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钳工技术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选好工作室带头人。带头人是搞好工作室的重要保证,要求其热爱技术创新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承担创新工作室日常工作。可以从候选个人的职业资格、工作业绩、创新潜能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优先选择技能专家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师担任。第二步,选好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应有志于技术创新和传技带徒,选择技师以上的人员,或有培养潜力的高级工,人数不少于10人。第三步,做好工作室审核工作。公司组织专家组进行申报材料的审核,并对活动场地、设施设备进行考察,符合条件后批准设立,并以“所属单位+职业(工种)+技师创新工作室”方式命名。如,“海油工程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任务界定一是针对生产运营、设备维护中的问题,集体攻关,解决生产操作难题。二是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积极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窍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开展技能交流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等,推动队伍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四是推进“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经验得到分享,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五是组织开展技能人才专题性、小型化的创新成果研讨。
二、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方式基层单位应在资源等方面支持工作室开展工作
包括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提供技改技革和技能培训所需的设施、设备和材料。根据创新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给予资金支持。工作室应建立运行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创新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和任务(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工作室成员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工作室活动之间的关系,立足本职工作开展创新活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并鼓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根据人员分散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先进网络通讯手段,开展跨单位、跨工种的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创新研讨。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情况工作室成立初期,重视对工作室带头人的培养,加强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开发、工作研究与交流。一方面,充分认识“走出去,请进来”的必要性,组织技师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到青岛港参观了全国闻名的许振超大师工作室,与许大师进行了热诚的交流。邀请中国石化河南油田的技能大师到公司讲课,传授技能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加强所属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流。2013年,组织工作室带头人和骨干到所属单位“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现场参观,并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中海惠炼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经验介绍。同时选派技能专家赴德国学习交流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二元制”职业技能教育。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中国海油下属单位的生产特点、专业特性、地理位置、支持力度等,创建了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涵盖了主要生产单位及核心工种。13个工作室的带头人中,有3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有4人是所属单位技能专家。这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构成了新的技能人才创新网络,通过该网络成员的影响力,构成了一个促进技能传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3.在技术创新上获得多个奖项。
工作室立足于本职工作,针对本单位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解决生产工艺操作等难题,推进了“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传承技艺技能,分享经验,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了技能交流活动,对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绝技绝活、创新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推广。组织高技能人才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窍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效率、提高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中海油服测井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设计的“打捞加重棒快速固定装置”、“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的“泵的防静电腐蚀和机械密封冲洗装置技术改造”和“尿素成品装置散装供料单元和皮带输送系统改造”,均获所属单位技术革新奖。中国海油每两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还选派优秀员工代表参加国际大赛、行业大赛,屡获佳绩。青岛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和建造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使青年员工的技艺技能得到很快提升,派出的代表队参加国际焊工大赛连续三年获得佳绩:获得三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两个第三名的好成绩。2012年,中海化学派出的代表队在石化行业第五届大赛中,获得钳工组决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个金奖、两个银奖。
4.在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
与2014年相比,总公司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技能人才从2人增加到5人,全国技术能手增加到18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增加到59人,中国海油技术能手增加到71人,总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从9人增加到24人。技师、高级技师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3.21%增加到5.19%,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20.18%增加到39.22%,为公司优质、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技师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改进建议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企”战略,大力推进全市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工作,有力激发广大职工“学技术、比技能、创一流、争贡献”的热情,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技术技能素质,强力促进“四化两型”建设,娄底市总组织全市广大职工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技能竞赛活动。6月份,该市代表团在全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分获团体优秀组织奖,计算机程序设计团体第三名,铣工团体优胜奖,成效显著。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参赛意识。