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管理

科研成果转化管理

时间:2023-06-01 09:4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成果转化管理

第1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档案的研究呈现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且也集中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归结到底,这种研究成果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因此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当前档案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档案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文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

(一)建言献策。当前对于一些档案的研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而研究的成果也是趋向于政治性的。此外,我国一些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一般都会认真参考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决策的合理化。能为国家机关部门提供借鉴作用的档案大部分是重要档案。因此,档案工作部门也会对这些档案予以重点管理与保护。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机制,对这些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诸多的参考价值。

(二)治学有人。一直以来,学界一方面对档案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也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一些理论研究也以专著、论文等形式公开发表,这就使得整个档案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内容。档案的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空洞理论,也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实践价值功能。

(三)直接运用。当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通过间接形式去完成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更快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希望通过直接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档案库房则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方式。中国古代档案库的建设是非常发达的,其中个别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档案库既省时省力又省资金。

二、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前我们国家许多的学科虽然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哲学、档案学等等就处于这种尴尬学科的地位。由于档案学的社会地位不高且处于冷门学科等原因,国家对于这种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未能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更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去保障。因此,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情况下,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能够激发学界进行档案科研和实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档案学的成果转化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是巨大的,最大限度内发挥档案学科研成果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治机制以及法律体系。利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促进档案学科研成果顺利实现合理转化,从而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化的功能。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保证整个科研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平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应该是立足于科研成果最新转化这一基础的,而且应该与相应的体制机制相互配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平台保护体系,做好相应的平台管理工作。此外,这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应该依据不同的类型对这些平台之上的成果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而且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大限度内避免研究成果的浪费。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最重要的是需要正确地引导,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特殊机构,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体系化的平台之下,档案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有组织依靠,这样也就不会偏离研究的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顺着正常的轨道有序地开展,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

(三)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档案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最重要的前提保障就是需要有专业人才的加入。当前的学界专家应该积极转变科研观念,促进理论转化向科研成果转化演进。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斟酌、合理选题,精心设计、科学管理,积极整合科研力量,优化相关资源配置,大力突破学科界限,形成一个强大的科研团体。另外,就是要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相关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国家相关部门、档案部门等等都要加强对档案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积极投资经费,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的、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予以提高。而且,还要积极合理利用经费,避免经费的不规律和不合法使用,积极保证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提供助力,顺利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档案科研工作主要应该构建一整套的立法机制,并且构建一个相应的平台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就是组建专门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团队,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最终共同促进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赵圣文(1976-),男,山东临沂人,铜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60-02

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2011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可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才能发挥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既有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大量的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整体转化率很低,只有10%左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既使如此,这些完成转化的项目其收益和规模也不尽人意。很多科研成果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转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证书中, 因而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问题也长期困扰我国高校科研发展。

二、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搞科研就是为了发文章,发文章是为了晋职称,晋职称是为了个人能取得更大利益。他们关注的是科研经费的多少、项目影响的大小、能否出名,通常重视的是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和新颖性,而忽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经费稀缺,成果成熟度不高

科研经费的缺乏几乎是所有大学遇到的共同问题。尤其自然科学类项目,需要买设备、做实验等,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项目投入的时间也较长,能否取得回报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许多高校不愿承担风险,投入过多的资金,以至于成熟度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成熟度和可靠性不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成果相对较多,这也是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

成果转化属于高风险的活动,很难从商业渠道获得资金,而高校自有转化资金缺乏。目前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以政府的资本为主体也建立过不少风险投资公司,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风险投资的回报体系,政府不愿把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成果转化。资料显示,在美国,至少有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过风险投资的资助;而我国,风险投资仅占23%。

4、知识产权流失较严重,缺少利益保障机制

很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不知道如何申请专利,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获取专利保护,更不能合法地产业化。知识产权对创造的激励作用、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这对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有非常直接的负面影响。

5、企业的需求动力缺乏

高校大部分成果不是来自企业需求,而是来源于政府的纵向项目成果。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喜欢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愿作先期投入,不想承担风险。不愿对市场潜力大的、技术先进的、但尚不成熟的项目资助作进一步开发研究,而宁可出高价引进成熟但已面临淘汰的技术成果,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6、科研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作用缺位

纵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政府都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统一的组织协调,因此,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严重弱化,并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科研机构内部的一系列改革也相对滞后,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成果的转化工作。总之,科研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政府作用的缺位,使高校大量的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

7、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技术转化中介服务是实现有效转化的重要环节。由于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使得高校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未能实现有效地转化,从而也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三、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对策

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涉及从国家到地方、从体制到机制、从方式到办法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1、高校要充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在经济与科技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今社会里,科研的核心已不在仅仅追求成果的先进性,更要追求成果的商业化,追求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面对经济社会变化以及高校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领导层以及科研管理人员都要提高对成果转化的认识,抛弃那种“搞科研是为了,是为了评职称” 的错误理念。高校领导层应当把成果转化工作放到一个较高的战略高度去考虑,并为成果转化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78-04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引导与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任务,以提升其个人业务水平,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的需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公开、纵向与横向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数量激增,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普遍存在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服务教学、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造成了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巨大浪费。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用,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是指高职院校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应用、推广,从而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等的过程,包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转化为教学资源两个过程[1]。从目前的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即转化成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是非常现实与有效的选择。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必然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即“以教学为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中,专职的科研人员配置甚少。因此,从高校类型上说,高职院校是应该划归教学类高校范畴之内。这样的教育功能定位,决定了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而教学效果则是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保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存在正相关,有科研成果的大学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2]。据此,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很短,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普遍存在怀疑,企业既不愿意主动与高职院校取得联系,商洽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也常常会拒绝高职院校主动上门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将其科研成果市场化,实现科研社会化服务的路途还较为坎坷。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千方百计寻找科研成果社会化转化路径的同时,必须转变科研成果转化思路,寻求成果的“内部消化”,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应有价值,避免教师科研成果的闲置以及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巨大浪费。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可行性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科研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教学任务重,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压力极大,因此其主要精力和时间大多投入到了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思维和研究命题基本上都是在教学中产生和形成的,科研本身即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事实证明,当前高职院校科研与教研的运行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并行甚至是重复的,相当一部分科研项目都是由教改项目衍生而来。监管过程中也发现,部分项目存在着科研与教研重复立项的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之间交集甚多,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不存在形式上的束缚。

作为科研的开发者与教学的实践者,高职院校教师拥有着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极大便利。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及时进行总结,提取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悟作为科研题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从事教学实践的机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转化程序极其快捷,过渡环节少,管理流程简约,成效明显。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虽然存在必然性与便利性,但是这个转化不是教师简单的自为活动。就现实而言,科研成果常常只用来完成教师个人业绩考核或者职称评定,然后就被归入教师档案。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引导教师自觉将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一)树立“教科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理念

教学始终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必须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行独立的,二者之间交互很少。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结项管理、科研成果奖申报、级别界定、全校科研业绩年终统计与考核等工作。这些工作基本上只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行为关联,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无直接联系,科研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与推动作用没有明显体现。“教科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理念形成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资源的方式,直接支持学校教学工作,同时也彰显科研管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部门增加教学资源,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突出课题研究的教学应用性

