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1 09:4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项目实施之前,首先要设计出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全面、深入、透彻,关系到该项目的实施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步骤、按计划完成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要实施一个信息化项目,需要知道――
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与系统设计方案从思路上是一致的,但侧重点不同。可行性方案的目的是确认未来的管理和技术方案是否有效;而系统设计方案是在确认管理体系和系统技术构架之后,对系统技术构架的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说,这种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与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是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之间的关系。
做可行性方案的理由
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有很大的差别。但任何一个大中型企业若想形成比较成体系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投入的资金数量都在百万元、千万元以上,而且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性决定了必须首先评价本企业是否有资金实力来完成此项工程。当然,不是说资金不足的企业就不能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多数企业都采取了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但这也是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取得经济效益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企业信息化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性质和管理体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可能出现信息系统限制或影响企业平稳发展的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实施信息系统之前,就进行经济效益的评估或评价,以便保留确实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排除无效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方案比选的原则是适应性,而不是单纯的先进性。也就是说,虽然有些方案的技术本身是优秀的,但由于不经济,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IT技术的发展走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本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
信息化建设常称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所以要想做好企业信息化,就必须把管理体系改造和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即便是信息技术方案本身也涉及管理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每个大系统中还包括着众多的子系统。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方案指导。
设计可行性方案的过程
如何进行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设计呢?其基本的思路是:先管理后技术,管理再造为本,IT技术为用。
首先,要对企业现状进行考察(包括业务与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本企业及所在行业的基本特征。基于企业和行业特征分析,推导出企业运作的核心功能模块,并结合通用功能(形成功能体系架构。
在比较了当今国内外成功的管理体系和成熟的IT技术应用之后,找出本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本身便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问题主要不是依靠信息化就可以解决的,但它至少可以提供支持新管理构架的技术平台,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之后,确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不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体系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基本都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管理改造,技术支持”等原则。目标体系既包括总体目标,又包括分阶段建设目标。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和功能体系架构,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总体系统架构包括了众多的应用系统和基本网络通讯等的技术方案,以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描述,例如“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方法和技术”。
下一步就是每个系统如何来建设了,其核心问题是确定相关各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例如,通讯系统的数据流量计算、网络拓扑结构比选、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平台设计等,目的就是为以后的信息系统产品选型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设计,它包括时间安排、资金安排、组织安排、培训工作安排等,目的就是对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安排,以确保信息系统实施过程可以在明确的工作计划中进行。基于以上的工作内容,下一步就涉及到,如果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按照以上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那么它会带来哪些效益呢?这种效益评价一般都比较困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个综合系统工程,不但要看可行性方案是否准确,而且还要考虑以后的管理改造工作能否按照可行性方案设计的思路去运作,以及信息技术系统的产品选型是否准确,另外系统实施方的技术力量和组织是否有效也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这种事前的效益评估往往是借鉴国际的经验数据来进行。最后,还要考虑风险管理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在可行性方案中需特别指出,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防止实施过程中类似问题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谁来做方案设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承担主体可以是企业自身,也可以是管理软件商或系统集成商,还可以由管理咨询公司来承担,这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对于多数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管理和IT技术实力有限,要想达到以信息化来带动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目的,更趋向于利用“外脑”。目前,不少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首先引入专业的咨询公司从第三方角度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管理与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之后再引入由此解决方案确定的软硬件系统,从而达到以可行性方案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典型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轨迹,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特征,得出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脉络,给出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四个趋势,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
1引言
信息化作为当今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催生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已成为时展最明显的标志。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持续推进了企业各项业务的管理创新,大幅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做强、做优企业,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及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中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实现了从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的阶段性跨越,处于集成应用阶段,涉及到企业由上到下的整体业务链、多个管理层级、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实施难度很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高效科学的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和可靠的信息安全作保障。由此需要研究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研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企业的经验,结合中国企业现状,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2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通过对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众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各自分散建设信息系统,在意识到信息孤岛问题以后,逐渐进行系统集成工作,建成某个子业务领域内的集成体系,达到第二阶段,之后持续提升,并形成上下一体化的集成应用信息系统,上升为第三阶段,最后在降低信息化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下,形成信息共享服务能力,升华到第四阶段。其管理体系也会随各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各业务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业务需求及流程管理、整合的信息化架构和统一的信息化服务。第二阶段,开始建立企业统一的信息化组织策略,各业务领域按分工进行需求,流程管理并开展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在企业统一的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按业务领域建设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并形成具有提供业务咨询、技术研发、建设运维及集成服务能力的技术力量。第四阶段,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信息化规划、业务及流程管理、技术研究、信息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形成并提供信息化共享服务。壳牌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三到第四阶段的过渡时期。信息化方面实行集中管控,由集团CIO统一领导,总部的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进行设置,并设有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数据、网络和终端设备,操作业务实行外包,内部仅负责管理和监督。该企业的IT规划有信息部门牵头组织,业务部门参与共同制定,IT规划包含了集团和地区分公司统一建设和所有的配套项目,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IT规划的项目由业务、IT部门共同协商,IT治理委员会根据投资及效益分析的结果按优先顺序审批立项。信息化项目分为三类,新建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功能提升和运维项目按年度计划立项实施,新建项目按投资周期立项实施。IBM公司信息化建设处于第四阶段。该企业的业务变革和IT变革深度融合,业务流程管控归口IT部门管理。该企业同样设立共享中心,对网络、通讯、基础设施、个人设备的日常运营实行外包服务。IT规划由IT部门牵头制定,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由业务变革部门最终确定,并且项目按照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和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由业务变革、风险管控、项目实施团队共同完成,并且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出集团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集中管控:强调信息化业务集中管控,促进标准化及共享;强调信息化总体架构和规划,建立信息化架构管控机制;形成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与数据共享管理机制。
2)价值导向:信息化以服务主营业务发展为导向;信息项目立项以集团的整体效益和价值为导向。
3)专业化管理:IT队伍按主营业务、职能线以及基础设施实行专业化管理;提升按业务领域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能力;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引入外部信息技术专业产品与服务。
4)共享服务:按专业强化内部支持队伍管理,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内提供共享服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集团企业内部的共享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3大型国企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多年发展,信息化运行体制和机制愈加完善,信息系统的应用更加深入,各企业内部也且培育了具有专业技术的信息化队伍。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建成应用了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各类管理平台以及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由此推动了管理信息化的变革,进行了由分散到集中到共享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及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在面对信息化突飞猛进的时候,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机制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造成了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壁垒。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样信息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当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现有的信息化组织架构不能很好适应业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组织健全、体系完整,但不能较好适应信息化集成应用、跨业务的流程后的协调、架构管控缺失,信息化组织没有被赋予相应职责及权力。
3.2尚未建立完善的敏捷或快速提升项目的立项及管理机制。
目前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仍按照原始的信息化项目推进方式进行,整体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及功能实现周期过程,没有建立完善的敏捷及迭代的项目管理及实施机制。
3.3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与业务的结合不够充分。
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对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存在欠缺,前期工作不能有效发挥指导系统设计和项目实施工作。并且从方案设计到系统上线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缺少评审及把控,可能导致系统功能与实际业务存在差异,影响项目实施质量。
4解决方案
信息建设的速度飞快,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应该适应信息化发展,根据分析的问题,借鉴国际和国内大型企业的案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4.1信息化管理方面实行IT集中管控,由CIO统一领导
总部IT职能同时按照业务和IT职能分别进行设置,加强信息化组织的推动力;设置专门的新技术研发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操作业务可以实行外包,降低运营成本,企业IT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4.2IT规划计划企业建立统一的架构管控体系,建设统一的总体架构资产,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业务发展协同
IT规划计划由。IT规划包含企业统建和旗下子公司所有的配套项目,规划确定后严格执行,未列入计划的项目无法接入信息系统网络。每年新项目按照其投资分析、效益分析及业务的紧迫度确定优先级顺序,由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立项。
4.3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
首先,增强项目可研中队业务现状和需求的针对性分析,全面分析业务需求,尽量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需求的变更。其次,优化项目建设实施管理流程,在开发设计、系统开发、测试等多个环节增加相应的审查,减少系统功能和实际业务存在差异的情况出现。企业可以逐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在技术研发、业务领域和基础设置方面对内部技术力量实行专业化管理,还可以选取市场成熟、技术优势明显、服务信誉较高的IT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5总结
根据目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业务要求,需要转变信息化的角色定位,要求信息化以服务业务为导向,推进业务与信息的融合,快速适应业务变化,效益优先,集中优势资源,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提供优质服务。信息化工作定位向业务合作伙伴与业务发展载体方向转变,强化架构管控和业务流程优化,建立明确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共享服务体制,并明确相关方职责。信息化运行方面,对于紧迫的业务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快速立项机制,规划项目强调整体效益优先。
作者:王洁玲 苏伊拉 王洪莹 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计算机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彼得•维尔,珍妮•罗斯.IT治理[M],商务印书馆.2012.