接到举办全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后,市总工会党组、常委会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组团参加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事宜,同时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门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经研究决定,一、成立湖南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娄底市代表团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建平任名誉组长,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安敏任组长,市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绍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肖卫龙副局长、市科技局郭志峰副局长、市经信委刘克明副主任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市总技协办,具体负责备战省赛的日常工作。二、要以备战省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为契机,增强竞赛意识,创新竞赛机制,搭建竞赛平台,在全市大张旗鼓举办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内容的职工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新伟大”的时代新风,大力激发广大职工岗位练兵、技能竞争、科技创新、发奋向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强力推进我市“四化两型”建设。三、根据以往参赛经验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确定涟钢集团公司、湖南长城机械公司为备战省赛的集训基地,从有关企业选拔抽调高素质的优秀技术能手集中训练,并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确保我市本次参加省赛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绩。
上下联动配合、认真做好备战参赛工作。为了确保该市参加省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的顺利进行,努力打造娄底品牌,他们深入基层进行认真考察审核,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最后确定涟钢集团公司组织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代表队,湖南长城机械公司组织车工、铣工代表队代表娄底市参加全省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3个工种决赛,参赛选手分别在上述两个集训基地集中训练、备战参赛。按照省大赛组委会的指令要求,该市优秀技术能手陈文彬作为全省钳工排名第一的参赛选手人选省代表队,将于今年7月参加全国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决赛,同时他们还积极联系涟钢作为湖南省备战参加全国职工技能大赛钳工代表队的集训基地,协助省赛组委会完成省钳工代表队备战国赛的集训任务。
备战省赛期间,该市参赛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率办公室负责人多次深入集训基地现场召开座谈会,与相关企业衔接协调集训参赛有关事宜,征求参赛单位和参赛选手的意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当得知车工、铣工参赛选手缺乏理论辅导资料情况后,他们立即与市职业技术学院、市高级技工学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衔接联系,请他们予以支持,并派员专程赶赴长沙购买有关书籍资料,大赛前夕,他们还组织全体参赛选手到省大赛场地考察了解、现身体验比赛现场、设备等相关情况。集训期间,参赛单位认真负责积极响应,非常珍惜本次难得的参赛学习机会,选送最好的技术能手集训参赛,涟钢集团公司接到《通知》后,专门组织进行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职业技能竞赛,选拔了一批技术骨干经过集中训练,通过考试考核,确定3名技能标兵参赛。湖南兵器长城机械公司克服生产任务紧、参赛经费欠缺的困难,从繁忙的生产一线抽调技术骨干力量组队集训参赛,并从紧缺的经费中挤出3万多元添置工具、设备和材料。全体参赛选手热情满怀、不辞辛劳、他们都是同时担负着工作和参赛的双重任务,为参加本次省赛克服了许多困难,从无怨言,并一致表示:刻苦训练、努力拼搏、展现风姿、赛出精神、赛出成绩,打造娄底品牌,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借助省赛东风,进一步推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今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科技兴市、人才强企”战略计划,市总工会把全面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重要内容加以考核,并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建立了技术培训、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建立了高技能人才“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学习技能、钻研业务、提升素质、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高技能突出、阶梯式推进、不同职业循环培训、多种形式竞相比赛”的工作局面。今年上半年该市先后举办了全市首届卫生监督技能比赛,“安康杯”安全生产知识问卷答题竟赛,煤矿班组长通用管理技能竞赛、旅游饭店行业服务技能竞赛、医疗护理技能竞赛等多种行业、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据不完全统计,1—6月全市各级共举办各种技能竞赛126 场次,参赛职工达12 万人次,他们还继续普遍开展了“名师带高徒”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力促进了全市职工队伍技术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文/葛焕明?图/李坚)
据2005年党委工作会议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于集团公司新一轮创业发展,加快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步伐,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某矿集团2005~2007年职工技能振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制定并实施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针对性培训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步伐;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努力营造技能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学习和
工作环境,为集团公司创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
二、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即从2005年到2007年底,实现中级工占生产工人队伍的60%、高级工占中级工队伍的1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高级工队伍的50%的培养目标,缓解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按2005年至2007年集团公司在册生产工人平均人数2.4万人计算,到2007年中级工人数将达到14000人、高级工人数达到2100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000人。每年须完成中级工5000人、高级工800人、技师及高级技师300人左右的培训、鉴定或考评任务。
三、具体措施
㈠采取自培、委培、自考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1.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培训基地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职工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矿(厂、处)重点开展中级工和部分工种高级工的培训;集团公司重点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同时承担职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及考评工作。
2.实施“职工技能等级达标培训工程”。普及中级工等级培训,凡现在岗的综采支架工、矿井维修电工、地面电工、值班电工、液压支架(支柱)修理工、矿井维修钳工、井下电钳工(综采维修电、钳工)、矿井通风工、瓦斯检查员、防爆电气设备检查员、主提升机司机、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救护队员、采掘班组长、电(气)焊工、车工、钳工、锅炉操作工、起重机械作业、企业内车辆驾驶作业、营业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通讯机务员、通讯设备检修工及其它特种作业人员,应在2007年底达到中级职业技能水平,取得国家《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实施“职工学历达标培养工程”。通过举办“双证”(文化学历证、等级工证)培训班、业余文化学习班等形式,集团公司45周岁以下,从事煤矿通用工种、特种作业人员以及班组长,到2007年底,一般应达到高中文化学历;晋升技师的高级工在晋升前必须达到高中(或中专)或以上学历。
