年多来,鄂托克前旗按照“五年规划、三年建设、两年巩固”的目标要求,坚持先行先试、边建设边完善,先后实施了涉及城镇、集镇、农牧区等重点建设100多项,总投资9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近70亿元,试点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产业先行,科技支撑,让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鄂尔多斯哪里的农牧民最富裕?答案是鄂托克前旗。2012年,鄂托克前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3.62%,达11468元,并且,从2004年至2012年,连续9年居全市第一。 “九连冠”的骄人成绩,让鄂托克前旗再一次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样板。

城乡统筹发展,产业带动是支撑,也是关键。谈到这个话题,昂素镇镇长白俊峰一语中的:“城乡统筹不只是盖漂亮房子,我们是先定产业,再定居住。”产业要发展,科技必先行。为了让农牧民增收致富,鄂托克前旗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打破传统的掠夺式养羊模式,根据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规律和牧草生长成熟以及枯草期变化情况,研发出“绒山羊增绒技术”和“三元杂交技术”两项国家专利,建立了“一年三季配种,两年三茬羔,短期育肥出栏”的荒漠化草原生态养羊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很快就带来了现实的收益。运用增绒技术饲养绒山羊,为绒山羊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受益牧民白苏亚乐图说:“以前我养400只绒山羊,一年纯收入6万多元。现在我用绒山羊增绒技术养了200只绒山羊,每年纯收入达9万多元。而且绒的质量也很好。”据有关专家测定,采取绒山羊人工暖季限制日照长绒饲养模式,可在减轻生态压力50%的基础上增加产绒量70%。目前,鄂托克前旗推广绒山羊增绒技术的76户示范户,秋季每只羊比非项目区山羊增产绒351.58克,示范户年户均增收11232元。

“三元杂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样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昂素镇牧民示范户达楞巴雅尔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根本不信一只羊一年能产三四个羔子。用了三元杂交技术后,现在我家有基础母畜肉羊150只,每年产羔约450只,年纯收入8万多元,翻了好几倍。而且按照生态养羊模式养羊,草场上草的数量增加了,草的品种也多了。”使用该技术进行养殖,在减轻了生态压力约66%的情况下,产出率却提高了300%。目前,该模式在全旗得到迅速推广,已经覆盖了全旗肉羊养殖户的60%以上。

科技创新在新型村庄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昂素镇哈日图新型村庄通过土地资源整合,建成水浇地4000亩,大型喷灌轻松作业,耕、种、播、收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在现代化养殖棚圈,牲畜的饲养管理也实现了智能化,农牧民拿着遥控器就可以喂羊,科技让生产变得更轻松。科技创新应用同样也带来了农牧民收入的提升。据测算,今年哈日图新型村庄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可达5万元。转移后的农牧民真正过上了“人进门、羊进棚”、产业有特色、增收有保障的宜居宜业的新生活。

白俊峰镇长用三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坚持生态是红线,一个地区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是必定要失败的;二是要坚持产业是生命线,强化产业支撑;三是把农牧民增收作为底线,要有底线思维。如果农牧民不能增收,城乡统筹就无法成功推进”。

改善民生,强化保障,让农牧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增强城市和农村相互促动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在城乡统筹试点过程中,鄂托克前旗对转移农牧民“居民证”发放和管理、住房分配、生活补贴、创业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教育奖励及补贴等八个方面政策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实施了《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转移农牧民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试行)》,对转移农牧民实施一套住房、一份工作、一份社保、一份补贴、一份土地收益、一份教育奖励的“六个一”配套工程。有了专门针对转移农牧民出台的“六个一”配套政策的强大保障作支撑,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心里很是踏实。

牧民巴格那从草场恶化、吃水困难的牧区搬进上海庙镇长城花园小区的一套94平方米已经装修好的免费楼房,还同时拥有了一份在镇政府当保安的工作、一份和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保、一份为孩子设的教育奖励、一份每年3万元的草牧场补贴和一份流转的土地收益。这“六个一”让巴格那一家4口的年收入轻松超过了10万元,也让一家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入住新居后的巴格那发现,他得到的实惠还远不止这些。这里有新建的经山东托管、全旗最好的学校和医院,很方便子女上学、求医问药;这里有养老保险、低保、医保为主的“三保合一”体系,实现了农牧民在全旗12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出院的即时报销……

在养老保险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养老保险待遇,2015年前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可提前到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提前年限的缴费由财政补足。在医疗保险方面,转移农牧民可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或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就医在全旗范围内实行“一卡通”,可在旗内自由择院就医,就医时只缴纳个人应承担部分。在城镇低保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纳入城镇低保。因智障、病残、年龄偏大等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统一纳入综合福利中心管理。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改善农牧民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途径。鄂前旗把解决就业作为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加强培训促进就业、资金扶持鼓励就业、搭建平台提供就业等多种渠道,确保转移农牧民的收入不降低。谈到就业问题,鄂托克前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鄂托克前旗的城镇吸附能力是否强,与能否为农牧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息息相关,这关系着他们能否在城里生活得下去、生活得幸福。”

