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

时间:2023-06-01 09:4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教版初中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教版初中语文

第1篇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整套课本包括了短文24篇,作文88篇,修改题19道。每学期安排学生有16次写作,还包括口语活动有12次,苏教版七、八年级语文教材设置了六个单元、阅读分析以及名著赏析,而九年级教材除此之外还包括统一优化单元和专题。那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何优势和不足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涵以下内容。

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点

1.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着很强的综合性。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设置口语,写作,阅读等不同板块,可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进行培养,以利于今后学生更好的发展。此外,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也与作文教学等相互综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能力,更好的应对课本改革后的教学方式。

1.2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求明确。教材中对于是否需要背诵的文章、阅读文章速度和量以及写作方面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课本的要求具体安排学习计划,规划各个不同的时间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也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水平。

1.3重复性减少。对于之前的语文初中教材,很多知识会和小学的知识重复,学生可能会产生厌腻。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尽量做到了不重复,初中不再重复的学习小学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以优化教学内容。语文能力还分为阅读,口语交流,写作锻炼三项内容,并不是分年级说明。

1.4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新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增高,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教材中删除了一些乏味枯燥的文章,增加了一些中外经典的文章,比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李煜的《相见欢》。在这样的变化下,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们实际学习的方向,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益处。一些文学作品中心思想贴近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1.5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有实践活动。比如走进图书馆,访问爱国主义基地等等,有了这个基础,教师不用再单独安排实践活动,免去了不少麻烦。

2.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不足

2.1教材的适用范围收到限制。经过调查发现,苏教版初中Z文教材只适用城市地区,而对于一些落后的农村或者偏远地区来说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教材的理解存在偏差,一些教师会按照自己惯有的思维来教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偏离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初衷。

2.2教材整体体系的严密性有待提高。苏教版的教材在最初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不少新鲜感,但是随着教材逐渐应用到实际中,一些体系的严密性受到了质疑,对语文学科的本质的知识划分不合理。教材单元命名比较具有特色,如奇思妙想,金色年华,亲近文学等等,教材的命名也富于变化。但是,长期这样分类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繁琐,知识会被分散,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类标准也不是很严格,教材内容逐渐增多,应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体系,让学生对于学习的文本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所以说这样的单元划分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2.3教材的知识覆盖面过于广泛,给学生造成的压力过大。和过去相比,教师要教授的和学生要学习的是一学期的任务相当于过去一年的任务,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实践课程,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任务量突然增大,造成了其他学科学习时间的减少,影响其成绩。换个角度来说,学生时间少而任务量巨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可能只是表面肤浅的一些东西,难以对课本的内容做到真正通透的理解。课本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会大幅度的下降,想要取得成绩或者进步,恐怕会会适得其反。

2.4对于教材的定位不当,教材的编写过于人性化。这版教材过于注重人文主义,各个单元的名称都比较偏重文学,比如说走进文学,动物世界等等。这样一来,教材就失去了教材的特性,它应该是教学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简单的文学集锦,虽然给教师教学发展的空间很大,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同,难免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着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优势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要即时解决,可以与其他教师共同商量对策,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薇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优势及不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6期

[2]王杉杉.苏教版与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系统比较研究-《延边大学》,2014

第2篇

【摘 要】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界定了助读系统的概念及其作用,继而在认识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就苏教版教材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等谈了自己的一些浅陋之见。

关键词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应该成为新时代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也应在课程改革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概念界定

1.何谓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一些著作或论文中又称作“导学系统”、“助学系统”、“提示系统”等。朱绍禹先生、顾黄初先生对此都有具体的阐释。但从对助读系统认识的准确性及表述的完整性来看,笔者以倪文锦先生的界定为准。

倪文锦先生认为所谓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2.助读系统的作用

顾黄初先生曾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助读和导学的材料,并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笔者也认为助读内容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它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提示教法,指点学法;历练语文能力,发展智慧结构;拓展语文知识,沟通课堂内外;彰明编辑意图,凸显教科书的整体性等。

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

甘其勋先生在他的《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用书简评》中对三套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各自的优点,其中苏教版优点是:主题单元,突显人文;综合学习,强调实践;开发课文,建设先进文化;“名著推荐与阅读”篇幅较长,指导具体。

然而,要编写一部完美的语文教科书绝非易事,些许瑕疵在所难免。下文笔者拟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文字、插图作一些思考,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编者直接向读者说明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些什么,以及如何学习,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苏教版的单元主题词则显现出泛人文性的倾向,“品位”“体验”“感悟”“领悟”“体悟”等词随处可见,把学好语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长期的熏陶、浸染上,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心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高度的自主、专一的学习态度。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无私,敬业,诚信,谦和,宽容……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读这些文章,你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读读本单元一些事理说明的文章,你就会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

笔者不禁要问,这两个单元基本集合了议论文、说明文两大文体,这两大文体光靠简单的读与感悟,缺少必要方法的指导,可以吗?

