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贵州发展的一大盛事
正如书记所说,这次会议,是我省科技事业的一大盛事,也是贵州发展的一件大事。
会上,贵州省政府分别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贵州省首批23个院士工作站获正式授牌;张勇民获201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刘丛强、宋宝安获黔灵科技贡献奖,两人各获得100万元重奖。
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对贵州来说,是利用“科技外脑”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将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深入推进与贵州的全面合作,积极参与贵州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共同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服务经济、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批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为产学研有机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及产业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贵州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法籍华人科学家张勇民认为,建立院士工作站是贵州培养科技人才的新方式,“建立院士工作站后,我在回贵州工作、交流的同时,还可借助我在法国的影响力,吸引法国高层次人才包括一些院士,来贵州合作、交流、访问,共同推动贵州科技的发展。”
而以百万元重奖科技工作者,在贵州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心;同时,还可发挥导向作用,激发更多优秀科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员到贵州创新创业。黔灵科技贡献奖、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获奖后,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贵大,成立了“贵州大学卓越基金”。“基金的成立在贵州大学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增强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教授说。
会议还出台了“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并提出“十二五”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0.65%上升到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2010年的37%提高到47%,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39.83%上升到45%,专利授权量从2010年的3086件增加到13900件,全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1.54%上升到3%。
会议期间,举办了贵州省“十一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共签约项目2464项,交易金额275亿元。交易会上,与会嘉宾见证了20个重点项目的签约仪式,交易金额109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5亿元,项目实施将创造新的效益227亿元,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08万个。
重点推进工程六大计划
会议提出,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我省将重点推进科技工程,实施六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确保在科技创新方面每年都有新进展,五年实现大突破。
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到2015年,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
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到2015年,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新建2到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台站,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的总量明显增长,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提升。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到2015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90个,引进建设30个高端创新平台。
创新人才团队聚集工程。到2015年,重点建设30家院士工作站,建立30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成100个省级人才基地,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形成200个有实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在重点优势产业形成150项重大关键技术专利或专利群,培育形成一批驰名商标和贵州省著名商标。
科技创业基地培育工程。到2015年,建设大学科技园3-5家,累计孵化培育企业3000家。
黔灵杰出人才培养引进行动计划。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重点产业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家,突破23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到2015年,引进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00项
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到2015年,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民营科技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到2015年,新培育万户民营科技企业。
科技金融结合行动计划。到2015年,初步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投融资年服务能力从2010年的1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
支持科技大发展
“贵州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来支持科技发展。”这,是大会代表们的共识,更是全体贵州人的共识。
贵州经济社会欠发达,“十二五”期间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重点实施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面临这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不仅发展压力很大,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也很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科技北京”实施以来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与特点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技术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与实施前的2008年相比,2012年技术市场实现了“一个翻番”和“两个突破”,创造了“两个历史新高”。“一个翻番”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58.5亿元,较2008年翻了一番;“两个突破”即技术合同成交额和技术交易额(2048.6亿元)均突破2000亿元;“两个历史新高”即技术交易额增长率超过60%,吸纳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超过40%,二个增长率均创2008年以来历史新高。
总的来看,“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技术市场有以下特点:
一是技术交易增加值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稳步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走高,2011年为9.2%,较2009年提升了0.5个百分点。反映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技术交易对首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是技术集成创新成为技术交易新趋势。首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刺激了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巨大需求,更多的交易主体围绕产业链的发展,技术提供方式以单一技术向技术集成为表现方式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2012年,集成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05.6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7.2%,比2008年增加了923.9亿元,占比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三是北京吸纳技术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大。2009-2012年,北京吸纳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迅速增长,2012年达到974.3亿元,较行动计划实施之初翻了一番,其中吸纳北京技术占67.3%,吸纳外省市占32.7%。从行动计划实施前后的平均增速情况看,计划实施后的吸纳技术规模增速明显提高,四年平均增长26.4%,较计划实施前提高15.9个百分点,尤其是吸纳外省市的增速达39.6%,较计划实施前提高33.1个百分点。