为了让进城的百姓生活得更幸福,鄂托克前旗积极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打造“城在绿中、街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镇。敖勒召其镇、上海庙镇重点城镇特色塑造富有成效。敖勒召其镇镇区绿化面积达31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0平方米;上海庙镇以二、三产业为主,以人气带商气,以商气激活力,实现城镇有效运转和持续发展。昂素、城川小集镇提升工作进展顺利,面貌明显改观。推进鄂尔多斯风景道建设,打造西联宁夏、南接陕西、联通蒙陕宁三省区的一条重要旅游干道。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地貌、恬静的草原风光和灿然怒放的鄂托克前旗旗花马兰花,使鄂尔多斯风景道凝聚了草原盛景和无限风情。鹰骏草原文化主题公园是上海庙的城市中轴线,整体设计造型为“鹰”,寓意草原上展翅高飞的雄鹰。将鹰、马、云、水、草地等草原元素融合到公园整体设计当中,突出草原文化特色,是百姓休闲的好去处。目前内蒙古地区最高端的草原文化演绎平台――上海庙草原大舞台,是上海庙旅游区的核心项目,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0人观看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保持蒙古族转移农牧民的文化习俗,2013年鄂托克前旗在斥资1.5亿元建设的敖勒召其镇圣火文化主题公园里,又建起了大型敖包,并举办了万人祭火仪式和万人祭敖包活动。对此,高鹏部长说:“对转移农牧民,不仅要考虑他们的衣食住行,还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他们对城镇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真正地安居乐业”。

“作为统筹城乡试点,我们将集中全旗所有的生产要素,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文化草原,把鄂前旗打造成集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经济体,实现全旗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于新芳书记的表态正在被付诸日新月异的火热实践。城乡统筹发展让鄂托克前旗的城乡差别在缩小、边界在消弭,踏上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快车的鄂托克前旗,正乘着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的东风,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奔向全面小康的目标……

第8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互联网;新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如此大好形势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题。西部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西部地区中,11个省、市、区(不含)共有国家级贫困县375个,且全国低收入人口大多聚集于此。[1]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较为关注。互联网的出现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经济模式,因此,值得探究分析。

1当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为了制定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必须了解西部地区各个省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政府的帮扶,西部农村经济在农业结构上已经进行了调整。同时,相关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已经基本实现农业快速综合发展。截至当前,种植业虽占第1位,但比重明显下降,由80%降到575%;林业变化不明显;牧业比重由155%上升到286%;渔业比重上升,由16%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达到103%。[2]

现如今,在政府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已经在逐步推进“互联网+”一村一品工作。以西部地区的陕西省为例,其拥有众多优质水果,包括洛川的苹果、陕北的红枣、户县的葡萄、眉县的猕猴桃,陕南的各种茶叶、核桃、野生木耳、豆腐干等,这些均是特色农产品,有形成品牌效应的潜力。但是,西部地区农村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加之农产品滞销严重等问题,因此,经济发展状况改善不明显。

2影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域环境方面分析,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土地荒漠化继续蔓延。调查显示,受西北的风蚀和西南的水蚀作用,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区域占全国绝大比例。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占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3]同时,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从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西部城乡发展失衡严重有关。具体表现为:①产业结构不合理。西部开发投资的特色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不多,且该地区市场化程度达不到标准,产业配套条件欠缺。由此还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输出的困境。②西部农村工业体系落后,不足以带动农村积极发展。依附于农村经济的西部农村工业,表现为布局分散,资源共享低,效益不高,规模小,技术、品种效率低。[4]③西部农村教育缺失。因此,难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以西部地区某镇为例,当地网络覆盖较为齐全,而且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也颇为壮大。当地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当地人对互联网的认知度普遍较低。从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而维系。而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还遇到诸多问题,譬如农产品的保鲜运输问题。

3实践探索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融入“互联网+”新模式的路径为了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生产力,改善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有必要针对西部农村实施“互联网+”新模式,用以改善西部地区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为此,应该以建设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为根本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1“互联网+”政府

政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负责人,在新经济模式下,应该发挥其宏观作用。为了快速推进“互联网+农业”,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研发适于农民的智能终端,解决农村信息通信问题。由此,才能推广“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同时,政府还要致力于推动国家农业大数据应用及研究中心的建立,借此形成一个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等全环节的完整信息链,供农业生产各环节应用。

32“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为了有效推进西部地区“互联网+”行樱应该加快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各类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大市场”与“小农户”和“农产品消费者”之间直接对接。由此为提高农资、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奠定根基。借助“互联网+”行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形成网络化运营体系,并且拥有农业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冷链物流等。[5]各类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为西部地区农资、农产品等农业商品的销售创造了一个新的途径。一直以来,西部地区农村都以“生产基地+销售点”的模式产销,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其变成了“生产基地+消费者”的对接,这有利于整合产业链资源,也为形成一批农场至家庭的F2F、O2O直销模式打开了突破口。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借鉴江苏蔬菜园艺产销网(佳园网)。

33“互联网+”优秀产业

为了凸显区域特色,互联网必须和优秀的产业融合。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特色农产品,形成“互联网+”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农产品销售,一直采用传统批发销售渠道模式,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不好。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生鲜农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优化运营模式。在此方面,可借鉴的例子非常多,譬如蒙牛推出的可追溯牛奶,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文字、图片,牧场、工厂生产全过程,而就是通过百度云技术和二维码实现的。是“互联网+”优秀产业的典型代表。