有鉴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助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编者语、单元主题词要在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提出严格认真的训练要求。课文导读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重关系中实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授人以渔”,在放手阅读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苦恼,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

2.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作者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成巧云曾撰文《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她做过调查:“‘教材是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这’一项,一个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另一个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还有一个版本有20.7%和4.7%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可见,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中,教材的助读系统尚未发挥应有功效。”

苏教版的助读系统包括致读者、单元导语和注释,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不够的。它删除了以往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教学突破口。

教材编者洪宗礼先生认为“实验教科书一改以往教材编者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重点的做法,并不再编写阅读引导、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读中评点等‘助读’内容,只在题注中对作品出处、重要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画龙点睛的介绍。这并非无目标教学,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对阅读物独特的体悟、感受,自行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编者有其苦心,但据笔者2009年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情况的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很多的同学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作者情况、作品风格,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阻碍,觉得作者的语言晦涩难懂。他们强烈呼吁教师要补充背景资料。

如《童年的朋友》,只有书下注释①如下写道:

节选自《童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版)。刘辽逸译。标题为编者所加。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补充说明。而高尔基写作《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与他苦难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破了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同时,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作家以最初的丰赡的滋养。”

虽然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其他参考资料等处获得信息,但是,假设相关知识出现在语文课本里,那对学生将会有多大的帮助啊!

3.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我们说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价值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观苏教版教材习题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需提供背景材料。如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探究·练习”第一题:“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须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如果没有,则势难回答。

练习设计中的随意性较大。如九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探究·练习”第一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看了这样的“探究”题,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外,我们不禁要问,“说出哪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怎么又成了这一课的“练习”?

练习形式较单一,不同课文后面练习形式相似较高,集中在整体感悟、揣摩语句、品味词语、朗读背诵等形式,没有开发更多形式的练习题。

4.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旁批评点文字

试以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感悟·品味·欣赏”为例。

①从形势危急落笔,激励后主继承遗德,奋发图强。劝勉之一:开张圣听。

②劝勉之二:赏罚公平。

③劝勉之三:亲贤远任,并推荐贤臣。

④借古鉴今,郑重告诫,情深词切。

⑤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⑥表明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心迹,激励后主自重自强。

⑦再次荐贤,切盼真能亲贤。

⑧重述前议,分清职责,寄予厚望。

⑨抒写心情,真切感人。

《出师表》被编者选入该册“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主题单元,编者的“单元主题词”是: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有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知人论世应当是解读经典的一条有效途径。

显然,编者的旁批评点文字用意似乎并不在指示学生“学会读书”这一单元学习重点。具体说,并不准备提示学生如何通过“知人论世”走进经典,哪怕是提供较为丰富的写作背景抑或是关于作者的较为完整的介绍,相反编者却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各段段意,倒让人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5.关于课文插图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的插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插图存在着形象模糊、印刷粗糙、绘画低劣等问题。

比如《曹刿论战》共有两处插图,第一处在目录前,也即扉画;另一处在课文中间。前者值得深思,画面上共有三幅小的图片,上端是写有“清人‘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图的上方中左神位前(箭头所示)供有牺牲。”文字的图片一张,左下端是“战国玉圭”,右下端是“战国中期锦”。上端的图片我们还能知道是与文中提到的“牺牲”相关,但是图片的清晰度实在太低,根本无法辨认,有与无并没太大出入,况且书本下也有对“牺牲“一词的注释,历史书上也经常提到。这样的简单再现,平淡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很难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提高探究的兴趣。再如右下端的玉圭,如果教师不解释玉圭的用途——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及祭祀盟誓的祭器的话,学生根本不明白这幅画的用意,至多只能在猜是不是指“牺牲玉帛”中的“玉”呢,因为右下端的锦就是一种丝织品。这样的插图,我们觉得它的意义是不大的。

本文粗略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力求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提供一些信息。当然,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如果只看到优点,则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果只看到缺点,则会掩盖它的优点。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老师能来关注此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

[2]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九年级2004年11月第2版

[3]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人教社 1993、2001版和苏教版的比较》.2006年5月.第1页

[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1月第1版

[5]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88.

[6]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

[7]成巧云.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7,9:13.

第3篇

一、充满哲理思辨:阅读技能培养新设计

在阅读认知过程中,要进行文字辨认、词义理解、句子加工、篇章分析等各种技能活动。阅读技能的培养途径、方法和手段,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常常把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误认为技能培养的状况。洪编教材,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整体阅读思想的指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采用“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编写体系,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构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系。

1.在语文技能协调发展中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改变过去诸多教材以单一内容为主线的编选体系,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说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教学体系。“一串珠”表示教材每个单元像珠子一样,都是听说读写思的“集成块”。“一条线”是说单元相互连贯,教材是听说读写思训练的多股交织的“集合体”。在整套教材、单册课本、教学单元乃至单篇课文中,都能将读、写、说、综合实践以及有关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用阅读来带动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等活动,同时又以写促读、以说促读,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2.在教材结构元素中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结构包含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等四个系统。其范文系统多用主题合成单元,如“之歌”、“至爱亲情”、“金色年华”、“民俗风情”等,有助于学生对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对朗读、诵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不无益处。知识系统融入单元前的导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专题学习及附录当中,知识的积累引导阅读、促进阅读,促进阅读技能的训练。助读系统,课文的注脚、富有启发性的读中评注、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十一个单元的“学会读书”系列所介绍的读书技法和策略,对阅读技能培养有着直接的帮助。作业系统,整套教材每篇课文的作业,都有阅读技能训练的因素,很多阅读技能训练还明确了训练方法和要求。

