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独生父母”;家庭德育;问题
一、“独生父母”及家庭德育
家庭德育是家庭养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研究“独生父母”的家庭(注:指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指导当前广大“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实践,并有利于探索我国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德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二、“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独生父母”自我道德素质修养低,对子女重智育轻德育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大部分的“独生父母”已成功胜任父母角色,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独生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存在较大问题。[1]尤其表现在家庭德育方面,一些“独生父母”自我道德素质修养低,对长辈的依赖性强,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弱,无法成为子女的表率。部分“独生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育,热衷于各种早教机构、“天才宝贝计划”、智力发展训练、艺术特长培养等,却忽视对孩子道德的培养。不少“独生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学历竞争、能力竞争,从而夸大智力因素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忽视道德发展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意义。当前“独生父母”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暴露出年轻父母对家庭德育认识存在的偏差。
2.“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内容混乱迷失,体现出标准不一的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具有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既有《颜氏家训》等家教典范,也有《三字经》等幼儿德育启蒙读物,这些都构成了我国传统家庭德育的内容。时展至今,家庭德育内容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挑战。“三纲五常”等传统的家庭德育内容早已被现代家庭摒弃,“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又受到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家庭德育内容选择进入价值多元、内容迷失的两难境地。笔者通过调查后发现,“独生父母”对孩子德育的内容并不明确或有所缺失。德育中重要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也表现出较大缺失。
3.“独生父母”家庭德育在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重说理轻情感
“独生父母”进行德育时最常使用的方法为说理教育法,最常见的问题为“重言传,轻身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强调父母身教对儿童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影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知识教育对处于直观行动阶段的幼儿来说,是不合适的。”[2]然而,现实生活中“独生父母”却非常青睐给孩子讲道理的方式来灌输德育认识。此外,“独生父母”在对儿童进行德育时,常常是充当一个“理性发言人”,帮孩子分析对错是非,看起来理智冷静,实际上却没有与儿童的情感建立连接,儿童的道德情感没有被重视和发展起来。
三、结语
尽管“独生父母”在家庭德育中存在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他们身上展现出巨大的进步性,如知识文化素质整体水平高,学习能力强;重视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乐于接受新理论,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等。这些都将成为提高家庭德育水平,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有利因素。面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独生父母”需要自觉反思、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改进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对家长和儿童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导与协调配合,应该建立有效的德育机制。[3]
参考文献:
[1]张业清.独生子女家庭德育缺失分析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13).
关键词:职技院校;德育;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职技院校德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陶冶情操,进而能树立正确人生方向,其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就业等多个方面。虽然德育是一门学科,需要传授知识,但其本身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相比,其目的性远远大于工具性。对于职技院校德育教育而言,应更关注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认同、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求智的同时进行人格积淀。
在学校开设德育课已有多年,引起广大教师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并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丰富了德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也为德育的实践提供了方法指导。但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成效不足以适应新的变化。那么,职技院校德育教育怎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实现德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从分析开展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
一、职技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应从职技院校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探索职技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的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职技院校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社会阅历有限,一些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等存在诸多问题,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2)缺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关。有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很少,因而得不到充分的亲情关怀,感受不到家的温馨。只好由爷爷奶奶代管,结果过分溺爱。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必然导致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出现偏差。这样,学生缺少健康成长的环境,就容易养成不良品德。
(3)社会偏见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上对职技院校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学习不好、品行不端的差生,对职技院校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将一些可以通过关心、引导从而教育成优秀人才的学生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2学校方面。
(1)德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职技院校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令人担忧:一是多数学校比较注重专业技能、重文轻德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是学生对学校的德育普遍持抵触和反感情绪;三是部分企业重技轻德的录用原则导致学校和学生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些现象都阻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德育教师工作经验、知识积累较欠缺。目前,职技院校学校师资队伍大多是普教转型或者非师范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么照搬或借鉴普教经验,要么凭借所谓的“师道尊严”在工作中靠“灌输”、“利诱”或“威逼”,忽略了职技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思想特征、个性心理等与普教的差异,造成工作实效不高,甚至适得其反的后果。
(3)德育课程特色不明显。职技院校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在德育课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没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有的德育课老师甚至只会讲条条框框,照本宣科。
3社会方面。社会环境对职技院校学生的教育存在许多消极影响。如颓废的流行音乐、网络和影视节目,极端化、物质化、金钱化的社会风气等,使得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缺失或错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由于职技院校德育教育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再加之职技院校生文化素质还有待加强,导致厌倦学习,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造成逆反心理,抑郁、消沉,抽烟、打架、上网、早恋现象屡禁不止,给职技院校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转化措施