4.推行“自学考试”模式。职工根据国家制定的工种岗位技术等级职业资格标准和规定的教材,通过自学、自主钻研或拜师学技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技能,集团公司将采取国家自学考试模式,于每年7月份的第一周和11月份最后一周,组织岗位技能应会和专业理论应知考试、考核。对成绩和鉴定合格者,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发给相应的国家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5.推广“以师带徒”等传统培养方法。倡导已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等方法,积极主动向周围职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各单位应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带徒工作列为评聘条件之一,并纳入薪酬分配考核内容。
6.借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优先培养紧缺人才。煤矿紧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可借助有关高等院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力量,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立足实战、实用、实效,缩短培养周期,加快紧缺专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7.通过技能竞赛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是提高和检验职工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职工技能竞赛要与职工技能等级鉴定工作相结合,对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能拔尖,在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职工,除了给予表彰奖励外,经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授予中级工或高级工职业资格,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
㈡完善考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就是职工技能逐级培训和递进考评机制,即C代表中级工,B代表高级工,A代表技师、高级技师。各单位要运用CBA递进培训模式,结合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和素质教育,制定职工技能人才培训、考评递进目标规划,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序列,使他们普遍每两年上一个台阶,优秀的一年上一个台阶。各单位要将每年评选出的“劳动模范”、“六好职工”以及热爱煤炭事业、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职工,优先纳入技能人才培训和递进考评目标规划。
2.改进技师资格考评制度。在不断完善技师考评机制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促进集团公司技师考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技师考评、鉴定工作,打破工龄、年限、资历等限制,使具备技师、高级技师素质和能力的职工及时晋升技术职业等级,取得国家《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对评聘在岗的技
师、高级技师,坚持“一年一考核”和优升劣汰制度,不搞技术等级终身制。
3.完善“技术能手”和“首席职工”评选机制。集团公司和矿(厂、处)每两年开展一届“十佳技术能”、“百名优秀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对被评为集团公司、矿(厂、处)级“十佳技术能手”的职工,报上级批准,分别授予技师和高级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对各单位产生的“首席职工”、“首席技术工人”、“专
业工种(岗位)带头人”和“内聘技师”,符合条件的,可通过相关程序,纳入高级工鉴定和技师、高级技师申报评聘范围,并优先授予较高一级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㈢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
1.鼓励各单位建立技能人才业绩与政治待遇、薪酬分配和职业生涯发展“三挂钩”的激励机制,既要营造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的社会环境,也要完善制度留人的约束机制,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签订培养服务协议。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2.落实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津贴待遇,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津贴分别不低于50元、100元、200元。还可通过技术创新奖励、岗位津贴、协议工资等多种形式,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贡献特别突出的,实行重奖。
3.保护技能岗位职工的学习积极性,经费投入要向技能人才培养倾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及时帮助技能人才解决在实习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足额提取使用职教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且用于工人安全和岗位技能培训费用的比例要占60%以上。各单位要按照职工操作技能特点,配备必要的现场生产设备、多媒体教室,添置投影机、摄像机等教学设备,提高教学实验、模拟操作设备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推广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模块化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工作
㈠加强领导
集团公司成立“2005年~2007年职工技能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某某同志任组长,某某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工会、人才培训中心、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劳动工资部、财务部、经营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人才培训中心,某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基层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㈡明确责任
组织人事部、劳动工资部负责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的制定;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工会负责职工技能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培训及文化学习的指导和检查;人才培训中心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和协调、处理年度培训计划的汇总拟订和组织实施,并负责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年度考评工作。
㈢强化考核
摘 要 按照持续学习、定向培训、内部培养的思路,锻炼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强、技能本领高、作风形象佳,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矿井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关键词 职工素质 煤炭企业 人才培养 建设
随着煤炭企业的深入发展,煤炭生产行业已经不断的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持续地开展职工素质工程,尽力培养一支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已经成为当前持续推动煤炭企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1]。为了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城郊煤矿两级公司“两调整、两提高”和“两创新、两带动”战略举措,持续畅通管理、技术、技能“W”型职业发展三个通道,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增加技能人才储备,制订城郊煤矿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两级公司人力资源战略部署和矿“W”型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及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动员和依靠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技能、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为矿井卓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人才培养工作目标
按照持续学习、定向培训、内部培养的思路,锻炼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强、技能本领高、作风形象佳,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矿井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2014年,全年城郊煤矿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819人,其中,初级工3158人、中级工185人、高级工135人、技师和高级技师42人。同时,各级技术比武冠军22人,首席员工10人,优秀技术能手导师带徒对子8对。