3.在教学关系的辩证处理中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试图对语文教学作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作辩证分析。例如:教材阅读技能的培养,在单元编排中都有分与合的问题。从分的角度看,单元内的讲读、扶读、自读,构成了一个从“教”到“不用教”的上升螺旋。从合的角度看,每个单元螺旋都是一个多种阅读技能的“集成块”。再如:从度与量的把握来看阅读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和思维状况,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量力性原则,赞可夫提出高难度的原则。单元内精读、略读、诵读三类课文的选择难度递减,既注意量力,又注意难度,能够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二、观照阅读方略:阅读技能培养新范例

阅读技能是阅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可分为普通阅读技能和专业阅读技能。普通阅读技能适用于各种阅读材料,它包括基本的阅读技能(精读和评读)、常用的阅读技能(略读和浏览)、高效的阅读技能(默读和速读)、突破性的阅读技能(问读和查读)等等。培养普通阅读技能通常采取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猜测阅读、比较阅读、对话阅读、整体阅读等策略。洪编教材中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有着清晰的思路,共设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点35个,解决了阅读训练序列问题。

1.教材的知识系统提示阅读技能的养成方法

洪编教材在七、八年级作业练习中在分散介绍阅读要求、强化阅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集中安排十一个单元,突出阅读学知识介绍和阅读技能训练,成为“学会阅读”系列单元,作为九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下册五个单元“学会阅读”系列较详细地介绍了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方法。从信息获取方式角度看,有默读、略读、精读、速读等方法;从信息反馈策略角度看,有质疑阅读、感悟阅读等方法,既有显示思维流向的“发问”,又有反映语言再现能力的“复述”;从信息处理形式角度看,有圈点、批注、提要、撰写心得等多种方法;从信息储存途径角度看,有熟读成诵和摘记卡片等形式。

2.教材的范文系统引导阅读技能的培养路径

范文系统循环编选教读、扶读、自读课文,精选和编配一定数量的扶读课文,作为阅读学习过程中由教读到自读的中介,助以读中提示,为教读的“举一”过渡到自读的“反三”架设桥梁,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洪编教材“单元合成”在扶读课文编排上注意选文的特殊要求,其内容比教读课文略浅,但又比自读课文稍深;语言表达形式上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有明显的类似处。扶读课文的读中提示多采用评点式和鉴赏式,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语言知识、篇章结构等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借助扶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根据读中提示“寻文觅路”,从接受教师的启发逐步过渡到独立的自主阅读。

3.从阅读的质和量上保证阅读技能的目标达成

洪编教材除介绍“走进图书馆”、“网上阅读交流”、语文实践活动等课外阅读学习方式外,还重点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荐读将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堂,打破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扩大了语文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洪宗礼主编的《语文读本》倡导“高级阅读”,即阅读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阅读者的水平,因为学生阅读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水平如果同他们现实的生存状况基本接近,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一种“同级阅读”。从阅读技能训练角度看,则近乎机械的重复训练。《语文读本》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有的与课文某些写作方法有共同点,有的选用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用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的阅读。

三、呈现人文色彩:阅读技能培养新蓝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阅读不仅要具备普通阅读技能,还要有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够体验文本情感的专业阅读技能,如朗读与诵读、悟读与赏读、用读与写读等等。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适用于专业阅读技能的培养策略,如感知积累以培养语感的阅读策略、唤情融情以体验情感的阅读策略、引发审美以欣赏意境的阅读策略等等。洪编教材课文的助读提示、作业的阅读要求、单元后的诵读欣赏、专题中的阅读训练、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学会阅读”系列,既注意技能训练材料的人文性,又重视阅读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为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培养指引了一条富有人文色彩的绿色通道。

1.用教材助读系统指导语文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助读内容,多数课文还有读中提示,为阅读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明确到位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文章味道,培养良好的语感。再如七年级下册课文《月迹》、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等,都加注了读中提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教材还专门设计一个单元——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让学生仿照“读中提示”范例,自己编写“读中提示”,训练对读物进行圈点批注的阅读技能。

2.用教材作业系统明确语文阅读技能的训练要求

洪编教材的作业练习形成了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综合训练序列。练习中对阅读技能的要求很清楚,便于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共有35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配了诵读欣赏内容,有33个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练习;课文156篇,其中有146课安排了练习。在146课的练习中,共有练习题569道,其中除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外,有阅读技能要求的题目共有122道,这当中要求朗读的有29道,要求诵读的有17道,要求背诵的有45道,要求速读的有2道。这些题目中,几乎涉及了各种阅读技能的练习。其中积累性背诵的段篇已超过50,如果加上每个单元后的诵读欣赏内容,背诵篇目不低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诵读等训练有助于学生感语、品味、鉴赏能力的培养,在积淀语感过程中体验人文情怀。

3.用语文专题和实践活动培养语文阅读技能

洪编教材中编排语文专题共10个、语文实践活动12次、综合学习与探究11次。专题学最后一个是初中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其他都是用阅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养成获取信息的阅读技能内容。专题学习分阅读参考、思索质疑、讨论研究三个栏目,如七年级上册的专题《狼》。这一专题设计好就好在把读、写、听、说、思糅合在一起,把“读”放在第一位。了解认识“狼”靠文章选读,比较分析“狼”要拓展阅读,评点欣赏“狼”的形象则离不开搜索阅读。有关“狼”信息的获取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技能训练和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这里不但要阅读教材,还要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浏览网络信息;不但有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疑读、查读的练习,还有悟读、赏读、用读、写读等等的练习。这是语文阅读技能的综合应用。