面对职技院校德育工作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采用以往一贯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已明显不能适应职技院校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学生方面。问题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推动力。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最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精神: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允许学生有各种奇思异想,但必须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并倡导“自由、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
(2)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比较懒惰,课堂上不愿积极思考,更不愿回答教师的提问,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引起探究欲望,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教材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特别是一些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热点,以及发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时,可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探索、发现;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布疑、激疑、质疑和存疑,让学生自主释疑、解疑。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和职业水平。随着职技院校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生源素质的下降,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二者之间的矛盾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应首先加强对德育师资的培训,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育经验交流。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如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建立经验交流机制等,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促进德育工作手段的转变,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校内外学生思想道德具体教育网络,尽量做好道德教育工作。[1]这对培育有文化、有理想以及有道德的社会建设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可是实际上,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道德管理中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太抽象
大部分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道德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觉得,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形式,不存在实际意义;同时认为对于社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表面化以及任务化,产生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哪里出问题治哪里的方法。
2.德育内容比较缺乏科学性
德育内容所具有的科学性就是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容易被学生内化以及实践。各个时期的具体德育内容具有差异性,德育内容应该和主流社会精神一致。[2]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部分只是照搬以前的内容,将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全部内容,缺乏创新时代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受教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以及师生关系所具有的单向性。该道德教育缺乏平等性,所以必然会使教学效率低下。
3.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
很多小学的德育内容比较假、空、大,未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所以成人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师口头教育比较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抽象,德育内容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差。除此之外,德育内容比较空洞,不具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
4.网络文化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新技术和条件,可是同时也使德育工作更加困难。网络给德育以及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所采取的具体对策
1.建立全考核制度,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并没有解决好应试教育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转化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领导都认为智育属于硬指标,而德育属于软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德育工作。虽然智育以及德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校园学生身心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侧重的。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方面的觉悟,使学生可以判断是非美丑,明辨善恶,具备优良道德。
2.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让德育渗透进别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里面
新课标里面明确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进行新课改,就是为了培育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给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效结合一下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感情状态和具体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所以,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这一德育渠道,对其他学科德育资源进行开发,在别的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科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各科教师应该依据教材特点,于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将教材德育内涵挖掘出来,有效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德育内容。
3.合理处理网络信息给德育带来的影响问题
在网络信息发展迅猛的今天,小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文化。网络属于双刃剑,可以给德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会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行为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学校应该对上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的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管理措施应该到位,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应用网络技术。
对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属于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艺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对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地发展,培养出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价值观和时展以及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房秀忠.新时期小学德育管理探讨[J].科学导报,2013(13).
【关键词】德育状况;德育教育;德育培养;社会;家庭;学校
如何让儿童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塑造儿童的美好灵魂,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现就个人的肤浅认识作一探讨。
一、目前德育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社会的物流与经济效应对儿童的诱惑力极强。在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与转型的今天,整个社会风起云涌地就是发展经济,如何赚钱,如何得到经济实惠。这样,儿童们从小看到的就是别人如何赚钱,如何享受。家长的教育与希望也是孩子长大了如何发展好经济,赚大把大把的票子,将来在经济发展上有成就,乃至于成为富翁,让父母的腰板硬起来……因此,从小给孩子要求的就是读书与赚钱一套密不可分的发家致富经典。经济发展与物质丰富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吃穿、玩乐上大可尽情地享受。让孩子们从小滋生的就是满脑袋的金钱观。
2.社会公德的淡化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人说:“雷锋出国了”。雷锋的精神说到底,就是胸有他人。可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似乎离我们远隔了太多的距离。为我服务者有之,为己所图者有之,为别人作想者为数甚微。在社会中,谋财害命、劫、敲诈勒索、以假乱真等种种恶劣行径比比皆是,这不都是公德的淡化吗?由此,在种种公共场合,自觉让位的少了,主动助残的人少了,总之社会的爱心少了。随之儿童们的崇拜也发生了变化,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没有公德道义这些概念来规约了。
