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

时间:2023-06-01 09:4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顶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顶层设计

第1篇

一、 顶层设计形成学校发展的高位引领

华阳实验小学坐落在句容市城区南部,于2014年8月开始正式招生投入使用,将原华阳镇第四小学、华阳镇北阳门小学(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兼并入内,成为句容市最“年轻”的学校。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设计高端大气,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及配套设施等设计超前、一步到位。二是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有168亩,有54个教室,66个活动室,图书馆、餐厅、体育馆、标准田径场、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等场地设施一应俱全。三是师生新旧掺杂,有来自原来合并学校的教师和孩子,还有新招入的一年级新生和调进学校的老师。四是情感亟待融合,学生来源复杂,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周边农村的留守儿童,还有城郊结合部的孩子是构成主体。教师则由原华阳四小、原北阳门小学和新调入的华阳中心小学、市实验小学以及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组成。这么大体量的新建学校要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走上发展的正确轨道,加快内涵建设的步伐,需要有更为先进的文化引领,更加精细的管理流程。那就要顶层设计学校核心教育理念,高位引领学校全盘工作。

“顶层设计”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政治名词,它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我们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顶层设计”,先后邀请省、市数位专家对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进行梳理打磨,确立了学校的核心文化,即“以仁立人”。

1. 聚焦文化形成价值认同。如何融合情感,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形成学校共同的文化、价值和愿景认同,成为学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轮讨论沟通,学校提炼出了五年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即:融合、规范、提升。怎么去践行这六个字?传统文化中的“仁”字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以仁立人”成为学校的文化主张,“立仁”教育成为学校追求的教育特色。“为孩子终生发展铺设幸福的跑道”的理念成为我们的孜孜追求。

“立仁”,要求我们每个人心中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于是,“心中有他人”成为我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立“立仁”讲坛,宣讲我们的核心文化主张,形成价值认同。我们还探索“仁和”管理机制,建构“仁和”管理评估体系;培养“仁爱”教师、“仁信”学生、“仁义”家长;建设我们特有的“起跑线课程”。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作为学校“立仁”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2. 高端引智形成规划先行。《礼记・中庸》告诉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发展规划先行。”学校管理团队主动思考,在形成基本发展思路后,请来多位教育行家为学校发展问诊把脉,凝练出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藉此对学校未来发展定基调、把方向。

一是分解目标,将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细化到每一年每一学期每一阶段。二是层层推进,按照发展规划我们制定了详尽的学年度和学期实施方案,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三是动态生成,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发展的方向,完善发展的措施,巩固发展的成果。四是阶段评估,每隔一个时间段就邀请专职督学进行阶段性绩效检测,每个处室“对标找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二、 精准供给形成学校发展的不竭动能

(一) 精准供给教师专业成长

1. 阅读厚积专业成长的修养。伏尔泰有一句名言:“理解是在你之中发现我。”也就是在他者之中发现自我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和心智获得成长。如此看来,阅读是一种思考,是一种反省,是一种探索。它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精神生活。教师需要阅读,更需要专业阅读,即:为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而采用的一种阅读策略和技能。针对教师专业阅读不足的现象,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会”,分为四大组,不同专业发放不同的专业阅读书本,作为教学资源、教学思路、教学眼光和教学背景去阅读。读书会的每一位教师都会享受有自己的权利,如:学校的奖励、培训和外出学习;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每读一本书需要完成相应的功课,写读后感,进行读书成果汇报等。阅读让我们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让我们的专业成长得到拓展。

2. 团队加速专业成长的步伐。“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团队是教师的“心灵鸡汤,”每位教师在经验、能力、特长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正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成长之路会走得更快更稳。团队的力量可以助推教师加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升华,让教师有归属感和获得感。我们分别以学校、条线、学科为单位,通过阶梯式的骨干培养,促使团队快速成长,例如条线的德育团队、教科团队,例如学科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科学、信息、思品、综合实践团队等。

比如级部管理,学校成立了7个级部,委派主要行政进行级部蹲点。蹲点行政,级部主任、学科组长组成级部管理团队,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协调外部事务。扁平化的管理加快了工作运转的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事务的透明度,形成了“一级部一品”的管理特色。

3. 专家集聚专业成长的优势。“引路人”也叫“指路人”,是指“走在前面指引方向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差距。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情况,学校设立了“专家教学研讨日”,聘请南京晓庄学院的王宗海教授为指导老师,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从课堂实践到理论探讨,多次研讨、提炼,形成华阳实验小学“合和课堂”模式,提出了“合和课堂”的特征――合作学习,和谐共生。其基本模式是――第一步:检查反馈,巩固基础;第二步:质疑问难,明确任务;第三步,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第四步:展示评价,点拨深入;第五步:练习迁移,拓展延伸。“合和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自信表达等能力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专家教学研讨日”活动规范、有效、到位,注重了教研形式和质量,更注重了实效,做到了活动前有筹划,有准备,有书面安排表;活动中有考勤记录,有活动过程记载;活动后有结果反馈,为教师们提供了锻炼舞台,搭建了成长阶梯。

(二) 精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觉得作为一所学生素养相对薄弱的学校,只有从孩子习惯养成的根部抓起才能形成孩子的核心素养。为此我们坚定不移从孩子做人、学习、生活三大方面选择极小的点扎实开展核心素养培育。

1. 修养自信会礼仪。修养是根植于内心的文化,它外显于良好的礼仪行为,自信心是修养的精神支柱。“八礼四仪”教育是培育修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礼仪行为让学生敢于自信的向老师问好,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喜欢有修养、讲礼仪、懂谦让、会合作的学生。

走进校园,你能处处感受到“八礼四仪”的存在,时时感受到八礼四仪的魅力。在学校大门口的照壁上:“礼仪无声,教育有慧;礼仪无痕,教育有情;礼仪无语,教育有爱”,二十四个红色的隶书大字时刻提醒着华阳实小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和每一名在校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八礼四仪展示牌”“问好礼仪明星榜”“校极礼仪小标兵”“美德少年窗”“仁信学生墙”激励同学们向更高的荣誉冲击。浓郁的“八礼四仪”教育氛围,让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无声的话语,时刻发挥着作用,时刻引领着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变得更阳光更自信。在“八礼四仪”的行为实践中,学生们时时注意自己的礼仪,时时在意自己的表现,他们变得更活泼更自信。自信问好、谦让友爱成为学生们共同的行为准则。

2. 学习自信会合作。新校成立开学以来,老师们普遍感觉孩子们不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即使站起来朗读课文,也不敢抬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表达严重缺乏自信。针对学生缺乏信心,不敢表达的现象,我们提出“小组合作,自信表达”的课堂教学要求。既然孩子们不敢全班交流,那我们就放慢脚步,为他们铺设台阶,先学会在小组内读书、交流,为更多的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接着,小组推荐、大组交流、展开评比,以鼓励为主。就像佐藤学说的那样:“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更要重视。因为学生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与语言恰恰是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当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3. 生活自信会技能。校园和家庭是学生们的主要生活场所,让学生们学会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基本技能,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收获快乐、自信和能力,同时也种下了“心中有他人”的种子。一是通过生活技能微课,教会学生们生活的技能。我们把生活中与孩子息息相关的技能拍成微视频,先由教师写好剧本,再由德育处负责同志导演和邀请演员,有的请教师做示范,有的请孩子们观摩,有的请家长讲解。扫地、洗碗、擦桌子,洗手、刷牙、洗脸蛋,拣菜、洗菜、做菜品等等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微课程。二是让学生们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如晨会课的演讲、国旗下讲话、各项校园活动节等等,鼓励孩子们多出境、多上台、多开口,在校园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演讲、学会了主持、学会了表演、学会了打扮、学会了互助、学会了交往,活动成为学生们交流沟通、互相鼓励的成长平台。三是组织生活技能大赛让学生们展示自理才能,每学期的生活技能大赛成为学生、老师和家长们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因为它不仅具有竞赛性而且很有实用价值,团体速度穿衣、系鞋带比的是熟练程度,花样系鞋带、服饰搭配比的是审美眼光,分餐、洗碗、炒菜比的是帮厨能力,在生活技能大赛中同学们练就一身生活自理的本领,服务他人成为现实。四是足球特色健体益智,学校的智勇足球推广力度大,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进入了学校的课程体系。阳光体育活动时,孩子们人手一球,做趣味游戏,练足球技能,既健康身体又开动了脑筋。学校成立了“智勇足球”队和梯队,每天放学后进行刻苦的训练。全校性的足球团体操整齐划一,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令人赏心悦目。

(三) 精准促进家长能力提升

1. 有效供给转变家长理念。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难改变的就是人的思想”,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交到学校,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有些家长对学校正常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也不置可否、不闻不问。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根,家长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干。