七、八年级的语文实践安排,近一半活动与阅读技能是直接相关的。如“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离不开阅读技能的应用,而“赛诗会”等活动则是语文阅读技能展示和提升的大好机会。九年级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主动搜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积极为解决问题去整理资料,占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说,综合学习与探究是阅读技能形成、应用和提升的重要演练场。

四、关注文体特征:阅读技能培养新尝试

文体是文字作品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需要注意文体特征的规定性,需要随文体的不同来选择阅读方法、调整阅读策略。洪编教材有关文体常识分散于读中提示、课后作文练习以及综合学习与探究中,应用文示例等内容安排在附录里,这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不同。“语文版”国标本按文体组织单元,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训练。从整套洪编教材看,文体意识主要是通过以写促读、读中评注来培养的,教材对文体阅读技能培养作了有益尝试。

1.洪编教材不同文体课文的编配及分布

从单元编排体例上看,七、八年级大多用主题来统帅课文合成单元,九年级则以阅读技法为主合成单元,单元内的文体意识不很明显。但从整套教材的阅读技能培养看,文体意识还是有所体现的,同类文体的阅读技能相对集中地训练:写实作品在前三个学期侧重记叙文、说明文,后三个学期侧重议论文;文学作品选文占66%,七、八年级侧重散文、诗歌,九年级加强了小说、增加了戏剧。

2.用诵读欣赏和课文评注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诵读欣赏”是洪编教材单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全套教材35个单元,有35次诵读欣赏,有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这种阅读技能持之以恒地训练。诵读欣赏的内容有97段(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独白、对联、警语等等,其中古诗词有38首。这些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不同文体的差异。

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教材的示范注读,每册两课,共有12课,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如对朱自清《春》、《绿》、《背影》的评注,对写景散文和写人散文的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再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和《故乡》的评注,扣住小说的特点,抓住细节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叙述进行了分析,对小说中情节的深刻含义以及环境描写所预示的变化也作了提示。教材对贺敬之和徐志摩的现代诗歌的评注,也紧扣文体特征,对诗歌《回延安》和《再别康桥》中词语的锤炼、诗句的节奏、情感的表达、想象的再现、意象的概括、修辞的手法等等都作了赏析。

3.用以写促读的方法增强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68-01

在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教材中,用“通”、“同”是等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用字现象,涉及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文字学概念。但每一个术语没有定指,比如“通”有时候指假借,有时候指通假:这无疑给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字既比较准确又能照顾到初中生的特点讲解出来,做到“深入而浅出”,这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文字现象进而通释相关全句句义,首先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以上提到的文字学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通假字指古人临时写的同音别字。古今字一般指出现有先后、在形体上有相承关系、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一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而意义和读音都相同的字。通用字指在同一个时代里,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

其次,要认真分析“通”“同”等术语指的是哪一种文字现象。因为“通”“同”等注释术语并不定指某种文字现象,所以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查找文献用例,重新分清这些文字的性质,进而对文义予以确解。本文初步探索了这些用例中的文字现象,也尝试作了一番解释,当然每位老师可以据此再进行考察,以便心中有矩。

下面主要结合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分别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深入分析和讲课的角度——浅显讲解两个方面,说说如何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与“通”“同”等有关的用字现象。

一、通假字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拂”本义指拍打而过;“弼”本来有辅正的意思,二字没有意义联系。辅正一义有“弼”字表示,“弼”“拂”同为质部蓝纽字,音同。可见这里“同”指通假。讲解:拂,通假字.本字是“弼”,辅正的意思。另如“具”和“俱”(《岳阳楼记》)、“与”和“欤”(《孟子二章》)、“被”和“披”(《陈涉世家》)都是本字和通假字关系。

二、假借字例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苏教版8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山市》)分析:“仅仅”一义在古代可以用缦、裁、财、才等字表示,而且这些例子一般均在汉代以来的文献中出现,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文字记录读音与“裁”或“才”相近、意思和仅仅相同的词,后来以音近为原则,借用“裁”“才”等字来表示该意义,这里“通”实指假借。讲解:裁,假借字,借来表示仅仅的意思,后来借用“才”字表示。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如“仅仅”一义本来没有字记录,借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裁”来记录。

三、古今字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曾”的本义指口气上出,穿过透气天窗而散越,所以有增加的意思;“增”本义指增加,二字有内在意义联系。先秦多用“曾”字表示增加的意思,后来则用“增”表示。这里“同”实指古今字关系。讲解:曾,增加的意思,后来用“增”字来表示,“曾”和“增”是古今字关系。另如“属”和“嘱”(《岳阳楼记》)也是古今字关系。

四、异体字例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分析:“徧”本义指到处,普遍;《广韵》认为“遍”字是“口”的俗字,所以这里的“同”是异体字关系。讲解:徧,遍及、普遍的意思。后来用俗字“遍”表示,二字是异体字关系。

五、通用字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畔”的本义指田界,田界是判分田地的;“叛”本义指闹分裂,二字意义有联系,都是“判”的派生词。二字都从“半”得声,音形皆近。表示“闹分裂”的意思先秦多用“畔”表示,也有用“叛”的例子,所以通用。这里“通”实指同源通用字关系。讲解:畔,和“叛”都有闹分裂、背离的意思,二字属于通用字关系。通用字指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如“强(疆)”和“僵”形体、读音相近,在僵硬这一意思上古代可以通用,所以是通用字。另如“辟”和“避” (《鱼我所欲也》)、“辨”和“辩”( 《鱼我所欲也》)都是通用字关系。