四是重大合同占比持续攀升。2012年,北京输出重大技术合同2175项,成交额1908.9亿元,是2008年的3.0倍,四年平均增速为30.3%。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比重持续攀升,2012年达到77.6%。
五是北京正逐渐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2009至2012年每年平均出口539.4亿元,而行动计划实施之前(2006至2008年)年均出口仅为182.3亿元,增长近3倍。北京正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明显
中央科技资源在京落地转化规模不断扩大
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在京机构技术交易以及中央科技成果落地北京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1.中央在京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一半左右。中央在京机构技术交易活跃程度明显增强,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201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90.7亿元,占全市的48.4%,比2008年提高24.3个百分点。四年间年均增速达35.4%,比2006-2008年年均增速高出19.2个百分点。
2.中央在京机构技术成果在北京落地转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006-2008年间,中央在京机构科技成果落地北京的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基本没有变化,保持在50亿元左右。行动计划实施后,成交额明显上升,4年均值达126.9亿元,2012年达到226.3亿元。
重点产业技术交易活跃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和民生工程,振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汽车、文化创意、都市型现代农业、城市建设”等8个产业。
对比8个产业技术合同成交额2009-2012年四年平均数与2006-2008年3年平均数,发现电子信息、新能源和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成交额年均规模居前列,“行动计划”实施后年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0亿元以上。
从8个产业领域重大技术合同占比及落地北京情况看,重大合同比例较高的分别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城市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产业,重大合同成交额占比重均超过80%,主要原因是上述领域有一些集成技术交易项目。
长阳镇位于房山、丰台、大兴三区交汇处,是房山距市区最近的乡镇。2005年,长阳镇摘掉了滞洪区的帽子,释放了大量城市建设空间,迎来了城镇化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长阳镇委、镇政府借助专业公司的力量,创造性提出“投融资规划”理论和方法,制定一套城镇开发建设系统化解决方案,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并铸就了国内知名的“长阳模式”。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新区发展遭遇瓶颈,长阳镇也开始有了“成长的烦恼”,和国内大部分新开发城镇一样,“睡城”效应明显,后续发展乏力以及产业导入困难。
长阳镇委镇政府清楚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书记齐文东指出,“破题关键就在于产业项目的落地和高端人群的集聚。也就是说,让高端企业和高端人群在长阳落地生根,是我们现阶段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据此,“长阳新型城镇化之路:生根行动计划”应运而生。在本次论坛上,长阳镇政府了“生根行动计划纲要”, 我们从中可以清楚看到,该计划着力于“生根”,全面提升长阳内涵和吸引力,让高端企业和高端人群在长阳落地生根,让所有长阳人共享发展的美好成果。
“生根行动计划”其实质是依托本地企业和业主,借助其自身和外部资源,以长阳镇现有空间为载体,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政策改革机遇,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营造企业生长的投融资环境,促进企业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本土企业投资等核心动力发育,鼓励本土经济在长阳落地生根,形成良好产业基础和环境,同时整合和承接外部资源,形成“向外看,向内求”的创新发展思路。
“‘生根行动计划’强调人与产业的生根和内生发展动力的形成,是长阳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齐文东指出,生根计划重点在于把“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这个命题做到极致,充分发挥自然人和法人在城镇化中的作用,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回归到优化状态。
这将促成一个企业、居民、政府三赢的局面。
好的软硬件环境吸引高端人才的置业和高端产业的入驻,而高端产业的集聚则为高端人才在当地的事业发展提供舞台,两者相映得彰。
本地居民(买房者)在本地创业就业,这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这对提高企业效率和增强居民幸福感都是有显著效果的。
“生根行动计划”实际上是一条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宜居宜业,有居有业,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之路。
据了解,为了落实“生根行动计划”,针对内生发展涉及的关键要素,长阳镇将在新型城镇化计划中逐步实现以下转型:
3月22日,江苏省镇江市科协召开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国务院科学素质纲要汇报会议纪要、中国科协全委会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任务,并表彰奖励先进。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洪水出席会议并讲话。
镇江市科协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现场
张洪水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市科协2011工作。他指出,2011年,全市上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转型升级,奋力跨越前行,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热潮。各级科协组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发展大局积极作为,为推动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值得肯定:一是服务发展有贡献。举办“建言献策、创新克难”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库作用,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实施“百千万科技兴农富民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开展民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科技支撑。二是提高全民科技素养有作为。各级科协组织注重把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百项行动计划,开展了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节能减排科普行动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举办了镇江市首届科普文艺作品创作及优秀科普文艺节目汇演,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三是提升综合工作水平有成效。各级科协组织的工作水平有了大步提升,市科协被省科协评为综合工作先进单位,丹阳市、扬中市成功当选全国科普示范市,其他辖市区成功创建成省科普示范市、示范区,实现了“满堂红”。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科协紧扣大局、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各位委员和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乐于奉献、辛勤工作的结果。
