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时间:2023-06-01 09:4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课堂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课堂学习材料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材料 呈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是指: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数学学习材料或者教师创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抓住教学的有效时机,呈现学习材料,以达到材料利用效果的最大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处理不恰当现状较普遍,始终无法达到有效或者高效

1小学数学学习材料呈现的内容

数学教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呈现,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地使用。

1.1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就是使数学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教师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解决,引导学生把数学的学习变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保持强烈求知欲望。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数,或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本来是很枯燥无味、抽象难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材料,以生活中的两个信封为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一个信封标上A元,另一个信封标上B元,让学通过猜钱数的游戏,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然。

1.2呈现趣味性的学习材料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喜欢有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比如形象生动的故事、学习和生活中游戏、多媒体动画课件等等,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圆的特性: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在圆的特征教学之后呈现了非常有趣的学习材料,教学中呈现了有趣的游戏,马上调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笑声中,在学生相互探讨和辩论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道理:圆心到圆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刹那又被调动起来,学习情绪空前高涨。

1.3呈现开方性的学习材料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1)呈现弹性内容的学习材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呆板的呈现方式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提供学生有一定弹性的学习材料,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2)呈现多余信息的学习材料。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或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般没有人告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只有在碰到问题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才清楚需要知道哪些信息,然后在原有的信息库中提取并灵活地运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提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意识的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多种信息或多余信息,让学生在不断地提取中,不断的选择中,培养能力,获得技能。

2小学数学学习材料呈现的方法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是多样化的。

2.1直截了当呈现学习材料

直截了当呈现也就是开门见山,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知识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直接把所学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意思有了大概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上三个词语( “一定”、“可能”、“不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运用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组织教学,马上把学生的学习积性调动起来,学生在想,怎么上数学课有解释语文词语,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学生运用了很多的词汇来表述自己对这三者的理解,如学生用了“肯定”、“肯定喜欢”、 “一点儿也不喜(下转第86页)(上接第84页)欢”等来表示“一定”的意义;用了“都行”、“也许”、“或者”、“大概”等来表示“可能”的意义;用了“没有”、“不喜欢”、“绝对不行”来表示“不可能”的意义。这们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2.2借助“实物”呈现学习材料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物化’”是蒙台梭利创造的一套数学教育好方法。这一套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学数学教育,因为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需要不断地用具体事物或“实物化”的模型强化才能形成。蒙台梭利创造的这套数学教育方法,就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提供一套具体实物或形象的实物教具,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表象思维所需的具体形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2.3动态生成呈现学习材料

叶澜教授曾强调“要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会因为不同的因素生成新的动态要素”,这是新课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成性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由此,教师在呈现课堂学习材料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可变的过程”。

3小学数学学习材料呈现的时机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呢?数学学习材料的内容很重要,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呈现的时机更重要。有些好的学习材料,没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呈现出来,反而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在教学要准确把握学习材料呈现的时机。

(1)在解决问题关键处呈现。每一个知识教学都关键知识点,学生对于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的学习素材,教学准确把握关键知识点,抓住有效教学时机呈现,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第2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活动探究 数学活动经验

【基金项目】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FZ2014ZX02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8-02

活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而采取的行动。数学学习不能只是理解知识浅显的结论和运用结论,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进一步明确数学教学“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继续重视“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三个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过程、思想、经验的重要性,旨在让学生在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材料是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素养的载体,也是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必要的脚手架。数学情境图、问题设计、习题、教与学的操作材料等等都是课堂活动探究的学习材料。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组织不同的材料活动或对相同的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历程就会不同。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能使学生使学生对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全面考量探究材料的选择与准备,凸显数学的本质,在课堂上发挥和利用好学习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可是,由于一些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价值功能认识不到位,对“材料”的准备缺乏重视,缺乏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呈现方式简单机械,学生缺少了探索公式时思维的灵活性、深度性、广度性、求异性,影响着活动探究的低效。在“图形与几何”活动探究中,我们该如何去开发学习材料的价值,做到既重视知识表征,又有效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推波助澜呢?笔者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

一、找准起点,提供直观趣味材料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充满魅力,强化数学的直观趣味是十分重要。直观趣味的学习材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学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适当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生活经验及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

【案例1】: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有关,我们创设了长方形“变变变”游戏:

1.游戏“变变变”。

师:演示课件,观察下面的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长方形的长变了,宽不变,面积也发生变化。

生2:长方形的长变大,宽不变,面积也变大。

师:接着演示课件,继续观察,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变了,面积也变了。

师:再次演示课件,你观察到这个长方形又有什么变化了?