(1) 专家引领。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师资力量,建成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分中心。学校还与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合作,成立了“华阳实验小学陶老师心理辅导室分站”。通过全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殷飞教授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任启平教授,对家长进行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致力于对家长们进行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能的提升。

(2) 菜单式培训。培训是提高家长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年级家长的需求,学校经过认真的调研,进行了菜单式专题培训。如:一年级家长我们进行了“新生入学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入学心理,低年级学习的特点等等,让家长能够转变教育方式,促进孩子成长。针对六年级家长,我们开展了“孩子生涯规划辅导培训”,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以及所要注意的沟通技巧。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共同讨论未来的规划。为此,我们创新了家长会培训的形式,家长将孩子们围坐在教室中央,这样,既能学到相关的家教知识,又能在培训后与孩子及时交流。

2. “三团”建设激发家长热情。家长的资源是可观的,充分发挥好家长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将会起着巨大的作用。学校组建了家长爱心团、助学团和义工团,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管理,充分发挥家长的能动性。每学期末,学校隆重召开“仁义家长”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爱心家长”“助学家长”“义工家长”若干名,受表彰的家长需要通过“班主任老师推荐,班级群QQ群述职,学校批准等三部曲才能获得这一荣誉。“三团”建设的成功,架设起了一条家校交流的畅通桥梁。

3. 三级家委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培养本不该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开门办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把家长请进校园,让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这种全新的家校融合模式在我们学校已经生根开花。

第2篇

但其实,最亟待解决的并不是年年讲、月月讲的执行力,而恰恰是执行力问题的另一端——顶层设计。

执行力是打错了靶子

严格地讲,很多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发展到谈论执行力的阶段。这是因为,谈论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清晰的战略和顶层设计。即执行的人要明白执行什么,为什么要执行,执行了有什么好处。

执行力并不会单独存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和顶层设计,就必然没有执行力。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把执行力简单地理解为“听话”。真正的执行力来自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知道为什么而战,以及有什么“战果”,这样才能把好的想法落实。

针对中国企业当前面对的种种困境,首要的出路就是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性思考企业的发展问题。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要非常好地把管理者意图“翻译”成普通员工可以理解、操作的战术,这才是执行力提高的根本。

顶层设计的核心要素

那么,怎样完成企业的顶层设计呢?笔者认为有6个宏观要素。

1.前瞻性预判。顶层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未来5-10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挑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把市场的演变规律和技术发展趋势总结出来,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文本,并告诉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让大家明白企业面临怎样的机会与挑战。

2.从后往前看。这种逆向思考能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说穿了就是要定目标,找差距,选路径,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要把企业的所有选项都列出来,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进行推演。

3.系统化思考。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终极目标?必须满足哪些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

4.方法论支撑。优秀的顶层设计一定有方法论做支撑。这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产品创新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商业模式设计等。

5.数据化分析。仅有方法论是不够的,企业要想成为佼佼者,必须学会用量化的语言去沟通、分析、决策。“有了较大的提高或改善”和“市场机会非常看好”这类分析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差不多”的企业文化。

6.科学化分解。再好的战略只有落地才有意义,顶层设计的“临门一脚”就是懂得任务分解,与执行对接。必须把任务变成“动作”,再把“动作”用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变成“规定动作”。

第3篇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仅要求顶层领导加强指导和顶层机构参与谋划,更重要的是要求改革思路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思考。

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

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推进规模经营

2010年我省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仅4.3亩,不仅远低于人均15亩的最低规模经济标准,也明显低于人均6.5亩的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致力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大幅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利益。

增加耕地面积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省耕地面积仅为8921.1万亩,耕地不足严重制约我省农业基础的巩固。与此同时,我省农村宅基地高达1500万亩,农村人均居住用地高达228平方米,是城镇居民的10倍以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以大幅提高占补平衡比例和落实高标准农田及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为前提,开展耕地异地占补平衡试点。

保证粮食安全

我省粮食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为满足酿酒、饲料和制药等工业需求,每年要从省外净调入数百亿斤粮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在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明确土地用途和严格规定租金上限,保证足够的粮食播种面积,大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农民能够通过规模经营种粮发财。

培养职业农民

我省农民纯收入中经营农业的收入比重,已从1985年最高时的70%以上,大幅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以兼职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基础难以巩固,更无法实现现代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努力造就一批务农致富的职业农民。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能够缩小3倍左右的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内需……由此释放的巨大增长潜力,将带来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

科学改革户籍制度

在城镇户籍含金量大幅减少和土地权益含金量大幅攀升的背景下,应通过按期退出承包土地、统一城乡住宅市场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农村户籍权益和城镇社保权益合理交易的条件,鼓励“农民变市民”。

理性对待城乡差距

只有形成多数城镇居民帮助少数农村居民的格局,才能大幅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人均财政投入。城乡差距形成的势差,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在工业化中期,特别是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的现阶段,城乡差距不可能大幅缩小。

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通过确定恰当的城市规模和保持合理的城市间距,使城市周边有足够的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环绕,满足城郊农业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城乡之间要划分明显的边界,城市边界之外必须严格按乡村模式规划和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较大的城乡差距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又导致了明显的城乡矛盾。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又对社会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要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坚持平滑过渡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统筹城乡改革不能简单地只以农民满意为衡量标准,而应以大多数居民满意和所有社会成员都能接受为标准。在提高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各方利益。通过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对利益受损群体提供足够的利益补偿,坚持平滑过渡。

尊重农民意愿

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要支持职业农民留在农村务农致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携家属进城定居,允许部分农民继续在城乡间“两栖”流动。与此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所有农村居民和两栖流动的农民工也能享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第4篇

从我国的金融法现状而言,分业经营下的法律制度基本健全。我们有《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领域的基本大法,围绕这些法律,还有众多金融类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也有“一行三会”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分别进行金融监管。但是,简单地将分业经营下的法律进行叠加适用与启动联合监管远远不能解决混业经营所带来的法律与监管上的冲突和缺失。

在金融走向混业的趋势下,我们需要调整完善现有的金融法制体系,转变金融监管,打造出一个能最大限度支持各种金融业态和谐、有序、健康地混业经营的金融法治环境。

混业经营下的

金融法治与监管价值

在分业经营下,银行、证券、保险等都有其各自的核心价值,如银行的“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证券的“三公原则”,即公平、公正、公开;保险的大数定律、最大诚信原则。这些核心价值与基本准则,无论从立法到监管都需要法律加以保护,甚至在法律中直接予以确认,并以此统领具体法律制度的设计,指导监管者的金融监管行为。例如,为了维护安全性原则,在《银行法》中,规定了资本充足率要求,并出台了专门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以细化,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资本监管。

混业经营下,我们同样甚至更需要找到这样一个统一的、超越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准则,来指导混业经营下的金融法治与金融监管方向。简单而言,就是混业经营下我们未来立法与监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核心监管目标是什么,由此法律要保护什么,禁止什么,监管要做些什么。例如对银行我们尤其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强调风险底线,而证券投资注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对于这样的混业,我们需要一个顶层价值,来协调混业经营下必然会面临的不同金融业态之间的利益冲突、监管套利,明确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而这是分业经营下不会遭遇的问题,是目前的法律法规中不曾涉及的,但却是未来混业经营趋势下完善金融法治的核心问题。

混业经营下的金融法治与监管价值需要立法者与监管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思考。其中,防范风险无疑是金融法治与监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混业经营下金融法治与监管核心离不开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审慎监管和规范金融业务的目标。

混业经营下的

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在监管模式方面,金融混业监管的代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模式,即“伞形监管+功能监管”体系。这一监管体系从整体上指定美联储为金融集团的最高监管者。同时,规定金融集团所有附属金融机构按行业不同,接受功能监管机构监管。一种是英国模式,即“单一监管”模式。由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对金融行业和金融机构统一行使监管权。日本和韩国目前也采用类似的监管模式。

而我国目前的混业经营模式是多样的,监管模式还停留在分业监管阶段。《证券法》、《保险法》中明确禁止混业经营,证券业、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只留下一个例外规定,即“国家另有规定除外”。由于没有统一规定,自由生长下的混业经营既有银行母公司模式,如中、农、工、建四大银行,还有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除此以外,还有以保险为主体的平安集团等,不一而足。在监管上,则是按照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不同的监管主体。而金融控股公司由于不直接从事任何一种金融业务而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但实际上它却是整个金融集团战略的制定者和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多种混业模式并存给金融立法与监管带来了难度。混业经营渐成趋势,不能总是法律中“国家另有规定除外”的个案产物。分业监管无论如何延伸监管触角、加强沟通协调机制,也难以克服监管重叠或监管漏洞。美国于1999年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实施近60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消了混业经营的禁令。英国于2000年出台《金融服务与市场化》最终统一了金融监管体制。当前,我国也急需这样一部法律,来明确混业经营的法律地位,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