[2]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金融业IT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对策[J/OL],CIO时代网.2011.
[3]王仰富,刘继承.中国企业的IT治理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刘希俭等.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6]任俊旭.基于SVM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测度模型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1.
[7]邵宏宇.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
关键词: 集团用户;数据专线;信息化接入
由于种种原因,移动运营商在拓展集团信息化业务时,遇到了很多困难,这其中有市场竞争激烈、政策管制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因素。开拓集团客户信息化市场是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公司资源的通力配合。结合移动运营商的特点来看,目前影响集团客户信息化服务市场开拓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网络资源:虽然拥有庞大先进的通信网络,但是网络运营商在接入层管道、光缆资源方面相对于固网运营商仍很缺乏,而最后一公里接入始终是制约运营商发展集团客户的瓶颈。
二是运营流程:目前面向集团客户的业务开发、实现、保障等流程涉及环节多、效率低,需要调整、优化。
三是合作模式:没有好的商业模式,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商缺乏有效的管理,对集团客户缺乏有效的服务机制和流程。
四是支撑系统:目前集团客户业务变更和业务资源分配工作需要通过客户经理手工完成,成本高,效率低。产品相关支撑系统接口复杂,扩展性差,难以支持合作伙伴业务模式。
针对以上的种种弊端,本文就网络运营商针对集团客户业务的薄弱环节,争夺集团市场,增加集团客户粘性,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推出了集团数据专线信息化接入业务。(以下简称“集团数据专线”)。
1 集团数据专线
依托网络运营商覆盖全国的先进骨干光传输网络、宽带数据网以及城域接入网,通过SDH光组网传播方式,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的电路互联,满足了集团客户关于内部信息共享、数据传送、会议电视、语音和传真的通信需求。
2 业务实现平台
1、统一调度与管理:利用可自动实现电路端对端调度及监控的网络管理平台,可在很短时间内调通一条跨系统的电路,从而使电路的开通时间、故障定位以及故障的排除。
2、丰富的本地网、城域网电路资源:负责提供从总行至分行不同宽带的电路,满足客户各节点间信息的传递。
3 集团数据专线信息化接入的特点
1、专线专用,24小时在线:实现双向数据同步传输,上网速度快、质量稳定、丢包率低、更具安全性。
2、 本地自维护网站:在网站上更多的信息,为E-business提供更好的先决条件。
3、运营费用可控:上网费用采用包月制,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运营成本。
4 集团数据专线信息化专线业务应用范围
专线业务主要应用于用户的局域网互联或快速浏览互联网。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2Mbps-100Mbps不等的速率。通过互联专线实现数据、语音、图像等业务的安全传输;实现各公司、部门间的资源交换和共享;通过拥有固定、独享的IP地址,视需要建立自己的Mail-Server、Web-Server等服务器,并可通过Internet组建公司内部VPN业务。
5 实现功能
1、点对点通信:提供透明的数字传输通道,适用于信息量大、实时性强的数据通信。
2、点对多点通信:广播通信:主机同时向多个远程终端发送信息。适用于证券行情、信息、电子公告牌等。轮询通信:多个远程终端通过争用或轮询方式与主机通信,适用于各种会话式、查询式的远程终端与中心主机互连,如民航售票、银行储蓄网点、IBM的SNA网络的联网。
6 行业应用范例
案例名称:某电业局与下属电业收费网点专线互联
(1)客户需求:电业局要进行网络改造,租用运营商的8个2M带宽,要将办公网、业务网分开,并且要解决各分点之间的内部电话,同时还要预留一路以太网通道作为今后扩容视频。要求传输带宽至少2M。
(2)方案考虑:从技术要求上看,利用光缆+光收发器或光缆+传输设备+网桥的方式其实是比较稳定可行的方法。并且利用本地网和城域网的SDH光传输网络,在接入机房已经有的传输线路的基础上,在最后一公里距离上,为集团用户铺设从就近机房至用户端的端到端得光缆线路。
(3)解决方案:使用语音数据复用设备E1-V35+4ETH+8VO将业务传V35,数据网传ETH,还留了8路电话,同时此产品可以将一路以太网进行通道隔离,预留了一部分以太网口作为今后的扩容。
(4)方案优势:该方案通过有效利用户租用的2M线路,并且都能很好地满足多业务使用的需求,每一路业务都很好的进行隔离,解决大客户较为关心的网络安全问题,真正达到了安全、稳定、投资低的融合性组网设计要求。
(5)实现过程
第一步:利用已有的光缆传输线路,分别开通此单位和其在各电业局营业厅收费网点窗口到运营商中心机房的光纤专用线路。通过在中心机房传输SDH网络分别连至16E1光端机上作汇聚连接,将此单位和其在各营业厅收费网点直接连接在一起。
第二步:由于该用户有语音、数据传输等需求,在采用语音数据复用设备E1-V35+4ETH+8VO,其中在一个以太网口,来连接用户内部局域网路由器,用路由器来组建收费网点的局域网;用一个语音口,来连接收费网点的语音电话机,实现与其他网点的电话语音连接;另一个预留三个以太网口和7个语音口。其中IP地址规划由用户端网络管理员全网分配,其余设置为出厂默认值。
第三步:将用户语音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与语音数据复用设备E1-V35+4ETH+8VO的以太网相连。然后上连16E1光端机实现与下属收费营业网点的互联。通过全程专用光缆传输线路,使得所有营业网点实现语音电话和数据的实时共享。IP地址设备完成后,运行PING命令测试,得到服务器响应,直接运行管理程序,连接数据库迅速。经测试,客户原单位局域网内计算机与收费营业窗口的计算机之间双向传送速率均在800Kbit/s左右,客户反应比较满意。
7 结束语
实践证明,本文介绍的方式开通快捷,操作简便,连接稳定,运行速度快,投资少,利用现有的光缆传输和最后一公里传输方式,就能够为客户提供多样性接口,如10M/100M以太网接口、V.35接口和光接口等。利于维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提高集团用户粘性,提高用户感知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协会 《信息化参考》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 信息产业部《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参考案例集》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北仑区数码港规划》,推进北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根据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对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相关问题做一次全面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区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效益驱动、市场运作
2、政府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
三、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找出亮点
(1)企业上网工程(企业宽带接入、信息、企业建站、电子商务、网络邮箱、网络传真等)
(2)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仓库管理、ERP/CRM/SCM、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等)
(3)企业设计制造(CAD/CAM/PDM等)
(4)企业信息化取得成绩
2、了解企业信息化需求,研究对策
(1)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关心的主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计划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设想、今后的重点及目标
(4)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
(5)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建议
3、筛选项目,推进企业信息化
在统计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评价剖析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导向,在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普及和培训、宣传、技术推介等方面提出方案和规划,为政府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行业针对性强、面向效益提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调研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北仑区企业信息化调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单位:区政府信息办(信息中心)、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统计局、外经贸局(经发局)、工商分局
其它成员单位:建设局、贸粮局、旅游局、科技创业园和新唇值赖?个街道、镇乡。
五、调研方式
由上述19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乡抽调人员,邀请宁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信息化企业,成立企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
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将根据北仑区产业特色,由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学科的专家队伍组成。充分利用专业信息技术公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渠道的力量。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以各行主管、分管口为主,街道、镇乡属地为辅,负责各行业《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行业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要力争抽取2000家以上企业填报《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覆盖,规模以下企业至少1500家,并在详细分析回收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行业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分成10个调研小组,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每组原则上跑200家),主要召开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赴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企业信息化需求。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年12月5日—20**年12月31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分解调研任务,全面动员,由经发局、发改局和街道、镇乡等各职能部门发起,分行业、区域发放《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到相关企业,同时采用纸面问卷和网上填报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展开一次全方位的普查;
(二)实施阶段:20**年1月4日—2006年2月28日(法定节假日除外),分10个调研小组开展实地调研;
(三)汇总阶段:2006年3月1日—2006年4月30日,其中小组汇总:3月1日—3月30日,回收《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库,详细分析调研情况,编制并提交行业、区域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大汇总:4月1日—4月30日,4月1日前各调研组将收回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汇总表及小组调研报告报送区信息办;5月底编制完成全区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七、责任分解
1.调研责任分解表:
组别行业负责单位
第一组外资企业200家(规模以上100)经发局(魏朝晖)、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二组外资企业197家(规模以上171)经发局(郑麒麟)、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三组制造业(塑机)273家(规模以上57)科技局(郑辉)、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四组1.制造业(文具)96家(规模以上21)2.制造业(汽配)80家(规模以上28)科技创业园(虞雁)、发改局(张楠)、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五组制造业(服装、针织)128家(规模以上34)发改局(刘磊)、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六组制造业(模具)428家(规模以上75)科技局(周瑾)、科技局(储晓峰)、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七组1.交通运输物流业80家
2.邮电、通信业38家
3.宾馆、餐饮业38家(规模以上12)信息办(王宁山)、旅游局(徐文辉)、街道镇乡
第八组批发和零售贸易520家(规模以上59)
工商分局(俞全红)、贸粮局(陈华)、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九组建筑业220家,其中建筑101(规模以上47)、房产77家(48)、监理设计42家建设局(曹育人)、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十组其它753家(规模以上146)工商分局(章页)、发改局(殷光亮)、街道镇乡(联络员)
为贯彻省、市审计信息工作现场会精神,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提高我局计算机审计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推进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更好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
按照阜阳市审计局的规划要求,结合本局实际,以计算机辅助审计、办公自动化和审计网站建设为三大目标,全面推进我局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计算机审计得到广泛运用。要不断拓展与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计算机审计,探索联网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研究制订计算机审计的标准与规范,努力将审计信息化建设转化为现实的审计生产力。全面推广应用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扩大Excel、Access、SOL-Server等通用软件在审计实施中的应用范围。
(二)局域网工程得到整体规范。按照审计署办公厅《地市县区审计机关局域网工程建设指导书》的指导方案要求,完成调整好布线系统,为建立审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各种信息服务平台打下硬件基础。
(三)机关门户网站得到全面升级。要对现有审计网站进行完善,提高网站的实用性、指导性作用,把“*审计网”办成宣传我县审计工作成果的宣传园地,办成广大审计工作者和财经工作者的学习园地、交流园地。