34“互联网+”农民

为了体现互联网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互联网+”农业的实践应用,离不开各种先进人才。西部地区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较少,为此,需要做好文化培育。只有拥有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互联网+”农业才会落到实处。为了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网络教育培训环境进行在线或互动教学,让农民真正地接触和了解互联网,受惠于互联网。

4结论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作为占据我国国土绝大部分比例的一个区域,其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用“互联网+” 的发展模式于西部农村区域中,能够为提升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让西部农村迈进精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农业新时代大门,必然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当地农民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丹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胡鞍钢,温军,吴群刚,等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C].//国情报告[第三卷 2000年(下)]2012:44

[3]吴永兴,唐青生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80-87

第9篇

(一)是川西北民族地区引领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2014年中央、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要求,为经济发展增速换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国内畜产品产销逐渐回归正常,消费更加趋于理性,人们对畜牧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它提供大量健康营养的畜牧产品,同时要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为此,在畜牧行业调整生产结构,控制总体产能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便成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维持正常畜牧业生产的关键。四川是畜牧业大省,川西北又是全省欠发达地区,只有突出“生态立州、畜牧强州”的工作思路,将循环经济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畜牧业有效转型,才能使畜牧业在引领新常态中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川西北民族地区推动新发展的现实选择。

同志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川西北民族地区幅员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7.9%,不仅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是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拥有全省87%的牧草地和46%的林地。2013年,川西北民族地区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57.6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2.4%,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优势突出,在全省三次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明显。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川西北民族地区迎接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川西北民族地区是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藏、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生态地位、政治地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近几年来,该地区生态改善、环境治理效果不够明显,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藏区、反破坏、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艰巨;同时,该地区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当滞后的民族地区。据统计,2013年末甘孜、阿坝两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1.22亿元、233.99亿元,在全省各市州中排位倒数前两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435元、6793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有一定差距。面对诸多挑战,只有大力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以一业促多业”,“以一点带多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才能确保川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国内畜牧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

近两年,受禽流感疫情、倒奶杀牛事件、死猪事件等的影响,国内畜禽养殖业一度遭遇“寒冬”。据统计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畜牧业总产值与2013年前三季度相比未见“增色”,其中第一季度产值还略低于2013年第一季度产值。同时,四川玉米、大豆等饲料粮供需矛盾突出,饲料价格上升直接导致全省畜牧养殖成本增加。此外,劳动力、环保、用地、防疫、水、电及循环利用技术方面等费用也逐年呈上涨趋势,而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养殖效益面临多方挤压,势必给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增加难度。

(二)生态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

草场资源是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川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安全稳定的战略资源。没有稳定良好的草场资源和养殖环境,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将无从谈起。从这几年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看,农牧民的环保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草原退化现象比较严重,超载过牧问题依然突出。

(三)畜牧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变。

川西北民族地区地处高寒山地,除地形、气候等客观条件制约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因素外,当地生产企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科学技术投入不足,形成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浪费,畜产品深加工率低,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畜牧养殖户等的产业利益链接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作为散养户的农牧民,个人文化素质较低,家庭养殖条件较差,采用实用技术较少,防灾减灾能力弱,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三、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

(一)突出绿色循环再利用,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利用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当前,阿坝、甘孜两州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型业态的双重任务条件下,要从现有畜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考虑,突出绿色循环导向,强调上下游资源及延伸产业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以养殖业为核心的多种业态相互交融的新型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在上游及延伸产业中,注重对牧草资源的适度利用和提高畜牧饲料品种的多样化。针对牧区饲料和玉米、豆类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要深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扩大草场资源供给和秸秆资源化利用;要加大饲料原材料的培育力度,拓展饲料品种,降低畜牧饲养成本;要充分借鉴红原县草原畜牧试点经验,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种子培育、良种繁殖、生产、加工、储藏、供应于一体的草产业,另一方面由牧民自建牧草基地,为畜禽养殖提供丰富的牧草资源(同时可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较好地解决牲畜“冬瘦、春死”的困境。同时,由图1分析可知,通过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畜禽疾病,减少损失。在下游及延伸产业中,注重畜禽产品废弃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如图1所示,在畜牧业生产中,除畜禽产品用于食品加工、生物制药(藏医药)、皮革生产、奶业等加工业(精深加工业)及餐饮业、旅游业外,牛、羊、猪等畜禽产生的大量废水和消化不完全的有机质,通过技术分离后直接供给种植业或通过微生物处理方式供给种植业或生产沼气,既可减少污染排放,提供燃料,又可为草场、林地、花卉、果蔬等提供低廉的肥料,也可用于特种经济和药用动物生产,充分拉长畜牧业产业链,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二)突出标准化生产养殖,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标准化养殖是川西北民族地区提高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础。2014年四川省深化现代畜牧业发展现场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要求,提高畜牧业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层次,增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严格执行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完善养殖配套设施,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强化疾病防控、市场监管,提高畜产品生产质量水平,加快畜禽出栏周转,增加生产效益。要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注重对牦牛、藏绵羊、藏香猪等优良高原特色畜种的选育繁殖,继续探索在若尔盖、红原、石渠、德格、色达、理塘、白玉等牧区,发展乳肉兼用型商品畜种,突出畜牧知名品牌建设,切实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强化示范引领,依托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红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张“名片”,大力推广畜牧业生产基地(园区)、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和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共建或集中联建养殖小区发展的先进典型和经验,通过示范带动,推动畜牧业标准化养殖,使其不仅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三)突出新型经营体系培育,不断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体系,是推动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四川省《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重点培育一批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畜牧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畜牧生产基地或示范建设园区),推动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延伸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构建农户为基础,合作社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将分散的养殖农户组织进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突出农牧民主体作用,建立家庭牧场,培育家庭养殖大户,支持牧民转产创业,成为畜牧业延伸产业或服务业新型主体,让农牧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基地”、“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等发展模式,在部分地区探索“企业+协会+养殖户”的新型模式,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形成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产业化框架体系。要广泛推行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和以牲畜、草场等为股权的股份合作、股权转让、受益分成等做法,探索推行畜牧产品价格指数保险,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收益时间,确保农牧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四)突出科技创新这个支撑点,努力实现畜牧业循环经济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是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加快川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必将实现畜牧业从粗放式外延发展,向现代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要充分利用甘孜、阿坝和省内外优势科教资源,构建政研院企合作共研平台,积极争取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快涉及畜牧业循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努力提升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畜牧从业人员素质和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要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引入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将具有可追溯系统的畜牧产品迅速推至市场,并对流通全过程进行跟踪,实现畜产品从田间到车间到商场(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要积极探索畜牧业电商新型经营服务模式。依托全省对民族地区开展“民生工程”、“富民安康工程”建设,在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利用电商节约化、便捷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优势,同步建设互联网、金融站点、支付终端、物流体系等设施设备,打通川西北民族地区“网络大道”,为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供水 优化调度 数学模型 新技术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the appropriate regional water supply model to simulate multiple water supply system, will be able to the greatest degree of reduction in water supply costs, and provide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regional water supply; optimal scheduling; mathematical; model; new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1区域供水的基本概念