混业经营下的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无论是金融法还是金融监管,其最根本的关切就是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金融消费者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缺乏规制的混业经营有可能会撼动这块基石最根本的权益。举例而言,对于追求资金绝对安全、不想承担任何投资风险的普通储户而言,因为混业经营的银行投资证券或其他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业务失败而破产倒闭了,就像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的那些知名大银行那样,储户因此将拿不回存款或者全部存款时,实际的结果就是将这种混业经营的风险强加在了没有选择风险投资的金融消费者身上。无论你个人选择的金融产品是存款还是证券、信托,混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整个金融风险强加在了所有金融消费者身上,这对金融消费者是不公平的。

从法律角度而言,这种混业经营剥夺了金融消费者对风险交易的自主选择权,以至于最终会损害消费者最基本的财产安全权。当然,也包括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因为银行没有义务定期告知普通储户它所从事的高风险金融业务,你甚至不知道钱是怎么被银行亏掉的,在经济学上这也被称作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之后连带而起的很多金融诉讼的重要诉因就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第5篇

摘要:学生解答主观题中存在的问题除与知识基础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策略性错误——习惯于从问题的局部出发,只顾细节,忽视整体。解答主观题要着眼于问题的整体结构,做好答案的“顶层设计”,复杂问题简明化,简明问题框架化,框架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具体化。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顶层设计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主观题 归因分析 顶层设计

作者简介:王实玲,女,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特级教师。

主观题综合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体现多种能力要求,文字量大,头绪繁多,分值重,是平时测试和高考的重要题型,学生的失误也集中在主观题上。粗粗审题,提笔就写,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漫天撒网,不着边际;或东拉西扯,逻辑混乱;或推倒重来,难以安放……上述问题除与知识基础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策略性错误:习惯于从问题的局部出发,“化整为零”,只顾细节,忽视整体。我们指导学生在解主观题时着眼于其整体结构,做好答案的“顶层设计”,大大提高了答案的精准度。

“顶层设计”概念来自工程学,现已成为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名词。其原意是指用系统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是理念与实践间的“蓝图”。我们所实行的主观题顶层设计,就是用集成的眼光把握试题的设问方向、材料信息、内容结构等,并对其进行简化、转化、重组、联想,在书写具体内容前先整体构建答案的框架。

一、主观题顶层设计的实施

主观题顶层设计的具体操作可概括为:复杂问题简明化一简明问题框架化一框架问题流程化一流程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就是通过审题捕捉并圈画出问题和材料的关键信息,把握设问之间、材料之间、设问与材料间的关联及其隐含的整体结构特征,以此作为思考的逻辑起点和依据。“简明问题框架化”就是据圈画出的信息点合理想象,调用知识,构思答案框架。“框架问题流程化”就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合理想象出的观点排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成绩到问题,从局部到整体,从正面到反面,从近的方面到远的方面等。“流程问题具体化”就是根据问题流程逐一锁定各答案方向点,规划用哪几句话来说明,写出具体答案要点,侧重推理的严密性、文字表述的准确性。可见,顶层设计具有对问题的简化功能、对答案的定向功能、排序功能、构造功能。

【例】(2013年广东文综第37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意见。

【顶层设计思路】

第(1)问:一审问题标出答题方向(“反映”一是什么,“经济信息”)和结合的材料(“图1”“图2”);二审材料,先看表题标出两个图的时间状语“2008-2012年”(近五年)、主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看图形及其数据的变化,相同的看趋势,不同的找差距,分别得出答案方向点①、②。进一步分析揭示两个图表间的因果联系,得出答案③。

第(2)问:审设问可知调用的知识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包括“目的”、“导向”、“动力”、“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四个层次;分析的问题是“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审材料二可知这种新趋势是指“低耗油、低排放、一车多能”,即节能、环保和多功能的汽车,按知识层次的逻辑顺序排序并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进行演绎分析即可(最后一个层次在材料中未体现,删除)。

第(3)问:审设问可知主体是政府,问题方向是“如何”(怎么做),调用的知识是《文化生活》模块,分析的问题是“拉动文化消费”,即要求回答政府拉动文化消费的措施。知识范围较大,材料给出的信息有限,要解决问题须进一步追问出原因再采取相应对策。广东人均GDP达到8570美元,为何消费支出不高呢?可从三个角度思考:消费的主体居民(经济水平、消费习惯、道德修养)、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消费的环境。政府针对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联系《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组织答案,形成如下思维导图(见图1):

可见,答“怎么做”需“对症下药”——先从材料中把存在的“症”提取出来(此例中的“症”是隐性的,须先从主体、对象、环境等方面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再逐一采取对策。

【答案】(1)①图1反映近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其实际增长速度曲折上升,增幅缓慢。②图2反映近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但增长速度却逐年下降。③说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导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但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不快也导致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降。(2)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汽车行业只有关注消费新趋势,面向市场组织生产,才能被消费者认可,最终实现利润。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新趋势必将引领汽车行业不断创新,更多地生产环保、节能和多功能的汽车,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环保节能的汽车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从而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3)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拉动文化消费。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文化,提高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吸引力。③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通过教育,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习惯。④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为居民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⑤政府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启示】

1.顶层设计的逻辑起点——问题和材料信息。政治主观题大多反映社会热点,同一话题可能在多套模拟题中反复出现。学生看到类似的图表,似曾相识的设问,往往凭印象、想当然,生搬硬套。顶层设计一定要以圈画的信息为逻辑起点,解决给定的“这个问题”。在开始训练阶段,可设计“任务”审题图表,“强迫”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和材料上。如:

2.顶层设计的物质载体——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工具,它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观题的顶层设计,就是使用线条、符号、关键词等把问题的界定、联想的展开、答案的生成等用简图来表示,即把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轨迹呈现出来。运用思维导图来做主观题的顶层设计,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常见的是据问题和材料信息直接在试题上生成思维导图,如上例中的第一问、第二问;也可另外画张图,如上例中的第三问。

一、顶层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有教师抱怨:“解题方法我讲过多少遍,要全面审题,要抓住关键词整体构想答案,可学生还是看到片言只语就急于动手,乱答一气!”顶层设计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知识教学中的渗透、解题教学中的提炼和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长期积累,才能习惯成自然。

1.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文本和最佳范例。教材知识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把它拆分成不同的单元、课、框、目是基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顶层设计思想以内隐的方式溶于知识体系中,教师要通过单元备课,从宏观上揭示教材文字后面蕴含的分析问题的整体性思想。在知识教学中,要贯彻新课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理念,精选情境,精设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边讲解边板书,通过“分解动作”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程序:从问题人手,通观几个设问;再带着问题看材料,然后把对问题的界定、材料的解读、联想的展开在案例上标注,以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再对标注的内容整合、排序,作出整个答案的顶层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耳闻”又“目睹”教师的顶层设计过程,教师的示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解题教学中提炼。无论是新授课对案例的分析,还是专门的主观题训练,都要让学生先试先做,“摸着石头过河”。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中潜藏着方法性知识,衍生出解题经验。但这些认识毕竟是朴素而零乱的,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使学生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拘泥于具体的方法走向某类型问题的解题策略。下面是我们在教学中提炼出的文综主观题两大类型——扩展型问题和限定型问题的顶层设计模型。

(1)扩展型问题的顶层设计模型。扩展型问题是指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所用的知识和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解题方法以归纳法为主。上面例题中第一问(“是什么”)、第三问(“怎么做”)都属于此类。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有开放性思维,但开放不是胡思乱想,而是立足于基础知识以及对问题的多角度界定.提取信息点,合并同类项,再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按一定的思维顺序排序,生成相应的答案要点,形成轴对称式顶层设计模型(见图2、图3)。

(2)限定型问题的顶层设计模型。限定型问题限定了答题的具体知识、思维方式、答题要求,解题方法以演绎法为主。即从一般到特殊,通过组织现成知识,建立科学的推导体系,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解题思路:“找——拆——联”,即从设问中找出“现成的知识”(总论点),据已有知识储备,把这个“现成的知识”拆分成若干个子观点(分论点),再逐一结合材料分析。如上面例题第二问属于此类。可围绕知识层次呈现的逻辑顺序来做顶层设计,形成以下模型(见图4):

如限定的知识不是指向某个点,而是知识板块,如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课题)、“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单元)等,则要把材料和知识范围联系起来——从材料中归纳提炼出该知识范围中的若干个知识点,再结合材料进行演绎。