(四)推进本局内网办公系统的应用,推进办公自动化。本局事务性公文除存档所需纸质文件外,各股室之间资料传递、共享通过本局内网办公系统或外网“网站公告”实现(机密文件除外)。
二、保证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
为保证上述三个目标的实现,今年我局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完善奖惩,具体有五项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成立计算机审计课题小组,重点是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应用的研究交流,同时大力鼓励全体业务人员的创新和学习。
(二)加大经费投入。安装无线路由器,实现全局机关无线上网,为各股室添置小型激光打印机,为信息办添置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硬件。购买投资审计软件及审计法规库。
(三)完善奖惩机制。要对在计算机审计领域做出成绩,如通过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开发出有实用价值软件、计算机审计案例入选省厅和审计署典型案例集、与被审计单位实现联网等的审计人员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外出学习培训、电脑配备和更新上优先考虑,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的内在潜能和工作激情。
为满足审计管理系统的需要,保证AO电子档案管理,全局各类业务和通用公文的起草、审计档案的归集从元月起实现电子化。各科室的公文、审计档案的电子文本由股长或主审负责归集,年底前统一送综合股。无法提供者取消评奖资格。
(四)强化人才培养。立足于审计系统内部,培养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坚持自学为主、业余学习为主,以考试促培训,以培训促应用,采取办培训班、选送优秀审计人员进修,大力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要抓好全员普及培训,抓好中坚力量培训,使每个股室至少有一名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并能组织指导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UI套件;IT黑洞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对企业而言,计算机已经成为其日常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使其管理得到有效提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需根据实际管理模式,研发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需具备高效的运行效率及反应速度,而信息化技术在世界各大企业中的应用可追溯至20年前,在企业的研发阶段、生产阶段、运营阶段、销售阶段及售后阶段都应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企业而言,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业务现状也越来越复杂,使得企业在搭建管理信息相关系统的时候需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主要如下:
1.1企业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时需更快速和复杂
随着经济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需要处理的业务也日益复杂化,为牢牢抓住市场机遇,企业需在速度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处理更严格,通常研发时限为几个月,且要求其系统不仅可行性高,而且稳定性也要非常高。
1.2企业需对软件相关建设过程进行控制
由于业务越来越复杂使得管理信息在系统建设方面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所以企业需对其建设过程实施严格把控,对软件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控制,使建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3企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且变化速度日益加快
由于现阶段整个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而企业为与之相适应,其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经常一个系统尚未完全开发出来,用户需求便已发生巨大转变,所以怎样使系统开发与用户需求的变化速度相适应是目前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1.4企业应确保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具备高质量
高质量包含系统多个方面,如高效性、稳定性、便于维护性、可进化性等。对企业而言,其在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是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因此该系统需要可以对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对业务规则进行灵活管理、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展等。
1.5企业应积极改变目前应用孤岛的状况
虽然针对性极强的管理方面信息系统在相应的业务领域中极具优势,然而因技术构架各不一样,导致其相互之间难以紧密集成,而企业中原本联系紧密的业务由于各自系统的独立性而被相互孤立,为此企业只能耗费巨大的人力成本及物力成本对各应用系统进行切换,导致对运营效率及反应速度造成严重影响。虽然基础技术选择同一构架便可对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但是因企业每个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都形成了独立的开发框架及组件库,因此功能设计及采用的技术方面都无法得到统一,从而导致企业中部门不同则开发的信息系统也各不相同,在应用方面基本处于孤岛状态。由以上几点可知,目前企业在其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存在的普遍现象为:基于美好的愿景,企业决定对管理方面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在经过漫长、复杂的开发周期后,却发现原本的企业需求已不复存在,新的企业需求已取而代之,导致系统开发完成前便已对其项目质量失去控制并且只顾忙于系统维护,使得项目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便是常说的IT黑洞。从技术层面看,导致IT黑洞的主要原因在于若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建设时,基于其最底部的IT技术而进行直接构建,那么基于低层次技术的开发模式便会使功能组件在开发时出现许多重复开发的现象,导致重要的业务知识及相关技能无法进行提炼和积累,从而加重系统的开发难度、维护难度及扩展难度。
2信息化相关开发平台的设计方案
针对IT黑洞,大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统一的开发平台。通过信息化方面的开发平台,企业在管理系统有关设计研发、直至运行维护等部分的整个过程中便获得一个具有统一性、高效性、规范性等特征的平台支撑,有效减少其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工作量,使其开发更加高效,此外,还能有效提升系统方面的复用率及软件质量。其重点是为软件公司有关项目需求、设计、开发、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服务,为其设计开发提供有效支持,从而节约沟通成本,加大其业务积累,使其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需求方面的开发上,进而使项目实施更具效率性。该平台主要针对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技术与业务方面的交互问题,努力将其业务逻辑部分与实现技术部分进行分离,使开发者摆脱技术实现的束缚,重点进行业务有关处理过程方面的设计。平台设计及实践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组件具有丰富性:丰富不同业务及相关技术组件;(2)开发具有高效性:有效提升开发效率,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工作量;(3)界面具有友好性:重视用户体验方面同人机方面进行交互设计,使其界面更具友好性;(4)使用具有便利性:是用户方便、简单的操作系统,为用户节省时间和体力。信息化相关开发平台以SOA思想为基础,根据MVC体系实施架构,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核心引擎、基础服务方面的组件、界面组件、通用形式的业务组件及商业形式的应用组件部分,主要具有以下几点功能:(1)核心引擎主要有工作流、规则、展现、数据服务及表单等方面的引擎,是系统运行的关键驱动力;(2)基础类型的服务组件有核心容器、数据访问、事务管理、日志管理、国际化形式的管理等,是系统应用开发方面的重要基础;(3)界面组件为用户提供了以JSPTag,HTML5为基础的前台部分UI套件及以Silverlight为基础的富客户端部分UI套件,所有方案都有常用控件部分、基础服务方面及界面方面的组件,具有可以拔插功能的业务模块和进行系统开发过程、部署过程、运行过程所需的组件方面的“最小集”;(4)通用业务形式的组件有用户、认证、安全、报表、任务等方面的管理部分,在应用开发时能够有效沉淀通用形式的业务,可以确保其稳定性和通用性,同时也降低了项目的时间成本和IT黑洞风险;(5)商业应用方面的组件有业务流程方面的管理部分、业务规则方面的管理部分、内容方面的管理部分及企业门户部分,是企业应用的巨大支撑力。
3信息化开发平台的应用
某企业为扩大其经营规模,需构建其统一的管理系统,以便对其经营状况进行跨地域管理控制,其中为实现信息系统的统一化建设及标准化建设,使用了统一模式的开发平台。通过2年的努力,共开发出销售管理、物流管理控制、财务管理等8个一体化模式的系统。在具有统一性、规范性特征的信息化相关平台有力支撑下,企业实现了业务全程化的统一信息化模式管理。采取对内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外进行快速响应的信息化管理格局,能够有效提升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践表明,企业使用信息化相关开发平台的作用如下:(1)通过开发平台对信息化有关项目进行开发,不仅能够使项目更易成功、更有效的开发,还能够节约开发成本。据相关统计得知,每个项目至少能够节约20%的人工成本。(2)由于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其形态正逐渐向分散化发展,因而对于一体化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更为迫切。通过统一、规范的开发平台,可对其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利用集成化模式的信息系统相关平台,企业可以基于信息系统,构建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管理模式,使信息之间得到有效连接,并且信息之间可以及时进行传输,进而提升其管理效率,获得更大的经营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其应用也越来越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业务处理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市场需求变化速度过快,使得企业需求也随之快速发生着改变,导致企业进行信息化体统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对其开发平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其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进而使企业管理更具效率、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罗学.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6):124-125.
[2]刘文武.企业信息门户管理平台[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赵伟,王志华,周兵.基于MVC的e-ER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2):106-106.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努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本校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心,有意注意时间短,集中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而且使学生学的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知识,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增强城市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为导向,以提升产业装备技术水平、强化服务功能、突破关键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和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大胆突破,敢于创新,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有效路径,总结推广融合创新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融合渗透,推动产业高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网络化,打造一批优势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
二、基本原则
(一)先行先试,大胆突破。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做法,加强部门协同、政企协同、产学研协同,着力破除制约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观念桎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软环境。
(二)融合创新,提升优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催化器作用,全面推进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管理决策、供应链和服务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增强供应链协同和服务,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重视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指引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融合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作为投资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内生动力。
(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集中有限资源,优先突破数控装备、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物联网络和嵌入式软件等关键领域,打造融合引擎,形成支撑和带动作用。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全局性,统筹推进信息化在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根据行业和地域特色,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培植特色,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至2012年,有效转变资源扩张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推动自主创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构建产业高端化、集聚化、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全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示范市。