课题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除了科研管理部门专人负责组织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结题之外,学校还会为获得立项的课题进行经费配套。这些课题的取得,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了课题负责人晋升职称时能够提供科研业绩帮助之外,在转化方面实际建树不多。虽然教师的职称晋升在客观上充实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但是科研经费的使用与实际效能上的这种巨大反差,也确实与科研经费投入的初衷相去甚远。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不做亏本生意”的科研课题申报原则[3],做好课题申报的前期论证,严把课题申报质量关。第一,对课题进行分类管理,除了一部分课题能够充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具备社会化转化成熟条件之外,将大部分课题导向可以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实际问题以及对专项教学有明显推动作用的项目。第二,课题立项前由科研管理部门召开评审专题会议,进行严格的课题可行性论证。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的校内评审专家一般都是由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除了来自于教学一线的高职称教师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各教学部门的负责人。这些学术委员会成员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熟悉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课题的实用性与成果转化潜力,选择立项既能产生效益为企业所采纳应用,又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课题,最大程度上实现课题立项的实际功用性。

(三)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一般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创新,既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把这些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前沿性的专业知识,扩大课堂学习的知识容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科研所表现出来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可以提升个人魅力,既能够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又能够开发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迎接百年校庆,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细致研究学校校史、文化底蕴与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精心设计出一套精致大气、美观舒适的校园景观改造方案。改造工程完工后,学校的校园环境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校庆结束后,该教师将这次成功的景观改造方案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方案所涉及内容就是身边的校园,所以学生反映强烈,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被突然性地激发了。该教师趁机向学生介绍自己正在从事的设计项目,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地表现出参与兴趣。因势利导,该教师就把这些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

(四)建立科研成果校内共享平台,拓宽成果的教学转化渠道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获奖成果、专著、教材、专利与课题材料(立项申请书、结题研究报告等),如果单通过成果拥有者个人的教学转化,则很难实现服务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职院校目前师资引进力度很大,一批企业人员进入教师岗位。但是,这些人未经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了解高职教育现状,不熟悉教学规律,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困难重重,亟需得到有效的指导。这种指导完全可以引用其他教师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管理部门应鼓励科研成果拥有者将其成果在校内进行共享,以利于其他教师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经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快速提高。

科研成果的共享平台应该先由科研管理部门搭建,比如在科研处网站上专门设立成果展示栏目,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课题材料、专利等成果相关内容出去,然后教学管理部门在其网站上进行链接,实现成果部门共享、校内共享。对于专著、教材等难以在网站上的成果材料,可以委托图书馆以图书流通的方式实现成果的校内与共享。

三、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评价体系建构

效果良好的科研成果教学转化需要高职院校内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持续、全面地开展转化效果评价是保障成果教学转化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激励机制

评价的开展是建立在教师有意识的转化行为基础上的,教师如果没有主动进行转化的意识,任何评价都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科研成果实现教学转化,为教学服务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完成后,获得较高评价的教师将优先晋升职称、评优评奖,并根据评价等级,给予适当的科研经费追加奖励。

(二)制定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标准

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联合成立成果转化评价小组,对成果的最终转化结果进行合理评估。评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根据教师科研成果中关于成果在教学中运用的阐述,例如课题立项与结题时关于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承诺,检查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具体落实情况,并在检查情况不佳时进行及时督促。二是结合科研处提供的最新科研成果清单,评价小组定期深入课堂,通过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查教师是否将科研成果进行了教学转化,以及转化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着重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倾斜。三是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评价小组检验科研成果在共享平台中的教学辐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提升,就可以判定成果的教学转化效果与教学辐射作用得到实现。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教学业务能力发展以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在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避免成果“睡大觉”以及科研经费浪费的同时,必须加强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策略研究,制定合理的转化成效评判标准,充分调动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转化合力,为科研成果的可持续性教学转化创设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虹,刘楚达,肖贻杰.基于高职院校视角的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7.

[2]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5-88.

[3]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49-51.

[4]李飞.教学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影响因素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69-70.

Study on the Mechanism Transla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into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U Xiao-feng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第4篇

高职院校由于对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和知识共享平台缺乏等原因,使大量的科研成果没有实现集中开发和成果转化,知识浪费现象严重。以杭州市属高职院校为例,提出确立知识管理策略和目标,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数据库建设,建立科研成果知识管理平台和知识库,搭建科研成果知识共享平台,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模式,以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效率,促进成果知识的利用和转化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知识管理

高职院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内涵建设阶段,科研能力随之不断提高,在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科研成果不断增长。然而,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实现集中开发和成果转化,科研成果中蕴含的宝贵知识被束之高阁,知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促进成果利用和转化,是高职科研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

随着科研成果的逐年增长,高职院校开始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以杭州市四所市属高职院校为例。从调查情况来看,四所院校已经开始对科研成果进行定期的登记和统计,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已经开始定期跟踪、分析成果产出情况,以便推进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但从科研成果管理总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成果管理大多还是停留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定期登记、归档、统计和科研信息层面,组织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成果知识管理和转化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果相关资料保存不完整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了对科研的资金投入,科研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成果资料保存不够完整,直接影响了成果的利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形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介质,新增加了电子介质、磁介质等多种介质,但从科研成果资料保存情况来看,科研成果登记不够及时,纸介质成果材料归档不全,其他介质材料登记保存的更少。2015年本课题组对四所杭州市属高职院校进行了科研成果管理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科研成果登记的周期四所院校均为一年一次,并只保存纸介质成果材料,没有一所院校保存过电子介质、磁介质等其他科研成果,这不但直接造成科研成果保存不全,还影响到科研成果的后期开发和利用。

2.成果整理和鉴别归类工作不到位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往往在项目结题之后,把科研成果直接归档或者把部分研究成果上网宣传下就算管理工作结束了,科研成果没有及时进行整理、鉴别,也没把成果中的核心知识进行提取,形成方便各部门和科研人员使用的科研成果管理数据库,及时把成果知识传递给需要的部门和科研人员。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果整理和鉴别工作不到位,不但阻碍了成果的快速转化,还会造成成果中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其原有的价值。科研成果利用者也很难查找和获取到所需的成果信息,无法获得高效的知识服务。

3.成果宣传推广、分析研究工作不够,成果转化率低

高职院校对成果的宣传推广、成果转化的分析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仅简单地予以登记、归档了事,并未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这对成果的转化推广和知识的再生产是非常不利的。调查显示四所院校都有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但没有一所院校制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仅两所院校对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定期的统计分析,其他院校仅定期统计,但不分析。成果统计分析不足,使科研成果基本都处于休眠状态,造成成果中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其原有的价值,阻碍了成果的快速转化,四所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都在5%以下,造成极大的知识浪费。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管理存在一个误区,即项目结束后主要的管理工作就结束了,成果管理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后期管理的人员、资金等投入明显不足。调查显示,科研成果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四所高职院校都没有专门的科研成果管理部门,管理者也都是兼职人员。在经费投入方面,也仅有一所院校有成果管理的专项经费。兼职管理者处理科研管理部门大量的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十分繁重,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科研成果后期管理,资金投入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成果知识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二)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成果管理的难度大幅度提高,成果开发利用的需求迅速膨胀,以往的纯手工管理或低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均已建立校园网,有科研专栏或科研网,但对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建设却还是比较滞后,调查显示,四所杭州市属高职院校,仅一所院校开始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但都没有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更不用说实现对科研成果的网络化管理了。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了科研成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成果转化和知识共享困难重重。

