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奥巴马演讲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果我们重视演讲词的口语文体特征,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层面能做的是引导学生对这种实用类文本“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从演讲词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探究演讲所达到的效果,从探究演讲词发表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力,来还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些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必然让典范的演讲词还原到它本来的生存状态,也会让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课堂重获生机,产生真正活化的课堂话语,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自由空间。
而从学生层面来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演讲、辩论等口语文体的模仿写作,口语交际的参与程度,口语表达临场经验的习得过程,来悉心指导和积极评价。学生在自主模仿、群体纠正、自我完善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样能使课例中的某种难以言传的经验得到还原、活化、吸收。但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教学努力,目前我们做得还非常有限。希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有时间去尝试拓宽“读”“写”之外的天地,实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回归。
总之,学习实用类文本的真正意义,就是还原文本在社会生活中信息传递、人际交流的实际功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把典范的实用类文本中所包含的写作、表达的语言经验,通过师生共同感受、揣摩、探究,最大程度地还原出来,并使之成为学生个体的语言表达经验,我想这样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并终身受益的。
本文以《我有一个梦想》来设例,参照解读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口语文体的独特之处,从三个维度来理清演讲词“文本还原”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还原之一:话语功能和受众
演讲词的话语功能指向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内心需求。只有当演讲者把自己的演讲与听众发生联系以后,演讲才算完成。演讲的准备和进行,都得充分地考虑听众的身份立场、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重点,不再是常规的议论文教学中的结构分析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因为实际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听众,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根本就不是什么导入、分析、结论的构思。
而从话语功能和受众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我们必须关注演讲者预设和呈现的情感、情绪控制的主线。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演讲者和听众思想情感的契合程度时,我们才能点出隐藏在这条线索后的逻辑结构。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如果设身处地从马丁·路德·金演讲现场的25万民众内心的期望来看,他们从各州赶到华盛顿参加民权集会,绝不仅仅是聆听一场精彩的有逻辑性的演讲。他们渴望的是马丁·路德·金作为他们的代表,宣示广大黑人同胞的维权意志和决心,表明他们的迫切诉求和庄严立场。《我有一个梦想》的全篇话语构成如下:
(1)引起广泛的身份、价值认同
《我有一个梦想》的开场白看似随意,其实话语的分寸感极强。第1段:“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参加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争取自由的运动”这句开场白的信息有:①意味着这次运动是全体集会者共同的权利诉求。②“参加”表明“我”是争取民权运动的全体当中的普通一员。③预示了运动必将得到广泛认同,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从而客观地展现作为领导者的充分的自信。④明确我们参加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⑤没有故意单独区分黑人,说明并不排斥白人等其他人群的利益和要求。
作者善于把“我”引向“我们”,不仅能增强感召力,赢得在场听众的支持,也充分体现了非暴力抵抗的普世价值,黑人争取民利并不是制造新的种族排斥。演讲中的人称以“我们”为主,就是时刻在强化,这种共同争取民利的团结意识。而当出现“我”时,往往是起到引导听众情绪的作用。
教学策略:重点可以让学生听演讲现场录音,模仿特定语调下的段落首尾句的表达。“我们必须正视黑人……悲惨的现实”“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都能让人体会到号召话语的掷地有声,激动人心。
(2)层层对比煽动情绪
为什么黑人要通过集会来争取民权?第二段作者提到了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教师解读得很精彩,认为这样写黑人所争取的权利是合理、合法的,这次集会的权利诉求立足于法律的制高点。从演讲的话语结构来看,我们还能看出这段和以下三段是强烈的对比的关系,目的就是通过对立、矛盾的关系来激起黑人的愤怒情绪,或者本身就是在场的黑人听众内心真实情绪的宣泄。
林肯的废奴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之后的历届政府没有把变革深入下去,没有消弭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只有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理解了这种语言表达中情感的转换,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口语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宪法》《独立宣言》尤其是《解放黑奴宣言》保障了黑人享有人权,但这作为仍然没有兑现的“梦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对比。法律文件曾被比喻成灯塔,最终还是蜕变成“空白支票”!由此听众的情绪形成了演讲的第一个——“现在是实现民主诺言的时候”,作者连续用了6个“现在是”的排比句式,一下子打开了情感的闸门,现场的情绪反应亢奋、热烈。全场产生的无形的力量,既昭示了集会示威的崇高目的,又把矛头直指美国当局。