对于2012年工作,张洪水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努力服务好科学决策。二要努力服务好产业提升。三要努力服务好“人的现代化”建设。四要努力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他号召全市各级科协组织一定要乘着镇江大跨越、大发展、大提升的好势头,攻坚克难,大步提升,为镇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镇江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赵振祥代表市科协常委会作了题为《创新工作手段 提升服务能力 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2011年镇江市科协工作,提出了2012年工作目标。2011年,镇江市科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协 “”精神,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积极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科协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2012年,镇江市科协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国科协“”精神,努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科协自身优势,力争在建言献策、创新克难方面有新作为;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方面有新突破;在品牌打造方面有新亮点;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有新举措;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有新成效。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作报告,会议还表彰奖励了镇江市2011年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办公室 编辑:唐釜金)
(江苏省科协)
2010年,市青科辅协会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实施《纲要》中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从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市科协的中心工作组织活动。
今年,我市青科辅协会的重点工作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举办第二十五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010年1月-3月,举办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赛是目前我市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个平台,竞赛活动由大赛主办单位对优秀作品和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展示系列活动有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览。组织好科技辅导员参加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工作,通过展评后将优秀项目申报到全省参加展评活动。
2、办好第十六届全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活动
2010年10月,举办第15届全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竞赛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包括中等师范学校、职校等)学生开展,并承担选拔我市优秀计算机选手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联赛(江西赛区)活动。计算机奥赛是测试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编程能力的竞赛,涉及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软件知识及应用基础知识,及规划程序框图、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的能力。
3、整合资源,全面实施《纲要》,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普工作
举办农村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坚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果业科技园、自然保护区等科技教育基地,让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的魅力。组织青少年科普专题讲座,让农村青少年了解卫生、艾滋病预防等基本知识。
4、开展“校会结对—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
做好全市“校会结对—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争取由市科协所属学会、企业科协与部分学校结成青少年科普工作对子,聘请所属学(协)会的专家担任该校校外科技辅导员,要求参加结对活动的学(协)会每年至少安排学校一次科普讲座、一次校外科技活动。
5、加强协会的其他工作
(1)做好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年审工作;
(2)开展好第七届科技辅导员论坛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3)组织优秀科技辅导员到兄弟省市考察学习;
(4)举办全市科技辅导员培训班。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日
从当初的承诺,到“十条举措”出台,再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的,从这一系列的大动作、强举措中,可以感受到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清新执政之风和务实为民之情,这也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变得更为可期。
大气污染防治“史上最严厉”
近一年时间,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上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2012年12月,中国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下称“大气防治十二五规划”),该规划要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严格环境准入,推进能源清洁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
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法律标准和区域联防等十个方面对大气治理作出要求。
“行动计划正是围绕PM2.5治理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务院部署的十条措施即是行动计划定的十个方面内容,是《行动计划》的大框架。
与国务院此前已对外公布的大气污染治理“国十条”相比,不难发现,《行动计划》包含的目标更加详细,相对应的措施也更加严格。国家环保部根据该《行动计划》,部署一系列行动来治理大气污染,包括严惩环境违法行为,联合多部门建立并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等。
《行动计划》对2017年前大气污染治理给出了详细治理蓝图,并对各省市降低PM2.5浓度提出具体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行动计划》还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到2017年,三大区域燃煤锅炉要基本实现天然气替代,非石化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3%,煤炭利用要逐步实现洁净化。
为完成以上目标,《行动计划》制定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将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纳入官员考核体系等十条具体措施。《行动计划》还明确提出了“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的行动目标。
防治大气污染,中央动了“真格”
《行动计划》不仅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指标,而且还推出十个方面具体措施,目标明确、内容翔实、措施有力,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防止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
在这份近10000字的行动计划中,既注重通过“减少”“淘汰”等措施治标,又注重通过“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等措施治本。而且,《行动计划》还明确规定“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违规建设的,要依法进行处罚”……中央阻遏大气污染形势的态度鲜明,《行动计划》也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行动计划》还特别强调要“分解目标任务”,由国务院制定考核办法并进行考核,“对于那些没有通过考核的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将会同组织部门和监察部门约谈省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人,予以督促。”《行动计划》提出组织部门参与考核要求,这更是一次重大突破,也充分显露出新一届中央政府“动真格”的气势。
全面部署机动车污染防治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与当下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无疑是《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