三、人才培养策略
(一)强化人才素质培训
职工素质培训室学习型企业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企业要想建设素质工程则需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职工素质培养方面,不断地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及针对性[2]。
1.强化指导工作。根据矿井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技术能手导师带徒活动”,充分发挥技术能手的技术培养作用,强化技能“传、帮、带”工程,营造学知识、练技能、强本领的浓厚氛围,在职工中定向挖掘并培养技能人才。与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引导企业员工围绕促进改革创新、加强实践锻炼、解决实际问题、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各项学习实践,以不断地提升企业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能力。
2.拓展素质培养渠道。结合城郊煤矿技术创新及生产发展的要求,把企业职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煤炭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统筹工作规划中来,充分发挥各级领导部门的主导作用,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才机会。我矿以创建“职工书屋”、“电子书屋”为载体,积极完善迎检配置,增购技术专业书籍和报刊,为职工提供了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技术工人学习充电需要,引导广大职工“好读书、读好书”大力推进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提高技术人才队伍整体业务素养。
(二)稳步发展,逐步提升企业工作质量
1.扩展、提高技能大赛竞技水平及范围。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创新以“冠军成长俱乐部”的实施,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强化“实训、集训、特训”,建立技能人才成长摇篮,拓展人才成长通道,为矿井培养一批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为矿井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根据安全生产和职工技术水平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举办综采维修电工、综掘机司机、钳工、矿井通风工、矿井测量工等20个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大力营造“逢冠必争”的浓厚氛围,建立职工技能人才数据库。
2.加强技能人才的鉴定工作。根据矿井人才战略,积极配合上级单位开展职工技能等级鉴定工总,对凡通过技能等级鉴定的职工均给予相应等级的津贴和待遇,使职工技能提升有自己不同时期的目标,为职工学技术、钻业务、施展才能搭建平台,营造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良好氛围,激发起职工争当技术能手的积极性[3]。
(三)夯实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
1.健全完善制度。完善实施可行的年度职工培训计划,将职工技能的培养列为“全员登高”的重中之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与中国矿大等专业院校联合办学、坚持岗前培训、特殊工种人员定期脱产培训、基层单位组织职工读书自学系列活动,鼓励和引导职工通过读书自学和培训,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升职工的岗位业务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树立“终身学习”和“工作中学习”的理念,不断促进矿井与职工的全面发展[4]。
2.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开展员工竞优活动,搭建职工成长平台,铺就职工成长通道。根据矿专门下发的员工竞优工程实施办法,严格落实优秀员工、明星员工和首席员工评选、宣传和选树,切实做好定期考核,激励到位,为职工搭建起学习交流、培养人才、上下沟通、实践创新的“星光大道”。
四、结语
深入地实施煤矿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和基础。在煤炭企业职工技能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地创新宣传手段、组织办法、竞赛新思路、创新成果、提供新型鉴定平台,以期通过创新发展、扎实有效的工作,给煤矿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大量的技能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_年度劳动竞赛工作总结
二四年我厂劳动竞赛工作,坚持对无泄漏考核、班组达标创一流动态考核和小指标竞赛考核工作长抓不懈,考核到位。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工作,提高经济技术指标,巩固发展创一流成果。截止至年月止,我厂的完成发电量.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多完成.%。供电量.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多完成.%,供电煤耗.克/千瓦时,比去年同期降低.克/千瓦时;厂用电率.克/千瓦时,比去年同期降低.%。截止至月日,全厂累计发电量已达.mwh,超过去年全年发电量.mwh,创历史新高。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抓好各项月度竞赛考核。
职工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如果不去调动和组织,这只是潜在、分散的力量。为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安全经济效益。厂部把竞争机制引入安全生产领域,每月积极开展小指标竞赛、无泄漏考核和达标创一流动态考核。实施奖惩评比,奖惩工作制度化。每季召开劳动竞赛办公会议,总结布置工作,研究讨论和解决劳动竞赛过程的各种问题。每月实施达标创一流动态考核,全年经考核不能达标的单位共有个,我们按规定进行了考核。截至今年月份止,今年运行部总节油量为.吨,价值元,节油效益显著。
二、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我们围绕企业工作目标,开展了贯穿全年的“安全在岗位”竞赛活动,共表彰了安全在岗位先进班组个。为做我厂“迎峰度夏”确保安全发电,从月份至九月份开展了“迎峰度夏”竞赛活动,并对运行部a班等个个“迎峰度夏”安全先进班组进行奖励。我厂受到了省经贸委的表彰。月安信检修公司开展了员工技能大赛大赛,共设立电机、变电、转动、管阀、焊工、基础钳工等六个比赛项目,有多名员工参加比赛,进一步促进员工学习各种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员工的技术素质。厂工会与团委联合组织了第二届“职工技术论文”征集活动。积极开展职工技协活动,推动我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开辟了职工安全论坛,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我厂nosa五星安健环管理系统推广工作启动以来,竞赛办要积极与nosa工作小组协调,提出激励措施方案,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把推贯工作做得更好。
厂团委创造性地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运行b值期集控、运行部运行c值期集控、维修部热工计算机班、运行部e值班号机组、生产经营部信息分部、泰阳公司白玉兰酒店客房部等六个集体为年度厂级青年文明号;运行e值团支部获得了某省省青年文明号,运行部b值一期集控获得某省省粤电集团青年文明号,徐仿优、王建国被评为粤电集团青年岗位能手,运行部团总支、安信检修公司团总支获得粤电集团公司五四红旗团总支部,叶文雄、郑颖、邓玉、郑菁、刘文花被评为粤电集团公司优秀团干、团员。
竞赛办积极配合安监分部组织了部分安全生产骨干二批共人赴香港青山电厂学习考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方案,在全厂中扎实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
我们继续开展“优秀职工”、“优秀职工标兵”、“模范文明家庭”的竞赛活动,表彰优秀职工名;先进标兵名,模范文明家庭户。
全厂共有个集体、人获得了上级的表彰。年度我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共项,其中:一等奖个,二等奖:个,三等奖:个,四等奖:个,五等奖:个。共有项、人获得了某省电力科学技术奖。
二五年,我厂的劳动竞赛要按照集团公司先进发电企业考核管理办法来开展,着眼于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在全厂开展专业技术竞赛、比武等活动,具体筹划请竞赛办、培训、生技等部门共同考虑,成绩以厂的名义进行并发证。为职工们施展才能和创造性劳动提供一个平台。在巩固国家一流火力发电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厂的技术经济指标及综合管理素质,把我厂建设成为集团公司先进发电企业的典范。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课程体系;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82-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是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4).