(三)未建立知识共享平台,阻碍了知识利用与创新

科研成果中的知识通过共享、交流、学习和交互使用,可以形成有价值的新成果,再次利用。但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进行深度挖掘、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欠缺,合作开发、协同创新的项目少,产生的成果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共享平台把成果中的知识及时传递给需要的部门和科研工作者。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6月,四所院校还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对外成果展示和推介中心,也没有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交流共享的机制。这使得成果中的知识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得到很好地深度挖掘和再利用,产生新的价值,或者说这些知识被固化了,没有促进新知识、新成果的生产。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构建

(一)科研成果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兴起的管理思潮与方法,1986年卡尔•维格(Karl.Wiig)在国际劳工组织会议上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对“知识管理”较为典型的解释是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1]目前,知识管理已在企业广泛使用,在学校知识管理方面主要应用于图书馆、档案馆建设、智慧校园及教师知识管理。在学校的科研管理中,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对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档案等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科研成果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学校科研成果知识管理,就是根据学校需求制定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策略,利用信息技术、Wed2.0和云计算等技术重组科研成果管理的流程,把成果中的知识进行提取、存储、整合开发、共享、转化和再创新,以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效率,促进科研成果利用和转化效率。

(二)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的路径方法

1.确定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策略目标,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科研成果要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在决策层要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知识管理策略,制定知识管理目标。对高职院校而言,比较适合编辑策略为主,人格化策略为辅的知识管理策略。即把大部分科研成果中蕴含的知识,通过信息化处理提取出来,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相关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反复使用。而对于无法以实体形式具体呈现出来的隐性知识,如科研人员成果研发过程中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升成果价值的思路等,这些主要通过相关人员面对面的沟通,如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或者利用电话、互联网会议、视频讨论等形式进行知识的交互和传递,实现知识的共享。确定知识管理策略后,学校可根据科研成果数量、质量、科研发展趋势、科研人员情况等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目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实现成果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共享,促进成果知识的转化创新,提升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依据学校制定的成果知识管理策略和目标,组建科研成果管理专兼职队伍,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成果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确保成果知识管理的有序开展。

2.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信息化建设,建立科研

成果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据库为使成果知识及时、完整保存,有效实施成果知识管理,提高学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关键。高职院校应首先建立规范、安全、交互性强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对科研成果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并实现成果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利用。要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及时把不同介质的科研成果进行登记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把成果转化为数字资源,存储于数据资源库中,最大程度地防止科研成果的丢失。科研成果管理人员要分析科研成果的特征,按照成果的知识类型,对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诸如:教育科研、人文社科、科学技术、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专利成果等,以便于利用者检索使用。依托数字化校园和移动互联网,加强与科研人员的沟通和联系,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掌握成果知识形成和变动情况,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和维护,对已无价值的成果资源和已变更的成果信息要及时予以处理,实现对成果信息的动态管理,不断完善科研成果数据库。

3.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加强科研成果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建立成果知识库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科研成果数字化后的基础数据。因此,在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的基础上,科研管理人员要根据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新知识发展趋势,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通过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把成果中所蕴含的知识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和归类,并运用知识目录体系,逐步建立一个功能强大、使用便利的知识库,为科研人员和管理者提供高效服务。要建立成果知识库,必须要对相关成果知识进行鉴别,首先,要建立专家库,定期对科研成果核心知识进行提取。考虑到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实效性,专家组成可以以校内专家为主,校外专家为辅的形式来组建。校内的专家要按他们的研究专长和所属领域分类进行选择,所涉及的领域要比较全面,便于及时分析提取成果知识。校外专家则主要选取各领域比较权威,和学校联系密切、相对稳定的专家作为补充,提高知识鉴别、提取的准确性。其次,各类科研成果经过数字化处理,录入信息资源库后,科研管理人员要把相关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剔除无效信息,把成果信息按所属领域,分类发送给各领域专家,专家对成果信息进行鉴定,形成成果核心知识,发回管理员。如果涉及交叉领域,则由多个专家联合进行鉴定。管理人员把各专家鉴定形成的知识进行汇总整理,录入成果知识库。这个成果知识库要具备强大的检索查询功能,便于科研人员使用。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本校科研成果数据库和研究人员情况,构建科研成果知识地图,通过成果知识地图,让知识库的使用者能准确、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者需定期清除冗余知识,更新修正知识库,确保知识库中知识的有效性。

4.搭建科研成果知识共享平台,提高成果知识利用率,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

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高效利用成果知识,促进成果转化创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搭建校内、校外两个互相补充的成果知识共享平台,来促进成果知识的利用和再生产。校内成果知识平台搭建,主要依靠数字化校园来实现。科研成果管理者要把成果知识库和数字化校园进行对接,在校园网上建立成果知识学习中心、成果知识交流论坛。成果学习中心,主要是把知识库中的成果知识推送至成果学习平台,运用知识地图技术,设计搜索便捷、可视性强的学习界面,供科研人员和各相关部门学习使用。管理者还需要把通过对成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的报表、统计报告等定期放入学习中心,使学习者对学校的成果知识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成果知识交流中心,则主要是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网上研讨、科研经验交流、相互答疑解惑等的网上论坛,必要时学校可以召开网络会议,组织专家共同参与讨论。通过成果知识交流中心,可以把科研人员研发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形成新的知识,成果管理者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后,重新录入知识库,供学习者使用。校外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则需要密切加强学校和政府、企业、各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搭建成果知识展示中心、成果知识推介中心。高职院校目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积累还不是很丰富,影响力不强,如果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对外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的搭建。因此,可以签订科研成果校际合作协议,联合杭州市属各高职院校的力量,把各校的成果知识纳入到统一的网上平台,共同搭建成果知识展示中心、成果知识推介中心,进行对外成果知识的展示和共享交流,并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动平台和企业的对接,以促进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再生产。成果知识的校内、校外共享平台,不是孤立的,而是两者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校外共享平台的反馈结果可以推送至校内平台,促进研发人员调整、修订研究计划,改进研究工作;校内共享平台的最新成果知识也可及时推送到成果展示和推介中心,及时推广宣传。科研成果知识共享管理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共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知识资源,加强知识资源的交流和交互使用,促进各类知识之间的融合和转化,形成有价值的新知识,实现知识资源的再生产。

四、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的实施建议

(一)加强基础建设,推进科研成果知识管理信息化

高职院校要尽快引进科研管理系统,完成科研成果的数字化处理。学校要加大对校园信息化工作的投入,把科研成果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统筹安排,为科研人员和成果管理者提供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环境,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制定相应制度,明确科研成果管理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加大奖励力度和投入,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知识管理,提高知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护科研人员的权益,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政府引导,搭建科研成果管理共享新平台