当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中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中国机动车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据统计,2012年,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2亿辆,排放氮氧化物640万吨,约占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0%。
同时,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威胁群众健康。据测算,未来5年中国还将新增机动车1亿辆以上,新增车用汽柴油消耗量1亿至1.5亿吨,由此带来的大气环境压力巨大。
针对机动车污染严重问题,《行动计划》提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通过鼓励绿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采取划定禁行区域、资金补助等方式,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5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 500万辆黄标车。2017年底前,中国范围内的黄标车基本淘汰。
《行动计划》对中国机动车燃油品质的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在2013年底前全国供应国四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国供应国四车用柴油;2015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2017年底前全国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 这将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瓶颈问题。
中国首部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将出台
北京环境状况备受关注。针对2013年以来,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夏季,雾霾天气都会出现的状况,7月24日,由北京市政府起草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提请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北京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从19 9 8年开始分阶段地采取严厉的措施治污。从大气污染源的煤、车、工地、工业四个方面,先后采取了16个阶段、200多项措施来应对,包括老旧车提前淘汰、倡导公众少开一天车等。2001年实施的《北京市实施办法》,为该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尽管出台了办法,政府也在不断地进行整治,然而人们却并没有觉得空气质量有所提高。
【关键词】文山州 “互联网+”计划 三七产业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
2015年6月24日,继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我国又出台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将发展“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含义及其模式可以概述如下: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强调发挥互联网这种媒介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将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成果推广应用到经济发展中,通过虚拟经济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并最终转化为成产力。
(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和通信平台,实现互联网技术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跨界融合与升级优化,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因此,“互联网+”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革新,而是政府决策方式、产业经营模式、企业思考方式等诸多意识领域的创新与变革。例如,将“互联网+”融入工业发展领域,推动工业制造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互联网+”融入农业发展领域,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效率,拓宽农产品宣传方式等。
二、文山州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研究
云南省文山州是参与三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在“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规划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出台各项措施参与“互联网+”建设过程中。
2015年8月,文山州人民政府就与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贯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文山州发展的四大领域九大应用中,加快“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推动文山州的产业转型,拉动文山州经济发展。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加快“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推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深度融合
文山州地理位置优越,北回归线东西横穿境内,气候条件好,因此农业发达,特色资源丰富,三七、八宝米、辣椒、草果、八角、华红李、糖房蜜桔等农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推广“互联网+”发展的重点,应该加快互联网技术与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具体地说,政府应当加大帮扶力度,鼓励农产品发展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和网上交易,帮助境内的知名农产品打响知名度,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拓宽交易平台。同时要在广大农户中大力宣传“互联网+”相关知识,鼓励农户们多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并将之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分享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二)扶持“互联网+三七产业”发展
三七是文山州最具盛名的农产品,目前,文山州在三七种植方面已经达到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发展,特安呐、金不换、苗乡、七花等四家公司的三七种植GAP基地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的认证,很多企业也参与了云南省文山华信三七合作社,发展前景良好,但三七产业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度尚不高。
因此,应当依托“互联网+”战略发展机遇,推动三七产业升级,树立互联网平台商业思维,将三七产业链的生产、供货、销售、用户等环节紧密联合起来,整合三七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资源,打造三七多边交易链,推动传统的电子商务向O2O线上线下协同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转变。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体,也可以用来进行三七文化内涵、养生价值的传播,提高文山州三七产业的知名度。
(三)以信息化加速推进文山州工业化进程
目前,文山州已经加入了由云南省与中国电信合作的“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并成为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的重点业务拓展领域,“宽带文山”建设的信息化发展前景良好。根据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公布的数据,2015~2020年将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宽带文山”的4G业务、宽带光网和云计算服务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这为文山州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互联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工业生产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领域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此外,O2O商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掌上应用等“互联网+”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决策、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是“互联网+新兴服务”领域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优化有利于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借助数据库技术、数据共享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能够驱动地方政务的办公方式创新,打造“高速、智能、泛在”宽带光网络,通过云计算技术重构电子政府基础设施。