摘 要:从我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特别是在电子类专业从事电类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肤浅的经验,认为在《电力拖动控线路》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能够掌握其要领和精髓,真正达到电子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要求,必须进行“一体化”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具体的电气线路安装和故障排除能力。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教学;教学模式
一、进行“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然成因。众所周知,随着社会和企业对复合型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单纯的掌握一门技能已不能适合社会及企业的发展需求,为此职业院校大都设立了复合型、跨学科专业,如电子专业便于电子类与电器类交叉科学,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就有可能存在以电子为主还是以电气为主的问题。电气系承办的电子专业因其课程设置偏重于“电”,可利用现成的设备和工作机台及师资力量经行于电子类行业承办的电子专业在学习到电类课程,特别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一文时,由于受到实习车间的设备及双师型(一体化)老师缺乏影响,大都无法对这一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而只能偏重于理论课的讲授,不能进行同步和系统的实践技能操作
(二)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个电气元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导致无法掌握各电器元件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够做到前后知识点有效衔接和理会贯通。二是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电气线路安装及故障排除的动手能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按照预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以电子为主以电为辅的电子专业毕业生,必须取得钳工高级及电工中级工技能等级证书,而要取得电工中级工技能等级,电动机的相关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是取得该等级技能操作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说,不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学生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这门课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学生的电气线路安装及故障排除能力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讲授中,学习到有关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的动作原理时,学生对线路的动作原理只能凭空想象理解,这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若采用“一体化”教学,通过现场操作、现场讲解的过程,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讲授接触器自锁的正转控制线路的动作原理为例,我们有实际线路的示教板通电操作、对照讲解这一线路的动作原理,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线路动作原理。再学习到下一章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时,通过前面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的对比学习,找出其异同点,就能很好的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衔接,能够让学生较快能领会贯通,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后,学生通过边学边练,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运用,从而可以检阅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明白各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各电器元件的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学习才能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教学过程实践性强,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在“一体化”教学中,学习到有关低压电器时,采用讲、练结合的办法,学生每人手中都有电器实物,边听边看实物,既直接有形象,一目了然,又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不及从理论上讲清了低压电器的功能、结构、原理、选择方法,还教会了学生拆装、维修的操作技能。同样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原理分析和故障分析的学习中,由于理论教学仅是纸上谈兵,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学起来比较抽象难懂,而“一体化”教学,采用讲、练结合完成原理分析和故障分析,使学生在训练中既感到直观,又体会,明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开展“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是否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课程中开展“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才能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综合运用下,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增强。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才能培养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认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本人通过该课程多年的教学中认为,对与实践性较强、条件许可的理论课章节采用“一体化”教学是可行的、必须的,并尽可能的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因而要求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开展“一体化”教学作准备,配备好相关实习设备和师资力量。当然对“一体化”教学的精髓还有待深入探究。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探讨,以便更好的做好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
关键词:三线兵工企业 技能人才 建设
当今人才的竞争已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领域延伸到了工艺技能领域。随着我国兵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技能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如何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和激励,建设一支技能水平高、岗位配套、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1 企业概况和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
豫西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军品分公司(前身为河南红阳机械厂)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境内,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三线建设期间在豫西南建设的豫西弹药基地中的总装厂。
截止2013年11月,红阳公司共有技能人员1045人,占人员总量的70.3%。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技能人员总量的81.2%;40岁及以上的占技能人员总量的61%;中级工及以下职业资格的占技能人员总量的91.3%。
由此可以看出红阳公司技能人才队伍严重存在着总量不足、文化程度不高、技能等级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等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岗位流动机制不畅、人员培养方式单一、技能人才缺乏士气等。