生1:长方形的长、宽都变大,面积也变大了。

生2:长方形的长、宽都变小,面积也变小了。

生3:长方形的长、宽都变了,面积也变了。

2.游戏“猜一猜”。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请你想一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猜猜看,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长、宽越大,面积也越大;反之越小,面积也变小。

生2:我的猜测是长方体的面积=长×宽。

案例中借助课件呈现长方形的4次不同变化,学生直观看到了长方形的长、宽影响着它的面积大小,体会到变与不变的关系,从而大胆地猜测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与课件演示共同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真正理解“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突出材料的直观趣味性,借助游戏中直观浅显的道理,向着数学的理性思考迈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把握目标,选择简单高效的材料

数学学习材料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也是活动探究的物质基础。如果学习材料偏离数学核心本质,会导致思维肤浅片面,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要紧扣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彰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只有深刻的情感体悟,才能感悟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第3篇

一、成人学习特点

国内外众多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在方法适当的情况下,成人可以极富效率地进行终生学习。这与人们通常认为的人老了很难再学习了的观念刚好相反,很显然,这种相反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目的。这种不同有时可以是非常明显的。

成人学习是一种问题导向的、密切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这种学习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成人学习又是一种经验导向型学习。他们所具有的工作及生活经验对他们的学习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两个方面。正面的影响:过去的经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极大地帮助成人学习;负面的影响:过去的经验是一种接受新事物的障碍。

成人与学生不同,他的自我意识非常强,我们不能像对待学生那样对待成人。他喜欢参与式的学习,希望能跟老师交流,同时很希望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他们会产生很多问题,并希望老师能一一解答。

成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self-directed, self-control learning)。他们善于否定老师的某些见解,对于不认同的观点,会产生抵触情绪。

成人学习需要一种宽松、舒适,并具有激励特征的环境。他们不希望像学生一样坐的整整齐齐,他们通常喜欢“出位”。

成人的学习方式是“懒人”学习方式。他们不希望灌输式的教学,不需要老师教他这是什么,这为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希望获得诸如:如果这样,那么……的答案。他们很会偷懒,喜欢趣味和捷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成人是一个特殊而普遍的学习群体,对于他们学习特点的把握讲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在这里,我把推式培训概念引入成人课堂培训中来。

二、推式培训简介

推式培训(Push to learn),是指把学习资料以多媒体、网络为媒介,以富有变化而有趣味的形式和培训内容直接推送到学员的桌面,以吸引成人学习的一种新型培训方式。

推式培训的宗旨是:每天一小步,每年一大步。它强调的是学习的分解化和持续性。

推式培训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一是可消灭培训死角,二是轻松无压力,三是成本低,四是能体现培训创新,五是可真正形成学习型组织。

根据推式培训的宗旨和特点,我们把这种培训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推”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也能变得有趣和高效。

三、推式培训课堂营造

成人学习者往往具有惰性,即使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很少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学习材料或帮助。但如果把学习材料放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或许会按要求较好地完成学习。因此,培训管理者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组织好学习材料,多用小故事、小案例、小技巧、小方法等,以吸引成人的兴趣,也便于他们记忆。

组织好学习材料以后,就是营造推式培训课堂。课堂是培训师和学员直接面对面接触的地方,是学员学习交流的地方,因此,课堂氛围的营造就显得至关重要。

要想使学员好好地配合培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 把成人平时的缺点故意暴露出来。比如,课桌故意摆的很凌乱,故意在课堂上缺少某样必须的东西等,使得成人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平时的缺陷中来,从而勾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2. 引导学员自己布置课室。可以让学员自由组合,几个人一组,进行适当分组,并由小组成员决定自己小组摆怎样的桌子造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他们想“出位“的心态。