主观题顶层设计模型是对学生平时大量“底层实践”所形成的感性经验的再提炼,它使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有一个大致的思维框架,不至束手无策,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顶层设计一定要和差异化的问题条件相结合,否则就会导致机械的教条主义。

第6篇

关键词中国改革“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

“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对中国改革最形象的描述,三十余年来,中国社会通过“摸石头”跨过了一条又一条的改革大河;近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对改革又有了一种新的期待与呼唤:“顶层设计”。应该说,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表明中国社会对改革的认识与实践更加深化,但如果片面理解顶层设计的意蕴,并据此而简单否定“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对更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是很不利的。

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的实践特征与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改革不能轻言告别“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不是会议室里的夸夸其谈,高谈阔论完了就算大功告成;改革也不是秀才在做文章,自圆其说、辞藻华丽就算功德圆满。改革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革是真真切切的行动,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未必做得到。要想让改革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设计变为现实,脚踏实地,从“摸石头”开始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且改革实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推倒重来,错了不能不交学费。改革中的任一举措、任一行为都会造成既定的事实,并且影响后来的改革。如果改革起始的方式方法不对,路径依赖的惯性甚至还会将改革锁定在错误的轨道上。

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改革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既没有现成的蓝本,也没有确定的图景,甚至连其本质也都处在不断地被发现的过程中,这是中国改革的特殊性所在。干全新的事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探索,探索就得继续“摸石头”。我们不否认经验的积累,不否认认识的深化,但自以为已经达到对改革道路的全部认识,对改革实践的全面把握,实在是一种狂妄加无知的“理性自负”。三十余年的改革历程对于某一个具体的改革者来说可能已经是不短的时间了,但对于改革本身来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在这一点上,伟人总是所见略同,当年讲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说“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这与“摸着石头过河”可谓异曲同工、珠联璧合。

因此,对于中国改革来说,“摸着石头过河”不是盲目而是稳健,不是无奈恰是自觉。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来的,未来中国的改革依然要靠“摸着石头”奋起前行。

把改革的实践探索简练地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确实很形象,也很传神,但也容易让一些人“望文生义”,偷偷地塞进自己的一些“私货”。改革不可能是完美的,改革不可避免会犯错误,会有失误,这并不可怕,错了改正过来就可以了,但是不能为了自私的蝇头小利而故意去犯错误,故意去交学费。我们有一些“改革者”发现一些不规范的改革行为、改革举措能为他们获得超额利益,就开始故意放纵自己的行为,在“同一块石头”上不断地绊倒,还故作无辜状地用“摸着石头过河怎么可能不呛水”或者“只顾上摸石头忘记看路了”等等说法来为他们的行为辩护。对此,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不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

顶层设计不是搞“改革计划书”

改革从不忽视理论指导的重要,更不否定统揽全局、统筹兼顾的必要性。改革需要设计,改革也可以设计,尤其是顶层设计。但是,顶层设计不是成立一个什么权威部门在办公室、会议室里闭门造车,拿出什么“一揽子计划”、“终极方案”,然后发一道“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各地照此改革,这样的行为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的思维是要犯大错误的。尤其是现在一些人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案不是从教科书上照抄下来就是从外国人那里照搬过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与中国火热鲜活的改革实际相差千万里,还可能把中国的改革引到歧路上。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

第一,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方案设计”。 我们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是看到在鲜活的实践面前,任何“计划”都是苍白无力的,市场经济最神奇也最让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场中各怀心事的主体通过自发的博弈与磨合而各得其所。对所谓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与膜拜实在是典型的计划思维,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第二,不能把顶层设计理解为是“用好制度代替坏制度”。有的同志讲,我们现在的改革之所以好像人人都不满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好制度”,只要设计出“完美制度”改革便可一劳永逸。果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制度研究告诉我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往往是一句空话,甚至是谎话。任何制度都有其偏好群体和优势策略,这是由“制度非中性原则”决定的,从来没有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制度存在。以乌龟和兔子比赛为例,如果比赛规则是游水,乌龟肯定赢,兔子都未见得敢下水;但是如果比赛长跑,冠军肯定是兔子。那么,当我们自负地想居高临下设计制度的时候,谁能说是长跑的制度更完美还是游水的制度更公正?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面对制度的选择从来不可能自以为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这是最基本的观点。

因此,真正管用的改革方略和真正靠得住的制度,像中国农村改革是在小岗村的田野里长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里鼓捣出来的;从南海边上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的特区深圳,也是自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并不是对会议室里所谓规划的照猫画虎。

顶层设计的着力点是构建科学改革观

顶层设计,不设计方案设计什么?构建科学的改革观。现在改革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表面上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其实根源是我们在事关改革方向性的一些根本问题上没有搞清楚或者犯了糊涂。科学改革观就是要对改革价值、改革立场、改革方法等等这些“顶天”的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比如,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为目的,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这是科学的改革价值观;又比如,改革不能由少数人把持,或者只有少数的“能人”与“精英”参与到其中,必须让人民改革,在当代中国,改革的主体是也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科学的改革主体观;再比如,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对改革前所作所为的改革,同样意味着对改革本身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识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规范、不科学、不妥当,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好机会,这是科学的改革方法论;还比如,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必须变”,还意味着“不能变”,在一定意义上,改革中的不变比改变更重要,这是科学的改革辩证法,等等。有了科学改革观,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共识、改革的方略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顶层设计为改革明确方向,“摸着石头过河”为改革探索道路,两者相辅相成,顶天立地,中国改革还有什么坚不可攻克,还有什么命不能被革,还有什么雷区不可被跨越?

责 编 / 郑韶武

Top-level Design is never a "Plan for Reform" in China

Xin Ming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环境保护

一、加强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某项任务或某个项目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通过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顶层设计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决定性,顶层设计采用由上至下、由高端到低端的设计方法,顶层是核心理念和目标的设计者,决定了底层如何实现目标;二是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内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求内部要素均围绕核心理念和目标进行有效匹配;三是操作性,顶层设计具备简洁、明确的特点,是制定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其设计成果具备一定的实践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使得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的顶层设计,重点解决监测系统运行体制、网络整体格局、装备资源配置、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引导作用,深入研究环境监测面临的客观需求,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网络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环境监测机制的可行性,使其与环境管理战略发展相适应。

二、加强环境监测顶层设计的路径

(一)改革环境监测体制

环境监测应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消除条块分割管理的弊端,实施系统性管理,加大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力度。首先,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我国要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增加经济和技术性的政策,通过法律明确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国还在要《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环境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主体的资格,促使环境机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增强环境法的权威性。其次,实行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统一布局和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进行统一性监测,下级环境监测部门要及时向上级监测部门上报数据,由区域监测机构审核后对外。转变环境监测机构与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地方政府没有权利干涉环境监测活动,避免出现行政干预监测数据的情况。再次,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根据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机构采取不同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方式,积极拓展监测投入经费来源,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将其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重要补充方式。

(二)优化环境监测网络整体格局

我国环境监测网络要构建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覆盖全面的整体格局,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首先,理顺各级监测网络的关系。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可划分为国家、省、市、县级,各级环境监测网点应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行设置,使得我国环境监测网络自上而下形成金字塔形的网络结构,减少网点的重复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是监测网设计和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当对各级环境监测网建设给出指导性意见,并监督地方严格按照整体部署建设环境监测网。其次,明确环境监测网络功能。我国要建立环境质量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监测网的预测预警功能,加强对潜在环境风险的分析评估,及时消除环境风险隐患。如,在重点河流、湖库断面增加重金属、发挥性有机物、生物毒性等项目的监测,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有效防治。再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提高环境监测资源的使用效率,应当构建起资源共享机制,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增强流动监测能力。在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站、地市级站建立装备资料库,及时掌握仪器装备配置情况,优化调整仪器装备配置结构,实现各级环境监测网的资源共享。

(三)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为推动环境质量监督活动自上而下有序开展,必须建立起环境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首先,实行全国统一协调机制。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重大环境调查监测等工作内容,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应推行网络化管理,遵循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路,建立面向整个监测系统的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其次,构建长效质量监督体系。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中普遍存在单项目、单领域、分散型监督的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大监督方法的研究力度,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展比对监测、同步监测、质量检查、质控考核等监督活动,形成长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再次,实行质量管理评价制度,围绕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的目标需求,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形成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为改进环境监测方法,明确环境监测战略发展方向,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依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建立起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首先,合理扩大监测人员编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定期、分批、有序引进技术人才,适当降低人才队伍年龄层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其次,人才培养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结合,培养专业型人才,具体包括课题研究人才、应急事件处理人才、质量管理人才等,要求环境监测人才不仅要掌握水质采样、大气采样等基本业务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是一项关乎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起自上而下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理顺各级监测网络之间的关系,完善监测网络功能,逐步实现监测资源共享,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文鹏,汪茜.中国环境监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2]李南奎.环境监测管理作用及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科技,2013(11).