教学策略:让学生把握对比的话语结构贯穿全篇,使全篇演讲保持了一种热情、激进的情感力度。通过反复地辨听、揣摩录音,学生不难发现,为什么作者迟迟不说出主题句——我有一个梦想。“在此时此刻,我们虽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梦想是什么?黑人对国家的认同,执着于“美国梦”,却和前面反复陈述的在这个国家黑人的苦难命运,所蒙受的种种不公待遇,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情感从悲惨转为悲壮。
(3)合理引导、升华听众情绪
在通过对比手法,引导听众的情绪进入强烈的愤怒后,作者口气一转“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使难以抑制的情感回复到理性的层面,恰当地引出了斗争的策略,表明了他主张的以宽恕、仁慈的精神力量,以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以团结白人的方式,来开展合理合法的斗争。
那么斗争的过程和结果又是什么?作者引入了“有人”的挑衅和质问“你们什么时候才满足?”借着充斥着对立反感情绪的这句话,作者又使听众的情绪高涨起来,同时展现一连串黑人四处受欺压,被剥夺人权的事实,让大家理性地意识到斗争道路曲折漫长。“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滚滚而来”这个回答,可谓是对所有敌对者的一声痛喝,让所有同胞感到酣畅淋漓的痛快,犹如夏日饮冰,既解了征途疲惫暑热,又在鼓舞前行的信念。
教学策略:重点诵读结尾,这一处的话语成功运用了演讲结尾惯用的视觉化语言。作者用了排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铿锵而有节律的“我有一个梦想”带领听众进入情感。7次反复“我有一个梦想”仿佛在描绘一幅人人平等、幸福、和谐的大地场景;而7次“自由响自……”,又用山谷回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洁净、崇高的山岭场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两幅画面叠加所构成的渴望自由的广大疆域。
文本还原之二:逻辑结构和修辞
当演讲者以听众为中心,用情感饱满的话语感染了听众,用富有视觉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景象,他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感觉移植到了听众的内心。因为听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主动强化了演讲者的话语。但为了使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清晰的思路、恰当的修辞手法也是演讲的重要因素。那究竟怎么开展这第二维度的文本还原呢?
有位老师以严密的“逻辑的力量”来解剖《我有一个梦想》的逻辑结构:为什么我们要集会,为什么我们要有这种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怎么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梦想”(解决问题)——我们实现自由和民主的“梦想”的展望(提出问题),我觉得这样分析,思路清晰,有助于高中生的理解。这篇演讲虽然语句浅显,但因为是大型的公众演讲,演讲所牵涉的人群、阶层并不单一,实际上所谓逻辑结构的严密,不再囿于典范三段论的理想化模式的。而且,马丁·路德·金在民权运动中为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他的演讲常常围绕“美国梦”展开,本篇演讲结合了他几年来演讲的精华,并有一个团队负责帮助他策划和撰写,并确定主题,难免构成复合论辩。
教学策略:选择逻辑结构典型的“例文”是关键。
只有经历过字斟句酌的品味,真切感受丝丝入扣的演绎、归纳、置换等的逻辑之美,他们的语言表达才可能逐步趋向严谨和思辨。
文本还原之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交错
我们有引导学生解读经典演讲的责任。如果重读经典,学习内容的意义一旦消解,学生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还原的第三个维度,追寻文本的意义也是必要的。
种族对立是美国的社会痼疾。《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交织得更加密切。黑人一踏上这块广袤的新大陆,就是作为奴隶的身份。他们被剥夺了基本人权,长期遭受奴役、压迫、歧视、剥削、践踏。正是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历次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2009年产生了首个黑人总统奥巴马,他在竞选时提出消除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但是上任半年,偶发了一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事件。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回家时因门锁故障欲破门而入,被邻居误认为是贼,后来又拒绝配合白人警察克劳利调查,结果被捕。误会澄清后,盖茨指责警方种族歧视,还说要打官司。而克劳利说,他完全是照章办事。双方交锋时,盖茨的好友奥巴马说,警方行事“愚蠢”,更激化了矛盾。克劳利要求奥巴马道歉。最终,聪明的奥巴马邀请盖茨、克劳利到白宫喝啤酒解决争端。聚会上,盖茨和克劳利都没有互相指责,但也没有道歉。
由此可见,长期的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给黑人造成了受害者情结。但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攀升,白人也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受害者情结。种族之间的冲突,仍然根深蒂固地扎在精神层面。
论文摘要: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翻译技巧,实现词句之间的简单对等,更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将超文本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更新了翻译课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2000年卢思源教授就曾提出,“当前高等院校的翻译教学和口、笔译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艺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经济、科技等实用领域的翻译已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Ci7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翻译课程设置仍以语言文学为主,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以后,在从事商务往来、产品宣传、新闻、法律、金融、广告等实用性文体翻译时感到捉襟见肘,难以胜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翻译教学大多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导,教学素材局限于有限的翻译教材和双语资料,教学内容主要着重于翻译技巧的传授和讲解。然而,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实现词与词或句与句的简单对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和各种语言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在超文本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如何在超文本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更新翻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拓展翻译理论教学,对于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内涵