3. 多引入案例教学。成人喜欢照搬别人已有的经验模式,因此案例教学对他们来讲很重要。最好的案例教学是,先指出案例,然后由学员自己联想实际中的案例,先试着让他们解决,最后再综合汇总,得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样既增加了学员的成就感,又解决了实际的问题。

4. 根据推式培训的思想,成人培训的专题尽可能细分。因为短短的培训课根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解决有限的3-5个问题。

5. 增加情景模拟。可以先由培训师设置某个学员可能遇到的场景,然后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培训师旁观,做出指导,最后加以点评。

第4篇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 课堂议论 创设方法

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到认知主义的“信息获得”再到构建主义的“意义协商”,学科教育从教学系统的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也相应地从关注“教师的教”变成了重视“学生的学”,各种课堂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学生通过“课堂议论”环节,大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同时,“课堂议论”也因其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而饱受争议,如何提高“课堂议论”的效率成为课堂教学组织中的重要一环。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内涵

认知负荷理论(Congnitive Load Theory)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在1988年首次提出[1]。这是关于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所谓认知负荷是指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2]。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工作记忆中主要有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被挖掘出来,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认可的做法是尽可能减少内部认知负荷和外部认知负荷等额外认知负荷,增加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总的认知负荷。

二、“课堂议论”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学习效率备受关注。人们发现教学不是往容器内灌知识,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重点应在“教学生学”。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特性,导致课堂教学吸引力差,学生普遍感到上数学课枯燥无味。从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出发,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议论”对于“学生的学”十分必要。其一,“课堂议论”是学生认识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议论”过程中,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便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真谛;其二,“课堂议论”是学生转变思维的有效模式。在“课堂议论”过程中不同观点的提出,便于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发散性思维;最后,“课堂议论”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出路。“课堂议论”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合作讨论的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建立。

三、以认知负荷为基点,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如何进一步挖掘教育资源,从总量上减轻学生认知负荷,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比重,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增长点。

(一)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多样的“课堂议论”。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议论内容或是现实引入问题,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知识典型应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外在认知负荷是指由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起的认知负荷,因此以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减少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成为“课堂议论”创设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环节的创设中,首先要避免单一的呈现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意义构建,多样的呈现模式更利于知识与经验的融合。因此,教师要避免单一的内容演示或语言复述,比如在议论内容展现时尽量使用双通道的信息刺激,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理解程度。其次,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课堂议论”的创设要杜绝知识或知识点的轰炸式呈现,要充分考虑多媒体与议论内容间的兼容性,杜绝为了使用而使用的现象。最后,动画、网络等超文本内容的合理配置。配置多种呈现方式要以减少学习为原则,比如在动画展示时务必精简内容,减少冗余内容,避免造成额外的认知负荷。

(二)从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层进的“课堂议论”。

“课堂议论”时常在教学重、难点等重要环节中创设,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稳步推进,而议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又关乎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对“课堂议论”节奏的把控就尤为重要。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元素之间复杂的交互活动引起的,因此,减少元素间不连贯的复杂交互活动,畅通知识间的互动渠道成为创设有效“课堂议论”的另一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首先要创设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议论环节,通俗来讲就是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课堂议论”的材料既要有一定难度,材料难度又不宜过大而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议论时的互动不至于带来过大的内在认知负荷。比如,在组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议论前,最好先解决对方程的解的思想掌握。其次,议论环节模块化。将议论设置在同一元素的互动范围内,比如,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的解、方程组的解等知识的相关议论在同一课时内开展;再次,样例教学、变式教学的层进式设计。在知识点的早期议论阶段,学习不完整的样例、变式是有效的手段,但随着课堂议论的深入,内在认知负荷减少,这样就可以把富余的认知资源用于应对外在的认知负荷或相关认知负荷。

