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平罗
中图分类号 F32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07-02
Thoughts on Fishery Development of Pingluo County
WANG Wan-yin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on Service Center of Pingluo County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Pingluo Ningxia 7534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fisheries development status of Pingluo County,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fisheries development of Pingluo County,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isheries development of Pingluo County.
Key words fishery;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luo Ningxia
平罗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北部,黄河青铜峡灌区下游,东临毛乌素沙漠与鄂托克前旗相连,西屏贺兰山,至中岭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为界,南临贺兰县,北与石嘴山市大武口、惠农区接壤,总面积2 086.13 km2。平罗县水域宽阔,自然湖泊星罗棋布,小型水体遍及全县各乡、镇。近年来,平罗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资源优势,加快渔业基地开发速度,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稳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全县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罗县已发展为全区的渔业大县之一。
1 平罗县渔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平罗县按照自治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要求,以构建“环保型、品牌型、和谐型”平罗为发展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突出特色”为原则,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实施宜渔荒地开发和湖泊、湿地改造工程,建设以水产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水上旅游为主的“适水”产业基地,促使全县水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功能日益明显。“适水”产业是平罗县确定的“五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是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1.1 开发利用面积逐步扩大
平罗县渔业资源丰富,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3年,全县开发建设适水产业基地6 000 hm2,水产养殖面积由2005年的666.67 hm2增长到6 907.27 hm2,其中池塘1 812.87 hm2,湖泊5 094.4 hm2。全县6 086.4 hm2成鱼共放养鱼种6 546 t,5 237万尾,其中乌克兰鳞鲤、福瑞鲤、六须鲶等新品种养殖面积3 453.3 hm2,占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的50%,共放养新品种鱼种3 850 t,3 211万尾;鱼种养殖面积820.87 hm2,共放养各类乌仔、夏花7 388万尾。
1.2 水产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2013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 906.7 hm2(其中池塘1 812.87 hm2,湖泊5 094.4 hm2),水产品产量达到2.6万t(其中鲤鱼13 238 t,鲢鳙鱼35 642 t,草鱼7 643 t,鲶鱼250 t,河蟹27 t,斑点叉尾30 t),渔业经济总产值28 253万元,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11 388元。
1.3 生态功能开始显现
发展渔业,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开发和利用了长期荒芜的湖泊湿地、低洼盐碱地、白僵地,沟通了平罗县境内大量的湖泊和水面,形成了重要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够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居住环境变得更好[1-2]。
1.4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根据县内各区域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渔业。一是城郊休闲渔业。该特色产业主要以翰泉海、明月湖为中心;二是高产高效渔业,主要在109和110沿线地区分布;三是特色休闲渔业,主要分布在河东地区,养殖的土著鱼类主要有黄河鲤、黄河鲶等。其特色休闲项目包括沙漠旅游、垂钓、餐饮等。各区域基本已形成产业化格局,经营也初具规模,推动了当地渔业生产、技术推广、渔需物资经营、水产运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5 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以往的生产中,平罗县主要的鱼种为鲤鱼、草鱼、鲢鱼、鳙鱼。虽然以往也进行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但成效不大。近几年,随着市场的发展,平罗县将乌克兰鳞鲤、河蟹、六须鲶、黄河鲶、彭泽鲫、异育银鲫“中科3号”鱼种引进,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推广乌克兰鳞鲤、河蟹、六须鲶、彭泽鲫、草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新技术3 453.3 hm2,占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0%,水产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1.6 “野娇娇”引领宁夏水产品加工业
大型龙头企业不但能够对渔业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当地农户通过渔业生产发家致富。宁夏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宁夏野娇娇食品有限公司已于2011年6月19日正式投入生产。该公司作为宁夏水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进和采用了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对水产品进行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该公司还申请了“清真食品”商标,成为中国第一家清真水产品加工基地。
1.7 渔业外向型生产格局已经形成
为了满足平罗县渔业产品销售的需求,该县形成了渔业外销组织。其中,以华源生态水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经销商与外地市场建立了良好的销售渠道,销售相对稳定,渔业产品基本达到了供、销平衡。平罗县在县内销售的水产品为总量的1/4左右,其他均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平罗县已成为宁夏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
平罗县渔业的大发展,使当地生态环境大改观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平罗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3-4]。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紧张
随着生态水产业面积不断扩大,用水紧张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了渔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2 基础设施不配套
部分场点沟、渠、路、电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产量和效益的发挥。
3 “适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特色,高标准建设“适水”产业基地
平罗县根据县域内渔业资源的现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各有侧重”的方针,将全县“适水”产业规划成城郊地区、109和110沿线地区、沿黄地区和河东地区4个发展区域,根据各发展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采用大水面精养、上农下渔、围垦粗养、休闲渔业等多种发展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适水”产业基地,促进全县“适水”产业的发展。
3.2 大力扶持,加快发展步伐
为进一步加快“适水”产业资源开发进程,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适水”产业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一是单位和个人建设“适水”产业基地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的,经县渔业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实行以奖代补(补助1 500元/hm2)。二是扶持水产苗种的孵化及培育。对年繁育2 000万尾以上鱼种场,繁育鲤、草、鲫、团头鲂和花白鲢每万尾补助15元,黄河鲶每万尾补助2 000元。三是国家将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等水产养殖机械购置纳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四是对从事“适水”产业开发的单位和个人,本着“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土地有偿使用30年不变,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发放土地使用证、水产养殖证,确保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五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优先对“适水”产业基地开发者给予信贷扶持,解决开发资金问题。
3.3 创新机制,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
按照《平罗县“适水”产业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 “适水”产业以每年新增1 333.3 hm2的速度发展,投资大,任务重,为了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平罗县创新机制,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调动多方力量投入开发,加快“适水”产业发展步伐。一是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适水”产业基地,如瀚泉海、明月湖、天河湾湿地公园等。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本地和外地有资金势力的开发商参与“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建设。如姚伏镇张家墩村、北营子村、黄渠桥镇侯家梁子村、灵沙乡先锋村先后引进内蒙、天津、北京、银川等地客商进行“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开发面积1 333.3 hm2,外地养殖户的引入,不但带来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而且带来新的经营理念,促进“适水”产业的发展。三是围绕“适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农民新型生活方式示范区、开发建设城市住宅和湿地公园,提升综合开发能力,如农牧场的塞上农民新居、明月新村小区等。四是结合村队企业化试点工作,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村队集体通过荒地租赁、拍卖、入股等形式,引导工业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适水”产业基地开发建设。五是依托成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积极探索和建立养殖水面流转制度,促进渔业规模化生产,支持集体、农民联合以股份合作形式,统一规划组织开发、经营,按股分红。
3.4 合理利用水资源,创新渔业生产方式,推动“适水”产业全面发展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之一,而平罗县又处于引黄灌区下游,水资源相对紧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该县规划建设占地1 733.3 hm2(其中水面1 266.7 hm2)的瀚泉海,拦蓄贺兰山洪水及三二支沟、第三排水沟沟水,丰水期蓄水、干旱季节补水,缓解了平罗县“适水”产业用水紧张的局面。目前已开发水面1 266.7 hm2,对满足瀚泉海周边“适水”产业基地用水的需求,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平罗县积极引导,支持从渔农民和各类渔业经营组织,调整优化渔业生产结构,创新渔业生产方式,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根据各自的特点发展水生植物种植、水禽养殖和休闲观光渔业,增加渔业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将加大对华维羽毛有限公司等水禽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水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龙头企业+渔农”的发展模式,和渔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分享渔业产业化经营成果[5-6]。
3.5 精心运作,努力打造水产品品牌
通过平罗县水产协会和生态水产业合作社,带动水产企业、经营大户走联合发展之路,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将平罗华源生态水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平罗县生态水产业合作社培育成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品牌合作组织,提高水产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水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是平罗县水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要抓住这一优势,做大做强平罗县水产品产业。通过申报绿色水产品品种、注册商标等方法,打造平罗著名水产品品牌,增加品牌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销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 参考文献
[1]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现代渔业建设―福建省渔业发展情况调研[J].中国水产,2011(4):2-5.
[2] 姚方丹.江西省鄱阳县渔业发展现状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2011(13):22-25.
[3] 檀英桃.平山县渔业发展情况分析[J].河北渔业,2012(8):47,55.
[4] 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第23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现代渔业建设[N].中国渔业报,2011-03-28(1).