科研成果共享平台搭建涉及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单靠某一所高职院校很难独立完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息搭桥等方式加强各界的联合,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共享平台搭建,实现成果知识的开放型合作。2014年4月,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2015年11月,在杭州市教育局的推动下杭州市属高校首届科技成果推介会成功举办,共推出116项市属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其中7项科技成果、3个科技合作平台转让签约成功,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也开始上线运行。[2]这种政府推动,各方协同共建“一个平台+N个组织”的机制,是个有益的尝试,将极大地推进产学对接和协同创新,实现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三)加强培训指导,提升科研成果管理人员素质

科研成果的知识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既要熟悉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掌握信息化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管理任务。因此,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要定期对各级管理者开展知识管理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的培训,提升科研成果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业务能力。2015年4月,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举办高校科技经纪人培训,这是政府为了推进高校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成果交易,向高校科技管理者、科技人员提供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服务。建议科技管理部门要根据科研成果知识管理的新形势举办诸如“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管理”、“专利推介流程”等培训班。对研发人员,也要做好培训和咨询服务工作,使他们熟悉管理流程,熟练掌握各系统和平台操作,确保科研成果管理工作能顺畅、有序、高效地开展。

作者:肖芳 吴建设 任红民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企业档案信息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知识管理———企业档案信息化战略之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24.

[2]亦丰.市属高校产学对接的“杭州实践”[EB/OL].(2015-12-25)[2016-07-05].

[3]顾健.浅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后程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01-103.

[4]岳高峰,朱虹,张艳琦,等.知识管理良好实践指南———GB/T23703知识管理国家标准解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罗岭,王娟茹.基于知识管理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J].情报科学,2015(7):21-25,34.

[6]孙晓宁,赵宇翔,朱庆华.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第7届KMO国际会议论文述评[J].情报资料工作,2014(5):5-13.

第5篇

关键词:科研经纪人;转化;角色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各主体方角色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但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

1.角色定位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企业定位不同,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同。高校是以科研为导向,学者更多地关注学术成果和学术声誉,高校更多地关注结果是否有助于学术研究;企业是以逐利为导向,其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活动是否可以带来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长期以来,两个主体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企业想从高校获得技术解决方案,高校则希望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有些合作仅仅是通过临时组合来争取政府项目,属于短期性、形式化和浅层次的合作。

2.角色缺失

高校和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利益方,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国家政策、科研经纪人、适合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融工具等专业辅助组织的支持。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设有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但他们其中多数仅负责横向科研成果立项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科研经纪人的职能。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一部分是由教授自身承担;一部分是由企业承担,而其中大量的法务、商务和政策性事务是双方都不擅长的,对此企业和高校都觉得力不从心。

对于企业而言,存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能实现合同技术条款的风险或者相应的技术成果不能实现预期市场效果的风险,并可能因此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研究人员工作任务以外的超额诉求,如果谈判不顺利或者研究人员需要承担的职责过于复杂,研究人员很可能因此而放弃科技成果转让,而将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当中。这种情况会导致一批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率大打折扣。科研经纪人的出现,以第三方的角色来找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推进成果转化进程,他们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剂”。因此,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时代,加强对科研经纪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势在必行。

科研经纪人的定位与能力分析

科研经纪人是一条“纽带”,“纽带”的一边是高校科技成果,另一边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企业。他们既要懂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又要懂市场经营,更要具有协同合作的精神;他们是一群素质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既要对市场有深刻理解,也要对成果和资金的对接过程有很高的领悟力,还要有强大的战略策划能力;他们能够对项目进行包装、推销和实时跟踪,推进项目最终取得成功。那么,科研经纪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呢?

1.具有复合性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科研经纪人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对所负责的特定专业技术领域熟悉、精通;他们只有对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试制、规模生产的全过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提供深层次的技术中介服务。与此同时,科研经纪人还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科研成果的教授、专家的情况;关注学术前沿科研成果,在相关的学术领域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能够关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成果,能够挖掘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最终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所以科研经纪人必须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与自己从事业务相关的金融、财会、统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促进企业购买技术,科研经纪人必须要熟悉该技术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品质量、工艺标准及管理情况。

2.熟知国家及高校科技转化相关政策和法律

科研经纪人要对国家、地方及学校出台的相关产学研政策理解透彻,善于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仍有一部分还处在依靠重复建设的粗放式扩张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并且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在发展之中,市场机制的建立仍需一个过程,所以仅仅依靠市场需求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难度相当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经纪人要能运用各种科技、经济政策,调查商品可行性的市场情况、供应状态及发展趋势。

3.了解市场信息,善于捕捉市场机遇

优秀的科研经纪人能够很好地洞察科研成果的市场发展前景,及时提供对接服务。这就要求他们既要熟知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又要掌握第一手的科研信息和供给信息;既能将高校科技成果向合适的投资商或企业宣传推介,也能将市场最新的需求信息迅速反馈到高校,为高校的技术开发方向提供市场建议。一方面,科研经纪人需要及时将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匹配和对接,促成科技成果资本化;另一方面,科研经纪人对企业的需求能够进行有效判断,准确找到企业愿意进行科研合作的愿景,使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获得利益满足。市场是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最终试金石,蕴含在市场需求中的经济利益是其形成最直接、最根本的外部动力。

4.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规律,具有战略协同能力

协同创新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保证整体利益目标的实现,在推进过程中,科研经纪人既要能够游说各方扩大或缩减自我利益目标,力求保证各方利益,又能控制好各方利益诉求的边界,确定各方协同的边界;尤其是在动态化的过程中,随着协同创新的不断推进来确定好各方利益的边界。边界确定的能力是科研经纪人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科研经纪人发展与建设的思考

在中国,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经验,而在国外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美国经验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的出现标志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协调大学和企业关系有了专门的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他们不仅联系知识产权公司或事务所,解决法律问题,帮助科技成果转让,而且还凭借法律、技术和经济管理背景,对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等方面的谈判。

2.德国经验

在全球制造业领先的德国,其科研经纪人组织的产生也较早。德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的一个全国性组织,它分布在德国各地。德国的技术市场经验表明:科技中介对技术的组织管理运作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一环。德国科研经纪人主要通过高新技术推广、帮助企业查询相关技术资料、举办各类专场项目对接会、构筑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形式,游离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进行项目对接。德国各级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国中小企业孵化系统,建成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1]中介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我国科研经纪人队伍的建设

如何有效推动科研经纪人的发展是一个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基于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科研经纪人在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是以具备高水平的技术转移项目评估和论证能力为目标。科研经纪人肩负着洽谈、对接、融资等过程中的参谋、协调和监督作用,帮助解决纠纷,通过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研经纪人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传递技术转移供需信息,组织并参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活动,对技术转移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高水平的科研经纪人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以单个成果转化为目标,而是应以全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志向,因为一个行业的技术往往是一个从头到尾的“链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促进行业发展,并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协助高校提炼重大科学问题。

二是以提取佣金的方式搭建良好的激励机制。科研经纪人的工资、绩效和佣金,基本都走市场化道路,薪金待遇采取“基础薪金+转化提成”的方式,使过去以影子形式存在的角色浮出水面。浙江工业大学准备出台《浙江工业大学科技成果处置条例》,明确要求加强技术经纪人机制建设,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天津大学成立天大技术转移中心,聘请十八位专职为教师服务的科研经纪人,为高校和企业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程提供专利申请与保护、法律咨询、商务谈判、科技融资等服务。成果转化后,依据相关规定和约定获得收益。[2]清晰透明市场化的佣金制度使科研经纪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他们充分利用各项优势资源,形成以投资管理、科技服务、创业孵化园管理、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更加专业的服务,助力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目标。