1.1问题的提出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水资源正面临少、脏、浑和生态失衡的态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是十分重要、又很特殊的自然资源,为了促进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如何选择以最低的基建投资和最少的经营管理费用,满足各用户用水要求,避免重复建设,是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区域供水是指水源相对集中、供水范围覆盖多个区域、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这种供水系统优势在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规模效益,提高了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1.2区域供水的必要性

目前城镇供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水质、水量和规模经济效应3个方面。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排放的污、废水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同时,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也大幅增长,此外,由于近些年人们乱砍乱伐造成的水体流失,用水量的增加和可用水资源的逐年减少,迫使水厂必须从较远的地方取水,大大增加了建设投资。

因此,为了利用净水厂的规模经济效应,应以集中建厂、实施区域供水为宜。

2区域供水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1区域供水现状

一般市区的供水由市属自来水公司和部分建制镇的自来水厂承担,对此,需要调查各个地区的供水水厂供水能力、水厂取水水源、实际供水量、服务总人口、自来水普及率等。

2.2区域总体规划

现代区域供水规划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应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规范的供水规划产生于最近的50年,最近的相关文献表明区域供水规划更加趋于区域性、综合性。综合的区域供水规划不但要满足一定区域的供水需求,还要考虑到土地利用、人口增长、环境影响等综合因素。同时,供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影响[4-5]。

2.3管网水质保障

在出厂水水质达标的情况下,供水管网水质二次污染控制是水质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管网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有水质稳定性、消毒方式、管网中水力条件、管网运行管理、管材等。

2.4分质供水

根据对分质供水对象的研究,潜在的分质供水种类可分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原水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利用等。

(1)污水再生利用方案。污水再生利用主要为河流景观生态用水、绿化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根据污水处理厂布局,可在各自污水处理厂内相应建设再生水厂,供给水厂附近用水。

(2)工业原水系统方案。工业原水供给必须具备这几个条件:用户有使用原水的需求,且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需求的规模效应;水源能够满足水质、水量及供水保障率的要求;用水成本较使用净化水低。

(3)雨水利用方案。在多雨地区,可以考虑使用雨水作为中水水源,某些地方可以考虑雨水处理后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4)海水利用方案。对于濒海地区,海水的利用可考虑作为临海工业园区企业工业冷却补水,以及海岛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冲厕技术来补充海岛淡水的不足。其中工业冷却补水可结合工业门类,采用海水主流冷却技术或者海水循环冷却技术。

2.5区域供水优化方案

区域供水的供水范围和水量规模一般都较大,全面实施的工程量也很大,不仅需整合现有水厂,新建、扩建区域水厂,还需铺设大量管道和建造增压泵站,投资费用昂贵。因此,区域供水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用水需求,实事求是地对供水范围、近远期用水量标准、管线布置形式等认真分析、深入研究、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供水设施,近、远期结合,而首先着眼于近期,既满足于近期用水的需求,又要适应今后远期发展的可能。

2.6多城市的协同供水联合调度

由于区域水资源系统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各部门的用水矛盾突出,研究成果以多目标和大系统优化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确定的条件下,建立区域有限的水资源量在各分区和用水部门间的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模型得到水量优化配置方案。

对于建立区域供水模型,首先应考虑区域范围内各用水类型的划分。在Messele Z.Ejeta和Larry W.Mays所著论文《区域供水规划及能力扩展模型》中,将用水类型包括市政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用水、灌溉用水、畜牧场用水、休闲场所用水、水产业用水、环保用水还有补给水,然而,一般考虑的水资源有径流、地下水、降水、跨地区调水、回流水、排水。模型中用到的各种方程如下:

连续性方程

一个地区被划分为I个区域,划分的依据是该区域是否有至少一个导流或者回流。在每个区域里,有J个考虑因素。这种方法能够逐个区域地模拟整个地区。

为了改进连续性方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质量守恒方程,我们随机选取一个区域i ,考虑跟区域i有关的所有可能的水流和有导流或回流的点。方程表示如下:

其中:Qrkji――从区域k中的需求点j到区域i的回流量(k/=i)

Qskji――从区域k中的需求点j到区域i的回流水的渗流损失(k/=i)

Qdij――从区域到需求点j的转向流,j表示需水点(i=1,2,....,I ; j=1,2,....J)

Qdsi――i区域下游末端的流量,也就是在区域i流入引水点的径流,在这里叫做节点

Qusi――区域i上游末端的流量

n―一回流在排入主水道之前流经的最大区域数量

加上地区内上游下游末端的回流的边界条件,方程适用于所有区域。对于每个需求点,可以有如下的连续性方程。

其中:Qsij――区域i内到达节点j的沿途渗流损失

Qpij――区域i供给节点j的水量

Qlij――区域i内节点j的耗水量

同时,在各个区域,有如下连续性方程:

其中:Qbi――向区域i的调水量

Qppti――流入区域i的降雨

Qsi――区域i内的径流渗流损失

水质方程

区域供水中一个典型的水质参数是总溶解性固体(TDS)。我们以此参数作为例子改进水质方程,通常,我们可能会考虑多个参数,但这些水质方程的形式是类似的。

区域i中水的导流点的约束表达如下:

其中:Crkji――在Qrkji中的水质参数

Cdsi――在Qdsi中的水质参数

Cwi――在Qdij中的加权水质参数

假设完全混合条件下,流出节点的水质不变(Yang etal,1999)。那么,下列等式在区域i的导流点也成立。

定义Cwij为区域i内任意需水点j的加权TDS浓度,需水点j的约束条件为:

我们可以得到每个区域的类似的入流方程

假设在区域中TDS的浓度变化为线性的,平均的TDS浓度用来计算渗流损失。

径流调节

每个区域都可能有导流和泵站供水,每个区域也有可能存在到另一区域的回流水。但是,这不是实际情况,因为,一个区域的需求点不可能与另一区域的相等。引入取0或者1的参数,来管理每段管线的流量。当管线中没有流量是,参数取0;否则取1。唯一的例外,入流Qusi和Qdsi不需要这个参数,因为这是参数值总是1。使用这个参数在做敏感性分析时有好处,可以通过开启或者关闭所有不确定的设备来优化模型。

令Kdij为Qdij的参数,Kpij为Qpij,以此类推。那么,以上的连续性方程和水质方程可修改为:

额外的约束条件

除了质量平衡约束,还有考虑自然的和资源的约束。费用支出限制了泵站抽水的量。环境法规要求任何地点的TDS的水平应低于某一值。这些约束条件可以表示为:

其中:A――常数

B――常数或者泵抽水的量

C――常数或者供水中的质量参数

C(KpijQpij)――区域i中需求点j的泵的费用

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水源在各个需水点的分配所获得的利润、成本以及由每个用户水质差所造成的损失的线性组合。我们定义P(Qdij,Qpij)为供水的利润函数(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C(Qdij,Qpij)为成本函数,D(Cdij,Cpij)=D(Cwij)为损失,目标函数表示为净利润Z的最大值[14]: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供水模式终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城市集中的区域发展多城市的协同供水可以极大地节约供水成本和基建费用。

为了实现多城市的协同供水,首先应将一个城市的供水管网与周边乡镇的小规模的供水管网联网,将乡镇小的水厂改为增压泵站。进而将城市边缘的供水管网与其他城市的供水管网联网。多城市协同供水涉及到多个水厂的联合调度,应设计好优化调度的方案,保证各水厂出水水质的统一。

2.6.1不同水库群联结方式及其特点

在水库群之间、水库与用水户之间,由于其水源补给与调剂关系、用水户与水源之间对应关系的不同,可以将水库群联结方式分为:串联方式、并联方式和混联方式[15]。

串联方式:天然入流同步性较好,上游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变下游水库的入流过程。在供水方面,只有上游水库才能补充下游水库用水户需水要求。

并联方式:天然同步入流同步性较差,水文补偿调节作用明显。在供水方面,当有共同供水目标时才能发挥互相补充的作用。

混联方式:发挥入流组合的多样性,水资源调蓄能力更明显。在供水方面,有共同供水目标时,供水效益明显。

2.6.2水库群优化调度的结构模型

利用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和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2层2级结构的递阶模型[16]。

图中Mi为第i个子系统t时段的协调变量;f(Mi)为第i个子系统t时段的协调变量反馈给总体协调层的目标函数。

第1级,根据水库与用户联结关系划分的供需子系统。每个供需子系统包括水库(群)系统、输水系统及用水户系统。本级采用模拟模型将总系统下达的供水量进行模拟计算,并返回相应的目标函数值(弃水量)。