此外,对文山州内跨域互联网的带宽进行扩容,还能够加强通信枢纽交换机的通信能力,从而打造“互联网+96128”门户,推动“互联网+政务”落地实施。
(五)推动重点行业“互联网+”项目实施
文山三七智慧产业园是“互联网+”项目的成功典范,未来文山还应该聚焦行业内的重点领域需求,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整合多方资源,在“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智慧家庭”等领域,推动重点行业的“互联网+”项目落地实施,实现文山境内物业、安全、交通、环保、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慧化管理,促进文山州的“产城融合、智慧互联”建设发展。
三、结语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行动计划,以抢占政策发展先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文山州应当加速建设“互联网+”行动计划,平稳推动“宽带文山”建设,引领文山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年工作要点
2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__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
(七)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举办科技培训班,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乡镇科技分管领导和农技人员;②科技特派员和新型农民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技术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③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人员。
(八)开展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和享受县政府科技津贴人员评选工作。为总结、收集全县科技成果,表彰为全县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明年初,将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度的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和享受县政府科技津贴人员评选工作,适时组织召开全县科学技术大会。
一、科技政策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科技兴县的决定》、《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县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县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县重点产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文件。
二、科技投入
2011、2012年县本级科学技术投入分别为4543万元和6558万元,分别占当年县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1.2%和1.34%,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8项,经费300万元;专利资助资金50.25万元,资助专利项目81个。两年共有119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达3030万元。
三、科技创新
两年来,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园3家。全县申请专利677件,其中发明专利232件;专利授权数448件,其中发明专利79件。同时,科技进步示范县规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续建项目和科技特派员工作也在有序实施和推进。
四、科技平台
到2012年,全县独立科研技术开发机构有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内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达3个,分别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此外,全省首个千亿建筑科技产业园也在紧张有序的建设。
五、科技机构
在2010年机构改革中,县科学技术局仍保留为独立的科技管理机构,正科级建制,是县政府主管全县科学技术工作的组成部门,挂县知识产权局牌子。2012年县科技局有在职人员1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副科级调研员2人,办公室主任1人,科长3人,科员4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57%。另有市科技(金融)入园工作站、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县科技入园工作站等科技服务机构。
52岁的彝族汉子杨斌,从县区政府管理部门刚刚履职科协新的岗位工作,最接地气的工作经历,最真挚的民族情感,让他更了解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真实需求――
《科技创新与品牌》:作为少数民族身份的科协领导,您这位彝族的“原住民”怎么看待科协目前在凉山的工作重心?
杨斌:我们目前除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意见》和《中国科协深化改革方案》,结合实际,谋划好凉山州科协组织的深化改革工作,同时积极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为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示范带动作用做了好多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服务搭建平台,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人员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形成。
还有重点就是创建惠农载体,助力大凉山精准扶贫。把“科普照亮山村计划”“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银会合作”等作为州科协服务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以更有效的举措助推智力扶贫。
我们为了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还开展了“借羊还羊”扶贫项目,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结合贫困户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帮扶方案。
《科技创新与品牌》:在服务企业创新方面凉山州科协有哪些举措?
杨斌:一是扩大组织覆盖,注重在科技人员相对集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开展企业(园区)科协组建工作,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二是搭建科研平台,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柔性高端引智,促进人才培养,目前,全州建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州级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引进院士4人,专家9人,专家团队70余人,获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21项;三是推进优秀成果,以全国、全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菁英大赛为平台,遴选和推荐凉山本土优秀创业青年展示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市场、资本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凉山基础差底子薄,开展科技扶贫的同时,坚持创新服务工作齐头并进才是活水之源。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novation station construction. The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modes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re discus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关键词: 江苏创新驿站;区域科技;创新模式
Key words: Jiangsu innovation station;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77-02
0 引言