三是以大学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具体的中介服务项目,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相应的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转让收入的合理分配,在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等方面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重视对发明人的有关政策激励。严格挑选有丰富服务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专职从事该项工作;由被动推广向主动推广转变,搭建科技成果转让的信息平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真正发挥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对于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价格与价值的偏差问题,积极探索和研究合理完整的评估体系,来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数字化医疗3D打印协同创新联盟在筹备初期就成立了专为联盟服务的数字化医疗3D打印办公室,其主要职责就是协调联盟各方利益,督促联盟各方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加强与北京市科委和教委的信息沟通与输送。实际上,联盟办公室充当了相当于科研经纪人的角色,承担了联盟各方均无法独立承担也不愿独立承担的公共事务,这使得协同创新组织的运行非常顺畅。联盟办公室不仅提供融资服务,还要盘活投融资体系,在完成项目融资后,更要提高项目或者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其未来的市场价值,形成投资梯度,增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及活力。

四是以科研经纪人的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人才队伍。天津大学在对外公开招聘科研经纪人时,就遇到了难题:科研经纪人是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队伍,既不知道去哪儿招聘,也不知道该招什么样的人。虽然有了良好的技术成果,但还要有人“跑”,通过市场资源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落脚到市场领域内的具体商业模式和产品路线上,使科技成果产生效益、彰显价值。科研经纪人应是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各种考验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招聘科研经纪人一年多来,天津大学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运转良好,能够盈利,迄今还在外地建立了24个分中心,引入合作方,设立了总值30亿元、投资于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基金。实践证明:高素质的科研经纪人队伍能够很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邱晓克.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5.

[2]张国,王涛. 教授的经纪人都做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6-02-15.

[3]赵京波,张屹山.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12).

[4]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0.

[5]陈倩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杨国梁.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J].科技促进发展,2011(9).

第6篇

日前,我国首家高校技术市场在上海翔殷路128号正式揭牌,此128号虽非彼128号,但都是在关乎科技创新未来的大道上寻梦。此技术市场的成立,将再次撩拨了我们对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的悠悠情愫,其是否真能“唤醒”冬眠中的高校科研成果?值得深思。

是“冬眠”还是“嗜睡”?

在近日召开的200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河北省高校一位校长就再次指出,该省一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足两成,“这些年高校科研成果不少,可大部分远离市场需求,科研成果自然转化率比较低。”虽然这里说的仅是关乎河北一地高校科研状况,但经过记者近几年的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为止,此位校长说的也并非个案。

早些时候,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欧阳河就曾专门撰文指出,尤其是理科院校科研追求原创和创新点,但是,越是原创和多个创新点的成果越难以转化,或转化周期较长,而且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础理论偏多。高校管理体制重“研”不重“用”,重“学”不重“术”,教学评估、评职称、重点学科建设、上学位点,主要看纵向科研项目及相关成果,对容易转化的横向科研项目和成果不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应用技术成果拥有量不如企业。高校成果持有人转化科研成果的精力不济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原因之一。自从高校扩招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学科建设、教学工作评估等,教师身兼数职,很难投入足够精力做成果转化工作。

正如欧阳河所长所说,近年学术浮躁之风盛行,成果评定可信度下降,导致一些“问题成果”、“垃圾成果”登堂入室,得以通过鉴定或结题,这些所谓成果当然无法转化,也不能让其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中试”条件不如企业和科研院所,许多高校正在搞新校区建设,资金缺乏;现在很多中青年教师缺乏行业工作背景,既是知识精英又是经营精英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些也阻碍了成果转化。

而作为投资方来讲,江苏苏大投资公司董事长倪均强则认为,高校绝大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根本原因是高校领导、知识产权创新团队、投资者三个方面观念转变均没到位。与地方和企业领导相比,许多高校领导适应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滞后的,与地方领导的共同语言不多,作为投资方的一些企业只愿与科研创新团队合作而不愿与高校合作。有些高校担心教授搞企业会影响教学与科研,也有些高校过分强调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的学校与院系权益。

上述种种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们探讨产学研问题解决方案的诱因,但是客观现实是,变化总是缓慢的。限于种种原因,高校变革,特别是科研体制的改革总显得动作迟缓,而科研成果就更是早已“嗜睡”多时。

是“呼之欲出”,还是“邯郸学步”?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的《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研发总经

费增长24.4%,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增长26.1%,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研究机构增长17.9%,增速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高校增长24.0%,增速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在R&D经费总支出中的比重较上年变化不大,R&D经费支出分别为3381.7亿元、811.3亿元和390.2亿元,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3%、17.6%和8.5%。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产学研一体发展,力求使科研贴近市场需求。业内公认的事实是,通常高校科研重视以技术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我国,由于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和考核机制不同,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更多了一道有形或无形的隔离墙,缺少对称的信息交流,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对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更是渠道不畅。

据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陈杰介绍说,目前上海一地每年技术成果交易值约为400亿元,且正呈迅速增长之势。高校技术交易量虽然已连续三年以30%增幅提高,但其所占比例仍然仅为2.5%左右,尚不到10亿元,与高校所拥有的科研资源数量相比,其市场产出和现实经济影响力显然还很不够。据估计,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会超过10%。不少高校科研成果只停留在、取得实验室成果阶段,随后便只能“冬眠”。

作为探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尝试,此次,作为由上海市教委、市科委和杨浦区政府三方共同主办的高校技术市场,作为国内第一家由技术需方、成果供方、交易服务方三大市场主体联手共建的技术合作和交易的大平台,这在全国还是第一家,也是为沟通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资源而进行的率先探索和大胆尝试。

据悉,目前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已汇集了成果供方成员单位45家,其中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17所地处上海本地的理工类和综合性院校,也有28所外省市及境外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大、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

作为探索性的尝试,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将迎来怎样的市场呼声,也将经历怎样的市场历练,我们尚不得而知。

从国内相关技术市场的运作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滋味甚是苦楚。沈阳技术交易所张剑指出:不少技术交易市场门庭冷落,尽管我国多数常设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取得了成效,但是,不少常设技术市场“有场无市”,正处于困难境地。有的开业之初轰轰烈烈,红火一阵,到后来却“门庭冷落”,名存实亡。

第7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14-03

一、概述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商品化市场的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作为稀缺的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形成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图通过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持其竞争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进程,具体体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订。TRIPS协议的最终签订,一方面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无法扭转这种现状;另一方面也迫使发展中国家认清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只有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这种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因为“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就忽视对“游戏规则”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着漠视知识产权的现象,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相当普遍地认为知识产权是华而不实的摆设,是锦上添花的物件。

其次,为了在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熟悉和掌握规则本身以外,还要充分提高科技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即提高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主要在高等院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如何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科研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就必须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而知识产权的确立、实施和转让等均是以一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据的,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签约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符合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就必然涉及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实现科技成果这一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与探索