(三)从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图式的“课堂议论”。

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需要付出认知努力,为了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内化为个体经验,学习者需要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式,这种可促进知识构建的相关认知负荷称为相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的增加说明学习者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认知努力增加。

在“课堂议论”创设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实践证明,基于图式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学习,创设图式议论模式,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图式是“课堂议论”的重要目标。其次,努力促进学生图式构建的自动化迁移。图式构建会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反复的训练图式构建过程能促使图式自动化,最终提高认知效率。再次,促进学生对议论的自我解释。图式的构建对议论的效率提高至关重要,学生要逐步培养对议论材料的自我解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也是有效负荷。

四、结语

从学生认知负荷出发,创设高效的“课堂议论”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务必利用认知负荷理论,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导学案设计 道德课堂 高效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课程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的学习。随着“道德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为了切实落实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我对导学案的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设计导学案的原则

在设计编制导学案之前,教师在头脑中应该已经形成一种既成的理想效果,而这种效果,就是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所应该坚持的原则。

1.目标性

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始终以这三个问题为指导:第一,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这就是学习目标问题。第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这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问题。第三,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这是评价问题。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充实,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更优化,减少无效或低效活动,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导学案的使用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2.以学生为本的合作探究性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要牢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材”;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案”;制定适合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利用导学案,学生在“学堂”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导学性

导学案突出的特征就是“导学”,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学法线应该贯穿始终,如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贯穿导学案设计内容的各个板块,构成一条清晰的学法线。

4.教研性

教师要发挥集体校研的力量,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二、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过程

我们将“导学案”的设计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大版块;具体分为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合作探究、拓展迁移、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等。

为了切实上好每一堂课,在设计和编写导学案时,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四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课标、备课堂流程。

备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如根据学生基础,学习目标怎么设计;怎么引导学生、采取什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怎么延伸拓展;哪些内容要求学生独学,哪些内容要求学生对学、群学;小组讨论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课后导学案的订正检查、反思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规则,应用语法,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

4.思维拓展性。

(1)在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并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给出积极的评价。

三、导学案范例(以高一英语必修二定语从句的导学案为例)

Module1 Unit 5 The Attributive Clause Ⅱ(语法课)(节选)

执笔人:xxx审核人:xxx使用时间:x年x月x日

Learning aims:After learning the lesson,you should?

1.会判断定语从句中是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

2.在“介词+关系代词”结构中,能够正确选用介词。

Important points(学习重点):关系副词的正确使用。

Difficult points(学习难点):关系副词和关系代词的区别。

Learning guide(方法导引):研究,对比,讨论。

Learning Procedures(学习过程及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材料(如果学生有辅导材料,可以学习材料上的相关内容)。

“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在“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只能用which或whom。先行词指物时,用which;先行词指人时用whom。在这一结构中,介词的使用原则是:

(1)根据从句中谓语动词的习惯搭配。

例7.This is the book on which I spent 5 yuan.

例8.This is the book for which I paid 5 yuan.

课中展示

(方法指导:独自完成,课前小组分组讨论,然后展示)

设计和编制适合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引导学生以自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学习,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并使用好我们精心编制的导学案,我们必定能够打造出一个高效、促进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也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代灵性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第6篇