创新驿站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集成利用科技资源,形成跨区域、网络化的技术转移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组织。创新驿站最早起源于欧盟。它作为一种知识集散中心,创新驿站解决了技术提供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是技术转移的新模式。伴随着江苏科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探索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新模式——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1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背景
江苏科技服务业基于欧盟创新驿站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结合本国创新驿站建设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科技服务业机构,科技服务网络覆盖全省,服务手段、服务领域、服务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对全省的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好的贡献。
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1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优势 ①科技资源丰富。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资源丰富,高等院校100多所,科研机构众多,科研人才数量多、人员素质高。高校、人才、科研实力、经济实力的良好基础为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②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大项目。由省科技厅成果处组织牵头,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申报《江苏创新驿站区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课题已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成功立项。2012年8月,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成为中国创新驿站江苏省区域站点,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被批准成为基层站点。③完成了三批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2012年和2013年,江苏创新驿站共举办了三期江苏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全省地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40多家单位、200余名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技术经纪人培训。培训重点围绕解读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总体构架、服务流程及工作体系、技术经纪实务及相关政策法规、国家税收改革新动向、技术合同实务与案例分析等。
2.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劣势 ①起步晚,政策体系不完善;②区域发展不平衡;③对政府的依赖性大,社会化能力较弱。
3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思路与创新模式
3.1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思路 ①实施“服务业科技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江苏创新驿站以建立和完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重点加强基层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和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大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绩效评价,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全省科技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②完善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训、管理及签约制度。创新驿站不同于一般的中介行业,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为支撑。我们应该借鉴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激励江苏区域创新驿站运作的良好机制,同时协助科技部制定好中国创新驿站签约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建立起江苏创新驿站框架体系下的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③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和科技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依托江苏省技术市场现有的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产权与股权交易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常设机构与多元化的技术产权交易所,鼓励各级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产权交易所或其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各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包括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技术产权交易所,巩固和加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创新模式 ①推广“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模式。创业导师是指对有志于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援助,提高创业本领,规避创业风险,增强创业实效。孵化器主要为科技创业人员创办科技企业提供行政服务。着眼于全省孵化器内在企业创业成长需求,江苏将启动创业导师行动计划,推动创业导师标准化建设,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强化孵化器驱动资本的能力,推进孵化服务专业化,不断满足孵化企业对产品、技术、人才等需求对接,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促进企业的加速成长。②启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模式。孵化器服务于企业的初创阶段、加速器服务于企业的成长阶段、科技产业园服务于企业的成熟阶段,彼此接力,形成梯形结构,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稳步发展。江苏将积极推广“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服务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解决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让高新技术企业及其成果能够在这个体系的服务下,得到茁壮成长,带动和辐射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③考虑三级结构的创新驿站网络架构模式。江苏的高新区、科技园区众多,集聚了大量优质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是培育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摇篮、吸引高科技人才创业的首选场所、集聚创新资源的有效载体。为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我们认为江苏创新驿站可以考虑三级结构模式(如表1所示)。
4 对策与建议
4.1 需要政府大力组织协调、财政的大力资助与倾斜
安徽省、上海市、深圳市政府对创新驿站的建设尤为重视,政府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财政也大力支持与倾斜。江苏省也可考虑成立专门区域创新办公室。省财政可设立重大专项资金用于区域创新驿站建设,每年另设工作经费用于分批资助服务站点的业务建设,引导服务站点贴近企业、贴近市场,专注专业化服务。
4.2 需要出台相关规范性制度及措施 ①出台相关规范或制度,适实地调研和监督检查各服务机构;②出台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管理办法;③基层站点工作服务手册;④制定创新服务站点绩效考核与奖励措施,对技术经纪机构促成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合同交易额予以资助。
4.3 拓展国际化合作的视野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走出去”的战略规划,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
5 结束语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实施区域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效率创新驿站平台体系的建立对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科方,钟书华.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11,4(30):55-59.