第2级,整个水库群系统。把这一级作为整个系统的平衡协调和决策级。按大系统递阶分析的关联预估原理,协调级预估各子系统的供水量,并将其分配给各子系统,各子系统按第1级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将求得的解(弃水量)反馈到第2级,按整个系统的优化目标修正各子系统的需水量,直到达到目标最优化(弃水量最小)为止。

2.6.3水库群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1)子系统数学模型

考虑到系统优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供水能力,因此将弃水量最小作为子系统优化调度的目标[17]。由于各子系统的功能(供水为主要目标)较相似,因此采用统一的数学模型,对于第i个子系统建立目标函数。

式中:mi为总系统下达给子系统i的需水量;qs(j,t)为j水库t时段弃水量;n为i子系统中水库个数。

约束条件包括水量平衡约束、水库蓄水量约束、工程供水能力约束、非负约束等。

当子系统内某时段出现多个水库能同时满足某一用水户需水时,从满足水资源需求量的角度来说,无论哪个水库供水至需水户,只要总量满足即可。但是,对于各水库的运行结果,由于不同水库当前蓄水状况及下时段的来水情况不同,则存在优先使用哪个水库的水资源问题。为确定供水优先顺序,可引进控制变量。

式中:vkong(j,t)为j水库t时刻空库容;q(j,t+1)为j水库第t+1时段的来水量。

α越小表明面临时段的产生弃水的可能性越大,应优先取用该水库的水资源。

(2)总系统数学模型

将整个水库群作为系统的第2 层即大系统协调级,这一级主要解决全系统总的需水量在各子系统间的最优分配问题。

大系统总的优化目标与子系统优化目标一致,为全系统弃水量最小,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mi为子系统i需水量;n为子系统个数。

约束条件有:

1)总需水量约束:各子系统需水量之和等于总系统需水量。

式中: xs为总系统需水量。

2)需水量约束:各子系统需水量不大于子系统供水能力。

3)非负约束。

3优化调度系统中的新技术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计算、水力与水质模拟、管网优化调度、信息化和智能化运行管理及信息网络构成了当前给水管网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和发展领域,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为目标,运用PLC、SCADA和GIS技术,构成了完整的节约能量、节省人工、减少漏损、保护水质等现代科技管理系统,形成了给水管网运行管理和优化调度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给水系统管理和运行的水平越来越受到国内给水企业的普遍重视。[21]

3.1目前给水调度系统中应用的技术

3.1.1 SCADA系统

SCADA系统对于供水行业来说已遍及各个领域。从泵房、加药间到管网的监测点,甚至可以用于多个水厂的联合调度,在供水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SCADA 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包括:

(1)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包括就地手工控制,即通过控制箱的控制按钮进行控制;分站PLC控制,用各地的PLC分站对各站的情况进行控制,在中央控制室有故障时可以进行控制;中央控制室集中控制,对泵站、水厂以及供水管网进行综合控制。

(2)通讯能力强,系统的可扩张性和开放性强,具有丰富的画面显示功能,具有报警和保护安全处理功能,可以自动进行报表处理及远程控制;具有强大的系统组态功能,可以进行数据库的管理,绘出各个监测点的运行曲线,驱动大型模拟屏的显示。

(3)SCADA系统适用于大型系统的管理与调度,在较小的区域应用使得问题复杂化,且实际应用并不现实。所以它与别的调控方法一起使用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SCADA的出现使得网络在供水企业内部以及供水企业之间、供水企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网络通信成为现实,在供水行业的运转效率上是个大的突破。

3.1.2 EPANET

EPANET是对城市给水管网进行仿真模拟的软件,用于计算和模拟有压管网中水压和水质变化。该模型可以模拟管道内的流态、节点的压力、水箱的水位,以及管网在不同时间段的余氯浓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已经监测的管段对整个管网进行动态模拟,对水质及水压做出正确的估计,对水厂的加药量做出合理的判断。

3.1.3 GIS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不但成功地应用于测绘、制图、资源和环境等领域,而且已成为城市规划、公共设施管理、工程建设等的重要工具。

3.1.4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基于生物进化机制的全局性概率搜索算法,它抽象于生物体的进化过程,通过全面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形成具有“ 生成和检验”特征的搜索算法,最初由美国Hollad John H 教授提出。

遗传算法是一种扩展性能极强的算法,可以利用所需解决问题的有关信息,通过对各种选择模式、遗传算子的修正和改进,对特定问题进行求解。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城市给水环状管网优化调度,具体步骤为:

(1)利用水力条件来对若干组管径值组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得出问题域。

(2)定义管径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确定求解变量的定义域,选择适当的编码格式,表示优化问题的解。

对于环状给水管网优化设计,以管网的经济性为求解的目标函数,即:

minZ(D) =ΣC(Di)Li

式中,Z(D)――管网费用函数;

C(D)――与管段管径D有关的费用系数;

L――管网管段长度;

i――管段编号。

按照遗传算法的基本实现技术的要求,在应用中可将管网优化的求解变量管段管径值表示成一串数据或数组的形式,即编码。依据标准管径数量的多少,通常可以将管段标准管径值用一个3位或4位的二进制字符串代替(亦可采用其他编码方式),然后根据管网管段数,组成若干位的二进制字符串来表示求解变量,形成优化问题的一个染色体。

3.2 有待发展的技术

3.2.1 ANSYS 技术在给水管网中的应用

有限元分析系统ANSYS(Analysis System)可以对各种物理场量进行分析,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能够融结构、热、电磁、流体、声学等于一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分析软件。