【参考文献】

[l]许 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余遁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3]刘兴均,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字”问题.中国训诂学研究

会2004年会提交论文。

[4]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1—8卷,四川辞

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990年。

[5]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九年级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摘 要】在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教材中,用“通”、“同”等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用字现象,涉及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文字学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文字现象进而通释相关全句句义,首先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以上提到的文字学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其次,要认真分析“通”“同”等术语指的是哪一种文字现象。第三,要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文字现象及词语意思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解出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68-01

在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教材中,用“通”、“同”是等来解释文言文中的用字现象,涉及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用字等文字学概念。但每一个术语没有定指,比如“通”有时候指假借,有时候指通假:这无疑给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将这些术语所涉及的字既比较准确又能照顾到初中生的特点讲解出来,做到“深入而浅出”,这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文字现象进而通释相关全句句义,首先在教师的心目中对以上提到的文字学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通假字指古人临时写的同音别字。古今字一般指出现有先后、在形体上有相承关系、意义上有内在联系的一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而意义和读音都相同的字。通用字指在同一个时代里,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

其次,要认真分析“通”“同”等术语指的是哪一种文字现象。因为“通”“同”等注释术语并不定指某种文字现象,所以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查找文献用例,重新分清这些文字的性质,进而对文义予以确解。本文初步探索了这些用例中的文字现象,也尝试作了一番解释,当然每位老师可以据此再进行考察,以便心中有矩。

下面主要结合初中语文(2007年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分别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深入分析和讲课的角度——浅显讲解两个方面,说说如何讲解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与“通”“同”等有关的用字现象。

一、通假字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拂”本义指拍打而过;“弼”本来有辅正的意思,二字没有意义联系。辅正一义有“弼”字表示,“弼”“拂”同为质部蓝纽字,音同。可见这里“同”指通假。讲解:拂,通假字.本字是“弼”,辅正的意思。另如“具”和“俱”(《岳阳楼记》)、“与”和“欤”(《孟子二章》)、“被”和“披”(《陈涉世家》)都是本字和通假字关系。

二、假借字例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苏教版8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山市》)分析:“仅仅”一义在古代可以用缦、裁、财、才等字表示,而且这些例子一般均在汉代以来的文献中出现,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文字记录读音与“裁”或“才”相近、意思和仅仅相同的词,后来以音近为原则,借用“裁”“才”等字来表示该意义,这里“通”实指假借。讲解:裁,假借字,借来表示仅仅的意思,后来借用“才”字表示。假借字指语言中已经出现了一个词,但没有文字来记录,于是借用一个和这个词读音相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被借用的字称为假借字,如“仅仅”一义本来没有字记录,借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裁”来记录。

三、古今字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曾”的本义指口气上出,穿过透气天窗而散越,所以有增加的意思;“增”本义指增加,二字有内在意义联系。先秦多用“曾”字表示增加的意思,后来则用“增”表示。这里“同”实指古今字关系。讲解:曾,增加的意思,后来用“增”字来表示,“曾”和“增”是古今字关系。另如“属”和“嘱”(《岳阳楼记》)也是古今字关系。

四、异体字例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分析:“徧”本义指到处,普遍;《广韵》认为“遍”字是“口”的俗字,所以这里的“同”是异体字关系。讲解:徧,遍及、普遍的意思。后来用俗字“遍”表示,二字是异体字关系。

五、通用字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分析:“畔”的本义指田界,田界是判分田地的;“叛”本义指闹分裂,二字意义有联系,都是“判”的派生词。二字都从“半”得声,音形皆近。表示“闹分裂”的意思先秦多用“畔”表示,也有用“叛”的例子,所以通用。这里“通”实指同源通用字关系。讲解:畔,和“叛”都有闹分裂、背离的意思,二字属于通用字关系。通用字指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且在当时可以通用的一组字,如“强(疆)”和“僵”形体、读音相近,在僵硬这一意思上古代可以通用,所以是通用字。另如“辟”和“避” (《鱼我所欲也》)、“辨”和“辩”( 《鱼我所欲也》)都是通用字关系。

【参考文献】

[l]许 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余遁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3]刘兴均,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字”问题.中国训诂学研究

会2004年会提交论文。

[4]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1—8卷,四川辞

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年—1990年。

第5篇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很多课文的题目通常都已经暗示或告诉了读者其主要思想是什么。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以题目为切入点来解读文本的话,就可快速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并为精准掌握课文内涵创造有利条件。有不少初中语文教师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为切入点,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或掌握文章的大概思路。

比如,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7年级上册《往事依依》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分析题目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学生基本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并有效启发学生:本课题目与往事有关,也就是以前发生的事,那么,写的是谁经历的往事?学生会回答:是作者对自己学生生涯中几件印象深刻事情的回忆。教师继续问,“依依”的意思是什么?课文哪些词句能体现出“往事依依”?在生的问答式互动中,学生可慢慢体会到题目的意思是“往事在作者心中摇曳,难以忘怀”。课文开头紧紧围绕“依依”开篇,中间紧扣“依依”叙事,结尾又回归“依依”点题,表明作者在回忆少年往事的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股热流在涌动。从课文题目入手解读文本内涵,可以让我们对作者少年时代在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历程有深刻的了解。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从文章题目入手,可为教学中精准分析全文内容与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在作者富含哲理、饱含深情的叙述中,真切感知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热烈感情与高尚思想,与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向作者学习与靠拢的愿望,最终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品德意识。