2 三线兵工企业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2.1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三线兵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兵工企业正在由“需求牵引市场”向“技术引导和创造需求”转变。加快技术装备现代化,快速提升生产能力实现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三线兵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为提高三线兵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但如果不拥有操作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技能人才,这些技术装备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在加大技术装备现代化力度的同时,三线兵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掌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2.2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三线兵工企业适应人才配置市场化的需要。随着企业间人才竞争的加剧,三线兵工企业有相当数量的车工、铣工、电工、钳工、焊工等主要工种的技能人才流失,已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当前三线兵工企业必须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减少技能人才的流失数量,同时增强对社会上优秀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加盟。只有这样,三线兵工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才能充满活力,才能适应新式发展的需要。
3 加强三线兵工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顺利解决以上问题,实现跨越发展,三线兵工企业必须根据问题症结所在,完成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
3.1 细化技能岗位管理,合理配置技能人才资源。①细化技能岗位分类管理。根据生产工艺分工对技能的要求,将技能岗位分为专业型技能、复合型技能、简单型技能三类,将此作为针对性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基础。②细化技能岗位资格管理。明确每个技能岗位的岗位资格,包括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要求、特行资质、工作年限、身体状况等,在实现精细化、标准化岗位管理的基础上,以岗位资格要求促进技能人才形成自身改善提高的内生动力,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2 建立职业化、市场化的激励评价体系。要加快建立以岗位薪酬制度为主要形式,待遇标准与业绩贡献相统一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①畅通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空间,促进骨干技能人才职业化发展。一是建立“职业技能专家”制度。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序列。以岗位序列为基础,通过相匹配的地位、待遇、事业平台等激励,提高其专注于技术创新和技能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明确岗位责任并落实事业平台。将完成企业赋予的科研试制与生产任务、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工艺与技能难题、领导本工艺与技能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履行传帮带义务、培养后备人才等作为其岗位职责,并采用任期制,根据考核结果动态管理。②完善技能评价机制,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一是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包括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考评。职业资格认证是衡量职工技术水平的基本尺度。二是建立技能人才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认证制度。组织专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技能人才参加单位的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在工作实践中考查和选拔人才。公司建立分级分类认证体系,对技能人才的革新成果或先进操作技术进行认证,制定相应等级标准,每年开展认证,一方面使其成为技能人才的特长标志,另一方面实现高技能的推广传承。③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有效调动技能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一是使技能人才薪酬收入与市场价位接轨。将平均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水平作为基本要求,其中,简单型技能和低等级技能人才收入实现与市场价位接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高等级专业型技能人才收入要略高于市场价位。
二是使技能人才薪酬收入实现内部平衡。要使技能人才薪酬收入与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效益和经营者收入相协调,合理把握比例关系;使骨干技能人才的薪酬收入与相应等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相协调,促进管理、技术和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三是完善合理体现技能含量的劳动定额标准。将其作为精细化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充分体现复合型技能岗位和高级专业型技能岗位的特点和工作量。
④鼓励自我提升和岗位成才。在聘任重要岗位上的技师、高级技师时,可根据单位的推荐意见和专业评审机构的评价,对自学能力强、在技能竞赛和职业鉴定等活动中表现突出,具备高超技艺或绝活的技能人员进行直接聘任,提升工资待遇并赋予更多职责。同时鼓励引导有自学意愿的职工参加与本岗位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凡取得与从事工种相关的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按学历等级发放一定的津贴。
3.3 完善技能人才多样化培养机制。①建立网上培训课堂。在公司网站上设立培训模块,抽调优秀的培训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员工只要登录网站就能自主学习。②充分发挥教学机构在培养技能人才上的主导作用。一是依托企业技工学校,根据企业科研、生产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特别要根据企业未来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选办专业,改革教学方法,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能力培养,使技工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和平台;二是为适应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通过与地方职业院校“双主体”的培养方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优势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新模式,培养既掌握高超技艺和技能,又熟悉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高技能人才。③协议化的“名师带徒”制度。选拔有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导师,培养有潜力、肯钻研的年轻技能人才,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④打造复合型的生产操作多面手。人员与生产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三线军工企业别突出。企业应建立打造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机制,让生产不饱满的技能人员具备多项技能,在歇工期支援生产饱满的生产线,从而打破生产障碍,有效缓解生产和人员间的矛盾。
3.4 构建系统化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①建立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围绕终身学习理念,构建职前、职后连贯相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做到培训工作有原则、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②建立内部岗位“能上能下”动态机制。在明确岗位任职资格的基础上,对技能人才按照“核心板块低就业、高工资,辅助板块高就业、低工资”的原则进行配置,推动高技能人才向主业集中,向保住核心能力的方向配置。③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具备较高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④建立分层分级培训的指导思想。工艺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对传统技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而对知识型、复合型技能的要求大幅度提升,直接要求在技能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上要实现分层分级的差异化,体现针对性。⑤建立和应用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提高培训的时效性。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和标准体系,评估员工培训的机会成本,结合培训的实际效益,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或方向。