3.社会上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造成儿童不思上进,淡化人生。在社会环境发生多元化的前提下,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也波及到儿童的心理健康。比如赌场、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封建迷信活动、社会风气腐败等不少的不良行为都直接影响了儿童心理。儿童成长时代对是非的鉴别力、自制力都较弱,他们经不住利诱,容易走上歧途。
4.读书做官与读书无用仍在延袭危害部分家庭,造成对孩子的教育误区。目前不少家庭还存在着“养儿不读书,官从何处来”的指导思想,因此,对孩子的希望值寄予很高,总希望孩子读书成名,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样,总是对孩子的成绩过问多。在不如意时,对孩子的责骂也多。他们还时常将孩子与一些成绩优良或曾因读书走出去的人来攀比,这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成绩上不去,少数修养欠佳的家庭则采取责、打的爆烈手段,这严重损伤了儿童的自尊心,他们也会感到自卑、气馁,觉得自己太笨,完不成学习任务,有失父母厚望,这样倒不如敷衍度日,投个舒服。这样在对自我要求上放弃了严格与原则,与家庭的关系也逐渐紧张,有的甚至出走、厌学,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产生异差,离现实要求越滑越远。
5.无限的毒制品危害着学生。随着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黄色也悄然上市,无声地勾引儿童。再是学校周边的网吧、赌场总是累禁不止,不少学生沉醉其间,弄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6.社会黑恶对儿童的胁迫与利诱。随社会转型,危害社会的黑恶势力应运而生,无处不有。偷抢、胁迫、取闹等种种恶行对学生的影响也极大,部分不辨是非的学生还被他们利用,糟蹋了儿童健康的人生。
7.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失调。目前,由于体制等一系列原因,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与政策法律的要求严重失衡。
二、德育教育应走出几个误区
1.“才”与“德”的误区。才与德兼备才是真正的“材”。唯有是材,方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2.德育教学不可仅凭空话、教条,要将它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言行有果。德育教育要努力挖掘德育资源,营造德育环境。目前的德育现状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德行的现状,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只凭书本教材,很少挖掘利用其他资源。其实,以文树德还远远不够,如果将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于文字与行动两者之间更会行之有效。
3.德育教学应立足长远,真抓不懈。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宏观工程,要彻底转变就事论事,敷衍了事的任务观。
4.德育实践应走出大小之分这个误区。不少学校都在将抓好人好事视之为德的培养工作,这诚然是好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习惯地只重大而轻小。比如在拾金不昧上,将交来的所拾得的1元与100元就有很大程度的区分。是的,从价值上来讲是对的,但从学生的行为上来讲还是一个样。可往往有的人偏偏是大张旗鼓地表扬大额者,而将上交1元的却视其若无。这样就将德育的价值分成了大小不等观。
三、搞好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育培养任重道远,它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颗真诚而热烈的事业心。这里需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德育教育必需唤起社会共识,力求社会支持理解。
2.德育教育应该列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应该引起校方领导的重视,将其统筹安排,全权规划。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26―0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时期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面对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等客观因素给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勇于创新,科学决策,努力把创新思想贯穿于德育工作之中,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力争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贴近现实,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育人功效。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 德育的地位不高。一是德育在学校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三是社会上功利主义等思想大大削减了学校德育效果。
2. 德育内容滞后,与生活相脱离。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学校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 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当前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4. 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德育实践新尝试的主要方面
1. 在传统教育中育人。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累,它广泛地以生活中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给小学生的德育增添新的活力,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孩子们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笔者所在学校在中秋来临之际组织各中队开展了“月圆国圆,传承经典――诗会中秋”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在无法团聚的远方的亲人发一条节日祝福短信,并自己制作节日小报,把中秋节的节日起源、传统民俗、逸闻趣事、诗词佳句等亲手绘制出来展示在教室学习园地中,开展书写中秋诗词,墨香书法展示活动,在宣纸上书写“中秋”,寄托节日情怀。
2. 在实践活动中成长。通过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接触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关心的问题;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大胆探索研究,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获得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德育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开展播撒核心价值观的“金种子”, “小白杨慈善行”校园爱心义卖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拿出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在购物中体验生活,在义卖义买中付出爱、感受爱。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点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体现出同学们对爱心活动的支持和感恩之心,也在无形之中实现了德育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以说教、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方法难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认同并且付诸实践行动,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特点在于知行合一,道德的修炼、德性的培养关键在于行。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存在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相背离的现象,他们懂得许多道德知识,对是非善恶也清晰明辨,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大德育实践课程,将知行合一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1以人为本,回归社会实践
德育教育必须立足于育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如果说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使智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对于德育来说,非但不能促进学生道德进步,反而会演变成令学生反感的道德说教。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德育只有回归到现实世界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德行及德性在人生和工作中的重大作用,他们才会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内心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常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缺乏自信,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都存在很大问题,于是有了逃课、上网、课堂睡觉等诸多不良习惯。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生活抗挫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如果教师从正面加以利用,就会发现这是丰富的道德资源。所以,高校教师应树立新型的德育观,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优势,鼓励他们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完善人生观,从点滴生活中积累善的行为,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到自身道德行为的缺陷,并积极在正确的方向上践行。如每年寒暑假,潞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走向社会,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他们主动积极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举止文明,不少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大大加强。这样的经验表明,道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提高,与单纯的榜样教育和道德说教相比,其实效性大大增强。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创造考察、服务、社会实践等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成就感,体味自身价值,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实践中认清社会的光明和不足,并明辨分析和认真思考;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养成道德思维习惯,提高道德意识,增强道德情感和信念,锤炼道德品性。因此,让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可以使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学生道德风尚的成功塑造。