近年来,随着滨州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滨州黄河部门紧紧抓住、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结合自身行业管理优势,将引黄供水作为一个优势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取得了可喜的局面。
1.1渠首非农供水两水分供、两水分计工作自2005年7月、9月在东营、滨州2市试点,2006年在山东沿黄地市全面推开。该项工作自开展以来,滨州黄河部门在满足滨州全市“三农”生产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与地方水利、灌溉及部分用水企业签订供水协议,将非农业用水以合同管理的形式同农业用水分开单独供水,以不同价格征缴渠首水费,有力调整了供水结构,运用价格杠杆增强了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渠首水费收益,弥补了运转经费不足,保障了引黄供水正常工作的开展。运行过程中,滨州黄河部门着力做好引水监督、合同管理等工作,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完成引水精确计量设备的安装工作。滨州黄河渠首引水总量保持平稳,非农业引水量及非农业引水所占比重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2006—2011年6年水费总收入达1.2亿元,连年位居山东黄河各地市局前列。
1.2商业供水2002年,邹平河务局与邹平县水利局联手,在邹平县韩店镇以职工集资的形式投资兴建了韩店水库,为附近工业企业供应工业原水。该水库股权结构为县河务局、水利局各占50%。目前水库将魏桥纺织、西王集团等邹平重要工业企业全部纳入了供水范围,年供水约1亿m3,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2005年滨州黄河部门在滨城区小营办事处建设龙潭水库,组建了全流域第一家黄河内部企业控股的供水公司———滨州黄河供水公司,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融资、运作,实现了从原水到商品水终端供应的一体化运营。目前,龙潭水库供水项目已成为滨州高新区最重要的工农业用水源头,年供水约300万m3,覆盖高新区绝大多数村镇、社区。
2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滨州经济
滨州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膨胀发展、服务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在经济发展结构上,全市经济发展主要依托魏桥创业、滨化集团、西王集团、京博集团等大型企业发展纺织、印染、钢铁、房地产、石油化工、风电新能源、不锈钢厨具、电解铝等产业,绝大部分产业为出口外向型和强周期性产业,易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2012年1~9月滨州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工业效益下滑趋势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财税收入增速趋缓,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3滨州经济与黄河供水产业发展的关联性
滨州黄河供水产业是同滨州全市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它是滨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上游基础产业,在纺织、印染、石油化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中参与工艺生产,滨州黄河非农业供水的80%用于工业生产。黄河水资源是滨州城乡居民及服务业中最重要的水源,全市360万人约95%的城乡居民饮用或使用黄河水。黄河商业供水项目作用巨大,韩店、龙潭水库是魏桥创业、西王集团等重要企业的用水来源,对邹平、高新区范围内的工业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4金融危机对黄河供水产业造成的潜在影响
金融危机对滨州的部分周期性行业产生了一定冲击,间接对黄河供水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1)两水分供方面,受经济不景气影响,餐饮、旅游、食品加工、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将出现缓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农业供水的平稳增长。2)商业供水方面,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等影响,对棉花、钢铁等大宗原料的需求锐减,导致纺织、钢铁、风电新能源等行业原材料积压、生产过剩,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考验。加之国家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对钢铁、水泥等行业存在产能抑制,造成纺织、印染、钢铁、电解铝、新能源等行业结构性不景气,而这些行业正是黄河供水产业最重要的用水大户,间接造成黄河供水产业的用水端需求不足,制约着商业供水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建议与对策
5.1强化两水分供,确保非农供水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加强合同管理,以规范性的供水协议约束用水户的引水行为,加强非农供水的法律保障。其次,强化供水监督,保持强频率、广覆盖的引水督察机制,确保两水分供在引水过程中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第三,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在用水户协议签订、引水保障、资金周转等方面主动、灵活做好服务,拉近双方距离,实现人性化供水。
5.2强化供水企业运营管理,巩固商业用水市场
重点加强邹平黄河供水公司、滨州黄河供水公司的企业运营管理,在生产工艺、财务管理、管道维修、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设高效、稳健的企业运行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现金流,确保韩店、龙潭两商业供水项目实现平稳发展。邹平、高新区是滨州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县区之一,金融危机中,建议逆势发展,积极巩固并稳步开拓商业供水市场,力争把更多企业纳入供水范围,确保商业供水市场份额不降低。
5.3加大供水用户覆盖面,服务城镇化建设
按照国家要求,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培养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科学发展。在供水产业方面,建议灵活克服当前非农供水对工业经济的过分依赖,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布局动向,逐步优化非农供水结构,在保持当前对工业供水的前提下,服务城镇化建设、服务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大对沿黄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供水力度,培育持续、稳定的非农业用水户,做到均衡发展,抵抗金融危机经济波动的影响。
5.4发展参股管理模式,积极扩大商业供水市场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水产资源和水环境这两个基础支撑条件入手,本着提高渔民收入、保障水产质量安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宗旨,结合目前信息化手段和已经有的软硬件设施,采用Oracle数据库,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设计开发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通过水产资源、水环境监测和信息3大部分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对全市水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支撑条件,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能力拓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最终实现纵观全局、科学指导、信息管理、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渔民致富的目标。
1.1系统框架设计
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基于SOA架构,采用业界领先的多层架构设计,架构见图1,实现了业务模块/组件的松藕合。系统总体框架图中,平台通用组件包括支撑层组件与应用层组件,包括地理信息管理、数据集成、数据采集与应用集成各部分,形成信息与服务的充分集成与共享。
1.1.1系统支撑层系统支撑层是建立各业务系统的支撑框架,提供了系统开发的框架,包括用户管理、流程调度、报表引擎、数据交换等系统构件是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了稳定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1.1.2应用层应用层是建立在数据层、支撑层之上的信息管理平台,针对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控所日常工作的需要,主要解决应用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层和支撑层提供的网络、数据和公用基础性软件服务,实现应用子系统间以及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动。
1.1.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统一管理,为信息流、业务流和知识流的一体化集成提供数据基础,为机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需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建设数据库群,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资源浪费。
1.2系统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北京市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由水产资源管理、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信息3大功能组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2.1水产资源管理水产资源管理包括3个模块:种质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
1.2.1.1种质资源管理种质资源管理实现对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4部分的管理,建成北京市水产种质资源库。其中,种质资源模块用于管理本区县、乡镇的种质资源信息,主体用户为市推广站,由市级推广站统一管理,区县、乡镇、原良种场负责信息填报。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3个模块实现繁育管理、亲本养殖管理、投入品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主体用户为原良种场。1)种质资源:包括原良种信息和品系信息,主要完成原良种和品系的名称、个体编号、原产国、原产地、分布、数量、水域环境、形态特征、食性、生活习性、保存信息、数量性状和繁殖性状等信息的记录。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根据时间、地区、品种等进行统计,实现种质资源信息动态显示与分析。统计结果可以显示为柱状图和折线图。统计结果可以excel表格的形式导出(见图3)。2)繁育:繁育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繁育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所在地区、母本名称、母本编号、母本形态特征、母本繁殖特性、父本名称、父本编号、父本形态特征、父本繁殖特性、受精率、繁殖率、后代生长性状、形态特征等的记录管理。该模块可对亲本名称、所在地区对繁育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更直观的展示,实现对原良种繁育信息的科学管理和分析。3)亲本信息:亲本信息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的亲本养殖过程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亲本名称、性别、个体编号、水域环境、食性、日采食量、繁殖特性、生长状况、繁育状态、后代生长性状和后代繁殖性状等信息记录管理与维护。4)投入品信息:投入品信息是对种质资源的原良种和品系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进行管理,包括对养殖场名称、原良种名称、水域环境、饲料种类、饲料名称、饲料生产厂家、用量、鱼药名称、鱼药厂家、用量和养殖设备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和维护,可生成月、季、年供给品记录和报表。
1.2.1.2养殖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产养殖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养殖资源,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各区县当前的养殖资源情况。养殖资源管理包括养殖场资源管理、服务机构管理、技术人员管理3个模块。1)养殖场资源:养殖场资源主要实现对规模场、生产基地、散养户、鱼塘等行业内相关场点的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可以分别以市、县、乡为单位统计,并生成统计报表;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实现对养殖场资源数据的空间展示。同时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如点击地图中一个养殖场可以查看该养殖场的养殖场基本情况信息(见图4)。2)服务机构:服务机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养殖服务机构的记录管理。包括水产站、防疫站、检疫站、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贸易服务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早夜市)及专业协会等各级服务机构的部门名称、机构领导、地理位置、联系方式和业务范围等详细信息。系统可通过电子地图对数据进行直观空间展示,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3)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信息实现对全市水产技术人员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等全方位的管理和调配。主要完成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资质认证、所属单位、职责、业务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维护管理。
1.2.1.3水域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水域资源分布,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查看当前水域资源情况。水域资源管理包括水域资源、水生生物2个模块。1)水域资源:水域资源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域名称、所在地区、水深、水体、水质、水流、底基物质和水面面积的记录管理。同时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直观展示。2)水生生物:水生生物是对全市水生生物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生生物名称、所在地区、所在水域、水质、数量、生长状况、利用开发现状等信息进行管理。
2.2.2水环境监测管理水环境监测实现对北京市水源环境监测信息的记录管理以及分析决策。通过对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统一的上报、汇总和分析,及时掌握全市水质变化情况,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可以对全市水产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实现水产无公害养殖提供数据基础。系统功能包括水环境信息上报、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1)水环境信息上报:各个区县、乡镇数据填报单位,根据指定的报表,填报当前水环境数据。填报数据采用在线实时填报的方式。2)水环境信息管理:水环境信息管理是对各单位上报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3)监测指标统计:监测指标统计是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统计、统计图表等功能。数据统计是对各级单位上报的数据,按照年度,水源地,监测指标等分别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生成相应的统计分析图表,包括柱状图和折线图等(见图5)。4)监测预警:对水环境信息的某些监测指标进行预警。当某一水域的环境监测指标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进行预警。
1.2.3信息信息是指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以及休闲垂钓信息的网络系统。信息首页导航栏为首页、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休闲垂钓。1)信息页面:信息页面包括养殖场资源信息公告、水域资源信息公告、水生生物信息公告、水环境信息公告、休闲垂钓等内容(见图6)。2)水资源信息:展示养殖场资源、水域资源信息。3)水环境信息:展示全市水环境信息。4)休闲垂钓:以网站作为宣传手段,将北京地区休闲垂钓的相关攻略展现出来,包括地点、最佳时间、交通、特色、美食、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垂钓爱好者和广大市民了解。
2系统实现
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选用JAVA为基础开发平台,辅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建成集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于一体的水产业务系统,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Oracle数据库是目前数据库业界应用最为广泛、安全性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数据库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Oracle技术在支持Java技术、SOA架构、面向对象等技术方面表现非常优秀和卓越,可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该系统实现采用的核心技术有:1)SOA架构模式:系统的设计采用基于SOA架构,以满足随需而变的数据采集和综合管理的建设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扩展性,保护业主投资。系统的建设基于标准规范,建立面向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农业信息数据规范,为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应用示范及集成共享建立了数据基础,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应用与开发紧密结合的建设模式。2)异构数据处理:集成运用了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以及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即时汇总和综合分析,保障了信息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可用性。3)多技术辅助决策: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集成空间分析处理、快速的信息采集以及准确的空间定位等功能对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及统计数据的有效管理与综合展示,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3结论与讨论