超文本(hypertext)一词诞生于1965年。当时,为了让计算机能够响应人的思维,方便地提供人们需要的信息,美国专家泰得·纳尔逊(TedNelson)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把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的方法,他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超文本(hypertext)"从此,“超文本”一词得到世界的公认,成为表示非线性信息管理技术的专用词汇。
超文本技术是一种将信息以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进行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的计算机技术。它包含结点(Node),链(Link)和网络(Network)三个基本要素,并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在结点与结点之间通过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链加以连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超文本技术使用超链接的方法,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和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起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利用超文本机制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
在现实操作中,英特网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英特网的一个主要概念就是超文本链接。它使文本不再像一本书那样是固定的和线性的,而是可以自由地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超文本可以链接世界上所有其他含有信息的计算机,在网上可以激活任何一点进人另一个点,一个信息单位可以连接到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3j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阅读方式,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超文本网络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杨柳在其《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中曾提到“就翻译教学而论,信息素养就包括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分析、选择、存储、利用、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提高翻译能力,解决翻译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素养的能力。这是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翻译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显要区别”。[4j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还要求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特定翻译课题的专业知识都要有深人切实的了解,同时还要具有利用网络获取、存储、提取信息,并进行检索和咨询的能力。
将超文本网络技术引人翻译教学,将大大拓展翻译教学的发展空间,其特有的网状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不仅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超出课堂和书本的广阔资源,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辅助翻译的能力。
(一)有利于翻译能力培养
正如Kiraly所言,翻译能力在当今社会指一种“复杂、高度个体化、社会化的进程,有文化、认知以及直觉相互作用形成”,Csl,培养翻译能力应着眼于提高译者对翻译中涉及的因素的敏感程度,并使其学会运用适于自身的辅助工具。在超文本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译者的翻译能力不仅取决于他的语言水平,还取决于他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而目前最有效最强大的翻译工具无疑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检索、报道和存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工具,通常由检索软件、数据库、索引和过滤器组成。Cs7强大的搜索引擎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学生们可以迅速高效地检索和获取网上的专业信息。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有谷歌(),AltaVista()、百度(),Wisnut)等。这些搜索引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查找到与翻译相关的背景资料,对于翻译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检验译法的准确性、判断译文的规范性均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选用美国《纽约时报》上的一则关于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的相关报道给学生作为翻译练习,该报道中涉及大量金融机构名称、金融专业术语以及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给学生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以该文最后一段为例:
Andnow,majorfinancialservicescompanieslikeAmericanExpress,
GeneralElectricDeutscheBankandAllianzarejumpingonthebandwagon.Now,analystssay,
comestherealtest."ThewholestrategybehindtheIPOsisnotthatthesebanksareperfectlyreformed,
butthatthey''''regoodenoughtobelisted,"saidStephenGreen,senioreconomistatStandardCharteredBank.