3.5 加大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树立一批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和楷模,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夏春良.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5).
关键词: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举措
近年来,各地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也实践辅导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参赛。近些年参加电焊工、钳工比赛的学生成绩显著,获得了可喜的战绩。近两年参加数控技术、机电专业比赛的学生虽说也取得一定成绩,但获奖人数少、成绩相对下滑,尤其是从现代制造业数控技术专业的比赛项目来看,暴露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问题,已成为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技能专业师资整体业务水平偏低
笔者所在的院校是一所县市级技工院校,近几年由于数控技术发展较快,学院接收了两名专业院校的数控专业毕业生任教,开设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由于多是年轻教师,又多是教普通车工转行过来的,日常教数控专业的老师业务水平偏低,且教师队伍培训、培养滞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从参赛的学生来看,选手对数控设备性能、刀具材料以及数控加工工艺参数掌握不全面,操作中出现对刀错误,发生撞刀事故。其原因主要是日常教学的数控专业老师水平有限,也与学生实际操作少、心理紧张等有关。
2.新工艺信息闭塞
笔者学校是走在同行业院校前列的一所院校,在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层层夺魁,部分教师满足现状,靠一套成熟的经验吃老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殊不知社会发展之快、同类院校竞争的激烈。由于对外界形势估计不足,造成信息不灵,新知识、新工艺信息闭塞,影响了院校发展。3.硬件投入不足,设备设施差虽说所在技工院校近两年对先进的数控设备加大了投入,基本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增添了几台数控车床,但与兄弟院校相比硬件投入仍有差距,日常学生动手机会偏少,对刀具、材料和切削用量难以掌握,参赛选手多是一项训练,仅熟悉一种设备,对其他型号和操作系统的设备根本不了解。受经济、资金限制,院校的办学实力不仅受到影响,数控专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4.受师资力量的制约,团队精神难形成
近几年来,数控技术发展迅速,新工艺日新月异。重点院校几位老师围着一位参赛选手培养,有理论的、有指导实践操作的还有专门提供信息的,而县级技工院校一位老师围着几位选手转,学生操作水平难提升。重点院校选手设备先进齐全,可以学习掌握多种数控技术,而县级技工院校只有学习一个型号的数控专业技术,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参赛时难以形成团队优势,靠单打来竞争竞赛名次,缺乏综合能力。
5.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处理事故能力差
在潍坊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中,技工院校的选手刀具、量具摆放紊乱,乱扔现象较为普遍。加工时有的伸头去看,不按照操作进行,粗加工、精加工混用一把刀具,虽完成加工要求,但加工尺寸超差。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暴露出日常操作不严谨,缺乏安全意识和产品加工质量意识。
二、建议措施
在全社会重视制造业技术的今天,加强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1.质量强校、特色立校,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基
根据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际要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快发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大项目、主要产业为服务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办学宗旨,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档次,突出办学特色,形成院校品牌,才是加快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业务水平,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师资队伍是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抓,更需要长期培养。一是要从教学人员的地位、待遇、技能水平等方面做文章,创建长期的培训体系及师资办法;二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精干高效、理论实践“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有计划地安排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特别是数控专业的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必须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目前,技工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既要想方设法解决招生难,又要加强内涵建设,苦练内功,提高院校办学层次及管理水平。
3.提供政策支持,加大院校投入力度,推动技工教育快速发展,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
技工院校要长期有序发展,光靠自身能力,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更新换代的条件下规划新计划,调整老专业设置,在短期内解决不了机械加工类专业设备、场地投入问题,需从政策的层面制定发展规划,合理进行院校及专业布局,长期对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改造更新。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给技工院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在资金上、待遇上、政策上向技工院校倾斜。
4.打造人才高地,广揽高技能人才,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措施
“父亲就像一座山”
福建长乐,10年前仅有1000余台经编机,经编年产量不过1万吨,年产值不到20亿元;而10后的今天,现拥有先进的经编设备1万多台,经编(花边)年产能近50万吨,年产值超220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基地。他的传奇归功于产业集群的密集和产业链的完善,更得益于诸多像鑫港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航港针织品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殊不知,这两个龙头企业都是郑春华和父亲郑依福等创建的。多年来,他们立足行业,远观未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经编路。
“父亲是1985年开始从事做经编这个行业的,在长乐算是最早的一波。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他们7个人,每人出了一万两千块钱就起家了。由于实力有限,买的设备大都是二手的。虽然当时生意不错,但几乎是一边维修、一边开工。”郑春华说起父亲创业史,眉头皱缩,似乎有很多说出不出的苦。作为家里的长子,郑春华从小就很懂事,深知父亲的艰辛。他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一放学来就来父亲的工厂帮工,渐渐地他喜欢上了经编,喜欢上了纺织。
1996年,大学毕业后的郑春华来到父亲的小厂里,做起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从钳工到销售,从车间到管理,郑春华在父亲的带领下摸爬滚打,迅速成长。2000年,郑依福创办了长乐航港针织品有限公司。“当时一台新设备差不多400多万,而我们只有1000万。也就想说,买了两台设备之后就没有多少钱了。于是我们决定购买只有几十万一台的二手经编机,可当10台设备买回来后,机械根本就不能用,父亲急得吃不下饭。”郑春华回忆道。“因为请不到专业技术人员,也雇不起德国专家,于是父亲亲自动手改造,有一次竟两天两夜没出过车间。听我妈妈说,父亲有时候晚上说梦话都是关于改造维修的事。”就这样,一连几个月,郑依福都猫在车间里。而八个月后,10套设备全部正常运转,半年时间就收回了当初的购机成本。