一、罗甸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罗甸县以两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蔬菜、火龙果、艾纳香园区,水产养殖园区)为带动,力争把罗甸县打造成贵州山地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县及面向黔渝和粤港澳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以县城为中心,向东(沫阳)西(逢亭)南(红水河)(罗沙)布局菜、果、药、渔四大产业。同时,通过积极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和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到2017年,全县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量8.27亿公斤以上;火龙果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10万吨以上;艾纳香标准化生产20万亩以上;生态网箱2万口以上;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以上,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个以上;全县1000吨以上保鲜库3个以上,100吨保鲜库50个以上。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蔬菜产业
罗甸县蔬菜经过30多年的发展,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部分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并跻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500个重点县之一。2013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31.25万亩,实现总产量6.2亿公斤。
2.火龙果产业
2001年罗甸县火龙果引种试验获得成功以来,罗甸县火龙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获得了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罗甸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投产面积达1.5万亩,产量5250吨。
3.水产养殖业
龙滩库区、双河口水库形成以后,罗甸县水域面积达12.5万亩,优良的水质及水体年积温高的优势为罗甸县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罗甸县的渔业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到2013年底,全县网箱养殖近1.9万口,全年水产品产量1.7万吨,带动库区425户1700多人脱贫致富。
三、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罗甸县近年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了《罗甸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办法》、《罗甸县中小企业创新奖励办法》、《罗甸县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暂行规定》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龙头企业8家。销售收入7.9亿元,上缴税金5751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211个,会员5691余人,带动农户22682人。
1.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加工设施的投入力度,罗甸县产地初加工设施数量不断增多。目前,罗甸县建成产地初加工设施20吨通风库1个,50吨通风库1个,简易冷藏库1个,组装冷藏37个,容量4300吨(其中10吨8个,20吨9个,50吨6个,100吨14个),热风烘房2吨/批2个。
2.农产品产后处理的主要方式和存在问题
一是产后以鲜活农产品投放市场。罗甸县的蔬菜、水果、生猪、水产品主要以鲜活农产品投放市场。但由于保鲜设施有限,产品大量上市后,受市场影响,价格下跌较快,市场风险较大。
二是保鲜、预冷外理后投放市场。这里的脐橙销售主要以套入保鲜袋进行保鲜投放市场,但保鲜袋保鲜的脐橙、柑桔储存时间较短;而远销的蔬菜(重庆、杭州等大城市)采取预冷处理、分级包装等措施后便于长距离运输和保证蔬菜质量。但由于县里只有一家大型冷库,满足不了蔬菜预冷处理的需要,保鲜设施的不足给罗甸县果蔬产品储存、销售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是干燥处理后储藏、销售。罗甸县的杜种、砂仁、花椒等中药材和部分辣椒、竹笋笋片采用干燥处理后储藏、销售的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大多产品通过晒干、晾干处理,处理方式落后,产品质量差。
四是加工后投放市场。油桐、茶叶等产品通过加工后投放市场,但从整体情况来看,罗甸县的农产品加工大多是初级加工,与产科研相结合的企业少,新开发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罗甸县的农业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率
长期以来,罗甸县较重视农产品基地的扩大和农产品数量的增多,而对农产品产后的保鲜贮藏和深加工重视不够,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率较大。脐橙、火龙果等水果产后由于没有通过保鲜贮藏,损失率在30%左右;蔬菜由于没有保鲜和预冷处理,亦损失率在30%左右;鲜活鱼远距离运往重庆等城市,损失率在15%左右。
罗甸县农产品产后损失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订单少,调节不了农产品市场价格,导致农产品刚上市时价格较高,产品大量上市后,造成产品积压而损坏,价格走低;二是保鲜贮藏库少,县城只有一家1000吨大型保鲜库,各乡镇虽有小型保鲜库,但大多属于农村合作社管理使用,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保鲜贮藏的需要。蔬菜等易损农产品,没有预冷处理,远距离运输,容易造成蔬菜脱水、腐烂,品质下降,价格下降。三是交通不便,农产品流通慢,运往贵阳市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要在5个小时左右,到重庆约10小时,到长沙20~24小时,且运量少,成本高。
4.扶持政策及其成效
近年来,罗甸县为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加强冷库的建设,搞好农产品的保鲜贮藏。2009年,罗甸县加大对罗甸县斛龙绿产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利用农发资金300多万元,协调农村信用社贷款600万元,在县城建成了1000吨冷库。冷库建成后,充分发挥冷库的储藏保鲜作用,有效解决了制约农产品特别是蔬菜长途运输的“瓶颈”,农产品销售从原来的贵阳、重庆等市场向北京、河南等市场拓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例如,板栗经过保鲜贮藏后,有效解决了产后不容易贮藏的问题,延长了板栗上市时间,提高了市场价格。为解决农产品主产区的保鲜贮藏问题,2010年县政府补助资金50万元,争取州助民增收专项资金20万元,补助修建小型冷库10座。
二是加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罗甸县正在建设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市场功能主要是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仓储、保鲜、包装销售。市场建成后,每年可为全县近万吨脐橙、板栗开展进出保鲜储藏服务;日可处理预冷加工保鲜蔬菜1000余吨;可有效解决罗甸县30000余人(场天)的农产品交易拥挤,改变多年来因农产品交易拥挤而危及交通安全的不良状况,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
三是狠抓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按照罗甸县农产品品牌标识,要求各销售企业、个体工商户订做“黔甸”牌蔬菜、罗甸火龙果、罗甸脐橙等主要农产品包装盒,实行分级包装,保护罗甸县农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罗甸县获“贵州省著名商标”品牌的有信邦公司的“邦消安”牌商标、上隆茶果场的“上隆”牌商标、黔龙食品公司的“宏牛”牌商标,获“贵州省名牌产品”的产品有信邦公司的六味安消、上隆牌茶叶。罗甸县被农业部命名为菜篮子产品先进县、优质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优质柑桔生产基地,罗甸脐橙获得国家级产品优质奖和金杯奖,火龙果在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在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名特优产品。
四是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金融贷款、财政贴息、提高购机补贴标准、强化技术服务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发展蔬菜营销、生猪养殖、农机、林业、果树、渔业等专业合经济组织211个,有社(会)员5691人,带动农户近3万户。这些专业合经济组织人员活跃在产地和销售市场,有效提高了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减少了农产品产后损失。
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地发展与产业加工配套设施矛盾突出
近年来,罗甸县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力度,蔬菜、火龙果、水产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由于罗甸县财政紧张属国家级贫困县,无力配套相应的保鲜库等基础设施,全县仅有一家1000吨大型保鲜库,各乡镇虽有小型保鲜库,但远远不能满足罗甸县农产品保鲜贮藏的需要,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率较大。
2.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龙头加工企业较少且带动能力不强,导致全县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主要在销售初级产品,产经销互相脱节,贸工农利益结合不紧密,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弱。导致产品的加工能力低,产业链拉不长,农业附加值不高。同时,加工企业与产科研相结合的企业少,新开发产品较少,这也限制了罗甸县农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建议
今后工作中,罗甸县在加强对各产业基地打造提升的同时,逐渐由初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向终端市场销售鲜活农产品、加工成品方面转型。
一是继续调优农业产业种植结构。通过发展高效益农业产业如火龙果产业、蔬菜产业、特色畜禽水产业等,依靠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单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是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罗甸县农产品销售仍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可以拓宽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三是加大对产地初加工设施扶持力度,满足罗甸县农产品需求。目前,罗甸县农业基础较薄弱,仅保鲜库一项就有近万吨容量缺口。为确保产业的增产增收,在积极引导农户及专业合作社筹措资金修建保鲜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一、京山县“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下,京山县“三品一标”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三品一标”实现总产值1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1%。
1.“三品一标”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一是龙头企业 占“三品一标”比例增加。京山县“三品一标”企业数50家,其中种植业35家、畜牧业8家、水产业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占“三品一标”认证单位总数比例上升到78%。二是产地认定取得新进展。2011年新认定“三品一标”产地3866.7hm2。
2.公共品牌价值逐步提升
京山县“三品一标”企业中有86个品牌的农产品进入武汉等大中城市超市; 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各1个,“湖北名牌”3个,有36个农产品先后在全国、中南地区、湖北省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二、 京山县“三品一标”产业布局和“十二五”末发展愿景
近年来,京山县从市场对“三品一标”的需求出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种养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目标化”的要求,科学利用资源,不断培植“三品一标”基地,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优质粮食、标准畜禽、特色水产、生态林业、名优蔬菜五大主导产业。
1.以湖北“一袋米”工程为抓手,培植绿色生态优质稻生产基地
按照“优质、专用、特色、生态、安全”的要求,在粮食主产区的孙桥、新市、罗店、宋河、永兴、曹武、坪坝、钱场、雁门口、石龙建立十大优质稻生产基地,种植品种以鉴真二号、鄂中五号、杨两优系列、丰两优系列等优质稻品种为主,优质率达到100%。
2.以湖北“一枚蛋”工程为抓手,培植绿色生态畜禽养殖基地
京山县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目前,通过扶持发展专业村、专业户,建立畜禽养殖小区发展畜禽养殖小区55个,生物发酵床养猪、“153”养鸡等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应用,生猪和蛋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和85%。按照绿色食品要求,建立年养殖70万头瘦肉型猪、5.5万头肉牛、1300万只家禽的畜牧养殖基地。
3.以湖北“一尾特色鱼”工程为抓手,培植绿色生态龟鳖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坚持抓规模实行板快推进,抓特色发展名特品牌,抓质量推进无公害生产,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目前,建立了四大特色养殖基地,面积4000hm2。
4.以湖北“一棵苗”和“木本一壶油”工程为抓手,培植绿色生态林业基地
目前,京山县一手抓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建设生态林、用材林和干鲜果基地8万hm2,京山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一手抓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产业发展。已建成茶油基地2000hm2、花卉苗木基地3333.3hm2,茶油和花卉苗木基地分别以每年2666.7hm2和666.7hm2的速度迅速推进,“十二五”末京山县油茶面积将达到3.3万hm2规模,京山将成为湖北“木本一壶油”重要生产基地。
5.以湖北名菜和“菜篮子”工程为抓手,培植绿色生态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目前,京山县以新市、永隆、罗店、宋河四个镇为重点,建立了优质蔬菜基地4666.7hm2,其中设施蔬菜大棚200hm2,特色白花菜333.3hm2。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以施用有机肥料为主,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绿色生态优质蔬菜基地成为京山县及作为武汉城市圈后花园“放心菜”重要生产基地。
三、“三品一标”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调查表明:京山县“三品一标”产业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组织化程度不高、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农业标准化建设不规范等实际问题。京山作为武汉城市圈“三品一标”生产加工基地,把“三品一标”产业列为建设“中国农谷”重点产业势在必行。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实行农业标准化建设整镇推进,扩大示范规模
地方政府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是示范区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按照“一镇一品”理念,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规范京山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使“三品一标”示范区既有量的突破,又有质的提升。
2.强化农业“三品一标”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京山县农业局是负责“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业务部门,其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京山县农业“三品一标”工作的效果。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县政府制定农业“三品一标”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规划的同时,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农业、财政、税务、土管、质监等部门,坚持在政策、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的重点倾斜。
4.精心培植“三品一标”产业龙头载体
在现代经济运营模式下,农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将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产业化经营。京山有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和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这样规模大、影响深的龙头企业。
1对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畜牧业强省”五个字,包涵三层意思:一是畜牧业,二是强,三是省。
畜牧业:是一种产业的形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首先,畜牧业是农业的一部分,相对于种植业和水产业,畜牧业有自己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近几年,湖北省畜牧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上发展较快,就充分体现了畜牧业的自身特性;其次,在全国畜牧系统,相对于其他区域,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较特色和比较劣势;三是在畜牧业内部,必须力求各子产业基于优势、特色和结构上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均衡发展。