具体目标为:
(一)产品和服务信息技术含量显著提高。汽车、船舶、机床等电子信息化率达35%,消费电子产品的电子信息化率超过65%,中高端数控系统国内领先,信息化服务手段成为企业服务的主流模式。
(二)企业全流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企业信息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一体化集成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高。70%的大中型企业进入集成应用阶段,中小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50%。
(三)信息技术对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作用显著。节能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石化、钢铁等行业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在线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5%,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5%,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效缓解。
(四)行业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整合行业资源,依托创新型服务企业,建成一批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
四、主要内容
(一)着力推进三大领域渗透融合。
1.改造提升重点优势制造业,做强“*制造”。
(1)汽车、船舶制造业。大力应用全数字化建模、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测控、工业机器人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水平,实现装配生产线的数字化、集约化和自动化。推广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利用产业国际化、标准化和订单化生产的特点,发展对接国际、整合产业链的供应链系统,推动产业链融入国际供应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汽车电子、船舶电子为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电子导航、安全报警及检测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电子产品在整机中的比例。
(2)装备、电气机械产业。大力发展装备电子、软件、现场总线、数字测控技术和模糊控制等先进技术,推动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大型装备整体技术水平。重点研发高档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高压变频调速系统、虚拟仪器、光电检测设备等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共性信息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自有知识产权比重,提高成套设备集成能力。提高装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和网络化水平,应对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满足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等新的生产模式要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自动化、现代管理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钢铁、石化和造纸行业。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集成制造和敏捷制造等技术,开发利用生产和工艺信息资源,建立专家系统,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实现精益高效生产。以龙头骨干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基础,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协同化、产供销一体化的供应链平台。强化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自动控制,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促进节能降耗和防污减排。
(4)医药行业。大力利用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技术推动医药产品创新,综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加快中医药产品标准化和生产规范化,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行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建设医药企业原材料生产、采购、药品生产、物流、销售全过程信息化监控管理体系,构建区域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5)纺织服装和皮革行业。以设计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发展虚拟化、数字化在线设计平台,开发建设设计资源库,提升企业创意设计能力,发展网络制造模式,推动向时尚产业转变。推动服装、皮革行业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与生产设计平台无缝连接,发展信息交流、三维展示、交易支付和知识产权保护于一体的专业性展示交易平台。
2.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活“*创造”。
(1)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产业,实施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和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重点加强嵌入式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音视频芯片和通信芯片等集成电路设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原始设计创新能力。加强资源整合能力,着力推进产业链分工和集群发展,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推进三网融合,发展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3C)融合为核心的数字家庭产业,牵头制订一批国家标准,聚集一批国家和国际标准产业化项目,构建数字家庭“专利池”,促进数字视听产品升级,加快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等软件,加快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外包业发展。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建设一批经济领域的行业性、综合性海量信息资源库,发展网上咨询服务,拓展网上信息服务市场。推动电信、广电网和互联网等三网业务融合,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宽带无线移动网等的新兴增值服务产业,优先发展在线软件、在线咨询、在线设计等创新型信息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全国性、国际性影响力的信息服务骨干企业和品牌。加快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广在线支付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3)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大力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提高新材料研发能力。突出发展半导体照明、光伏电池、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等新兴产业,加快半导体照明、薄膜太阳能、背光源等技术产业化,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产品。加快生物信息、生物芯片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提高新药研制能力。
3.融合创新服务业,做大“*服务”。
(1)物流业。围绕物流资源和物流环节整合,完善物流信息编码、单证、信息交换和接口标准,推进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大力推进卫星导航技术、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和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构建与制造产业链各环节衔接、配置优化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提高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水平。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继续完善*电子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南方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2)金融保险业。建立金融保险预测、预警和监管信息系统,完善金融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积极开发电子商务衍生新型金融产品,发展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网上信贷、网上基金、网上理财等在线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继续推广应用现代化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支付系统,发挥这些系统在满足企业和居民日常支付需求的积极作用;推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创新,推广农民工银行卡、公务卡,扩大银联卡国际网络,鼓励网络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领域的创新,改善电子支付环境,提高支付服务效率。建设安全度高、信用好的跨行、跨区域第三方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培育在线支付服务品牌,打造电子商务区域交易支付中心。
(3)商贸会展业。以现代百货和连锁业为主体,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企业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依托品牌优势,培育网上百货和网上连锁市场,增强地域辐射力。加快推进皮革皮具、珠宝、服装、玩具礼品等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发展“前店后厂”型网上商务平台,整合联动产品设计、生产链条,加快产品创新和市场反应速度,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大宗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可标准化农产品,建设大宗货物的电子交易市场,构筑新型电子交易体系,积极推进商品交付标准化、交易透明化和监管规范化。优先建设金属、石油、塑料、煤炭、粮食、建材等电子交易中心,积极发展化工、纸品、电子元器件、花卉、装备等网上交易市场。大力推进大型展会宣传推广、注册、商务、票务、旅行、展位等“一站式”网上服务,积极利用三维模拟、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发展网上展会和网上交易会。
(4)新兴衍生产业。通过信息化与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业、商贸业等的融合,大力发展汽车电子、船舶电子、装备电子、医疗电子、商贸电子等新兴电子产业。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契机,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变,推动电子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行业咨询信息服务等衍生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组织实施重点工程。
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加快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全面提升产业效率,创新运作模式,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集聚化。
1.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
实施平板显示、现代信息服务、数字家庭、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大力发展液晶显示、移动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增长产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等战略产业,加速培育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等高潜力产业,着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和现代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产业,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技改提升工程。
围绕汽车、石化、电子、装备、船舶、钢铁和医药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技改提升工程,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装备及工艺、开展数字化协同设计、优化管理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增强企业设计、生产、产品、管理和营销的一体化集成应用水平,建成一批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设计和协同制造平台。4年内培育50家以上数字化制造示范企业,
3.实施产业链整合提升工程。
以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为突破,组织实施产业链整合提升工程,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和价值链资源,建设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共平台,发展南方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新居网等新型服务,实现区域和行业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增强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力争4年内培育20家左右产业链整合创新服务企业。
4.实施数字化装备关键突破工程。
以装备数字化为核心,重点发展装备电子、汽车电子和船舶电子,突破关键零组件核心技术及产业化,推动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数控系统在机械制造、电气装备等应用,提高大型装备产品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产业高端化。组织实施数字化装备关键突破工程,4年内发展30个以上数字化装备示范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进入国内先进水平。