2.2以学生道德需要为切入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第三是社交的需要,第四是尊重需要,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而道德需要正是蕴含在其中的需要。所以让学生明白道德需要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学生规范自己行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会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前提。学生的道德需要被激发起来,才能使德育教育由他律变为自律,学生才不会把道德规则视为强加在身上的外在力量,而是当作完善自身及促进个人成才的加速器,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履行道德义务,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3以德育教育者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要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性,作为德育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独特的人格魅力。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成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师德师风是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只有表现出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执著和探索,以及对自己的自知和自律等,才能从根本上感染学生。因此,要达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必须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师生关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两个观念: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传统的学生观。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坚持人本思想,要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德育教师工作的最高目标追求;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使教育功能发挥更大作用。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体现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念,对于学生身心的归属感、集体感以及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德育教育的常用手段,但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审视,给它注入新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不能仅流于形式,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如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感恩教育、爱心社团、金帆文学社、心理健康教育、校史馆的参观等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发展了兴趣爱好,发挥了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的校园活动中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了自信心。校园文化还应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将传统德育资源现代化,使之成为学生喜爱、易于接受的现代德育资源。
2.5通过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平台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职业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境遇和挑战。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而且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素质差
孔子曾说过,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习惯形成的时期,习惯的形成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更是一个人的品质、内涵的体现。现在有些职业学校学生并没有能够形成很好的生活习惯,有些学生不讲究卫生,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有些学生没有学习的习惯,自习课就是睡觉的时间;有些学生说话带脏字,言谈举止粗俗不堪等等。纠正这些种种不良习惯已经成为教师和学校三令五申的内容,但即便如此,收效仍然甚微。此外,很多中职学生承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更有甚者因一点点的感冒也要和父母哭喊着回家,他们不能正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家长、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不能平心静气地从自身找原因,而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心情,可以说心理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目前中职学生的通病之一。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职教育除了专业技能方面教学的有效开展之外,同样离不开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以及思维涵养的有效培养。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提高职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措施,同时也是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优化,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德育工作体系不完善
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主要是校长负责制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两种。在校长负责制体质中,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校长一人领导,党支部主要作用是监督。校长既管行政、又管业务,既抓教学,又抓后勤,很难全面负责德育工作。校长在这样的领导体系中,学校的书记若要抓思想政治工作,很容易进入校长的职权范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党支部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管理体质中,党支部居于领导地位,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校长在管理上缺乏职权,影响了校长抓德育工作的积极性,由书记全面管理,又不可能使德育工作面面俱到。这两种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责权划分不明确,容易使校长和书记对此项工作两不管,或是两都管,影响学校领导班子的稳定和团结。此外,职业学校从事的德育工作的部门还涉及到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就业办和年级组等。这些部门之间往往是各行其事,互不联系,缺乏配合和协调。这样的德育体系,使得学校的教育力量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对策
(一)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成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从挫折中看到希望。其次,为提高挫折承受力,职业学校学生应主动自觉地吸收生活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在困境中锻炼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再次,许多学生由于从小就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意志薄弱使得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因此,磨砺意志,提高自制力对提高学生的耐挫力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培养一种自强不息、自信乐观、宽容豁达的优良品质,平时应从小事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实践中锻炼,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能轻松地战胜挫折。
(二)教育方法的有效改进
除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了解之外,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从学生的接受层次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进行有效的转变。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影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者们应针对当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影片的呈现内容进行过滤,组织学生观看体现德育教育主题的电影,潜移默化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结合职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就其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也可以对实践进行合理的应用。
(三)完善德育的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要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让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积极配合德育主管部门开展德育工作,并充分发挥自己部门的德育优势,充分挖掘自己部门的德育功能。学校应有一位校长专门负责德育工作,并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并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局面。