强:是一种强度状态,既有量的状态,也有质的状态,是在充足的量的基础上体现的质的状态,是量和质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有几个比较优势。与自身比较,是由相对较弱向强的一种嬗变;与其他产业比较,是畜牧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比较效益更高的一种能力;与其他区域比较,是突出优势、克服劣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表现。
省:是一种区域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其他省市比较,基于不同的地域、气候、环境、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由相对较弱向相对较强乃至在全国领先的地位转变;从全省内部来看,是各市、州、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总体推进,相对平衡的一种发展状态。
畜牧业强省的特征,外在表现为六个强。一是保障供给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占有量排名靠前,保障市场供给能力强。二是资源利用能力强。畜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立足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畜禽产品产量与土地、水、环境、气候、饲料等资源基本匹配,产业结构基本均衡,既有突出的优势,又具备鲜明的特色。三是市场竞争能力强。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为农民增收贡献能力强。充分发挥畜禽产品增量发展的优势和能力,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为农民新增收入的贡献能力越来越高。五是支撑保障能力强。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政策资金项目投入,以及金融、信息、物流等生产业方面都有较强的支撑能力。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规避、调控市场风险机制完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平稳可控;畜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特征是外在的表现,畜牧业强省的内涵则反映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决定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包括五个方面:
(1)从发展理念上看,畜牧业强省是以第一产业为载体,但是超越第一产业,充分融合现入品工业、现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畜牧业。
(2)从发展方式上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式、分散的养殖方式过渡到目前的基本实现规模化、逐步推进标准化,再发展到在规模化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3)从发展形式上看,畜牧业生产从边缘化、副业化转变到专业化、组织化上来。专业养殖户依靠畜牧业获得的收入应超过总收入的60%以上;养殖户从分散、独立的养殖主体向以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的组织化形式转变,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80%的养殖户都实现组织化。
(4)从发展动力上看,实现资本、科技的双轮驱动。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科技是产业发展的脊椎。科技动力方面,从传统经验式的养殖转变为科技对产业的全面武装,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资本动力方面,养殖户从自我积累、简单投入向产业积累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齐头并进转变。为此,我们要仔细算一笔帐,即实现湖北省既定的5000万头猪、10亿只鸡的发展目标,80%以上按照设施农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需要多少资本存量?目前已经在畜牧业上的资本投入是多少?中间差多少?算好这笔帐,向社会交待这笔帐,对今后吸引外来资本、社会资本的投入,意义非常重大。
(5)从发展目标上看,从以满足市场有效供给为主的生产性指标体系,向既重数量保供给,又重质量、重效益、重为农民增收能力提高的综合性指标转变,实现以建设高效农业为核心内涵的畜牧业强省。
2湖北省建设畜牧强省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1优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比。①资源条件好。湖北畜牧业生产资料和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畜牧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体系完善,智力支撑系统完整。②生产水平高。相对于全国来说,湖北省的生猪和蛋鸡产业生产水平较高。③养殖标准高。湖北规模化养殖位于全国前列,标准化养殖在全国领先,特别是以生猪“150”等为代表的家庭式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国一枝独秀。④发展环境好。对资本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正在形成资本竞相投入的洼地。⑤产业化势头猛。湖北省产业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以襄大、同星、神丹等企业为代表,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后劲十足。
(2)与本省其他行业比。①增量发展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的空间较大。②相对于其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相对较高。③队伍建设相对较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服务三支队伍,应急反应能力相对较强。
2.2劣势方面
(1)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①总量上争先进位的压力大,在全国排名前五名的目前只有生猪出栏一项。②产业结构不优,特别是肉鸡产业,与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大。③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本省龙头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影响力、产品的美誉度与外省龙头企业相比差距很大。④种畜禽的远虑和近忧,这个劣势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⑤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数量不够,且不够规范。⑥产业发展省级投入不够,与部分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与省内其他行业相比。①在总量上缺乏在全国领先的大宗农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种植业上有油菜子、水产业上有淡水鱼,均在全国排名第一,而湖北省畜牧业除了生猪排名全国第五,禽蛋加工和品牌全国第一,其他方面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与畜牧强省的要求相距甚远。②与粮食、茶叶等产业相比,畜牧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较少。③畜牧业受市场和疫病的影响,产业发展的波动性相对较大。
3对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认识
3.1从畜牧业发展产业链各个环节来看,要“抓两头、促中间”
湖北省畜牧业产业链中间相对较强,两头相对较弱。“中间”指的是生产环节;“两头”中前面的“头”是投入品工业,后面的“头”是食品加工业。在中间的生产环节,湖北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只需要按照既定方案加大措施推进发展。但是,投入品和食品加工业这“两头”是湖北省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兽药工业、饲料工业,在全国排位偏后,还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湖北省在兽药方面大约有60个亿的市场份额,而本省产值尚不足20个亿。“两头”发展滞后,反过来制约生产环节的发展。因此,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必须下大力气“抓两头”,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中间”。
3.2从产业内部各个品种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看,要充分发挥优势品种的市场价值,重点挖掘特色品种的潜在价值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全面开花,要有所强,有所不强;有所大,有所不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生猪、禽蛋、肉鸡三大优势产业和水禽、草食畜牧业、蜂业三大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兵力,以此为突破点,推进畜牧强省建设。
生猪产业:生猪产业强省是畜牧业强省的基础和支柱,这是由湖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要坚定不移地打造“千亿元的生猪产业工程”,形成5000万头的生猪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种源建设是基础。要不断巩固湖北省现有的种猪生产优势,进一步做好地方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设生猪产业强省,标准化生产是重点。万头猪场、中等规模猪场,包括农户散养,都要实行标准化。“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力争建成1000个万头猪场,形成1500万~18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成标准化“150”猪舍5万栋,形成1500万~2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加快对中等规模养猪场的标准化改造,形成1000万头的生产能力;不断探索建立农户散养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农户散养1000万头的生产能力。建设生猪产业强省,屠宰加工是突破重点。要着力抓好肉制品加工业以及相应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品牌培育等问题,唱响湖北思乐“恩施土猪肉”品牌,推动宜城襄大生猪加工全产业链条建设,下大力气予以扶持、壮大本土企业。
禽蛋产业:湖北省禽蛋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在养殖总量,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工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品牌建设、行业标准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拥有8个全国第一称号。禽蛋产业最有条件成为湖北省畜牧业强省建设的突破口,要率先提出建设禽蛋强省。“十二五”期间,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再造一个百万吨蛋品大省。近几年,湖北省围绕做大做强禽蛋产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包括成立禽蛋产业协会,在香港召开蛋品展销会,还要举办湖北蛋品文化节等。全方位为禽蛋强省建设造势、做铺垫。禽蛋产业现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已经形成,关键是要抓好、抓落实。要切实把神丹、灵星、神地、宇祥等一批企业扶持好。
肉鸡产业:坚定不移地实行“肉鸡倍增计划”,使之成为畜牧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增长点。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肉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山东等肉鸡传统养殖大省因为前期养殖标准较低,密度过大,疫病防控压力大,造成养殖成本高,销价低,已很难拓宽发展空间。而湖北省从一开始就注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市场售价高,最具发展潜力。实现肉鸡“倍增计划”,要突出快大鸡、黄羽鸡、林下生态鸡三个重点品种,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基地三个重点环节,围绕同星、襄大、雨润、温氏等龙头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
以上三个优势产业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优先保证其做大做强,同时还要抓好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水禽产业:实施“倍增计划”,特别是肉鸭产业要加快发展。目前湖北省肉鸭产业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优良产品,有市场容量,还有市场潜力,缺的是养殖能力和科技水平(如夏季高温季节如何养好鸭的问题)。目前,新希望集团已经探索出了肉鸭标准化养殖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夏季养鸭的问题。该集团计划在湖北按照投资1000万元建100万只肉鸭生产基地的模式,共投入3亿元,建3000万只鸭的养殖基地。我们将全力支持,搞好服务,并借机参与进去,推进湖北肉鸭产业的大发展。草食畜牧业:实行“精品肉牛肉羊计划”和“百万吨优质奶计划”。湖北省草食畜牧业优势在于地方特色品种开发利用比较好,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比较好,重点地区领导重视程度比较高。我们要根据现有的政策支持能力,将这些产业做出特色,抓好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在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奶牛发展上,按照100万t奶的发展目标,做好两个满足,即满足本地的消费、满足加工产能。蜂业:蜂业虽是一个小产业,产值不到10个亿,但在湖北是特色产业,在全国是优势产业。蜂业在湖北省有养殖传统,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市场影响,有出口优势,薄弱环节是标准化养殖。发展养蜂业,重点要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要认真总结蜂业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广,率先在全国建成蜂业强省。
3.3从差异化发展策略来看,要以点带面,以局部促全局
建设畜牧强省不可能各个地方齐头并进,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政策环境、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等,有先有后,各个击破,通过发展重点地区带动全省。要以“湖北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暨畜牧业强市(县、区)创建”活动为载体,通盘谋划,将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纳入规划,厅(局)、市(县、区)共建。省局先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市(县、区)按程序申报,经省厅(局)筛选批准后,省市共建。示范区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具体的创建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经验收合格后,力争省政府授牌表彰。
3.4从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来看,要加大产业发展的“一大拉力”,提升“五大推力”,克服“四大阻力”
“一大拉力”就是畜牧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高效畜牧业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就是一种拉力,其本质就是用这种模式,畜牧业持续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将原有的标准化模式转换成高效模式。“五大推力”就是科技、资本、物流、信息、人才。科技方面,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就是谈农业的科技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要研究。要着力研究如何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产品研发能力。资本方面,已经阐述的较多,有了资本产业才能发展,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将产业资本、外来资本、引进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向产业聚集。物流方面,现代物流业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要在武汉市建立一个大型的畜禽物流中心,加强冷链、运输、交易等体系建设。信息方面,现在我们的硬件装备已经初步建立,比如疫病远程诊断系统、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等等,关键是要利用好,提高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方面,既要有推广人才,还有着力培育高端人才。省畜牧兽医局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专业技术部门,没有成果,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下大力气,既要注重培养管理型干部,又要注重培养专家型干部,培养学科带头人。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多钻研业务,多出成果。“四大阻力”,即疫病风险带来的阻力,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的阻力,环境污染带来的阻力,市场波动带来的阻力,这几个因素对产业发展起制约作用,稍做不好就会影响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水处理 发展趋势 促进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大力发展工业的推动下快速地发展,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较大,甚至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水处理的不断技术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污染难题,但是,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很多问题尚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在实际的水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中结合当前水处理现状,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及水处理未来发展。