这段话的语言表达并不难,也几乎没有任何生词,可是学生在刚开始翻译时却觉得无从下手,虽然手头有各种词典,却难以找到相关信息,后来笔者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超文本网络技术,使用搜索引擎来辅助翻译。通过检索和查询,学生很快了解到上述金融机构的正确译名,并在不同的语境中体会了短语“jumponthebandwagon'''',的真实含义,从而很快地完成翻译任务,顺利给出了译文:
现在,美国运通、通用电气、德意志银行、德国安联等主要金融服务公司纷纷顺应潮流,进军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家们认为,现在才是真正考验的时候。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Green)指出,“首次公开发行背后的总策略并不在于这些银行漂亮地实现了改革,而在于这些银行业绩良好足以挂牌上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期翻译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犯了一个错误,即把“StephenGreen'''',直接音译为“史蒂芬·格林”或“斯蒂芬·葛霖”,而没有想到对该译名进行进一步的查询和核实。但是,通过搜索引擎的检索,我们知道渣打银行的“StephenGreen"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因为在中国工作的关系,他专门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王志浩”,国内的相关报道都一致采用该中文名字,而非他的英文名的音译。更为重要的是,在英国的金融界还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汇丰银行的全球总裁也叫“StephenGreen",他的中文名字一般翻译为“斯蒂芬·葛霖”。两个Green先生英文名字完全相同,两人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和从事行业也极其相似,但其姓名的中文翻译却大不相同。如果不是借助搜索引擎,恐怕一般的学生甚至较为资深的译者都难以正确地翻译出本文中的“Green”先生的名字。
除了搜索引擎,基于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在线翻译词典、双语语料库等众多网络翻译工具都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进人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翻译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基本的翻译知识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使用上述工具,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二)有利于教学资源更新
翻译课的教学资源一直是困扰翻译教师的一大难题。鉴于翻译课的特殊性质,传统的翻译教材所呈现出的线性文本模式使学生们打开课本就直接看到原文和译文,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因此,几乎所有的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得不抛开教材,另外搜集资料。而传统的资料搜集方式通常是由教师翻阅大量书籍,查找合适的双语对照语篇,再根据课程进度加以编排,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纸质文本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却难以找到几篇题材新颖、内容恰当、难度相当的教学素材。超文本网络技术所具有的资源丰富新颖、内容更新及时的特点则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弊端,改变传统翻译教学资源落后、教材陈旧的缺点。
在浩如烟海的超文本网络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双语文献资源,运用搜索引擎和双语语料库,教师能轻而易举地检索到大量的双语信息,特别是其中一些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的双语资料,不仅可以有效地用于翻译训练,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将这些信息用于辅助翻译教学,既更新了教学资源,又拓展教学思路、增强教学效果。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当晚发表了著名的获胜感言“ChangehascometoAmerica",该演讲语言优美、难度相当,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作为翻译训练的极好素材。我在第一时问搜集到相关的中英文语料,将其加以修改并配以奥巴马演讲时的视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翻译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而这样的资料即使在一年后恐怕也难以在纸质的翻译教材中找到。
时隔一年,奥巴马卜任后首次访华.于2009年11月16日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并发表了名为"ZseeChina''''sfutureinyou”的演讲,引起了中国学生的广泛关注。我同样将该演讲中的精彩部分作为教学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演讲词的翻译训练使学生接触到了鲜活的翻译资料,体验了真实的翻译场景,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翻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翻译教学真正做到了资源更新与时俱进,授课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而这一切,无不归功于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强大力量。
(三)有利于理论教学拓展
目前,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渐深人和翻译学科地位的不断提高,翻译理论开始被引人翻译教学。先进的翻译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理解翻泽现象、开展翻译批评,还可以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撰写翻译类毕业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越来越多的翻译教材中开始引人翻译理论介绍,根据丛滋杭的分析和整理,我国翻译学者一直在努力尝试将先进的翻译学理论引人翻译教材。如陈宏薇的《汉英翻译教程》中“结合对比语言学、语用学、篇章分析学、文体学、文化学、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讲述汉译英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方梦之的《翻译新论与实践》把语言学、社会符号学、心理学和思维学放人教材;王宏印的《英汉翻译综合教程》吸收了现代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传播学和翻译学的最新成果;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以传播学的框架结构将各种内容归于其中;叶子南的《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着重培养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中西方译论的介绍,激发读者对翻译的深刻思考,并增加了对西方学者的翻译思想介绍。
上述翻译理论的引人,对于翻译教学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仅仅依靠某一本教材或介绍某一种理论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理论学习的要求,而超文本网络技术的引人则迅速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国际译联的会刊I3abe1杂志一直是翻译界的理论前沿,各种最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该杂志上,然而在国内一般高校的图书馆却很难看到该杂志的踪影,而通过超文本网络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我们却可以迅速找到该杂志的出版社网址。就可以看到13abe1从1984年至2009年的所有文章的日录和摘要,并可以在线汀阅相关文章的全文,同时该网页还会提供某一期杂志的全文PDF版本作为样本供读者下载阅读,读者可以在线免费下载全文,非常方便。而如果想要查看加拿大的著名翻译研究期刊Meta,,就可以在线订阅并下载1991至2009年的论文全文。同样,要了解英国著名翻译专家MonaBaker的翻译研究最新动态,我们只需要通过搜寻引擎就可以查到其个人主页,登陆网站就可以看到她出版的所有学术著作和她写的所有论文。通过搜索引擎,我们还可以轻易地查找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多元系统理论的倡导者之一GideonToury教授的个人网页。在该网页上,我们不仅可以查阅其代表著作的概要并在线订阅该著作,甚至能够直接看到其多篇著名论文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