第二,完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应有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专门从事学校的德育管理和德育研究,以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师,更是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使其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德育方法,尤其是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提高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接受度。同时还应对学校的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他们在自己本职工作中渗透德育思想的积极性和科学方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只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完美品格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王志超.和谐社会建设下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初中德育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加强中学德育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有些学校“唯分数论”,“以成绩论英雄”,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与德育教育失位有直接关系。如今年6月21日浙江一男童遭多名初中生囚禁暴打,6月22日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初中女生被羞辱等类似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网络,这些初中生在自身承受失足痛苦的同时,还给家人、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当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无疑,德育教育工作缺位是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当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虽然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现实课业、升学压力下,老师的教育责任更多的是知识教育,往往忽略德育教育,导致部分初中生拥有了知识,却弃掉了品行[1]。学校、家长包括社会对智育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没有把德育教育上升到培育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度,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给当前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很大挑战。有些地方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和专职德育教育人员,在社会上没有形成重视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部分地区德育教育方法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教育目标停留在老路子中,不符合当前初中生发展实际。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往往忽视学生的感受,教育对象往往只针对学生,当学生违纪时才与家长联系,很少或几乎没有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2]。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二、影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敬业精神有无直接影响德育教育成功与否。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非常敬业,认真研究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那么这个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一定很到位;反之,如果教师只是泛泛地空讲一些大道理,并多以训斥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地斥责学生,只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德育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发挥作用。教师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自己率先垂范,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使德育教育切实发挥作用。
2.学生因素
德育教育实际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每一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同学生在思想、性格上,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德育教育必然存在许多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这些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势必造成某些学生的反感,可能自身习惯导致他不能很好地遵守这个规章制度,给德育教育带来诸多麻烦。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社会较少,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有时过于简单粗暴的德育教育方法导致他们不理解学校和教师为什么以种种规章条例、制度规范束缚他们,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抵制心理,阻碍德育教育全面推行[3]。
3.学校因素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或者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文化课考试成绩。虽然现在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往往牵制住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变革。成绩差令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接受,政府不支持,学校的处境举步维艰,所以抓文化课成绩还是大多数学校主要的或唯一的工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学生不能全方面发展,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程度的削弱。教学研讨是学校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定期做的一项工作,现阶段很多学校教研内容很少与德育教育相关,都是一些学科教学上的交流和探讨。
三、解决初中德育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1.确立“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德育地位
学校要围绕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紧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育人工作融入学校工作各个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真正发挥学校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4]。要用制度落实“以德为先、全员育人”,建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把教书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德育职责,所有课程都发挥德育功能。
2.确立中学生德育教育新理念
教育引导中学生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上深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把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时代精神的提炼、城市精神的塑造、学校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联动的德育工作体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营造“大德育”的育人氛围。在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教师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责任性,鼓励他们从本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涵,以自己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健全的人格教育感召学生[5]。
3.建立完善多样化、个性化、时效化的德育方法
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而不是强行向学生灌输德育理论。具体来说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逐渐完善[6]。要实现这样的德育教育方法,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高尚品质、健康人格和高超能力,通过自身影响学生[7]。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室文化建设做到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发现美,参与到美好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美好和快乐,积极主动投入到德育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陈福元.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J].中学时代,2014(04):206.
[2]迟希新.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J].中小学教育,2007(12):41-43.
[3]谢璐璐,邱佳佳.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31-34.
[4]韩淑娟.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文教资料,2009,(20):125-126.
[5]刘猛.中学“全员教育模式”的德育新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1-12.