第8篇

民企在跨越最初的资本积累后,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现实是,能力的缺失与许多民企“做大做强”目标间的矛盾正愈演愈烈,如何逾越?

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还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同时不断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

在民营企业中,比较常见的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缺乏能力来建立良好的业绩评估体系;第二,较少有意识地建立、推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下面让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建立良好的业绩评估体系。在许多高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中,尤其缺乏分解企业战略、运营目标的能力并合理制定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的方法。事实上,在这些企业中,高层对于战略和经营指标的设定往往是“拍脑袋”的结果。不可否认许多“草根”的企业家具有与生俱来的对于业务和战略的敏锐嗅觉,但显然将一个价值数十亿企业的前途皆系于此并不是长久之计。设定准确的目标同时还需要引入一个充分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目标的设定应致力于明确具体、可实现、可衡量,同时协调个人目标与集体和企业目标一致。

必须坚持薪酬激励与绩效挂钩的机制。许多民营企业都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但是其中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在市场中的总体定位是否清晰定义?总体薪酬体系与企业在市场的定位是否合拍?总体薪酬和激励的设计是否突出了行业特征?有效地针对具体员工的岗位职能的特点进行了定制?这些问题都可能实实在在地影响到评估体系的公平、合理性,从而影响到员工的情绪和积极性。

第二,推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许多民企已经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体系。然而,博斯公司超过十年的研究表明,软性的文化建设也能够极大地带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主人翁”意识可以通过学习形成,并通过推广使企业取得实质的业绩提升。培养“主人翁”意识的核心在于明确企业中真正具有“主人翁”意识的模范人员,他们总是能够通过影响和鼓舞自己的同事并协力取得优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众多企业事实上都可能从建立“主人翁”意识上获益匪浅,从而在个人和企业层面上通过建立“主人翁”意识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或者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更关键的是,企业必须要有卓越的领导力,领导者必须制定清晰和令人振奋的企业目标、远景和价值观,而这套“顶层设计”能让员工们觉得在公司里发展是值得的,而最后获得的结果不单是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适当的“顶层设计”和良好的激励机制进行有机结合是能调动员工的根本积极性的。

(谢祖墀:博斯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

第9篇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钢构”)在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复杂空间钢结构、高耸塔桅钢结构等领域,具有独特、领先的技术优势。多年来,公司秉承“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生命至上、安全是行为底线,以人为本、从严从细抓安全”的安全文化理念,坚持顶层设计、底线管理、全员管控,促进了企业的安全发展。

挑战

近年来,钢结构以其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合理布置功能区间、回收利用价值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等著名建筑,采用的均是钢结构建筑。但是,钢结构施工也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钢结构施工大多穿插在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之间进行,交叉作业多;钢构件需要超出已有建筑结构一定的高度或宽度,临边作业、高空作业多;钢构件吨位重,需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设备安装,安全管理任务重;钢结构施工焊接量大,动火作业多,防风防火要求高。另外,钢结构的建筑安全规范和标准目前还相对较少。因此,相对于其他建筑工程,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任务更为艰巨。

顶层设计 健全管理体系

针对钢结构工程安全管控的重难点,中建钢构着力构建了以安全管理制度、过程监督检查、重大危险源识别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筑牢安全屏障,确保安全生产。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公司编印了涵盖35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安全生产管理手册》,为日常安全管理提供指南。其中,《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岗位覆盖、全员参与”的原则,明确了各层级、岗位及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车间负责人生产现场带班办法》规定了企业各级负责人带班检查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及频次,要求企业负责人每月带班检查时间不得少于工作日的25%。企业负责人带班现场检查时,应填写《企业负责人生产现场带班检查记录》,并在企业及工程项目或制作车间留存相关检查记录及影像资料以备查,为企业各级负责人带班安全检查提供了依据。

建立安全监督检查体系

公司构建起全方位、无盲区、多角度的“三级四维”监督检查体系网络,加强隐患排查整改。三级,即:公司级―分公司级―项目(车间)级;四维,即:立体、精确地对项目施工现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公司、分公司每季度对项目进行安全综合检查,全面管控生产安全;分公司每个季度组织评选标杆项目;分公司每年对各项目部组织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考核。

除定期开展安全综合检查外,中建钢构还大力推动信息化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应用。公司承建的目前国内跨越长江的最大跨度钢结构桥梁――重庆粉房湾长江大桥,应用3G视频远程监控技术,实时监控项目安全生产动态,为跟踪和评估项目重大危险源,提供如实、快捷信息。公司还为在建项目建立了“综合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设立安全监管模块,涵盖安全监管的全部内容和环节。各级监管机构可根据不同授权,及时填报相关内容,在全过程监控中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建立风险控制策划体系

公司全面推行《安全策划书》,并将其作为项目责任目标考核项及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工程开工前,公司组织项目人员召开《安全策划书》编制交流会,确定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劳务管理、安全费用计划为主的安全要求;制定以组织体系建设、劳保用品使用、作业指导、教育交底、检查整改、应急救援等为施工过程保障的控制措施;制订以文明施工、环保、企业形象为工作底线的安全管理措施。全员按照策划,指导施工作业,保证安全文明施工。

建立危险源识别及控制体系

公司针对钢结构行业高危特点,在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还突出做好重大危险源管控。

公司结合行业特点,组合各业务系统识别并形成《危险源识别表》,形成公司各项目危险源识别指引。其次,根据识别的项目危险源,按照“LEC法”判定危险源等级。其中,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公司给三种因素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这就能够根据作业类别、高度、难度、发生事故的概率与事故的后果等,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分级。如:焊接操作过程中,易发生灼烫事故,危害因素为焊接飞溅的火花,作业人员在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为1(可能性很小),频繁程度E为10(连续暴露),发生的后果C为3(伤残),则此危险源的危险性D=1×10×3=30,危害程度为低风险。针对“LEC法”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公司创新采用新方法、新工艺,确保安全生产处于可控状态。如:成都博物馆钢结构工程的斜柱及斜梁施工中,在结构稳定、吊装过程、临时固定、胎架卸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隐患(风险)。项目部在斜柱安装中,采用格构式胎架做临时支撑,确保结构稳定;采用沙箱做卸载工具,确保构件卸载安全;使用导链做临时固定,简单方便实用;铺设无漏洞安全网,避免高空坠物;搭设标准化操作平台,确保吊装过程安全。

全员管控 精细管理

中建钢构承建的成都国金项目,是目前成都市在建的第一高楼,建筑高度248m,建筑面积76万m2。钢结构项目部在本工程施工中,以全面精细的安全管理,为项目的安全、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公司安全管理要求,成都项目部结合现场实际,细化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为现场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项目部制定了《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对季度、月度、每周定期及不定期安全检查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及时排查消除隐患;制定了《安全生产奖罚制度》,针对项目月度评选的先进班级、安全标兵,以及安全检查中的违规现象,分别明确了对应奖罚额度,充分调动了项目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成都项目部为让新进员工事先判断自己是否适应高空作业,特别模拟现场实景,利用钢模网、钢跳板、防火布等材料制作了高空作业体验平台。同时,项目部严格按照公司标准化设施管理规定,在高空施工区域拉设安全绳,使用双钩安全带,制作牢固的安全操作平台。此外,布设消防桶、接火盆、防火滤网、石棉网等安全设施,确保施工安全。

项目部成立了专项安全生产检查小组,每周定时对现场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针对事故隐患下发整改通知单,定人、定时、定措施监督整改。重点检查焊接操作平台,如:平台踢脚板高度是否符合公司规定的高于18cm的标准,是否存在焊缝脱落情况,是否出现变形超过10mm的钢板,是否发生钢丝网破裂现象。同时,还以现场安装为中心,每日对各施工点巡查监督,对吊装、构件卸车等重大危险工序,采取旁站监督制,确保现场作业人员安全。

科技创新促安全

中建钢构总结多年来在钢结构工程建设中的经验,鼓励创新运用技术手段促进施工安全。在武汉中心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中,这一做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挂设可靠安全网

武汉中心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为438m,为满足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施工铺设水平安全防护网需要,确保压型钢板铺设、钢梁焊接、高强螺栓终拧等后续工作的安全进行,项目部发明了“可调安全网下挂器”工法专利。具体做法为:在钢梁吊装前,把安全网下挂器提前套装在钢梁下翼缘板上;钢梁吊装就位后,调整移动安全网下挂器。下挂器两个单元对扣用螺栓固定,这样不会导致脱落。后续工段施工时,也不需要取下安全网。移除下挂器时,只需拧动上部螺杆,把安全网下挂器移动至钢梁一端,即可集中取下循环使用。安全网下挂器每隔1m间距设置一组,使安全网铺设更加安全密实。