(一)清华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方面,清华大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1997年清华大学校务会正式通过了《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明确了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的所有权归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所有的原则,并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至5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在体系架构方面,清华的技术转移体系如图2: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清华控股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壮大是典型的代表:2003年9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信息咨询、投资管理、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等业务,截至2006年底,清华控股公司的控股企业已经达到33家,涉及信息技术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科技服务及知识产业等领域,总资产达到280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213亿元。

对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将核心的知识资产交由校办企业进行集中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快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第三,如果能够将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科技成果申报、评估、确权和许可,实施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体系,也许会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浙江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2004年即颁布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试行)》,并于2005年作出了修订。为了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于授权的专利给予发明人一定的现金奖励。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学校还规定发明人可以获得发明实施或转让的60%收益。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设立,对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公司的具体架构如图3:

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间,浙江大学签订的各类转让合同为824项,合同金额达到24596万元,其中专利技术转让占到了40%。

从浙江大学的探索中,可以得出几点经验:第一,科技成果作为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大学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提高对发明人的收益分配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对大学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措施。

三、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美国是较早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187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就包含了“知识产权条款”,17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一部《专利法》,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早期建立是确立当今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制度因素。但在1980年以前,美国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很不理想,据统计,当时美国大学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250件,而政府拥有的专利权的现实转化率不足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由联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主要归政府所有,而政府又倾向于以非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这部分专利权,因而导致大学的科研积极性不高,而企业也因以非独占许可方式实施政府专利存在很高的市场风险而裹足不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美国颁布了贝伊一多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大学可以成为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人,并鼓励大学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该法案颁布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的科研积极性,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

国大学共获得专利授权2 944件,而仅1992年一年,美国大学就获得了1557件专利授权。美国各大学为了推进专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此类机构负责提供包括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等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服务,为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国大学共发放专利许可1058项,而1989年至1990年的两年间,美国大学发放的专利许可就达到了10510项。

美国的上述经验对于我们有四点启示:第一,科技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形式予以保护;第二,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于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应当由单一的机构独立完成;第四,独占许可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实施科研成果时的市场风险。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继“技术立国”之后又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之所以将“技术立国”取代为“知识产权立国”,正是清楚地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TRIPS协议于1994年4月15日签订后,日本于2002年才开始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此间存在的时间滞后可以解释为日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过程。那么,作为与中国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日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带有很明显的东方文化特点,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是通过大学的科研人员以“私下”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的,具体包括:“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中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所雇用等”方式。作为转让的对价,企业向科研机构提供捐赠资金。这种非正式的转化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中小企业难以从该模式中获益,而大型企业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只会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来必然会降低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影响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于1998年引入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制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学以正式的知识产权许可方式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新方式的成本远高于非正式的转让方式,再加上大学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该新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非正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进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应当采取合理的机制鼓励大学中的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进行自主创业,以化解大企业垄断科研成果的弊端;第三,尤其是在“私权”观念淡薄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自觉、自主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工具维护自身利益,才能真正唤醒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案例和经验,我们认为: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二)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

(三)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往往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因此独占许可的方式对于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接纳高校的科研成果,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于国内高校,通过校办的企业法人实体对校方的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并没有被纳入该模式,而是由校方设立的有关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并不明显,是否能够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法人管理模式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第8篇

近年来,我国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整体来看,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在初级阶段,在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分析现状和问题,找到方法使校企合作更好得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教学科研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高职院校未能准确认识到校企合作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认为校企合作是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即所谓的“放羊式”顶岗实习,依然强调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难以得到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企业未认识到校企合作会带来的益处,也未意识到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企业片面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是他们的负担,有的企业只是追求名校名专业,合作的内容也是局限于技术开发,这就导致了企业只会对能够立即带来效益的成熟技术和新产品感兴趣,这就会使得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选择人才的层次上,很难深入到校企合作能够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深度层面上。其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负担过重。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既是合作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和策划者。在这期间遇到问题和困难,高职院校也是首当其冲的解决者与协调者。这样单纯靠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难真正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校企合作存在保障欠缺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是地方政府未制定具体实施条例来规范校企合作,更何谈校企合作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也不够,这主要因为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并不明显,不能让国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职院校企业的行为动机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要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采用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转化的推动作用。

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引导、推动结合产学研综合发展的机制。此时的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双方自愿合作,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合作。只有激发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发展的需求和愿景,才会使校企合作更有生命力。校企合作也才会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要改变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让社会认可我们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要站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政府等都要给予大力的支持,让校企合作打破原有的单位和行业界限,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在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要改变其原来过重的负担。要让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取得其本有的利益,能更好的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积极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其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职业素质能力的要求等信息。并且在这过程中,企业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真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并且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获得更真实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从而可以起到推动教学成果的转化。

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保持合作,关键取决于能否找到利益平衡点,从而使校企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此时,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的展开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政策激励机制是指要从教育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寻找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与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

作为合作方之一的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给予学生定岗实习锻炼的岗位和场所,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课题和条件;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功、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培训服务。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各自最求其价值目标,又成为彼此的要素资源和求得生存、参与竞争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站在学校的层面指导和管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地完善校企合作的规划以及优化资源,统一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高职院校要建立与校企合作相符合的学校管理制度比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条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激励和考核制度,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工作。例如,在绩效考核中,优先评优,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尤其是提供配套的经费或是不需要经费等措施,鼓励支持与企业开展课题研究与技术研发等。高职院校还要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培养双师型的教学团队,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技能培训、进修、做访问学者、以及提升学历等。教师团队要一律具有高效教师资格证,否则取消上课资格。鼓励各学院各系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可以将校企合作纳入教师、系主任和学院领导的年终考核评优中。

校企合作就是整合不同资源,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互动渗透,更好得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社会提供生产、建设、服务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密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通过一起努力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建立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开展应用研究项目,使企业在利用了高校的资源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职能。因此,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9篇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power of colleges,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building of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article from the managing concept,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Key words: colleges;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86-02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是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灵魂。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知识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促进知识不断传播和运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同时,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1.2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范围广泛,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科研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树立创新的基本理念;其次,应加快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适应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并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最后,创新管理方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从而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发展。通过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影响和制约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因素

2.1 高校科研管理理念淡薄

2.1.1 以人为本理念淡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坚持的理念。长期以来,科研管理中存在“重视科研管理,轻视科研服务”,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实行机械化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进取心较弱。

2.1.2 科研与教学关系认识不足高校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高校在科研与教学之间还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尚未建立起相辅相成的理想状态,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十分严重,而且把教学与科研严格割裂开来,没有把科研人员作为一线人员对待。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科研,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科研,伴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对高校科研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教职工职称的评定科研也是其重要指标,为此,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工作的棘手问题。

2.1.3 科研管理开放性理念淡薄随着知识、经济、信息、人才、财富全球化,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与渗透逐渐增强,各校的教学与科研被逐步纳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目前高校在科研过程中缺乏交叉学科、跨学科、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往往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下搞科研,不具备把科研项目做大、做强的条件,开放性理念淡薄。

2.1.4 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淡薄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1]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高校科研知识产权流失,给科研工作带来损失。