5.实施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工程。
以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围绕重点专业市场、骨干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专业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电子交易中心和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促进产业流通服务,逐步形成“*价格”。深化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整合上下游企业相关资源,加快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依托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会展,建设面向全球的大型国际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立国家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区域性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广具有在线支付功能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健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加快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推广电子支付,普及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电子印章应用,保障网上交易安全。
6.推广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
围绕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行业知识和协同服务平台,增强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间的协作。从管理和市场着手,引导和扶持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等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制定财政补贴扶持政策,降低中小企业使用信息服务的门槛和应用成本。从金融服务着手,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体系,推进金融机构与有实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面的合作,以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间联保模式的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7.实施协同创新工程。
建设区域创新网络,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围绕汽车、装备、石化、电子信息、服装、物流供应链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专题标准库、专利池和知识服务系统,建设研发测试和行业信息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企业集聚创新和协同创新,降低研发成本。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建立专业知识库,推动知识共享和协同研发。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发展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网络版权保护和交易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发展网络培训教育和协作平台,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8.加快建设网络新都工程。
加速建设连接国际、汇集珠三角的大容量骨干网络,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域网、无线宽带接入网和无线移动通信网,建成广覆盖、多业务的领先型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扩大网络带宽。建立一批金融、贸易、汽车等国际级行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国家级容灾备份中心,大幅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和互联网络交换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支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建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组织领导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推进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积极探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行之有效管理体制,联席会议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落实推进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参照市的做法,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政策引导。
研究制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在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本地融合创新的产品,优先支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用地需求等。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绩效测评体系,探索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绩效考评制度。探索建立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国有骨干企业为试点,大力推广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扶持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区(县级市)政府要根据自身实际,安排资金有计划地培育当地融合示范企业和项目,对列入市融合重点项目工程和试点示范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同时,要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示范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建设。按照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等不同领域,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分类型、分行业、分地域建立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试点示范企业,突破难点和热点问题,总结剖析经验教训,统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同时,选择推进工作积极、条件较好的区(县级市),建立区(县级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
(五)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家人才库,发挥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加强前沿性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力量,培养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信息化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鼓励发展社会性、市场化的信息化培训机构,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每年培训100名以上企业骨干,提高企业高层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决策管理水平。
(六)推动产学研联动。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产学研联合互动的机制,优势互补,加大力度攻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的关键技术。发挥行业协会、市场化社会服务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组织行业协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行业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组成专家小组,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筹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产业联盟,凝聚产业合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关键词】公司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必要性;规划方案
一、前言
目前大中型企业中,为员工配备电脑的比率已达到98%,虽然员工大体上都具备了基本的电脑操作,但是我国公司信息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其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其原因在于企业并没有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本文就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阶段公司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二、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信息化水平滞留在初级阶段
我国对于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将其提升到了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但由于目前我国公司应用计算机的整体水平不高,公司相关人员缺乏创新能力,而本公司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比较独立,缺乏公司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严重地阻碍了公司信息化水平的提高[1]。
(二)已拥有资源利用率较低
企业对于目前已拥有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并没有有效地利用,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相关知识网站的内容和研究不足。企业内部的网络系统更新维护的周期较长、更新的信息较少,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三)缺乏合理的信息规划
目前公司内部缺乏合理的信息技术规划是导致公司信息化水平落后和滞留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公司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中,往往更加重视硬件的维护与更新,对于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高效率软件忽视程度较大。
(四)缺乏全面性的人才
现阶段我国公司信息化建设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全面性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公司对于信息化系统缺乏全面的理解,使得公司的技术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人员不能全面地理解公司信息化发展方向,降低了公司的信息系统与操作、管理和执行人员的配合程度,因此严重影响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一)企业信息设备的基础环境建设
合理规划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完善公司内部信息设备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效合理地规划信息化建设,对于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的网路系统、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网络安全体系以及重要数据的相关备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指导意义[2]。
(二)完善企业应用系统
公司的应用系统是指企业的门户网站以及其中涵盖的企业各项主要系统。主要包括了人力资源系统、档案和财务管理系统、员工福利系统和财务项目关系统。
(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司信息化进程对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加强完善内部信息建设,可以使企业在跟进全球信息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的提高。
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一)建立一个中心
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则是建立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即网络的管理和服务中心。建立一个中心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标准。
通过对信息网络进行总体的设计、对局域网络信息共享体系的完善和安全信息出的合理设置,为公司内部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从而实现公司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全局建设和集中控制。
(二)实行四大工程
1.外网建设工程
外网建设工程即公众信息的网络建设工程。外网工程是公司内部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的核心,同时外网建设工程也是各个公司和企业面对公众的网络信息服务工程。该工程包括了涵盖公司内部信息的服务承诺、工作进程和工作要求等各个网络信息系统,增加了公司发展的透明度,通过公众有效地监督了公司信息化运作中的各个工作环节[3]。
2.内网建设工程
内网建设工程即公司内部电子政务的网络建设工程。是从公司内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切入口,对于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高效的带动作用。完善公司的内网工程对于增加公司对各个部门的监管能力、实现公司内部的资源共享以及加快公司内部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3.数据库建设工程
企业的数据库作为企业获取全面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企业的人才培养、经济建设、监督体制、财务管理和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数据库根据其使用和更新年限不同分为两类,动态数据库和静态数据库。
动态数据库是对现阶段企业内部经济发展以及外部整体经济环境的分析得出的数据;静态数据库则使企业通过以往的财务和管理等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4.网络经济工程