构筑高处安全操作空间

在高层钢结构施工中,为减少钢柱焊缝数量,往往需要增大钢柱横向或竖向的体积。这样一来,钢柱就极有可能超过施工楼层一定高度或宽度。大型钢柱对焊,就成为一大安全监管难点。项目组采用通过“钢柱组装式操作平台”,在钢柱对接处搭设了适合4人同时工作的可拆卸式操作平台,这样不仅保障安全,而且兼具防风、防雨等优点。

第10篇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笔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杠杆收购私有化交易的幕后操刀者,是戴尔的家族办公室MSD Capital。

这个迈克尔・戴尔33岁时注资的家族办公室,成立于1998年,由前高盛管理合伙人格伦・R・福尔曼(Glenn R. Fuhrman)及前ESL Investments高管约翰・C・费伦(John C. Phelan)执掌,拥有约80人的团队,管理着迈克尔・戴尔本人及其家族基金会接近120亿美元的资产。

如同洛克菲勒家族办公室与贝西默信托公司在历史上曾做过的一样,MSD Capital自成立以来的15年间,代表戴尔家族参与了众多极具影响力的交易。其中包括在2008年金融海啸时参与收购破产的印地麦克银行(IndyMac Bank),并将其更名为第一西部银行(OneWest Bank)。这笔总规模高达139亿美元的收购,目前看来十分成功,戴尔家族有望从中获得丰厚回报。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家族企业课程主任、中国金融案例中心执行主任高皓博士看来,类似的交易未来也很有可能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发生,而家族办公室也有望如同MSD Capital一样,在交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两大驱动力

高皓认为,家族办公室在中国的兴起取决于两方面的驱动力:民营企业家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内部家族传承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民营企业所在的产业本身面临转型升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企、外企给民企带来巨大的外部挑战。以外企为例,过去外企是不会进入三四线城市的,现在也开始向三四线市场投资,甚至是不计代价地抢占市场。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民营企业走过30多年,第一代企业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力不从心,开始进行财富传承的重要选择。据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高净值人士已经开始考虑财富传承,而这一比例在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人士中更高,达到了接近二分之一。

究竟是传还是卖?

“相当比例的二代对传承家族企业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足够能力驾驭企业。没法传承,怎么办?就要把企业卖掉。我们判断,未来十年,中国民营企业会出现一个大规模的企业出售、并购整合浪潮。”高皓表示。

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很多家族民营企业,第一代是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出身,第二代继承人往往希望做金融、互联网等新行业。还有一些家族企业是规模比较大的制造业公司,二代想要管理好如此规模的大公司,要求很高。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银行、供应商、客户等众多外部资源的支持,但很多二代不如一代擅长外部关系的构建与维护。诸多原因导致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难以实现传承。而一旦家族企业被出售,沉淀在企业中的固定资产,便会转而成为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的一笔规模巨大的流动性资产,这些资产或以现金或以股权的形式出现。

“在处理如此规模的流动性资产时,无论是非上市公司还是上市公司的控股家族,都需要一个结构化的家族财富管理顶层设计。”高皓说,这正是家族办公室的意义所在。

“一张资产负债表”

对于家族企业的资产配置而言,一张资产负债表的概念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企业家往往会与多家私人银行合作。第一类,国内私人银行,首选是四大国有银行,因为他们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予过扶持,企业过去有很多结算需求与他们合作。

第二类,海外主流私人银行,像瑞银、瑞信这样比较稳健和保守的欧洲私人银行。这是企业家把家族资产进行海外配置的主要方式。

“因为这些大银行的网络是遍及世界各地的,无论是在投资产品的数量还是种类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覆盖。他们往往是家族资产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基本上我们看到的企业家都会有像瑞银、瑞信这样的国际银行帮他来做资产的国际化配置。”高皓说。

第三类是精品私人银行。比如企业家的救命钱,需要完全没有风险,那可能就存在瑞士的小型家族私人银行中。

当同一个家族要与四、五家私人银行打交道时,就会遇到一些困扰。

家族与私人银行合作出于两个目的。首先,希望实现资产的分散配置。有一块资产在美国,一块资产在欧洲、一块资产在国内,看起来好像是分散风险了,但没有一张家族资产负债表,不知道这些银行究竟是怎样来投资这些资产的。因此,通过组合投资,以不同资产类别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来分散风险就成了空谈。以美国2008年麦道夫事件为例,很多私人银行把家族的钱都投给了麦道夫,但不少家族并不知道。家族成员以为自己放在花旗的钱和放在UBS的钱是两部分,是分开配置的。殊不知,很有可能几家不同的私人银行都投资了麦道夫的基金。由于家族成员没有其所有财产的一张资产负债表,所以他不清楚不同的资产类别如何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中进行配置。而当大的金融危机来临时,家族成员以为做了分散配置,事实上却没有。这给家族财富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家族想享受不同的私人银行带来的便利和服务。因为不同银行的服务能力是有所区别的。有的在欧洲比较强,有的在美国比较强,有的在国内比较强。但企业家的重点还是在实业上面,并不是那么懂金融。而在金融领域,因为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往往比较严重。企业家在与私人银行打交道时,会有利益冲突。高皓谈及金融危机爆发时发生在客户与私人银行家之间的多讼,私人银行家向客户出售衍生品,没有充分揭示风险,出售客户并不了解的金融产品。企业家出于对私人银行家的信任进行购买,但同时也把自己暴露在危险的境地中,因为他们自己没有金融的专业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家族需要一个与家族利益完全绑定的机构。这个机构有金融的专业能力,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又有与家族利益相一致的结构设计,这就是家族办公室。”高皓表示,现实中,家族办公室往往是很多金融高管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在家族办公室就职的通常是资深的银行家、VC/PE投资人、律师、咨询顾问等,他们真正了解金融行业。由这些业界资深人士来实现家族一张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上述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一家合格的家族办公室,在业内公认的评判标准是需要具备3P:Protocol,即家族办公室的管理者需要透彻了解各地的政策、法规,有着规范的流程及管控体系,通过合法性手段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Professionalism,即管理团队的专业性。家族办公室的团队,通常包括来自财务顾问、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投资经理、证券经纪、保险经纪、银行、信托等领域经验丰富的专才,为高净值人士提供资产增值的建议。团队的专业技能除了打理巨额财产,处理投资管理、税务规划、慈善捐赠、信托和相关法律事宜,还经手诸如教育、安全、管理房产及游艇等财产、法律事务以及人员招募等事宜;People,即管理者需要有很好的人脉网络。由于资产类别众多,比如股票、债券、私募股权基金等等,团队需要应用各种人脉网络进行各类资本运作。

卢恩霍普特全球顾问公司董事长查尔斯・卢恩霍普特表示,运行良好的家族办公室能发挥两大作用:首先是确保每一个家族成员能依循自己的意愿生活,就是所谓的“不被财富束缚的自由”;其二就是为家族提供细致严谨的尽职调查。而根据美国和俄罗斯已有的样本来看,建立家族办公室能够帮家族节省30%左右的财富管理成本。

高昂投入与广阔市场

家族办公室有两大主要类型:单一家族办公室(Single Family Office)与联合家族办公室(Multi Family Office)。联合家族办公室工作内容与单一家族办公室类似,但服务于多个不同的家族,对家族财富规模的要求也相应降低。

家族办公室协会今年的报告中估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约有30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地区的家族办公室发展远逊于欧美,在沃顿商学院2012年的报告中,有50.5%的单一家族办公室总部位于欧洲,41%总部位于美国,其他地区的总和不过8.5%。而在瑞银和Campden Research的研究中,亚洲约有100个单一家族办公室。其中75%设立于1990年后,超过80%持有核心家族业务中的可观股份。

要建立单一家族办公室所需不菲,仅人员成本就需要每年数百万美元。通常,一个配备比较完整的单一家族办公室需要一位首席执行官、一位首席投资官、一位首席财务官、一位首席法务官,至少两位投资分析师,四位会计师,一位审计师和五位行政管理人员。

家族办公室协会今年的白皮书显示1 ,一个规模较小的单一家族办公室的首席执行官,年薪在30万美元到60万美元之间;更大规模的单一家族办公室的首席执行官,年薪在5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之间,除此之外,首席执行官往往能获得联合投资机会。