一、城市水处理发展现状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以及生活资源。由于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水资源进行了无情的“侵略”,这使得城市污染较为严重。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2000治理目标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拟定的发展战略,其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效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必须达成20%。当前,我国年平均污水排放量800亿立方米,其中,城镇日污水排量3.27亿吨前后,而这些污水的处理效率仅为6%。大量的城市污水流入到周边的河流当中。产业化城市污水处理是实现城市污水高效处理的重要措施,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还能够推动城市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我国在城市污水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完善。
二、城市水处理问题
1.水处理量较大且缺乏均匀性
当前,除了一线城市以来,国内的二、三线城市的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室内卫生设施也是有待完善。即使在一线城市,也是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城市的水处理规模普遍偏小,而且,由于设备等方面原因,导致设备更新较慢。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城市水处理产业化发展。
2.污泥设施处理设备安装缓慢
随着城市对污水处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水处理企业纷纷兴建,但是,在污泥设施处理设备的建设上却是存在发展缓慢等问题。很多水处理企业,都不能对排出的污泥进行科学处理,以至于引发相应污泥管控问题。
3.城市水处理没能实现均衡发展
由于国内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存在很大区别。例如,东北或中西部地区的水处理企业就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地区并没有建立相对的水处理单位,这些都为水处理质量提高设置了不小的阻碍。
三、城市水处理建议以及未来发展探索
1. 水处理建议
1.1水污染有效管控
根据水污染控制的工作程序,污水的处理质量以及控制整合度,对水污染进行“三级控制”模式。第一级是从水污染源进行控制;第二级是对污水实施集中式管理;第三级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尾水进行控制。这三个环节能够将水污染进行彻底管控。
1.2水处理设备进行高效管理更新
城市水污染的有效控制主要是借助处理设备以及相应的管理技术。当前,国内需要组件一个系统、完整的污水处理设备产业基地。并且,根据不同城市的自身需求进行不同规格的设备生产,进而为不同城市提供最为合适的水处理机械设备。
1.3水处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在城市水处理方面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氧化法。这种方法是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化学氧化、催化氧化以及湿式氧化等水处理方式。活性污泥法很长一段时间,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它是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生物处理工艺,具有处理能力高的优点,良好的水质"该方法是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生物膜法,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是中“过滤”表面微生物附着的主要特征,形成生物膜,污水生物膜接触,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吸附H20,NH3和C02溶解,微生物细胞的物质,污水净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从大气中。
1.4加强政企合作,促进城市水处理质量提高
历来水污染的处理工作都是政府部门占主体地位,其不仅耗费大量的国库资金,还不能有效地提高水处理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营私舞弊”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地快速提高城市水处理质量,就必须将这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转变,积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完善水处理管理系统,从而实现社会各界的良性发展。企业是水污染的重要主体,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理应负起相应的义务,所以,政府应积极探索有效的促进措施,充分实现政企合作管理,有效加强城市的水处理效果。
2.城市水处理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生活用水的处理技术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采用静电水处理技术可以在水中形成静电场,从而使水中产生大量的臭氧等氧化剂,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细菌等均有较好的去除或杀灭作用,同时不需要添加任何的化学药剂,一方面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水体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省去了化学药剂的投资,且能耗较低,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水处理技术。除了静电处理之外,新型的水处理技术还有双膜法、人工湿地法等。
除了水处理新方法外,水处理理念也会逐渐走向先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进,例如可将城市生活用水分为饮用水、非接触类用水等,其中饮用水要用先进的处理方法进行高标准处理,而非接触类的水可采用中水处理回用的方式,减轻饮用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同时做到了废水的循环使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周世德. 二氧化氯杀菌技术处理油田污水的认识[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3)
[2] 杜维君. 过滤与分离技术在油田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河南科技. 2013(12)
[3] 丁慧. 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油田污水研究[J]. 油田化学. 2013(02)
[4] 聂春梅,方新湘,陈爱华,赵燕. 微生物法抑制油田污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的研究[J].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3(02)
[5] 李亚峰,张文静,马晨曦,姜晓燕,张晓宁. 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试验[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6] 刘广英,贾厚田,张秋雁. 预氧化技术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 2013(01)
关键词:农牧业;产业结构;核心
1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产业化基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以来,海南州建成各类蔬菜温棚6890座,其中高标准节能温室1880座,蔬菜种植面积年均保持在3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4.3万吨,蔬菜自给率为22%。累计建成畜禽养殖场132个,年出栏38.4万头只,实现收入1.67亿元。培育农村牧区经纪人1342人,年出栏千只以上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0多户。
1.2 农牧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据调查显示,全州共有农牧业产业化组织526个,其中按组织类型划分,有龙头企业带动型37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型487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个;按利益联结方式划分,合同关系型的37个、利润返还合作方式型的55个、股份合作方式型的432个、其他型的2个;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117个、畜牧业320个、水产业4个、林业1个、其他85个。
1.3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州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州级34家。生产类型包括牛羊肉、毛(绒)、奶制品、粮油、蔬菜、水产、中藏药、饲草料、有机肥等农畜产品领域。龙头企业直接或简介带动农户数达5.7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2085万元,长期或季节性解决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8376人,支付工资1755万元。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由于农牧业企业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使得农牧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一些农牧业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企业与农户的联结还不够紧,带动力还不够强;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往往需要企业提供实物抵押,而“农牧业活口资产”又不能抵押,致使企业特别是种养类企业贷款困难;一部分农牧业企业在技术上还依靠传统经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也只是中低端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2.2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畅 个别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合作社也没有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多数合作社入会人员少,经营分散,辐射面窄,带动农牧户能力有限,致使合作社作用发挥功能不健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多数是村干部、大户及村能人,他们虽然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组织管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产业基础薄弱,自我积累少,没有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难以在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有所作为,都是以直接出卖原材料和活畜为主,无法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产中缺少农牧业技术实用人才和服务,一些实用新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加之产后服务信息不畅,对农畜产品的生产、销售缺乏指导和信息交流,导致了农牧业生产经营和农畜产品流通发展滞后。
2.3 产业化发展环境尚有诸多制约因素 由于地方财政拮据,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业生产受资金制约尤其严重,往往是基地建成后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而停滞运转;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高,掌握技术能力不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有限,指导农牧民从事种植、养殖业态度不积极,新的实用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推广;农牧民接收信息和搜集信息能力不强,只能默守传统产业、单一品种、跟风生产,产品不能做到适销对路,经济效益不明显;由于农牧产业化经营缺乏必要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发展资金不足。
3 对策建议
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必须从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提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今后,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共同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3.1 注重规划,做大做强产业化基地 根据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规划,把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围绕海南州“五大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基地布局,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基地,支持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合作建设农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好资源基础。
3.2 多措并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规范合同内容和签订程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推进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牧业保险。支持龙头企业为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龙头企业与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合作。
3.3 科技引领,推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消化吸收和掌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各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整体素质和示范引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强化品牌宣传和保护,努力在牦牛肉、藏羊肉、青稞、菜籽油、马铃薯、蔬菜、果品、冷水鱼、乳制品等产品开发以及优质品种保护、制种繁育等产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关键词: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现状;改善对策;产业结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因此,新时期提高农业生产产量,保障农业生产效益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在社会不断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传统农业经济正逐渐向高产量、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业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人们发现,传统的生产方式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跟不上时代脚步,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的农业经济创收途径显得尤為重要。下面笔者就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现状及改善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农业经济创收发展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农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转型、创收渠道得到了优化,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得到了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但尽量如此,农业经济创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创收渠道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素质低、市场意识不强及观念落后等特点。这样一来,使得农业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农民迫于生计压力,也纷纷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都是一些没文化年纪较大或缺乏思想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另外,随着农村税费的不断改革,农民负担得到了一定的减轻,但地方乡级财政却变得不堪重负,资金方面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创收渠道少无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经济基础落后也是当前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农业基础设施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都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且年久未修,各方面功能已逐渐减退,配套也不齐全,防洪排涝能力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地方农业经济停滞不前。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纵观当前我国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较普遍,这是农民收入难以真正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农业种植种类仍较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稻谷及小麦为主。南方地区还停留在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层面,而北方地区还停留在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局面,经济作物种植少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跟不上时代脚步。其次,落后贫困地区的农耕技术仍处于传统水平。例如,部分贫困山区还处于牛耕地、手工割稻、手工插秧的层面,使得生产效率低下。最后,土地、农村劳动力及资金等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发挥地区优势,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土地、劳动力及资金是农村经济资源三大要素,只有将这三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将农村经济资源效益最大化。