近期参加了高效课堂的送教下乡、教学开放日等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还是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总的感受是课改无论怎么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根本。高效课堂的精髓在于体现一个“效”字上,如何“高效”,回归本质还是重在于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教师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为了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效”度,以前的教师主讲转向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前的个体学习转向了小组互助学习,以前的教师一家之言转向了互动式的答疑解惑,这无疑给沉寂的课堂增添了一些原动力和活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超越他人的竞争意识,课后有了可以继续学习的精神食粮。俗话说,有需要才有动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具体的目标,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课堂上,我亲身感受到了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获得快乐。同组学生能在小组学习中既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小组这个集体的温暖,这样,将老师的个体关爱转移到小组这个群体的关爱,这无疑增强了后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差生的脸上也能看到阳光般的笑脸,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同时,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材料上也看到了教师的辛苦,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不是随手可以拈来的东西,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不是解放了教师,相反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钻教材,提炼教材中所包涵的思想依然是我们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能不能大胆放手,能否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加以改变,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也就是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义务阶段的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精髓,而课堂应该是我们实施“高效”的主阵地,我认为,如果为了知识的延伸或拓展,如果为了能使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所谓“轻松”,而把课堂中该学习的任务布置到课外,这种所谓的高效我不敢苟同。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厌倦,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实施教学的有效时间,应该是在课堂40分钟。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学生怎么学才是最快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效课堂不失为我们追求高质量教学的一途径,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尽相同,教育对象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更是参差不齐,教育学生,传授知识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仍然不妥,也就是说,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让我们的教学生搬硬套,形成一种所谓的定式,这实际也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因此,如何去把握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如何去把握教与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让学生学得好,身心也得到发展,成为我以及所有同行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7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课堂氛围;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90-01

一、前言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教与学变成轻松愉快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宗旨的。这里提到的和谐,不仅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也很重要,合作学习就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方法。

二、合作学习阶段的师生交往关系

(1)组织小组――师生双向交往。每一堂课,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授课内容不同,组建不同规模的小组。依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越多,需要的条件就越高;依据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技能越差,组员越少;依据所占用的时间,占用的时间越少,组员越少;依据任务实际性质,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例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学习第一部分“草原美景”,以下四个部分则将相同编号学生为一组,分别学习“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然后再回到小组内交流。小组组织完毕,将学生分到小组中,小组每一位成员聚集在一起,教师能够有一条通道,很方便地到达每一个的小组。小组内,成员可共享相关的学习材料,相互交流,相互交换学习材料。

(2)任务定向――师生多向交往。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例如,教师把学习材料发给组员,每个小组发一份答案纸,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后上交,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积极配合。教师还可以将学习材料分成几块,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并完成与这一部分作业相关的任务。教师向学生布置清楚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同时向他们明确各小组的目标。小组目标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每个组员在做自己的作业时还要关注其他成员对材料的理解是否正确。在给予评价时,先计算个人成绩,再合计小组总分,这样学习的过程能促进大家共同提高。例如,《泉城》一文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在四人小组中,1号~4号成员依次学习课文“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四个部分。学生首先要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然后摘抄课文中用得生动贴切的词语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从各个泉的互相比较和不同特点中,感受济南的泉的不同的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爱,说说最喜欢的泉。各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这期间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师生保持双向交往,又允许学生彼此交流和学习,效果很好。

(3)组内学习――师生多向交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活动,这种学生交往方式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发言,就研究内容各抒己见,优中差生均获益;二是教师对学生保持双向交流。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小组的情况,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评估每个小组工作的情况,并引导各小组讨论如何使小组活动更加有效;如果学生遇到了较难的问题时,教师需要介入,帮助组员们解决问题。合作小组不是取代教学的形式,而是换一种方式使教学更加有效。教师还要向学生布置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与学习,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在小组中与同伴分享知识。

(4)全班交流――师生多向交往。小组成员汇报学习结果时,教师的职责发生了转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要成为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成为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出示真理的人。教必须发自内心地去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敢于对自己的意见保持怀疑。教师还可以作为小组的成员之一与学生一起活动,而不仅是充当信息源。

(5)组织测验――生生互相交往。测验活动分为两部分,自测练习与独立测验。自测一般以小组为单位,以检测掌握程度为目的,成员之间合作互助。独立测验由个人独立完成,是为一个专题或单位的学习进行了解掌握情况的测验,不许成员间合作互助。完成后,由小组长公布结果,成员自我小结测试情况。

(6)反馈与补救――师生多向交往。学生独立测验后,教师了解不同小组的检测结果,并向学生询问解答过程,遇到有不同意见时,再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教师从中获得一手的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信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性教学,以求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要发生多向交往过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如果采用以上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效果、交往效果将明显提高。然而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时,应当将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需要通过合作小组活动才能完成,其他的学习形式如个人学习和竞争学习,仍有着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教师应认真研究与合作学习等具有互补性的其他教学策略,使之与合作学习互配,以产生更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39-02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学”的气场,是一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营造“学”的气场,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呢?