2.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滞后

2.2.1 科研管理体制滞后长期以来,高校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上请下达式的“被动管理”,科研管理一直由科研处对校内各院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行直接管理,按要求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检查、监督、总结、验收、鉴定和报奖。部分二级院系、科研院所缺乏相应的管理权限,不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2 科研人才机制不健全首先,部分高校科研团队尤其是交叉学科、跨学科科研团队尚未形成,无法承担高层次涉及到多学科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其次,缺乏科研管理创新的环境,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学术浮躁心理明显,加之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科研工作,特别是个别高校对科研人员不平等的待遇,使得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强,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严重制约了科研的发展。三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掌握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系统知识以及创新意识。

2.2.3 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科研评价工作形式主义明显,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科研活动,缺乏量化标准或假量化标准,专家评议制度不完善,人为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2.4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要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即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2]但现阶段,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存在着“重成果,轻转化”现象,科研成果与经济建设缺乏有效衔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转化为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成果较少。

3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探析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是着眼点,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是着重点,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

3.1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理念

3.1.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高校科研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实质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需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服务的过程。高校科研管理者要把以人为本原则贯穿在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在管理中不仅要重视科研管理,而且更要重视科研服务,积极为科研人员和社会需求之间建立合作纽带,在服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服务推动管理。[3]

3.1.2 正确认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任务和教师的特点,允许一部分科研能力突出、学识水平高、能获取大项目的教师安心从事科研工作,从而能够获得标志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把大部分教师稳定在教学第一线。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促使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成果相互转化,以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纽带,共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3.1.3 增强科研管理的开放性高校科研管理应该树立开放性理念,科研管理过程保持一个开放、畅通的研究环境,广泛吸取各方面对科研管理有利的信息,树立大科研、大成果的目标,加强学科内部、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渗透、交叉,以合作求发展,打破高校闭关自守搞科研的局面。

3.1.4 增强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科研产业化的助推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加科研管理工作的知识产权内涵,将知识产权拥有量及其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状况作为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业绩认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重要指标和条件。[4]同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重视科研成果,轻视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旧观念。

3.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2.1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高校要建立校、院(所)二级科研管理体制,适当向院(所)、下放科研管理权力,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科研管理效果,增强其科研主动性。高校科研处主要是制定、实施学校年度或中长期科研规划,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协调科研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科研创造良好环境。[5]

3.2.2 健全科研人才机制鼓励教师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科研学科体系,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加强高校科研文化建设,科研管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政策创新、思想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学习和钻研与科研管理的相关知识,建立专业的科研管理队伍,运用创新的思维来指导科研管理工作。

3.2.3 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引导高校科研管理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科研评价不能只局限于数量,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多种评价标准,更应该注重科研质量,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完善专家评议制度,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避免人为操作性。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待遇与科研工作相挂钩,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积极采纳每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良好建议,参与有关重大科研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增强科研管理的民主性。

3.2.4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高校科研管理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因此,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与市场相结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适合自身的科研成果转移中心,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可以反哺高校和学科之间的不断发展。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高校科研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必将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李军林.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2007,(5):200-202.

[2]蓝静.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J].中国西部科技,2007,(2):61-62.

[3]陈巧玲.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J].商业时代,2008,(17):71-73.

第10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complex factors, low rate of transformation, lack of a mature selection model of civil avi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vil avi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selection is established.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to empower, using the TOPSIS method, an improved selec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redibility and decision threshold, The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ivil aviation 5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projec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cientific sort and feasible project of evaluation items at a time.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bination,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was reduce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result more objective, the adjustment of credibility and decision threshold can also be adapted to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 entities, which makes the model more universal.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可信度;决策阈值;遴选评估;改进型TOPSI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credibility;decision threshold;selection and evaluation;improved TOPSIS

中图分类号:G311;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73-04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 (technology transfer)是使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重要过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较低,据相关文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约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仅为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主要由市场导向不足,政策激励机制欠缺,转化模式和保障体系不成熟,知识产权划分较为复杂等原因导致[2],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有各种风险,转化资金有限,对转化项目的遴选缺乏科学性论证和评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民航属于技术高端、安全性强的行业,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关系到民航高新技术装备能否实现国产化和建设民航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更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张勇[3]对民航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检索的文献看,针对科研机构的转化能力或转化风险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普遍[4-7],而对转化项目的遴选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少。禹慧明[8]通过4种视角定义了科技成果转化度的概念,通过转化度的大小分析转化项目顺序。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遴选的量化研究更深了一步,但其计算模式比较简单,颗粒度较大。

传统的成果转化项目遴选评价主要以主观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分值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得出的评价结论也不客观。当然,基于主观或客观赋权的比较成熟的排序模型也比较多,比如TOPSIS法、灰关联法和模糊数学法等,但这些方法的核心均是实现评价项目排序,不能解决评价指标分值的可信性问题,也不能解决最终结果确定问题,因此需要改进。TOPSIS方法是一种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确定正、负理想解,其中,正理想解是各个指标最大评分值构成的向量,负理想解是各个指标最小评分值构成的向量[9],通过计算各个评价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获得各评价方案与正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进行排序。但该方法只是解决了评价对象的排序问题。本文尝试在使用TOPSIS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可信度和决策阈值的概念进行改进,建立民航科技转化项目遴选模型,解决评价指标分值可信度的问题,实现项目可行性遴选排序和项目确定。

1 定义及相关问题描述

定义1可信度(Credibility):用于做出正确和准确判断的数据、信息、依据的真实可信程度或基于该信息和依据做出的判断结论的可信程度。

定义2决策阈值(Decision threshold):通过分析判断数据、信息和依据,为得到科学的决策结论而设置的临界值。

定义3正理想解X+:各评价方案在某项评价指标的最优值所构成的向量。

定义4负理想解X-:各评价方案在某项评价指标的最劣值所构成的向量。

定义5相对贴近度指数C:某评价方案相对正理想解的贴近程度。

4 结语

本文在构建民航科技成果转化遴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AHP法对民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创新性引入可信度和决策阈值的概念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构建了改进型的TOPSIS评价模型,对民航5个科研项目的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判断数据的可信度问题,对其进行优化排序,而且可以通过决策阈值的大小筛选掉劣等项目,克服了主观决策的缺陷,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更有操作性,也为民航科研项目转化的遴选和确定提供了参考。该模型具有通用性,可以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通过调整可信度赋值和决策阈值的大小实现排序优选决策。

致谢:感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科研基金(J2013-46和J2014-53)对本文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静,杨友文,李钢.基于AHP-FCE的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48-52.

[2]刘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1996(3):3-8.

[3]张勇.中国民航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浅析[J].中国民用航空,2011,12(6):18-21.

[4]柴国荣,许崇美,闵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2):1-4.

[5]胡炎,周红,白振宇.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321-325.

[6]王立英,宋平,刘宗彬.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4):38-40.

[7]袁博,王瑛,汪送.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航空装备预研项目技术风险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34-37.