3.农民创新能力低,教育科技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及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是当前各行各业得以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发展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较低的创新能力及落后的科技水平,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脚步。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民,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一辈子守着那片土地,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缺乏闯劲,甚至对一些先进科学技术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一些比较有想法的年轻农民,由于在乡下看不到发展希望,便纷纷流入大城市,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科学技术难以普及。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在科学教育方面的重视度仍不够,农技推广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导致许多民在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掌握不够。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改善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及关键。因此,地方政府要在该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农田水利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陈旧的基础设施要及时修复或重建,提高其防防灾减灾能力。例如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山区塘堰及水窖等。其次,深化农业创新加强技术指导。例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广滴灌节水技术及喷灌节水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等。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首先,加快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生产结构包括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两大内容。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内容为:调整生产投资比例及用地面积,从而使种植业、养殖业及水产业及林果业等实现协调发展;而品质结构主要依靠管理及先进技术来优化,通常情况下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其优质率。其次,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对农村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组合与配置,进一步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企业,培养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产业。例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大米产业、竹木加工产业、蔬果批发及旅游等产业,这样既增加了当地百姓收入又使劳动力得到合理配置,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难题。最后,大力扶持地方块状经济龙头企业或创立企业品牌,引导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强弱兼并,使地方经济产业支撑模式进一步强化,从而带动区域其它产业发展,推动当地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3.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科学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认识创新与科技的重要性,提高其创新意识及科技意识,只有农民树立了正确的创新科技意识,现代化农业技术才能得到广泛推广。其次,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将一些先进技术不断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最后,避免人才流失,加强农村年轻劳动力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以人才带动发展。
作者:吴建宁
参考文献:
[1]浅谈农村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J]. 晏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8).
[2]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创收途径分析[J]. 吴春芳 . 北京农业. 2015(08).
[3]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王凯. 时代金融. 2017(21).
一、总体情况
兴国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84天),年平均气温18.8℃,极端最低气温-5.2℃。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74.3%,山地以红壤为主,土壤多是酸性(PH值为4.8-5.1),具有丰富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011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42198万元,农民人年均纯收入3790元。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兴国县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引领,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至目前,全县共实施新农村建设点2207个(其中省扶点1042个),占全县自然村的73.4%,惠及农户7.38万户33.21万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兴国县主要抓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不断壮大以脐橙为主的果业、油茶和生猪产业。兴国县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传统优势的赣南脐橙产业和油茶产业。至目前,全县种植果业面积达17.7万亩,其中脐橙8.6万亩、甜橙3.5万亩,其它果类面积5.6万亩。2006年以来全县新植油茶5万亩。全县1000亩以上开发基地6个、油茶加工企业3家,有标准化油茶苗木培育基地1个。为配合脐橙和油茶产业发展,兴国县积极推广“猪-沼-果”、“猪-沼-茶”模式,引导具有传统优势的生猪产业上山,有力促进了生猪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有3个,年出栏千头以上猪场有15个,2011年饲养量40.08万头,存栏15.02万头,出栏25.06万头。
2、稳健发展烟叶、制种、花卉、蔬菜等高效产业。粮食生产方面,立足提高复耕指数,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75万亩,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面积12万亩,2011年水稻总产量27.08万吨。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农业。2011年烟叶面积6508亩,产烟2.1万担。制种面积8210亩,产种205万公斤。各种苗木培植基地2600亩。蔬菜种植面积14.2万亩(含复种面积),产量28.54万吨,在原有5个赣州市中心城区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今年在埠头、潋江、高兴、龙口等地又新增基地5个。
3、同步推进以灰鹅为主的家禽饲养业和水产业。2011年出笼灰鹅102.4万羽,饲养量152.3万羽,存笼49.9万羽。建立种鹅扩繁基地4个,商品鹅养殖基地6个,年出笼千羽以上养殖户6个。2011年全县养殖水面6.3万亩,其中水库2.97万亩、池塘2.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2.21万吨。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显成效,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目前,全县拥有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52家。农业品牌逐步创建,全县申报认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3个,成功创建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品牌1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2个(兴国灰鹅和兴国红鲤)。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9.60亿元,出口创汇3.2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和125%。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兴国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品牌创建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一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优势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的补助不多,另一方面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基地的补助不多。不能较好激发发展产业热情。二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影响产业规模壮大。相当多数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种养方式和习惯,每年局限于种些水稻、花生、红薯,养鸡、鸭、猪等,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还有不少农民对政府产生了依赖思想,特别希望政府在项目、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能够大包大揽。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管理和新技术运用不到位。虽然成立了一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但真正能够带领合作成员闯市场、参与竞争、起到龙头作用的却很少,距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组织标准相差甚远。
2、加快土地流转的困难和阻力仍然很大。由于全县土地少且分散,土地承包时是好田差土搭配分,致使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且多数都是因外出打工进行临时性流转,一般以一年为期限,导致租种土地的农户掠夺性生产经营,土地肥力难以提高;加上转出户与转入户多在亲戚和邻居之间进行,向大户流转的较少,难于形成规模经营。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有的对土地的眷恋还很深,宁愿让土地荒着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还有的农户,由于对政策不了解,认为将土地流转出去就等于失去了土地,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将不复存在;有的则趁机抬高流转费,想要获得较多收益。部分干部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的私人行为,没有严格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要求管理。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兴国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滞后,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劳动力培训就业观念亟待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受轻视体力劳动的陈腐观念和全社会“重文凭之风”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文化知识学得少,专业技术学不好,总感觉接受职业教育文凭低、知识少,只能做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地位低人一等。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生源萎缩。二是职业培训学校由于职业教师缺乏,培训专业单一,也影响了职业学校生源和培训质量。三是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成后,虽能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工作,但由于部分劳动保障事务所未按要求设立工作场所,添加设备设施,影响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兴国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村土泥工、土木工、土车工、土电工只懂得粗略技术,不懂理论,又没有获得证明其职业技术水平的技术职称,打工仍然是普工的报酬。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第二、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在自身素质和技能上的不足,将使他们转移就业的领域越变越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培植力度,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有效克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二是企业必须确定立足农业谋求发展的经营思路,避免不切实际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龙头企业要向大(带动面大)、高(技术含量高)、长(产业链条长)的层次发展。三是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求农业的发展,运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方法管理农业企业,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
2、加强扶持引导。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政府职能部门要搞好规划和政策扶持,帮助解决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要做好引导、支持和推动工作。通过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通过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要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将财政、农业和发改等部门争取的产业化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增加资金总量集中投入产业化经营。
3、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力度。要进一步引导企业和农户树立品牌意识,下大力气做响做亮特色品牌;要鼓励创建品牌,要采取知名品牌评选等方式,培育省级、国家级品牌。
关键词:庆阳;能源化工;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87-04
庆阳作为资源富集区域,其石油资源丰富,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的诞生地和主产区。在资源开发的带动下,庆阳市煤炭、油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这些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使得庆阳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如何使庆阳潜在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庆阳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一、能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能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任何一项社会生产都要有一定的能源生产要素投入,能源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能源是各种工业产品制造的基础;能源消费也是与农业生产的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紧密联系的;能源还支撑着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此外,能源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也是形影不离的。
2.能源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能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中都可以体现。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主要是依靠人力,纵使加上一些水力、畜力等辅助生产力,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还是非常缓慢的。产业革命以后,煤炭的使用和蒸汽动力的发明成为人类工业化的转折点,农业、交通和国防的技术进步都依赖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社会生产进程中,石油、煤炭、天然气还有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不仅仅促进了能源化工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产业技术革新和经济的发展。
3.能源是促进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能源不仅是社会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燃料和动力,而且能源本身的生产是能源化工新产业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化肥、塑料、纤维、橡胶这些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煤炭工业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不只是推动了能源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批能源新兴产业,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技术革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4.能源是保证人民生活的主要物质基础