一、学习材料,生动有趣——指向“学”的“趣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课堂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习材料的选择是一大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选择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指向“学”的“趣度”。

1.“开放”而“有结构”的材料。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我利用扑克牌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有效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课堂上,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四套牌:

第一、二套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基本方法;第三套牌:可能性为0,即不可能事件;第四套牌:可能性为1,即确定事件。

以上四套扑克牌可谓结构精良,每一组材料均有相应的目标落点。让学生初步体会可能性的大小是“0-1”之间的一个常数,如果事件确定了之后可能性就是“0”或者“1”。这样,将二年级学习的定性描述“可能、一定、不可能”与定量描述“0-1”之间的分数作了有效的沟通。

2,“有趣”而“理性”的游戏。但凡游戏设计,做到有趣不难,如何使其兼具“理性”、“有效”,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例如,在教学《平行》一课时,我利用“方格纸”和“点子图”等材料为学生设计“有趣”而“理性”的游戏,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生动起来,既活泼,又有针对性。

二、学习活动。整体推进——指向“学”的“宽度”

数学活动的板块设计、教学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理解,信息量大、思考空间宽,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能产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交流提供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推进需要体现整体性,要能够指向“学”的宽度。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认识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根据复习课的特征,在课的开始环节应用了这样一组学习材料:上海市的总人口23 005 008人,全年财政收入三千四百零七亿八千万元。世界博览会总投资450亿人民币,有超过70 000 000的参观人数,创造了历届世博之最。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把以上数字信息统一起来”这样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作业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资源,于是关于多位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取近似数等知识的复习与整理,在一个颇为整体的环节中完成。接着,我又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把数的大小比较、数位顺序表的整理结合进来,在学生的读、写,以及改写、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中,完成对数位顺序表的回忆整理。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问的联系。

三、学习过程,深刻演绎——指向“学”的“厚度”

追求课堂教学的深刻性,是对新课程实践过程的冷思考之后的产物。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演绎要有深刻性,指向于“学”的厚度。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猜想之后》给学生呈现了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组学习材料,却隐含着华老师深刻的数学思考:“我想和五年级学生一起分享这节课,力争达到‘明白猜想其实就是提出一个问题’,‘懂得猜想之后要验证’,‘体验差错会暴露出问题’,‘感受数学之美’。”这是华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华老师始终抓住这些目标,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同时在一些细节上,还采用了一些颇具创意的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如在解释“25,3×4,2为什么不等于25×4+0,3×0,2"的理由时,用了一个长方形,以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应该说,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受,也给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环节,有序开展——指向“学”的“效度”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需要有一个目标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起到给学生提供此类指向的作用,以引领性的语言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完成主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环节:

1.起点处切人。课的开始我给出算式“30+20=”(有学生不禁笑了),然后提问:你有和它写法不同的算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出了30+20=20+30,30+20=x,30+20=30+30-10。在写与“30+20”相等算式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不仅仅可以表示一个计算结果,还可以表示左右相等的关系,初步体会了“等式”的含义。这里,写算式的过程就是创造等式的过程。如果只是在给出几个例子之后就直接揭示等式含义,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虽然其过程会一帆风顺,但这样的教学显然苍白无力。

2.动态中再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重点是其本质属性。只有抓住其本质属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才可能深刻。第二环节,我充分利用天平直观图,将天平的各种状态动态地再现出来,放手让学生借助天平图状态的变化,通过观察、分析,用一个式子描述天平的状态。三种状态,依次推进:天平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几经反复,学生经历了写等式一不等式一等式的过程,将直观的“形象”用抽象的式子表达出来,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积累了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分类中明晰。观察、比较、分类,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手段、方法。在抽象方程概念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较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观察自己写出的式子,探寻式子特点,我安排了两次分类活动。学生的分类活动完全是自主的。第一次分类侧重于等式与不等式的辨析,第二次分类侧重于等式中有无未知数的区分,分类逐步细化,概念的内涵在分类中凸现出来,学生也发现了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这时候抽象方程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方程的含义缘自充分的实践活动。