主要进行直接投资的首席投资官,基本工资一般在25万美元到50万美元,再加上年度现金红利和递延补偿,首席投资官的薪酬能高达几百万美元甚或更多。主要做资产配置的单一家族办公室中的首席投资官,基本工资一般在20万美元到40万美元,奖金在20万美元到60万美元。首席投资官通常还有能获得联合投资机会。

首席财务官的基本工资在17.5万美元到25万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奖金、递延补偿(相对其他职位比较少见但也可能获得)联合投资机会,综合起来,首席财务官能获得30万美元到55万美元的其他收入。

首席法务官的基本工资在17.5万美元到25万美元,还有30万元到55万美元其他收入。

由于投入巨大,有业内人士认为至少拥有5亿美元资产的家族,才有必要建立单一家族办公室。而在今年的《2013胡润全球富豪榜》中,进入10亿美元资产这一上榜门槛的中国大陆富豪数量达到262人。根据胡润研究院的估计,全球未上榜的10亿美元身家的隐形富豪约2500人,其中中国隐形富豪数约750人左右,占比30%。这向关注中国家族办公室领域发展的业内人士,展现了极为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

机遇挑战并存

近年,国内的家族办公室领域发展非常快,出现了三类主要参与者。

第一类是由家族驱动。部分中国家族已经通过设立投资公司等方式开始做这件事。但他们不知道家族办公室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应该怎样来设计家族财富管理的顶层架构。对此,高皓认为,“欧美和海外华人家族已经走过的弯路,中国的家族没有必要再走,可以提前做规划。”

第二类,由专业人士在家族的支持下创办家族办公室。近日便有一家联合家族办公室在上海举行开业仪式,由金融业资深人士在多个家族的支持下成立。

第三类,由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来驱动,包括招行、建行、民生及信托公司等,他们对家族办公室的模式进行研究摸索。中国家族的需求也与海外家族有所不同,需要考虑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现实情况。

“家族办公室行业发展的序幕已经揭开,现在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这时候,战略选择与治理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大浪淘沙,究竟谁才能够成功,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监管层面,家族办公室即使对欧美的监管机构也是非常新的话题。美国证监会直到近两三年间,才对家族办公室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中国的监管机构,家族办公室应该以什么样的法律形式存在?

“是以投资公司的形式,还是以有限合伙基金的形式,抑或是其他形式存在,差别是很大的。若以投资公司的形式存在,税收很重,对于行业发展不利。”高皓说,还有一些家族会把资金投到海外去,然后再投回来,如何有效监管,但避免过度监管,这些都需要具体研究。

在基础设施层面,人才储备也是一个挑战。国内私人银行业发展时间也并不太长,即使是私人银行家的人才储备尚且不足。而家族办公室这种金融产业链顶端的机构,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更为苛刻,想寻找到能够满足需求的人才的难度也就更加高。那些在海外大银行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华人或者会讲汉语的外国人是行业可能的人才来源。“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愿意把这个事情当成事业来做,家族办公室主体的业务在国内。那种飞来飞去的方式,做私人银行是可以的,但做家族办公室就很难,后者需要跟家族有一个非常紧密的绑定。从时间、空间上来讲,要在中国扎根,这能不能做到?”高皓直陈行业发展的挑战。

第11篇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顶层;钢结构;设计;;注意问题;构建;要求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rise, people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quality of the life has improved. The top of the steel structure and to build can make buildings have stronger extent, decorate a space more flexible 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 is our country modern architecture is very important in a project,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are protected, but make the building more close to the life, the design mo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This paper, focusing on what is on the top of the concrete frame steel structure and concrete frame on the top of the steel structure design and to build the problems to be pay attention to, concrete framework and to build on the top of the steel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big discusses in details.

Keywords: concrete frame; Top; Steel structure; Design;; Pay attention to problem; Building;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建筑物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的顶层我们一般采用钢结构的加建,来使建筑物的结构更加稳定,达到保护人类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的目的。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钢结构使得顶层的空间布置更加灵活、建筑物的抗震性加强,满足了现代化的建筑物设计标准,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是现代建筑所需要的。它的实现是现代社会中建筑业发展的新标准,也是现代建筑中的必要要求,它对于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很大的帮助。

一、什么是混凝土框架顶层钢结构?

混凝土框架顶层钢筋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子和四种基础承载重量的构件在一起组合而构成的空间结构。它是由主梁、柱子和基础承载重量的构件构成很多个平面框架后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的。高层建筑采用混凝土框架顶层时都喜欢采用钢结构,因为建筑物顶层加建钢结构可以使建筑物的空间变大,使顶层平面布置简单些,钢结构的混凝土框架顶层的加建具有抗震、布置灵活方便、传力性强和整体性强的特点。它能够提供更大的建筑空间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它的抗震性好,建筑物更加稳定,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减小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以及给人们的财产带来损失减小。

二、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钢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钢结构已经被现代社会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建设中,对于它的结构的设计在建筑物的构建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它的合理设计将会对建筑物的构建起到帮助作用,反之就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构建。在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钢结构的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顶层加建钢结构的设计中需注意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来对建筑物的顶层加建钢结构进行设计,不同的用途的建筑物和不同地域的建筑物它的抗震等级都是不同的。像在地震多发地带,其抗震等级的设计就要加强,不是地震多发地的地带,我们的抗震等级设计就可以相应的减弱一些。还要对于公共建筑物和居民住宅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的抗震设计要增加,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计算楼板开洞的面积,和实际结合设计

楼板的开洞需要通过专业的计算设计能进行的,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楼板的开洞不能够大于顶层的总面积的30%。但是对于楼板开洞面积在30%以上的,我们也是有解决的设计方案的。我们应该将开通面积在30%以上的楼板洞口边缘的节点设计为弹性节点,而这个时候所有的楼板应该都被定义为弹性膜。这样才能保证楼板的设计合乎实际,使得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的钢结构更加合乎标准和要求。

(三)混凝土框架顶层设计时需要注意温度的控制

混凝土框架顶层设计时经常对于抗震措施的设计很重视,却没有注意到顶层的温度控制。这往往使得顶层加建的钢结构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顶层出现室内墙壁破裂的现象,轻则使室内温度受到室外温度的影响,室内的保温效果被破坏,重则使得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缩短,建筑物受到破损,发生坍塌事件,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四)基础承载重量的构建的负荷设计

基础承载物重量的设计一定要合理和符合设计的标准,使之能够承担其顶层的建筑的重量,以及整体建筑物的负荷。基础承载物重量的构建不要超过基础设计的负荷,建筑物的设计的实际承载重量高于设计规格内的承载负荷就会让建筑物存在着安全隐患,破坏建筑物的安全性。

(五)顶层平面图设计计算的合理

对于顶层平面设计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计算,对于平面图的设计要注意空间的布置和设计,对于钢结构的每一项工程都进行平面的设计计算,使之有科学的数据和标准对其设计进行取舍。对于柱子之间的长宽、直径设计都要符合科学的标准,数据科学会让建筑物更加的坚固。在梁、柱子和基础构建设计的多个平面中一定要有精准的计算,不出现数据上的计算错误或者计算数据不精确而给整个顶层加建钢结构的工程带来经济损失或者在今后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便,甚至会留下安全隐患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三、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钢结构的构建要求

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钢结构的构建需要达到这些方面的要求:

(一)对楼板的构建要求

在楼板的设计中,现代工业技术要求采用现浇灌技术。现浇灌技术是目前楼板构建中最好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能够让混凝土框架顶层加建的钢结构更加结实和稳定。现浇灌技术能够使得在加建钢结构的过程中灵活的处理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让楼板的构建不出一丁点错误。

(二)对梁的构建要求

国际的设计标准和实际设计结合在一起对钢建结构的设计有了这些要求:首先是梁的截面宽度不得小于20cm,宽和高之间的比例不能大于4。再者采用的钢筋要保证其合乎规定,保障梁的硬度,增加抗震性。最后在扁梁的设计中,梁中线需要跟柱子的中线重叠,扁梁采用双向布置。扁梁的设计要进行严格的计算和按照规定要求设计。

(三)对柱子的构建要求

柱子的截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柱子截面高度和宽度都不能小于30厘米、柱子的直径要大于35厘米、截面的短边和长边的比不能够大于3、柱子的纵向钢筋配比不能够小于0.2%等等。这些严格的要求对于柱子的设计有科学参照,柱子的构建更加符合科学,整体的钢结构加建也会更加顺利。加建完成后的建筑物也会更使用和耐用。

(四)对四种基础承载重量的构建要求

基础机构应该考虑多方面的结构,要根据负荷承载情况、结构形式、施工条件等多方面的考虑来设计合理的基础结构,满足建筑中的抗滑、载重的建筑要求。对于不合理的、不符合实际承载重量的设计要进行修改,一定要使基础承载重量的构建设计合理。

四、结语

现代建筑普遍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引人担心,人们对于现代建筑能否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其使用性能进行了怀疑。现代建筑业将钢结构加建在混凝土框架的顶层,使得整个建筑的抗震性加强、灵活性加强、整体性也得到了提升。混凝土框架顶层的钢结构的加建是对人民生命的保障,同时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结果。它的应用将会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建筑物中,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叶晓箐.顶层为门式刚架的多层框架钢结构设计简介[J].福建建筑.2009,(05).