任何产业的最终输出点都是要归结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能源产业也是一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各种家用电器要有电力消耗;做饭烹饪要有天然气供应;还有各种便携设备需要有电池来提供能量;出行驾乘的交通工具又a需要汽油提供动力。不仅是这些个人生活所必需的能源供应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诸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公共事业与商业,如公共交通、商场餐厅等的正常运转都需要有能源供应来保证。总之,能源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是满足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
(二)经济对能源的影响
1.经济发展带来对能源的消耗
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多数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增长,二者基本是呈正相关的。但是能源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经济发展模式为粗放型时,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需求,会加大对能源的消耗,在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着资源供给短缺,无法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困境。
2.经济发展促使地区能源结构的改善
在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初期,对于能源开发利用的是一种简单粗放的模式。在这种简单粗放模式的支持下,经济发展得到了稳步增长。但是当经济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由于之前的能源供应发展模式所积累的诸多弊病例如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还有粗放式能源消耗带来的资源短缺,都迫使该地区的能源结构与生产模式进行调整与改善。例如更多地采用节能降耗的生产模式,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改进能源生产供应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经济发展推动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资源困局的时候,就需要开发新能源技术来使经济摆脱困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相应的经济力量则为新能源技术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经济基础。例如,建设大规模的新型核电站,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发电场,或者推广普及电动汽车以及配套建设的整套电动能源体系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必然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
二、庆阳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庆阳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庆阳市的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7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1个百分点;2007年庆阳市的GDP突破性地超过200亿元,达到了200.82亿元,增长13.2个百分点;2008年,庆阳市的经济仍然以稳定的速度增长,GDP达到248.50亿元,增长14.3个百分点;2009年,庆阳市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突破了300亿元,达到302.2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规定的270亿元目标,增长了14.6个百分点;2010年在全国经济向好的形势下,庆阳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个百分点。2010年的GDP总量比2006年的171.54亿元净增加186.07亿元,增长71.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5个百分点,庆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路向好的趋势。①
(二)庆阳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石油资源与石油产业发展现状
庆阳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石油资源丰富,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的诞生地和主产区。据有关资料统计,庆阳现已探明的油气资源总储量达32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总储量的33%。西峰油田是我国陆地上新发现的最大油田,其三级资源储量就达4.35亿吨。近年来,长庆油田在华池、合水、庆城、环县等地进行资源勘探,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给鄂尔多斯盆地又增添了一块主要油气产区。庆阳市境内有66个资源开发区块,15个油田、5 700余口钻油井,累计生产原油可达3 300万吨。2009年,长庆油田已发展成为西部第二大、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②
长庆油田采油二厂大概用3年多的时间建成了特低渗大油田,此油田年产油气可达百万吨。2007年,庆阳市原油产量突破性地达到260万吨,2009年达到了291万吨,增长了11.9个百分点,占到了甘肃省原油产量的3/4。2008年3月下旬,长庆油田低渗透2吨区油田试验示范区正式开工,华池县的深山沟壑中,石油钻机又开始了轰鸣。超低渗油藏的主要建产区在华池、庆城、合水以及西峰油田周边地区。长庆油田超低渗油藏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已开钻851口,完钻743口,实现产能35万吨。“解决超低渗,发展大油田”,科技进步,使陇东油田整体开发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③
2.煤炭资源与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庆阳市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的煤炭预测总储量就达2 360亿吨,占到甘肃省预测总储量的90%,据统计其煤炭资源占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的11.8%,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的4.23%。若按每年生产一亿吨煤炭的目标计算,庆阳市的煤炭至少可以开发786年,已经具备了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条件。虽然庆阳境内的煤炭埋藏较深,但是煤质好,是优质的化工煤和动力煤。庆阳的煤炭开发吸引了一批大型企业的投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华电集团、中国铝业、中煤等央企和诸如甘肃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金川集团等省级大型企业都已纷纷入驻庆阳市,在这块能源富饶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煤矿、煤建材、煤电、煤化工等项目。庆阳的核桃峪、新庄、马福川、刘园子、甜水堡等年产近3 000万吨的煤矿正在快速建设中。③
(三)能源产业对庆阳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使地方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资源开发的带动下,庆阳市煤炭、油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这些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使得庆阳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庆阳市2012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9.96亿,比2011年的105.46增加2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共完成53.12亿元。2012年的大口径财政收入占到全年预算总额124.70亿元的104.21%,财政支出共完成158.76亿元,大小口径财政收入总量稳居甘肃省第二。近年来能源化工产业快速的发展,使得庆阳经济总量规模扩大的趋势明显。④
2.对财政贡献突出,使庆阳市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近几年,庆阳市受油价上涨、产量增加及资源税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源税、增值税均呈倍数增长,拉动庆阳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可达到160.67个百分点,能源化工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较明显。预计到“十二五”末,庆阳市的原煤产量可达到3 000万吨,原油产量可达到1 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可达到1 000万吨,累计完成投资达1 050亿元,新增GDP 1 376亿元,增加财政收入135亿元。能源化工产业的税金可达到30亿元,平均每天向政府纳税就达900万元,庆阳市每年从中可分到10亿元的税收。⑤
3.带动了地方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庆阳市作为甘肃省区域发展“东翼”腾飞的主战场,从各个方面抓项目建设,譬如首位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富民增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等,而且建立了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制、全程服务制、全员参与制、盯守办理制、定期督查制,大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构筑项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局面,把庆阳市能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截至2013年9月底,庆阳市实施2 429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中有1 926个新建项目,235个亿元以上项目。总共完成投资995亿元,比上年增长38.8个百分点,其中新建项目就投资了607亿元。近年来,庆阳市的项目建设呈现出铺天盖地的大好局面。①
4.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能源化工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带动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农副业等的发展。目前,庆阳境内有中国石化华北油田分公司、延长油矿集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等3家企业投资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此外还有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华能能源交通控股公司、河北唐山嘉华实业公司、宁夏平罗万胜煤制品公司等4家企业入驻庆阳市投资开发建设煤炭、煤电等项目。这些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大批职工,这些职工在庆阳生活,加大了对第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企业集团职工的吃、喝、住、行,能够大大地促进庆阳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能源产业与庆阳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产业结构影响庆阳经济发展
庆阳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资源开采业,导致其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在工业总产值中,由于原材料工业、初级产品加工业、采掘业占的比重较高,所以造成了非资源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滞后。这种以能源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在既定的轨道上发展,即“资源优势――资源开采――资源财富”。过分依靠大规模开发资源,在资源最终枯竭的时候,必然会使庆阳这种资源丰富的城市陷入资源优势的陷阱中。最终会因能源化工产业过度繁荣发展而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使得资源型城市的接替产业一时发展不起来,区域经济发展也会随之衰退。因此,构建多元产业结构对于庆阳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交通体系薄弱,工业产品运输环节成本较高
工业企业在核算基础成本时,交通运输费用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庆阳要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首先要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交通。庆阳地区位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一无铁路,二无水运,三无管道运输,仅有一条出境高速公路尚能应付小规模的陆路运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项目在庆阳市的引进。随着庆阳经济的发展和各种资源的开发,庆阳市对公路和铁路交通的需求已得不到满足。所以,把交通建设作为特殊区域来重视,对于庆阳革命老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长远谋划交通和基础建设的工作,使交通成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人力资源缺乏,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大
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一线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研发人才。庆阳市能源化工类企业严重缺乏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且随着庆阳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对一线技能型人才会有很大的需求。《鄂尔多斯盆地(甘肃庆阳市)2008-2030年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中就炼油、化工及煤化工生产方面提出:从2010年起到2030年,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庆阳市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和甘肃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67.8亿元在炼油、化工及煤化工开发生产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有191.1亿元投资于能源化工产业。远期(2021-2030)计划投资482.6亿元。据相关资料统计得到,一般的能源化工企业每投入1亿元就需要500名员工加入,其中60%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员工,据此可推算出庆阳市能源化工企业2013-2015年就需要有50 340名技能型人才的加入,2016-2020年需要有57 330名的加入,2012-2030年需要144 780名加入。②
(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项目融资困难
根据国家现行产业政策的要求,煤、石油和化工产业都将呈现出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的趋势,而且国家对能源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很高。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下,一个新型化工项目至少就需要几亿元的投资。庆阳市的自主投资建设新型、大型化工项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弱,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鼓励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很难落实,许多项目在运作的关键时期就缺少资金,缺少建立在激励机制基础上的“适生土壤”。
(五)水资源缺乏成为影响化工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水资源是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是制约化工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从庆阳今后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来看,能源主导型产业均是高耗水产业,建立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存在能源主导型产业水污染风险比较高和对陆面生态系统和地表水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问题。据预计,到2020年,庆阳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23亿吨,原油产量将达1 000万吨,这些能源化工产业均要有较大的水资源。水资源缺乏,成为庆阳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一大主要问题。③
庆阳地区水资源贫乏,而且含沙量高,苦咸水的分布比较广。此外,该地区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再加上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所以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对于庆阳的能源化工企业来说是势在必行。
四、能源产业与庆阳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多元产业结构
在资源开发的起始阶段和现有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对于庆阳市来说,需要有效解决接替产业培育的问题。充分利用庆阳的各种资源,例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升级能源产业结构,使得第三产业、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轻重工业的结构在国民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如此,在能源开发进入衰退期前就可以使非资源型产业替代资源型产业支撑庆阳市的经济发展,使庆阳的经济在能源开发进入衰退期前还能够延续繁荣,有效规避“资源陷阱”的诅咒。庆阳除了富集的矿产资源外,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把非矿产资源的开发放在同等的地位,构建一个较为合理又有自身特色的立体化产业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为庆阳市的接替产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强化交通基础支撑