五、课堂练习。层层递进——指向“学”的“深度”

一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主体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它同样也反映在练习设计中。练习不仅仅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当堂巩固,它同样是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载体。练习设计的层层递进,能够指向于“学”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两道习题:

习题一:“扑克游戏”题。6张扑克牌,先请学生提出与“可能性”有关的问题,完成基本的巩固练习;接着教师提出:“如果使摸到红桃3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一,你该怎么办?”和“如果要使摸到黑桃的可能性大于红桃的可能性,你该怎么办?”两个颇具思考性的问题,作了拓展延伸,让这节课收获颇有深度。

习题二:“生日快乐”题。以本年度的年历为载体,回答“翻出你生日的可能性、翻出4月31日的可能性、翻出31日的可能性、翻出29日的可能性”等问题,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综合了年、月、日相关知识的应用,拓宽了练习的宽度,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09―01

生物教学中包含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微观概念,传统黑板式和口授式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创新与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至关重要。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一、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习热情,增强主动学习能力。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方式,其能够将生物知识形象地表示出来,使得原先单一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欲望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学习“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时,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足,加上有机化学学生还未接触,他们会对此学习内容兴趣不高。笔者通过多媒体模拟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和其合成过程,学生看到了形象而动态的微观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如DNA的结构以及复制过程、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 复杂生物过程,培养直观感受。初中生物课程涉及大量微观生物学知识,各类复杂的生命现象、生化反应和生物结构难以用语言准确、直观地表达,书本中的图片和文字也不能将各类生物过程全面地呈现。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构建生物教学资源,直观生动地展现微观生物世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

如,细胞的分裂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笔者通过电脑模拟,分步展示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之后通过比较,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3. 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大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广泛的学习生活体验,还能拓宽知识面,增大课堂有限时间中知识的含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与整合,既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观看和思考,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

如,在进行“动物激素调节”、“环境污染”等章节时,可以通过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整理制作演示文稿并进行汇报。这样既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达到了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目的。

二、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首先,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教学实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实验周期较长的生物实验完整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的根尖培养及固定,需要的实验周期较长。但是,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将实验结果扎根心中。教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际实验操作,相反,应该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各类元素于一体,其信息量很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量。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课件播放速度较快,这使得部分学生对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不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因此,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能有效地整合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设计播放环节及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各知识点。

第10篇

一、以宽松而有序的学习氛围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学习的环境。传统课堂是教师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高效课堂的教学,关键要教会学生如何学.这种放手、这种教会需要教师大胆的让学生们去经历、体验,这需要给学生们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否则,学生难以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呈现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特别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教师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要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这同样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营造宽松而有序的学习氛围.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比如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个充满爱的抚摸。特别对于成绩不佳者,不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学习数学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期望、信任和关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在课堂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时,考虑一下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他,让他能“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当学生回答不畅时,给予他期待、信任的眼神和适度的引导,如果他回答不出来,不要因此批评他,让他选择一个朋友帮助他回答,从而减轻他的压力;如果他回答错误,在认真纠错后,肯定他的犯错对于全班同学都有学习的价值,鼓励他以后继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顺利时,用赞许的目光或者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动力源,促使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

二、以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提问为引导,创设教学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那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提问主要有:1.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提问;2.课堂即时生成的提问。在课堂中,教师如能通过精心策划,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还能不经意地创造一些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持久地保持愉快的心境。在强烈的求知欲和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效率自然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不强烈,就很难掌握知识,实现高效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各种活动精心营造教学情境,发挥心理暗示作用,给学生一片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思考、感悟,以充分感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很多,包括讲故事、玩游戏、做实验等。