网络经济工程是指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经济交易。对企业完善自身财务管理、经济建设和网络维护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具有较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培养全面型技术人才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根本。通过培养全面型的技术人才,不仅可以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企业可以定期的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取优秀的人才派遣到专业性较强的合作单位或学校去学习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技术,增加企业员工理论性的同时,提高其对于设备和和软件的操作动手能力,增加企业成员的实践活动。
(二)加强网络工程组建工作
企业各个部门中单一独立的信息化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工作体系,加强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通过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信息化的有效合作,全面的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以科学、合理、节约为原则,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整体网络工程的分析、设计和组建工作,通过加强网络设备的协作性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内部员工管理
加强内部员工管理是增强企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有效措施。通过组织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操作意识和操作能力,完善企业的相关监督体制,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全面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坚持以“一个中心,四个工程”为主的战略发展方针,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竞争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勇.合肥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加快建设的重要时期,信息化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倍增和优化作用,已经成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支撑手段和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统筹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保工程”是政府电子政务核心平台之一,具有支撑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的功能。目前,我市已在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业务中应用了人社部统一开发的全国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软件,发放社会保障卡77万张。养老保险使用全省统一软件,失业保险未使用软件系统。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尚未按全国统一软件(劳动99)正式启动。按照全省金保工程的统一安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软件正在启用。依托电子政务的金保专网正已向县区、街道乡镇覆盖。医保网络已与500家医院药店连接,实现了就医购药的实时结算。市人社局门户网站和医保、就业、人才市场网站等已经开通。这些都是我们升级更新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这些计算机设备大多是年前后购置建设,设备处于超期服役,老化频临淘汰的状况;资金投入不足,分散建设水平低下;信息化队伍力量薄弱,县区信息化建设的专职机构和人员尚未落实;信息化机构管理方式不适应工作需要;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业务协同能力较弱等问题。与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实需要差距很大。即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处于落后的状态。几十万人的数据只有一台pc服务器或几台pc机在管理,不能满足日常业务工作的需要,不能为广大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业务办理和查询服务,更不能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数据安全隐患重重。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部、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坚持“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服务为本”的基本原则和“整合、应用、共享、安全”的方针,围绕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现有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推进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以深化业务应用和信息利用为根本,着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实现“五险合一”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一体化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突出“五险合一”和网上办公、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的主要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金保工程”主干网,形成统一的核心应用软件,同时兼顾我市机构设置的特殊性。
──统一规划、规范运作。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招标、规范建设的要求,实行“金保工程”独立运行,系统内部信息耦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可靠实用、适度超前。按照成熟先进、持续稳定的需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建设规模、软硬件档次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良好的可伸缩性,既立足于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同时为将来改革和业务发展备有余地。
──加强管理、监管并重。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监管结合、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管理工作中人才、制度、机制等方面建设,早做谋划,早定方案,及早运作,同时做好同金融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安全可控、方便使用。系统建设必须始终遵循国家和省市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规定,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便捷。
三、工作目标。
按照“西北创一流、全国争上游”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增强网络性能,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监察等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实现两者的整合,为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及跨地区协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市社会保障服务网、12333服务电话、社区平台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联动体系。在完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基本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基本形成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全面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建设“五险合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将金保工程覆盖的业务范围从社会保险、就业管理服务扩展到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管理等业务领域,实现系统内各项主要业务的整合,通过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之间相应衔接和协同办理。
2.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市域网覆盖到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础上,全部覆盖到各县区社会保险、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培训机构、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监察机构,实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内部互联互通,并通过主干网实现系统内的网络互联,以提高系统内的信息共享程度和业务管理的协同工作能力。建立覆盖全市人社工作联通城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网络。并实现与公安、财政、税务、工商、金融、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网络衔接应用,要达到“数据向上集中,业务项下延伸”的目标。
3.公共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完成公共服务系统基础平台和信息库、数据库建设,集成网上办事(网上职介、网上申报、网上年检等)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立比较完善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办理,减轻社保大厅经办压力。
4.宏观决策支持形成体系。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政策仿真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信息系统成为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支撑手段。
5.系统安全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异地容灾中心,加强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安全建设方案和运行管理制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提高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监督力度。为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发挥效益。
四、主要任务
(一)网络系统建设
1.建设和完善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实现设备、网络、数据、人员、应用系统的集中和整合,实现县、区数据向市级数据中心集中管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数据和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
2.完善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市数据专网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扩大联网应用范围。建设覆盖县区、街道、社区、乡镇、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以及相关单位(部门)的网络系统,上联社会保障部、省,形成部、省、市、县区、街道社区网络互联互通,并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建立覆盖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对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整理和整合,实现“同人、同城、同库”;逐步建立标准统一的市级业务经办数据库(含异地和交换)、宏观决策数据库、基金监管数据库。
4.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基于统一的安全信任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逐步扩大应用的业务范围,使网上缴费申报、网上审批受理、网上投诉举报成为业务办理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推进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扩展咨询范围,将服务领域从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工作,向人事人才管理等其他领域扩展。同时,继续完善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拓宽广度、增加厚度、提升效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加强“12333”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开展基层平台建设,在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普遍建立综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窗口,在权限控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服务功能通过网络延伸到基层,为社会公众就近提供服务。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政策和咨询、就业信息、社会保险账户查询、投诉举报及业务受理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实现社会保障服务向下延伸,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
(二)应用系统建设
1.推广应用部、省社会保障统一应用软件。重点推进部、省组织开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统一应用软件的应用工作。
2.实现“一卡通”。基本建成全市统一、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卡系统,建立覆盖全市的卡服务网点和规范的卡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保障卡的发放进度,在继续做好城镇参保人员发卡的基础上,推进向农村参保居民的发卡工作,在利用社会保障卡就医买药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中的应用,实现“一卡通”。
(三)加强运行维护监管
1.完善运行维护系统。市、县分别完善网络运行、信息维护、策略配置以及系统恢复和数据备份等系统,为金保专网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2.加强数据分析,建立基金监管系统。建立针对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制度化的分析预测机制,实现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和精算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建立宏观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的应用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建立多部门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系统,实现对社保基金的非现场监督,促进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保障社保基金安全、规范运转。