二、从关键词处解读文本内容

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深度把握文章内容,就需要精准捕捉到文本中意蕴丰富、高度概括的词语,这类关键词语可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关键词语的能力,然后借助对这些词语的精心解读,引导学生精准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下册《陋室铭》一课时,教师就可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德馨”,然后有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德馨”。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从陋室周围的幽静环境、主人的朋友们不俗、陋室不受名利场困扰、名人虽生活在陋室但不是真正简陋等内容,在解读以上内容之后,学生就可较为容易地感知到,正是由于“惟吾德馨”才使得“陋室”不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课文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生活情趣与高尚节操。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课文关键词就是文本的“论点”,整个文章都在围绕这一个或者几个词语展开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核心词语的内容,才能切实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思想情感,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刻而精准地把握课文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三、从关键句段出解读文本思想

课文关键句段都具有思想丰富、概括性强等特点,和整个课文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占据着画龙点睛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关键句段,恰当引导学生思考,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时,教师就可抓住课文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话“亡了国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意义与蕴含的情感,探究当时环境下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活动及处境,使得学生能深刻感知韩麦尔先生深深的爱国之情,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急切渴望大家重视“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意愿,最终产生浓厚的敬佩之情。

从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句段,可帮助学生减少学习负担、优化学习效率,还可深刻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捕捉文本重点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第6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出了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后两者则是明确了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因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热学、爱学,必须以情为径,充分挖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感素材,精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才能实现新课标培育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

一、创设内部情景,营造具象情感氛围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活用外部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充分开展初中语文情景教育,既要注重挖掘课内的素材创设情景,又要扩大课堂的情景空间,灵活运用诸如组织演唱会、朗诵会和各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情景教育活动的空间。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温泉》(碧野)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周末带领学生去市周边的温泉亲身体验温泉的特点、作用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去龙凤湿地、铁人纪念馆、油田技术博物馆和大庆博物馆等承载家乡特色景观、核心产业、文化历史的地方进行参观,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故乡、建设故乡的情怀,从而推动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7篇

初中语文教学在初中阶段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必须要结合教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一.调整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包办者”,而学生只被看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当然也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是必须要改革的,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整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师不能够满堂灌,不能够只顾讲解而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要把自己变成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探究式思考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引导和总结的过程,这种启发式教学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成效。

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非常适合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因为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基本都是围绕某一个主题来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话题深入探讨,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黄纱巾》几篇文章都是围绕着童年趣事来展开的,教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主动描述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互相展开讨论,最后再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下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关于童年趣事的话题学生就能够基本掌握了。

二.把握课堂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多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努力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基础内容,一些生僻字词学生要主动去查阅词典,课后基础习题学生要能够给出初步的答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先准备好学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据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开展下一步的教学,一方面要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学生不能处理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是比较灵活的,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课堂教学内容往往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会得到提高。

三.利用多种资源,拓宽初中语文教学空间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进行穿插、迁移、补充、收集、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而不仅仅是只在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语文的学习是多方面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普通的现实生活。教师尤其要能够整合生活中各种资源,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通过课堂讲解无法表达的东西,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兴趣小组,组织学生采集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写出更好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或是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表现。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节选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包含了各种文学体裁,而且在编排上又紧凑合理、由浅入深、特色鲜明,是比较难得的精品教材,非常适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武芹,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第8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语文;应用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将情景当作是课堂开展的基础,把生活情景、故事情景融入到教学当中作为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近些年,情景教学方法在初中课堂当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因为教学氛围较为轻松,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教师应用时心情也较为愉悦。对此,研究情景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有显著意义。

一、根据学生喜好,设计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当中,在应用情景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必须先依据相应的知识给课堂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当前课堂中的语文教学目标,按照学生具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内容来思考情景的运用方法,情景的设计不能过于偏离课堂的教学重点,要让情景的中心和教学的目的贴近。与此同时,在设计情景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简化情景,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情景所表达的环境、人物等背景,以免学生无法理解,导致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闰土抓鸟的情节中,教师便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感受故事中“我”的情感体验。如,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抓鸟时用的道具,然后让学生想象,以前小时候是否抓过小鸟,想象小鸟纷纷跑到竹筛下面吃秕谷的样子,并想象抓到小鸟之后的情感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觉得整个语文课堂都变得非常有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能够有效地优化整体语文教学质量。

二、设计情境问题,创造问题学习氛围

借助情景教学方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最佳的方式便是设计情景问题。教师想要将情景融入到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语文问题进行一些改变,融入一些情境问题,让问题本身变得更加有趣。初中语文教师在问题的基础上融入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并乐在其中。初中语文教师设置问题时,应当将问题设置的比较灵活,多种多样,不能将问题设置的过于死板,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主动地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利用情景问题能够突出教学当中的现实性,让学生清楚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在情境问题设置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还要结合本堂课中所要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建立合理的情境问题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我的母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情景,教师可以先提问,让学生回忆自己眼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然后按照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文章中有一段话描述的是母亲一边哭泣一边说打得好。教师便可以针对这一句话进行情景提问,你们是否有过被打的时候母亲在哭的体验,此时你们觉得母亲心里面是怎样的,她想要说什么,你们看见母亲在哭时是怎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借助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理解,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质量。