对于供水行业来说,漏损是个最重要的问题,漏损的原因比较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是管道的受压导致漏损。所以,要研究管道受压漏损的情况,需要对管流进行层流分析、湍流分析以及外部受压分析,而ANSYS是一种可以全面模拟的软件,它可以进行内流和外流分析,管道结构的动力分析,在管网设计与维护中都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2.2 Kalman 滤波理论在给水管网中的应用

现在,Kalman 滤波理论已经应用于长输管道的漏点定位,在这个基础上经过适当的数学模型加工,可以用于给水管网中漏点的监测。

具体过程是:将管道流动的过渡流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的描述,以管线沿程流量、压强水头为状态变量,管道进口压力和出口流量视做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输入,进口流量和出口压力观测序列构成系统的测量向量。线性化非线性模型,用扩展的Kalman 滤波器结合双曲偏微分方程特征线数值解法估计泄漏尺寸与位置,并模拟出管道流体的压力流量过程及其沿管道的分布。在长距离输气与输油管道中,这个模型已经实际应用验证是很好的,表明此法模拟的管道流动状态很快收敛到稳定状态,并且泄漏尺寸估计与真实值相当吻合。因此引入扩展的Kalman滤波能够提高过渡流模拟管道非定常流动的准确性和跟踪能力。

3.3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

目前,自动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各大生产部门的共同特点,对于供水行业来说,不同的技术在应用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几种新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通过图形和系统调度的功能。例如:

(1)ANSYS与AUTOCAD两种软件的结合,使得在设计中可以更好地考虑到管道的受力作用,提高给水管网的可靠性和预见性。

(2)SCADA系统与Kalman理论以及BP 神经网络相结合,可以在总体上把握漏损的情况,在最小的停水区域内对给水管道进行检修和补漏。

(3)GIS与GPS相结合,可以在调度室内外对管道、阀门进行定位、检修,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4结束语

区域供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市政供水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整合区域内的资源、经济,形成多城市协同供水联合调度的局面,使一个区域的供水得到根本性的保障,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4参考文献

[1]李国青. 论区域供水与小城镇供水事业发展趋势. 安徽建筑, 2004 (5).

[2]King County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arks, Regional Water Supply Planning.

[3]Toby C. Teuter. A template to Enhance regional water supply planning.

[4]Southeastern Wisconsin Regional Planning Commission, Planning Report on Regional Water Supply Plan for Southeastern Wisconsin.

[5]Regional Water Supply Project Office, Clarence Valley & Coffs Harbour regional water supply planning.

[6]贺北方. 区域可供水资源优化分配的大系统优化模型[J].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8(5):109-118.

[7]贺北方. 区域可供水资源优化分配与产业结构调整[J] . 郑州工学院学报,1989 (1) :11-15.

[8]吴泽宁,蒋水心,贺北方,等. 经济区水资源优化分配的大系统多目标分解协调模型[J ] . 水能技术经济,1989 (1) :1-6.

[9]卢华友,郭元裕. 沈佩君,等. 义乌市水资源系统分解协调决策模型研究[J ] . 水利学报. 1997 (6) :40-47.

[10]黄强,王增发,畅建霞,等. 城市供水水源联合优化调度研究[J ] . 水利学报. 1999 (5) :57-62.

[11]聂相田,丘林,朱普生,等.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M] .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12]辛玉探,张志君. 长春市城市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研究[J ] . 东北水利水电. 2000 (1) :15-17.

[13]吴险峰,王丽萍. 枣庄城市复杂多水源供水优化配置模型[J ] .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 ,(1) :30-32.

[14]Messele Z .Ejeta ,Larry W.Mays.Regional water supply planning and capacity expansion models

[15]叶秉如. 水利计算及水资源规划[M]. 河海大学,1995 : 148

第11篇

10月17日凌晨,位于四子王旗阿木古朗牧场主着陆场星光灿烂。这是一段令人焦急的时光,“神六”飞船在航行了325万公里之后,正沿着既定的目标,飞向祖国的怀抱。

4时08分,喀什测控站发现目标,飞船飞入祖国上空。一朵“彩云”出现在广阔的草原上。在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牵引下,飞船缓缓向预定着陆点飘落。飞船距离地面1米时,反推发动机精确点火。返回舱的速度由8米/秒迅速下降到1米/秒,如同一片羽毛,轻轻地落在草原上。4时3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航天员报告身体感觉良好。

5时38分,身着航天服的费俊龙自主出舱,聂海胜随后走出,挥动鲜花向搜救人员致意,欢呼声惊醒了草原的黎明。这一刻,距离神舟六号发射115个小时又32分钟;距离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顺利返回两年又22个小时,距离中国载人和航天工程启动13年又26天。

神舟六号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两名中国航天员往返于天地的全过程执行得非常准确,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真正的完美之旅。