(四)实现规范管理
1.完善管理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关制度。各县区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本地区信息化建设、使用、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2.健全标准规范。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招标、规范建设的要求,实行“金保工程”独立运行,系统内部信息耦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五、实施步骤
统筹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需求,通过信息平台的升级改造,将其中需要信息化支持的内容全部纳入金保工程,具体项目进度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表》。
(一)一期工程(8个月):建成金保工程市级统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市级社会保障网络向县区、街道、社区、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进一步延伸;在市本级以及县区推广实施部、省统一应用软件,完善和扩展软件功能,完成社会养老保险、劳动就业统一软件的全市应用,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12333电话服务系统覆盖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类业务;进行全省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试点运行。建设异地容灾中心。
(二)二期工程(6个月):完善全市金保工程统一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实施全国和全省统一的应用软件;逐步建立劳动监察网络化和劳动合同信息化管理;扩大全市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积极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平台信息系统,并逐步投入应用;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运行模式;探索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和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及劳动和社保业务网上办理等。
(三)三期工程(6个月):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到县区、街道、社区、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全面覆盖,有条件的县区将网络延伸至村镇,实现与财政、税务、民政、银行、公安等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成省统一应用软件的全市推广应用,实现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业务协同管理,实现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建立全市退休人员指纹信息库,实现退休人员生存状况信息化管理;进行就业状况分析、社会保险数据分析、宏观决策分析试点工作;推广应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等业务的试点工作。同时,建立覆盖全市的宏观决策数据库,包括参保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劳动就业监测数据库,建立同城异地数据实时灾备中心;遵循国家、省、市的规范和标准,将原有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规范和标准逐步一致,对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实现“同人同号同城同库”,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五险合一库”,实现“一单征缴”。在全市实现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实现异地网上招聘求职、异地领取养老保险金等业务的实时办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协调“金保工程”建设工作,并加强与外地“金保工程”建设的学习考察交流工作和推广应用工作。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将“金保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
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下组织实施,重大问题提交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市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县区按照分级负责,做好本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接入金保专网平台的审核机制,市和县区各人社系统利用金保专网资源及接入金保专网平台安全保障有关方案、建设方案,应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审核。建立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机制,建立政策制订、业务经办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协作机制,促进政策、业务和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
(三)落实信息化建设经费
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金保工程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并按要求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费用纳入正常财政预算科目。同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多渠道筹措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资金。
(四)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公开引进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套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机制。为“金保工程”建设培育一支强硬的队伍,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提高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全市信息系统技术服务联动体系,实现优势技术资源共享,保障工作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工作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环境。
(五)加强协调配合
“金保工程”建设是一项重点工程,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从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的高度出发。重视“金保工程”建设,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各自任务,具体任务分工是:
局机关:机关业务应用需求;办公自动化需求;档案管理应用需求;作好协调工作;经费车辆保障。
社保局:负责养老保险系统的应用;配合信息办对历史信息的校验、整理入库;负责县区社保局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医保局:负责医疗保险系统的应用;负责县区医保局的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负责医保业务需求的确认;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就业局:负责就业保险系统的应用;配合信息办对历史信息的校验、整理入库;负责县区就业局联网运行的协调工作;参加五险合一业务流程讨论。
劳动监察大队:负责两网化建设的应用工作。
仲裁院:负责仲裁业务的需求调研和软件的应用工作。
人才交流中心:并入社保专网。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82-02
病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医院管理,但由于管理手段和技 术落后以及病案的逐步增多,给病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只有加速病案信息化管理 的进程,才能使病案信息真正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服务。
1 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病案管理手段和技术滞后
病案管理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病案管理电子化程度有 限,纸张仍是目前病案信息的主要载体, 没有实现病案内容的电子化,计算机在病案管理 中主要用于病案的分类管理和病案基本信息记录, 应用范围极有限。
1.2 病案任意调用
病案信息的安全保护、医师知识产权的维护等没有保障, 所以对 病案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具体运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病案信息质量问题
主要是普通信息和医疗信息填写不准确,不完整, 缺乏科学 性;特别是部分病理诊断填写不全,临床与病理诊断不相符, 医师签名不规范等。
1.4 病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低
从病案管理的全过程来看, 管理上的混乱状况很明显, 没有相应的规范的约束力和制度保障。
针对以上原因,病案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存储,检索,阅览,打印等)势在必行。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原则
医院病案信息化工程项目方案选择应遵从如下原则:①可靠性、安全性存储原则。②先进性即与医院未来信息化系统接轨原则。
2.2 项目技术
2.2.1 缩微技术 缩微技术是通过光学影像拍摄技术,把需要保存的文献拍摄到较小的胶片上,以便保存。其一 般工作流程为:病案整理―拍照―胶片冲洗―按每份病案分装、封套―保存―阅读(在阅读机 上)。其优点是:①缩微胶片具有法律凭证作用。②可随时根据需要还原成原始病案,作为整个 医院的全部历史资料,通过拷贝医疗信息可长期永久保存。③保存安全,便于管理。④较光盘 储存更能节省储存空间(一个130cm×60cm×75cm的缩微卡片柜可存放4万份病案缩微胶片,占 地不到一平方米)。缺点是:①设备价格较贵,维修费用多。②查阅不太方便,如果是大批量地查阅,查 阅者在阅读器前查阅时间太久,眼睛易疲劳,且会感觉心烦意乱,有的甚至出现呕吐。这 种方式而且不便于资料的翻阅对比,故不太受医护人员的欢迎。③病案缩微胶片不如光盘 使用方便、灵活、实用,不如光盘易于普及。
2.2.2 光盘计算机系统 光盘计算机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数字录入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将纸张病案变为 电子病案,一是将录入的电子病案刻录成光盘,并通过光盘塔(柜)进行后期的管理。工作流程 为:病案管理用扫描机或数码相机将病案资料录入计算机的硬盘中(数据资料)待硬盘的 容量达到大约650MB后,指令计算机通过刻录机录制成一张光盘将刻录好的光盘保存通过 光盘塔在单机或计算机网络中阅读。其优点:①病案信息传输便捷,实现病案资源共享,还可将部分病案信息存放到工作站 ,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国内、国际信息交流;②病案数据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及 指标输出方便简捷,易于操作和使用,且检出的数据能够满足目前卫生部的有关标准;③ 实现病案无损保存。光盘可被多次复制,反复使用,可减少纸张病案出库入库的磨损;④ 节省存储空间。每张5.25寸的光盘约可存入三万页病案,2000份病案可储存在一个12 英寸 的光盘。其缺点是①光盘目前还无法律凭证作用,其实际使用尚存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没有 统一的技术标准,遇到需为医疗鉴定或医疗纠纷服务时,还需调阅原始病案;②光盘 应用时间较短,仅约20~30年。
2.2.3 把缩微技术和扫描技术相结合使用 首先把所有出院病案制成缩微胶片,再利用扫描技术把所有缩微胶片扫描进计算 机,经 过计算机技术放大处理后再制成光盘保管,原始病案可打包存放,也可选择性地销毁。这种 保管方式既不影响病案的法律凭证作用,又不影响病案的查询和利用,可一劳永逸地解决 病案数量无限增长与有限的保管空间之间的矛盾。它能综合光盘存储和缩微胶片存储两者的 优点,避开两者的缺点。但这种病案保管方式投资较大,如医院经济条件好可使用。
2.3 具体方案
2.3.1 旧病案管理系统旧病案采用单缩微的方式,由专业公司将10年前的病案进行缩微,其具体工作流程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将病案按疾病分类、排序;②编制 ICD-10 编码;③拍摄病案,制 作缩微胶片;④建立病案首页信息数据库;⑤根据临床医师或患者申请,将已经缩微在胶 片上的病案通过专用的 MS6000 胶片还原机进行还原后,根据相应的目录转换到数据库中形 成 相应的电子病案,对电子影像病案进行分段归类处理,以便形成权限便于医生或患者进行查 询,确保病案信息安全,在查询中提高查询的效率。
2.3.2 新病案管理系统对近10年以内的病案及日常新病案调阅频率较高的,采用缩微技术和扫描技术相结 合技术制作电子影像病案,并进行分段归类处理,建立影像及病案首页信息库存储在计算 机磁盘或刻录成光盘或根据需要将已经缩微在胶片上的病案通过专用的 MS6000 胶片还原机 进行还原,实现病案电子影像的在线(病案电子阅览室)调阅。
3 病案信息利用
在新、旧病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待医院HIS 系统建立及完善后,可利用好宝贵的病案资 源。
3.1 病案查询
通过改造,首页信息查询系统共用同一数据库,病案首页查询子系统可 以实现单项查询、组合查询、模糊查询等功能。便捷、准确地查询到用户所需信息。同时对 查询结果能够按病案号、缩微地址、入院日期排序; 打印查询结果; 按不同格式存储结果 便于用户更好地使用查询结果。患者或医生先提出查阅申请, 一个工作日后通过输入病案 号和密码可实现病案电子影的在线调阅。通过权限设置,将每份已缩微或扫描的电子影像病 案进行分段归类处理。患者只能看到卫生部规定查阅的病案内容, 从而维护医院的合法权 益。
3.2 病案统计
统计报表子系统围绕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按卫生部要求的统 一表格形成了一套功能强大的病种、术种统计分析系统。例如:能产生全院住院患者疾病 分类、全院收治患者病种、全院住院患者的治疗结果、全院手术情况、单病种质控、各科室 病种排序等统计图表。
3.3 病案打印
针对相关的电子病案, 病案首页信息或已经统计出的电子报表进行打印。
3.4 系统维护
系统设置与维护子系统可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科室代码、科室 名称、病区、各科室的医生姓名,以便录入子系统调用它们,从而提高录入速度。同时也 提供了对 ICD-10 库的维护功能。通过缩微数码影像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解决存储空 间问题,重要的是还解决了历史病案信息化问题,将几十年以来的历史病案与新出院病案构 建 成一个完整的医院病案信息库,大大拓展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信息量[1],实现了历史病案具有法律效力的永久保存[2],开创了病案信息网络共享的新局面 。
参考文献:
[1] 石泽雷,甘勇升.缩微数码复合系统在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 案,2003,4(5):14-15.