关键词:德育;问题;对策
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被冠上了“后进生”的头衔,这给他们的生活、学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压力。家长不能正视职业教育这门新型技术教育,学生也觉得和同学不能够直接说所上学校的名称,会觉得低人一等,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够高、自信心欠缺、自卑感强等消极态度,然后渐渐的自我堕落,染上很多不良的习惯。实际上,他们和正常的高中生是一样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同样都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职业中学的学生接受着和普通高中同样的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技能的学习,这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也是谋生的重要技能。所以,职业中学学生应该正视自己,不要抱有消极的心态,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开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不仅要将学生的知识传授到位,而且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做到位。所以,职业中学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中学进行德育所存在的问题
1.语言的行动不一
从学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的思想素质都是很高的,而且道德思想也极高。虽然是这样,但是他们中的很多行为却不同行。很多人在行为行动上和主体意识上存在很大的反差。正确的道德观念是“礼貌”“尊敬”“诚实”等等,但是很多学生在行为行动中表现的却不同。很多学生主观意识上是向上的,但是自己的行为却是向下的。这种行为直接将学生的道德标准拉低。
2.职业中学注重学生的技能教授和培养,不注重学生的德育
对于学生的德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知识水平上去了,但是道德标准降低了。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德育课。但是,这种形式的德育课只是每周给学生进行一次德育理论的讲解,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和引导。除了这种形式,学校没有任何的德育形式。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德育讲解不能够很好地教育学生,也就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及效果,也仅仅是流于形式。
3.德育教学中的师资不足
很多职业中学的德育教师都是有着理论知识的大学生,没有实质的实践行为或者是真正的社会接触,这就使得学生教育也只是理论性的东西,和复杂的社会现实相比还是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学校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德育培训,缺少一定的系统知识汇总和总结,也就制约了其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很难将德育知识很好地传授。
二、职业中学进行德育的对策
在笔者的不断调查中发现职业中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为三点:
1.从理论上的“说”转变为行动上的“做”
教师只是利用课本传授一些德育知识,学生往往是听过然后就忘记了。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接受一个事物是需要过程的。例如:在讲授尊重的时候,不能只是通过一些口头讲解来让学生理解,还应该带领学生到养老院进行义务劳动和奉献,回家之后还要将这种美德带回家中。回到家应该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一辈子辛劳,自己也可以为他们分担。可以从洗锅、刷碗、做家务等一些小事情做起,让家长也能真正地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并感到欣慰。通过这样实质性的行动,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家长的艰辛和不易,也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2.对德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或者定期开展德育教师交流,促进学生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一位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技术专业能力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很大一部分还会在培训中接受到。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也才能将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得彻底。只有这样,职业中学的学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地做到实至名归。
3.建立一个学校德育的考核方案和标准
德育考核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就很难量化,所以在学校进行德育标准考核的时候就不清楚,没有具体的一个指标。所以,学校可以考虑将德育考核设置一个特定的标准:比如,德育教师一个月必须要带领学生参加几次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几次教育活动、参加哪些固定的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德育。道德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人为修养,所以职业中学在进行技能教育和培训的时候不能将德育工作落下。同时在教学师资、设备投入、课堂安排等中都应该进行适当的投入。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从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开始,将制度健全,为学生的人生铺平道路。
作者:潘红飞 高鹏举 单位:内蒙古阿荣旗职业中专
一、 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的道德知识 ,道德认知水平相对低下
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 。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 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 ,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 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在他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 “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不择 手段 ”。显然 ,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 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
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反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门路、送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
3、道德自我约束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
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
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 ;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 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 ,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 ,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 “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 际上你会……”这一 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 “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 “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 “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 “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也表现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教育机制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
高职院校德育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学校 ,二是家庭,三是社会。在以往的工作 中,虽然家庭和社会也发挥 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人们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都明显不足 ,合力作用尚未真正形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应该做到:首先,协调好学校与社区教育机构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应制定规章制度,统一要求,落实任务,定期交流经验,要求各方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对培养教育高职生尽职尽责。社区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要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该机构的关系,利用社区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其次,协调好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联系学生家庭的有效途径。
2、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
我们历来倡导的高职院校德育机制都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然而,在实际工作 中,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的并不理想。高职院校德育主管部门之外的机关、单位和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投入高职生德育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甚至有的是有名无实无所作为。因此,应大力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使其形成合力。一要明确“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二要党政齐抓共管;三要特别强调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四要特别强调高职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