“神六”方方面面都很圆满

“神六”从一开始就有圆满的兆头。发射定在10月12日上午9时整,尽管发射的时间还可以往后延几天,但二号F型火箭就在那一刻点火,分秒不差。几百秒的升空过程,每一秒都在执行着设定好的程序,新装在火箭上的摄像镜头把关键的动作清清楚楚地传回了地面:一、二级火箭分离的那一刻,4个助推器瞬间抛落,然后一级火箭掉了下来。紧接着,抛离整流罩,飞船和二级火箭分离,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整个上升段,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虽说有点紧张,但心里是有底的。这一次任务,对于他们而言,和过去5次完全一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任务,他们都做得丝丝入扣,表现非常稳定。而且,每次完成任务后,他们都要细细地查一遍全过程:发现不足,立刻尽全力改进。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杨利伟回来反映,上升过程中振动和噪音很大,感觉难受。神舟六号任务,二号F型火箭在这方面下了大工夫,减振、吸振,降、吸噪音。飞船里的镜头拍得清楚,两名航天员在这次火箭发射过程中,比上次要好受多了。

飞船的运行和返回是圆满的。自从准确入轨后,神舟六号飞船的工作状态非常出色。中国独创的可旋转太阳帆板始终准确地对着太阳,而不必调整整个飞船的姿态。更重要的是,飞船为航天员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太空生活和工作环境。

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总设计师戚发轫说,飞船里的生活环境非常好。在返回段,飞船对付高热和冲击的所有手段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戚发轫说,最终能够准时、精确、安全地着陆,说明这次的预报、修正指令非常准确,着陆点离预定的理论着落点只有一两公里,是10环里的10环。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着陆点曾经误差了460多公里,搜寻人员整整1天后才找到航天员。

戚发轫还特别提到了返回舱的直立着陆。他说,这个状态着陆是最安全的,那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天时,气象预报很准,降落时风非常小;地利,着陆点一马平川,返回舱不至于翻倒;人和,航天员断伞指令给得非常及时,避免了返回舱被风刮倒。从神舟一号到现在,返回舱只有两次是这种状态着陆的。在115个多小时的飞行过程中,“神六”没有使用一个故障对策。

测控通讯和指控系统同样是圆满的。比如声音和图像的通讯,电视已经把效果展示无遗。地面指令的遥控注入,从飞船返回指令的准确执行就可见一斑,要是稍有迟误,落点会飘移很远。

圆满背后的自主创新

神舟六号,中国制造。从神舟一号到六号,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8项关键航天飞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都为神六的圆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8项关键航天飞控技术分别是:高精度定平轨技术、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精确返回控制技术、测控过程可视化技术、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软件构件化技术、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和应急救生控制技术。

例如,精确返回控制技术,这是载人飞行任务安全成功的核心技术之一,我国独创性地研究了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方法,在目标落点计算精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优于任务总体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又如,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我国创造性地实现了遥控发令、数据注入、轨道计算预报等软件运行的高度自动化,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和指挥效能,实现了在2秒钟内把指令发送到飞船。这种透明控制方式在中国航天领域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测控领域也属一流。

再如,应急救生控制技术,基于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大气层外应急救生控制技术,使航天员能够在任一圈次选择安全返回地面,被誉为是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技术创新,填补了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一项空白。

圆满背后的严格管理

航天,尤其是载人航天,讲究“子样”要多,也就是说发射次数要多,试验次数多,成功率才更可靠。美苏在首次载人航天之前,试验的发射都有七八次,而中国只有4次;美苏从1人1天到2人多天,当中又发射了五六次,而中国紧接着就上了2人5天。我国丝毫没有因为“子样”少而使火箭、飞船的可靠性下降。

严格的元器件和系统质量控制使得载人航天产品的可靠性呈几何级数提高。二号F型火箭的总设计师刘竹生说,元器件有民用级、普通军用级、宇航级之分。二号F型火箭和神舟飞船绝大多数元器件的每小时失效率是10的负9次方到负10次方,也就是说每工作1小时,10亿个乃至100亿个元器件中只有1个会失效。而民用级元器件的每小时失效率指标是10的负5或负6次方。更严格的是,在实践中,只要发现一个产品有问题,同一批产品就全部换掉。神舟三号飞船进发射场测试时,只发现一个电缆插头出了点问题,最终,却在发射场换掉了飞船上的同一批7000多个插头。

总结世界航天史,几乎所有的悲剧都是由一些很小的细节疏忽酿成的。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只是由一个小小的密封垫圈在低温下失效引起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在空中解体,原因仅仅是在起飞时,脱落的残片碰掉了左机翼上一块隔热瓦……

神舟一号到五号,每次任务都成功,但每次都发现有非常细小的问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一位女工程师写了一本《天堂里也有车来人往》,详细记载了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船的详细发射过程。“神二”时,曾经因为火箭惯性平台内环轴端一根导线碰到内壁的电缆束管,导致3个方向的陀螺参数超过误差允许范围;“神三”测试时,曾发现两根导线接反,结果一台仪器漏电;“神五”测试时,发现由于电源里电器固定螺丝松动,引起电流过大、电机过热。在这些微小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中国载人航天细致入微的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神六”的圆满正是建筑在从“神一”到“神五”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隐患,不断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

圆满背后的工业实力

在决定中国载人航天是否需要电视直播时,曾几次征求航天人的意见。一次是在各总指挥、总设计师等36人参加的载人航天高层投票中,有24票赞成电视直播。再一次是在一线试验大队中投标,出人意料的是,270多名严谨、仔细、不事张扬的一线航天科研人员中,竟有240多人同意直播。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载人航天的参与者们对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信心有多强。在这背后,是设计者们对自己国家科技、工业和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