一、三公司企业介绍
三公司总部位于四川华阳,是主要从事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与各类土木工程的总承包以及水利水电、高层建筑、铁路、交通、地铁、石化、核电、码头、火电、机场、矿山、环保等领域各类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目前,三公司施工项目遍布国内外,国内包括雅砻水电站、结巴水电站、加查水电站,四川大渡河流域黄金坪、长河坝、东谷河水电站,广安市滨江路改造项目,广东阳江核电站项目,以及上海金泽水库、浦东机场第五跑道等项目。国外项目包括马拉西亚、文莱等项目。根据近年发展战略部署,三公司提出“三固三强”的市场规划,即巩固四川、、核电市场,强化华东区域市场部、华南区域市场部和重庆区域市场部。此外,积极拓展参与国际项目施工也是三公司市场开拓的主要方向。随着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多,市场区域的不断拓展,从四川到东南沿海,再到、到海外,随着空间距离的不断拉大,三公司管理战线越来越长,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广泛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来提升管理,解决施工企业管理空间跨度大,人员分散等问题,为三公司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二、三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
1.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系统平台的启用。
2014年初,经过多方比较协商,三公司与上海硅谷科技公司合作,引进并启用了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系统平台。平台包括项目策划、合同管理、科技创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控制等相关信息板块。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系统由三公司机关总部统一管理,借助社会咨询机构的资源对项目各板块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实施。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将各项目工作制作成标准化模块,便于指导帮助项目部开展各项工作。三公司所属各项目部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做好管理经验交流、施工技术交流等工作,实现集中管控、指导,项目信息资源共享。由于三公司个人办公电脑多采用租赁制度,出现个别电脑损坏、遗失,造成工作资料丢失现象。三公司在平台上特别要求增设有“资料储备”板块,对重点资料进行加密后在平台上备份,通过身份认证后方可查阅下载。
2.远程视频会议及监控系统。
以机关总部为中心,三公司逐步建立起远程视频系统。该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机关总部会议室、经理办公室、各项目会议室安装电脑、监控、摄像头、话筒等,实现机关总部与各项目部、主要管理者之间、各项目部之间面对面交流。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来组织召开重要会议,包括三公司月例会,技术交流会,专家咨询会等,便捷高效的开展管理工作,及时有效的解决各个分散项目施工中遇到的难题。以加查项目为试点,部分项目安装了IP数字网络监控摄像头和网络硬盘录像机,机关通过PC客户端的方式远程进行随时随地的浏览查看,可远程管理工地的监控图像,进行实时浏览和控制。
3.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建设。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微信,作为目前最及时高效、拥有最多客户群的移动互联工具,更加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它可以为公司内部信息共享,文化宣传,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公司提供新的窗口。三公司于2015年初开通微信订阅号,及时公司消息、工程施工效果、施工视频、重点工艺等内容。为了吸引粉丝关注,发送微邀请,开展微信有奖答题等活动。
三、采用信息化手段前传统的管理模式
1.低效率高成本。
施工企业传统的项目管理较为粗放。一个项目开工筹备,总部需要集中大量人财物资源开展筹建工作,待工程步入正轨,则需要将富裕的资源调离。在施工中也一样,由于公司没有建立起可供项目自由选择的专家资源库,项目遇到施工难题,总部必须集中组织工作组、专家组前去解决。前去的人员有限,难以总览各个领域的专家,问题解决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需要多次组织,召开咨询会,造成的结果是工作效率不理想,成本增加。
2.机关总部管控力薄弱。
由于施工项目众多,分散地广,机关总部与各项目部的互通较少,对于项目的实际情况,机关总部不能及时直观的了解,项目部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总部的工作部署、精神指导,造成很多工作滞后,甚至误读。这样,消弱了机关总部对项目的管控力度,很多项目各自为政,不利公司的长远发展。
3.企业文化建设步伐缓慢:
施工企业流动性强,工作生活条件简陋,人员分散,企业文化建设一直依靠会议、文件、培训等形式来宣贯,效果不明显,很多员工只知项目,对公司愿景、蓝图、战略等了解很少,企业文化建设步伐缓慢。在依靠互联网,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施工企业管理粗放,人财物成本投入高,公司信息阻塞,凝聚力不强,公司发展缓慢。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关系着企业的存亡。
四、信息化建设对施工企业的作用
1.强化公司机关总部管控效果。
通过完备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对项目管理过程的全程跟踪,机关总部总控平台作用得到发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远程视频系统、远程监控等途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空间距离及项目分散等问题,机关总部管理者可以统一部署项目生产经营工作,召开各项交流研讨会,做出科学指挥。
2.及时有效解决施工项目难题。
各项目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如技术难题。项目信息系统收录了公司内外部大量的技术专家,可通过平台第一时间了解项目难点,及时做出反应。也可通过远程视频与项目一线技术人员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难题。
3.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项目部分散地广,机关总部要实现对各个项目部的全面管控,经常要委派人员,甚至组织专家组前往施工项目进行管理,而对于稀缺的人才,又难以长期驻守一个项目,这样来回往返发生了差率费、住宿费、伙食费等一些列费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拉长了解决问题的周期。各项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远程监控、视频的方式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这对于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分布在国内外项目的企业来说节约了很大的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4.规范企业管理流程,建立现代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从项目策划、合同管理、技术、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建立了完备的管理模板及管理流程,配备了相关的专家人才,资料储备平台保证了员工个人办公资料的保密及安全性,这些都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了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5.企业文化建设效果突出。
新媒体平台的启用,是施工企业融入时代,适应互联网社会的表现。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企业文化宣传途径拓展,员工沟通交流便捷,速度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效果明显,企业知名度及影响力得到大大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促进作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