三、借助情景教学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所以强化课堂教学互动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情景教学法中,如果教师只是单一的创造情景、分析情景、讲解情景,学生并不容易融入进来,此时的情景教学法也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便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松鼠》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们认为的松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回答必然是多样化的,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讲解学生的回答。此时,如果学生对松鼠的理解和认识不足,教师便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松鼠的视频片段,然后根据课本教学重点,讲解松鼠,例如松鼠的警觉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松鼠,以拟人手法、夸张手法等各种描述方法描述松鼠。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及时纠正,还能够进行互动性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应用,在我的教学当中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对整个课堂的优化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情景教学不仅仅能够提升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思路地学习初中语文知识。借助情景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爱上语文课。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情景教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值得推广。

作者:陈健 单位:江苏省盐城体育运动学校

参考文献:

[1]徐修良.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12(12):72-72

第9篇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 古诗文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优点及与语文教材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这一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生动地强调了儿童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但是很可惜,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和小学语文连接起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所以儿童文文学和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体验中华汉字的艺术之美,并且让他们接下弘扬传统文化接力棒的重要责任。

由此看出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本身就与小学语文教育十分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分析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还要注意到其在儿童认知、审美、寓教于乐等方面的作用。儿童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可以对人生、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窥探,还会激发求知欲,萌发出学习的欲望。以上种种同样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本质要求。另外,此处还另引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即“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要素和条件”,而儿童文学恰好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识字量都存在不足,然而儿童文学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充满童趣等一系列适合小学阶段儿童阅读的特点,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更容易吸引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是一种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很好形式。童话中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事,这使儿童更加有代入感,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苏教版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1年在全国发行以来广受好评。那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减,体裁也多为故事和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很好地为他们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生活化、简洁化并且贴近儿童用语、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使他们产生兴趣。应这一点的要求故事、科普类的文章正呈现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综上,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上有着较好的成果。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1.苏教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现状

(1)选编古诗文的意义

传统古诗文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丰富多彩的文明几乎都在古诗文中孕育而生。而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忽视了这一宝贵财富。因此,在教育领域更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古诗文。

(2)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仍存在一些不成熟,诸如:非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远;古诗文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观点

(1)从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前提到,古诗文是一种承载了千年深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并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智慧。

(2)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

学生对于古诗文意境的体会和理解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加强教师对于美学的讲授和点拨,就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去。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另找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呢?这的确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3.古诗文教育中现有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1)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

就现状来看,苏教版小学古诗文中的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都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尽管一些论文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并且不是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一些具有真正建设意见的观点。所以现阶段更应该总结出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让教师群体对于古诗文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2)“以诗释诗”的创新方法

第10篇

一.精心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有利于师生克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非常注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并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小目标,然后再对单元所选的课文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由哪篇课文落实哪个小目标,力求从每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出发,依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找准一个突破点,把学生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思维轨道,这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佳作。《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四篇作品写尽人间的四季美景,春花秋月,夏云冬雪,让人沉醉在如诗般的意境中。依据大纲和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注意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2.理解和初步掌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观察所得;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二.搞好单元课文的归类比较

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将体裁相同或相似的课文组成单元,这就决定了单元中各篇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而每篇课文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个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组合优势,将单元中各篇课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融会贯通,使之浑然一体。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歌包括了古今各种体裁,形式多样,共同之处是抒情,但又有其个性。从体裁来看,《木兰诗》是民歌,《观刈麦》是五言古诗,而《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破阵子》是词,《回延安》和《再别康桥》是现代诗,另外还有三首歌词;从是否文人创作的角度看,《木兰诗》是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是民歌;从内容的角度看,《木兰诗》是叙事诗,其余都是抒情诗;从诗歌作者的分布年代看,由南北朝的《木兰诗》到现代的《回延安》跨越几千年的时空,充分显示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诗歌创作的侧重点和演变的过程。纵观古今诗歌,这里所选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但编者所选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足以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通过将其归类比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与艺术技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以读促写推进单元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既重视阅读教学,又重视写作教学,因此必须把写作教学纳入单元教学的有机整体中。初中语文课本在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写作”内容,写作训练与单元教学目标糅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

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将文体、内容类似的课文编列为一个单元,我们要按照单元写作的要求进行作文训练。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尤以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最为出色,这也是该单元写作训练的重点。如《一面》中作者按由远到近,由模糊而清晰的顺序对鲁迅的外貌作了三次描写,突出了“瘦”但“精神很好”的特征,从而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性格和战斗精神。在仔细赏析这三处外貌描写后,我当堂让学生做一次人物速写练习,让学生把范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教范文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训练,从范文的立意、选材、组材到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都让学生注意学习,这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9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仍以讲解为主,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从4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教学导语遵循“奇”“精”“实”原则

好的教学导语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导语时应遵循“奇”“精”“实”的原则。“奇”就是教学导入形式要新奇、灵活、有趣;“精”就是教学导入内容要精当、简洁;“实”就是教学导入要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利用故事、谜语、游戏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还可以联系实例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笔者提问学生:“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请你在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课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标题和内容是否相吻合?”笔者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认真地阅读课文、研究课文,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提问遵循“优”“准”“巧”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出答案。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优”“准”“巧”的原则。“优”即优化问题,要求问在关键处;“准”即选准提问的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巧”即把握提问的分寸。课堂提问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调控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变色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如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么样?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特点都有哪些?奥楚蔑洛夫尽管很善变,但是他一直都没变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让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成绩一般的学生通过回答前面两个问题,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成绩较好的学生解决了中间两个问题后,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解决了全部问题后,能够领悟到课文的现实意义,并能将文章的写作手法迁移到作文中。