一、“科技西进”基础扎实
相对主城区,西部五县(市)科技资源缺少、创新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五县(市)党委政府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环境不断完善,工作呈现许多亮点。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五县(市)全部通过考核,其中富阳、桐庐、临安获考核先进;富阳、桐庐、建德、临安通过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主要表现在:一是拥有一批科技型企业。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85家(全市159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32家(全市2528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全市11家)、省级11家(全市55家)、市级35家(全市172家);雏鹰企业100家(全市678家)。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62家(全市284家)、市级134家(全市490家),浙江万马集团(临安)、新安化工集团(建德)建立了省级企业研究院。二是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全市首批5家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中有富阳光通信、建德有机胺化工。五县(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立了21家面向企业的市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全市29家),每家中心配备1-2名市级科技指导员。分水制笔、临安涂料2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三是企业科研活动活跃。近3年,五县(市)企业共承担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6项,获得市本级资助2486万元。2011年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五县(市)企业共承担375项(其中建德98项、临安96项、富阳74项、淳安54项、桐庐53项),占全市立项数1463项的25.63%,市本级资助4257.02万元。四是创新载体建设有突破。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0家,引进科技人才600多人,已投入建设与研发资金2亿多元,在研项目60多项。杭州千岛湖游船艇研究院等4家被认定为杭州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青山湖科技城聚焦“研发+产业化”,成为杭州西部吸引人才、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的高地。五是知识产权工作有成效。2011年,五县(市)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7386件和5742件,占全市总量的18.06%和19.63%。知识产权(专利)试点示范企业不断增加,新安化工集团成为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有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1家,占全市22.5%;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77家,占全市24.6%。六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五县(市)创建了国家级新农村科技示范镇1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镇9个、示范村22个。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企业82家,市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87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22家、市级29家。临安太湖源镇、桐庐县和富阳市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科技西进”任务明确
根据市、县(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意见精神,结合杭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知识产权和科技服务业规划,通过对五县(市)开展调研,征求县(市)对科技西进工作的建议意见,组织编制“科技西进”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科技西进的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及人、财、物等科技资源要素西进的行动计划,以指导实施“科技西进”。
指导思想是:围绕发展十大产业,树立大杭州、大科技、大协作理念,以科技政策覆盖、创新要素下移、服务体系延伸、科技创业拓展、科技“两员”服务等为抓手,以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坚持政策优化、机制创新、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充分激活城区和五县(市)协同创新的能动性,推进县(市)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三城三区”。
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通过实施“科技西进”计划,初步建立市、县(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县(市)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引领支撑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科技型企业和若干个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为县(市)发展十大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三、“科技西进”近期重点
(一)健全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县(市)创新体系
1、建立工作会商机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市、县(市)科技工作会商活动,与县(市)分管领导工作通气,明确科技西进促进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签订两级协同推进科技西进协议,落实相关工作计划。市、县(市)两级科技局建立项目会商制度,争取各县(市)每年有1个以上需要市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项目进入会商,以帮助解决县(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2、建立资金联动机制。从分散支持向集中支持转变,从县(市)资金为市配套向市为县(市)配套转变。和市财政局加强沟通,统筹安排城乡区域发展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农业及社会发展科研、功能区行业研发中心等市科技专项,每年可安排资金大于3000万元。重点支持县(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十大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等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县(市)联动实施。扩大县(市)科技部门的项目选择权,重点支持县(市)已立项、事关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市级科技经费予以配套。
3、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会同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对县(市)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对五县(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指导,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科技政策兑现落实。继续优化考核指标,重点体现县(市)研发强度、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科技企业、特色产业等导向性指标,运用考核结果促进工作。指导县(市)创建创新型县(市),走创新驱动的
道路。
(二)集成两级科技资源,激发县(市)创新活力
1、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营造西部创新创业氖围。每年组织科技服务西进月活动,重点开展政策宣讲、科技下乡、资本对接、专家服务、科技小分队、产学研合作等。推进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投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向县(市)延伸科技信息、专利服务、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服务。加强杭州知识市场与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结合,依托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联盟等科技中介,完善科技成果对接交易评估和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组织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赴西部县(市)开展服务,争取在县(市)建设4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子平台。和市科协合作争取在桐庐、淳安建立院士工作站、五县(市)全
覆盖。
2、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雏鹰、青蓝计划西进。引导五县(市)企业和外地高校、院所专家开展科技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引导创投机构带项目带资本去县(市)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五县(市)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创办科技型企业。“十二五”期间,在五县(市)新增雏鹰和青蓝企业100家。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4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0家。在县(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建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时,主动吸收县(市)骨干企业加盟。
3、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作沿伸到西部县(市)。指导桐庐县开展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工作、富阳、临安完成省知识产权示范验收工作。鼓励五县(市)建立中国(杭州)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工作站。到“十二五”末,争取五县(市)的国家、省和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20家,有2个科技孵化器或工业功能区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工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五县(市)产业和企业的专利预警工作。
4、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抓好国家级创新类试点与基地的建设和拓展,引导五县(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科技型、创新型园区。加强富阳光通信、临安节能灯、临安电线电缆、富春江水电设备、横村针织、建德五金电器、淳安水饮料等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富阳光通信产业、建德精细化工等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指导员”、“科技小分队”制度,提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能力,加大对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的引导与支持。在五县(市)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类试点(基地)或拓展区。在五县(市)已建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引导县(市)创办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探索项目孵化地与企业承接地在一定时期内税收合理分成的机制,促进五县(市)园区承接主城区孵化器毕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