“事实上,这也是被逼出来的。如今父亲的技术越来越精湛,甚至听听声音,就知道哪里出了毛病。”郑春华说的自豪,却又一脸的无奈。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高端经编机都是德国卡尔迈耶的代名词。从德国进口机器不仅购买成本高,维修费用也高,从订货到交货还要等一两年时间。设备一旦遇到故障,国内的机修师傅根本插不上手。“我们就是不甘心,不能老被人牵着鼻子走。”
为了打破技术垄断和节约成本,已经有了成功改造进口设备经验的郑家父子决定自己研发制造经编机。经过两三年的经验积累和团队组建工作,鑫港纺机总公司于2004年底正式成立,董事长郑依福兼任首席技术专家,郑春华任总经理。2005年,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产品HGF 43-1-24多梳栉带压纱板(贾卡)经编机出产。从此,鑫港走向了自主研发的创新路。
“每当我遇到困难,心烦意乱的时候,只要我一想到父亲的坚韧和毅力,想起创业时的艰辛,什么愁云都会烟消云散。父亲就像一座山,给我无尽的力量和希望。”郑春华表示:“父亲也无形中给了我压力,我必须要超越他,只有把鑫港继续做专做强,才能对得起他的信任和心血。”而每每回忆起这些,郑春华的心里总是百感交集,因为他比谁都知道鑫港今天的来之不易,与昨日的种种艰辛。
“8年超过80年”
2005,鑫港自主研发的第一代产品HGF43-1-24多梳栉带压纱板(贾卡)经编机打破国际垄断,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该项领域的空白。从此,鑫港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止。以编织速度为例,第一代产品的编织最高速度为300转/分钟,如今第六代的速度已达到920转/分钟,成为国内外同行业中转速最快的机型。
“在日前‘中国经编万里行’来长乐之际,我们举办了两款经编机会,并请了行业最权威的专家鉴定。其中多梳栉高速带压纱板提花经编机XGHF43/1/26转速达到660转/分钟,比国内同类机型提高30%、比国际同类机型提高10%;多梳栉高速提花经编机XGHM43/1首次突破了920转/每分钟的运转极限,比国内外同类机型的运转速度提高15%。”郑春华高兴地说:“我们的第六代全自动多梳栉高速提花经编机,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不仅克服了普通经编机需要在高温下运作的缺点,更代表了当今节能降耗的最新趋势,在世界也属首创。”
鑫港能跻身国际一流经编设备生产企业行列,靠的正是这么多年来,坚持走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路。“没有创新,就是等待死亡;只有走自己的路,企业才有希望。”郑春华深知创新的重要。对此,鑫港不断在人才引进、设备购置、产能扩大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先后投入了6000多万元,配备了国际上一流的现代化生产加工装备,来保证产品的精度。如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超长龙门铣、数控立、卧组合铣等,可以使用产品的精度误差在1丝以内。在工艺设计上,鑫港还自主建立了设计模型,通过专业开发的仿真软件,对设计模型进行仿真模拟,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减少成本的浪费及时间的浪费。
与此同时,鑫港还大力运用ERP管理软件,远程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智能系统,为公司研发管理提供了快速、有效、方便的沟通渠道,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能够比别人少一半的时间推出新产品。另外,鑫港还拥有专门的研发、调试车间,专门负责新机型开发、试验,为公司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提供了充分的实验基地保障。通过不断激励人才创新,目前鑫港平均每年员工技术创新达50多项,平均每位员工每月奖励金达800元以上,这在长乐属第一家。创新,在鑫港蔚然成风。
“公司没有成立之前,长乐地区每年差不多要向德国买400到500百台机器,现在90%以上选择的是鑫港及国产机型。”郑春华骄傲地说:“国外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可以,而且做得还要比他们好。我们用8年的时间超过了德国卡尔迈耶的80年历史。”郑春华一口饮尽茶。怎么能不骄傲呢?以前德国的经编机最贵的一台卖到近千万,当时的速度只有每分钟500转,而现在每分钟达到800转,售价只有400多万。如今,德国经编机产能提高了60%,价格却下来60%。这一切,都是鑫港的“功劳”。
当初曾“走麦城”
周六的早上,记者在鑫港纺机行政经理陈平的带领下,参观了鑫港车间。还没有走到车间,老远处就听到轰隆隆的机器声,心想怎么周六也还上班呢?一打听才知道,他们现在正加班加点的赶工,因为他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3年下半年。如今在长乐,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以前,订德国设备要等一年才能到货,而现在,德国货有现货,订鑫港纺机的设备却要等上一年”。
在鑫港有这个这样的规定,那就是“坚定保持3个级别产品的领先,即第一个级别为市场投放的领先产品,第二个级别为研发中试验新产品,第三个为概念机型。”这也就是说,在鑫港新研发的设备,就要拿到航港针织这边来试运行,并设计、生产新花样。然而当记者问到国内市场占有率时,郑春华尴尬地笑了。“目前,我们的花边主要以出口为主,内销市场还没有做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航港针织在国外市场销售额增长60%以上,却在国内没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不仅国产设备不被国内企业认可,就连我们用自己设备生产出来的花边产品,甚至比德国进口设备做出来的质量还好,也要遭人刻意压价,说我们的产品不是进口设备生产的。同样一米布,进口的卖10元,我们的就得5元。”郑春华气愤地说:“后来,我拿着没有标签的两种布去找供应商,要他分分哪个是国产,哪个是进口的。结果,他最后选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可尽管如此,郑春华依然改变不了国产设备“低贱”的现状。与此同时,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也愈演愈烈。
“当我们研发出第一台设备的时候,请专家来鉴定,他们根本不愿意来。在他们看来,国有大型纺织企业都不能研发出贾卡经编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于是,满怀辛酸的郑春华决定先放弃国内市场,主攻国际市场。
“和外国人做生意很简单,没有设备的歧视,他们只看产品质量。由于我们的设备先进、研发速度快,每年都会开发出好几百种花样,所以我们的品牌很快就在国外市场打响了,并和很多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郑春华说道:“当初我们确实有点‘走麦城’的感觉。但现在,由于国内很多企业是给国外品牌做贴牌加工,而国外那些品牌又指定要我们的产品,所以现在很多国内企业开始主动和我们合作。国内市场拥有巨大的商机,我们必须把它重新拾回来。”
如今,鑫港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原有卖方市场的格局,也影响着经编机行业的重新洗牌。以花边经编机为例,目前国产花边经编机已占据了中国花边机市场的90%。2012年以来,80%以上新增产品都是鑫港纺机的产品。
兄弟齐心其力断金
2012年,鑫港纺机投资12亿元并定位于“10年不落后,20年不淘汰”的福建福清工业园印染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近400亩,是福清市政府自2009年以来批准建设的唯一一个印染后整理项目,一时在行业引起了很大轰动。要知道,2012年,鑫港纺机的营业收入才只有6亿元。即使加上航港收入的3亿元,12亿元对郑春华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目前长乐常规产品的印染价格是每吨7000~8000元,但即使是出2~3倍的价格也不一定能印出我们想要的高端产品。”而此时,鑫港另一个兄弟公司航港针织面对市场不断地表现出对产品要求的攀升,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郑春华决定孤注一掷。“福清工业园有集中的污水处理厂,但是没有针织印染厂,所以这是一个潜在的商机,趁机创建宏港印染。印染后整理对提升产品附加值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航港来说,再加上高速经编机的研发,可使产品直接摆脱产能与品质的受限。在征得政府、银行的大力支持后,资金不再是难题。”据悉,该印染项目共设计24条生产线,一期工程12条将于今年6月可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除公司自用外,还将对外开展业务。
“我现在主要负责公司的全面发展规划和总体部署,对鑫港、航港和宏港统筹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并建立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如今,郑春华父亲主管经编机的技术研发,媳妇和小弟主管航港针织,大弟主管宏港印染,各自分工协作,相得益彰。“这就是家族企业的优势,人多力量大,执行速度也快。尽管我们也有分歧、有偏差,但都会坐下来集体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目标。”按照郑春华的战略布局,鑫港将研发生产最先进的经编机设备;航港针织则研发、设计和生产最流行的花边面料;宏港则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行染整后处理,三者相互依存、互相提携,这样从设备、到织造、到染整,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就牢牢掌控在郑春华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