[8]禹慧明.论科技成果的可转化度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2014(6):19-23.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科研服务;教学;途径

一、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即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聚焦中职学校教育存在的现象,以探索中职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从作用来看,中职学校教育科研能够促进教师汲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终落脚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有其独特性所在。在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方面,其可以利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管理为中心的德育研究。中职学校承担着中低层技能人才的培养重任。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中职学校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育人放在中职教育的首位,技能培养放在第二位。因此,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很大部分形成了以学生管理为中心的德育研究,其内容包含着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整体上的德育理念的构建,包括校园文化等;另一方面,在于探索学生管理模式、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管理艺术等,其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学生管理实践,而较少涉及学生管理理念的更新。

(2)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研究。在教学方面,同样有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围绕教学理念的引进、更新,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探索开展;另一方面,是宏观、整体上的中职课程体系设置的探索。从当前已有的教育科研现状来看,教学研究成为中职学校科研的主要方面。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直接推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3)部分以专业拓展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高校科研的范畴,在中职学校教育科研实施过程中,学术研究涉及比较少。然而,随着中职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增加、中高职衔接的需要、专业技能教学的提高等,以专业拓展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也将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科研的一部分。

除上述以外,中职学校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文化建设等也成为研究视域的重要方面。

二、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教育教学为教育科研提供研究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教育科研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提高。现阶段,中职学校教育科研以及在科研服务教学方面发展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从科研主体来看,缺失科研动力。教师是科研主体,又是教学主体,其身份具有双重性,科研主体是指教师承担科研任务;教学主体是指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从教研服务教学角度来看,科研主体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抓好教师科研,是直接有利于科研服务教学的。当前,中职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科研动力,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学校普遍对于教师没有科研要求;二是教师管理学生更多依靠本能和经验,缺乏足够的动力;三是教学由于学生素质所限和没有教学成绩压力,普遍比较随意;四是教师职称晋升与科研关联较小,没有压力。上述原因导致科研服务教学的科研主体,即教师,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没有主动从事科研的动力。

(2)从科研客体来看,缺乏成果转化平台。科研客体即科研主体进行教育科研的科研对象,包括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等。中职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加上缺乏统一的科研负责机构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机构,以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性不高、应用率较低,科研成果并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用。

(3)从当前科研成果的内容来看,中职学校科研价值普遍存在科研成果价值不高、不具有普遍性、注重经验性和实践性而不注重理论性等现象。

三、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途径

中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能够推进学校管理、德育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等工作,在以教学为中心的要求下,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求新求变的大环境背景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能力,强化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结合中职学校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1)建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中职学校的教育科研主要由专业相关学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中职学校本身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教务科主要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在校级课题立项、省市级课题选送、科研经费等方面缺乏统一管理,无法形成有效、有序的教育科研氛围。那么,中职学校推进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首要便在于建立专门负责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教育科研;负责课题立项、审定、结题等工作,负责科研经费的统一管理;负责组织教师参与省市级教育科研立项与评选;负责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负责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培训,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校长和分管教务的副校长担任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正副组长,负责抓好教育教研各项工作落实。

(2)注重发挥并调动科研主体的主导作用。如上所述,教师是科研主体,又是教学主体,既承担教学任务,又可以开展科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二者紧密相结合,便可以使教育科研推动教育教学,又可以推进教师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有效地服务教育教学。

提升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素质,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推动教师研究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推进教师掌握学科相关前沿发展知识,以实现知识更新,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中职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大力培养教师科研能力,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有序地推出并坚持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养,每个教研组、每门课程培养一名名师,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相关科研,在专项科研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相关的科研课题。

(3)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既能够及时地发挥科研效用,又能够增强科研主体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首先,要确立以德育管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方向的教育科研方向,着重于引进教学理念,推广德育管理和教学方法,同时,发挥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作用,对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其次,在科研过程中要借助相关科室和教研组的力量,以相关科室和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更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最后,科研成果以校本教材的存在方式转化。教师可以结合高校教材和自身对于本专业的研究与认识,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形成有成效、有特色的教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4)加大普遍性、基础性的教科研项目研究。中职学校首要任务仍然在于教学方面,在开展教研方面,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入手,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较差、基础薄弱的特点,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要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学研究,以便找到更加符合实际的管理策略,还可以反过来研究其心理特征形成的根源,也有利于初中小学的教育开展。

第12篇

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serv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and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network, establish four service databas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reation of service chain.

关键词: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数据库;组织网络;建设

Key words: Jiangsu;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service system;database;network;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08-02

0 引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力推进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支撑。今年一月份国务院又实施了《“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其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且在规划中,对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障碍做了进一步的明确。通过对社会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经济与科技之间的结合,进而形成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构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现状

在江苏,企业要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愿望十分迫切。经权威机构调查,其中80%的企业要求政府对技术市场进行培育,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及进行科技创业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载体的搭建。从当前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来看,在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方面,江苏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着比较低的现象,并且其服务功能比较单一、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比较落后。提供技术交易、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是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的侧重点,集中在较为简单的服务层面,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积聚难以实现,难以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江苏省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974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31.94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17.45%、14.86%。全省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金额达到324.96亿元,占成交总额的61.09%;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金额为155.95亿元,占总额的29.32%;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金额为40.52亿元,占总额的7.62%;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金额为10.5亿元,占总额的1.97%。通过北京、上海相比,江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转变职能,进而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之间合作,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2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思路

建设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2.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组织网络

2.1.1 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组织网络。通过从以下四个组织层面进行着手,积极搭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①依托江苏创新驿站,充分发挥各市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搭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网络。②依托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吸纳江苏境内外优秀的投资顾问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实施战略联盟,进而提升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③依托江苏创新驿站,组织各市县相关机构和部门建立投资与项目的信息工作网络体系。④重点建设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进出口商会、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合作成立欧洲企业服务网中国华东中心(EEN-EC)的工作网络关系,进而提高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率。

2.1.2 建立国内外组织网络关系。在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与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互动、互利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项目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交易和科技成果产业化。①加强与北大、清华、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互动、互利的形式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②通过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组建网络关系。

2.2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深层次服务的四个数据库 ①科研成果数据库。通过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对我省的科研成果进行管理,借助完善的工作流程对科研成果进行甄别,进而使投资机构对科研成果项目有个更为全面的了解。②需求数据库。传统的技术需求数据库过于简单,并且主要借助行政手段收集其信息。由于这种信息没有进行筛选,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效果比较低。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在基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借助该数据库,企业技术需求的准确信息能够更好地为中介服务机构或技术方所认识和了解。③评估体系数据库。无论是专业化程度还是规模江苏的中介服务机构都存在偏低的现象,以及力量薄弱、效益低、服务功能单一,以及交易手段落后的不足和弊端。进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评估体系数据库,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使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特色和优势公开、透明化,从而使得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中介服务机构。④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数据库。为了便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效果,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数据库,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水平,研究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特征、成绩等问题,进而为政府管理技术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2.3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链

分别在前期、中期、后期,通过提高服务能力的方式,巩固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①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期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前期工作包含:一方面协助研究开发机构将技术成果转变为可交易的技术商品;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将模糊的技术需求变得更加的清晰、明确。②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的中期服务。在中期服务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的工作包括:成果推广、组织展览交易活动、科技项目招商、中介转化、技术经纪等。③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的后期服务。在后期进行服务时,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工作包括:合同登记、权益保证、落实优惠政策、税收返还等。

3 结论

为了更好的改变省技术市场的原有的工作局面,江苏省必须加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技术交易前期、中期、后期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链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张珍.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8(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