三、教学模式遵循“多”“真”“趣”原则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应遵循“多”“真”“趣”的原则。“多”就是教学模式要多样化;“真”就是教学模式要真实,不浮夸;“趣”就是教学方式要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模型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唐之韵》,精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及代表作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唐诗的特点及所要学习的课文。

四、教学方法遵循“新”“活”“当”原则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由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应遵循“新”“活”“当”的原则。“新”是指教学方法要新颖;“活”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当”就是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恰当。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部分内容一共分为4个层次。①百草园的位置、归属及留给作者的印象。②百草园的自然景色。③蛇的故事。④冬天雪地游戏和捕鸟。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按照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此时,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如在教学“百草园的自然景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校园景色,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自然景物的。在教学“蛇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长妈妈这一角色,讲述美女蛇的故事,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冬天雪地游戏和捕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畅谈雪天景色和雪后游戏,使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12篇

理论经纬

(4)浅谈曾子文章中丰富的教育内容 曾祥芹

(7)论君子——《论语》串读 吴永福

(9)浅议基于行业需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策略 言岚

(11)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整合的创新 郜??br> (13)《大学语文》鲁迅专题授课的几点收获与思考 陈亚萍 段朝霞

(15)基于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技工院校口语教学探索 张丽

(18)品,《老王》教学的简约风格——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 曹月芹

(21)浅谈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魏婉棉

(23)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 陈露 张晨

(25)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王云雨

(27)教科书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程鑫

(29)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 向箭锐

(32)关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性 莫云

(34)敢问农村语文教师素养提高之路在何方 苏红平

备教导航

(36)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探究 张俊珍

(38)《魏公子列传》教学思路及说明 王冰雪

(40)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骨 胡亚玲

(42)由“同行”说开去——简论古汉语多音字读音与意义的关系 杨辉

(44)《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线索设置艺术探微 文建设

(45)由一堂课管窥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钟水长

(47)“一个”阿q的“种种”角色 李晓奎

(49)探寻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以四堂《在沙漠中心》异构课为例 张寰宇

(53)构建诗意课堂的几点思索与尝试 杨丽娜

(55)从《散步》五则课例中浅析语文课的有效拓展 朱媛

(57)依据语感特性 培养语感能力 周莉

(58)我教学生这样背诵《阿房宫赋》 罗?

(60)“独立寒秋”之“独立”赏析 蔡恒

(61)多少愁恨如春水 满纸血泪就华章——对李煜《虞美人》的品读与思考 袁安彬

(63)语文教学幽默艺术刍议 张婷

(64)“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西江月》一词中的“别”字赏析 朱文玉

(66)谈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艺术 周雪梅

(68)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余满仓

(69)论高中语文课堂文本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原则——以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 吴玉南

(71)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吴少桂

(73)

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74)《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 刘红丽

(76)浅说古诗中酒意象及其文化的赏析 杨扬

(77)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应寨铃

(79)课堂提问艺术?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简迎春

(81)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 吴建方

(83)浅谈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嵇素贞

(85)让课堂成为美的发源地 张灼花

(87)诗美的积淀与选择 邓春浓

(88)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打造语文和谐课堂 史俊英

(90)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包永杰

(91)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语文课堂 房颖

(93)论如何上好新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下的语文课 魏劲松

(95)让对话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郑云龙

(97)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杨金平

(98)教师是语文课改的关键因素 刘肃善 何永国

(100)课堂教学不惟模式,惟高效 蒲仲慧

(101)有效课堂教学之根本 李福伟

(103)做个轻松高效的语文教师 王存法

(105)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 刘俊林

(107)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练习中的应用 王燕玲

(108)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吴玉梅

(110)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安东升

(111)浅谈农村中学校本教研中语文公开课评课活动 祁辉君

(113)语文教师动起来才能造就灵活课堂 吉守金

阅读教学

(115)农村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崔文龙

(117)中职语文课外阅读再审视 鲍源泉

(119)从“读书人是幸福人”论当代学生的读书 王海安

(121)例说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维度 骆汉忠

(123)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平台构建的现实追求 李杏珠

(126)以苏教版中《雷雨》(节选)为例谈戏剧文本的阅读 袁书春

(127)重视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李兴存

(129)阅读·悦读·跃读——也谈课外阅读 胡志峰

写作教学

(131)试论初中作文中语言陌生化的应用 金冠芬

(133)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素质之我见 黄荣光

(134)作文:追求真实的生活感受 易风云

(136)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突破思考 张建辉

(138)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践研究 彭一晗

(13

39)写作,需要让学生自由表达 石建善 刘玉秀

(141)记叙文的“模式化定型” 付永东

(142)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夏炯

(144)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析 徐萍

(146)引领学生抒写个性化作文 黄新霞

(147)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写好作文 王国

教材课程

(149)黄金时代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送考》主题重解 魏静

(152)“速”当作“迅速,快速”解——苏洵《六国论》“速”字含义辨正 汤振洪

(153)挖掘资源丰富课堂 研究拓展深化教学——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陈蓉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155)谈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 潘秋霞

(158)浅析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张山姗

(159)毕业班语文复习的困惑及对策 刘颖

(f0002)杏坛学人风采 无

(f0003)乐于读,善于思,勤于写 第十届“孔子杯”全球青省年华文作文大赛征稿启事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