(一)德育工作形式化。很多学校虽然说是以德育为首,并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制度,但实际是重智育、轻德育。在社会、家长的眼中,甚至一些部门,他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最主要的指标是:这所学校升学率高不高。于是就出现了主要精力抓教学,剩余精力抓德育,平时开会主要讲教学,出了问题才讲德育的情况;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中学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较差的生源要出“成绩”,当然得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于是“主科”时间紧的情况下,很多学校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
(二)德育机构简单化。德育机构简单化就是德育机构不健全。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一是要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二是要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三是还应该有健全的学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
(三)德育形式、手段陈旧化。在很多老师的思维中,德育就是说教,靠的全是班主任的一张嘴。调查表明,学生对于老师空洞的说教不仅不愿接受,反而越来越反感。简单的,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德育活动“拒之门外”。这其实正是有的班主任抱怨“讲了千万遍却屡错屡犯”的根源所在。
(四)德育队伍“保姆”化。、一是在农村,很多学生的家长自己也没有多少知识甚至本身就是“问题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很多都是束手无策或者本身就是反面教材,他们中也有相当部分人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犯了错,是学校没教育好。二是在市场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学生成了“留守孩”。这些留守生的管理重任交给了爷爷奶奶及亲友,推给了学校和老师。
(五)德育环境、对象复杂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目前学校的周边环境却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校外摊点可任意向学生出售香烟、烈酒等商品,游戏厅、网吧随时对学生开放,不受时间限制;有的歌厅、舞厅也想尽办法吸引未成年人玩耍。由于受网络(包括手机上网)、电视、报刊的负面影响,学生只对其中的糟柏部分发生了兴趣,拉帮结派,以大欺小,打架斗殴,动手伤人,索要保护费,早恋,拜金,虚荣,追星,厌学,与教师发生冲突现象日渐增多。
二、解决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的途径
(一)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出,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和谐度,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二)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系统,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职责。二是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德育工作科研,积极探寻新时期德育工作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思维,新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的社会,德育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问题作课题,加强德育工作科研,切实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方法,在科研中学习,在科研中探索,在科研中实践,通过这样循环,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级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差的现实,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也可指导家长订一些教育书刊,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改善教育环境。一是要争取领导重视,统筹安排,加强警校共育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坚决取缔不正当经营的摊点、游戏厅和网吧,给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强内部建设,特别是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一、地理课堂中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方法很多,教师可采用幽默的语言去吸引学生,或是通过列举案例的方式等。在吸引学生的众多方法中,情境法是一个理想的方法。教师创造出一个情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上,采用地理知识对这些常见事物、现象做解释,让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己见,这样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例如,在上地理课之前,教师可开展地理信息会,在课程结束之后,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地理学习小组,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属于情境创设。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情境。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帮助自己理解知识,这样即使对地理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被吸引,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采用情境法教学,可使无聊乏味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地理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对于多数文科生而言,地理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学科,很多文科学生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是产生了要放弃地理学习的念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新课标下,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将地理知识理解难度降低,让学生能透彻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标下,地理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很多改动,教师不可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教学。不管教材在编写上做了哪些调整,教师都要进行因材施教,把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标除了丰富教材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要有效提高地理成绩,必须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增加实践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动手、动脑,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1、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地理学科进行德育教育要注意联系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挖掘地理知识中深藏的人文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时,可以通过数据详述国家的资源总量、人口总量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突出当前我国资源紧缺的现状。让学生们分析开采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看实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样通过真实的数据描述、逼真的环境污染状况的展示以及教师动情的讲述,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理论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关心祖国未来的情怀。
2、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器材走进了教学课堂,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增强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将要讲授的内容如河流、山脉、大气等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既直观又形象,使学生对地貌特征的掌握一目了然。还可以播放一些纪录影片,展现江河流域、山脉大川的历史轨迹,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客观、全面;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居住地区的地貌特征、外出旅游地区的风土人情等为大家进行具体的介绍,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真实、有效地接受相对枯燥的地理知识。
3、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德育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素养,这需要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单纯灌输式的知识教育,通过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些问题的严重性,促使大家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进行“厄尔尼诺”现象的介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陈述厄尔尼诺所带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使学生既看到厄尔尼诺在引发暴雨、洪水灾害的同时也能缓解旱情,促进农产品增收;进而从地理专业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呼吁大家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共同爱护我们的地球。通过这一现象正反两方面的介绍,能使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某一现象,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既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磨练,努力、细心,终究会冲破困难的阻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