[2] 毛少昭.浅谈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的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2010,(11).

[3] 戴连双.外包钢钢筋混凝土框架顶层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06).

[4] 张龙.多层住宅顶层常见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1,(09).

[5] 王春洁.关于多层住宅顶层裂缝的防治[J].中国房地产业.2011,(07).

第12篇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传媒跨区域发展;顶层设计;交互理论;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41-03

一、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的背景

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长河,贯通东西,众多支流以及交通干道,将全国的经济连为一体,对于我国发展内陆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长江经济带,自西向东包含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7个省以及重庆、上海两个直辖市,横跨我国东中西发达及欠发达地区,各省市区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该区域具有显著的代表性。而“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脊梁”,对促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经济带”这种区域经济化的产业结构决定着该区域文化的转型以及传媒区域化的发展。但是如何实现传媒区域化发展,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指导其发展,以及如何革新结构与管理、制度与思想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去探究的。

(二)研究的意义

1.研究“长江经济带”视域下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方面,此课题将充实和丰富整个新闻理论,从而服务新闻界以及整个社会。这些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如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株洲经济带等,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同时推动了媒介的区域化发展。

另一方面,打破以往行政区域划分的藩篱。传媒的区域化,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内自发形成的类型齐全、又具有良性竞争的传媒生态环境。它是相对于传统的传媒区划而言的。自建国以来,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我国媒体被分为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地区级媒体和县级媒体四种媒体类型。而这种媒体的划分形式并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布局而成,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传媒区域化将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域划分,对其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及重组。在区域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传媒集团为了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求,必须在采编内容、发行范围、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按照市场需要和受众需求摆点布摊,以期在市场化、区域化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2.研究“长江经济带”视域下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决定了区域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使传媒区域化发展趋于常态,因此这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值得去探究,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其前进。第二,研究该问题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和范式作用。现如今,我国除了长江经济带以外,还有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株洲城市圈经济带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带,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区域文化的发展,也是为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二、关键词的概念及内涵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自西向东包含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7个省以及重庆、上海两个直辖市横跨我国东中西发达及欠发达地区,各省市区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该区域具有显著的代表性。根据区域经济理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泛,上升空间也十分巨大。

(二)顶层设计

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发展中的顶层设计”以来,“顶层设计”一词就在中国各行各界流行开来,这个来自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专业术语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词汇,顶层设计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理论焦点。所谓顶层设计,指的就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设计。从这一概念被重视的程度说明了,在新世纪背景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因此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更需要有前瞻性、指导性和系统性。

《五年规划草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解释道:“‘顶层设计’指的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重大改革议题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协调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序。”以此推理,所认为的顶层设计,主要指的是其思想具有统领的高度性,重点在于上层设计、下层执行,强调推行改革要自上而下的设计和改革方案的权威性。换一种说法,就是要统筹规划、全面设计。

在“顶层设计”的大环境下,进行传媒的发展改革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系统性问题;第二,战略性问题;第三,方向性问题。系统性是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系统指导离不开战略重点,而有序性是改革系统性、战略性在改革推进方式上的直接要求。只有三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改革的顺利完成。

(三)传媒跨区域发展

传媒跨区域发展,又称传媒区域化,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在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内自发形成的种类齐全、具有良性竞争的传媒生态环境。这些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如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株洲经济带等,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同时推动了媒介的区域化发展。换一种说法,就是传媒区域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传媒的区域化发展也给传媒业带来了许多优势。

三、立足于“长江经济带”,探究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问题

(一)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迅猛,各项指标也增长较快,但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它既包括制度、政策上的问题,也包括传媒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及发展问题,同时还存在着资金、技术等科技方面的问题。某些问题已经成为“瓶颈”,严重制约影响着传媒业的发展。

非协调性发展,就是其中一个十分扎眼的问题。各地区、各媒体间均存在大大小小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报纸与期刊、广播与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也都存在着非协调性发展的问题,而这些正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

(二)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困境

1.从经济方面来看

(1)各省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格局不一致。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东部地区有上海、浙江,中部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而西部地区则是重庆、四川。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地区的GDP分别为23837亿元、15336亿元、6846亿元。

如表1所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且长三角地区集中了我国大批实力雄厚的重点优势企业,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累计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决定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中下游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业等低附加值、低收入的产业仍占据不小的地位,因此其产业结构形式不仅仅落后于长三角地区,甚至还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格局的相异性,必然对传媒产业的区域化发展造成重要影响。

(2)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各异。随着传媒多元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报业已不再满足于依靠广告招商来获利的单一方式,而是寻求更加丰富的盈利模式。在这个问题上,《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主张,报业未来发展要“异质立体化,同心多元化”,“报纸要紧紧扣住影响力,利用诚信度和品牌做产品,对媒体价值链产品进行深层开发”。据报道,《潇湘晨报》联合其他商家连续几年在长沙举办国际车展,统计显示车展的单次直接会展收入可达3000万,利润超过1500万。它成功地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转化为会展品牌,不仅拓展了集团的收益渠道,又进一步提升了报业的影响力2。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思路的引导下,许多报业集团已经从传统的报纸广告、发行、印务的盈利模式中脱离,并逐步向网络、房地产、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进军,谋求报业集团更大的利润与竞争力。

2.从政治方面来看

(1)政府管理制度不统一。众所周知,地方宣传部门在自己所掌管的行政区域内具有决策权和调控权,因此,各地政府都对本地的媒体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而又由于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政策或法律法规均有出入。因此引发了“坏事不出门”的信息封锁、分割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加剧了行业内低水平市场的重复建设,也加剧了传媒区域化进程中的恶性竞争与矛盾冲突。

(2)缺乏一致的发展规划。传媒产业的发展一定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共生,要促进传媒相对集中地聚集在某个区域内,带动整个大区域的发展,就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这些狭义的传媒业,而应当着眼于整个文化传媒行业。

政府管理者或政策设计者,应该综合考虑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自然、历史、人文、经济等相关情况,并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产业政策做比较分析,同时从产业布局、发展战略高度考虑,明确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要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链条。

在有些区域规划发展,人们看不出产业的布局,看不出促进传媒区域化发展与产业的关系,看不出资源共享。这样的规划能推动形成怎样的产业链,又能实现怎样的传媒区域化大发展,都是顶层设计所面临的困境。

3.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

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也影响着传媒区域化的发展。上文也提到过这一点,虽然长江经济带这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是其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家统计局的结果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研究成果:除上海和湖南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均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四川、安徽是全国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的社会发展水平也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位次。

社会发展水平的缓慢增长,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该区域的文化传媒产业也发展缓慢,因此为实现传媒的区域化,不仅要注意经济发展水平,也要注意社会发展水平。

4.从地区文化的差异性来看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和经济开放程度的不同,各地区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异。长三角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租界,遗留下大量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并且其位于沿海开放地区,便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思想,所以当地的受众思想比较开放,信息的接受度和能力较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内陆,山川河流较多,经济较为落后,如四川等省份还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地理环境也决定着这里的人民思想较为落后,信息较为闭塞,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适应新事物的周期比较强,因此对于信息的接受度也相对较弱。 在传媒区域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整合信息资源及传播渠道,如何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以及信息接受程度,如何扩大传媒的影响力,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传播机制,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三)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4年8月18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会上他从四个方面强调了传媒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必须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其次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新旧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第三从未来发展道路上讲,要着力打造一批形式多样、技术先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媒体集团,同时要形成立体多样、完整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第四要有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基本哲学告诉人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换句话讲就是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虽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是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便是文化经济化的产物,其对于政治、经济的反作用越深远,即渗透力越强,影响力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也就越突出。因此可以看出文化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也就是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还能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随着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也越来越强,并且文化力与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军事力、保障力共同构成了综合国力,而其自身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大力支持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我国的软实力,才能更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罗荣.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07(2).

[2]虞孝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态势分析[R].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9(9).

[3]葛国耀.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顶层设计的理论反思[J].学习与实践,2013(5).

[4]邓聿文.顶层设计的困境和破解[J].学习时报,2011(15).

[5]聂高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内涵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2(8).

[6]赵振祥.传媒的区域化趋势问题及对策[J].新闻记者,2005(1).

[7]余建清.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