四、以优化课堂练习设计为保证,创设教学情境

第11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教育;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传统的数学课堂不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思想落后,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主宰,而是主导,是教学活动圆满完成的合作者、参与者,是数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数学教师要想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真正从理念上、方法上、教学手段上不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本文结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感受,如何打造数学高课堂谈谈自己的点滴浅见。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消极被动行为,而是双方相互交流信息与情感沟通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摆正位置,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法并举。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前提,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打折销售这一知识点,我想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所以我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还要注意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比如在最后一章讲到线段的比较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提出:老师,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为什么非得这么麻烦啊?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得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切合实际的观点,学生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在课堂上,学生要自觉地、积极地根据问题潜心思考,找思路、找方法。若还是不清楚,可以进行小组交流。只有自己想学、会学,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新课的导入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为立足点。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两抓”入手。一方面教师要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准能让学生兴奋的点,在新课导入的时候从实际出发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

三、运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采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知识的输入者,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弱,学习效率较低。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根木棒,用铝线自制了一个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便很快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好奇与求知欲,并使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和谐、愉悦的师生情感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高效的教师,更需要高效的学生。在“亲其师,师其道”教学活动中,和谐、民主、愉悦的师生情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情感输入,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沐浴在老师的关爱中,不断增强自信,克服畏难心理,体会到老师对他的期待与信任。特别是针对“学困生”,教师更要尊重和关心他们,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数学,永远不放弃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效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从思想上、行动上关爱每一个学生,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会富有生命力。巧妙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创设自主参与的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抽象、枯燥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六、多关心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12篇

我校课改进入实质性阶段已近10年,课改工作犹如一股强劲的风吹遍建平县大大小小的学校,吹进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透视我校过去的工作,大家谈论最热的是课改,探索最深的是课改,实践最多的是课改,反思最透的是课改,收获最大的依然是课改。我校实践了“玩中学”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玩中学”来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并为此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实践。现在我校的课堂教学因改革而发生很大变化。“玩中学”,是从教育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封闭式”、“围城式”教育越发严重的今天,“玩中学”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让孩子在“玩”中“学”,实现玩与学的有机结合。在这样愉快的学习方式中,释放孩子的压力,培养孩子的亲和力、协调力、想象力、创新力,最终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玩中学”是对教育“围城”的挑战!

一 提出硬性要求——明确改革标准

第一,对课堂教学操作的要求:(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4)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第二,加大课堂中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度。新授课1~2年级采取“20+20”的时间分配;3~6年级采取“15+25”的时间分配。意在把教师的导学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加大课堂调控力度。

第三,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度。(1)自学是终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应大力提高自学的效果。(2)把课备大、备精、备熟、备活。加强预习作业设计,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达到学会自主预习,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3)加强预习环节管理,正确处理好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的关系。(4)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

第四,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度。(1)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只有展示,学生才能有成就感、荣誉感;只有展示,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2)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等学生。(3)拓展和注重交流展示的方式。

二 路上潜心探索——开展各种活动

2009年10月30日下午,全镇英语学科教研活动在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如期举行,届时有来自各小学的六位英语学科专职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张老师和岳老师分别执教四年级、六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观看课堂教学后,就英语课堂教学及系列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效果显著。

2009年11月26~27日,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通过两周的活动前期准备,我校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课堂教学改革课研讨活动如期举行。

活动概况:本次大型活动由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承办,带动周边其他学校。选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中高年级不同年段的8位课改典型教师先期展示。分两大组进行,共8节课,参加看课领导与教师共53人。

活动成果: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初步架构起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课堂教学改革课型的雏形框架,确定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大致环节结构为:复习铺垫、激趣导入——展示目标、自主回顾——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字词可以领读,一个学生交流到的知识,其他同学尽可能不重复,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学会交流)——全班展示、点拨提升——巩固练习、新知检测——盘点收获、课外延伸。

对“全班展示、点拨提升”环节提出要求:(1)学生能说的、能讲的、能做的,教师就不要说、讲、做,不要剥夺学生权利,学生学习刚遇到困难,教师马上说出来是不行的,如果学生能通过研讨找出答案,就把问题抛给小组去研究。(2)教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提示、对关键性的东西进行强调、展示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展示拓展性练习。“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3)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杜绝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表演。(4)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展示,茶壶煮饺子倒不出不行。