重点建设公路运输大通道、矿区铁路,实现二级公路通达县城、区域高速公路联网,加强电网建设。要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整体规划、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加强水、电、路、通信、城镇发展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庆阳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能够快速的实施。把重心放在已经确定和即将批准的大中型水利项目、长青铁路、西平铁路、宁长公路、西长凤高速公路、二毛公路改造、庆阳机场改建、环北和庆南330千伏变电站和与矿区配套的3个110千伏变电站,以及长庆桥、周家等处的土地整理和收储。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能源化工企业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应该加强与对口高等院校的合作。企业应对未来本企业的能源化工、精细化工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实施人才订单式培养的计划。加强与省内对口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也就是说,庆阳能源化工企业等用人单位与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专业学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已被用人单位“订购”,成为用人单位的“准员工”。企业和学校一同编制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的理论教学环节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在用人单位完成,使得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完美衔接,用人单位可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再需要参加培训,因为实践教学已经在企业完成,所以直接可以去企业顶岗上班。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使得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无缝完美对接,提高了培养质量,而且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及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缩短适应企业及岗位的时间。
(四)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
理清现有的招商思路,创新工业企业的招商模式。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该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三种模式来进行工业招商。一是大企业带动模式。环绕优势工业,观察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搜集有关的投资信息,主动上门介绍市情、推广介绍项目、宣传庆阳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努力引入一批比较知名的大型企业。二是大产业引领模式。依托目前已具备承接能力的支柱工业和骨干企业,按照完整的工业链条要求,把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来,形成上下游相协调、横向互补发展的工业体系。以现有优势企业为载体,为石油化工、煤及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引入一批与上下游配套的项目,提高加工能力,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工业承接模式。一方面,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加强庆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把握资本流动和工业重组的动向,吸引有资金实力的大型企业和相关匹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围绕重点工业布局,以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搞好总体规划,对外实施整体招商。
(五)污水循环利用,改善水资源状况
庆阳的能源化工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水资源的供应是其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所以应该加强污水的循环利用,改善水资源状况。首先,对庆阳市城区的生活污水、重点矿区的生产污水和矿井涌出水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弥补能源工业用水不足。其次,应该开发利用地表的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提高对雨水、洪水的集蓄的利用,并进行地下水的置换。此外,还应该加快环定扬黄工程建设实施,加快申报建设泾河、薄河引流工程,争取南水北调工程―跨省区调水,从根本上解决庆阳能源化工基地的用水问题。同时,政府起带头作用,加大节水宣传、实施节水措施、使水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颖.西部能源开发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曾胜.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3]闫亚恒.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
[4]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5]申振东.贵州能源经济发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6]牛欢.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甘肃日报,2009-12-22.
[7]杨毅,程小旭.能源靓女初成长―甘肃庆阳打造国家级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N].中国经济时报,2009-05-16.
[8]汪志.庆阳将能源化工列为主攻产业[N].中国化工报,2013-03-01.
[9]李朝阳.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庆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22(1):3-4.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前进村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278-03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ake Qianjin Village,Jiangxi Distrjct,Wuhan for Example
GUAN Bo1,SHU Chang-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4,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s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Qianjin village Jinkou street in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 measures for bulding a new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relies on the advantage of city resources, accord with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hav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Qianjin village
都市农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1]。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位于武汉市南部,拥有极强的区位优势,可依托武汉,利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作用,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农业,是其发展的有利选择。
1 前进村概况
1.1 自然条件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拥有极好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同时,前进村还处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中,102省道从村口穿过,去往汉口或武昌均十分便利,省道可以连接京珠高速、沪蓉高速、青郑高速。其距军山长江大桥约20.0 km,距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39.2 km,距江夏区纸坊城区仅34.7 km,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1.2 经济发展现状
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7户,拥有耕地面积55.7 hm2,宅基地9.3 hm2。村民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创收为主,以农业耕种、养殖等农业收入为辅。而农业收入中主要以种水稻的收入为主,辅以养猪、养鱼、种瓜、种菜等。目前,该村各小组之间已经实现了“三通”,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供电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沼气的建设使用率达80%。
1.3 优势分析
前进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该村毗邻长江和金水河,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农田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均能实现“亩产双千斤”的目标。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好。村农业灌溉设施齐全,农机道、水渠、排灌设施齐备,全村修建了农机路4 km,U型水渠1.8 km,购置了潜水泵5台,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村位于国家级蔬菜出口基地旁,且距离消费市场武汉市不远,能大大节约物流运输时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2.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都市农业强调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重点抓好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2]。因此,在进行该村的发展规划时必须结合实际,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3]和江夏区农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金口街“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战略。
2.1.1 指导思想 以改善前进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该村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该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产业、全面发展、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产品品牌效应与企业综合带动效应相结合,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该村可持续发展。
2.1.2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边、武金公路旁,是武汉市江夏区的平原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人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拥有与现状相匹配的一套治理和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并依据规划,建立起符合前进村未来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新模式。
2)坚持农业发展与该村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举措,强化水、田、路、林综合治理,强调蔬菜、畜禽养殖以及子莲产业开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求实效,需要与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实现以政扶农、以企带村,引进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小型农业发展项目。
3)坚持软硬件建设相结合,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及相关农业法律法规等软件的作用的原则。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同时合理利用国家、地方相关惠农政策,积极申请适合前进村发展的项目。
2.1.3 总体目标 立足前进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现状,使该村的农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造、村民生活质量改善相结合。重点形成以沼气利用、立体大棚、品牌蔬菜为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将前进村打造成江夏区乃至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村。
2.2 具体建设规划
发展都市农业体现在居民生产、生活和交通等几个主要方面。根据发展规划要求需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功能分区(如图1)。
2.2.1 种植区建设 种植区主要分为普通蔬菜种植区和大棚蔬菜种植区,种植区建设以蔬菜标准园为建设标准,根据江夏区和金口街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普通种植区和大棚种植区分别选择1~2个蔬菜品种进行规范种植,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利用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打造前进村的蔬菜品牌,进而与加工企业和超市对接进行订单式生产。同时,积极申请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并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蔬菜试验基地。
2.2.2 生活休闲区 全村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为3个主要的生活区,在建设初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3个区域进行改造和完善。由村委会成立的社区物业管理小组,组织专人进行全村的环境卫生维护工作,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定期进行道路清洁和沟渠清淤。同时,进一步扩大沼气的应用规模,力争使全村的沼气普及利用率达到100%,改全村现有的户用沼气工程为联户沼气工程,以养殖户为核心,以相邻几户为单元,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送气。此外,为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拟对村委会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村委会将集超市、活动室和小型影视放映厅为一体,满足村民的文化休闲需求。
3 都市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3.1 土地流转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流转可以将各户零散而有限的村土地集中起来,便于集中连片耕种操作,从而进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效率。从土地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土地的经营规模,从而改变土地的生产结构。而目前土地生产的细碎化是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潜在效益,从而突破土地生产细碎化这一障碍,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
3.2 政策扶持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研究并运用好现行的各项政策,能够调动农民参与都市农业建设的积极性,避免资金的重复投资造成浪费,提高建设的效率。同时,在项目规划和申请过程中,充分利用省、市、区有关都市农业建设的有利优惠政策是筹措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沼气设备优惠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等,都能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3.3 农业科技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息息相关,农业发展更是如此。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4]。同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利用力度,重视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都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4 好的领导班子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发展都市农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领导班子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做到统一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确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对都市农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3.5 农业产业化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的要求[5];表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都市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活力,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训生. 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8-72.
[2] 董利民, 张学忙. 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1):126-128.
[3]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年)[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